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优美书法作品_弘一法师四个妻子照片

合集下载

弘一大师湛山寺的故事

弘一大师湛山寺的故事

弘一大师湛山寺的故事弘一法师生于1880年,于1942年圆寂,享年62岁。

1937年,弘一法师曾在青岛生活大约半年,在日寇兵燹降临的非常年月里与青岛有了一段因缘。

青岛,建市于19世纪末,因而这座城市成长的轨迹恰与法师的人生历程有许多节奏相合之处。

38岁的李叔同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为僧,师从了悟上人,法名演音,字弘一,后被尊为弘一大师。

作为有深度文化底蕴的弘一,入佛门后研究佛经,尤以戒律为主,在叶恭绰、周叔迦等倡议下,青岛建了湛山寺,设有佛学院,培养学问僧。

解放后,有的学问僧还俗,其中易如到青岛市图书馆工作,易如虽已不为僧,但一生仍用其法名,一生不蓄发。

易如多次讲到弘一大师到湛山寺讲”的事。

1937年5月,弘一法师在福建漳州。

青岛湛山寺倓虚法师派梦参书记持函来,请法师前往青岛度夏,安居讲律。

湛山寺位于青岛市东部湛山西南、太平山东麓。

为市区唯一的佛寺。

1934年开动工,1945年落成,面积23亩。

是中国最年轻的名刹之一。

湛山寺院内有大雄宝殿、三圣殿、天王殿及客舍,殿后为藏经楼,藏有佛经6000余册及古代佛像.倓虚法师后来回忆道:“二十五年(1936年)秋末,慈舟老法师去北京后,湛山寺没人讲律,我对戒律很注意,乃派梦参师到漳州万石岩把弘老请来。

”倓虚法师觉得:“我的意思,把中国(当然外国来的大德也欢迎)南北所有大德,都请到这里来,纵然不能久住,也可以住一个短暂的时期,给大家讲讲开示,以结法缘。

因为一位大德有一位大德的境界,禅弟子之中,止不定与那(哪)一位大德有缘;或者一说话、一举动,就把人的道心激励起来。

这都是不可思议的事!”在倓虚看来,弘一法师可以称得上是高僧大德了。

接倓虚法师函后,弘一法师欣然赴约,但“约法三章”:到青岛后,一不为人师,二不开欢迎会,三不登报吹嘘。

农历四月初五,弘一法师带着弟子传贯、开仁、圆拙一行从厦门启程,他所有的行李只有被单、帐子、几件补过的衣服和几本律书。

初七到上海,叶恭绰等在法宝馆请他午斋,法师唯恐叶先生致电湛山寺迎接,特改乘别的船只。

弘一法师--课前演讲

弘一法师--课前演讲

低姿态

弘一法师圆寂之时,再三叮嘱弟子在 身体旁放置一碗清水,只为使嗅味而 上的蚁虫在焚烧之时能有个安身之所。 令人景仰的弘一法师将姿态放低,放 到尘埃里,注意到了世界的蚁虫。如 此的低姿态,令人何等动容!他俯身 在淤泥里开出的花,洁白、硕大,缀 成一片,点亮了他人生的风景,铺排 出他生命的意境,邈远而奇绝,凛然
爱国情怀 1931年“九· 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东北三省, 国家危亡,迫在眉睫。1937年5月,厦门市举行第 一届运动会。因弘一为音乐界前辈名家,会前请弘 一法师撰会歌。弘一慨然应允。歌词曰:“禾山苍 苍,鹭水荡荡,国旗遍飘扬!健儿身手,各显所长, 大家图自强。你看那,外来敌,多么披猖!请大家 想想,请大家想想,切莫再彷徨。请大家,在领袖 领导之下,把国事担当。到那时,饮黄龙,为民族 争光;到那时,饮黄龙,为民族争光!宋朝抗金民 族英雄岳飞,于绍兴十年(1140年)大举北伐时, 曾与部将誓约“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弘 一引此典故,目的也是动员民众,抵抗外侮,收复 失土。
一、文化先驱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 家,1942年圆寂于泉州。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 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 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他在音乐、 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 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李叔同 五岁失怙(父亲去世),十八岁时遵奉母命与俞氏(津门茶商之女)结婚。百 日维新时,他赞同康、梁“老大中华非变法无以图存”的主张,曾私刻一印: “南海康君是吾师”。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攻油画,同时学 习音乐,并与留日的曾孝谷、欧阳予倩、谢杭白等创办《春柳剧社》,演出话 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新蝶梦》等,是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 1910年李叔同回国,任天津北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图案科主任教员。1918 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云游温州、新城贝山、普陀、厦门、泉州、 漳州等地讲律,并从事佛学南山律的撰著,另据余秋雨《庙宇》,李叔同曾经 居于五磊寺。抗日战争爆发后,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 口号,说“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之时不能 共纾困难于万一”等语,表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

