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收集导学案

数据的收集导学案
数据的收集导学案

《数据的收集》导学案

姓名

学习目标1.体会数据的有用性。

2.知道收集数据的过程。

3.掌握频数和频率的概念,会求频数和频率。

学习重点理解数据的有用性,会计算频数和频率。

学习难点利用数据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

学习过程

一、情景引入

二、自主学习与交流:自学教材184----186页内容试完成下列问题

4、在一次优秀干部的评选活动中,得票结果如下表所示.(总票数为50)

上表数据显示,小林的得票频数是____,得票频率为____;小丽的得票频数是____,得票频率为____.

你能计算出小华、小明、小丽三人得票的频数和频率各是多少吗?

5、议一议:频数、总次数、频率之间的关系(用公式表示)

频数== 总次数== 频率==

三、试一试

以小组为单位,做“抛硬币”的游戏.游戏时,请

一个同学负责记录出现正面和反面的频数,填入下表游戏结束后,四个同学一起计算一下出现正面和反面的频率.

通过上面我们可以知道,?正面出现的频数和反面出现的频数之和

等于____,正面出现的频率和反面出现的频率之和等于_________.

四、整理学案

五、达标测评

1、某同学随手写了下面一串数字:

0100100011000011100000111101000001111101.其中0出现的频数是____频率是____;1?出现的频率____,?频率是___.

2.已知一个县有40人参加全国初中物理竞赛,把

他们的成绩分为六组,第一组到第四组的频数分

别是10,5,7,6,第五组的频率是0.20,则第

六组的频率是___________

3.对100个数据进行整理时分成5组,第一组的频率是0.15,第二组的频率是0.2,第四组和第五组的频率和是0.37,(1)第三组的频率是多少?(2)第二组数据是多少?

4.对某班50名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行的一次调

根据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1)计算喜欢各项体育活动的人的频率。

(2)如果你是体育委员,为了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你会组织哪项体育活动?六、课后反思:我的收获

我的不足是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与整理教案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2.练习一………………………………………1课时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学案- 数据的收集

数据的收集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收集数据的意义与方法; 2.会采取合理的调查方法收集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济公、整理; 3.通过调查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难点:如何确定调查范围与对象,收集的数据是否具有代表性与广泛性. 预习案 温故知新 预习课本《数据的收集》这一节内容。 1. 收集我们所在地区的用水情况的数据,本地的水资源问题。 2. 数学兴趣学习小组对某校七年级全校学生每天到校方式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的数据如下表: (1)这个学校七年级有__________名学生; (2)采用_____________到校方式的人最多,有______人; (3)采用_____________到校方式的人最少,有______人; (4)采用___________到校方式的人数是采用_________到校方式的人数的两倍。 探究案 导学释疑 活动探究一: 阅读教材155页-156页,回答下列问题: 1:从小颖的统计图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2;在小明调查的40人中,各年龄段分别有多少人接受了调查? 。3:通过小明给出的调查数据,你认为哪个年龄段的人最具有节水意识?

。活动探究二: 为了了解周围的人是否具有节水的意识,我们设计了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在我们班开展一个调查。 调查问卷 1.你在刷牙时会一直开着水龙头吗? A.经常这样 B.有时这样 C.从不这样 2.你会将用过的水另作他用吗?例如,用洗衣服的水拖地、冲厕所等。 A.经常这样 B.有时这样 C.从不这样 问题1的调查结果 问题2的调查结果 根据你的调查,你认为班级同学节约用水方面做的怎样? 。 【思考】从事一个统计活动大致要经历哪些过程? 想一想:获得数据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训练案 巩固提升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数据收集与整理复习》人教新课标(秋)

《数据收集整理总复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统计数据的方法; 、能根据统计表熟练地回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统计数据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统计表、统计图。 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表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数据收集整理”板书课题。今天这节课老师想请大家运用相关知识帮我解决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你们愿意帮忙吗? 生:愿意 师:一年一度的“三独”比赛马上要开始了,同学们踊跃报名。二年级的学生自然也不甘落后。陈老师对报名做了一个登记,我们一起看看吧! (出示报名表的图片) 师:可当老师把这份名单交给少队杨老师时,杨老师告诉我,为了保证活动的质量水平,上级统一规定,咱们学校上报参加“三独”区赛的人数不能超过学生总人数的.也就是说个学生最多只能派出位代表参加区赛,我们学校学生总人数约有人左右,那就是六个四,四六二十四,最多派出名学生

