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第二语言习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第二语言习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第二语言习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对外汉语教学现如今已经被普遍认为是一门学科,是语言教育学科下第二语言教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核心内容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这样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与母语教学有着不同的培养目标,并且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与母语教学有很大差异。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实际上就是研究学习第二语言跟学习第一语言有什么不同,学习外语跟学习本国其他民族语言有什么不同,学习汉语跟学习其他语言有什么不同,这些不同点对教学提出了一些特殊要求。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掌握有关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

首先,第二语言习得环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语言课堂环境,主要指教师、学习者以教材为内容,相互之间进行的各种操练和交际性的语言活动。首先通过汉语本身的特点来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语音教学中声调、轻声、儿化是其重点。如:“那个人没劲儿”读成“那个人没劲”,句义就从“那个人没有力气”变成“那个人没有意思”。由此可见,能够区别意义的儿化音应加以重视;汉字中汉字的写法、区别同音字和多音字,对于外国留学生也是重点。汉语同音字特别多,学生一定要注意辨析,避免写别字;词汇教学中的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同义词、近义词的选择、运用,一直以来是其重点。近义词从形式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义近而形不同,另一类是义近形也近的,比如那些有相同语素的双音词语;语法方面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句子与短语构成原则的一致性,句法有很强的意合性等是其重点。上述所列举的重点是第二语言习得环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起到的基础性的作用。

充分利用第二语言习得环境的研究,可以充分提高对外汉语教育的效率。我国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有着位移的目的语社会语言环境,也有着提供丰富经验的课堂语言环境。如何充分利用社会语言大环境和盖上课堂语言小环境,并把两者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习汉语的效率。聚义来说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课外时间活动和社会语言环境的交际活动三个途径来实现第二语言习得环境的充分利用。第一,在课堂教学中出了知识点的讲解外还应注入交际性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用已经掌握的只是活学活用,从而提高运用汉语进行焦急的能力。有些对外汉语教材的书面语含量较高,只是按照教材内容让学生来掌握书上的语言点,学生会陷入被动的学习局面。因此,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语言进行灵活的交际性的教学活动,进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学习的语言可以在使用的过程中得以扩充和深化从而提高学生对汉语的应用能力,增强对汉语言文学和中国文化的感悟能力。

第二,要把教学相关的各种内容纳入到课外活动中,进行生动有趣的实践教学,通过开展课外语言实践活动,学生不但可以增加语言实践机会,还可以学到很多活的语言,让他们既有成就感又能巨剑体会到汉语的独特魅力。同时,在活动中,使学生开阔眼界,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号汉语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第三,引导学生到实际的汉语环境里去学习语言,有很多学生不喜欢到世界的汉语环境中,总是待在学校的小范围里。因为他们在显示的交际环境中,对各种各样的谈话并不能完全理解,更谈不上全部吸收,所以害怕用汉语进行交流,作为老师要通过课堂教学给予表扬他们在社会环境里学到的一些语言,从而提高其学习汉语的效率。因此,教师要设置一些情景去实地检验学习。通过实践学习,倡导学生在可与实践大胆尝试各种学习方式,鼓励他们参与各种学习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交际能力。

1.如何区分“母语”与“第一语言”、“第二语言”与“第二语言习得环境”?

2.如何区分“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

3.什么是语言能力?什么是语言表达?

4.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方法有何不同?

5.如何看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关系?

6.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是什么?

7.为什么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学者把Corder和Selinker发表的文章作为第二语言习得

8. 80年代后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都受到哪些学科的影响?在这些学科的影响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形成了哪些研究视角?

9. 90年代后的汉语习得研究与90年代前的汉语习得研究有哪些不同?

10. 90年代后的汉语习得研究(包括海外汉语习得研究)都涉及了哪些研究领域,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

11.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12.“强势说”和“弱势说”有什么不同?

13.对比分析关于划分难度等级的理论假设是什么?

14.对比分析有哪些局限?

15.偏误分析是如何产生的?

16.偏误分析包括哪几个步骤?

17.偏误分析的意义和局限有哪些?

18.什么是早期的中介语理论?

19.如何看待中介语理论与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之间的关系?

20.Corder,Nemser的中介语理论与Selinker的中介语理论有何异同?

21.Selinker是如何描述中介语产生的过程的?

22.如何理解Selinker提出的“潜在心理结构”?

23.举例说明僵化现象。

24.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假设有哪些?

25.基于中介语理论的研究与关于中介语的研究有什么不同?

26.你怎样看待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和中介语的关系?

27.如何理解中介语语用学的定义?

28.什么是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会语言能力?

29.什么是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会语用能力?

30.什么是语用迁移?

31.行为主义和心灵主义在看待语言习得方面有何不同?

32.什么是“语言习得机制”?有哪些特点?

33.第一语言语素习得研究有哪些成果?

34.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包括哪两个方面?

35.语素习得研究的基本结论是什么?

36.句法结构习得研究得出了那些结论?

37.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顺序研究得出了哪些结论?

38.在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中,主要存在哪些争议?

39.关于母语迁移有哪三种不同观点?存在哪些争议?

40.习得的正确顺序与习得的先后顺序两者之间能否画等号?

41.第一语言习得顺序是否等于第二语言习得顺序?

42.如何区分“习得”和“学习”这两个概念?

43.怎样才能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

44.情感因素是怎样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

45.可理解输入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是什么?

46.为什么说可理解输入有助于第二语言习得?

47.语言监控在语言学习中是如何起作用的?

48.什么是“可理解性语言输入”?

49.你如何看待情感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50.什么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

51.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有哪些特点?

52.请举例说明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变异的主要研究范式及其代表人物。

54.为什么“区分任务和任务要求很必要”?

55.所有第二语言特征的变异都可用“中介语风格连续体”理论来解释吗?

56.什么是自由变异?请举例说明。

57.什么是“分类规则”?这种描写方法有何局限?

