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分析

岭南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分析
岭南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分析

岭南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分析

摘要:岭南传统建筑与城市风貌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岭南地域文化特色的核心表征。然后快速城镇化进程导致特色建筑和城市风貌屡遭破坏,保护岭南建筑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岭南建筑特色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将传统元素和时代结合,成了弘扬岭南建筑特色的重要课题。本文梳理、总结岭南建筑元素及实践案例的基础上,以加强风貌为目标,归纳总结岭南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运用,试分析其中遇到的困难并提出策略建议。

关键词:岭南传统建筑;建筑元素;策略建议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of Lingna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Elements in Modern Architecture

LIU Wei,FANG Jing

(Kunming Engineering & Research Institute of Non-ferrous Metallurgy,Kunming 650051,China)

Abstract:Lingna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urban style are the important carriers of Lingnan culture and the core representation of Lingnan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hen the rapid urbanization process has led to the de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buildings and urban features,protecting the inheritance of Lingnan architectural traditions,and promoting the 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Lingnan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How to combine traditional elements with the tim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for carrying forward the 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Lingnan. On the basis of combing and summarizing Lingnan architectural elements and practical cases,this paper aims to strengthen the style,summarizes the traditional Lingna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elements in modern architecture,tries to analyze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and proposes strategic suggestions.

Key words:Lingna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architectural elements,Strategy 1 引言

随着岭南地区快速城市化的发展,城市风貌越加趋同:广阔的道路、高楼大厦、玻璃幕墙、霓虹灯光,形成了现代建筑发展的固有形式。城市快速发展,具有岭南城市地区的地域性城市的建筑等特色肌理在不断的消失,人们看不见过去的痕迹,看不到城市的地域特色。因此,如何将岭南传统元素运用到现代建筑发展,让岭南地域性特色突现,需要深入研究。

1.1研究对象

岭南,在地理上特指中国南方五岭(大庾岭、都庞岭、骑田岭、萌渚岭和越城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的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五省区。可从类型、空间等多角度理解岭南建筑,类型上包括居住建筑、公共建筑与园林,空间上分为广府、客家、潮汕和雷州建筑。在岭南汉民族的民系中,广东省主要有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和潮汕民系。本文主要研究三大民系,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建筑群体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图1)。

图1 广东省岭南三大民系划分

1.2研究基础

岭南传统元素代表着历史文化与智慧,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译、应用已经

传统村落

骑行宜阳苏羊寨遗址开启传统村落探访之旅 2018年4月30日,“五一”小长假第二天,天气晴好,我随万山湖骑友@缘来是你(王波)发起的团队骑行中国传统村落之一的宜阳县苏羊村。 早上6:40出门,7:00在北京路与队友会合即出发,高德地图显示单程66公里左右,实际全天骑行超过140公里,打破我个人的单日骑行最远纪录。随同的骑友共6人,除我王波及本人外,另外还有@天涯过客(王旭)、@jordan(张明珍),还有两位女士因事未骑完全程,中途返回。 这条骑行路线设计良好,虽然路途较长,但都是公路,坡度不大,适合夏季出行,一天下来,没有出现体力不支状况。不足之处在于:一是去时从石陵往西拐,选择走乡县小路,没料到有一段正在修路施工,有的路基刚推出来,有的路面洒水湿滑,还有的根本不能骑,只能推着走,所以影响了速度,到三乡镇时已快12点了;二是进入洛河川后,S323省道两旁全是速生杨行道树,这个季节正在扬絮,加上路上车流较大,杨絮随风飘舞,迎面满是如雪似的絮花,直往眼耳口鼻内灌注,还好戴着面巾和眼镜,不影响视线,但那种被束缚、被突袭的感觉还是非常不舒服的;三是出发前车子前胎气压不高,加上乡间路况不好,被刺盯着了,造成慢撒气,在休息时才发现,还好王波和王旭带有工具,紧急补修才得以上路,但由于胶水失效,又在三乡镇进行二次修补,不然还真耽误事;四是景点与想象中有差距,原始村貌与家乡类似,这里除年代久远、相对集中之外,没有特别亮点。 关于苏羊寨的相关情况当时了解不多,回来后上网搜查,现整理如下,仅当记忆。 我们此行的目的地——苏羊寨古村落遗址,位于宜阳县张坞镇苏羊村,东距洛阳市区75公里,距宜阳县城43公里,西距洛宁县城15公里。这里有三大特色:苏羊遗址、苏羊古寨和苏羊竹马传统艺术表演,其中村南的苏羊遗址是新石器时代遗址,属仰韶-龙山时期的历史文化重要遗址,1986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苏羊古寨村落,俗称“苏羊寨”,以清末及民国间建筑为主,风格古朴典雅,是豫西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村落之一,2014年11月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苏羊竹马是该村保留着的中原地区传统民间社火的一种表演形式,仅在春节期间演出,相传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家孙武与吴起操练军队的各种阵法,2011年被确定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苏羊遗址的开掘研究和国家对传统村落的保护重视,苏羊古寨吸引了大批的旅行、摄影、写生、骑行等爱好者,助推了苏羊村的各项开发及保护工作。 苏羊寨,又名向阳寨,东面是七峪河,南边紧依熊耳山余脉花果山,北临洛河水,与三乡镇隔河相望,宜故公路(S319)绕村北侧而过,西边邻近洛宁县。苏羊古寨历史悠久,形成于元代以前,分为东寨、西寨。属防御外患而建,故选址独特。这里东、西、北三面居高临下,三面环沟,只有南面一少部分和苏羊塬上相连,四面均有寨墙,寨墙内有深达十多米的壕沟,地势险峻,易守难攻。这里的气温、湿度、土质适合大部分农作物的生长,土地肥美,气候温和,再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自然条件,给早期的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从远古时代起,我们的祖先“河洛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缔造了人类早期的文明,创造着华夏民族灿烂的文化。 据现场观察,苏羊遗址东西宽约800米,南北长约1000米,文化土层堆积达6米。发掘出来的文物较多,陶器有泥质彩陶、泥质黑陶、夹砂灰陶;石器有刀、镰、斧、铲、网坠、圆形器等。苏羊遗址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对研究新石器时代的历史文化有重要价值。目前,洛阳考古队仍在这里探测研究。 据村史研究人员介绍,原始社会晚期(约一万年以前),“河洛人”先是使用弓箭狩猎、到塬上放牧、到洛河捕鱼,后用洛河中的青石砺磨成石斧砍倒树木,芟除杂草,并放火焚烧,

