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有机化学反应类型教案鲁科版选修

化学:有机化学反应类型教案鲁科版选修
化学:有机化学反应类型教案鲁科版选修

第2章官能团与有机化学反应

—————烃的衍生物

第1节有机化学反应类型

【教材分析】

有机化学反应的数目繁多,其主要反应为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消去反应等几种。掌握这些反应类型,将有助于学生深入学习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有机化学反应。本节主要是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来认识和理解有机化学反应,既关注参加反应的有机化合物及其结构特点、试剂的特性、发生反应的条件,还关注它们发生什么类型的反应、生成什么样的产物。能分别从加(脱)氧、脱(加)氢和碳原子的氧化数变化的角度来认识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根据氧化数预测有机化学物能否发生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第一课时

【学案导学】

1.加成反应是

,一般的通式是

2.能发生加成反应的有机物,分子中一般含有、、、、等官能团。3.能与分子中的不饱和键发生加成反应的有、、、、、等。4.取代反应是

一般通式是:

5.烷烃及苯环发生取代反应时是被取代,与碳原子相连的、等也能被取代。

6.消去反应是

7.发生消去反应时,反应的产物与试剂的类型密切相关,从醇分子中脱水制烯烃时,常选用、等条件,从卤代烃中脱去卤化氢时,通常选用、等条件。从邻二卤代烃中脱去卤素单质时,通常选用等试剂。

8.加成反应:

(1)加氢

1CH2=CH2+ H2——

2CH≡CH + H2——

3+ H2——

4CH3CHO + H2——

(2)加卤素

1CH2=CH2CH3+ Br2——

2CH≡CH + Br2——

(3)加卤化氢

1CH2=CH2+ HCl ——

2CH≡CH + HCl ——

(4)加水

1CH2=CH2+ H2O ——

2CH≡CH + H2O ——9.取代反应

(1)卤代

1CH4+ Cl2——

2+ Br2——

3+ Br2——(2)硝化:

1+ HONO2——

2+ HONO2——

(3)磺化:

1+ HOSO3H ——

(4)其它:

1R—X + H2O ——

2R—OH + HX ——

3RCOOH + R`OH ——

10.消去反应

1CH3CH2OH—

反应注意事项:

2CH3—CH—CH3+ NaOH ——

Br

【课时测控8】

专题一:加成反应

1.关于加成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不但碳碳双键可发生加成反应,碳氧双键也可以发生加成反应

B.加成反应后反应物原有的官能团发生了置换而生成另一种的化合物

C.不同类型的不饱和键通常能与不同的试剂发生加成反应

D.通常是带负荷部分的原子或原子团加在带同性电荷的原子上

2.含有一个叁键的炔烃,氢化后的产物结构简式为:CH3CH2CH(CH3CH2)CH2CH (CH3)CH2CH3,此炔烃可能有的结构简式有A.1种B.2种

C.3种D.4种

3.下列变化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A.乙烯通过浓硫酸

B.乙烯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乙烯使溴水褪色

D.乙烯在磷酸做催化剂条件下与水反应

专题二:取代反应

4.将1mol CH4与Cl2发生取代反应,待反应完全后,测得四种有机取代物的物质的量相等,则消耗的Cl2为()

A.0.5mol B.2mol

C.2.5mol D.4mol

5.已知卤代烃在一定条件下既可发生水解,又可发生消去反应,现由2—溴丙烷为主要原料,制

OH

取1,2—丙二醇时,需要经过的反应是()A.加成—消去—取代

B.消去―加成―取代

C.取代―消去―加成

D.取代―加成―消去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能使溴水褪色的物质一定能和溴水发生加成反应

B.醇和酸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酯化反应

C.乙醇脱水成醚、酯的水解、苯的硝化、皂化反应的实质都是取代反应

D.所有的醇都能被去氢氧化生成相应的醛或酮

7.有机化合物分子中能引入卤原子的反应是()

A.消去反应B.取代反应

C.加成反应D.加聚反应

8.下列反应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A.甲醛→甲醇B.乙醛→乙酸

C.乙醇→乙酸乙酯D.乙醇→乙烯

9.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CH2= CHCH—CHO,下列对其化学性质的判断中,不正确的是:()A.能被银氨溶液氧化

B.能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C.1mol该有机物只能与1molBr2发生加成反应

D.1mol该有机物只能与1molH2发生加成反应

10.进行一氯取代反应后,只能生成3种沸点不同的产物的烷烃是()

A.(CH3)2CHCH2CH2CH3B.(CH3CH2)2CHCH3

C.(CH3)2CHCH(CH3)2

D.(CH3)3CCH2CH3

11.某烃的一种同分异构体只能生成一种一氯代物,该烃的化学式可能是()

A.B.

C.D.

12.(1)某有机物分子式C8H8O4,分别与Na、NaOH、NaHCO3反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1∶2、1∶1,且苯环上的一溴取代物有三种同分异构体,试写出该有机物可能的一种结构简式:

___________________;

(2)三种含碳原子数目相同的烷烃,它们的一氯代物的数目依次为5,4,2。则这三种烷烃的结构简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有A、B两种有机物,分子式都是C6H12O2,它们都不能和金属钠反应,但都能发生水解反应。A水解后生成甲、乙两种物质,甲物质发生银镜反应,乙物质与浓H2SO4共热不能脱水生成对应的烯烃。B水解后得到丙和丁两种物质,丙经催化氧化生成戊,戊能发生银镜反应,戊氧化的结果产生丁。

试写出A和B的结构简式。

【总结提高】

通过对本专题的训练,你认为你澄清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或者说你主要收获是什么?

专题三消去反应

14.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

为,它可以发生反应的类型有:1取代2加成3消去4水解5酯化⑥中和⑦氧化⑧加聚。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A.1235⑥B.234⑥⑧

C.1235⑥⑦D.345⑥⑦⑧

15.乙醇分子内脱水的反应属于()

A.加聚反应B.取代反应

C.加成反应D.消去反应

16.下列反应中,属于消去反应的是

A.+HO—NO2→—NO2+H2O

B.CH3CH2OH+3O2点燃2CO2+3H2O

C.CH2=CH—CHO+2H2→CH3CH2CH2OH

D.CH3CH2OH→CH2=CH2↑+H2O

17.某有机物的结构为CH2=CH—COOH,该氧化物不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是()

A.消去反应B.加聚反应

C.加成反应D.酯化反应

18.在一定条件下,下列物质既能发生取代反应、氧化反应,又能发生酯化反应和消去反应的是()

()

A.CH3CH2OH B.CH3OH

C.CH3CHO D.CH3COOH

19.

