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日历_ACCA_P5_高级业绩管理

教学日历_ACCA_P5_高级业绩管理
教学日历_ACCA_P5_高级业绩管理

课程代码: BA06021课程名称:Advanced Performance

Management

选用教材:OpenTuition Course Note for ACCA P5,

BPP Advanced Performance Management Text Book

授课学期:2013-2014学年第1学期

适用专业:ACCA 、会计与财务管理

课程学分:3

授课教师:彭江平

授课时间,地点:星期一(1-2,1-16) 二教206,星期四(5-6,1-8)二教208

讨论时间,地点:

中文课程描述

P5《高级业绩管理》是F5《业绩管理》的直接后续课程,同时P3也是本课程的学习基础。

高级业绩管理(ACCA P5 Advanced Performance Management)指导你如何应用以前学到的相关知识技能,通过运用战略管理会计技巧来评估企业业绩,课本设计注重大纲中最重要的方面,包括:战略计划和控制,经济,财政和环境因素,业绩计量系统和设计,业绩计量系统和设计,战略业绩计量,业绩评估和公司倒闭,管理会计和业绩管理的当前发展以及产生的问题。

P5课本经由考官审核,包含所有P5相关的必需内容,它的特色是通过大量的近期案例分析来呈现大纲的关键内容,并通过习题加深你对刚学到的知识的理解。本课程考察的是你应用知识的能力,所以这些案例和习题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工具。你还能学到有关新型管理理论和技巧的最新知识,这也是本课程的特之一,课本还通过大量考试提示来指导你的学习,帮助你专注于必需的内容。

英文课程描述

RATIONALE

The Advanced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yllabus further develops key aspects introduced in Paper F5,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t the skills level and draws on aspects of the material

covered from a more strategic and operational planning perspective in Paper P3, Business Analysis.

AIM

To apply relevant knowledge, skills and exercise professional judgement in selecting and applying strategic management accounting techniques in different business contexts and to contribute to the evalu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an organization and its strategic development.

MAIN CAPABILITIES

教学日历

备注:1、实验包含项目、案例、仿真、模拟、编程、写作等多种形式;考试(测验)包含用机试、考查、测试、期中考试等多种形式;项目实做包含课程设计、案例、实习、编程、写作等多种形式。

2、讨论、考试、实验、项目实做的单元格请加不同的底色。

教学18周,授课16周完成;授课16次,每次90分钟(连续);讨论 4 次,每次45分钟;实验(项目) 0 次;测验(考查) 4 次。

计量经济学教学日历.薛明皋

《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日历 一、课程名称 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 二、课程编码 三、学时与学分48/3 四、先修课程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基本经济理论 2、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3、微积分 五、课程教学目标 计量经济学是在对社会经济现象作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如何运用统计模型方法来定量描述具有随机性特征的经济变量关系的应用经济分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计量经济学的应用领域,学会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实际经济问题进行实证分析。该课程在学生知识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是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计量经济学与经济学、统计学、数学等学科的关系。(2)熟练掌握单方程模型和联立方程模型的基本估计理论和检验方法,能够建立并应用简单的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3)熟练掌握EViews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能够使用该软件选择模型,进行经济预测、政策评价、实证研究等经济分析。(4)了解应用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内容,熟悉构造理论计量经济模型的基本方法,以及计量经济模型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5)具备进一步学习和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的基础和能力。 六、适用学科专业 管理学院各专业 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引言(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计量经济学的定义:计量经济学的三要素,研究对象,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 第二节、计量经济模型:模型,经济模型,计量经济模型及其特点。 第三节、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的步骤:建立模型,估计参数,模型检验,模型应用。(散点图。先验信息。几种常见的数据类型。计量经济模型检验包括的几个方面。) 第1篇:单一方程回归模型(共9章)(24学时) 教学内容: 第1章:回归分析的性质 第2章:双变量回归分析:一些基本概念。 第3章:双变量回归模型:估计问题。 第4章:经典正态线性回归模型。

00974统计学原理2018年

2017 年 1 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统计学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 00974 )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 统计信息的总体性特征说明统计信息反映的是 2. 运用统计方法要对所研究对象的总体事实做出叙述说明的方面是 A. 数量 B .品质 C. 规模 D .结构 3. 能够把总体中所有个体按照某种性质划分为若干部分的统计方法是 A.归纳推断 B .统计分组 C 4. 次数分布中各组频率(以百分数表示)的总和应该 A.大于 100% B .小于 100% C 5. 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整体规模和水平的指标叫做 6. 基本计算方法是各项数据之和与数据个数之比的集中趋势值是 A.算术平均数 B ?中位数 C ?众数 D ?几何平均数 7. 抽样调查中,为了使样本的统计分布尽量等同于总体的统计分布,抽样时须遵循的原则是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7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4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11. “统计”一词的三种不同涵义是 A.个体的特征 B .群体的特征 C .部分的特征 D .事物的特征 抽样调查 D. 相关分析 不等于 100% D .等于 100% A.时期指标 B .时点指标 C .绝对指标 D .相对指标 A.客观 B .可比 C 8. 回归分析中, 判别一个回归模型是否准确的基本标准是 A . 最小平方法 B .剩余法 C 9. 计算季节指数时,较常用的方法是 A . 移动平均法 B .按月平均法 C 均等 D .随机 移动平均法 D .归纳推断法 几何平均法 D .算术平均法 A.总指数 B .综合指数 .质量指标指数 D .个体指数 10.指数按所反映指标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

