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药物化学试验课教学大纲-福建医科大学

药物化学试验课教学大纲-福建医科大学

《药物化学》实验课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药物化学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药学、药物制剂、生物制药、临床药学等本科专业所属实验室(中心):药学实验中心实验学时、学分: 48 学时 2.5 学分一、实验教学目的与要求该课程是药学、医院药学专业本科生教学的必修课程。

要求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提高药物合成的基本操作技能;通过药物化学实验巩固药物化学理论内容,做到理论与实践习相结合;为学生毕业后从事药物化学或药物化学相关专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实验操作基础。

为了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和医药科研的基本素质,另外加强巩固药物化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达到以下要求:(一)通过实验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学习、掌握和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

(二)运用学过的基本理论,分析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培养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了解药物化学实验设备的结构、特点及常用实验仪器、仪表的使用,使学生掌握药物化学实验的基本研究方法,并通过实验操作,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

(四)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书写报告,培养训练学生实际计算和组织报告的能力。

(五)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和工作作风,以严谨、求实的精神对待科学实验与开发研究工作。

(六)通过几种药物的合成,继续巩固和提高有机合成药物的基本操作技能。

二、实验学时分配序号实验项目学时1扑热息痛的制备62磺胺醋酰钠的制备83苯佐卡因的制备104贝诺酯的制备125二氢吡啶钙离子拮抗剂的制备12合计48三、实验教学内容实验项目(一):扑热息痛的制备(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2)项目性质: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1.掌握用铁粉还原硝基成氨基的操作技术。

2.掌握酰化反应的原理和分馏柱的作用及操作。

(4)主要仪器或标本名称:100mL圆底烧瓶,电热套,刺形分馏柱,对氨基酚,冰醋酸实验项目(二):磺胺醋酰钠的制备(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2)项目性质: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1.了解pH、温度等条件在药物合成中的重要性。

中山大学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中山大学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2010)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课程名称(中文)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名称(英文) Experimental Inorganic Chemistry课程编号 02141071课程性质独立设课课程属性基础课教材及实验指导书名称:《基础化学实验》第一版,刘汉标、石建新、邹小勇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08年《无机化学实验》第三版,中山大学等校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无机化学实验补充教材》,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小组编著,2009年学时学分:总学时 90 总学分 3 实验学时 90 实验学分 3应开实验学期一~二年级一、四学期适用专业化学类各专业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可同时开课)一、课程简介及基本要求《无机化学实验》是以实验操作为主的技能课程,它既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又与相应的理论课——《无机化学》——有紧密的联系。

它具有自己的培养目标、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

本课程的目标是:在培养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本课程按照下述指导思想进行改革:压缩单纯的验证性实验内容、将基本操作融入综合实验、增加综合与设计实验。

本课程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实验(验证性实验与基本操作)、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含学生自带课题)。

在后两个层次的实验中,融入了我校化学院教师具有特色的科研项目,目的是通过完成这些带有研究性质的实验,使学生有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与创新意识。

通过实验课的训练,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1. 从实验获得感性认识,深入理解和应用《无机化学》理论课中的概念、理论,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验。

2. 规范地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与基本技能,包括:玻璃仪器的清洗,简单玻璃仪器的制作,加热和冷却方法,常见离子的基本性质与鉴定,基本物理常数的测定方法,典型无机化合物的基本合成、分离、纯化方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等。

《普通化学及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化学及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化学及实验》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非化学化工类理工科专业本科生的公共基础课程,同时是为非化学化工类理工科大学生开设的唯一的一门化学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大学层次的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同时传授给学生以化学的观点、化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在未来工程实际中以化学观点审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24学时)普通化学理论课:32学时(30学时理论课,2学时考试)(一)气体和稀溶液2学时1.理解理想气体的概念,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其应用。

2.掌握混合气体中组分气体分压的概念和分压定律。

3.掌握稀溶液的依数性。

(二)化学反应的能量与方向4学时1.了解并掌握化学反应的计量式、化学计量数和反应进度的概念。

2.了解系统、环境、状态、状态函数、热和功等热力学常用术语,熟悉热力学第一定律。

3.了解焓、焓变的基本概念,掌握热化学方程式,掌握标准摩尔生成焓(Δf H m ),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Δr H m )和Hess定律及有关计算。

4.了解自发变化,了解化学反应熵变和吉布斯函数变在一般条件下的的意义。

掌握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熵变、标准吉布斯函数变的计算,了解非标准吉布斯函数变的计算,能够用非标准吉布斯函数变和标准吉布斯函数变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三)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5学时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基)元反应、复合反应、反应速率方程式、速率系数、反应级数等概念。

2.掌握浓度、温度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关系。

3.了解活化分子、活化能的概念,熟悉反应速率理论,会用活化分子的概念解释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4.掌握标准平衡常数、多重平衡规则,能够进行平衡组成的简单计算。

5.熟悉反应商判据和Le Chaterlier原理,掌握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四)酸碱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5学时1.了解酸碱质子理论的基本概念。

《大学化学》教学大纲

《大学化学》教学大纲

《大学化学》教学大纲开课单位: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化学教研室学分:3 总学时:48H(理论教学40学时,实践教学8学时)课程类别:必修考核方式:考试基本面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一、本课程的目的、性质及任务大学化学课程阐述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是高等工科院校工程技术专业的基础课;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工程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与工程技术间的桥梁。

