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的阅读答案.doc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阅读训练与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阅读训练与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阅读训练与答案七年级下册古诗阅读训练春夜洛城闻笛XXX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XXX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试赏析“暗”和“散”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3、“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历代评论家说“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4、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5、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简单作一下分析。

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恋恋不舍之意。

《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尚,一种情感,《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表达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

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缅怀之情。

6、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模糊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感动了很多听众,引发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伎俩,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一、【译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王昌龄《邯郸冬至夜思家》和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古诗词比较阅读

王昌龄《邯郸冬至夜思家》和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古诗词比较阅读

王昌龄《邯郸冬至夜思家》和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古诗词比较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邯郸冬至夜思家王昌龄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两首诗都是写诗人夜晚客居异地时的所见所闻,其中第一首写的是____季,第二首写的是______季(填季节)2.诗人的情感往往会由某些特定的场景而触发,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相似之处,请对此加以赏析。

【答案】1.春冬2.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李诗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王诗前两句纪实,侧面写“思家”,后两句运用想象,正面写“思家”,通过描写了冬至夜晚作者在邯郸驿舍的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诗作分析。

结合“散入春风满洛城”可知,第一首写的是春季。

结合“邯郸冬至夜思家”可知,第二首诗写的是冬季。

2.本题考查诗作主题。

结合“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由此可知,第一首诗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结合“邯郸冬至夜思家”中的“思家”二字,可知第二首诗有思乡之情;诗中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

在唐代,冬至这个日子,人们本应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

但是如今作者在邯郸客店里碰上这个节日,不知如何是好。

第二句,就写作者在邯郸客栈里过节的情景。

“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

“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托出“影”。

一个“伴”字,把“身”与“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

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作者的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我相信,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

) 这一句借家人谈论自己侧面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2023北京市语文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卷

2023北京市语文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卷

2023北京市语文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卷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不知从哪儿传来了悠扬的笛声,它随着春风传遍了洛阳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呢?【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诗人。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诗,皆为人传诵。

有《李太白集》。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客居洛阳城时夜间闻笛声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暗飞声”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为何人所吹、从何处而来的意思,也有继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B.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

“满”字运用夸张的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

C.此诗着重以诗人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

D.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诗人闻笛后的孤寂心情和思乡之切。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诗歌鉴赏。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桂源铺(宋)杨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①溪水出前村。

【注】①堂堂:形容阵容或力量壮大。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一,二句诗。

(2)朱光潜《诗论》说:“诗有说理的,但是它的‘理’融化在炽热的情感和灿烂的意象之中。

”这首哲理诗的第三,四句中能够表现“理”的意象是什么?从中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哲理?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淮村①兵后(宋)戴复古②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部编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

部编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

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诗中“独”字好在哪里?【答案】(1)幽篁、深林、明月。

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解析】【分析】(1)作者在写景上运用物象幽篁、深林、明月,写人则用独坐、弹琴、长啸。

看似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意境,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据此理解作答。

(2)本题要深入挖掘“独”字在表达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幽篁、深林、明月。

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意境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明确诗中所写景物及营造的意境。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注意结合“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句意,明确“独”的本意,语境意义及传达出诗人的心境。

2.古诗鉴赏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

诗人想舍的是________。

不想舍的又是________。

(2)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当朝者的黑暗和腐朽;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2)这两句采用借物抒情的抒情方式,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一(1)诗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诗人“闻折柳”后,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答: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所以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闻折柳”。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

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

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2)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答:听到《折杨柳》笛曲(1分,意思对即可(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分,意思对即可)《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二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案:“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2、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答:“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3、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答:“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期中复习《春夜洛城闻笛》相关对比阅读练习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期中复习《春夜洛城闻笛》相关对比阅读练习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复习《春夜洛城闻笛》相关对比阅读练习一阅读《春夜洛城闻笛》和《黄鹤楼闻笛》,完成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黄鹤楼闻笛①【唐】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注】①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②迁客:被贬谪之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③去长沙:用汉代贾谊事。

贾谊因受权臣的馋毁,无辜受害,贬官长沙。

④落梅花:指《梅花落》,汉代乐府曲名。

内容多描绘凌寒傲雪的梅花。

1.根据你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判断下列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A.“谁家玉笛暗飞声”中“暗”字写出不知何人深夜吹笛,这笛声低咽、幽微,给人一种时断时续、听不真切的感觉。

