陡崖相对高度计算公式的变化

陡崖相对高度计算公式的变化
陡崖相对高度计算公式的变化

陡崖相对高度计算公式的变化

大气压力与海拔的关系

一个地方气压值经常有变化→其上空大气柱中空气质量的多少→大气柱厚度和密度改变的反映:大气柱厚度和密度与空气质量应该是成正比关系 任何地方的气压值总是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据实测,在地面层中,高度每升100m,气压平均降低12.7hPa,在高层则小于此数值。 确定空气密度大小与气压随高度变化的定量关系,一般是应用静力学方程和压高方程。 1、静力学方程 具体太长,我简单说明下: 假使大气相对于地面处于静止状态,则某一点的气压值等于该点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空气柱的重量。 公式是:h≈8000(1+t/273)/P(m/hPa) 其中h是气压高度差,t是摄氏温标,P是气压 从公式可以看出 ①在同一气压下,气柱的温度越高,密度越小,气压随高度递减越慢,单位气压高度差越大。 ②在同一温度下,气压值越大的地方,空气密度越大,气压随高度递减越快,单位高度差越小。 通常,大气处于静力平衡状态,当气层不太厚和要求精度不太高时,这公式可粗略估算气压与高度的定量关系。如果研究的气层高度变化范围很大,气柱中上下层

温度、密度变化显著时,该公式就不适合用了,这时候可以用压高方程。 2、压高方程 为了精确地获得气压与高度的对应关系,通常将静力学方程从气层底部到顶部进行积分,即得出压高方程,然后再将之替换简化为: Z2-Z1=18400(1+t/273)log( P1/P2) 式中P1、P2分别是高度Z2、Z1的气压值,t是摄氏温标 从公式可以看出 ①气压随高度增加按指数规律递减 ②高度越高,气压减小得越慢 这公式是将大气当成干空气处理的,但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较多时,就必须用虚温代替式中的气温。这就不详细再说了,太复杂了,你应该也不需要用到这么复杂的公式吧! 呵呵,我没看清楚你的真正题意,给你一个相关的链接,可能比较准确。

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实验创新

QINGSHAONIAN KEXUE TANJIU 七彩实验室 在《大气压强》一节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到,证明大气压存在和测量大气压值的演示实验的器材选取方便,操作简单易行。但对于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由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体验得少,没有感性的认识,演示实验又不容易操作,而且可见度差。所以我从实验室中选取材料,自制了一个验证大气压随高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如果经过改进,还可以成为粗略测量高度的仪器。下面我将简单地介绍我的制作过程和实验过程。 制作材料:锥形瓶、橡皮塞、打 孔器、细长的玻璃管(两端开口)、 红色的水,记号笔。 制作原理:大气压强随高度增 加而减小。 制作过程:(1)用打孔器按照 细玻璃管的粗细在橡皮塞中间圆 心处打好孔。 (2)往锥形瓶中倒入适量的红色的水,用橡皮塞将瓶口塞紧,再 将玻璃管穿过橡皮塞插入水中。 (3)从玻璃管上端吹入少量气 体,使锥形瓶内的气体压强大于外 界的大气压强。水沿玻璃管明显 上升到玻璃瓶口以上,记下此时玻 璃管中液面的位置,用记号笔标 出,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实验过程:如图2所示,在手上 垫一块隔热的物体(可以是电器外 面包装用的塑料泡沫),拿着这个 装置从实验楼的楼下到楼上,观察玻璃管中红色水柱的高度的变化情况,记录新的液面位置。若水柱升高,则说明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实验误差分析及注意事项:(1)玻璃管和锥形瓶与橡皮塞必须密合,不能漏气,漏气是液面不发生变化最可能的原因。(2)注意玻璃管一定要细长,这样刻度变化才能更明显。(3)不能用手直接拿玻璃瓶,以免玻璃瓶受热,使瓶内气体压强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测量;同样,楼上楼下的温差也不能太明显,否则对实验结果的观察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实验装置的改进:这个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规律,那么我想可以将它改进成一个高度计,下面是我的改进方法: (1)以地面为一个相对的高度,标记出在地面时细玻璃管中液面的位置,并标注高度为0米。(2)从一楼走到四楼,用皮卷尺测出地面到四楼的高度为10米,标记出在四楼时玻璃管中液面的位置,并标注高度为10米。(3)用刻度尺测出玻璃管中两次液面之间的长度为10.5毫米,然后用纸条做出一个刻度盘,近似取单位长度为1毫米在刻度盘上画出刻度线,并在起始刻度线处标0米、第6条刻度线处标5米、第11条刻度线处标10米等不同的高度值,最后标到100米。(4)把做好的刻度盘用胶水粘到玻璃管上,并将两个0刻度线对齐。这样一个量程为100米,分度值为1米的简易高度计就制作好了,它可以用来粗略测量高度。生活处处皆物理,只要我们平时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就可以制作出很好的演示实验装置。这些改进后的演示实验装置便于操作,同时也有利于我们观察得到结论,具有令人满意的效果。而且在制作装置的过程有利于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以及培养我们的创新精神,使我们在学习中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图 1图2 北京林业大学工学院赵嘉宇 33

专题三气象要素随海拔高度变化(衡山)

