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阿玛丽莉》的演唱分析

合集下载

歌曲《阿玛丽莉》的演唱分析

歌曲《阿玛丽莉》的演唱分析

歌曲《阿玛丽莉》的演唱分析
李玉娟
【期刊名称】《大舞台》
【年(卷),期】2010(000)006
【摘要】<阿玛丽莉>这首带有浓郁宗教色彩的世俗性歌曲,是卡契尼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虽然这首歌的音域不宽,旋律的起伏也不大,但是其旋律优美动听,细腻感人,尤其是音乐一开始的连续下行和中部的由p到pp再到ppp的一段音乐,无不使人感到荡气回肠,整个音乐仿佛产生对古希腊雕像美的视像,又使人感到宗教音乐的圣洁气息运用于世俗对爱情的表达.
【总页数】1页(P43)
【作者】李玉娟
【作者单位】河南省周口师范学院音乐系,466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宋词艺术歌曲演唱分析——以三首《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歌曲为例 [J], 毛毳
2.流行歌曲创作与演唱技巧初探——以歌曲《暗香》音乐本体及演唱分析为例 [J], 叶茂青
3.论意大利艺术歌曲的特征和艺术价值——以《阿玛丽莉》为例 [J], 刘冰
4.高职声乐教学中意大利艺术歌曲演唱分析——以歌曲Vittoria Vittoria为例 [J], 周淳
5.“乐思”精短忧思绵长——舒曼声乐套曲《歌曲一束》中四首歌曲的演唱分析[J], 朱洪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卡契尼艺术歌曲的演唱技巧及作品——以《阿玛丽莉》为例

浅析卡契尼艺术歌曲的演唱技巧及作品——以《阿玛丽莉》为例

浅析卡契尼艺术歌曲的演唱技巧及作品——以《阿玛丽莉》为例卡契尼(Jacques Brel)是一位拥有独特艺术情怀的比利时歌手、词曲创作人。

他的作品充满了深情、激情和社会洞察力,非常受欢迎。

其中,他的代表作《阿玛丽莉》不仅演唱技巧娴熟,同时也是他的一首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演唱技巧和《阿玛丽莉》作品两个方面进行浅析。

首先,卡契尼的演唱技巧值得一提。

他的演唱风格深受法国大众娱乐艺术的影响,运用了戏剧性的声音表达手法,使得他的歌声充满了情感的张力。

他以深情、激情和激烈的演唱方式,将歌曲中那种深切的情感与思想表达得非常到位。

在演唱技巧方面,卡契尼特别擅长运用声音的变化来传达不同的情感。

他可以在歌曲中通过音色、音调的变化,创造出悲伤、愤怒、激情等不同的情感效果。

而在演唱过程中,他还会加入不同的语速和节奏,以增加歌曲的层次感和情趣。

其次,以《阿玛丽莉》为例,卡契尼的作品更加突显了他的演唱技巧。

《阿玛丽莉》是卡契尼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演唱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歌曲之一、这首歌曲以一种叙述的方式,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并通过歌词激发了浓烈的情感。

首先,卡契尼的演唱技巧之一是他的良好的嗓音控制能力。

《阿玛丽莉》这首歌曲中,卡契尼通过声音的变化来传递不同的情感。

他可以轻柔地唱出温柔的爱情,也可以激情四溢地表达激烈的情感。

他的嗓音控制非常精准,能够在情感转变的瞬间迅速调整音色和音调。

其次,卡契尼在演唱过程中还会用到一些独特的声音效果来增加歌曲的表现力。

在《阿玛丽莉》这首歌曲中,他不仅通过音色和音调的变化来传达情感,还会用到一些声音的加工效果。

比如,他在歌曲中使用了高音进入高潮部分,使得歌曲更加有张力和冲击力。

此外,卡契尼还通过姿势和形象的塑造来增加表演的力度。

在演唱过程中,他会用到一些肢体语言,包括手势、眼神和舞台动作,使得演唱更具戏剧性和视觉效果。

这种戏剧性的表演方式使得卡契尼的演唱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巴洛克时期音乐的风格特征