弘一法师出家前为何拒见妻子 妻子跪求相见无果

弘一法师出家前为何拒见妻子 妻子跪求相见无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弘一法师出家前为何拒见妻子妻子跪求相见无果
导语:三十七岁时,李叔同与佛结缘,思索良久,最终决定出家。

他将自己多年来视若珍宝的书籍、字画、折扇、金表都赠送给了友人,就连衣服也一件不
三十七岁时,李叔同与佛结缘,思索良久,最终决定出家。

他将自己多年来视若珍宝的书籍、字画、折扇、金表都赠送给了友人,就连衣服也一件不留。

同事、朋友纷纷相劝,他都丝毫不为所动,携带了几件布衣和日常用品就头也不回地去了杭州虎跑寺。

去了之后,他立即换上僧人的衣服,屋子自己动手打扫,支个木板就当床,别人想帮忙,他一律不许。

而且只吃素食,就连白菜里加点香菇,他都不会动一下筷子。

为了避免家人阻挠,他事先甚至没有跟妻子沟通。

直到他进了寺院,妻子才得知消息,到寺院寻找。

可是,无论妻子在房门口如何苦苦哀求,他都避而不见,妻子索性跪在那里不走。

见此情景,连同去的人都忍不住落泪,李叔同却只是托人捎了一句:“当作我患虎疫死,不必再念。


虽然已经出家,但家人并没有忘记他,还是偶尔会写家书来。

每逢收到家书,别人都拆开细看,唏嘘不已,李叔同却一眼也不看,托人在信封后面写:“该人业已他往,均原封退还。

”别人觉得很奇怪,家书看一下又没事,只要不回就是了,为什么非得退还呢?李叔同答:“既然出家,就当自己死了。

如果拆阅,见家中有喜庆事,定会开心,若有不祥事,易引挂怀,还是退了好。


为了避免亲人朋友打扰,他的禅房上贴着四个字:“虽存若殁”,将所有探访的脚步阻止在门外,真是绝情到极致。

丰子恺说,李叔同是一个“做什么像什么”的人,无论诗词音乐,还生活常识分享。

《临终偈语》作者弘一大师,体裁为四言绝句,作于清末民国时期。弘一偈语

《临终偈语》作者弘一大师,体裁为四言绝句,作于清末民国时期。弘一偈语

《临终偈语》作者弘一大师,体裁为四言绝句,作于清末民国时期。

弘一偈语执象而求。

咫尺千里②。

问余何适。

廓尔忘言③。

华枝春满。

天心月圆④。

作品注释。

①君子联:源于古俗语“君子之交淡如水。

小人之交甘如醴”。

谓君子交于道义。

表面甚是平淡。

内在实为深沉。

②执象:有二解。

一解执着于事物的表面现象。

一解为像瞎子那样去摸象。

始终不得要领。

咫尺千里:近在咫尺而相隔有如千里。

多指人为的隔阂。

一咫等于八寸。

咫尺比喻距离很近。

③何适:去往何处。

廓尔:空阔貌。

④华枝:花枝。

春满:谓春意盎然。

春意浓厚。

天心:犹言天空中。

作品鉴赏。

弘一大师乃文艺天才。

所作歌曲不胫而走。

传唱天下。

出家后。

不作世俗文字。

口不离佛。

笔不离教。

有人求墨宝。

唯以佛言佛号书之以付。

今从其阐发教义的《护生歌》中择录数章。

及其临终诗偈。

一并选出。

这二首临终偈语。

实为四言绝句。

两首各不同韵。

各有所指。

前首乃述君子之交。

希望自己的往生不要给朋友带来痛苦。

希望大家豁达些。

开朗些。

不要对生死之事太执着。

太看重。

后首乃述自己的感想。

命将终时。

自觉归得其所。

觉得一切都圆满了。

这种乐观彻悟的境界。

不是随便什么人可以达到的。

作者简介。

弘一。

中国现代律宗高僧。

法讳演音。

号弘一。

以号行。

别名一音。

圆音。

弘裔。

澄览等达七十余个。

俗姓李。

名岸。

字叔同。

又名文涛。

成蹊。

李哀。

李息等。

字瘦桐。

哀公。

惜霜。

息翁等。

先世江南平湖。

移籍天津。

家世盐业巨商。

父为清进士。

偈语官吏部。

父年六十八。

母年十八始生。

行三。

有异母兄二。

年五岁。

父亡故。

年十八。

娶俞氏。

年十九。

携眷移沪。

年二十六。

母故。

东渡留学。

入上野美校。

创春柳杜。

演新剧。

五年后。

携日籍夫人回国。

任教天津。

上海。

杭州。

南京诸校。

公元1918年夏。

出家于杭州西湖虎跑寺。

复至灵隐寺受戒。

大师出家前为著名书法家。

音乐家。

戏剧家及艺术教育家。

著作宏富。

桃李满天下。

出家后精持戒律。

整理经典。

不主寺。

不收徒。

唯以弘扬戒律为己任。

著有大量律宗经典疏注。

品评中国近现代书法家弘一法师及画家徐悲鸿

品评中国近现代书法家弘一法师及画家徐悲鸿

品评中国近现代书法家弘一法师及画家徐悲鸿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圆寂于泉州。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

他在音乐、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作为高僧书法,弘一与历史上的一些僧人艺术家存有差异,如智永和怀素,尽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们的一生并未以坚定的佛教信仰和恳切实际的佛教修行为目的,他们不过是寄身于禅院的艺术家,“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这完全是艺术家的气质与浪漫。

八大山人笔下的白眼八哥形象,讽刺的意味是显而易见的,他的画作实在是一种发泄,是入世的,并未超然。

比之他们,弘一逃禅来得彻底,他皈依自心,超然尘外,要为律宗的即修为佛而献身,是一名纯粹的佛教大家。

李叔同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为世人所瞩目。

他的书法早期脱胎魏碑,笔势开张,逸宕灵动。

后期则自成一体,冲淡朴野,温婉清拔。

特别是出家后的作品,更充满了超凡的宁静和云鹤般的淡远。

这是绚烂至极的平淡、雄健过后的文静、老成之后的稚朴,恰如他自我表白的那样:“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

