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和批判(精)
现象学

形而上学之前世今生“形而上学”(metaphysics)在汉语学术界经常被译解为“玄学”,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
作为西方文化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形而上学”还是一门严格而枯燥的学问。
长期以来,“形而上学”在中国的教科书中差不多成了一个贬义词,与之相联系的是“机械的”、“片面的”、“静止的”等等修饰词。
“形而上学”被理解为一种坏的思维方式,与好的辩证法相对立。
本人认为此看法其实来自一种苏联化的“机械的”、“片面的”、“静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我们当然可以说形而上学—也就是一般而言的哲学—有“好”与“不好”之分,但问题在于,形而上学不止是一种思维方式或方法,而且首先不是一种思维方式或方法。
即便我们承认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它的确也是),也不是所有形而上学思维都是“机械的”、“片面的”、“静止的”。
“形而上学”是什么?metaphysics这个名称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本书。
但亚里士多德本人并没有使用过这个词,而且在古希腊文中也根本没有这样一个词。
有一种解释认为,是一位叫叙明安得洛尼可的人(盛年约公元前40年)在编辑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著作后,发现还有一些文章是讲我们今天所谓的“哲学”的,把它们集在一起,姑且立题为“物理之后”①后来拉丁文的编者把其中的希腊文冠词省去,“物理之后”就成了metaphysics。
实际上,亚里士多德自己在这本书里并不讲“形而上学”而是讲“第一哲学,以区别于作为“物理学”(今日意义上的自然哲学和科学)的“第二哲学”。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书名当作一个学科名称了。
如此看来,“形而上学”这个名称就是偶然形成的,甚至可以说是多余的,我们完全可以用“第一哲学”替代之。
作为学科的“形而上学”是什么?亚里士多德明言:“第一哲学”是这样一门科学,它研究存在者作为存在者—也有中译本译之为“实是之所以为实是”②。
这个定义貌似简单,实则不然,其中的“存在者”和“作为”都值得我们深究一番。
眼下若限于初步的了解,它至少已经提示我们:各门具体科学(“第二哲学”)是研究个别存在者区域的,而作为“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却要研究“存在者作为存在者”。
西方哲学练习题

西⽅哲学练习题⼀、单项选择(10分)1.⼆⼗世纪⼆⼗年代弗洛伊德开始从⼈的现实⽣活考察⼈的精神活动,提出了()。
A.⼈格结构理论B.精神结构理论C.⾃我意识结构理论D.⽣命结构理论2.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员,哈贝马斯继承了社会批判理论,提出了关于()理论,成为哈贝马斯社会批判理论的核⼼思想。
A.晚期资本主义B.早期资本主义C.中期资本主义D.中后期资本主义3.()可以说是杜威实⽤主义的⽅法论。
A.实践主义 B.实验主义 C.⼯具主义D.实证主义4.海德格尔认为,()才是通向真正存在的⼊⼝处。
A.烦恼 B.畏惧 C.死亡D.游戏5.唯意志主义认为⼈的最根本、最真实的本性是()。
A.理性 B.⾃由 C.物质性D.⽣命冲动6.近代欧洲哲学的主题是()。
A.⼈ B.⾃由 C.理性D.⾮理性7.尼采认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A.⼈是“未定型”的动物B.⽣产劳动C.思维D.道德8.最早提出“存在”概念的哲学家是()。
A.尼采B.柏拉图C.海德格尔D.康德9.马克斯?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合著的()⼀书,开创了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批判。
A.《社会哲学研究》B.《⿊格尔与形⽽上学问题》C.《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D.《启蒙辩证法》10.德⾥达等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传统哲学是)。
