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声乐中的共鸣技巧
胸腔共鸣的训练方法

胸腔共鸣的训练方法胸腔共鸣是声乐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发声方式,它可以使声音更加圆润、饱满,同时也可以增加声音的穿透力和表现力。
在声乐训练中,如何正确地进行胸腔共鸣的训练是非常关键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胸腔共鸣的训练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要正确地进行胸腔共鸣的训练,我们需要从正确的呼吸方法开始。
正确的呼吸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胸腔的共鸣空间,使声音更加饱满。
在进行呼吸训练时,我们可以采用腹式呼吸的方法,即在吸气时让腹部膨胀,这样可以使肺部充分地吸入空气,为声音的共鸣提供充足的空间。
其次,要进行胸腔共鸣的训练,我们需要注重发声的位置。
在发声时,要让声音产生在胸腔的位置,这样可以使声音更加饱满、有力。
我们可以通过练习发出低音来感受声音在胸腔的共鸣,然后逐渐提高音调,保持声音在胸腔的共鸣位置,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胸腔共鸣的发声技巧。
另外,要进行胸腔共鸣的训练,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特定的练习来加强胸腔的共鸣能力。
比如,可以通过发出“呼——哈”的声音来感受胸腔的共鸣,也可以通过唱一些有力量、有感情的歌曲来锻炼胸腔的共鸣能力。
这些练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胸腔共鸣的技巧,使声音更加生动、有力。
最后,要进行胸腔共鸣的训练,我们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胸腔共鸣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练习的技巧,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才能够真正掌握胸腔共鸣的发声技巧。
因此,我们需要在日常的声乐训练中,不断地进行胸腔共鸣的练习,逐渐提高自己的胸腔共鸣能力。
总之,胸腔共鸣是声乐训练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发声方式,正确地进行胸腔共鸣的训练可以使声音更加饱满、有力。
通过正确的呼吸方法、注重发声位置、特定的练习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胸腔共鸣的发声技巧,使声音更加生动、有力。
希望大家在声乐训练中能够重视胸腔共鸣的训练,不断提高自己的发声水平。
共鸣发声的三个技巧

共鸣发声的三个技巧众所周知,我们的声音是通过器官共鸣发出的。
因此,共鸣对于声音的美化作用不言而喻。
它不仅可以放大音量,提高发声效率;还能改善声音质量,增强声音的变化能力。
也就是说,共鸣的使用可以让声音更有质感,也可以让发声更科学,保护嗓子。
可谓是百利而无一害。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了解一下共鸣吧。
一、鼻腔共鸣1含义鼻腔共鸣指的是鼻腔里的空间通过正确的气流走向,配合上声带振动而产生的合理效果。
在进行鼻腔共鸣时,声波主要在鼻骨上振动,声音的焦点定位在鼻腔里,气息会在喉咙打开、咽腔扩张的基础上扩充鼻咽腔,并在此产生通畅的字声共鸣,最后再使其进一步振动,扩展到头腔。
通过鼻腔共鸣发出来的声音主要位于高音区,可以说是人声的“高音喇叭”了。
它是高位的共鸣通道,能使上升的音束得到集中,过滤掉声音中的杂质,让发声更为纯净,富有穿透力。
2特点鼻腔共鸣是我们美化声音的关键,也能提升我们的音高。
鼻腔在共鸣时软腭作为鼻咽腔的底,会形成一个穹形。
