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限制语

合集下载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研究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研究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研究模糊限制语是一种语言现象,常见于日常交流中,如“大概”、“或许”、“看起来”等词语。

这些词语的作用是对原话语进行限制和模糊化,表达说话者对自己判断的不确定性或对听话人的不确定性的关注。

因此,研究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对于准确理解日常交流中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模糊限制语可以用于措辞的委婉和婉转表达。

例如,一个人想要拒绝一个邀请但又不想显得太过拒绝,可以使用“如果有时间的话,我会考虑的”这样的句子。

这句话中,“如果有时间的话”和“考虑”这两个字眼都是模糊限制语,使得整个句子更为委婉。

同时,模糊限制语也可以用于减轻或降低说话者的责任感。

比如说,如果一个人犯了错,却不想承担全部责任,可以使用“我大概是看错了”或“这也许有点麻烦,但我们可以想办法解决”。

这些句子中的“大概”和“也许”都是模糊限制语,可以使得听话人对说话者的责任的认知不那么强烈,从而降低了说话者的责任感。

此外,模糊限制语也被广泛运用在交流的问答环节中。

当一个人不确定自己对某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完全正确时,可以使用模糊限制语来表达。

例如,被问到某电影的导演是谁时,可能回答“我记得好像是…但是我不确定”,这个回答中,“好像”和“不确定”都是模糊限制语,可以消除听话者对说话者的不确定性的质疑。

除此之外,模糊限制语还可以用于有效地表达说话者的观点和态度。

在某些情况下,一个人的观点可能并不十分肯定,但又想尽力表达出来。

这时候,模糊限制语就可以发挥作用了。

例如,“我认为可能是这个样子”或“我感觉应该是这样的”等用法,可以帮助说话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但又不会让人觉得过于武断。

总之,模糊限制语是一个重要的语言现象,具有广泛的语用功能。

在日常交流中,合理使用模糊限制语不仅可以有效地表达意思,而且可以提高人际交往的效率和体验。

因此,对于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和实践是非常必要的。

模糊限制语;商务谈判;语用功能

模糊限制语;商务谈判;语用功能

模糊限制语什么是模糊限制语模糊限制语是指在商务谈判中使用的一种技巧,通过使用模糊的措辞和表达方式,来达到某种目的,如推迟决策、避免承诺或降低风险等。

模糊限制语可以帮助双方在谈判过程中保持灵活性,并给予双方更多时间和空间来考虑和调整自己的立场。

模糊限制语的应用场景推迟决策在商务谈判中,有时候双方可能需要更多时间来考虑各种因素,以便做出最好的决策。

这时候可以使用模糊限制语来推迟决策的时间点。

例如:•“我们需要进一步评估市场情况后才能做出最终决定。

”•“我们需要与内部团队商讨后才能给出明确答复。

”避免承诺在商务谈判中,有时候双方可能不愿意或不能立即作出明确的承诺。

这时候可以使用模糊限制语来避免承诺。

例如:•“我们会认真考虑您的建议,并尽快给予回复。

”•“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分析后才能做出决定。

”降低风险在商务谈判中,有时候双方可能担心承担过大的风险,这时候可以使用模糊限制语来降低风险。

例如:•“我们可以在合同中加入某些灵活条款,以便双方在需要时进行调整。

”•“我们可以先进行小规模试点,以便评估项目的可行性和风险。

”模糊限制语的注意事项明确表达意图尽管模糊限制语是为了保持灵活性和避免过早做出决策,但在使用模糊限制语时也要确保对方能够理解您的意图,并不会产生误解。

因此,在使用模糊限制语之前,要先明确自己的意图,并选择合适的措辞。

避免过度使用虽然模糊限制语在商务谈判中有其作用,但过度使用可能会给对方带来不确定感,并可能影响谈判进展。

因此,在使用模糊限制语时要适度,避免过度使用。

灵活应对模糊限制语可以帮助保持灵活性,但在实际谈判中,可能会遇到对方对模糊限制语的反应。

因此,要根据对方的反应进行灵活调整,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决策。

商务谈判商务谈判是指在商业环境中进行的双方或多方之间的交流和协商,旨在达成一项共同利益或达成共识。

商务谈判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准备阶段:确定目标、收集信息、分析对手、制定策略等。