A逻各斯中⼼主义 B唯⼼主义 C唯物主义D⼈本主义⼆、不定项选择(10分)(每题⾄少有两项是正确的,错选、漏选均不得分)1.法兰克福学派吸收了(的部分相关理论。
A.亚⾥⼠多德B.柏拉图C.卢卡奇D.狄尔泰E.叔本华2.弗洛姆对⾮创造性性格的划分种类包括()。
A.接受型B.剥削型C.囤积型D.买卖型E.⼫恋型3.叔本华认为真正摆脱痛苦的途径是 A.从事哲学研究B.⾃杀C.从事艺术创造D.信仰宗教E.沉思4.尼采对现代⽂明的态度是()。
A.认为现代⽂明推进了⼈类进步 B.现代⽂明使⼈找到了⾃我C.批判基督教伦理对⽣命本能的压制 D.批判商业化社会导致⾃我的丧失E.现代⽂明是永恒的⽂明5.下列属于萨特的观点的是()。
马克思与形而上学的颠覆

马克思与形而上学的颠覆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中,海德格尔写道:"形而上学作为体系是第一次通过黑格尔才把它的绝对地被思过的本质形诸语言;正如此种形而上学是真的一样,黑格尔对历史的规定亦如此真。
绝对的形而上学连同它的由马克思和尼采所作的倒转一起都归属于存在的真理的历史之中。
"(《海德格尔选集》上卷,第379页)在这里,海德格尔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如何理解马克思与传统形而上学的关系:马克思是实现了传统形而上学的颠覆,还是传统形而上学的极端完成者。
在这一问题的背后,一个更深的问题是:如果马克思完成了对传统形而上学的颠覆,他与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的颠覆之间的关系如何。
这些问题成了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理解所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而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对马克思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内在关系的深层辨析,更是马克思哲学与当代文化之间批判性对话的基石。
我认为:马克思实现了对传统形而上学的颠覆,这不仅体现为对黑格尔式的绝对形而上学的颠覆,而且在理论的深层上,也颠覆了海德格尔式的形而上学。
这是从马克思哲学出发,面对当代问题时的一个基本立足点。
一、两种形而上学"形而上学"(Metaphysics)从其词源来看,意为"物理学之后"。
这个概念源自于亚里士多德的书名--《形而上学》,这是亚里士多德的弟子在编完他的《物理学》之后,对他这部讨论哲学内容的著作的称谓,但"形而上学"本身并非亚里士多德的术语。
在全书14章中,亚里士多德的讨论既涉及到世界的本体问题,又涉及到知识何以形成的问题。
在后来的哲学讨论中,中世纪主要关注于世界的本体层面,近代则转向世界的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即形而上学必须能成为一切认识合法性的根据,这在康德的著作中成为一个重要的主题。
而在康德之后的德国古典哲学中,知识的合法性基础存在于本体论的奠基之中。
由此,形而上学与德国思辨哲学合为一体,在黑格尔哲学中达到高峰。
什么是(我的)虚无主义?

思者:吕永林“虚无主义意味着什么?包括从前的我在内的许多人都只知道快活地引用尼采这句名言:——虚无主义意味着最高价值自行贬值。
”(《尼采遗稿选》P155)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尼采接下来说的话:“虚无主义是病理学上一种中间状态……”,这就意味着在尼采那里,虚无主义和海德格尔所言之“虚无”是一回事,亦同老子所言之“无”是一回事。
因此尼采本意是:世界本来就是虚无主义的。
虚无主义并非形而上学之后的事情。
形而上学也是喝着虚无主义的奶长大的。
向来所缺,唯此命名而已。
不同之处在于:老子好曰无,尼采好曰虚无主义,海德格尔好曰虚无,小子好曰万有之无。
海德格尔说存在之大道乃虚无,乃没有,乃无所不为,乃泰然任之。
它既肯定肯定,又否定肯定,既肯定否定,又否定否定。
这个意思老子用一句话可以搞定:无中生有。
热爱抓狂的尼采最终还是选择了“给生成打上存在的烙印”,选择了权力意志,永恒轮回,超人,其谓之积极虚无主义,并使之越居一切之上。
海德格尔死命揪住尼采的最后选择不放,并自以为是地将包括尼采在内的一切形而上学定义为虚无主义。
在我看来,老谋深算的海德格尔最终错海了。
形而上学怎么可能是虚无主义?虚无主义是父母,形而上学不过是膝上儿女之一二罢了。
辈分搞错啦。
面对就像我们自己一样的形而上学,与我所知的尼采和海德格尔不同,也与大多数形而上学批判者不同,拉康见到了形而上学的反思性。