这有利于用咽壁对声音进行推送。
通过对软腭的合理运用,能够促使鼻咽腔的形状变化,从而改变音色。
获得了鼻腔共鸣后,发声会省力一些,声带的负担也会减轻。
不仅如此,因为鼻腔共鸣出来的音调相对而言更高,所以会让音色更加的华丽、圆润,具有金属感和穿透性。
3方法要领(1)哼鸣练习将意识集中在发声上,关闭鼻咽,把声音沿上颚直打到硬颚前端送出。
将手指放在一侧鼻翼上,嘴巴不要张开,模仿蚊子的声音,用鼻腔哼出“en”音,让鼻头的微微振动。
再发“ang”音,让鼻翼也随之振动。
用心去感受整个鼻子的振动,如果能感受到就代表你可以初步使用鼻腔共鸣了。
(2)老牛叫在哼鸣练习进行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进入到下一个阶段了,即发“m”音到“n”音的转换。
可以用单字来练习,也可以串联成词语或短句。
发音时让音波随气息通过鼻腔推出,同时打开口鼻,向前齿的上方,靠前的位置发出声音。
(3)控制软腭鼻腔共鸣的原理就是软腭上升与下降的控制能力。
胸腔共鸣的训练方法

胸腔共鸣的训练方法胸腔共鸣是声乐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让声音更加丰满、饱满,同时也可以增强声音的穿透力和表现力。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胸腔共鸣的训练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一技巧。
首先,要进行胸腔共鸣的训练,我们需要从正确的呼吸方式开始。
深呼吸是非常重要的,要通过鼻子吸气,让气息充分填满胸腔,然后慢慢地通过口腔呼气,同时感受气息在胸腔中的流动和共鸣。
这样的呼吸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胸腔共鸣的感觉。
其次,要进行口腔和喉咙的放松练习。
紧张的口腔和喉咙会限制声音的共鸣空间,影响声音的品质。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张口、闭口、舌头舒展等一系列动作来放松口腔和喉咙,让声音能够更加自然地共鸣在胸腔中。
接着,要进行发声练习。
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音阶或者歌曲段落,通过练习发声,让声音充分共鸣在胸腔中。
可以适当地调整音高和音量,让声音在胸腔中产生共鸣,感受声音的饱满和穿透力。
另外,可以进行一些特定的呼吸和共鸣练习。
比如利用“嗯”、“哼”等发声,让声音在胸腔中产生共鸣,同时感受共鸣的位置和强度。
也可以利用一些特定的音节、单词来进行共鸣练习,让声音更加准确地共鸣在胸腔中。
最后,要进行持续的训练和反复练习。
胸腔共鸣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和练习的技巧,需要不断地进行反复练习,才能够真正掌握。
可以利用日常歌唱、朗诵等活动来进行训练,也可以结合一些专业的声乐练习方法,来加强胸腔共鸣的训练效果。
总之,胸腔共鸣是声乐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让声音更加丰满、饱满,增强声音的穿透力和表现力。
通过正确的呼吸方式、口腔和喉咙的放松、发声练习以及特定的呼吸和共鸣练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胸腔共鸣的技巧。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持续的训练和反复练习,不断提高胸腔共鸣的水平,为自己的声乐表演增添更多的魅力和表现力。
胸腔共鸣的训练方法

胸腔共鸣的训练方法胸腔共鸣是声乐训练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够帮助歌手产生更加饱满、饱满、有力的声音,同时也有助于保护声带,预防声带损伤。
下面将介绍一些胸腔共鸣的训练方法,希望能够对你的声乐训练有所帮助。
首先,正确的呼吸是胸腔共鸣的基础。