58.什么是“量变规则”?这种描写方法与“分类规则”有什么不同?

59.为什么说“扩散模式既是一种描写方法也是一种理论阐释模式”?

60.学者们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的研究价值有什么不同看法?

61.为什么语言变异研究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具有一定的方法论价值?

62.文化适应模式的基本假设是什么?

63.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由那些因素构成?他们与第二语言习得效果有什么关系?

64.文化适应理论有哪些问题?

65.社会文化理论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66.社会文化理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有哪些应用?

67.第二语言习得中有关社会文化理论的研究存在什么问题?

68.把社会文化理论引入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有什么意义?

https://www.360docs.net/doc/ce3756823.html,mbert的社会心理模式由那几个要素组成?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70.Gardner的社会教育模式由哪些方面、哪些因素构成?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71.Giles和Byrne“族群间模式”提出了哪些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什么样的情况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

72.“语言输入”和“互动”有什么特定的含义?

73.“外国人话语”和“教师话语”有什么特点?

74.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怎样看待语言输入的本质的?

75.心灵学派是怎样看待语言输入环境与语言习得机制的关系的?

76.“互动理论”对语言输入与习得机制的看法与心灵学派有何不同?

77.语言输入假设、互动假设和语言输出假设各有哪些局限?

78.母语者与外国人交流时,通常采取哪些方法对语言形式进行调整?调整的目的是什么?

79.根据你与外国人交流的经历,你觉得对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调整能够促进双双方有效的交流吗?

80.为什么说“互动调整”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

81.Pica,Loshky,Mackey三项研究的实验设计有何不同?其结论有何不同?

82.Swain提出“语言输出假设”的理由是什么?她的假设得到相关实验研究的证明了吗?

83.为什么心灵学派不赞成语言可以通过外在的语言输入习得的观点?

84.Michael long 1996年为什么对其互动假设重新进行表述?修订后的互动假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85.后期基于互动假设的研究的理论导向与前期的研究有什么不同?后期基于互动假设的研究在理论导向上的变化有什么意义?

86.基于互动假设的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什么?

88.如何理解普遍语法的生物遗传属性?

89.管辖约束理论与最简方案对普遍语法的定义和阐述有何不同?

90. 请举例说明什么是普遍语法的原则和参数。

91.最简方案中式怎样定语功能语类的?

92.什么是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第二语言习得面临的逻辑问题是什么?

93.你认为普遍语法是可及还是不可及的抑或部分可及?理由是什么?

94.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是怎样定义“无标记”和“有标记”的?

95.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学者们是怎样证明普遍语法中的原则的可及性问题的?

96.本节关于毗邻原则的可及性研究为什么得出了相互矛盾的结论?

97.White(1985,1986)两项关于“代词脱落”参数的研究结论的含义是什么?这些结论在Hilles和Lakshmanan的研究中的到证实了吗?

98.特征无值、特征失效和局部损伤三种理论假设的含义是什么?袁的研究证实了这三种理论假设吗?

99.普遍语法理论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有哪些影响?

100.学者们认为基于普遍语法理论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有哪些局限?

101.什么是多元发展模式?它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102.多元发展模式与70年代的习得顺序研究的理论基础有何不同?

103.多元发展模式是怎样阐释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发展顺序和个体差异的?

104.什么是“言语加工策略限制”?

105.如何理解言语加工的“三种策略”?

106.多元发展模式的言语加工策略限制在英语习得中是怎样体现的?

107.言语加工策略限制是否适合于解释汉语中其他语言特征的习得?

108.多元发展模式在理论上有哪些创新和贡献?

109.多元发展模式有哪些不足之处?你是如何理解这些不足的?

110.可教性假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11.课堂教学超前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112.为什么变异性特征的教学不受发展阶段的影响?如何理解这一现象?

113.在实际的语言习得中,如何区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114.请利用ACT模型来讨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汉语“了”时所经历的三个学习阶段。

115.第二语言的言语计划是如何影响第二语言的言语流利性的?

116.如何利用Levelt的言语产出模型来解释第二语言的口语产出?

117、第二语言学习者节奏变量的变化是否意味着第二语言知识存储形式的变化?

118.你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可以达到语言知识自动化吗?请谈一下你的理由。

119.请你比较“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内隐知识”、“外显知识”这两对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120.Anderson的ACT模型从本质上来说与McLaughlin的三种信息加工方式有什么关系?

121.请利用竞争模型来讨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把”字句时可能会利用的语言线索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122.为什么要研究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个体差异是通过哪些方面反映出来的?

123.你认为外向性格的人比内向性格的人在语言学习方面一定有优势吗?

124.什么是语言学习的临界期?临界期假设有哪些依据?

125.什么是语言学能?当今主要的语言学能测试有哪些?

126.“态度”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127、什么是“语言态度”?什么是“语言学习态度”?

128.社会教育模式、扩展动机理论、外语学习动机三层次模式有何异同?

129.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方法有哪些?你认为哪几类方法更能收集到真实的数据。

130.你认为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策略选择的因素有哪些?