微观经济学计算公式(最全)

第二章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 ( 1)需求函数 Q d f P 线性需求函数 Q d P 供给函数 Q s f P 线性供给函数 Q s P 弧弹性公式 e y / x y x y x x y 点弹性公式 e dy / dx dy x y x dx y 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 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 2)需求的价格弹性:弧弹性 Q / Q (Q 2 Q 1)/Q (Q 2 Q 1) / Q 1 Q 2 e d 2 P / P (P 2 P 1)/P P 1 P 2 ( P 2 P 1) / 2 ( 3)需求的价格弹性:点弹性 e dQ / dP dQ P d Q P dP Q ( 4)需求弹性的几何意义(以线性函数为例,如右图 dQ P GB CG GB CB FO e d Q CG OG OG AC AF dP ( 1)供给的价格弹性 点弹性: dQ dP dQ P e / s Q P dP Q 弧弹性: Q (Q 2 Q 1 Q 2 Q Q 1) / e s 2 P P (P 2 1 P 1)/ P P 2 ( 2)需求交叉价格弹性: 2 dQ x dP y dQ x P y e xy e xy Q x / P y dP y Q x ( 3)需求的收入弹性 : Q M dQ dM dQ M e M M Q Q / M 第dM 三章Q 效用论 ( 1)边际效用的表达式 Q 2 Q 1 . P 1 P 2 P 2 P 1 Q 1 Q 2 1) Q x Q x P y P y 1

实训教学日历

实训教学日历 学院名称:计算机学院 专业班级:网络工程1班 指导教师: 教研室主任: 实训日期:2015年7月6日-2015年7月18日

成都大学实训教学日历 时间 实训单位 实训内容 2015年 7月6日 上午 (由学生填写,企业盖章,字数不得少于20) 软件测试概述(一):1.软件测试的产生;2.软件测试基础理论;3.软件开发过程 7月6日 下午 软件测试概述(二):1.软件开发与软件测试的联系;2.软件测试过程;3.软件测试质量保证; 4.软件测试的职业 7月7日 上午 软件测试策略与过程(一):1.软件测试的复杂性分析;2.软件测试策略与方法;3.单元测试7月7日 下午

软件测试策略与过程(二):1.集成测试;2.确认测试;3.系统性测试 7月8日 上午 软件测试策略与过程(三):1.验收测试;2.软件测试不同分类之间的关系 7月8日 下午 黑盒测试及其用例的设计(一):1.黑盒测试法的概念;2.三角形问题与Nextate函数7月9日 上午 黑盒测试及其用例的设计(二):1.等价类划分方法;2.边界值分析法 7月9日 下午 黑盒测试及其用例的设计(三):1.因果图方法;2.决策表测试法 7月10日 上午 黑盒测试及其用例的设计(四):1.正交试验设计法;2.测试方法的选择 7月10日

下午 黑盒测试案例运用(实践):掌握使用边界值分析、等价类测试、基于决策表的测试方法设计测试用例 7月11日 上午 黑盒测试案例运用(实践):掌握使用边界值分析、等价类测试、基于决策表的测试方法设计测试用例 7月11日 下午 对近期授课内容答疑解惑、实践指导 7月12日 上午 白盒测试及其用例的设计(一):1.白盒测试方法;2.白盒测试的几个基本概念 7月12日 下午 白盒测试及其用例的设计(二):1.覆盖的测试;2.路径测试 7月13日 上午

