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dge模糊限制语

合集下载

英语学术论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分析

英语学术论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分析

规,因此高职学生的休闲质量和品位偏低。

2、应试教育下的休闲方式单调,休闲技能低下虽然现代教育倡导素质教育,我国应试教育的外壳,导致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寻求生活的意义。

学生们记得要上课、要考试、要实习、要竞赛,要去听各类学术讲座,却唯独忘记抽点空闲去思考、去发展兴趣、去寻求心灵的宁静与精神的成长。

鉴于各种客观原因,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休闲教育还未引起高度重视,仍处于"拓荒"阶段,对学生休闲能力、技能的培训,远远不足以让学生重视自己的休闲生活,基本的休闲技能和素质缺乏,只局限在学习范围之内。

当前学生头脑中的所谓的"休闲"的全部内容及生活几乎都离不了单一的主题和形式———学习。

这也与当前组织指导休闲教育不够有着较大的关联,以致他们的休闲生活,随心所欲,缺乏安排,带有明显的偶然性和随意性。

闲暇时间增加了,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休闲时间?使休闲时间的利用价值最大化?人们在寻求一种如何休闲的方法!而休闲教育就是教人从小就学会合理、科学、有效地利用时间,学会欣赏生命和生活、学会各种形式的查、学会对价值的判断、学会选择和规避问题的方法、学会能促进身心健康的各种技能。

开设休闲有关课程,培养正确的休闲理念和休闲观,加强休闲的意识,提高休闲质量和休闲技能,培养专业的休闲教育人才,将休闲教育作为高职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片面的把休闲与学习对立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休闲质量和档次。

■参考文献[1]马惠娣.闲暇时间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06)[2]赵谦.素质教育视野下的高职生休闲现状分析与休闲教育思考[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3]赵侠刘玉娟.通识教育视阈下大学生休闲教育[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张芳芳贺志波.培育大学生的科学休闲观[J]潍坊学院学报2012.(2)1.引言语言的模糊性和精确性互为条件依存在语言系统中。

英汉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类和语用功能

英汉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类和语用功能

英汉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类和语用功能语言中存在大量模糊限制语。

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了多维度分析,研究范围涉及语用、语篇、语体、交际策略、文化差异等多个领域,有关模糊限制语的研究也一度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从模糊限制语产生的根源入手,从语用视角探讨英汉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和功能。

标签:模糊限制语根源语用分类语用功能一、引言“模糊限制语”(hedge)最早属于逻辑学和语义学的研究范畴,由George Lakoff(1972:195)提出,指“一些有意把事物弄得更加模糊或更不模糊的词语(Words whose job it is make things fuzzier or less fuzzier)”。

20世纪80年代,随着语用学研究的蓬勃兴起,国内外学者开始尝试运用语用学来分析模糊限制语。

国外有Fraser(1975:187~210),Brown/Levinson(1978),House/Kasper(1981:157~185),Blum-Kulka/Ohlstein(1984:196~213)和Franken(1997:135~151)等;国内有陈治安等(1997:18~24),戴建东(2002:21~25),高晓芳、张琴(2002:89~91),蔡龙权、戴炜栋(2002:1~6)和林波、王文斌(2003:6~12)等。

由此可知,从语用学角度对模糊限制语所做的研究很多。

但仅从语用角度,对英汉模糊限制语进行对比的研究尚不多见。

鉴于此,本文介绍了模糊限制语的产生根源,并就英汉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和功能从语用视角进行探讨。

二、模糊限制语的产生根源——认知模糊限制语(hedges)是语言中最普遍、最典型的模糊语言。

模糊语言具有模糊性,关于语言模糊性产生的根源,吴世雄、陈维振(2001:7~14)总结了国内模糊语言学发展初期学者们的三种观点:一是认为语言符号的模糊性源于事物的模糊性;二是认为源于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三是认为模糊性是语言符号本身的属性。