心得体会传统村落保护的探索与思考

心得体会:传统村落保护的探索与思考(最新) 传统村落保护不仅仅是修缮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古宅古建筑,而应该是将村庄社 会治理、文化资源利用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凝聚各方力量,把村庄的生活环境建设好,把村庄治理得更加和谐有序。 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不可再生的农耕文明遗产。近年来,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特别是从2012年起,国家先后公布了5批共6799个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拟对这些村落进行重点保护。但多数地区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中更多的是从城市人(外来人)需求的视角,关注建筑和空间本身的建筑学或历史价值,而对生活在传统村落里的“人”的因素考虑较少;仅仅把当地的传 统民俗、仪式等作为满足外来游客观光(猎奇)需求的“表演”,而忽视对传统民俗的进一步挖掘和发展。这样,民俗、仪式等传统元素也就不断丧失其内在精神,越来越与当地人的生活疏离,使得传统村落徒具传统之形而难行传统之实。一些地方甚至出 现过度商业开发和“乱打造”现象,造成了对传统村落的破坏。 两村试点项目的创新价值

2017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会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等组建联合团队(以下 简称:“联合团队”)在X省X县X村探索开展传统村落保护试点。联合团队认为,无论是保护还是开发,传统村落中的人都应该成为主体,发挥好作为村庄所有者和文化传承者的村庄主体作用至关重要。传统村落中的人如何使用这些建筑和空间,从来都应该是建筑和空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灵魂。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首先需要将建筑和空间这些物的因素放到村民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在村民生计、日 常生活、社会交往、岁时节庆的大背景下考察建筑和空间的意义。传统村落保护不仅 仅是修缮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古宅古建筑,而应该是将村庄社会治理、文化资源利用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凝聚各方力量,把村庄的生活环境建设好,把村庄治理得更加和谐有序。基于这种理念,两村的试点项目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保护之路。 这两个村庄都是国家级传统村落,X村村落整体形态完整,保存清代老屋50余栋,独立祠堂6座;X村保留着400多年历史的杨家老屋、杨家祠堂、杨家花屋等古建筑。从人口和经济的角度看,这两个村如全国大多数村庄一样,“空心化”程度比 较高,青壮年大量进城,村庄更多扮演的是家属区的角色,平日里安静冷清,缺乏生机,只有在清明、春节等重要节庆日,村庄才会热闹起来。这表明传统村落在“空心化”表象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岭南建筑造型应用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岭南建筑造型应用 发表时间:2019-05-23T16:15:16.03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4期作者:徐闪闪1 郭真真2 韩亚杰3 [导读] 摘要:岭南建筑造型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自成一派,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本文通过对岭南建筑艺术设计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于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对岭南建筑造型的相关应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1.广州莫伯治建筑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00; 2.江西科技学院江西南昌 330000 3.广州机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岭南建筑造型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自成一派,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本文通过对岭南建筑艺术设计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于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对岭南建筑造型的相关应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关键词:环境艺术;岭南建筑;现代环境艺术设计; 建筑是人类主要的活动场所,它可以完整的体现人类文明的发展,岭南地区的地理条件及其气候,造就了独特的建筑风格,而岭南地区的建筑地于传统的地域文化不仅有所保留,还将传统文化与海外文化进行了融合与重构,我们常说,建筑不仅仅是一门建筑学科,更是一门艺术,因为它不仅仅是要有建筑的功能,更需要让人在建筑中进行生产活动等,而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岭南文化自成一脉,在现代科学技术与建筑艺术不断发展的推动中,岭南建筑的特点尤为突出。 一、岭南建筑艺术设计的特点 岭南地域文化给建筑造型带来的影响非常大,传统的建筑如书院、祠堂、园林主要是古典的建筑风格,而纪念馆、工业风以及文化教育等则主要是现代风格的建筑,但是无论是古典的还是现代风格的寻找,都体现了岭南人特有的审美以及其人文艺术,、一般来说,岭南建筑艺术的特点主要是以下三点: 1、讲究空间布局 岭南建筑的布局设计中,其设计重点是岭南的气候对于建筑物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由于岭南的气候经常会产生高温、潮湿以及台风等多方面的气候因素,所以在建筑设计时,厚重的建筑保证了建筑的安全性,但是却会让人在建筑中感觉到不适应,而岭南的建筑设计则将轻松的文化气氛,轻灵开阔的空间带入建筑中,这不仅表现在岭南建筑突破了传统的轴对称模式,同时也增强了创造力和设计的独特性。比如开放式走廊,开门,大厅等室内的空间设计不仅可以保持通风,还可以达到视觉上的统一,而在空间及建筑形状的设计中,也使用了传统的几何图形及植物花卉用以划分建筑区域,来区分主建筑物和其它空间之间的关系; 在对设计进行配置时,湖面、阁楼等细节的装饰都要与气候相呼应,而建筑设计中不对称的比较多,通过虚实色彩光线来展示细节。 2、注重意境的营造,融入生态理念 岭南建筑的设计往往需要用比较浅或淡的颜色作为其主要的颜色,由其它颜色进行补充,如绿色,黑色,蓝色,绿色和白色。而这些颜色的配合使用可以对色彩进行装饰与协调,减少建筑的厚重感,颜色的互相补充让岭南建筑的颜色与自然气候之间达到和谐,增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流,而岭南的传统建筑设计是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反馈,基于人类活动,让人在建筑中有归属感。例如,在景观设计中,我们要注重休闲和观赏性,注重生态环境与建筑物之间的协调。比如比较开阔的带,可以营造出比较大的空间,这样在夏天可以让凉风进进后院,而在后院中,则利用天井、墙壁等来获得通风及装饰的效果。 3、注重体现岭南建筑艺术的特点 岭南独特的气候特征要求设计时需要对自然环境与人的居住要求进行协调统一,不仅需要有防止气温过高,防晒和防潮的功能,而且透气性要好,有遮阳和隔热的效果。因此,人工环境在传统建筑中的渗透主要体现在具体的建设生态设计中,可以达到节能减排的作用,比如,岭南的建筑大多在建立于水面,这样可以将水融入设计中,同时也形成一个开放的建筑空间,从而让建筑可以实现自然散热并可以取得更好的景观。 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岭南建筑的应用 1、在空间处理的应用 现代建筑大多是从空间形态的特殊性出发,在形体设计中构建不同的空间形态。例如,在建筑物的形状设计中,各种建筑形式的封闭、交叉和错位均以对空间的处理来表现。建筑物形状从建筑形体的比例、体积、尺度和空间表现出来,而建筑形体的加深则通过对建筑立面的处理来完成,比如在岭南的民居中,一般庭院是建筑的核心,利用开放大厅、廊道和小巷保持室内通风,在进行立面的设计时,不同的建筑风格在处理时都会存在不同,也让地域文化独树一帜。例如,岭南建筑的传统特点与现代需求相结合,在此我们以广州白天鹅宾馆为例,从白天鹅宾馆的整体形态及其空间布局上来看,可以达到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和谐统一,而酒店内部造型是非常简单的,室内与室外相关联,二者融为一体,不仅传承了岭南的传统文化,而且将中国的传统装饰与现代的环境艺术设计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体现了造型优雅清新的艺术风格。另外,在酒店的布局上,主建筑的体量相对较少,在南立面作了腰鼓的形状并将墙壁涂成白色,当太阳光照射时,会产生阴影,形成一个白天鹅展翅飞翔的效果,一般说来,空间的布局及构造在统一中存在着变化,而变化也在不断的被整合。 2、在视觉构图的应用 视觉构图在建筑设计中是将建筑进行整合,协调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创造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比如透视、光与色彩、环境光线等等,所以在建筑设计中进行视觉构图时,要注意结合“虚”与“实”,而在岭南的建筑设计中,虚往往是通过透视、轻盈来进行体现的,而实则是由厚重、封闭等来进行体现的。 以广州新体育馆为例,白云山的整体视觉曲线从球场的三个建筑特色来进行展示。在进行建筑的立面构图时,基本上都是采用流线贯穿在整体建筑中进行虚实的结合,然后整合天然生态进入建筑物中,形成自然与建筑合二为一,成为一个整体。可以看出,我们不仅可以创造的"虚"与"实"的意境,而且还可以创造的"虚"的视觉效果,在表面材料的应用"实"。正常来说,比较粗糙和坚硬的材质给人的视觉感受是比较厚重的,而轻盈的视觉感受一般是由细腻光滑的材质来进行展现的,古典建筑与现代建筑的表现形式比较多样,但其共同的一点在于不追求对称的构图,在塑造时比较灵活,在立面处理,现代建筑显得更为活泼明快,而古典建筑则比较厚重。 3、在形状处理中的应用 建筑设计中除了要考虑到建筑物的基本生活使用功能及审美要求以外,还要考虑到建筑外的外观形状与当地的文化与特色进行相应的融合,将地域文化渗透进建筑设计中,我们研究建筑史便不难发现,同一个时代的不同国家,建筑的特色差异非常明显,而建筑作品不仅

