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标识文化的概念及内涵
文化的内涵四个层次文化的内涵四层次?

文化的内涵四个层次文化的内涵四层次?文化的内涵、四层次?文化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态的状况反映。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四层次说(从内部结构划分)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
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
这是文化的核心。
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1、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2、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
3、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4、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
这是文化的核心。
扩展资料:欣赏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要从三个层面来认知:感观的层面,估且把这个层面定为“韵”吧,也许叫做“形”也可以;技法的层面,可简称为“技”或“法”;内在精神的层面,也是道与理的层面,可简称为“道”。
以上三个层面,也可以叫做三个层次,基本上是一个层层深入、渐入佳境的过程。
从感观的层面讲,人各不同,欣赏的角度也不一样,各人心中自成己韵。
好比欣赏文学作品,篇章布局,用词断句,各有各的认识,各看各的讲究。
技的层面,各行不同,也是各有各法,外行看闹,里手看门道。
“勤以为学,信以立身”--兼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勤信”校训文化的基本要素与功能

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和治学精神的精炼文字概括。
2008年5月18日,在原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和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基础上合并组建的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正式挂牌成立。
在新大学正式挂牌成立前夕,为凝炼原两校的优良办学传统,提振全体师生员工的精气神,为新大学成立添彩,校党委经过几上几下反复酝酿、讨论和修改,最终凝炼而成并延用至今的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训———“勤以为学,信以立身”,由出生于书法世家的中国国际书画研究院研究员米南阳先生题写,正式发布后作为学校的形象标识广泛应用于学校及各部门举办的各级各类会议、活动场合,成为劝勉和激励一代代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人(以下简称“信息科大人”)的一道靓丽风景,既集中反映和拓展了原两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治校精神,也集中呈现出每一位信息科大人的文化追求、精神风貌和人才化育的鲜明特色与目标。
一、“勤以为学,信以立身”校训释义“勤以为学,信以立身”校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不仅是每一位信息科大人所应具有的优良品质和鲜明个性,也是凝聚海内外每一位信息科大人文化共识的不竭动力,是每一位信息科大人的文化和精神之魂。
(一)词源义“勤以为学”,源于韩愈《进学解》中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名句以及《古今贤文·劝学篇》中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治学名联。
“勤以为学”阐明了广大师生学习和工作的要诀在于“勤”,即勤勉、勤奋、勤恳,既要专心致志、脚踏实地,又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勤”是众德之首,万善之源,是兴家的法宝,立世的本源,也是保证一切事业成功的关键。
“勤以为学”是广大师生学习与工作、成人与成才的先决条件和行为准则。
“信以立身”,最早源于《论语》中的“民无信不立”,以及后人在此基础上引申的“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等论断。
“信以立身”揭示出做人做事的要诀在于“信”,即信念坚定、信心充分、信守承诺,既要身心和谐,表里如一;又要言行一致、践诺履约。
【doc】全球化时代文化研究若干新概念简析——“文化杂交”和“杂交文化”概念的理论内涵

【doc】全球化时代文化研究若干新概念简析——“文化杂交”和“杂交文化”概念的理论内涵全球化时代文化研究若干新概念简析——“文化杂交”和“杂交文化”概念的理论内涵2O05年第lO期总第122期山东社会科学SHANDONGSOCIALSCIENCENo.10GeneralNo.122全球化时代文化研究若干新概念简析"文化杂交"和"杂交文化"概念的理论内涵何平陈国贲(牛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学系)[摘要]"Hybridity"和"hybridization"是近来国外文化社会学研究的新理论概念.前者指两种或多种文化交融而产生的杂交形态,后者指其形成的过程."文化杂交化"概念概括了现代化进程中第三世界国家发生的文化重构现象.它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不是整体移入,而是选取融合不同文化的片断,或多种文化杂交,它区别于"文化同化"和"文化移入"的概念.这一概念对社会认同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当代全球化运动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而且也显然有助于我们正确分析和对待20世纪末以来的文化现实,能够使我们摆脱西方中心论所架构的西方一非西方的对立,并避免悲观的文明冲突论.[关键词]文化社会学;文化交流;文化理论[中图分类号]K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05]l0__0023—06 全球化时代,各民族国家和地区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交融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出现,然而,经济的全球化并没有带来文化的全球化.