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统计学原理作业

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 统计学原理 》作业 1、某快餐店某天随机抽取49名顾客对其的平均花费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为:平均花费8.6元,标准差2.8 元。试以95.45%的置信度估计: (1)该快餐店顾客总体平均花费的置信区间及这天营业额的置信区间(假定当天顾客有2000人); 解:总体均值的置信区间:(8.6-0.8,8.6+0.8)即(7.8,9.4)元 营业总额的置信区间:(2000*7.8,2000*9.4)即(15600,18800)元 (2)若其他条件不变,要将置信度提高到99.73%,至少应该抽取多少顾客进行调查? (提示: 69 .10455.0=z ,2 2/0455.0=z ;3 2/0027.0=z , 78 .20027.0=z ) 解:必要的样本容量: n=9*2.82/0.82=110.25=111 2、一所大学准备采取一项学生在宿舍上网收费的措施,为了解男女学生对这一措施 男学生 女学生 合计 赞成 45 42 87 反对 105 78 183 合计 150 120 270 请检验男女学生对上网收费的看法是否相同。已知:显著性水平a=0.05, 487 .9)4(,992.5)2(,842.3)1(205.0205.0205.0===χχχ。 解:H0:π1 = π2 H1: π1π2不相等 = 0.05 Df=(2-1)(2-1)=1 ΣΣ =0.6176 决策: 在 =0.05的水平上不能拒绝HO 结论: 可以认为男女学生对上网收费的看法相同 3、一家管理咨询公司为不同的客户举办人力资源管理讲座。每次讲座的内容基本上 r е ?=1 ?=1 t = ??? ˉe ?? e ??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南海广播电视大学

成人学院《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 统计学原理是为成人学院会计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的重要的基础课,也是经济管理工作者和经济研究人员所必备的一门知识。它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 该课程的开出在政治经济学、经济数学基础、基础会计学课程之后。设置本课程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学习专业统计和计量经济课程奠定理论和方法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学习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后继课程和进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提供数量分析方法。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考虑到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把本课做为基础课开设,本课的内容既包括统计方法,也包括必要的社会经济指标核算的基本知识。使学生能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研究有关经济问题,为国民经济的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数字资料,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因此,在教学上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基本统计指标的核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 在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教学中,对统计知识的需求不一样,因此有的内容对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具体的要求将在各章的教学内容中加以说明。 在各章的教学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内容按"了解、一般理解、重点理解"三个层次要求;有关指标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分析方法等内容按"会、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三、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一)学时和学分 1、学时:课内学时90课时(电视学时29课时、教学辅导学时45课时、自学及作业16课时) 2、学分:5学分 (二)教材 本课程教材是由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和其他教材等多种媒体组成的一体化教材,要求学生能正确使用。 1、文字教材

本科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XX学院 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XX 课程名称:微观经济学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 适用专业:物流管理 课程负责人: XX 制(修)订时间: XX 专业负责人审核: 专业建设委员会审核: XX年 X月

《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适用专业:微观经济学执笔人: XX 适用学期:第三学期审核人: XX 学时: 48 制(修)订时间:XX 一、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和经济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理论课。它以个量分 析法为基础,分析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阐述价格机制的形成以及如何引导 市场经济主体实现稀缺资源有效配置,并说明市场失灵时,政府的作用。微观经 济学内容,主要包括:供求原理和弹性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 理论,厂商均衡理论,收入分配理论,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和政府 的作用。 (二)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本课程的教学,旨在让经济与经济类的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 本概念和理论,认识这一学科的基本构架和分析逻辑,掌握实例分析、简单的数 学模型分析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经济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基本原 理,观察、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比较简单和典型的经济现象和问题,初步了解 本学科最新发展,让学生具备良好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基本的经济分析能力,为 学习其他专业课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逻辑性强,又与现实经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 因而,在教学中,首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抽 象的经济学理论,将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到对经济活动实践的探讨和认识之中,

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日历

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日历 一、课程名称企业战略治理(strategic Management) 二、课程编码 MC30020 三、学时与学分 40/2 四、课程教学目标 企业战略是企业为了长期生存和进展,在充分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所做出的全局性、长期性、全然性的谋划。在当今企业环境因素越来越复杂多变、竞争越来越猛烈的时代,企业战略及其治理越来越显示出企业战略治理是工商治理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战略治理要紧研究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中如何确定企业的竞争方向和竞争策略,并保证这些策略能够得到正确的执行,实现组织的目标。 本课程着重介绍以下内容:1)企业战略与战略治理;2)战略分析;3)战略选择及评判;4)战略实施和操纵。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把握企业战略治理的差不多知识、差不多原理; 2、熟悉差不多的企业战略分析、制定、实施等方法和工具; 3、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企业战略治理实际应用能力其在企业治理中的重要性。 五、适用学科专业:工商治理硕士(MBA) 六、课程日程安排(40学时,共10讲) 1.1.什么是治理 1.2.国内一些企业的战略及其变革分析 1.3.企业战略的构成与体系 1.4.战略治理的概念与任务 第二讲企业外部环境分析(4学时) 2.1.宏观环境分析 2.2.行业环境分析 2.3.竞争对手分析 案例分析讨论 第三讲企业能力分析(4学时) 3.1.核心竞争力与竞争优势 3.2.企业经营资源分析 --经营能力分析 --技术资源分析 --销售资源分析 --财务资源分析