”李叔同的篆刻可谓独树一帜。

他早年治印从秦汉入手,兼攻浙派。

35岁那年入“西泠印社”。

39岁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前,将平生篆刻作品和藏印赠与“西泠印社”。

李叔同对印学的贡献还体现在他对近代篆刻事业的弘扬上。

他亲自发起成立了继“西泠印社”之后的又一印学团体——乐石社,定期雅集,并编印印社作品集和史料汇编。

这也是在近代篆刻史上领风气之先之事。

书法是心灵的迹化。

弘一书法由在俗时的绚烂到脱俗后的平淡,是修心的结果,是大师心灵境界的升华。

弘一在致许晦庐的一封信中曾说:“朽人剃染已来二十余年,于文艺不复措意。

弘一法师(李叔同)及音乐剧《弘一》

弘一法师(李叔同)及音乐剧《弘一》

弘一法师(李叔同)及音乐剧《弘一》器乐之友音响技术A Vtecbn蹦L]"弘一法师Ic=李叔同=II及音乐同_弘一))5月上海,由中国宗教界送给世博的礼物音乐剧《弘一》公演,这部南玉佛禅寺,上海戏剧学院,上造,整体风格时尚流行,海音乐学院等单位携手推出集音乐,舞蹈,诗歌于一体的多媒体音乐剧是一部有中国特色,充满创意的海派音乐剧.海派音乐剧的特点是可变性,移动性很大,善于吸收中西文化之长,不拘一格而又自成一格.《弘一》在艺术上有许多新的探索和创不仅是戏剧和音乐的结合,也是流行,爵士,美声,梵乐等音乐流派之问的交融;口聂晶多媒体的舞台运作和热烈动人的歌唱结合在一起.多媒体在《弘一》中有许多出神入化的运用,多姿多彩,变幻莫测,景随情移,新鲜有趣,极大地增加了音乐剧的可看性.最独具匠心的一笔是在结尾部分,当弘一法师圆寂,百余位僧众手持莲花,共唱《三宝歌》为他哀悼,为现场增添了浓浓的宗教色彩,庄重,神圣而又立意新颖,台上台下笼罩在同一气场下,让人肃然.由此,也引起了我们对弘一法师的追寻.1丰富多彩的一生李叔同(1880--1942年),姓李,名息,学名文涛,又名成蹊,广侯,字叔同,息霜,号漱筒,演音等,别署甚多;祖籍浙江平湖,1880年9月20日生于天津河东地藏庵(今河北区粮店街陆家胡同)一官宦富商之家,5岁失父,18岁与茶商女俞氏成婚.李叔同l3岁知篆书,15岁能诗,17岁善治印.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携眷奉母避居上海,加入城I67音响技术A VtecnnIL1【11)器乐之发表文章,加入"随鸥吟社"并与本田种竹,森槐南,日下部鸣鹤等交流;课余热心于话剧艺术活动,联合留日同学组织"春柳剧社";创办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发表所创作的歌曲多首;写生课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藩篱,被誉为中国新文化运动启蒙时期的急先锋.1911年,李叔同学成归国,先执教于天津高等工业学堂,任图案教员,后转到上海城东女学,讲授国文和音乐;翌年,加入"南社"诗社,组织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兼《太平洋报》文艺副刊编辑; 不久,到杭州执教于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即第一师范学校),并在南京高等师范学堂兼课.1918年8月19日遁入杭州虎跑寺削发为僧,皈依老和尚了悟门下,法名演音,号弘一,后又有一音,一相,圈音,人玄等几十个法号.1928年,弘一参加僧侣南下服务团,到泰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弘扬佛法,12月初转南安雪峰寺,过了元宵,又回南普陀住了三个月.1929年4月,经福州赴温州,1O月再入闽,先到厦门,后应泉州开元寺慈儿院院长叶青眼之请到泉州,为该院学童早晚礼佛的赞歌《三宝歌》谱曲,并帮助整理寺内所藏的古版佛经;1930 