A.酯化反应B.水解反应

C.消去反应D.加聚反应

20.在下列条件下,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是()

A.1—溴丙烷与NaOH醇溶液共热

B.乙醇与浓H2SO4共热至140℃

C.溴乙烷与NaOH水溶液共热

D.乙醇与浓H2SO4共热至170℃

21.下列物质中,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的烯烃只有一种的是()

A.2—丁醇B.2—甲基—2丙醇

C.1—丁醇D.2—甲基—2—丁醇

【课后提高】

1.下列各组反应中,前者属于取代反应,后者则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A.乙酸、乙醇和浓H2SO4混合共热;乙醛和Cu(OH)2悬浊液共热

B.乙醇和浓H2SO4加热到170℃;乙醇与灼热的铜反应

C.苯酚溶液中滴加溴水;乙烯通入溴水

D.苯和氢气在镍催化下加热反应;苯和液溴、铁粉混合

2.下列物质中,既能使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又能跟溴水发生加成反应的是()

A.油酸B.苯酚

C.甲苯D.天然橡胶的单体

3.根据CH2=CH—O—CO—CH3的结构特点推测,它不具有的性质是()

A.可使KMnO4溶液和溴水褪色

B.可与Na2CO3溶液作用

C.可发生酯化反应

D.可发生聚合反应

4.乙醇分子中不同化学键如下图所示,关于乙醇在各种反应中断裂的键说明不正确的是:()

A.和金属钠反应时键1断裂

B.和氢溴酸共热时键2断裂

C.在Ag催化作用下和O2反应时15断裂

D.和浓硫酸共热至170℃,键25断裂

5.某有机物的结构为它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1易溶于水,2可以燃烧,3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4能跟KOH溶液反应,5能跟NaHCO3溶液反应,⑥能发生聚合反应

A.14B.123

C.15D.35⑥

6.有机化学中取代反应范畴很广。下列反应中,属于取代反应范畴的是()

A.CH3CH2OH+HBr—CH3CH2Br+H2O

B.2CH3CH2OH —CH3CH2OCH2CH3

+H2O

C.CH3CH2OH ——CH2=CH2+H2O

D.2CH3CH2OH ——2CH3CHO+2H2O

7.能与KOH的醇溶液发生消去反应的是()

A.(CH3)3CCH2Cl B.CH3Cl

C.D.

【总结提高】1.三大有机反应类型比较

类型取代

反应加成

反应

消去

反应

反应物种类两种两种一种或两种有机物结构特征

生成物种类两种(一般

是一种有

机物和一

一种

(有机

物)

两种(一种

不饱和有机

物,一种水或

Br —CH

2Br

2.搞清各种反应类型的实质 识记断键点及反应条件(这是考查的重点)

3.同一反应的类型,从不同的角度看可有不同的名称:

(1)卤代,硝化,磺化,酯化

等均属于 。

(2)卤代烃,酯,多肽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属于 ,二糖,多糖的水解反应一般认为不属于 。 (3)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叫 ,也是

(4)醇与醇,羧酸与羧酸,氨基酸与氨基酸等分子间的脱水反应属于 有关反

应类型的关系可图示为:

4.有机物E 和F 可用作塑料增塑剂或涂料中的溶剂。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可用以方法合成

(1)请写出有机物的名称:A 、B 。

(2)请分别写出A+D →E 和B+G →F 的化学方程式: , (3)x 反应的类型是 ,x 反应的条件是 (4)E 与F 的相互关系是 (选填下列选项的编号) 1同系物 2同分异构体 3同一种物质 4同一类物质

5.下面的反应都属于取代反应(不同于置换反应),分别举个例子 (1)卤代 (2)硝化 (3)磺化 (4)卤代烃水解

[O]

CH 3

CH 3

CH 2Cl CH 2Cl

属x 反应 A

NaOH 溶液 CH 2=CH 2

CH 3CHO

D

[O]

催化剂

[O] 催化剂

硫酸 Δ

E

B

高温液相氧化,催化剂

硫酸 Δ

F

G

+H 2O,催化剂

(5)醇与HX反应

(6)酯化

(7)酯的水解

(8)成醚

6.下面的反应都属于加成反应(不同于化合反应),分别举个例子。

(1)加氢

(2)加卤素

(3)加水

(4)加HX

(5)加HCN

【总结提高】

通过对本专题的训练,你认为你澄清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或者说你主要收获是什么?

【学习反思】

请同学们记录本课时的主要问题,并分析错误原因,提出解决办法。

第二课时

【学案导学】

1.有机化学中,氧化反应是指

;还原反应是指

2.碳元素的氧化数一般在和之间。如果碳原子的氧化数为—4时,只能被;如果碳原子的氧化数为4时,只能被;如果碳原子的氧化数为—4~ +4之间,既能又能。

3.在常见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中,常见的氧化剂有、、

、、等;常见的还原剂有、

、等。

4.氧化反应

(1)完全氧化

1C n H2n+2+ O2——

2C n H2n+ O2——

3C n H2n—2+ O2——

4C x H y+ O2——

5C x H y O2+ O2——

(2)不完全氧化

1CH3CH2OH + O2——

条件:

规律:

2CH3CHO + O2——

3CH3CHO + [Ag(NH3)2]OH——

用途:

注意事项:

4CH3CHO + Cu(OH)2——

用途:

5CH2=CH2+ O2——

⑥CH3CH2CH2CH3+ O2—

5.还原反应

1CH3CHO + H2——

【课时测控9】

1.分子式为C5H12O的醇中,不能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不能发生消去反应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

2.与CH2=CH2CH2Br—CH2Br的变化属于同一反应类型的是()

A.CH3CHO C2H5OH B.C2H5Cl CH2=CH2

D.CH3COOH CH3COOC2H5

3.根据甘油(丙三醇)的结构,它不可能发生的反应是()

A.消去反应B.取代反应

C.氧化反应D.加成反应

4.1mol分子组成为C3H8O的液态有机物A,与足量的金属钠作用,可生成11.2L氢气(标准状况),则A分子中必有一个_________基,若此基团在碳链的一端,则A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A 与浓硫酸共热,分子内脱去1分子水,生成B,B的结构简式为____。B通入溴水能发生_______反应生成C,C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A在有铜作催化剂时,与氧气一起加热,发生氧化反应,生成D。D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下列指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A →B____________________

2B→C____________________

3A →D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反应中, 有机物被还原的是()