模糊限制语及其语用功能

模糊限制语及其语用功能

最早提出“模糊限制语”(Hedge)和“模糊限制运用”(Hedging)的是Lakof(1972),他在论文”模糊限制语对意义标准及模糊概念逻辑的研究“(Hedges —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Zogic of Fuzzy Concepts)中提到“那些有意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我们把它们称为模糊限制语”⋯1。

模糊限制语可以就说话的真实程度或涉及范围对话语的内容做出修正,也可以表明说话人对话语内容所作的直接主观测度,或者提出客观根据,对话语做出间接的评估。

拉可夫对模糊限制语的诠释建立在“理想认知模式”(ICMs)的基础上,深深植根于语义学的范畴_2 J。

Brown和Levinson(1978)认为模糊限制语是模糊集合中的一个小品词、单词或词组_3 J。

韦氏词典第三版把模糊限制语定义为:有意使用的一种不明朗或模糊的表达,而这种不明朗或模糊是能被听者完全理解的,一般不会导致歧义或含糊。

本文拟对模糊限制语的类型及其主要功能作浅显的探讨。

二、模糊限制语的类型Prince等研究人员(1982)通过分析医生用语后提出来的对于模糊限制语的分类,他们从使用范畴上把模糊限制语分为两大类:变动型模糊限制语(approximators)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shields)。

(一)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可以改变话语原意,或者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来的话语意义进行某种程度的修正,或者给原话定出一个大体的变动范围,属于语义范畴。

这类模糊限制语还可进以进一步分为两类即“程度变动语”(adaptors)和“范围变动语”(rounders)。

1.程度变动语程度变动语是指根据实际情况对原话意义做出某种程度的修正的词语,它能把一些接近正确,但又不敢肯定完全正确的话语说得得体一些,与实际情况更接近一些,避免过于武断。

如:sort of,kind of,almost,a little bit,to some extent,really等。

#hedging模糊限制语

#hedging模糊限制语

A. Plausible shields (直接缓和语): The plausible shield involves something related
to doubt or lack of certainty; it refers to the speaker’s subjective inference or judgment. Plausible shields are the expressions as: I think, probably, as far as I can tell, seem, wonder, hard to say, I believe, I suppose, I’m afraid, etc..
From (1b) and (1c) we see the two types of hedges mentioned above. Sort of and the like in (1b) are Approximators, which belong to truth-conditional semantics; while I think and others (such as I guess, according to sb’s opinion, etc.) are Shields, belonging to non-truth-conditional pragmatics.
e. He may come tomorrow.
B. Attributing shields(间接缓和语) The attributing shield attributes the speaker’s
belief to someone other than the speaker himself.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及其运用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及其运用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及其运用作者:文宇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11期摘要:模糊限制语有着丰富的语义和语用功能,是言语交际中常用的和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之一。

模糊限制语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商务、新闻、学术领域,掌握模糊限制语运用的普遍规律,拥有良好的语用能力与语篇交际能力进行得体有效的交际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模糊限制语语用功能运用一、前言1972年美国语言学家George Lakoff在《语义标准和概念逻辑的研究》(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中提出了模糊限制语(hedges)的概念,将模糊限制语定义为一些“把事情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

在英语交际中恰当使用模糊限制语能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使交际顺利进行,实现交际目的。

在某种程度上,模糊限制语表面上的模糊却显示了语言的客观性和严谨性,从而提高语言的可信度。

Joanna Channell认为模糊语言的使用有十大功能:①提供恰到好处的信息;②不想说明详情;③具有劝导性;④词义中断的过渡;⑤缺少具体信息;⑥置换作用;⑦自我保护;⑧有力和礼貌;⑨非正式的气氛;⑩女士语言。

二、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类根据是否能改变话语真值条件,或者说是否能够改变话语结构的原意这一标准,模糊限制语可以分为变动型和缓和型两大类。

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可以改变话语结构的原意,或者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来话语意义作某种程度的修正,或者给原话定出一个变动范围。