2.开场阶段:相互介绍、确认议程、设定规则等。

模糊限制语的例子

模糊限制语的例子

模糊限制语是指在语言表达中使用的一种方式,通过模糊化的措辞来传达信息,使表达更加灵活和含糊。

这种表达方式可以在某些情况下起到一定的好处,使说话人可以留下更多的选择和余地,或者避免给予过于具体的承诺或指示。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模糊限制语的例子和相关参考内容,这些例子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1.时间约束:•“我会尽量在明天完成这个任务。

” 这句话中,使用了“尽量”一词,表示说话人尽力而为,但不保证一定会按时完成。

•参考内容:常见的模糊限制语有“尽量”、“可能”、“很快”等词语,可以用于回答他人关于时间约束的问题。

2.价格约束:•“这辆车的价格大约在10万到15万之间。

” 这句话中,使用了“大约”一词,表示车辆的价格大致在这个范围内,但不确定具体的价格。

•参考内容:常见的模糊限制语有“大约”、“差不多”、“在某个范围内”等词语,可以用于描述价格的范围。

3.地点约束:•“我们可以去附近的餐厅吃饭。

” 这句话中,使用了“附近”一词,表示餐厅的位置在附近,但没有具体指明具体的地点。

•参考内容:常见的模糊限制语有“附近”、“周围”、“不远”等词语,可以用于描述地点的范围。

4.数量约束:•“我可能需要一些帮助。

” 这句话中,使用了“可能”一词,表示说话人需要一定数量的帮助,但不确定具体需要多少。

•参考内容:常见的模糊限制语有“一些”、“一定数量的”、“可能需要”等词语,可以用于表示数量的不确定性。

5.条件约束:•“如果有需要,我可以提供一些建议。

” 这句话中,使用了“如果”一词,表示说话人愿意提供建议,但需要有具体的需要。

•参考内容:常见的模糊限制语有“如果”、“需要的话”、“根据情况而定”等词语,可以用于表示条件的不确定性。

以上是一些模糊限制语的例子和相关参考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使用这种表达方式来使语言更加灵活和含糊,同时给予对方一定的选择和余地,或者避免过于具体的承诺或指示。

汉译模糊限制语的运用

汉译模糊限制语的运用

汉译模糊限制语的运用汉译模糊限制语的运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语言交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语言间的翻译有时会存在一些困难和误解。

其中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是如何翻译模糊限制语(Vagueness and Restriction),特别是在翻译口语和非正式语体的时候。

本文将从汉语的角度探讨模糊限制语的定义、分类及其在翻译中的运用。

一、模糊限制语的定义和分类模糊限制语是指那些表述不确定、含糊或不太确定的语言表达,它们与一般的限制语言表达的不同在于:前者将其他单词或短语的含义限制,从而使得整个语句的意思更加的不确定或含糊。

英语里常见的模糊限制语包括:mostly,often,usually,sometimes等。

与其相对的,是精确限制语。

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主要受到语言的语境、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

在英语中,模糊限制语通常用于口语交际和非正式语体的写作中,也会出现在某些新闻和学术文章中。

模糊限制语的分类与其语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从语法形式上来说,模糊限制语可以分为基于数学的模糊限制语,如大约、大概等,基于时间的模糊限制语,如经常、有时等,基于空间的模糊限制语,如在附近、那里等,基于数量的模糊限制语,如几乎、一些等,基于程度的模糊限制语,如比较、很等。

从语意上来说,模糊限制语还可以分为对于短语和句子的限制、对于定语和谓语的限制、对于语气的限制等。

二、汉语中模糊限制语的翻译模糊限制语在口语中的广泛应用,使得我们在进行语言交流时,不仅需要理解其含义,还需要能够准确地表达其语意。

具体而言,在汉语的翻译过程中,我们面临的其中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准确地传达英语的模糊限制语。

