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闾山派的由来、发展与现状

道教闾山派的由来、发展与现状
道教闾山派的由来、发展与现状

道教闾山派的起源、发展与现状

林兴华

摘要:闾山派,又称闾山道、闾山教等,是发源于福建本土的唯一道教流派,其形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道教闾山派遵许真君为始祖,临水夫人为法主。自唐至北宋,临水夫人法事科仪不断吸取道教净明宗和其他流派的科仪,同时兼容儒释大家文化内涵,逐渐发展成为道教闾山派。道教闾山派分布于全国各地及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各国。古田临水宫祖庙是道教闾山派唯一现存的圣地,是闾山派的神圣核心区。2015年成立的?古田临水宫祖庙道教闾山派协会?有会员500多人,会员分布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

关键词:闾山派临水夫人临水宫朝圣核心区

目录:

一、闾山派简介

二、闾山派的由来

三、闾山派的发展

四、闾山派的现状

结束语

一、闾山派简介

道教闾山派的形成有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任何一种宗教都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由于发展,才有了宗派。闾山派是道教的一个重要流派,有着悠久的渊源。简单地说,其形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

闾山派,又称闾山道、闾山教等,最早源于闽越故地的原始宗教。由于其不断吸收与融合道教派系中净明道、灵宝派诸派的宗教形式以及儒释两家的精华,逐渐形成一个以福建为中心向外发展的一个派系。这对于闾山派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定论。因为现在民间还有很多巫术,尽管很有历史渊源,在民间也很多信众,但还达不到道教的层面。这个定论告诉我们,闾山派是道教支派,是属于国家宗教范畴,纳入国家宗教管理体系的。

一、道教闾山派的由来

中国的道教从创始起,就支派纷呈。道教起源于东汉顺帝时期,到了三国时期,还不到一百年时间,就出现了许真君分立出来的闾山派。

许真君,闾山法主道坛中称许九郎,道书中称许真君。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的名字叫许逊(239年-374年),字敬之,号旌阳,河南汝南人。作为闾山派创始人的许真君,他的许多历史记载和传说,都成了闾山派理论基础和道术源头。

孝道是闾山派的核心理论基础。从历史和现实看,闾山派临水夫人文化被归结为妇幼保护、保境安民、舍身救难、嫉恶如仇等神职功能。其实,这些只是社会功能的表面化的总结。就以上诸多神职功能中,都可以提炼出孝道理论的精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统治国人思想两千多年,其在民间有着深厚的基础。资料记载:?逊年七岁,无父。躬耕负薪以养母,尽孝敬之道。与寡嫂共田桑,推让好者,自取荒者,不营荣利,母常遣之:‘如此,当乞食,无处居’。逊笑应母曰:‘但愿母老寿尔。’?可见,闾山派从其祖师爷起就开始有了极其典型的孝道记载。我们还应当看到,史料记载中的许逊孝道是发生在中原的河南。也就是说,许逊接受过厚实的中原先进的文化,是在当时正被提倡的儒家学说的氛围长大的。?真君弱冠,师大洞君吴猛,传三清法要,乡举孝廉?。西晋?太康元年(280),起为蜀郡旌阳县令,时年四十二?。后因晋室纷乱,许逊弃官东归,周游江湖,后与吴猛一起以南昌西山为中心传播孝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许逊先是宣扬中原广被推崇的孝道文化,得到了广大民众的信服,而后才形成有别于其他道派的闾山派。在许真君成道后,被后人作为座右铭的《许真君格言》中,依然将孝道摆在开篇的重要位臵:?存心不善,风水无益;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孝道是社会和谐的稳定剂,是民族人伦健康发展的动力。许真君创立的道教闾山派

能得到民众的广泛信仰,其所倡导的孝道无疑是重要的思想基础和传承发展的动力。正是有了这个百姓心中拥有的共识基础,许真君创立的道教闾山派才会得以发展传承,以致千年盛而不衰。

斩蛇除魔是闾山派独有的的道法。自汉至明,从南岭、戴云山到武夷山脉的北坡起,一直到靠近沿海的广袤群山中,原始森林密布。在密不透风的森林底部,积累着数千上万年的腐枝败叶。这些腐烂的枝叶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气体,称为?毒霾?。一旦风向、风力变化,这些毒霾就大面积地移动。若是毒霾罩住了某个村子,整个村子的人就会一夜中毒死光。在宗族发展及其艰难的时代,这无疑是比?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庭式不孝要可怕得多。南方多蛇,大可食人,小有剧毒,严重危及人们的生存。在生产力和认识能力比较原始的时代,人们认为毒霾是蛇吐气而成。因此,蛇即为妖,是人们的共识。再这样的自然与历史的背景下,斩蛇除魔是民众的渴望。由于交通、信息和文化的隔绝,武夷山南坡的广大山区,广泛流传从原始社会流传下来的巫觋。以较大的聚落为中心,巫师们各自为阵,自成一体。由于其长期的垄断,或强敛钱财,或敷衍了事,当地村民逐渐形成一种无奈的心理。许逊以其在青年时在?大洞君吴猛?那里学到的?三清法要?,与师傅吴猛共同祭起斩蛇的大旗,有师出三清的道法传承,又有中原孝道为理论基础,在当地名压前师,道

教净明宗应运而生了。

综合史料来看,闾山派真正得以发扬光大的是临水夫人。许逊的道教思想自唐中叶传入闽。相传东晋宁康二年(374)八月十五日,许逊修道成功,带全家42人拔宅飞升,鸡犬悉去。这就是脍炙人口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成语的由来。也就是说,入闽的许逊已经成仙,在闾山授徒。临水夫人陈靖姑出生巫觋世家,受家庭影响,十三岁入闾山学法,拜许真人为师,十五岁学成归来。二十四岁斩白蛇。当时,白蛇头屡斩屡生。最后,白蛇被斩后,头钻入古田临水的岩石之中,留下了一个斗大的洞口。临水夫人恐白蛇再生,遂坐化洞口,羽化成仙。我们现在看到临水祖庙陈夫人神像底座下白蛇洞口即是临水夫人的灵迹所在。

许真君在南昌一带留下了许多斗蛟斩蛇、为民除害的神奇故事。与师傅相比,临水夫人斩蛇除妖更加具体化、形象化、情节化。其神圣形象在福建已经大大超过师傅许真君。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福建的交通信息比南昌更加闭塞;福建的毒霾与蛇较江西更多,民众的心理需求更甚;中原先进的儒家文化,即孝道文化开始逐渐占上风。临水夫人羽化的当年,临水当地民众即开始筹建临水庙,次年落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从临水夫人坐化白蛇洞口成仙开始,道教闾山派就开始形成。由于临水夫人威灵广布,其信仰在福建广大地区的民众所接受,由于临水夫人学法闾山,也由于

五代十国时期闽王的信仰与推崇,真正意义上的道教闾山派在福建确立。临水夫人被广大心中确立为闾山法主。经过一千多年的传承发展,道教闾山派已经形成以古田临水宫祖庙为核心了。2015年成立?古田临水宫祖庙道教闾山派协会?有全国27各省市自治区代表报名参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道教闾山派向全国辐射的广度和在全国的影响力。

道教闾山派是以中原先进的孝道文化为理论基础,传承发展道教三清派静明宗道法,结合当地巫觋之巫法精华而发展,进而以古田临水宫临水夫人?陈靖姑信俗?为主,而独立成为道教新的支派。