131.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和不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策略的使用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期末复习总结题.doc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第二语言:指相对于第一语言来说,除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在此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 2,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3,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作“本族语”。 4,目的语:也叫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5,第二语言习得: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也叫“二语习得” 6,语言习得机制:乔姆斯基提出人脑屮存在一个“语言习得机制”(LAD),它有以下一些特点:1.具有遗传性, 为人类独有。2.能使儿童加工语言材料,判断语言体系的发展,建立抽彖规则。3.可能已经具备一些普遍的语言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在所有人类语言中找到,因此,许多语法属性可能是先天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中,无需学习。 7,工具型动机: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没有兴趣,学习目的语只是为了掌握一个工具,用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改善社会地位。 8,习得与学习:克拉申认为“习得”通常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而“学习”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获得。前者称为“内隐学习”,后者称为“外显学习” 9,中介语: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所拥有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结构上既不是学习者的母语也不是目的语,而是介于两者之间。中介语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都有表现。但它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学习的发展,逐渐向冃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 10,普遍语法:乔姆斯基认为普遍语法是由一些原则条件和规则构成的系统,这些所有人类语言共有的因素是或特性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原则系统和规则系统。 11,僵化:僵化(fossilization),也叫化石化或石化,是由Seiinker于1972年在其中介语理论中提出的。僵化是存在于“潜在的心理结构”中的一种机制,表现为某种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上停滞不前,无论学习者年龄大小,也无论其是否继续学习 12,外国人话语:所谓“外国人话语”并不是指外国人的话语,而是指对外国人说的话语。 这种话语,按照Ferguson (1971)的定义,是指“说某语言的人对该语言能力有限者或者根本没有该语言能力者所使用的一种简化的语体”。在语音方而,具有放慢语速、发音清楚、停顿、重音以及夸张等特点;在词汇方而, 偶尔使用来自其他语言的词汇、近义词替换、释义等方式;在句法方面,有三种不同的调整方式,即省略、扩展、替换或重置等。 13,偏误:系统性的,有规律的系统性偏误。是学习者现时心里规则系统的外在表现,“我把杯子碰”,语言能力的不足。 14,失误:口误、笔误等语言运用上偶然的错误,与语言能力无关。不能反映学习者现时的"过渡能力”。 15,语言变异:说话者的语言表达系统由于社会因素,如社会等级、职业等,社会心理因素、心理语言因素而产生的语言形式变化。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讲义) 暨南大学周健2007 夏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语言和言语 “语言”和“言语”这一对概念的区分首先是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 Ferdinand de Saussure , 1857 -1913 )提出来的。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社会性和系统的部分,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和所有的符号一样,都可以分为“能指”和“所指”两部分,而且“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系统,在于语言符号之间存在“组合”和“聚合”关系。而“言语”是个人为了交际需要使用语言的结果,通俗地说,就是说话和所说出来的话。“语言”和“言语”之间有着双重关系:语言存在于言语,产生于言语;反过来,语言又制约着言语。区分语言和言语,为我们学习和研究语言找到了稳定的对象和最好的切入点,并且可以在语言规范之外,找到言语活动规律。 分清这对概念对于我们的汉语教学很有意义:我们重点教的是汉语的语言规律,而这些规律又是从一些典型的言语作品中归纳出来的。学生有了相当的汉语言语作品的积累才能认识和掌握汉语的规律,掌握了汉语的语言规律之后还要把它转化成汉语的言语技能,掌握了言语技能,才能运用汉语表达思想、与人交际。 二、母语和第一语言 母语( Native language ) ,也叫本族语,是指本民族的语言,与外国语或外族语相对应,它是依据亲属关系来确定的。 第一语言(First Ianguage)是指人们出生后首先学会的语言,是按照语言获得的顺序来确定的。母语跟第一语言不一致的情况;双语(多语)第一语言的情况。 三、外语和第二语言 外语( foreign Ianguage )和第二语言( second Ianguage )这两个术语在当今外语教学法文献中,一般都看作是可以相互替换的概念,在有必要的时候,我们也加以区分。 外语是母语以外的外国语言,是与本族语相对而言的。第二语言是跟第一语言相对的概念,有时还有一种含义,即指在目的语环境中习得和使用的第一语言以外的语言。 四、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 “习得” aequisition ,也有译作“获得”的。习得一般指幼儿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 过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的过程。 “学习” (learning ),也有人译成“学得” ,在心理语言学中是指人在习得母语后有意识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09对外汉语张雅楠0917438035 第二语言指一个人除了第一语言之外,另外学习掌握的第二种语言,经常作为辅助性语言以及通用语。第二语言习得,简称二语习得,通常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人们从社会、心理、语言学等角度去研究它。二语习得研究对学习者的第二语言特征及其发展变化、学习者学习第二外语时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个别差异进行描写,并分析影响二语习得的内外部因素。 作为一个中国学生,最先接触到的第二语言通常是英语。下面我将结合自己学习英语的经历谈谈对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认识。 关键词一:第二语言学习和第一语言学习的异同 无论是学习第一语言还是学习第二语言,特别是在初级阶段,我们通常都是一个词一个词、一句话一句话地学习,但无论怎样学,都需要首先听到声音,同时了解这种声音所代表的意义。所以,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在学习上都需要建立声音和意义的联系。除此之外,习得一种言语现象,不论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都需要经历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这样几个阶段,都需要建立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的联系,都是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相组合的结果,在语法习得上都有一定的顺序。 当然,第二语言的学习和第一语言的学习也有着截然的不同点。比如,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不同、学习目的和学习动力不同、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语言习得过程不同等等。 关键词二:语言迁移 “迁移”这一概念来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学中,“迁移”指的是人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发挥作用的心理过程。它的基本观点是:对A的学习会影响到对B的学习;它的基本关注点是:B的学习快慢和好坏在多大程度上受到A的影响。Lado在他的著作《跨文化语言学》中提出了“语言迁移”的概念。他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环境中,学习者广泛地依赖已经学习掌握的母语,并经常把母语中的语言形式、意义和与母语相关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习得中去。Lado的理论研究是与外语教学,特别是外语教材的编写相联系的。 “语言迁移”在我的外语学习的初始就有所体现。幼儿园的时候,妈妈曾为培养我的英语兴趣为我报过幼儿的英语口语培训班。当时刚刚六七岁的我,并不能完全理解老师所教的英文单词的含义,只是通过自己对已经掌握的汉语,比如:当老师拿起一只苹果的时候,我认识它叫做苹果,而这时老师教我说:apple,我便知道:苹果=apple······这是母语对于英语学习的正迁移。然而,母语对于外语学习也有一些不利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负迁移。例如,在我们的汉语中,形容男性是用“他”而形容女性使用“她”,虽然含义有所不同,但是在读音方面是没有差别的。但是在英语中,同样的含义,初学者却常常会在“he”和“she”之间混淆。“负迁移”实质上就是干扰。行