代表学校参加比赛。那现在怎么办呢?现在单二年级报名的同学就有人了,其他年级肯定也不少, 那该怎样从中推选出代表学校参加区赛的同学呢? 生:报名的同学肯定不能全上,选出优秀的同学参加。 生:让同学们公平竞争。(学生最好能说出比赛) 师:这是个好办法,大家公平竞争,可以让所有报名参赛的同学都来比一比。推选出最优秀的同学 代表学校参加区赛,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那问题来了,我们应该怎样组织这场校级选拔赛呢?这么多学生,有报名独唱的,有报名独舞的,也有报名独奏的,是让他们一起比吗? 生:可以把参赛的同学进行分组,比如把参加独唱的同学分为一组,独舞的同学分为一组,独奏的 同学分为一组。(学生能答出参加独唱的同学一起比,独舞的同学一起比,独奏的同学一起比) 师:看来大家都认为分项组赛更合适。那分项组赛之前,我们就需要把这一份报名表进行分类统计。老师就把这个任务交给在座的每一位同学。想一想,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分项统计工作做得又对又快呢? 生:把独舞、独唱、独奏的人数统计出来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利用老师下发的二年级报名登记表,完成分类统计,把你们统计的方法画在 第二个表格里,统计的结果写在第一个表格里。 (课件出示:统计数据活动建议: ※可以一人独立完成分项统计; ※也可以同桌两人一组,合作完成。)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统计结果? (投影仪展示)让学生说一说记录方式和结果。 生:有,独唱人,独舞人,独奏人。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 生:我是用画勾的方法记录的。 (再请两个学生发言) 师:我们在整理数据时看仔细,数清楚。 二、数据的描述与分析 师:有一位同学根据一年级“三独”比赛报名单整理出了这样一幅图,你能看懂吗?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导学案

第十章 第一课时统计调查(1) 课型:新授 课时:1课时 主备人:初一备课组 学习目标:了解全面调查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的收集、整理以及会用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直观地描述数据. 重点: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及描述 难点:绘制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 一 、自学课本135—137页。 二、 合作探究 问题 1 如果要了解全班同学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你会怎么做?为解决此问题,需要进行统计调查。首先对全班同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为此要设计调查问卷。 思考:如果想了解男、女生喜欢节目的差问卷中还应包括哪些内容? (阅读) 利用调查问卷,可以收集到全班每位同学最喜欢的节目的编号(字母),我们把它们称为数据。例如,某同学经调查,得到如下50个数据: CCADBCADCD CEABDDBCCC DBDCDDDCDC EBBDDCCEBD ABDDCBCBDD 从上面的数据中,你能看出全班同学喜欢各类节目的情况吗? 杂乱无章的数据不利于我们发现其中的规律,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数据所蕴含的规律,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统计中经常用表格整理数据。 我们通常用划记法记录数据,“正”字的每一划(笔画)代表一个数据,编号为A 的节目对应的数据是4,记为“” ” 问题2 填表 全班同学最喜爱节目人数统计表

问题 3 为了更直观的看出表中的信息,还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来描述数据。请你利用表中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 问题4 总结统计调查的全过程: 1、 ( ) 2、 ( ) 3、 ( ) 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2000年我国进行的第5次人口普查就是一次全面调查。 三 探究交流 1 经调查,某班同学上学所用的交通工具中,自行车占60%,三轮车占30%,其他占10%,请画出扇形图描述以上统计数据。 正正 正正正 50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二年级《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学设计

1 数据收集整理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_教案教学设计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课题一:(一)——方法 教学要求(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原始数据和分类整理的方法。(2)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1)用投影制作出教材的复习题(2)学生每人准备一枚一元的硬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学过收集静止的数据,如:第1页的复习题(投影显示)。 1、点一名学生上来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其余的学生做在书上。 2、统计一下我们班同学寒假里读课外书的数量情况。 以前我们学习的是收集静止事物的数据,如复习题,但有的时候要收集的数据往往不是静止的,要随着时间的变化逐个收集和积累,这时就要采用另外的方法来收集和积累数据。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1、探索收集数据的方法。 放:例1中的路口在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录像,让学生看。

