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

脑科学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
脑科学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

第22卷,第4期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Vol.22 No.4 2005年8月 Science,Technology and Dialectics Aug.,2005

脑科学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

孙 岩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 要:当代脑科学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哲学基本问题的走向和问题的进一步解决,当代脑科学对于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本体论意义和认识论意义。哲学基本问题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必须奠定在现代自然科学这一坚实的基础之上,脑科学的发展将最终揭示大脑的工作原理,精神自我认识世界亦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问题将得到科学的解释和证明。

关键词:意识;精神自我;同一性;脑动力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80(2005)04-0054-06

近代科学的发展尤其是19世纪“三大科学发现”,为恩格斯摆脱形而上学自然观的束缚,第一次提出哲学基础问题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本世纪以来,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现实成就和理论成果,出现了诸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等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成就和理论。自然科学的大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直接影响着哲学基本问题的走向和问题的进一步解决。马克思主义如何吸收现代科学发展的巨大成果,对新的理论和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概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构建哲学基本问题的科学基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传统认识论把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概括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恩格斯指出:“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1]把意识视为人脑这样一块特别复杂的物质的机能,这是唯物主义哲学的一个科学规定。这些原则固然不容置疑,但仅限于此,我们还不能完整、具体、精确地理解意识以及认识活动。许多具体的问题和环节尚不能完全解释清楚。例如作为大脑机能的认识,以什么样的神经生理、物理过程为基础?心理、意识、观念在神经生理、物理过程中具体的产生机制是什么?一句话,思维和存在如何具体地达到同一这一重大课题我们还远远没有搞清楚。现代科学的发展为我们能够通过实验的手段揭示认识过程的微观机制创造了条件。同时,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又使得主体与客体的界限、物质意识的本质及其相关关系、规律性更加复杂化了。这就要求必须跟上自然科学发展的步伐,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必须改变自己的形式。以往的时代,从总体上看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基本上是“外向”的,即大多着眼于意识以外的物质以及意识对物质的关系的问题,而极少自我意识的研究,或者说把作为认识主体的“精神自我”当作现成的规定物。似乎只有客观物质世界是“开放的”系统,而主体意识则是“封闭的”系统,多去展示外部事物的丰富性,而少去考察主体意识内部的复杂性。以至于意识的现实性状本质如何,思维和存在何以以及在什么样的程度上达到同一性,至今仍是“斯芬克斯之谜”。要解开这个谜底,就必须借助于现代脑科学发展的成就、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才可能得到科学的说明和解决。精神自我和大脑的关系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微观的表现形式和缩影,这一问题的解决,只能依赖于大脑科学的研究进展。

脑是具有高度有序的内在结构的开放复杂的巨大系统。它是人类浩瀚的思维、智力与个性的“宇宙”。近几十年来,对于大脑的科学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已成为公认的自然科学的前沿学科。脑科学的初级研究成果不断证实,意识是大脑的机能,意识或精神产生于大脑同时又反作用于大脑,精神自我对大脑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产生于大脑而又超越大脑,自我在大脑活动中占有主导地位。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在

【收稿日期】 2005-03-14

【作者简介】 孙 岩(1969-),男,江苏徐州人,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讲师。

45

证实精神自我(意识自我)的存在及其相对独立性、精神自我丰富多样性、意识的性状本质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科学内涵。为我们正确解决思维和存在同一性问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指出了努力方向。

一 脑科学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本体论意义

1.脑科学与精神自我的能动存在及其相对独立性

从本体论的意义来说,脑科学从实证的角度说明了精神自我的存在及其相对独立性,同时,说明了自我是一切精神现象和活动的依托。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他有自己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他的知识、经验、个性、智慧,就是他的精神自我。自我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主体和核心,是一切理性活动的操纵者。但在脑科学产生之前,“精神自我”以及意识的能动性只能是一种缺乏科学证明的形而上学的玄想和独断。现代脑科学家们运用自己大量的研究成果,论证和描述了精神自我的自主存在。

艾克尔斯(Eccles)是美籍澳大利亚人,纽约洲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的生理学和医学教授,是当代著名的脑科学家, 1963年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他对人的意识活动与人脑神经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他总结自己和他人的有关研究成果,如斯佩里(Sperry)对裂脑人研究的早期成果。同时还与波普尔合作,系统地提出了二元论的脑-精神相互作用论,在哲学和心理学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论证了精神自我的独特存在。

艾克尔斯首先从他的神经生理学的研究着手,尖锐地批评把精神和生理活动等同起来的等同论。他指出,把心理与生理等同起来,忽视心理现象的独特性,抹杀它们所具有的独立作用是没有根据的。他认为:心理与神经生理活动之间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应的,但不是同一的,因为在神经事件与心理的主观经验之间可有暂时的脱节或不一致的现象。李别特对人脑的实验研究表明:给予躯体感觉皮层直接兴奋的弱刺激,并不同时出现意识经验,而是在约0.5秒后才产生一个关于刺激的有意识的体验。在锐利而微弱的外周皮肤刺激作用的情况下,也可以观察到类似的延续。但是,另一方面,在传入冲动达到大脑皮层的大致时间上,实际的判断可以提前作出,表明有意识的认识可在有关神经活动以前发生。可见意识经验既可以在相应的神经活动之后发生,也可以在之前发生,因此“两者能够存在暂时脱节现象”[2]。艾克尔斯认为:对于建立一个广泛而复杂的神经细胞模式来说,长达0.5秒的时间是必要的;从皮肤到达大脑皮层的0.015秒的时间也是必要的。可是心智经过学习后,可以进行短时间的调整,所以皮肤刺激经验才能在皮层刺激之前出现。这说明心理状态、事件和过程与神经状态、事件和过程不是同一的、等同的。

艾克尔斯对精神自我存在的脑科学证明的重要理论是“联络脑”理论。他提出,大脑中有一个特殊区域联络脑,位于优势半球,其区域很大,包括优势半球的大部分特别是语言区,“拥用10万或数目更多的升级图式”“由不同的、大而连续成片的大脑皮层所组成”,[3],像一架发报机,直接与精神世界接触,不仅将大脑两半球传来的信息发给精神自我(亦称自我意识),而且接收对神经事件起解释、控制作用的精神自我的信息。精神与联络脑发生作用,才使人的意识经验具有统一性。意识经验的统一性,不是来自神经元的整合,而是来自自我意识的整合作用。艾克尔斯据此进一步指出,像物理世界是作为实体独立存在着一样,精神自我或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 mind)也是一种实体,具有独立存在性。它虽然也是居住在大脑这个特殊的物理世界中,但自身并不存在于物质与能量的世界之中,即是说没有物质的构成,不储存和输入以及输出能量。它处在大脑的最高水平上,因而超越于大脑和其他物理世界中的事物而成为一独立的世界。

艾克尔斯为什么在一元论凯歌行进的今天冒天下之大不韪明确地主张有独立的、非物质的精神自我实体存在呢?作为一位科学家,他坚持这一观点既不是出自宗教信仰和政治方面的原因,也不是一时糊涂,而是有相当的科学依据和认识原因的。首先,他利用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脑电生理研究的新发现和新成果,如有的研究者精确记录到被试者在一简单的随意运动(如手指弯曲)开始前2秒种的电位变化,发现整个大脑表面除最前部和底部外,都有缓慢升高的负电位,一般是在动作开始前850毫秒时出现的,而且这些电位主要集中于运动皮层区。艾克尔斯由此推断:既然在只有运动意愿而未作出运动的决断、指令的情况下,皮层内部也可以出现电位变化,那么在它们之上必然有一独立存在的、具有特殊作用的精神自我的存在。意愿正是由它作出的。当意愿作出,它就在皮层的广阔范围内细微而缓慢地起作用,延缓850毫秒大概是用于在大脑皮层数亿神经元中建立起必要的时空模式。前面所提到的李别特的实验也可以用来证明精神自我意识这一假定。因为意识经验在相关的神经生理活动之前或之后出现这一事实似乎用任何神经过程都无法说明,只能把它们看作是自我意识作用的结果,即是自我意识的微小而短暂的调整活动的结果。具体地说,就是意识经验后于神经活动而出现是由于精神自我有一个探测过程;意识经验在先于神经活动而出现则是由于精神自我补偿意识识别阈限水平上的微弱的神经时空模式的缓慢发展。