在进行声乐训练时,我们需要通过深呼吸来充分利用胸腔的空间,使得声音产生时能够充分共鸣。
你可以尝试躺在地板上,用手放在腹部,深吸一口气,让腹部随着呼吸膨胀,这样可以帮助你感受到呼吸时胸腔的变化。
在唱歌时,保持这种深呼吸的状态,会让声音更加丰富饱满。
其次,要注重姿势的调整。
正确的姿势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胸腔的空间。
站立时,保持挺胸抬头的姿势,让胸腔能够自然地打开,这样可以让声音更好地共鸣。
同时,保持身体的放松也是很重要的,紧张的身体会限制声音的共鸣,所以在训练时要保持放松的状态。
另外,要注重声音的调节。
在进行声乐训练时,我们需要不断地调整声音的高低、响度和音色,这样可以更好地感受到胸腔共鸣的效果。
可以尝试唱一些低音、高音或者颤音,不断地调整声音的状态,让声音能够充分地在胸腔中共鸣。
同时,要注意声音的清晰度和稳定性,这样可以让共鸣效果更加明显。
最后,要坚持练习。
胸腔共鸣是需要长期坚持练习的,不能一蹴而就。
在日常的声乐训练中,要不断地尝试各种不同的歌曲和音调,让自己的声音得到更加全面的锻炼。
同时,要注重声音的保护,避免过度使用声音造成损伤。
总之,胸腔共鸣是声乐训练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够帮助我们产生更加丰富、饱满的声音。
通过正确的呼吸、姿势调整、声音调节和坚持练习,我们可以更好地训练胸腔共鸣,让自己的声音更加出色。
希望以上介绍的训练方法能够对你有所帮助,祝愿你在声乐训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民族声乐演唱当中的共鸣技巧

综上所述 , 对 民族声 乐演 唱 中共 鸣技 巧 的利用 进 行 了较 为细致的探究和分析 。又根据两个大方面 、 三个小方面 的具体 分析 , 了解到 了共鸣技巧 的基本原 理 , 以圾 民族声 乐 中运 用共 鸣技巧 的完美效果 , 让我们 认识 到作 为 民族声乐 演 唱 中最重 要的组成部分 , 共鸣技 巧发挥 着不可或 缺的作用 。与此 同时 , 对 于 共 鸣 技 巧 的原 理 也 进 行 了一 定 的 阐 述 , 争 取 把 共 鸣 技 巧 的穿透力和演唱力 发挥 的淋 漓尽 致 , 更加 完美 的体 现 出民族
的技 巧 , 可以让声音表现 的更 加饱满 , 更加具 有很 强的 穿透 力 和变化的 色彩 。文章针对这 个方面展开全文的论述和分析 , 详
细分解 了如何更 好 的抱我 共 鸣技 巧在 民族声 乐中的运 用 , 对 共鸣技巧的原理进行基础 的探 究, 强化表 演 中的表现 力 , 更加
突 出演 唱 时 的魅 力和 风 格 。
在 民族声乐 的演 唱之 中 , 共鸣 的意 思就 是唱 歌时 发声 的 时候 , 通过气息 的冲击 产生一定 的音波 , 通过声带或者周 围的 肌 肉等 , 经过空气的传递 让 口、 胸和头 产生共振 。但 是 只依 靠
显对共鸣进行 相对应 的调节 。与此 同时 , 根据声情 并茂 的原 则
民族声乐 中 , 如果没有共 鸣技巧 的运用 , 演唱就 会显得 势 单力薄 , 毫无特色可言 , 而且声音也异常细小 , 缺乏一定的感情 色彩 。加入共鸣技巧 的使用之 后 , 就 会让声音 变得悦 耳动人 ,
同时也具备 了相 当强 大的穿透 力。因此 , 在表演的时候完美的 展现共 鸣的效果 , 还需要我们 的进一步探究和分析 。
胸腔共鸣的训练方法

胸腔共鸣的训练方法
胸腔共鸣是声乐训练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加丰富、深沉的声音,提高声音的穿透力和表现力。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胸腔共鸣的训练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深呼吸来训练胸腔共鸣。
深呼吸可以帮助我们扩张胸腔,使得声音更加充盈、有力。
在练习时,我们可以尝试深吸一口气,然后慢慢地将气流排出,同时用腹部肌肉控制呼气的速度,这样可以让声音更加稳定、有力量。
