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戟天的组织培养与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巴戟天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巴戟天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骨质疏松症( osteoporosis,OP) 是以骨量减少,骨质量受损及骨强度降低,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临床表现主要体现为骨密度降低,骨皮质发生变化变薄,髓腔逐渐增宽,骨小梁数目减少,容易发生骨折。
根据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的不同,临床治疗药物主要分为基本补充剂、抗骨吸收药物和促骨形成药物。
但是西药治疗中仍然存在着药物的不良反应、患者不耐受以及一些药物疗效的不确切等问题。
近年来,中药对骨质疏松治疗的研究日益增多,并且在治疗上突显其优势。
巴戟天为茜草科多年生攀援木质藤本植物,肉质根入药,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南药之一,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巴戟天,味辛,微温。
生山谷。
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
近年来研究表明,巴戟天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如提高机体免疫力、抗骨质疏松、抗氧化、强壮骨骼、抗炎镇痛、补血及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等作用。
近年来人们对巴戟天防治骨质疏松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笔者在此综述了近几年来巴戟天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并对其作用于骨细胞、动物、临床个体水平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疗效、作用机理进行总结与归纳。
一、巴戟天防治骨质疏松骨细胞水平的研究1、对成骨细胞的影响洪懿燚等研究发现巴戟天提取物能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上调抑制凋亡基因Bcl-2及下调促进细胞凋亡基因Bax表达,从而抑制成骨细胞的凋亡,此外他们还提出巴戟天的提取物能促进Cbfα1的表达及促进成骨细胞分泌骨钙素,这在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方向上发挥一定作用。
崔可赜等人通过观察巴戟天多糖含药血清对体外成骨细胞活性及DKK-1表达的影响发现,巴戟天多糖含药血清可以明显增加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能力,同时,可降低DKK-1蛋白的表达,提出这可能就是巴戟天多糖防治骨质疏松的机理。
2、对破骨细胞的影响何剑全等观察巴戟天含药血清对原代破骨细胞RANK和CAⅡmRNA表达的影响,他们将大鼠分为正常组,骨质疏松组,骨质疏松+雌激素组,骨质疏松+巴戟天含药血清组,最后发现巴戟天可降低骨质疏松大鼠破骨细胞RANK和CA ⅡmRNA的表达,从而达到抑制骨质疏松的作用。
巴戟栽培技术

巴戟栽培技术巴戟(Tabernaemontana divaricata)是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又称为树海棠。
巴戟花呈漏斗状,色彩缤纷,常被用作观赏植物,也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一、选择场地巴戟喜欢阳光充足、气候温暖、湿润且通风良好的环境,能够适应在石灰岩和粘土土壤上生长,但要注意排水不良的场地不适合种植。
选择平坦且地理位置较高的场地,以避免积水和低洼区域。
同时,应避免在寒冷的冬季和炎热的夏季种植,避免对植株的生长造成影响。
二、土壤条件巴戟喜欢有机质含量较高的沙质土壤或壤土,所以在种植前需要将土壤锄松,并加入有机肥料,以提高土壤肥力。
如果土壤过于粘重,可添加适量的腐叶土、砂子和蛭石粉等松散垫料,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排水性。
三、种植方法1、繁殖巴戟的繁殖方式可以采用播种和扦插两种方法。
播种时,将种子用清水浸泡数小时,使其增大、变软,有利于发芽;然后把它抖散在育苗盘的肥沃土壤上,用轻轻拍打的方式压实。
将育苗盘放在遮阴处,每天喷水一次,保持土壤湿润状态,一般约15~20天后,幼苗就可出土。
扦插需要在花季结束后进行,选择生长健壮、枝条柔软的枝条,在其上留下两片叶子和芽,将其插入用沙土和蛭石粉混合的育苗盘中,并用塑料布或玻璃纸覆盖,以保持适宜的湿度。
2、种植在苗木生长到5~10厘米时,可将苗木移植到培育盆中,用底部排水孔的花盆土或沙质土进行填充,以保持苗木的水分。
苗木需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避免干旱和积水,同时也需要适当的疏通和修剪枝叶。
四、水肥管理巴戟比较耐旱,但在干旱季节需要每周提供适量的水分。
在春夏季节,每周施用一次液体肥料,以促进植株生长和花芽分化。
在秋季和冬季,可将肥料的浓度稀释,间隔一个月施用一次。