第四章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

第四章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 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的产生 一、产生背景 20实际70年代初,心灵学派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批评。 二、理论基础:心灵主义语言习得理论 语言能力并不是通过对外在刺激的简单模仿获得的。学习者语言习得能力是天生固有的,是通过一种普遍的语言习得机制获得的。 1.语言是人类独有的机制。 2.语言是认知机制的一部分,但独立于智力发展的认知机制。 3.习得机制是天赋的内在语法规则,是母语习得的决定因素。 4.具备一些普遍的语言特征。 5.这种习得机制随年龄增长而退化。 三、第一语言语素习得顺序研究 英语为母语的习得顺序研究 1.纵向研究 Brown (1973) 通过对三名英语儿童习得14个英语语素的研究发现,三名英语儿童习得英语语素遵循着固定的习得顺序。 2.横向研究 Villiers J. and P.De Villiers (1973)通过对21个英语儿童习得英语语素的横向研究,发现不同母语背景、不同年龄的英语学习者,有非常相似的英语语素习得顺序。验证了Brown的结果。 四、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的研究范围 1.习得过程(the sequence of acquisition) 学习者习得某个特定语言项目时所经历的动态发展过程。 2.习得次序(the order of acquisition) 学习者习得过个不同语言项目时的不同次序。 第二节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概况 一、语素习得顺序研究及结论 1.Dulay and Burt (1973) 被试:三组5---8岁的151名西班牙儿童。 调查内容:8个英语语素。 结果:三组西班牙儿童习得英语语素的顺序非常相似。 结论: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儿童习得英语语素也存在着固定的习得顺序。但这个顺序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习得英语语素的顺序不同。 2.Dulay and Burt (1974) 被试:两组6---8岁的儿童,一组是60名讲西班牙语的儿童,另一组是55名讲汉语的儿童。 调查内容:英语11个功能词。 结果:母语为粤方言与母语为西班牙语的两组儿童,对英语的11个虚词的习得顺序是相似的。结论: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儿童习得英语语素的顺序不受其母语背景的影响。 3.Bailey, Madden and Krashen (1974) 被试:73名说不同母语的成人。 调查内容:8个英语语素。 结果:成人习得语素的相对难度一致。 结论:不同母语背景的成人习得英语语素的顺序也非常相似,说明母语差别不影响语素的习得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讲义)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讲义) 暨南大学周健zhou5081@https://www.360docs.net/doc/ce3756823.html,2007夏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语言和言语 “语言”和“言语”这一对概念的区分首先是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 提出来的。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社会性和系统的部分,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和所有的符号一样,都可以分为“能指”和“所指”两部分,而且“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系统,在于语言符号之间存在“组合”和“聚合”关系。而“言语”是个人为了交际需要使用语言的结果,通俗地说,就是说话和所说出来的话。“语言”和“言语”之间有着双重关系:语言存在于言语,产生于言语;反过来,语言又制约着言语。区分语言和言语,为我们学习和研究语言找到了稳定的对象和最好的切入点,并且可以在语言规范之外,找到言语活动规律。 分清这对概念对于我们的汉语教学很有意义:我们重点教的是汉语的语言规律,而这些规律又是从一些典型的言语作品中归纳出来的。学生有了相当的汉语言语作品的积累才能认识和掌握汉语的规律,掌握了汉语的语言规律之后还要把它转化成汉语的言语技能,掌握了言语技能,才能运用汉语表达思想、与人交际。 二、母语和第一语言 母语(Native language) ,也叫本族语,是指本民族的语言,与外国语或外族语相对应,它是依据亲属关系来确定的。 第一语言(First language) 是指人们出生后首先学会的语言,是按照语言获得的顺序来确定的。母语跟第一语言不一致的情况;双语(多语)第一语言的情况。 三、外语和第二语言 外语(foreign language) 和第二语言(second language) 这两个术语在当今外语教学法文献中,一般都看作是可以相互替换的概念,在有必要的时候,我们也加以区分。 外语是母语以外的外国语言,是与本族语相对而言的。 第二语言是跟第一语言相对的概念,有时还有一种含义,即指在目的语环境中习得和使用的第一语言以外的语言。 四、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 “习得” acquisition, 也有译作“获得”的。习得一般指幼儿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的过程。 “学习”(learning),也有人译成“学得”,在心理语言学中是指人在习得母语后有意识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母语习得二语学习 无意识有意识 无正规讲授有教师专门讲授 无计划有计划 无教材有教材 自然环境课堂环境为主 无序输入有序输入 应用语言学 语言教学 汉语教学外语教学 汉语作为母语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第二语言学习知识习得理论研究概述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2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3 中介语研究 §4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 §5 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 §6 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变异研究 §7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 §8 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 §9 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 §10 多元发展模式 §11 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模式 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母语VS目的语 母语通常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本族语”。一般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母语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目的语: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可指其母语或第一语言,也可指他的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VS第二语言 一语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二语指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一语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 二语的概念只强调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