其次,他相信精神自我存在还基于哲学认识论上的一些重要事实。康德以来的哲学家都知道:对象的刺激是分别给予器官的,人们所得到的感觉信息都是孤立的、零乱的,并分别投射到不同的感觉区的。但是人们最终得到的关于对象的经验认识则是统一的、完整的。广泛而多样的信息如何叠加在一起而组成统一的经验呢?艾克尔斯认为,这种统一不能来自神经生理的综合,只能基于自我意识的综合统一或一体化作用。因为没有哪一种神经生理学能解释各种各样的事件是怎样综合成一个统一的和具有完整的完形(格式塔的)特点的自觉经验。他说,我们现在的假设,“是把神经元的机制看成是复合的发射机构和接受机构:经验的统一性不是来自神经生理的综合,而是来自精神自我提供的整合特性。我们推测,精神自我和自我意识首先是为了给自我的意

55

识经验和活动提供这种统一性才发展起来的。”[4]艾克尔斯还说明了精神自我在主观精神世界中的地位。按照他的理论,人的心理世界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外部感官所提供的关于外部世界的感觉经验和本体感官所传来的关于自身身体状况的知觉;二是内部感官所提供的关于思维、情感、意愿、想象等活动与状态的内省经验;三是精神自我,它是主观世界的中心,超越于人的直接经验之上,贯穿于个人存在的始终,是人的一致性与连续性的基础,是心理活动的主体或基质。

艾克尔斯并没有简单武断地断定精神自我是脱离大脑的完全独立的实体存在,相反地,他指出,自我意识精神尽管是非物质的,与大脑、身体根本不同,但它们可以相互作用。这就是他著名的“精神大脑相互作用论”。自我意识精神依赖于大脑,后者是前者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同时,大脑可以通过联络脑对精神自我产生作用,如输入信息等。另外,精神自我对大脑、身体以及外部世界具有主动的、积极的反作用,如修改、制定神经事件的时空模式,进而干预神经机制的操作,发动和控制各种随意活动。联络脑在两者之间是一个由此达彼的桥梁,即大脑对心智的作用是通过联络脑传递的,自我意识对信息的选择、综合以及对大脑、身体的监控和调节也是通过联络脑而实现的。精神自我与联络脑的关系就好比多路扫描和探测装置的关系,精神自我主动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注意力辨认、选择、整合联络脑所提供的信息,联络脑就像由多个微型组件组成的收发报机。

总的来看,艾克尔斯运用大量的脑科学材料论证了精神自我的能动存在及其对大脑的某种依赖性。当然有人指责其相互作用论是二元论,这要作具体的分析,艾克尔斯明确指出,自觉的精神对于同它相互作用的大脑事件必须是部分独立的。另外,艾克尔斯多次指出精神自我对大脑的依赖作用。[5]所以其所说的二元论与传统的实体二元论是截然不同的。“其实,艾克尔斯把他的相互作用论称为二元论,完全是出于方法论的考虑,并不具有传统本体论的含义。”[6]另一位当代著名的脑科学家斯佩里(R.W.Sperry)在精神-大脑关系问题上与艾克尔斯的观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斯佩里强调,“意识经验的统一性是由精神提供的而不是由神经系统提供的”,这是斯佩里和艾克尔斯共同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斯佩里进而把这一方法原则确定为“新的相互作用论”,这是现代脑科学研究的理论纲领。对于精神自我的存在,他认为自我是“一个综合时间———空间———质量———能量的多元结合体”[7]。简单地说,精神自我是超越于大脑生理过程的功能实体。他同时坚决反对把自我意识归结为或还原为神经事件、大脑中的生理、化学、物理运动。我们不能把斯佩里看成一个唯心主义者,他坚持强调意识经验作为脑活动的一种突现的功能特性,是与脑无法解脱地联系在一起,“功能脑”和“脑功能”彼此不可分割,是同一个连续层次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脑、精神相互作用是在脑的控制中枢之间进行的。“相互作用是在脑的统治集团所在处与神经和精神层次之间进行着。”[8]所以,“不难看出,斯佩里这里所讲的‘脑的统治集团所在处’对于意识‘图式定位’等等,同联络脑假说基本思路完全一致。”[9]

斯佩里确认意识现象是脑活动过程的突现功能,这种功能性实体与大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唯物主义的前提下坚持了大脑是意识的物质基础的一元论观点,尽管他本人称自己是精神论者。同时,他指出,意识并不是任何脑活动的东西,而只是脑活动的最高层次突现出来的某些动力的整体特性。在斯佩里看来,意识与大脑的神经事件并不是一回事,它必定不同于并超越组成它们的神经事件。意识之所以不能还原为其物质的组成部分的原因在于,意识不是物质成分同一层次的系统,而是一个综合了时、空、质、能的多元综合体。所以斯佩里通过他的科学研究深入地分析和证明了精神自我的能动存在,同时也科学地说明了大脑过程中突现的精神事件如何超越神经事件而不能等同于或还原为神经事件的道理,从而与庸俗唯物论、机械唯物论划清了界限。

2.脑科学科学地揭示了精神自我的复杂多样性

传统的认识论一个非常重要的缺陷是只谈客体,忽视主体,陷入了机械决定论,即使涉及主体,也大都是偏颇于认识主体的理性认识方面,而看不到人类大量存在的非理性认识方式。现代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不仅揭示了精神自我的能动存在及其相对独立性,而且突出强调了精神自我的丰富多样性、复杂性,裂脑人的研究充分验证了健全的精神自我应该是理性与非理性、意识与无意识的对立统一体。

人的大脑纵裂为左右两侧,每侧的形状像半球形,故称两半球。左右两半球之间由两亿根神经组成的束———胼胝体连接沟通,而每根神经纤维每秒振动20次,因此,胼胝体以每秒40亿个神经冲动的速度将信息传递于两半球之间,从而使两半球息息相通,并保证了它们在功能上的高度统一。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在对左半球的病变和语言障碍的研究中形成了大脑半球的优势概念,认为左半球是优势半球,因为左半球有高度发达的语言中枢,而右半球在语言上是哑的、盲的,被确定为劣势半球。要想探讨两半球的具体功能特点,揭示两半球处理外界信息的具体过程特征,就必须将大脑一分为二,但这对正常人是不允许的。而因治疗需要施行大脑连合部(主要是胼胝体)切割术的裂脑人则为脑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本世纪60年代,R.E.S per2 ry在广泛应用动物研究的基础上,用切断大脑连合部的手术不仅控制了癫痫病人的疾病发作,而且通过实验,十分成功地揭示了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专门化。首先,斯佩里通过对裂脑人的实验研究证明了人类大脑两半球在功能上具有高度专门化,分工明确,特点显著。对大多数人而言,左半球是处理言语,进行抽象逻辑思维、分析思维的中枢。它主管着人们的说话、书写、计算等理性思维,具有连续性、有序性等机能。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行发散思维的中枢,主管人们的视觉知觉、想象、做梦、情感等绝大部分的非理性思维,具有突发性、不连续性的机能。斯佩里认为,左右两半球虽有明显的分工,但在功能上是互相补充紧密配合的。人脑就像是两套不同的信息加工系统,左半球专门从事系列加工,即一点一点地处理信息,右半球专门从事平行加工,即几点信息放在一起进行综合,它们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控制