各国和地区的文化更多的是以一种相互交融,即保持本土文化特征,又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的状态存在.作为反映这种文化现象的概念,"文化交融"(culturalhybridization),"杂交文化"(hv.bridculture),"文化杂种性"(culturalhybridity)越来越受到国外学术界,特别是历史社会学和跨文化研究学者的关注.文化相互交融的观点所包含的立场似乎也能对极端民族主义,原教旨主义和文明冲突论起到一种批判的作用,它因而也受到第三世界以及反殖民主义和反文化霸权主义学者的注意.本文试图对国外跨文化研究的这几个最新概念做一初步的评价,以引起国内学者对国外这些理论新动向的兴趣.一,杂种文化的概念及其意义"杂种文化"的概念因墨西哥学者凯西亚?堪克里尼(GarciaCanclini)1989年出版的名着《杂种文化——兼论进入和离开现代性的策略》而受到广泛注意.凯西亚的书描述拉美国家试图保持文化的"纯粹性"和自我特征,同时又追求现代性,结果加剧了社会不平等;在引进启蒙思想实施理性化和世俗化时,又造成既非现代,亦非传统,而是本土文化和外域文化杂陈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杂种文化"(hybridcultures).…凯西亚不仅从社会形态上为转变中的拉美国家画像,并进而认为杂交是人类文化的持续状态,因而从学术上挑战了传统人类学的文化观念."hybridity"一词后来被广泛运用于指称那些多种文化杂交而形成的文化特征:经济结构的二元化,落后的农业经济和现代扩张的工业部门的并存,西方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世俗理性,消费主义的流行,传统在现代形式下的延续,_2]?'社会认同的多重化和分裂,艺术风格,语言和人种的杂陈等等.收稿日期:2OO5—06—03作者简介:何平,牛津大学博士;陈国贲教授,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林思齐东西方研究中心主任."Hybridity"和"hybridization"不久就从意指两种文化交融而产生的中间形态,及其形成过程,特别是拉美国家的非西方化的现代化,转而指向现代化过程中第三世界国家发生的文化重构现象.它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不是整体移入,而是选取"融合文化的片断特征",[3J(眦t或多种文化的杂交,它区别于"文化同化"和"文化移入"的概念.在文化同化(assimilation)中,被纳入的群体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学会要求做到行为方式,服饰,语言和其它日常生活的规范.二,"文化杂交性"概念的语义学背景"文化杂交性"(culturalhybridity)和"杂种文化"(hybridculture)由此成为近来文化社会学中的重要分析性范畴.Hvbridi旷_"杂种"并不是一个高雅的词,它源于生物学和植物学,拉丁语中主要指家养母猪和野公猪的交配后代,后扩展而指异种动物交配的后代.17世纪出现对该词在上述意义上的少量使用,到十九世纪才被较多使用.Webster字典(1962年版)定义该词为马骡或杂种狗,由两个不同种植物或动物交配的新种.至迟于1861年,牛津大学字典已经载有该词被用于指不同种族交配的后代.19世纪后半叶,该词也已用于指一个由多种语言词根合成的词.[5J(陌)同一语系中不同语种和方言的杂交混融,被认为是语言变化发展的主要途径.丹58一圳19世纪的人类学家注意到,在"Hybridity"一词用于指马骡和驴骡时,含有缺乏生育能力的意思,同样,白人和黑人的后代,生育能力也呈代传下降的趋势.围绕杂种交配是否有利曾展开辩论,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有专章论述"hybridism"(杂交)是否导致生育能力下降.他未作结论,但他的整个理论是认为物种是进化的,也就是说杂交变异是进化的一种形式.诺克斯1862年出版《人类种族》的着作有专章"对人类杂交法则的探讨",他认为人种杂交导致种族繁荣的证据很少,相反,种族杂交导致人类社会的下降则有墨西哥,秘鲁和中美洲国家的现状来佐证.m407);较早把该词运用于文化讨论的是英国学者马修斯?阿诺德,他在19世纪60年代提出英国文化是多种文化合成的观点.[](P17)当时,一些德国学者指斥英国人为克尔特人,撒克逊人,诺曼人和丹麦人的混血儿.1861年《伦敦评论》回应说英国人对此感到自豪.进化论者赫伯特?斯宾塞几年后也声称英国"居住着亚利安人种的不同分支,提供了一个种族混合推动社会进步的范例".[9](P593)由英国的例子,斯宾塞总结出"杂交社会不能完美组织起来,并发展出相当稳定的社会制度形式,而由几乎同种的族群混合而成的社会则能维持稳定的社会结构,并有变革的优势".[9](P594)"文化交融"和"杂交文化"的概念受到晚近跨文化研究者和文化社会学家的关注, 反映了思想家们力图理解当代世界复杂的的文化现实.当代世界,"即使构成各个地区的基本单位的那些小的社群,-tP_,同其它许多文化有复杂的和模糊不清的,语言上的,宗教信仰和教仪上的,或者政治归属关系上的联系".[J(m39)这特别表现在文明和国家"交界"的地区."杂种化"的概念被许多学者所运用也与后殖民主义时代学术思潮有关,主流文化概念强调文化的纯粹性,一致性和整体性,对非主流的和反叛性的文化则与以轻视.后殖民主义学者挑战这种思想,力图唤醒人们注意到非主流的,异己文化的积极意义.SalmanRushdie的评述颇具代表性:我们应当"庆贺杂种性,非纯粹性,融合和转变,从中产生新的意料不到的人种,文化,思想,政治,影片和歌曲的结合……为混杂感到高兴吧,畏惧纯粹的绝对主义……杂烩,混融,这么一些,那么一些,这就是新事物如何在世界上产生的方式".[1]()"Hybridization"("杂种化")涵盖了多样性,相异性,杂交和宗教融合这些概念所包含的内容,它也特别指传统与现代,精英和大众文化的交织.从政治的角度它也应与现代性(化),社会整合,种族融合,社会不平等这些概念相联系来理解.从文化杂交论的多元倾向来看,这种思想有助于在当今世界建立多元民主的政治文化,并对抗种族冲突的逆流.三,"文化杂种化"概念的政治意义20世纪9o年代后迅速扩展的经济全球化把人类各民族间物质和文化的交流提升到新阶段,各民族相互依存的程度大为提高,另一方面,文化的对峙更加复杂.对全球化可能带来的后果,有两种看法:其一是认为全球化使世界进一步整合,种族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会逐步消弱;其二是认为全球化使各民族共现一个舞台上,种族,宗教和文化差异更趋突出,全球化带来文明冲突的加剧.[12](P147);[13](P1)凯西亚对此提出不同看法,他认为全球化不会消除各民族文化的差异,也不会仅导致民族文化间的冲突,而更多地会造成文化的杂种化.文化杂交不是新的文化现象,当今许多国家都是由融合不同文化而形成24的.在过去,民族文化的统和常是在压制社会内部文化的差异性的情况下以精英文化传统为象征标准来实现的,而在今天的民主社会中,内部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有可能得到承认和表现,M'这样就能够避开民族主义和原教旨主义,以及宿命论的文明冲突论.