其次,利用共鸣音来进行训练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共鸣音是指在发声时,让声音在胸腔中共鸣,产生更加浑厚、丰富的音色。
我们可以尝试用“嗯”、“哼”等带有鼻音的音来进行练习,让声音充分共鸣在胸腔中,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感受到胸腔共鸣的效果。
另外,唱歌时的姿势也会影响胸腔共鸣的效果。
正确的姿势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胸腔空间来共鸣声音。
我们可以尝试站立或坐下,保持身体挺直,放松肩膀和颈部肌肉,这样可以让声音更加顺畅地通过胸腔共鸣出来。
最后,持续的练习和耐心也是非常重要的。
胸腔共鸣并不是一时就能够得到明显效果的训练方法,需要我们持续地练习和感受,耐心地等待声音逐渐变得更加丰富和有力。
在练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录音并及时回听自己的声音,这样可以更好地感受到胸腔共鸣的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自己的训练方法。
总之,胸腔共鸣的训练方法需要我们通过深呼吸、共鸣音练习、正确的姿势和持续的练习来不断地提高和改进。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些方法,获得更加丰富、有力的声音,提高自己的声乐表现力。
祝大家声音越来越好!。
分析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音色调控技巧

分析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音色调控技巧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音色调控技巧,是指演唱者通过对声音的控制,使其创造出不同的音色。
这对于民族声乐演唱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不仅能够丰富演唱的表现力,还能够使演唱更加真实地传达出情感和文化特征。
下面将对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音色调控技巧进行具体分析。
一、气息控制技巧气息控制技巧是民族声乐演唱中非常基础的技法,通过掌握好气息的流动,使得声音的发声更加均匀、稳定。
这在藏族、蒙古族等一些少数民族声乐中非常明显,如蒙古族演唱家常常用持续而短促的呼吸来创造出阵地性的效果。
而在藏族民族歌曲中,则常常需要演唱者在高音上表现出强劲的气息控制技巧。
总之,气息控制技巧能够让声音稳重而富有力度,是民族声乐演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咬字技巧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咬字技巧非常重要,可以借此加强演唱者的个性化表现,并且让歌曲更加具有民族特色。
比如,草原歌曲中常常会有演唱者以“说唱”的形式来表达歌曲的主题,并以特定的咬字方式来传达出强烈的情感。
在藏族民族声乐中,咬字技巧则表现为连绵不断的辅音,以及多种口腔结构的运用,这些技巧可以使得歌曲更加丰富多彩。
音量控制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同样非常重要,它能够使得同一首歌曲产生不同的感受,并能够让演唱者更好地表达出情感。
比如,在蒙古族的歌曲中,演唱者常常通过放大嗓音,创造出豪迈、磅礴的效果。
而在藏族的歌曲中,则常常采取渐弱、渐静的节奏,使得歌曲更加悠扬而悦耳。
四、共鸣技巧共鸣技巧是民族声乐演唱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指的是演唱者通过控制喉咙和鼻腔等共鸣腔的大小和形状,使声音产生不同的共鸣效果。
