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比较及内隐记忆测量方法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比较及内隐记忆测量方法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比较及内隐记忆测量方法

一、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比较

含义: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是根据记忆过程中意识的参与程度划分的。

内隐记忆是指个体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有时叫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一般没有意识过程参与,具有自动的和无意识的特点,其形成和提取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认知过程,一般不能用语言表达

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影响。是有意识的记忆过程,能随意的提取记忆的信息,能对记忆的信息进行较准确的语言描述

两者的联系

1.两者同属于记忆系统的子系统。

2.两者的生理机制是一样的。无论是在识记或刺激信息的输入,还是在刺激信息的保持或存储阶段,两者其实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3.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两种记忆会相互的影响,它们在记忆任务的操作上会发生相互作用。

4.内隐记忆对外显记忆有促进和阻碍作用,比如人们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总是容易记住,对于自己不是很喜欢的会忽略。

两者的区别

1.个体差异,总的来说,个体差异对对内隐记忆影响不大,而对外显记忆影响十分明显

2.保持时间,在保存时间上,内隐记忆要明显长于外显记忆。

3.干扰形式,内隐记忆不容易受外在刺激的干扰,而外显记忆容易在干扰后发生遗忘

4.记忆负荷,项目增多导致外显记忆的记忆数量和准确度下降,内不受影响

5.加工深度,加工深度越深,外显记忆越好。内不受影响

6.呈现形式,如果一个项目用听觉的形式出现,再用视觉的形式施测,被试的内隐记忆会下降。

7.注意状态对内和外的影响不同

8.刺激呈现长短

9.内和外表现不同的系列位置特点

二、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

常用研究方法:间接测验,在测验指导语中并不要求被试有意识地提取过去学习的信息,而是通过他们在一些特定任务上的表现,来间接推断被试是否对某些信息拥有记忆。

间接测验的主要方法:

1.补笔实验:词干补笔(偏旁补笔),残词(残图)补全

2.知觉再认:单词、无意义音节、图画、乐曲、模糊字

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

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 10级心理学---张飞飞---201041330157 内隐记忆相对外显记忆相对加工深度较深且对外显记忆有影响,内隐记忆保持时间较长所以消退较慢,内隐记忆的记忆量相对不受记忆数量的影响。对于要想研究内隐记忆,其研究范式存在任务分离法和加工分离法。 任务分离法是由心理学家Tulving于1983年提出来的。任务分离法通过改变测验指导语,生成两种记忆任务,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通过考察两种记忆测验成绩间的关系来确定是否出现分离。其中直接测验主要通过测量外显记忆,要求被试有意识的加工提取先前经验来完成当前任务。间接经验要求被试事先接触其测验信息但是在测验阶段要求被试无意识提取。 加工分离法并不能完全消除意识加工和无意识加工之间的相互污染的问题。意识加工会影响到间接测验,无意识加工会影响到直接测验。为了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来进行间接测量和在在意识的情况下进行直接测量,我们可以设立两个彼此对立的测验,使意识加工和无意识加工的作用的方向相反,进而达到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分离的目的。 两种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都可以研究内隐记忆。相对任务分离法可以用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的差别进行对照分析。直接测验主要包括自由回忆和再认测验。间接测验主要包括补笔测验、联想测验、辨认测验、拼写测验等。这种方式相对容易理解和施测,便于设计测验,更好的分析过程和结果。同时由于要求被试在间接测量的情况下不能无意识的回忆,还要有熟悉度的提取的作用的混合影响。通常的情况下还要对被试进行时间压力,分散注意力等方面上干扰项。 加工分离范式就是为了解决任务分离范式的意识加工和无意识加工所带来的污染交杂。正如Jacoby所认为的一样,无论直接测验还是间接测验都要包含外显加工和内隐加工的过程,所以加工分离范式就是要使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建立在加工分离的基础在上,而不是要通过任务的分离来达到。 加工分离范式包含两个程序设计,第一个要求被试学过一个项目,然后进行两个不同测验,即为包含测验和排除测验。在包含测验中要求被试用学习过的内容来解答,如果想不起来了就用第一印象的答案。在此种程序下,被试既可以通过有意识加工的内容来回答,被试又可以用无意识加工下的根据第一印象的内容来回答。在排除测验程序下,要求被试不能用前面学过的知识来完成任务,如果被试能有意识的回忆出以前学习的内容,就要把此内容从反应测验程序中排除出来,如果被试依然用学习过的内容完成任务,则认为无意识直接起作用。 第二个程序即为再认型试验程序。本次试验程序还是要进行两个测验,给与被试学习一些项目,然后将未学过的内容和学过的内容混合在一起,进行测验。在包含测验中只要求被试能够将所有学过的内容判断成旧内容,能够将所有未学过的内容判断成新内容就行了。在排除测验中要求被试只要将第二个所学项目判断为旧内容,而把第一个所学项目和所有未学项目判断为新内容。 启动型实验范式利用一组项目,要求被试用已学的内容和未学的内容分别解决这样一组项目。被试在无要求的情况下,被试在进行一个项目之时可能首先进行的就是无意识加工的主动反应。被试在要求不能用学过的项目来进行反应之时,被试有时也会不由自主的先进行无意识的加工,排除项目也不能改变先前学过内容对于被试的无意识启动的影响。再认型实验范式利用多个实验项目,先让

