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虚头晕,是谁让你上了头?解读天麻钩藤饮

肝虚头晕,是谁让你上了头?解读天麻钩藤饮

导读:头晕,是现代社会逐渐在增多的一种疾病,中医认为多是人体“内风”所导致,其主要的治疗方剂有三类,即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和半夏白术天麻汤。目前很多医者不能准确使用这三个方剂,本篇文章,就通过解读天麻钩藤饮,带你来认识头晕,尤其是肝虚头晕的治疗。

头晕难受治疗有方

中医认为,头晕的主要原因,是体内风邪上扰所导致,而这种内风可以分为虚、实两个方面。

要分清人体内风的虚实,我们必须先搞懂内风的来源。中医认为,肝脏系统属风,为风木之脏,是人体内风的根源所在;同时肝胆一体、肝心包同名,因此胆、心包,是人体内风的第二根源;肝、胆、心包,虽然都与风邪内生有关,但是肝是根本,同时三者又密不可分,这是人体内风的重要特点。

肝脏阳气亢盛,上扰头部,导致头痛头晕,头目胀痛,此时的风为肝脏之实风,可以称之为肝阳上亢症,治疗方剂就是三方之一的镇肝天麻汤。

肝脏功能失常,导致头痛头晕,从中医方面讲,是肝脏之俞出现了问题,即颈项部位的经气输送出现了问题,也是《黄帝内经》中所认为的“肝之俞在颈项”。我们现代讲的颈椎病头晕,就是其类型之一,与肝俞关系密切。从文字的角度讲,肝阳上亢之“亢”字,就是颈项部位的意思。

肝胆一体,从综合方面来讲,胆风与肝脏病理变化,二者很难截然分开。肝脏阴津不足,导致肝脏内风,即肝虚生风,此风与胆部经气结合上行,即为胆风,此时亦会导致头晕头痛,以头晕为重,同时会兼有口苦、消化的部分问题,这就是肝胆之虚风,治疗方剂是三方之一的天麻钩藤饮。

至于心包之风,我们在“六经三十六方”的阳明病篇会进一步讲

到,这里不再赘述。

六经三十六方“三风”之方剂

通过前面的讲述,我们知道了天麻钩藤饮,实为治疗“肝虚生风+胆热上逆”的内风之症,所以肝虚和胆热上逆,是使用该方剂的两个要点。

天麻钩藤饮,主要由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杜仲、桑寄生、牛膝、黄芩、夜交藤、茯神、益母草十一味药物组成。

其中天麻、钩藤、石决明祛肝脏之风,急则治其标;栀子、黄芩去胆之火,断肝风上扰之助力。这是整个方子较为核心的思路。

杜仲、桑寄生、益母草,养人体之阴,同时适当活血,通过活血养阴以恢复肝脏之阴亏;而夜交藤、茯神,主要是针对与胆囊相关的心神而制定的治疗方法,养心安神。

纵观全方,既可以祛肝风、胆热,又可以补肝阴之不足、胆热之扰心,标本兼治,庞达四方,是胆系之俞方。需要指出的一点就是,本草经认为天麻可以“长阴”,如果这样的话,天麻一味药物既可祛风,又可养阴,君药的位置更加稳固。

君药天麻不白当

肝虚头晕,是胆热让风上了头,而针对性的治疗方剂,就是天麻钩藤饮,你读懂了吗?肝虚有风胆热助,头晕头痛有有口苦,是天麻

钩藤饮使用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至于方剂加减,把握住祛风、清热、补阴、养心四个方面,则全矣。

