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贝马斯的法化危机
浅析哈贝马斯的重建现代性理论

浅析哈贝马斯的重建现代性理论摘要:当代世界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现代性问题,人们一方面充分享受现代化带来的丰硕成果;另一方面遭受现代化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
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性危机的出现,是因为“生活世界”受到了独立的、形式的组织起来的行为系统的摆布,而解决该危机的根本途径则在于,借助交往理性来规约过分膨胀的工具理性,使二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生活世界”的复兴。
关键词:现代性;哈贝马斯;交往理性一、现代性问题的提出当代世界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现代性问题。
当代人最大的困惑之一,是如何对待现代性。
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来看,现代性问题,给人的不是惊喜,而是恐惧;不是安全,而是风险;不是稳定,而是漂移;不是心理的满足和肉身的愉悦,而是心理的焦虑和肉体的失重。
面对现代性,人们几乎还没有来得及欢呼就陷入了沉思和批判。
追根溯源,现代性理论主要有三个思想资源。
第一个思想资源,是马克思的现代性理论。
一部分人认为,马克思对现代性持赞成态度,而更多的人认为,马克思对现代性持批判态度,马克思通过批判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而批判了现代性。
同时,在关于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基础问题上,又存在着分歧,一些人认为马克思是要从根本上抛弃现代性,抛弃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与抛弃现代性是一致的;另一部分人认为马克思批判了现代性,但他并不完全否定现代性。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建立在现代性基础上的社会,社会主义仍然要实现现代性,尽管实现的目标、途径和方式与资本主义是不一样的。
第二个思想资源,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根主线就是对现代性的批判,他们有时从总体上批判现代性,有时批判现代性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一种现象,如物化意识、启蒙精神、大众文化、日常生活、工具理性、消费主义、性压抑、生态危机和科学主义等等。
但问题在于,他们是不是全盘否定现代性,相应的又产生了几个问题:其一,他们是否完全否认现代性本身。
其二,如果现代性有负面效应,那他是一开始就有的,还是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
“新启蒙辩证法”———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理论

“新启蒙辩证法”———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理论[摘要]文章介绍了哈贝马斯对以“合理化”概念为核心的现代性批判思想的反思,指出哈贝马斯区分了现代性的规范理想和它的不合理的实现形式,认为资本主义合理化的危机并不等于现代性和理性本身的危机,并认为,不论哈贝马斯面对现代性的辩证态度,还是他现代性理论的研究纲领本身,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不能像哈贝马斯本人那样,认为它能够取代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
