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华藻类厌氧消化研究进展及关键问题

合集下载

蓝藻水华及其所产生藻类毒素的研究进展

蓝藻水华及其所产生藻类毒素的研究进展

28生物技术世界 BIOTECHWORLD蓝藻大约出现在距今33~35亿年前,目前人们所发现的蓝藻大概有2000种,在我国有记录的蓝藻约有900种,其遍布于世界各地[1]。

蓝藻是所有藻类生物中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类,蓝藻的细胞中央有核物质,虽然核物质内没有核膜和核仁,但其仍具有核的功能[2]。

其繁殖方式分为营养繁殖和产生内生孢子或外生孢子的无性生殖两种。

1 蓝藻水华的产生蓝藻水华的发生机理一直都是生态学领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经过多年来的不断探索,科学家们先后提出了几种可能性的理论或假说,从某些方面对蓝藻水华的产生进行了阐述。

(1)氮磷比假说Redfield 认为氮磷比为16时对藻类的生长是最适宜的[3],实验也证明了氮磷比为16时会出现束丝藻水华[4],其他学者所做的研究也从不同方面支持和补充这一说法,Smith [5]认为发生蓝藻水华时水蓝藻水华及其所产生藻类毒素的研究进展赵天琦 宋福强(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摘要:蓝藻水华已经成为人类所关注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在最近的几十年里,我国的湖泊生态系统受到损害,水体质量有所下降,我国的经济和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藻类毒素的产生是蓝藻水华带来的主要危害之一,有研究表明世界上25%~75%的蓝藻水华会产生藻毒素。

本文对蓝藻水华及其所产生的藻类毒素的种类、毒性作用等方面进行综合阐述,旨在为生态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蓝藻水华 藻毒素 毒性作用中图分类号:X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060(2015)06-0028-02Advances in algae blooms and toxinsproduced by cyanobacteriaAbstract:China is one of the countries where cyanobacterial bloom happens most frequently and has the most extensive distribution. In recent decades,China’s economy and development has been restricted due to the damage of lake ecosystem, along with the harm to its function and declining water quality.The main harm that cyanobacterial bloom brings comes from algal toxins. Some research shows that algal toxins can be produced by 25%~75% of cyanobacterial bloom in the world. In this paper, the toxic effects of cyanobacteria toxin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comprehensive elaboration aim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human health.Key Words: cyanobacteria blooms; algal toxins;toxicity表1-1 常见的蓝藻毒素Table 1-1 Common cyanobacterial toxins蓝藻毒素 毒性靶器官 产毒蓝藻 环肽类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 肝脏微囊藻(Microcystis) 鱼腥藻(Anabaena) 颤藻(Oscillatoria) 念球藻(Nostoc) 软管藻(Hapalosiphon) 项圈藻(Anabaenopsis) 节球藻毒素(nodularin) 肝脏 鱼腥藻(Anabaena) 颤藻(Oscillatoria)束丝藻(Aphanizomenon) 生物碱鱼腥藻毒素(anatoxin)神经突触鱼腥藻(Anabaena) 颤藻(Oscillatoria)束丝藻(Aphanizomenon) 污秽毒素(aplysiatoxin)皮肤 颤藻(Oscillatoria) 林氏藻(Lyngbya) 裂须藻(Schizothrix)筒胞藻毒素(cylindrospermopsin) 肝脏筒胞藻(Cylindrospermopsis Umezakia) 束丝藻(Aphanizomenon) 林氏藻毒素(lyngbyatoxin-a)皮肤,胃肠系统林氏藻(Lyngbya) 石房蛤毒素(saxitoxin) 神经轴突鱼腥藻(Anabaena) 林氏藻(Lyngbya)束丝藻(Aphanizomenon)筒胞藻(Cylindrospermopsis Umezakia)脂多糖类 能危害任何暴露的组织以上各种蓝藻都产生29BIOTECHWORLD 生物技术世界体中总氮磷比不超过29。

中国太湖蓝藻水华发生的生态学机制研究

中国太湖蓝藻水华发生的生态学机制研究

中国太湖蓝藻水华发生的生态学机制研究
近年来中国太湖频繁出现蓝藻水华,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带来了很大的
威胁。

