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线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线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X线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第一部分呼吸系统

一、正常胸部平片

1、正常胸片: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大小,位置及密度正常。两肺纹理走行自然,未见扭曲及聚拢。两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胸膜无增厚及粘连。气管居中,纵隔居中,无增宽。心脏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内。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2、肋骨像: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片中所示骨性肋骨骨质连续性完整,未见中断影像。

二、气管与支气管疾病

1、先天性支气管囊肿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右肺下野可见一类圆形囊状透亮区,壁较薄,其内未见气液平。气管居中,无增宽。心脏大小,形态在正常范围内。双膈光滑,肋膈角锐利。(与正常肺不同得就是右肺下叶,为判断理由)

2、支气管炎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两肺纹理增多增粗,以右肺明显,气管居中,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影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以右肺纹理增多增粗为主要判断理由)

3、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胸廓呈捅状,肋骨平举,肋间隙增宽,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大小,位置及密度正常。两肺纹理增多紊乱,肺野透亮增强,肺纹理变细,双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胸膜无增厚及粘连。气管居中,京戏狭窄。心脏呈垂位型,心脏无扩大。双侧膈肌变平,肋膈变平,肋膈角锐利。

4、支气管扩张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两下肺纹理增多、增粗、紊乱。并隐约可见多个囊状透亮区。余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胸膜无增厚及粘连。气管居中,纵隔居中,无增宽。心脏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内。双侧膈肌光滑,肋隔角锐利。

三、肺部炎症

1、大叶性肺炎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右上肺大片状密度增高阴影,下缘清楚平直,上缘模糊,余肺野清晰,未见实性变及肿块影。胸膜无增厚及粘连。气管居中,纵隔居中,无增宽。心脏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内。双侧膈肌光滑,肋隔角锐利。

右侧位、肺门不大。病变位于右肺上叶,呈一扇形密度增高阴影,前后肋膈角锐利。

2、支气管肺炎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两肺下野纹理增多增粗,模糊,并可见沿肺纹理分布得不规则小片状或斑点状密度增高阴影,边缘模糊,以右肺明显,气管居中,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影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

3、炎性假瘤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左肺下野近心膈角处见一核桃大小球形阴影,密度均匀,边缘光滑。余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胸膜无增厚及粘连。气管居中,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影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

右侧位:肺门不大。病变位于左肺前内基底段。与心影重叠。前后肋膈角锐利。

4、急性肺脓肿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左肺下中野可见一大片状密度增高阴影,边缘模糊不表,其内见一圆形空洞,空洞内壁尚光滑,并见一绞宽液平。余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胸膜无增厚及粘连。气管居中,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隔角锐利。心影形态大小大正常范围。

左侧位示:肺门不大。病变位于左肺上叶前段,前段,前后肋膈角锐利。

5、间质性肺炎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阴影增深,增大。两侧肺野内中带广泛性条纹状密度增高影,边缘清楚或略模糊,交织呈网状。其内可见小点状阴影。胸膜无增厚及粘连。气管居中,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隔角锐利。心影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

四、肺结核

1、原发型肺结核(支气管淋巴结核)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破坏。右上肺第一、二前肋间见少许纤维索条影,右肺门见拇指头大小阴影,密度欠均匀,边缘欠光滑。左肺未见实变阴影,胸膜无增厚及粘连。气管居中,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影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

2、浸润性肺结核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两

上肺野可见一斑片状密度增高阴影,边缘糊不清,其内见更高密度纤维索索条影,余肺野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隔角锐利。心影形态大小正常范围。

3、浸润性肺结核伴空洞形成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右上肺野可见一斑片状密度增高阴影,边缘模糊不清,密度不均,其内可见一蚕豆大小透亮区,余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胸膜无增厚及粘连。气管居中,纵隔中,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影形态大小正常范围。

4、结核球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右上肺野可见一球形阴影,约( )X( )CM大小,密度不均匀,其内可见点状钙化,轮廓次清楚,阴影周围见散在纤维索条影,余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胸膜无增厚及粘连。气管居中,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影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

5、干酪样肺炎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右上肺野可见一大片状密度增高阴影,边缘模糊不清,密度不均,隐约可见虫蚀状透亮区,余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胸膜无增厚及粘连。气管居中,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隔角锐利。心影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

右侧位:肺门不大。病变位于右肺上叶后段。下缘光整,前后肋膈角锐利。

6、急生粟粒性肺结核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双肺均匀分布,大小、密度一致得粟粒状阴影,胸膜无增厚及粘连。气管居中,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影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

7、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右上肺野可见一大片状密度增高阴影,边缘模糊不表,密度不均,其内可见大小不等得空洞,周围见高密度纤维索条影。胸膜无增厚及粘连。气管居中,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影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

右侧位:肺门不大。病变位于右肺上叶后段,前后肋膈角锐利。

五、肺肿瘤

1、中内性肺癌伴右上肺不张

胸廓不对称,肋骨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右上肺野可见一大片状密度增高阴影,下缘边界清楚,呈凹面向下之弧影,肺门区凸面向下,水平裂呈横“S”改变。右肺门影增大模糊,气管向右侧移位,右上肋间隙变窄。余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左肺门不大。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影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

2、中央型肺癌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左上肺野内带可见一圆形肿块阴影,约( )X( )CM大小,密度均匀,边缘毛糙,左侧肺门稍上提,余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右肺门不大,胸膜无增厚及粘连。气管居中,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影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

左侧位示:肺门增大。病变位于左肺上叶前段,前后肋膈角锐利。

3、周围性肺癌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右上肺野中内带可见一高密度阴影,约( )X( )CM大小,密度较均匀,边缘有分叶状改变,并可见细小毛刺,余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阴影。胸膜无增厚及粘连。气管居中,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影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

4、肺上沟瘤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右上肺第一前肋间类圆形高密度阴影,约( )X( )CM大小,密度均匀,边缘不规则,分叶状,余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胸膜无增厚及粘连。气管居中,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影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

右侧位:肺门不大。病变位于右肺上叶尖段密度增高肿块影,前后肋膈角锐利。5、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见弥漫性结节状阴影,直径

2-5CM,病灶边缘境界沿锐利,右上肺野及左上肺野病灶有融合呈小团块状密度影,病灶以下肺较密集。气管居中,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影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

6、错构瘤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左肺门处见一直径约( )CM大小球形阴影,边缘锐利似有浅分叶,病灶内隐约可见散在钙化影,余肺野清晰, 未见实变及肿块影。胸膜无增厚及粘连。气管居中,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膈角税利。心影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

7、肺转移性肿瘤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两肺见多个大小不等得球形阴影,直直径最大得为( )CM,直径最小得为( )CM左右,轮廓尚清楚,边缘完整,密度均匀。胸膜无增厚及粘连。气管居中,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影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

六、尘肺

胸膜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两肺纹理增多、增粗、紊乱。两肺中下野中内带见散在广泛性小点状致密影,直径

( )——( )MM,边缘尚锐利,胸膜无增厚及粘连。气管居中,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影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

七、其她原因疾病

1、肺结节病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结节状肿大,以右侧明显,主动脉结旁见半弧肿块影,右肺中下野见纹理增多、模糊,并见广泛片状阴影,部分融合成大片,左肺也见散在小片状阴影。左膈光整,右膈显示不清。心影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

2、特发性弥漫性肺纤维化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阴影增深,增大。两侧肺野弥漫性纤维索条密度增高影,边缘模糊,交织呈网状。其内可见广泛分布蜂窝状阴影。气管居中,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影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

八、肺不张

1、右肺上叶不张

胸廓对称,右上胸廓略塌陷,右上肋间隙变窄,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气管及纵隔向右移位,右肺门向上移位。右上肺叶见一下缘清晰得扇形或三角形阴影,右下肺纹理呈垂柳状。余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胸膜无增厚及粘连。气管居中,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影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

右侧位:肺门不大略上提。病变位于右肺上叶密度增高三角形影,其尖端指向肺门,基底与胸壁接触。前后肋膈角锐利。

2、盘状肺不张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右肺下野近膈肌处见一厚度较扁得条状或盘状增高形阴影。气管居中,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影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

九、胸膜病变

1、胸腔积液(中等量)

胸膜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两肺纹理走行自然,右下肺野密度均匀增高阴影,呈外高内低弧形凹面,余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气管居中,纵隔居中,无增宽。心脏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内。右侧膈肌显示不清,右侧肋膈角消失,左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右位:肺门不大,病变位于右肺下后肋膈角斜形密度增高阴影,后肋膈角消失。2、胸腔积液(大量)

胸廓对称,右侧肋间隙增宽,肋骨骨质未见破坏。右肺门被掩盖,左肺门不大,位置

及密度正常,右侧胸腔密度均匀增高阴影,达第一肋间隙水平呈外高内低弧形凹面,左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气管与纵隔向左移,心脏右缘不清,心脏向左移位。右侧膈肌显示不清,右侧肋隔角消失,左侧膈肌光滑,肋膈胸锐利。

右侧位:肺门显示不清,胸腔透亮减低,胸骨后间隙闭塞。

3、肺底积液(结合透视)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两肺纹理走行自然,未见扭曲及聚拢。两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右侧膈肌明显增高,膈肌最高点位于外侧部,气管居中,纵隔居中,无增宽。心脏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内。左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4、包裹性积液

胸廓对您,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两肺纹理走行自然,未见扭曲及聚拢。左肺中叶外带见一半圆形或椭圆形得密度增高影,其基底紧贴胸壁外缘,内侧凸向肺野,边缘光滑。余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气管居中,纵隔居中,无增宽。心脏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内。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5、气胸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右侧胸腔外带透亮度增高,无血管纹理。同时可见一压缩得肺组织边缘,肺组织压缩( )%。气管与纵隔向左移,左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心脏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内。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6、液气胸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右侧胸腔外带透亮度增高,无血管纹理。同时可见一压缩得肺组织边缘,肺组织压缩( )%。右膈处见一密度增高影,上缘清楚呈水平面,气管与纵隔向左移,左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心脏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内。右膈肌不清,右肋膈角消失,左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7、胸膜钙化

胸廓不对称,左侧胸廓塌陷。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两肺纹理走行自然,未见扭曲及聚拢。左下胸梭形致密影。有多数斑点状钙化影形成,双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气管与纵隔向左移。心脏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内。左侧肋膈角变钝,左膈肌位置升高,右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左侧位:肺门不大,病变位于前胸壁,肺野清晰,前后肋膈角清晰。

8、胸膜间皮瘤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两肺纹理走行自然,未见扭曲及聚拢。左肺中叶外带见一类圆形密度增高影,密度不

均匀,边缘光滑,外缘与胸膜相连,夹角呈钝角,局部肋间隙略窄,左肋膈角稍钝。余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气管居中,纵隔居中,无增宽。心脏形态、大小在下常范围内。双侧膈肌光滑,右肋膈角锐利。

十、肺气肿

1、阻塞性肺气肿

胸廓对称,双侧肋间隙增宽,肋骨走行变平,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两肺纹理走行自然,未见扭曲及聚拢。左肺中叶局限性透亮区其内肺纹理咸少。两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胸膜无增厚及粘连。气管居中,纵隔居中,无增宽。心脏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内。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十一、纵隔疾病

1、胸内甲状腺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两肺纹理走行处自然,未见扭曲及聚拢。两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胸膜无增厚及粘。右上纵隔梭形密度增高影,边缘光滑,上缘边界不清,肋与颈部相连,气管略向左移位。心脏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内。双侧膈肌光光滑,肋膈角锐利。右侧位:肺门不大,前上纵隔块状密度增高影。前后肋膈角清楚。

2、神经原性肿瘤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右上肺及肺尖见一拳头大小球形阴影,密度均匀,边缘光滑,内侧与纵隔紧密相连与纵隔夹角呈钝角。左肺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胸膜无增厚及粘连。气管居中,心脏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内。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右侧位:肺门不大,病变位于后纵隔及中纵隔。前后肋膈角清楚。