岭南建筑之岭南古村落

岭南建筑之岭南古村落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岭南建筑是浸润着岭南文化且具有鲜明特色的建筑流派,是华夏建筑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岭南位于我国五陵之南,地处南海之滨。这里气候炎热多雨,四季常青。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又是与海外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岭南独特的地理,气候和自然环境,以及多元文化交融的社会人文特征,使岭南地区形成务实,交融和创新的文化特征。岭南建筑也逐渐形成了与自然融合,与环境适应,与不同文化交融,务实与创新的建筑理念和轻巧,通透,明快,多元的建筑风格。 而在众多的岭南建筑中,古村落不得不说是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古村落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有机结合体,是特定历史中形成并保存至今的传统乡村聚居地。岭南古村落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丰富深邃,是乡村文化的活化石,其表现形态多姿多彩,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落在南粤大地。 岭南古村落既有中国古村落的共性,又有岭南文化的鲜明特质。其中广东古村落以广府古村落,潮汕古村落,客家古村落为主体,辅之以粤北古村落,雷琼古村落。村落文化在地域上表现出水乡文化,山居文化,海洋文化的特点;经济模式上表现以农耕文化为主,商业文化并重的特点;因为移民南迁及向海外拓展的缘故,又表现出移民文化和侨乡文化等多样性的特点。 每个古村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故事,一栋栋古老的建筑,一块块斑驳的砖瓦,都是经过数百年岁月风雨的洗礼,承载了无数厚重的历史文化,它们无一不向人们诉说着那些古老而传奇的故事。 清远连州市丰阳镇丰阳村是南唐征南元帅吴敬元的隐居地。它地处于连州北部山前的平原上,因大部分居民离开世代居住的老屋,旧村又无力改造,所以旧屋得以完整的保存了下来。每座老屋,每间旧祠堂,每条石板路,都像是老电影中精挑细选的场景,让人仿似在恍惚间坠入时光的隧道,欲出不能。 一间古庙,两条街道,三间祠堂,四座门楼,这,就包含了丰阳村的全部。一庙是始建于宋朝的丰溪古庙,供奉着始祖吴敬元和中兴之祖吴世范;两街是曾经的商业大街铺头街和走马巷;三祠堂是吴氏宗祠,学忠宗祠和胜求宗祠;四门楼则是指村子东,南,西,北的四座门楼。古村前临泸溪,后枕凤山,一条东西走向的主巷道上连着三条分巷,有如长藤结瓜般把村子里所有的住宅串在了一起。村中最雄伟的建筑是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人民礼堂,它揉合了罗马教堂,哥特式建筑和广东的骑楼,站在这座建筑上,可以俯瞰整座村子。 悠悠千年,当年的南唐征唐元帅早已为黄土,人们在丰阳村找到的是那样的一种古老的沧桑,是洗净铅华的素颜本色。五十里关山名城,曾经的繁华巷陌,多少的缠绵悱恻,都让历史这扇门硬生生地锁断在里面。一座座的古屋仿佛是一幅幅黑白的水墨画,古瓦上淅淅沥沥地敲奏着前朝的冷雨...... 在岭南地区,还有很多这样的村落,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流传下来,忠实的记录这这些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也默默地守护着这一方美丽的土地,它们是历史最好的见证者,是文化最忠实的传承者,是人类最珍贵的宝藏。在茫茫历史长河的拍打咆哮中,他们顽强的生存了下来,留下了伤痕累累的身躯,只为给后人保留住当年的繁华与真相,让后人能够有史可循,有文化可传承,它们的这些付出是需要我们永记在心的,我们要更努力的保护和珍惜这些得之不易的文化