五、病虫害防治巴戟较为健康,容易生长,但在过度灌水或过度施肥的情况下,容易产生病害。
叶面枯萎病和灰霉病是常见的疾病,可采用及时疏枝和适量施用磷酸二铵等方式预防。
虫害方面,巴戟会受到蚧壳虫、青虫、蝶蛾的威胁,可采用有机杀虫剂进行防治。
巴戟天种植技术

巴戟天种植技术一、选地与整地1、育苗地宜选避风向阳,近水源的东坡或东南坡,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且有一定遮荫条件的地段,以新开垦无污染地段为好。
播种前,先行翻耕土壤,使其充分风化,育苗时,苗床土壤再行细碎疏松,做成宽1米,高20厘米的畦,畦面盖火烧土,再铺一层干稻草,点火烧成灰起消毒和提高土温的作用,次待播种或扦插。
2、种植地宜选择林中空地或坡度为25°~30°的山坡中下部,腐殖质丰富,土层深厚,质地疏松的黄泥沙质壤土。
若灌木丛生的林地,应在冬季将林木杂草清除烧灰作肥料,也可保留一部分树木作遮荫,如遇有山苍子、樟树等含挥发性物质的树根,要通过深翻土壤,拔除干净,因这些树根严重危害巴戟天的生长,容易引起根腐病。
翌春,再把土块打碎,沿等高线按1~1.2米的宽度作成梯地,畦面宜外高内低,成微倾斜,内侧开设排水沟,然后按株距30厘米挖穴,穴内施火烧土和经沤熟的过磷酸钙等混合肥。
二、繁殖方法繁殖方法有扦插、块根和种子繁殖。
1、扦插繁殖插条选择和截取:选择1~2年生无病虫害、组织充实、茎粗状的藤茎,从母株剪下后,截成长5厘米的单节,或10~15厘米具2~3节的枝条作插条。
插条上端节间不宜留长,应挨节剪,剪平,下端剪成斜口,剪苗时刀口要锋利,切勿将剪口压裂。
上端第一节保留叶片,其它节的叶片剪除,随即扦插。
不能及时插完的插条,要在荫蔽处存放,用草木灰黄泥浆浆根,放在阴湿处假植,以防干燥。
如需运输,可用稻草包扎好,并注意保湿,但不宜堆放太厚,并要适当通风,保持覆盖物的湿润。
扦插季节:扦插育苗宜在气候温和、雨水均匀的季节,一般多以春季雨水前后为宜,此时气温已回升,雨量渐多,插后容易成活。
扦插方法:插枝育苗可按行距15~20厘米开沟,然后将插条按1~2厘米的株距整齐平行斜放在沟内,插的深度,以挨近第一节叶柄处为宜,插后覆黄心土或经过消毒的细土,插条稍露出地面,一般插后20天即可生根,成活率达80%以上。
巴戟天研究现状与展望_综述_

2010,39(4):74-78.Subtropical Plant Science巴戟天研究现状与展望(综述)林美珍1,郑松2,田惠桥2(1.漳州卫生职业学院药学系,福建漳州 363000;2.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厦门 361005)摘要:巴戟天是我国四大南药之一,其主要成分有:糖类、蒽醌类、环烯醚萜苷类、有机酸类、微量元素、氨基酸和甾醇类等,具有补肾壮阳、强筋健骨、祛风湿、固精髓等功效。
本文综述巴戟天的生药鉴定、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抗病性、繁殖方式等5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展望建立巴戟天愈伤组织再生体系,应用现代生物技术进一步开展其品种改良、遗传转化、多倍体诱导、细胞悬浮培养提取次生代谢物等方面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巴戟天;生药鉴定;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抗病性;繁殖方式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10.04.019中图分类号:Q949.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791(2010)04-0074-05Study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of the Research on Morinda officinalisLIN Mei-zhen1, ZHENG Song2, TIAN Hui-qiao2(1.Department of Pharmacy, Zhangzhou Health V ocational College, Zhangzhou 363000, Fujian China; 2.School of Life Sciences,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Fujian China)Abstract:Radix Morindae officinalis is one of the famou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s major chemical constituents include carbohydrate, anthraquinones, iridoid glycosides, organic acids, trace element, amino acid and sterols, etc. It has the efficacy of invigorating kidney, strengthening muscle and bone, treating rheumatism, consolidating physical strength and so on. The overview on pharmacognostic identification, chemical composition, pharmacological action, disease resistance and modes of reproduction of Radix Morindae