这在蒙古族的演唱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流传下来的蒙古族民歌中常有带有特定的韵律,在演唱时所存在的各种收缩和扩张,能够大幅度地增强共鸣效果,让歌声更加雄壮和感人。
综上,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音色调控技巧非常多样化,而每一种技巧的应用,都能使演唱者的表现力得到提升,从而让歌曲更加具有表演性和文化性。
美声歌唱中的头腔共鸣

美声歌唱中的头腔共鸣声乐学习者在歌唱的时候,最为迷惑的就是头腔共鸣。
头腔共鸣和鼻腔共鸣的区别在哪里?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很好的处理好头腔共鸣?我认为头腔共鸣在美声歌唱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美声唱法中头腔共鸣的分类,头腔共鸣运用的技巧,以及头腔共鸣与气息的关系等几个方面为大家阐述了关于头腔共鸣的几个问题。
一、头腔共鸣的分类所谓的头腔共鸣,实际上是引用了头骨(医学上称之为颅骨)中的各种空窦腔体的共振的结果。
头骨空腔就是鼻窦。
这些含气的鼻窦空腔共计四对,左、右对称排列。
每个空窦都有一个窦口与鼻腔通气。
它们分别是上颌窦、额窦、筛窦和蝶窦。
它们属于固定空间。
体积小,位置高,这种共鸣色彩明亮,集中而柔和。
演唱时要注意打开颌关节,减轻下颌重量,感觉骨室有轻微振动感,眉心处也有微振感,这样歌声就集中明亮了。
下面,我详细的介绍一下这四个鼻窦空腔。
1、上颌窦:在鼻前庭两侧,是鼻窦中最大的空腔;2、额窦:位于两眉之中额骨内外两层骨板之间,呈上尖下宽的三棱锥体形。
由于此空窦较小,易产生共鸣的高频泛音音色;3、筛窦:位于鼻腔外上方的筛骨内,是一些不规则的小空腔;4、蝶窦:位于蝶骨内,居鼻腔最后上方,左右各一而又常不对称。
蝶窦因似蝴蝶形状而命名,它比额窦的容积约大两倍。
以上头骨空腔,均能依照声音频率产生相应的共鸣谐振,从而使歌唱增加了明亮的共鸣泛音音色,产生出优美动听的艺术效果。
二、头腔共鸣运用的技巧首先我想明确的一点是,头腔共鸣和鼻腔共鸣不是一鼻腔的声音方向,使声音进入头腔,形成共鸣。
这种控制要细心体会,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从我自己在歌唱时的感觉来说,我感觉头部像是一个前后相通的仿佛像个倒悬的瓶子,软腭后部的鼻咽口就像是瓶口。
我在唱歌的时候,总是想着鼻咽口,想着声音穿过那个小口,向上送,然后注意一下声音进入的角度,应该是贴着鼻咽口的后边有种向上吹的劲儿。
如果这样做,我就会很容易就找到头腔的共鸣。
头腔共鸣在歌唱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中低音区的时候不是太明显,特别是到了高音区,头腔共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声乐中的共鸣技巧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历来颇受人们的重视。在歌唱艺术中,任何洪亮、圆润、
丰满、悦耳动听、有穿透力的歌声都是建立在最大限度运用和发挥人体共鸣器官
作用的基础上。因此我们要了解共鸣,认识共鸣,并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的摸索、
练习,使我们把歌曲演唱的更加完整,丰富。
“闭口者,非启口即闭,从开口收入本字,却徐展其音于鼻中,则歌不费力,
而其音自闭,所谓‘鼻音’是也”。这里所说的“鼻音”,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错
误发声的那种晦暗的鼻音,而是鼻腔共鸣,也就是发闭口母音。充分地运用鼻腔
共鸣,发声也就通畅舒展,不会挤紧费力。
1 歌唱共鸣的原理
人体的共鸣腔体主要分为头腔、口腔、胸腔三个部分,其中头腔是不能调节
变化有固定容积的共鸣腔体,而口腔、胸腔是能调节变化没有固定容积的共鸣腔
体。头腔共鸣能使声音获得清脆明亮的色彩,具有穿透力。头腔共鸣的要求是在