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又分为程度变动型和范围变动型。

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可以把一些接近正确、但又不敢肯定完全正确的话语说得得体一些,与实际情况更接近一些,避免过于武断,如:sort of,kind of,somewhat,really,almost,quite,entirely,a little bit,to some extent,more or less等的使用。

07模糊限制词1

07模糊限制词1

Shakespeare is par excellence the poet.
去快叫个人牙子来,多少卖几百两银子, 拔去肉中刺,眼中钉,大家过太平日子。
(曹雪芹《红楼梦》) 时代的轮子,毫无怜悯地碾毙了那些软 脊骨的!只有脚力键者能够跟得上,然而大 半还不是成了Outcast! (“读《倪焕之》”《茅盾论创作》)
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 The shields only convey the speaker’s doubtful and reserved attitude or cite the third person’s point of view to express the speaker’s idea indirectly and to make the tone smoother. So it should belong to pragmatic range.
.
His weight was approximately three point two kilograms,which is essentially what his birth weight.
The baby’s blood pressure was also about uh something between forty and fifty palpable.

到必要时,他一定会拿起菜刀的。 他是个堂堂的男儿汉,不能甘心当乌 龟!是的,他须坚强,可也要忍耐, 万不可太鲁莽了。
(老舍《四世同堂》)
这段话中的“太”也是一个程度变动的模 糊限制语。文中的“他”既然是一个堂堂 正正的男儿汉,因此“他”决不会甘当乌 龟,“他”可以采取鲁莽的报复行为,但绝 不能偏激。“太”字便起到了这种程度限 制的作用,可谓得体。

从语用学角度解读英语中的模糊限制语

从语用学角度解读英语中的模糊限制语

从语用学角度解读英语中的模糊限制语作者:彭金花来源:《知识文库》2019年第13期1 引言语言的模糊性(fuzziness)是自然语言区别于人工语言和数理语言等的一个显著特征。

模糊性也是现实世界的基本特征和常规现象,作为客观地反映现实世界的语言必然会带有模糊特性。

2 模糊限制语的定义与分类模糊限制语(hedge)由George Lakoff提出,指出自然语言中的概念模糊问题,并从语义学的角度分析了模糊限制词。

模糊限制词就是一些“把事情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Words whose job is to make things fuzzy or less fuzzy)。

(陈治安、文旭、刘家容,1997)对模糊限制语的分类有很多,从语用的角度把模糊限制语分为两大类:2.1 缓和型(Shields)①直接缓和(Plausibility shields)如:I think, hard to say, probably, seem等。

②间接缓和(Attribution shields)如:(sb.) says that..., according to sb., it is assumed that...等。

2.2 变动型(Approximators)①程度变动(Adaptor)如:sort of, somewhat, almost, more or less等。

②范围变动(Rounders)如:about, around, approximately, roughly等。

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可以改变话语结构的原义,即话语的真值条件,或对原来话语作某种程度的修正,它一般属于逻辑—语义范畴。

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不会改变命题的真值条件,只表示说话者就话题内容直接主观测度或间接的评估,不是说话者本人的推测,间接表达说话者的态度,并使说话的语气趋于缓和。

因此,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属于语用范畴。

(何自然,1985)本文将从语用学视角解读英语的模糊限制语。

英汉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对比研究

英汉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对比研究

英汉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对比研究摘要:模糊限制语是语言学领域中的研究课题之一。

在表述复杂的语义信息时,人们常常采用模糊限制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本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进行了对比研究。

通过收集大量的语料库数据,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中常用的模糊限制语的种类、用法和功能。

通过比较发现,虽然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模糊限制语有所不同,但是它们都具有一些通用的特点和功能。

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使用差异。

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汉英互译和跨文化交际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模糊限制语;英汉对比;语义功能Abstract:Keywords: vague restriction language; English-Chinese comparison; semantic function一、引言模糊限制语是语言学领域中的一个研究课题。