事实上,汉语中同样存在很多模糊限制语,例如:有点、差不多、可能、多少等等。

较好地翻译模糊限制语需要根据句子的语法和意图进行判断。

下面我们将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应该如何翻译模糊限制语:1、英语句子:“I mostly like to watch TV on weekends.”中文翻译:“我通常在周末喜欢看电视。

《《绝望主妇》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研究》范文

《《绝望主妇》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研究》范文

《《绝望主妇》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研究》篇一一、引言《绝望主妇》作为一部广受欢迎的电视剧,以其真实描绘美国中产阶级生活以及精彩绝伦的人物刻画著称。

在剧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繁且多样,它们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以及构建社会语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语用学角度对《绝望主妇》中的模糊限制语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使用特点、功能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

二、模糊限制语的定义与分类模糊限制语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指的是在言语交际中使用的具有模糊性特点的词语或表达方式。

这些词语或表达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言语的绝对性,使表达更加委婉、客观。

根据功能的不同,模糊限制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用于修饰或限定某一事物的词语或表达方式,如“差不多”、“左右”等;另一类是用于表达说话者态度或观点的词语或表达方式,如“可能”、“大概”等。

三、《绝望主妇》中的模糊限制语使用特点在《绝望主妇》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具有以下特点:1. 多样性:剧中使用的模糊限制语种类繁多,涉及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对事物描述的模糊性词语以及对情感态度的模糊性表达等。

2. 频率高:模糊限制语在剧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尤其在对话中,经常被用来缓解紧张气氛、委婉表达观点或修饰某些信息。

3. 人物塑造:通过使用不同的模糊限制语,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得以凸显。

例如,某些人物经常使用肯定的语气和绝对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另一些人物则更倾向于使用委婉的语气和模糊的词语来避免直接冲突。

四、《绝望主妇》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在《绝望主妇》中,模糊限制语具有以下语用功能:1. 缓解冲突:通过使用模糊限制语,剧中人物可以避免直接冲突,使对话更加委婉、和谐。

例如,当某个人物对另一个人的行为表示不满时,可以使用“可能”、“大概”等词语来减轻语气,从而减少冲突的可能性。

2. 表达态度:模糊限制语可以用于表达说话者的态度或观点。

通过使用不同的模糊限制语,说话者可以传达出不同的情感色彩和态度倾向。

商贸谈判中模糊限制语及其语用分析

商贸谈判中模糊限制语及其语用分析

商贸谈判中模糊限制语及其语用分析
在商贸谈判中,双方往往使用模糊限制语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利益或者底线。

这些模
糊限制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模糊性,可以为双方留下一定的空间进行进一步的协商和妥协。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模糊限制语及其语用分析。

1. “我们希望能够合作”
这句话通常被用来表示对合作的意愿,但并未具体表达对合作方式和条件的期望。


种模糊限制语可以使双方在后续的谈判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合作的具体内容和条件,有助于
达成更具体的合作协议。

2. “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商讨”
这句话常常表示对某个问题没有明确的答复或者决定,并且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讨论和
考虑。

这种模糊限制语可以给双方提供更多的时间来深入研究和评估问题,进一步探讨合
作可能性,并为双方的意见和利益寻求平衡。

4. “这是我们的底线”
这句话通常用来表示某个问题的最低限度。

底线是双方在谈判中不会轻易妥协的红线,如果对方超过了底线,谈判可能会中断或者失败。

这种模糊限制语是为了向对方传达一个
警告信号,表明对方必须小心谨慎地处理相关问题,以避免触碰底线。

模糊限制语在商贸谈判中起到了一种缓冲和协调的作用。

它们可以使双方在谈判过程
中以更灵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愿,并提供了进一步讨论和协商的机会。

双方在使
用模糊限制语时需要谨慎,避免过分模糊或者故意误导对方,以免给谈判过程和谈判关系
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绝望主妇》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研究》范文

《《绝望主妇》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研究》范文

《《绝望主妇》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研究》篇一一、引言《绝望主妇》作为一部备受关注的电视剧,其剧情和人物语言常常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深思。

在剧中,模糊限制语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通过对《绝望主妇》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研究,探讨其语言运用的特点和作用,以期为语言研究和实际语言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模糊限制语概述模糊限制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它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和含糊性等特点。