[关键词]合理化|启蒙辩证法|现代性|生活世界|殖民化一、哲学与现代性RJ伯恩施坦曾敏锐地指出:“也许我们可以把哈贝马斯的整个理智方案和他的基本立场概括为写一部新的《启蒙辩证法》———一部既公正地对待启蒙传统的阴暗面,解释它的原因,又要兑现和阐述自由、正义和幸福的希望这些仍然固执地向我们诉说的东西。
现代性方案既不是残忍的幻想,也不是一个已经变成暴力和恐怖的幼稚的意识形态,而是一个仍然引导和为我们行为规定方向、并有待实现的实践任务。
”①这段话对理解哈贝马斯现代性理论的主旨和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德国近现代哲学思想传统始终贯穿着一种现代性的问题意识,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批判、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和商品拜物教理论、韦伯的合理化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以及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工具理性批判,其核心问题都是对理性在现代性中的命运做出诊断。
哈贝马斯正是在这一传统中确定自己研究方向和问题的。
正如他自己所说:“阅读阿多诺给了我勇气,去系统把握卢卡奇和科尔施历史地陈述的作为韦伯意义上的合理化的物化理论。
也就是在那时,我关心的问题就变成了现代性问题,即理性在历史中以扭曲形式实现的现代性病理学。
”②作为合理化的现代性理论要解释的不仅是理性概念本身,而且也包括它在现代文化和社会制度之中的表现。
但是,在哈贝马斯看来,马克思、韦伯、卢卡奇以及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等人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存在着问题。
他们从传统意识哲学出发对理性和合理化的研究,无法全面把握合理性概念的内涵,《启蒙辩证法》得出的理性悲观主义结论已经表明,批判理论陷入了危机。
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

沟通行动理论
主要内容
一、生平与著述 (一)生平简介 (二)主要著作与学术地位 二、沟通行动理论 (一)沟通行动理论产生的背景 (二)行动及交往行动概念 (三)社会行动的类型 (四)“交往行动”与语言行动的关系
一、生平与著述
(一)生平简介
尤 尔 根 哈 贝 马 斯 ( J ür g e n Habermas ),1929年出生于德国 的一个小城镇的中产阶级家庭。祖 父是一位神学院院长,父亲是当地 工商联合会会长。曾先后在哥廷根 大学、苏黎士大学、波恩大学学习 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经济学等, 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 为《论谢林思想中的矛盾》。1961 年完成教授资格论文《公共领域的 结构转型》,历任海德堡大学教授、 法兰克福大学教授、法兰克福大学 社会研究所所长以及德国马普协会 生活世界研究所所长。1994年荣休。
▪ 但是他认为这两种运动不是交往行动。
(三)社会行动的类型
▪ 哈贝马斯在他的《交往行动理论》的书中指出,社会中存在着四种 类型的行动:
1、目的性的行动 又称作工具性行动。这是一种目标取向的行动,通常在经济和政治
领域出现,在比较、权衡各种手段以后,行动者选择一种最理想的达 到目的的手段。 他认为这一行动与作为可操作性对象的客观的或外在的世界相联系。 目的性的行动是交往展开行动的客观基础,因此,对于参与者来说, 必须对感知的和可支配的对象采取一种客观化的态度。
样,如何统一主客观问题,实现主观和客观、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
统一就成了社会学家普遍关注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哈贝马斯以
