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征

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征
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征

体格检查(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征)考核分数:满分100分

考生姓名日期成绩

一、准备工作(6分):得分:

考生准备(4分):与患者沟通,取得患者配合(1分),洗手(口述)(1分)、穿工作服(1分)、口罩(1分)。

患者准备(2分):考生站于患者右侧(1分),请患者取坐位或平卧位(1分)。

二、操作流程(共75分):得分:

三、1、脑膜刺激征检查(35分):得分:

(1)、曲颈试验(12分):被检查者仰卧,去枕使颈部放松(3分),检查者左手托被检查者枕部(3分),右手置于前胸上部(3分),以左手力量托起枕部作曲颈动作检查(3分)。口述检查情况。

(2)、可尼克正(Kernig征)(11分):被检查者仰卧(3.5分),检查者抬起被检查者一侧下肢,使髋、膝关节屈曲成直角(4分),检查者于膝关节处试着将被检查者小腿伸直(3.5分)。口述检查情况。

(3)、布鲁津斯基征(Brudzinski征)(12分):被检查者仰卧,双下肢伸直(3分),检查者在右侧,右手按于被检查者胸前(3分),左手托起其枕部(3分),作头部前屈动作时,观察双侧髋、膝部关节是否会有屈曲状(3分)。口述检查情况。

2、病理反射检查(40分)(考生口述阳性反射特征):得分:

(1)、Babinski征(巴彬斯基征)(8分):取位与检查者跖反射一样,用竹签沿患者足底外侧缘,由后向前至小趾根部并转向内侧,阳性反应为拇指背伸,余趾呈扇形展开。(考生口述阳性反射特征)

(2)、Chaddock征(查多克征)(8分):用竹签在外踝下方足背外缘,由后向前划至跖趾关节处,阳性表现同Babinski征。同样方法用于右侧检查。

(3)、Oppenheim征(奥本海姆征)(8分):检查者用拇指及示指沿被检查者胫骨前缘用力由上向下滑压,阳性表现同Babinski征。同样方法用于右侧检查。

(4)、Gordon征(戈登征)(8分):检查者用手以一定力量捏压腓肠肌,阳性表现同Babinski征。样方法用于右侧检查。

(5)、Hoffmann征(霍夫曼征)(8分):检查者快速弹压被夹住的患者中指指甲;引起诸手指的掌屈反应为阳性。

四、问答题(共10分);随机答一题,得分:

1、脑膜刺激征的定义是什么?脑膜刺激征阳性常见于那些疾病?

答:脑膜受激惹的体征(2分),是脑膜病变时脊髓膜受到刺激并影响脊髓神经(1分),当牵拉刺激时引起相应肌群反射性痉挛(1分)的一种病例反射(1分)。脑膜刺激征阳性见于脑膜炎(1分),蛛网膜下腔出血(1分)和颅内压增高(1分)等。1岁一下婴儿则是正常的原始保护反射(1分);昏迷、深睡、大量镇静药后可以呈阳性(1分)。

2、病例反射的定义是什么?病理反射阳性常见于哪些疾病?

答:病例反射是指锥体束损害(2分),失去了对脑干(1分)和脊髓(1分)的抑制功能而出现踝和拇指背伸的现象,又称锥体束征(1分)。常见于脑出血(1分)、脑血栓形成(1分)、多发性硬化(1分)、肌萎缩侧索硬化(1分)、脊髓病变(1分)等。

五、整体评估(共9分);得分:

1、熟练程度:优(6分);良(4分);一般(2分);差(0分)

2、医德医风:优(3分);良(2分);一般(1分);差(0分)

医学体格检查-病理征

深反射异常 深反射是肌肉受突然牵引后引起的急速收缩反应,反射仅由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直接联系而成。一般用叩击肌腱亦可引起深反射,肌肉收缩反应在被牵引的肌肉最明显,但不限于肌肉。 深反射减弱或消失: 反射弧的任何部位的中断可产生深反射或减弱或消失。深反射的减弱或消失是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一个重要体征。麻醉、昏迷、熟睡、脑脊髓的断联休克期、大量镇静药物也可使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人精神紧张或注意力集中于检查部位,可使反射受到抑制,可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克服。 深反射的增强是因皮质运动区或锥体束受损所引起,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重要体征。深反射增强常伴的射区的扩大,即刺激肌腱以外区域也能引起腱反射的出现,如叩击胫骨前面也会引起股四头肌有收缩。在神经系统兴奋性普遍增高的神经官能症、甲状腺机能亢进、手足搐搦症、破伤风、番木鳖碱中毒等患者也可出现对称性的腱反射不同程度增高。深反射增高的病人尚可出现阵挛、霍夫曼氏征、罗索里莫氏征等体征,以征看成是病理反射,现认为是反射增强的结果。 一、肱二头肌腱反射异常 biceps reflex abnormalitg 【病因和机理】传入神经为肌皮神经,中枢在颈髓5.6.7,传出神经为肌皮神经,肱二头肌反射属于生理反射。脊髓的损害、肌肉疾病、周围性神经病可引起增强或减弱。 【临床表现】检查者用拇指按拄肘关节稍上方的肱二头肌肌腱,叩击检查者之拇指,出现前臂屈曲。如反射亢进、减低或消失均为病理性改变。 【鉴别诊断】 (一)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ian-Barre’s syndrome)多有感染病史,主要表现四肢远端对称性无力,可波及躯干和颅神经,四肢末梢手套、袜套样的感

脑膜刺激征和病理征

Babinski——巴彬斯基征 患者仰卧,髋、膝关节伸直,检查者左手握踝上部固定小腿,右手持钝尖的金属棒自足底外侧从后向前快速轻划至小指根部,再转向拇趾侧。 正常出现足趾向跖面屈曲,称巴彬斯基征阴性。如出现拇趾背屈,其余四趾成扇形分开,称巴彬斯基征阳性。 Oppenheim——奥本海姆征——推胫试验 【检查方法】病人仰卧,两下肢伸直。检查者以拇指和食指把握病人的胫骨前缘上端,然后沿胫骨前缘用力向下推进至踝部,若出现踇趾背屈,其他各趾呈扇形散开,即为奥本海姆征阳性。【临床意义】奥本海姆征阳性是锥体束损害时最重要的体征。属于病理反射。此征可出现于大脑皮质运动区及其向下投射的皮质脊髓束任何部位的损害;还可出现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昏迷、熟睡、深度麻醉及癫痫大发作后。 2岁以上的小儿和成年人出现此征有肯定的病理意义。此外,在鉴别器质性瘫痪与癔病性瘫痪时,此征阳性有重要价值。 Gordon——戈登征——腓肠肌挤压试验 【检查方法】病人仰卧,两下肢伸直。检查者用手挤压病人的腓肠肌,若出现踇趾背屈,其他各趾呈扇形散开,即为戈登征阳性。【临床意义】戈登征阳性是锥体束损害时最重要的体征。属于病理反射。此征可出现于大脑皮质运动区及其向下投射的皮质脊髓束任何部位的损害;还可出现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昏迷、熟睡、深度麻醉及癫痫大发作后。 2岁以上的小儿和成年人出现此征有肯定的病理意义。此外,在鉴别器质性瘫痪与癔病性瘫痪时,此征阳性有重要价值。