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二章中学课程 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博比特《课程》标志课程诞生一、课程类型: (1)按课程组织方式: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 (2)按学生的学习要求角度划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3)按课程管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4)按课程呈现方式: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二、课程理论流派: (1)学科中心课程论:夸美纽斯、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 (2)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杜威、克伯屈 (3)社会中心课程论:布拉梅尔德 三、课程内容文本表现形式 1、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2、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学教学 (一)教学 1、教学含义: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2、教学的特点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活动的统一。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有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3、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 (2)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是将学生培养成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学校工作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4、教学的任务 (1)形式教育 (2)实质教育 5、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能力;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过程 6、教学过程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7、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在: 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认识的引导性;认识的简捷性。8、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间接性规律);

2020佛山教师考试笔试:如何区分内隐记忆、外显记忆与无意识记、意义识记

2020佛山教师考试笔试:如何区分内隐记忆、外显记忆与无意识记、意义识记 在历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记忆的分类是心理学部分考察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此部分考察形式主要以事例反选或者概念反选的方式出现,由于部分考生对该知识点理解不到位,以至于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会出现概念混淆的情况。本文在此对其在整个心理学中的知识点做出总结,希望对各位考生的备考有所帮助! 一、把握考点第一步之辨概念: 1.根据记忆过程中意识的参与程度,可以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它对行为的影响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因此,又叫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有时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2.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可以把它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是指事前没有明确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去努力。由于缺乏目的性,因而识记内容带有偶然性和片断性,缺乏系统性。 有意识记是指有意识记是有明确的识记目的,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在识记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依靠有意识记。 二、把握考点第二步之明规律: 内隐记忆强调信息提取过程中的无意识性,它经常表现为:人在操作某任务时,在不需要对先前经验进行有意识回忆的情况下,已储存在脑中的经验或信息会在提取和操作中自动起作用,从而影响到作业的绩效。内隐记忆最初是在遗忘症患者身上发现的,表现为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再认等方面的明显缺陷,但是,

他们在残词补全的测验中,完成的状况却接近于正常人。一般在再学时的节省、阈下编码刺激的作用和启动效应等方面能检验到内隐记忆。正常人也存在内隐记忆现象,比如知觉辨认、偏好判断、语词认知、技能学习、人脸识别等,都能够找到内隐记忆的痕迹。 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相对,指人在意识的控制下,主动地收集某些知识经验来完成当前作业任务时表现出来的记忆。外显记忆是对过去经验的有意识检索和提取的过程,其突出的特点是强调信息提取过程中的有意识性,而不是信息识记过程的有意识性,即个体能意识到自己正在积极地检索或提取记忆中的信息,从而实现回忆或再认。外显记忆能够用语言进行比较准确的描述,即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通过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再认等形式表现出来。经典的记忆研究大都是外显记忆研究。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外显记忆中的经验和信息是存储在一个独立的记忆系统中的,它受到个体信息加工水平的重要影响,尤其是语义加工对外显记忆来说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无意识记具有比较明显的特点,尽管在识记时没有自觉的指向和意图,但是其识记内容仍带有明显选择性。那些与人的需要和兴趣密切联系的事物或对人具有重要含义、能引起较强情绪反应的事物容易被无意识记。人对自己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绪操作过的动作,当时虽然没有记住的意图,但事后却能够回忆和再认。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也往往通过无意识记对人发生作用即所谓的“潜移默化”。由于无意识记缺乏明确的目的性,经常带有偶然性和片面性,但仍具有一定选择性,受到人的知识经验和对象本身特点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那些对人的生活意义重大的事件,能引起人的兴趣和激发人的情绪的事物容易被无意识记。无

情绪意义对词汇颜色记忆的影响

情绪意义对词汇颜色记忆的影响 庞颖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长春 130012) 摘要情绪与记忆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已成为心理学所关注的热点,本文选取了情绪意义对词汇颜色记忆的影响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词汇记忆受到词汇情绪意义的影响,情绪词汇比非情绪词汇更容易记住。 2、词汇的情绪意义也显著地影响词汇的颜色记忆,情绪词汇的颜色记忆显著好于非情绪词汇的颜色记忆,但这只是在认知资源比较少或者对颜色进行无意识记忆的条件下,这说明了颜色记忆受到意识的控制和认知资源数量的影响。当对词汇颜色进行有意识记忆并且能对其进行充分的加工时,情绪意义对词汇颜色记忆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字情绪意义词汇颜色记忆认知资源 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 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们对情绪上突出的刺激比中性刺激的外显记忆要好(Hamann,2001)。个体通常回忆和再认的情绪项目多于中性项目,已有研究已经包括了影片、图片、词汇等不同情绪材料。研究已经发现情绪词汇和图片更容易记忆,这说明相对于中性项目的编码来说,人们能更好地回忆情绪编码的信息。Kensinger,Garoff-Eaton和Schacter 等人2006年的研究发现,人们对消极材料的视觉记忆量要多于中性材料,消极材料的记忆提高通常是记忆的生动性或细节水平提高的结果。 传统上关于记忆的实证研究往往是从整体上考察项目的记忆,例如测量一个项目的记忆所需要的时间,而没有更细致地考虑项目的其它特征记忆的情况。这就导致了当被试做出记忆反应的时候,研究者并不知道被试从刺激中记住了什么。近年来,基于不同的分类标准,研究者们开始对记忆的分类越来越细,例如前瞻记忆(retrospective memory)、来源记忆(resource memory)、闪光灯记忆(falshbulb memory)等等,从而使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更全面地认识记忆。Johnson、Hashtroudi和Lindsay(1993)认为,对于一个项目的记忆