--职能战略的和谐分析 4.1.企业使命 4.2. 环境、战略、能力的匹配 4.3.战略目标 案例 第五讲公司战略选择(4学时)5.1.稳固进展战略与进展战略 5.2.公司进展战略的实施方式 5.3.防备战略 5.4.战略组合与战略选择实践 案例分析讨论 6.1公司国际化经营的缘故及特点 6.2国际化经营的环境因素分析 6.3公司一样国际竞争战略的选择 6.4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 6.5国际战略联盟 第七讲经营单位竞争战略选择(6学时)7.1成本领先战略 7.2差异化战略 7.3集中化战略 7.4选择一样竞争战略的原则 7.5产业结构与竞争战略 案例分析讨论 第八讲战略评判方法及战略选择过程(6学时)8.1增长率――市场占有率矩阵法 8.2行业吸引力――竞争能力分析法 8.3生命周期法 8.4产品――市场演化矩阵法 8.5 PIMS分析 8.6 汤姆森和斯特克兰方法 8.7 战略选择过程 案例分析讨论 第九讲连续经营优势与竞争战略(6学时)9.1.竞争优势来源 9.2.竞争优势构建 9.3.三种差不多战略 案例分析讨论 第十讲联想进展战略(2学时)10.1.战略分析框架 10.2.联想战略回忆 10.3.外部环境分析 10.4.内部环境分析 10.5.战略转型

会展管理 课程整体设计

《会展管理》课程整体设计方案课程名称 课程代码 所属学院(部): 适用专业 总学分 总学时 编制人 审批人

《课程整体设计》 一、课程性质 《会展管理》是以会展活动举办的基本过程为主线,全面地对会展管理不同阶段的理论和实践加以讨论,并按照会展活动进行的基本过程,将会展管理分为启动策划阶段的管理、执行阶段各功能要素的管理、展会活动结束后的评估。每个阶段在管理上分别有不同的论述侧重点。学生通过学习后不但可以对会展管理的理论有全面的认识,而且可以将其运用到会展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去,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 《会展管理》适合本科、高职高专院校及成人教育的会展课程教学用书,同时也可作为会展培训机构的培训教材,并对会展行业从业者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会展行业发展需要和完成会展管理实际工作任务即展会活动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为特点,并根据会展管理工作过程,我们将会展管理课程分为三个模块十一个任务进行教学,第一模块启动策划阶段的管理,下设任务一会展概述、任务二、会展的策划;第二模块执行阶段各功能要素的管理,下设任务一会展的营销管理、任务二会展物流管理、任务三会展场馆和设施的经营管理、任务四会展人力资源管理、任务五会展信息管理、任务六会展财务管

理、任务七会展风险管理、任务八会展的质量、环境与安全管理;模块三展会活动结束后的评估之任务展会评估进行教学。在教学中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和工学结合,为此我们将该会展管理课程定为44学时,分成理论教学36课时和实践教学4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以案例分析、对学生进行分组训练,包括案例解析、学生课堂陈述等教学方式,实施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 课程目标设计 1、教学目标 通过理论和实践环节,使学生通过学习后不但可以对会展管理的理论有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将其运用到会展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去。 2、知识目标 掌握会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悉会展一系列活动的策划、营销管理、物流管理、会展场馆和设施的经营管理、会展财务管理和风险管理等要领。 3、能力目标 通过对学生的实操能力培训,掌握会展活动的基本要领,并且能将其运用会展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去。 课程内容设计 《会展管理》课程教学中,始终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财务管理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注意融“教、学、做”、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将实训、实习等实践性教学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国家开放大学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国家开放大学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统计学原理》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管理类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有关统计知识方面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应达到的总体目标是: 1.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各种统计方法,并理解各种统计方法中所包含的统计思想。 2.使学生掌握各种统计方法的不同特点、应用条件及适用场合。 3.使学生熟练使用Excel进行各种统计计算,并对计算机输出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统计作为数据分析的一种通用语言,为使用者提供了一套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原则和方法。 本课程内容包括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常用的一些统计方法等。描述统计部分主要介绍统计数据的基本描述方法,如图表展示技术、用统计量描述数据等。推断统计部分包括概率分布的基本知识、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等。实际中常用的一些统计方法包括相关与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指数等。 二、课程教学方法和要求 1.本课程在讲解时需要结合使用Excel软件,并在教学过程中实时进行演示,实现教学和学习的计算机化。 2.强调统计方法的思想和应用,避免概念化教学。 3.避免手工计算,强调与统计软件的结合。 4.避免要求学生记忆公式,要求以理解为主。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一、课程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本课程共包括9章内容。各章节的目录如下: 第1章数据与统计学............................................................... () 1.1 统计学及其应用............................................................................ () 1.1.1 什么是统计学 ..................................................................... () 1.1.2 统计学的应用 ..................................................................... () 1.2 数据及其来源 ............................................................................... () 1.2.1 变量与数据......................................................................... ()