Kernig——克尼格氏征 【检查方法】患者去枕仰卧位,一侧髋关节和膝关节成90°角弯曲,检查者将患者小腿上抬伸直,正常应该能够达到135°,如果遇到阻力或疼痛,则为阳性。 【临床意义】由腰骶节段脊神经后根因炎症波及或受压所导致,当屈髋伸膝试验时,坐骨神经受到牵拉而引起疼痛。和布鲁金斯氏征、颈强直统称脑膜刺激征。见于各种脑膜炎症、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压力增高等。 Brudzinski——布鲁金斯氏征 【检查方法】患者去枕仰卧,下肢伸直,检查者一手托起患者后枕部,另一手按于其胸前,当头部被动上托,使颈部前屈时,双髋与膝关节同时不自主屈曲则为阳性 【临床意义】是脑膜刺激征的表现之一,脑膜刺激征包括颈强直、布鲁金斯氏征、克尼格氏征。脑膜刺激征阳性一般提示脑膜炎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神经系统疾病。 Lasegue——直腿抬高加强试验 直腿抬高试验,为神经根受刺激的表现。 【检查方法】检查时嘱病人仰卧,两下肢伸直,医师一手置于膝关节上,使下肢保持伸直,另一手将下肢抬起。正常人可抬高80~90度,如抬高不到70度,即出现由上而下的放射性疼痛,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临床意义】见于单纯性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或腰骶神经根炎等。此时将伸直的患肢下落5°,再将足背屈,如出现放散痛,则称为加强试验(Braqard征)阳性。

检验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尿液分析仪参考值 尿胆原(URO): 参考值;正常人为弱阳性(+-) 临床意义:1. 正常人为弱阳性反应。2.尿胆原阴性常见于完全阻塞性黄疸。3尿胆原增加常见于溶血性疾病及肝实质病变如肝炎等。 附注: 本实验干扰较多,例如甲醛防腐剂,亚硝酸盐大于0.05g/L,可减低反应灵敏性,出现假阴性。尿胆原不稳定,很快氧化为尿胆素,不与试垫反应,故尿液样本不新鲜会出现假阴性。胆红素(BIL):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在肝实质性及阻塞性黄疸时,尿中均可出现胆红素。在溶血性黄疸的尿中,一般不见胆红素。 附注:尿中含有维生素c或亚硝酸盐而降低灵敏度,或尿液不新鲜或暴露于阳光而呈假阴性。酮体(KET);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1.严重为治疗的糖尿病酸中毒患者酮体呈强阳性反应。2.妊娠剧吐,长期饥饿,营养不良,剧烈运动后以可呈阳性反应。3.急性风湿热,结核病,败血症,急性胃炎伴有严重脱水。麻醉后,中毒性休克等,以可呈阳性。 附注:酮体试垫对温度十分敏感,暴露于室温内湿度中数小时即可失效,故操作时必须于取回试条后立即将试盒盖紧。试垫退色不可在用,同时尿样本应新鲜,如有细菌繁殖可使乙酰乙酸转为假阴性。 隐血(BLD):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含游离血红蛋白的尿称为血红蛋白尿,隐血实验呈阳性。正常人尿中无游离血红蛋白。当体内大量溶血时,尤其是血管内溶血,血中游离血红蛋白可大量增加。当超过1-1.35g/L时即出现血红蛋白尿。此种情况常见于血型不合输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寒冷性血红蛋白尿,急性溶血性疾病等。还可见于各种病毒感染,链球菌败血症,疟疾,大面积烧伤,体外循环,肾透析,手术后所致的红细胞大量破坏等。 附注:试垫检出功能可因尿比重上升或蛋白质增加而减弱,维生素c增加以影响隐血检出,当其含量大于0.57mmol/L(10mg/dl)或尿液以甲醛防腐者,均可出现假阴性。在试垫出现绿色斑点,提示为完整红细胞所致。 蛋白(PRD): 参考值:阴性或弱阳性 临床意义:尿蛋白除了功能性体位性之外,病理性蛋白尿可分为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组织性蛋白尿(粘蛋白,IgA,糖蛋白等)及假性蛋白尿(混入脓血等)。病理性蛋白尿是肾病一个早期而易被忽视的指标,阳性可见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隐匿性肾小球肾炎(蛋白质定性多为±—++,定量常在0.2g/24h.不超过1.5g/24h)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肾毒性物质引起肾损伤,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肾损害肾移植,本周蛋白,妊娠与妊娠中毒症,膀胱炎等。许多药物可使尿蛋白阳性,其中如阿司匹林,青霉素,庆大霉素,氯丙,嗪,灰霉素,干扰素,利福平,黄胺类,可的松非激素消炎剂射线造影剂等。可造成测定的干扰或排泄蛋白增多。