记忆加工水平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

系别:心理系班级:03级姓名:张凌波同组成员:刘家骥刘晓黎廖宗卿肖小溪试验日期:04,11,23 教师评定 记忆加工水平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 摘要该实验通过比较三种加工水平逐渐加深的学习方式之后的再认测验和知觉辨认测验 成绩,考察不同的加工水平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借以探求加工水平与记忆持久 性的关系以及加工提取是否具有一致性。结果没有观察到加工水平对外显、内隐记忆的影 响。推测原因与未作单盲设计和心理量难于准确测量有关。 关键词加工水平内隐记忆外显记忆 1. 导言 当前的记忆理论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是:两种记忆说和加工层次说(levels of processing或LOP)。 前者认为记忆主要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它们彼此独立而又互相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记忆系统。长时记忆是一个信息库,可以长期贮存大量信息;而短时记忆是一个容量有限的缓冲器和加工器,容量以内的信息可以在短时记忆中短暂地保持。外部信息首先通过感觉通道进入短时记忆,然后可以通过复述进入长时记忆,否则就被遗忘。这种学说被众多实验,例如经典的自由回忆条件下的系列位置效应,临床以及生物学的证据所支持。 而后者是由Craik和Lockhart于1972年提出的。Craik等人指出,两种记忆说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容量有限是短时记忆的一个重要特性,然而这个有限容量的性质是模糊不清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信息编码也不像初期所想象的那样不同;两种记忆说在方法论上也存在着缺陷,等等。因此,他们提出了与之相对立的加工层次模型。这个学说认为,作用于人的刺激要经受一系列不同水平的分析:从肤浅的感觉分析开始,到较深的、较复杂的、抽象的和语义的分析。感觉分析涉及刺激的物理特性;较深的分析则涉及模式识别和意义的提取。这种加工系列体现出不同的加工深度,更深的加工深度意味着更多的意义或认知分析。记忆痕迹实际上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直接函数。那些受到深入分析的信息产生较强的记忆痕迹,并可持续较长的时间;而那些只受到肤浅分析的信息则产生较弱的记忆痕迹,并持续较短的时间。这样,加工水平说就从信息加工的操作出发,用不同的加工水平来取代不同的记忆结构,提出了与两种记忆说相对立的观点。 加工层次说的实验范式为不随意学习(incidental learning),具体如下:要求被试完成不同的定向任务(oriental task),通常任务水平有字型、语音和字义。结果一般是,完成字义任务的条件下识记效果最好,其次为语音任务的操作,最差的是在对字型这样的物理属性加工的任务之下。有的实验结果同时表明,在加工时间上,语义任务的时间最长,语音任务其次,而字型任务的加工时间最短。 上述早期的理论和研究是针对外显记忆提出和进行的。近10多年来,随着内隐记忆研究的兴起,心理学家们逐渐把注意转向了加工水平对内隐记忆的影响。一些研究表明,加工水平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似乎是不同的:较多的意义加工通常会导致较好的外显记忆,但并不一定导致较好的内隐记忆;某些内隐记忆似乎更多地受到感知觉加工数量

心理学第二章 认知发展与教育讲解学习

心理学第二章认知发 展与教育

心理学第二章认知过程 第一节注意 一、注意概述: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分类:(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发生条件:客观条件是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强度、对比关系、活动和变化、新异性);主观条件是人本身的状态(需要、情绪、兴趣等) (2)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维持条件: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合理组织活动;对兴趣的依从性;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3)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特殊形式,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一直努力的注意。形成的条件:个体对活动浓厚的兴趣;活动的自动化。 二、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与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有关;主要取决于个人已有知识经验。 (二)注意的稳定性: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 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有无坚定目的;个人的主观状态 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注意的动摇)。

(三)注意的分配:在人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主要有三种情况:(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已经熟练的;(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四)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影响注意的转移快慢难易的条件:(1)原来注意的强度;(2)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3)大脑皮层神经兴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4)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三、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 (二)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1)教师应该注意教室外环境对课堂的干扰;(2)注意教室内的环境(干净、整齐、装饰简洁朴素);(3)教师的服饰、发型不宜过于耀眼;(4)在教学过程中要迅速妥善的处理偶发事件。 2. 注重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1)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音量适中,语音语调抑扬顿挫,重难点加强语气,配合手势表情;(2)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要运用有度,重点突出,必要时运用彩色笔、图和表格加以强调;(3)借助教具吸引学生 3. 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4. 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三)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内隐情绪启动效应的文献综述