齐泽克说拉康理论的最激进之处在于:既然世界是虚无的,是蕴含了无限黑暗与疯狂的虚无,是一般人受不了的虚无,是一般人在某时某地根本不愿意与之遭遇的虚无……那么就让形而上学去起一种屏蔽作用吧。
所以什么是(我的)虚无主义?——虚无主义就是科幻小说中的第三条地平线,是自由出入一切时间与空间的他者,是连尼采及其阐释也一并刺穿的我们。
后现代主义的根源来源等

后现代主义的根源来源等一、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后现代主义既是资本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又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诸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
后现代主义思潮表现了一部分西方知识分子对当代资本主义官僚政治秩序的强烈不满,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人的尊严的摧残的严厉控诉,对现代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实际成就的深重忧虑,对资本主义的文化基础之可靠性的深刻怀疑。
它以反科学、反理性、反民主、反知识、反社会、反文化等等方式来展示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文化矛盾。
它通过揭示当代资本主义在精神创造力上的整体衰竭来宣告当代资本主义文化的必然衰落,以否定传统价值体系和文化体系的方式来呼唤新的价值体系和文化体系。
与其他社会思潮一样,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
首先,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进一步强化了对个体生存方式与生产活动的强制。
马克思当年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时候曾经特别提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强制,揭示过无产阶级在整个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扮演的劳动力商品即创造剩余价值的角色。
马克思说:“‘机械发明’,它引起‘生产方式上的改变’,并且由此引起生产关系上的改变,因此引起社会关系上的改变,‘并且归根到底’引起‘工人的生活方式上’的改变。
”①生产方式作为社会历史链条梯次发展的最终驱动力量,它的任何变革和进步,都会促使生产结构、消费结构的革命性变化,都会导致社会上层建筑的深刻嬗变,从而引起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心理结构、知识结构、伦理结构、审美结构的连锁性变化,最后又都归结为文明和文化的更新,并以综合的形式作用于生活方式,使其更适合于生产方式的变化。
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无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影响一直具有一种强制性。
随着当代资本主义的全面发展,这种强制不仅没有得到松弛,而且有越来越强化的趋势。
在今天,无产阶级不仅越来越依附于劳动对象,越来越受制于大规模的社会生产过程,而且在其劳动之余仍然越来越受制于各种国家机器的强制性影响。
存在的遗忘

真正的哲学家一生只关心一个问题,这话可能说得有 些绝对,但用在海德格尔身上是非常合适的。 自从他17岁生日接到牧师送的一件礼物起,他就对 这样一个问题产生了兴趣,并且终生不渝,这个问题 倒很平常,平常到无人愿意去留心它。在人们忙于问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是什么之际,他确独出心裁 的问什么是“是”?这一问确实有些空穴来风,玫瑰 花是红的,今天是2月6号,上帝是(Godis), 甚至呀呀学语的稚子也常常问妈妈“那是什么?”人 们一头扎进了“什么” 的世界中,谁还有心思去问 “是”? 哲学就这样在不疑处有疑,的确如果人们 不明白“是” ,又如何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之 类“什么”问题?
——海德格尔
此在的独特性
“此在”,它是“去存在”(to be),即始 终处在彰显自身的存在的过程中,因而它的 存在就是存在的显现、敞开和领悟。