二、道教闾山派的发展。

闾山派产生于唐末,在五代十国时期就有广泛的影响。在宋代,法主临水夫人就得到了赐封,其信仰得到广泛的传播。福建的社会生产真正得到大规模开发,是始于明代。虽然,在唐宋时期,福建的福州、泉州等沿海平原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已经比较发达,但绝大多数地区还是山高水险,原始森林密布,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文化交流鲜闻。古田临水宫的?陈靖姑信俗?作为闾山派夫人教一脉,成为一种文化传播平台,在闽中广大地区得到迅猛发展。在闾山派的起始阶段,由于长年战乱,北方移民到两涌入福建。他们带来了先进的中原耕作方式,同时也带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闾山派又显得巫觋成分太重,文化含量相

应较轻,因而在北方移民较多的聚落,很难引起强烈的反响。

真正让闾山派在文化、科仪产生重大变革的是北宋仁宗朝的一次对地方信仰的毁灭性打压运动。在有着深厚文化的北方移民,带来了北方佛教、被他们认为是真宗道教的全真教和正一教。在他们看来,?南蛮?的地方信仰是野蛮落后的。巫师巫师强取豪夺,诈骗钱财事件不断发生。并在当地形成政治势力,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的地方的管辖,严重抑制了北方生产方式和文化的传播,进而产生威胁移民的生存。北宋仁宗朝鉴于此,下旨南方?禁巫?,开展?毁淫祠?运动。

所谓淫祠,就是官方不认可的民间信仰极其活动场所。在朝廷?毁淫祠?的高压下,除道教、佛教之外几乎所有的巫术场所都被认定为?淫祠?。《三山志》卷九《公廨类〃诸县祠庙》:?景德中(1004-1007),李堪为宰,毁淫祠数百?,?李堪《古田县记》云:‘风俗秕瘁特甚,饬怪戾常,祈求于神祟,福祸出入,乘人怖疑,以求所欲者,浸漫也。’乃毁淫祠三百一十五所,化其墟成嘉谷二百一十三亩。??毁淫祠?运动在统一民众思想,端正民间信仰,对提高民间信仰的文化含量等均大有裨益。夫人教的发源地古田临水宫因有先皇赐封,虽不在被毁之例,但法师们不得设道场做法,断了生活来源。当时,闾山派道士(师公)遍及各村,从业者甚众。道士们为了生存,开始了无奈的变革。

开始,道士们只是依样画葫芦,官方允许那一种科仪可以公开活动就学哪一种宗教科仪。佛教是官方提倡的。道士们就学着佛教科仪的动作,唱自己的词,为人家做醮仪。因为夫人教已经深入人心,不念唱夫人教的词,民众不接受。于是便有了?师公偷吃和尚饭?的俗语。为了迎合北方移民,观音菩萨、弥勒等佛(神)像也堂而皇之地进入主祀临水夫人的宫庙。同时,北方移民为了融入当地社会,也开始接受闾山派科仪。道教正一派原是闾山派的始祖。但事隔数百年,静明宗等已经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变革之中的闾山派,不断汲取灵宝派、茅山派等诸派的符咒科仪。这种变革使闾山派科仪融合了大量先进文化,有了更强的生命力。

这场无奈的,无意识的变革,是道教闾山派向前发展的一个拐点。正是融合吸收了道教诸派和佛教的精华,使得闾山派有了深厚的历史渊源,厚重的哲学底蕴,顽强旺盛的生命力。

到了明清时期,福建社会已经没有了北方移民与当地人的区别。即使有大量的移民,但是,由于福建文化层面与北方文化已经融合一体,移民的人数已经不会超过当地的人数。即使是移民入闽,也要接受当地的文化信俗。因此,明清时期,道教闾山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科仪、词曲、音乐等已经定式,并得到不断的传承和发展。

临水夫人信仰有一种民间信仰成为道教的一支新的道教流派,得益于北宋的那场改革。如今,临水夫人信仰能拥有全球8000多万信众,也得益于那场变革。一种民间信仰转化成道教的一支流派,闾山派是全省诸多的信仰中是唯一的,在全国也不多见。

三、道教闾山派的现状

道教闾山派分散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其道士为散居道士,即不住道观(宫庙),而是分散居住在自己的家里。

闾山派尊许真君、临水夫人为法主。但是,各地的闾山派弟子所供奉的神主不一定都是这两位法主。目前能知道的,盘古王、阿修罗王、头陀王、闾山九郎、蒙山七郎、横山十郎、赵侯三郎、张赵二郎等均在闾山派祀神之列。尽管如此,各地闾山派的祀神还不一定是以上所列神。闾山派设醮做法事以神坛中心。各家所得到的传承渠道,也就是续传的坛的流源不同,所祀的神也就不同。这些神往往是与当地的风俗习惯紧密相连的。道教闾山派能得以长盛不衰的传承发展,就是因为与当地的民俗息息相关,才有着厚实的社会信仰基础。

当然,闾山派的祀神并不是杂乱无章的。闾山派道士祀神时,虽然主祀自己法坛供奉的神,但闾山法主许真君、临水夫人都是必请的。闾山派如果失却闾山法主,那就不成为闾山派了。

那么,怎样在现存的无以计数的巫觋中辨别出闾山派呢?

道教闾山派有着自己显著的特征。1、祀神为闾山法主许真君、临水夫人;2、主要法事为追荐亡人灵魂升天或在阴间为官;3、独有的法器为鸣角;4、举行请香接火仪式。至于保境安民、祛邪消灾等甚至功能,是神所共有的神职功能,闾山法主当然有之。

追荐亡灵升天道事科仪起源于许真君坐化升天之日。史料记载:许逊仙去后,其弟子们仍在西山的许宅立祠传道,并将西山许宅的故居改建为游帷观作为祭祀场所。此后,每年许逊升仙之日,?四乡百姓聚会于观,设黄箓大斋,邀请道流,三日三夜,升坛进表,上达玄元,作礼焚香,克意诚请,存亡获福,方休暇焉。?这便是闾山派祭祀科仪和追荐亡灵道场的原始模式。灵魂升天为仙是道家世代追求的的终极结果,也是普通百姓最大的愿望。

鸣角是由牛角发展而来的。南方多水牛,水牛角是原始时代狩猎的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用于驱赶野兽。古人认为,鸣角能驱赶野兽,而野兽为邪物。所以,闾山派沿用了当地民众的做法,将鸣角升华为驱邪降魔的号角。

从历史和现状看,闾山派不能像兄弟道派拥有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龙虎山那样的道教名山作为朝圣之地。闾山派虽然以福建为中心,但缺少一个道教名山作为核心。

闾山派因闾山得名。然而,这座闾山究竟在何处?这确实很难定论。为什么难以定论?

现存的闾山有三说,一为地理上的闾山,位于辽宁省锦州市境内,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为庐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江西九江境内的名山。三为传说中的闾山,位于福州台江的江底。

为什么作为在江南有着广泛影响的道教闾山派不能确定自己教派的名山呢?我认为要从闾山派产生的历史时期的自然条件、教派特点这两方面去探索。

假如说,当时真的庐山就是闾山,由于山隔水阻,交通不便,即便弟子们有心前去朝圣,也难以成行。更甚者,由于地域闭塞,造成文化与交流落后。以致使闾山派内长期没有产生学着。而除福建和广东广西之外的江南地区,水路较发达,因而交通较方便,进而文化交流频繁,使发达先进的文化得到广泛的交流。因为文化发达,就产生了许多的才高八斗的知识分子,尤其的道内的知识分子,他们著书立说,将自己教派的名胜、理论、科仪体系等等广布于天下。由此代代相传,使后代有了引经据典的文字之本。我们闾山派的闾山,见诸文字,流传最广的是清代文人写的《闽都别记》。作者里人何求不是道中之人。其著述的是以福州为中心的乡间轶事逸闻。不过,闾山派传闻能被收录书中,也说明了闾山法主陈夫人在闽地区的影响力。可是,闾山被写成沉入闽