临床医学诊断基础:脑膜刺激征的检查

脑膜刺激征此征见于各种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压力增高等。常见的脑膜刺激征有: 1.颈项强直嘱病人仰卧,以手托扶病人枕部作被动屈颈动作,以测试颈肌抵抗力。颈项强直表现为被动屈颈时抵抗力增强,此为伸肌在患病时最易受刺激所致。除见于上述颅内疾患外,当患有颈椎病、颈椎关节炎、颈椎结核、骨折、脱位、肌肉损伤等也可以出现颈项强直。 2.Kernig'S sign嘱病人仰卧,先将一侧髋关节屈成直角,再用手指抬高小腿,正常人可将膝关节伸达135.以上。阳性表现为伸膝受限,并伴有疼痛与屈肌痉挛。 3.Brudzinski'S sign瞩病人仰卧,下肢自然伸直,医生一手托病人枕部,一手置于病人胸前,然后使头部前屈;阳性表现为两侧膝关节和髋关节屈曲。 自主神经与躯体神经一样也分中枢与周围两部分,也有传入与传出神经纤维。周围自主神经可分为交感与副交感两个系统,通过神经介质与特定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内脏、血管与腺体等活动,故又称内脏神经。大部分内脏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纤维的双重支配,它们之间的作用虽是相互拮抗的,但在大脑皮质的调节下,可协调整个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近年来临床上对自主神经功能与机体疾患的关系及其昼夜节律变化与急性事件发作问的联系较过去更加重视。 自主神经 对内脏及器官的作用自主神经对内脏及器官的作用见 临床常用检查方法 (一)一般观察 1.皮肤粘膜自主神经功能改变可出现多种皮肤粘膜变化,如苍白、红斑、潮红、发绀、色素减少或色素沉着等。此外,还可发生质地改变,如过分光滑、增厚、变硬、潮湿或干燥与脱屑,也可出现皮疹、水肿和溃疡等。 2.出汗有无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过少或无汗。 (二)自主神经反射 1.眼心反射患者仰卧,双眼自然闭合,计数脉率。医师用左手中指、示指分别置于患者左右眼球,逐渐加压,以患者不痛为限。加压20-30秒后计数脉率,正常可减少10-12次/分,超过12次/分提示副交感(迷走)神经功能增强,迷走神经麻痹则无反应。如压迫后脉率非但不减慢反而加速,则提示交感神经功能亢进。 2.卧立位试验平卧位计数1分钟脉率,然后起立站直,再计数1分钟脉率。如由卧位到立位脉率增加超过10-12次/分为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由立位到卧位,脉率减慢超过10~12次/分则为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 3.皮肤划痕试验用钝头竹签在皮肤上适度加压划一条线,数秒钟后,皮肤先出现白色划痕(血管收缩)高出皮面,以后变红,属正常反应。如白色划痕持续较久,超过5分钟,提示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如红色划痕迅速出现、持续时间较长、明显增宽甚至隆起,提示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或交感神经麻痹。 4.竖毛反射竖毛肌由交感神经支配。将冰块置于患者颈后或腋窝,数秒钟后可见竖毛肌收缩,毛囊处隆起如鸡皮。根据竖毛反射障碍的部位来判断交感神经功能障碍的范围。 5.发汗试验常用碘淀粉法,即以碘1.59,蓖麻油l0.0ml,与95%酒精]OOml混合成淡碘。酊涂布于皮肤,干后再敷以淀粉。皮下注射毛果芸香碱10ra9,作用于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而引起出汗,出汗处淀粉变黄色,无汗处皮肤颜色不变,可协助判断交感神经功能障碍的范围。 6.握拳试验被检者用力握拳5分钟,可引起心率增快与收缩压、舒张压增高。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异常时,此反应发生障碍,常用于检测交感神经传出纤维功能。 7.Valsalva动作患者深吸气后,在屏气状态下用力作呼气动作10~15秒。计算此期间

巴彬斯基征意义及检查方法

babinski征 指锥体束病损时大脑失去了对脑干和脊髓的抑制作用而出现的异常反射.1岁半前儿童可出现,余为异常。 Babinski征为锥体束病损时,大脑失去了对脑干的脊髓的抑制功能,而释放出的踝和趾背伸的反射作用. ①检查方法:被检查者仰卧、下肢伸直,医生手持被检者踝部,用钝头竹签划足底外侧,由后向前至小趾跟部并转向内侧,阳性反应为拇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展开。1岁半以内的婴幼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未完善,也可出现这种反射,不属于病理性。 ②阳性反射特征:阳性反应为足母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展开。 Oppenheim征 ①检查方法:检查者用拇指及示指沿被检者胫骨前缘用力由上向下滑压。 ②阳性反射特征:阳性反应为足母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展开。 Gordon征 ①检查方法:检查时用手以一定力量捏压被检者腓肠肌中部。 ②阳性反射特征:阳性反应为足母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展开。 一侧阳性考虑锥体束受损或更高位中枢病变。双侧阳性为下运动神经传导通路病变致双侧都失去高位中枢的抑制而出现,注意1岁内小儿可以锥体束征阳性。

当一侧肢体锥体束征(+)时,还需检查对侧锥体束征,还有其它体征检查如运动和感觉等检查,定性定位评估病变位置。 Babinski征是当刺激足底外侧缘时,出现拇趾背屈现象,被认为是锥体束征之一。正常成人当刺激足底外侧缘时,可见到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轻度屈曲,足趾蹠曲,也可能不出现上述关节屈曲。正常情况下的蹠曲极为迅速,而病理情况下的背曲却稍缓慢。典型的Babinski征是第2~5趾扇形散开,拇趾呈背屈。但临床工作中,有很多情况下难以判断是生理性或病理性。若拇趾迅速背屈,且范围不大时,应反复多次检查。 反复刺激足底,有时见各趾均屈曲,有时见多个趾伸展,如果所有各趾均呈伸展位,也应考虑是病理性的。从这一点看Babinski征的检出绝不是刺激一次足底就能判定有或无的问题,当判断不清时,应反复多次检查。 当刺激足底皮肤时,有时可见几个足趾呈扇形展开,且呈外展位,此时不要立即判断为病理性。 2注意问题 1.刺激部位正常的足底反射出现趾的屈曲,与刺激足底外侧比较,内侧刺激时明显。而病理性的趾现象却与之相反,刺激足底外侧部时明显,尤其是足底的最外侧部,即刺激足底外侧缘最易引出。 2.刺激方法最好用钝尖物用力划足的外侧缘,比如曲别针、棉签等。但有时刺激后,下肢各部分均动,不易判明足趾动作的方向,不