相互呼应浑然一体——岭南建筑与庭园空间相结合的特色分析

相互呼应浑然一体——岭南建筑与庭园空间相结合的特色分 析 作者:谢浩, 朱雪梅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刊名: 门窗 英文刊名:DOORS & WINDOWS 年,卷(期):2007,(12)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2条) 1.燕果珠江三角洲建筑二十年 2005 2.陆琦岭南传统庭园布局与空间特色[期刊论文]-新建筑 2005(05)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刘蔚.龚侃.Liu Wei.Gong Kan析传统岭南庭园在现代岭南建筑中的运用与发展-中外建筑2010(9) 传统岭南庭园与现代岭南建筑结合是岭南建筑语言的主要词汇之一.本文通过对传统岭南庭园以及优秀岭南现代建筑案例中庭园与建筑结合的分析,尝试归纳建筑与庭园的结合方式,旨在吸收和借鉴其精华,为今后设计提供指导意义. 2.期刊论文谢浩.朱雪梅相互呼应浑然一体——岭南建筑与庭园空间相结合的特色分析-建筑技术及设计 2007,156(9) 现代建筑与传统庭园结合是岭南建筑语言的主要词汇之一.本文在肯定建筑与庭园相结合优越性的基础上,从建筑与庭园的结合方式、绿化和成功实例启示几个方面探索有关问题,旨在呼吁继续发扬岭南建筑的传统和特色. 3.期刊论文谢浩.朱雪梅岭南建筑与庭园空间相结合的特色分析-上海建材2007(4) 现代建筑与传统庭园结合是岭南建筑语言的主要词汇之一.在肯定建筑与庭园相结合优越性的基础上,从建筑与庭园的结合方式、绿化和成功实例启示几个方面探索有关问题,旨在呼吁继续发扬岭南建筑的传统和特色. 4.期刊论文滕赛岚浅谈岭南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结合-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24) 建筑是艺术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一个民族和地域文化的代表,它反映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社会意识形态、民族心理以及地域特征.在当今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民族文化如何与现代人的生活模式相浸润,如何用现代的设计手法传承本土地域文化特色,演绎空灵的现代空间是当今建筑设计师必须思索的课题. 5.期刊论文彭长歆.Peng Changxin地域主义与现实主义:夏昌世的现代建筑构想-南方建筑2010(2) 作为中国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实践者,夏昌世远离意识形态的纠葛,始终坚持现代主义与南方地域性征的结合,通过探索和总结遮阳、隔热、通风等气候适应性构造技术及相应形式策略,并通过对地方建筑传统的学习,开启了一条现实主义的地域主义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夏昌世是岭南传统园林研究的开创者,他与莫伯治一道辨识了岭南园林的庭园特征,从理论和方法等方面为岭南现代庭园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尝试分析夏昌世建筑实践的历史境域与思想脉络,探讨其"现实主义地域主义"的建筑构想. 6.期刊论文陈素静传统园林与现代建筑空间-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3) 岭南现代建筑庭园有着非常强烈浓郁的地方特色,建筑空间和园林相互渗透,庭院形式多样.现代建筑大师赖特提出的"有机建筑"就是强调空间和自然的关系,把建筑作为自然景观的一个组合来考虑.在技术"万能"的时代,生态性、人性化原则是最终决定建筑、环境是否具有时代和地域特色的试金石. 7.期刊论文屈寒飞.冯继红.QU Han-fei.FENG Ji-hong中国传统院落与岭南庭院-中外建筑2007(1) 通过对岭南"天井院"民居、岭南庭园以及现代岭南庭院建筑的论述,指出岭南建筑在立足于本土自然、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继承中国传统院落形式,创造了适应岭南人生活习性的庭院文化.很好地解决了居住中的"通风防热"问题,并且用中国传统园林的手法诠释现代建筑空间,达到建筑与环境的水乳交融.在开放的基础上,把传统的庭院体系和外来的中庭结合,丰富和发展了岭南现代庭院建筑. 8.期刊论文孙卫国.张勇.SUN Wei-guo.ZHANG Yong岭南庭园之山水画意--佛山梁园改建规划-中国园林 2005,21(8) 岭南庭院的构景,因场地所限,在造园中主要通过置石、凿池、栽植、筑亭、穿廊等小品来组织,山水布局缺乏足够的空间境域,视觉相对幽闭,不够疏朗.佛山梁园3次改建,规模达到4.63hm2,水面宏大,具有营造大尺度山水景观的可能.介绍佛山梁园第3次扩建规划中结合山水构景手法来处理地形的做法. 9.期刊论文曾昭奋莫伯治与酒家园林(上)-华中建筑2009,27(5) 莫伯治院士(1914年~2003年)193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土木建筑系,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由建筑工程实践转入建筑艺术创作.他的第一个作品--广州北园酒家于1958年建成.这一年,梁思成先生到了广州,对刚落成不久的北园酒家倍加称赞,认为北园酒家是广州他"最赏识"的建筑, "是建筑与园林环境融为一体,而又有强烈地方风格的作品."①北园酒家一炮打响.领导的支持,群众的喜爱,名家的肯定,化作建筑师继续创作的推动力.莫伯在成功推出自云山庄、双溪别墅、人民大厦和桂林伏波楼的同时,又设计了泮溪酒家和南园酒家.几年中建成的三个酒家,都把岭南建筑与岭南庭园结合在一起,成为外国贵宾、归国侨胞、政府要员、文人雅士和普通百姓的宴会、就餐场所. 10.会议论文曾昭奋城市风貌与城市文化2005 本文对城市风貌与城市文化问题进行了探讨。广州市历届几位市长都关注和支持广州市的城市建设、建筑和园林设计工作。近期广州市长明确提出了“完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与“建设山水城市”的长远目标。莫伯治院士在建筑和“酒家园林”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上实现了当代岭南建筑和岭南庭园的结合,并将其向前推进。作为现代化大城市的广州,必须强调提高城市设计的文化内涵,发挥建筑师、景观园林建筑师和艺术家们在城市设计中的积极作用,克服“文化相对滞后”的现象。最后就“环市东广场”的设计方案作了评论,并提出将其确定为城市文化广场和“广场园林”的建议。

