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及赏析

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及赏析

引导语:《春夜洛城闻笛》抒发了李白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下面我们来做一下这首诗的阅读训练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阅读训练及答案

8.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本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方法:抓物象:《折柳曲》+诗眼“故园情”)

9.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请圈出句中物象)(4分)

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迴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10.朗读前两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为什么?(4分)

示例1:我认为最该重读的是“暗”字。“暗”字,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意思,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城的每一个角落,更体现出作者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示例2:我认为最该重读的是“满”字。一个“满”字,遍布的意思,这是作者主观感觉的夸张,体现出作者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赏析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

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

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几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即今天的河南洛阳。在唐代,洛阳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东都。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繁华喧闹了一天的洛阳城已经平静下来。李白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一曲笛声不期然响起,夜深人静,笛声清远而动听。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玉笛”,指玉制的笛,或笛子美称,或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惟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如《旧唐书·乐志》载北朝流传的一首《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历代文人仿作的《折杨柳枝》曲辞,也都是抒发离愁别绪的。在这里,折柳既可理解为听到的是一首折柳曲,还可理解为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的意绪。“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种习

俗,也代表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

“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笛声来自何处,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游子?是乐工?是歌妓?这些都让诗人和读者去猜测。而这些又都无须一一去分别,因为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都是共有的。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诗人思乡之情尤重。(前部分简析文字载自“潼江小屋”,有删改)

热爱故乡历来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我们今天常说的爱国主义情感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长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他的形象尤其令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虽然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仅仅限于描写音乐,更重要的是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这首诗感人的地方。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 导语:《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下面是为您收集的阅读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 ⑴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 ⑵玉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玉:指玉石。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⑶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⑷闻:听;听见。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曲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柳曲》也。”一方面内容多写离情别绪,一方面又暗含一种习俗:人们临别时折柳相赠。柳:暗指“留”。

⑸故园:指故乡,家乡。 【翻译】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2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 ,。(2分) 22. 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 。(2分) 23. 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4分) 24. “折柳”在诗中指《折杨柳》曲,“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借“柳”表达与亲朋好友离别时的留恋之情,请你默写一句古诗中含有“柳”的诗句。(2分) 。 2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2.此夜曲中闻折柳。 23.“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写全一个字各得2分) 24.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

部编版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专题14《春夜洛城闻笛》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含答案)

专题14《春夜洛城闻笛》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 【知识储备】 一、导入 笛,是中国传统的乐器,被寄予了治国安邦的神圣愿望。诗,在唐代发展到顶峰,很多诗人以笛声入诗,以表情达意。 你听,《折杨柳》已吹起,正勾起李白的诗情。现在,跟着老师去欣赏《春夜洛城闻笛》。 二、目标 1、了解作者李白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抓取,分析领会诗人情感。 3、通过找组诗中共同的意象——笛声,明确诗人用笛抒发的情感。 三、原文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四、注释 《春夜洛城闻笛》:选自《李白集校注》卷二十五。 玉笛:笛子的美称。 洛城:即洛阳。 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故园:故乡,家乡。

五、诗意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幽的笛声?(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整个洛阳城。 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曲调,谁又能不萌生发思念故乡的深情? 六、赏析 谁家玉笛暗飞声, ①“暗”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②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③“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散入春风满洛城。 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这里“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满”字从“散”字引申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衬托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诗人由己及人,想到此时许多闻听笛声的游子,又有谁能不被唤起浓浓的思乡情! 整体赏析: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七、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八、问题探究

部编七下古诗词阅读赏析题(带答案)

七下古诗词阅读赏析题(带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解释词语: 玉笛:折柳: 故园:闻: 2、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 是, ,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 后的思想感情。 3、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简单作一下分析。 4、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春夜洛城闻笛》参考答案 1、解释词语: 玉笛:精美的笛子 折柳:《折杨柳》笛曲。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故园:指故乡,家乡 闻:听;听见 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思念家乡 3、答: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2分) (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3)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该诗所展示的画面。 (4)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2分) (5)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6、幽树林中的幽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 7、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 8、这首诗借助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竹里馆》参考答案 (1)(2分)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2)(2分)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3)提示:该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4)幽篁指的是清幽的竹林 (5)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6.答:幽深等字的运用,渲染了一种幽静、雅致的境界。 7、答:独坐、弹琴、长啸。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 8、答 :宁静、淡泊的心情。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答: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4.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5、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诗人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及赏析