为了探究这一问题,很多学者对太湖蓝藻水华发生的生态学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首先,太湖水华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水体富营养化,这一现象的产生是由于人类
活动和自然因素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太湖周边的人口不断增多,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化学污染物、生活垃圾和废水排放。

这些垃圾和废水中包含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如氮、磷等,这些养分在水中会转化为植物生长所需的有机物质,形成水体富营养化的现象。

其次,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产生又加速了藻类生长的速度。

水华是以蓝藻为主的。

蓝藻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其存在形式通常是细胞在水体中聚集,形成大量类似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绿色细胞。

太湖的富营养化使得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非常高,对蓝藻的生长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除此之外,太湖蓝藻水华的形成还与环境因素的影响有关。

在太湖生态系统中,夏季的气温和光照强度都非常高,这为蓝藻的生长创造了非常有利的环境条件。

此外,太湖的水体水动力学也非常重要,由于太湖的面积较大,因此水流运动较慢,这为蓝藻在水体中停留生长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总之,太湖蓝藻水华发生的生态学机制非常复杂,需要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才
能真正达到发生水华的程度。

因此,为了预防和治理水华问题,不仅需要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排放,还需要综合考虑水文、生态、环境等因素,制定出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理效果。

藻类水华的发生机理及控制措施初步研究——以贵州乌江思林水库为例

藻类水华的发生机理及控制措施初步研究——以贵州乌江思林水库为例

藻类水华的发生机理及控制措施初步研究——以贵州乌江思林水库为例摘要:藻类水华会引起水质恶化,造成水体缺氧,造成水生生物的大量死亡。

本文初步分析了思林水库发生藻类水华的原因,提出了思林水库水环境治理措施初步建议,对水库蓄水初期水环境治理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藻类水华;富营养化;控制措施0 前言乌江是长江上游右岸最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贵州省西北部乌蒙山东麓。

乌江流域是我国十三大水电基地之一。

乌江思林水电站位于乌江干流中游思南县境内,是乌江干流规划的第八个梯级。

思林电站的建设形成了思林水库,思林水库正常蓄水位440m,坝址多年平均流量849m3/s,具备日调节性能。

2009 年3 月28 日,思林水库开始下闸蓄水。

蓄水成库初期,在水库坝前、支流和部分河段等断面开始出现藻类水华,其中坝前断面的和文家店断面出现的该现象尤为严重。

思林水库藻类水华,给库周的老百姓饮用水安全带来一定影响。

为了保护思林水库生态环境,保障水库周边饮用水安全,维护思林电站和水库周边区域的和谐发展环境,思林电站建设单位贵州乌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专门组织了专家对思林水库藻类水华开展调查研究,以求充分了解此次藻类水华的基本情况及影响,找出思林水库藻类水华成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此,国家水电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廖文根研究员会同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贵州师范大学、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等单位专家对思林水库藻类水华问题进行了实地诊断调查。

贵州师范大学和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对思林水库水质及浮游植物进行了细致的监测、检测。

本文根据专家现场诊断调查结论、监测检测数据、乌江流域的水环境状况,对思林水库藻类水华的发生机理及控制措施进行初步研究。

1 乌江流域水环境基本状况乌江流域位于东经104°18′~109°22′,北纬26°07′~30°22′,流域总面积8.79 万km2。

乌江中上游位于黔中地区,是贵州目前最发达的地区,流域居住人口近2000 万。

利用溶藻菌溶藻治理“水华”研究进展

利用溶藻菌溶藻治理“水华”研究进展

利用溶藻菌溶藻治理“水华”研究进展摘要:从求索溪的污水中分离筛选出三株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c aeruginosa), 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斜生栅藻(Seenedesmu obliquu)均具有溶藻效应的菌株,分别命名为G1, G2, G3。

根据菌落的形态特征观察,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反应等试验,可以初步鉴定,G1菌株属于芽抱杆菌属(Bacillus sp.),G2菌株属于奈瑟氏球菌属(Neisseria sp.),G3菌株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