(1)小组合作,探索研究 ①各种车辆的出现有没有规律? ②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准确无误地记下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 ③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记录数据? ④汇报展示,统一方法。 (2)学生实际操作。 每人拿出一张纸写出各种车辆名称,然后听老师报通过的车辆,并画“正”字记载。 讲:你们纸上收集的数据是原始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路口的辆数和总辆数,需要把这些数据加以整理,制成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 2、数据的整理。 (1)统计表。 想:这个统计表该怎样制?要分几栏? (2)条形统计图。 投影显示教材第2页空白的条形统计图。 想:①图中的每格代表几? ②每种车的辆数如何用竖条表示出来? ③如果收集的数目较大怎样办? 做:让学生翻开书第2页,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三、实践操作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币,按照刚学的的方法进行,并填好

七年级下册数学_第十章_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全章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导学1 10.1.1 统计调查(1)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通过全面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 2、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掌握划记法,会用表格整理数据,并体会表格在整理数据中的重要作用;会画扇形图,并会用扇形图描述数据。(重点、难点) 3、体验统计图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图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自主学习: 请认真阅读课本第150页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在实际生活中,你了解过统计数据、统计图表吗? 2.你知道统计数据是怎么得到的吗?它们表示什么呢? 三、合作学习: 1、阅读课本第151页问题1,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并回答以下问题: (1)我们都可以通过怎么样的方法收集数据?该怎样设计调查问卷呢? (2)如果我们得到数据之后,该怎么来整理这些数据呢?说一说你的方法,它们各有什么好处呢? (3)为了更直观地看出划记法表中的信息,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描述数据? 2、分组合作――探究扇形统计图的画法: 阅读课本第152页图10.1-1. (1)扇形统计图中的整个圆代表什么? (2)你认为图中的各个百分比是如何得到的?所有的百分比的和是多少? (3)图中各个扇形分别代表了什么?它的圆心角是怎样确定的? (4)你认为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3、分组讨论,并归纳统计调查的一般过程. 四、巩固提高: 1、王聪一家三口随旅游团去九寨沟旅游,王聪把这次旅游的费用支出情况制成了如下的统计图:①你能说出王聪一家这次旅游的费用支出情况吗?哪方面的费用支出最高?②若他们共花费人民币8 600元,则在食宿上用去多少元?往返的路费又是多少元?

重庆市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15章 数据的收集与表示 15.1 数据的收集教案 (新版)华东师大版

数据的收集与表示 课题名称第15章数据的收集与表示 三维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收集数据的方法; 2、使学生懂得生活中很多事都是以数据来说话; 3、初步了解频数、频率与实验总次数的关系; 4、学会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5、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重点目标(1)数据的收集方法以及 数据的分析整理;(2)如 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正确 认识数据;难点目标如何在教学中探索学生的自 主、合作能力。 导入示标知识设疑: 从我们身边中的事说起, (1)中共中央刚召开“十七大”,“十七大”的代表是如何产生的?你知 道吗?这样的产生合理吗? (2)你们最喜欢哪一个频道的电视节目? (3)班里关有没有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同学? (4)你知道班级中谁是最受欢迎的人吗? …… 对于上面种种的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得到结果? 目标三导学做思一:(1)数据有用吗 从上面的问题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收集数据,也就是说“数据”对我们的生活是太重要啦,所以,收集数据有助于我 们作出民主的决策,也有助于我们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或者事实。 学做思二:(2)数据的收集 假如我们要选出班级中最受欢迎的同学,我们有哪些步骤? 学生活动:讨论得出结论,并交流。 总结:

第一步:明确调查问题——选出最受欢迎的同学; 第二步:确定调查对象——全班同学; 第三步:选择调查方法——采用民主推荐的调查方法; 第四步:展开调查——全班同学进行投票; 第五步:记录结果——唱票; 第六步:得出结论——统计,票数最多者当选。 在上面的推选过程中,其实是一个数据收集及分析整理的过程,即,明确调查问题————数据的用途; 确定调查对象————数据收集的范围; 选择调查方法————收集数据所采用的方法; 展开调查——————数据收集; 记录结果——————数据整理; 得出结论——————数据分析; 学做思三:(3)频数、频率 不妨假设,班级中进行民主选出最受欢迎的同学,得票如下: 被选人林天王地谢民…… 唱票记录正正一正正正正正正正…… 得票数11 15 20 …… 得票名次 6 2 1…… 从上面的得票中,我们可以这样说,在全班同学的心目中,“谢民”是最受大家欢迎的同学。 在唱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谢民”出现的次数更频繁,为此我们有: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设计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统计的意义与作用,认识并收集原始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多个数量单 位),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2、数学思考:经历随机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与推测的全过程渗透“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 思考方法。 3、解决问题:能设计统计活动,根据结果检验某些预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 作。 4、情感与态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数学方法的实用价值;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 性,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将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的方法,让每个学生经历学习与探究活动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用画“正”字等方法收集随机原始数据,在条形统计图中用1格表示多个数量单位。 【教学过程】 一、设疑生趣、导入活动。 1、介绍朋友,以疑激趣。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好朋友—— (课件)“嗨!大家好,我是小精灵贝贝。你们想玩一个心理活动的游戏吗?它可以判断你是不是一个稳重的人,不过在玩游戏的时候需要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我们先来试一试,好吗?” 2、收集整理,汇报方法。 “瞧!停车场,每种机动车的数量是多少呢?” (1)我们获得了什么信息? 某停车场各种机动车停车情况:(课件出示) 摩托车:3辆大客车:5辆小汽车:9辆载重车:2辆 (2)我是用什么方法进行收集的?(将机动车分类收集) 3、抓住起点,铺垫导入。 (1)发挥想象:你想制成一个什么样的统计表? (2)根据机动车的种类和数量,统计表分成了几栏?每栏画了几格? (“栏目”、“合计”各一格)推测:5、7种车要画几格?(合情推理) (3)你还能打算制成一个什么样的统计图?一格代表几辆车? 导入板题:刚才大家统计得很好,为了玩好今天的心理测试游戏,我们进一步探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创设情境、探究问题。 (一)数据的收集 1、创设情境,确定问题。(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小精灵:“同学们真棒!静止的机动车数量大家会统计了,可是象这样运动中的机动车数量又该怎样统计呢?”(演示机动车通过路口片断) 2、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随机性) 我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可能出现的问题:车子太多、不是一种一种的开过、速度太快……) 3、阅读分析,讨论问题。(良好习惯的养成) (1)阅读教材:例1及收集数据部分。 (2)分析讨论: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3)汇报交流。 ①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 A、发挥分工合作的小组优势:制定好分工合作的方案。 B、采用正确的收集数据方法:根据机动车种类,用画“正”字等方法收集。 ②描述画“正”字方法: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画“正”字的收集方法?

7上导学案北师大版数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6.1数据的收集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收集数据的意义与方法; 2.会采取合理的调查方法收集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济公、整理; 3.通过调查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难点:如何确定调查范围与对象,收集的数据是否具有代表性与广泛性. 预习案 二、温故知新 活动探究一: 阅读教材155页-156页,回答下列问题: 1:从小颖的统计图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2;在小明调查的40人中,各年龄段分别有多少人接受了调查? 。3:通过小明给出的调查数据,你认为哪个年龄段的人最具有节水意识? 。活动探究二: 为了了解周围的人是否具有节水的意识,我们设计了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在我们班开展一个调查。 调查问卷 1.你在刷牙时会一直开着水龙头吗? A.经常这样 B.有时这样 C.从不这样 2.你会将用过的水另作他用吗?例如,用洗衣服的水拖地、冲厕所等。