脑膜刺激征的病因

第十六章脑膜刺激征 meningeal irritatation sign 软脑脊膜受到炎症、出血或理化环境的改变刺激时可出现一系列提示脑膜受损的病征,称脑膜刺激征。 【病因和机理】头痛、呕吐的发生是由于脑膜上的三叉神经与迷走神经感觉性终末器受炎症性及机械性刺激所致。颈强直是由于支配颈肌群的颈丛神经受炎症,理化改变等刺激后引起颈部肌肉痉挛并伴有疼痛所致。而阳性的克氏征、布氏征、则是由于相应支配的神经根受刺激所引起。 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因素、非感染性因素两种。前者主要是细菌、病毒、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脑炎和脑膜炎。后者主要是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肿瘤、风湿病、白血病及某些病外疾病对脑膜的影响。 【临床表现】 1.头痛、呕吐:头痛常剧烈,是最常见的症状,病程早期即可出现。一般为弥漫性,有时有枕部和额部特别显著。呕吐则多为喷射性。 2.颈肌强直:颈部肌肉强硬对被动运动有抵抗,如被动屈颈则有肌痉挛及疼痛。 3.克氏征:下肢髋、膝关节屈曲成直角,然后使小腿伸直,正常可伸直达135°以上,如遇抵抗,小于135°并觉疼时为阳性。 4.布氏征:患者抑卧,被动向前屈颈时,两下肢自动屈曲为阳性,为小脑脑膜刺激征。 另外还有皮肤感觉过敏,对听觉和视觉刺激过敏等。 【鉴别诊断】 一、细菌感染 (一)脑膜炎双球菌性脑膜炎(meningococcal meningitis)冬春季节流行,起病急,病情险恶,脑膜刺激征表现显著:剧烈头痛、呕吐(呈喷射状)颈强并伴颈枕部、脊柱疼痛,克氏征、布氏征均强阳性,视听感觉过敏。但在流行期间可有“钝挫型”,脑膜刺激征不明显,略有低热,乏力、腰痛等。脑脊液大多呈脓样混浊,细胞数可极高(在1.0×109/L以上),分类以中性分叶核占优,蛋白增加,糖及氯化物明显减少。皮肤出血点和脑脊液可查到脑膜炎双球菌。 (二)结核性脑膜炎(tuberoublor meningitis)多见于儿童,发病多渐起,亦可相当急聚,临床症状除发热、畏寒、头痛等一般中毒症状,各项体征以颈肌强硬出现最早,有早期诊断意义。此时脑脊液已有改变:压力大多升高,澄

脑膜刺激征、锥体束征、脑脊液检查

一.脑膜刺激征 脑膜刺激征是脑膜、脊膜和神经根遭受刺激性损害时,所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头痛、呕吐、颈强直、Kerning征和Brudzinski征阳性。主要见于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压增高等。 【机制】脑膜、脊膜和神经根为颅内敏感结构,当其遭受刺激性损害,由其支配的相应肌群反射性痉挛产生一种防御性反射。颈肌主要接受颈丛(C1-4)神经支配,根据这种解剖结构可得知,脑膜炎或颅底病变、颈椎及颈神经根的一些病变都可以引起上述肌肉痉挛、出现颈强直,一般来说,其反应强度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此外,当颅内外痛觉敏感结构如颅内外血管、静脉窦、感觉神经、头皮、颅底部硬脑膜、颅骨受到牵拉、伸张、压迫或炎症刺激,痛觉主要经第Ⅴ、Ⅸ、Ⅹ脑神经、C1-4脊神经及交感神经传递,因此在颈强直的同时,可产生全脑或局部的疼痛反应。 【临床特点】 1.头痛最重要、最常见的症状,也是最基本必然有的症状。头痛出现时间、 部位、性质、程度依据病因不同而异,如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头痛突然发生,全头性剧痛,感染性疾病如脑膜炎等引起的头痛是亚急性发生,逐渐加重,多为广泛性头痛,头痛强度不定。 2.呕吐常见,多呈喷射状与进食无关,头位变动或头痛增重时呕吐明显,一 般不伴有恶心。 3.颈强直脑膜刺激征中重要的客观体征,头前屈明显受限,头侧弯也受到一 定的限制,头旋转运动受限较轻,而头后仰无强直表现。 4.kerning征病人仰卧位,先将一侧下肢伸直,另一侧下肢的髋关节及膝关 节屈曲成直角,然后左手固定膝关节,右手托足跟抬高小腿,使膝关节伸直,正常可以使膝关节伸展达135°以上。阳性表现为伸膝受限、伴有疼痛或对侧下肢自动屈曲。 5.Brudzinski征病人仰卧,下肢伸直,医生托起病人枕部作被动屈颈动作, 当头部前屈时,若两侧髋、膝关节自动屈曲,则为阳性。

病理反射检查

指椎体束病损时,大脑失去了对脑干和脊髓的抑制作用,而出现的异常反射。 1.Babinski征:被检查者仰卧,下肢伸直,医生手持被检查踝部,用钝头竹签划足底外侧缘,由后向前至小趾跟部并转向为内侧,正常反应为呈跖屈曲,阳性反应为拇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展开。 2.Chaddock征:由竹签在外踝下方足背外缘,由后向前划至趾跖关节处。 3.Oppenhein征:医生用拇指及食指沿被检查胫骨前缘用力由上向下滑压。 4.Gordon征:检查时用手以一定力量捏压腓肠肌。 5.Corda征:将手置于被检查者足外侧两趾背面,向跖面按压后突然放松。 2 特点 是生理性浅、深反射的反常形式,其中多数属于原始的脑干和脊髓反射。主要是锥体束受损时的表现,故称病理反射。出现病理反射肯定为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但在1岁以下的婴儿则是正常的原始保护反射。以后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锥体束和锥体外系逐渐完善起来形成。以后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锥体束和锥体外逐渐完善起来形成髓鞘,使这些反射被锥体束所抑制。当锥体束受损,抑制作用解除,病理反射即出现。病理反射主要是巴彬斯基征及其有关的一组体征。巴彬斯基征的出现绝大多数情况下均表示锥体束有器质性病变。然而个别情况下,如低血糖昏迷或全身麻醉时,可有一过性病理反射阳性。此时如经静脉注射高渗糖或麻醉解除则此病理征迅速消失,这种情况似乎还不能表明锥体束已发生组织损伤。病理反射阳性出现的反应要由刺激下肢不同部位而产生、方法及名称较多、但巴彬斯基征常见,以有时巴彬斯基生虽为阴性,刺激其他部位引出阳性反应仍有临床价值。临床上主要的病理反射有以下几种:【病因和机理】 1.巴彬斯基征:传入神经为胫神经,中枢在骶髓1的后角细胞—腰髓4-5和骶髓1-2的前角细胞,传出神经为腓深神经。巴彬斯基征是锥体束损害相当可靠的指征,多见于锥体束损伤,亦可见于深睡、深度麻醉、药物或酒精中毒、脊髓病变、脑卒中、癫痫发作后的Todd氏麻痹时和低血糖休克等。疼痛过敏者、足刺划疼痛过重者,舞蹈症或手徐动症常有不随意运动。可出现Babinslci征,这是由于患者多动之故。 2.卡道克征:与巴彬斯基征相同。 3.高尔登征:与卡道克征相同。 4.欧笨海姆:与高尔登征相同。 【临床表现】 1.巴彬斯基征:患者仰卧位:用一钝尖刺激物刺划病人的足外侧缘,由足跟向前至小趾根部再转向内侧,引起拇趾背屈,其余四趾屈及扇形展开,称“开扇征”,是典型的巴彬斯基征阳性表现。第二种方法为刺激足底外侧缘时只出现拇趾背屈,其余四趾不牙合屈也不扇开。第三种方法是刺激足底外侧时,拇趾及其它四趾皆背屈,伴有四趾的扇形分开。临床上有足趾“开扇征”而无拇趾背屈,只能认为有锥体束损伤的可能性,不能肯定为巴彬斯基征阳性。 2.高尔登征:患者平卧,检查者用于挤捏腓肠肌,出现拇趾背屈为阳性。其临床意义同巴彬斯基征。 3.卡道克征:患者平卧位,双下肢伸直,用一钝尖物由后向前轻划足背外侧部皮肤出现足拇趾背屈,即为阳性。其敏感性与临床意义与巴彬斯基征相同。 4.欧笨海姆征:检查者用拇指和食指沿病人胫骨前自上而下加压推移,其反射和巴彬斯基征相同,其临床意义也相同。 【鉴别诊断】 (一)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早期一侧上肢运端肌肉萎缩,逐渐出现其它肢体肌萎缩,下肢及躯干偶可受累,最后面肌及舌肌受累才出现萎缩,1-2年才发展到全身肌萎缩。早期锥体束损害不明显,故早期诊断较困难,必须有明确的锥体束征才可确诊。约半数以上有Babinski征,无感觉障碍及大小便失禁,发生褥疮者罕见,早期有蚁行感、疼痛等。 (二)脑出血(cerebral haemorrhage)多有高血压病史,常在50~60岁发病,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起病,发展迅速,早期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征象,意识障碍,伴有脑膜刺激征及偏瘫、失语等脑局部症状,病情加重可出现昏迷,四肢肌张力低,鼻声呼吸,反复呕吐,常有双侧瞳孔不等大,一般为出血侧瞳孔扩大,部分病例两眼向出血侧凝视,出血灶的对侧偏瘫,肌张力偏低,巴彬斯基征阳性。针刺瘫痪侧无反应。腰穿可呈血性脑脊液,CT显示高密度灶。MRI、T1W、T2W脑内高信号区。 (三)脑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bosis)多发于60岁以上老年人,伴有高血压病史及脑动脉硬化者和冠心病或糖尿病史,男性多于女性。常于睡眠中或安静休息时发病,1-4天内达高峰、昏迷较轻,头痛、呕吐者少见,瞳孔无变化,眼底动脉硬化,病灶对侧肢体瘫痪,常出现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等。颈部有抵抗,肌张力低,病侧巴彬斯基征、卡道克征及高尔登征阳性。脑脊液检查多正常,颅脑CT显示低密度区。MRI、T1M低信号区,T2M稍高信号区。 (四)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多在20-40岁之间发病,很少在10岁以下(3%)及50岁以上(5%)发病者,女性多于男性。多有缓解与复发病史,多有复视,单侧或双侧肢体无力,肢体的感觉异常,锥体束受损可出现痉挛性肢体瘫,可表现为截瘫、四肢瘫三肢瘫、偏瘫或单瘫,腱反射亢进,Babinski征阳性。 (五)良性流行性神经肌无力(benign epidmic neural myasthenia)初期可有低热或无发热,潜伏期约1周左右,伴