习得acquisition VS学习learning (1)就语言获得的方式而言: 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informal learning,类似于儿童母语的获得方式。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formal learning,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2)就语言获得的心理过程而言: 习得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subconscious learning。学习指有意识的conscious语言知识的获得。 就语言获得的知识类型而言: 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知识是隐性语言知识implicit knowledge,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知识是显性语言知识explicit knowledge。 ★习得与学习的关系 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认为通过习得和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分别属于不同的且互相独立的类型,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有接口观点:认为显性知识通过操练可转化为隐性知识。 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促使学习者把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VS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 (1)从习得方式看: 以交际的方式获得二语的习得方式是自然的二语习得;通过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二语的习得方式是有指导的二语习得。(2)从习得环境看: 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二语习得是自然的二语习得;在课堂教学环境中进行的二语习得是有指导的二语习得。 语言能力VS语言表达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一、学科性质 1、学科定位 (1)对外汉语教学(Teaching Chinese to Foreigners ):指教师将汉语交际技能及相关汉语知识传授给海外非母语者的过程。 (2)狭义应用语言学:主要指语言教学,尤其是指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 (3)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是应用语言学(applied linguistics )的一个分支。 (4)汉语国际教育(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应“汉语走出去”国家战略提出的新名词,是狭义的对外汉语。 2、对外汉语教学的3个含义 (1)教学:教师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1996《现代汉语词典》)。这个教学过程分为四部分:总体设计、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测试。 (2)学科 A 、对外汉语的基础学科: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对应学科理论基础包括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 B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一方面是理论研究,即对3门基础学科的理论进行研究,并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建立本学科的理论范畴;另一方面要重点研究“教什么、如何学、怎么教”这三大问题,研究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事业 A 、加快孔子学院建设。(孔子学院是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 B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师资培训全球网站,开发多媒体培训课件,提供在线培训辅导,通过网上网下、境外境内相结合的方式,大幅度提升师资培训规模和质量。二是将“对外汉语”提升为二级学科,支持高校建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专业硕士,并增加推荐免试招收硕士生名额,实行本科定向招生,将人才培养与使用直接挂钩。三是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对外汉语、外语、中文、教育等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资源、坚持向社会公开招聘志愿者教师,积极从海外留学人员和华人华侨中招募志愿者教师。四是在海外推行汉语师资能力考试、培训和认定,与国外相关机构联合培养海外教师,支持各国开设培养汉语师资的相关专业或课程,增强海外师资队伍自身发展后劲。五是重点建设若干个“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并选择一批中学和社会机构,建立“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师资教什么(教学内 容— 语言学) 如何学(习得理论和认知心理—心理学) 怎么教(教学理论 和方法— 教育学)

汉语国际教育概论之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北语听课整理-完整

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 一、教学法流派的研究 1.什么是教学法流派 教学法体系:由教学理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具有自身的特点。包括: (1)理论基础(语言观、学习观、教学观) (2)教学目标 (3)教学原则 (4)教学内容 (5)教学过程 (6)教学方法和技巧 (7)教学手段 (8)教师与学生的作用 (9)评估方法 1.1教学途径类 较侧重于提供教学理念和原则,对具体教学方法、程序未明确规定。 1.2教学方法类 同时规定了教学步骤和教学技巧 2.三大教学法流派 2.1传统教学法(强调语言形式) (1)认知派(语法翻译法、认知法) (2)经验派(直接法、听说法) 2.2交际性教学法(强调语言功能和语言运用)

(1)语言派(功能—意念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 (2)内容派(内容型教学法) 2.3人本主义教学法(强调学生为中心) 团体语言学习法、暗示法 3.西方学者对教学法流派的分析模式 (1)教学理念、原则(语言观、学习观、教学观) (2)教学方法、设计(目的、活动、教师、大纲、教材、学生)(3)教学实践、步骤(步骤、活动、技巧) 4.对教学法研究的主要方面 (1)时代背景、地点、代表人物 (2)理论基础:语言学、心理学 (3)教学步骤 (4)主要特点(教学原则) (5)成就和不足 二、主要教学法流派分析 现代语言(英语、法语、意大利语)

1.传统教学法 1.1语法翻译法(又称古典法) 以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为刚,依靠母语。通过翻译手段,主要培养第二语言读写能力的一种教学法。 (1)时代背景 18世纪德国语言家奥伦多夫吧语法讲解与翻译练习结合起来,成为当时一种标准的课堂教学方法。 19世纪中叶,逐渐成为教现代语言的主要方法。 (2)理论基础 历史比较语言学(语言同源)、官能心理学(思维训练) (3)教学步骤 讲解语法词汇→翻译练习 →介绍课文(母语介绍课文、逐句翻译课文、朗读课文) →巩固课文(胡毅巩固课文、回答理解题) →测试检查(通过双语翻译测验检查) (4)主要特点 A. 以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为纲,用演绎法; B. 依靠母语,用母语教目的语,以翻译为主要教学手段和练习手段; C. 以理解书面语,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为目标; D. 重视课文教学,以文学名著典范语言为教学; E. 教师是课堂的权威,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5)成就 A. 第一个完整的教学法体系;

《对外汉语教学入门》笔记周小兵主编

对外汉语教学入门笔记 周小兵,李海鸥 上编主要介绍学科建设以及教学方法,中编主要介绍语言要素以及文化教学,下编主要讲语言技能教学机测试。 第一编 一教学简论 1.语言学习的基本概念 第一语言第一语言是指孩子最早习得的语言,也就是从父母或者周围其他人哪里自然习得的语言。 第二语言第二语言是指在第一语言之后再学习的其他语言。 目的语目的语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它的涵盖性强,可以包括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母语,外语,本族语,非本族语,标准语,方言等。不管是什么语言,只要是一个人正在学习并希望最终掌握的语言,都可以成为目的语。 习得与学习 习得是指从周围环境中通过自然学习过的某种能力。比如说,幼儿站立,行走,饮食的能力,就是自然习得的。习得无需专门的教师,专门的教学。习得理论包括强化论,传递论,内在论,认知论等。 学习是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训练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多数情况下,学习是指在专门场所由专门教师实施的专门教学,应该有教学计划,教材,教学实施和测试。学习包括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多种辨别学习,言语联结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学习等。 2.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的差异 儿童第一语言习得和成人第二语言学习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主体,动机,环境,方式,教育者及相关因素,过程和文化等方面。 3.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 对外汉语教学的产生本身就是多学科交叉的结果,相关学科主要有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等。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很快成为应用语言学中最有影响的部分。 1.对比分析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习惯和偏误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两个重要概念。 对比分析的内容对比分析假说的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假说有两派:强硬派和温和派。对比分析的语言学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它强调对语言进行细致描述。 对比分析遭遇的批评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比分析假说在发展中受到的批评主要来自一下三个方面:非干扰性偏误的事实,理论批评和来自实践的批评。 对比分析的发展对比分析在三个方面有了明显发展:回避,相似等级和干扰是学习者的策略。汉外对比分析汉外对比有宏观、微观两类。 2.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的步骤和作用 Corder曾详细描述了偏误分析的五个步骤:语料选择,偏误识辨,偏误分类,偏误解释和偏误评估。 偏误类别包括语际偏误、语内偏误和认知偏误。 3.中介语及其变异 中介语中介语的概念是: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构建的,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目的语的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要素教学语法2012-1