在《绝望主妇》中,模糊限制语被广泛运用,包括但不限于:含糊不清的描述、模棱两可的表述、隐晦的言辞等。

这些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既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又使得剧情更加生动真实。

三、《绝望主妇》中的模糊限制语及其作用(一)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在《绝望主妇》中,模糊限制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 含糊不清的描述:如“她看起来有些疲惫”,这种描述没有明确指出疲惫的原因和程度,使得读者或观众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想象。

2. 模棱两可的表述:如“他们之间有些矛盾”,这种表述没有明确指出矛盾的性质和原因,使得听者或观众对矛盾的判断产生困惑。

3. 隐晦的言辞:如使用委婉的措辞来表达不愉快或尴尬的事情,使得听者或观众产生更多的联想和想象。

(二)模糊限制语的作用在《绝望主妇》中,模糊限制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增强语言的表达力:通过使用模糊限制语,可以使语言的表达更加生动、真实,使读者或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2. 丰富剧情: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可以使得剧情更加生动真实,增加剧情的复杂性和可读性。

3. 传递情感和态度:通过使用隐晦的言辞或委婉的措辞,可以传递出人物的情感和态度,使观众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四、模糊限制语的语用特点在《绝望主妇》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境适应性: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与语境密切相关,不同的语境需要使用不同的模糊限制语来表达。

2. 交际策略性: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是一种交际策略,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交流和沟通。

模糊限制语的例子

模糊限制语的例子

模糊限制语的例子
模糊限制语通常用于描述模棱两可的情况,例如限制“不能过
于昂贵”,那么什么是“过于昂贵”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解释。

这种语言上的模糊性给了执行者或者决策者更多的自由度,也给了他们更多的责任和挑战,因为他们需要在模糊的条件下做出正确的决策。

针对这种语言上的限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确保这些限制的可行性和明确性。

首先,确定关键指标。

对于模糊限制语,关键指标往往是不能过于昂贵的“昂贵”指的具体金额是多少。

我们需要根据相关数据和对市场的了解,制定出合理的指标范围,然后将这个范围通过协商或者其他方式与相关人员沟通。

其次,确定约束条件。

在确定关键指标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加强对周边条件的理解和掌握,在这些条件下对指标进行进一步的限制和筛选。

这样既可以增加决策的准确性,也可以防止决策者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出现偏差。

最后,建立监测机制。

对模糊限制语所涉及的关键指标和约束条件进行监测,确保它们保持目标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保证决策执行的顺畅和正确性。

总体来说,模糊限制语给出更多的决策自由度,需要强化对周边条件和指标的了解和掌握。

只有建立合理的限制条件和监测机制,才能确保决策的正确性和实施的有效性。

在实践中,我
们需要通过更深入的研究和针对性的分析,最大化利用模糊限制语的优势,同时降低其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研究1. 引言:语言的模糊性是人们的主观世界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结果,它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劳动生产时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一些不严谨的、不确定的、或不明晰的词语来进行交流。

而语言又是无边无际,变化无常,它可以视不同的语境运用不同的词汇或结构表现出说话者各自的意图和丰富的内涵。

如果没有模糊性,交际就会受到一定的制约,从而达不到交流的目的。

语言具有精确性和模糊性的双重特性。

而精确性和模糊性这对对立的概念又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

只用精确的词语来描述一件事或一个客体,语言就会显得过分公式化,从而失去语言应有的生动性、丰富多样性。

2. 模糊限制语的概念:模糊限制语(hedges)这个术语最早出现在拉可夫(G. Lakoff) (1972)的开创性专题论文“模糊限制语:语义标准和模糊概念逻辑的研究”(Hedges: 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一文中。

模糊限制语用来指一些“有意把事情弄得更加模糊或更不模糊的词语”。

拉可夫(G. Lakoff) (1972)将其下的定义是:模糊限制语(hedges)是一些有意把事物弄得更加模糊或更不模糊的词语(words whose job it is to make things fuzzier or less fuzzier)。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英语界对模糊限制语的某些功能进行了初步探讨。