内隐情绪启动效应的文献综述 一、情绪 (一)情绪启动 近年来,当启动刺激与探测刺激具有相同的情绪色彩时,控制组与实验组的反应会有明显的不同,这种情况被称之为情绪启动。这种情绪研究的发现为情绪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现代心理学产生不久以后,Williian James于1884年提出了被后人称为情绪的外周理论,但是由于情绪本身的复杂性,以及研究方法的困难,在其后的时间里情绪研究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情绪研究才出现了快速发展,早期情绪研究主要涉及情绪的生理唤醒、情绪脑机能定位、情绪的生理伴随模式、情绪发生序列、情绪与体内平衡、情绪与环境、条件性情绪反应、情绪与人格发展等课题。 情绪启动(affective priming)就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当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有相同效价即在评价上一致时(如: 阳光母爱蟑螂死亡),与具有不同效价即在评价上不一致时(如:蟑螂母爱阳光死亡)相比,在前一种情况下,对目标刺激(母爱死亡)的加工会更快和更准确,这通常就被称为情绪启动效应。 [1] (二)内隐情绪 为我们所熟知,弗洛伊德是无意识研究的先驱之一,在他的《性学与爱情心理学》中第三章就是对无意识情绪的阐述。他认为,本能是要寻求一种与观念或情感状态的结合。原始的本能与观念的结合之后就产生认知,而原始的本能与情绪情感状态结合后,就成为外显的情绪情感,两种结合过程之中都会伴随压抑影响作用,往往就把这种原始的观念和情感称为无意识观念和无意识情绪。而且弗洛伊德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无)意识,并且指出无意识对人的心理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就像上文所提到的,在20世纪60年代后,现在心理学开始蓬勃发展,认知革命开始,而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的研究也快速发展,因此内隐研究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也相对开始成熟。在此基础上有研究表明内隐社会认知揭示了无意识认知成分参与有意识的社会认知过程。这些都为内隐情绪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什么是内隐情绪,当今研究中尚未有一致的可被所有人认可的界定,在1999 年,Kihlstrom在《无意识心理》中明确提出“implicit emotion”这个概念,表明 内隐情绪是指某种情绪状态所导致的经验思想和行动上的变化,这种情绪状态独 立于他/她对这种情绪状态的有意识的觉知。也就是说相对于个体意识到情绪、 情感及情绪状态知觉的外显情绪,内隐情绪则是归于一个人情绪状态引发的体 验、思想或行为的改变,而这种情绪状态的引发是阈下即无意识的。 [2] 二、内隐情绪的相关研究 目前内隐情绪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阈下刺激诱发内隐情绪并且因此产生的反应是被试可以觉察到的,即被试可以意识到自身的情绪反应;第二方面是阈下刺激诱发的内隐情绪并且因此产生的反应是被试不能察觉到的,即被试的内隐情绪变化是被试没有意识到的。 (一)阈下引发的内隐情绪并且有外显反应

实验设计:情绪对认知的影响——不同情绪状态对前瞻记忆的影响题库

不同情绪状态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影响 摘要:本实验通过情绪诱导法操纵被试的情绪状态,通过以词语归类任务为干扰任务,考察正性、中性和负性情绪条件下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任务的质量。以此,探究不同情绪状态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情绪状态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影响显著,正性情绪下成绩最高,中性次之,负性情绪下最差。 关键词:情绪状态前瞻记忆 缺实验假设实验目的 文献综述 1.前瞻记忆: 1.1含义: 前瞻记忆(Prospective Memory, PM),是指对未来某一时刻完成某项或某些意向活动的记忆,即指对预定事件或行为的记忆。生活举例:一定得记得下课后把活动的海报贴出去;记得十分钟后把电磁炉关了等。回溯记忆是指对过去已发生事件或行为的记忆。生活举例:昨天买衣服花了多少钱;早饭吃的什么等。前瞻记忆是相对于回溯记忆而提出的,是一种特殊的长时记忆。 1.2 分类: 根据线索的类型,Einstein和McDaniel把前瞻记忆区分为基于时间(Time-based PM)的和基于事件(Event-based PM)的两种前瞻记忆类型。基于时间前瞻记忆是指记得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或者是在某个时间段之后完成意向行为。生活举例:10分钟后要记得吃药。在这个活动中,时间是目标线索,吃药这一行为成为了前瞻记忆的目标任务。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是指某个特定事件触动了意向行为的执行。举例:看见鞋摊了,所以要买双鞋。这时,鞋摊成了目标线索,激发买鞋行为的执行,从而完成了前瞻任务。研究发现,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较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需要更多的注意资源,具有更多的提取自发性、动力特性等。 1.3影响前瞻记忆的因素: 对前瞻记忆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点中。 第一,年龄因素。对于不同年龄是否与前瞻记忆任务成绩相关结论还未达成一致。有实验证明,不同年龄的儿童前瞻记忆的成绩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也有很多研究也证明儿童前瞻记忆存在年龄效应,我国的学者张磊、王永跃对幼儿园儿童进行了研究就证明了这一点。再者,对前瞻记忆老化现象的研究结果也是众说纷纭。 第二,提示物、靶事件的特征因素。靶线索、事件的内外部特点以及它的特殊性都直接影响了前瞻记忆的成绩。以往研究表明,不熟悉的、醒目的提示物、靶事件更容易提高前瞻记忆表现。 第三,时间间隔因素。保持间隔,即形成意向到执行意向所要求的行为的时间长短会对前瞻记忆造成影响。人们一般都认为,随着间隔的延长前瞻记忆的成绩会降低,但是也有相关研究证明前瞻记忆成绩随延时间隔的增大而提高。 第四,人格,即个体差异。有研究表明,A型人格的人(个性中时间观念强,争强好胜,关注最后期限和持完美主义观点等)比非A型人格的人前瞻记忆表现好。 第五,动机和情绪对前瞻记忆也有一定的影响,被评估为重要的任务比不重要的任务更