微观经济学计算公式(最全)17224教学提纲

微观经济学计算公式(最全)17224

第二章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 (1)需求函数 线性需求函数 供给函数 线性供给函数 弧弹性公式 点弹性公式 (2)需求的价格弹性:弧弹性 212112122 1 122 1121212.2 /)(2/ )(/)(/)(//e Q Q P P P P Q Q P P P P Q Q Q Q P P P Q Q Q P P Q Q d ++--=+-+-=--=??= (3)需求的价格弹性:点弹性 Q P dP dQ P dP Q dQ d e ?-=-=/ (4)需求弹性的几何意义(以线性函数为例,如右图1) AF FO AC CB OG GB OG CG CG GB Q P dP dQ e d ===?=?- = (1)供给的价格弹性 点弹性: 弧弹性: P Q s γδ+-=()P f Q d =P Q d βα-=()P f Q =s y x x y x x y y e ???=??= /y x dx dy x dx y dy e ?==/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 Q P dP dQ P dP Q dQ s e ?==//)(2/ )(2 11 22 112P P P P Q Q Q Q P P Q Q e s +-+-=??=

(2)需求交叉价格弹性: (3)需求的收入弹性: 第三章 效用论 (1)边际效用的表达式 (2)消费者均衡条件 (3)消费者剩余 (4)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RS) (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 (5)预算线( budget line ) (6)均衡的条件 第五章 成本论 x y y x y y x x Q P dP dQ P dP Q dQ xy e ?==/y y x x xy P P Q Q e ??= Q M dM dQ M dM Q dQ Q M M Q M e ?==???=/()dQ dTU Q Q TU MU Q =??=→?lim I X P X P X P n n =+++ 2211λ====n n p MU P MU P MU 22 11()0 00 0Q P dQ Q f CS Q -=? dx dy x y MRS x xy = ??-=→?0lim 2 121 22112P I X P P X X P X P I +- =+=2 112P P MRS =

《统计学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一、实验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院、系:经济管理学院会计系 二、实验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无论在国家宏观调控还是企业和个人的微观决策中,统计的作用日益重要。为此,教育部已将《统计学原理》列为财经类专业的十大核心课程之一。作为一门介绍数据处理技巧的方法论的应用科学,统计学的重要意义在于为科学研究、经营决策等提供数据分析模型和数据分析方法,因此,学生除了系统掌握统计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外,还必须掌握利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的方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之中,这也是开设统计实验教学的目的所在。 通过本课程实验教学,使学生: 1.领会统计软件在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和效率中的重要作用; 2.了解经济社会和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统计软件,如EVIEWS软件、SPSS软件、EXCEL软件等; 3.系统掌握EXCEL软件在数据整理、计算分析及统计推断中的应用。 三、实验项目名称和学时分配

四、实验内容、要求和所用设备 1.实验内容和实验要求 (1)EXCEL 在数据整理中的应用。在指导教师课堂讲解和演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利用FREQUENCY函数进行数据分组、利用图表向导进行图表生成等操作,课堂教学中由教师随机抽取学生上台操作,布置课后作业进行练习。 (2)EXCEL在数据分布特征描述指标计算分析中的应用。在指导教师课堂讲解和演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熟练掌握AVERAGE、 MODE、 MADIAN 、STDEV、SKEW、KURT等函数进行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计算和分析,据以说明数据的分布特征。课堂教学中由教师随机抽取学生上台操作,布置课后作业进行练习。 (3)EXCE在时间序列长期趋势预测中的应用。在指导教师课堂讲解和演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会利用INTERCEPT 和SLOPE、CORREL、FORECAST等函数进行相关系数计算、时间序列长期趋势测定和预测。课堂教学中由教师随机抽取学生上台操作,布置课后作业进行练习。 (4)EXCEL在指数计算分析中的应用。在指导教师课堂讲解和演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会利用INDEX等函数及单元格的计算功能进行统计指数的计算机统计指数的因素分析,为后续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及财务分析等专业课程学习中的因素分析法奠定基础。课堂教学中由教师随机抽取学生上台操作,布置课后作业进行练习。 2.实验主要设备 实验只需微机及安装统计软件即可,实验地点为管理学院管理综合实验室或ERP实验室,以班级为单位上机操作。 五、实验课程考核(宋体小四黑) 统计学原理上机实验考核形式为考查,采取上机操作形式。考核内容主要是EXCEL软件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具体包括EXCEL软件在数据整理中的应用;EXCEL在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计算分析中的应用;EXCE在长期趋势和预测中的应用及EXCEL在指数计算分析中的应用。 成绩评定方法:本实验课程通过实际操作和上交实验结果综合计入统计学原理课程总体考核学生平时成绩,实验课程的考核成绩占到课程平时成绩的30%。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书 1.《统计学原理》(第三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李文新主编 2.《统计学基础》(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贾俊平主编 3.《统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贾俊平编著 4. 商务统计学(第五版),戴维·M·莱文等著,2010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执笔人:李文新 经济管理学院(盖章) 2016年 6 月20 日