通过三种菌株分别对这三种水华藻叶绿素a的去除率的定量测定以及对溶藻数据进行单因素多样本T检验(One-way ANONVA T tset),结果表明,G1菌株对这三种水华藻均具有较好的溶藻效果。

关键词:水华;溶藻细菌;溶藻效应;Abstract: the quest from the Three Gorges Un iversity river of sewage was isolated three pairs of Microcystis aerug inosa, An abae na flos-aquae, Seen edesmusobliquus were lytic effect with The strains were named as G1, G2, G3. According to observation of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lonies, Gram staining,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reaction tests, can be initially identified, G1 strains belonging to Bacillus (Bacillus sp.) , G2 strains belonging to Neisseria genus (Neisseria sp) , G3 stra in bel ong to Pseudo monas (Pseudo mon assp.) . By three stra ins of these three algae bloom removal rate of chlorophyll a determ in ati on and quantitative data on One-way ANONVA T test results show that, G1 strains of these three kinds of algae blooms have better lytic effect.Keywords: water blooms; algae-lys ing bacteria; dissolved algae character;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它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蓝藻水华危害防治措施论文

蓝藻水华危害防治措施论文

蓝藻水华危害防治措施论文摘要:蓝藻水华会造成鱼虾死亡,导致水体污染,水道堵塞,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

除此之外,蓝藻毒素也会严重地危害人类的健康。

我国众多湖泊水体蓝藻水华发生频率高,藻类生物量巨大,水华种类的产毒力强,因此,迫切需要具有长效、经济和安全的预防和控制蓝藻水华策略和技术措施。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蓝藻水华的发生机理,并结合国内外爆发蓝藻水华事件及后果,分析水华爆发的三大危害,提出防治措施。

关键词:蓝藻水华;发生机理;危害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但近年来,我国的江河、湖泊及近海海域的氮磷污染呈加重趋势,内陆主要湖泊的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深。

水体富营养化导致部分藻类以及其他水生生物异常大量繁殖,造成水体透明度下降,产生异味,水体功能遭到破坏。

2007年太湖、滇池以及巢湖蓝藻暴发进一步引起了人们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关注。

因此,治理富营养化水体,防治水华,恢复水体的综合功能,已成为当前水环境与水资源保护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

一蓝藻与蓝藻水华蓝藻是藻类生物,又称蓝细菌或蓝绿藻,大多数蓝藻的细胞壁外面有胶质衣,因此又叫牯藻,一般呈蓝绿色,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光合自养生物。

已知蓝藻约2000种,中国已有记录的约900种,分布十分广泛,遍及世界各地,但大多数(约75%)生活在淡水中,少数分布在海水中。

在环境条件适宜时,某些蓝藻能快速生长,当达到一定生物量时,这些蓝藻在水体表层大量聚集。

形成肉眼可见的藻类聚集体,即蓝藻水华。

二水华的发生机理水华又称“水花”或“藻花”,是当水体处于富营养状态时,只要具备适当的温度、光照、风浪悬浮等有利于藻类滋生的气象、水文等自然地理条件,就能促使淡水水体中某些蓝藻类过度生长繁殖或聚集并达到一定浓度,引起水体颜色变化,并在水面上形成或薄或厚的绿色或者其他颜色的藻类的漂浮物的现象。