江底,这一说成了很明显的神话传说。若是现在再去确认其他的山,如庐山等,为闾山派的本山,都已经回天无力了。

另一个原因就是闾山派存在的特点。闾山派道士是属于散居道士。因为是散居,各自都有自己的坛。道士以坛为中心对外做道场。坛代代相传,形成了地方区域的狭隘思想。这样,闾山派弟子首先注重自己坛的传承历史,其次才敬奉法主,再次是熟知法主由来,最后才关心到法主源于闾山。这样,闾山只是一个概念,至于山是不是实有其山已经不重要了。没有文字流传,没有道内人士出面勘误指讹,只好任凭说书人演绎,说成是?沉于江底?。

由于闾山派都有自己的法坛,各自敬奉的神明大多不同,所尊的法主也不尽相同。由于历史的原因,闾山派宫庙、道士之间横向联系比较少,区域范围的联系更少。这也是闾山派不能形成以一座名山为核心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当今文化兴盛的历史背景下,闾山派应当吸取失掉(至少目前还没有定论)闾山本山的教训,闾山派弟子加强理论学习,尽量著书立说,完善、深化自己流派的理论,同心协力,共尊法主临水夫人,使闾山派借着当今盛世,发扬光大,共创辉煌,

道教闾山派有西汉许逊创立,由临水夫人神迹广布而独树一臶。在一千多年的漫长传承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曲折的过程。道教闾山派有着巨大的包容性,使得其教理融儒释道

一体。其思想理论和行为科仪几乎囊括了哲学、伦理学、美学、文学、音乐、舞蹈、艺术等所有社会科学。道教闾山派以古老的闽越巫觋为科仪核心,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道教体系。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道教闾山派还没有形成一个区域或一座名山为朝圣核心区,各坛之间也缺少横向联系。在当今交通、通讯高度发达,社会经济繁荣发展,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闾山派弟子应唯法主临水夫人是仰,团结一致,使闾山派在道教诸派中成为著名流派。

道教的起源及其社会作用

道教的起源及其社会作用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道教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创造了独特的思想文化,学术界与道教界基本上是有共识的。然而,道教成立的时间至今仍存在不同的看法与分歧。至于对道教作用的评价,更是仁者不一。 对于道教产生的时间问题,历来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道教由皇帝和老子创立,称其为“黄老道”。以皇帝道历纪元,其元年作为道教创立的年份,以此计算,道教创立至今已有4700年多的历史。另一种意见则认为道教是东汉末年由张陵创立,至今也已有1800年的历史。而当今的道教界人士虽有“东汉张陵说”但更多时候则表达了“黄老道”的看法。再追溯到民国以前的道教文献,就不难发现,皇帝对于道教而言的确拥有开创者的地位。《正统道藏》中,讲述历史的神仙传记之第一部是王瓘的《广皇帝本行记》,该书采撷了先秦《列子》、《庄子》等古籍有关皇帝的资料,通过综合加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关于皇帝修行道德、治国修仙的故事框架,凸显了皇帝在道教中的领袖作用。《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这部书被道教视为“资治通鉴”开篇第一卷第一位神仙人物就是轩辕皇帝。其作者赵道一在叙述了皇帝诸多坟事之后评论说:“轩辕屈皇帝之尊,礼七十二师,然后垂衣裳而天下治。当是时也,君明臣衣,民淳俗朴。以有天下而不耻下问,是故神人悉愿归之,民到于今称之。此后世所以

有皇帝王霸之品者,于此乎可见矣。”“神人悉愿归之”,充分表明了作者把皇帝作为道教组织的观点。在作者看来,归向皇帝的不仅是作为信徒的“人”,还有被人作为崇拜对象的“神”。“悉愿”二字值得注意,“悉”指全部,“愿”是自愿。人神归向皇帝就不是个别行为,而带有全局性意义。赵道一的评述并非个人看法,而是代表了唐宋以来道教界的根本主场。这种以皇帝为道教创始的看法不仅一直得到大陆道教的坚持。而且得到了港台以及海外华人道教组织的继承。港台以及海外道教界也采用皇帝纪元之道历,说明海内外道教界都认可以皇帝作为道教创始的首要标志。然而,当我们回头看看,1980年以来甚至更早以些时候出版的学术著作,就会发现另一种不同的情况。除了个别学者同意道教界关于“皇帝创始说”之外,绝大部分的道教研究学者都采“东汉成立说”无论是道教史著作还是一般的专题研究论著,无论是专著还是论文,在阐述道教诞生问题时尽管也会把文化渊源追溯到皇帝时期甚至更为久远,但在言及道教成立标志的时候,则把眼光定在张陵所创立的正一盟威之道等东汉时期的道派。由于学者的论述有一套内在的逻辑,看起来也相当合理,但这种论说实际上并没有得到道教界的普遍认同。虽然在一般情况下,道教界也学术界并不会产生冲突,但问题毕竟是存在的。 造成以上分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是对宗教要素看法不同,认识角度不同,不言而喻,大部分学者们判断道教成立标志是根据一般宗教要素做出的。按照大部分学者意见,构成

中国道教与科学

中国的道教与科学 一、道教的起源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中国的传统宗教,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得道成仙、救济世人,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主要经典。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但直到汉朝之后才有教团产生,其个别派系为奉老子为道德天尊,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 道教的根,深植于中华文化的母体之上,可以说,自从中华大地上有了智慧的人类,中国道教的胚胎就开始孕育、发生了。道教的源,包罗自然崇拜、原始巫术、鬼神信仰、神仙方术、阴阳五行、谶纬神符、方仙道、黄老道和儒、墨、阴阳诸家学说以及燕齐文化、巴蜀文化的某些部分;可以说,凡是能参与历史宗教形成过程的中国文化(包括主流部分和非主流即异端部分)的诸因素,都一齐向着道教的发生与形成,情有独钟地奔涌去了。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包括道家、术士等)被认为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成神仙的方法。 二、道教文化对古代科学技术的影响 (一)从积极方面看,在科学技术上,道教文化崇尚自然的思想,为发展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不朽的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科学的起源和发展是与道教文化分不开的。中国古代的化学、矿物学、生物学、医药学等大都发源于道家。 1.仙道贵生——道教的长生观及对中国医学和养生学的影响。 对生命或长寿的思考是人类的一项最具普遍意义的课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最为悠久而光辉的主题。而在这追求生命长久的漫漫历程中,跋涉得最为劳苦艰辛,表现得最为执着热烈,所留下的足迹也最为鲜明深刻者,当数中国的道教文化及道教思想家、养生家们。道教的长生方法主要包括清静无为、节欲避害、阴阳平和、形神相安及心斋、坐忘、服气、服饵、外丹、内丹、导引、行蹻…它们都分属于养神、养形、适应自然三大部分。其中导引按摩、道教气功、道教武术、呼吸修炼都是流传较广的养生之术。除此之外,对传染病和体内寄生虫的认识和防治,在道教的科学探索中得到了提高。从早期道书对人体内“三尸”的讨论,逐渐发展出对体内具体的寄生虫的观察和防治。葛洪《肘后备急方》首次记载的以青篙治疗疟疾的方法, 具有