A.经常这样 B.有时这样 C.从不这样 问题1的调查结果 1.下面调查中适合用选举的形式进行数据收集的是() A、谁在2002年世界杯赛中进球最多 B、5月1日是什么节日 C、谁在入学考试中取得第一名 D、谁最适合当班长 (1)视力1.5的有人,视力0.6的有人,视力小于1.0的有人。 (2)如果视力在1.0(包括1.0)以上的为正常,则视力正常的有人,视力正常的占全班人数的。 (3)该班学生的视力情况。(填“好”、“一般”或“差”) 4.某中学七年级两个班的同学“献爱心”活动中捐书情况如下:有25人各捐5本,30人各捐7本,15人各捐10本,7人各捐15本,请制成统计表并回答: (1)该班共有多少学生; (2)全班一共捐了多少本书; (3)捐书不低于10本的有多少人? 五、走进中考 1.某班组织30名团员为灾区捐款,其中捐款数情况是:10元6人,5元10人,2元4人,其余每人捐款不超过1元,那么捐10元的团员占团员总人数的() A、15℅ B、20℅ C、25℅ D、35℅ 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6.2 普查和抽样调查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案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简单的收集数据的方法,能用表格和条形图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含的信息。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与同伴合作进行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增强合作意识,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借助真实、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教学重点 学会分类整理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观察情境图。

2、提出问题: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新课学习 1、出示班级学生体检身高情况。 生:全班同学身高增长情况怎么样? 师:我改怎样分析,才能看出身高情况? 生:先调查一下每个同学的身高增长情况 需要测量出每人现在的身高 查一下去年的身高记录,算出身高增长几厘米?分小组进行调查填表 生交流 2、师:请把全班同学的身高增长情况整理一下吧

增长高度6cm及6cm以下,7、8、9、10及10cm以上人数(人) 3、小组合作绘制统计图。 你有什么发现? 三、结论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整理数据,把数据用统计表进行汇总,然后绘制出统计图。 四、课堂练习 1.将全班同学分成3组,测量本组同学的头围,然后回答问题。 (1)说一说,你打算怎样记录测量结果? (2)涂一涂,填一填。 2.王阿姨的冷饮店8月份第二个星期卖出冷饮情况记录如下:

项目矿泉水雪糕果汁酸奶 数量10箱8箱4箱5箱 (1)涂一涂。 (2)从图中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3)假如你是王阿姨,打算怎样进货?说说你的理由。 3.在全班进行一次“妈妈的属相”小调查。 你发现了什么? 4. (1)准备一张长24厘米、宽10厘米的纸和一些硬币,与小组同学一起做搭拱形纸桥的实验。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导学案

10.1.1 统计调查(1)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通过全面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 2、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掌握划记法,会用表格整理数据,并体会表格在整理数据中的重要作用;会画扇形图,并会用扇形图描述数据。(重点、难点) 3、体验统计图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图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知识链接: 条形图:是用小长方形的()直观反映数量的()和()的统计图。 扇形图:是用圆代表(),每一个扇形代表总体中的(),通过扇形的大小反映各个部分占总体的() 三:自学新知: 1、阅读课本第135页问题1,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并回答以下问题: (1)我们都可以通过怎么样的方法收集数据?该怎样设计调查问卷呢? (2)如果我们得到数据之后,该怎么来整理这些数据呢?说一说你的方法,它们各有什么好处呢? (3)为了更直观地看出划记法表中的信息,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描述数据? 2、下边是某班40名学生本次考试的数学成绩(120):108、101、110、116、110、104、99、102、97、10 3、91、103、87、89、97、99、7 4、81、100、97、83、84、67、89、67、66、86、79、112、98、54、44、79、60、44、34、73、56、102、87.请你根据自学内容完成数据的整理、描述与分析。 (1):整理数据:(统计表)(2)描述数据:(条形图、扇形图) (3)分析数据: 思考:1:数据统计图的绘制包含几个部分?百分比是如何得到的?所有的百分比的和是多少? 2:条形图的绘制应该注意些什么? 3:图中各个扇形分别代表了什么?它的圆心角是怎样确定的