“此在”向来都是“我”的存在,它在本性 上是个体性的存在。每个存在者都是为着自 身存在的。此在的存在就有了“本真状态” 与“非本真状态”的区别。
本真状态:是自我的真实存在。当此 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始终处于去存在 之中的存在者,因而立足于自身而面 对可能性开放地生存的时候,它的存 在就是“本真的”或者说“本己”的。
三、作为在世的此在
(一)人的定义 整个哲学史上: 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两足无毛的动物,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等等。 类似于对物的定 义,将人定义为一个对象(客体)。 海德格尔: 避免根据那些把人与世界分的性质或属性 来定义人——人的存在显示出它自身,把人 描述为一种独特类型的存在。
(二)此在
“因为我们不能通过引用属于 (一个对象)的‘什么’种类去 定义此在的本质···我们选择把 ··· 这个实体(个人)叫做‘此在’, ‘此在’这个术语纯粹是个人的 存在的表达。”
纷争的年代:二十世纪西方思想期末

纷争的年代:二十世纪西方思想文化潮流期末考得分1001“历史的终结不是在未来,而是在过去”是哪一位哲学家的观点:()A、弗朗西斯•福山B、尤尔根•哈贝马斯C、亚历山大•科耶夫D、萨缪尔•亨廷顿我的答案:C2根据西美尔的观点,以下面哪一项作为通用尺度的现代文化深刻地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A、政治B、宗教C、货币D、科学我的答案:C3《休伦港宣言》对现代性的批判是哲学意义上的哪种批判:()A、直接批判B、间接批判C、内在批判D、外在批判我的答案:C4自由主义主要反驳的是社群主义以下哪一种观点:()A、社群恶化论B、社群有害论C、社群无关论D、社群决定论我的答案:D5让-保罗•萨特是哪一国家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A、法国B、德国C、英国D、美国我的答案:A6根据格雷的观点,以下哪一项不属于自由主义传统独具现代性的概念:()A、个人主义B、平等主义C、普遍主义D、社会向恶主义我的答案:D7根据海德格尔的观点,哲学的本质是()。
A、后苏格拉底的思B、后奥古斯丁的思C、无所取用的思D、有所取用的思我的答案:C8根据罗尔斯的观点,正当与善之间的关系是()。
A、正当和善无关B、正当和善同等C、正当优先于善D、善优先于正当我的答案:C9以下哪一位哲学家是苏格兰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A、勒内•笛卡尔B、伊曼努尔•康德C、马克斯•韦伯D、大卫•休谟我的答案:D10根据马尔库塞的观点,大拒绝的特征不包括()。
A、非暴力B、全面性C、与资本主义彻底决裂D、拒绝对资本主义的控制我的答案:D11根据尼采的观点,形而上学假设包括()。
A、灵魂和肉体的虚无B、灵魂和肉体的实在C、价值和意义的实在D、价值和意义的虚无我的答案:D12《哥达纲领批判》的作者是()。
A、卡尔•马克思B、马克斯•韦伯C、恩格斯D、马尔库塞我的答案:A13针对产生了异化和商品拜物教的资本主义弊端,马克思提出的解决方案是()A、回归动物世界B、退到封建主义C、取代资本主义的新社会D、优化并维持资本主义我的答案:C14约翰•罗尔斯是以下哪一国家的著名政治学家:()A、德国B、法国C、美国D、英国我的答案:C15、1968年萨特参加了以下哪一项著名的左派运动:()A、波匈事件B、马丁•路德•金演讲C、肯尼迪总统遇刺D、巴黎五月风暴我的答案:D16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工具理性给现代制度带来的影响:()A、高效率B、高冲突C、非个人化D、可预测性我的答案:B17“反对一切计划的计划”这句话是对以下哪一位哲学家的思想的批判:()A、阿马提亚•森B、奇诺克C、哈耶克D、娜斯鲍姆我的答案:C18以下哪一本不属于阿伦特的著作:()A、《极权主义的起源》B、《人的境况》C、《耶路撒冷的艾希曼》D、《存在与时间》我的答案:D19根据韦伯的观点,以终极为基础的理论对所有人同等有效、意义明确而统一的世界是()。
“人之本质”之思——论海德格尔《关于人道主义的信》

“人之本质”之思——论海德格尔《关于人道主义的信》王琳琳摘要:萨特将人道主义奠基于人的生存这一基础之上,他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所言的人道主义只是传统形而上学的翻版,而海德格尔则认为对存在的历史性领悟才是人道主义的真实基础。
海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信中不再关注人的生存问题,而是关注存在真理和存在本身问题,从存在的真理来思考人的本质问题。