模糊限制语有其独特的语义特征和丰富的语用功能,这都是其它词语无法替代的。

对模糊限制语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不但对促进语义学和语用学的进一步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恰当地使用模糊限制语进行有效的交际颇有实用价值。

3. 模糊限制语的分类:英语中构成模糊限制语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例如,某些形容词、副词、非人称短语,情态动词,感觉动词等等,都可以充当模糊限制语或起到模糊限制语的作用。

模糊限制语的行为不同,所使用的模糊限制手段或方式也就不同。

从语用功能角度来看,模糊限制语可分为两类。

一类模糊限制语对话语结构的内容进行某种程度的修正或给出一个大体的变动范围,或是对话语本身进行模糊限制,即称为变动型模糊限制语(approximators);而另一类不对话语的内容进行限制,而是表明话语的内容与说话人之间的关系即对说话者本人进行模糊制,称之为关系型模糊限制语(Shields)。

3.1 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影响话语的真值条件,可以改变甚至取消话语的原意。

这种模糊限制语又可分为程度模糊限制语(adaptors)和范围模糊限制语(rounders)两种类型。

3.1.1 程度变动语这一类的模糊限制语在话语中可以把那些接近于正确,但又不敢完全肯定的话语说的得体一些,从而避免武断。

例如:(1)病人家属: what about his ears? Is he still draining fluid?医生:It‟s just sort of crusted… not really draining.从以上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医生对病人的症状不敢给予完全肯定,故在症状名词(crusted ears ,draining)前面加上了有关的程度模糊限制语sort of和really,对病人的病情作一大致的描述。

但是,如果他不用模糊限制语的话,他的话语就会显得十分肯定,就成了是耳朵结痴,不再流脓了。

这一类的模糊限制语还有:kind of,somewhat,almost,some,more or less,entirely,quite,etc. 3.1.2 范围变动语在对人或事物进行描述时,人们常常会使用这一类的模糊限制语。

这种模糊限制语不考虑所用的语言与现实情况的接近程度如何,而只考虑范围的大小,因为说话人在他的话语中往往会给出较为具体的数字。

(3)He was about six feet tall.(4)The man‟s age was about something between forty and fifty.说话人之所以使用这一类的范围限制语,其原因是说话人不想把数字说得太死,以免与事实差距太大(例3),或是无法给出准确的数字(例4)。

在实际言语交际中,这类模糊限制语可以给听话人一定的数量范围,使他能在这个范围内理解事物,不致于产生很大的差错。

这一类的模糊限制语还有:approximately,nearly,roughly,around,perhaps,or,等等。

3.2 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与变动型模糊限制语不同,关系型模糊限制语并不改变话语的真实条件或原意,如果我们在上面所列举的例子之前加上“Iguess,”或“I think”,句子的真实条件不会改变。

这种关系型的模糊限制语只相当于增加了一个说明,指出话语所表达的内容是说话人或别人的看法。

这种类型的模糊限制语也可分成两种。

3.2.1 直接缓和语(Plausibility Shields)直接缓和语用来表示说话人对某事所作的直接的猜测,或表示说话人对此所持有的某种态度,直接缓和语包括:Ithink, probably, as far as I could tell, seem, wonder, hard to say, I assume, I suppose,I afraid 等。

例如:(5)And I think we can probably just finish the work before evening.(6)I have to believe that he has stomach trouble.从以上的例子中可以发现,一些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和一些表示犹疑的词语,都可以构成直接缓和语,表示说话人的直接推测或犹疑。

这类模糊限制语常用于说话人对某事情真实程度信心不足,无很大把握或不敢给予肯定,于是,在陈述这些事件时,便加上了“就我所知”、“可能”等词语,使肯定口气得到缓和,表示了说话人的一种不十分肯定的估计或初步看法。

3.2.2 间接缓和语(Attribution Shields)间接缓和语所表达的内容不是说话人本人的看法或推测,而是说话人引用他人的看法或观点,从而间接地表达说话人的态度。

这一类的模糊限制语主要有:according to,It‟s said that…,someone says,as I known,等等。

例如:(7) There was presumably no acute decrease in heart rate.(8) Mother says that he‟s...he has...he‟s a...in a way a v ery finicky eater.以上例句表明,间接缓和语是通过一些有根据,有来源的说法间接地表达出说话人所持有的态度。