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及赏析 引导语:《春夜洛城闻笛》抒发了李白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下面我们来做一下这首诗的阅读训练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阅读训练及答案 8.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本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方法:抓物象:《折柳曲》+诗眼“故园情”) 9.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请圈出句中物象)(4分) 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迴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10.朗读前两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为什么?(4分) 示例1:我认为最该重读的是“暗”字。“暗”字,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意思,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城的每一个角落,更体现出作者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示例2:我认为最该重读的是“满”字。一个“满”字,遍布的意思,这是作者主观感觉的夸张,体现出作者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赏析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原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译文】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李谪仙”,唐代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合称为“李杜”。常以浪漫主义色彩诗歌反映现实,常在酒后写作。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背景】 这首诗是公元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或公元735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思乡之情,所以写下此诗。 【主题思想】 本诗叙述了诗人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抒发离别行旅之苦的笛声,勾起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心绪。 【赏析】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为什么闻笛声诗人会触动乡思呢?第三句点出《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云其地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太康末,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之词。北朝《折杨柳歌》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亦即"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习题及解析】 一、理解性默写: 1、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 2、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两句是: 二、选择题: 1、《春夜洛城闻笛》,诗句赏析,不正确的是() A. 诗中“折柳”是指一种代表风俗的行为,是作者借柳枝表达思乡以及依依不舍之情。 B.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

春兴-春夜洛城闻笛-比较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春兴-春夜洛城闻笛-比较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春兴|春夜洛城闻笛|比较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春兴|春夜洛城闻笛|比较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题“春兴”在文中有何作用,简要分析。 武元衡的诗和李白的诗同是写思乡,其中蕴含的情感和运用的手法是否相同,请结合诗歌三、四句简要分析。 答:“春兴”指因春天的景物而触发的感情,统领全文。;领起了对诗中暮春景象的描绘,也引出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答: ①武诗借用梦境,,除表达了思乡心切外,还有对美好梦境的欣喜,所以思乡略无沉重悲伤之意。 ②李诗主要运用典故,通过“折杨柳”的笛曲,运用反问方式强烈在表达了沉重思乡之情。 20XX—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指导思想 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抓手,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努力实现教学创新,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校的内涵性发展。同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教研、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生物教学自如化教学方法和自主化学习方式。

主要工作 一、教研组建设方面: 、深入学习课改理论,积极实施课改实践。 、以七年级新教材为“切入点”,强化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 、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把先进理念学习和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以学促研,以研促教,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强化教学过程管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益,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抓好“五关”。 ()备课关。要求教龄五年以下的教师备详案,提倡其他教师备详案。要求教师的教案能体现课改理念。 ()上课关。 ()作业关。首先要控制学生作业的量,本着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精神,要在作业批改上狠下工夫。 ()考试关。以确保给学生一个公正、公平的评价环境。 ()质量关。 、加强教研组凝聚力,培养组内老师的团结合作精神,做好新教师带教工作。 二、常规教学方面: 加强教研组建设。兴教研之风,树教研氛围。特别要把起始年级新教材的教研活动作为工作的重点。 、教研组要加强集体备课共同分析教材研究教法探讨疑难问题由备课组长牵头每周集体备课一次,定时间定内容,对下一阶段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教研组活动要有计划、有措施、有内容,在实效上下工夫,要认真落实好组内的公开课教学。 、积极开展听评课活动,每位教师听课不少于20节,青年教师不少于节,兴“听课,评课”之风,大力提倡组内,校内听随堂课。 、进一步制作、完善教研组主页,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 我们将继续本着团结一致,勤沟通,勤研究,重探索,重实效的原则,在总结上一学年经验教训的前提下,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1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题目 23. 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4分)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 2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2.此夜曲中闻折柳。 23.“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写全一个字各得2分) 24.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2 【原文】: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阅读训练】:

1.诗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诗人“闻折柳”后,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 2.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2、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3、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4、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一、1.答: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所以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闻折柳”。 2.答:听到《折杨柳》笛曲(1分,意思对即可 3.答: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二、 1、答案:“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2、答:“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3、答:“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4、答: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3 春夜洛城闻笛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诗人闻折柳后,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 答: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所以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闻折柳。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2)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 答:听到《折杨柳》笛曲(1分,意思对即可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阅读练习二: 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2、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答: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3、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答: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4、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背景: 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赏析: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辞》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