A.由乙醛制取乙醇

B.由乙醇制取乙烯

C.乙醛发生银镜反应

D.乙醇蒸气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6.下列化合物中,既显酸性,又能发生加成反应、氧化反应、酯化反应和消去反应的是()

A.CH3CH(OH)CH(OH)CH2CHO

B.CH2(CHO)—CH2—CH(OH)—COOH

C.CH3—CH=CH—COOH

D.CH3CH(OH)CH2CHO

7.有机物1CH2OH(CHOH)4CHO

2CH3CH2CH2OH 3CH2=CH—CH2OH 4CH2=CH—COOCH35CH2=CH—COOH中,既能发生加成反应、酯化反应,又能发生氧化反应的是()

A.34B.135

C.24D.13

8.下列物质中既能氧化,又能还原,还能发生缩聚反应的是()

A.甲醇B.甲醛

C.甲酸D.苯酚

9.丙烯醛的结构式为CH2=CH—CHO,下列有关它的性质叙述中错误的是()

A.能使溴水褪色

B.能与氢气充分反应生成1—丙醇

C.能发生银镜反应表现氧化性

D.在一定条件下能被空气氧化

10.某有机物,其氧化产物是甲,还原产物是乙。甲,乙都能和钠反应放出氢气。甲跟乙反应成丙, 甲、丙都发生银镜反应,这种有机物是()

A.甲醇B.乙醛

C.乙醇D.甲醛

11.甲醛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如下反应:2HCHO+NaOH(浓)→HCOONa+CH3OH.对于此反应中的甲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仅能被还原B.仅能被氧化

C.既能被还原,又能被氧化

D.既未被还原,又未被氧化

12.下列反应中,反应物中的有机物发生还原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生氧化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由乙醇制取乙醛

2由乙醛制取乙醇

3乙醛的银镜反应

4甲醛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

5乙烯与氢气的加成

⑥乙炔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⑦丙酮(CH3COCH3)与氢气生成2—丙醇

⑧甲烷的燃烧反应

13.把质量为a g的铜丝灼烧变黑,立即放入下列物质中,能使铜丝变红而且质量仍然为a g的是()A.稀硫酸B.CH3CH2OH

C.稀盐酸D.CO

14.下列物质在催化剂存在下能和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的是()

A.C17H35COOH B.C17H33COOH

C.HOCOCOOH D.CH2==CH—COOH

15.结构简式是CH2==CHCH2CHO的物质不能发生()

A.加成反应B.还原反应

C.水解反应D.氧化反应.

【总结提高】

通过对本专题的训练,你认为你澄清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或者说你主要收获是什么?

【学习反思】

请同学们记录本课时的主要问题,并分析错误原因,提出解决办法。

化学反应工程教案

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案 课次17课时2课型 (请打 √) 理论课√讨论课□ 实验课□习题课□ 其她□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7章气固相催化反应流化床反应器 7、3流化床反应过程得计算 教学目得、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流化床得基本概念; 2、掌握流化床得工艺计算;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固定床催化反应器得特点、类型与设计要求。 难点:一维拟均相理想流动模型对反应器进行设计计算。 教学基本内容方法及手段 7、1流化床得基本概念 流态化现象:使微粒固体通过与气体或液体接触而转变成类似流体得 操作。 固体颗粒层与流体接触得不同类型: 7.1.1流化床得基本概念 1)当通过床层得流体流量较小时,颗粒受到得升力(浮力与曳力之与) 小于颗粒自身重力时,颗粒在床层内静止不动,流体由颗粒之间得空 隙通过。此时床层称为固定床。 2)随着流体流量增加,颗粒受到得曳力也随着增大。若颗粒受到得升 力恰好等于自身重量时,颗粒受力处于平衡状态,故颗粒将在床层内 作上下、左右、前后得激烈运动,这种现象被称为固体得流态化,整 个床层称为流化床。 曳力(表面曳力、形体曳力)曳力就是流体对固体得作用力,而阻力就 是固体壁对流体得作用力,两者就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得关系。表面曳力 由作用在颗粒表面上得剪切力引起,形体曳力由作用在颗粒表面上得压强 力扣除浮力部分引起。 讲解

3)、流化床类似液体得性状 (a)轻得固体浮起; (b)表面保持水平; (c)固体颗粒从孔中喷出; (d)床面拉平; (e)床层重量除以截面积等于压强 流化床得优点 (1)颗粒流动类似液体,易于处理、控制; (2)固体颗粒迅速混合,整个床层等温; (3) 颗粒可以在两个流化床之间流动、循环,使大量热、质有可能在床层之间传递; (4)宜于大规模操作; (5) 气体与固体之间得热质传递较其它方式高; (6) 流化床与床内构件得给热系数大。 流化床得缺点 (1)气体得流动状态难以描述,偏离平推流,气泡使颗粒发生沟流,接触效率下降; (2)颗粒在床层迅速混合,造成停留时间分布不均匀; (3)脆性颗粒易粉碎被气流带走; (4)颗粒对设备磨损严重; (5)对高温非催化操作,颗粒易于聚集与烧结 流化床得工业应用 ?第一次工业应用: ?1922年Fritz Winkler获德国专利,1926年第一台高13米,截面积12平方米得煤气发生炉开始运转。 ?目前最重要得工业应用: ?SOD(StandardOil Development pany) IV型催化裂化。 散式流态化与聚式流态化P185 (1)散式流态化 随着流体流量得加大,床层内空隙率增大,颗粒之间间距加大,而颗粒在床层中分布均匀,流体基本上以平推流形式通过床层,人们称这种

化学反应工程试题集

化学反应工程考试总结 一、填空题: 1.所谓“三传一反”是化学反应工程学的基础,其中“三传”是指质量传递、热量传递 和动量传递,“一反”是指反应动力学。 2.各种操作因素对于复杂反应的影响虽然各不相同,但通常温度升高有利于活化能高 的反应的选择性,反应物浓度升高有利于反应级数大的反应的选择性。 3.测定非理想流动的停留时间分布函数时,两种最常见的示踪物输入方法为脉冲示踪法 和阶跃示踪法。 4.在均相反应动力学中,利用实验数据求取化学反应速度方程式的两种最主要的方法为 积分法和微分法。 5.多级混合模型的唯一模型参数为串联的全混区的个数N ,轴向扩散模型的唯一模 型参数为Pe(或Ez / uL)。 6.工业催化剂性能优劣的三种最主要的性质是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 7.平推流反应器的E函数表达式为 , () 0, t t E t t t ?∞= ? =? ≠ ?? ,其无因次方差2θσ= 0 ,而全混流反应器的无因次方差2θσ= 1 。 8.某反应速率常数的单位为m3 / (mol? hr ),该反应为 2 级反应。 9.对于反应22 A B R +→,各物质反应速率之间的关系为(-r A):(-r B):r R=1:2:2 。 10.平推流反应器和全混流反应器中平推流更适合于目的产物是中间产物的串联反 应。 11.某反应的计量方程为A R S →+,则其反应速率表达式不能确定。 12.物质A按一级不可逆反应在一间歇反应器中分解,在67℃时转化50%需要30 min, 而 在80 ℃时达到同样的转化率仅需20秒,该反应的活化能为 3.46×105(J / mol ) 。 13.反应级数不可能(可能/不可能)大于3。 14.对于单一反应,在相同的处理量和最终转化率条件下,选择反应器时主要考虑反应器 的大小;而对于复合反应,选择反应器时主要考虑的则是目的产物的收率;15.完全混合反应器(全混流反应器)内物料的温度和浓度均一,并且等于 (大于/小于/等于)反应器出口物料的温度和浓度。