应用心理学练习题答案知识讲解

一、填空题 1、反射弧有(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2.脑神经共有( 12 )对,脊神经共有( 31 )对。 3.望梅止渴属于(非条件反射),谈虎色变属于(条件反射)。 二、单项选择题 3、重视潜意识对人的行为影响的理论派别是( C 精神分析) A 行为主义 B 认知派 C 精神分析 D 人本主义 4、在心理理论派别中,( A 行为主义)主张用客观实证的方法去考查个体的外显行为,反对用内省法研究人内部的意识活动,试图用刺激——反应公式来解释人的行为。 A 行为主义 B 认知派 C 精神分析 D 人本主义 5、(原答案错误)目前盛兴的强调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尊重学生、重视对学生潜能开发的教育主张,与下列哪种心理学理论派别有关( D 人本主义)。 A 行为主义 B 机能主义 C 精神分析 D 人本主义 1.正常清醒时,能思考,能灵敏地解决问题,这种状态下的脑电波是( A.β波)。 A.β波 B.δ波 C.θ波 D.α波 2.我们有时候说有些人能一目十行,有些人不能,这主要指个人的( B.注意广度)的差异。 A.注意转移 B.注意广度 C.注意分配 D.注意稳定性 8.有预定目的,但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C.有意后注意)。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潜意识注意 9.1879年,(C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看作是科学心理诞生的标志。A艾宾浩斯B华生C冯特D铁钦纳 10.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是(C华生),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弗洛伊德) A弗洛伊德B冯特C华生D詹姆士 四、名词解释。(12分) 1、意识P75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级水平的心理活动,一般被定义为对外部和内部刺激的觉知。 3、注意P81 注意是心理活动队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反射弧P46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是反射活动的基础。 认识P207 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特性的反映。 情感P206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意志P233 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有意后注意P87也称随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之后发生的,既有一定的目的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P86也称随意注意,是服从于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P87也称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五、简答题。(28分) 3、注意的功能与外部表现 注意的功能: (一)选择的功能 (二)维持的功能 (三)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注意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动作出现。 (2)无关动作停止。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摘要实验为验证启动效应和再认记忆属于不同的记忆系统,在实验室对16名被试进行了内隐记忆的测验实验。将实验数据用配对T检验得出结果:实验假设成立,即启动效应和再认记忆属于不同的记忆系统。 关键词内隐记忆再认回忆 1.导言 人类记忆具有相当复杂的认知功能,先前经验对记忆测验成绩的影响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表现为记忆的外显(explicit)或内隐(im—plicit)类型。近20多年来,研究者对两种记忆类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得出相对一致的结论,即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依赖不同的记忆系统,而这些记忆系统与大脑的不同区域相联系(Gazzaniga M S.1998)。 这一结论的基础是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实验性分离。早在20世纪60年代对遗忘症病人的研究中就已发现二者的分离现象(Warrington E K,1974),即在回忆和再认先前学习过项目的直接记忆测验中,与控制组相比,遗忘症病人的测验成绩差,表现出记忆缺陷。但在模糊词辨认、词干补笔等间接测验中,与控制组一样,遗忘症病人也表现出对学习过项目的优势,保存着完整的启动效应(孟迎芳,2006)。 在再认阶段,实验采用类似Rugg实验中的新/旧再认测验,分析由再认出旧单词、未再认出旧单词和新单词的原因。把再认出旧单词与新单词的正确率差异作比较发现旧单词的正确率高于新单词的正确率。采用这一范式的原因之一是单一的再认测验能有效地去除不同测验任务的影响。已往对内隐记忆的测量多采用内隐记忆测验,但有证据表明,多数传统的内隐测验其信度要比外显测验低很多,因此通过不同的记忆测验获得的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分离不一定是反映记忆系统的差异,有可能只是方法上的假象(Buchnert A,2000)。原因之二是“当学习过的项目在记忆测验中呈现时,回忆和启动都倾向于发生。”(Paller K A.,2000)实验在再认阶段采取信度系数较高的新/旧再认测验,分析由不同类型的旧项目与新项目之间的再认差异,以对旧项目的有意识提取并成功完成了当前作业来表示外显记忆,而对于没有意识再认出的旧项目,如果它产生的较高的回忆正确率也表现出与真正新项目引起的启动效应不同,则表明这些项目也对当前作业产生了影响,但这种影响不被被试察觉。 2. 方法 2.1 被试 主试: 被试:、心理学本科班16个同学,矫正视力和裸视正常,均为右利手。以前均没有参加过类似实验。 2.2 仪器和材料 实验材料:两组英文单词(常见、不常见)每组十个,用于勾画的材料和用于补笔的材料。 2.3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验证启动效应和再认记忆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记忆系统。 自变量:测验项目类型(常见、不常见)因变量:再认、补笔的正确率 2.4 实验程序 1、主试指导被试做好实验准备,给予指导语。 2、主试依次呈现两组英文单词材料,让被试进行勾画填写。 3、休息一分钟,开始下一部分的实验,主试呈现未学习过的不常见的英文单词步骤同上,被试明白后开始实验。 3.结果