七年级语文《春夜洛城闻笛》赏析、翻译、习题(带答案)

七年级语文《春夜洛城闻笛》赏析、翻译、习题(带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公元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思乡之情,所以写下此诗。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笛声悠扬的赞美,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故乡的情感。 【翻译诗句】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这是从谁家飘出的悠扬笛声呢?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愁情? 【解释词语】 ①洛城:今河南洛阳。②玉笛:笛子的美称。③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声:声音。 ④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⑤闻:听;听见。 ⑥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⑦故园:指故乡,家乡。 【简答题】 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感情的思想感情。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诗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3.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的画面。 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迴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4.“飞”和“暗”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答:①“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②“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 5.第二句和第四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么? 答:①第二句的艺术手法是夸张。它的表达效果是: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 ②第四句的艺术手法是反问。它的表达效果是: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分析原因及时总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篇1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诗人闻折柳后,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 答: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所以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闻折柳。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2)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 答:听到《折杨柳》笛曲(1分,意思对即可)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阅读练习二: 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

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2、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答: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3、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答: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4、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背景: 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赏析: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原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译文】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李谪仙”,唐代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合称为“李杜”。常以浪漫主义色彩诗歌反映现实,常在酒后写作。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背景】 这首诗是公元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或公元735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思乡之情,所以写下此诗。 【主题思想】 本诗叙述了诗人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抒发离别行旅之苦的笛声,勾起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心绪。 【赏析】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诗人闻折柳后,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 答: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所以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闻折柳。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2)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 答:听到《折杨柳》笛曲(1分,意思对即可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阅读练习二: 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2、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答: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3、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答: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4、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背景: 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赏析: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辞》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

春夜洛城闻笛诗词赏析及阅读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诗词赏析及阅读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赏析】 就整体而言,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首句“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这笛声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而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又是谁?次句“散入春风满洛城”着意渲染笛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创设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春风骀荡的夜晚,只有凄清婉转缠绵的曲调在随着春风飞舞,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之所以能“满洛城”,一是寂静的夜晚,笛子乐声清越,穿透力更强;其次则是作者的主观想象,通过虚实结合,从而突出笛声的悠扬、袅绕,同时还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前两句是铺排,后两句则回扣主题。第三句“此夜曲中闻折柳”,是全诗诗眼。“折柳”运用了典故。一说是“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一说是杨柳在春风中摇曳不定的姿态,成了游子眼中难分难舍的代名词。总之,“折柳”含有惜别怀念之意。此时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倚窗独立,眼望明月,耳听笛声,便是《折柳》曲,陷入了沉思,点染了诗人浓浓的客愁乡思。末句“何人不起故园情”就自然而然了,诗人触景生情,在寂寞的洛阳城,一个人慢慢品尝游子思乡之苦。 【中考预测】 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感情的思想感情。 2.赏析”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 答:“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诗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阅读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阅读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8.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本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方法:抓物象:《折柳曲》诗眼“故园情”) 9.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请圈出句中物象)(4分) 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迴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10.朗读前两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为什么?(4分) 示例1:我认为最该重读的是“暗”字。“暗”字,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意思,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城的每一个角落,更体现出作者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示例2:我认为最该重读的是“满”字。一个“满”字,遍布的意思,这是作者主观感觉的夸张,体现出作者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6。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7。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

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分) 参考答案:爱师网整理 6。(3分)听到《折杨柳》笛曲(1分,意思对即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7。(2分)示例: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意对即可。7、8两题是紧密相联的,学生不理解《折杨柳词》为唐代赠别、乡思名曲就不可能得分,不理解折柳赠别是唐代著名风俗也不可得分。在这里,实际上考的是考生的文化素养和底蕴。) 7.关于本诗的“关键”,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玉笛 B.春风 C.折柳 D.此夜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句“暗飞声”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为何人所吹、从何处而来的意思,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B.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 C.此诗着重在以诗人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 D.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诗人闻笛后的孤寂心情和乡思之切。 参考答案:爱师网整理 7C,8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