蓝藻水华爆发需有以下条件:水体处在重度富营养化状态。

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的主要营养物氮、磷含量增加导致浮游生物过量繁殖的现象。

水动力条件下蓝藻水华生消的模拟实验研究与探讨

水动力条件下蓝藻水华生消的模拟实验研究与探讨

水动力条件下蓝藻水华生消的模拟实验研究与探讨
曹巧丽;黄钰玲;陈明曦
【期刊名称】《人民珠江》
【年(卷),期】2008(000)004
【摘要】蓝藻水华是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水污染问题之一.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在温度、光照、初始pH值和营养盐等基本条件相同的前提下,模拟水流流速分别为10、20、30、40 cm/s时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水华的产生与消亡过程.实验表明,在10~40 cm/s流速区间里藻类生长周期随流速增大而变长,藻类最大现存量在40 cm/s流速下最大,在10 cm/s流速下最小,流速为30 cm/s 时藻类比增率最大,较适合藻类生存,在整个水华暴发过程中水体氮磷营养浓度呈下降趋势,水体的pH、DO和Ec变化不大.
【总页数】4页(P8-10,13)
【作者】曹巧丽;黄钰玲;陈明曦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湖北,宜昌,443002;三峡大学,湖北,宜昌,443002;三峡大学,湖北,宜昌,443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131.6
【相关文献】
1.不同接种量对蓝藻水华生消的影响探讨 [J], 林启才;黄钰铃;陈明曦;刘德富
2.不同水温下蓝藻水华生消模拟与预测 [J], 黄钰铃;陈明曦;郭静
3.水动力条件下蓝藻水华生消的模拟实验研究与探讨 [J], 曹巧丽
4.不同降雨强度下滨海盐渍土水盐运动规律模拟实验研究 [J], 赵耕毛;刘兆普;陈铭达;邓力群
5.水环真空除氧泵的理论探讨及叶片与水环除氧的模拟实验研究 [J], 周军现;孙尚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藻类水华的微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藻类水华的微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藻类水华的微生物防治研究进展作者:张作阳于洋郑宇婷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3年第14期[摘要]文章简述了藻类水华的危害及生物防治的必要性,概述了微生物防治藻类水华的方式,介绍了病毒、细菌、真菌以及原生动物等在藻类水华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藻类水华微生物水华防治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4-0213-0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水体逐渐从贫营养、中营养向富营养状态转化。

我国目前66%以上的湖泊、水库处于富营养化的水平,其中重富营养和超富营养的占22%[1],由此引起的藻类水华事件频频发生。

1 藻类水华的危害藻类的大量繁殖会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水体变绿发臭,透明度降低,水中鱼类等生物死亡,破坏生态平衡。

当作为水源的水体发生藻类水华时,大量藻类进入水厂,自来水会出现异味和有毒有害物质,增加了水处理的难度,降低了产水率,给城市供水带来不利影响。

此外,在水生动物体内积累的藻毒素,有可能通过食物链的累积效应危害人体健康。

2 藻类水华生物防治的必要性目前,藻类水华防治研究主要集中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方面。

机械清除、曝气混合等物理方法,能耗和成本过高。

化学方法见效虽快,但有可能对水中其它物种产生毒害,造成二次污染。

生物防治是通过其它生物对水华藻类的作用来起到防治效果。

与非生物防治措施相比,生物防治具有安全、高效、经济等优势。

通过微生物控制藻类水华是近年来探索的有效途径之一,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 藻类水华的微生物防治潜在控制藻类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

对藻类的作用方式主要有:寄生作用,寄生于宿主藻细胞从而抑制其生长;溶藻作用,通过直接攻击宿主破坏其细胞或分泌胞外物质杀死藻细胞;捕食作用,原生动物捕食藻类。

3.1 病毒最早发现的藻类病毒是蓝藻病毒,后来又分离到了真核藻类病毒[2]。

病毒的一些特点使其在藻类水华防治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水华和藻类生态学的研究进展与新视角

水华和藻类生态学的研究进展与新视角

水华和藻类生态学的研究进展与新视角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人口、工业和农业的快速发展,水体污染越来越严重,导致了大量的水华和水质问题。

据统计,大约有80%的全球水华发生在中国和东南亚的水域中。

水华严重破坏了水域生态系统的平衡,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近年来,人们对水华和藻类生态学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也展现出了新的研究视角和进展。

一、水华与藻类生态学解析水华通常是指由藻类大量繁殖并聚集形成的一种现象,从而形成大量的浮游植物,对水体带来一定程度的浑浊和变色的现象。

藻类是一类富含叶绿素的生物体,广泛存在于各种水环境中,主要包括浮游藻、附着藻、底栖藻、苔藻、蓝藻等,其中最能引起水华的是浮游藻和蓝藻。

藻类的繁殖与水体环境密切相关。

当水中养分过多,特别是硝酸盐、磷酸盐等无机盐和有机物质过多时,会刺激藻类大量生长。

此外,气温、光照、水流、氧气含量、酸碱度等也会影响藻类的繁殖和分布。

当水体中的磷酸盐含量高于0.02到0.03毫克/升时,就可能会出现水华现象。

水华不仅会消耗水中氧气、影响水生物的生长发育,还容易引起腐败和污染,成为水质恶化和环境污染的表现。

二、水华与藻类生态学研究现状1. 水华形成机制的深入研究近年来,研究人员对水华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们发现,在一定范围内,硝酸盐和磷酸盐的比值会影响藻类的繁殖和群落结构,当磷酸盐过高时,会抑制其他元素的吸收和利用,从而诱导藻类的繁殖。