文化的杂交共存不会必然导致种族和民族问的协调,或民主的文化交往,但在正确对待文化差异的情况下,文化交织或融合引起的是文化繁荣而不是衰亡.L3J(凯西亚的"文化杂种化"概念的进步意义似乎正在于此:从学术意义上来讲,用"文化扩散","文化移人","二元文化"和"宗教融合"等概念也已不足以理解和分析当今世界的文化现实. 主张文化杂种化的思维是由既想维持文化联系又想保持文化独立性的双重愿望所推动,文化的杂交融合是一个复杂的重组和换位的过程,它卷入不同种族和国家的政治目标,波士尼亚战争暴露出它的暴力性,文化相对主义和武力都不足以解决种族文化冲突问题,养成在文化差异中生活的习惯观念是凯西亚带给我们的启示.h4J"文化杂交的概念非常接近中国古典思想中的"和而不同"的观念.马提尼的三位知识分子,JeanBemabe,Pat~"ckChamoiseall,RaphaelLornqant把"和而不同"的立场称之为"非极权的保持多样性的意识"._1j(当全球性的霸权政治试图混同文化符号和一统社会实践规范来定义自己和巩固其霸权的合法性时,承认差异性和支持文化对话的立场有助于处理多种文化认同和改变单极政治. 杂种文化的概念对认识后殖民时代的文化政治现实有积极意义.杂种性是后殖民文学和文化的特征.殖民地社会中,语言文化的杂种化有着挑战居于霸权地位的话语的作用,殖民地话语的杂种化使被压制的知识体系能够进入主流话语,杂种化因此是对霸权文化话语的反抗.巴哈巴哈把本土文化和殖民文化交互影响下形成的话语空间称为"杂交替换空问"(Hybriddisplacingspace),认为它剥离强权维系的帝国主义文化的权威及其真实性.|1J(这个"第三空间"挑战双方文化话语的词汇和领域.按萨伊德的话,杂种性是文化变异的一种形式,杂交把差异的文化混杂一体,杂交所产生的反叛能量,以分离的模糊空间所有的骚动和困惑挑战居于中心的统治性文化规范.)四,社会认同的杂种化文化的杂种化和全球化使像"种族性","民族"和"社会认同"等概念变得更难以把握,"社会认同"已成为近来许多社会学家研究的问题.杂种化被用来描述全球化时代的社会认同的形式,特别是用来描述那些有复杂的旅居或侨居生活的文化经历,以及随之而产生的批判的文化意识和多重社会认同.全球化意味着世界时空的缩小和日益强化的世界整体感,它源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扩张,信息高速公路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与这种世界紧密相连是意识到他者:移民,外国劳务人员和游客等等的存在.l"]迁居和旅居生活也使许多人的社会认同分裂和多重化.文化的杂种化也会带来某些文化特征的消失,例如移民的后代个人认同和文化习惯的改变,在杂种文化状况下生活而形成的人格,表现为人格认同的变动性,在特殊的地区,民族和社区环境中的生活经历凝结成多重文化认同,"个人可能支离破碎地吸收不同文化的片断,然后有选择地用于不同的环境中".l一(一99)弗里德曼和勒维伦对21世纪人格认同的传统主义和现代主义状况进行了分析.传统主义的人格认同与宗教相联系,更尊重权威和连续性,束缚在家庭,宗教和社区关系网中.而现代性则是以个人主义标榜,并支持变革.现代人的人格文化特征(identity)是自我的不断扩张,这种人格认同依赖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的可能性,流动性,以及从非资本主义的固化的生存架构,如家庭,社区和宗教中的解放.18j(在后殖民时代,种族,语言和宗教差异同样更趋突出.冷战的终结结束了以阶级,民族,国家和超级意识形态为基础的社会认同,社会和个人认同趋于多元化甚至分裂.全球化极大增加了社会群体和个人的跨地区流动,家的含义,所属社区的认知,国家归属感都不再是单一和静止的.多重的,分裂的,依赖于环境的认同在相当一部分人中流行,认同杂种化了,传统的实质主义的文化认同观被解构了.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工作和职业的构成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发达国家中,工作职业可大体分为三类,制造业(routineproductionservices),服务业(in—personservices)和符号分析处理业(symbolic—analyticservices).制造业卷入大量白领和蓝领工作人员,服务业是对人服务,包括零售人员,文秘人员,理发师,出租车司机,保安,房管等社会服务人员,符号分析部门则包括科学家,大学教师,工程师,投资顾问,律师,出版商,作家,音乐家,电视电影制片人等.以处理符号——资料,词语,音像等为主的第三产业工作人员的任务是发现和解决问题,兜售战略性的构想,他们依靠自己积累的知识和丰富经验,具有独立自主性,而不从属于特定的地域或单位.他们的工作和利益更多和全球范围的企事业相联系,而不依赖于个别国家的经济生产. 他们的认同已超越本民族国家,他们的世界性眼光改变了他们对自己的社会责任和身份的理解,l9]'艘霍布斯鲍姆认为,从符号分析工作者社群中,能更清楚了解到民族国家分野的消退,世界主义不会取代国家认同,但会形成一种认同的新形式.肯里奇?欧麦在《无边界的世界》中认为跨国公司已成为一种替代性的跨国社群的认同体,在跨国公司的世界中,民族国家等同于区域性市场.跨国公司甚至有它的历史,杜撰的神话和未来,——换句话说,完整的故事,而文化实质上就是关于一群人的故事.【'聊) 19世纪的人类历史大多以民族国家的建立为主线来撰写,而20世纪末以来的世界历史表现为国家和种族群体在世界跨国性重构中撤退,国家要么与之相适应,要么被错置和整合.霍布斯鲍姆以历史学家的眼光预言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发展已越过巅峰.L21])当黑格尔哲学中的猫头鹰在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头上盘旋时,以国家为基础的社会认同不再是唯一的和实在的."后国家"和个人经历跨国化的时代,社会认同的复杂化,使认同概念的理解也趋于深化.斯图亚特?赫尔以他的经历对社会认同的概念的一个侧面进行了诠释,认为它不是个人经历的终点,而是一个不断对存在的认知,它不会完成,但总是会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临时定位,并需要个人对环境进行富于想象和适应性的诠释.j"认同因而是一个创造自我的反思的行为,它不再是表现了一个深层的实在的内核,而被看作是随机的,由社会实践所不断塑造的.流动性,多重性,重复性,可替代性和杂交性,而不是固定性,自然性,或与个人和社会历史无关的本质,成为当代社会认同的特征."】()"]陈国贲以他的个人生活经历为认同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例证.五,文化杂种化的概念与传统文化概念Hybn~作为一个适合于分析全球化时代文化状况的概念,正日益得到广泛的运用,它与原有描述文化交流的概念,诸如同化,文化移人等相比增加了多少新内容?hybfidi~被运用的限度如何?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作为分析性范畴的旧的"文化"出现于19世纪6o年代.当时人类学从历史和社会哲学中分离出来,文化成为这门新兴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被定义为一一个社会群体生活方式的总和.