3、纵隔气肿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影,与纵隔得轮廓相平行,在线条阴影内侧有透亮得气体,两肺纹理走行自然,未见扭曲及聚拢。两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胸膜无增厚及粘连。气管居中,心脏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内。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4、纵隔疝(大量胸腔积液合并纵隔疝)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右侧胸腔透亮度增高,无血管纹理。同时可见肺门处被压缩得肺组织边缘,肺组织压缩80%。气管及纵隔明显左移,尤其上纵隔处见肺组织超过脊柱左缘。左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心脏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内。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十二、膈疝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及密度正常。两肺纹理走行自然,未见扭曲及聚拢。左侧胸腔内见巨大囊状充气阴影,其内有造影剂影,左侧膈肌模糊不清,纵隔心影向右侧移位。两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胸膜无增厚及粘连。气管居中,心脏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内。右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第二部分循环系统

一、先天性心脏病

1、心房间隔缺损

两肺血增多,右下肺动脉增宽,主干直径约( )CM,两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两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脏呈“二尖瓣型”,主动脉结小,肺动脉段明明显突出,心左缘圆隆,心右缘向肺野突出,右心房段延长,右心房/心高比值( ),心脏增大,心胸比例为( )。

2、心室间隔缺损

两肺血增多,未见实变及肿块影。气管居中,纵隔居中,两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脏呈“二尖瓣型”,主动脉结小,肺动脉段突出,左下心缘空出延长,心尖上翘,心右缘未见异常,心胸比例为( )。

左前斜位示:心后缘圆隆,向后突出,心后间隙缩小。

3、动脉导管未闭

两肺血增多,未见实变及肿块影。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右下肺动脉未见明显增宽。主干直经约( )CM,气管居中,纵隔居中,两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脏呈“二尖瓣主动脉型”,主动脉结增大,肺动脉段突出,心影明显向两侧扩大,以左侧为著,心胸比例为( )。

4、肺动脉瓣狭窄

两肺血明显减少,未见实变及肿块影。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右下肺动脉未见明显改变。气管居中,纵隔居中,两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脏呈“二尖瓣主动脉型”,主动脉结小,肺动脉段突出,心影明显向两侧扩大,心尖圆隆上翘,心胸比例为( )。

5、法洛四联症

两肺血明显减少,未见实变及肿块影。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右下肺动脉变细,气管居中,右上纵隔增宽,两膈肌光滑,肋隔角锐利。心脏呈“主动脉瓣型”,主动脉结小,肺动脉段凹陷,心影明显向左侧扩大,心左缘圆隆上翘,心胸比例为( )。

6、二尖瓣狭窄

两肺血增多,未见实变及肿块影。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所气管居中,纵隔居中,两膈肌光滑,肋隔角锐利。

心脏呈“三尖瓣型”,主动脉结缩小,肺动脉段突出,心影明显向两侧扩大,左心缘圆隆,心尖上翘,右心缘向右膨隆,心底部可见双房影,左主气管抬高,心胸比例为( )。

左前斜位:服钡食管左心房呈II度压迹,心后间隙缩灌区上,心前缘膨隆,与胸骨接触面加大。

7、心内膜垫缺损

两肺血增多,中央血管扩张,外围血管纤细,两肺野未见实变及肿块影。气管居中,纵隔居中,两膈肌光滑,肋隔角锐利。

心脏呈“二尖瓣型”,主动脉结缩小,肺动脉段突出,左心缘向左突出,心尖上翘,右心缘未见异常,心胸比例为。

8、主动脉狭窄

两肺血不多,未见实变及肿块影。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气管居中,纵隔居中,两膈肌光滑,肋隔角锐利。

心脏呈“主动脉型”,主动脉缯宽,肺动段凹陷,左心缘与向左、向下延伸,心腰凹陷,右心缘未见明显异味常,心胸比例为( )

左前斜位:心后缘圆隆,心后间隙缩小。

二、获得性心脏大血管病变

1、二尖瓣狭窄

两肺淤血,未见实变及肿块影。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气管居中,纵隔居中,两膈肌光滑,肋隔锐利。

心脏呈“二尖瓣型”,主动脉结缩小,膈动脉段平直,左心耳突隆,左心缘突隆,左心缘呈“四弧征”。右心缘向右膨隆,心底部可见双房影,左主气管抬高,心胸比例为( )。

2、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

两肺轻度淤血,双肺门阴影增大、模糊,右下肺动脉不宽,两肺野未见实变及肿块影。气管居中,纵隔居中,两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脏呈“二尖瓣——普大型”,主动脉结小,肺动脉段稍突隆,心左缘向左下延坤,心右缘圆隆,心底部见双房影,心胸比例为( )。

3、高血压型心脏病

两肺轻度淤血,未见实变及肿块影。右下肺动脉宽约( )CM,两隔肌光滑,肋膈角密

度正常。气管居中,纵隔居中,两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脏呈“主动脉动型”,主动脉结增宽,主动脉影增宽,肺动脉段凹陷,左心缘向左、向下延坤,右心缘未见明显异常,心胸比例为。

4、慢性肺源型心脏病

两肺血增多,中心肺动脉扩张,外周分支变细,右下肺动脉增宽,直径约( )CM,两肺野透亮度增高,气管居中,纵隔居中,两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脏呈梨形改变,主动脉结略增宽,肺动脉段突隆,左心缘圆隆,上翘,右心缘未见明显异常,心胸比例为( )。

5、扩张型心脏病

双肺轻度淤血,右下肺动脉较为增宽,横径为( )CM,两肺野未见实变及肿块影。气管居中,纵隔居中,两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脏呈普大型或主动脉型,主动脉结不宽,肺动脉段略平直,左心缘向左下延坤,圆隆,心右缘向圆隆,心胸比例为( )。

三、心包病变

1、心包积液

双肺血不多,两肺野未见实变及肿块影。气管居中,纵隔居中,下纵隔增宽,两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脏呈烧瓶状,主动脉结小,心脏两缘正常弧度消失,两侧心隔角呈钝角,心胸比例为( )。

透视下心影波动消失。

2、缩窄性心包炎

双肺血不多,两肺野未见实变及肿块影。气管居中,纵隔居中,两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脏呈三角形,主动脉结小,心脏两缘正常弧度消失且僵直,心脏轻度向两侧增大左缘有弧形钙化影,心胸比例为( )。

左侧位:心前缘有明显弧形不规则钙化影,食道服钡见:食道受压向后移位,食管影与心影后缘这间有清晰线状透亮影。

四、肺栓塞与肺梗塞。

1、肺栓塞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破坏。右肺门增大,右下肺动脉增宽,约( )CM,呈残根状。远端肺纹理变细、稀疏,甚至消失。相应肺野透亮度增强。余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胸膜无增厚及粘连。气管居中,纵隔居中,无增宽。

心脏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内。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2、肺梗塞: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两肺纹理走行自然,右下肺野外带“锲状”密度增高影,基底与胸膜相邻接,尖端指向肺门,边缘不甚清楚。余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胸膜无增厚及粘连。气管居中,无增宽。心脏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内。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第三部分消化系统

一、正常消化道造影。

1、正常食道造影

胸透:心肺膈未见异常。

食道:走行正常,管壁柔软,光滑,粘膜规则,未见中断与增粗,蠕动如常,未见狭窄。造影剂通过顺利,贲门形态完整,开放良好。

点片两张证实透视所见。

2、正常全消化道造影

胸透:心肺膈未见异常。

食道:走行正常,管壁柔软,光滑,粘膜规则,未见中断与增粗,蠕动如常,未见狭窄。造影剂通过顺利,贲门形态完整,开放良好。

胃:呈鱼钩形,轮廓光整,未见龛影,粘膜规则,未见破坏。胃小区大小正常,形态完整。胃内潴留液无增多,蠕动如常。幽门开放良好。

十二指肠:、球三角形,形态规则,未见龛影,无激惹,十二指肠环不大,无压迹,蠕动如常,造影剂通过顺利。

小肠:分布正常,活动度良好,未见粘连,空回肠粘膜规则,未见狭窄。造影剂通过顺利,回盲部结构清晰,未见病变。

点片( )张证实透视所见。

二、食管病变

1、食管静脉曲张

胸透:心肺膈未见异常

食道:走行正常,管壁柔软,粘膜增粗、紊乱,可见中下段食管有许多圆形及颗粒状小充盈缺损,蠕动如常,未见狭窄。造影剂通过顺利,贲门形态完整,开放良好。

点片两张征实透视所见。

2、良管憩室

胸透:心肺膈未见异常。

食道:走行正常,管壁柔软,粘膜规则,未见中断与增粗,蠕动如常,未见狭窄。食道中段侧壁可见一囊状影突出与腔外,约( )CM大小,边缘光滑,形态可变。造影剂通过顺利,贲门形态完整,开放良好。

点片两张证实透视所见。

3、贲门失迟缓症

胸透:心肺膈未见异常

食道:贲门呈“鸟嘴样”狭窄(萝卜根状),边缘光整,管壁与粘膜未见破坏,狭窄以上食道明显扩张,有少量造影剂间歇能过,余示见异常。

点片两张证实透视所见。

4、食管裂孔疝

胸透:心肺膈未见异常。

食道:走行正常,管壁柔软、光滑,粘膜规则,未见中断与增粗,蠕动如常,未见狭窄。造影剂通过顺利,贲门形态消失,左侧膈上显示一约( )大小疝囊影,内有粗大弯曲及覃状粘膜皱襞,下方有较宽胃粘膜通过裂孔与胃相连。

点片( )张证实透视所见。

5、食道前庭功能紊乱

胸透:心肺膈未见异常。

食道:走行正常,管壁柔软,光滑,粘膜规则,未见中断与增粗,食道下段前庭段扩张受限,钡剂通过受阻,并可见第三收缩波,贲门形态完整,开放良好。

点片( )张证实透视所见。

6、食道——胃吻合中轻度狭窄

胸透:心肺膈未见异常。

贲门癌术后复查,本次造影示:吻合轻度狭窄,最窄处约为( )CM,钡剂通过受阻,并有轻度胃食道反流,未见粘膜及其她肿瘤复发征象,残胃形态规则,十二指肠未见异常。

点片( )张证实透视所见。

7、食管癌

胸透:心肺膈未见异常

食管:食管上段局限性狭窄(充盈缺损),病变长约( )CM,病变局部管壁僵硬,蠕动消失,钡剂通过受阻,贲门形态完整,开放良好。

点片( )张证实透视所见。

8、贲门癌伴胃炎

胸透:心肺膈未见异常。

食管:走行正常,管壁柔软,光滑,粘膜规则,未见中断与增粗,蠕动如常,未见狭窄。造影剂通过顺利,贲门线消失,贲门部位可见粘膜破坏,中断,壁僵便,局部蠕动消失,扩张受限,造影剂通过受阻,病变浸及食道下段与胃底及小弯侧,胃后壁粘膜迂曲紊乱,未见龛影及充盈缺损。

点片( )张证实透视所见。

三、胃部病变

1、慢性胃炎

胸透:心肺膈未见异常

食道:走行正常,管壁柔软,光滑,粘膜规则,未见中断与增粗,蠕动如常,未见狭窄。造影剂通过顺利,贲门形态完整,开放良好。

胃:呈角钩形,轮廓光整,未见龛影,粘膜增粗走行紊乱,胃小区增大,形态不规则。胃内潴留液无增多,蠕动如常。幽门开放良好。

十二指肠:球呈三角形,形态规则,未见龛影,无激惹,十二指肠环不大,无压迹,蠕动如常,造影剂通过顺利。

点片( )张证实透视所见。

2、胃底憩室

胸透:心肺膈未见常。

食道:走行正常,管壁柔软,光滑,粘膜规则,未见中断与增粗,蠕动如常,未见狭窄。造影剂通过顺利,贲门形态完整粗,开放良好。

胃:呈角钩形,轮廓光整,未见龛影,胃底贲门区后壁见一突出于胃腔外约( )X( )CM大小椭圆形囊袋状影,边缘整齐光滑,其内充钡,可见液平,并可见有粘膜皱襞伸入其中。胃内潴留液无增多,嚅动如常。幽门开放良好。