他重构了一种有别于传统形而上学的人道主义。
这种人道主义探索存在之真理,关注存在绽出之生存。
人道主义的本质就在于人的本质之中。
关键词:人道主义人的本质存在人性思出现于20世纪初期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致力于揭示存在的真理,尤其是现代人生存的真理。
一战二战后的紊乱现状以及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给群众造成了精神和肉体的压迫,这种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的理论很大程度上被大众认可。
但在海德格尔看来,萨特过分地强调了人的自由本质从而滑向了主体论的人本主义,而忽略了时间空间、社会历史作为人生存的基本结构机制对人自由的限制,也即海德格尔“此在”论中的“此”。
故此,针对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相关论述,海德格尔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信中予以解答和批判,他从存在之中更关注人的历史性生存,重新定位人的本质,使人道主义获得了一种新定义。
人道主义,最早要追溯到罗马时期。
人性和人道的概念首先是在罗马共和国时代得到了思考。
这种人道主义是为了区别于野蛮人而采用的象征古希腊文明的人道主义。
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们关心的主要问题是宇宙如何生成,把对人的研究包含在对宇宙的研究之中。
[1] 当时的哲学家们认为,人是感性的自然存在物,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是由物质组成的,不是由神创造的。
虽然在现在看来,认为人的本原是某种物质有些幼稚,但是对当时的人来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思想。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就认为人是神灵的产物。
苏格拉底认为,“理性高于一切,经验不是观念的来源”[2]。
柏拉图认为,任何特殊的东西都有与之对应的“一般”,这种“一般”就是理念,理念世界高于和先于现实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尼采、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和批判从回答“人生何以可能”的角度划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主要有两类:提倡宗教人生观的神学形而上学和提倡科学人生观的理性形而上学。
神学形而上学以上帝的存在为中心神秘地展开。
经院哲学家千方百计地论证上帝的存在。
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最为著名。
他断言,上帝观念本身隐含着上帝的绝对存在。
每个人心中都有上帝观念,即使说“上帝不存在”的人也不例外。
上帝观念的意思是“绝对完善者”。
既然上帝绝对完善,那他就不可能仅仅存在于人的心中。
因为上帝若仅在心中,我们就可能在现实中找到比它更完善的存在物。
安瑟伦的结论如下:上帝不仅存在于人的心中,而且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其实,这种论证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神学形而上学的“本体论证明”是一种毫无根据的同语反复,它至多只能证明论证者本人“自我意识”的存在,绝不能证明上帝的存在。
因为在这种证明的前提中已经包含了所要证明的结论。
然而,经院哲学家一厢情愿地认为“本体论证明”是牢不可破的,并且从上帝这种绝对存在中推出具有偶然性的人的存在。
人的存在带有“原罪性”,因此基督教要求人们赎罪,在祈祷和忏悔中度过一生。
经院哲学家把信仰上帝看成人生的首义,宣布只有上帝在生活各个领域君临之后,人们才能在动荡的世界中找到心灵的安宁之所。
由此可见,神学形而上学是宗教人生观的理论基础。
若要否定宗教人生观,首先就必须动摇神学形而上学。
尼采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展开对神学形而上学的批判。
尼采指出,世界上根本没有上帝这种东西,所谓上帝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假设、想象的存在,根源于人类理智的失误和对自然现象的错误解释。