第二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法教学 课前测试 一、分析词性 汉语半能未必 前面一些或者扑通 彩色由于等于以后 雪白自己起来呢 二、请判断下列短语的结构类型 1.有个女孩叫婉君 2.唱歌旅游 3.春秋两季 4.人多 5.教书 6.美妙的渲染 7.大一点儿 8.怀着一线希望出去找朋友打听消息 9.三个 10.长江以南 11.关于就业问题 12.卖票的 三、划出以下各句中的宾语 1.两只手套丢了一只。 2.为了考研究生,他起五更,睡半夜,太辛苦了。 3.我记得妈妈喜欢看琼瑶的小说。 4.请告诉他明天下午开会。 5.这个班有20个学生,一半学生不注意听讲。 四、划出以下各句中的补语,并指出补语的类型 1. 老师讲的语法我听不懂。 2. 今天的气温比昨天又高了一两度。 3. 安娜说汉语说得很流利。 4. 你们进去吧。 5. 会开了三个半小时。 6. 我一开门,小狗就跑走了。 7. 您有事儿就叫我一声。 8. 鲁迅生于1881年,逝世于1936年。 五、辨析句子:以下各句中的“起来”语法意义有何区别? 1.站起来! 2.你把这些书包起来吧。 3.听了他的话,大家都笑起来。 4.说说好像很容易,真做起来,就不容易了。 六、请用指定的句子分析方法分析下列短语或单句 1.中心词分析法 (1)著名作曲家雷振邦谈了他对当前电影音乐的看法。

(2)连长派我去请指导员来接电话。 2.层次分析法(从大到小分析) (1)我昨天收到了哥哥从上海寄来的礼物。 (2)王翔学习外语的经验对我的启发很大。 (3)我们都喜欢在大海中游泳、冲浪。 (4)浓浓的长长的眉毛和一双不大不小的眼睛 七、语法偏误分析:请指出下列句中的偏误并改正 1.玛丽是一个真热情的姑娘。 2.在上午学校来了那个警察。 八、简述题 1.现代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2. 请简述动词的语法特征 参考书目 1.王还(1995)《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2.吕文华(1994)《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语文出版社。 3.吕文华(1999)《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研究》,北语出版社。 4.赵金铭主编(1997)《新视角汉语语法研究》,北语出版社。 5.崔永华主编(1997)《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北语出版社。 第一节关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 一、两个区别 (一)区别理论语法与教学语法 理论语法——语法系统理论,研究语言的组合和聚合关系,揭示语言结构规律,注重描写 教学语法——为教学服务,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规范、简洁、系统,注重用法 理论语法——理论性、详尽、创新 教学语法——实用性、简明、稳定 (二)区别第一语言语法教学与第二语言语法教学 目标: L1语法教学——提高运用汉语的能力,从事语言教学与研究的能力 L2语法教学——运用汉语交际的能力 内容: L1语法教学——系统理论、知识、方法 L2语法教学——系统、有选择,交际最需要,项目有限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难点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难点 11外汉1 汪甜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毋庸置疑,任何语言作为第一语言或母语进行学习都不会存在太大的困难,然而作为第二语言,尤其是汉语这一普遍被认为较为难学的语言作为第二语言,总会存在许多的问题。因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也就存在着许多难点。 当然,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老师们可能经常会告诉那些学习汉语的学生:不要认为汉语很难。任何事情一旦你觉得它很难,那么即使它很容易你也会存在心理障碍。当然,我承认从某些方面来讲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你可以告诉学生汉语没有法语中那么多的动词变位需要记,也没有德语那么多的阴、阳、中性单词需要区分,但是对于大部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他们在听过无数人陈述汉语是最难学的语言以后,已经形成了这一条件反射,这时候再让他们相信汉语不难学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当他们已经开始了一段时间的汉语学习以后。 所以我们不能单单依靠学生自身的心里调节来解决问题,更要通过对于难点的梳理和讲解使学生彻底了解和掌握这些难点。接下来,我将就语音、字词和语法三个方面来分析其中的教学难点并就其中的部分难点简单讲一下个人解决方案。 一.语音方面的教学难点主要包括声调、拼音和音变三个方面。声调方面的第一个问题是难以发出四声。汉语声调分为阴平、阳平、

上声、去声四个调。而许多其他的语言,如英语、法语等语言来说,只有整个句子的句调,例如问句尾音上扬等,而不存在单个字词的声调。这就给许多母语没有声调的学习者带来巨大的困难,他们很难准确地发出四声调值。对于初学者的这种情况,可以用四声手势在上课进行声调练习的时候多加提醒。然而第二个问题就随之而来了,许多学习者在学习了一段时间以后仍然会发不出调,当然,通常来说一、三、四声没有太大的问题,问题最明显的是二声声调找不准基调,因为二声要求上扬,许多学习者容易感到困惑的是从哪里开始上扬。我对于这些学者采取的一个方法是用一声做比较,比如你想说“十”,你现在心里念一个一声的字,如“一”,然后再接上自己想说的,让他们连城“一十”,有了“一”做基调,就容易发出二声了。 拼音方面的第一个问题是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区别。汉语里面的p、t、k、c、ch、q都是送气的,b、d、g、j、z、zh是不送气的。但是许多语言的送气与不送气规则存在略微差异,如果仅是这样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例如对于母语是英语的学习者讲到送气,可以用英语中的字母s举例。但是对于许多语言,就单个字母来说,根本就不存在送气这一说,例如法语中,p、t、k、c、q都是不送气的,所以对于法语为母语的学者,单讲一个字母送气就会比较困难,这也是许多法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经常把te发成de的原因。但是法语中一些字母组合是有送气音的,例如ch就与汉语拼音中的sh相当接近,可以通过举一些字母组合的送气音来引入到汉语单个字母的送气音。对于其他的语言,也可以通过这个方法进行尝试。第二个问题是前鼻