十二指肠:球呈三角形,形态规则,未见龛影,无激惹,十二指肠环不大,无压迹,蠕动如常,造影剂通过顺利。

点片( )张证实透视所见。

3、慢性胃窦炎

胸透:心肺膈未见异常

食道走行正常,管壁柔软,光滑,粘膜规则,未见中断与增粗,蠕动如常,未见狭窄。造影剂通过顺利,贲门形态完整,开放良好。

胃:呈角钩形,轮廓光整,未见龛影,胃窦狭窄,窦部粘膜皱襞增粗,紊乱呈弹簧状纵横交错排列,窦壁柔软轮廓呈粗锯齿改变,狭窄胃窦与近端正常胃段移行过渡、无陡峭改变,狭窄胃窦与近端正常胃段移行过渡、无陡峭改变。胃小区大小正常,形态完整。胃内潴留液无增多,蠕动如常。幽门开放良好。

十二指肠:球呈三角形,形态规则,未见龛影,无激惹,十二指肠环不大,无压迹,蠕动如常,造影剂通过顺利。

点片( )张证实透视所见。

4、胃溃疡

胸透:心肺膈未见异常。

食道:走行正常,管壁柔软,光滑,粘膜规则,未见中断与增粗,蠕动如常,未见狭窄。造影剂通过顺利,贲门形态完整,开放良好。

胃:呈鱼钩形,胃体小弯侧可见一钡斑,周围可见粘膜集中,粘膜能到达龛影口部,胃壁柔软、切线位龛影位于腔外龛影边缘光整,大小约( ),上部稍窄,胃其她部位未见异常。胃内潴留液无增多,蠕动如常。幽门开放良好。

十二指肠:球呈三角形,形态规则,未见龛影,无激惹,十二指肠环不大,无压迹,蠕动如常,造影剂通过顺利。

小肠:分布正常,活动度良好,未见粘连,空回肠粘膜规则,未见狭窄。造影剂通过顺利,回盲部结构清晰,未见病变。

点片( )张证实透见。

5、胃穿透性溃疡

胸透:心肺膈未见异常

食道:走行正常,管壁柔软,光滑,粘膜规则,未见中断与增粗,蠕动如常,未见狭窄。造影剂通过顺利,贲门形态完整,开放良好。

胃:呈鱼钩形,胃体小弯侧可见一约( )X( )CM大小囊带状结构影,轮廓欠光整,其内阴影显示三层征象,无粘膜皱襞结构影,口部较狭窄,周围可见范围较大得透明带,粘膜皱襞向口部纠集,其上方可见一小乳头状龛影,呈现“项圈征”。胃其她部位未见异常。胃内潴留液无增多,蠕动如常。幽门开放良好。

十二指肠:球呈三角形,形态规则,未见龛影,无激惹,十二指肠环不大,无压迹,蠕动如常,造影剂通过顺利。

小肠:分布正常,活动度良好,未见粘连,空回肠粘膜规则,未见狭窄。造影剂通过顺利,回盲部结构清晰,未见病变。

点片( )张证实透视所见。

6、胃癌

胸透:心肺膈未见异常

食道:走行正常,管壁柔软,光滑,粘膜规则,未见中断与增粗,蠕动如常,未见狭窄。造影剂通过顺利,贲门形态完整,开放良好。

胃:呈鱼钩形,胃体小弯侧可见局限性粘膜破坏区,局部胃壁僵硬,蠕动消失,与周围正常胃壁分界明显,胃其她部位未见异常。胃内潴留液无增多,蠕动如常。幽门开放良好。

小肠:分布正常,活动度良好,未见粘连,空回肠粘膜规则,未见狭窄。造影剂通过顺利,回盲部结

构清晰,未见病变。

点片( )张证实透视所见。

7、溃疡型胃癌

胸透:心肺膈未见异常

食道:走行正常,管壁柔软,光滑,粘膜规则,未见中断与增粗,蠕动如常,未见狭窄。造影剂通过顺利,贲门形态完整,开放良好。

胃:呈鱼钩形,胃体小弯侧腔见一不规则盘状龛影,龛影周围显示有不规则透亮环提,其内可见“指压征”与“裂隙征”。胃其她部位未见异常。胃内潴留液无增多,蠕动如常。幽门开放良好。十二指肠:球呈三角形,形态规则,未见龛影,无激惹,十二指肠环不大,无压迹,蠕动如常,造影剂通过顺利。

小肠:分布正常,活动度良好,未见粘连,空回肠粘膜规则,未见狭窄。造影剂通过顺利,回盲部结构清晰,未见病变。

点片( )张证实透视所见

8、胃窦癌

胸透:心肺膈未见异常

食道:走行正常,管壁柔软,光滑,粘膜规则,未见中断与增粗,蠕动如常,未见狭窄。造影剂通过顺利,贲门形态完整,开放良好。

胃:呈角钩形,胃窦狭窄,窦大弯侧见范围较广不规则则充盈缺损,呈现“肩胛征”,胃窦粘膜皱襞破坏紊乱,窦壁粗糙僵硬。胃其她部位未见异常。胃内潴留液无增多,蠕动如常。幽门开放良好。

十二指肠:球呈三角形,形态规则,未见龛影,无激惹,十二指肠环不大,无压迹,蠕动如常,造影剂通过顺利。

小肠:分布正常,活动度良好,未见粘连,空回肠粘膜规则,未见狭窄。造影剂通过顺利,回盲部结构清晰,未见病变。

点片( )张证实透视所见

9、残胃癌

胸透:心肺膈未见异常

食道:走行正常,管壁柔软,光滑,粘膜规则,未见中断与增粗,蠕动如常,未见狭窄。造影剂通过顺利,贲门形态完整,开放良好。

胃:呈鱼钩形,残胃吻合部大弯侧不规则残缺,大小弯侧胃壁均显示粗糙僵硬,吻合口狭窄、粘膜皱襞不规则紊乱、钡剂通过缓慢。胃其她部位未见异常。胃内潴留液无增多,蠕动如常。幽门开良好。

十二指肠:球呈三角形,形态规则,未见龛影,无激惹,十二指肠环不大,无压迹,蠕动如常,造影剂通过顺利。

肠:分布正常,活动度良好,未见粘连,空回肠粘膜规则,未见狭窄。造影剂通过顺利,回盲部结构清晰,未见病变。

点片( )张证实透视所见。

10、胃粘膜脱垂

胸透:心肺膈未见异常

食道:走行正常,管壁柔软,光滑,粘膜规则,未见中断与增粗,蠕动如常,未见狭窄。造影剂通过顺利,贲门形态完整,开放良好。

胃:呈鱼钩形,轮廓光整,粘膜不规则,未见破坏,胃小区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胃内潴留液增多,蠕动如常,幽门开放良好,幽门管增宽,可见胃粘膜通过。

十二指肠:球呈三角形,形态规则,未见龛影,无激惹,十二指肠环不大,无压迹,蠕动如常,造影剂

通过顺利,回盲部结构清晰,未见病变。

点片( )张证实透视所见

11、胃石形成

胸透:心肺膈未见异常

食道:走行正常,管壁柔软,光滑粘膜规则,未见中断与增粗,蠕动如常,未见狭窄。造影剂通过顺利,贲门形态完整,开放良好。

胃:呈鱼钩形,轮廓光整,未见龛影,粘膜规则,未见破坏胃内可见一巨大充盈缺损,位置可随体位变化而改变。胃小区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胃内潴留液增多,蠕动如常,幽门开放良好。

十二指肠:球呈三角形,形态规则,形态规则,未见龛影,无激惹,十二指肠环不大,无压迹,蠕动如常,造影剂通过顺利。

小肠:分布正常,活动度良好,未见粘连,空回肠粘膜规则,未见狭窄。造影剂通过顺利,回盲部结构清晰,未见病变。点片( )张证实透视所见

12、幽门梗阻

胸透:心肺膈未见异常

食道:走行正常,管壁柔软,光滑,粘膜规则,未见中断与增粗,蠕动如常,未见狭窄。造影剂通过顺利,贲门形态完整,开放良好。

胃:胃内大量食物残渣与气体,胃腔扩张,胃蠕动减弱,造影剂与食物残渣相混合,胃内微细结构显示不清。幽门部位扩张稍受限。十二指肠:内有少量造影剂注入,不能清楚显示。

点片( )张证实透视所见

四、十二指肠病变

1、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胸透:心肺膈未见异常。

食道:走行正常,管壁柔软,光滑,粘膜规则,未见中断与增粗,蠕动如常,未见狭窄。造影剂通过顺利,贲门开态完整,开放良好。

胃:呈鱼钩形,轮廓光整,未见龛影,粘膜规则,未见破坏,胃小区大小正常,形态完整。胃内潴留液无增多,蠕动如常。幽门开放良好。

十二指肠:球部前壁见一约( )X( )CM大小龛影,周围显示有柔软得透光区,粘膜皱襞呈车辐状向龛影纠集,球部大弯侧有切迹样凹陷。十二指肠环不大,无压迹,蠕动如常,造影剂通过顺利。小肠:分布正常,活动度良好,未见粘连,空回肠粘膜规则,未见狭窄。造影剂通过顺利,回盲部结构清晰,未见病变。

点片( )张证实透视所见

2、十二指肠憩室

胸透:心肺膈未见异常。

食道:走行正常,管襞柔软,光滑,粘膜规则,未见中断与增粗,蠕动如常,未见狭窄。造影剂通过顺利,贲门形态完整,开放良好。

十二指肠:球呈三角形,形态规则,未见龛影,无激惹,十二指肠部见一突出于肠腔外,并有狭颈与肠腔相连之囊带状影,其内见有粘膜皱襞影。十二指肠环不大,无压迹,蠕动如常,造影剂通过顺利。

小肠:分布正常,活动度良好,未见粘连,空回肠粘膜规则,未见狭窄。造影剂通过顺利,回盲部结构清晰,未见病变。点片( )张证实透视所见。

3、十二指肠癌

胸透:心肺膈未见异常。

食道:走行正常,管壁柔软,光滑,粘膜规则,未见中断与增粗,蠕动如常,未见狭窄。造影剂通过顺利,贲门形态完整,开放良好。

十二指肠:十二指肠降部凹面见一不规则分叶状充盈缺损,充盈缺损区粘膜皱襞破坏、消失,周围粘膜皱襞不规则、紊乱,肠壁粗糙、僵硬,钡剂通过不畅。

小肠:分布正常,活动度良好,未见粘连,空回肠粘膜规则,未见狭窄。造影剂通过顺利,回盲部结构清晰,未见病变。

点片( )张证实透视所见。

4、十二指肠淤滞症

胸透:心肺膈未见异常。

食道:走行正常,管壁柔软,光滑,粘膜规则,未见中断与增粗,蠕动如常,未见龛影,粘膜规则,未见破坏。胃小区大小正常,形态完整。胃内潴留液无增多,蠕动如常。幽门开放良好。

十二指肠:球呈三角形,形态规则,未见龛影,无激惹,十二指环水大,与水平部可见“笔杆征”,并可见逆蠕动,造影剂轻度受阻。

小肠:分布正常,活动度良好,未见粘连,空回肠粘膜规则,未见狭窄。造影剂通过顺利,回盲部结构清晰,未见病变。

点片( )张证实透视所见。

五、小肠疾病

1、小肠造影未见异常

胸透:心肺膈未见异常。

常规准备,经鼻腔下小肠影管至第二组小肠,自造影管注入5%钡剂2500ML,观察钡头至盲肠,示2——6组小肠管壁完壁,各组小肠粘膜规则,未见狭窄,粘连征象及充盈缺损,蠕动好钡剂通过顺利。

