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哈贝马斯的合法性危机
哈贝马斯分析当代社会矛盾Microsoft Word 文档

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的传统,对当代资本主义作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批判。
哈贝马斯把当代资本主义叫做晚期资本主义,并认为晚期资本主义有一些与自由资本主义不同的新特征和新趋势。
首先,在生产力方面,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的发明和使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实现了科学、技术和生产的一体化,丰富和优化了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使得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一文中,哈贝马斯在谈到发达资本主义的两大发展趋势时就指出:“推进科学研究与技术之间的相互依存,这使得科学技术成了第一生产力。
”其次,在生产关系方面,私人垄断资本向国家垄断资本发展,出现了以股份公司普遍化和股份分散化、私有企业国有化和国有企业私有化为主要形式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节”,使得现代资本主义成了“有组织的资本主义”。
再次,在上层建筑方面,以“经济计划化”为中心的运行机制改革,强化了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功能,特别是国家的经济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缓和了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使得现代资本主义成了“国家调节的资本主义”。
但是,哈贝马斯又认为,“晚期资本主义”的这些新特征和新趋势只是暂时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这些矛盾。
例如,尽管在生产关系方面出现了新的所有制形式,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并没有变,仍然是私有制。
在股份公司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私人垄断企业,使生产越来越社会化了,但社会化了的生产资料仍然是少数人的私有财产,发行小额股票、增加股东人数不过是加强资本家实力的一种手段。
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名义上是公有制,实际上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经济计划的实施,使得晚期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某种程度的计划性,但晚期资本主义不可能成为有计划的资本主义。
因为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计划经济的先决条件,而这些条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交往行为理论的深层次逻辑——兼论哈贝马斯对物化现象的消解

法对康 德 的批判 。第 一方 面 和 第 二方 面 表 明卢 卡 奇坚 持辩证 唯物 主义 的哲 学观点 , 但是 第三 方面 则
意味 着卢 卡奇 的物 化 意识 暗含 着 必然 走 向客 观理
的批 判传 统 , 表现 在对 韦伯合 理性 思想 的研究 方 面 对霍 克海 默 和阿 多诺 工 具 理性 批 判 理 论 的 继 承 和
批 判 , 是借 助从 工具 理性 的批判 转 向交往 理性 而 正 得 以继续 深入 展开 社会 合理 性批判 的议 题 。
性 的 内在 逻辑 。 因此 , 这三 个方 面集 中解读 了卢 卡 奇物 化理论 对辩 证 唯 物 主义 和 客 观 唯心 主 义 进行
调 和的产 物 , 不是 扬弃 。 而 另外 , 从历 史 的角 度 来 看 , 卡奇 的物 化 理论 卢 在 欧洲无 产 阶级 革 命 失 败 和无 产 阶级对 发 达 工 业 社会 普遍 认 同的双 重 背 景 下遭 到 了西 方 马克 思 主
中 国矿 业 大 学 学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21 0 1年 第 3 期
Ju nl f iaUnvri f nn & Teh oo y S c l c ne) o ra o n i s yo ig Ch e t Mi c n lg ( oi i cs aS e
交往行为理论 的深层次逻辑
与其他西方马克为媒介的生活世界受交往理性的调节系统是从生思主义者立足于对现有资本主义制度的破坏和改活世界中独立出来具有一定自律能力的部分在现造主张无产阶级通过武装革命或者夺取市民社会实社会中独立的系统却反过来干预甚至破坏生活的文化霸权来取代资产阶级统治的目的不同哈贝世界的文化机制造成生活世界与系统之间的冲马斯则借助于对现有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极力倡突这也正是资本主义社会合法性危机的症结
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发生,发展及衰落
——"交往行动理论" ——"交往行动理论"的肇始
一,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产生,涵义及运作机制
1,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产生.具体地说是特指17世纪后期的英国和18世纪 具体地说是特指17世纪后期的英国和18世纪
的法国开始出现的现象
2,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涵义.是指介于公共权力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一块
思想路线
重要的学术论争(或其思想的"对话性" 重要的学术论争(或其思想的"对话性"):与波普尔, 伽达默尔等的方法论之争;与福科,德里达等的现代性/ 伽达默尔等的方法论之争;与福科,德里达等的现代性/ 后现代性之争;与鲁曼的社会理论之争;与罗尔斯的规范 民主之争;与德国总理施洛德的第三条道路之争. 其思想路线是"从理性批判到社会批判",再" 其思想路线是"从理性批判到社会批判",再"从理性批 判到政治批判",所谓"话语政治模式" 1968年就积极 判到政治批判",所谓"话语政治模式".1968年就积极 投身"学生运动" 1998年德国大选中为社会民主党大造 投身"学生运动".1998年德国大选中为社会民主党大造 舆论,提供理论支持.从八十年代起,带领弟子与以时任 黑森州环境部长的菲舍尔(现任德国外长)为代表的一批 政治家组成"政治俱乐部" 政治家组成"政治俱乐部",定期举办政治沙龙,从政治 哲学的高度讨论重大内政与外交问题,为现在菲舍尔的外 交政策奠定了学理基础.菲舍尔关于欧盟改革的一揽子建 议,与他之间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马克思文论作业——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学院:文学院专业班级:B11汉语言文学四班姓名:X X学号:XXXXXXXXXXXXX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摘要: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由对当代西方社会问题的诊断而提出其交往行为理论。
交往行为是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重建交往理性,实现社会合理化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目标。
生活世界是构成宏观社会理论的基础,是交往行为理论的重要补充。
尽管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带有一定的乌托邦倾向,但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迪性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哈贝马斯交往行为交往理性生活世界哈贝马斯生于杜塞尔多夫,曾先后在哥廷根大学、苏黎世大学、波恩大学学习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55年进入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所,同阿多诺一道工作。
1961年任海德堡大学教授,1964~1971年在法兰克福大学教授,并协助阿多诺指导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
1983年,哈贝马斯重返法兰克福大学,任哲学和社会学教授。
由于思想庞杂而深刻,体系宏大而完备,哈贝马斯被公认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威尔比把他称作“当代的黑格尔”和“后工业革命的最伟大的哲学家。
”,在西方学术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当今世界上依旧十分活跃的著名思想家。
他同法兰克福学派的关系十分微妙,一方名,他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传人,在学派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由于新的研究范式的探究和确立,他又一直同霍克海默、阿多诺等老一代法兰克福派的代表人物处于紧张的关系之中,甚至发生很大的分歧和冲突。
站在新世纪的开端来审视上一个世纪的这一学术事件,我们应当明确一点:哈贝马斯的确修正、深化和丰富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
如果没有他不断进行理论探究,法兰克福学派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就应当彻底画上一个句号。
更为重要的是,不仅哈贝马斯的理论探究是对法兰克福学派的一种特殊贡献,他也是一位对当代世界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家。
哈贝马斯认识批判的危机理论