七年级数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

6.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柳市实验中学黄琦琦李曙静一.教材分析: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浙江版?七年级上册,是第六章《数据与图表》中的第一课。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数据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方法已成为现代社会及以后普遍使用并且强有力的思维方式。能够利用数据和对数据进行处理已成为信息时代每一位公民必备的素质。 本节课通过学生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过程,使学生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了解收集数据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以及能够按要求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类排序,分组编码。本节课的教学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学生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知识上,还体现了学生在收集数据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二: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通过收集数据,体会数据的作用,了解收集数据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会按要求进行数据的简单分类排序,分组编码。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品尝用数据说话带来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感受数据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情境中体会收集数据的方法,以及分类,排序,分组,编码,等整理数据的方法。 难点:数据如何分类,排序,分组,编码。 四.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工作: 1.组织形式:以坐位相邻的四位同学为一组,并推选一个同学为组长。 2.学生:测量脚长(赤脚踩在白纸上,描下最长脚趾端点,三角板放在脚跟处,画线。 测量点与线的距离即可。)自带皮尺(每组2个)。 3.教师:①奥斯卡最佳记录片提名《迁徙的鸟》中录象片段;浙江野鸟会集体活动的相关图片。②相关多媒体课件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迁徙的鸟》影片片段(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体会生活的乐趣),正当学生沉浸在影片美丽的画面时,教师指出,不同时期各种鸟类的栖息数量都是不同的,要了解一个地区鸟类的生存情况,我们必须要收集相关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2003年3月1日8:15~11:30期间,浙江野鸟会的鸟类爱好者们在杭州西溪湿地举行集体观鸟活动。 [课件中出现集体观鸟活动图片,及几张鸟类图片,增加学生好奇心] 师:观鸟者们发现了许多种鸟。他们统计了一下,发现15分钟内有这样几种鸟在湿地活动。 (课件显示表格)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案例

《数据收集整理》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用调查法来收集数据,从而初步了解统计表。体会统计的价值。 2.使学生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会用调查法收集数据及用统计表呈现数据。 教学难点:收集数据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情境:学校要给同学们订校服,课件出示红、黄、蓝、白四种校服。 师:你喜欢什么颜色的校服?指名说一说。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我们要订哪种颜色的呢? 二、研究探索,进行新课 (一)确定方案 1.选择哪种颜色合适? 同桌交流后汇报:应该选择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2.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生1:可以在全校调查。生2:可以先在每个班调查。3.怎样在班里调查。 师:如果你是老师,你怎样在班里调查?指名说一说 生1:举手表示。生2:起立表示。生3:投票。 师:同学们想的方式很多,哪种又快又简捷呢?生:举手。 师:在举手表示时应注意什么?生1:每人只能举一次。生2:不能都不举手。师:在统计的时候我们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每人只能举一次。 (二)统计数据

找一名学生到前面主持:喜欢红色的同学请举手,台上的学生数出人数,下面的同学帮助确认这个同学数的对不对。确认后老师把数据填在统计表中。其余三种颜色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统计。 (三)观察统计结果 师:我们把统计的数据都填在统计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四)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1.全班共有()人。指名说说怎样想的? 生: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就是把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全部合起来,2.喜欢()色的人数最多。 3.如果这个班订校服,选择()色合适。全校选这个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全校选蓝色做校服合适吗?这个问题多找几个同学说一说 生: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不一定合适,因为全校学生不一定喜欢蓝色的最多,应该再调查其他班级同学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最后比较全校学生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从而确定全校学生做哪种颜色的校服。 4.从这个表中,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问题 (五)小结 通过刚才同学们自己的统计,确定了我们班最喜欢的颜色,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数据收集整理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下面老师请你们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数学书第4页练习一的相关问题,你们敢挑战吗? 完成练习一的第1小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并解决问题。先调查,完成统计表后,再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汇报。四、目标检测 师:同学们,今天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统计的相关知识,知道在统计时要先收集数据,而收集数据有举手、起立、投票等很多方式,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还知道收集完数据后将数据进行整理记录填入统计表中。统计表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并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5章数据的收集与表示教案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表示 课程内容标准 “数据的收集和表示”的主要内容属于统计部分,重视收集、表示、传递、获取信息的过程。包含两节: §5.1 数据的收集 1.让学生通过一些实例,体会数据在发现、决策和交流中的作用,了解通过收集数据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养成用数据说理的新习惯. 2.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 3.让学生亲自参与收集数据,通过简单的分析、提炼和加工归纳出比较明显的结果,品尝发现带来的快乐. §5.2 数据的表示 1.统计表的设计、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是小学已经学过的内容,本册要求学生会画扇形统计图的草图,会从统计表和统计图中得出直接的信息和经简单加工的信息. 2.了解一种不够规范的统计图(纵轴不从0开始的统计图)容易误导读者. 3.通过解决简单的问题,继续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和分析、提炼数据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一定的获取信息的能力. “图标的收集与探讨” 让学生通过收集、观察、整理、抽象、分析、归纳等过程,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单元教学思路 1.统计和数学的其他分支都是科学地认识客观事物的工具,但是,在研究的对象、出发点和方法上它们有很明显的区别. 统计深入具体的对象,收集有代表性的数据,通过分析、提炼和加工归纳出结果,有可能的话再返回到客观对象中去加以检验和修正,但统计不证明任何事情. 体会和了解这些区别对开展统计的教与学是重要的. 2.人们对不确定现象的直觉常常有误. 研究表明,培养正确的直觉不能通过讲授的途径,而必须让学生投身于活动,用他们自己收集到的数据来检验和否定他们的错误认知. 所以,本章教学要特别重视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3.活动前后应安排学生独立思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组织全班集体讨论. 4.如果课本选择的问题不贴近当地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可以用其他问题取代,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重视统计表设计的教学,它是后续学习中要反复使用的工具。至于统计图的绘制,因为现在统计人员一般都用计算机制图,所以不要求学生花很多时间在精确作图上,而注重培养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绘制扇形统计图将安排在8年级进行,本册只要求作草图. 6.频数和频率概念在后续学习中也会反复使用,教学中要予以重视。 课时分配 本章的教学时间为6课时,分配如下: §5.1 数据的收集-----------------1课时 §5.2 数据的表示-----------------2课时 复习-----------------------------1课时