病理反射诊断与鉴别诊断

病理反射诊断与鉴别诊断 病理反射诊断与鉴别诊断 指椎体束病损时,大脑失去了对脑干和脊髓的抑制作用,而出现的异常反射。1.Babinski征:被检查者仰卧,下肢伸直,医生手持被检查踝部,用钝头竹签划足底外侧缘,由后向前至小趾跟部并转向为内侧,正常反应为呈跖屈曲,阳性反应为拇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展开。 2.Chaddock征:由竹签在外踝下方足背外缘,由后向前划至趾跖关节处。3.Oppenhein征:医生用拇指及食指沿被检查胫骨前缘用力由上向下滑压。 4.Gordon征:检查时用手以一定力量捏压腓肠肌。 5.Corda征:将手置于被检查者足外侧两趾背面,向跖面按压后突然放松。 是生理性浅、深反射的反常形式,其中多数属于原始的脑干和脊髓反射。主要是锥体束受损时的表现,故称病理反射。出现病理反射肯定为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但在1岁以下的婴儿则是正常的原始保护反射。以后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锥体束和锥体外系逐渐完善起来形成。以后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锥体束和锥体外逐渐完善起来形成髓鞘,使这些反射被锥体束所抑制。当锥体束受损,抑制作用解除,病理反射即出现。病理反射主要是巴彬斯基征及其有关的一组体征。巴彬斯基征的出现绝大多数情况下均表示锥体束有器质性病变。然而个别情况下,如低血糖昏迷或全身麻醉时,可有一过性病理反射阳性。此时如经静脉注射高渗糖或麻醉解除则此病理征迅速消失,这种情况似乎还不能表明锥体束已发生组织损伤。病理反射阳性出现的反应要由刺激下肢不同部位而产生、方法及名称较多、但巴彬斯基征常见,以有时巴彬斯基生虽为阴性,刺激其他部位引出阳性反应仍有临床价值。临床上主要的病理反射有以下几种: 一、巴彬斯基征高尔登征卡道克征欧笨海姆征 Babinski’s sign Gordonsign’s sign Chaddock’s sign Oppenheim’s sign 【病因和机理】 1.巴彬斯基征:传入神经为胫神经,中枢在骶髓1的后角细胞—腰髓4-5和骶髓1-2的前角细胞,传出神经为腓深神经。巴彬斯基征是锥体束损害相当可靠的指征,多见于锥体束损伤,亦可见于深睡、深度麻醉、药物或酒精中毒、脊髓病变、脑卒中、癫痫发作后的Todd 氏麻痹时和低血糖休克等。疼痛过敏者、足刺划疼痛过重者,舞蹈症或手徐动症常有不随意运动。可出现Babinslci征,这是由于患者多动之故。 2.卡道克征:与巴彬斯基征相同。 3.高尔登征:与卡道克征相同。 4.欧笨海姆:与高尔登征相同。 【临床表现】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完整版)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医学检查指标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亦是疾病治疗中需要监控的指标。药师在参与设计临床药物治疗方案时,要善于学习和掌握常用医学检查的基础数据,并了解其指标的主要临床意义,以便于与医师沟通,观察疾病的病理状态和进程,对药物治疗方案和疾病的监测指标作出判断,提高疗效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机率。 第一节血常规检查 血液是在中枢神经的调节下由循环系统流经全身各器官的红色粘稠液体,血液在血管内流动而形成血流,具有输送营养、氧气、抗体、激素和排泄废物及调节水分、体温、渗透压、酸碱度等功能。一般成人的血液占体重的8%~9%,总量为5000~6000ml,血液的pH为7.35~7.45,比重为1.050~1.060。 血液中的成分可分为血浆(无形成分)和细胞(有形成分)两大部分。血浆为去细胞后的液体部分,占血液总量的55%~60%。血浆中除去91%~92%的水分外,还包括有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酶、激素等;而血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等。血液检查的内容通常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等参数的检查。 一、白细胞计数(WBC) (一)简述 白细胞是无色有核细胞,正常的外周血液中常见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参考范围:成人末梢血:(4.0~10.0)×109/L 成人静脉血:(3.5~10.0)×109/L 新生儿:(15.0~20.0)×l09/L 6个月~2岁儿童:(5.0~12.0)×109/L (二)临床意义 1.白细胞减少: (1)疾病:主要见于流行性感冒、麻疹、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疾病。 (2)用药:应用磺胺药、解热镇痛药、部分抗生素、抗甲状腺制剂、抗肿瘤药等。 (3)特殊感染:如革兰阴性菌感染(伤寒、副伤寒)、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毒感染(风疹、肝炎)、寄生虫感染(疟疾)。 (4)其他:放射线、化学品(苯及其衍生物)等的影响 2.白细胞增多: (1)生理性 主要见于月经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妇女,剧烈运动、兴奋激动、饮酒、餐后等。新生儿及婴儿明显高于成人。 (2)病理性: 主要见于各种细菌感染(尤其是金葡菌、肺炎链球菌等化脓菌感染)、慢性白血病、恶性肿瘤、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有机磷农药、催眠药等化学药的急性中毒。 影响白细胞计数的因素较多,其总数高于或低于正常值均为异常现象,必要时应结合白细胞分类计数和白细胞形态等指标综合判断。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DC) 白细胞是一个“大家族”,正常血液中白细胞以细胞质内有无颗粒而分为有粒和无粒两大类,前者粒细胞根据颗粒的嗜好性分为中性、嗜酸性、嗜碱性三种;后者包括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每类细胞的形态、功能、性质各异。 参考范围: 中性粒细胞: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0.01~0.05(1%~5%) 嗜碱性粒细胞:0~0.01(0%~l%) 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 (一)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为血液中的主要吞噬细胞,在白细胞中占的比例昀高,在急性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具有吞噬和杀灭病毒、疟原虫、隐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等的作用。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减的临床意义如下。 1.中性粒细胞增多 (1)急性、化脓性感染:

脑膜刺激征

脑膜刺激征:1颈强硬,表现为被动曲颈遭遇阻力。2克匿格征,患者仰卧,下肢在髋和膝关节处屈曲成直角,检查者将其小腿在膝关节处伸直,如有疼痛而关节受限,大小腿间夹角小于135度时为阳性。3布鲁金斯基征,患者仰卧,前屈其颈部时发生双侧髋膝部屈曲,压迫其双侧面颊部引起双上臂外展和肘部屈曲,叩击耻骨联合时出现双下肢屈曲和内收,均为布鲁金斯基征阳性。 Graves又称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在遗传的基础上受不明原因诱发的原发于甲状腺的自身免疫性炎症过程,导致甲状腺滤泡细胞增生,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增加,表现为高代谢综合征,伴有或不伴甲状腺肿大,伴有或不伴突眼。 Apgar评分;通过观察新生儿出生后1分钟时皮肤颜色、心率、呼吸、肌张力、谈足底或导管插鼻后反应进行评分,判断新生儿窒息程度。 雷诺尔德五联佂;夏科三联征(腹痛、寒战高热、黄疸)进一步发展而出现休克、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的表现 高血压的并发症:高血压危象2脑血管病3心力衰竭4慢性肾功能衰竭5主动脉夹层。 肝硬化病因:血管性肝损伤、淤胆性肝损伤、中毒性肝损伤、免疫性肝损伤、代谢性肝损伤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标准:符合11项中4项或4项以上者,1颊部红斑2盘状红斑3光过敏4口腔或鼻咽部无痛性溃疡5非侵蚀性关节炎6胸膜炎或心包炎7肾脏疾病8神经系统异常9血液学异常10免疫学异常11ANA阳性。 心肌梗死:是心肌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床表现;疼痛、全身症状、胃肠道症状、心率失常、低血压和休克,心力衰竭。 消化性溃疡疼痛特点1长期性、2周期性3节律性4疼痛部位DU多在脐上方GU多在剑突下5疼痛性质,多为钝痛灼痛和饥饿样痛。 肠结核临床表现:1腹痛2腹泻和便秘3腹部肿块4全身症状5腹部体征,右下腹部及脐周可有压痛,6并发症,肠梗阻是常见的并发症。 克诺恩病:临床表现,腹痛、腹泻、发热、腹部包块,多位于右下腹与脐周、瘘管形成。 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呕血和黑便、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发热、贫血。

病理反射

病理反射 跟着主任,老师去病房查房时,他们询问病人现在的病情后,就开始做一些检查,除了常规的生命体征的检查外,老师们还会做一些特殊的检查,称为病理反射的检查。 一,那什么叫做病理反射呢? 病理反射是在正常情况下不出现,中枢神经有损害时才发生的异常反射,但在灵长类及1岁以下的婴儿则是正常的原始保护反射,以后随着动物进化或锥体束的发育成熟,这些反射被锥体束抑制,当锥体束受损,抑制作用解除,这类反射即又出现。 二,病理反射有那些呢? 1巴彬斯基征(Babinski征):被检查者仰卧,下肢伸直,医生手持被检查踝部,用钝头竹签划足底外侧缘,由后向前至小趾跟部并转向为内侧,正常反应为呈跖屈曲,阳性反应为拇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展开。 2.查多克征(Chaddock征):由竹签在外踝下方足背外缘,由后向前划至趾跖关节处。 3.奥本海姆(Oppenheim征):医生用拇指及食指沿被检查胫骨前缘用力由上向下滑压。 4.戈登征(Gordon征):检查时用手以一定力量捏压腓肠肌。 5.霍夫曼征:使病人腕部稍为背伸,手指微屈曲,检查者以右手食指及中指轻夹病人中指远侧指间关节,以拇指向下弹按其中指指甲,拇指屈曲内收,其它手指屈曲者为阳性反应。 三,病理反射的病因 1.巴彬斯基征:传入神经为胫神经,中枢在骶髓1的后角细胞-腰髓4-5和骶髓1-2的前角细胞,传出神经为腓深神经。巴彬斯基征是锥体束损害相当可靠的指征,多见于锥体束损伤,亦可见于深睡、深度麻醉、药物或酒精中毒、脊髓病变、脑卒中、癫痫发作后的Todd氏麻痹时和低血糖休克等。疼痛过敏者、足刺划疼痛过重者,舞蹈症或手徐动症常有不随意运动。可出现Babinslci征,这是由于患者多动之故。 2.查多克征:与巴彬斯基征相同。 3.霍夫曼征:上肢锥体束症(损伤或病变),常见于脑血管疾病等,也可见于颈椎病变。如双侧霍夫曼氏征阳性,而无神经系统体征则无定位意义。 四,这些病理反射都有什么临床表现呢?