它是指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即人们在表达观点和态度时,采用某些具有模糊性质的词语、短语或表达方式,来暗示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模糊限制语的出现,是因为在表述复杂的语义信息时,人们常常需要表达出自己的不确定性,或者避免明确表态,以达到一定的语用效果。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

本文通过对比研究英汉两种语言中常用的模糊限制语的种类和用法,分析其语义功能和文化差异,探讨模糊限制语在英汉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和应用。

二、英语中的模糊限制语1. Modal verbsModal verbs are an important type of vague restriction language in English. They are used to indicate the speaker's attitude towards the proposition expressed by the sentence. The commonly used modal verbs in English include can, could, may, might, must, should, would, etc. These modal verbs can express a wide range of meaning, from possibility, probability to obligation, permission, advice, and so on.He could be the culprit. (可能是他犯了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edge模糊限制语
[摘要]:虽然模糊限制语(hedge)的提出源于语言模糊
性的研究,但随着对前者研究的发展和深入,“模糊限制语”这一称法却与hedge在各方面有所出入,不仅在形式上限定了其所指的对象,而且只强调了许多功能中的一项。

因此,笔者认为“模糊限制语”这一称法有诸多不妥之处。

[关键词]模糊语言;模糊限制语;语用学
一、模糊限制语研究的发展
自Markkanen1972年提出hedge这一语言学术语以来,对其研究一直在不断发展。

不仅研究角度有所变化,其概念包含的对象也有所扩大,尤其是语用学和话语分析对这类语言的研究发现它们在交际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汉语中一直将hedge译为“模糊限制语”,即“使语言变得模糊的修饰成分”。

笔者认为,随着hedge研究的发展,“模糊限制语”这一术语已经不太合适,而且很可能限制其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模糊限制语概念的提出源于对语言模糊性的研究, lakoff 把它定义为使东西变得更加模糊或更不模糊的词(“to make things fuzzier or less fuzzy”)(Markkanen,2004), 如kind of,sort
of等。

随后的研究又发现类似I think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accordint to …in his /her terms等短语也有同样功能。

模糊限制语随即被分为变动型模糊限制语(approximators)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shields) 两大类(董
娜,2004)。

显然,最初由Lakoff提出的模糊限制语仅限于前一类。

随着对模糊限制语的研究进入语用学领域,它更多的语用功能被发掘出来, 如使话语更具相关性, 更礼貌等等。

于是,有人在hedge的基础上提出了hedgeing, 即说话者为避免对话语内容承担责任而使用的语言策略“The employment of any language items to avoid the speaker’s commitment to what he or she is saying”(Markkanen, 2004) 。

至此,对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已经不单纯依赖和附属于对于语言模糊性的研究了,它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

二、Hedge的合理性
Hedge这一术语在语言学领域的使用继承了该词在普通用法中的含义,即对不愉快或风险等的规避。

Hedge的最基本的意义是篱笆或障碍物, 如snow protection hedge(防雪篱), 后来该词由具有保护作用的具体物体转而引申为泛指能起到保护作用的方法和手段等。

在贸易术语里,该词被用来指代各种规避风险的交易方式。

如a hedge against inflation指的是
预防通货膨胀的方法(陈彤,2004)。

在《英汉双向商贸词典》(257页)里,hedge被解释为套购保值、套期保值、或套头交易等。

在语用学中,该词指的是说话者为了保护自己或避免证明回答某些问题而使用的语言(何兆熊,2003)。

显然,在贸易和语言学术语里,hedge一词的意义是一种隐喻(metaphor),即用物理世界(篱笆的保护作用)来思考和理解贸易(特定交易方式能规避风险)和语言(特定的语言能保护说话者,避免某种尴尬等)。

有意思的是hedge这一概念在最初提出的时候,研究的不是其“保护“功能, 而是其调节模糊程度的功能。

虽然Lakoff 本人也曾简略提到这类词在交际中有其重要作用,但他的研究仅限于对语言逻辑形式和语义的研究,直到后来才慢慢进入语用学领域。

虽然对appoximators 和shields两大类模糊限制语的划分标准是根据它们各自的功能,即前者用来调节事物所属程度或典型程度,而后者用来表明说话者态度,但是有充分理由说明approximators同样能表明说话者态度并缓和语气。