65

系统,共同完成极其复杂的机能活动。

其次,斯佩里裂脑研究证明了右半球有许多重要的高级机能。他认为两半球并无优劣之分,而且右半球在不少方面显然比左半球优越,特别是在对空间的认识能力以及对复杂关系的理解能力方面。同时右半球在支配人类的直觉、情感等非理性思维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斯佩里还纠正了以往人们对右半球的片面看法,如右半球不具有语言功能,也没有意识。现在发现,右半球具有一定的识别和理解简单语言的能力,只是缺乏语言表达能力。右半球也确实有意识,包括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能够在人所特有的水平上感觉、知觉、学习和记忆,能执行高水平的推理,做出有意识的决定。

斯佩里的杰出工作,初步揭示了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专门化,展现出大脑两半球活动的崭新图景,表明人脑具有两套信息加工系统,左右两半球的神经网络分别以不同的方式来反映世界。这对于了解正常情况下大脑两半球的精神活动有着重要意义。

裂脑研究表明,大脑左右两半球的信息加工方式迥然各异,但又相互影响,既独立又协作,呈现一种崭新的互补图景。这种互补图景使人们对大脑功能的认识发生了两个观念的转变,一个是从优势脑半球到脑半球功能专门化的观念的转变,一个是从脑半球功能专门化的对抗性、互不包容性到相互支持的互补性的观念的转变。功能互补的观点,能比较完整地辩证地说明人的精神自我。

非理性不仅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现象,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人类一种最直接的认知形式。严格地讲,非理性的认知形式主要包括直觉、顿悟以及部分创造性思维。这些思想方式排除了语言逻辑的原则和语言分析的方法,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曾言:“我相信直觉和灵感”,“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10]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必然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和社会需要,从而决定了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产生欲望,而又通过自身创造活动,努力实现自身欲望的完整过程。所以马克思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11]所以,我们无需回避人的欲望,而应深入到人体的本质和社会生活中去开拓理性新的研究领域。同时马克思还断言,人的欲望感觉等:“不仅是狭义的人类学的规定,而且是对本质(自然界)的真正本体论的肯定。”[12]马克思虽然没有对非理性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和论述,但他为我们对非理性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3.脑科学是对超心理学、唯意志论的有力抨击

脑科学重要的本体论意义还在于,它坚决驳斥超心理学,驳斥一切形形色色的精神万能论。现代唯心主义在新的历史环境下极少赤裸裸地宣扬精神决定论,总是在现实生活中采取各种隐蔽的手法装饰伪装,并常常借助于所谓的自然科学的成果来论证自己。超心理学即是代表。现代超心理

学是从古老的唯灵论以及19世纪的招魂术运动发展而来,它的确立以美国著名超心理学家莱恩在北卡罗来州北部的一个以医学院闻名的丢克大学建立的超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1934年莱恩发表了自己七、八年来的研究报告《超感官知觉》,指出,超感官知觉是指所有那些不用任何已知感官获得有关物体、事件、地点或他人思想的现象。它有两个分支,一个分支是传心术(Telepathy)、天眼通(Clairvoyance)和预知(Precognition),此三种现象统称为ESP(Estrasensory Percep2 tion)现象;另一分支是心智运动(Psykenises),即用精神直接移动物体,缩写为P K。这个报告一发表曾引起一般大众的广泛注意,但更多的是遭到来自哲学和科学界的猛烈抨击。作为地地道道的唯心主义,它根本不会理解物质存在决定意识这一简单原则,而把自己的理论建立在虚假的假设基础之上。超心理学家声称他们的研究是与已经确立的理论背道而驰的,他们完全能摆脱外界事物而直接洞察其中奥妙。他们对于已经接受为科学的证据极不感兴趣,他们对能量守恒定律和因果性理论极为反感。他们一味声称“特异功能”研究的就是没有视觉刺激的视觉感知和没有听觉刺激的听觉感知。然而在ESP项目中,无论是传心术、天眼通和预知中“敏感人”还是特异功能者都是如何学会翻译常规感知中编制程序系统的信息?又是如何解释当一个脑子向另一个脑子辐射时,无论个人相距多么远,都可以传递思想的现象呢?超心理学家的结论是:一定是神经生理学和物理学以及哲学认识在这方面基本上是错误的。恰恰相反,脑科学的研究表明,精神产生于大脑又极大地局限于脑,精神本身的能量有多大,这是当代脑科学可以验证的问题。神经元的信号传播速度约为100m/秒。这一速度不及电信号在铜线里传播速度的百万分之一。任何离开大脑的精神能力,与脑科学揭示的起码知识是相冲突的。

同时超心理学确立了一个不变的信仰,这个信仰就是一个难以捉摸的无形的灵魂世界。它是一种只对信仰者成立的“科学”,在信仰者那里,无论是ESP还是P K的任何实验结果都可以解释为成功的,还可以肯定的是,超心理学的研究始终伴随着弄虚作假和欺骗的幽灵。超心理学家可以根据个人兴趣,任意研究“超常现象”,根本无视客观规律和自然科学的成果,甚至宣称ESP和P K现象已经超越了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对现代科学发起了挑战,如此等等。

不难看出,超心理学的认识论是纯粹主观主义的,它的动听的外壳易对初入门者、好奇者发生影响;它有一个无规律的不变的信仰;它的知识包含不能检验甚至虚假的假设。它反对和自称超越现代自然科学,而自身却恰恰是标准的“伪科学”,是无限夸大精神力量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潮。

恩格斯在100多年前就曾尖锐地批评了动物学家、植物学家华莱士的唯灵论,对华莱士这位大科学家所热衷的种种江湖骗术做了深刻的剖析。恩格斯批评华莱士所叙述的那些现象,近一段时期以来在我国的很多宣传读物中都得到了验证,诸如耳朵“识字”一类等等。更有甚者,某些特异功能宣场,在美国发气能改变中国大陆原子核裂变的过程。各种宣扬封建迷信、超自然力量的书籍刊物遍布街头书店,占卜

75

算命、瞌头祈福成为生活的时髦,如此种种,影响之大,恶果之严重,绝不亚于毒品走私和犯罪,且就其对人们精神生活之深远腐蚀比走私和犯罪要严重得多。中国的特异功能的鼓吹者们宣扬超越人的感觉知觉以及意念万能等不过是传统的神秘信仰的东西,与西方超心理学相互呼应,其手法完全是否定科学的客观性原则。其所宣扬的意念致动,发放能量等特异现象无非是意志万能的简单翻版。

从另一方面看,把意识简单地等同于物质能量,甚至超越原子分子,是某些现代神秘论者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又是典型的现代庸俗唯物主义。我们只有努力结合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揭示人类精神生活的内在原则及其特殊规律,才能为从根本上铲除一切反科学思想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脑科学的研究和发展表明,精神和大脑是相互作用而又具有内在和谐的统一整体。脑科学证实,“大脑不是在零度工作,

完全有理由证明,大脑进化出量子行为是不可能的。”

[13]从艾克尔斯的“自我和大脑相互作用”的观点到斯佩里的“新的相互作用论”,都科学地揭示了精神自我活动的生理基础———大脑的奥秘。斯佩里通过对“裂脑人”的研究,提出了大脑两半球具有互补专门化的新解释,与传统的认为左半脑是语言中枢占优势的半脑的观点相反,他指出右半脑事实上在诸多方面都优于左半脑,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人类对精神自我生理基础的科学认识,也为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讲,大脑并不是什么灵魂和上帝的寄居地。在精神和大脑的关系问题上,脑科学家们一般都认为精神自我和大脑有着相互作用。斯佩里指出,精神应当是大脑的功能性派生物,而不是大脑的关系物,精神永远也不能脱离大脑而存在,精神主体是超越于大脑生理过程的功能实体。功能脑和脑功能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精神来源于大脑,同时又作用和改变着大脑,根本不存在任何脱离而独立存在的主观精神,从而把“上帝”和“不变的灵魂”从它的最后一个世袭领地驱逐出去,脑科学终将揭示人类全部精神活动的谜底。