同时,藻类繁殖也会引起水体光合作用的增加,增加了氧气的产量和浓度,从而促进藻类的繁殖。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控制水体中其它元素的比例和利用效率来预防水华的发生。

2. 水华对水生态的深远影响水华对水体生态的影响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水华期间,藻类大量繁殖消耗了水中的氧气,使得水体缺氧。

此外,水华繁殖期间,藻类产生的大量有毒物质也对水生物生长发育造成了严重影响;更严重的是,藻类繁殖后期,藻类数量急剧下降,这种现象称为水华崩溃,藻类的死亡和腐烂产生的大量有机物质会导致水体污染和营养条件的急剧变化,这对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平衡造成了很大的损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ttp ://hjkxdk. . cn
水华藻类厌氧消化研究进展及关键问题杜昕睿
处理[27]、100°C 以上的 高 温 高 压 热 处 理 [28]以及高 温 高 压 处 理 后 的 汽 爆 法 ,即 高 压 下 急 速 泄 压 [29]。 高温条件主要是针对含有不易分解的木质素的藻 类 [3°],对于蓝藻为主的水华藻类,处理温度通常 在 170°C 以下[25]。热 处 理 后 ,藻 类 厌 氧 消 化 产 气
环境 科学导 刊 http: // 2017,36 (3)
CN53 - 1205/X ISSN1673 -9655
水华藻类厌氧消化研究进展及关键问题
杜 昕 睿 ,刘 传 旸 ,刘 跃 岭 ,李 欢 (深圳市环境微生物利用与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广 东 深 圳 518055)
由于国内湖泊治理的紧迫性,研究机构和相关 企业投入了大量资源研究水华藻类的控制问题,近
年来国内发表的有关水华藻类厌氧消化的论文就超 过 80篇。由于发达国家较少存在淡水水华问题, 研究者对此很少关注,其研究重点在于针对以小球 藻 、螺旋藻等为代表的能源藻类开展厌氧消化研 究 ,其研究结果可供借鉴。本文对这些文献进行了 归纳分析,总结了水华藻类 厌 氧 消 化 的 潜 力 和 前 景 ,提出了后续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1 水华藻类种类及其主要成分
质素、纤 维 素 含 量 较 高 ,消 化 时 间 也 较 长 ,达 到 50d [8]。
虽然有些废弃物碳氮比也偏低,但是由于藻类 水 华 的 季 节 性 ,藻 类 量 不 稳 定 ,因此可以利用污
泥 、禽畜 粪 便 、餐 厨 垃 圾 等 废 弃 物 的 厌 氧 消 化 设 施 ,以 节 约 投 资 和 运 行 成 本 。胡 萍 ™ 研 究 表 明 , 当蓝藻与厌氧颗粒污泥、消化污泥和剩余污泥干物 质量 之 比 分 别 为 6:1、5 : 1 和 4 : 1 时 ,其厌氧发酵 产沼气量及甲烷含量都达到最高。其 中 ,以厌氧颗 粒污泥与蓝藻的混合发酵液产气效果最佳,沼气产 量 为 73 m L / g V S ,平 均 甲 烷 含 量 为 6 9 % 。徐富等 人 [21]将藻类与猪粪共消化,在 蓝 藻 与 猪 粪T S 比为 1:2、总 T S 浓 度 2. 9 % 的 条 件 下 ,20d 产 气 停 止 , 有机 质 降 解 率 为 25. 2 % 。赵明星等人[1°]将蓝藻与 餐 厨 垃 圾 按 I:2.5 (T S 比)共消化时,产甲烷量最 大 ,可 达 到 124 m L / g T S ,相 对 于 1:0.5的混合比 例 ,产 甲 烷 量 增 加 了 4 4 % 。总 体 上 ,由 于 污 泥 、