巴洛克时期音乐的风格特征

巴洛克时期音乐的风格特征国贸学院10国贸(6)班莫果佳2010220167一. 巴洛克时期的定义西方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巴洛克时期, 是以意大利歌剧的产生为标志的。

意大利歌剧中流传至今的优秀曲目成为这一时期音乐创作中的古典艺术精品。

这些歌曲可称得上是世界声乐作品中一枝独放的奇葩, 虽然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但仍以主题内容具有鲜明的人文特征;旋律声部优美、流畅;钢琴伴奏的织体简洁、纯朴;以及歌唱风格柔美、抒情等特征为世界各地的声乐爱好者和歌唱家们所珍爱。

这些歌曲在当今的声乐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二. 巴洛克时期音乐的三个阶段巴洛克风格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

随着文艺复兴的衰落和反宗教改革潮流的蔓延, 在意大利以及天主教甚至新教世界中, 艺术和音乐比纳入具有新的教会精神的文化氛围中。

在古典主义形式的完美、平衡、和谐被打乱之后, 综合、调和以及刻意的修饰成为新一代风格教会为自己的世界从建筑形式上提供了富丽堂皇、瑰丽精致的形式, 同时也给音乐打下了自己的文化烙印。

巴洛克时期音乐课分为三个阶段, 即早期阶段——1600-1640是巴洛克风格的形成期;中期阶段——1640-1690是巴洛克风格的定型期和晚期阶——1690-1750是巴罗的风格的盛期, 也是完善期。

三. 巴洛克音乐的特点巴洛克音乐的一些特点, 它的节奏强烈、跳跃, 采用多旋律、复音音乐的复调法, 比较强调曲子的起伏, 所以很看重力度、速度的变化。

巴洛克音乐是后期发展的一个基础。

在声乐方面, 巴洛克音乐带有很浓的宗教色彩, 当时的宗教音乐在西方音乐的发展占很大的分量。

那个时期的器乐曲发展也很迅速, 尤其是弦乐方面的发展, 弦乐的音色更能体现出巴洛克的特色。

那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 巴赫、维瓦尔蒂和亨德尔。

巴赫是音乐之父, 由此可见他的威望之高。

维瓦尔蒂凭着他的《四季》一举成名天下知。

亨德尔是旋律大师, 他的作品有一种优雅!他们所留下来的东西是巴洛克时期的一大笔财富!下面, 我们具体的说一下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特点。

美声唱法与中国声乐作品的结合探讨

美声唱法与中国声乐作品的结合探讨

随着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由于经济复 苏,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开始追求人生的乐趣,改变以往 对生活的悲观态度,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的革命。美声唱法也是 从那个时期从欧洲各国家开始流行起来,从意大利逐步扩散到东 西欧。由于意大利是较早发展美声唱法,所以很快形成了自己的特 色,拥有较为完整的训练系统,包含发声、训练、知识等不同系统。 在我国的声乐艺术发展过程中,采用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相结合的形 式,期待可以让中国听众和世界听众享受不一样的音乐艺术。
◎ 声乐艺术解析
黄河之声 2019年第17期 总第542期
美声唱法与中国声乐作品的结合探讨
张 昊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8)
摘 要:本文简单描述了国内外声乐作品的不同特色。我国声乐的发展,民族唱法和声乐美声唱法的由来,结合美声 唱法对中国声乐带来的影响,分析了中国声乐和美声唱法在结合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可以将我国的声乐艺术以更 好的姿态呈现给大众。 关键词:中国声乐;美声唱法;声乐艺术;结合
[参考文献] [1] 胡晓悦.美声唱法与中国声乐作品的结合探究[J].戏剧之家,2018. [2] 张妍.美声唱法与中国声乐作品的有效结合[J].戏剧之家,2017. [3] 黄羽珊.浅谈美声唱法与中国声乐作品的结合[J品 《 黄 河 大 合 唱》,则 是 以 中 国 的 “ 母 亲 河”——黄河为象征,用了《序曲》、《黄河船夫曲》、《黄河颂》、 《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 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共九个乐章,描述了中华人民遭受的苦 难,痛斥了万恶的侵略者的残暴,向全世界发出了战斗警报,我们 要民族解放!每一段不同的变化,发出了令人悲愤的叹息。同时, 这叹息中又孕育着希望,《黄水谣》中女声曲调简单又舒缓,诗人 禁不住展望未来的希望。