《化学平衡状态》教案

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溶解平衡的建立 开始时v(溶解)>v(结晶) 平衡时v(溶解)=v(结晶) 结论:溶解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二、化学平衡状态 1、定义: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板书]第三节化学平衡 [讲]如果对于一个能顺利进行的、彻底的化学反应来说,由于反应物已全部转化为生成物,如酸与碱的中和反应就不存在什么反应限度的问题了,所以,化学平衡主要研究的是可逆反应的规律。 [板书]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思考]大家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现在在一个盛水的水杯中加蔗糖,当加入一定量之后,凭大家的经验,你们觉得会怎么样呢? 开始加进去的很快就溶解了,加到一定量之后就不溶了。 [问]不溶了是否就意味着停止溶解了呢? [讲]回忆所学过的溶解原理,阅读教材自学思考后回答:没有停止。因为当蔗糖溶于水时,一方面蔗糖分子不断地离开蔗糖表面,扩散到水里去;另一方面溶解在水中的蔗糖分子不断地在未溶解的蔗糖表面聚集成为晶体,当这两个相反的过程的速率相等时,蔗糖的溶解达到了最大限度,形成蔗糖的饱和溶液。[讲]所以说刚才回答说不溶了是不恰当的,只能说从宏观上看到蔗糖的量不变了,溶解并没有停止。我这里把这一过程做成了三维动画效果,以帮助大家理解溶解过程。

[投影]演示一定量蔗糖分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讲]这时候我们就说,蔗糖的溶解达到了平衡状态,此时溶解速率等于结晶速率,是一个动态平衡。 [板书]溶解平衡的建立 开始时v (溶解)>v (结晶) 平衡时v (溶解)=v (结晶) 结论:溶解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探讨]我们学过那些可逆反应?可逆反应有什么特点? 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完全, [讲]在容积为1L 的密闭容器里,加0.01molCO 和0.01molH 2O(g),的体系中各组分的速率与浓度的变化 [投影] [讲]开始时c(CO) 、c(H 2O)最大,c(CO 2) 、c(H 2)=0。 相等 V 正 时间 速率 V 逆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教案

【教学过程设计】

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教师赠言: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让积极思考成为习惯。 学习目标 1、知道△H﹤0或△S﹥0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自发,但不是判断反应方向唯一标志(重点) 2、通过“有序”和“无序”对比,认识熵概念

3、初步形成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基本认识,知道化学反应能否自发同时取决于△H和△S两个 因素 4、能用△H和△S说明化学反应的方向(难点) 5、体会事物的发展变化受多因素制约,学会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 一.从焓变视角看反应进行的方向 【观察探究】请观察反应:①2Na(s) +2H2O(l) = 2NaOH(aq) + H2(g) ②4Fe(OH)2(s) + O2 (g) +2H2O(l) = 4Fe(OH)3(s) ③NaOH(aq) + HCl(aq) = NaCl(aq) + H2O(l) ④4Fe(s) + 3O2(g) = 2Fe2O3(s) 从能量变化角度看4个反应有何共同特点?这些反应都是自发反应吗?由此你能得出判 断反应方向的依据吗? 二.从熵变视角看反应进行的方向 【实验探究1】(请1和2两个小组做完后汇报结果)NH4HCO3固体与CH3COOH溶液混合(1)是否发生了反应?你的理由? (2)若发生了反应,请写出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吗?你的依据? (3)若发生反应,能自发的原因是什么? 请同学们在试管中进行实验,为了更直观地感知实验现象,可用手触摸试管底部, 并与空试管进行比较,感受该反应能量的变化。 【实验探究2】(请3和4两个小组做)固体KMnO4的溶解火柴散落 (1)固体溶解,能自发进行吗?能量变化明显吗? (2)固体溶解后体系是否趋于混乱? (3)火柴散落后是否趋于混乱? 请同学们在盛有水的烧杯中放2-3颗固体KMnO4进行实验,观察现象;用手触摸烧杯底部,感受能量变化情况。请将火柴散落在槽中,观察是否趋于混乱。 【实验探究3】(请5和6两个小组做)蓝墨水在水中的扩散洗扑克牌 (1)液体分子的扩散能自发进行吗?能量变化明显吗? (2)液体分子扩散后体系是否趋于混乱? (3)多次洗牌后,牌是否变得更无序? 请同学们向盛有水的烧杯中滴入1滴蓝墨水,观察分子的扩散情况,用手触摸烧杯底部,感受能量变化情况。请洗新牌,观察洗后是否更加无序。 【讨论与交流】 (1和2两个小组)(1)试判断下列过程熵增(△S﹥0)还是熵减(△S﹤0 )? 1. KMnO4的溶解KMnO4(s)= KMnO4(aq) 2.教材P34能自发进行的吸热反应