早期人类学家摩尔根和斯宾塞研究人类社会及文化从原始到文明的演化规律.19世纪末叶起,人类学家如Rive~和Bo一不满于这种简单的进化论,而把注意力转向从文化扩散和历史发展的角度研究文化的成长,文化发明以及文化模式的扩散.20世纪20年代起对文化之间的接触和文化移人,文化的历史性变异等的研究成为重点.尽管研究路数有所变化,人类学家对文化的定义似乎非常强调文化的有机整体性和区别于其它社会文化的性质.文化不是被视为是孤立的行为模式的集合,而是社会成员所分享的后天习得的行为特征的有机整体,"theintegrateds帅total"和"aset0fp~tems".人类学家泰勒第一次给文化定义时就强调了文化的整体性:文化是一个社会成员从社会中获得的知识,信念,习俗的复杂整体(complexwh~e)._【…克虏伯和克拉克洪从英语中160多个文化定义中区分的六大类中的第一,第二和第五类定义似乎也都强调它的有机整体性,继承性和结构性."文化包括一个社会群体习俗的全部表现形式"(Boas);文化意指"社会被传承下来的,或社会传统";"文化是一整套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关于生活的公开的和暗含的设计方案"(Kelly)[jI【](m);擅?).后一类定义主要突出文化要素的整体性和系统性——"syste~ticqual","the舯ize(iinterrelation0ftheisol—ableaspects"和"lo舀caleons~et".文化内涵的界定当然也由于对研究范围的设定而不同.社会学家区分"次文化",即宗教,宗格,区域或特殊社会环境影响下形成的民族文化的一个分支.旧的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概念把文化看成是全社会成员表现出的行为的共同特征.人类学家林顿认为这种多少相似的文化习惯和人格特征的形成是由于共享相同的历史,语言,社会制度,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等.文化的形成显然需要长期植根于特定的地域,并经连续不断的实践,才能形成延续的行为模式和清晰的世界观.社会认同也与社会现存的一整套信念,神话,价值观,历史记忆以及语言,法律制度和仪式有关,而民族国家最能提供一个使这些内容完( 整体现的载体.】在很多方面,文化混杂(cul~Mhybfidi~)的概念是对旧文化概念的修正.旧文化概念把文化视为一个藉以界定整合社会实践的规范准则,这些准则使该社会能维持连续的社会认同,并把自己的生活方式与其它社会的相区别.这些具有独特性的文化价值观的传播和被遵守的范围也同该社会的疆域重合.新的关于一个文化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表现为多种异文化因素的杂陈的观念是对旧文化概念关于民族文化具有整体性的观念的挑战.大多数文化是由本外文化因素混杂而产生的文化变体的观念也是对存在所谓"国粹"或纯净的文化传统的观念的解构.26然而围绕这个新概念,仍存在许多争议的问题,例如,从母体文化中分离出来的片断或与外来文化杂交形成的变异是否能构成新的文化及认同的基础?一些学者认为,在欧洲和美国那些有大量移民的社会中,文化多元化似乎并没有成为现实,相反,移民社区正日益失去他们对原有语言和文化习惯的执着.J另一些学者质疑移民社区已被同化的说法,认为这是不同文化的新形式的混合,[31](P16-"'也不可以把杂种文化视为全球化进程中空前的文化交融形势下出现的文化整合滞后现象,[32](P2-3)应当区分"同化"(complianthybridity)和"和而不同"(criticalhybridity).后者承认而不是压制内部的文化差异性. 其次,在当代高度制度化和模式化的社会中,怎样做到"和而不同",或者说,社会群体的不同价值观,行为模式,审美观在那些层次上可以得到自我表达?许多不同文化的价值观是互相冲突的,例如,美国文化和法律禁止父母体罚子女,而中国文化中父母对子女的体罚则很正常;伊斯兰妇女佩戴头巾是长久的社会习俗,法国政府则不允许在校学生穿戴特殊的宗教服饰,这表明社会在公众场所可能只允许一种行为模式和价值观的实践.奎瑟佩?塞沃特罗认为移民社会增加了西方社会文化和宗族差异性的说法的证据不足.大多数美国全国性的调查仅"显示在一些公共价值观念,如民主,机会平等,社会流动,人权,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宗教多元和成年子女居住单人房间等上的变化,而不是发展出截然不同的,或互相冲突的生活方式".美国的调查显示移民并不主动抗拒同化,而且,移民逐渐迁居出种族聚居区域,后代讲本民族语言的能力逐渐丧失,跨种族通婚增多,移民文化的延续仅是因为新移民的到来._3J(此外,不应当忘记,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一套鼓励遵守社会规范和惩戒违规的制度."霸权文化试图把所有与之竞争的其它的关于世界的定义置于自己的框架之内",J(P?'葛兰西的话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一个社会的文化具有同化自己内部多样性的趋势.当然意识到这些统治性的束缚,正是坚持hybridization理由.尽管对hybridity的内涵的理解和界定仍有极大争议,对它的研究无疑开辟了一个有意义的领域.到目前为此,大多数研究仅把hybridity和hybridization运用于描述一种状态和过程,特别是杂乱和多样性的状态.然而,人类认识的根深蒂固的习惯倾向是要在混乱中发现结构和秩序,而不仅是解构和否认秩序.HomiBhabha,陈国贲,GeorgetteWang,EmilieYueh—yuYeh试图在理论构建上做出尝试.他(她)们提出的hybriditv是一个抵御权威的"第三空间",它通过表达与另两个空间不同的话语和内容,创造新的文化形式.第三空间本身的出现需要对对立的观念,价值和意义进行反思,妥协和谈判.因此,hybridity不是简单地从表面上混和不同的文化因素.它需要去除或中立己方文化中为它方文化所不能接受的内容和形式(deculturation),同时。
中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比较研究

中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比较研究一、本文概述《中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比较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中美两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异同点,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