第二语言习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汇编)

第二语言习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对外汉语教学现如今已经被普遍认为是一门学科,是语言教育学科下第二语言教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核心内容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这样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与母语教学有着不同的培养目标,并且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与母语教学有很大差异。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实际上就是研究学习第二语言跟学习第一语言有什么不同,学习外语跟学习本国其他民族语言有什么不同,学习汉语跟学习其他语言有什么不同,这些不同点对教学提出了一些特殊要求。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掌握有关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 首先,第二语言习得环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语言课堂环境,主要指教师、学习者以教材为内容,相互之间进行的各种操练和交际性的语言活动。首先通过汉语本身的特点来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语音教学中声调、轻声、儿化是其重点。如:“那个人没劲儿”读成“那个人没劲”,句义就从“那个人没有力气”变成“那个人没有意思”。由此可见,能够区别意义的儿化音应加以重视;汉字中汉字的写法、区别同音字和多音字,对于外国留学生也是重点。汉语同音字特别多,学生一定要注意辨析,避免写别字;词汇教学中的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同义词、近义词的选择、运用,一直以来是其重点。近义词从形式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义近而形不同,另一类是义近形也近的,比如那些有相同语素的双音词语;语法方面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句子与短语构成原则的一致性,句法有很强的意合性等是其重点。上述所列举的重点是第二语言习得环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起到的基础性的作用。 充分利用第二语言习得环境的研究,可以充分提高对外汉语教育的效率。我国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有着位移的目的语社会语言环境,也有着提供丰富经验的课堂语言环境。如何充分利用社会语言大环境和盖上课堂语言小环境,并把两者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习汉语的效率。聚义来说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课外时间活动和社会语言环境的交际活动三个途径来实现第二语言习得环境的充分利用。第一,在课堂教学中出了知识点的讲解外还应注入交际性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用已经掌握的只是活学活用,从而提高运用汉语进行焦急的能力。有些对外汉语教材的书面语含量较高,只是按照教材内容让学生来掌握书上的语言点,学生会陷入被动的学习局面。因此,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语言进行灵活的交际性的教学活动,进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学习的语言可以在使用的过程中得以扩充和深化从而提高学生对汉语的应用能力,增强对汉语言文学和中国文化的感悟能力。 第二,要把教学相关的各种内容纳入到课外活动中,进行生动有趣的实践教学,通过开展课外语言实践活动,学生不但可以增加语言实践机会,还可以学到很多活的语言,让他们既有成就感又能巨剑体会到汉语的独特魅力。同时,在活动中,使学生开阔眼界,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号汉语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第三,引导学生到实际的汉语环境里去学习语言,有很多学生不喜欢到世界的汉语环境中,总是待在学校的小范围里。因为他们在显示的交际环境中,对各种各样的谈话并不能完全理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复习纲要附参考答案

《第二语习得理论》复习纲要 第一章引言 1、二语习得研究者的研究对象一般是群体,而不是个体,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10 二语习得研究中,研究者的研究对象一般是群体,研究结论也是对某个群体而言。但作为二语教学的老师,他更加关注一个个的个体,他关心的是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很好的掌握第二语言。这种情况下,二语习得研究者得到的结论,很可能对进行教学的老师的指导意义不是很大。因此,二语习得研究者有必要加强对个体的研究,而不是局限于群体。 2、你认为什么是学外语的最好方式?9 第二章人 1、什么是一语习得的行为主义模型?提出者是?16-17 一语习得的天生论模型的理论基础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天生论认为人的大脑中有一个语言习得的机制,小孩出生后在任何一个语言环境中,都能利用这个语言习得机制学会所在环境的语言。这种观点与观察到的现象是一致的,所以有较强的解释力。 2、什么是一语习得的天生论模型?18-19 3、什么是一语习得的社会互动模型,提出者是?20-21 4、什么是文化适应模型?如何评价?24-25 5、什么是perceived social distance?(另一个是social distance,在文化适应模式节)26 perceived social distance是与social distance相关的一个概念。Social distance通常指人们在社会经济地位方面的差别,而perceived social distance则指学习者部因素的差别(比如对讲所学语言的人的态度,对讲这种语言的社会的态度,对讲这种语言的人的文化价值观念的态度等)。Acton研究了perceived social distance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态度介于两种语言文化价值观的学生,学习成绩最理想。 6、文化适应分哪几个阶段?29-30 7、什么是言语适应模型?是谁提出来的?30-31 二语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文化的态度影响学习过程,言语适应模型认为人们之间的交谈包含三个不同的过程,即交谈双方保持他们各自的说话方式,让各自的说话方式与对方显得越发不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问答梳理大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问答梳理 1.如何区分“母语”与“第一语言”、“第二语言”与“第二语言习得环境”? 答: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母语通常就是第一语言,但也有例外的情况。比如在美国出生的汉族儿童, 他最先接触和习得的是英语,英语就是他的第一语言,而他的母语仍然是汉语。 第二语言指学习者在习得第一语言之后习得的语言,第二语言习得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第二语言是相对于第一语言就语言习得的时间顺序而言的。第二语言习得环境跟时序无关,着眼于在哪儿学。 2.如何区分“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 答:从习得方式和环境两方面区分。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式,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的方式,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naturalistic SLA)以交际的方instructed SLA)以教学指导 3.什么是语言能力?什么是语言表达? 答:语言能力(competence )是一种反应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语言表达 (performance )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是关于语言的知识,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语言能力