浅析卡契尼艺术歌曲的演唱技巧及作品——以《阿玛丽莉》为例

浅析卡契尼艺术歌曲的演唱技巧及作品——以《阿玛丽莉》为例

浅析卡契尼艺术歌曲的演唱技巧及作品——以《阿玛丽莉》为例卡契尼(Chanson)是源于法国,又称为艺术歌曲,它强调旋律和情感的表现,是表演者与听众之间交流的一种形式。

卡契尼通常以钢琴或吉他为伴奏,歌词内容主要围绕着爱情、人生、社会等主题展开。

作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音乐形式,卡契尼在音乐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代表作品中,阿玛丽莉(Amélie)是一首著名的卡契尼。

阿玛丽莉是一首由法国音乐家尚果(Yann Tiersen)创作的曲子,是电影《天使爱美丽》的插曲。

这首曲子以钢琴为主要伴奏乐器,以简洁明快的旋律展现了法国北部地区的音乐特色,具有浓郁的田园风情。

阿玛丽莉这首曲子的演唱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旋律的掌握。

阿玛丽莉的旋律简单易学,但却充满了情感的表达,演唱者需要通过对旋律的把握,传达出曲子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情绪。

在演唱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装饰音符或者变化音程,以丰富旋律的层次感和表现力。

其次是声音的运用。

卡契尼的演唱风格追求真实、自然的声音表达,演唱者应该注重声音的准确性和均衡性。

在演唱阿玛丽莉这首曲子时,要注意调整喉咙和呼吸的使用,保持声音的稳定和宽度,以达到表达情感和情绪的效果。

同时,表情和舞台表演也是卡契尼演唱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

卡契尼注重歌词的讲述和情感的传达,演唱者通过表情、动作和姿态来诠释歌曲中所蕴含的意义,进一步增强演唱的表现力。

在演唱阿玛丽莉时,可以通过面部表情和手势来表达歌词中的情感和情绪,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歌曲的内涵。

卡契尼艺术歌曲以其独特的韵律和音乐表达方式,给人们带来了独特的艺术享受。

除了阿玛丽莉之外,还有很多其他著名的卡契尼作品,如《春娇与志明》、《蓝色多瑙河》等。

这些作品多以爱情、人生等主题为核心,通过简洁明快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展现人们对于生活和情感的思考和感悟。

总之,卡契尼艺术歌曲以其独特的演唱技巧和独特的音乐风格,成为了法国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意义

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意义

教学琐谈JIAOXUESUOTAN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意义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实验中学 马 晨 【摘 要】在音乐领域,谈到古典声乐作品,一定离不开意大利。

意大利的很多古典声乐作品可谓经典之作,无论是在世界各地的音乐教育中,还是演唱家的收藏宝库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的教学更是声乐专业美声唱法中的基石所在。

【关键词】意大利 古典声乐作品 教学 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的着重点都在优美的中声区,它涵盖了美声唱法中的基本技巧,是演唱者学习“美声唱法”不可缺少的素材。

通过对这些声乐作品的演唱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演唱者的声乐技巧以及声乐基本功。

一、意大利语———声乐训练的语言基础意大利语元音比例高的特点使得意大利语被称为最适合唱歌的语言。

可以说,只要意大利语发音正确,就能使声音一直处于饱满的美声之中。

意大利语的发音基本上都是以元音结尾的,这就使得意大利的词汇读起来轻柔饱满。

所以说,学习意大利语本身就有利于声乐的学习。

另外,意大利语还十分注重诸如清浊音、双辅音、二合音、三和音的读法。

把握好这些细节,能够更加优美地呈现歌曲的美好之处。

二、意大利古典音乐在技术层面上的体现(一)自然流畅的声音连贯性体现声音具有圆滑旋律线条以及很好的连贯性是美声学派的歌唱基本技能,也是其重要的评判标准。

演唱要遵循母音,即乐音沿着气息流出来这种自然、连贯、流畅的感觉。

而意大利声乐作品在这种音乐技能上就能很好地培养、训练声音的连贯性。

(二)打造更加优美纯正的音色对于音乐的聆听者、欣赏者来说,演唱者的音色对于整个音乐作品的呈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声唱法所追求的效果包含两大方面:一是抒情,二是优美。