哈 贝马斯还 判 定 , 代 以来 的哲 学 , 近 自从康 德 赋予批 判 活动 以实 践 性 和现 实性 ,并高 度 肯定 了
实 行“ 识 论 的转 向” 经 过黑 格 尔直 至 马 克思 , 认 、 在 作 为批 判 主体 的能动性 。
实证 主义 出现之 前 , 具有批 判和 反思 的品格 , “ 是 认
维普资讯
南通 大 学 学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第2 2卷 第 4期
双 月 刊 2 0 年 7 月 出 版 06
哈 贝 马 斯 认 识 批 判 的 危 机 理 论
钱 厚诚
( 旦 大学 哲 学 系 , 复 上海 2 0 3 ) 04 3
摘 要 :哈 贝 马斯 认 为 , 代 以 来 的 哲 学 , 康 德 到 黑格 尔直 至 马 从 在 具
和反 思 的 品格 , “ 识 批 判 ” 是 认 活跃 的 历 史 , 称 之 为 “ 他 实证 主 义 的 史 前 史” 但 由 于 理 论 的 失 误 和 不足 , 中也 , 其
蕴涵着危机 。实证 主义 出现 以后 , 批判 和反 思被 抛弃 了, 学主义浪潮蔚为 大观 , 观主义话语甚 嚣尘上 , 科 客 工
收 稿 日期 :0 6 0 — 4 20 —5 0
作 者 简 介 : 厚 诚 (9 6 ), , 苏 盱 眙 人 , 旦 大 学 哲学 系博 士 研 究 生 。 钱 17一 男 江 复
2 8
维普资讯
哈 贝马 斯认 识 批 判 的 危机 理 论
位、 生活 中 广泛 存在 着 的各 种扭 曲 、 从 和 压制 等 的地 位 与使 命 ,从 而 大大 推进 了人类 自我 反思 的 盲 现象 才能 得到 肃清 , 等 : 些都 是 人类生 活趋 向 进 程 :马 克思 的劳 动生 产 的 反思 模式 彻 底批 判 了 等 这 以往认 识批 判 的观 念性 、 意识 性 和唯 心 主 义本 质 , 美 好 、 会迈 向进 步 所必须 的前 提条 件 。 社
论哈贝马斯商谈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及其哲学基础