气象要素随海拔高度变化(衡山) ——13级地理科学2班4组 一、实习任务 1.实习目的与任务概述 通过攀登衡山进行实地考察和相关数据收集,并且进行记录与拍照,使用通风干湿表和空盒气压计对于每一个选点的气压和气温进行数据记载,并对于选点的海拔、经纬度和测量时间做出简单记载。在下山回到基地之后对于所登记数据进行汇总,做出相应的图表,最后进行分析总结出其规律。 2.实习时间:2014年11月22日 3.实习路线 衡山基地——介石林——半山亭——慈爱亭——铁佛寺——湘南寺——南天门——天王殿——祝融峰 4.实习仪器及其使用注意事项: (1)实验仪器:滴管,蒸馏水,通风干湿表,空盒气压计,GPS (2)实验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 ①通风干湿表: a.温度计的水银柱:检查通风干湿表温度计的水银柱是否 连接。 b.仪器精度:检查2支温度计的读数是否一致,其差值不 超过0.2℃。

c.测量时应选在空旷的地方,且人应远离仪器。 d.读数时,视线与水银柱刻度平行。 ②空盒气压计: a.挤压气囊时,气压不应高于106kpa。 b.测量时,应将空盒气压计水平放置。 ③ ④ 二、实习内容 11月22日上午八点,在熊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开始登山,进行气象实验。 测量内容如下表:

间修正值为0。湿表编号354号,在-20℃~+32.5℃之间修正值为0。 由以上图表可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根据数据测量可得,气压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减小。随着的海拔的上升,单位面积垂直上方空气柱的体积逐渐减少,也就是说气压将

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减小。 (2)总体而言,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降低。但在基地测量中,因为清晨气温尚未完全回升,在基地出现不同于其他点的低温。在介石林和半山亭的测量中,由于太阳逐渐升起气温开始回升,半山亭的温度稍高于介石林,但是高幅不大。另外,在南天门和祝融峰,因为人流量比较多,气温测量有一定误差,但是总体上来说,气温都是遵循随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的规律的。 (3)在上山过程中,相对湿度随海拔升高总体是呈下降趋势。其中,在介石林中,所测量地区位于林荫树下人迹罕至之处,太阳辐射弱,湿度有一个超出规律的变化。同理,在铁佛寺和湘南寺的测量中出现相关波动。但总体上,随时间接近正午,太阳辐射增强,气温上升,大气饱和水汽压增大,空气的相对湿度下降。 三、实习总结 今天我们在熊老师和郭老师的带领下,攀登上南岳最高峰祝融峰。我们熟悉掌握了通风干湿表和空盒气压计的使用方法,同时总结出气压和气温以及相对湿度与海拔变化之间的相关规律。一路上我们一边实习一边记载,在野外实习收获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在人生经历中也受益匪浅。这是衡山野外实习的最后一天,也是我们实习过程中最为印象深刻的一天。

大气压和海拔的换算

大气压力与海拔高度怎么转换 标准大气压强Po= Pa= cmHg= mmHg Po=1.01325×10^5 Pa=76cmHg=760mmHg 一个地方气压值经常有变化→其上空大气柱中空气质量的多少→大气柱厚度和密度改变的 反映:大气柱厚度和密度与空气质量应该是成正比关系 任何地方的气压值总是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据实测,在地面层中,高度每升100m,气压平均降低12.7hPa,在高层则小于此数值。 确定空气密度大小与气压随高度变化的定量关系,一般是应用静力学方程和压高方程。 1、静力学方程 假使大气相对于地面处于静止状态,则某一点的气压值等于该点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空气柱的重量。 公式是:h≈8000(1+t/273)/P(m/hPa) 其中h是气压高度差,t是摄氏温标,P是气压 从公式可以看出 ①在同一气压下,气柱的温度越高,密度越小,气压随高度递减越慢,单位气压高度差越大。 ②在同一温度下,气压值越大的地方,空气密度越大,气压随高度递减越快,单位高度差越小。 通常,大气处于静力平衡状态,当气层不太厚和要求精度不太高时,这公式可粗略估算气压与高度的定量关系。如果研究的气层高度变化范围很大,气柱中上下层温度、密度变化显著时,该公式就不适合用了,这时候可以用压高方程。 2、压高方程 为了精确地获得气压与高度的对应关系,通常将静力学方程从气层底部到顶部进行积分,即得出压高方程,然后再将之替换简化为: Z2-Z1=18400(1+t/273)log( P1/P2) 式中P1、P2分别是高度Z2、Z1的气压值,t是摄氏温标 从公式可以看出 ①气压随高度增加按指数规律递减 ②高度越高,气压减小得越慢 这公式是将大气当成干空气处理的,但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较多时,就必须用虚温代替式中的气温。 大气密度与海拔高度和温度间的换算 1、根据大气压力和空气密度计算公式,以及空气湿度经验公式,可得出大气压、空气密度、湿度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海拔高度(m)0 1 000 2 000 2 500 3 000 4 000 5 000相对大气压力10.8810.7740.7240.6770.5910.514相对空气密度10.9030.8130.7700.7300.6530.583