通过化学反应原理和与工程技术密切相关的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以及化学实验,使学生了解近代化学的基本理论,具备必要的基本知识和一定的基本技能,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必要的化学基础;使学生能在工程技术中以化学的观点观察物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对一些涉及化学的工程实际问题,具备初步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独特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的意识,理解化学与材料的关系。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启发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和学习热情,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2、掌握从能量变化角度认识化学变化的一般规律,掌握化学反应的方向,化学反应的程度,化学反应的速率的基本原理,为解决工程实际中遇到的一系列化学问题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化学思维能力。

3、掌握水溶液的性质,掌握单相与多相离子的解离平衡,配合平衡的规律,提高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理解电化学原理,了解化学电源,腐蚀及防腐等方面的知识及应用知识的能力。

5、掌握物质结构的基本知识,理解材料的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6、了解水、大气、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极其常见的化学治理方法,使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7、了解材料学中的一般化学问题,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先修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中学化学知识。

后续课程:本课程属导论课、基础课性质,目的是为后续课、相关课打好基础,如:《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金属材料学》、《腐蚀与防腐》等。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学大纲B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学大纲B

无机化学实验(B)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7395712课程名称:无机化学实验(B)英文名称:Inorganic Chemistry Experiment B学时/学分:56/2适用对象:生命科学指导教材及参考书:教材:《无机化学实验》,权新军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年。

参考书:《无机化学实验》(第三版),中山大学等校编,1992年。

主要仪器设备:温度计(玻璃热敏电阻热电偶);电子天平;pH计;电导率仪;大气压力计(数显压力计);循环水真空泵;搅拌仪(机械、磁力);温差测量计;温度控制仪;超级恒温槽;检流计;数字电位差综合测试仪;烘箱;高温炉;离心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执笔人:权新军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无机化学实验是无机化学课程的重要环节,是生命科学学院学生的必修课程。

通过实验要达到以下目的: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经过思维、归纳、总结,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2.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术,正确使用各类仪器,培养独立操作动手能力和准确取得实验数据的能力。

3.掌握正确记录、数据处理和表达实验结果的方法,训练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逻辑推理和得出结论的能力,培养分析和初步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

4.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整齐清洁的实验习惯,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基本要求由于实验项目较多,要求各有不同。

基本实验能力标准如下:⑴掌握无机化学实验原理⑵掌握无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术⑶掌握无机化学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⑷掌握无机化学实验数据的归纳与处理三、教学内容及要求:1 操作及技术玻璃仪器的洗涤及干燥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的使用滴定技术电子天平的使用溶液的配制滤纸和滤器的使用加热方法(直接加热水浴加热)搅拌方法(机械搅拌电磁搅拌)冷却方法(冷凝管 水浴 冰盐浴)固液分离(倾析常压过滤减压过滤离心分离)蒸发和浓缩结晶和重结晶(趁热过滤)沉淀转移 洗涤 烘干温度的控制与测量2 化合物的合成无机物制备配合物合成3 物理量及有关参数的测定热力学性质温度热效应化学反应焓变电学性质电导电动势动力学性质反应级数反应速率常数活化能解离常数解离度溶度积常数配位数稳定常数4 无机化合物性质难溶电解质氧化剂还原剂配位化合物弱电解质四、学时分配序号实验项目内容提要实验类型学时分配主要仪器设备实验地点备注1 玻璃仪器的认领与洗涤化学实验规则与安全教育;了解实验常用仪器名称、规格,使用注意事项;学习并练习常用玻璃仪器的洗涤和使用方法。

大学化学教学大纲-最终版

大学化学教学大纲-最终版

《大学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A27D101A/B课程中文名称:大学化学课程英文名称:General Chemistry开课学期:秋季学分/学时:大学化学A 60/3; 大学化学B 40/2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建议后续课程:适用专业/开课对象:近化学专业(物理、生物)和非化学专业理工科(电子、机械工程、动力工程、自动控制、计算机、航空航天相关专业、汽车制造等机电类专业和土木工程设计等。

)和文管专业等本科学生。

是一门面向全校的必修基础课。

团队负责人:杨青林执笔人:杨青林、鹿现永、钱建刚核准院长:相艳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大学化学是一门理工科学生的基础课程。

大学化学简明地阐述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密切联系工业和现代化科技发展的实际,体现了化学与工程技术间的桥梁作用,与各学科相互渗透, 是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其成为合格的、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理工科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说明:大学化学分为理论和实验两大部分(大学化学 A 理论课程内容范围第0章~第六章;大学化学B理论课授课范围为第0章~第四章,其余部分相同)。

大学化学授课内容及学时表Ⅰ理论部分:第0章绪论(2学时)1.化学及学科发展介绍2.课程安排及要求基本要求:1.了解大学化学的研究内容及方法2.了解大学化学学习方法与中学有哪些不同,通过讲授化学简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第一章热化学与能源(4学时)1.引言及基本概念2.反应热效应及其测量3.热力学第一定律;反应热与焓4. 焓变及理论计算基本要求:1.了解用弹式热量计测量等容热效应(v q)的原理,熟悉v q的实验计算法。

2. 了解状态函数的意义。

3. 了解化学反应中的焓变在一般条件下的意义。

4. 理解等压热效应(p q )与反应中的焓变(H r ∆)的关系。

5. 了解v q 与反应中的内能变(U ∆)的关系。

6. 初步掌握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θ∆m r H )的近似计算7. 适当了解能源中的燃料燃烧反应的热效应。