文章首先将对“校园文化”这一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为后续的比较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接着,文章将从历史、社会、教育等多个维度,分析中美两国高校校园文化形成的背景,揭示两国校园文化特色的形成过程。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重点比较中美两国高校在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以及行为文化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分析两国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的优势和不足。
文章将提出对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和建议,以期推动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与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增进对中美两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解,为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二、中美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中国高校校园文化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注重集体主义和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在校园文化的构建中,强调和谐、稳定与秩序,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学术氛围浓厚,重视学术研究与创新,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书法、音乐等元素也在校园文化中得到体现,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
在校园活动中,传统节日庆典、文艺比赛等形式多样,传承并发扬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美国高校校园文化则更加多元和自由,强调个人主义和创新精神。
在美国,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受到高度重视,校园文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挑战权威。
学术氛围开放,注重跨学科的研究与合作,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和研究方向。
美国高校校园文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领导力,通过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贡献社会。
在校园生活中,体育竞赛、艺术节、音乐节等活动丰富多样,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和锻炼能力的平台。
中美高校校园文化在价值观、学术氛围、活动形式等方面存在差异。
中国高校注重集体主义和传统文化传承,强调和谐与稳定;而美国高校则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自由发展和挑战权威。
成都理工大学校园标识创意设计要素

成都理工大学校园标识创意设计要素作者:陈茂林邱怡强来源:《神州·上旬刊》2017年第07期摘要:校园标识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已经成为现代高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以及对外文化交流的拓展,校园标识系统设计的作用和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好的标识不仅能传达准确的方位信息还能体现独特的校园文化内涵。
参照国内外优秀校园标识设计,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代表的多数普通高校标识设计还处在简单的初级阶段,不仅整体设计意识模糊,指示功能差强人意,而且文化内涵浸淫得少,标识大多千篇一律,毫无创意。
这与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宏伟目标背道而驰。
关键词:文化创意;标识系统设计;大学校园结合成都理工大学标识系统设计研究,校园标识系统设计应以个性文化创意表现为切入点,为了更好的体现不同于其他高校的校园文化特色,应充分深入探索校园思想文化及内涵,结合学校办学理念、自然环境、建筑特点及功能要求来整体思考,从而达到兼顾艺术性与功能性的有整体设计感的独特设计效果。
为了达到校园标识系统个性与文化相结合,应从以下方面考虑:1 充分考虑地域特色成都古为蜀国地,因织锦业发达故有“锦官城”之称,五代蜀时遍种芙蓉,故别称“芙蓉城”。
巴蜀文化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
成都也留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除此之外,巴蜀饮茶习俗也是古老巴蜀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成都特有的矮桌竹椅和茶碗、茶盖、茶船子的"三年头"茶具,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碗茶文化。
成都理工大学因地处四川成都,为充分考虑结合成都地域文化特色,其校园环境标识系统可结合巴蜀文化,故其形状可结合“蜀锦”、“芙蓉”、“盖碗茶”等,增加创意度,用富有立体感的锦缎,花朵状的芙蓉,及茶杯状的盖碗茶,体现独有的成都风情;色彩可以鲜艳的蜀锦,粉色的芙蓉,及蓝白色的盖碗茶体现成都特有的魅力。
2 充分考虑环境特点成都理工大学始建于1956年,曾是原地质矿产部和国土资源部的重点高校。
从“高深学问”到“大学文化”

从“高深学问”到“大学文化”作者:王冀生来源:《大学教育科学》2012年第04期摘要:高深学问及其构成的学科(专业)是大学存在的知识和组织基础。
大学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二者既有深刻联系又有质的区别。
任何社会思潮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当大学文化缺失问题,特别是大学精神衰微现象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并逐步进入到哲学领域时,大学文化哲学便产生了。
从“高深学问”到“大学文化”是一个质的飞跃,以“大学文化”为逻辑起点,从整体上构建一个以“大学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哲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是当今时代的强烈呼唤。