这些依据有时会明确地表达出来(例8),有时则不加以具体说明(例7),但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不属于说话人自己的看法。

说话人在话说中使用间接缓和语来做为话语的依据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是同意这个依据的,但这个程度到底有多大,在话语中到看不出来。

但由于说话人引用了客观依据,这就使得他的话更具有客观性、权威性。

4.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4.1 提高语用的精确度说模糊语言能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似乎有悖于模糊的属性,其实模糊与精确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模糊中蕴涵着明晰性,不确定中包含着确定性”,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模糊的语言所传递的信息有时反而会更为准确。

这体现了模糊与精确的辩证统一。

因此在特定的交际场合,模糊言语往往可能比精确言语更能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更能获得高效的外交效应。

如面对台独分子的嚣张气焰,中国政府在对待台湾主权上,重申了“决不放弃使用武力”的态度。

“决不放弃”自然是可用可不用,最终当然完全取决于台独分子。

这个看似模糊的语言实则精当至极,寥寥数语,不仅表明了我们的宽容与忍让,同时也充分表明了中国政府在保卫领土完整、捍卫国家主权方面无可妥协的刚强意志和坚定立场。

4.2 增强语用的效率性言语交际是讲究效率的。

信息传递不仅要求准确,而且力求在最大程度上既快速又节省。

人际交往中,精确语言往往需要“连篇累牍”,而“模糊语言”却只需寥寥数语。

加利福尼亚大学哥根教授说:“描述的不确定性并不是坏事,倒是件好事,它能用较少的代价传送足够的信息,并能对复杂事物做出高效率的判断和处理。

也就是说,不确切性有助于提高效率。

”伍铁平先生在《模糊语言初探》中举了一个例子,假设你要求别人帮你找一个他所不认识的人,你只需用模糊语言说明那人的大致情况即可,如是“中年,高个,胖子,高鼻子,大耳朵,戴近视眼镜”等,假如换用精确语言说他“36岁5个月,身高1. 75米,体重70公斤,腰围1米,鼻高2厘米,戴500度近视眼镜”,你反倒很难找到这个人。

4.3 强化语用的效果性(修辞性)言语交际中因受话题、语境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说话人采用模糊语言来应对,其交际效果往往能事半功倍。

如对尚无把握回答的问题,用模糊语言可避免把话说得太死太绝,像官话中的“考虑考虑”、“研究研究”就是模糊的言语,其功能就是为了给言语交际双方留下一个缓冲的余地;批评指责他人时,模糊语言既能使话语含蓄委婉,又不至于刺激、伤害对方,也会使对方更乐意接受;政治、外事活动中针对一些敏感话题,模糊语常能起到掩饰或回避作用;对不便也不能明说的尴尬话题,模糊语言则可缓解气氛,使双方摆脱尴尬,又不失礼貌。

修辞可以用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

“准确、鲜明、生动”是传统修辞的基本要求。

而模糊是本该力求避免的。

模糊理论介入后,人们发现,“准确”目的的实现,并不单靠精确,模糊也是达到“精确”目的的重要因素。

模糊修辞所传递的美学信息,所产生的美学效应是丰富俊美的。

4.3.1 强化语言的委婉,含蓄和礼貌性在言语交际中,人们首先考虑的不一定是合作,而是话语的得体性,即礼貌问题。

“为保证对方的负面面子不受威胁,说话人就要有负面的礼貌策略。

”(何自然,1997:111)出于礼貌原则(Leech1983),说话人有意含糊其辞,使用模糊语或模糊限制语,把话说的模棱两可,拐弯抹角,声东击西。

A:How do you like painting ?B:I don‟t have an eye for beauty ,I…m afraid.4.3.2强化语言的灵活性,体现出说话者的幽默与机智在语言交际中,为了照顾面子,避免把话说的太死、太绝,说话人往往使用模糊语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以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

如官话中的“考虑考虑”、“研究研究”就是模糊言语,其功能就是为了给言语交际双方留下一个缓冲的余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