道教起源与发展

道教起源与发展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为其主要经典。道教是以先秦道家为思想渊源,吸收、融合其他理论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的我国本土宗教。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其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之一,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道教的渊源,可以追溯至中国古人渴求长生不死的心理和行为中。考古发现:早在一万八千余年前,中国的原始人类就已表现出他们对生命存在的顽强追求,如这一时期的“山顶洞人”曾在死去的同伴身上撒上一些象征生命之红色的赤铁粉,以图唤回逝者的生命。上古时代,已有人开始学仙,历史记载轩辕黄帝“且战且学仙”,“问道于广成子”,后修道成功,于鼎湖白日乘龙升天。记录古代先民生活的《山海经》中,也有关于“不死国”、“不死民”、“不死树”和“不死之药”的记载。战国时期,人们又多相信东海中有蓬莱等神山,由此出现了许多以追求不死成仙为务的方士,被称作“方仙道”。“方仙道”在秦汉时期曾活跃一时,是后世道教的前身之一。 “方仙道”的活动,多属具体的实践行为,而较少有理论的成份。后世道教的思想理论,主要来自于先秦道家哲学。春秋时期,老子著《道德经》五千言,阐发了一套关于宇宙

万物产生、存在及运动变化的理论,认为“道”是宇宙万物得以产生的根源及赖以存在的本体,主张人的活动应当遵循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由此开创了道家学派,并为后世道教的发展奠立了理论基础。战国时期,又有不少人依托黄帝、老子之名来阐发养生、治国理论,被称作“黄老道”。“黄老道”的学说,已不仅限于老子道家,同时还吸收了儒、墨、名、法诸家之长。这种融诸家学说于一炉的“新道家”,在秦汉时期影响很大,同属后世道教的前身之一。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形成和确立的时期。东汉末年,张道陵作《道书》二十五篇,从而创立了天师道。在中原地区,张角创立了太平道,组织民众举行反抗东汉王朝的起义。天师道和太平道的出现,令道教开始成为有严密思想体系和组织制度的教团,被认为是道教成熟宗教形态正式形成的标志。 两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中涌现出了大批新的道经,并出现了许多新兴的道派,如灵宝派、上清派、三皇派,以及推崇外丹烧炼的金丹道等等。不仅如此,当时道教中还涌现出了葛洪、陆修静、寇谦之、陶弘景等一大批杰出的大师,对道教思想学说的发展、经典文书的整理、组织制度的完善、神仙谱系的制订等作出了很大贡献。在这些道教领袖的努力下,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无论是在思想观念方面、还是在行为仪范方面,都已显得较为完善。 唐宋时期,道教不仅信徒众多、宫观广布、倍受尊崇,而且在教理教义、修行方法、科仪制度等方面也有了巨大的

由张伯端开创金丹南宗,是中国道教史上一个十分重要流

由张伯端开创的金丹南宗,是中国道教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流派。与以往的内丹派别相比,金丹南宗无论是在具体的炼养方法上、还是在抽象的理论建构上,都有着相当大的突破和提高。特别是它关于性命问题的思考,更具哲理意味。对于性命问题的思考,无疑是整个金丹南宗的理论体系的核心。因此,在阅读南宗的典籍时,我们可以发现,与此问题相关的文字在其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当然,所有与之相关的讨论,如"神气"、"阴阳"、"心"等,并不总是直接在"性""命"的概念下展开,但如果我们以"性命观"来统摄所有相关的问题,却不仅有其传统上的依据,亦有其内在理路上的根由。 本文将以南宗的性命观为核心,着重研究整个南宗修持方法的理论基础。我们将尽量通过对其内在理路的把撑,尽可能多地呈现其原始的丰富性,而不是简单地用现成的理论框架来组织和整理材料。 一、性命 在南宗的思想传统里,相较而言,张伯端更喜欢用"性""命"这个概念来阐发自己的思想。然而张伯端并没有对"性""命"这个概念给出明确的界定。他在言及"性""命"时,更多地是指两种不同的修持进路,如《悟真篇序》云:"但以命术寓诸易象,性法混诸微言耳"。张伯端对于"性"的理解,较偏重于佛家"慧"和"觉"的方面,所以他常常以"本源真觉之性"、"真如觉性"等说法来指称"性",有时甚至直接援用佛家经典,将"性"等同于"正觉三昧"。他在《悟真篇·禅宗歌颂》中如是说道: 夫学道之人,不通性理,独修金丹,如此既性命之道未备,则运心不普,物我难齐,又焉能究竟圆通,迥超三界。故《楞严经》云:"有十种仙,皆于人中炼心,坚固精粹,寿千万岁,若不修正觉三昧,则报尽还散入诸趣",是以弥勒菩萨《金刚经颁颂》云:"饶君百千劫,终久落空亡"。故此《悟真篇》中先以神仙命术诱其修炼,次以诸佛妙用广其神通,终以真如觉性遣其幻妄,而归于究竟空寂之本源矣。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张伯端在谈到"性"的时候,更主要的是强调其觉悟的层面,其间受禅宗影响的痕迹十分显著。 张伯端以下,如石泰、白玉蟾等,在论及"性""命"时,更倾向于将"性""命"等同于"神""气"。石泰《还源篇》云:

道教协会内地正一派道士初授箓申请表

道教协会内地正一派道士初授箓申请表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国道教协会内地正一派道士初授箓申请表 填表日期: 2018年月日

中国道教协会教务部制 填写说明: 1.姓名、性别、民族、身份证号以本人身份证信息为准。 2.道名以教职人员证(道士证)为准,填写师父所起、符合本道派传统字辈的名称;道派要注明分支,如正一天师、正一净明、正一上清等,不可只填写正一派。 3.入道时间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准确到月,如2007年10月入道,填写为“”。 4.传度年月、传度宫观以传度证和度牒记载为准,时间要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准确到月,如2007年10月传度,填写为“”。 5.师父姓名及道名应当分别填写,如张金涛(张大铭),道名填写符合本道派传统字辈的名称,不得填写受箓法名(两名相同者除外)。 6.出生年月日时填写农历,以实际为准。如1985年八月初五子时,不可简单填写干支纪年或生辰八字。 7.教职人员证号以《道教教职人员证》备案号或《道士证》统一编号为准,必须已经在中国道协档案登记。 8.所在单位填写本人所在的宫观、道协、道教学院,在宫观的以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为准,一般由地名县(市、区)+宫观名称组成;在各级道教协会工作的,要注明具体工作单位,如某某省(市、县)道教协会;在道教院校工作的,要填写院校全称,如中国道教学院;散居正一派道士,要填写“某某县(市、区)散居”。 9.通讯地址填写本人居住或工作单位详细收件地址;本人电话一般填写本人手机号码。 10.申请授箓理由,请按照本人真实情况填写,要符合道教规范,并签署本人姓名。 11.本人从道履历,要填写入道以来从事道教事业的情况,包括何时何地在宫观或道协任何职务、从事何工作、有何功德或成就等。 12.所在单位意见,请本人所在的宫观、道协、道教学院签署同意推荐并加盖公章,散居道士由所在县(市、区)道协签章,未成立县级道协的,由上级道协签章。 13.地方各级道协意见,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市、县(市、区)道协签署同意推荐并加盖公章。 14.当地政府宗教部门意见,请加盖县级以上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公章。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及其基本信仰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及其基本信仰 道教发展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创立于东汉时期,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 道教发源于历史悠久的华夏大地,在洪荒时代,由于人力有限,经常受到自然灾害,所以人就对自然产生敬畏,希望得到自然的庇护,自此开始出现道教各种神的雏形,至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对自然敬信已发展到信仰天帝和天命。这些都为后来道教的发展及繁荣打下基础。东汉时期为道教的发展初期,其中,汉明帝身体力行,修心养性,并且在洛阳皇宫中积存了大量的秘书、列仙图和道术秘方。桓帝时曾派中常侍左官到苦县(今鹿邑县,是老子李耳的老家)祭祀老子,并下令将天下所有祠庙中的其他神主、偶像毁掉,改祀黄帝、老子。 隋唐时,道教发展达鼎盛时期。隋炀帝于大业元年(605年)建都洛阳,虽然对道佛均崇,但诏令道先佛后。洛阳御苑就是按道教传说中的三座神山仙境修建的。唐时,唐高祖曾下诏宣布道教为首,儒学为次,佛教第三,并自称老子后裔,大崇道教。直到北宋时期,道教仍在繁荣发展。北宋建都汴京,以洛阳为西京。宋太祖、太宗祖籍洛阳,因崇信道教。金元时期流传的道教为“正一道”、“太一道”和“真大道”,后陕西王重阳所创全真道在河洛兴起,上述三教均不再传。王重阳对道教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弟子又创了好几派,使得道观遍布。 明代嘉靖皇帝崇信道教,也大力推崇道教。但是,由于明初朱元璋对道教采取抑制政策,因而基本没有大的发展。清代统治者偏重佛教,曾宣布佛教为国教,所以禁止道教传播。虽在民间活动较盛,但道观及活动规模都很小。 民国时期,曾宣布废除道教,但民间仍有道教信仰活动。冯玉祥驻洛,倡导打神办学,很多道观多被用来办学,庙产亦被充公。到建国前夕,道教在洛阳几乎泯灭。1958年,人民政府实行宗教制度改革,原道教重点活动场所的职业人员和宗教活动相对集中,以便于管理。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与其他各教一样,道教活动全部停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事务部门恢复工作,对历次政治运动中的不适做法进行纠正,平反了冤案,退还庙宇财产,安置道教职业人员,在宪法允许的范围内,道教活动逐渐走向正常。 道教基本信仰 其一,道教基信仰是「道」,故称道教。道教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因此道教有了庞杂的神明系统,信奉的神仙有很多,如三官、四御、四值功曹、六丁六甲、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真武大帝等。 其二,道教的另一个信仰是相信人可以长生不死,道教认为道具有永恒的生命,获得它、保持它便可长生,这也叫作「德」。道教重生,追求长生,相信人通过求神或修炼可以得道,不仅可以享受人间的幸福,而且可以返本还元,与道同体,肉体永生,白日飞天,长存仙界。