口腔共鸣的基础上,把声波在口盖硬腭上的集中反射点稍向后移动一些,把下腭
放下来,像是把上牙床往上提高一些,同时软腭和小舌也同时向上抬,大舌根下
放一些,这样口、鼻、咽腔之间的通道和空间更宽广,声波便由上腭骨传递到鼻
腔及鼻腔上部的诸窦里,并回荡在这些腔体中,使整个头腔共鸣比较丰满。但是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不能把声音直接从鼻腔里送出去,否则就会产生鼻音。声波
在鼻腔及其上部的诸窦里形成的头腔共鸣是高泛音的共振,使歌声具有丰富的泛
音色彩和高位置,音色辉煌透明。同时声波共振远离喉头,声带也就减少了喉部
的负担和用力,使演唱的功能得以持久。在学习中,常常要求找到头腔共鸣,打
开鼻腔是关键。比如,唱“香”字,开始总唱成“虾”字,就不对了,可以试着把鼻
腔打开一些的感觉去唱,同时把声音往上送,这样从头到尾都听到“香”字的整个
字腹都可听到“昂”韵,而不是“啊”韵。所谓高位置,打开鼻腔是关键,打开鼻腔
的感觉找到了,就找到了通往鼻腔共鸣的通道。头腔共鸣的效果和感觉是很重要
的,有了头腔共鸣,歌唱即表现为流畅自如、连贯,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2 良好的歌唱共鸣
我们在歌唱中如果声音缺少共鸣,往往就会显得单薄无力、缺少色彩。如乐
队吹奏的小号。如果我们把号嘴取下来单独吹奏,声音会很弱小,也传送不远,
但是把号嘴装到小号的号身管上吹奏,声音就马上明亮清脆,丰满动人。这是为
什么呢?这就是声音在号管里得到了共鸣的结果。 歌唱的共鸣,是指在歌唱发
声时,气息冲击声带振动产生的音波,通过声带附近的肌肉、软骨和空气的传递,
使口、头、胸等腔体里的空气产生共振的现象。声带振动所发出的音叫做“基音”。
基音是很微弱的,经过人体共鸣腔体的共鸣使用后,不仅可以变得响亮宏大,优
美动听,还可以有穿透力,更远更广。良好的声音共鸣对音量的扩大、音色的改
善和声音的传播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歌唱中如何获得运用这些共鸣就是我们
需要研究与探讨的问题。
在歌唱中要取得比较好的共鸣,首先要注意各种分发声器官的协调配合。怎
样才能使各部分发声器官协调配合呢?我个人认为,有以下一些歌唱共鸣方法:
2.1 头腔共鸣
头腔共鸣的要求:在口腔共鸣的基础上,把声波在口盖硬腭上的集中反射点
稍向后移动一些,把软腭放下来,像是把上牙床往上提高一些,同时软腭和小舌
也随之上抬,大舌根下放一些的感觉,这样口、鼻、咽腔之间的通道和空间更宽
广,声波便由上腭骨传递到鼻腔及鼻腔上部的诸窦里,并回荡在这些腔体中,使
整个头腔共鸣比较丰满。但要注意一点,不能把声音直接从鼻腔里送出来,否则
就会产生鼻音。头腔共鸣使声音获得明亮的色彩,是有穿透力。声波在鼻腔及其
上部的诸窦里形成的头腔共鸣是高泛音的共振,使歌声具有丰富的泛音色彩和高
位置,音色透明。同时声波共振远离喉头,声带,也就减少了喉部的负担和用力,
使演唱的功能持久。
2.2 口腔共鸣
口腔共鸣是各个共鸣腔体中最方便得到的共鸣和最容易感受到的共鸣,也是
声音从喉咙里出来后进入的第一个共鸣腔体。口腔共鸣的要求:口腔按照吸气和
打哈欠的状态上下自然张开,下巴、舌头和喉头自然放下,微提笑肌,上口盖有
上提的感觉,包括软腭和上舌都有上提的感觉。气息冲击声带振动发出的基音通
过声带附近的肌肉、软骨,气息的传送使声波沿着硬腭向上齿背方向运动,这就
使得口腔里的气息离开喉咽部位,流畅向前,引起口腔的前部和上部振动(在硬
腭前部集中反射),这种共鸣效果明亮靠前。这样也减少了声音在咽喉部位的振
动,减轻了咽喉部位的负担,喉头也就得到了放松,喉头及声带等发声器官也就
受到了保护。口腔共鸣使声音丰满,音色优美。
2.3 胸腔共鸣
有不少人认为胸腔共鸣只在低声区运用,其实高、中、低每个声区都包涵有
胸腔共鸣的成分,只不过是所含的比例不同。缺少胸腔共鸣的高音,必定是单薄
尖锐,僵硬紧张的。
胸腔共鸣的要求是咽喉腔作半打哈欠状态发声,把口腔共鸣在硬腭声波振动
的反射点移动到下牙背上(上胸还有一点下塌的感觉),使声波在喉头和气管附