清华大学有机化学及实验A1教学大纲

清华大学有机化学及实验A1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A1 教学大纲第一章(4 学时,自学为主)绪论1.1 有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学1.1.1 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学及发展简史1.1.2 有机化合物的特性1.1.3 有机化学的研究内容1.2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1.2.1 碳元素1.2.2 有机化学中的共价键1.2.3 描述共价键的物理量:键参数(自学为主)1.3 有机化学反应1.3.1 共价键的断裂1.3.2 有机反应类型1.4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自学)1.4.1 按碳架分类1.4.2 按官能团分类1.5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1.5.1 几“个与命名有关的名词”1.5.2 普通命名法(习惯命名法)1.5.3 衍生物命名法1.5.4 IUPAC 命名法1.5.5 其它化合物的IUPAC 命名法1.6 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1.4.3 特殊方法1.4.4 常规方法1.7 学习方法第二章(4 学时)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及应用2.1 概述第一部分NMR (核磁共振)2.2 NMR 的基本原理2.3 1H-NMR (核磁共振氢谱)2.3.1 化学位移2.3.2 耦合常数2.3.3 积分曲线与峰面积2.3.4 1H-NMR 谱的解析2.4 13C-NMR (核磁共振碳谱)132.4.1 13C-NMR 谱2.4.2 应用——识谱第二部分IR (红外光谱)2.5 IR 的基本原理2.5.1 产生2.5.2 分子的振动形式2.5.3 Hooke 定律2.6 IR 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2.6.1 IR 谱总结2.6.2 各类化合物的IR 谱第三部分MS(质谱)2.7 MS 的基本原理2.8 MS 谱第四部分UV (紫外光谱)2.9 UV 的基本原理2.9.1 产生2.9.2紫外光谱图及Lambert-Beer (朗伯一比尔)定律2.10 UV 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2.10.1 各类化合物的UV 谱2.10.2 影响紫外光谱的因素第三章(4 学时)烷烃3.1 几个名词和术语3.2 烷烃的结构3.3 烷烃的构象3.3.1 表示化合物结构的化学式3.3.2 乙烷的构象(自学)3.3.3 丁烷的构象3.3.4 高级烷烃的构象(自学)3.4 烷烃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3.5 烷烃的化学性质3.5.1 氧化反应3.5.2 热解(热裂)3.5.3 异构化3.5.4 自由基取代反应3.6 烷烃的制备3.7 烷烃的来源与用途(自学)第四章(4 学时)环烷烃4.1 环烷烃的分类、异构与命名4.1.1 分类4.1.2 异构4.1.3 命名4.2 环烷烃的结构4.2.1 Baeyer张力学说4.2.2 环烷烃的燃烧热4.2.3 现代观点4.2.4 环己烷的构象4.2.5 十氢合萘的构型4.3 环烷烃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4.4 环烷烃的化学性质4.4.1 自由基取代反应4.4.2 小环的特征反应――加成4.4.3 氧化反应4.5 环烷烃的制备4.5.1 分子内偶联4.5.2 狄尔斯-阿德尔反应4.5.3 卡宾合成法4.5.4 脂环烃之间的转化第五章(4 学时)立体化学概述5.1 概念5.1.1 物质的旋光性5.1.2 不对称碳原子、手性、手性分子5.1.3 分子的对称因素与手性关系5.2 含一个不对称碳原子的分子及构型的表示5.2.1 构型的R/S 命名及费歇尔投影式5.2.2 对映体及其性质5.2.3 外消旋体5.3 含两个不对称碳原子的分子及构型的表示5.3.1 含两个相同不对称碳原子的化合物5.3.2 旋光性与构象5.3.3 含两个不同不对称碳原子的化合物5.4 含多个不对称碳原子的分子及构型的表示5.4.1 差向异构体5.4.2 含假不对称碳原子的分子5.5 环状化合物5.5.1 环丙烷、环丁烷及环戊烷5.5.2 环己烷5.6 其它不含不对称碳原子的手性化合物5.6.1 丙二烯型化合物5.6.2 单键旋转受阻碍的联苯型化合物5.6.3 具有螺旋型的化合物5.6.4 含有其它不对称原子的光活性分子5.7 旋光的测定及外消旋体的拆分5.7.1 旋光的测定(自学)5.7.2 外消旋体的拆分5.7.3 对映体过量百分率第六章(5 学时)卤代烷6.1 卤代烷的分类、命名及同分异构6.1.1 卤代烷的分类6.1.2 卤代烷的命名6.1.3 卤代烷的同分异构(自学)6.2 卤代烷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6.3 卤代烷的化学性质6.3.1 卤代烷的结构及诱导效应6.3.2 亲核取代反应6.3.3 消除反应6.3.4 与金属反应6.3.5 还原6.4 亲核取代反应历程6.4.1 两种历程:S N2、S N16.4.2 影响亲核取代反应活性的因素6.5 消除反应机制及与亲核反应的竞争6.5.1 两种机制:E1、E26.5.2 