三下 统计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公开课教案)

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简单的数据汇总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6—98页例1和想“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初步学会把按小组收集的数据进行简单汇总,感受不同数据总体所蕴含的信息既有所不同,又存在关联。 2、使学生在统计活动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据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作用,不断增强收集和运用数据的意识,积累理解和分析数据的经验,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重点:数据的汇总和分析。 教学难点:产生数据汇总的需要,理解数据汇总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各小组的记录表。 2、有数字的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揭示课题:同学们,二年级时,我们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部分内容中的简单的数据汇总。(板书课题) 昨天是6月3日,是丽萨的生日。(出示蛋糕图)好朋友给他庆祝时,她发现有几人也是6月出生的。于是,丽萨认为6月出生的人最多。 提问:你认为她说得对吗?(有可能对,有可能不对,说不准) 师小结并过渡:要判断丽萨的想法对不对,不能凭感觉下结论,要用数据来说话。下面,就让我们收集一些数据,来验证小华的想法是否正确。 二、数据整理、汇总。 1、数据收集、整理。 (1)明确问题。 ①师:请问,你的生日在哪个月?(切换) 生说。(4—5人) 师:那我们全班同学中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显示)

②这个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 学生先独立思考。 师:小组里讨论一下。 学生汇报。 师:还有谁想说? 确定方案:下面,我们就按“先小组调查,再全班交流”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出示点例题)。请大家一起读。 (2)调查、收集数据。 师:这是一张小组调查表。 分组调查之前,请看活动要求。 (出示要求:)小组活动要求: ①分小组调查每个月出生的人数,组长组织并分工。 ②记录员把调查结果填写在小组调查表中。注意检查:表中人数之和是否 等于本组总人数。 小组收集、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汇报:(书写灯片) 师:请每个组的组长汇报一下你们组的数据。 你们组的同学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4)比较3个小组调查表。 师: 3个小组的结果一样吗?想一想,为什么不同? 说明:因为调查的小组不同,也就是对象不同,所以得到的结果不一定相同。(板书:对象结果)齐读 2.分类汇总、分析。 (1)了解数据汇总。 引导思考:我们已经完成了每个小组出生月份的数据(指灯片),要想得到全班同学出生月份的数据(显示汇总表),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停顿)生:把3个组的数据合起来。 师:对,要想得到全班同学出生月份的数据,我们就要把小组的数据进行汇总。想一想,怎样汇总全班的数据呢?