5.如何看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关系? 答:(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的关系: 都关注语言和语言的获得 揭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机制揭示人类心理现象的特点和规律 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习得过程、习得机制儿童母语获得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 从语言学角度、认知角度、社会语言学角度、 社会与文化角度来描写和解释

第二语言习得概论学习资料

一、第二语言习得三大研究方法有什么不同? 1.主张通过不断地刺激——反应规则掌握学习第二语言;心理学上主张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刺激、反应、强化在心理学上的作用;语言学上主张结构主义,强调语言的结构;语言教学上多采用听说法,希望通过不断地操练结构让学生掌握第二语言。 2.强调学习者的内在因素,支持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机制,认为人类有一个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须通过激发这种机制来学习语言;心理学上主张心灵学派;语言学上主张形式主义;认为教学的作用是间接的,需要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激发语言习得机制,并对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机制重设参数; Eg:母语——桌子,参数重设为table 3.认为习得是学习者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心理学和语言学上倾向于认知派;在语言教学上提倡多元互动 二、学习和习得有哪些方面不同? 1.获得方式:习得是在自然语境中进行非正式语言交际得到语言知识;学习是经过正式的 讲解、模仿、操练、记忆而得到语言知识。 2.心理过程:习得是潜意识地自然获得;学习是有意识地掌握规律。 3.获得的知识类型:习得是隐性知识;学习是显性知识。 4.环境不同:习得一般是在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下自然获得;学习主要在课堂环境下进行, 可能有目的语环境,也可能没有; 5.学习效果:习得需要大量的时间,习得效果一般都较好;学习花费时间一般较少,但学 习效果通常不佳; 6.对语言意义的重视度:习得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上;学习的主要注意 点在语言形式上,有意识的系统的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经常忽略了语言的意义。 三、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有什么不同? (一)Ellis主张社会语言学,认为区别在于方式和社会环境: 自然的SLA以交际的方式获得,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 有指导的SLA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通常在课堂环境中发生。 (二)Klein主张心理语言学,认为区别在于学习者的注意和动机: 自然的SLA的动机是本能要求,潜意识的,获得语言功能、意义、内容; 有指导的SLA的动机是目标明确的、有意识、计划、系统的,注意掌握语言形式规则。 四、母语与第一语言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联系:通常情况下,母语=第一语言 区别:非典型情况下,母语不是第一语言。 Eg: (1)父母皆华侨,孩子的母语为汉语,因父母想让孩子尽快融入当地环境,首先会接触当地语言,则孩子的第一语言为当地语言。 (2)父母来自不同的种族和国家,则孩子的母语为父母语,第一语言可能是父母语的任意一方。

浅谈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对外汉语语法课堂教学

浅谈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 摘要: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教学多年来也一直处于第二语言教学的中心地位。与此同时,语法教学一直都是第二语言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从最早的语法翻译法到听说法、认知法都十分重视语法规则的教学。本文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出发,探讨对外汉语课堂上的语法教学。关键字:第二语言习得对外汉语语法 语法教学是对目的语的词组、句子以及话语的组织规律的教学,用以指导言语技能训练并培养正确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汉语言规律,从而正确使用汉语,发展汉语交际能力,快速而有效地提高汉语水平。也就是说,“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进行语法教学,其主要的目的是把语言作为一种运用的工具来学习,而不是把语言作为一种规则体系来研究;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学生学习语法,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学会一种技能,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①,不是为了“明语法的理”②。不掌握目语遣词造句的规律,就难以正确理解和表达。 一、不同的第二语言教学流派对语法教学的不同的理解 1.认知派与经验派 (1)语法翻译法 语法翻译法是又称“传统法”或“古典法”,是以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为纲,依靠母语,通过翻译手段主要培养第二语言读写能力的教学法,这是第二语言教学史上最古老的教学法。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语言家为奥伦多弗(H.Ollendorff)等对语法翻译法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阐述,使之成为一种科学的第二语言教学法体系。 在语法教学上,语法翻译法以传统语法作为教授外语的基础。“语法是语言教学的主要内容,强调记忆语法规则。”③语法讲解采用演绎法,先讲解语法规则,例句,然后在练习中运用、巩固规则。主要的教学方法为讲解与分析句子成分和语音、词汇变化与语法规则。词汇教学多采用同义词与反义词对比和例句示范法;讲解与分析语法基本上采用演绎法,即教师给出规则或结论,要求学生记忆和用规则解释课文。 语法教学法在语法教学上的优点在于学生学习掌握语法规则,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外语和运用外语的能力。然而,语法翻译法过于强调语法在教学中的作用,语法讲解从定义出发,根据定义给例句,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语言水平。语法与课文脱节,脱离现实生活实际的例句和课文。这种教学法“不仅不利于对语言的运用,而且对语法规则的描述也是不完整的。”④ (2)直接法 直接法又称“改革法”或“自然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西欧,主要是法国和德国。 ①陈枫,《对外汉语教学法》,中华书局,2008 ②参程堂,《对外汉语教学目的原则方法》,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 ③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④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 要点概括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 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 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11.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12.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13.语言表达: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第二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第一节对比分析 一对比分析产生的背景 对比分析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二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 1.对比分析假设的理论阐释包括三个方面,即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分析方法以及对比分析的两种观点。 2.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是语言迁移。包括三个方面: 1)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会把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连同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中去。 2)当学习者的目的语与母语结构特征相似时,就会产生正迁移,学起来比较容易;当目的语与母语结构特征有差异时,就会产生负迁移,也就是母语干扰,学起来比较困难。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