消除反应与取代反应竞争6.6 卤代烷的制备(自学)6.6.1 一元卤代烷的制备6.6.2 多卤代烷的制备6.6.3 工业生产6.6.4 氟代烷6.7 几种重要的卤代烷(自学)第七章(5 学时)烯烃7.1 烯烃的结构、异构及命名7.1.1 烯烃的结构7.1.2 烯烃的异构7.1.3 烯烃的命名7.2 烯烃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7.3 烯烃的化学性质7.3.1 催化氢化、氢化热及烯烃的相对稳定性7.3.2 亲电加成反应7.3.3 自由基加成反应7.3.4 氧化735烯烃的a—氢卤化7.3.6 与卡宾反应7.3.7 顺/反异构体的转化7.3.8 聚合7.4 烯烃的制备(自学)6.1 卤代烷的分类、命名及同分异构 6.1.1 卤代烷的分类 6.1.2 卤代烷的命名6.1.3 卤代烷的同分异构(自学)6.2 卤代烷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7.4.1 经由消除反应 7.4.2 炔烃的还原7.5 重要的烯烃及烯烃的来源与用途(自学)7.5.1 重要的烯烃7.5.2 烯烃的来源及用途第八章(4 学时)炔烃和二烯烃第一部分炔烃8.1 炔烃的结构、异构与命名8.1.1 炔烃的结构8.1.2 炔烃的异构8.1.3 炔烃的命名8.2 炔烃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8.3 炔烃的化学性质8.3.1 炔烃的酸性及其反应8.3.2 亲电加成反应8.3.3 自由基加成反应8.3.4 亲核加成8.3.5 还原8.3.6 氧化8.3.7 聚合8.4 炔烃的制备8.4.1 乙炔的生产8.4.2 由二元卤代烷制备8.4.3 由乙炔或一元取代乙炔制备8.5 重要的炔烃及炔烃的来源与用途(自学)第二部分烯烃8.6 二烯烃的分类、异构与命名8.6.1 二烯烃的分类8.6.2 二烯烃的异构8.6.3 二烯烃的命名(多烯烃)8.7 共轭效应与共振式8.7.1 共轭效应8.7.2 超共轭效应8.7.3 共振式8.8 共轭二烯8.8.1 共轭二烯的结构及解释8.8.2 共轭二烯的物理性质(自学)8.8.3 共轭二烯的化学性质第九章(6 学时)芳烃9.1 苯的结构9.1.1 苯的结构及传统表达式9.1.2 苯分子结构的价键观点9.1.3 苯分子结构的分子轨道模型9.1.4 苯分子结构的共振式9.1.5 苯的构造式表示法9.2 芳烃的分类、同分异构与命名9.2.1 分类9.2.2 同分异构9.2.3 芳烃的命名9.3 芳烃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9.4 单环芳烃的亲电取代反应9.4.1 亲电取代反应9.4.2 取代基的定位效应9.4.3 定位效应的应用9.5 单环芳烃的其它化学性质9.5.1 还原9.5.2 加成反应9.5.3 侧链反应9.6 卤代芳烃(自学)9.7 多环芳烃9.7.1 多苯代脂烃9.7.2 联苯9.7.3 稠环芳烃9.8 非苯系芳烃9.8.1 Huckel 规则9.8.2 非苯芳烃9.9 重要的芳烃及芳烃的来源与用途第十章(4 学时)醇、酚第一部分醇10.1 醇的结构、异构、分类和命名10.2 醇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10.2.1 醇的物理性质(自学)10.2.2 醇的光谱性质10.3 一元醇的化学性质10.3.1 酸碱性10.3.2 酯化10.3.3 亲核取代10.3.4 脱水与消除10.3.5 氧化10.3.6 脱氢10.4 多元醇的化学性质10.4.1 与一元醇类似之反应10.4.2 多元醇的特殊性质10.5 醇的制备(自学)10.5.1 一元醇的制备10.5.2 多元醇的制备10.6 重要的醇及醇的来源与用途(自学)第二部分酚10.7 酚的结构、分类和命名10.8 酚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10.8.1 物理性质10.8.2 光谱性质10.9 酚的化学性质10.9.1 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10.9.2 特性10.10 酚的制备(自学)10.10.1 苯酚的制备10.10.2 萘酚的制备10.11 重要的酚及酚的来源与用途(自学)第十一章(2 学时)醚11.1 醚的结构、异构、分类和命名11.1.1 醚的结构11.1.2 分类11.1.3 醚的命名11.2 醚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11.2.1 醚的物理性质11.2.2 光谱性质11.3 醚的化学性质11.3.1 自动氧化11.3.2 碱性——生成盐11.3.3 醚键断裂11.3.4Claisen (克莱森)重排11.4 醚的制备(自学)11.4.1 Williamson 合成法(威廉森)11.4.2 醇分子间失水11.4.3 烯烃加醇――烷氧汞化去汞法11.5 环醚11.5.1 环氧乙烷及其衍生物11.5.2 冠醚11.6 重要的醚及醚的来源与用途(自学)第十二章(5 学时)醛酮12.1 醛、酮的结构、异构分类和命名12.1.1 醛、酮的结构12.1.2 分类12.1.3 通分异构12.1.4 命名12.2 醛、酮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12.2.1 物理性质12.2.2 光谱性质12.3 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12.3.1 与含氧亲核试剂的加成12.3.2 与含硫亲核试剂的加成12.3.3 与含碳亲核试剂的加成12.3.4 与含氮亲核试剂的加成12.3.5 