B.“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满洛城”三字带有夸张之意,同时也含加有春风所不至,则笛声也满城可闻之感。

C.“一为迁客去长沙”一句,诗人用贾谊的不幸遭遇来自比,暗含了自己也是无辜被贬,有自我辩白之意。

D.“西望长安不见家”一句,诗人辞亲远游,多年未归,愈发思念远在长安的家人。

2.两首诗歌均巧借笛声来渲染愁绪,但具体的情感却同中有别,请分别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题目。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宣城见杜鹃花李白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注释】【注释】三巴:巴郡、巴东、巴西三郡,指蜀国,今四川。

3.“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抒发了诗人的______之情。

4.《春夜洛城闻笛》是借助什么来抒发情感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乙】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李白一为迁客②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③五月落梅花④。

部编版八上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对比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八上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对比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八上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对比阅读(含答案)八上诗歌鉴赏对比阅读一、【甲】XXX·密州出猎(XXX)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XXX。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XXX?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乙】XXX接云涛连晓雾(XXX)天接XXX连晓雾,XXX欲转千帆舞。

仿佛XXX归帝所。

XXX,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XXX,学XXX有惊人句。

九万里XXX正举。

XXX 住,蓬舟吹取三山去!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词中两次用典,上片自喻XXX,下片又自比XXX。

B.从乙词第三句中的“梦”字可以看出,这首词是记梦之作。

C.甲乙两词都具有景象壮阔,气势磅礴,豪迈奔放的特点,充满了豪放之气。

D.甲词用一“狂”字笼罩全篇,乙词一“嗟”字传达出作者对XXX的叹息。

2.这两首词分别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

(3分)二、【甲】XXX接云涛连晓雾(XXX)天接XXX连晓雾,XXX欲转千帆舞。

仿佛XXX归帝所。

XXX,殷勤问我归那边。

我报XXX,学XXX有惊人句。

九万里XXX正举。

XXX 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乙】如梦令(XXX)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词中“接”“连”两字,描画出天幕四垂,云涛汹涌的瑰奇雄伟的境界。

B乙词中“沉醉”一词表明因尽兴畅饮而大醉,也包含了词人为初秋溪边美景沉醉之意。

C.甲词运用想象描绘丰富多姿的梦幻境界;乙词运用白描手法,回忆少时游玩情形。

D.XXX是我国宋代著名的豪放词人,两首词都体现了她的洒脱不羁。

2.在《渔家做》和《如梦令》两首词中XXX都提到了“日暮”。

请结合两首词的内容分析,同样的“日暮”下作者的心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3分)三、【甲】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XXX)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部编七年级 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含答案(Word版)

部编七年级 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含答案(Word版)

部编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列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分别解释“临”与“澹澹”。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的手法和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1)临:到达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2)日月星辰似乎都在沧海的胸怀之中,运用夸张的手法,借助奇特的想象,融情入景,以大海吞吐日月的虚景,表现诗人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解析】【分析】(1)“东临碣石”东行登上碣石山。

临:到达、登上。

“水何澹澹”海水多么宽阔浩荡。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故答案为:⑴临:到达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⑵日月星辰似乎都在沧海的胸怀之中,运用夸张的手法,借助奇特的想象,融情入景,以大海吞吐日月的虚景,表现诗人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点评】⑴本题考查实词的解释,解答时根据句意回顾所学认真作答即可。

⑵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2.读辛弃疾的《西江月》,完成下列各题。

西江月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词中的哪些词语看出来的?(2)“路转溪桥忽见”写的是哪里的景象?(用词中的一句调整语序后问答)(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和“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两句中的景物描写都反映了夜行人怎样的心情?【答案】(1)夏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夜洛城闻笛的阅读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收集了春夜洛城闻笛的阅读答案,欢迎阅读。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诗人“闻折柳”后,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
答: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所以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闻折柳”。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

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

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2)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
答:听到《折杨柳》笛曲(1分,意思对即可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分,意思对即可)二:
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2、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答:“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3、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答:“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4、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