新人教版化学选修4高中《化学平衡》教案一

新人教版化学选修4高中《化学平衡》教案一 姓名班级学号 【课标要求】: 1.了解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2.掌握用化学平衡的移动原理来定性定量地分析化学平衡问题。 3.了解平衡移动原理的重要意义,学会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重点】 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难点】 用化学平衡的移动原理来定性定量地分析化学平衡问题。 阅读教材:P26-28 知识要点: 一、化学平衡的移动 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是___________,化学平衡是有条件限制的___________平衡,只有在______________时才能保持平衡,当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改变时,化学平衡会被______________,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含量不断___________,由于条件变化对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不同,致使v正__________v 逆 ,然后在新条件下建立___________ 1、化学平衡移动的定义:化学上把这种可逆反应中旧化学平衡的破坏、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 2、化学平衡移动的性质: ⑴、若外界条件变化引起v 正> v 逆 :平衡向______方向移动 ⑵、若外界条件变化引起v 正< v 逆 :平衡向______方向移动 ⑶、若外界条件变化引起v 正= v 逆 :旧平衡未被破坏,平衡_________ 巧记:化学平衡总往反应速率______的方向移动二、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增大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___________,平衡向___________移动 增大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 ,平衡向 移动 减小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 ,平衡向 移动 减小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 ,平衡向 移动 【结论】: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向____反应方向移动; 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化学平衡向_____反应 方向移动。 【练习】 1、 在水溶液中橙红色的Cr 2O 72—与黄色的CrO 4—有下列平衡关系:Cr 2O 72— +H 2O 2CrO 4—+2H +把重铬酸钾(K 2Cr 2O 7)溶于水配成稀溶液是橙色。 ⑴向上述溶液中加入NaOH 溶液,溶液呈 色,因为 ⑵向已加入NaOH 溶液的⑴中再加入过量的H 2SO 4溶液,溶液呈 色,因为 。 ⑶向原溶液中加入Ba(NO 3)2溶液(已知Ba(CrO 4)2为黄色沉淀),溶液呈 色,因为 。 2、对于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反应:SO 2(g)+ 12O 2(g) SO 3(g),如果温度保持 不变,下列说法中正确是( ) A 增加的SO 2浓度,正反应速率先增大,后保持不变 B 增加的O 2浓度,正反应速率逐渐增大 C 增加的SO 2浓度,逆反应速率先增大,后保持不变 D 增加的O 2浓度,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 (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 规律: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移动; 减小压强,化学平衡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移动;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教案

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化学反应方向判断的焓判据及熵判据; (2)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已有知识及日常生活中的见闻,使学生构建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构建新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体会事物的发展、变化常常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要全面分析问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焓减和熵增与化学反应方向的关系 教学方法 1、应用讨论交流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2、启发学生学会归纳、概括,对信息进行加工,得出结论; 3、注重从学生已有知识及日常生活的经验上构建新知识。

-10℃的液态水会自动结冰成为固态,就是熵减的过程(但它是放热的); 2Al(s)+ Fe 2O 3 (s)= Al 2 O 3 (s)+ 2Fe(s)△S = -39.35J·mol-1·K-1。 因此,反应熵变是与反应能否自发进行有关的又一个因素,但也不是唯一因素。 [板书]三、焓变与熵变对反应方向的共同影响。 [讲述]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化学反应能否自发进行,既与反应焓变有关,又与反应熵变有关。研究表明,在恒温、恒压下,判断化学反应自发性的判据是: [板书]体系自由能变化(△G、单位:KJ/mol):△G = △H - T△S [指出] 体系自由能变化综合考虑了焓变和熵变对体系的影响。 [板书] △H - T△S < 0 反应能自发进行; △H - T△S = 0 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H - T△S > 0 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展示] [举例]对反应CaCO 3(s)= CaO(s)+ CO 2 (g) △H = + 178.2 KJ·mol-1△S = +169.6 J·mol-1·K-1 室温下,△G =△H-T△S =178.2KJ·mol-1–298K×169.6×10-3KJ·mol-1·K-1 = 128 KJ·mol-1>0 因此,室温下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如要使反应自发进行,则应使△H - T△S < 0, 则T>△H/△S=178.2 KJ·mol-1/0.1696 KJ·mol-1·K-1 = 1051K。 [知识应用]本节课一开始提出处理汽车尾气的反应: 2NO(g) + 2CO(g) = N 2(g) + 2CO 2 (g), 已知,298K、101KPa下,该反应△H = - 113.0 KJ·mol-1,△S = -143.5 J·mol-1·K-1 则△G =△H-T△S = - 69.68 KJ·mol-1 < 0 因此,室温下反应能自发进行。 [指出]但该反应速率极慢,需要使用催化剂来加速反应。 [总结]能量判据和熵判据的应用: 1、由能量判据知∶放热过程(△H﹤0)常常是容易自发进行; 2、由熵判据知∶许多熵增加(△S﹥0)的过程是自发的; 3、很多情况下,简单地只用其中一个判据去判断同一个反应,可能会出现相反的判断结

化学反应工程教案

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案 课次17课时2课型 (请打√)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其她□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7章气固相催化反应流化床反应器 7。3流化床反应过程得计算 教学目得、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 掌握流化床得基本概念; 2。掌握流化床得工艺计算;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固定床催化反应器得特点、类型与设计要求。 难点:一维拟均相理想流动模型对反应器进行设计计算、 教学基本内容方法及手段 7、1流化床得基本概念 流态化现象:使微粒固体通过与气体或液体接触而转变成类似流体得 操作、 固体颗粒层与流体接触得不同类型: 7.1。1流化床得基本概念 1)当通过床层得流体流量较小时,颗粒受到得升力(浮力与曳力之与) 小于颗粒自身重力时,颗粒在床层内静止不动,流体由颗粒之间得空 隙通过。此时床层称为固定床。 2)随着流体流量增加,颗粒受到得曳力也随着增大、若颗粒受到得升力 恰好等于自身重量时,颗粒受力处于平衡状态,故颗粒将在床层内作 上下、左右、前后得激烈运动,这种现象被称为固体得流态化,整个 床层称为流化床、 曳力(表面曳力、形体曳力)曳力就是流体对固体得作用力,而阻力就 是固体壁对流体得作用力,两者就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得关系。表面曳力 由作用在颗粒表面上得剪切力引起,形体曳力由作用在颗粒表面上得压强 力扣除浮力部分引起。 讲解

3)。流化床类似液体得性状 (a) 轻得固体浮起; (b)表面保持水平; (c)固体颗粒从孔中喷出; (d)床面拉平; (e)床层重量除以截面积等于压强 流化床得优点 (1) 颗粒流动类似液体,易于处理、控制; (2) 固体颗粒迅速混合,整个床层等温; (3) 颗粒可以在两个流化床之间流动、循环,使大量热、质有可能在床层之间传递; (4) 宜于大规模操作; (5) 气体与固体之间得热质传递较其它方式高; (6) 流化床与床内构件得给热系数大。 流化床得缺点 (1)气体得流动状态难以描述,偏离平推流,气泡使颗粒发生沟流,接触效率下降; (2)颗粒在床层迅速混合,造成停留时间分布不均匀; (3)脆性颗粒易粉碎被气流带走; (4)颗粒对设备磨损严重; (5)对高温非催化操作,颗粒易于聚集与烧结 流化床得工业应用 ?第一次工业应用: ?1922年 Fritz Winkler获德国专利,1926年第一台高13米,截面积12平方米得煤气发生炉开始运转。 ?目前最重要得工业应用: ?SOD(Standard Oil Development pany) IV型催化裂化。 散式流态化与聚式流态化P185 (1)散式流态化 随着流体流量得加大,床层内空隙率增大,颗粒之间间距加大,而颗粒在床层中分布均匀,流体基本上以平推流形式通过床层,人们称这种