“兴趣”作为逻辑起点,以那种“原初的”,“未分化的”,“尚未
主题化”的“生活世界”作为解决主客二元对立的归宿,应该说有自
文学理论的自性危机与合法化困境

维普资讯
人 文 杂 志 2 O 牟 2期 0 2 第
的基础 。正 是在 “ 术 的兴 趣 ” “ 技 、 实践 的 然 而 ,文 学 理论 的 上述 自性 及 其 与科 兴 趣 ” “ 放 的 兴 趣 ” 等 的 基 础 上 ,分 别 学理论 的差 异性 未 受 到广 泛 的 尊重 ,在 现 、 解 产生 了 自然 科 学 、精 神 科 学 和 批 判 的社 会 代化 ( 理 化或 解 巫 魅 化 )过 程 中 ,文学 合 科学f J ) 学理论 中的事 实陈述 属于 哈贝 马 理论 走 上 了 以 科 学 化 为 主 要 特 征 的 理 性 化 。科 斯所 说 的 “ 自然 科学 ”范 畴 ,文 学理 论 的 之路 。科 学 知 识 成 为 文学 理论 言述 的榜 样 价 值 论 言 述 则 更 主 要 与 “ 判 的 社 会 科 学 ” 和典 范 ,人 们 不 仅按 科 学 的知 识 规 范 约 束 批 和 “ 神 科 学 ” 有 关 。另 一 方 面 ,文 学 理 文学 理 论 ,要 求 文 学 理 论 具 有 严 格 的 客 观 精 论家对文 学 现 象 的描 述 甚 至 于不 具 有文 学 性 与 科 学 性 ,而 且 还 将 科 学 方 法 ( 数 理 如 史家所 追 求 的客 观 性 ,文论 家对 文 学 现 象 逻辑 、实 验 方 法 、瓶 旧 “ 三论 ” 等 )引 入 描述往 往 观 念 先行 ,他 将 文学 现 象 当成 支 文学理 论 。这一 方面 固然 促成 了文 论事 实 持和证 明其 价 值 论 言 述 ( 值 判 断 ) 的论 陈述 的 空 前 繁盛 ,产 生 了 精 神 分 析 文 论 、 价 据 与理 由。这 使 文 论 家对 文学 事 实 的描 述 叙事学 等具 有 科 学 色彩 的 文 学理 论 ;另 一 极具 目的性 与 主观 选 择 性 ,他 们 从 纷 繁 复 方面 ,文 论 价 值论 言述 的应 有 地 位 也 被 剥 杂 的文学 现 象世 界 中选 择 的仅 仅 是那 些符 夺 ,由 于 文 学 理 论 价 值 论 言 述 在 科 学 知 识 合其 理论 推 理 需 要 的现 象 ;而且 ,他 们 的 规范 下 的所 谓 科 学 性 、客 观 性 等 ,主要 由 描述 大都 是 有 意 识 或 无意 识 地 从 表 述 其理 形而上学 所 虚 构 的 文学 普 遍 规 律 与 永 恒 本 论和论 证 其 观点 的需 要 出发 。这 就 不 可 避 质 等提 供 的 ,实 质 上 只是 文学 化 想 象 和 修 免地 裁 剪 与 曲解 客 观文 学 事 实 。 此外 ,文 辞性 叙 事 的 产 物 。 因 此 ,经 过 分 析 哲 学 、 论 家用 以 陈 述 某 一 文 学 事 实 的 语 言 本 质 上 解构 主 义 及其 他 反 本 质 主 义 、反 形 而 上学 也是权 力 化和 意识 形 态 性 的 ,不 仅 能 指与 思潮 的 猛 烈 而持 久 的 冲击 ,形 而 上 学及 本 指之 间缺 乏 实 质 的 同一 性 ( 前者 只是 后 者 质 主 义 、基 础 主 义 等 均 呈 分 崩 离 析 之 势 , 的 “ 迹 ” ; 而 且 ,文 论 话 语 本 质 上 也 远 这使 文 学理 论 价 值论 言述 的科 学性 、客 观 踪 ) 离文学 现 象 世 界 本 身 ,多 专 注 于形 而 上 学 性来 源 日趋 干涸 ,文论 价值 论 言述 在 科 学 化 的文 学 的普 遍本 质 和 规 律 ,这些 源 于文 范 畴 内 变 得 无 所 附 着 ,无 法 以 科 学 理 论 的 论家 的诗 意 想 象 与 文 学 化 叙 事 的虚 构 物 , 名义 而存 在 。这 意 味 着 ,文 论 价 值 论 若 不 不可 避 免 地 与 文 论 家 自身 的 主 观 倾 向 性 、 抛弃 科 学 性 追 求 ,不 再 自称 为 “ 于 文 学 关 私人 性 联 系 在 一 起 。凡此 种 种 ,都 使 文 论 的 科 学 理 论 ” ,便 惟 有 自行 萎 缩 和 消 亡 。 