officinalis wa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Also, the construction of callus regeneration system and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biotechnology on breed improvement, genetic transformation, polyploidy induction, cell suspension culture to extract secondary metabolites were prospected.Key words: Morinda officinalis How.; pharmacognostic identification; chemical composition;pharmacological action; disease resistance; modes of reproduction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 How.)是茜草科巴戟天属多年生攀援性木质藤本植物,别名巴戟、巴吉、鸡肠风。
巴戟栽培技术

巴戟栽培技术
巴戟是一种植物,也称为马来巴戟,是龙胆科的常绿灌木或小树。
它是一种著名的传统草药,被用于治疗炎症和疼痛,以及改善身体的免疫力。
巴戟的栽培较为容易,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技术:
1.环境和土壤
巴戟原产于热带雨林,因此要求环境温暖潮湿。
适宜生长在热带到亚热带地区,温度在15℃-30℃之间,相对湿度在50%-80%之间。
关于土壤,需要选择肥沃透气,酸性或中性的土壤。
最好的土壤类型是沙质壤土和砂质壤土。
要保证土壤的排水能力,以免积水导致根部病菌感染。
2.光照
巴戟需要充足的光照,最好是直射阳光照射6-8小时。
如果没有足够的阳光,将其摆放在可调节的灯光下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3.水分和营养
巴戟在生长期需要经常浇水,保证土壤湿润但不过度水logged。
不过,在生长季节结束之后,需要减少浇水量以控制植株的生长和准备进入休眠期。
肥料选择有机肥和化肥都可以,建议每个月进行一次施肥。
同时,在生长期可以加入一些营养元素,例如磷、氮、钾等,以增强植株的免疫力。
4.剪枝和验苗
在巴戟的生长过程中,需要定期修剪其叶子和枝条来控制其高度和保持植株形态。
同时,巴戟生长期结束后,需要将其地上部分修剪和削减到根的周围,以促进下一轮的生长。
验苗是巴戟生长的一个重要环节。
幼苗在2-3个月大时就需要移植,以便更好地发展根系和增加空间。
巴戟栽培技术

巴戟栽培技术巴戟(学名:Polygonum multiflorum)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也是一种具有抗衰老、抗菌、抗肿瘤、促进生发等多种药用价值的植物。
巴戟栽培技术是指种植巴戟的方法和管理措施,下面将详细介绍巴戟的栽培技术。
1. 地理要求:巴戟生长在华南、华东、华中和西南地区的湿润山地和溪流边的阴湿地带,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25℃,海拔高度在300-1000米左右。
2. 土壤要求:巴戟喜欢生长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中,pH值在5.5-7之间。
在土壤准备的时候,可以施入腐熟的有机肥,并保证土壤的透气性和水分保持力。
3. 种子处理:巴戟的种子较小,可以先将种子进行浸泡水中24小时,然后晾干,与干沙、腐叶堆等混合后进行播种。
播种时可以将种子撒在湿润的育苗床上,覆盖一层薄土或腐叶,以保持适宜的湿度。
4. 育苗和移栽:巴戟的育苗期一般为2-3个月,育苗床保持湿度和透气性,适当控制温度,避免干旱或过湿。
苗期适当追肥,营养充足后可以进行移栽,一般选择晴天或傍晚进行移栽。
5. 田间管理:巴戟喜湿润的环境,所以在生长期需保持土壤湿润,但要防止积水,以免造成湿害。
适量松土,促进气根生长。
叶子较大的时候适量修剪,以增加根系供水面积。
6. 病虫害防治:常见的巴戟病虫害有卷叶蛾、红蜘蛛、霜霉等。
可以定期巡查,发现虫害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如喷洒杀虫剂;霜霉多发生在高温多雨的季节,需及时排水和采取药物防治措施。
7. 采收和加工:巴戟生长周期较长,常需1-3年才能达到基本收获期。
一般在11月至翌年3月之间进行采收,采收时将地上部分割去,保留地下根茎,晒干后储存。
采收后的巴戟可以进行磨粉或加工成制剂,形成市场销售的中药材。
巴戟的栽培技术需要适宜的地理和土壤条件,合理的种子处理和育苗移栽,田间科学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以及适时的采收和加工处理。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获得更好的巴戟产量和质量,为中药材的供应做出贡献。
巴戟栽培技术

巴戟栽培技术巴戟(Jujube)是一种美味可口的水果,也被称为枣。
巴戟树又被称为枣树,它们通常在干燥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因此在种植和栽培方面需要特别的技术和注意。
本文将介绍巴戟的栽培技术,包括土壤要求、种植和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内容。