通用版2020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六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教案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 [考纲要求]1.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定量表示方法,能正确计算化学反应的转化率 (a )。2. 了解反应活化能的概念,了解催化剂的重要作用。 3. 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及化学 平衡的建立。4.掌握化学平衡的特征,了解化学平衡常数K的含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 行相关计算。5.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 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 6.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考点一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一)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及速率常数 1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1)根据图表中数据和定义计算: 一1 v(X)=XS化量s 或蔦L h '即v(X) J ;c|= Vt, 计算时一定要注意容器或溶液的体积, 不能忽视容器或溶液的体积V盲目地把△ n当作△ c 代入公式进行计算,同时还要注意单位及规范书写,还要根据要求注意有效数字的处理。 ⑵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对于反应“m A+ n B===p C+ qD',有v(A) : v(B) :v(C) :v(D)= m: n :p : q。 2 .速率常数 (1) 假设基元反应(能够一步完成的反应)为a A(g) + b B(g)===c C(g) + d D(g),其速率可表示为 v = kc a(A) c b(B),式中的k称为反应速率常数或速率常数,它表示单位浓度下的化学反应速率,与浓度无关,但受温度、催化剂、固体表面性质等因素的影响,通常反应速率常数越大,反应进行得越快。不同反应有不同的速率常数。 (2) 正、逆反应的速率常数与平衡常数的关系 a b 对于基元反应a A(g) + b B(g) c C(g) + d D(g) , v 正=k 正? c (A) ? c (B) , v 逆=k c d 逆? c c(C) ? c d(D),平衡常数K= c r-C一c b D = k一—,反应达到平衡时v正=v逆,故K= k。c A ? c B 血? v正' k逆 (二)正确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1?内因一一活化能 活化能是指为了能发生化学反应,普通分子(具有平均能量的分子)变成活化分子所需要吸收 的最小能量,即活化分子比普通分子所多出的那部分能量。相同条件下,不同化学反应的速率不同,主要是内因一一活化能大小不同所致,活化能小的化学反应速率快,活化能大的反应速率慢。 注意反应热为正、逆反应活化能的差值。

化学;《化学反应的方向》教案

化学;《化学反应的方向》教案 第1节化学反应的方向 学习目标 1.理解熵及熵变的意义 2.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知识梳理 1.焓变(是不是)决定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唯一因素 2.熵符号为单位是描述的物理量熵值越大 在同一条件下不同的物质熵值同一物质S(g)S(l)S(s)(<,>,=) 3.熵变为用符号表示 产生气体的反应气体的物质的量增大的反应为熵值(增大减小不变)的反应熵变为(正负)值 4.在一定的条件下化学反应的方向是共同影响的结果反应方向的判据为 当其值:大于零时反应 小于零时反应 等于零时反应 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应(放热吸热)和熵(增大减小不变)都有利于反应自发进行 5.恒压下温度对反应自发性的影响 种类ΔHΔSΔH—TΔS反应的自发性例

1—+2H2O2(g)→2H2O(g)+O2(g) 2+—2CO(g)→2C(s)+O2(g) 3++在低温 在高温CaCO3(s)→CaO(s)+CO2(g) 4——在低温 在高温HCl(g)+NH3(g)→NH4Cl(s) 当ΔHΔS符号相同时反应方向与温度T(有关无关) 当ΔHΔS符号相反时反应方向与温度T(有关无关) 学习导航 1.方法导引 (1)通过计算或分析能确定ΔH–TΔS的符号进而确定反应自发进行的方向是本节的重点 (2)熵是体系微观粒子混乱程度的量度体系混乱度越大其熵值越大一般情况下气态物质的熵大于液态物质的熵液态物质的熵大于固态物质的熵;相同物态的不同物质摩尔质量越大或结构越复杂熵值越大 (3)对某化学反应其熵变ΔS为反应产物总熵与反应物总熵之差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如果从固态物质或液态物质生成气态物质体系的混乱度增大;如果从少数的气态物质生成多数的气态物质体系的混乱度也变大这时体系的熵值将增加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判断出过程的ΔS>0

化学反应工程复习题 (1)

第一章 绪论 1. 化学反应工程是一门研究______________的科学。(化学反应的工程问题) 2. 化学反应工程是一门研究化学反应的工程问题的科学,既以_______作为研究对象,又以_______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体系。(化学反应、工程问题) 3. _______是化学反应工程的基础。( 三传一反) 4. 化学反应过程按操作方法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操作。(分批式操作、连续式操作、半分批式) 5. 化学反应工程中的“三传一反”中的三传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传质、传热、动量传递) 6. 不论是设计、放大或控制,都需要对研究对象作出定量的描述,也就要用数学式来表达个参数间的关系,简称_______。(数学模型) 7. 在建立数学模型时,根据基础资料建立物料、热量和动量衡算式的一般式为_______。(累积量=输入量-输出量) 第二章 均相反应动力学 1. 均相反应是指_。(参与反应的物质均处于同一相) 2. aA + bB pP + sS 对于反应,则=P r _______)(A r -。(a p ) 3.着眼反应组分K 的转化率的定义式为_______。( 00 K K K K n n n -=χ) 4.当计量方程中计量系数的代数和等于零时,这种反应称为_______,否则称为_______。(等分子反应、非等分子反应) 5. 化学反应速率式为βαB A C A C C K r =-,用浓度表示的速率常数为C K ,假定符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如用压力表示的速率常数P K ,则C K =_______P K 。()()(βα+RT ) 6. 化学反应的总级数为n ,如用浓度表示的速率常数为C K ,用逸度表示的速率常数f K ,则 C K =_______f K 。(n RT )() 7. 化学反应的总级数为n ,如用浓度表示的速率常数为C K ,用气体摩尔分率表示的速率常数y K ,则 C K =_______y K 。(n p RT ???? ??) 10. 活化能的大小直接反映了______________对温度的敏感程度。(反应速率) 12.生成主产物的反应称为_______,其它的均为_______。(主反应、副反应) 13. 平行反应A P(主) S(副)均为一级不可逆反应,若主E >副E ,选择性S p 与_______无关,仅是_______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1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在中学化学理论中占重要地位。它的大部分知识内容抽象、理论性很强,学生学起来觉的很吃力。因此课堂教学的主体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重点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法上老师精讲,学生多练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回顾化学平衡的教学过程,反思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效果,有以下感想: 一、努力做到课堂精讲精练 精讲精练字面上可以说是陈词滥调,但在教学实际中它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充入新的教学理