其核心内涵是:大学的本质是一种以传承和创新文化为己任的功能独特的文化组织;大学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人文关怀和追求真理是大学应当坚守的“永恒之魂”;和谐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信仰。
当今我国大学的崇高使命是:坚持“中国特色,综合创新”的文化发展道路,创新和高扬当代中国大学精神,全面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大力增强我国大学核心竞争力,为实现中国特色大学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文化强国而奋斗。
关键词:大学精神;高深学问;大学文化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12)04-0003-07收稿日期:2012-2-18作者简介:王冀生(1931-),男,安徽庐江人,大学文化研究和发展中心顾问,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1978年,美国大学走出“象牙塔”融入到社会中去以后,面对既要适应和满足现实社会众多领域不同层次的广泛需求又要坚守大学应有的基本理性和学术价值的两难选择,美国学者约翰·S·布鲁贝克在其学术专著《高等教育哲学》中,以“高深学问”为逻辑起点,创造性地提出了“使高等教育合法存在的哲学”。
约翰·S·布鲁贝克以认识论和政治论为大学存在的哲学基础撰写的这本《高等教育哲学》,后来被人们公认为西方论述高等教育哲学的经典之作。
大学的文化传承职能

大学的文化传承职能大学是伴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形成的,是文化不断丰富与日益完善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化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且愈加突出的作用,因此现代大学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承文化是其基本职能[1]。
现代大学作为人类传播、创造、发展知识的文化高地,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传播知识、服务社会及引领文化前进方向的多重社会职能,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大学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引领作用,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现代大学应当充分认识自己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发挥自身优势,自觉肩负起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崇高使命。
一、文化传承的内涵所谓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一般来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用以表明人类所达到的、由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所决定的历史发展水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文化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统一的特殊表现[2]。
由此可见,文化是以社会主流思潮为前提条件进而形成和发展的,它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能够引领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的文化,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灵魂。
现代大学作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先驱动力,既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吸收先进的新兴文化。
现代大学在文化传承过程中,不但要具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特征,更应该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前列[3]。
现代大学应将文化的传承问题上升到大学办学理念的认识高度,并深刻理解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找到其内在规律,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的视角,以便对文化的传承起到引领作用;引领社会文化是大学自身职能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4]。
因此,现代大学应根据自身特点打造出特色鲜明、底蕴深厚、气氛浓郁、辐射性强的大学文化,以学术为本培养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以便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我国大学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基于管理伦理视角

University Education [收稿时间]2017-07-27[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2018年度一般项目“基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的文化教育观与文化教育模式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8SB0281)。
[作者简介]谢红雨(1980-),男,河南南阳人,教育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哲学、教育发展战略。
肖荷(1983-),女,河南南阳人,内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
[摘要]大学文化是大学管理工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随着人们对大学文化在大学建设中重要性认识的深入理解,大学文化中蕴含的管理伦理内涵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目前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现状并不乐观,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生态文化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问题。