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与气压随高度变化的推导

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与气压随高度变化的推导 09港航2班杨文江0903010232 任课老师:丁万平 1、温度恒定, 2、温度随高度变化)(给出高度与确良压强的计算公式) 已知对一定质量的同种理想气体,在任一状态下的PV/T值都相等,即 PV/T=P0V0/T0 其中P0,V0,T0为标准状态下相应的状态参量。 实验指出,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气体的体积和它的质量m或摩尔数v成正比。以V m,0表示气体在标准状态下的摩尔体积,则v mol气体在标准状态下的体积应为V0=vV m,0,代入上式,得PV=vP0V m,0T/T0。 由阿伏伽德罗定律知,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1 mol的各种理想气体的体积都相同,因此P0V m,0/T0的值就是一个常量,以R表示,则有 R≡P0V m,0/T0=8.31(J/(mol·K)) 故有PV=vRT 引入波尔兹曼常量k,k≡R/N A =1.38×10-23J/K 则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又可写为P=nkT,其中n=N/V是单位体积内气体分子的个数。 1、由上式可以看出,当温度恒定时,理想气体压强随气体分子数密度的增加而增大,成正比关系。 2、已知在高度变化不大时,温度随高度的变化规律是t=t0?0.6×△h/100,t0是某一水平面高度上的温度,△h为升高或者下降的高度。化为热力学温度为T=T0?0.6×△h/100,把此式代入P=nkT得,P=nk(T0?0.6×△h/100)=nkT0?0.6nk×△h/100。如果以标准状态下的理想气体压强为参照,则在高度为h处的压强P=P0?0.6nk×△h/100,这就是温度随高度变化时,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

高中一年级地理练习:相对高度计算

高中一年级地理练习:相对高度计算 下图是我国南方某地等高线图(单位:米)。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陡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处陡崖高于b处 B.a处陡崖相对高度在200米以上 C.b处陡崖相对高度在200米以上 D.b处陡崖相对高度在300米以上 2.高速公路选择在图中地形部位通过,主要原因是( ) A.该地位于山脊,地势较高 B.该地位于山谷,工程量小

C.该地岩层脆弱,易于开挖 D.该地位于鞍部,地势较低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小题。 3.图中的①②③④四地中不能看丙村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等高距为50m B.X值为100m C.图中的高山与丙村相对高度为322m D.丁与丙村的 相对高度为300m 读“某地等高线图”(等高距:100米),回答下列各题。

5.P点与Q点之间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A.190 m B.385 m C.550 m D.632 m 6.关于图中地理事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河流的流向为西南向东北 B.P点为洼地 C.河流c段的流速比d段流速慢 D.图示区域最大的相对高度为500~600米 7.读等高线地形图, 图中陡崖处的相对高度不可能是( )

A.210米B.180米C.150米 D.100米读下图,判断下列各题。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段河流自东南流向西北 B.丙与乙的相对高度约为299米 C.甲乙丙三地中乙地坡度最大 D.丙地能够看见乙地 9.断崖的相对高度海拔可能为()

A.100m B.150m C.250m D.259m 10.下图为某地区地形图,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A.48米B.108米 C.158米 D.208米 参考答案: C D D D B B A A B B

大气压的五种变化

大气压的五种变化 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等条件下,地球上方大气压的值有所不同。本文择取大气压的五种主要变化,做一些分析讨论,供参考。 从微观角度看,决定气体压强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气体的密度n;二是气体的热力学温度T。在地球表面随地势的升高,地球对大气层气体分子的引力逐渐减小,空气分子的密度减小;同时大气的温度也降低。所以在地球表面,随地势高度的增加,大气压的数值是逐渐减小的。如果把大气层的空气看成理想气体,我们可以推得近似反映大气压随高度而变化的公式如下: μ=p0gh/RT 由上式我们可以看出,在不考虑大气温度变化这一次要因素的影响时,大气压值随地理高度h的增加按指数规律减小,其函数图象如图所示。在2km以内,大气压值可近似认为随地理高度的增加而线性减小;在2km以外,大气压值随地理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渐缓。所以过去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介绍:在海拔2千米以内,可以近似地认为每升高12米,大气压降低1毫米汞柱。 地球表面大气层里的成份,变化比较大的就是水汽。人们把含水汽比较多的空气叫“湿空气”,把含水汽较少的空气

叫“干空气”。有些人直觉地认为湿空气比干空气重,这是不正确的。干空气的平均分子量为,而水气的分子量只有,所以含有较多水汽的湿空气的密度要比干空气小。即在相同的物理条件下,干空气的压强比湿空气的压强大。 在地球表面,由赤道到两极,随地理纬度的增加,一方面由于地球的自转和极地半径的减小,地球对大气的吸引力逐渐增大,空气密度增大;另一方面由于两极地区温度较低,所以空气中的水汽较少,可近似看成干空气,所以由赤道向两极,随地理纬度增加,大气压总的变化规律是逐渐增大。 对于同一地区,在一天之内的不同时间,地面的大气压值也会有所不同,这叫大气压的日变化。一天中,地球表面的大气压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最高值出现在9~10时。最低值出现在15~16时。 导致大气压日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大气的运动;二是大气温度的变化;三是大气湿度的变化。 日出以后,地面开始积累热量,同时地面将部分热量输送给大气,大气也不断地积累热量,其温度升高湿度增大。当温度升高后,大气逐渐向高空做上升辐散运动,在下午15~16时,大气上升辐散运动的速度达最大值,同时大气的湿度也达较大值,由于此二因素的影响,导致一天中此时的大气压最低。16时以后,大气温度逐渐降低,其湿度减小,向上的辐散运动减弱,大气压值开始升高;进入夜晚;大气