念、教学思维和教学探究,努力做到每一堂课的精讲精练,是一个教师时时刻刻必须追求的课堂教学目标。 备课过程中我首先对章节知识的大结构进行粗框架、主线索的大扫描,定好大方向后,再侧重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衔接和知识梯度的合理铺设,重难点知识要自然合理穿插引入,努力实现学生课堂和课后自我突破,使学生在表观抽象、散乱、灵活的化学理论知识面前轻松领略逻辑和本质在化学理论推证、分析应用中的魅力。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教学目标。对于课上例题及课后练习都按照题型进行精心的筛选,使学生在练习时能够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扎扎实实。 对教材的处理,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化学平衡概念的引入建立于对同学门已经很熟悉的溶解结晶平衡的复习基础之上,类比于化学平衡,找出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动、等、逆、定、变,为避免部分同学将达平衡时“浓度不变”理解为“浓度相等”,课本上反应达平衡后CO、H2O、CO 2、H2浓度示例数据可稍做改动,以免误导。 2、化学平衡部分知识的检测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平衡状态的判定、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等效平衡的判定。这三方面均为重难点。教师在处理这类知识应用时,应牢牢把握一个解题原则:万变不离其踪。

鲁科专用版高考化学总复习第7章第1讲化学平衡常数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教案

鲁科专用版高考化学总复习第7章第1讲化学平衡常数化 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教案 【2020·备考】 最新考纲:1.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相关计算。2.能正确计算化学反应的转化率。 核心素养:1.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能从化学平衡常数的角度分析化学反应,运用化学平衡常数解决问题。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反应的转化率,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模型。能运用模型(Q c与K的关系)解释化学平衡的移动,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考点一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频数:★☆☆难度:★☆☆) 名师课堂导语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在高考中很少涉及,复习时没必要拓展强化,只要抓住教材主干知识点进行落实即可。 1.自发过程 (1)含义 在一定条件下,不需要借助外力作用就能自动进行的过程。 (2)特点 ①体系趋向于从高能状态转变为低能状态(体系对外部做功或释放热量)。 ②在密闭条件下,体系有从有序转变为无序的倾向性(无序体系更加稳定)。 2.化学反应方向 (1)判据

(2)一般规律: ①ΔH <0,ΔS >0的反应任何温度下都能自发进行; ②ΔH >0,ΔS <0的反应任何温度下都不能自发进行; ③ΔH 和ΔS 的作用相反,且相差不大时,温度对反应的方向起决定性作用。当ΔH <0,ΔS <0时低温下反应能自发进行;当ΔH >0,ΔS >0时,高温下反应能自发进行。 (1)熵:衡量体系混乱程度的物理量,符号为S ,单位为J·mol -1 ·K -1 。 (2)对于一个特定的气相反应,熵变的大小取决于反应前后的气体物质的系数大小。 (3)复合判据计算时要注意单位换算。 [速查速测] 1.(易混点排查)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放热过程均可以自发进行,吸热过程均不能自发进行(×) (2)CaCO 3=====高温 CaO +CO 2↑是一个熵增的过程(√) (3)焓变是影响反应是否具有自发性的唯一因素(×) (4)ΔH <0、ΔS >0时,反应一定能自发进行(√) (5)吸热且熵增加的反应,当温度升高时,反应一定能自发进行(×) (6)-10 ℃的水结成冰,可用熵变的判据来解释反应的自发性(×) 2.(教材改编题)(RJ 选修4·P 361改编)下列过程的熵变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溶解少量食盐于水中,ΔS >0

《化学反应工程》试题和答案基础部分

《化学反应工程》试题库 一、填空题 1. 质量传递、热量传递、动量传递和和化学反应称为三传一 反? 2. 物料衡算和能量衡算的一般表达式为输入-输出二累 积_____________ 。 3. 着眼组分A 转化率X A的定义式为 X A=( n A—n A)/ _____________ 。 4. 总反应级数不可能大于£—。 5. 反应速率-r A=kC A C B的单位为kmol/(m3? h).速率常数k的因次为 nV(kmol ? h ) 。 6. 反应速率-r A=kC A的单位为kmol/kg ? h.速率常数k的因次为mVkg ? h 。 7. 反应速率.kc A/2的单位为mol/L ? s.速率常数k的因次为 (mol) 1/2? L-1/2? s 。 8. 反应速率常数k与温度T的关系为lnk 10000 102.其活化能为 T mol 。 9. 某反应在500K时的反应速率常数k是400K时的103倍.则600K

时的反应速率常数k时是400K时的10 5倍。 10. 某反应在450C时的反应速率是400C时的10倍.则该反应的活化 能为(设浓度不变)mol 。 11. 非等分子反应2SO+Q==2SQ的膨胀因子sq等于________ 。 12. 非等分子反应N2+3H2==2NH的膨胀因子H2等于-2/3 。 13. 反应N b+3H2==2NH中(& )= 1/3 (仏)二1/2 扁3 14. 在平推流反应器中进行等温一级不可逆反应.反应物初浓度为G°. 转化率为X A.当反应器体积增大到n倍时.反应物A的出口浓度为 C A0(1-X A)n . 转化率为1-(1- X A”。 15. 在全混流反应器中进行等温一级不可逆反应.反应物初浓度为C A0. 转化率为X A.当反应器体积增大到n倍时.反应物A的出口浓度为 匚些.转化率为nxA—。 1 (n 1)X A 1 (n 1)X A 16. 反应活化能E越大.反应速率对温度越敏感。 17. 对于特定的活化能.温度越低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越大。 18. 某平行反应主副产物分别为P和S选择性S的定义为(n P-g)/ (n s- n s0)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案)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案)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化学化工学院2011级师范222011316011207 成文婵 学习需求分析: 以化学平衡的概念及影响其的因素(浓度、温度)为知识的基点,进一步学习压强如何影响化学平衡,而与前2个因素不一样的是压强只对于特定的化学平衡才适用。这对完善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这个因素在工业生产上也占着重要的地位。化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的现象进行可的讲授,既增加的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对于教材,它选自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三节第二小节,既是对前面所学习的内容的一个升华与补充,也联系这必修2 第二章第三节的化学反应的快慢与限度,两者之前相互补充相互联系,让知识间的结构更加完整,而且也指导着后期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的学习。不仅如此,它更加影响着学生整个高中的化学反应的学习,学好化学反应影响因素对化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材中对于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描述的很少,但是它确实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例子进行详细讲解压强是如何影响化学平衡(必须强调的是由于固态或液态的物质参加的化学平衡受压强的影响很小,所以压强只对适用气体参加的化学平衡),进一步导出著名的列夏特列原理,它也是作为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判断平衡移动的依据。做相应的课堂练习检查学生的理解状况。 学情分析: 知识层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的基本定义,对化学平衡概念及特征初步的认识,但不能正确判断外界条件改变将怎么样影响化学平衡(根据奥苏贝尔的同化理论,在学习新课时要适当复习旧知识,让学生在新旧知识间产生一定的联系,构建有意义的学习),且对化学平衡的知识容易出现遗忘,所以在讲授新知识前应先回顾旧知识。 能力层面: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计算能力、逻辑