梨树管理年历三篇

梨树管理年历三篇篇一:梨树管理年历 时间 作业项 目 主要工作内容 1-3月上旬冬季修 剪 幼龄树根据确定的树形,进行整形修剪。原则为轻剪长放,多 留枝,保持健壮的树势,早日成形,适期结果。盛果期树维持 中庸树势,枝组细致修剪,高产稳产,不要形成大小年。物资准 备 备足肥料、农药、维修机具。 刮树皮 每年或隔年在修剪之后,应给树干、主枝等骨干枝刮皮,以防 除活在树皮缝中越冬隐藏的红蜘蛛、食心虫类害虫卵。对患有 腐烂病的梨树应将病疤处的树皮刮净,并刮至木质部。刮下的 树皮应立即烧掉。 施基肥 提倡秋施基肥,但对上年未秋施基肥的树,应在此时期施完基 肥 土壤管 理 翻耕梨园、维护水系。 3/中下 追肥灌 水梨树全年的施肥量,可按历年平均产量计算,一般亩产50kg果实,施纯氮150-200g,

氮磷钾的比例可按1:0.4:1施用。上年秋或当年春追已施过基 肥的树,此时可追施全年追肥量(氮)的1/3,未施过基肥的可追 施全年追肥量的2/3。对未施基肥或施过基肥末混入磷肥的梨 树,此期将全年磷肥l次施入。 补栽缺株的梨园或缺乏授粉树的梨园,在此时栽树苗 高接换 优 对品质低劣的品种,可用枝接法高接优良品种或优良授粉品种 喷药3月下旬梨树芽膨大期可喷4-5度石硫合剂,或40%福美砷200倍防治越冬病虫害。 梨大食心虫危害严重的果园,在梨大食心虫转芽时(即危害1个芽后转到另1个芽上危害),喷1500倍50%1605+50%敌百虫,或1000倍50%辛硫磷乳剂,或40%水胺硫磷+害立平或0.3%优质洗衣粉,兼治梨实蜂、星毛虫、梨瘦华蛾等。 灌水防冻梨花期易发生霜冻的果园,可在临近开花期浇1次透水,减轻冻害。 4月疏花从花序伸出至开花末期进行。要视植株上花量的多少进行:对弱花序、弱枝组上的花序、延长果枝头上的花序、着生在枝杈间的花序、枝组基部的花序、大年时长果枝的枝顶和腋处着生的花序,全部疏除。疏花以后的留花间距,大型果如雪花梨、鸭梨可为15-20cm,小型果可小些。对上强下弱、外强内弱的树,上强枝上的花序应少疏或不疏,弱枝、下垂枝、角度小的枝,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研究生课程教学日历 课程名称:财务管理课程代码:MB30010 主讲教师:陈君宁教师编号:0000281 电话: 电子邮件 一、课程概述 研究企业资金运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在比较成熟的资本市场条 件下,企业融资和投资决策活动的基本方法及内容。? 二、教学目的 1、了解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把握财务管理与企业其它职能管理(生产、 营销、人力资源等)之间的关系; 2、全面了解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3、了解财务管理今后的发展趋势与新挑战; 4、学会运用财务管理的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 文献阅读、课堂讲解、案例分析与讨论、个人与小组书面报告等。 四、课程参考资料 [1]??? 教材:《公司理财》,夏新平编着,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 参考书:Basic Financial Management(Seventh Edition) 美 Arthur David F. Scott John D. Martin Jay William Petty 朱武祥译清华 大学出版社 1997 五、考核方法 课堂参与: 20% 课程结束考试: 80% 六、教学日程安排(32学时) 1. 财务管理基本知识:4学时。主要内容有:财务管理的概念、管理 目标、内容框架与体系、财务管理的发展沿革与今后的发展趋势等; 2. 资金的时间价值与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4学时。主要内容有:资金时间价值 的含义、资金的等值计算、财务管理的本质是对价值的描述等重要理念; 3. 金融市场与长期融资工具:4学时。主要内容有:金融市场的概念与一般特征、常见的金融交易方式、债券的一般特征、可转换债券、债券的附加条歀、优先股 和普通股的一般特征等;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编号:JX083 2.学分:3 3.学时:54课时,其中:理论54 4.课程类别:专业课 5.考试/考查:考试 6.适用专业: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经济管理、电子商务、房地产经营与管理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课程性质 《统计学原理》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偏重于方法论和应用性的学科。它系统介绍了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分析方法,为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调查研究提供理论、原则和方法。统计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与其他管理学科与经济学科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作为必不可少的工具类、技能型的基础学科。经济主管部门企业各管理层的工作,都离不开统计理论的指导、统计方法的应用,为此,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理论的教学及应用方法的训练。 2、教学任务 统计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因此,教学中应对其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同时它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具体实例,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主要采用闭卷考试。着重是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3、教学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生,教给学生基本的统计思想,让学生掌握统计研究中的数据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去认识这个世界,探究客观事物内在的数量规律,从而达到对客观存在的科学认识。 三、与相关课程的衔接 本课程是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是《财务管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结算实务》等科目的辅助学科。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建议 1.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结合本专业具体的培养目标,通过案例教学的方法教授学生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教学形式 在教学中,以板书和多媒体为主。 五、教学过程建议 1.学时分配: 总课时:54,其中理论教学课时数54. 2.教材: 建议教材: 《统计学基础》,于兆河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10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建议参考教材: (1)《基础统计》,杨光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第一版,2008年 (2)《统计学基础》,肖战峰主编,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10年。 3.考核形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考试时间为90分钟。最终课程成绩采用百分制,主要分为考勤情况(20%)、课堂提问成绩(10%)、期末卷面成绩(70%) 六、教学课时分配