气压系统随高度的变化

气压系统随高度的变化 地面天气图和高空天气图上的现象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将各层次的天气图配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全面认识大气运动,从而正确预报天气。为了了解各种不同层次天气图之间的联系,首先要了解气压系统的垂直结构。 由前面所学的大气静力学方程可知,气压随高度的变化与温度分布有关,温度愈高,气压随高度减少愈慢,单位气压高度差愈大。下面就根据这一原理来讨论气压系统随高度的变化。 一、温压场对称的系统 温压场对称的系统是指地面图上温度场的冷暖中心与气压场的高低中心基本重合在一起的系统。温压场对称的系统有暖高压、冷高压、暖低压和冷低压四类。 1.深厚系统 地面是高压,到高空仍保持为高压者,或地面是低压,到高空仍保持为低压者,称为深厚系统。暖高压和冷低压就是这类系统。 如图2.21(a)所示,在暖高压中,中心的温度比周围高,高压中心的气压随高度降低较四周慢,中心的单位气压高度差要比周围大。因此,随高度上升,等压面越向上凸起,高压不但维持,而且随高度有所增强。同样,由于冷低压中心的温度低,低压中心的单位气压高度差较四周小,因此,随高度上升,等压面越往下凹,低压不但维持而且随高度有所增强,如图2.21(d)所示。 实际大气中,副热带高压和高空冷涡就属于这类系统。 2.浅薄系统 地面的高压、低压随高度增加而强度减弱,甚至转变成低压、高压者,称为浅薄系统。冷高压和暖低压就是浅薄系统。 如图2.21(b)所示,在冷高压中,中心的温度比周围低,其单位气压高度差比周围小,到一定高度后,高压中心的气压变得与周围相同(等压面变平),到更高层,等压面变得下凹,成为一个低压系统;而暖低压的情况则相反,如图2.21(c)所示。

大气压力随海拔高度变化的规律

大气压力随海拔高度变化的规律 资料2008-09-10 22:14:50 阅读476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一个地方气压值经常有变化→其上空大气柱中空气质量的多少→大气柱厚度和密度改变的反映:大气柱厚度和密度与空气质量应该是成正比关系 任何地方的气压值总是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据实测,在地面层中,高度每升100 m,气压平均降低12.7 hPa,在高层则小于此数值。 确定空气密度大小与气压随高度变化的定量关系,一般是应用静力学方程和压高方程。 1、静力学方程 具体太长,我简单说明下: 假使大气相对于地面处于静止状态,则某一点的气压值等于该点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空气柱的重量。 公式是:h≈8000(1+t/273)/P(m/hPa) 其中h是气压高度差,t是摄氏温标,P是气压 从公式可以看出 ①在同一气压下,气柱的温度越高,密度越小,气压随高度递减越慢,单位气压高度差越大。 ②在同一温度下,气压值越大的地方,空气密度越大,气压随高度递减越快,单位高度差越小。 通常,大气处于静力平衡状态,当气层不太厚和要求精度不太高时,这公式可粗略估算气压与高度的定量关系。如果研究的气层高度变化范围很大,气柱中上下层温度、密度变化显著时,该公式就不适合用了,这时候可以用压高方程。 2、压高方程 为了精确地获得气压与高度的对应关系,通常将静力学方程从气层底部到顶部进行积分,即得出压高方程,然后再将之替换简化为: Z2-Z1=18400(1+t/273)log( P1/P2) 式中P1、P2分别是高度Z2、Z1的气压值,t是摄氏温标 从公式可以看出 ①气压随高度增加按指数规律递减

②高度越高,气压减小得越慢 这公式是将大气当成干空气处理的,但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较多时,就必须用虚温代替式中的气温。这就不详细再说了,太复杂了,你应该也不需要用到这么复杂的公式吧! 大气压与海拔高度的关系式计算的:P=760(e^-(a/7924))。 其中假定海平面的大气压是760mmHg,会受天气影响略微变动。P(单位mmHg)是海拔a米处的大气压;e是自然对数的底。 当然,结果的不确定度比较大! 一个地方气压值经常有变化→其上空大气柱中空气质量的多少→大气柱厚度和密度改变的反映:大气柱厚度和密度与空气质量应该是成正比关系 任何地方的气压值总是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据实测,在地面层中,高度每升100m,气压平均降低12.7hPa,在高层则小于此数值。 确定空气密度大小与气压随高度变化的定量关系,一般是应用静力学方程和压高方程。 1、静力学方程 具体太长,我简单说明下: 假使大气相对于地面处于静止状态,则某一点的气压值等于该点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空气柱的重量。 公式是:h≈8000(1+t/273)/P(m/hPa) 其中h是气压高度差,t是摄氏温标,P是气压 从公式可以看出 ①在同一气压下,气柱的温度越高,密度越小,气压随高度递减越慢,单位气压高度差越大。

04.等高线地形图的相关计算

第04学时课题:最短航线问题 【补习内容】最短航线的判断 【补习目标】掌握最短航线的判断方法 【理论整合】 等高线地形图的相关计算 一、两点间相对高度的计算 公式:(n—1)d

Q点相对P点的相对高度(H1)为多少? 注意:两点间的相对高度和最大相对高度有什 么区别?分别怎样表示? 例:如右图最大高 度怎样表示? 二、陡崖的相关计算 1.相对高度的计算: 公式:(n-1)× d≤ΔH<(n+1)× d (n:悬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d:等高距) 2.悬崖绝对高度的计算:(右上图) ①、悬崖崖顶的绝对高度:H大≤H < H 大+d (H大:指重合等高线中的最大值) ②、悬崖崖底的绝对高度:H小-d<H ≤H小(H小:指重合等高线中的最小值)

例题如下图 500≤崖顶A<600,200<崖底B≤300 , 200≤陡崖的相对高度H<400 ★求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范围?崖顶和崖底的高度范围?