二 脑科学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论意义

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说,精神自我是任何认识活动的主体。人作为认识主体必然是有意识的、能思维的。马克思指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

意识的类存在物……”[14]

费尔巴哈虽然也承认人不同于动

物在于人有理性精神、有思维,但是他不知道这种理性精神、思维是如何形成的。在他看来,理性精神、思维仍然是一种自然的独立的本质。实际上,人的理性精神、自我意识、思维,并非人天生固有的自然本性,而是人的实践和社会的产

物。人之所以具有理性精神、意识、思维,从生理基础来说,是由于有大脑和以大脑为中心并包括各种感觉器官的高级

神经系统以及大脑高级功能的整合。

[15]

人何以能够以及怎样认识外部事物?用哲学的语言来说,就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以及怎样达到同一的问题。这是一个重大的意识本性问题,脑科学已取得的成就充分说明了人之所以能够认识外部事物是因为人类具有发达的大脑,同时具有健全的精神自我,但在如何认识事物上,还远远没有彻底地搞清楚。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将极大地促进思维和存在同一性问题的解决。

脑科学的研究从认识主体最初的感觉到知觉以及表象等都作了详尽的论证。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就个体意识而言,首先从外界刺激的感觉开始。在感觉过程中,刺激与刺激过程、向中枢的传导和感觉现象及其规律,是研究感觉过程的三个环节,具体地说,五官感觉首先接受它的刺激物作用并把其信息传入神经,继之于神经兴奋之后传递到大脑皮层神经中枢,所有的外界刺激信息在这里进行分析和综合,对各种信息的整合过程的发现是建立在感觉分析基础之上的。在感觉分析的进程中,大脑皮层的各神经中枢如运动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触觉中枢、语言中枢等各自发挥机能确定来自外部的刺激信息。然后经验(精神自我)发挥重要的作用,即对复杂多样的信息进行综合,使我们得到对一外部事物的完整认识,这就进入到知觉的阶段。从理论上来讲,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积累了对一定对象的经验和知识,他就能够借助于这些知识和经验把当前的刺激物认定为现实的确定的事物。如果所感知的事物同过去的经验和知识没有联系,就不能立刻把它确定为一定的对象。在从感觉刺激到知觉以后,表象就是意识从感性到理性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从生理机制看,表象是在大脑皮层中由于外界刺激的痕迹的再现(或恢复)而产生的,这种痕迹,在人的不断反映外界事物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分析和综合,因而产生了概括的表象,为过渡到概念思维准备了条件。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大脑中这种痕迹的保存,也就是信息的储存。表象的这种信息,不但可以储存,而且还可以对储存的各种痕迹进行加工、编码。

人的意识不可能直接把握客观存在物,它只能对大脑中形成的外物表象进行判断和推理。也就是说对这些表象信息进行分析加工。脑科学一致认为,大脑神经中枢有一个多层次的加工系统。除人以外,其他高等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加工也是多层次的。我们可将大脑皮层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层次区分如下

:

脑科学的研究揭示,人类意识并不是简单地把各种零碎、杂乱的感觉刺激信息排列组合成一个整体,它本质上是

8

5

在大脑整合的过程中确定和赋予感觉刺激信息某种意义的过程。人类意识对客体信息加工,如上表所示一般采取自下而上的刺激驱动加工和自上而下的概念驱动加工。前一种信息加工是动物也具有的,但后一种仅人类所有,概念驱动加工是主体意识调用已有的知识或经验作用于客体信息,以确定其意义。笔者认为,主体意识运用已有的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对现有的感觉信息起了解释和建构的作用。人脑作为一种信息加工系统,把所有的记号、标志、语言文字及它们所描述的事物、现象、规律、理论等都看成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解读和重新建构。克里克指出,“脑是个丰富的相互关联的信息的载体”[16]。所以,我们可以把精神自我看成是一种类似于“信息核”似的东西。对信息的解读可以看作是人的感性认识,而对信息的重新建构是理性思维阶段。同时,大脑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是连续不断和逐步深化的,一方面,自下而上的加工不断丰富和完善自上而下的概念驱动加工;另一方面自上而下的概念驱动加工使“客体的意义在更广袤境况脉络(midercontext)中予以理解。脑意识向高层次的升华与意识脑对低层次的控制,是脑活动中的两个相反相成的意识流,即客体的意义流与主体的意向流。它们犬牙交错,相互作用,追求意识的内在和谐一致性和主客体的统一的外在一致性。这乃是脑的本性,是由脑在一切水平上的自我调节实现的。然而,这种统一永远是相对的,因为新事物、新意义和新意向总是层出不穷的。脑的创造性生命永无止境!”[17]

人类意识本质的最后阐释只能依赖于大脑工作原理的真正理解。当然,关于脑如何工作的具体过程,当代许多学者提出了种种模式来说明信息在神经系统内部的流程(即加工过程),如艾克尔斯模式(1972年提出)、库伦贝克模型等。这些模型虽然都未真正弄清楚大脑的工作原理,不过都在朝着这个方向探索前进。克里克指出:“只有当我们最终真正地理解了脑的工作原理时,才可能对我们的感知、思维和行为作出近于高层次的解释。”[18]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写的《跋》中极其精辟地阐明了唯物主义的意识观:“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造物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观点正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中改造的物质的东西而已。”[19]可以确信,现代脑科学终将揭示大脑怎样接受外界事物并对之改造。

人类何以认识外部事物的问题,在现代自然科学尤其是脑科学发展的坚实基础之上再也不是什么单纯的哲学理论问题,而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如上所述,脑科学在科学证明精神自我的能动存在以及复杂多样性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脑科学的发展将最终揭示大脑工作原理,到那时,精神自我认识世界亦即思维和存在如何达到同一的问题将迎刃而解。那将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自然科学的胜利。

哲学基本问题不会过时,它只能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得到不断的深化和发展。日本提出了一个面向21世纪的20年的“脑科学时代”计划,其20年后的战略目标是阐明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的脑机制。我们可以断言,随着人类脑机制的揭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将得到科学的说明和解释。当然,这需要唯物主义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们的共同努力。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之一克里克认为,视觉注意可以作为意识本质问题的突破口,也许50年之后,会证明他又一次正确,他50年前的伟大发现曾开创了一个生命科学的新时代。我们坚信自然科学的发展将把自然科学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一次又一次地推向前进。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23.

[2][3][4]John C.Eccles and K arl popper.The self and its

Brain.New Y ork,S pringer International.1997.438、440、427.

[5]John C.Eccles.How the self Controls Its Brain,Berlin,New

Y ork:Springer.1994.138-149.

[6][9]杜镇远.哲学与科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5.111、114.

[7][8]R.W.斯佩里.脑———精神相互作用[J].方能御,张尧

官译.自然科学哲学问题,1981(4):27.

[10]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1)[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6.284.

[11][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5.167、96.

[1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72.103.

[13]Charles Seife.G old Numbers Unmake the Quantum Mind.

Science,vol.287,4February2000.791.

[15]罗跃嘉.大脑高级功能的时空整合[M].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5.553-559.

[16][18]克里克.惊人的假说———灵魂的科学探索[M].汪

云久等译.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6.264、263.

[17]洪定国.意识本性初探[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4):

4.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17.