(完整版)《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60633 课程名称:微观经济学 英文名称:Micro-Economics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54 学分:3 适用对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试;平时30%;期末70%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政治经济学 二、课程简介 中文简介 微观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二百多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它所涉及的原理、定律和理论,是对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系统反映和描述,是其它相关专业经济理论精华的浓缩,它集实证理论分析和规范理论分析为一体。微观经济学也是现代理论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采用个量分析的方法,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运行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微观经济学是财经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其他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微观经济学侧重于有关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的教学,使学生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内容有详尽的了解,并能运用一些基本的经济分析方法和工具,对有关理论和模型进行一些实证性的描述和分析,并最终明确西方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社会资源如何得以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这一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内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了解某些西方经济理论对我国当前的经济改革和开放的借鉴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当今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特别是认识政府各项微观经济政策的理论背景,提高预见这些政策的现实影响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导论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应用统计学。它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因此统计学便成为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 二、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学习经济与管理各专业的后继课程和进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提供数量分析方法。本课的内容既包括统计方法,也包括必要的社会经济指标核算的基本知识。使学生能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上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基本统计指标的核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并能够初步运用统计基础的基本方法处理一般统计基础问题。 三、教学对象 13级营销与策划 四、学分要求 4学分 六、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统计概述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明确统计的含义及统计的研究对象; 2、能够灵活运用统计指标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简单分析;

3、重点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统计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1、统计的研究对象 2、标志和指标的联系与区别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统计的研究对象 1、统计的含义 2、统计的研究对象 3、统计的特点 (1)数量性 (2)总体性 (3)具体性 (4)客观性 4、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1)大量观察法 (2)统计分组法 (3)综合指标法 5、统计的基本职能 (1)统计信息职能 (2)统计咨询职能 (3)统计监督职能 第二节统计的基本概念 1.总体和总体单位 2.标志和统计指标 重点理解标志和指标的联系与区别 3.变量和变量值 4.指标体系 第二章统计调查(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最新微观经济学计算公式(最全)

微观经济学计算公式 第二章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 (1)需求函数 线性需求函数 供给函数 线性供给函数 弧弹性公式 点弹性公式 (2)需求的价格弹性:弧弹性 2 121121221122 1 121212.2 / )(2/)(/)(/)(//e Q Q P P P P Q Q P P P P Q Q Q Q P P P Q Q Q P P Q Q d ++--=+-+-=--=??= (3)需求的价格弹性:点弹性 Q P dP dQ P dP Q dQ d e ?-=-=/ (4)需求弹性的几何意义(以线性函数为例,如右图1) AF FO AC CB OG GB OG CG CG GB Q P dP dQ e d ===?=?- = (1)供给的价格弹性 点弹性: 弧弹性: (2)需求交叉价格弹性: (3)需求的收入弹性: P Q s γδ+-=() P f Q d =P Q d βα-=()P f Q =s y x x y x x y y e ???=??=/y x dx dy x dx y dy e ?==/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 Q P dP dQ P dP Q dQ s e ?==/2 /)(2/)(2 11 22112P P P P Q Q Q Q P P Q Q e s +-+-=??=x y y x y y x x Q P dP dQ P dP Q dQ xy e ? ==/y y x x xy P P Q Q e ??= Q M dM dQ M dM Q dQ Q M M Q M e ?==???=/