道教文化

道教文化 道教是中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是在汉朝末年创立的。道教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之大成,以道学、仙学、神学和教学为主干,并融入医学、巫术、数理、文学、天文、地理、阴阳五行等学问。内容讲求长生不老,画符驱鬼。道教创立后尊老子为教主。 一.道教四大名山 江西龙虎山、湖北武当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被称为“道教四大名山”。 龙虎山为中国道教发祥地,道教正一派“祖庭”。龙虎山原名云锦山,传喻九十九条龙在此集结,山状若龙盘,似虎踞,龙虎争雄,势不相让。灵山秀水被神灵相中,即差两仙鹤导引张道陵携弟子出入于山,炼丹修道。山神知觉,龙虎现身,取代云锦。此后,龙虎山碧水丹山秀其外,道教文化美其中,位居道教名山之首,被誉为道教第一仙境。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武当山的道教信奉“玄天真武大帝”,据说“武当”二字即“非真武不足以当之”之意。现存的36处宫观大多是明代所建,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道教古建筑群。武当山既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又有黄山之奇秀、雁荡之幽雅。明代张三丰创建的武当派拳术闻名天下。 青城山公元143年,“天师”张道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被道教列为“第五洞天”,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誉。 齐云山因“一石插天,直入云端,与碧云齐”而得名,又称白岳,与黄山比肩而立,是徽州文化的杰出代表。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有诗:“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乾隆说“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三年之内两上齐云山。齐云山下的河流与小村浑不在意地分出了“阴阳”,点出了“鱼眼”,被张三丰看破玄机,成就了道教名山下,世界最宏丽壮观、形神兼备的天然太极图。 注:还有另外一说法:终南山是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因王重阳在此修道而得名) 二.道教三清 元始天尊是道教最高神灵三清尊神之一,元始天尊常以手持混元珠像居於大殿神像之中位。元始天尊的神诞之日是正月初一 灵宝天尊是道教最高神灵三清尊神之一,原称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灵宝天尊常以手捧如意之像居元始天尊之左侧位。神诞日为夏至日,约在农历五月中。 道德天尊是道教最高神明三清尊神之一即老子。其神像常作一白须白发老翁,手执羽扇,居元始天尊之右侧位。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之神诞日为农历二月十五日。道教以太上老君为教祖。 三.道教文化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义之一。中国传统道教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道教文化依然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挖掘和弘扬道教文化中诸如“无为而无不 为”“见素抱朴”“上善若水”“无量度人”“性命双修”“道法自然”等思想的积极因素,有益于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进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道教发展的一些思考

有关道教发展的一些思考 (版权所有,请勿乱转。如需转载,请联系博主) 摘要:本文系统地分析了道教自身结构和社会地位,观点鲜明地指出限制道教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人才,而壮大道教人才队伍的关键在于抱定“道兴教必兴”的理念,走“固本培元”的间接路线,通过借助科学发展观的潮流,解放教内思想,脚踏实地牵头发展和弘扬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优秀道文化,竖立起道文化在文化界的先进地位,强化千百年来道教传承和弘扬道文化的大本营的方式,吸引社会各界来关注、相信、加入、壮大道教大家庭。 关键词:道教发展人才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解放思想脚踏实地道文化 近来,道教界颇不太平,因个别不自律的道人行为不当,在人间世掀起滔天巨浪,让本就在宗教界处于弱势地位的道教,蒙受巨大冲击。 身为道教一份子,由是而想到当前道教发展所面临的种种问题。适逢崆峒山心忧道教前程,来函征取此类文章,惶恐之余,郁结于心的一些拙见,似也找到宣表之窗口。 于是提笔作文,将拙见略作陈述,惟愿贻笑于大方之家之余,能有幸为观教风者得焉,成来日兴教方略之参考。 道教发展,余以为,当从“知止”开始。“知止”者,知道目标也。知止而后能动。 道之儒者认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此言甚妙。虽说讲的是如何做人,但格物致知,用在道教的发展上,何尝不适用? 反思近年来道教的发展,不难发现:自改革开放,国家重视传统文化以来,道教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虽然一直在奋进中发展,但对于自身发展目标,却缺乏清醒认识。而目标不明,则不知所求为何,不知所求为何,则发展易限于迷乱和彷徨,而迷则易邪,彷徨则不前。两相作用,道教近来发生的某些道士行为不当的丑闻,则属必然。不光必然,将来还有发生的可能。长此以往,道教的健康、和谐发展,便没了保证。 因此,当务之急,乃是清醒地认识道教发展的目标,然后对自身进行定位,定位之后,安静下来,瞄准目标,根据实际情况,找出限制的因素,思考前进的方式,最后,才能在发展上有所得、有所成。