构建以管理伦理观念引导下的大学文化为我国大学文化内涵建设提供了新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大学文化;管理伦理;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18)01-0185-032018年1月January,2018University Education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颁布,其中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为到2020年学生毛入学率将达到40%。
《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全国高校在学总规模3647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各类高校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及全球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前5年实现了《纲要》预定的目标。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研究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50%时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根据这个标准,我国高等教育早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高等教育的规模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绩,内涵建设日益被提上议事日程。
在大学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文化对于组织和组织成员行为的影响不言而喻,文化对于大学内涵的建设存在于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文化对于学生的熏陶和培养越来越重要,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管理伦理塑造大学文化也成为众多管理者所倾向的管理办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标识文化的概念及内涵 提起某大学的名字,人们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该校的校名、校徽或校门等具有学校特色的各种标志。各大高校也纷纷利用校庆、迎接高校评估等重大活动为契机,广泛在校内外征集和改进学校标识设计和创意,用来扩大学校知名度。随着高校对品牌的追求和认识,大学标识文化也逐步规范和系统起来,成为具有丰富内涵的大学文化的一部分。 一、大学标识文化的概念 标识:即标志和标徵,它是以特定而明确的造型、图形来表示某个事物、代表某事物,是一种让人识别的标记。识即认识、识别。除了有“记住”的意义外,更多的是一种沟通。识别具有两层含义:一是以个人或团体内在的统一性;二是该团体和成员的外在表现,它包括视觉和行为两个方面,团体通过有效的表现形式向外统一传递自身的精神内涵,和其他群体产生差异,进而有效的进行识别,以证明自身的存在。 因此,大学标识文化指为特定的大学环境或场合服务而设计的,具有统一形象的系列化标识的文化,具有信息传递、识别、辨别和形象传递等功能,归根结底是将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精神文化在视觉中展现出来的一种文化。其目的在于大学将自身形象多方式、多角度地展示出来,通过公众的识别,争取最大限度地得到人们的认可。但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视觉设计,它与大学的办学理念、行为方式、校园环境等紧密相连,不断加强学校内部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信息沟通活动,现代大学标识文化建设渗透于大学形象建设的各个要素当中,是大学形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提升大学品位、创建大学品牌的重要手段和载体。 二、大学标识文化的分类及内涵 大学标识文化的分类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上理解。广义的大学标识文化指的是代表大学形象的识别,即“大学形象识别系统”。狭义的大学标识文化指的是具体的大学标志,如校徽、校园特色建筑等视觉的体现。因此,大学标识的分类大致如下: (一)按识别的方式分类 无论走在大街上,还是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总有形形色色的产品宣传走进人们的视线,当走进琳琅满目的商品超市时,面对花花绿绿的同类商品,作为消费者就会选择自己耳熟能详的一种商品——这就是“品牌效应”,也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orporate Identity Syetem简称CIS)”动作的结果。随着“教育产业化”的提出,建立“大学形象识别系统(University Identity System简称UIS)”也逐渐被高校认可和运用到实际中来。“把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其产出是高校的教学、科研成果。高校个性化特色教育的产出将是一种标识,并在公众中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信誉度,这就是高校的品牌。”① 按不同的识别方式来分,大学形象识别系统(UIS)可以概括为大学理念的识别(Mind Identity of University简称MIU)、大学行为的识别(Behavior Identity of University 简称BIU)和大学视觉的识别(Visual Identity of University简称VIU)三大类。其中大学理念的识别指的是大学精神特征和办学理念,行为识别指的是大学所有规章制度及动作系统;视觉识别指的是大学外观形象系统。有的资料表述中将大学中分布在不同场址、布局、建筑、园林、景观以及各类场所中的标识符号称之为大学环境识别(Environmental Identity of University简称EIU)。与以上三种识别分开来看,笔者认为,大学环境识别总体上是在多种形式的建设中强调视觉的识别与统一,应该属于大学视觉识别系统范畴。