亲核加成反应历程及立体化学12.4 醛、酮的其它化学性质12.4.1 a - H的酸性12.4.2 氧化12.4.3 还原12.4.4 歧化反应12.4.5 聚合――醛羰基的自身加成12.5 醛、酮的制备(自学)12.5.1 氧化和脱氢法12.5.2 还原法12.5.3 不饱和烃加成12.5.4 Friedel- Crafts 酰化反应12.5.5 偕二卤代物水解法12.5.6芳环甲酰化法(Gatermann— koch)合成法12.6 重要的醛、酮及醛、酮的来源于用途(自学)第十三章(4 学时)不饱和醛酮及取代醛酮13.1 烯酮13.2 a, B -不饱和醛酮13.2.1 共轭加成13.2.2 还原13.3 醌13.3.1 分类与命名13.3.2 结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13.3.3 醌的性质13.3.4 制备13.4 羟基醛酮13.4.1 羟基醛酮的化学性质13.4.2 制备(自学)13.5 酚酮和酚酮(自学)13.5.1 性质13.5.2 合成有机化学A(2)教学大纲第十四章羧酸14.1 羧酸的分类和命名14.1.1 羧酸的分类14.1.2 羧酸的命名14.2 羧酸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14.2.1 羧酸的物理性质14.2.2 羧酸的光谱性质14.3 羧酸的化学性质14.3.1 酸性14.3.2 羧基上羟基的取代反应——酰化反应14.3.3 脱羧14.3.4 还原14.3.5 a -H 卤代14.4 二元羧酸14.4.1 命名(自学)14.4.2 物理性质及光谱性质(自学)14.4.3 化学性质14.5 羧酸的制备(自学)14.5.1 由醇、醛及芳烃侧链氧化14.5.2 由有机金属化合物制备14.5.3 由腈化物的水解及羧酸a 烷基化14.6 重要的羧酸及羧酸的来源与用途(自学)第十五章羧酸衍生物15.1 羧酸衍生物的结构和命名15.1.1 羧酸衍生物的结构15.1.2 羧酸衍生物的命名15.2 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自学)15.2.1 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15.2.2 羧酸衍生物的光谱性质15.3 羧酸衍生物的反应15.3.1 羧酸衍生物的水解——形成酸15.3.2 羧酸衍生物的醇解——形成酯15.3.3 羧酸衍生物的氨(胺)解——形成酰胺15.3.4 羧酸衍生物的酸解15.3.5 羧酸衍生物与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反应15.3.6 羧酸衍生物的还原15.3.7 羧酸衍生物的其它反应15.4 油脂、蜡和合成洗涤剂(自学)15.4.1 油脂15.4.2 肥皂与合成洗涤剂15.4.3 磷脂与生物膜15.4.4 蜡15.5 羧酸衍生物的制备(自学)15.5.1 酰卤的制备15.5.2 酸酐的制备15.5.3 酯的制备15.5.4 酰胺的制备15.5.5 腈的制备15.6 碳酸衍生物15.6.1 碳酸的酰氯15.6.2 碳酸的酰胺15.6.3 碳酸的酯15.7 原酸衍生物15.7.1 原碳酸衍生物15.7.2 原酸衍生物——原酸酯15.8 过酸和二酰基过氧15.8.1 过酸15.8.2 二酰基过氧15.9 异腈15.9.1 结构与特点15.9.2 异腈的反应15.10 重要的羧酸衍生物及羧酸衍生物的来源与用途(自学)第十六章不饱和羧酸和取代羧酸16.1 不饱和羧酸16.1.1 a , B —不饱和羧酸的结构16.1.2 a , B —不饱和羧酸的反应16.2 卤代酸16.3 醇酸16.3.1 醇酸的性质16.3.2 内酯16.4 酚酸16.4.1 水杨酸16.4.2 对羟基苯甲酸16.5 羰基酸16.5.1 a—羰基酸16.5.2 B —酮酸16.5.3 丫一酮酸16.6 B —酮酸酯16.6.1 B —酮酸酯的制备(自学)16.6.2 B —酮酸酯的化学性质16.6.3 乙酰乙酸乙酯合成法16.6.4 丙二酸二乙酯合成法第十七章胺17.1 胺的分类、结构及命名17.1.1 胺的分类17.1.2 胺的结构17.1.3 胺的命名17.2 一元胺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17.2.1 物理性质17.2.2 光谱性质17.3 一元胺的化学性质17.3.1 酸碱性17.3.2 烃化17.3.3 酰化17.3.4 亚硝化17.3.5 氧化17.4 一元胺的制备(自学)17.4.1 氨或胺的直接烃化1742 Gabriel (加布里埃尔)合成法17.4.3 还原法17.4.4 酰胺的霍夫曼重排17.5 芳胺、二胺、不饱和胺及取代胺17.5.1 芳胺17.5.2 二胺17.5.3 烯胺17.5.4 羟基胺17.6 季铵盐和氢氧化四烃基铵(季铵碱)17.6.1 季铵盐17.6.2 季铵碱(氢氧化四烃基铵)17.7 重要的胺及胺的来源与用途(自学)第十八章其它含氮化合物18.1 硝基化合物18.1.1 硝基化合物的分类、结构和命名18.1.2 硝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18.1.3 脂肪族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18.1.4 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18.1.5 亚硝基化合物18.1.6 硝基化合物的制备(自学)18.2 重氮化合物之一——重氮甲烷18.2.1 重氮甲烷及其制备18.2.2 重氮甲烷的化学性质——甲基化试剂18.2.3 碳烯和类碳烯18.3 