武当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

武当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据文献记载,汉魏六朝时,修仙学道之士荟萃是山。宋代道经尊此山为真武修炼之地,武当山道教正式形成。元代,武当山宫观教团日益发展。明代,自永乐皇帝大建武当山宫观祠庙始,明皇室长期奉行扶植武当山道教的政策,使其呈现出200余年的鼎盛局面。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进程中,武当山道教创造、包融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至今仍在中国社会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Wudang Mountains is our country famous Taoist shrines.According to historical records, the Han-Wei and Six Dynasties, cultivation way, meta is a mountain.The Song Dynasty: respect the mountain - the practice of Taoism officially formed, Wudang Mountains.The Yuan Dynasty, the Wudang Mountains Temple community development.Since the Ming Dynasty, Emperor Yongle Temple Temple was constructed in Wudang Mountains, Ming room pursue long-term construction Wudang Mountains Taoist policy, so that it shows the situation of its 200 years.In the long history of the evolution process, Wudang Mountains, embracing Taoism to create rich and colorful cultural content, is still in Chinese society has a broad and profound impact.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鲁迅,1918),它在中国文明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武当山道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得到历代统治者的捧持和推崇,明朝时达到鼎盛:先后被皇帝封为“大岳”(明成祖),“治世玄岳”(明世宗),使其地位高于五岳,被尊为“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雄镇打岳而祀超百代”。武当山成为专为朝廷祈福禳灾的“皇室家庙”、“天下第一山”(北宋米芾),在道教领域中取得了独尊的地位,成为全国最大的道场和全国的道教活动中心,影响深远,在中国道教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Taoism is China's native religion, "China is totally rooted in Taoist" (Lu Xun, 1918), it i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Wudang Mountains Chinese Taoism Taoism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its development, rulers of holding and respected, Ming Dynasty reached its peak: has been the emperor as "big mountain" (emperor), "Zhi Shi Xuan Yue" (Shizong), make its position above the mountains, was honored as the "four great mountains are arch then, five common ancestor" "Xianyue" crown "," town play Yue and worship of emi".Wudang Mountains is designed for the blessing of the "Royal Jiamiao s disaster", "the best in all the land" (song Mi Fu), in Taoist field was obtained in first position, becoming the country's largest temple and the Taoist activities, far-reaching, in the history of the China Taoism wrote down brilliant canto. 真武,古称玄武,民间俗称真武大帝。玄武本是中国古代宗教中的北方之神,其形象为龟蛇。道教兴起后,玄武被纳入道教神系,并与北极大帝信仰相结合,逐渐演变为道教大神。唐代宫廷中已供奉玄武神像,北宋真宗时因避圣祖赵玄朗名讳,乃改称玄武为真武。宋初已经在民间流行的道经如《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经》等,称真武是净乐国太子,在黄帝时入武当山修道,历时42年,功成飞升。南宋流行的道经《玄帝实录》等,称真武因降魔有功,被玉帝封为“玉虚师相、玄天上帝”。由于宋朝北方边境一直遭受游牧民族的军事威胁,为了乞助于道教神灵以解除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安定民心,宋朝君臣对道教皆相当崇拜,对真武神顶礼膜拜。宋真宗、仁宗、徽宗、钦宗、孝宗、宁宗、理宗诸帝虔祀真武,屡封尊号。上行下效,民间早有的真武崇拜也日益炽盛。元代武当山道士编刊了《武当福地总真集》、《玄天上帝启圣录》等经书,使真武神在武当山修仙得道的故事更丰满完善,进而使武当山成了世人崇奉的真武道场。 六朝时,武当山便被《荆州图记》称为“嵩高之参佐,五岳之流辈”。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编写的《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将武当山列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九福地。元成宗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加封真武神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的圣旨云:“武当

道教的产生与发展

.目前,中国最流行的五大宗教有佛教、道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其中只有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本文将简单向你介绍一下道教的起源、发展及一些基本知识。 一千八百多年前,道教在四川创立,后来逐渐流行到全国各地。那么它是怎么形成的那?其实道教并不像国外一些宗教一样短期内由某个人创立的,而是有一个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过程。道教最早的组织出现在东汉,三国演义里的张角便是太平道的创始人之一。历史上确有其人,传说张角是钜鹿人,他又两个弟弟,一个叫张宝,一个叫张梁。他的手下还有八大弟子。他们常以治病的方式传道,以河北为中心,经过十余年的时间,信徒总数竟达到了十万之众。张角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便自称“天公将军”,其弟张宝为“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于公元184年发动起义,起义军皆身着黄巾。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黄巾起义”。最后黄巾起义虽然被各地武装镇压了下来,太平道也随着起义的失败销声匿迹,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影响并没有泯灭,直至宋宣宋徽二年的方腊起义还公然尊张角为教主。顺帝时,张道陵用符水咒语给人治病,借此传教。因其治病的方法奇特,而且每有奇效,虽有投奔者络绎不绝。它规定:“凡信徒入教者,必须教五斗米。”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叫五斗米教的原因吧。张天师显然不像张角那么有野心,而是专心发扬道教,他在世时,五斗米教就已经有了道书、教义、组织和戒律,还崇奉老子为教主。不过在那个天下大乱、自立为王的年代,英雄岂有不出手之理。果然,张天师死后,其孙张鲁便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地方政府,虽然最后还是投降了曹操,不过五斗米教正借此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影响日大。 但是太平道和五斗米教的基本信徒都是平民百姓,其传播手段不依赖于官方,其交易简单、组织单纯,被后世称为原始道教。 而晋魏南北朝时期才是道教的成长期。这一时期涌现了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等一批著名的道教领袖,他们从神学理论、组织制度等方面对道进行了改造。使他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关系。既吸收了佛教的因果报应,地狱等观念。也吸收了儒家理论道德观。比如,人可以修炼成神仙,修炼就要有方术、道术。于是就产生了吐纳导引、外丹内丹、养气服气等众多理论。就这样,道教从开始的太平道、五斗米道逐渐发展。老子也成了至高无上的太上老君,更出现了门神、财神,王母娘娘等众多神仙。 如今,道教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大,而他独特的理论体系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道教协会内地正一派道士初授箓申请表

道教协会内地正一派道士初授箓申请表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中国道教协会内地正一派道士初授箓申请表 填表日期: 2018年月日

中国道教协会教务部制 填写说明: 1.姓名、性别、民族、身份证号以本人身份证信息为准。 2.道名以教职人员证(道士证)为准,填写师父所起、符合本道派传统字辈的名称;道派要注明分支,如正一天师、正一净明、正一上清等,不可只填写正一派。 3.入道时间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准确到月,如2007年10月入道,填写为“”。 4.传度年月、传度宫观以传度证和度牒记载为准,时间要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准确到月,如2007年10月传度,填写为“”。 5.师父姓名及道名应当分别填写,如张金涛(张大铭),道名填写符合本道派传统字辈的名称,不得填写受箓法名(两名相同者除外)。 6.出生年月日时填写农历,以实际为准。如1985年八月初五子时,不可简单填写干支纪年或生辰八字。 7.教职人员证号以《道教教职人员证》备案号或《道士证》统一编号为准,必须已经在中国道协档案登记。 8.所在单位填写本人所在的宫观、道协、道教学院,在宫观的以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为准,一般由地名县(市、区)+宫观名称组成;在各级道教协会工作的,要注明具体工作单位,如某某省(市、县)道教协会;在道教院校工作的,要填写院校全称,如中国道教学院;散居正一派道士,要填写“某某县(市、区)散居”。 9.通讯地址填写本人居住或工作单位详细收件地址;本人电话一般填写本人手机号码。 10.申请授箓理由,请按照本人真实情况填写,要符合道教规范,并签署本人姓名。 11.本人从道履历,要填写入道以来从事道教事业的情况,包括何时何地在宫观或道协任何职务、从事何工作、有何功德或成就等。 12.所在单位意见,请本人所在的宫观、道协、道教学院签署同意推荐并加盖公章,散居道士由所在县(市、区)道协签章,未成立县级道协的,由上级道协签章。 13.地方各级道协意见,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市、县(市、区)道协签署同意推荐并加盖公章。 14.当地政府宗教部门意见,请加盖县级以上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公章。