这 远离 科 学 和 客 观 性 的要 求 .令 其 中的事 实 迫使 当代 文 论 趋 向 削足适 履 —— 为 了科 学 陈述 变得无 法实证 。 性 追求 而 牺牲 文论 的 自性 —— 剔 除 作 为 其 文 论 事 实 陈 述 尚 且 如 此 ,更 不 必 说 文 灵 魂 的 价 值 论 言 述 及 一 切 个 人 化 、 主 观 化 论 价 值 论 言 述 了 … … 的言述 ,竭力 扭 曲 自身 去 俯 就 经 得 起实 证 因 此 , 文 学 的 自性 并 非 现 行 文 学 理 论 的纯 粹 的事 实 陈述 。 这就 是说 ,理性 化或 教科 书 中所 谈 论 的科 学 性。 文论 是 主 观 性 现代 化使 当 代 文学 理 论 无 可 回避 地从 一 门 与客观性 的统一 ,其 特殊性 在 于其 主 观性 、 人 文 学 科 走 向 科 学 , 现 代 文 学 理 论 尽 管 有 诗 性 、意 识 形 态 性 ,甚 至 文 论 家 自身 的 个 反现 代 性 反 科 学 的力 量 ,但 是 ,科 学 主 义 人性 和私 人 色 彩 等 ��
【可编辑】交往与现代性哈贝马斯交往理论述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期$%&!,!""#’()*$+,(-.()/0102$+$(*3+,)$245*.2/6(.(12+,.125$15572/2($)!""#年8月+9:&,!""#交往与现代性———哈贝马斯交往理论述评童恒萍(华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广东广州;#"<=#)摘要:哈贝马斯是当代德国最负盛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法兰克福派第二代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他将交往问题作为社会研究的根本性问题,是有史以来第一个予以集中地、系统地对交往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的理论家,从而对交往理论的发展起了引人注目的作用。
同时,哈贝马斯的现代性思想与其交往理论紧密相关,当今中国处于现代化进程,关注其现代性思想对于我国的现代化不无借鉴意义。
关键词:交往;生活世界;现代性;现代化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8;;(!""#)"!?""=@?"@一、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迄今为止,从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中的诸多思想、内涵来看,交往和交往行动是哈贝马斯批判的社会理论重构的核心概念,而交往行动理论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其批判理论的方法论基础。
哈氏的交往理论意在马克思主义和当代社会批判理论领域内,完成由意识的批判向语言的批判的过渡。
并试图建立以合理性为立足点,为社会病理现象进行分析,实现由目的合理性向交往合理性过渡的理想目标,从而完成其现代化的社会理论的基础建构。
交往行动这一概念是哈贝马斯的所有论著中都论及的概念,尤其是其交往理论的核心概念。
因此考察哈氏的交往理论必须从这一重要概念入手。
他在早期把交往行动看作以语言为媒介、以理解为目的的行为。
<"年代其在《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一书中就曾这样给交往行动下定义:“把以符号为媒介的相互作用理解为交往活动。
【韦伯】马克斯·韦伯政治合法性理论评析

【韦伯】马克斯·韦伯政治合法性理论评析古典社会学理论2010-12-23 10:56:43 阅读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马克斯·韦伯政治合法性理论评析杨文革[摘要]合法性问题是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把合法性作为一种社会学现象来加以研究首推马克斯·韦伯。