年4月离寺云游江浙;1932年10月再回闽,足迹遍及泉州,厦门,福州,漳州各大寺院;1938年l0月, 为勉励泉州承天寺僧众发扬爱国爱教精神,写下: "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心声,词末又跋:"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 赋予佛说以时代精神.1942年春天,弘一大师前往灵瑞山讲经,不久住温陵养老院;中秋节为大众讲经,并向院中的老人讲说净土法要;23日示现些微疾病,拒绝医药及探问,只是专一念佛;27日绝食, 只饮水,28日写遗嘱交代妙莲法师负责后事;9月1日写下"悲欣交集",交妙莲并嘱托:如在助念时, 见我流泪,并非留恋世间,挂念亲人,而是悲喜交集所感,说完话仍默念佛号;4日戌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往生,时年63岁.荼毗后获舍利1800 粒子,600舍利块.2贡献卓着的一生弘一法师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近代史上着名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一生在音乐, 戏剧,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等诸多文化领域中都有较高的建树.他的书法风格"朴拙圆满,浑若天成",将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极至.李叔同初学篆书,再写隶书,后入楷,行,草诸体,尤对六朝碑版精心揣摩. 为僧以前,弘一书法有绚烂之致;遁入空门,书风突变,弃之峥嵘圭角,行之以藏锋稚拙,转入禅境的雅逸恬淡,枯寂孤清.这种巨变来源于观念上的变化, 书法是心灵的迹化.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音乐家,第一个在中国用五线谱进行音乐教学的人,他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李叔同是中国近代着名的启蒙音乐教育家,通过音乐教育的实践,逐步形成了具有独特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音乐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和广泛的,是学堂乐歌的创始人之一.西方传教士很早就将西方音乐及音乐理论传到中国,但始终没有被广泛接受.学堂乐歌的产生,不但在思想启蒙方面给予当时的青少年学生以深刻的影响,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为中国音乐带来了一种新的音乐形式,即学堂乐歌的集体歌唱形式,使得西方音乐及各种艺术形式,如唱歌,演奏钢琴,风琴以及西洋乐器等,得到初步的介绍和传授,特别是西方音乐记谱法——五线谱,简谱和基本音乐理论在中国社会广泛的传播.这对中国后来蓬勃发展的群众歌咏运动铺垫了基础,促进了当时中国音乐界去思考如何走向世界, 2吕赇建立一种新的中国音乐文化.他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李叔同不墨守成规,不尊崇旧模式,大胆对美术教学进行改造, 大量引进西洋画的教学模式,技法和风格,率先采用了石膏模型进行静物写生及户外风景写生,从此结束了中国美术教育范本临摹的历史.在他的美术教育思想中,他认为普通教育图画科的教学,不应仅限于教导学生练习各种绘画手段,更应以教育学生"练习目力为主",因为"眼所见之物体,须知觉其正确之形状".单靠临摹的方法养成这种"知觉形状"的能力,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必须在中国的美术教育中引进实物写生,并以写生为正课,兼习临画.