免疫组化的在病理中的临床意义

1 3、意义:标记物--作用--阳性部位--临床意义 物耐药性越强:阿霉素、柔红霉素、表阿霉素、米托蒽醌、长春花碱、长春新碱、紫彬醇、泰素帝。 药性越强:阿霉素、顺铂、氮芥、环磷酰胺、瘤可宁。 蒽环类抗生素和鬼臼毒素类,如VP16、替尼泊苷、玫瑰树碱、新霉素、柔红霉素、表阿霉素、阿霉素、VM26。阳性率高者对VP16尤其有效。 效,预后越好。 效,预后越好。 性而C-erbB-2也阳性者,用三苯氧胺治疗效果不好。 Ki-67为细胞增值的一种标记,在细胞周期G1、S、G2、M期均有表达,G0期缺如,其和许多肿瘤分化程度、浸润、转移、预后密切相关。PCNA(增埴细胞

核抗原)。 P53在免疫组化中均为突变型,阳性率越高,预后约差。野生型半衰期很短Nm23是转移抑制基因,其阳性表达和肿瘤转移呈负相关。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胃癌、大肠癌、肝癌、喉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检测。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表明,nm23蛋白高表达患者淋巴结转移率相对较低,存活期相对较长。 胞之间连接的破坏,主要用于肿瘤侵袭和转移方面的研究。 断的指标之一。 常阴性,主要用于腺癌诊断。 CK19,分布于单层上皮和间皮,常用于腺癌诊断,肝细胞不表达,而胆管为阳性反应 多弱阳性或阴性。 乳腺癌、肺癌、子宫内膜和卵巢非黏液性肿瘤常阴性。

胃肠道上皮细胞、胰腺和胆管上皮细胞以及肾实质的上皮细胞中(特别是近曲小管)。Villin在胃肠道癌、胰腺癌、胆囊癌和胆管癌组织中有很高的表达率,具有明显腺样结构的肿瘤上没有villin表达,则这个肿瘤为胃肠道、胰腺、胆囊或胆管来源的可能性极低。 乳腺癌也经常成为女性患者未知原发部位转移癌要鉴别排除的一种疾病。因为在转移癌组织上观察到明显的villin免疫组化阳性染色,则这个肿瘤就极不可能为乳腺来源。其他villin免疫组化染色通常为阴性表达的肿瘤还有:如卵巢浆液性癌、尿道移行细胞癌和前列腺癌。间皮瘤也经常为villin阴性表达,因此在一些情况下Villin还可以作为鉴别间皮瘤和腺癌使用抗体的一种。但是也有一些非胃肠道来源的肿瘤可表达villin,如子宫内膜样腺癌、卵巢粘液性癌、肾细胞癌和小部分肺癌。也有一些专家报道Villin在部分宫颈内膜腺癌病例中表达。 肝癌的诊断:Villin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显示出毛细胆管结构,因此它也可能在表达部分肝癌的管状结构上很有用。多克隆CEA是用于此目的的第一种试剂,而且CD10 (CALLA)在表达肝癌的该结构上也非常有用。多克隆CEA、villin 和CD10 (CALLA)在肝癌病例上的表达,相互之间并没有任何的冲突,因此如果怀疑肝癌的可能性,建议将这三种抗体共同使用以协助疑难病例的诊断。Villin在神经内分泌肿瘤上的应用:Villin在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研究上也很有帮助。众所周知,类癌和胰腺的胰岛细胞肿瘤具有相相似的形态学特征,仅在形态学上区分这两种肿瘤几乎是不可能的。Villin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有用,因为据文献报道在85%的胃肠道类癌病例中有villin的表达,但在胰岛细胞

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征

体格检查(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征)考核分数:满分100分 考生姓名日期成绩 一、准备工作(6分):得分: 考生准备(4分):与患者沟通,取得患者配合(1分),洗手(口述)(1分)、穿工作服(1分)、口罩(1分)。 患者准备(2分):考生站于患者右侧(1分),请患者取坐位或平卧位(1分)。 二、操作流程(共75分):得分: 三、1、脑膜刺激征检查(35分):得分: (1)、曲颈试验(12分):被检查者仰卧,去枕使颈部放松(3分),检查者左手托被检查者枕部(3分),右手置于前胸上部(3分),以左手力量托起枕部作曲颈动作检查(3分)。口述检查情况。 (2)、可尼克正(Kernig征)(11分):被检查者仰卧(3.5分),检查者抬起被检查者一侧下肢,使髋、膝关节屈曲成直角(4分),检查者于膝关节处试着将被检查者小腿伸直(3.5分)。口述检查情况。 (3)、布鲁津斯基征(Brudzinski征)(12分):被检查者仰卧,双下肢伸直(3分),检查者在右侧,右手按于被检查者胸前(3分),左手托起其枕部(3分),作头部前屈动作时,观察双侧髋、膝部关节是否会有屈曲状(3分)。口述检查情况。 2、病理反射检查(40分)(考生口述阳性反射特征):得分: (1)、Babinski征(巴彬斯基征)(8分):取位与检查者跖反射一样,用竹签沿患者足底外侧缘,由后向前至小趾根部并转向内侧,阳性反应为拇指背伸,余趾呈扇形展开。(考生口述阳性反射特征) (2)、Chaddock征(查多克征)(8分):用竹签在外踝下方足背外缘,由后向前划至跖趾关节处,阳性表现同Babinski征。同样方法用于右侧检查。 (3)、Oppenheim征(奥本海姆征)(8分):检查者用拇指及示指沿被检查者胫骨前缘用力由上向下滑压,阳性表现同Babinski征。同样方法用于右侧检查。 (4)、Gordon征(戈登征)(8分):检查者用手以一定力量捏压腓肠肌,阳性表现同Babinski征。样方法用于右侧检查。 (5)、Hoffmann征(霍夫曼征)(8分):检查者快速弹压被夹住的患者中指指甲;引起诸手指的掌屈反应为阳性。 四、问答题(共10分);随机答一题,得分: 1、脑膜刺激征的定义是什么?脑膜刺激征阳性常见于那些疾病? 答:脑膜受激惹的体征(2分),是脑膜病变时脊髓膜受到刺激并影响脊髓神经(1分),当牵拉刺激时引起相应肌群反射性痉挛(1分)的一种病例反射(1分)。脑膜刺激征阳性见于脑膜炎(1分),蛛网膜下腔出血(1分)和颅内压增高(1分)等。1岁一下婴儿则是正常的原始保护反射(1分);昏迷、深睡、大量镇静药后可以呈阳性(1分)。 2、病例反射的定义是什么?病理反射阳性常见于哪些疾病? 答:病例反射是指锥体束损害(2分),失去了对脑干(1分)和脊髓(1分)的抑制功能而出现踝和拇指背伸的现象,又称锥体束征(1分)。常见于脑出血(1分)、脑血栓形成(1分)、多发性硬化(1分)、肌萎缩侧索硬化(1分)、脊髓病变(1分)等。 五、整体评估(共9分);得分: 1、熟练程度:优(6分);良(4分);一般(2分);差(0分) 2、医德医风:优(3分);良(2分);一般(1分);差(0分)