岭南建筑解析

从岭南文化角度分析岭南建筑 岭南文化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三大文化体系和四大文化特征。三大文化体系即多元文化、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至于四大文化特征,即兼容性、务实性、世俗性和创新性,在近现代文化发展中还增加了辐射性。 1、多元文化。岭南地区在古代为南越百姓居住地,当时称土著文化。秦汉以后的几次动乱中,北方汉族徒迁南下带来了中原文化。长期来汉越文化交流融合,加上吸取了岭南周围地区如荆楚、闽越、吴越文化、还有海外一带的外来文化的优点,从而使岭南文化中的多元化成为其最大的特点。 2、海洋文化。在气候地理上的特点是开放、开朗、开敞,与大自然相融合,这是自然性、开放性的反映。此外,海洋文化交往、开拓、贸易多,吸取和传播文化也多,双方的先进技术和文化的交流也多。近代的中国和国外的交往都是从沿海地区的城镇作为交汇点产生和发展的,因此,海洋文化的特征就是开放、开拓。 3、商业文化。其特点是有经济头脑,带来竞争意识,但也带来功利主义、崇商崇利。处理好“利义”关系是关键,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关系,这也反映在传统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关系上。 岭南文化的四个具体特征 1、兼容性。这是岭南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反映出来最明显的特性之一。岭南人对待古代文化、外来文化、包括一切古今中外文化都能采取来者不拒、批判吸收,一切皆为我用的态度,这就是多元文化带来的效果。兼容性中最主要的原则是以我为主,也就是多元化是以中华文化为主。 2、务实性。这是商业文化带来的优点。要做生意,长期经营下去,就是靠诚信。要有信誉、诚实,要老实做人,商品实在,作风踏实。这是正确的、有道德的商业文化所带来的行为必然是务实。其次,商业文化也带来灵活变通的特点,这是与务实相辅相成的另一面。只要不违背务实、信誉,允许事物有一定的灵活和变通。 3、世俗性,这也是岭南文化主要特征之一。岭南土著文化是代表了南越人的文化,它是南越人生活、生产中的事物、观念以及礼仪、制度等方面的反映。在历史文化发展中,岭南文化代表了民间所需求的利益,如古代建筑中的祠堂、书塾,近代的商店、茶楼等老百姓喜爱和实用的这些民间建筑类型的产生,都是为老百姓所用的,这就是民俗性。 4、创新性,这也是商业文化和海洋文化带来的综合反映。创新是竞争的必需手段,也是任何事物要获得成功、胜利的必然途径。没有竞争,就不可能前进, 综合上述,岭南建筑的特征可归纳为:1、务实性,岭南建筑的本质所在,就是以真实为主;2、兼容性,古今中外,一切精华为我所用,这是岭南建筑博各家之长、丰富自己的做法;3、世俗性,这是岭南建筑注意民间建筑,大众化思想的表现;4、创新性,这是岭南建筑的主要特色和根本,一切以创新为主,在创新中求变。此外,随时着文化的发展,辐射性的作用也在岭南建筑中不断发展,也可以说是第五项特征了。 从建筑技术特征与表现分析岭南建筑 1、开敞通透的平面与空间布局 建筑平面布局中要考虑建筑的朝向,以便获得良好的通风条件。通透的空间,包括室内外空间过渡和结合的敞廊、敞窗、敞门以及室内的敞厅、敞梯、支柱层、敞厅大空间等。

风景园林视角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改造 刘雅婷

风景园林视角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改造刘雅婷 摘要:中国的一些传统村落经过持续千百年的规划建设,与其内外的山水形胜交融渗透、共存相生,成为人与天调的大美之境。从风景园林学视角来看,这些村落已经形成了一种以自然审美为主调的园林环境体系。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改造,有助于促进国内风景园林学理论研究打开更大的专业视界,完善中国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体系,以及探索传统村落 保护复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风景园林;传统村落;保护和改造 我国传统乡村建筑历史悠久,承载着中国农业社会发展的传统与记忆,现代条件下对于旧建筑尤其是传统乡村建筑的完善和修补,不可避免地要用到新的建筑技术手段和新的设计方法。基于旧建筑上的新建筑,可以利用许多高科技和新型材料,这些新型技术或者设计手段不可避免地要和传统建筑发生冲突,但是,一些新旧建筑却因为在不同文化和不同时空中的冲突、矛盾或者差异而重组,形成了更富内涵和当地环境特色的建筑语言。研究黑川纪章的建筑哲理,有助于我们去探索出一条新旧建筑的和谐交融之路,并为我国传统的城市建筑、井巷文化,尤其是传统乡村建筑的改造,提供更广泛的视角和多方位的审视。 1传统村落的保护 传统村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被誉为经典的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活化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然而,伴随着“农业现代化、乡村城镇化、郊区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开发、城乡统筹发展”的多重挑战和冲击,传统村落不断遭受“建设性、开发性、旅游性破坏。 1.传统村落的生存保护现状及问题 相关调查数据表明,我国在2000年时拥有363万个自然村,但到2010年时只剩271万个自然村。2012年缩减为230万个,村落消亡迅猛势头不可阻挡。 1.1传统村落的“自然性损毁” 长期以来,对传统村落稀缺性认识不足、保护乏力,造成了乡土建筑“自然性损毁”。传统村落大多年代久远,散落在相对偏僻、贫困落后的地区,破败严重。有的地方对传统村落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认识不足,许多传统村落的格局风貌、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传统村落建筑的土木结构,抗风雨侵蚀及灾害能力差。由于受到风雨侵蚀和洪水、泥石流、地震、台风等自然力的破坏,众多已无人居住的民宅、祠堂面临着倒塌的威胁。一些民间民俗文化濒临消亡,不少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 1.2传统村落处于“老龄化、空巢化”的自然性颓废状态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外流,农村常住人口逐渐减少,很多村庄出现了“人走房空”的现象,并由人口空心化逐渐演化为人口、土地、产业和基础设施整体空心化。传统村落的老龄化、空巢化,使得传统村落缺乏维持自身发展的动力,传统村落发难以为继。很多村落的现状是:交通闭塞,许多田地长满了杂草,村里只有几栋被遗弃多年的破旧农舍,残垣断壁横亘在高高低低的草丛里,很多民居已经人去屋空,村落偶尔可看到一两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年轻人大都搬到附近的镇上去住。许多村庄由于无人居住面临着消失的困境。 1.3大量并村导致传统村落迁移消失