所以,上帝是同实在没有任何干系的“虚无”。
有人寻找使他能蔑视人们的原则,便发明另一个世界以诋毁和诽谤此岸世界,然而实际上他在任何时候只能达到虚无,于是就把‘虚无’当作上帝建立起来”。
〔1〕神学家为了私利,把社撰出来的观念充当一般的价值尺度,人为地规定上帝是决定人的存在的命运因素。
统治者接受这种观念,能够满足树立权威的需要。
上帝概念中包含“父亲”、“法官”、“赏罚者”等意义,有利于维护统治者自身利益和统治秩序。
进而,尼采提出以下四个命题:“第一命题。
将‘此岸’世界说成是假象世界的那些理由,毋宁说证明了‘此岸’世界的存在性——另一种存在性是绝对不可证明的。
第二命题。
被归诸事物之‘真正的存在’的特征,是不存在的特征,虚无的特征。
‘真正的世界’是通过同现实世界相对立而构成的:既然它纯属道德光学的幻觉,它事实上就是虚假的世界。
第三命题。
虚构一个‘彼岸’世界是毫无意义的,倘若一种诽谤、蔑视、怀疑生命的本能在我们身上还不强烈的话,在后一种场合,我们是用一种‘彼岸的’、‘更好的’生活向生命复仇。
第四命题。
把世界分为‘真正的’世界和‘假象的’世界只是颓废的一个预兆——是衰败生命的表征……。
”〔2〕尼采从道德心理寻根溯源,以期取消神学形而上学。
神学形而上学来自“道德光学的幻觉”,即道德心理的虚构。
人们把世界加以二分经过这样一种道德心理过程:此岸世界是有条件的、充满矛盾的、令人恐惧的,因而根据道德原则必定存在着一个无条件的、摆脱矛盾的、令人神往的彼岸世界。
正是对此岸世界的失望,促使人们想象一个更有价值的彼岸世界,并武断地宣称此岸世界是没有实在性的。
其实,彼岸世界才是虚假的,认为此岸世界是虚假世界的说法恰恰说明它具有实在性。
神学形而上学“抑此岸扬彼岸”的思想倾向,源于人们生命本能的衰竭,源于缺乏向现实苦难斗争的勇气。
它表达的正是虚弱的生命意志,其功用在于安抚弱者的心灵,诱使强者屈从并听命于既成的道德律令。
尼采上述命题批判的矛头不仅指向神学形而上学,而且指向理性形而上学。
实际上,他有时干脆把神学形而上学和理性形而上学当成一个东西,认为可以一以贯之地进行爬梳。
形而上学滥觞于柏拉图。
柏拉图虚构一个“真正世界”(理念世界),并把它许诺给“智者、虔诚者、有德者”,要求人们象服膺真理那样拜倒在它的脚下,遵守它所规定的道德律令。
后来,基督教神学继承柏拉图的形而上学直接用来论证一个不可称名的、没有表象的、唯一的上帝的信仰。
当然,基督教神学的手法更具有欺骗性——不直接地宣布自己现在已把握到了“真正世界”(彼岸世界)真理,而是申明美好的“真正世界”尚未到来。
达到“真正世界”的途径是虔诚地悔过,等待上帝的救赎。
十八世纪的康德搬出“自在之物”,即不可证明、不可达到的“真正世界”,给形而上学罩上一层怀疑论的迷雾。
但是,“自在之物”仍然是道德命令的前提和道德义务的源泉。
因此,康德的形而上学与神学形而上学是一脉相承的,“本质上仍是一个旧的太阳”。
孔德的实证主义是形而上学史上的一次革命:它发挥康德的怀疑论,彻底抛弃了传统的形而上学。
既然“真正世界”不能达到,那么可以认为不能达到就是永不知道。
尼采看到,即使象叔本华这样的哲学家也在寻求“真正的实在”,力图把形而上学建立在“罪恶与盲目意志”的基点上。
由此之故,尼采十分赞赏孔德的勇气,认为它象征着“实证主义的鸡鸣”。
通过考察形而上学历史可知,柏拉图的形而上学兼有理性形而上学和神学形而上学两种因素。
基督教神学发挥了柏拉图后一种因素,而康德等人的理性形而上学的主要来自柏拉图前一种因素。
可见,柏拉图是理性形而上学和神学形而上学共同的源头。
共同的源头决定了理性形而上学和神学形而上学具有共同的特征,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共同的源头导致相同的二分世界的模式。
理性形而上学和神学形而上学对世界的划分是一致的,只是叫法不同罢了。
“真正世界”在理性形而上学那里称“理念世界”,而在神学形而上学那里称“彼岸世界”;“虚假世界”在理性形而上学那里称“现实世界”,而在神学形而上学称“此岸世界”。
第二,共同的源头导致相同的范畴称谓。
一部分理性形而上学所说的“心灵”(自我、精神)其实就是神学形而上学的“上帝”概念,剔除其“不可灭坏、永恒的、不可分的”等人为虚构的属性;我们发现它们不过是一种活动,一种过程,或者说是神经系统的功能,另一部分理性形而上学所说的“物”的概念不过是“心灵”的衍生物。
孤立、静止、抽象的“物”是人的自我意识投射的结果。
“物”只是一种关系概念,或者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为我之物”的意义上使用“物”这个词。
而“为我之物”与理性形而上学标谤的“实在所是之物”(Thingsas they really are)毫无共同之处。