三、根据等高线的疏密,判别坡度陡缓。 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水流缓,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水流急,间隔相等的地方表示均匀坡。若某坡面等高线高处密集,低处稀疏,则为凹坡;某坡面等高线高处稀疏,低处密集,则为凸坡 均匀坡 凹坡 凸坡 如图所示,C 处东坡为凹坡;C 处西坡为凸坡 如图所示,那么分别从山顶往山下看,能看到山下的情况吗? 四、等高线与气温递减 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C 五、大于大的,小于小的(上课举例)

陡崖相对高度公式的推导包含蝴蝶解法

第一步,我们需明白:陡崖的相对高度 = 陡崖的最高点 - 陡崖的最低点第二步,求陡崖最高点和最低点的海拔范围。实例说明: 上图中的陡崖最高点和最低点分别可以有下边两种情况(当然它们的组合可以有四种情况,图示仅从简单起见): 从图中看出,此陡崖最高点海拔范围为400米《 H最高〈 500米, 陡崖最低点海拔范围为 100米〈H最低《200米, 故此陡崖的相对高度△H=H最高-H最低,范围为 400-200《△H〈500-100 即为:200《△H 〈 400理解以上具体的例子之后不难得出一般规律:若假设等高线图上有n条等高线重合,等高距是d,其中数值最大的一条为A,数值最小的一条为B, 则有:A-B=(n-1)d, 陡崖最高点海拔范围为 A 《 H 〈A+d 陡崖最低点海拔范围为B-d〈 h 《B 第三步,由以上两个不等式交叉相减可推出: A-B 《H-h 〈(A+d)-(B-d) 即 A-B 《 H-h 〈(A-B)+2d 由于A-B=(n-1)d,代入即得 (n-1)d 《 H-h 〈 (n-1)d+2d (n-1)d 《 H-h 〈 nd+d 最后终于得到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 (n-1)d ≤H-h < (n+1)d 陡崖相对高度的推导与计算──蝴蝶解法 例求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范围 解法: 1、在原图陡崖崖顶和崖底分别标上两个点A、B。 2、根据等高线图的基本知识,可知A、B两点的海拔范围, 将它们分别以不等式方式列出来。 200〈 A《 300 500《 B〈 600 3、好了,在上面两个式中画个“蝴蝶”,交叉相减, 得出陡崖相对高度的范围。如下图。

4、根据不等式解法的基本知识,陡崖的相对高度(△H)肯定在以下这个范围之间了。 (500-300)≤△H<(600-200) 即200≤△H<400 补充:当然,如果等高线图中没有海拔,只给出等高距,还是可以用这个解法的,怎么解你自己依据等高距,随便给每条等高线一个特殊值。 特别要注意,不管是传统公式还是蝴蝶解法,要记住陡崖最小值总有个等于号。

不同的海拔高度大气压和氧分压的变化对

不同的海拔高度大气压和氧分压的变化对比 我国幅员辽阔,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高山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这些地区大多分布在边疆省区,具有重要的国防意义。高原地带气候多变,寒冷、风大、空气稀薄,对人体构成了一个特殊的自然环境。其中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降低,是高原环境对机体影响的主要因素。 在高原地区世居的少数民族,对高原环境已经适应,但一般人口稀少,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建设需要地支援。我军有守卫边疆的任务,地人员进入高原地区日渐增多,因此如何保证进入高原的人员健康,我是军卫生工作的重要任务。 在海平地区,空气在每平方厘米上所形成的压力为101.3kPa(760毫米汞柱),在干燥空气中氧占20.40%,故氧分压为21.15kPa(159毫米汞柱)。空气中氧所占比例基本不受高原影响,当大气压力因海拔增高而降低时,则氧分压按比例降低。下面选择几个不同高度的大气压和氧分压的改变列表如下(表3-2)。 初抵3000米以上高原地区,由于大气压中氧分降低,肺泡气和动脉血氧分压也相应的降低,毛细血管血液与细胞线粒体间氧分压梯度差缩小,从而引起缺氧。如果逐渐登高,有一个锻炼适应过程,在低氧分压环境中,机体可发生一系列代偿适应性变化,如通气加强,肺泡膜的弥散能力提高;循环功能加强,输送氧的能力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增加,红细胞中2,3-二磷酸甘油酸增多,氧离曲线右移,通过这些代偿作用,以便使组织可利用氧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机体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可以较长期居住高原地区。一般地说,长期居住可适应的最大高度为5000米。但有人适应能力较弱,在5000米以下一定高度就失去了适应能力,而出现高原适应不全症。 在高原地区除了大气压降低对机体的主要作用,还有气候的影响,如寒冷、大风、雨雪以及紫外线照射等。这些因素降低机体适应能力,往往是高原适应不全症的诱发和加重因素。因此在相同高度的不同地区,由于气候不同,因而引起高原反应的发病率也不一样。 高度 大气压 kPa 氧分压kPa 英 尺 米 0 0 101.31 (760.0mmHg) 21.15(159.0mmHg) 10,000 3,048 69.51 (522.6mmHg) 14.55(109.4mmHg) 17, 000 5,182 52.59(395.4mmHg) 11.01(82.8mmHg) 20, 000 6,097 46.44(349.2mmHg) 9.72(73.1mmHg) 23, 000 7,010 40.88(307.4mmHg) 8.57(64.4mmHg) 26, 000 7,925 35.88(269.8mmHg) 7.51(56.5mmHg) 28, 000 8,534 32.82(246.8mmHg) 6.88(51.7mmHg) 33, 000 10,058 26.12(196.4mmHg) 5.47(41.7mmHg 一、急性高原适应不全症