三种识别的具体内涵如下: 1、大学理念识别系统(MIU) MIU是指大学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精神和具有独特个性价值体系,具体反映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发展理念、学风、校风、教风、教育质量、学生质量等的诸多方面,是形象设计的核心部分。 高校办学理念是高校办学的价值取向,它来源于对教育活动的理性思考和对高校情况的全面诊断。就其构成要素来说,它表现为: (1)高校的角色定位和学校情况诊断。——我是谁?本学校是怎么样的一所高校?有哪些优势和劣势?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2)高校的办学宗旨和发展目标。——我要做什么?教育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国家教育方针的基本精神是什么?本高校应该办成一所什么样的高校? (3)高校的经营哲学。——我要怎么样做?当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之后,课程如何设置?团队如何建设?教学如何组织?只有当学校全体成员办学理念达成共识时,才能形成志同道合的教育集体。 2、大学行为识别系统(BIU) BIU指大学在高校办学理论指导下逐步培养起来的所有规章策略及动作方式。是高校形象设计成败的关键,它的成功能为高校品牌形象打下坚实的基础。 行为识别系统包括校纪、校训及各种规章制度、师生员工培训、教育教学活动策划、科研课题研究、公共关系等高校行为,可具体划分为内外两大系统。 高校行为识别的内部系统主要有:(1)教育政策与法律法规。(2)学校章程。(3)组织机构设置。(4)人员岗位规范,包括岗位性质、任职条件、职务责权利等。(5)综合性规章制度,如奖惩、会议、请假制度等。一种高校精神的形成,这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强制力量也起到不小的辅助作用。对内要求建立和完善学校的组织、管理、教育、科研、福利制度和各种奖惩制度,学校内部的组织成员(包括学校领导者、教职工、学生)要遵章守法、维护学校的形象。 高校行为识别的外部系统主要有人际交往活动和传播活动。对外通过学校的公益活动、文化活动,教学、科研水平,人才质量等产生一种识别,即人们通过学校的行为及其成果去识别、认识一所学校。 3大学视觉识别系统(VIU) VIU则是精心设计的反应学校历年行为特征的一整套视觉标识。大学中最传统的校徽、校旗、校门等,均属于VIU系统,它们是UIS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它具有将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特征、专业特征、行为模式等抽象语言转化成组织化、系统化、标注化的视觉方案,准确的传达给公众,良好的外观形象有利于公众的认识、技艺、认同,也能提高师生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 大学作为文化知识的殿堂,无不经过了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发展历程,均有着各自的办学特色和文化积淀,而如何融于市场,接受市场和竞争的洗礼,设计科学、实施有效的视觉识别系统就成了传播办学理念、建立学校知名度、塑造大学形象的快速便捷之途。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观察物体时,视觉器官获得的信息约占83%,11%来自听觉,另有6%分别来自触觉、嗅觉和味觉。由此表明,视觉识别在UIS中是最先被公众所接受的要素。它具有独特的传播力和感染力,是最具效果的传播方式。具有项目多、层面广、效果直接的特点,它是大学形象识别系统的重要内容。大学校园环境建设是大学视觉识别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指以校园建筑物的外貌风格、布局特色、标识性建筑、树木花草、文化建设、导向标识等营造出的人文环境,给师生创造一个优美得、充满文化气息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整洁优美的校园会给来访者留下美好而深刻的第一印象,产生“首因效应”。 以上三者中,理念识别MIU是核心,它是学校形象设计成败的关键。如果没有明确的动机和清晰的目标,所提出的漂亮口号和言词就是空洞的,或者采用“拿来主义”,照搬其他名校的办学理念和口号,则既不能体现学校特色,又不容易被人认同和接受。因此它是识别系统的原动力。只有有了理念识别之后才有VIU、BIU的建设。BIU、VIU是配合实现MIU的不同形象识别形式,VIU是BIU的基础,BIU是经营理念的进一步延伸,是大学UIS的动态部分,是大学MIU的行为体现即确切实施过程。但是,各系统之间的划分并无绝对界限,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贯通的,UIS战略的核心是塑造良好的大学形象,增强大学内部的凝聚力,同时使公众对大学产生认同感、信赖感,从而达到扩大大学知名度的作用。只有诸类识别巧妙地结合,才能实现高校全方位整体形象的提升。 (二)按标识的视觉形态分类 每一所大学既坐落在一个错综复杂的城市当中,内部往往又有若干院系、行政部门、附中、附小、校医院、老师生活区等等,可以说一所大学就是一个城市的缩影。“一个现代化城市不能缺乏标识系统,市民出门、企事业办公、各类人际交往,所有的公共环境都需要有合理的、明确的、美观的指示标识,这是一个现代化城市管理水平的体现。” 大学更应该建设完善的标识系统,通过这些标识,既能与其他单位、部门和其他大学容易区分,又能使城市结构变得合理,使内部师生员工和初进校园的人随时感受到方便。 结合城市标识文化的不同功能,大学标识文化也可尝试从视觉表现方面来分类。不同的标识对视觉的要求不同,根据标识在视觉中的形势特征,主要分为平面标识与造型标识。 1、平面标识是指标识的主体部分是以平面的形式呈现的,比如大学的校徽、大学内各院系或部门的标志等。以校徽为例,它又可分为三类: (1)文字表现 以大学的名称或办学理念为设计元素。汉字属于象形文字,本身具有美的构成图形,具有会意象形、形声、假借、转注的构性特点,具有很好的释义效果。也可以把该校的英文名称或汉语拼音字母加以组合和修整,但由于文字和字母使用的广泛性,此类标识也极易出现近似与雷同,在标识创作过程中尽量强化个性特征。例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微(如图)。
标识以三个并列的篆书“人”字图形为基础,结合人大中英文校名全称及建校时间,经专业艺术设计而成。其中三个“人”字分别寓意“人民、人本、人文”,即“人民的大学”、“以人为本的精神”和“以人文为主的特色”,揭示了人大的特色、优势和传统;三个“人”字排列,则隐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成众”、“携手劳作”、“同向并行”等意。 (2)标识性或象征性图案 校园富有特色的标识性建筑、植物或人物都可以成为设计素材,以图案来阐释办学理念或学科特色,前提是它需要具有独特性和较高的认知度。例如:哈工大的标识中就有学校标识性建筑物大礼堂图案(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