一、土壤要求巴戟树生长的土壤要求比较灵活,适应性较强,但对土壤的质地、通透性和养分含量有一定的要求。
一般来说,巴戟树喜欢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对于酸碱度要求不是很严格。
最好的土壤pH值在6.0-7.5之间,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巴戟树的生长和果实的发育。
在栽培巴戟树的过程中,可以适当施加有机肥料,这样可以增加土壤的养分含量,为巴戟树的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在农业生产中也可以使用化肥,但是要注意适量施用,不能过量使用化肥,从而导致土壤酸化、养分过剩等问题。
二、种植和管理1. 选择优质种苗在种植巴戟树的过程中,首先要选择优质的种苗,这对于巴戟树的生长和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选择树龄在一年以上,幼树高度在50厘米以上的种苗。
种苗的根系应该发达,树体健康,没有病虫害的现象。
2. 种植方法选择合适的地块,在地块上进行排水和整地,为巴戟树的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然后进行整齐的排列,挖掘合适深度的树坑,将巴戟种苗栽植填土压实,浇适量水,保持适度湿润。
3. 管理技术巴戟树的管理主要包括修剪、浇水、施肥、除草等。
巴戟树的修剪主要是修剪枝条和树冠,保持树形的美观,促进巴戟树的生长和果实的发育。
浇水要适量,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
施肥主要使用有机肥料和适量化肥,供给巴戟树生长所需的养分。
同时要定期清除杂草,保持地面整洁。
三、病虫害防治在巴戟栽培的过程中,病虫害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1. 病害防治巴戟树容易发生的病害有霜霉病、白粉病、褐斑病等。
针对这些病害,可以选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防治,提前进行预防,减少病害的发生。
在栽培过程中要注意排水良好,避免积水,减少病原体的滋生。
南药巴戟天药理研究进展

南药巴戟天药理研究进展
巴戟天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被广泛用于传统中医药中。
其主要成分为苯丙素类生物
碱和多糖。
近年来,对巴戟天的药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发现了其多种药理活性及其
可能的药理机制。
巴戟天具有抗炎作用。
实验研究表明,巴戟天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和炎症介质的产生,
减轻炎症反应过程。
巴戟天还能抑制血浆中白细胞和单核细胞黏附,降低内毒素诱导的巨
噬细胞炎症反应。
这些发现表明,巴戟天可能通过调节炎症信号通路发挥其抗炎作用。
巴戟天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保护作用。
研究发现,巴戟天可以降低血脂和血糖水平,改
善血液循环,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巴戟天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管紧张素的释放,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这些结果提示,巴戟天具有降脂、降糖和抗血栓的作用,可以
预防心血管疾病。
巴戟天还具有抗肿瘤活性。
研究发现,巴戟天中的苯丙素类生物碱可以抑制肿瘤细胞
的增殖和转移,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巴戟天还能抑制血管新生和肿瘤血管生成,阻断肿
瘤的血液供应。
这些结果表明,巴戟天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发挥其抗肿瘤作用。
巴戟天还具有免疫调节和抗氧化作用。
实验研究发现,巴戟天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巴戟天还能抑制氧自由基的产生,并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轻氧
化应激损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戟天的组织培养与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 概述了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再生巴戟天完整植株的影响因素,包括外植体种类、消毒程序、培养基、培养条件等,以及巴戟天高产栽培的主要技术及其研究成果,并提出巴戟天组织培养技术现存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巴戟天;组织培养;栽培;研究进展 Abstract:Summarizes by tissue culture technology regeneration morinda officinalis complete plant influencing factors, including the