重氮化合物之二——芳基重氮盐18.3.1 芳香族重氮化反应18.3.2 芳基重氮盐的化学反应及用途18.4 偶氮化合物18.4.1 芳香族偶氮化合物18.4.2 脂肪族偶氮化合物18.4.3 偶氮燃料(自学)18.5 叠氮化合物18.5.1 叠氮化合物的制备18.5.2 叠氮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18.5.3 氮烯第十九章有机合成及重排第一部分有机合成19.1 碳胳19.1.1 碳-碳键的形成19.1.2 碳链的断裂19.1.3 成环和开环19.1.4 特殊的碳胳形成要求19.2 官能团19.2.1 官能团的互变19.2.2 官能团保护19.3 构型19.3.1 常见的立体选择性反应19.3.2 不对称合成(手征性合成)19.4 合成路线19.5 有机合成参考书第二部分重排19.6 重排反应的分类19.7 亲核重排19.7.1 概论19.7.2 重排到缺电子的碳原子19.7.3 重排到缺电子的氮原子19.7.4 重排到缺电子的氧原子19.8 亲电重排19.9 自由基重排19.10 芳香族重排第二十章杂环化合物20.1 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命名和结构20.1.1 杂环化合物的分类20.1.2 杂环化合物的命名20.1.3 杂环化合物的结构第一部分五元杂环化合物20.2 含一个杂原子的五元杂环体系20.2.1 呋喃、噻吩、吡咯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20.2.2 呋喃、噻吩、吡咯的化学性质20.2.3 呋喃、噻吩、吡咯的制备(自学)2024 a—呋喃甲醛20.3 含一个杂原子的五元杂环苯并体系20.4 含两个或两个以上杂原子的五元杂环体系20.4.1 命名20.4.2 结构和性质20.4.3 噻唑和咪唑20.5 族化合物第二部分六元杂环化合物20.6 含一个杂原子的六元杂环体系20.6.1 吡啶的结构20.6.2 吡啶的化学反应20.6.3 吡啶的制备(自学)20.7 含一个杂原子的六元杂环苯并体系20.8 含两个或两个以上氮原子的六元杂环体系第三部分其它杂环化合物20.9 三元、四元、七元杂环体系20.9.1 三元杂环化合物20.9.2 四元杂环化合物20.9.3 七元杂环第二十一章周环反应21.1 周环反应的理论21.2 电环化反应21.2.14 n 体系21.2.2 4n+2 体系21.3 环加成反应21.3.1 [2+2]21.3.2 [2+4]21.3.3 环加成规律21.4(T键迁移反应21.4.1 c键迁移的含义及命名法21.4.2 H[1 , j] c 迁移21.4.3 C[1,j]c 迁移21.4.4 [i,j]c 迁移第二十二章元素有机之一(非金属元素有机化合物)含硫、磷、硅及硼的元素有机化合物22.1 有机硫化合物22.1.1 有机硫化合物的成键特征、分类及命名22.1.2 常见的有机硫化合物22.1.3 有机硫试剂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22.2 有机磷化合物22.2.1 有机磷化合物的结构、分类及命名22.2.2 有机磷的反应22.2.3 有机磷的应用22.2.4 生命有机磷22.3 有机硅化合物22.3.1 有机硅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及命名22.3.2 有机硅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22.4 有机硼化合物22.4.1 常见的有机硼化合物22.4.2 有机硼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第二十三章元素有机之二金属有机化合物23.1 金属有机化合物(复习)23.1.1 有机镁化合物——格氏试剂23.1.2 烃基钠RNa23.1.3 烃基锂Rli23.1.4 二烃基铜锂R2CuLi23.2过渡金属n络合物23.2.1过渡金属n络合物的结构特点2322常见的几种过渡金属n络合物2323过渡金属n络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第二十四章碳水化合物24.1 单糖24.1.1 单糖的构造式24.1.2 单糖的构型24.1.3 单糖的反应及应用24.1.4 单糖的环状结构24.2 二糖24.2.1 概论24.2.2 重要的双糖24.3 多糖24.3.1 纤维素24.3.2 淀粉24.4 糖的衍生物(自学)第二十五章蛋白质与核酸25.2.1 多肽结构25.2.2 多肽的序列分析25.2.3 多肽的合成25.3 蛋白质25.3.1 蛋白质的分类及功能25.3.2 蛋白质的结构25.3.3 蛋白质的性质25.4 酶25.4.1 酶的组成、分类及命名25.4.2 酶催化反应的特异性25.5 核酸25.5.1 核酸的组成及分类25.5.2 核酸的结构25.5.3 核酸的生物功能第二十六章类脂、萜类化合物、甾族化合物和生物碱26.1 类脂26.1.1 油脂26.1.2 蜡26.1.3 磷脂26.2 萜类26.2.1 萜的涵义及异戊二烯规律26.2.2 萜的命名26.2.3 分类及重要的萜26.3 甾族26.3.1 甾醇26.3.2 胆酸26.3.3 甾族激素26.4 生物碱26.4.1 生物碱的一般性质26.4.2 生物碱的提取方法第二十七章合成高分子化合物27.1 基本概念27.2 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27.2.1 加聚反应27.2.2 缩聚反应25.1 氨基酸25.1.1 氨基酸的结构、命名及分类25.1.2 氨基酸的性质25.1.3 氨基酸的制备(自学)25.2 多肽。