点片( )张证实透视所见。

2、小肠蛔虫症

胸透:心肺膈未见异常。

食道:走行正常,管壁柔软,光滑,粘膜规则,未见中断与增粗,蠕动如常,未见狭窄。造影剂通过顺利,贲门形态完整,开放良好。

胃:呈鱼钩形,轮廓光整,未见龛影,粘膜规则,未见破坏。胃小区大小正常,形态完整。胃内潴留液无增多,蠕动如常。幽门开放良好。

十二指肠:球呈三角形,形态规则,未见龛影,无激惹,十二指肠环不大,与不平部可见“笔杆征”,并可见逆蠕动,造影剂轻度受阻。

小肠:分布正常,活动度良好,回肠可见蚯蚓状充盈缺损,充盈缺损中央可见一线状钡剂影,肠粘膜皱襞及肠壁正常。

点片( )张证实透视所见。

3、空肠多发憩室

空肠段见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囊状影,有狭颈与肠腔相连,并见肠粘膜皱襞通入其中,2小时空肠排空仰卧位片示左中上腹见多发大小不等、形态不一钡贮留影。

点片( )张证实透所见。

4、肠套叠

右侧中下腹部可见不规则柱状软组织块影,并见密集之弹簧状粘膜皱襞影与之重叠,压迫像显示软组织块轮廓不光整,表面覆以不规则索条及线状影。

点片( )张证实透视所见。

5、肠结核

回肠未端收缩趋狭窄,肠壁粗糙锯齿状改变,粘膜皱襞紊乱,其间见多发不规则状龛影与之重叠,并显示未端回肠与周围肠管粘连,盲收缩充盈不良,盲肠、升结肠均见深而尖得不规则肠袋。

点片( )张证实透视所见。

6、小肠癌。

回肠远端见局限性不规则充盈缺损区,粘膜皱襞破坏、减少、肠壁糜烂粗糙,显示不清,充盈缺损近侧回肠扩张并显示有反压迹征象,钡剂通过困难。

点片( )张证实透视所见。

六、大肠疾病

1、结肠造影未见异常

造影方法:由肛门插管注入50%浓度钡剂250ML与适量气体,经病人反复转动体位后透视下点片。

造影所见:结肠分布正常,未见狭窄,结肠袋完整,规则未见破坏,粘膜不粗、蠕动如常。造影剂涂抹良好,阑尾未显影,末端回肠显影未见异常。

点片( )张证实透视所见。

2、溃疡性结肠炎

造影方法:由肛门插管注入50%浓度钡剂250ML与适量气体,经病人反复转体位后透视下点片。

造影所见:结肠分布正常,未见狭窄,降结肠、乙状结肠袋消失,肠腔壁线粗糙,边缘显示有多发锯齿状突起,粘膜面网目状结构消失而见许多大小不等之点状增高影,多数增高影周围见细圈状透光水肿区。

点片( )张证实透视所见

3、结肠息肉

造影方法:由肛门插管注入50%浓度钡剂250ML与适量气体,经病人反复转动体位后透视下点片。

造影所见:结肠分布正常,未见狭窄,上结肠内侧壁见齐。结肠袋完整,规则未见破坏,粘膜不粗、蠕动如常。造影涂抹良好,阑尾显影。

点片( )张证实透所见。

4、过敏性结肠炎

造影方法:由肛门插管注入50%浓度钡剂250ML与适量气体,经病人反复转动体位后透视下点片。

造影所见:结肠分布正常,未见狭窄,降结肠张力增高,肠腔变窄,结肠袋不规则增多,部分肠袋外形呈尖刺状,粘膜皱襞增多较紊乱。

点片( )张证实透视所见。

5、先天性巨结肠

患儿肛门插管困难,肛管插入约( )CM处前进困难,注入造影剂后观察乙状结肠及部分降结肠显影,可见明显扩张。直肠末端见明显狭窄,余未见异常。

点片( )张证实透所见。

6、结肠癌

造影方法:由肛门插管注入50%浓度钡剂250ML与适量气体,经病人反复转动体位后透视下点片。

造影所见:降结肠见一约( )CM长不土规则环状缩窄区,粘膜皱襞破坏紊乱,肠壁粗糙僵硬,病

变局限,与正常肠段分界清楚。

点片( )张证实透视所见。

7、慢性阑尾炎

造影方法:由肛门插管注入50%浓度钡剂250ML与适量气体尼病人反复转动体位后透视下点片。

造影所见:结肠分布正常,未见狭窄,结肠袋完整,规则未见破坏,粘膜不粗、蠕动如常。造影剂涂抹良好,阑尾末端回肠显影未见异常。

点片( )张证实透视所见。

8、乙状结肠冗长

造影方法:由肛门插管注入50%浓度钡剂250ML与适量气体,经病人反复转动体位后透视下点片。

造影所见:结肠分布正常,未见狭窄,结肠完整,规则未见破坏,粘膜规则、乙状结肠反折过多,达( )处,蠕动如常。造影剂涂抹良好,阑尾未显影,末端回肠显影未见异常。

点片( )张证实透视所见。

七、急腹症

1、胃穿孔(结合病史)

腹平片:双侧模膈及右侧腹壁下方分别见半月形、宽带状透明影。

2、肠梗阻

腹平片:肠腔多量气体郁积,全腹显示多发宽窄不等、阶梯状排列得气液平面。余未见异常。

3、乙状结肠扭转

造影方法:由肛门插注入50%浓度钡剂250ML与适量气体,经病人反复转动体位后透视下点片。

造影所见: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阴塞,上端变窄呈“鸟嘴状”,鸟嘴尖端指向右侧,其远端可见几近平行得皱襞结构影,扭转肠伴内可见造影剂部分充盈。余未异常。

点片( )张证实透视所见。

第四部分泌尿系统

一、正常腹部片

1、腹部平片未见异常

双侧肾脏轮廓欠清楚,双肾区、输尿管走行区及膀胱区均未见阳性结石影。腰大肌影显示清楚。

2、排泄性肾盂造影未见异常

KUB:双侧肾脏轮廓欠清楚,双肾区、输尿管走行区及膀胱区均未见阳性结石影。腰大肌影显示清楚。

IVP:常规准备,经肘静脉注入阳性造影剂,分别于药后10`、15`,30`,45`及松开腹带后拍片示:双肾10`已显影,双肾盂肾盏大小、外形未见异常,肾盂肾盏未见扩张及充盈缺损,双输尿管、膀胱未见异常。余同平片。

3、逆行肾盂造影未见异常

常规准备,膀胱镜下插管至右侧输尿管平肾下极水平,注入造影剂,显示:右侧肾盂肾盏充盈良好,输尿管无狭窄及扩张,膀胱有造影剂充盈。

二、先天性异常

1、肾发育不全

KUB:双侧肾脏轮廓及清楚,双肾区、输尿管走行区及膀胱区均未见阳性结石影。腰肌影显示清楚。

IVP:常规准备,经肘静脉注入阳性造影剂,分别于注药后10`、15`,30`,45`及松开腹带后拍片示:双肾10`已显影,右肾影较小,位置较左肾靠近中线,肾长径

( )CM,肾盏距( )CM。肾盂肾盏显影迟缓浅淡,肾盏杯口圆钝,输尿管显影浅淡较细。左肾长径( )CM,肾盏距( )CM,。输尿管未见异常。余同平片。

2、输尿管囊肿

KUB:双侧肾脏轮廓欠清楚,双肾区、输尿管走行区及膀胱区均未见阳性结石影。腰大肌影显示清楚。

IVP:常规准备,经肘静脉注入阳性造影剂,分别于注药后10`,15`,30`,45`及松

开腹带后拍片示:双盂肾盏未见扩张及边界缺损,膀胱区内右侧输尿管下端呈约乒乓球大小充盈;边界光滑,与充盈之膀胱有透光带环绕,其以上输尿管扩张,膀胱未见异常。余同平片。

三、泌尿系结石

1、肾结石

KUB:双侧肾脏轮廓欠清楚,左肾区可见一约( )X( )CM大小,边缘锐利得高密度影,双输尿管走行区及膀胱区均未见阳性结石影。腰大肌显示清楚。

2、输尿管结石

KUB:双肾轮廓欠清楚,左侧输尿管走行区平第四腰椎横突水平,可见一约

( )X( )CM大小边缘锐利得高密度影。双肾区,右输尿管走行区及膀胱区均未见阳性结石影腰大肌影显示清楚。

3、膀胱结石

KUB:双侧肾脏轮廓欠清楚,膀胱区可见3个大小不等边缘锐利得高密度影,最大约( )X( )CM,最小约( )X( )CM,双肾区、输尿管走行区均未见阳性结石影。腰大肌显示清楚。

4、肾盂积水

KUB:双肾轮廓欠清楚,左侧输尿管走行区平第四腰椎横突水平,可见一约

( )X( )CM大小边缘锐利得高密度影。双肾区,右输尿管走行区及膀胱区均未见阳性结石影。腰大肌影显示清楚。

IVP:常规准备,经肘静脉注入阳性造影剂,分别于注药后10`,15`,30`,45`及松

开腹带后拍片示:右肾10`已显影,左肾15`方显影,左肾盂肾盏扩张,肾小盏呈球形,左上段输尿管扩张,左中段输尿管以下未显影。右肾大小、外形未见异常,肾盂肾盏未见扩张及充盈损损,肾小盏边缘呈杯口状,左输尿管走行如常,未见梗阻征象,膀胱区有少量造影剂充盈,未见占位征象。余同平片。

四、泌尿系结核

1、空洞溃疡型肾结核

KUB:左肾轮廓显示正常,右肾外形增大,双肾区,双输尿管走行区及膀胱区均未见结石影,腰大肌影显示清楚。

IVP:常规准备,经肘静脉注入阳性造影剂,分别于注药后10`,15`,30`,45`及松

开腹带后拍片示:双肾10`已显影,右肾小盏变形,杯口消失,下盏呈不规则盈影。

肾盂狭细变形,肾盂输尿管结合部及输尿管上段失去正常柔软度,变僵硬、不规则狭细。左肾盂肾盏未见扩张及充盈缺损,左输尿管及右下段输尿管无扩张,膀胱有造影剂充盈。余同平片。

2、输尿管结核

逆行尿路造影,常规准备,膀胱镜下行左侧输尿管逆行插管约15CM,插入困难,注入造影剂,显示:左肾局部不规则充盈,上段输尿管失去正常柔软度,粗细不均,中下段输尿管充盈呈节段性粗细不均得串珠样充盈改变,边界粗糙。

五、泌尿系肿瘤

1、肾盂癌

KUB:双侧肾脏轮廓欠清楚,双肾区、输尿管走行区及膀胱区均未见阳性结石影。腰大肌影显示清楚。

IVP:常规准备,经肘静脉注入阳性造影剂,分别于注药后10`,15`,30`,45`及松

开腹带后拍片示:双肾10`已显影,左肾上盏不规则充盈缺损与“双边征”。右肾盂肾盏未见扩张及充盈缺损,双侧输尿管无扩张及充盈缺损,双侧输尿管无扩张,膀胱有造影剂充盈。余同平片。

2、输尿管癌

行排泄性静脉肾盂造影右侧尿路不显影,行逆行尿路造影显示:右侧输尿管下段有约( )X( )CM大小得充盈缺损。其上段输尿管扩张。

3、膀胱癌

KUB:双侧肾轮廓欠清楚,双肾区、输尿管走行区及膀胱区均未见阳性结石影。腰大肌显示清楚。

IVP:常规准备,经肘静脉注入阳性造影剂,分别于注药后10`,15`,30`,45`及松

开腹带后拍片示:双肾10`已显影,双肾盂肾盏大小、外形未见异常,肾盂肾盏未见扩张及充盈缺损,双输尿管未见扩张,膀胱侧壁可见一巨大充盈缺损,密度不均匀,边界分叶状。余同平片。