因此,这两种功能实际上只是表面功能而已,它们都共享一个更深层的功能,即说话者“保护”自己的功能。

Hedge这一术语恰到好处地点醒了这个功能。

对这类现象的研究不是逻辑和语义学所能完成的,而必须诉诸语用学乃至认知语言学。

此外,对同样的研究对象虽然也有学者提出过其他称法,
如stance marker, downtoner, downgrader 和understatement 等,与hedging指称相同对象的术语也有如evidentiality, mitigation, inderectness, tentativeness 和vagueness等,但目前为止较为公认的还是hedge和hedging,可见其合理性。

三、Hedge与“模糊限制语“之比较
下面从各方面来比较一下hedge和它的中文翻译“模糊限制语”。

首先,如前文所述,hedge蕴含“保护”的意思,也暗示着说话者使用这类语言的重要动机,而“模糊限制语”体现的是这一概念的来源,即对语言模糊性的研究,同时也体现了这类词的一个基本功能之一,即使语言变得模糊。

其次,在语言形式上,hedge比“模糊限制语”更具包含性,前者并没有从语言形式上限定其所指的对象,所以它可以指词,也可以包括短语、句型乃至各类语法手段,如被动语态等,只要说话者运用这些语言手段来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

也正因为它没有限定语言形式,使得后来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hedging也显得比较自然。

但是,“模糊限制语”似乎只是把研究对象的形式限定为起到限制作用的词语或表达形式。

因此,当hedge的范围扩大之后,对其认识从其形式转入功能乃至认知,hedge这一叫法仍然是合理的,但“模糊限制语”却落入了尴尬的境地。

如果kind of, sort of , probably, somehow, as
far as I can see还是“限制语”的话,那么把It seems that 和I think/suppose that一类的句型和tend,suggest一类的动词以及被动语态和无主句等的使用依然当作“限制语”就很牵强了。

一方面,它们并不是具体“限制”语句中哪一部分,而是对整个语句产生作用;另一方面,与其认为它们是“词语”,不如说它们是一种语言策略(linguistic stragegy)更合适。

而且,在“模糊限制语”的基础上也很难创造和hedging相对应的术语,至今对hedging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汉语译法。

总之,“模糊限制语”反映了对这种语言现象的理解只停留在形式上,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不全面。

随着hedge研究范围的扩大,它早已超出调节某个词语或某句话模糊程度的语言,而是一种使说话者为达到保护自己目的的语言策略和手段,它强调的是功能而非形式。

最后,hedge也没有限定其研究对象应该使语言更模糊或更不模糊,它具有其包容性,而“模糊限制语”似乎更强调了使语言更模糊的功能,并没有顾及到该类词语同样具有使语言“更不模糊”,甚至“更精确”的功能。

后者绝不是次要的,同样是重要的语用功能之一。

因此,“模糊限制语”这一称法很容易给人造成误导,使人们只看到其中一种功能而忽略另外一种同样重要的功能。

由此,笔者认为,“模糊限制语”和hedge所蕴含的涵义有相当出入,它在形式上限定了其所指涉对象,并只强调了
hedge许多功能中的一种,因此,“模糊限制语”这一称法有诸多不妥之处。

四、结论
现在英语中对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可以说已经相当深入,遗憾的是我国对这方面文献的引进目前还很少,对汉语中类似现象的研究更是比较滞后。

不恰当的术语对研究具有一定的误导作用,因此,尽管现在还没有一个术语能替代“模糊限制语”并得到认同,但是对它的合理性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这个概念,对研究也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董娜.模糊限制语的界定及分类[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4)28-34.
[2]何兆熊.《语用学文献》[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陈彤.《英汉双向商贸词典》[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4]Markkanen, R. and Schroder, H. 2004. Hedging: Challenge for 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69(2004)35-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