浅谈岭南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结合

浅谈岭南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结合 摘要:建筑是艺术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一个民族和地域文化 的代表,它反映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社会意识形态、民族心理以及地域特征。在当今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民族文化如何与现代人的生活模式相浸润,如何用现代的设计手法传承本土地域文化特色,演绎空灵的现代空间是当今建筑设计师必须思索的课题。 关键词:岭南文化,岭南建筑,岭南庭园,民间文化,现代 主义建筑 1前言 近年来,南方楼市发展得如火如荼。在铺天盖地的“欧陆风” 之后,建筑设计已经由盲目的崇拜回归到理性的思考。一些反响不错的中式楼盘如深圳的万科第五园,广州番禺的清华坊、广州白云区的云山诗意,无一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然而在欣慰的同时我们也对岭南文化这些传统风格不曾在现代新建筑上有所反映而倍感失落。有责任的建筑师都应该认真的思考做为设计师应该背负的责任,是不断的拷备大批量工业化的产物还是挖掘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遗产”?认识岭南,挖掘岭南,填补岭南文化的断层,推动地域文化的 发展是每个岭南建筑师应该肩负的功课。 2何为岭南文化 岭南古为百越之地,是百越族居住的地方,秦末汉初,它是 南越国的辖地。所谓岭南是指五岭之南,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一说揭阳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大体分布在广西

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五省区交界处。现代的岭南,是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岭南先秦时期属于楚国,三国时归东吴再后来随着秦汉、晋、南北朝、南宋四次人口大迁徙,中原文化在此交汇。至宋元时百越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和中原文化共同构筑了岭南文化体系,其内核中保留有从百越时期流传下来的本土气质和风格。这些风格主要遗留在岭南建筑的装饰和细节上,体现了岭南的地域文化特征,其建筑精髓集中体现在木石雕刻、装饰、彩画等民间文化上。岭南派建筑强调适应热带海洋气候、丘陵地形、造型轻巧、色调淡雅和与庭院结合的外观特色,并以独特的技术、工艺特点独树一帜。 岭南传统建筑具有以礼制为中心的文化内核,与北方传统建筑一样,建筑也被用以表达三纲五常的礼教等级,这从其类似于北方的整体构图、布局和基本营造结构可以看出。岭南传统建筑分布在岭南老城区街巷与岭南乡村的祠堂、书院、牌楼和民居等民间建筑中。广东的四大名园:东莞可园、佛山梁园、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萌山房可谓其中的优秀代表。 岭南建筑的基本特点可以归结为如下几点:(1)为适应气候,建筑布局比较开畅明朗,通透玲珑,造型比较轻便淡素,在园林营造方面极富特色。(2)因岭南地处南大门离中原边远地域,建筑少受传统法制约束,比较求新自由,民俗味比较浓,善于吸取外来文化,“洋为中用”、“中西结合”,常开建筑独特风格之先河。既保留古制,又融汇中西;既有地域共性,又各呈异彩;讲究风水,突出亲水。(3)

传统村落的建设与保护-最新文档

传统村落的建设与保护 本文描述了桂林传统村落现状,以桂林马家坊村作为案 例,对比分析如何在城市建设中处理传统村落建设与保护的问题,或生搬硬套、或是一味摒弃? 村落,一种最简单、最朴实的居住聚集方式,也是文化沉淀最厚重、最亲切的人居场所。广西桂林地区地形奇特,群山起伏, 丘陵绵延,江河纵横,素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誉。另外桂林还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分布着壮,瑶,苗等少数民族,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环境、交通以及气候等条件,所以当地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村落风貌,渗透着一个民族文化的特色。桂林以其特有的人文景观成为中国传统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 F面以广西桂林马家坊村为例分析传统村落特点和发展现 状,为民居的现代化建设发展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基本现状 (一)自然条件 马家坊村临近高速路,清澈的漓江水养育着这里的人,四周环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居住的好地方。在这里绿树成荫, 处处洋溢着一种生机勃勃的美,处处流露出一种自然的美。在这里有肥沃的土地、充足的水源,丰富的农产品,非常适宜农产品的开发和发展。 (二)社会经济现状 马家坊位于桂林市东南部,距市中心15 公里,交通便利。 新农村建设使马家坊村生活有了明显的提高,人民安居乐业。为响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建设更加富有文化气息的新农村,结合马家坊村的地域性,充分开发文化经济。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越来越多人关心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问题,对基础设施的要求和文化与人、村的结合要求更高了,所以,建设有地域性文化的新农村是当下解决老龄化社会的重要途径。 三)交通现状

总体来说,整个村的道路只有一条主干道,最宽是在十字交叉路口,1 米长左右,宽只有6 米。整个村路宽最宽才4 米,最窄的才1.2 米,这样车辆进村就难以转车出去,影响经济的发展。 道路围着房屋的前后而建,很容易出现交通事故,而且大小不一,很多是屋前的小路,这样路与路之间就缺少了联系。道路旁边缺少绿化,道路的持久性就成了问题。 四)设施 整个村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排水系统,只是每个楼房前设有小水沟,用于生活用水的排出,而且整个排水并没有汇集起来,都是各排个的,造成了道路交通不便,影响了村容村貌,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村上缺少 了文化交流中心,只是在村口有一个长为4 米的宣传栏,人口不集中,这样政策的传播收到了影响。 村上只有一个公厕,5 个旱厕,公厕布置在人口集中的路口,旱厕则在居民的房前或道路旁,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一定程度影 响了村貌和空气质量。 二、存在的问题 (一)建筑的衰败。这些古老的建筑随时有可能崩塌,需要 对其进行保护性的修复。 (二)环境的恶化。其实桂林这些村落有很好的自然环境, 但是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方式的转变,这些村落开始承受着巨大的环境压力,村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环境卫生等都面临着挑战。 (三)随着生活品质的逐渐提升,传统村落的布局出现了“不适应”的现象,比如道路太窄,闲置地块的荒废等。 (四)保护不当,很多村民保护意识不足,对传统村落不珍 惜,有的精美古民居用来堆猪牛圈的粪草,有的用来堆柴草,有的用来关猪、关牛,任其破坏糟蹋。 三、传统村落保护模式与发展