情绪内容对工作记忆的影响实验

情绪内容对工作记忆的影响实验 1 引言 近年来,情绪对于人类认知活动的建设作用正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情绪对记忆影响的研究,一直是情绪与认知研究的热点。情绪性的记忆对个体的成长、行为、知觉、信念、目标和心理健康状况等等都存在诸多联系。情绪性记忆的研究最早始于里博(Ribot),他在1894 年提出了情绪记忆这个概念,后来由于受到当时盛行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的排挤,与情绪记忆相关的研究一直徘徊不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良好的发展,直到1983 年左右人类认知研究的崛起,情绪记忆的研究又重新获得生机,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本研究旨在探索情绪内容对工作记忆的影响。 2实验目的 本实验采取“学习-再认范式”,被试无情绪唤醒,直接对不同效价(正性、负性)、不同唤醒度(高唤醒、低唤醒)以及中性识记材料进行学习识记任务,通过对各种材料的识记成绩的统计分析来考察情绪内容的效价(正性/负性/中性)和唤醒强度(高/低)对工作记忆效果的影响。 3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一:正性情绪内容比中性情绪内容记忆效果更好 研究假设二:负性情绪内容比中性情绪内容记忆效果更好 4 实验方法 4.1被试 在读硕士一年级研究生20 名,男女各10 人,入学成绩相当,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记录良好,年龄在22-30 岁之间,平均年龄25 岁。 4.2 实验材料: 4.2.1 EPRIME1.0 编制测试程序 4.2.2 实验词共计80 个,包括:正性情绪词30 个,其中学习阶段20 个,含高唤醒词10 个,唤醒度区间[ 5.91, 6.96];低唤醒词10 个,唤醒度区间[3.97,

4.71];测试阶段再加入10 个,唤醒度区间[ 5.65,5.89];负性情绪词30 个,其中学习阶段20 个,含高唤醒词10 个,唤醒度区间[ 6.70, 7.60];低唤醒词10 个,唤醒度区间[4.12,4.73];测试阶段再加入10 个,唤醒度区间[6.39,6.64];中性词20 个,其中学习阶段10 个,唤醒度区间[3.2,5.61];测试阶段再加入10 个,唤醒度区间[3.43,5.14]。 4.3 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取组内两因素析因设计,因素分别为实验词的效价和唤醒度。A:效价分为:正性、负性、中性三个水平;B:唤醒度分为:高唤醒、低唤醒、中性三个水平。 4.4 实验程序 第一步学习阶段:学习内容包括正性、负性情绪词各20 个,以及中性词10 个,共50 个学习词,由系统随机显示,每个显示 2 秒,此阶段被试不需要任何操作,只要学习呈现的词语; 第二步识别阶段:测试内容在第一步学习的三类词基础上各增加10 个新的词汇,共80 个测试词,所有词由系统随机呈现, 5 实验分析 实验结果用SPSS Statistics 17.0 进行数据分析。