病理反射集合

病理反射 指椎体束病损时,大脑失去了对脑干和脊髓的抑制作用,而出现的异常反射。又称锥体束征。1岁半以内的婴幼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未完善,也可出现这种反射,不属于病理性。 1.巴宾斯基(Babinski)征用竹签自足跟部划足底外侧至小趾掌关节处再转向足拇指侧,正常反应为足趾跖屈。如表现为拇趾缓缓背屈,其余四趾呈扇形散开为阳性反应,是锥体束受损害的重要体征之一。 2.奥本海姆(Oppenheim)征医生用拇指及食指沿病人胫骨嵴用力由上向下滑压,正常表现与阳性反应同巴宾斯基征。 3.戈登(Cordon)征医生用拇指和其他四指捏压腓肠肌,正常表现与阳性反应同巴宾斯基征。 4.查多克(Chaddock)征用竹签在外踝下方经足背外缘由后向前划到跖关节处。正常表现与阳性反应同巴宾斯基征。 以上4种体征临床意义相同,以巴宾斯基征价值最大,也最常用。 babinski征:巴宾斯基征;Oppenheim征:奥本海姆征;

Gordon征:戈登征;Chaddock征:查多克征征; Hoffmann征:霍夫曼征;Schaffer征:夏菲征;Gonda征:冈达征 1.Babinski征(巴彬斯基):被检查者仰卧,下肢伸直,医生手持被检查踝部,用钝头竹签划足底外侧缘,由后向前至小趾跟部并转向为内侧,正常反应为呈跖屈曲,阳性反应为拇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展开。 2.Chaddock(查多克)征:由竹签在外踝下方足背外缘,由后向前划至趾跖关节处。 3.Oppenheim(奥本海姆)征:医生用拇指及食指沿被检查胫骨前缘用力由上向下滑压。 4.Gordon(戈登征)征:检查时用手以一定力量捏压腓肠肌。 5.Corda征:将手置于被检查者足外侧两趾背面,向跖面按压后突然放松。 是生理性浅、深反射的反常形式,其中多数属于原始的脑干和脊髓反射。主要是锥体束受损时的表现,故称病理反射。出现病理反射肯定为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但在1岁以下的婴儿则是正常的原始保护反射。以后随

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病理诊断及临床意义

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病理诊断及临床意义 摘要】宫颈上皮内瘤变是宫颈癌的早期病变,对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早期发现、早 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十分重要,可有效预防宫颈癌的发生。本文对宫颈上皮内瘤变 的病理诊断和治疗的临床意义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第二位,仅次于乳腺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每年约有50万宫颈癌新发病例,在中国为14.6/10万,并且以每年2%~3%的速度增长[1]。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是宫颈上皮从非典型增生到原位癌的一连续过程,一般要10年左 右时间,是宫颈癌的早期病变。目前,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诊断为CIN的 患者逐渐增多,并且患者的年龄也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对宫颈癌早期病变及宫 颈癌进行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保障患者生命质量的关键[2]。 1 CIN概述 CIN是宫颈鳞状细胞癌在浸润的前期出现的病变[3],CIN发展为宫颈浸润癌的风险是正常人的7倍,发展为原位癌是正常人的20倍[4]。据报道,宫颈浸润癌 的5年生存率为67%,宫颈早期癌为90%,而宫颈原位癌则几乎达100%。因此,CIN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有效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 1.1 CIN的危险因素:CIN的发生与过早性生活、吸烟密切相关,其他高风险 因素有多个性伴侣、口服避孕药、性传播疾病和病毒感染。与CIN相关的病毒包 括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Ⅱ)、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和艾滋病病毒,与HPV 感染关系尤为密切。 1.2 CIN与HPV感染:研究明,HPV 感染是宫颈癌前病变和子宫颈癌发生、发 展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5]。HPV依其致病性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低危型HPV主要引起肛门皮肤及男性外生殖器、女性大小阴唇、尿道口、阴道下段外生性疣类 病变和低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高危型HPV除引起外生殖器疣外,尚可导致外生 殖器癌,并与宫颈癌和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关系密切。高危型HPV有16、18、31、33、45、48、56等,其中HPV-16和18型最常见。在80% -90%的宫颈癌组 织中可检测到HPV-16 和/或HPV-18 的存在,HPV-16和HPV-18 被认为是宫颈癌的 主要病原[6,7]。有研究表明,高危型HPV患者CIN高级别病变发生率明显增高[8,9], 高危型HPV16/ 18 型阳性预示着CIN的存在,特别是CINⅡ、CINⅢ及宫颈鳞 癌的存在,或者将来有发展为CINⅡ、CINⅢ及宫颈鳞癌的可能。因此, HPV-DNA 高危型阳性者是宫颈癌筛查的高危人群,应加强随访。CIN的宫颈锥形切除也可视 为对HPV的清除,锥切术后也应进行高危HPV监测随访。 1.3 CIN分级:宫颈鳞状上皮的早期病变曾被分为四级,即:轻度、中度、重 度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但是,近来Richart等[10]认为宫颈鳞状上皮非典型增生 到浸润性鳞癌可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非浸润性恶性病变,属于宫颈上皮内瘤 变(CIN)。又将CIN分为CINI、CINⅡ和CINⅢ三级,代替以前的轻度、中度、重度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并将原位癌划入到CINⅢ中。随着细胞学的不断进步和 发展,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SIL)又被分为了低级别和高级别二级,即LSIL和HSIL。LSIL等同于CINⅠ,HSIL则包括CINⅡ和CINⅢ。但是,在实际的临床医学上,组织病理学专家多采用三级分类法,而细胞病理学的专家则是采用二级分类 法[11]。 CINⅠ的病理诊断特征是异常增生的上皮细胞出现在宫颈上皮层内,其病变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