followed body type, disinfection procedures, culture medium, culture conditions, as well as morinda officinalis high yield cultivation technique and the main research results, and put forward the morinda officinalis tissue culture technology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Key words:Morinda officinalis;tissue culture;cultivation;research progress
巴戟天为茜草科(Rubiaceae)巴戟天属多年生攀援性木质藤本,别名巴戟、巴吉、鸡肠风,以肉质根入药,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南药”之一,其主要化学成分为蒽醌类化合物、糖类、有机酸类、氨基酸类、环烯醚萜类以及人体所必须的微量元素,味甘、辛,性微温,具有补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的功效,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阳痿遗精,宫冷不孕,月经不调,少腹冷痛,风湿痹痛,筋骨痿软等症[1]。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对巴戟天开发不断深入,巴戟天的应用围不断扩大,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由于长期的滥采滥挖,巴戟天野生资源受到较大的破坏,而巴戟天栽培种的产量和质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巴戟天组织培养是有效可行的无性繁殖途径,不仅具有繁殖快,不受场地、季节和环境条件限制等诸多优点,也克服了扦插繁殖速度慢、难生根、繁殖率低的缺点[2]。为了使我国巴戟天的生产及质量满足市场及人们生活的需求,同时保护野生资源不再被肆意采挖而导致珍贵种质资源的流失,以优良种质快速繁殖为目的,筛选出具优良性状的巴戟天优良单株,如产药部位产量高,有效成分含量高的巴戟天单株,并以此作为组培快繁的材料,对巴戟天进行组培快繁研究,为保护巴戟天野生种质资源及巴戟天的苗木工厂化育苗提供技术支撑,从而促进巴戟天中药材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本文综述近年来巴戟天组织培养快繁和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探讨,为进一步做好巴戟天的规化种植(GAP)和深入研究与开发利用巴戟天资源提供参考。
1 巴戟天组织培养 1.1 外植体的选择与处理 不同种类的植物以及同种植物不同的器官对诱导条件的反应是有差异的,有的部位诱导成功率高,而有的部位很难脱分化;有时,即使脱分化,再分化频率也很低,或者只分化出芽而不长根,或者只长根不长芽[4]。因此,外植体的取材和处理是组织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不同植物用于诱导培养的外植体的选材和处理也不尽相同。常选用的外植体有:根、须根、茎、块茎、鳞茎、球茎、芽、子叶、叶片、叶柄、鳞片、花蕾、花序、花芽、花瓣、花药、花丝、子房、果肉、果实、原生质体、珠芽等植物体的各个部位。目前为止,巴戟天进行过离体培养的有6种外植体,包括茎段、茎尖、叶片、果实、腋芽、顶芽等。
1.1.1 外植体选择的季节 何宗明等[5]通过对2008年4月、7月、8月、10月不同月份采取的当年生巴戟天带芽茎段外植体研究发现,在酷暑难耐的7月至8月,光照最强,空气较干燥,植物中促进生长的源激素含量最高,外植体污染率较低,其成活率高于4、10月份。敏[6]也对2008年4月、7月、8月、10月不同月份采取的当年生巴戟天茎段外植体研究发现,在7月至8月,气温高、光照最强,空气较干燥,外植体的污染率及褐化率均较低,成活率高,均高于4、10月份,其中7月成活率高于8月份,故采集巴戟天外植体的最佳月份为7月。敏还对阴雨天、晴天08:00-10:00、晴天14:00-15:00、连续3天及以上无雨的14:00-15:00不同天气采取的当年生巴戟天茎段外植体研究发现,连续3天及以上无雨的14:00-15:00取茎段外植体培养,污染率最低,为48.89%,成活率也最高,达到48.89%。可见巴戟天组培快繁外植体宜在7月连续3天及以上无雨的14:00-15:00取材。
1.1.2 外植体的消毒处理 外植体表面的灭菌中常用的消毒剂使用方法有:单一消毒剂灭菌、联合消毒剂灭菌、混合消毒剂灭菌和联合与混合并用。敏等比较了单一消毒剂灭菌和联合消毒剂灭菌的消毒效果,发现0.1%升汞和2%次氯酸钠联合使用的消毒效果最优[6]。原因可能是复合使用消毒剂可以减少损伤大的升汞消毒时间而增加低浓度低损伤不易残留的次氯酸钠消毒时间,既降低污染率又降低褐化率,从而减少损伤提高成活率[7]。 外植体的消毒处理程序大致相同,其流程如下:巴戟天外植体→用洗洁精或5%洗衣粉漂洗5min→流水冲洗2~5h→用滤纸吸去多余的水分→移入超净工作台→不同的消毒处理方案→置于灭菌培养皿中→切小段(长0.5~1.5cm,带有1个腋芽或顶芽,切除药液接触过的伤口)→接种→诱导培养[5-6,9-12]。
1.2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筛选 培养基是外植体生长的营养基础,是植物离体培养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不同植物所使用的培养基有所差别。常用的培养基有MS、B5、White、Heller、ER、Nitsch、NT等。此外,激素、碳源、光照、温度、气体状况、季节、pH值等因素对培养也有较大的影响[8]。