概念性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中熟悉性的关系研究

概念性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中熟悉性的关系研究 钱国英Ξ1 游旭群2 (1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上海,200062)(2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西安,710062) 摘 要 该文运用任务分离法和Remember/Know 程序,以汉词为材料,研究集中注意和重度分散注意条件下概念性内隐记忆和熟悉性提取的关系。结果表明:(1)概念性内隐记忆和线索回忆中的熟悉性在两种注意水平下差异均显著,它们随注意负荷的增加而提高;(2)类别范例测验中不存在错误记忆,而线索回忆中出现了错误记得和错误知道。关键词:概念性内隐记忆 熟悉性 Remember/K now 1 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内隐记忆一直是国内 外研究的焦点。对内隐记忆的研究主要围绕不同变量下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比较,通过任务分离和加工分离范式来探讨它们的实验性分离,以验证内隐记忆的存在及其属性。而在外显记忆研究领域中,传统的研究范式已逐渐不为人所重视,研究者开始关注它的内在机制:意识性和熟悉性。目前,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两个领域各自发展,但使用相近的变量和研究方法,这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关系,尤其是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中熟悉性的关系。 从文献中可以发现熟悉性和概念性内隐记忆的相似之处。Y onelinas (2002)[1]对熟悉性和意识性的近三十年研究作了回顾,熟悉性主要受加工水平、注意水平、脑损伤、年龄等因素的影响。无独有偶,这些因素对概念性内隐记忆有同样的效应。首先,在加工水平上,概念性内隐记忆在深加工条件下的成绩显著高于浅加工条件。如,K elly 和Lindsay (1996)[2]发现阅读条件下概念启动任务的成绩比产生条件下低。杨志新和韩凯[3]在加工水平对不同类型内隐记忆测试影响的研究中,发现加工水平影响外显记忆和概念样例生成的内隐记忆,而不影响知觉性内隐记忆。是否概念性内隐记忆受意识污染才存在加工水平效应呢?Bergerbest 和G oshen -G ottstein (2002)[4],McBride 和Barbara (2002)[5],McBride 和Shoudel (2003)[6]分别对联想产生任务、类别范例任务进行加工分离,加工水平确实影响了内隐记忆。 其次,概念性内隐记忆的成绩随编码时注意水平的提高而提高。Mulligan (1999)[7]发现当注意负荷是类别间操作时,它才降低了概念性内隐记忆。Schmitter -Edgecombe (1999)[8]要求被试在集中和 分散注意下学习类别范例产生任务,使用加工分离的直接提取模型对之分离,发现集中注意下自动加工记忆的成绩显著高于分散注意。另外,概念性内隐记忆在年龄上存在独立性。 综上可知,外显记忆中的熟悉性和概念性内隐记忆受加工水平、注意水平和年龄上的影响具有惊人的相同之处。那么两者是否可以等同,或者反应了同一种加工过程,跨实验和跨任务的推断存在危险性,需要进一步的实验证据来支持。本研究在注意水平和呈现方式变量下考察概念性任务中内隐记忆和熟悉性的关系,把呈现方式作为意识觉察与否的指标之一[9],对注意变量的操纵考虑到它在记忆中的重要性。 2 方法 2.1 被试 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生52名,平均年龄20.5。矫正视力正常,没参加过相似的实验。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借鉴Montague (1969)、Hodge (1971)和Roediger (1990)的资料,选取35个高频概念词,编成问卷,要求200名被试至少写出问卷中所列类别词的10个例子词。经过测试,最后选取24个类别,每个类别词中挑选6个例子词,选词时考虑词的顺序和频率。把24个类别分成两组:一组为基线组,一组为学习组,每组12个类别词。2.3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2(注意水平:集中注意/重度分散注意)×2(呈现方式:随机呈现/块化呈现)×2(测验类型:类别范例产生和类别线索回忆测验)混合设计,其中注意水平为被试内因素,呈现方式和测验类型为被试间因素。2.4 实验程序 整个程序由四个阶段组成,学习阶段、问卷调 Ξ通讯作者:钱国英,女。E 2mail :qianguoying @https://www.360docs.net/doc/cb544836.html,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7,30(1):45-4745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 1.引言 Schacter等1980年进行了一个实验研究。首先让被试阅读一些单词,例如:assassin,octopus,avocado,mystery,sheriff,climate。一小时后,再做两次实验:首先是再认测验,被试不会有任何困难;其次是补笔测验,向被试呈现一些有字母残缺的单词,要求尽可能地将残缺字母填补上,例如:ch__nk,o_t_us,_og_y_,_l_m_te。在这次测验中,被试对其中的两个残缺单词很难做出正确解答,即chipmunk和bogeyman;而对其它单词就很容易了。这是因为在一小时以前见过octopus和climate这两个词。这种记忆被称为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在实验中,Schacter等人对测验的时间间隔进行了控制,有的是在一小时后,有的是在一周后进行测试。在这两种情况下,后者对所学单词的再认,即有意识的回忆,远不如前者准确,但对于补笔测验的结果,两种情况下完全等同。这就是说,引起单词填补测验中的启动效应的,是在测验前看到这一单词所引起的某种并非自觉记忆的因素。同样有意思的是,对某一单词而言,即使被试不记得在学习阶段看到过这一单词,启动效应也会产生。事实上,不管被试记不记得在学习阶段看到过该单词,启动效应的强度是一样的。这些研究结果似乎告诉我们:启动效应的产生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记忆。 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Graf和Schacter于1985年提出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两个概念,内隐记忆从现象上来讲就是:被试在操作某任务时,不经有意识地回忆,存储在大脑中的信息会在操作中自动起作用。内隐记忆的特点是:被试对信息的提取是无意识的。由于内隐记忆的特征限制,要测量内隐记忆只能用间接法,而不能按照传统方法直接来测量记忆的内容。目前,测量内隐记忆的方法有知觉辨认、单词补笔等。本实验采用知觉辨认和再认的方法,以验证内隐记忆现象的客观存在,比较外显和内隐记忆测试的结果有何不同。 2.方法与程序 2.1 被试 本实验选取52名河南师范大学本科生作为被试。 2.2 实验材料 本实验的材料共有160个词语,分成两组,每组各80个词语,一组为学习用词,一组为混淆用词;缓冲词20个对每个被试都相同,不包括在学习用词中,随机呈现。 2.3 实验程序: (1)学习 每个被试按顺序学习,每个词语呈现1秒。40个学习词及10个缓冲词是分别从80个学习词及20个缓冲词中随机挑选出来的,随机呈现给被试; 休息5分钟; 重复上述程序,只是换了剩余的10个缓冲词和剩余的40个学习词; 休息15分钟; (2)测试