而古典的意大利音乐作品的曲调都是抒情的、优美的,这样也就要求抒情纯正的音色与之相匹配。

所以,意大利的传统音乐作品都有着中声区自然平缓的特点。

对于学习声乐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曲子有助于他们加强气息以及掌握发声技巧,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音色。

阿玛丽莉

阿玛丽莉

全曲三部分相互对比衬托.相辅相成.旋律线清晰.富与层次,
音乐材料的对比增强了艺术表现力,丰富了主题内容。
演唱时我们要在歌曲的感情上、咬字吐字上,注意强弱、轻重的变化与对比。
要把歌曲的基本情绪和意境设想的很具体,就像戏剧演员进入角色一样,
去身临其境的感受歌曲的情感变化,把握艺术的对比性。
本乐段虽是上乐段的重复,但从美学表现和情感表达上来看,
它不再是简单的乐思的初次陈述,而是加深了词曲的印象,
起强调和巩固的作用,是全曲感情的的升华部分,
突出了乐曲的形象和刻骨铭心的爱恋,使经过酝酿的情绪达到顶点。
结尾处几个小节的补充乐句,由g和声小调转入G自然大调上结束全曲。
帮助了全曲结构的完整与统一,使其形象更为丰满。
正所谓:“刚中有柔,柔中带刚”。
第十七小节出现了全曲的第一个最强音,应激动起来,主人公仿佛看到新的希望,
有种重获新生的激动,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第十八、十九、二十、小节,声音趋势逐渐的弱下来、语气变轻、略带“绝望”
的感觉,好象刚刚看到的希望,突然间变的渺茫起来。
接下来,连续三次呼唤心爱人的名字,声音趋势是坚强的,一次比一次强,
从音乐结构上来看,全曲可分为三个乐段,采用的是复二部结构:“A+B+B'”,
结尾处的补充乐句由g和声小调转入G自然大调上结束全曲。
从音乐材料的内容来看,第一部分展开主题,第二乐段作了一次反复,
这样更加深了词曲的印象,增强了对比性和艺术表现力。
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重复,三部分很容易划分出来。
dloce:温柔的、甜美的 somorz:逐渐弱下来、渐慢、渐弱
pui :更、更加 cresc:渐强

声乐演唱中声情并茂的重要性

声乐演唱中声情并茂的重要性

声乐演唱中声情并茂的重要性作者:邹京航来源:《北方音乐》2014年第03期[摘要]在舞台上为观众们呈现出声情并茂的演出,是对每个声乐演唱者的要求和希望,而注重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是其必要的措施。

声乐演唱者用充满感情的声音去演唱声乐作品,不仅能够将作者的创作意图完整的展示给观众,还可以更深层次的挖掘作品的情感,与观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有利于观众全面的理解作品。

使观众能够深度融入到声乐作品里面去。

如何把握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是始终贯穿声乐学习整个过程中所要面对解决的问题,[关键词]声乐演唱;情感;语言表达一、声音是情感表达的手段在演唱中为了深化作品,更好的塑造音乐形象,还要注重字的发音,使歌唱者能把自己的情感按照歌曲的内容抒发得淋漓尽致,产生感人的艺术效果。

更重要的是如何运用不同的声音来表达不同的歌曲情感。

例如《大森林的早晨》,这首歌曲的歌词生动形象,旋律欢快活泼,描写了大森林早晨清新特有的景色。

在演唱这首声乐作品时,通篇的音色都应该是明亮优美的,这样可以更好的突出作者被大自然所陶冶的激动之情以及作品歌颂大自然的思想主题。

这首声乐作品是通过明亮的音色来突出大森林早晨的美好,从而表达作者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