同济大学化学系实验教学大纲

同济大学化学系实验教学大纲

198 1同济大学化学系本科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汇编(修订稿)同济大学化学系2009年6月目录1、《普通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12、《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大纲53、《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94、《无机合成化学》教学大纲165、《无机化学实验(工科)》教学大纲196、《分析化学实验(1)》教学大纲247、《分析化学实验(2)》教学大纲288、《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大纲339、《现代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大纲3810、《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4311、《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大纲4612、《物理化学实验(1)》教学大纲5113、《物理化学实验(2)》教学大纲5614、《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大纲6115、《有机化学实验(1)》教学大纲6716、《有机化学实验(2)》教学大纲7017、《有机合成化学》教学大纲7318、《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7619、《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7920、《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8121、《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8422、《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大纲8623、《化工实验》教学大纲9024、《化工专业实验》教学大纲93《普通化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123002 学分:0.5 总学时:17 实验学时:14 大纲执笔人:温鸣大纲审核人:杨勇一、课程性质与目的《普通化学实验》是我校工科各专业的必修公共基础课之一(B1)。

通过《普通化学实验》课程的训练,学生应能够掌握最基本的化学实验的操作技能,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最一般的方法,努力学会应用所学知识,正确观察思考和分析实验过程,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习惯。

二、课程面向专业土木工程、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工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信息科学技术、给排水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交通工程、交通运输专业、物流工程、建筑设备与环境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应用物理学等专业。

三、实验基本要求1、充分预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3120101 课程名称:大学化学实验 课程英文名称: College Chemical Experiment 课程所属单位:化学与环境工程系化学教研室 课程面向专业:本课程适用于大学本科一、二年级的下列专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安全、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科学、制药工程、环境工程、动物科学、水产养殖、啤酒酿造与饮料工艺 课程类型:独立设课、必修课 先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 学分: 7.5 学时: 128 应开实验项目个数: 35

二、课程性质与目的 大学化学实验课程是将原来附属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课程中处于从属地位的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分离出来,根据他们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进行重组、交融、整合,建立的一个全新的实验体系,它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该课程是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环境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安全、动物科学、水产养殖、啤酒酿造与饮料工艺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本课程以化学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操作技术为主要内容。突出能力和素质培养,并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一门实践性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一是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实验训练,可以直接获得大量的物质变化的感性知识,经思维、归纳、总结和提高,加深对化学理论课中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并运用其指导实验。经过严格的训练,使学生能规范地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术。二是学生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测定数据并加以正确的处理和概括,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正确表达,故化学实验的全过程是综合培养学生智力因素的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加强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从而使学生逐步具备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三是通过化学实验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训练,包括艰苦创业、勤奋好学、乐于协作,实事求是、创新存疑等科学品德和科学精神的训练,而整洁、节约、准确、有条不紊等良好的实验素养的形成是每个学生今后获得成功所不可缺少的素质。通过大学化学实验的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实验操作技能,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严肃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能力。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将在今后工作中终身受益。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实验一 玻璃仪器的洗涤与容量仪器的校正 基本要求: 1. 理解洗涤玻璃仪器的原则——“少量多次”。 2. 掌握滴定管、移液管和容量瓶的校正方法。 3. 学会正确使用电子天平,培养准确、整齐、简明地记录试验原始数据的习惯 主要内容: 1.清点和认识玻璃仪器。 2.洗涤本次实验中使用的玻璃仪器。 3.酸式、碱式滴定管、移液管的校正。 4. 容量瓶的校正。 5. 电子天平的正确使用。 操作要点: 1. 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及注意事项。 2. 酸式滴定管涂凡士林、碱式滴定管排空气的方法。 3. 移液管的正确操作。 4. 电子天平的称量方法。 主要仪器设备:电子天平

实验二 溶液平衡 基本要求: 1.加深对电离平衡、同离子效应及盐类水解原理的理解。 2. 学习缓冲溶液的配制及性质。 3. 了解难溶电解质的多相离子平衡及溶度积规则。 4. 了解配合平衡及影响配合平衡的因素。 5. 了解浓度、酸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主要内容: 1.强、弱电解质的比较。 2. 同离子效应及缓冲溶液。 3. 盐类的水解。 4. 沉淀的生成和溶解、分步沉淀和沉淀转化。 5. 配离子与简单离子、复盐的区别。 6. 配位平衡及其移动。 7. 电极电位与氧化还原的关系。 8. 浓度、介质酸碱性、沉淀平衡、配位平衡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操作要点: 1. 配制缓冲溶液。 2. 离心机的使用。 3. 各类试纸的使用方法。 主要仪器设备:离心机、点滴板。 实验三 主族元素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基本要求: 1. 比较碱土金属氢氧化物及其盐的溶解性。 2. 试验H2O2的性质。 3. 了解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4. 掌握若干离子的鉴定方法。 主要内容: 1. 常见离子的鉴定。 2. 碱土金属氢氧化物的溶解性。 3. 碱土金属难溶盐。 4. H2O2的氧化还原性。 5. 难溶硫化物的生成和溶解。 6. 氮、硫、磷的含氧酸和含氧酸盐。 7. 卤素的含氧化物的氧化性。 操作要点: 1. 试管加热。 2. 气体检测。 3. 固体试剂和液体试剂的取用。