现代岭南建筑艺术分析

现代岭南建筑艺术分析 建筑是人类生存的主要场所,历代的建筑记载着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变迁的特征和内容。雨果说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建筑通过其形态、风格、价值以及与周围的空间形象表征文化的内涵,这种文化既是一种物质环境文化,又是一种依托物质环境所渗透和展示的特殊精神氛围文化,具有十分明显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历史性。 岭南建筑是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有着鲜明的特点和丰富的内涵。体现了岭南人民的民族风情和文化传统,是我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岭南建筑的结构特征 岭南的绝大部分地区位于亚热带和沿海区域,冬暖夏热,夏季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度大、气候炎热、空气潮湿、雨水充足、台风频繁、每年的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多数发生在岭南地区。因此岭南建筑的内部地面普遍比外部地面高,墙脚多数采用青砖、石块或具有防水功能的材料建造,以防洪水,房屋的布局也比较密集,屋顶层采用砖或其它材料压紧加固,防止台风的侵袭,造成建筑物的损坏和人员伤亡,对于富裕的家庭使用青砖楼房,或者加厚墙体,达到防水、防风的效果。岭南许多地区靠近沿海,古时海盗出入频繁,因此这些地区建筑不仅要具有遮风挡雨,满足人的居住功能,而且还要有抵抗外人侵犯、偷盗的防御功能。例如广东省开平市的碉楼是具有明显防御功能的建筑,这些建筑有许多传统和其它原因所建,但建筑的结构和设计无不体现其防匪、防盗的特性,开平碉楼现存共有1833座,每座碉楼风格各有差异,但有许多共同点,即门窗窄小,铁门铁窗,墙体较厚,材料坚固,易守难攻,墙体四周设有枪眼,人们通过枪眼可以对碉楼四周进行了望和控制。 2岭南建筑的技术风格 岭南建筑一般都坐北朝南,既有利于夏季的通风采光,又有利于冬季的保暖。平面采用条形,多间房屋并列组合,前面设有敞廊,遮阳板或屋檐,以遮阳挡雨,同时也方便用户行走。为防止潮湿和雨水浸没,多采用石柱础、高柱础及石梁。岭南地区雨水多,地处有山、有水、河流小溪交错复杂的位置,加上人多地少,耕地资源比较紧张,许多建筑都集中建在小山坡、丘林地带,居高而下,分排建设,一个山坡形成一条自然村。村中房屋多为单层,屋顶为金字塔形,以泻雨水。在建材选择方面,一般采用泥砖、青瓦或青砖。有些富裕家庭,为防止偷盗,采用加厚墙,其厚度甚至达到1m以上,用砂、泥、灰捣固,非常坚硬。在山区,为不占良田,房屋多建在山腰。岭南建筑的平面布局除了条形,还有方形和圆形。客家的围龙屋,是典型圆形布局建筑,以广东梅州地区最为常见。这种建筑由多围建筑群组成,每围由许多相连单间屋向内作一半圆形状,像半月牙形,围屋前沿有一禾坪和池塘,建筑物与池塘组成一个圆形的平面布局,这充分体现了客家建筑的围合性和向心性文化。以下列举一些有特色的岭南建筑: 1、广州艺术博物院:寓建筑于庭院空间中 广州艺术博物院在满足现代博物馆功能的前提上,整个建筑将岭南建筑与园林融为一体,又发扬了时代精神,形成一个轮廓丰富、塔楼矗立、庭院山水、雕饰精致的建筑群体。其成功之处在于不留痕迹地将岭南地方建筑特点与西方现代建筑融会在一起,并赋予强烈的时代生命力,实现了岭南园林与现代建筑的有机结合,提升了中国园林的意境。从博物院视野深远的前庭广场到明朗宽敞的门厅,到内庭,再到馆舍连廊和风格各异的各个展馆,组成了以开放、自然为主调的一个空间系列。前庭广场所见的是一个舒展、深远的自然空间。门厅高敞明朗,二层护栏平面呈半圆形,上面是大面积的玻璃采光天棚。从这里可以通向内庭,

现代岭南建筑的设计方向

案例分析 Case Studies 现代岭南建筑的设计方向 谢 浩 (广东工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500) 摘要:岭南建筑是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有着鲜明的特点和丰富的内涵。文章首先论述岭南地区的气候特征及传统岭南建筑的设计经验,接着探讨现代岭南建筑的主要特征及设计手法,最后通过建筑实例,进一步明确现代岭南建筑今后的设计方向。 关键词:岭南建筑,风格,气候,建筑设计,建筑防热 岭南建筑的概念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正式确立的,它是指在岭南这样一个具体的地域,以独特的自然环境(如气候、水文、土壤等和社会心理)为基础,结合时代进步的表征,尊重使用者的基本需求,精心从事建筑事业,经过时间积淀所产生的建筑风格。岭南建筑在我国各个建设时期往往开全国风气之先,几度出现引领全国建筑界建筑创作的繁荣局面。 1.岭南地区的气候特征及传统岭南建筑的设计经验 岭南属于亚热带地区,气候特征表现为夏季太阳辐射强,气温高且持续时间长,潮湿、闷热、多雨,以及季候风旺盛、天然光充足等。因此,岭南地区的气候对建筑设计提出了如下基本要求: (1)建筑必须充分满足防热、防潮和防雨的要求,冬季可不考虑保温防寒。 (2)在总体规划、单体设计和构造设计时,应注意开敞通透,充分利用自然通风,以便建筑的被动降温。 (3)建筑物应避免西晒,宜设遮阳构件,或采取水平和垂直绿化等遮阳措施。 (4)强调防暴雨、防洪、防雷击袭击及盐雾侵蚀,如在建筑小区和城市道路两侧设置骑楼或形成中庭等。 (5)结合地方气候特点,崇尚自然,向往明媚阳光、新鲜空气及自然景物,注重建筑的布局、朝向和绿化处理。 岭南地区在中外通商繁荣的同时也促进了建筑设计技术与文化的交流。传统岭南建筑发展至今,尽管在材料、结构、装饰及空间布局上都产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对比现代岭南建筑,我们依然能明显发现两者的承传关系。传统岭南建筑的一些设计经验和手法,依然值得我们参考并活用到现代建筑中。余荫山房、小画舫斋、陈家祠、西关大屋、竹筒屋和商业骑楼等传统建筑形式都充分表现了岭南的城市风貌。就拿骑楼来说吧(图1),它是南方的一大特色建筑,非常适应南方夏长冬短、太阳辐射强、多雨的气候环境,具有遮阳、避雨和防太阳眩光的建筑物理功能。骑楼的建筑方式所提供的避雨与遮阳功能自然地使人融入到了建筑之中。这就是一种建筑与人的和谐关系。 要创作具有岭南特色的新建筑,首先必须研究岭南的建筑历史,总结传统岭南建筑适应岭南地理气候的合理经验,继承有利于现代生活功能的做法,改进因当时社会生产力限制和社会风俗习惯影响的不足之处。除了学习岭南本土建筑的防热经验外,还要学习西方建筑师在岭南兴建的近代建筑的防热经验,如广州沙面近代租界建筑群就有许多适应岭南湿热气候的设计经验。另外,要学习现代气候环境和物理环境理论,掌握新材料和新技术,要研究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需求。新建筑只要针对岭南地区的气候特征进行设计,就已经具有一定的岭南建筑特色了, 再在室内外环境设计中体现岭南传统和现代的社会文化, 图1 岭南的骑楼建筑 国住宅设施