香烟袅袅 经忏声声——上海钦赐仰殿遇见道教正一派的薛明德大道长

香烟袅袅经忏声声——上海钦赐仰殿遇见道教正一 派的薛明德大道长 *导读:香烟袅袅经忏声声上海钦赐仰殿遇见道教正一派的薛明德大道长因为学习的需要,我作为一个全真道士受…… *香烟袅袅经忏声声上海钦赐仰殿遇见道教正一派的薛明德大道长 因为学习的需要,我作为一个全真道士受中国道教学院的派送到上海学习正一道斋醮知识。上海道协史孝进会长安排我住在浦东新区的钦赐仰殿。该观有序的管理,道友们浓郁的学习气氛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有序的管理 钦赐仰殿是浦东新区的道教协会所在地,是上海浦东最大的道观。该观由中国道协副会长、上海道协副会长、浦东道协会长丁常云道长负责全面的工作,共有二十多名道友。庙内以供奉东岳大帝为主神,地方不大,殿堂密集,现在只有一个东岳殿和藏经楼是宫殿建筑,东西两侧的配殿是民房改建过来的。道观的管理组织由道观管理委员会和管委会领导下的各小组组成,实行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庙务管理方法,建立了详细的规章制度。整个道观的庙务活动分成宗教活动组,法物流通组,后勤组,消防安全组,人事、财务组,宣道、接待组。小组长负责具体的事务安排,实行考核办法与奖罚措施,一季一评比,年终总评确定年终

奖。在评比的过程中先是自我鉴定,再小组长评定,最后由管委会审定,上下班考勤实行电脑刷卡,集体领导,民主管理。对管理组织的职责,议事规则,机构设置,学习制度等方面都分条列款作了具体的规定。 如在学习制度方面就作出了六个方面的规定: 1. 道观管理组织成员,每半年举行一次民主生活学习会。 2. 道观全体道众,每月举行一次时事政治学习;每两周举行一次道教理论知识学习。 3. 道观全体职工,逢单月举行一次学习座谈会,全体教职人员逢双月举行一次学习座谈会。 4. 凡应参加学习的道众,不得无故缺席,随意不参加学习者,一律作旷工处理。 5. 参加学习的道众,职工,必须严肃认真,自觉遵守有关纪律,积极参与讨论和发言。 6. 本道观将学习态度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为了在初一、十五,祖师圣诞这些日子里让信士们在庙里过好宗教生活,该观早上五点钟就开山门接待信众烧香敬神,做素面为他们提供早饭和午餐,处处想到的是我能为大家做点什么。常说无规矩不成方圆,集体生活的地方就得有一个大家遵守的制度,钦赐仰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是他们的庙务活动开展的井然有序,不断在向前发展的有力保证。 *多种形式促学习 丁会长是个很有道学知识的年轻道长。所以该观的学习气氛比较浓,经常开展一些文化学习的活动。比如,迎接党的八十周

道家符的起源

道家符的起源 因为家人信仰道教的关系,让我对道家符的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通过阅读一些书籍,让我了解到道家符的起源是很古老的,是由一些符的历史演变而成的。 在我们生活的大地上,方术曾经是那样广泛的存在着。大到国家的禅代更新,小到百姓的消灾驱邪,择日行事,都要借助于方术。尤其在民间,影响更为深广。它为那些希望自己长生不老,青春永驻,永远快乐的人带来美妙憧憬。而对于那些不堪受现世苦难,急于寻求解脱者,则给予一种永脱轮回。为急功近利者找到了寻求富贵的捷径,为兢兢度日的小百 姓心中升起了丰衣足食的美妙景象。 历朝历代以来,它都是中国道教、民间论坛、神坛或庙会都经常使用的为人消灾解厄运用的。而且,也是传统家业社会经常使用的玄学秘术。它是最无法以科学的方式来解释其存在之真伪虚实,来证明其功能之大小有无。说起道家符,不得不提的便是神鬼玄秘之事,一般人对道家符的神秘力量,概括为怀疑或肯定或否定等三种心态。无论如何,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四周,尽管科技日益昌盛,人类已经开始在太空中漫步,也无法用科学的逻辑去证明神鬼的有无。 因此,谁都无法抹去或者否定符咒之术。在这个世界上无时不刻的都会产生许多奇迹,让人无法相信却又不得不相信,无法去推翻。 什么是符咒呢?咒”是发号命令的语言,“符”是神佛力量汇集表现的体现,也是一种打“人”的工具。实质上,符咒就是一种神佛表现灵力灵迹的唯一表现方式。符咒又有正邪之分,若是邪符,当然而且必然要藏私,隐瞒重点,顶多亦只点到为止。邪术,昌天下人神之大讳,害人又自损阴德。《灵信宗教网—简单购中国》 请出符时,必然先得念出咒语。而相对于道家符的起源,咒的历史是比符还要早的。 翻阅字典查到咒的解释一为“某些宗教或巫术中的密语,也即是祷祝。”二为“诅咒”。祝是咒的早期形式。一些通灵散文明确记载巫祝通过美好的语言向上天求福,并求上天消之灾解难的一种仪式。古代巫祝并称,可见祝的产生跟巫师的活动是分不开的。巫师是人与鬼神之间进行交流的桥梁,能够通天达地,沟通鬼神与人之间的联系。 它逐渐为道教所改造利用,成为治病、消灾、改命的一种术数。汉末黄巾起义、领袖人长角兄弟等人就是利用符水咒法来替人治病,后来便发展成了一种专门的治疗方法。道教认为符可以遣神役鬼,镇魔押邪,祈福招财,安宅治病等。符的来源,据引“黄帝出军诀”,黄帝兴兵讨伐,战于逐鹿、士卒死伤甚重,黄商爷天叹息,心中痛苦万分,就在他苦思对策时,不知不觉地睡着了,睡梦中他看见西王母派遣来的一个身着狐皮大衣的人授予他一符,并且鼓励他道:“太一在前,天一备后,得此兵符,战无不克”。黄帝醒后,悟得其符,及立坛祈祷,祭以大牢,不久巨龟衔符从水中钻出,将符放于坛上,黄帝再次叩头,将符着重地佩在了身上,然后再去攻打蚩尤,这时战役就进行的异常顺利了,最后,终于生擒了蚩尤。

道教四大名山

四大道教名山 中国道教四大名山 江西龙虎山、湖北武当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被称为“道教四大名山”。 龙虎山为中国道教发祥地,道教正一派“祖庭”。龙虎山原名云锦山,传喻九十九条龙在此集结,山状若龙盘,似虎踞,龙虎争雄,势不相让。灵山秀水被神灵相中,即差两仙鹤导引张道陵携弟子出入于山,炼丹修道。山神知觉,龙虎现身,取代云锦。此后,龙虎山碧水丹山秀其外,道教文化美其中,位居道教名山之首,被誉为道教第一仙境。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武当山的道教信奉“玄天真武大帝”,据说“武当”二字即“非真武不足以当之”之意。现存的36处宫观大多是明代所建,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道教古建筑群。武当山既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又有黄山之奇秀、雁荡之幽雅。明代张三丰创建的武当派拳术闻名天下。 青城山公元143年,“天师”张道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被道教列为“第五洞天”,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誉。 齐云山因“一石插天,直入云端,与碧云齐”而得名,又称白岳,与黄山比肩而立,是徽州文化的杰出代表。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有诗:“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乾隆说“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三年之内两上齐云山。齐云山下的河流与小村浑不在意地分出了“阴阳”,点出了“鱼眼”,被张三丰看破玄机,成就了道教名山下,世界最宏丽壮观、形神兼备的天然太极图。 注:还有另外一说法:终南山是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因王重阳在此修道而得名) 道教渊源于古代巫术,是中国汉族固有的宗教。由张道陵于东汉顺帝时首创于四川鹤鸣山。该山与龙虎山(江西)武当山(湖北)、齐云山(安徽)合称道教四大名山。 (一)鹤鸣山 张道陵(34--156)东汉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曾任江州(今重庆市)县令,后弃官与弟子前往鹤鸣山(在今四川省剑阁县郊)修道,于顺帝永和六年(141)创立道教,又称五