实验四 过渡金属元素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基本要点: 1. 了解过渡金属元素氢氧化物和氧化物的生成与性质。 2. 掌握K2Cr2O7、KMnO4、CoCl2等化合物的重要性质。 3. 掌握过渡金属元素重要配合物的性质及一些离子的鉴定方法。 4. 了解Cu(I)与Cu(II)的性质及其相互转化条件。 主要内容: 1. 过渡金属元素氢氧化物或氧化物的生成与性质。 2. K2Cr2O7的氧化性、KMnO4的氧化性、CoCl2水合离子的颜色。 3. Cu+与Cu2+的相互转化。 4. 重要配合物及离子的鉴定。 操作要点: 1. 水浴加热。 2. 各类试纸的使用方法。 3. 离心机的使用。 主要仪器设备:离心机、恒温水浴槽 实验五 胶体的制备及性质 基本要求: 1. 了解溶胶和乳浊液的制备方法。 2. 比较溶胶的光学性质和电学性质。 3. 了解电解质溶液对溶胶的聚沉作用。 4. 了解固体吸附剂在溶液中的吸附现象。 主要内容: 1. 溶胶的制备。 2. 溶胶的光学性质和电学性质。 3. 溶胶的聚沉。 4. 高分子化合物对溶胶的保护。 5. 吸附现象。 6. 乳浊液的制备。 操作要点: 1. 胶体的制备。 2. 电泳管的使用。 3. 电泳现象。 4. 观察丁达尔效应的装置。 主要仪器设备:直流稳压电源、电泳仪、聚光箱

实验六 化学反应级数与活化能 基本要求: 1. 掌握浓度、温度及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 测定过二硫酸铵与碘化钾反应的反应速率,并计算反应级数、反应速率常数及反应的 活化能。 主要内容: 1. 实验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操作要点: 1. 秒表的使用方法及恒温水浴箱的使用方法。 2. 用图解法获得数据。 主要仪器设备:恒温水浴箱、秒表

实验七 混合碱的测定 基本要求: 1. 掌握基准物质标定标准溶液浓度的方法。 2. 练习滴定操作,初步掌握准确滴定终点的方法。 3. 了解双指示剂测定碱液中NaOH和Na2CO3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主要内容: 1. 0.1M HCl溶液的配制。 2. 用硼砂作基准物标定HCl溶液的浓度。 3. 混合碱的测定。 操作要点: 1. HCl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2. 掌握滴定操作及终点的确定。 3. 学会容量瓶、滴定管的检漏。 4. 掌握吸量管、滴定管、容量瓶的正确使用。 5. 空白实验。 主要仪器设备:电子天平

实验八 酸碱滴定法测定食品添加剂中硼酸的含量 基本要求: 1. 掌握基准物质标定碱溶液浓度的方法。 2. 练习滴定操作,掌握准确滴定终点的方法。 3. 了解间接滴定法的原理。 主要内容: 1. 0.1M NaOH溶液的配制 2. 用邻苯二甲酸氢钾作基准物标定NaOH溶液的浓度 3. 硼酸含量的测定 操作要点: 1. 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2. 掌握滴定操作及终点的确定。 3. 掌握碱式滴定管的检漏及排气。 4. 掌握各种容量仪的使用。 5. 空白实验。 主要仪器设备:电子天平

实验九 pH法测定乙酸的电离平衡常数 基本要求: 1. 学习了解pH法测电离常数的原理与方法。 2. 学会pH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3. 加强有效数字概念在数据处理上的正确运用,学会实验误差原因分析。 4. 掌握氢氧化钠标液的配制与标定。 主要内容: 1. NaOH标液的配制与标定。 2. 醋酸溶液浓度的测定。 3. 配制不同浓度的醋酸溶液。 4. 测定醋酸溶液的pH值。 操作要点: 1. pH计的使用方法。 2. 复合电极的使用方法。 3. 移液管、吸量管、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4. 滴定管的使用及溶液浓度的标定方法。 主要仪器设备:电子天平、酸度计、复合电极

实验十 KMnO4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并测定双氧水 基本要求: 1. 掌握KMnO4溶液的配制及标定方法。 2. 学习KMnO4法测定H2O2的原理及方法。 3. 了解KMnO4自身指示剂的特点。 主要内容: 1. KMnO4溶液的配制。 2. 用Na2C2O4标定KMnO4溶液。 3. H2O2含量的测定。 操作要点: 1. 进一步巩固物质的称量练习。 2. 正确熟练使用吸量管以及酸式滴定管的检漏。 3. 熟练掌握容量瓶的使用,滴定操作和终点的到达。 主要仪器设备:电子天平

实验十一 EDTA的配制和标定及自来水总硬度的测定 基本要求: 1. 掌握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方法。 2. 学会判断配位滴定的终点。 3. 了解缓冲溶液的应用。 4. 掌握配位滴定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计算。 5. 掌握络黑T、钙指示剂的使用条件和终点变化。 主要内容: 1. EDTA溶液的配制。 2. CaCO3做基准物质标定EDTA的浓度。 3. 自来水中钙镁的测定。 操作要点: 1. 熟练配制标定溶液。 2. 熟练掌握滴定操作和指示剂的使用。 3. 学会重金属离子的掩蔽。 4. 掌握缓冲溶液的配制。 主要仪器设备:电子天平

实验十二 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及铁含量分析 基本要求: 1. 了解复盐的一般特征和制备方法。 2. 练习水浴加热,常压过滤和减压过滤、蒸发、结晶等基本操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