在李叔同的影响下,改临摹为写生的教学方式便迅速为全国各地美术教学所仿效,开始了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美术教育.他是中国话剧史上演出茶花女的第一人.李叔同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他是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的主要成员.1907年春节演出《茶花女》,是国人上演的第一部话剧,李叔同在剧中扮演女主角玛格丽特.后来,他还曾主演《黑奴吁天录》和独幕剧《生相怜》,《画家与其妹》.李叔同的演出在社会上反响极大.李叔同的戏剧活动虽如星光一闪,却照亮了中国话剧发展的道路,开启了中国话剧的帷幕;特别是在话剧的布景设计,化妆,服装,道具,灯光等许多艺术方面,更是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启蒙作用.他教书育人,桃李丰硕.他把"先器识而后文艺"的崇高人格教育思想传授给弟子们,把"要做一个好文艺家,必先做一个好人"的教育思想,作为培养学生的基本准则.他培养学生的最高目标是"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他以培养学生高尚人格为宗旨的音乐教育思想,不仅对学生们影响至深,就是在中国音乐教育史上,也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的价值.正是在这一思想的驱动下,才成就了着名美术家,音乐教育家丰子恺,音乐教育家刘质平,吴梦非等等.他积极弘法,苦行僧终其后半生,把失传的律宗继承下来,被后人誉为第十一代律宗祖师;就律l器乐之音响技术A Vtec[)~lOl0【ll宗,华严宗,净土宗学说及药师经,弥陀经,地藏本愿经,心经等经义作了详细的阐明,亲自整理编成《佛学丛刊》四册;关心佛教教育,闽南一带的僧徒因之增进佛学知识.虽以持律闻名,但笃志念佛,时常劝人听时钟念佛,依照时钟滴答滴答的声响, 设想为阿弥陀佛四字.若是念六字佛号者,则以第一个滴为"南无",答为"阿弥",第二个滴为"陀",答为"佛".他的听时钟念佛不失为一个摄心念佛妙法.因此,在20世纪的中国文化史上,出家前的李叔同,称得上是全能艺术家,出家后由凡入圣蜕变为弘一法师.其作品的艺术价值,美学意义,是其所处时代高远艺术旨趣的体现;其人格秉性修养,个体精神价值取向,均有独特的魅力.3结语对于弘一法师由"艺术升华到宗教"的传奇人生,一直以来让俗世之人大感费解,但其得意门生丰子恺认为李叔同的出家是必然的,艺术最高点与宗教相接近,"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 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弘一法师是一层一层的走上去的.他早年对母尽孝,对妻子尽爱,安住在第一层楼中.中年专心研究艺术,发挥多方面的天才,便是迁居在二层楼了.强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满足于二层楼,于是爬上三层楼去,做和尚,修净土,研戒律,这是当然的事,毫不足怪的.二层楼的扶梯的最后顶点就是三层楼,所以弘一法师由艺术升华到宗教,是必然的事."弘一法师进人宗教境界同样经历了三种境界:"决绝","持戒","圆觉",在戒修苦行中找到了思想的宁静,身心的幸福, 当死亡最终到来时,竞轻如一声叹息,师活出大境界, 正如赵朴初先生评价的"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音乐剧《弘一》再让我们回味弘一法师的一生,反思现在的生活,一切浮华只不过是过眼烟云,人生当放下太多的诱惑,多关注心灵的呼唤.圆69。