(责任编辑 殷 杰)

95

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6, 5(5), 801-805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6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cc11783456.html,/journal/ass https://www.360docs.net/doc/cc11783456.html,/10.12677/ass.2016.55113 文章引用: 莫东林. 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J]. 社会科学前沿, 2016, 5(5): 801-805. Material Ontology Is the Ontology of Marxist Philosophy Donglin Mo Department of Marxism,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Received: Nov. 8th , 2016; accepted: Nov. 22nd , 2016; published: Nov. 28th ,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cc11783456.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e existence of ontology in Marxism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debate in academia. Marxist ontology is the material ontology, because Marxism, 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e, carries out the material ontology to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fields; Marxism is more concerned about people, emphasizing the human sensibility; and the material ontology of Marx has a distinct value orienta-tion. However, practical ontology has its limitations. Keywords Ontology, Material Ontology, Existence, Practice 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莫东林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收稿日期:2016年11月8日;录用日期:2016年11月22日;发布日期:2016年11月28日 摘 要 马克思主义是否存在本体论这一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重点问题。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是Open Access

高中政治哲学易错易混淆知识点总结(共149条)

高中政治哲学 易错易混淆知识点总结 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 【点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 【点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物质决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 【点拨】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 4.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 【点拨】无论是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5.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 【点拨】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 4.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在取决于反映者的想象力。 【点拨】本观点夸大了想象力这个主观因素。 6.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点拨】意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7.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点拨】不同的意识有不同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8.意识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 【点拨】实践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 9.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点拨】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 10.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 【点拨】规律是客观的,可以认识利用但不可以改变。 3.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点拨】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1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点拨】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12.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点拨】实践决定认识,实践的发展决定着认识的深化发展。 13.通过实践总能把观念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点拨】实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实践并非一定能将观念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14.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才具有真理性。 【点拨】真理是客观的,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只有一个,并非多数人认同的认识就是真理。 15.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 【点拨】对同一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 3.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常常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被推翻。 【点拨】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 4.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点拨】认识具有上升性,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1.实践活动可以割断不利于人的联系。 【点拨】实践不能割断联系,联系具有客观性。 16.事物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点拨】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

【免费】高三政治复习《生活与哲学》易错知识点汇总

高三政治复习《生活与哲学》易错知识点汇总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注意:马克思主义哲学) 2、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注意:概括和总结) 3、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注意: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4、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注意:不一定是科学的关系) 5、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注意:哲学) 6、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派别. (注意: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就是把它改造为中国哲学. (注意:现阶段的"中国哲学",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包括一些非马克思主义哲学,例如港澳台和海外华人哲学家的哲学理论,他们并不都赞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观点;另外一些海外华人的宗教哲学家也并不支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8、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注意: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不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才出现的) 9、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注意: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不等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10、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注意: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 1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注意:应该是两个根本对立的观点)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 (注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 2、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也是一种发展 (注意:运动和变化不一定是一种发展) 3、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注意:颠倒了二者)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苹果落地,属于自然规律 (注意:规律不能等同于规律的表现形式) 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 (注意:规律不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

中西方哲学 本体论

第二讲本体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2008年10月 ◎第二讲,本体论(3周:10月7、23日;10月28、30日、11月4日、6日) 一、西方形而上学(本体论)及其发展史简介(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 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马哲诞生之后西方本体论哲学的进展 四、中国哲学(老子、易学)对本体论问题的解决 五、人类新哲学本体论建设任务 从幻灯片“渺小”中,我们能体会到我们人在宇宙中是如何的渺小。《苏菲的世界》:“哲学家从来不会过分习惯这个世界。对于他们而言,这个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复杂难解、神秘莫测。这是哲学家与小孩子共同具有的一种重要能力。你可以说,哲学家终其一生都像个孩子一样敏感。而大多数成人都把这世界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 一、西方形而上学(本体论)发展史简介 (一)概念。“形而上学”与“本体论”等概念及其关系 ◎“形而上学”这个词有三种不同的含义和用法。第一指对终极实在(ultimate reality)本性、本源、和存在状态的理性思考,形而上学即本体论,与价值论、认识论并列相对而言(狭义)。这里我们是在狭义上使用“形而上学”这个词的。 对于本体论的误解。1,从本体论是关于超验或先验的原理的系统,导出“这种哲学当然应归入客观唯心主义”的推论。(上海俞宣孟《本体论研究》);2,将研究经验存在具体内容的学问,冠之以“本体论”之名。这与20世纪语言哲学的强势崛起有关。 “形而上学”的第二种用法是广义的用法,与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一书中开创

的哲学传统一致,是指用高度抽象的概念去把握超验的,比经验知识更为深刻、更为普遍的本质性、规律性的内容。在此意义上,形而上学就是大哲学,被理解为包括本体论、价值论和认识论。第三种用法是从黑格尔之后,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用出来的,即相对于辩证思维方式的一种机械主义的思维方式,即在方法论意义上使用这个词。 ◎形而上学metaphysics一词起源于公元前70年的罗马,希腊漫游哲学家安德罗尼柯Andronicus在亚里士多德逝世300年后编纂他的著作时,把他归为“第一哲学”的论著放在了物理学论著之后,叫“meta (ta) physica”, or “following (the) Physics”,后来简化成Metaphysics,“meta”既有“后”的意思,又有“超”的意思,更由于亚里士多德关于“第一哲学”的内容使这个词渐渐地明确地有了“超越可感觉经验实在的内容”这样一种内涵。 ◎本体论ONTOLOGY(《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在西方哲学中,指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来自拉丁文ON(存在、有、是)和ONTOS(存在物)。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1547-1628)在其著作中第一次使用了“本体论”一词,将其解释为形而上学的同义语。 ◎(二)历史。1)古代。西方哲学起始于问:世界从哪里来(世界的本原),世界是什么(世界的本质)。开始形成的回答:水、气、火等等某种具体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后来德谟克利特提出世界是由原子构成的。是实在论的、同时也是还原论的、分析的思路。◎“分析”一词有狭义与广义、或逻辑与生活两种。狭义地或逻辑地,分析与综合相对而言,广义或生活的用法等同于研究探讨,包括了辩证地研究、探讨。 ◎还原论是将物质的高级运动形式(如生命运动)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如机械运动),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的方法。还原论认为,各种现象都可被还原成一组基本的要素,各基本要素彼此独立,不因外在因素而改变其本质。通过对这些基本要素的研究,可推知整体现象的性质。 ◎公理化是指通过运用公理方法的研究,建立起由公理表述的理论系统。其方法主要是:1)从它的诸多的概念中挑选出一组初始概念,即不加定义的概念,该理论中的其余概念,都由初始概念通过定义引入,即都用初始概念定义,其余为导出概念。2)从它的一系列命题中挑选出一组公理,即不加证明的命题,而其余的命题,都应用逻辑规则从公理推演出来,称为定理。应用逻辑规则从公理推演定理的过程称为一个证明,每一个定理都是经由证明而予以肯定的。由初始概念、导出概念、公理以及定理构成的演绎体系,称为公理系统。中学几何。 ◎古希腊哲学发展到巴门尼德(盛年约在公元前504-501年),将“存在”或“是”确立为哲学的对象,他区分了“非存在”和“存在”。非存在只是变动不居的感觉对象,存在是由思想才能把握的事物不变的共相或本质。认为理性把握的本质逻辑在先。确定时间在先回答的是起源问题,而确定逻辑在先则是要回答本质或本原问题。 ◎中国哲学对世界本体的把握思路完全不同,我们可在《易传》中看到。《易经·系辞下传》第二章:“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