道教简介

道教 发布时间:2017-10-23 02:30文章来源:国家宗教事务局研究中心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在汉代黄老道家思想基础上,吸收古代神仙家的方术和民间巫术及鬼神信仰,于东汉末年形成的。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走向成熟,在隋唐北宋达到鼎盛。南宋金元时期,道教出现新的教派,教义和道法都有改变。明清时期,道教随着中国传统社会进入晚期而日益衰微。 新中国成立后,道教界进行了宗教制度民主改革,使道教的面貌焕然一新。1957年4月,中国道教协会成立,实现了全国道教徒的大联合、大团结。 道教继承和发展了先秦道家思想,将“道”作为最高信仰,从中演化出最高的神灵,构建了庞大的神仙体系。道教认为道可以修得,修炼的最终目的是得道成仙。 道教尊老子为教主,奉老子的著作《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元代后期,道教各宗派逐渐合流,最终形成了全真和正一两大派并立的格局,延续至今。全真派由金代王重阳创立,全真道士必须受戒方能名登“仙籍”。全真派道士为出家道士,不结婚、素食,住在道观里。正一派源远流长,于元代最终形成。授箓是正一派传承的重要方式,也是道士“修真成仙”的重要条件,只有受箓才能“名登天曹”。正一派道士可以结婚,吃荤,绝大部分不出家。

道教的神仙谱系复杂庞大,主要有三清、四御、星神与四方之神等。三清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是道教崇奉的最高神。四御为辅佐三清的四位天帝:玉皇大帝,北极大帝,天皇大帝,后土皇地祗。玉皇大帝是民间最受崇拜的天神。星神与四方之神:道教把诸星视为星君,主要有北斗七星。斗姆元君是北斗七星之母,又称斗姥,最受尊崇。四方之神即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北宋时改称玄武为真武,最受崇拜。 道教的主要仪轨有斋戒、坛醮等。 道教的主要道术有外丹、内丹和符箓等。 道教的主要节日有: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天师张道陵诞辰、太上老君诞辰、东岳大帝诞辰、吕纯阳祖师诞辰、关圣帝君诞辰、灵宝天尊诞辰、元始天尊圣诞,等。

道教与中国文化

道教与中国文化 一、道教概说 道教是以我国古代社会的鬼神崇拜为基础,以道家神仙方伎派关于神仙可致的理论为基本信念,以老子为教主,以“道”为教旨和最高信仰,以斋醮、祈祷、诵经、礼忏为基本科仪,以服饵、导引、胎息、房中、辟谷等为修持方法,以积善成德、羽化登仙为最高目的的民间宗教。 二、道教源流 (一)道教起源诸说 1.源于道家说。 2.源于神仙家说。 3.原始宗教巫术演变说 4.源于墨家说。 (二)道教的形成与历史发展 道教之历史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1、孕育、产生与形成时期(先秦——西晋); 2、发展与兴旺时期(东晋——五代); 3、鼎盛与潜寂期(宋——鸦片战争); 4、沉寂与新生期(鸦片战争——新中国)。 三、道教的教义和教理 (一)“道”与“德” (二)太上老君 (三)太道无形,生育天地 (四)生道合一,长生久视 (五)天道承负,因果报应 四.道教的宗派 (一)正一道: (二)全真道: (三)真大道教: (四)太一道: (五)净明道: 五、道教与中国文化 (一)道教与中国的文学艺术 1.神仙说对古代小说和戏剧的渗透 2.道教与“游仙诗” (二)道教与中国的世俗文化 (三)道教与中国人的处世哲学 (四)道教与科学 1.道教与生命科学 2.道教与自然科学

禅宗文化与禅道智慧 一、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的禅宗 (一)佛教中国化与禅宗的形成 (二)禅宗的历史与分派 (三)禅宗、禅道及其现代转化 二、生佛不二的心性智慧 (一)即心即佛 (二)心外无法 (三)心体的特点 三、般若直观的禅悟智慧 (一)禅悟是无相无境,一丝不挂 (二)禅悟是超越对待、泯除知解 (三)禅悟是当下自证、顿悟菩提 四、语势兼用的传释智慧 (一)不立不离:传释的两难 (二)绕路说禅:语中无语 (三)善用语言:般若的妙用 五、自由自在的解脱智慧 (一)缚脱无二,回归本真 (二)身心自然,自由自在 (三)个我解脱与众生解脱 六、禅道智慧与现代人生 (一)禅道的人间性与人生性 儒之道有体相用,道之道有体相用,禅之道也有体相用。禅道之体是禅道历史所展现出的诸多特质,禅道之相是禅道所蕴含的多层面的哲理智慧,禅道之用则是纳禅道于现实人生生活的实践智慧 (二)人生智慧与智慧人生 禅道理论智慧的向下贯通与现实落实,成为化解人生烦恼与痛苦的利器,会成就一个智慧的人生。禅道是化解人生痛苦与烦恼的智慧活泉,它对现代文明所呈现出的悖论具有重要的启示,尤其在现代科技文明语境下更突显禅道心性智慧及其现代意义。 (三)禅道传统与现实人生 禅道既是宗教之道,又是现实人生之道。禅道既是传统之道,也是现实之道。

关于正一派道士授箓的规定

中国道教界规章制度——关于正一派道士授箓的规定 关于正一派道士授箓的规定 ( 2001年12月28日中国道教协会六届二次理事会修改通过,2005年6月24日中国道教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修订) 第一条为继承道教正一派授箓传统,健全正一派教制仪规,端正道风,提高道士素质,加强管理,促进道教活动正常开展,根据《宗教事务条例》和中国道教协会《章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正一派道士住持宫观、主持斋醮仪典,须经过授箓,领受法职,持奉经戒,明证道位。 第三条正一派道士受箓具备的条件: (1)皈依“道、经、师”三宝,有传统的师承法派; (2)经过省级道教团体认定并备案的正一派道士; (3)爱国爱教,遵纪守法,信仰纯正,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威仪整洁,持守规戒; (4)懂得道教基本知识,能依科习诵各阶经诰; (5)熟悉道教主要的科仪规范,能从事斋醮仪典活动; (6)经所在省级道教协会审核推荐。未成立道教协会的地区,可由宫观推荐,报上级道教协会审核。 第四条正一派授箓活动,由中国道教协会组织指导,授箓宫观承办。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举行授箓活动。 第五条宫观举行授箓活动,须征得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批准,由省级道教协会报中国道教协会核准后,报国家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第六条承办授箓的宫观,须具备以下条件: (1)经政府登记的道教活动场所; (2)管理组织健全,道纪严明; (3)具备举行授箓科仪法事活动的能力; (4)授箓活动所需的设施、用品; (5)颁发给受箓道士的法器和经典; (6)授箓活动必需的资费。 第七条授箓宫观提名的箓坛监度、传度、保举三大师,经中国道教协会确定后由授箓宫观礼聘。 第八条箓坛监度、传度、保举三大师应具备的条件: (1)爱国爱教,遵纪守法; (2)本人受过箓并具有相应的经箓品秩; (3)持戒精严,熟悉授箓仪轨: (4)通达典籍,能开导后学; (5)入道二十年以上。 第九条申请授箓的正一派道士,须填写中国道教协会印制的申请表,依本规定第三条审查并培训合格后,方可人坛受箓,称箓生。 第十条经箓品秩为:初授《太上三五都功经箓》,通《早晚功课经》,诵《老子道德经》、《度人经》;升授《太上正一盟威经箓》,通正一诸经;加授《上清三洞五雷经箓》,通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