人物专题——弘一法师 李叔同

人物专题——弘一法师 李叔同

• 他一生做人确是凡事认真而严肃的。他要学 一样就要像一样,要做什么就要像什么。古 人有话说:“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 能为”。马一浮曾有诗挽他说:“苦行头陀 重,遗风艺苑思。自知心是佛,常以戒为 师”,读此可谓如见其人。 • 先生走了,他的人格魅力还在,如风常 拂,如月明澈
• 故事:

1.弘一法师深恐堕入名闻利养的陷阱,他律己极严, 生怕接受了许多善男信女的礼拜供养,变成个“应酬的 和尚”,因此每到一处,他必定先立三约:一、不为人 师;二、不开欢迎会;三、不登报吹嘘。 • 他日食一餐,过午不食。素菜之中,他不吃菜心、 冬笋、香菇,理由是它们的价格比其它素菜要贵几倍。 除却三衣破衲,一肩梵典外,他身无长物,一向不受人 施舍,挚友和弟子供养净资,也全都用来印佛经。 • 夏丏尊先生曾赠给他一架美国出品的真白金水晶眼 镜,他也送给泉州开元寺,以拍卖所得的五百元购买斋 粮。 • 弘一法师对重病视若无事,工作如故,他曾对前 往探病的广洽法师说:“你不要问我病好没有,你要问 我有没有念佛。”他这样虔敬的宗教情怀岂是常人可及? •
• 弘一法师留给明天的是善心与禅意,弘一法师留给 后人的是人间至善至美的善的境界。 • [片断四] • 平常心,敏感心(潍坊) • 平常者,平静也;敏感者,机敏也。 • 人生难得有一颗平常心,弘一法师作为方外之人, 自然更有一颗平常心。平日的他看庭前花开花落, 观天外云卷云舒,生活上保持着”淡有淡的滋味, 咸有咸的味道“,可谓宠辱不惊,恬淡闲适,但他 的心又是敏感的。每次到学生丰子恺家做客,他总 是先轻摇藤椅,让里面的小虫走避,然后才安然落 座。法师平常心外更有一颗敏感的心,敏感来自何 处?来自对天地万物的尊重,来自对万物生灵的怜 悯。 • 法师的心可谓平常也,但法师的敏感之心足以光照 青史,惠泽万世。

弘一大师李叔同_半世潇洒半世僧

弘一大师李叔同_半世潇洒半世僧

弘一大师李叔同:半世潇洒半世僧谢和琛“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

”——丰子恺《我的老师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

这首广为传唱的歌曲就是李叔同的代表作。

李叔同被丰子恺称赞为“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后来他遁入空门,法号弘一。

1942年10月的一天下午,泉州的温陵养老院的晚晴室中,沉疴久病的弘一法师临终弥留之际,他挥毫作书“悲欣交集”四字后右肋而卧,安详圆寂,走完了他辉煌而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四个字中蕴含了他对人生的多少难以言传的感慨,至今谁又能说得清呢?传奇的身世弘一法师李叔同,祖籍浙江平湖,1880年出生于天津。