六、其她

1、前列腺增生

KUB:双侧肾脏轮廓欠清楚,双肾区、输尿管走行区及膀胱均未见阳性结石影。腰大肌显示清楚。

IVP:常规准备,经肘静脉注入阳性造影剂,分别于注药后10`,15`,30`,45`及松

开腹带后拍片示:双肾10`已显影,双肾盂肾盏大小、外形未见异常,肾盂肾盏未见扩张及充盈缺损,双输尿管未见扩张,膀胱体积变小,底部抬高,膀胱与耻骨联合距离加大,膀胱底部可见一呈表面光滑、基底宽大之丘状充盈缺损。余同平片。

2、尿道异物

斜位片:距尿道口约( )CM处可见一长约( )CM金属异物影。余未见异常

第五部分头颈部

超声报告单书写

超声报告单书写、签发、复核制度临床对超声检查的需求量大,临床医师在开具超声检查申请单时应仔细询问病史,认真进行体格检查。超声检查申请单可手写开单亦可电子申请单形式,填写申请单时应完整填写简要病史、体检发现、其他医学影像报告与有关检验结果,并写明检查目的、要求和部位。草率填写(应填的内容不完整)的申请单,以及手写时字迹潦草,无法辨认时常可导致检查报告的质量下降,其责任不在超声科室。对于需行超声复查的病人,必须填写原超声号,以便与前次作相应比较。 由于超声检查报告是临床诊治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又是法律纠纷处理中的参考资料,所以必须认真客观地详细描述检查内容,供临床医师参考。遇特殊疑难病例时,及时与送检医师沟通检查情况。报告中专业用词必须是统一的、科学的、通用的超声医学术语。 (一)超声检查报告单书写基本要求: 1.针对性根据超声检查所见对申请单提出的问题给与有针对性的阐述,做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2.客观性应对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数目、回声特点、动态变化及毗邻关系等进行准确的客观描述。重要的阴性所见也应描述,供鉴别诊断参考。

3.独立性超声检查只是临床检查的一种手段,因此对超声图像的分析必须注意参考临床表现。任何结论不能脱离临床表现,但也不能脱离声像图的客观表现去迎合临床诊断。 4.系统性有的病变在其发展过程中,声像图也会出现动态变化,有必要进行系统的超声随访来复核最初的诊断,超声诊断报告应正确地把这种变化反馈给临床。 5.科学性如不能直接用临床疾病的术语来描述病变的声像图表现,则不能只描述某幅图像的平面特点而不注意描述病变的立体形态。 6.真实性手写超声检查报告单必须字迹应工整、清晰,无错字、无涂改;计算机打印方式生成电子报告中无错字、无涂改。只出具1次超声诊断报告单,经诊断医师签字生效。在任何情况下不得出具不真实的超声诊断报告单。 (二)规范化超声检查报告中的结论书写要求: 1.按可能性大小依次提示,以下做举例说明: (1)“符合……”:如果具有一项确诊指标加两项辅助诊断指标,可以采用“符合……”。如超声在右侧输卵管内发现胚囊、胚芽、胎血管搏动、彩色多普勒超声发现滋养层血管,加上停经史和尿妊娠试验阳性,则诊断结论为:右侧输卵管混合性包块(符合输卵管妊娠)。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医院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影像诊断报告是一份重要的临床档案资料,必须认真书写。一份规范化的诊断报告书要求文字简洁,语句通顺,表达准确。内容包括以下部分: 一、一般项目:病人姓名、性别、年龄;X线号、门诊号或 住院号; 申请科室、病室和床位号;检查设备、检查方法、造影 剂种类用法和用量、检查部位和位置、照片序号;临床 诊断、检查日期和报告日期等均应逐项填写清楚。 二、叙述部分: (一)应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分清主次,按顺序描述异常影像所见。阐明有否临床所疑疾病的表现或征象,如 有则应对所出现的病变部位、形态和大小进行描述, 描述应简洁、形象、贴切,并对该疾病应该或可能出 现而未出现者说明“未见”。如:肺癌的毛刺征;骨、关节病变的死骨、钙化和骨膜反应、关节面及关节间 隙等。此外,还应对与疾病的定位和定性有关的表现 或征象说明“见到”或“未见”如:肠梗阻有无充气

扩张肠管有无液平,形态、位置如何,有无假肿瘤征等。 (二)意外或偶然发现临床所疑疾病以外的疾病征象如:外伤发现骨软骨瘤、退变、各种正常变异等应在诊断意见里体现。 (三)成像伪影、外影应在描述中加以说明;难于解释和不能据此作出影像诊断的一些表现等,应在描述后建议 作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这些表现的意义。 三、诊断意见: 在详细描述的基础上以影像表现为依据,结合有关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以得出客观的诊断结论。临床和影像表现典型者肯定诊断;影像表现缺乏特征性者,可结合临床诊断;影像表现和临床均无特征性而难于下结论时,可提出某种或某些诊断可能性以及进一步检查的建议。 四、医师审核签字: 一份完整的影像诊断报告,应有医师签名。诊断报告应分由二级医师签名、审签,实行“双签字”。签名字迹要清楚工整易于辨认和保存。

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第一章诊断报告书写常规 一、诊断报告书写规范是诊断质量的最终反映 医学服务涉及人的生命与健康,其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为此,医学管理学就提出了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种种规范与办法。发达国家的医学质量保证,质量控制是由政府有关部门与医学学术团体共同实施的。从我国近年来的实践看,也是由政府部门施加一定的行政影响,并组织有关的医学团体制定统一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规范与实施办法,并加以贯彻与推广。?诊断报告书能反映医学影像的诊断质量。从一份规范的诊断报告书中可以看得出使用的设备是什么,检查的操作技术或程序是怎样的,诊断者观察是否全面,以及诊断的思路是否正确等等。因此,我们认为在逐步完善医学影像学质量保证或质量控制的进程中,第一步要走的路就是诊断报告书的规范化。 二、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的格式?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格式是一种形式,它反映的内容必须要符合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纵观现在国内、国外的诊断报告书,形式各种各样,大小与繁简程度也不一致。但是从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报告书的格式应包括以下5项。?1、一股资料,往往是表格式的。逐项填写: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区、病床、门诊号、X线号、CT 号、MRI 号、DSA号、X片序号、检查日期、报告日期等等。 3、医学影像学表现。如X线所见、CT所 2、检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 见、MRI所见、DSA所见等。 4、医学影像学诊断。 5、书写报告与审核报告医师签名。 三、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内容: 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五个项目所包括的内容各不相同,但却有一定的联系,它们与报告形式是统一的。我们将每一项目应书写的内容,建议如下。?1、一般资料:?各家医院可以根据各种不同设备的医学影像学科具体情况设计各自的表格,但必须是能精简地概括识别病员的标志、检查要求、目的与简要的临床情况或诊断。报告书写者应逐一填写。我们建议检查号分成几项,即X线号、CT号、MRI号与DSA号等,适用于较大医院。如该院放射科还包括超声与核素成像,也可再加上相应的编号。这是因为放射科的技术部门或某几位技师往往相对固定于几组机房。而医师分别轮转工作于几个如CT、MRI、DSA等工作室,并分别各自书写报告。而检查号则由技师统一编排。序号是从属于检查号的。 患者的姓名、送诊科室、住院号或门诊号是为了识别病员用的,对于同名同 2、检姓的患者,可根据住院号或门诊号,以及送诊科室的不同而加以识别。? 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对于规模较小的医院放射科(指二类乙级医院以下标准的医院放射科)在影像诊断报告书中只用“检查名称”一项就可以。这类科室一股均采用检查常规,一切按常规办事。或虽无书面的常规,但有科室人员相互默契的常规。例如会诊单上写“胸部摄片”就一定是胸部正侧位。会诊单上写“鼻窦摄片”就一定是water位摄片等。但对于二甲以上标准医院规模较大的放射科,在报告中须增加“检查方法”或“检查技术”一项。这类科室开展项目很多,新开展项目出现且科室主治医师以上医师较多,各人常用检查技术可能不一致,

超声诊断报告单书写规范

超声诊断报告单书写规范 超声显象报告是将超声探测到的全部信息,用数据、文字、绘图、照片或录像等方式记录下来,结合病史体征和其他检查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诊断意见,供临床参考,是告诉受检者的凭据。报告单书写要求如下: 1、一般项目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婚否、门诊号、住院号、超声号和图像记录方式等。、 2、脏器径线和病灶大小的测量值。 3、图像分析将超声扫查所获得的全部信息,提取对诊断有价值的部分,用超声术语,做简明扼要的描述。包括脏器(或病灶)的外形、大小、部位、回声(指内部回声、边界回声、后壁回声)等等,表面是否光滑,境界是否清楚,毗邻关系,也应用必要的描写。 4 、图像记录采用各种图像记录方式,将典型图像记录下来,加以说明,使临床医师一目了然。 5、超声提示(超声诊断)根据前面四项的内容,结合临床提出确切的诊断意见,如同一患者有几种疾病,应把诊断明确的疾病放在首位。(1)超声检查正常结论:某脏器超声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2)超声检查异常影象结论应包括: ①明确的超声结论:当某一病变具有鲜明的声像特征和高度的特异性时,可下充分肯定的或否定的诊断,如胆囊结石等。 ②部分明确的结论:如肝脏声像图显示一囊性病变,虽难以做出肯定

性诊断,但是可明确做出解剖定位诊断和物理性质诊断。 ③不明确的超声结论:若声像图发现某一区域有异常,难以作出肯定性诊断、或病灶来源时,可以对所见声像图进行客观描述,结合有关资料作出恰当的提示性推断,供临床参考。 6、提出建议通过超声扫查,如有下列情况者应提出建议: ①由于种种原因检查的脏器显示不清,建议复查。②暂时不能明确诊断者,建议随访或观察。 ③需进一步明确诊断者,如发现肾积水,为明确肾积水原因,建议作进一步检查。 ④其他一些原因。 7、签名和日期,检查者亲笔签名,请上级医师会诊者应有相应的签名,做到双签名。若报告单用计算机打印方式生成,若由打字员录入报告者,医生应在报告单打印前做好审核,必要时录入者签名。报告单时间应精确到分。 8、遇到特别急重症患者检查后需及时抢救时可以口头形式报告临床医师,但最终以正式书面报告为准。 9、在任何情况下不得出具虚假报告。 一张理想的超声报告单,应按以上六个方面逐项书写,做到字迹清楚、语言精炼、重点突出、测量准确、超声术语运用确切、论述内容层次清楚、超声诊断和建议恰当。

影像科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安徽省立医院影像科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一、诊断报告书写常规 (一)诊断报告书写规范是诊断质量的最终反映医学服务涉及人的生命与健康,其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为此,医学管理学就提出了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种种规范与办法。发达国家的医学质量保证,质量控制是由政府有关部门与医学学术团体共同实施的。从我国近年来的实践看,也是由政府部门施加一定的行政影响,并组织有关的医学团体制定统一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规范与实施办法,并加以贯彻与推广。 诊断报告书能反映医学影像的诊断质量。从一份规范的诊断报告书中可以看得出使用的设备是什么,检查的操作技术或程序是怎样的,诊断者观察是否全面,以及诊断的思路是否正确等等。因此,我们认为在逐步完善医学影像学质量保证或质量控制的进程中,第一步要走的路就是诊断报告书的规范化。 (二)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的格式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格式是一种形式,它反映的内容必须要符合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纵观现在国内、国外的诊断报告书,形式各种各样,大小与繁简程度也不一致。但是从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报告书的格式应包括以下5 项。 1、一股资料,往往是表格式的。逐项填写: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区、病床、门诊号、X 线号、CT 号、MRI号、DSA号、X片序号、检查日期、报告日期等等。