二年级数学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导学案

二年级数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导学案 1.引导学生回忆分类的有关知识 2.情境导入。 (1)提问:如果给一年级新生订做校服,有红、黄、蓝、白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2)进一步提问:给全校同学订做校服,应该选哪种颜色? 3.小结,引出课题。 1.回忆分类的有关知识并在小组内交流。 2.(1)自由发表见解。 (2)自由讨论,达成共识:要调查全校同学,范围太广,可以先在班里调查。看班里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下面是二(2)班学生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情况统计表。 (1)每个“正”字表示几人? (2)这个班有多少名同学? (3)根据上面的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25分钟) 1.学习例1。(课件出示教材2页例1) (1)引导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师生合作完成课堂活动卡中的统计表。 (3)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说说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4)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计算全班同学的人数。 (5)引导学生分析表格,解决问题,突出统计的意义。 2.学习例2。(课件出示教材3页例2) (1)出示参赛候选人名单,请同学们公开选举。 (2)学习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①引导学生选择收集数据的方法。提问:用上面举手的方法是否可行? ②提出投票要求。在纸卡上只能写一名同学的名字,然后扣在桌子上。 ③学习记录方法,引导学生选择统计数据的方法。 (让3名学生在黑板上记录数据) ④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记录方法,选出既清楚又方便的记录方法。 (3)解决问题。 根据统计结果选出参赛代表。 1.(1)小组内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汇报:可以用举手的方法收集数据。 (2)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 (3)观察统计表,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4)计算全班同学的人数:把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加起来。 (5)小组交流,解决问题。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确定全校同学选择的订做校服的颜色。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设计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90——92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认识分类整理的用处,并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来整理数据,能根据整理的结果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到生活中去调查收集的数据,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根据一种标准分类整理。 教学难点:掌握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具准备:课件。 学情分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分类,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在此基础上学习难度不是很大。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提问:同学们,在课外活动中,你最喜欢参加什么活动?学生交流。 我们经常组织的活动有跳绳、踢毽子、投篮。同学们最喜欢哪一项活动?你有办法帮老师快速地了解到结果吗? 学生如果能举手回答,就听听他们的方法;如果没人举手,就告诉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一定能帮老师想到一种快速了解结果的方法。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参观校园的一角。 二、交流共享 1、出示情境图。 提问:图中有哪些人?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生1:图中有老师和学生。 生2:他们有的做游戏,有的看书,有的下棋。 师:他们的课余生活真是丰富多彩,而且还非常有意义,我们大家在课后也可以做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提问:你想知道些什么?如果学生未能想到,教师可以先示范:我想知道老师比学生多多少人?然后学生思考交流。 指出: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要先知道他们的人数。怎样才能知道图中的人数呢?引导:可以先把图中的人分类整理。 2、提问:你打算怎样分类?指名说说: (1)可以按老师和学生分成两类; (2)可以按参加的活动分成三类; (3)可以按性别分成两类;…… 提问:你想怎样表示人数呢?学生回答:可以画“√”表示;可以用“Ο”表示;有一个人就画一个人…… 下面小组合作,选择一种标准分一分,并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分类的结果。 展开活动。 3、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分析结果。 (1)选择学生分类的结果,提问:从这里你能看出是按什么分类的吗?生答: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_数据收集整理导学案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第一课时: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的例1和练习一的第1、2小题。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点: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学习难点: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定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出示例1中的四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生:选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 师: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去调查一下。 生:全校学生有那么多,怎样调查呢? 生:我觉得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 生:还可以现在组内进行调查。 师:你们真聪明,你们刚才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揭示课题:统计。要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过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收集数据。 师: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 师:要想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 生:自由发言。 师:我们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作记号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但是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下面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请听规则:每个人

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一种颜色时,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如果选一种以上就重复了,而不选又遗漏了。 师:是呀,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调查,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2、整理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举手这种方式选出了自己喜欢的颜色了,老师也知道了,但是负责定制校服的领导还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那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这张表中【出示统计表】 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好吗? 师:喜欢红色的请举手,请一个学生数出人数,老师记录在统计表中。其余三种颜色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统计。 3、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将统计后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仔细观察统计表。 师:你看懂什么? 4、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师:是的,这张统计表的第一行表示的是同学们最喜欢的颜色,第二行表示的是最喜欢的每种颜色的人数。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下面大家就请你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解决下面的问题。 (1)全班共有()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