韦伯将历史上出现过的政治秩序划分为三种类型,即所谓的“传统型”、“个人魅力型”和“法理型”。
从长远发展和政权持久延续的角度看,制度合理而受到民众认可的“法理型”显然更加切实、合理。
[关键词]认同;合法性;传统型;法理型;个人魅力型[中图分类号] D523. 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0-3541 (2006)01-0156-03C合法性问题是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
现代政治学把“为什么人们要服从某一特定国家或者某一特定的统治体系”,这种一般性的讨论应用在具体国家的研究之中,从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政治合法性理论。
其中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被公认为现代合法性理论的奠基者,所以认真研究马克斯·韦伯政治合法性理论对于深刻理解合法性理论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一合法性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主要是指“符合法律的”、“与既定规章、原则、标准相一致的”、“符合逻辑的”、“正当的”等,从古至今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古希腊时期对政治合法性的研究主要是把它作为划分政体的标准,例如,柏拉图在《政治家》中按“政治活动是否符合法律”重新将政体划分为“依法治理的政体”和“不依法治理的政体”两大类;而亚里士多德则强调法律的统治应该是一切良好政体的基本条件,并提出“适应于一切政体的公理(是):一邦之内,愿意维持其政体的部分必须强于反对这一政体的部分”[1](p·210)。
在古罗马和中世纪时,合法性理论开始转而成为解释政治统治是否有效、如何持久的工具。
在古罗马,当合法性这一概念初次出现时,行使权力只有与永恒的过去相一致时才被认为是合理的,而过去的神圣法律程序则是从创建时的决议条款中产生的。
知识、身份与认同——摩尔《伦理学原理》伦理学知识合法性反思

困顿 显 现无 疑 。哈 贝 马斯 早 就 指 出合 法 化 危机 导 源 于现 有 的合 法性 不 能 满足 政 治 系
于 “ 慧较 少 者 ” 智 的社会 优 越 感 。
首 先 , 理学 知 识生 产 者 ( 文知 识 分 统 的变 化 。 为实 现有 效 的 合法 化 而建 立起 伦 人 “ 子 ) 在遭 遇 社会 信 任危 机 。 理 学家 正 在 来 的 公共 领 域 ,其 首要 功 能 在 于把 人 们 的 正 伦
取 某种 能 够适 应 “ 时代 之 需要 ” 伦 理 学理 的 论 实践 中进一 步 遭受 如 上 双重 责 难 ( 外部 其后 果 并非 严 重 到 能够 威胁 整 个 社会 的维
系 与存 在 ,问题 是 知识 分子 及 其 主张 的知
身
份 与 认 同
社会 的 不认 可 和伦 理 学 术 体系 内 部相 互 倾 识价 值 倾 向 , 如果 披 上 了某 种 权 力 的外 衣 。 轧式 的 理论 纷 争 )而 丧失 其 自身 人 文知 识 则其 面 目与使 命必 被 模 糊化 ,进 而合 法 性
4I
社会科学论坛 目匝圈圈聊
l
哲 学 ・ 文 人
刻 的怀 疑 和 困顿 .而 这 种 困顿 下 的 伦 理学
能, 即证 明某 种 政治 秩 序 为什 么 值得 认 可 。
知 识
、
家 ( 体 ) 经 历诸 “ ” 理学 “ 划 ” 群 在 新 伦 谋 以谋 纯粹 的知识 分 子 与 民众 之 间 的认识 冲突 及
[ 键 词 ]人 文 知识 分子 : 关 知识 ; 会认 同 ; 尔; 伦理 学原 理》 社 摩 《 。 [ 作者 简 介 ]李 西杰 , 苏州 大学政 治 与公 共管理 学院博 士研 完生 , 苏科技 大 学人 文 江 社科 学院讲 师 . 主要 从 事伦 理 学研 究。