近引起更多的振动,然后再经过管传递到整个胸腔而产生共鸣,感觉好像把声音
唱到胸部去了一样,这时手掌按住胸口,会感觉到有种轻微的颤动。但要防止故
意把声音下压,过分追求胸腔共鸣,会导致咽喉肌肉紧张,压迫喉头,产生喉音。
共鸣度好的声音是共鸣器官的相对放松,使气息自然流动获得的,任何的压迫,
绷紧只会适得其反。
2.4 关于共鸣区的统一问题
我认为,所谓共鸣区的统一,就是指运用胸声区(低声区),混声区(中声
区)和头声区(高声区)来发声时,共鸣腔的使用要调节得当,各个声区的比重
虽有所不同,但每个音都要有整体共鸣的色彩。共鸣的调节,是歌唱发声的需要,
更是音色变化的需要。中声区缺少头腔共鸣的声音是“扁”的,而高声区只有头腔
共鸣的声音是尖锐单薄的,低声压只追求胸腔共鸣的声音是喉音。
因此,在歌唱的训练和演唱时,必须注意共鸣区的统一协调,也就是要有比
例恰当的混合共鸣。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共鸣区的统一问题就解决了。所以,只
有善于调配各腔体的共鸣比例,才可能在统一共鸣区的前提下,进一步发挥各共
鸣腔体的特点,使音色具有丰富多彩的变化,较好地达到歌唱艺术的目的。在歌
唱时如果单纯追求某一共鸣,势必会造成声音的单薄乏力,损害歌声的整体效果。
如唱低音时,若片面地追求胸腔共鸣,就容易产生压喉的现象反而影响声带的振
动,使胸腔缩紧,声音粗造发虚。唱中声区,片面地追求口腔共鸣,声音就容易
“发白”,缺少厚实结实的色彩,也缺少上下声道管道的连接畅通。唱高音时若片
面追求头腔共鸣,声音社会缺少扎实的基础而单薄尖锐,甚至出现晦暗的鼻音。
特别是女声,如果只运用单一的头腔共鸣或口腔共鸣,就会产生声音声区的不统
一,音区音有明显的痕迹,也就是平常大家所说的真假声结合不好,互相打架。
歌唱声音整体共鸣的获得,是靠长期的声音训练去仔细体会琢磨,在实践中不断
地认真总结提高,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和学习才能达到。
3 运用共鸣时需注意的要点:
3.1 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声音提倡明亮靠前的共鸣位置,注意在演唱时不要
过分去追求喉咽腔的共鸣,因为喉咽腔紧靠声带,不仅造成喉音过重,还容易出
现压喉现象。更重要的是会使喉部肌内疲劳,并且影响声带,使声带充血失去弹
性,失去正常的歌唱机能。因此在歌曲的练习和演唱中,首先要使中声区的声音
自然放松,明亮饱满,注意向上与头腔、向下与胸腔联系起来,获得较好的整体
共鸣,这样才能使声音的音色,位置,音上下统一,唱出的歌声优美动听。
3.2 歌唱时共鸣腔体的共鸣运用,必须与咬字吐词结合起来。如果只是片面
强调共鸣,而忽视咬字吐词的准确,就会出现音包字的现象,吐字不清,咬字无
力,听众不懂演唱的词意和内容,也就失去了歌唱的目的和意义。所以歌唱的共
鸣应该建立在清晰、准确的咬字、吐词的基础上,二者是统一的。
3.3 良好的共鸣是歌唱发声的各部分器官协调配合、正确运用两肋隔肌式呼
吸方法取得的。因此,要防止单纯地去追求共鸣而忽视其他歌唱发声器官的协调
和统一,不然会造成声音不必要的僵硬做作,实际共鸣也就不丰富充实了。正常
的歌唱状态和良好的共鸣,是人体整个歌唱器官互相配合协调运动的结果,片面
单纯地去追求一部分效果,反而破坏整体的协调达不到应有的目的。
歌唱的共鸣和歌唱的呼吸,发声一样,都是歌唱的一种技能手段,技巧方法,
都是为表现歌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服务的。歌唱的共鸣主要以音色的变化来
表现和丰富歌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色彩。所以在歌唱时共鸣的运用,必须从歌曲
的主题内容和歌曲表现的情感出发,防止盲目地脱离实际内容片面追求共鸣,在
歌唱的吐字行腔中真正达到声情并茂。
总之,歌唱时能巧妙的运用好共鸣,能使我们的演唱的声乐圆润响亮具有穿
透力,并且具有丰富的色彩变化,使我们的演唱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