学深圳研究少院能源4 环 境 学 部 环 境 工 程 专 业 ,2 0 1 4 级在读硕士
薇 究 生 ,研究方丨句为丨耐休废物处理处)viU
图1 滇池浮游藻类构成 藻 类 有 机 质 含 量 (V S ) 占 总 固 体 (T S ) 的
— 63 —
环境科学 导刊 http: // 第 3 6 卷 第 3 期 2 0 1 7 年 6 月
除 根 本 性 的 截 污 减 排 外 , 目前末端治理水华的 方法有化学法、生 物 法 和 物 理 法 [1:e 化学法是在 水 体 中 施 用 铜 离 子 制 剂 、硫 氰 酸 红 霉 素 等 杀 藻 剂 , 见效较快,但 可 能 引 起 重 金 属 及 抗 生 素 的 二 次 污 染 。生物法包括微生物防治、水生植物抑制、放养 食 藻 生 物 等 ,该 方 法 短 时 间 内 难 有 成 效 ,可以作为 长期生态调控手段。物理方法主要是指机械打捞, 是目前降低水华危害及避免再次暴发的最直接有效 的 措 施 ,也 是 实 践 中 治 理 水 华 的 主 要 措 施 。打捞上 来 的 藻 类 经 脱 水 后 成 为 藻 泥 ,藻 泥 含 水 率 高 达 8 0 % 以上,不宜直接填埋,而堆积时会腐烂发臭并 再次 释 放 氮 、磷 等 营 养 盐 ,造 成 二 次 污 染 [2]。因 此 ,利用藻类有机质丰富的特性,通过厌氧消化实 现藻泥的资源化利用,成为目前藻泥处理的一种重 要 手 段 [3]。
近 年 来 ,随 着 污 水 排放量日益增加,湖泊资 源 开 发 活 动 加 剧 ,大 量 氮 、磷 等 营养元素进入水 体 ,导 致 我 国 许 多 湖 泊 、水库处于富 营 养 化 的 状 况 。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可能会引发水华,蓝 藻 、 绿 藻 、硅 藻 等 藻 类 成 为 水 体 中 的 优 势 种 群 ,大量繁 殖 后 使 水 体 呈 现 蓝 色 或 绿 色 。我 国 巢 湖 、太 湖 、滇 池等重要湖泊均发生过水华暴发,导致水质恶化和 水 生 态 环 境 破 坏 ,给 周 边 居 民 生 活 、工农业生产用 水带来威胁。
室温下蓝藻发酵70d ,产气量仅为235. 9 mL/g V S [15]。滇 池 蓝 藻 在 20. 2°C 条 件 下 发 酵 66d 的产气 潜 力 为 491. 0 ml/g V S [16]。升高温度至厌氧消化常 用 的 中 温 条 件 35°C ,可 以 提 高 消 化 效 率 。35°C 下 厌 氧 消 化 29d ,产气潜力为285 m L / g V S [17]。接种 物比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于序批式消化效果有一定影响,当接种物 浓 度 为 5 % 时 ,蓝 藻 沼 气 产 率 为 55. 75 m L / g V S , 甲烷含量为5 5 % ,分别是接种量2. 5 % 、1 0 % 时的 2.97、1.24倍 ,且 氨 氮 含 量 和 PH 值 均 在 正 常 范 围内[18]。
由于蓝藻腐熟也需要较长时间,还可以采用物 化 方 法 进 行 预 处 理 。预 处 理 一 方 面 促 使 细 胞 壁 破 裂 ,细胞内含物溶出,加速蓝藻的水解过程,达到 缩短发酵时间的目的;另一方面使蓝藻中的难降解 物 质 变 为 易 降 解 物 质 ,难 溶 物 变 为 易 溶 物 ,增大产 酸菌可利用的底物浓度,提高厌氧消化产率。在针 对其它藻类的研究中,热处理温度从50°C 到 270°C 不等[25],它 们 可 以 分 为 l〇〇°C 以下的低温常压热
收稿日期:2 0 1 6 - 1 2 - 2 9