肝虚头晕,是谁让你上了头?解读天麻钩藤饮

肝虚头晕,是谁让你上了头?解读天麻钩藤饮 导读:头晕,是现代社会逐渐在增多的一种疾病,中医认为多是人体“内风”所导致,其主要的治疗方剂有三类,即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和半夏白术天麻汤。目前很多医者不能准确使用这三个方剂,本篇文章,就通过解读天麻钩藤饮,带你来认识头晕,尤其是肝虚头晕的治疗。 头晕难受治疗有方 中医认为,头晕的主要原因,是体内风邪上扰所导致,而这种内风可以分为虚、实两个方面。 要分清人体内风的虚实,我们必须先搞懂内风的来源。中医认为,肝脏系统属风,为风木之脏,是人体内风的根源所在;同时肝胆一体、肝心包同名,因此胆、心包,是人体内风的第二根源;肝、胆、心包,虽然都与风邪内生有关,但是肝是根本,同时三者又密不可分,这是人体内风的重要特点。 肝脏阳气亢盛,上扰头部,导致头痛头晕,头目胀痛,此时的风为肝脏之实风,可以称之为肝阳上亢症,治疗方剂就是三方之一的镇肝天麻汤。 肝脏功能失常,导致头痛头晕,从中医方面讲,是肝脏之俞出现了问题,即颈项部位的经气输送出现了问题,也是《黄帝内经》中所认为的“肝之俞在颈项”。我们现代讲的颈椎病头晕,就是其类型之一,与肝俞关系密切。从文字的角度讲,肝阳上亢之“亢”字,就是颈项部位的意思。 肝胆一体,从综合方面来讲,胆风与肝脏病理变化,二者很难截然分开。肝脏阴津不足,导致肝脏内风,即肝虚生风,此风与胆部经气结合上行,即为胆风,此时亦会导致头晕头痛,以头晕为重,同时会兼有口苦、消化的部分问题,这就是肝胆之虚风,治疗方剂是三方之一的天麻钩藤饮。 至于心包之风,我们在“六经三十六方”的阳明病篇会进一步讲

到,这里不再赘述。 六经三十六方“三风”之方剂 通过前面的讲述,我们知道了天麻钩藤饮,实为治疗“肝虚生风+胆热上逆”的内风之症,所以肝虚和胆热上逆,是使用该方剂的两个要点。 天麻钩藤饮,主要由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杜仲、桑寄生、牛膝、黄芩、夜交藤、茯神、益母草十一味药物组成。 其中天麻、钩藤、石决明祛肝脏之风,急则治其标;栀子、黄芩去胆之火,断肝风上扰之助力。这是整个方子较为核心的思路。 杜仲、桑寄生、益母草,养人体之阴,同时适当活血,通过活血养阴以恢复肝脏之阴亏;而夜交藤、茯神,主要是针对与胆囊相关的心神而制定的治疗方法,养心安神。 纵观全方,既可以祛肝风、胆热,又可以补肝阴之不足、胆热之扰心,标本兼治,庞达四方,是胆系之俞方。需要指出的一点就是,本草经认为天麻可以“长阴”,如果这样的话,天麻一味药物既可祛风,又可养阴,君药的位置更加稳固。 君药天麻不白当 肝虚头晕,是胆热让风上了头,而针对性的治疗方剂,就是天麻钩藤饮,你读懂了吗?肝虚有风胆热助,头晕头痛有有口苦,是天麻

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医案一则

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医 案一则 摘要:眩晕病位在头目,而责之于肝,肝经之热易上冲头目发而为眩晕,其 临床分型为肝阳上亢型眩晕,病机总体属于阳亢于上而阴亏于下的上盛下虚之候,临床上常以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本病。 眩晕是眩与晕的总称,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至感觉自身或 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晕眩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出现站立不稳、恶心、呕吐等症状,其临床上多分为肝阳上亢、痰湿内阻、淤血阻窍、肾精不足、气血 亏虚5个证型[1],其中肝阳上亢型最为常见,辨证要点归纳为头目眩晕、胀痛, 头重脚轻,腰膝酸软,大便偏干,口干口苦,睡眠差,伴心烦、舌红少津、脉弦 或弦细数。 肝阳上亢型眩晕之病因病机总体属于阳亢于上而阴亏于下的上盛下虚之候, 肝五行属木,五气属风,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多藏相火,情志所伤,房劳 过度,以及耗伤阴津等皆可使肝火内生,风自发之。一方面肝主筋,主肢体筋脉 运动,肝风内动则可见肢体筋脉拘挛抽搐,头摇目眩。另一方面,若肝肾之阴不足,肝阳亢逆无制,气血上冲,则也可有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的症状,肝性失柔,故急躁易怒;阴虚心失所养,脾不得安,则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云:“颤,摇也;振,动也。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住持,风之象也”,肝主升主动,其病机极易化风动风,“风气通于肝”“风胜则动”,其病变多表现为肢体振摇,头晕目眩之状。肾属水,肝属木,水生木,母病及子,肾水亏虚不能上滋肝木,致肝阴亏虚,阴不制阳,肝阳化风,肝风内眩,风阳升动,上扰清窍,且肾为先天之本,藏水生髓,而脑为髓之海,脑海失充,则发眩晕。如《临证指南医案》载“夫阳动莫制,皆脏阴少藏,自觉上实下虚”。肝阳 上亢,抗逆无制,则可见上实下虚,出现眩晕昏仆,步履不稳,头摇震颤等症状。明代《医学纲目颤振》也云“所谓风气胜,而头目眩晕者,由风木旺,必是金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