2016年自考普通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2016月10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普通心理学02106 一、单项选择题: 1、记忆是( A )。 A、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B、对客观事物直接的反映 C、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反映 D、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反映 2、对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叫( C )。 A、语言记忆 B、意义记忆 C、语义记忆 D、内隐记忆 3、按照是否意识到,可以把记忆分为( B )。 A、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B、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C、情绪记忆和情景记忆 D、语义记忆和语音记忆 4、记忆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是( C ) A、识记、保持、遗忘 B、再认、回忆、遗忘 C、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 D、保持、记忆、遗忘 5、考试回答选择题时,所进行的记忆活动叫( D ) A、识记 B、回忆 C、保持 D、再认 6、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的现象叫( B ) A、无意识 B、遗忘 C、幻想 D、幻觉 7、对记忆和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是( B ) A、冯特 B、艾宾浩斯 C、韦伯 D、费希纳 8、遗忘的进程是( B ) 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C、倒U型曲线 D、U型曲线 9、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叫( A ) A、表象 B、想象 C、再造想象 D、再认 10、瞬时记忆保存的时间一般是在( A )秒钟以内。 A、1秒 B、5秒 C、10秒 D、15秒 11、瞬时记忆多以( A )进行编码 A、鲜明的形象 B、听觉 C、语义 D、语音 12、瞬时记忆比短时记忆的容量( C )。 A、小一点 B、大一点 C、大很多 D、小很多 13、记忆广度是( C )。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试真题及参考答案

2014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试真题及参考答案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1~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担任过20年农村中学校长,代表性着作有《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儿童》的教育家是( )。 A.赞科夫 B.巴班斯基 C.苏霍姆林斯基 D.阿莫纳什维利 【答案】C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当代教育学理论的代表人物。 【应试指导】苏霍姆林斯基结合自己多年担任农村中学校长的实践,悉心研究教育理论,不倦地写作,发表了《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儿童》等40余部教育专着。 2.在教育学发展过程中,美国鲍尔斯、金蒂斯代表的学派是( )。 A.实验教育学 B.实用主义教育学 C.文化教育学 D.批判教育学 【答案】D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教育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派别。 【应试指导】在教育学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理论派别主要有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和批判教育学等。其中,批判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有鲍尔斯、金蒂斯、布厄迪尔等。 3.决定教育性质的主要社会因素是( )。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D.民族和文化传统 【答案】B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应试指导】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它决定教育的性质。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属于什么性质,其教育也就属于什么性质。 4.“莲出于污泥而不染”这个比喻说明了人具有( )。 A.差异性 B.社会适应性 C.自然性 D.主观能动性 【答案】D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应试指导】遗传、环境和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或条件性的因素,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才是其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莲出于污泥而不染”正是说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 5.把培养合格公民作为教育根本目的的理论是( )。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宗教本位论 D.民族本位论 【答案】B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应试指导】社会本位论把培养合格公民作为教育根本目的,主张确定教育目的不应该从人的本性需要出发,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 6.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学校在入学年龄、中小学分段等方面的规定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这说明影响学制建立的主要因素是( )。

(完整版)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安庆师范学院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师范学院教育学院10级应用心理,,) 姓名: 学号:100210117 合作者: 日期:

摘要:本实验采用知觉辨认和再认的方法,以验证内隐记忆现象的客观存在,比较外显和内隐记忆测试的结果有何不同。以安庆师范学院10级心理学专业的36位同学为被试,在心理学实验教学程序上进行内隐记忆的实验,结果处理分析得到内隐记忆是存在的。 关键词:内隐记忆(启动效应);知觉辨认;再认法 1 引言 所谓的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根本特征是被试者并非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记忆,它只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能自然地表现出来,这种任务的操作不依赖于被试者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故这种记忆也被称作无意识记忆(或潜意识记忆)(unconscious mem-ory)或无察觉记忆(unaware memory)。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流露出先前经验的记忆而意识不到是在对这些经验进行回忆?这种内隐记忆的证据是什么?它们又以什么方式影响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和行动?内隐记忆的存在又向我们提示了些什么呢?近几十年以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在解答这些问题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Schacter等1980年进行了一个实验研究。首先让被试阅读一些单词,例如:assassin,octopus,avocado,mystery,sheriff,climate。一小时后,再做两次实验:首先是再认测验,被试不会有任何困难;其次是补笔测验,向被试呈现一些有字母残缺的单词,要求尽可能地将残缺字母填补上,例如:ch__nk,o_t_us,_og_y_,_l_m_te。在这次测验中,被试对其中的两个残缺单词很难做出正确解答,即chipmunk和bogeyman;而对其它单词就很容易了。这是因为在一小时以前见过octopus和climate这两个词。这种记忆被称为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