陡崖高度的计算

陡崖高度的计算 某地区等高线图,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断崖的最大高差不超过 A、200米 B、239米 C、250米 D、300米 2、图中断崖顶部的高度可能为 A、250米 B、300米 C、350米 D、400米 3、图中断崖底部的高度可能为 A、100米 B、150米 C、200米 D、250米 4、下图为某一山地局部等高线地形图,A处为一“天池”,陡崖处为一瀑布景观,瀑布的跌落的高度为 A、150米 B、200米 C、250米 D、300米 某学校组织学生去浙江省某山区进行夏令营活动,需要借助地形图完成相应的活动安排与设计。读下图完成5~6题。 5.图中A、B、C、D四个地点,最合适在活动期间搭帐篷宿营的是() A.A地B.B地 C.C地D.D地 解析:本题主要从安全性方面来考虑,从图中看出 C 地地形平缓开阔,受崩塌、滑坡、

泥石流及洪水威胁最小。A地靠近河边易受洪水威胁;B处位于谷地中,易发生泥石流灾害;D处位于陡崖下方,易受崩塌及落石的影响。 答案:C 6.对于该区域的地形判读,认识正确的是() A.该地是由两座山丘组成的丘陵地形 B.河道弯曲,河流湍急 C.陡崖的相对高度一定不超过120米 D.山体险峻,坡陡谷深 解析:图示地区最高海拔小于240米,是由两座山丘组成的丘陵地形,地势起伏和缓;河流流经地区地势平缓水流流速应该较平缓;陡崖的相对高度在80~160米之间。 答案:A 读北纬52°某地附近的相关等值线图,完成7~8题。 7.该地区最高点的海拔大致范围在() A.1500 m~1800 m B.1200 m~1500 m C.900 m~1200 m D.1800 m~2100 m 解析:阅读等高线图可知,图示区域等高距为300 m。从四周区域向中心等高线数值呈递增趋势,从900 m等高线向中心出现了两个等高线高值区,每个高值区由两条等高线组成,可知中心区域等值线数值为1500 m,图示区域最高值在1500 m以上,1800 m以下。由此分析可知,A为正确选项。 答案:A 8.从图中B的情况看,B点具有较明显的() A.热岛效应B.焚风效应 C.集聚效应D.雨岛效应 解析:分析等高线数值可知,该区域为山地。A、B海拔高度相同,均为600 m。分析等

海拔高度与大气压关系的回归计算

海拔高度与大气压关系的回归计算 发表时间:2014-12-19T10:31:30.547Z 来源:《价值工程》2014年第8月中旬供稿作者:王丽莉 [导读] 在一些特殊工作中,需要根据海拔高度计算大气压的数值。 Regression Calcul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titude and Atmospheric Pressure王丽莉WANG Li-li(兰州城市建设学校,兰州730046)(City Construction School of Lanzhou,Lanzhou 730046,China) 摘要院在一些特殊工作中,需要根据海拔高度计算大气压的数值。本文根据全国主要城市的海拔高度与大气压数值,回归计算出了比较准确的海拔高度与大气压数值的实际关系,可供参考使用。 Abstract: In some special work, it is necessary to calculate the atmospheric pressure according to the altitude. This article maderegression calculation and got the acur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ltitude and the atmospheric pressure, which has referential significance. 关键词院海拔高度;大气压;关系;回归计算Key words: altitude;atmospheric pressure;relationship;regression calculation中图分类号院TQ036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4)23-0324-02 在一些特殊工作中,需要根据海拔高度计算大气压的数值。本文根据全国主要城市的海拔高度与大气压数值,回归计算出了比较准确的海拔高度与大气压数值的实际关系,可供参考使用。 例如,使用全站仪在某个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测量工作时,许多国产仪器需要输入该地区的大气压数值,由仪器的计算系统准确地进行大气压值改变所引起的距离测量改正值,以保证得到准确的测量成果。 在百度文库提供的“全国各地主要城市海拔高及大气压参考数据”表中,共有203 个城市的海拔高及大气压实际数据。 将海拔与气压数据在CAD 上按二维坐标展点,分布形成一条曲线。在CAD 图中,北京、香港、吐鲁番、北海、恩施、甘孜、索县7 个城市的数据明显偏离曲线,将这203 组数据在EXCEL 电子表中排序,按照数据处理原则,这7 组观测值应该是带有粗差。所以,剔除这7组数据,用其余196 组数据进行了回归计算。经过多种试算,海拔高度H(m)与大气压P(kPa)的关系最为符合下边的曲线形式:

等高线地形图有关的计算问题(一)