第三,共同的源头导致相同的实体硬核。
理性形而上学的“心灵”实体,“物”实体同神学形而上学的“上帝”实体是一个东西,都属于确定性和统一性的“实在”。
“实在”是一个空洞的虚构,它来自哲学家的想象和理性的谬误,应当予以摒弃。
用这一条来衡量实证主义,也不能令人满意。
因为实证主义仍然追求事物的确定性和既定的事实法则,同样把自己留在了传统形而上学的黑夜。
黑夜毕竟要过去,“太阳”必将升起。
尼采指出,只有摧毁理性形而上学和神学形而上学,才能建立新的形而上学。
为此,首先必须清除“真正世界”(“理念世界”或“彼岸世界”),取消两个世界的划分。
只有一个世界,那就是我们每日生活于其中的生活变化的现实世界。
然后再消解实体硬核,具有确定性、统一性的“实在”(上帝、自我、精神、物)不足以成为本体。
经过这样两个步骤之后,就可以展开新形而上学的视域。
新形而上学的核心是人的现世生存。
在尼采看来,新形而上学的本体是以生命本能充溢为特征的“强力意志”。
“强力意志”能够塑造天性健康、真诚、有创造力的人。
物质的东西先天地“是其所是”,动物受物种的固定性限制,而人却没有一成不变的既定本质。
人是尚未定型的存在,自己创造自己的本质,所以说人是自由的。
人的自由就是创造的自由。
人的自由创造需要一个高于自身的目标,因为生命的本质就是不断超越自身,抛弃旧我,重塑新我。
人自我超越趋向的目标就是“超人”。
以肯定人的生命创造潜能为前提的新形而上学,在这里通过憧憬尚未诞生的“超人”终于划上了休止符。
尼采是一位先驱者,他批判传统形而上学、建立以人的现世生存为中心的新形而上学的尝试深深启发了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面临的情形是:在启蒙思想家和尼采的攻讦之下,神学形而上学土崩瓦解,而理性形而上学仍大行其道。
因之,海德格尔把着眼点放在理性形而上学的批判上。
尼采所说的二分世界模式在海德格尔这里被称作主客二分。
海德格尔认为,理性形而上学是建立在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相互分离的基础上的,其结果一向从现成的、被规定的东西——“存在者”出发展开哲学视域,所谈论的“存在”实际上指“存在者”,这样一来,“存在”与“存在者”被错误地当成同一个概念。
海德格尔这样评价理性形而上学:“形而上学不断地以各种极其不同的方式说出存在。
形而上学造成了并使人相信一种假象,似乎它探究并且回答了存在的问题。
其实,形而上学从来没有解答过存在的真理问题,因为它从来没有追究过这个问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思考存在时,只是把存在作为存在者来想象,它指的是作为整体的存在者,谈的却是存在。
它提到存在,所指的却是作为存在物的存在者。
形而上学从开端到其完结,它的各种命题都一向是令人奇怪地把存在者与存在相互混淆了。
”〔3〕在这茫然无绪的混淆中,“存在”的问题被人们遗忘了。
“存在”绝对不是一个“最普遍的”、“不可定义的”、“自明”的概念,一如理性形而上学通常认为的那样。
理性形而上学总是追问“存在是什么”,这种发问方式不可避免地把“存在”与“存在者”搅在一起。
只要问之所问是“存在”,而“存在”又总意味着“存在者”的存在,那么被问及的东西只能是“存在者”本身。
“存在”作为问之所问要求一种本己的展开方式,这种方式有别于对“存在者”的揭示。
海德格尔认为,一切“存在者”的根本性质就是存在,“存在者”之为“存在者”是因为它首先存在。
因此,“存在”应该在一切“存在者”之先,没有“存在”就没有“存在者”。
海德格尔经常用光形容“存在”:光普照一切,让一切“存在者”出场。
但是,理性形而上学只注意光中的各种对象(存在者),忽视了光(存在)本身。
这是理性形而上学遗忘“存在”的根本原因。
“存在”应在尚未规定的情形下显示出来,在大千世界中,唯有人具备这一特性。
海德格尔极力称道的“存在”其实指人的存在(即“此在”)。
唯有人是实在的东西,其它东西都是不实在的,只是幻象式的人类观念。
人的存在性还在于只有人才能表达“存在者”之所以存在的理由,意识到自身存在的意义。
至此,海德格尔的意图如天机般泄露出来:理性形而上学因遗忘“存在”变得毫无用处,迫切的任务是在其废墟上组建以人的存在为核心的新形而上学—“基础本体论”。
用他的话说,“基础本体论”是“此在的基本事件”。
尼采和海德格尔的新形而上学都高扬人的自由本性。
不过,尼采强调创造的自由,而海德格尔强调向死的自由。
在海德格尔看来,死把“此在”带到主要不依靠烦忙烦神而是作为“此在”自己存在的可能性面前,于是摆脱了“常人式”的幻想,确知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自由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