马克思哲学物质本体论研究的切入方式

长期以来,本体论作为哲学的根基性问题一直是思考和研习马克思哲学的学者无法回避和拒斥的问题。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后,作为哲学基础的本体论有没有发生改变,学界一直争议不断。要彻底究清马克思哲学本体论问题,就要直面三个问题:什么是本体论,马克思哲学有没有本体论,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是什么样的本体论。正确找到这三个问题的答案,马克思哲学本体论问题就能够得到解决。这样也就要求我们在探讨这一问题时候,要从四点做起:直面历史、直面逻辑、直面分歧、直面文本。 一、直面历史:“本体论”一词的语言考古学 所谓直面历史即直面哲学的历史,是指在研究马克思哲学本体论问题的时候要分析清楚本体论一词在哲学史上所指为何物,也就是对“什么是本体论”的回答。我们都知道,本体论这一概念是由西方哲学的ontology 一词译介过来的,其实ontology 一词从词根上看并不蕴有本体的意思,但当我们把这一词语翻译成本体论的时候,人们很容易将其理解为关于本体的学问。诚然,在当前的学术研究中,对本体论的研讨范围有不同的意见,但是大家都承认本体论有一个较为明确的研究对象。所以,从本体论的内涵着手是弄清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有没有本体论以及是什么样的本体论的前提条件。从语词的发展来看,不管是英文中的ontology、法文中的 马克思哲学物质本体论研究的切入方式 徐 钊 (苏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摘 要:长期以来,关于马克思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术研究交锋与争鸣的重要问题,争论的焦点围绕三个问题:什么是本体论,马克思哲学有没有本体论,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是什么样的本体论。解决这三个问题就要做到四个直面:直面历史、直面逻辑、直面分歧和直面文本。这样我们可以得出,马克思哲学是有本体论的,不能把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理解为“实践本体论”或“关系本体论”,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关系本体论 中图分类号:B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10)04-0022-05 ontologie,还是德文中的ontologie,都是由拉丁文中ontologia 一词发展而来的,而ontologia 又源自希腊文中表达“是”或“存在”的logos 和onta。我们发现,在希腊文中,on 和onta 在语义上等同于英文里的being 和beings、拉丁文的ens、德文的sein。在当前的中国学术界中,on 主要被翻译成“存在”、“有”和“是”。但是汉语的这些译名都只译出了on (being)的部分意思。王太庆认为:“他们的to be (Being)之类的词里头同时包含着我们的‘是’、‘有’、‘在’三个意思,他们认为这三个意思是一个意思,这三 合一的意义就体现在being 这个范畴里。” [1] 这样,我们可以在理解“是论”概念的同时,一并看出“是论”与具体的“是”的区别。从柏拉图的逻辑来看,“是”论是共同的“是”,具体的“是”是分有的“是”。所以,“是”有比“存在”更广泛的意义。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是论’是专门研究‘有’(‘是’)本身,以及‘有’(‘是’) 凭本性具有的各 种属性。” [2]122 当然这不表明其他学科不研究“有”(“是”),它是说其他学科研究的只是“有”(“是”)的某一部分。也就是说“是”(“有”)指称的“什么”或“这个”是他们的研究问题。 沃尔夫对本体论的内涵作出了较为明确的回答,他说:“本体论论述各种关于有的抽象完全普遍的哲学范畴,认为‘有’是唯一的,善的;其中出现了唯一者、偶性、实体、因果、现象等范畴,这是 抽象的形而上学。” [3]179 此外,有些学者从本体论与收稿日期:2010-03-05 作者简介:徐钊(1966— ),男,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2010年7月第4期Jul.2010No.4

哲学生活易错易混点总结大全

哲学生活易错易混点总结 大全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哲学生活易错易混点》 专题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有正误之分,并非所有哲学都是科学的) 2.哲学决定生活。(生活决定哲学,哲学反作用于生活) 3.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真正的哲学才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 4.世界观是关于世界具体问题的观点。(是关于世界最一般规律、最普遍的问题的看法和观点) 5.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 6.世界是物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观点) 7.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反作用,人民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8.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9.旧哲学是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旧哲学既有唯物论也有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10.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1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2.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唯心主义哲学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专题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物质就是万事万物的总和。(物质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本质和属性) 2.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 3.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4.所有正确的意识都是相同的;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认识角度、知识构成等差异决定形成的正确意识不尽相同;无论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5.意识促进事物发展。(不同的意识有不同的反作用) 6.规律是永恒不变的。(规律是客观的,物质的,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存在和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7.只要实事求是,做事情一定能够成功。(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8.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人可以认识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 9.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10.有用就是真理。(真理是对客观事物或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1.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生活与哲学易错知识点(第二单元))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哲学与生活易混易错点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2、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3、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4、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5、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6、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7、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派别。 8、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 9、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1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12、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1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 2、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 3、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 4、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 5、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也是一种发展。 6、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7、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苹果落地,属于自然规律。 8、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 9、规律就是我们常讲的定律。 10、任何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11、规律有好坏之分。 12、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13、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不变的。 14、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15、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16、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17、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 18、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19、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指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直接的推动作用。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及其当代价值

知识词典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及其当代价值 没有关于本体论的理论,就没有哲学 哲学中的本体论问题,学术界争议颇多,其中既有关于译名的争论,也有关于本体论自身的争论。我认为,我们不应该拘泥于本体的词义学考证,也不能因为各种唯心主义的、神学的,以及旧唯物主义形而上的本体论而否认它在哲学中的地位。哲学中本体论存在依据的最深层的根源不是人的哲学思辨,我们不能依据某些错误的本体论观点而对本体论作为哲学问题采取拒斥态度。本体论问题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是人的实在处境和生存需要。人生活在世界之中。人是生活于世界中的人,人面对的是人的世界。人的生存依赖世界,人必须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作为不同于具体自然科学的哲学学说不能无视这个最根本的事实。对客观世界的具体把握是实证科学,而对包括人自身在内的世界的总体性把握是哲学。世界如何(它的本质和状态)?属于本体论问题;世界如何认识(认识世界的途径、方法和规律)?属认识论问题;世界的意义(应该如何)?属于价值论问题;如此等等。任何一个够得上称为哲学问题的问题都必然直接或间接地与世界客观实在性问题相关联。在哲学史上哲学领域不断分化又不断扩大,新的问题会不断出现。但无论怎样变化,对世界自身的认识始终是它的基础部分。本体论问题并不能涵盖全部哲学,但本体论问题的解决方式,对一个哲学体系具有基础性的决定性意义。 世界是惟一的,但关于世界存在的本体论学说却是多样的。我们可以不同意本体理论中的思辨形而上学学说,不同意柏拉图、黑格尔的理念论和绝对观念论,不同意生命哲学、唯意志主义哲学以及各种非理性主义的本体论学说,但我们不能反对本体论问题。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归结为对本体论问题的抛弃。其实即使是拒斥本体论的哲学仍然是以拒斥的形式包含着一种对世界实在性的看法。尽管自古至今,各种各样的本体论学说都是为自己的哲学体系寻求基石,主张各异,但从根本上说它的核心始终离不开人类面对的世界即存在,问题只是它以什么样的哲学观点对存在进行诠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立足点不是为了构造哲学体系,也不是寻找所谓安身立命的依据,而是建立既能认识世界又能改造世界的不同于以往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可能性、必要性和客观基础,都是以对世界的本质和人与世界关系的科学理解为依据的。离开世界本身争论世界观问题,以及争论所有的哲学问题都无异于民间笑话中瞎子争匾,自说自话。 本体论问题并不单纯局限于世界的本性问题,它关系到认识领域、实践领域、生活领域中的种种问题。实践是对象化的活动,对象化的活动必须有对象,而对实践的看法取决于对实践对象的看法。康德的实践理性、黑格尔的实践观念,虽然都强调实践但并不改变它的唯心主义本性,因为它对世界的看法是唯心主义的或者是二元论的。认识是对象化的知识,它必须有对象才可能有认识。因而认识论的性质取决于本体论的性质;唯理论与经验论都各有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分,这并不取决于理性与经验自身,而是取决于它的本体论前提。马克思主义也强调哲学必须从天上降到地上,反对德国的思辨哲学;但马克思主义的生活世界、现实世界或者象他们所说的实际生活都是以自然界优先地位为前提的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即在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发生的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与思想生活在内的人的实际生活过程。它既有主客体关系又有以物为中介的人与人的关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实践就