2、检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 3、医学影像学表现。如X线、CT MRI和DSA所见等。 4、医学影像学诊断。 5、书写报告与审核报告医师签名。(三)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内容: 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五个项目所包括的内容各不相同,但却有一定的联系,它们与报告形式是统一的。我们将每一项目应书写的内容,建议如下。 1、一般资料:各家医院可以根据各种不同设备的医学影像学科具体情况设计各自的表格,但必须是能精简地概括识别病员的标志、检查要求、目的与简要的临床情况或诊断。报告书写者应逐一填写。我们建议检查号分成几项,即X线号、CT号、MRI号与DSA号等,适用于较大医院。如该院放射科还包括超声与核素成像,也可再加上相应的编号。这是因为放射科的技术部门或某几位技师往往相对固定于几组机房。 而医师分别轮转工作于几个如CT MR、DSA等工作室,并分别各自书写报告。而检查号则由技师统一编排。序号是从属于检查号的。 患者的姓名、送诊科室、住院号或门诊号是为了识别病员用的,对于同名同姓的患者,可根据住院号或门诊号,以及送诊科室的不同而加以 识别。 2、检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 对于规模较小的医院放射科(指二类乙级医院以下标准的医院放射科)在影像诊断报告书中只用“检查名称”一项就可以。这类科室一股均采

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一、胸部X 线报告胸廓:对称、畸形、骨骼情况。 肺野:肺内血管纹理,肺内有无病灶,如发现病灶要描述其部位、形态、边缘、大小、有无空洞等等情况。 肺门:正常、增大,有无肿块等。纵隔:气管是否正中,纵隔有无增定及有无肿块发现等。横隔:位置、形态有无改变,肋隔角与心膈角情况。心脏:外形有无异常变化,心胸比率,各房室情况。 二、心脏平片X 线诊断报告摄片位置:后前位、右前斜位、左前斜位,左侧位。胸廓:纵隔与横形态有无异常。 肺部:重点描述肺门、肺内动、静脉血管纹理的变化,有无肺动脉高压或肺淤血等表现. 心脏:心外形增大的类型,肺动脉段外形变化,各房室增大的情况,食道左房压迹变化情况。 三、泌尿系统X 线诊断报告 1、平片: (1)两肾轮廓、位置、形态与大小。 (2)全尿路区域有无钙化或结石样阴影。 (3)腰大肌及腹壁脂肪线影像情况。 (4)脊椎、骨盆区、骨骼有无异常。 (5)肠道内容情况及其他腹部异常阴影。

2、排泄性尿路造影(IVP)。 (1)两肾轮廓、位置、形态、大小。 (2)使用对比剂名称、剂量、浓度。 (3)两肾功能显影情况:正常、延迟、不显影。对肾功能差者,造影需延时45'-60'或更长时间摄片观察。 (4)两侧肾盏、肾孟轮廓显示情况。 (5)膀胱充盈情况。 (6)两侧输尿管显示情况。 3、逆行肾盂造影(RCP) (l)两肾轮廓、位置、形态、大小、注明导管位置。 (2)使用造影剂的名称、浓度、剂量。 (3)两侧肾盏、肾孟、输尿管充盈显示情况。 (4)腰骶椎与骨盆区骨质情况。 4、膀胱造影 (1)造影剂名称、浓度、剂量。 (2)膀胱充盈的轮廓、形态、大小;病理性改变应说明病变范围大小,边界与邻近脏器的关系。 (3)若观察膀胱壁者应测量其厚度,边缘与周围情况。 (4)男性应包括前列腺增生向膀胱突出压迫情况。 (5)有无其它异常发现。 四、头颅、五官X 线诊断报告 1、头颅平片X 线诊断报告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一、CT常规及增强要点 病变描述:部位或分布、数目、大小、形状、边缘、密度、邻近关系、功能变化、动态情况、增强。 扫描基线:喉(颈4下缘),甲状腺(颈5下缘),胰腺(胸12下缘),肾脏(胸11上缘)。 方法:先平扫,设定增强扫描的范围以及两次或多扫描开始时间,扫描参数与平扫相同,经静脉用电动压力注射器注入对比剂80ml~100ml,3ml~4ml/s,对比剂注射完后与扫描开始时间同步。 注射对比剂开始后分期 肝脏 25s~30s 肝脏动脉期 60s~70s 肝脏门静脉期 120s 肝实质平衡期 胰腺 25s~30s 胰腺动脉期 60s~70s 胰腺实质期 肾脏 30s~35s 肾皮质期 70s 肾实质期 5min~10min 肾排泄期或肾盂期

肺、纵隔 25-30S动脉期 60-90-120延迟扫描 头动脉 20-30s动脉期 二、影像诊断报告的艺术 1、肯定诊断 2、否定诊断:排除XX。 3、拟诊断:XX可能,XX首先考虑,XX不排除,XX待排除。 4、符合诊断:XX符合XX。 5、疑诊断:XX可疑,建议进一步检查。 6、活话:建议必要时复查。 三、头颅、五官X线报告 1、头颅平片X线诊断报告 (1)头颅大小与形态。 (2)颅骨内外板与板障厚度与密度情况。 (3)颅缝与囱门有无异常。 (4)脑回压迹有无增多、增深。 (5)颅板血管压迹有无异常。 (6)蝶鞍大小、形态。骨质有无异常。 (7)颅内有无生理或病理性钙化,其位置、形态、大小、数目如何。

(8)头颅软组织情况。 2、副鼻窦X线诊断报告 (l)各组窦腔发育情况。 (2)各窦腔大小、形态、密度有无异常,壁有无增厚,有否液平。(3)鼻腔与眼眶情况。 (4)窦腔出现占位性病变应重点描述清理变化情况。 3、乳突X线诊断报告 (1)乳突类型(气化型、板障型、硬化型),气房大小及密度。 (2)鼓窦入口与鼓窦区有无扩大或骨质破坏。 (3)鼓室、天盖、乙状窦骨质情况。 (4)内、外耳道情况。 (5)周围组织骨质结构情况。 4、眼眶X线诊断报告 (1)眶窝大小与形态。 (2)眶壁骨质结构。 (3)眶内软组织密度有何异常改变。 (4)眶裂、视神经孔形态、大小及骨壁情况。 (5)周围副鼻窦与颅内情况。” 5、下颌骨X线诊断报告 (1)下颔骨骨质有无异常情况,如有病变应按基本病理变化重点描述。(2)牙槽有无病变情况。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技巧规范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技巧规范(X线、CT、MRI) 第1章传统X线诊断报告书写技巧 第1节头颅 1、鼻窦 (1) 鼻窦炎 右侧额窦、左侧上颌窦窦腔密度增高,透过度减低,右侧上颌窦黏膜增厚。窦壁骨质结构未见异常。余未见异常发现。 (2) 鼻窦囊肿 右侧上颌窦腔底壁可见边缘光滑的半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右侧上颌窦腔扩大,右侧上颌窦粘膜下皮质白线连续;余鼻旁窦窦壁粘膜光滑,粘膜下皮质白线清晰。 (3)良性肿瘤 右侧筛窦窦壁旁小圆形骨性密度影,内可见骨小梁。其余诸鼻旁窦窦腔透过度良好,窦壁光滑。余骨质未见异常。双鼻甲肥厚。 (4)恶性肿瘤 左侧上颌窦窦腔扩大,其外侧壁轮廓模糊、骨质疏松,窦壁骨质呈溶骨性骨质破坏、消失;左侧上颌窦内侧骨壁模糊。右侧上颌窦窦腔密度增高,透光度减低,为合并上颌窦 炎。 第2节胸部 1、肺 (1)正常肺部。 胸廓对称,纵膈居中,双肺野纹理清晰,双肺门影不大,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在正常范围、 (2)大叶性肺炎 正位像右肺中下野可见大片状密度增高影,密度均匀,上界清楚呈水平走行,下界模糊不清,右心缘模糊不清,肺野透亮度减低。侧位像见右肺中叶呈实变改变,叶间胸膜无凹陷。肺门无异常增大。左肺未见异常。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属正常范围。 (3)支气管肺炎 双肺纹理增强,左肺中下野纹理紊乱、模糊,左肺有沿肺纹理分布的小斑片状模糊影,双侧肺门影不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脏形状、大小属正常范围。 (4)支气管扩张 双肺纹理增强、紊乱,以中下肺野为著,且双侧中下肺野内中带可见沿肺纹理走行分布的多发囊状透亮影,呈蜂窝状改变。左肺下野膈上区透过度增高,肺纹理减少,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属正常范围。 (5)肺脓肿 正位像左肺中野中外带可见大片密度增高影,其内密度不均,可见大小约4cm×4、5cm的空洞,空洞内壁光滑,壁较厚,其内有气液平面,侧位像病灶位于左肺下叶背段。右肺纹理清晰。双肺门影未见增大、增浓,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在正常范围 (6)肺结核