又如产生于十六世纪的意大利古典歌曲《阿玛丽莉》,这首声乐作品表达了对纯真爱情的忠贞以及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向往,表达出一种亲切、纯洁、真挚的感情。

演唱者在演唱这首声乐作品时不仅要注意它所表达的感情,还要注意声音的连贯均匀,以及乐谱上的表情记号和强弱换气记号等。

声音是情感的表达手段,一首歌曲要表达的淋漓尽致,需用不同的声音来表达不同的情感。

分析歌曲的时代背景、歌词内容,考虑作者想表达的情绪到底是悲是喜,然后选择不同的声音演唱,绝不能用同一种声音来演唱多种感情。

只有把声音练的尽善尽美,才能把所要表达的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情感是声音的重要来源情感是进行艺术创作的强大助力,也是声乐演唱者对声乐作品加入自己的感悟,赋予声乐作品个性的重要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阿玛丽莉》的演唱分析
发表时间:2018-07-30T11:53:10.940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8月中作者:任婷婷
[导读] 十七世纪初萌生于意大利的 bel Canto 演唱风格和技术体系主要强调歌唱者的呼吸技术、起音技术、声音的连贯和渐强渐弱、声区的统一等,早期的此种歌唱风格对优美的音质有严格的要求,至于音量则认为音质好了音量自然会来。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 610100)
摘要:十七世纪初萌生于意大利的 bel Canto 演唱风格和技术体系主要强调歌唱者的呼吸技术、起音技术、声音的连贯和渐强渐弱、声区的统一等,早期的此种歌唱风格对优美的音质有严格的要求,至于音量则认为音质好了音量自然会来。

歌唱者演唱时应关注歌词的思想、情感内涵,深知其节律、音韵上的特点,把作品完整地表达好,让听众得到艺术上的感染和审美上的愉悦。

关键词:声音连贯意大利歌曲演唱分析
一、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阿玛丽莉》背景
十七、十八世纪意大利古典歌曲《阿玛丽莉》是西方美声风格演唱体系创始人之一卡契尼的代表作。

在卡契尼 1602年出版的独唱牧歌与咏叹调集《新音乐》的“序言”(这是有关 bel canto 的最早文献之一)中,曾提到了歌唱中的起音、呼吸、声区等问题。

他除了推崇与今天的软起音相近的起音,更竭力倡导“用音乐来说话”,力主“音乐必须加强歌词的感染力”,“旋律的加花应该放在不至引起对歌词词意可能产生歧意的地方。

《阿玛丽莉》的歌词取材于意大利十六、十七世纪之交剧作家、文艺理论家瓜里尼(Battista Guarini,1538—1612)于1590年创作的诗剧《忠实的牧羊人》。

写牧羊人米尔蒂诺与森林、水泽女神阿玛丽莉两人冲破神与人之间的束缚,结成夫妻的故事。

《阿玛丽莉》是米尔蒂诺对阿玛丽莉的真情表白,抒发了自己对其心上人忠贞不渝的爱慕之情。

它的歌调与诗的韵律紧密结合,从词意曲情上来说,既充满了深情的祈求、又文而不火地迸发出一声声的呼唤。

17-18世纪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是我们声乐学习者的宝库,歌曲音域不高,情感细腻,能使每一位声乐学子逐步获得上述各种歌唱技能的优秀教材,是把从学者引向声乐演唱表演艺术的必由之路。

二、意大利古典歌曲《阿玛丽莉》演唱分析
早期的意大利古典歌曲,篇幅虽不大而结构比较严谨。

作为佛罗伦萨文人集团成员之一的卡契尼注重旋律对歌词内容的表达。

《阿玛丽莉》这首歌曲,一共 49 小节,没有前奏,直接进入演唱。

竭力通过音乐来“加强歌词的感染力”,并从“歌词的意蕴中找出与其情感相近的和声来”。

全曲多下行的抒情性倾诉和对阿玛丽莉的深情呼唤,反映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青年男女追求爱情、追求幸福的强烈愿望,有着鲜明的人文主义倾向。