从合理化到生活世界——哈贝马斯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其他学科 的根本之处便在于把对社会危机 的研究纳入到合 社会行动 的惟一决定 因素 , 在广泛 的社会 分工 和社会分 化
理化 问题 的视野 。
讨论合理化 问题首先要说明什么是合理性 。哈贝马斯 出现 了分别指 向事实 、 范及个性 的社会行动 , 规 这体现 了世
但 哈贝 马斯 指 出, 这展示 了现 指出 , 他所谈的合 理性 很少涉及知识的内容 , 而是强调知识 界观 的分散化 , 更重要 的是 ,
须遵循 以下程序 :a把争论 的运 用要求论 题化 ; 、 行 问题 。但在现代世界 观下 , 先那 个维 系社会统 一 的文化 “、 b摆脱 原
动表达和经验表达 , 出假设 ; 、 提 C 借助论据 , 而且 只有借 助 传统 已不再能预先决 定或解 释 , 什么时 候 , 么地方 , 在 什 为 论据检验提议者所辩护 的运 用要求是否 正确 。 l ( 可论 了什 么 目的 , 什么人那 里 , 对什 么人 , ” l眦’ J 从 针 必须接受 什么样 证 的另一 面是可批判 , 即某一社 会行动 的合 理性是能够 被 的运用要求 , 以规 范为标志 的社会 世界 和 以真 诚意 向为标 怀疑的。哈贝马斯认为 , 社会行动 的可批判 ( 或可 论证 ) 的 志的主观 世界 均已成 为社会行动的背景领域 。 收稿 日期 :0 5—1 5 20 0—1 作者简介 : 杨正联 ( 9 1~) 男, 17 , 安徽蚌埠人 , 复旦 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 学院博 士后研 究人 员 , 法学博 士
的运用 , 表现为合 理性 行动 , 行动 的主体是具有语言能力和 代世界观在运用方 面的突 出职能 。从 社会 行动 的角度看 , 行动 能力 的人 。提 出行动合理性 即意含行动有其不合理 的 由于世界观为个人提供 了某种 不能更 改 的基本观 念 , 以 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伯馬斯的合法化危機對 九年一貫課程的啟示
蔡文正 博士班研究生
哈伯馬斯為法蘭克福學派著名的社會哲學家,將馬克斯主義的傳統做更新的解釋與運用,在討論後期資本主義社會的合法性(Legitimation)問題,強調社會系統危機。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系統存有四種危機:經濟、合理、合法、動機的危機,並強調管理和控制是危機的根源。雖說其立論有其社會發展脈絡,但對於我國課程的改革,正處於新的起點,面臨新課程設計、決策與實施的疑惑。本文採文獻探究的研究方法,旨在分析哈伯馬斯在合法化危機一文中的觀點,發現該文中系統危機、互為主體、普遍性的規範價值等概念對我國課程改革的啟示有:一、學習者為教育的主體的課程設計觀;二、課程的設計與決策的普遍性與代表性;三、新課程實施資源的輸入應予以滿足;四、參與課程改革的成員應互為主體。 依據上述啟示對課程設計與實施提出下列建議:一、以學習者為教育的主體做課程設計與發展應受重視;二、課程設計與實施期間的課程層次問題的銜接應加以強化;三、課程的資源輸入與配套措施應滿足課程改革的需求;四、課程改革的參與者應獲得互為主體與對等的尊重。
關鍵詞:哈伯馬斯、合法化危機、九年一貫課程 壹、緒論
一、法蘭克福學派 法蘭克福學派(Frankfurt School)為當代西方的一種社會哲學流派,以批判的社會理論為人著稱。由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在1923年代初發展起來,其社會政治觀點集中反映在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馬庫塞(Herbert Marcuse)、哈伯馬斯(Jurgen Habermas)等人的著作中。 在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家們看來,批判理論超越一切哲學之上,這種批判否定一切事物,同時又把關於一切事物的真理包含在自身之中(蘇國勛)。