政策与商法研究论哈贝马斯商谈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及其哲学基础靳欢欢(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摘要:交往行为理论是商谈伦理学的哲学基础,通过建立公共领域空间,基于主体间性的普遍语用学来实现商谈伦理的合理化,哈贝马斯商谈伦理学有两大原则:普遍化原则又称作“U原则”,即能够满足每个商谈参与者的利益规范,这种普遍参与所带来的结果必定为相关者所接受;论证性原则又称作“D原则”,即有效道德的规范必须满足一切相关者的意向并为其所接受。
哈贝马斯通过两大原则构建了商谈伦理学,把理论层面的商谈行为扩展到实践层面,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商谈伦理学;交往行为;普遍化原则;论证性原则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21.13.0631商谈伦理学与交往行为理论交往行为理论是哈贝马斯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商谈伦理学的哲学基础,只有理解交往行为理论的论证过程,才能更好的掌握商谈伦理学。
交往行为是“以语言符号为媒介的相互作用”,遵循有效性规范,为达到主体间的相互理解和一致,来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合作有序。
哈贝马斯用“交往”来取代“劳动”在社会活动中的核心地位,与劳动相比,交往行为具有更为优先的地位和价值,由“主体——客体”结构转向“主体——主体”结构的转化。
商谈伦理建立在公共领域上,解决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法性危机,哈氏认为伦理学是合法性的基础,商谈伦理学是根据大家的商谈和对话来决定大家所能普遍遵守的规范(道德规范或法律规范),商谈伦理包含了两大原则“对话原则”和“普遍化原则”,通过普遍语用学和主体间的交往理性的运用,从而实现交往行为的合理化,借助有效性规范和包容他者,促使商谈的参与者达成共识。
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是以“商谈”作为批判和反思的现代性的方式,可以分为三种流程模式“独白”“对话”“回应”。
“独白”可以看作是商谈伦理的前提,因为在哈贝马斯看来,商谈是主体间的平等对话来实现道德共识的方法。
哈贝马斯

哈贝马斯以上的论述的目的无非是说明,科学
技术在现代社会的消极影响的社会效应是科学技 术革命本身所带来的。他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显 而易见,他把科学本身的性质和科学在某种社会 条件下运用的非人化倾向混淆在一起,用虚构的 “科学技术与人性”的对立来代替真实的阶级之 间的对立。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步发展,但绝不是像哈贝马斯所说,导致了
马克思主义的全面的“过时”。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试图解决的难题
它为认识和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实践 提供新的视角。 它为整合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观主义和客 观主义思维方式提出自己独特的解释原 则。 它为解决西方社会结构转型问题,避免 人的异化,实现人的解放开出自己的一 剂“药方”。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的局限性
方法论的局限 视角基础的局限
理论落脚点的局限
Thank you !
哈贝马斯的理性危机和交往困境
哈贝马斯是德国哲学 家,是法兰克福学派 第二代的主要代表人 物。
思想发展阶段
1 前交往期(1959-1968)
2
交往期(1969-1981)
3
后交往期(1982-1989)
4
反思期(1990-2000)
哈贝马斯对“社会批判理论”的修正与改造
用对科学技术的批判取代对资本主义社 会的批判。 把左倾激进主义引向资产阶级改良主 义。 沟通“社会批判理论”与实证主义、科 学主义之间的关系。 逐渐丢掉马克思主义的外衣。
主要内容
技术理性批判
交往行为理论
科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
“劳动”即“有目的的合理的行 动”的“合理化”。
1
影响
2
“交往行动”即“相互作用”的“ 不合理化”
合法性危机

社会转型中合法性危机的原因
合法性危机是变革的危机,因此它的根源必 须从现代社会变革的性质中去寻求 --李普塞特 政治制度的基本类型就是民主制度与专制制 度两类。这两类政治制度都可能具有合法性, 也都可能出现合法性危机。
这两种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危机根源的 基本共同点
一.民主趋势与民主困境是现代政治合法性危 机的共同根源。 二.经济发展是政治合法性的必要条件。 三.所有政治合法性危机都有意识形态根源。
三,党的自身状况和存在问题。
1. 在思想政治建设方面,如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特别是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 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防止社会意识多样化对党在思想和行 动上的高度统一带来冲击; 2. 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条件下长期执政,一些党员领导干部 严重脱离群众,理想信念动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 生扭曲,乃至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腐败问题,如何真正得到 有效遏制和解决; 3. 一些党组织的领导方式不适应依法治国的需要,一些领导干 部依法执政能力不强,一些党员素质不高,一些党的基层组 织缺乏战斗力的问题,如何切实得到解决; 4. 在党的制度建设方面,如何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各方面 的监督,进一步完善民主集中制,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和工作 制度,使党具有自我纠正错误的机制和能力;等等。
首先,它符合合法性概念最本质,最基本的规定。 在理论上是现象与本质,动态与静态和质、量、度 的统一。人民群众对执政党认同状况,是合法性危 机的质的规定,“下降”是其量的规定,足以构成 “对执政党地位的严重挑战” 是其度的规定。判断 合法性危机,必须抓住这三个要素,统一起来考察。 其次,它有很强的包容性和普遍的解释力。 人民群 众对执政党认同程度的变化是一个因变量,随着条 件,环境的变化,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的变化,因 而对执政党的具体期望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