1.2.1 基本培养基的筛选 贺红[9]等以MT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的BA和NAA组成不同的培养基,观察巴戟天不同外植体茎尖、带节茎培养的出芽率,带节茎出芽率最高,达97.5%,茎尖次之,为76.2%。黄宁珍[10]等以巴戟天的顶芽及嫩茎节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通过添加不同的激素种类及激素浓度的配比,建立了巴戟天的组培快繁体系。伟[11]等以巴戟天苗的叶片、茎尖、茎段为外植体,通过诱导出不定芽进行快速繁殖,该实验所用基本培养基为MS培养基,得到了95%的不定芽诱导率与85%的生根率,说明MS培养基适用于巴戟天的组培。林美珍[12]等以巴戟天幼嫩种子中的胚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所用基本培养基为MS,可见巴戟天组培大多数以MS为基本培养基。 1.2.2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筛选 基本培养基能保证培养物的生存与最低生理活动,但只有配合使用适当的外源生长调节剂,才能诱导细胞分裂、愈伤组织生长以及芽、根的分化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由人工合成的、在植物体具有生理活性的、以较小的剂量可起到较大的调节效能的化合物[13]。一般认为,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是器官分化和植株生长的重要条件[14]。巴戟天组织培养常常用到的生长素有NAA、IBA、2,4-D等。为了调节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和形成,生长素时常需和细胞分裂素联用,有时为了诱导生根也加入微量的赤霉素[15]。有关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在巴戟天组织培养快繁中的应用见表1。
表1 巴戟天快繁采用的培养基及植物生长调节物质 外植体 诱导形成的器官或组织 适宜的培养基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配比 器官或组织诱导率/% 文献 茎段 嫩芽 离体胚 不定芽 不定根 愈伤 不定芽 不定根 愈伤 不定芽 MT+1.0mg.L-1BA MS+1.0mg.L-16-BA+0.05mg.L-1IBA MS+1.0mg.L-16-BA+0.5mg.L-1NAA MS+1.0mg.L-1BA+0.05mg.L-1IBA MT+0.2~0.5mg.L-1NAA 1/2MS MS 1/2MS+0.4~0.8mg.L-1IBA MS+0.5mg.L-1NAA+0.1mg.L-1BA MS+0.5mg.L-1NAA+0.5mg.L-12,4-D+0.7 mg.L-1BA+5.0mg.L-1GA3 MS+0.5mg.L-1NAA+6.0mg.L-1BA+1.0 mg.L-1GA3 1/2MS+0.2mg.L-1IAA+0.4mg.L-1NAA MS+2.0mg.L-12,4-D+0.5mg.L-16-BA MS+1.0mg.L-16-BA 97.5 74.9 95 80.0 100 85 100 86.7 100 86.7 84.6 74.0 34.4 [9] [6] [11] [10] [9] [6] [11] [10] [16] [16]
[17] [17] [12] [12]
从表1可以看出,目前巴戟天组培快繁采用的外植体主要是茎段,嫩叶和离体胚,在不同培养基和生长调节物质的调节下,同一外植体可以诱导出不同的器官或组织,而不同的外植体也可以诱导出相同的器官或组织。其中,嫩芽和离体胚经过诱导均可得到愈伤组织,但嫩芽诱导率最高,达86.7%,是诱导愈伤组织的理想外植体材料。茎段,嫩芽和离体胚均可作为诱导不定芽的外植体,但茎段和嫩芽的诱导率较高,其中嫩芽在培养基MS+0.5mg.L-1NAA+0.5mg.L-12,4-D+0.7 mg.L-1BA+5.0mg.L-1GA3(赤霉酸)中不定芽诱导率最高达100%,主要是因为培养基中加了GA3,而GA3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主要是通过细胞数目的增加和细胞的伸长[18]。从茎段和嫩芽诱导不定根的诱导率可以看出,不添加任何生长调节剂的1/2MS培养基的诱导效果最好达到100%,有关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1.2.3 糖种类与浓度 糖的种类和用量是植物组织培养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不仅作为碳源影响培养物的营养状况,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还会影响器官分化。一般巴戟天外植体离体培养基中加入浓度为3%的蔗糖[19],这是因为蔗糖不仅作为碳源影响到培养物的营养状况,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还会影响到细胞的分化,而木质部成分的分化,特别是管胞分子的分化形成,往往是器官发生的先决条件[20]。
1.2.4 酸碱度(pH) 培养基的酸碱度对外植体的生长没有直接影响,但存在一定的间接影响,通常培养基pH值以5.0~6.2为适宜。合适的pH值不仅有益于外植体生长,而且有助于培养基凝固,当pH值高于6.5时,培养基会变硬;低于5.0时,琼脂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