基 金 项 丨I : 广 永 竹 科 技 项 丨1 (2015A010106002) , 深 圳 市 科 技 项 目 (JCYJ20150320154458994} 。
作 者 简 介 :杜 昕 睿 (1993 - ) ,女 ,iV林 省 吉 林 市 人 ,济平大
摘 要 :综述了目前水华藻类厌氧消化的研究进展,包括水华藻类的种类和组分、厌氧消化特性、共 消化方法、预处理方法、藻毒素的降解情况以及沼液沼渣的资源化途径等,最后提出了水华藻类厌氧消化 需要关注的优化脱水、调控碳氮比、水华季节性、预处理破胞、沼液沼渣科学施用等问题。
关 键 词 :水 华 ;蓝 藻 ;厌氧消化;研究进展 中 图 分 类 号 : X 52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673 -9655 (2017) 03 -0063 -06
9 0 % 以上,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等,适
于 进 行 厌 氧 消 化 (表 1 ) 。由于水华藻类有机质以 蛋白质为主,其 C / N 较 低 ,如 巢 湖 蓝 藻 的 C / N 仅 有 5:1[8]。
表 1 水 华 藻 类 的 主 要 有 机 组 分 (干 重 百 分 比 )
蛋白质 碳水化合物
脂类
核酸
文献
滇 池 蓝 藻 44-54
-
0. 27
-
[9]
太湖蓝藻
42
9
0. 25
-
[10]
斜 生 栅 藻 50-56 10-17 12-14 3 ~6 [11]
四尾栅藻
47
-
1. 9
-
[11]
2 水华藻类的厌氧消化及共消化 厌氧消化是利用多种功能微生物对藻类有机质
进 行 逐 步 降 解 和 转 化 的 过 程 ,包 括 水 解 、酸 化 、 乙 酸 化 、产 甲 烷 等 阶 段 。虽然根据水华藻类的有机元 素组成可以理论上推测其厌氧消化的产气潜力,但 潜 力 值 与 实 际 值 差 距 较 大 [12]。相 对 于 餐 厨 垃 圾 等 易降解有机废弃物,蓝藻的厌氧消化性能较差,这 主要受到蓝藻细胞结构和碳氮比的影响[13]。
蓝藻藻液本身浓度较低,这一方面不利于能源 回收,另 一 方 面 ,蓝藻在消 化 过 程 中 容 易 上 浮 结 壳 [14],因此可以采用强化搅拌、絮凝调理或高固 体 厌 氧 消 化 方 式 ,避 免 这 一 问 题 。在研究和实践 中 ,通 常 将 蓝 藻 藻 液 进 行 预 脱 水 ,使其含固率达到 1 0 % 以上,利用藻渣进行消化。
禽畜粪便的碳氮比也较低,蓝藻与这些废弃物混合 时 ,厌氧消化的优化效果有限,其主要优点在于可 以利用现有的厌氧消化设施处理季节性的水华 藻类。 3 水华藻类厌氧消化的预处理方法
蓝藻细胞壁主要为肽聚糖,细胞壁外还有胶质 层 ,由于胞内有机质难以释放,导致其厌氧消化过 程较慢[22],甚 至 消 化 液 中 可 以 发 现 完 整 的 藻 细 胞 [23]。为了加速藻细胞水解,释 放 胞 内 物 ,可以 采用预处理方法打破细胞壁,这些方法主要包括腐 熟 法 、碱 处 理 法 、热 处 理 法 、冷 冻 法 、超 声 法 、微 波法以及它们的联合应用[24’25]。
许丽娟[26]等 人 取 新 鲜 蓝 藻 ,在 自 然 条 件 下 ( 3 0 〜35°C ) 进 行 腐 熟 ,腐 熟 过 程 促 进 了 细 胞 破 碎 ,加速了厌氧反应。腐熟蓝藻产气量与蓝藻腐熟 程度密切相关,腐 熟 7d 后 ,可在中温厌氧消化中 获 得 最 高 的 产 气 速 率 和 产 气 量 ,产 气 潜 力 为 354 m L / g V S 。消 化 时 间 15 ~ 1 8 d ,少于以新鲜蓝藻为 基质的厌氧消化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