中国哲学本体论的易学阐释

中国传统哲学与易学有着不解之缘。尤自魏以降,历史上别开一代风气,另创一家之言的一流哲学家,多借《周易》经传思想资料以阐人伦,说物理,证心性,论道体,试图建构其体用不二,真善合一的形上学体系。王弼之注《周易》,程颐之作《易传》,张载之撰《易说》,朱熹之论“易纲领”,王夫之之著《周易外传》、《周易内传》等,皆其显而卓者。就中国传统哲学的本体论理论而言,无论是其理论形态的形成与发展,还是其抽象思辩内容的表达与阐释,都极其得力于《周易》卦爻符号系统和易学自身所特有的一套概念、范畴和命题系统。通过易学形式来阐释哲学义理,建构本体论体系,是中国传统哲学民族特色的突出标志,也是中国民族长期理论思维积淀下来的重要成果。本文尝试从本体论的易学阐释这一角度,粗略地探讨中国传统哲学与易学的密切依存关系,非敢示人,但为求教。一“易学”属于传统经学的一部分,通常是指以《周易》为对象来“解经释义”而形成的一门学问。历史上易学分象数派和义理派两大系统。通过解释《周易》经传阐发哲学本体论思想,主要是由义理派来完成的。最先将《周易》经传的解释与哲学本体论的阐发结合起来的,是曹魏时期的著名易学哲学家王弼。王弼是魏晋玄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易学义理派的重要代表。黄宗羲《象数论序》曾评论其易学说:“有魏王辅嗣出而注《易》,得意忘象,得象忘言,日时岁月,五气相推,悉皆摈落,多所不关,庶几潦水尽寒潭清矣。”王弼一改汉易卦气说中宇宙生成论传统思维模式,援老庄以解《易》,倡得意忘象之玄风,把对有关宇宙论问题的研究直接引向了本体论形态的探讨,在特定的易学形式下阐发了“以无为本”的玄学本体论。王弼哲学的终极理论关切,是探寻一个“能为品物之宗主,苞通天地,靡使不经”(《老子指略》)的宇宙本体。在他看来,由于形必有所不兼,名必有所不尽,所以堪为宇宙本体的,应是一种“无形无名”、即无任何条件性和局限性但又真有逻辑可推性的绝对。针对汉代哲学的经验主义思维倾向,他认为要消除其“各申其说,人美其乱(疑为“辞”之误)”的诞昧局面,必须抛弃“察近而不及流统之原”的感觉主义思想方法,而提倡一种以远证始、以幽叙本的理性主义的抽象思维。他说:“夫欲定物之本者,则虽近而必自远以证其始,夫欲明物之所由者,则虽显而必自幽以叙其本”。(同上)物之近而显者,必有其远而幽者为其本由。这就需要借助理性思维,通过逻辑演绎和抽象,以达到对于本体的认识和把握。沿此一路,王弼以解《易》为径,主要从两个方面阐释了其玄学本体论思想。 (一)象、意之辩王弼《周易略例》之《明象》章,专门就言、象、意三者关系展开讨论,此章内容,从筮法上讲,主要是论述《周易》言、象、意即卦爻辞、卦爻象和卦爻义三者的关系问题,从哲学上讲,则涉及到本体论、方法论的问题,即从象、意关系的角度提出了本体与现象的关系以及如何认知、把握本体的问题。概括起来,王弼象意之辩内容有四;(1)象生于意。王弼解《易》,以取义为主,于汉易象数之学尽力排斥。所谓“象生于意”,与其取义说是完全一致的。他在《周易注》中解释乾《文言》时说:“夫易者象也,象之所生,生于义也。有斯义然后明之以其物。”义、意互训,亦强调意为象本,象由意生。意或义,乃可脱离象而独立自存的抽象实体。此一结论,为其“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的,玄学本体论直接提供了理论基础。 (2)意以象尽,寻象观意。意虽可离开象而独立存在,但“象者所以存意”,“尽意莫若象”,抽象的意又需借助于具体的象而体现和表达。所以若欲把握和体认意,又必须“寻象以观意”,以象为工具和手段。其所谓“无不可以无明,必因于有,故常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由之宗”(韩康伯《系辞注》引),理正与此同。意在忘象。象生亍意是前提,寻象观意则是方法或手段,得意忘象才是根本目的。象与意本质上是对立的。若执著于象,就不可能真正把握到意。只有在体认把握到意之后复将得意之具抛弃,才不会为其所累,而真正得到意,从而达到终极本质的认识。此即所谓“执之者则失其原”,“不以执为制,则不失其原矣”(《老子指略》)。(4)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触类”、“合义”亦即“得意”之别一说法。盖谓由具体而进到了抽象,由个别而达到了一般。王弼认为,只要掌握了事物的义类,就能判识其杂多的征象,只要抓住了事物的一般,也就[!--empirenews.page--]能统御其具体的殊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注意: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 2、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注意:正确的哲学才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3、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注意:哲学有正确的哲学也有错误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注意: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科学的科学”、“科学之母”等) 5、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注意: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6、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 (注意: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的科学) 7、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思考和追问。 (注意: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智慧的产生离不开人们的思考) 8、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注意:真正的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或:正确的哲学或科学的哲学才能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9、世界观是关于世界具体问题的观点。 (注意:世界观是关于世界最一般、最普遍的问题的看法和观点) 10、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相互体现。 (注意:不是相互决定,只能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不能是方法论决定世界观。也不是相互体现,方法论体现世界观)11、哲学的发展就是用新观点代替旧观点。 (注意:哲学的发展是对旧观点的扬弃) 12、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注意: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 13、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注意: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反作用,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14、只有哲学才是使人聪明的学问。 (注意:学习哲学可以使人聪明,但使人聪明的学问除了哲学还有具体科学) 15、科学的世界观决定了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了哲学。 (注意:哲学不一定是由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构成的。错误的世界观经过系统化和理论化也构成哲学,只不过这种哲学是错误的哲学) 16、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注意:片面。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17、旧哲学是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 (注意:旧哲学既有唯物论也有唯心论,既有辩证法也有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18、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群众路线。 (注意: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9、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注意: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20、哲学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

道家哲学思想中的本体论

道家哲学思想中的本体论 道法自然是老子要表达的宇宙本体的观念 《老子》哲学在中华哲学史上素有开山祖的称谓,它的贡献就是将“道法自然”作为哲学的宇宙本体论。《老子》有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看来,人、地、天都要效法“道”,而“道”则要效法自然规律,宇 宙法则。这就是老子要表达的宇宙本体的观念。 定出这个本原,在伦理上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从古至今,自儒释道阐明了宇宙本体论之后,历经两千多年,不少朝代的士大夫,却将本体论给弄没了。将“忠孝”变成了最高行为规范了,“忠孝”这个行为规范是必需要的,但它要在“敬天”,“仁爱”这个最高行为规范的统领下,这样才会“刑法不崇尚士大夫,礼数不卑下庶民百姓”。钱文忠教授讲《三字经》时,将“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用上边这句话来解释,而且讲到过去有些朝代把这句话解释成为“刑法不能上罚士大夫,礼数不能下给庶民百姓”这是错的,违反原著《尚书》的本义,而且是篡改。 复兴不是复古 我们强调复兴不是复古就是这个意思,这才能传承与创新并举,也才能使中华伦理成为公平的,为人认可的真理。所以说中华崛起了,如有中华文化的复兴扶其左右,才势必成功。尤其中华复兴已经不是仅仅中国人在关心了,而是全世界人在关心了。 道家是从修养身心去谈“善治天下” 道家学问与心理调治,其实在中医里从阴阳五行的脏腑经络去调治心理疾患,就已经占了很重要的位置。而道家在伦理到行为的建设上也颇有建竖。尤其在调理心理障碍上,更有其突出的地方。 说起来惯常的研究者,把道家对人文,教化是持批评的态度的,但实际道家正是从修养身心去谈“善治天下,应体大道之无为无形,以墨化群生,无心任化。”