等高线地形图有关的计算问题(一) 发表时间:2013-07-05T08:56:28.700Z 来源:《教育研究·教研版》2013年5期供稿作者:黄玉芬[导读] 解析:第一题,此地位于江南,夏季易发洪水,A 地离河太近较危险黄玉芬 〔摘要〕通过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探究等高线地形图的有关计算问题,以求避免这类错误在高考中的重复出现。〔关键词〕等高线地形图计算问题从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中可以看出,等高线地形图的有关计算问题考察的较多,而这类问题又是学生容易出错的一个知识点。笔者就此问题作简单剖析,供大家参考: 1 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从等高线上读出任意两点的海拔高度,就可以计算这两点的相对高度。H 相=H 甲-H 乙。例如(2011 年全国卷)读图1,完成下面三题。 图示区域内最大高差可能为:A.50m; B.55m;C.60m;D.65m 图中①②③④附近河水流速最快的是: A.①;B.②;C.③;D.④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小型水库,设计坝高约13m。若仅考虑地形因素,最适宜建坝处的坝顶长度约:A.15m;B.40m;C.90m; D.65m 答案:C C B 解析:本组题考查等高线的判读,地形与河流等地理事物联系能力。第一题,图中最高处海拔在80~85 米之间,最低处海拔在20~25 之间,所以最大高差无限接近65 米,但不能是65 米。C 正确。第二题,①②③④四处,③处等高线最密集,流速最快。C 正确。第三题,仅从地形因素考虑大坝建在如下图示位置,设计坝高13 米,大坝顶端最高与50 米等高线持平,不能超过50 米等高线,由图例可知坝顶长约为40 米。 2 估算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若某地形区最下部等高线的注记高程为H 低,最上部等高线的注记高程为H 高,该图的等高距为d,则该地形区的相对高度为H 高-H 低<H 相<H 高-H 低 +2d,其最大的相对高度为大数减小数,再加上两倍的等高距,即H<H 大-H 小+2d。其最小的相对高度为大数减小数。例如:(2012 年全国卷)图4 示意某小区域地形,图中等高距为100 米,瀑布的落差为72 米,据此完成以下两题。 Q 地的海拔可能为:A.90 米;B.230 米; C.340 米; D.420 米 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A. 260 米;B.310 米;C.360 米;D.410 米答案:D C 解析:可以说这是一组压轴题,做题关键一定要充分的审视材料和图例,看看哪句话给的有用,怎么用。还要具有地理的等值线的基础知识。第一题注意中间是条河,有支流和桥梁,我们知道支流多在上游出现,桥梁多在下游出现,就可以判定河流的流向,或者根据等高线也可判断,到下游河道几乎与等高线平行流动,说明河两侧登高线数值相同,依据等高距推知河应在200 米~ 300 米,Q 应该在400 米~500 米,选D。第二题依据等高距推知河应在200 米~300 米,山峰高580 米,相减得到280 米~380 米,答案应该在B.310米、C.360 米之间选择。如果选B.310 米,就说明580-310=270(米),说明桥梁附近应为270 米,又因为桥梁比瀑布处低,270+ 瀑布的落差为72 米=342 (米),就超过了河应在200 米~300 米之间了,所以选C。再验证一下,580-360=220 (米), 220+72=292(米),符合河应在200 米~300 米之间了。 3 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 一般情况下,等高线不能相交,因为同一点不会有两个海拔。但在悬崖峭壁,等高线可以重合。假设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有n 条,等高距为d,则陡崖的相对高度H 的取值范围是(n-1)d≤H<(n+1)d。例如:读江南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面两题。夏季在此地野外探险需搭帐篷宿营。图中A、B、C、D 四地中最适宜宿营的是:A.A 地;B.B 地;C.C 地;D.D 地图中陡崖相对高度H 的范围是:A. 40m ≤H<120m;B.80m ≤H<160m;C.120m ≤ H<160m;D.160m≤H<240m 答案:C B 解析:第一题,此地位于江南,夏季易发洪水,A 地离河太近较危险;B 地处于谷口,是暂时性洪流必经之地,有危险;D 地处于陡崖之下,可能有崩塌的危险;C 地避开了山谷 (洪水)、河边(洪水)和陡崖(崩塌),相对安全。第二题,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等高线图中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为(n-1)d≤H<(n+1)d(n 为重合的等高线的条数,d 为等高距)。图中重合的等高线条数为3条,等高距为40m,把它们代入公式即可得到答案。等高线地形图的有关计算问题,是高考中学生最容易出错的一个知识点。通过探究可避免这类错误在高考中的重复出现,以利于提高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作者单位:新疆哈密市高级中学__

一、气压随高度的变化

一、气压随高度的变化 一个地方的气压值经常有变化,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其上空大气柱中空气质量的增多或减少。大气柱质量的增减又往往是大气柱厚度和密度改变的反映。当气柱增厚、密度增大时,则空气质量增多,气压就升高。反之,气压则减小。因而,任何地方的气压值总是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高而递减。如图4·1所示,甲气柱从地面到1000m和从1000m到 2000m,虽然都是减少同样高度的气柱,但是低层空气密度大于高层,因而低层气压降低的数值大于高层。据实测,在地面层中,高度每升100m,气压平均降低12.7hPa,在高层则小于此数值。确定空气密度大小与气压随高度变化的定量关系,一般是应用静力学方程和压高方程。