在批判的意識形態下,法蘭克福學派走向對意識形態批判的否定層面,到了後法蘭克福學派(Post Frankfurt School)的階段,哈伯馬斯開始對馬克思的理論進行系統性的批判,作為法蘭克福學派後期領導人的哈伯馬斯在政治上從原來較為激進立場轉為緩和與馬克思主義的關係日漸疏遠。 同時,在批判理論晚進的發展上,仍然對社會科學的哲學與意識型態的批判投以更多的關注,哈伯馬斯批判實證論將事實(fact)與決定(decisions)區分開來(廖仁義 1998)。在<知識與人類趣向>(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s)一書中,提出新的知識論,權力運作所造成扭曲的行動與言談,構成自我反省與批判的知識領域(the domain of self-reflective or critical knowledge)。其知識的有效性必須藉由理性論證加以檢驗,但後來哈伯馬斯大幅修正知識論,取而代之以與言語溝通的理論,認為一個真理的理論,也是一個解放的學說。哈伯馬斯引用一段馬卡錫(Thomas McCarthy)的一段文字:真理的主張與正確的主張,一旦受到激烈的挑戰,唯有透過導向理性激發出來之共識論證的討論(argumentative discourse),方能獲得挽救(廖仁義 1998)。所論證的對話,憑藉是一個「理想的言談情境」(ideal speech
situation)。 因此,在教育學的研究中,哈伯馬斯的批判理論,在德國及歐美地區已逐漸發生影響力,此等對教育理論的建立或方法論的批判,均有莫大之助益(邱秀娥 1999)。本文將從哈伯馬斯的社會系統中的危機的論點,做分析、探討,希望對九年一貫課程(以下簡稱新課程)改革方向有所啟示。
二、研究背景 台灣社會自政治上解嚴以後,社會結構改變迅速,社會系統頓失平衡,在經濟發展與科技上一日千里,政治系統無法滿足社會系統在教育的需求,教育改革呼聲不斷(黃惠汝 2001)。回應民間教改意見,促成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的成立,而課程的改革也是教改的重要環節。黃姬芬(2000)指出台灣社會發展具有許多後現代特徵,包括有:(一)變動快速;(二)資訊的經濟產業型態;(三)多元、渾沌的信念及理論;(四)後塑的學習方式;(五)模糊的社會現象;(六)重科際整合;(七)重視個別的、感覺的、感官的;(八)追求生命的自我實現的人生境界。這些社會發展特徵對於新課程的改革,從政策的制定到落實在社會系統中發展其狀態為何?新課程的實施在否有足夠的合法性基礎?新課程實施面臨的困境為何?希冀藉由哈伯馬斯「合法化危機」一文的觀念主軸,探究新課程改革應有的方向。
三、研究目的、方法與限制 哈伯馬斯為西方當代著名思想家,其理論淵博,如要對其著作一一深入探討,實非研究者能力所及。因此,本文僅就「合法性危機」概念為主軸,探究課程改革的合法性基礎,從系統的組織原則,分析系統的危機,歸納提出我國課程改革的可能方向與建議。 為達成此目的,本研究擬採文獻探究(Literature survey)的研究方法,就研究者所蒐集相關文獻,經研讀後,以個人對新課程改革的實務經驗,加以整理、分析、歸納,進而據以完成本文所述。
哈伯馬斯為當代知名批判理論學者,其理論仍發展中。因此,本研究進行時有
以下幾點限制: (一)哈伯馬斯,其相關著作甚多,難以一一兼顧,故在探究時,僅能就蒐集之合法化危機一文之相關文獻做資料分析,較難兼顧其完整性。
(二)哈伯馬斯的著作皆以德文撰寫,限於研究者者的語文能力,僅能就中、英文譯作部分做閱讀,閱讀過程難免因翻譯用語的艱深,而有誤植原意的可能,導致片面化解釋的誤解。 (三)哈伯馬斯的觀點建構有其特殊社會脈絡。因此,本文僅就其提出的哲學觀點,反思我國在課程改革方向的啟示。
貳、哈伯馬斯的合法化危機理論精義
哈伯馬斯在許多研究領域中都有傑出的著作,對工具理性的批判(instrumental rationality)的批判,以及對現階段資本主義社會危機進行創造性批判與分析都有極為深刻的描述。但他的學說最大的意義卻是在於發展社會批判理論的基礎(邱秀娥