现象学本体论认识论实证主义

现象学本体论认识论实 证主义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现象学: 现象学不是一套内容固定的学说,而是一种通过“直接的认识”描述现象的研究方法。它所说的现象既不是客观事物的表象,亦非客观存在的经验事实或马赫主义的“感觉材料”,而是一种不同于任何心理经验的“纯粹意识内的存有”。 “现象”一词(概念)在现象学之前与在现象学中的意义不同。他们的区别在哪里呢 启蒙运动之前的“现象” 是神学用语。“现象”是通向神的启示的重要途径,但是,如果没有坚定的信仰——神学基础——,是不能正确理解现象的。 启蒙运动的“现象” 启蒙运动中最重要、对今天的中国思想文化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的,是英国的经验主义,是洛克、休谟的哲学。他们不认为信仰可以正确解释现象,他们根本就不认为人类的理性可以正确解释任何东西。休谟对人类的理性——不管它是否有神的帮助——提出了最根本、最彻底的怀疑。在他们的冲击之下,传统的形而上学陷入最深刻的危机。 为了拯救形而上学,康德写了出名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在康德那里,对我们人类的理性来说,世界无非就是现象世界。我们的理性具有接受、整理、总结、塑造现象世界的能力。而世界只能通过现象被我们所接受、所理解。而事物本身,人类理性是不能探及的。在康德那里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常常被人忽略,叫做“合成”,这是理性接受了现象之后,使用自己的功能对其进行加工的产物。就原则上讲,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合成”的结果。 现象学与现象 为什么胡塞尔和其他一些出色哲学家要把他们的学说叫做“现象学”呢很简单,他们关心的首先是现象,甚至无非现象。现象很重要么因为,既然我们对事物本身——或者用唯物主义和其他本体论哲学喜欢用的术语“本质”——不可能有任何把握,我们的理性的唯一对象无非就是现象,那么,我们能够或者必须研究的唯有现象而已。 但是,胡塞尔并不满足于这样的设定。他认为,“现象”不是事物对人类理性的作用,而是人类理性本身。因为,没有经过人类理性的现象是不存在的。他是把康德的哲学作了彻底的发展。 本体论: 本体论(ontology)是哲学概念,它是研究存在的本质的哲学问题。 从广义说,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的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 从狭义说,则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又有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之分,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体论,这是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称。

《哲学生活》易错易混点总结归纳合集

欢迎共阅 《哲学生活易错易混点》 专题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有正误之分,并非所有哲学都是科学的) 2.哲学决定生活。(生活决定哲学,哲学反作用于生活) 3.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真正的哲学才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 4 5导) 67 8 91011. 1212 3456规律存在和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7.只要实事求是,做事情一定能够成功。(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8.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人可以认识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 9.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10.有用就是真理。(真理是对客观事物或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1.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专题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2.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3.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否认了联系的条件性)4.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不一定) 5.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必须在一定条件下) 6.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系统与要素的关系。(这两对关系不能完全等同,因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只是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即两对关系都强调整体性原则,都相互依赖等方面,而系统中讲的层次性原则等,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没有) 7 8 不能只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不17 18 19.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0.只要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是能取得成功。(是必要而不是充分条件,还要注意次要矛盾)21.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决定的。(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22.抓住了主要矛盾,就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片面理解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23.事事有矛盾,就是指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不是说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未处于统一体中,就不能构成现实的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当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时,才能构成矛盾关系)

哲学生活易错点整理

哲学生活易错点整理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考点: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使人聪明的学问只有哲学 (提示: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但使人聪明的学问不仅仅是哲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能使人聪明) 考点:理解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示: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考点: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 (提示: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考点:了解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1、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时代发展的先导(提示:真正的哲学) 2、哲学属于文化范畴,决定着同时代的经济、政治的发展 (提示:决定于。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映和反作用与经济、政治)考点: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提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后,出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提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不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才出现的) 考点: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提示:唯物主义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 考点: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古代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三者观点是一样的 (提示:三者区别:古代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些物质的具体形态,如水等;机械唯物主义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但把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等同于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同时,在社会历史领域则往往表现为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基础上,还承认意识又具有能动作用,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客观的。因而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联系:它们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与唯心主义根本对立;从外延上唯物主义包括了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考点: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相比,最大的特点是革命性(提示:实践性) 2、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考点: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世界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哲学上讲的物质就是指物体

本体论与认识论

本体论与认识论 摘要:本体论是研究哲学所无法绕开的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在哲学上发生了几次重大的转向,哲学的研究 视角也不断的发生改变,但本体论哲学并没有随之覆灭,本体论哲学 试图从人所从来的终极存在,始初本基中去理解和把握人的存在本 性、行为、根据以及前途命运的一种理论方式,这种形式逻辑的哲学 与经验世界相分离,但它的这种高高在上的地位并不因远离生活而失 去价值,相反却像明灯一样,指引着人们。 关键词:本性终级存在纯粹原理形式逻辑实在意义 一,导论 哲学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试图为人类提供某种关于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的终极性的根据、尺度和标准,也就是为人类提供某种安身立命之本,这就是哲学的终极关怀,也就是哲学的本体论追求。 一般哲学史著作都认为,与古代和中世纪哲学相比,近代西方哲学发生了研究重心的转换,即从重点研究“本体论”问题转向重点研究认识论问题,简称认识论转向(epistemological turn);现代西方哲学与近代西方哲学相较,又发生了一次转变,从重点研究认识论问题转向重点研究语言问题,即所谓“语言转向”(linguistic turn)。这种概括有一定道理。但是,近现代哲学所发生的两次“转

向”,并不意味着作为最古老和最基础的哲学分支——存在论的消失;相反,在近代哲学中,按照本体论的方式去探讨存在论问题的取向,特别是继续把它作为一种哲学观念和哲学型态来看待的局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未根本改变。只是在休谟和康德具有摧毁性的批判之后,传统本体论哲学所探讨的问题才成为可疑或必须“存疑”的问题。“存疑”不等于问题的取消,而只是要求对本体论的基础进行“审查”(如康德)。因此,在康德之后,黑格尔通过重建理性工具,又重新恢复了本体论哲学的基本信念。本体论是研究哲学所无法绕开的结,然而,本体论研究的内核是什么?研究本体论的意义何在?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反思,二,本体论的概念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首先把哲学规定为关于“本体”之学,按照他的理解,这种本体之学的目标是寻找“万物始所从来,与其终所从入者,其属性变化不已,而本体常如”的东西。西方哲学中第一次提出“本体论”(ontology)这个术语并为之下定义的是近代德国哲学家沃尔夫,黑格尔曾转述过它的定义:“本体论,论述各种有关‘存在’的、抽象的、完全普遍的哲学范畴,认为存在是唯一的、完善的;其中出现了唯一者、偶性、实体、因果诸范畴;这是抽象的形而上学。”①我们可以简单的说本体论就是关于“存在”的学说。由于形而上学是以本体论为主要内容的,人们常把形而上学等同于本体论,康德哲学使西方形而上学的命运发生了重大的转折,故而人们称康德以前的西方形而上学为“传统”形而上学。高清海先生在分析亚里士多德对“本体”观念的理解时指出:“所谓本体论,顾名思义就是试图从人所从来的终极存在,始初本基中去理解和把握人的存在本性、行为、根据以及前途命运的一种理论方式。从这种理论 ①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89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