父亲李筱楼是同冶时期的进士,曾官吏部。

李叔同排行第三,幼名成蹊。

他五岁时。

73岁的老父因病去世,母亲王氏是父亲四个妻子中最小的妾室,时年25岁。

就这样,一个身卑位贱的年轻寡妇带着幼年的挛叔同,在这样一个中国传统的旧式大家庭中艰辛度日。

因此,依母教养成人的李叔同对母亲终生孝敬和怀念。

也许正是李叔同幼年丧父的悲苦和“庶出”身份的低微,小时候的李叔同就显出不同于人的特殊性情:他常常趋于偏激。

他从小就喜欢养猫,甚至爱猫如痴。

不仅养了许多只,并且敬猫如同敬人。

直到他十几年后去日本留学,仍未改变自己奇特的个性。

一次,他竟突然专门给家里发了一封急电,询问自己养的那些猫是否平安。

李叔同幼年聪慧过人,五岁便跟随母亲习诵古诗格言,六七岁时即攻读《昭明文选》,居然能朗朗成诵,人多异之。

八九岁时,他的侄媳曾与当地居士学习佛教《大悲咒》、《往生咒》等,他从旁听之,不久也能背诵。

十岁始读《古文观止》和《四书》、《尔雅》,尤喜《说文解字》,并开始临摹篆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弘一法师优美书法作品_弘一法师四个妻子照片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
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
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弘一法师优美书法作品,
希望对你有用!

弘一法师优美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优美书法作品图片1
弘一法师优美书法作品图片2
弘一法师优美书法作品图片3
弘一法师优美书法作品图片4
弘一法师书法
李叔同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为世人所瞩目。他的书法早期脱胎魏碑,笔势开张,逸宕灵
动。后期则自成一体,冲淡朴野,温婉清拔。特别是出家后的作品,更充满了超凡的宁静和
云鹤般的淡远。这是绚烂至极的平淡、雄健过后的文静、老成之后的稚朴,恰如他自我表白
的那样: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
他的书法犹如浑金璞玉,清凉超尘,精严净妙,闲雅冲逸、富有乐感,朴拙中见风骨,
以无态备万态,将儒家的谦恭、道家的自然、释家的静穆蕴涵书艺之中,闻字犹闻佛法,爱
而宝之者顿生欢喜心,得者珍如拱壁,堪称中国历代书法中的逸品。弘一和他的书法亦谓国
之至宝,华夏之光。

弘一法师临近中年放弃诸艺和身外之物遁入空门后,惟书法不缀,书写佛语,广结善缘,
普度众生,秉持文艺应以人传文艺,不以文艺传人。大师圆寂近70周年,嘉言懿行早已载
入中华史册, 成为后人景仰的一代高僧。吾颂弘一法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无人可超。谓此
赞誉,国际华人歌后邓丽君与大师有相类比之处。寿事无长物,丹青片羽留,如大师所言,
生前了无片瓦,身后却留给人们的是一笔笔丰富的、叹为观止的精神遗产,令后众在国内各
城市环境优美的地方为他建立纪念馆堂供人瞻仰。夫人生几何,当有何人能以一生十多个第
一载入中国文化艺术、教育、宗教之史册,让后人仰慕、敬佩、赞叹?!弘一法师既是才气横
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他将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
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上荣耀。

李叔同的篆刻可谓独树一帜。他早年治印从秦汉入手,兼攻浙派。35岁那年入西泠印
社。39岁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前,将平生篆刻作品和藏印赠与西泠印社。该社为之筑印
冢并立碑以记其事。治英赏英论印,是终其一生未曾放弃的癖好。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提道:
刀尾扁尖而平齐若锥状者,为朽人自意所创。锥形之刀,仅能刻白文,如以铁笔写字也。扁
尖形之刀可刻朱文,终不免雕琢之痕,不若以锥形刀刻白文能自然之天趣也。李叔同对印学
的贡献还体现在他对近代篆刻事业的弘扬上。他亲自发起成立了继西泠印社之后的又一印学
团体乐石社,定期雅集,并编印印社作品集和史料汇编。这也是在近代篆刻史上领风气之先
之事。

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