【化学】鲁科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教案:2.1《化学反应的方向》(第3课时)

(第三课时) 【题1】吸热反应一定是(C ) A.非自发的化学反应 B.释放能量 C.贮存能量 D.反应需要加热 【解析】吸热反应是一个把热能等转化为物质内部能量而被“贮存”起来的过程,B 错误, C 正确;吸热的自发反应是熵增加的过程,A 错误;有些吸热反应在常温或低温下也可自发 进行,D 错误。 【题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C ) A.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 B.伴随着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C.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关系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一定不同 D.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关系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总是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解析】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伴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 化,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核变化也伴有能量变化。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关系中,反应物的 总焓(x)与反应物的总焓(y)之间的关系为x>y ,化学反应为放热反应;x

化学反应工程教学大纲

《化学反应工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100730 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名称:化学反应工程学时/ 学分:48/3 英文名称: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 考核方式:闭卷笔试 选用教材:《化学反应工程》朱炳辰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学反应工程原理》张濂等华东理工大学 出版社 大纲执笔人:XXXX 先修课程:物理化学、化工原理、高等数学大纲审核人:XXXX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及相近专业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训练,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 1、能够运用数学、物理、物化和化工原理知识表达反应工程问题,建立反应器和传递过程的数学模型,并正确求解。 2、能运用反应工程的思维方法,判断反应器变量对评价指标的影响,提出优化的解决方案。 3、能够针对反应过程的特性,确定反应器选型和操作条件,进行工业反应器的设计优化。 4、能设计并实施与化学反应工程相关的热模或冷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验证或拟合模型参数,获取有效结论。 5、能应用专业软件模拟和解决反应器设计和操作的问题,了解模拟计算的原理及其局限性。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二、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章:绪论 介绍反应工程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化学反应动力学与理想化学反应器(支撑课程目标1、2) 1、反应过程的技术指标转化率、收率与选择性的定义,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式及相互关系, 反应速率的温度效应和活化能的意义,及反应速率的浓度效应和级数的意义。 2、可逆反应、平行反应和串联反应的动力学特征,掌握复杂反应系统反应组分的速率、选择性和收率的模型计算方法。 3、等温间歇反应器的计算模型,及反应时间、反应器体积的计算方法。 4、管式平推流反应器的计算模型,平推流反应器的停留时间、空时和空速的概念及其应用。 要求学生:能根据化学反应的类型能正确地选择反应器的操作方式、加料方式、原料浓度及温度和温度序列。 第三章: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的返混(支撑课程目标 3、4、5) 1、全混流反应器的特征及计算方法。 定态下全混流反应器的数学模型,定态下串联或并联操作的全混流反应器的计算方法。 2、循环反应器的特征及计算方法。 返混的概念、起因、返混造成的后果,返混对各种典型反应的利弊及限制返混的措施。 返混与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关系,停留时间分布的意义及其数学表达式,及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 3、活塞流和全混流停留时间分布表达式。轴向扩散模型、多釜串联模型的建模方法和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 要求学生:理解流体的微观混合与宏观混合及其对反应结果的影响,会设计实验测定物料的停留时间分布。能根据化学反应的不同类型能正确地选择反应器的组合方式、加料方式、原料浓度及操作温度。 第四章:非均相反应过程的质量传递(支撑课程目标1、2、4) 1、非均相反应过程的拟均相化处理方法,多相反应过程的分析方法。反应本征动力学、颗粒动力学和床层动力学的概念及其实验测定方法。

化学: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的因素及其条件

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的条件及其因素说明: 1、化学平衡移动的实质是外界因素破坏了原平衡状态时v正= v逆的条件,使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然后在新的条件下使正、逆反应速率重新相等,从而达到新的化学平衡。也就是说,化学平衡的移动是:平衡状态→不平衡状态→新平衡状态。 2、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增大浓度,反应速率加快,降低浓度,反应速率减慢,浓度是通过改变反应速率来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 即增大反应物浓度,降低生成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降低反应物浓度,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逆向移动。 3、固体及纯液体的浓度是一定值,不因量的多少而改变,所以增加或减少固体及纯液体的量,不会影响平衡状态。 4、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降低压强,反应速率减慢。 对于反应:mA(g)+nB(g) pC(g)+qD(g),增大或降低压强对平衡的影响: 当:①m+n>p+q时

②m+n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介绍了“焓判据、熵判据及自由能判据(△G=△H-T△S)”知识,有一定难度。人教版教材将本节内容安排在学生学习了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之后以知识介绍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了解焓变只与初末状态有关而与途径无关,决定反应进行方向的因素不是单一的焓变,熵变也是决定因素之一。 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分四个层次就化学反应的方向进行了介绍。第一,以学生熟悉的爬山方式,介绍焓变与途径无关,再以自发进行的放热反应为例,介绍化学反应有向能量降低的方向自发进行的倾向——焓判据;以生活现象为例,说明混乱度(熵)增加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也是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一种倾向——熵判据。第二,用实例说明单独运用上述判据中的任一种,都可能出现错误,都不是全面的。第三,要正确的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需要综合考虑焓变和熵变的复合判据。第四,简单介绍了自由能判据的结论性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判断化学反应方向的焓判据及熵判据; (2)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已有知识及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构建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构建新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体会事物的发展、变化常常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要全面分析问题。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焓判据、熵判据、自由能判据与化学反应方向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1、应用讨论交流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2、启发学生学会归纳、概括,对信息进行加工,得出结论; 3、注重从学生已有知识及日常生活的经验上构建新知识。 五、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