第三章 效用论 (1)边际效用的表达式 (2)消费者均衡条件 (3)消费者剩余 (4)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RS) (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 (5)预算线( budget line ) (6)均衡的条件 第四章 生产论 (1)短期生产函数:(以劳动可变为例) K 不变,L可变,则 (2)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 (3)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K L f Q ,=L ,K 均可变,可互相替代 ()dQ dTU Q Q TU MU Q =??=→?lim 0I X P X P X P n n =+++ 2211λ ====n n p MU P MU P MU 2211()0 00 Q P dQ Q f CS Q -=?dx dy x y MRS x xy = ??-=→?0lim 2 1212 2112P I X P P X X P X P I +-=+=2 112P P MRS =() K L f Q ,=() K L f TP L ,=L TP AP L L =dL dTP L TP MP L L L =??=

教学资源内容-计算机系

教学资源内容-计算机系统与网络

《信息系统与数据库技术》 1.课程概述 1.1历史沿革 东华大学在2000年设置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中,就已经开始提出了面向综合应用开发能力培养开设课程。“计算机系统与网络技术”就是面向应用开发类的一门重要的课程。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应用的深入,在各个应用领域中,计算机系统与网络技术密不可分,相应的知识。但由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学时等方面原因,多数学生都只能选修计算机系统或计算机网络其中的一门课程,因此本门课程考虑将传统计算机专业的两门课程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门课程中,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学习理解日常学习、今后工作中所应用的计算机系统、网络工作的基本方式,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应用中出现实际问题。 由于适合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计算机系统与网络》教学的教材比较匮乏,大多为较深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或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材。基于此,本教学团队从2000年开始,根据当时制定的教学内容,编写了《计算机组成与网络》教学教材,经过4年使用后,根据教师教学总结、学生的教学反馈,2004年对全书进行了全面改版,出版了第二版《计算机组成与网络》,在教学中使用3年。 根据计算机系统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对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的要求,2007年我们根据优化后的课程内容,组织教师,联合上海市多所高校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编写出版适应新时期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材《计算机系统与网络技术》,2008年6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并且被指定为上海市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参考教材。教材已经过两届学生使用,应用中反映出的问题和缺陷,将在新版教材中进行修正和完善。 1.2课程目标 本课程通过学习计算机系统与网络通讯的基本原理和常识,了解计算机系统与网络的工作模式,掌握系统的应用模式、应用方法,能够应用理论知识解

白求恩医学部2017年秋季学期教学任务2017年

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本科教育2017年秋季学期教学任务 白求恩医学部人才培养办公室 二○一七年四月二十五日

目录 一、白求恩医学部2017年秋季学期教学日历 二、第一部分本科教育各专业开课计划第 1 页 三、第二部分各教学单位具体承担教学任务一览第 10页

2017年秋季学期承担教学任务单位一览承担教学任务单位 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临床医学院第一学院临床医学院第二学院 临床医学院第三学院口腔医学院 药学院护理学院 数学教学中心物理教学中心 化学教学中心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计算机教学中心公共外语教育学院 体育教学中心武装部军事教研室 学生处医学部外语医学班 人才培养办公室联系人:吴运涛 85619956; 李治国 1;

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2017年秋季学期教学日历 说明:1. 表中黑斜体数字表示假日,包括、中秋节、国庆节(1-8);元旦(30、31、1)等假日。 2. 2017年8月28日~2018年1月21日为教学及考试周,共21周。 3. 2018年1月22日至3月4日为寒假,共六周。 4.新生8月28日-9月24日2016级军训4周,9月25日正式排课。 1 / 2

第一部分本科教育2017年秋季学期开课计划 一、白求恩医学班(医学试验班) (一)2014级:47人 检体诊断92(48/44)外科总论80(40/40) 医学影像90(70/20)实验诊断50(34/16)心电诊断26(18/8)超声诊断 30(22/8) 核医学30(22/8)内窥镜技术30(22/8) 卫生经济学20* (二) 2013级:41人 医学心理学 36 精神病学 36 急救医学30 临床流行病学 30 皮肤病学 40 卫生学 30 口腔科学 12 中医学 70 眼科学 40 传染病学 40 耳鼻喉科学 40 康复医学 30 法医学 30 循证医学30 医学科研导论30 (三)2012、2011、2010级:定向实习、科研设计。 二、临床医学七年制、临床医学(“5+3”一体化) (一)2017级:“5+3”一体化(临床、口腔):军事训练4周9月25日开始排下列课程: 军事理论16 形势与政策Ⅰ 16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 36 大学计算机 60 英语 80 无机化学 50 无机化学实验/32 体育 30 微积分D 80(64/16) 医学外语班:另加口语听力60 实验分组:①组:临床1-4班约100人;②组:临床5-6班+口腔约90人 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大学计算机分两个教学班进行: Ⅰ班:临床1-4班约100人;Ⅱ班:临床5-6班+口腔约90人 (二)2016级“5+3”一体化(临床、口腔):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60 英语80 体育30 有机化学70/64 生物化学56 人体健康概论58(38/20) 医学外语班:医学术语34 实验分组:①组:临床1-4班100;②组:临床5-6班+口腔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