1999)。哈伯馬斯的觀點,認為資本主義的社會,對技術與工具理性過度依賴,以致於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中存有四種型態的危機傾向:經濟危機、合理性危機、合法化危機、動機機制危機(劉北成 1994)。後工業社會下的國家是由社會、行政與經濟等三大體系所組成,三大體系由位於中心的行政部門所主導,社會與經濟體系各位於左右兩側,彼此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也就是說,維持國家正常運作的機制,在於三大體系間平衡的關係存在。要避免國家的合法性危機存在,在理性的法則下,行政部門需藉由對經濟體系的有效管理,來促進經濟體系的發展與成長,而經濟體系經由不斷的累積資本同時也輸出足夠的經費給行政部門,行政部門則進一步利用經濟體系所投入的資源,發展健全的社會福利體系,人民當就業與公民權受到保障後,會以忠誠度回饋行政部門以維持政府的統治合法性(林建成 2001)。 因此,在此系統中的運作需符合系統運作的原則,否則就極有可能產生系統的危機,導致國家無法正常運作。哈伯馬斯以系統論的模式重新檢視社會型態,並以組織原則取代生產關係,在資本主義的大系統下,可能因為經濟系統沒有生產足夠的可消費性價值而產生經濟危機,行政系統沒有適當的理性決策而發生合理性危機,合法性系統沒有夠量的普遍化動因而形成合法性危機,或者是社會文化系統沒有足以發動行動的意義而產生動因危機(黃惠汝 2001)。
一、社會科學的危機概念 哈伯馬斯指出社會科學理論的社會系統中,危機的形成乃是某些客觀的力量剝奪主體正常的控制力,就如同生病時人生理偏離理想狀態,病人如無法對付客觀的疾病,就成為被動狀態的主體,危機儼然形成。而社會科學的系統危機(system crisis)概念是指在某種社會系統的運作方式下,能容許問題解決的可能性低於系統生存所必須的條件與狀態。社會結構產生了社會中無法解決與控制問題時,危機焉然生成。危機是一種失調,他認為在社會科學危機的產生有一項重要的內在因素,那就是系統本身的結構產生了危機,並非由外在環境突變的影響所造成。因此,哈伯馬斯提出危機危機的解決即是使遭遇危機的主體獲得解放。 結構本身的系統不能相容、等級無法整合遍有社會系統危機的產生。系統的變更可以看做是一種學習過程和變化,系統並非主體,唯有主體才能捲入危機中。因此,社會成員感受到結構的變化而影響其生存,危機才是真正出現。系統的失調使社會整合岌岌可危,規範結構受到破壞,危機的形是為社會制度的瓦解。而當當代的社會成員都認同當時的社會狀況,社會就至於陷入危機。 哈伯馬斯分析社會系統以政治系統為獨立的控制中心,而社會文化與經濟系統為次級系統,其關係如下圖所示: 操控運作 社會福利運作
經濟系統 政治行政系統 社會文化系統 財政稅收 大眾效忠 哈伯馬斯認為社會系統的特殊性能,能容納真理的表達以致於對外部自然的控制,並用規範的結構使內在的天性適應社會。人的感覺、需求與情緒被納入於語言互為主體性的結構中,將看法與快樂的主體性與一般性聲稱(claim to generality);知識是客觀與有效規範的合法性,此二者作為社會文化共同體的意義。在真理性與正確性(適當性)中,理解發展與建構社會,經驗的機制是必要性但不足為用。社會的演化是在生活世界中邏輯的進行,其結構由語言產生互為主體性,建立在可批判的有效聲稱的基礎上。因此,由上文中,我們可以了解語言的使用在互為主體的情境中,才可能有效的聲稱與規範結構,而這樣規範結構是真理也是適切的,透過這樣的歷程社會決定社會演化方向。 在資本主義組織的原則下,解放了經濟系統,擺脫政治系統及社會整合功能中次系統的合法證明,有助於本身系統與社會的整合。而當操控的問題危及認同時,社會系統變面臨危機,稱之為系統危機(system crisis)。而新的組織原則並未對生產力有任何規範,因此,規範結構可以廣闊發展,新的組織原則,容納普遍主義的價值系統,這樣的組織原則把階級對立的潛在衝突轉移到操控面向。因而,經濟的危機乎之而出,這是操控問題而生,非工資勞動與資本關係利益的對立。關於組織原則與其相對應危機類型關係如下表所示:
社會型態 組織原則 社會整合與 系統整合 危機類型 原始社會 親緣關係:主導角色(年齡、性別) 社會整合與系統整合沒有分化 外因誘發認同危機 傳統社會 政治階級系統統社會整合與系統整內因決定認同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