岭南建筑特色在珠三角古村落中的保护与建设

设计实践Practice 104总第208期 2010 08 The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Lingnan Architecture Features in Pearl River Delta's Old Village 郑 欣 Zheng Xin 岭南建筑特色在珠三角古村落中的保护与建设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古村落现状的分析与对岭南建筑特点的研究,阐述古村落的保护与 建设势在必行。论文从整体保护与规划,建立核心保护区,改良利用古老建筑,保护周边生态环境,挖掘 文化内涵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论证。 关键词:岭南建筑、古村落、保护与建设 珠江三角洲古村落是传承与积淀岭南建筑文化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岭南先人在这一方水土中休养生息,辛勤劳作,创造了瑰丽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形成了独特的村落文化。但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巨大冲击,许多古村落遭遇严重的破坏甚至被夷为平地。这无疑是对珍贵的岭南建筑文化遗存的巨大伤害,也是岭南地区文脉与归属感的极大丧失。因此,保护与建设珠三角古村落迫在眉睫,是保护与延传岭南建筑文脉,提升珠三角城市品位与功能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岭南建筑的特点 岭南位于我国的最南部,大致包括闽南、广东、海南和广西桂林以东大部分地区。其地理环境的特点是襟山带海,五岭雄峙其北。境内的珠江为封闭式、向心状的水系,这样的山河态势,构成了一个典型的封闭、半封闭的地理环境。由于地处热带、亚热带,岭南形成了炎 热、潮湿、日照时间长的气候特点。 岭南建筑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产生、 发展并受其制约和影响,形成了别 具一格的建筑文化:1.务实性。岭 南建筑尊重环境与自然地形地势的 结合,因地制宜,实用性强。例如 广府聚落民居,多以“梳式”布局 为主,南北排列成行,分别留出“火 巷”,成为聚落内的通道。这种布局 用地紧凑,通风良好,很适应岭南 炎热、潮湿的气候条件。2.多元性。 岭南人对待古代文化、外来文化来 者不拒,巧于中西结合,建筑系统 风格多元,敢为天下先。在不少岭 南地区的城市,如广州、厦门等地 出现了西方建筑与岭南建筑相融合 的产物——“洋楼”、“骑楼”。这 些建筑楼上有中式小凉亭、琉璃瓦 等中国古典形式,楼下用的却是地 道的古希腊爱奥尼柱式的柱头,可 谓是“一切皆为我用”。3.平民性。 岭南文化表现民间需求,例如古代 建筑中的祠堂、书塾,近代的商店、 茶楼等,都是老百姓喜爱的和实用 的民间建筑类型,都为老百姓所用。 4.自然性。岭南建筑充分利用大自 然的山、水、植物等来增加建筑物 的自然风光。具体做法有把庭园引 入大厅;把庭园引入房间内;把庭 园引入屋顶层;称之为屋顶花园或 天台花园等。5.创新性。随着时代 的变迁、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 岭南建筑无论在建筑材料还是在技 术方面都能不断革新。例如,骑楼 仿西方古典建筑的风格在19世纪 末、20世纪初的欧洲非常流行,传 到了广州后,这里的骑楼不仅仿一 种,还综合革新多种西洋风格,被 称为新古典主义。岭南建筑文化充 分体现出岭南人民的民族风情和人 文景观,是岭南地区劳动人民勤劳 和智慧的结晶。但是,随着珠三角 地区经济和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散落在城市边缘的许多古村落出现 大规模的拆迁改造,村民出于对现 代生活的追求对老房子进行拆除改 建,有的村落甚至出现大片推倒重 建。高墙阔路、钢筋水泥楼取代了 火山墙麻石路。古村风貌受到严重 的破坏,宝贵的岭南建筑遗产成了 永远的遗憾。 二、岭南特色在古村落中的保护与 建设 1.整体保护与规划 保护古村落,必须对其整体进 行保护与规划。其中包括物质文化 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状况,古村 落周边生态环境等,从而建立一个 完整系统的古村落档案体系。《广东 省古村落认定标准及调查纲要》中, 认定“古村落”的指标有7大项, 包括地理位置及资源、农耕生产、 作坊商贸、民俗与人文、建筑特性、 传统民间文化特色等。在建筑规划 上,综观珠三角古村落建筑群,从 院落民居到公共生活空间,从三间 两廊的单体建筑到公众议事举办大 事的祠堂家庙、府第、庭院、水井、 宗祠、家庙、炮楼、广场、池塘、 晒坪、果园等都与村落周遭的自然 1.大夫祠 2.岭南建筑印象园 3.陈家祠 1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