卡契尼在《阿玛丽莉》的音乐陈述上即由“倾诉”与“呼唤”这两个因素交替完成。

A是抒情的倾诉,从第一小节到第十小节。

是对阿玛丽莉情感的直白表露,从第十一小节到二十七小节是因素B,表达了男主人公更热烈、更真切的缱绻恋情。

作曲家运用上行的旋律一次次地呼唤着阿玛丽莉的名字,誓词般地表达着比生命还重的爱情。

接下来的第二十八小节到四十四小节是 B的反复,这一反复的出现是因为感情的抒发尚不满足,从四十五小节起到结束是全曲最后的小结尾,它是必然的情感升华,形成歌曲的高潮,出现全曲的最高音。

但这音必须用轻声唱出来,以形成用声极为细致讲究的“轻”高潮,达到“声不在响,有情则灵”的艺术境地。

作曲家这一处理匠心独具、不落窠臼而又合情合理,真是神来之笔。

歌曲的音域跨度仅九度(d1—e2)正处于人声的自然音域,非常适合初学者和一些声乐演唱中有喉部力量多的人演唱,歌曲的每句音与音之间均用连音,强调歌唱音色及音与音之间连接上的 legato,达到匀称、熨贴的效果。

歌曲一开始的 d2 音作曲家即标注了要求轻起的“p”。

笔者在学习此歌时,专业导师严格强调起音的重要性,所有的唱句都必须支托在有控制的、流动的气息。

演唱中整首曲子是一种安静、祥和的感觉,第一部分可以分为4句,第一句“阿”三拍,起音在re,音乐的处理方法由弱到强,声音有延伸、送出去的感觉。

演唱第二句时要特别注意重音记号,这样才能把歌词所表达的意思深刻表现出来,这样观众也容易理解,产生共鸣。

第三、四句是音乐的延伸、发展。

第二部分整个音乐情绪要更深情、激动一些,讲述的是主人更大胆的表达自己的爱意,情绪不断高涨,不断升华。

由谱面中可以看出,音乐中渐强、强的表情术语出现的更多了,根据歌词意思“你的名字永远铭刻在我心里”这句更要强调出来。

重复的三个“阿玛丽莉”为音乐的最高潮,一定要按层次,分配好每句的情绪表达。

第一个做弱的处理,第二个更进一个层次,到第三个推向最高潮。

最后一句运用了很多装饰音来结尾的,所以一定要注意演唱位置的统一,和颤音的均匀,在渐慢,渐弱中结束全曲。

三、总结
总览歌曲《阿玛丽莉》,可以看到它的旋律含情很深,很有表情张力,作品实现了“卡梅拉塔”诗人、音乐家集团所倡导的“用音乐来说话”的“朗诵式的风格”,其中有着许多值得声乐学习者钻研和挖掘的地方。

西方音乐史上产生的十七、十八世纪意大利古典歌曲是人类音乐发展史上的一笔宝贵的声乐遗产,有着深刻的人文主义内容,弘扬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理想。

它虽然是历史的产物,但其永恒的艺术价值及世界所公认的声乐教学价值是无可动摇和颠扑不破的。

通过对歌曲《阿玛丽莉》案例的分析(包括作品简介、结构剖解、歌唱技术分析、演唱要点提示等),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意大利古典歌曲的经典之处。

这些声乐艺术的瑰宝,只有在不断的歌唱艺术实践中才能真正深刻地领悟,并达到透彻理解其真谛。

参考文献
[1]尚家襄.欧洲声乐发展史[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9.11.1.
[2]周枫,饶余鉴,徐朗编.意大利歌曲 108 首(上册)[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7.5.
[3](美)保罗·亨利·朗.顾连理,张洪岛,杨燕迪,汤亚汀译.杨燕迪校.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9.1.
作者简介:任婷婷(1993年—),女,汉族,河南洛阳人,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声乐演唱与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