心脏超声诊断报告单如何书写

心脏超声诊断报告单如何书写? 心脏超声诊断报告单的格式和内容 (1)病人资料:如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和超声号。 (2)仪器及记录方式:使用仪器的品牌及机型,记录方式包括黑白打印、彩色打印、VCR 记录或光盘记录,工作站等。 (3)常规的检测和测量:①切面超声,必检内容包括主动脉、右心室、左心室、室间隔、左室后壁、肺动脉的舒张末内径、左房的收缩末内径。辅检内容包括右室流出道、右室壁舒张末厚度,左室收缩未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功能指标包括左室射血分数等。②M型超声与切面超声指标检测指标相近。功能指标还包括左室短轴缩短率。③多普勒超声,包括心内各瓣口及心室流出道的频谱多普勒血流速度,各瓣口返流或心内分流的速度及压差,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定量返流或分流程度。 (4)特殊检查和测量:如复杂先心病,经食道超声,负荷超声,三维超声,心肌造影等的相关检测指标。 (5)描述主要超声所见。 (6)结论。 (7)医生签名和日期。 如何描述超声所见 描述超声所见是报告单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超声诊断的依据。我们建议以病变为中心进行系统描述。在多种病变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按病变的程度轻重依次描述。首先病变的描述以直接特征为主,依次为切面图像特征,频谱多普勒特征和彩色血流显像的特征。第二是间接特征和附加改变。第三是功能改变。 如何书写超声结论 ①病因诊断,如先心病、风心病等。如同时存在,以主要病变为主。 ②病理解剖诊断,如二尖瓣狭窄、室间隔缺损。 ③并发症诊断,如心包积液。附壁血栓、室壁瘤形成、左向右分流等。 ④功能诊断,如左室收缩功能减低、肺动脉高压等。 ⑤如无法明确病因及病理解剖诊断,只做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及功能诊断。 成人M型超声心动图正常值: 主动脉内径:男33-36mm;女28-32mm; 左心房内径:男28-32mm;女19-33mm; 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男45-55mm,女35-50mm;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技巧规范(X线、CT、MRI)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技巧规(X线、CT、MRI) 第1章传统X线诊断报告书写技巧 第1节头颅 1、鼻窦 (1)鼻窦炎 右侧额窦、左侧上颌窦窦腔密度增高,透过度减低,右侧上颌窦黏膜增厚。窦壁骨质结构未见异常。余未见异常发现。 (2)鼻窦囊肿 右侧上颌窦腔底壁可见边缘光滑的半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右侧上颌窦腔扩大,右侧上颌窦粘膜下皮质白线连续;余鼻旁窦窦壁粘膜光滑,粘膜下皮质白线清晰。 (3)良性肿瘤 右侧筛窦窦壁旁小圆形骨性密度影,可见骨小梁。其余诸鼻旁窦窦腔透过度良好,窦壁光滑。余骨质未见异常。双鼻甲肥厚。 (4)恶性肿瘤 左侧上颌窦窦腔扩大,其外侧壁轮廓模糊、骨质疏松,窦壁骨质呈溶骨性骨质破坏、消失;左侧上颌窦侧骨壁模糊。右侧上颌窦窦腔密度增高,透光度减低,为合并上颌窦炎。 第2节胸部 1、肺 (1)正常肺部。 胸廓对称,纵膈居中,双肺野纹理清晰,双肺门影不大,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在正常围. (2)大叶性肺炎 正位像右肺中下野可见大片状密度增高影,密度均匀,上界清楚呈水平走行,下界模糊不清,右心缘模糊不清,肺野透亮度减低。侧位像见右肺中叶呈实变改变,叶间胸膜无凹陷。肺门无异常增大。左肺未见异常。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属正常围。 (3)支气管肺炎 双肺纹理增强,左肺中下野纹理紊乱、模糊,左肺有沿肺纹理分布的小斑片状模糊影,双侧肺门影不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脏形状、大小属正常围。 (4)支气管扩 双肺纹理增强、紊乱,以中下肺野为著,且双侧中下肺野中带可见沿肺纹理走行分布的多发囊状透亮影,呈蜂窝状改变。左肺下野膈上区透过度增高,肺纹理减少,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属正常围。 (5)肺脓肿 正位像左肺中野中外带可见大片密度增高影,其密度不均,可见大小约4cm×4.5cm 的空洞,空洞壁光滑,壁较厚,其有气液平面,侧位像病灶位于左肺下叶背段。右肺纹理清晰。双肺门影未见增大、增浓,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在正常围 (6)肺结核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一、诊断报告书写规范就是诊断质量得最终反映: 医学服务涉及人得生命与健康,其服务质量得重要意义就是不言而喻得。为此,医学管理学就提出了质量保证与质虽控制得种种规范与办法。发达国家得医学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就是 由政府有关部门与医学学术团体共同实施得。从我国近年来得实践瞧,也就是由政府部门施加一楚得行政影响,并组织有关得医学团体制是统一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得规范与实施办法,并加以贯彻与推广。 诊断报告书能反映医学影像得诊断质量。从一份规范得诊断报告书中可以瞧得出使用得设备就是什么,检査得操作技术或程序就是怎样得,诊断者观察就是否全面,以及诊断得思路就是否 正确等等。因此,我们认为在逐步完善医学影像学质量保证或质S控制得进程中,第一步要走得路就就是诊断报告书得规范化。 二、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得格式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得格式就是一种形式,它反映得内容必须要符合质虽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纵观现在国内、国外得诊断报告书,形式各■种各样,大小与幣简程度也不一致。但就是从质S保证与质量控制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医学影像学得诊断报告书得格式应包括以下5项。 1、一股资料,往往就是表格式得。逐项填写: 患者姓需、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区、病床、门诊号、X线号、CT号、MRI 号、DSA号、X片序号、检查日期、报告日期等等。 2、检査名称打检査方法或技术。、 3、医学影像学表现。如X线所见、CT所见、MRI所见、DSA所见等。 4、医学影像学诊断。 5、书写报告与审核报告医师签名。 三、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得内容: 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得五个项目所包括得内容各■不相同,但却有一左得联系,它们与报告形式就是统一得。我们将每一项目应书写得内容,建议如下。 1、一般资料:^^家医院可以根据徉种不同设备得医学影像学科具体情况设讣各自得表格, 但必须就是能精简地概括识别病员得标志、检査要求、目得与简要得临床情况或诊断。报告书写者应逐一填写。我们建议检査号分成几项,即X线号、CT号、MRI号与DSA号等,"适用于较大医院。如该院放射科还包括超声与核素成像,也可再加上相应得编号。这就是因为放射科得技术部们或某几位技师往往相对固泄于几组机房。而医师分別轮转工作于几个如 CT、MRL DSA等工作室,并分别^$自书写报吿。而检查号则由技师统一编排。序号就是从属于检查号得。

超声科诊断报告书写规范及审核流程

超声科诊断报告书写规范及审核流程 一、规范 报告单上分为患者基本信息、静态图像、检查所见、检查提 示。 1、基本信息填写病人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检查编号等。 2、检查时应按超声科各脏器图像控制标准采集图像,报告上的静态图像一般为单幅或双幅图像,主要为无阳性发现的临床鉴别诊断图像,或有阳性发现诊断图片。 3、检查所见栏是检查时的客观所见,应细致、客观、文字简练,描述全面,不需加入任何主观判断。一般描述为外形、轮廓、支持结构、管道及脏器实质回声,以及必要的测量数据。病变描述首先叙述为弥漫性或局灶性,以及各种脏器中各声像图的不同表现。局灶性病变应做定位、测量及其他重点描述。 检查提示栏为超声检查后提示的诊断意见,包括有无病变以及病变的性质。 (1)病变的部位或脏器。 (2)病变在超声声像图上所表现的物理性质(液性、实质性、混合性、气体、纤维化、钙化等)。 (3)能从图形资料作出疾病确定诊断者,可提示病名诊断(或可能诊断)。 (4)如不能从图形资料作出疾病确定诊断者,不提示病名诊

断。 (5)考虑可能为多种疾病者,按可能性大小依次提示。 (6)必要的建议。 4、超声检查报告应注意字迹工整、清晰,易于认识,不应潦草、涂改,避免错别字。条件允许者,最好用计算机打印方式生成。在任何情况下不得出具假报告。 5、用中文及阿拉伯数字书写报告,以厘米为单位,用英文 cm 表示,由具有执业医师证的医师签名发放报告。急诊报告需报告时间到分钟。 二、流程 1、普通病例报告由检查医生或录入员书写,检查医生审核报告后发出。 2、凡疑难病例会诊后,由检查医生书写报告,必须有检查医师和会诊医师两人以上的签名方可发放报告。

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docx

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一、胸部X线报告 胸廓:对称、畸形、骨骼情况。 肺野:肺内血管纹理,肺内有无病灶,如发现病灶要描述其部位、形态、边缘、大小、有无空洞等等情况。 肺门:正常、增大,有无肿块等。 纵隔:气管是否正中,纵隔有无增定及有无肿块发现等。 横隔:位置、形态有无改变,肋隔角与心膈角情况。 心脏:外形有无异常变化,心胸比率,各房室情况。 二、心脏平片X线诊断报告 摄片位置:后前位、右前斜位、左前斜位,左侧位。 胸廓:纵隔与横形态有无异常。 肺部:重点描述肺门、肺内动、静脉血管纹理的变化,有无肺动脉高 压或肺淤血等表现. 心脏:心外形增大的类型,肺动脉段外形变化,各房室增大的情况, 食道左房压迹变化情况。 三、泌尿系统X线诊断报告 1、平片: (1)两肾轮廓、位置、形态与大小。 (2)全尿路区域有无钙化或结石样阴影。 (3)腰大肌及腹壁脂肪线影像情况。

(4)脊椎、骨盆区、骨骼有无异常。 (5)肠道内容情况及其他腹部异常阴影。 2、排泄性尿路造影(IVP)。 (1)两肾轮廓、位置、形态、大小。 (2)使用对比剂名称、剂量、浓度。 (3)两肾功能显影情况:正常、延迟、不显影。对肾功能差者,造影需延时45’-60’或更长时间摄片观察。 (4)两侧肾盏、肾孟轮廓显示情况。 (5)膀胱充盈情况。 (6)两侧输尿管显示情况。 3、逆行肾盂造影(RCP) (l)两肾轮廓、位置、形态、大小、注明导管位置。 (2)使用造影剂的名称、浓度、剂量。 (3)两侧肾盏、肾孟、输尿管充盈显示情况。 (4)腰骶椎与骨盆区骨质情况。 4、膀胱造影 (1)造影剂名称、浓度、剂量。 (2)膀胱充盈的轮廓、形态、大小;病理性改变应说明病变范围大 小,边界与邻近脏器的关系。 (3)若观察膀胱壁者应测量其厚度,边缘与周围情况。 (4)男性应包括前列腺增生向膀胱突出压迫情况。 (5)有无其它异常发现。

超声诊断报告书写的基本要求

超声诊断报告书写的基本要求 一份完整的超声诊断报告,是临床超声医生综合素质的表现,它深刻地体现了医疗质量和学术思想水平!因此,在超声诊断报告书写时,必须要有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认真负责的精神! 超声报告的基本形式: 1.文字化描述 2.规范化表格 文字化描述—— 是我们日常工作中最常采用的形式,其主体是检查所见的描述与检查结果的提示。这种形式不仅书写方便,而且描述无限制,书写时可充分表达检查所见,客观说明检查结果。 规范化表格—— 是采用表格填写的方式,内容有限定,形式死板。但优点是内容规范,形式

统一,便于检索和积累完整的科研资料,也有利于标准化质量管理。 当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普及,利用多媒体图文报告系统,多将二者有机结合。 超声诊断报告产生的基础: 任何形式的超声诊断报告,都是超声医生对一系列检查结果进行客观综合分析后而做出的。因此,可以说,声像图所获得的信息,是进行超声诊断的主体或说成是重要基础,但绝不能因此而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原则——与临床的充分结合,只有将超声与临床完整的统一起来,才能使超声诊断水平发挥极致。 超声报告的独特之处:超声检查过程与检查结果是同时完成的,这一点不同于放射科医生及病理科医生。困此在检查过程中,超声医生要尽可能地利用设备 所提供的各种技术,包括2D成像、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谐波成像、3D成像、 声学造影等等,为客观、准确的超声诊断提供全面的技术帮助。 完整的超声报告要求超声医师具有的四个熟悉: 1.熟悉声像图与解剖学的联系,特别是与断层解剖学的联系。 2.熟悉声像图上正常人体器官组织及其变异。 3.熟悉超声图像的实际意义和可能伴随的伪像与误区。 4.熟悉血液动力学改变与多普勒超声的联系。 作一名优秀的超声医师还应具有的习惯:在临床方面,要有在检查前或检查中常规查阅全部病例资料的良好习惯,在必要时做补充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这样不仅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估超声检查结果,还可发现有意义的临床线索,主动扩大超声检查范围,降低误、漏诊率。这样做的结果,是使超声专业的整体优势得到了最好的发挥,使患者得到了最高原则的医疗质量保证。 超声诊断的基本要求: 1.针对性: 应根据临床医生检查申请单提出的要求进行有目的,有重点的全面检查,并尽可能给予肯定或否定回答,即使不能也应实事求是加以说明。例如:临床医生触诊颈部包块,当我们未见到异常影像时,应对医生所指包块处的组织回声加以描述,提示其并非病变。 2.客观性: 应对检查结果进行客观描述,包括: ①病变部位;例如:肝左叶或者肝右叶的病变,腹腔内还是腹膜后的病变。 ②病变形态、大小、数目、邻近结构;例如:所测量肿物的大小要有三个径线,这样通过径线的数值,让读报告者可以估计肿物的大体形态如“饼样”、“球形”等;肿物的多发还是单发,是散在还是弥漫分布;与邻近的器官或血管关系是推移受压还是浸润粘连。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技巧规范X线、CT、MRI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技巧规范(X线、CT、MRI) 第1章传统X线诊断报告书写技巧 第1节头颅 1、鼻窦 (1)鼻窦炎 右侧额窦、左侧上颌窦窦腔密度增高,透过度减低,右侧上颌窦黏膜增厚。窦壁骨质结构未见异 常。余未见异常发现。 (2)鼻窦囊肿 右侧上颌窦腔底壁可见边缘光滑的半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右侧上颌窦腔扩大,右侧上颌窦粘膜下 皮质白线连续;余鼻旁窦窦壁粘膜光滑,粘膜下皮质白线清晰。 (3)良性肿瘤 右侧筛窦窦壁旁小圆形骨性密度影,内可见骨小梁。其余诸鼻旁窦窦腔透过度良好,窦壁光滑。 余骨质未见异常。双鼻甲肥厚。 (4)恶性肿瘤 左侧上颌窦窦腔扩大,其外侧壁轮廓模糊、骨质疏松,窦壁骨质呈溶骨性骨质破坏、消失;左侧 上颌窦内侧骨壁模糊。右侧上颌窦窦腔密度增高,透光度减低,为合并上颌窦炎。 2、眼眶 (1)肿瘤 右眼眶普遍性扩大,右眼眶内骨质破坏、吸收,右上颌窦深部顶壁-眼眶底壁下陷,右眼眶外侧 壁骨缘不连续,呈溶骨性骨质破坏改变。左眼眶未见异常发现。