(一)静力学方程 假设大气相对于地面处于静止状态,则某一点的气压值等于该点单位面积上所承受铅直气柱的重量。见图4·2,在大气柱中截取面积为1cm2,厚度为△Z的薄气柱。设高度Z1处的气压为P1,高度Z2 处的气压为P2,空气密度为ρ,重力加速度为g。在静力平衡条件下,Z1面上的气压P1和Z2面上的气压P2间的气压差应等于这两个高度面间的薄气柱重量,即 P2-P1=-△P=-ρg(Z2-Z1)=-ρg△Z 式中负号表示随高度增高,气压降低。若△Z趋于无限小,则上式可写成 -dP=ρgdZ (4.1) 上式是气象上应用的大气静力学方程。方程说明,气压随高度递减的快慢取决于空气密度(ρ)和重力加速度(g)的变化。重力加速度(g)随高度的变化量一般很小,因而气压随高度递减的快慢主要决定于空气的密度。在密度大的气层里,气压随高递减得快,反之则递减得慢。实践证明,静力学方程虽是静止大气的理论方程,但除在有强烈对流运动的局部地区外,其误差仅有1%,因而得到广泛应用。将(4·1)式变换

大气压力按指数律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

①大气压力按指数律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在晴空条件下,无雪盖的高山白天太阳直接辐射强度和夜间有效辐射强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大。因坡向不同,阳坡和阴坡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并因此影响气温和气流的分布。 ②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一般气温垂直递减率在一年中以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山脉走向和坡向对气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使山脉两侧的气温产生差异,并导致不同的气候现象。阳坡气温高,变化大,阴坡气温低,变化小。山顶和山坡的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相对较小,而且有秋温高于春温的现象,山谷和山间盆地的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相对较大,而且有春温高于秋温的现象。 高山草地 ③降水量和降水日数随山地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在一定高度以上的山地,由于气流中水汽含量减少,降水量又随高度增加而减少。降水量达到最大值的高度称为最大降水高度。坡向对降雨的影响表现为迎风坡雨量多于背风坡。特别是高大山脉两侧,雨量的巨大差异造成植被景观的很大变化。例如,北美西海岸科迪勒拉山系中南部处于温带西风带,迎风的西侧为森林景观,而背风的东侧为荒漠或半荒漠景观。山地地形也影响降雨量的日变化。一般山脉顶部以日雨为多,而山谷盆地则以夜雨为主。 ④风速随山地海拔升高而增大。山顶、山脊以及峡谷风口处风速大,盆地、谷底和背风处风速小。高山上风速一般夜间大,白天小,午后最小,而山麓、山谷则相反。山地还能产生一些局地环流,如山谷风、布拉风、焚风、坡风、冰川风等。 ⑤在湿度(水汽压和相对湿度)方面,水气压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在多数情况下,山地上部因气温低、云雾多,相对湿度高于下部,但冬季高山区也有相反情况,山顶冬季云雾较少而相对湿度小。山谷和盆地相对湿度日变化大,夜高而昼低,午后最低。山顶相对湿度日变化一般很小。

大气压 海拔高度

自然环境中,大气压和氧分压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风速和海拔等方面的改变,都将导致大气压和氧分压发生相应的变化。其中以海拔的影响最为显著,它与大气压及氧分压是反比关系。海拔每升高100米,大气压就下降5毫米汞柱(0 67千帕),氧分压亦随之下降1毫米汞柱左右(0.14千帕)。我区平均海拔高度达4,000米以上,享有世界屋脊之称。高海拔导致了低大气压、低氧分压的形成,这也是青藏高原为"世界屋脊"空气稀薄、氧气缺乏的根本原因所在。当然,氧气在大气中的含量比例并没有变,仍为21%。 在海拔3000米以内每升高十米大气压减小(100pa ) 冬天大气压比夏天大气压(高) 气温低空气密度更高,因此冬天温度低气压高。 阴雨天大气压比晴天(低) 阴雨天因为气压低大气才承受不住雨滴重量落到地面上。 不同的海拔高度大气压和氧分压的变化对比 我国幅员辽阔,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高山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这些地区大多分布在边疆省区,具有重要的国防意义。高原地带气候多变,寒冷、风大、空气稀薄,对人体构成了一个特殊的自然环境。其中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降低,是高原环境对机体影响的主要因素。 在高原地区世居的少数民族,对高原环境已经适应,但一般人口稀少,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建设需要内地支援。我军有守卫边疆的任务,内地人员进入高原地区日渐增多,因此如何保证进入高原的人员健康,我是军卫生工作的重要任务。 在海平地区,空气在每平方厘米上所形成的压力为101.3kPa(760毫米汞柱),在干燥空气中氧占20.40%,故氧分压为21.15kPa(159毫米汞柱)。空气中氧所占比例基本不受高原影响,当大气压力因海拔增高而降低时,则氧分压按比例降低。下面选择几个不同高度的大气压和氧分压的改变列表如下(表3-2)。 初抵3000米以上高原地区,由于大气压中氧分降低,肺泡气和动脉血氧分压也相应的降低,毛细血管血液与细胞线粒体间氧分压梯度差缩小,从而引起缺氧。如果逐渐登高,有一个锻炼适应过程,在低氧分压环境中,机体可发生一系列代偿适应性变化,如通气加强,肺泡膜的弥散能力提高;循环功能加强,输送氧的能力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增加,红细胞中2,3-二磷酸甘油酸增多,氧离曲线右移,通过这些代偿作用,以便使组织可利用氧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机体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可以较长期居住高原地区。一般地说,长期居住可适应的最大高度为5000米。但有人适应能力较弱,在5000米以下一定高度就失去了适应能力,而出现高原适应不全症。 在高原地区除了大气压降低对机体的主要作用,还有气候的影响,如寒冷、大风、雨雪以及紫外线照射等。这些因素降低机体适应能力,往往是高原适应不全症的诱发和加重因素。因此在相同高度的不同地区,由于气候不同,因而引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