(2)眼异物 右眼眶内偏外侧可见一圆形异物影,直径约5.0mm,边界光滑锐利,侧位可见异物位于球内,距 角膜缘约15.0mm。局部骨质未见异常。 3、耳部 (1)中耳乳突炎 右侧乳突气房发育尚可,但透光度减低,密度增高。乳突蜂房骨性间隔厚薄不均。未见骨质破 坏。左侧乳突气化良好,其内未见异常密度影,乳突蜂房骨性间隔厚薄均匀、清晰完整。 (2)胆脂瘤 右耳乳突气化不良,透光度减低,右耳上鼓室稍扩大,边缘骨质呈硬化改变,前鼓嵴变尖,听小 骨吸收;鼓窦入口受侵略开大。 4、鼻、咽、喉部 (1)腺样体肥大 鼻咽顶后壁软组织肿胀,厚约10mm,气道明显受压变窄。(2)咽后壁脓肿 咽后壁软组织影增厚,厚约5mm,气道略受压,颈椎曲度变直。 (3)鼻咽癌 鼻咽顶后壁见软组织肿块样增厚,呈僵硬感,与正常咽后壁组织境界不清,表面尚规整,斜坡局 部骨质破坏。 (4)茎突过长综合征 双侧茎突末端超过第二颈椎横突,余骨质形态及关节未见异常改变。 (5)喉癌 喉侧位像见会厌喉面增厚。局部见隆起肿块影,表面不光滑。喉正位体层像显示右侧杓会厌皱襞

超声诊断质量控制规范及考评标准

武隆县人民医院 超声科 超 声 诊 断 质 量 控 制 规 范 及 考 评 标 准 超声诊断质量控制规范及考评标准

目录 超声诊断质量控制基本要求 (4) 心脏血管超声检查规范 (8) 腹部超声检查规范 (11) 妇产科超声检查规范 (28) 浅表器官超声检查技术规范 (42) 介入性超声技术临床操作规范 (48) 介入超声检查预约单 (53) 超声介入前列腺预约单 (54)

介入超声手术同意书 (55) 关于胎儿超声检查的说明 (57) 超声科医师职责及工作制度 (58) 超声质量评估内容、标准与方法 (78)

超声诊断质量控制基本要求 一、医院要求 开展临床超声诊断的医疗机构应当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专业技术项目准入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1、拟开展超声诊断项目的申请报告; 2、《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3、开展该项技术项目的人员资质和技术条件; 4、开展该项技术相应的设备、设施配备情况。 二、专业技术人员要求 (一)独立从事临床超声诊断的医师应具备以下条件: 1、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和《医师执业证书》; 2、具有超声物理基础,超声解剖基础,熟悉超声设备并经过二甲以上医院正规培训,并考试、考核合格,获得超声医学继续教育学分和超声诊断上岗证。 3、从事介入超声医师应符合以下条件:

①具有主治或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②有3年以上临床诊疗工作经验; ③经2名具有临床介入超声技术资质、具有主任医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推荐; 4、承担中、晚期妊娠系统常规胎儿超声诊断的医师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①具有医师以上超声医学专业技术职称,接受过产前诊断的系统培训; ②在本岗位从事妇产科超声检查工作5年以上,接受过产前超声诊断的系统培训。 5、承担心血管超声诊断检查的医师应具有至少两年心血管超声工作经验。 三、仪器设备要求 1.实时超声诊断仪,并配有与检查项目有关的探头及软件。主机具有深度增益补偿(DGC)、放大器动态范围、前处理、后处理、总增益、帧平均、机内设置的不同脏器专用软件等,彩色超声诊断仪应具有彩色多普勒、能量图、脉冲及连续多普勒、彩色增益、彩标量程、彩色灵敏度、滤波等技术与参数。承担中、晚期妊娠系统胎儿超声检查的单位,应具有一台以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并配有较完整的产科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标准

诊断报告书写规 第一章诊断报告书写常规 一、诊断报告书写规是诊断质量的最终反映: 医学服务涉及人的生命与健康,其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为此,医学管理 学就提出了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种种规与办法。发达国家的医学质量保证,质量控制是 由政府有关部门与医学学术团体共同实施的。从我国近年来的实践看,也是由政府部门施加 一定的行政影响,并组织有关的医学团体制定统一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规与实施办法, 并加以贯彻与推广。 诊断报告书能反映医学影像的诊断质量。从一份规的诊断报告书中可以看得出使用的 设备是什么,检查的操作技术或程序是怎样的,诊断者观察是否全面,以及诊断的思路是否 正确等等。因此,我们认为在逐步完善医学影像学质量保证或质量控制的进程中,第一步要 走的路就是诊断报告书的规化。 二、规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的格式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格式是一种形式,它反映的容必须要符合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纵观现在国、国外的诊断报告书,形式各种各样,大小与繁简程度也不一致。但是从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报告书的格式应包括以下5项。 1、一股资料,往往是表格式的。逐项填写: 患者、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区、病床、门诊号、X线号、CT号、MRI 号、DSA号、X片序号、检查日期、报告日期等等。 2、检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 3、医学影像学表现。如X线所见、CT所见、MRI所见、DSA所见等。 4、医学影像学诊断。

5、书写报告与审核报告医师签名。 三、规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容: 规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五个项目所包括的容各不相同,但却有一定的联系,它们与报告形式是统一的。我们将每一项目应书写的容,建议如下。 1、一般资料:各家医院可以根据各种不同设备的医学影像学科具体情况设计各自的表格,但必须是能精简地概括识别病员的标志、检查要求、目的与简要的临床情况或诊断。报告书写者应逐一填写。我们建议检查号分成几项,即X线号、CT号、MRI 号与DSA号等,”适用于较大医院。如该院放射科还包括超声与核素成像,也可再加上相应的编号。这是因为放射科的技术部们或某几位技师往往相对固定于几组机房。而医师分别轮转工作于几个如CT、MRI、DSA等工作室,并分别各自书写报告。而检查号则由技师统一编排。序号是从属于检查号的。 患者的、送诊科室、住院号或门诊号是为了识别病员用的,对于同名同姓的患者, 可根据住院号或门诊号,以及送诊科室的不同而加以识别。 2、检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 对于规模较小的医院放射科(指二类乙级医院以下标准的医院放射科)在影像诊断报告书中只用“检查名称”一项就可以。这类科室一股均采用检查常规,一切按常规办事。或虽无书面的常规,但有科室人员相互默契的常规。例如会诊单上写“胸部摄片”就一定是胸部正侧位。会诊单上写“鼻窦摄片”就一定是water位摄片等。但对于二甲以上标准医院规模较大的放射科,在报告中须增加“检查方法”或“检查技术”一项。这类科室开展项目很多,新开展项目出现且科室主治医师以上医师较多,各人常用检查技术可能不一致,这些情况应在“检查方法”一项中有所说明。传统的检查如钡餐造影等,均按统一常规操作,其它临床医师也知道是怎么回事,故在“检查方法”项中注明为“常规”即可,否则应对“检查方法”或技术作一交代。 3、医学影像学表现 过去普通平片与较简单的造影检查,摄片数目较少,多主对其表现作较全面的描述与 讨论。例如对正常胸部正位片,要求对肺野、肺门、肺段、胸膜、横隔、纵隔,所见骨骼与 胸廓软组织进行较详细描述。当然也有少数医师只在医学影像学表现项下书写“心、肺、膈 无异常”一句,同时在“医学影像学诊断”项下书写相同的结论,我们认为这样书写不规。 现在不少检查项目观察容很多,如 CT增强前,后扫描的层面往往甚多,同一层面还可采用不同的窗位进行观察,书写报吉医师不可能也无必要对所观察过的全部容作所有阳 性或阴性的叙述。根据当前的情况我们认为在“医学影像学表现”项目中应包括以下三方面 的容,而书写繁简程度可由各组室自行决定。

影像学常见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影像学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第一部分呼吸系统 一、正常胸部平片 1、正常胸片: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大小,位置及密度正常。两肺纹理走行自然,未见扭曲及聚拢。两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胸膜无增厚及粘连。气管居中,纵隔居中,无增宽。心脏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内。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2、肋骨像: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片中所示骨性肋骨骨质连续性完整,未见中断影像。 二、气管和支气管疾病 1、先天性支气管囊肿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右肺下野可见一类圆形囊状透亮区,壁较薄,其内未见气液平。气管居中,无增宽。心脏大小,形态在正常范围内。双膈光滑,肋膈角锐利。(与正常肺不同的是右肺下叶,为判断理由) 2、支气管炎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两肺纹理增多增粗,以右肺明显,气管居中,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影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以右肺纹理增多增粗为主要判断理由) 3、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胸廓呈捅状,肋骨平举,肋间隙增宽,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大小,位置及密度正常。两肺纹理增多紊乱,肺野透亮增强,肺纹理变细,双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胸膜无增厚及粘连。气管居中,京戏狭窄。心脏呈垂位型,心脏无扩大。双侧膈肌变平,肋膈变平,肋膈角锐利。 4、支气管扩张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两下肺纹理增多、增粗、紊乱。并隐约可见多个囊状透亮区。余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胸膜无增厚及粘连。气管居中,纵隔居中,无增宽。心脏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内。双侧膈肌光滑,肋隔角锐利。 三、肺部炎症 1、大叶性肺炎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右上肺大片状密度增高阴影,下缘清楚平直,上缘模糊,余肺野清晰,未见实性变及肿块影。胸膜无增厚及粘连。气管居中,纵隔居中,无增宽。心脏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内。双侧膈肌光滑,肋隔角锐利。 右侧位、肺门不大。病变位于右肺上叶,呈一扇形密度增高阴影,前后肋膈角锐利。 2、支气管肺炎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

6、超声科质量控制内容及标准

六、超声科质量控制内容及标准 (一)科室管理 1、严格执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 (1)无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 (2)所有在科室执业的医师、技师、护士均已注册。 (3)执业医师、技师、护士无超范围执业 (4)无虚假、违法医疗广告。 (5)实验室工作客观、公正、不受任何部门及经济利益影响。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 (1)科室制定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各级各类员工岗位职责。重点包括诊断报告书写制度:X线及操作机保养制度;差错事故登记及分析制度;财产保管及经济核算制度;交接班制度;仪器使用、校准及维护保养制度,试剂管理,危险品及废弃物管理,教育培训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安全防护管理制度,报告审核与登记制度以及疑难病例讨论制度,集体读片制度,会诊制度等。 (2)本岗位的工作人员熟知其工作职责与相关规章制度。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院工作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废弃管理条例》、《医院传染管理办法》以及《放射诊疗管理规定》。 3、医务人员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诊疗

护理规范和常规。 医务人员在临床的诊疗活动中能遵循与其执业活动相关的主要法律、法规、规章、规范和常规。 4、制定本科室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医疗和非医疗事件)及医疗救援任务。 (1)制定有本科室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医疗救助预案。 (2)有与相关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渠道。 5、建立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制度、继续教育制度并组织实施。 (1)科室有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目标、制度和实施措施。 (2)科室有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计划和实施目标。 (3)每年对本科室专业技术人员的专科技术、科研继续教育进行考评。 6、科主任/学科带头人的专业技术水平领先。 (1)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具备承担县市级以上(含县市级)继续教育项目或科研的能力。 (2)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在本专业县市级以上(含县市级)学术组织任委员以上职务。 (二)患者服务与患者安全 1、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与连贯性。 (1)应尽力使患者从放射前、诊疗过程、取报告具有连贯性。 (2)各项医疗活动均符合法律、法规、条例、部门规章和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