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书法学习:弘一法师书法

合集下载

李叔同《弘一法师》

李叔同《弘一法师》

李叔同《弘一法师》李叔同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圆寂于泉州。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

他在音乐、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1880年10月23日生于天津,1942年10月13日卒于福建省泉州市。

原籍浙江平湖,从祖辈起移居天津。

父李筱楼(字小楼),道光甲辰(1884)进士,官吏部尚书,曾经业盐商,后从事银行业。

母亲姓王,为李筱楼侧室,能诗文。

李叔同5岁丧父,在母亲的扶养下成长。

1901年入南洋公学,受业于蔡元培。

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攻油画,同时学习音乐,并与留日的曾孝谷、欧阳予倩、谢杭白等创办《春柳剧社》,演出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新蝶梦》等,是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

1910年李叔同回国,任天津北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图案科主任教员。

翌年任上海城东女学音乐教员。

1912年任《太平洋报》文艺编辑,兼管副刊及广告,并同柳亚子发起组织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

同年10月《太平洋报》停刊,应聘任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

1915年任南京高等师范美术主任教习。

在教学中他提倡写生,开始使用人体模特,并在学生中组织洋画研究会、乐石社、宁社,倡导美育。

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云游温州、新城贝山、普陀、厦门、泉州、漳州等地讲律,并从事佛学南山律的撰著。

抗日战争爆发后,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口号,说"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之时不能共纾困难于万一"等语,表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

弘一大师书法艺术欣赏

弘一大师书法艺术欣赏

弘一大师书法艺术欣赏
弘一大师,俗名张继,法号济群,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佛教高僧和社会活动家。

他融合
了儒释道三家的精华,把佛法带到了社会生活中,使得佛教的公益事业逐渐走向成熟。


此之外,弘一大师还是一位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深受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与追捧。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弘一大师的书法艺术。

1.颜体书法
弘一大师的书法以颜体为主,颜体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创,而弘一大师的颜体书
法则较为朴素、自然、豁达,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比如其所写的《大道慈悲众生心》,
整体布局简洁大方,字形端庄匀称,笔画流畅舒展,有着极强的气势和韵味。

2.草书
除了颜体书法,弘一大师的草书也是不容忽视的,其草书字形虽然奔放,但却很规整。

比如《南华经》这件书法作品,大师以狂草书写,笔势雄浑,布局严谨,堪称一绝。

3.行楷书法
弘一大师的行楷书法也同样精湛,比如其所写的《礼记大全》,用笔秀丽流畅,字形
端庄优美,重点笔画线条挺拔明快,十分精彩。

总之,弘一大师的书法艺术道路上走过了一条别致而又独具特色的路线。

他的书法作品,无论是颜体、行楷还是草书,都有着独特的韵味,感人至深。

他的书法之美,不仅展
示了自己的艺术修养,而且深入人心,对社会文化的传承也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弘一大师的书法

弘一大师的书法
的宁静淡远,不求工而至工,浑然一体,妙迹难寻,镜底昙花,超脱中含着不能
超凡入圣的至情,一片童趣与高度修养相结合的博大深邃。化百练钢成绕指柔。
美学境地不同了,是进步还是变得乏味少力,不同的欣赏者见仁见智,却没有人
能否定他的存在。
一九三一年三月一日,鲁迅在日记中写道:“从内山君乞得弘一上人书一纸。”
自己所长,无限度追求,偏爱成癖,僵在途中,频年踏步难前。或急于成家,生
硬化合,冰炭同炉,两败俱伤,或故求异味,内涵不足,脱师过早,无翼高飞,
以病态为美,都成不了大器。
达于雄劲,转为平淡,形愈简而意愈繁,超忧喜,无得失,忘名利,无法而
万法生,落笔不设计,无矫饰,真我立于字外,含蓄自然中见性情,是谓无态。
原则,弱冠以后兹事遂废。今老矣,随意信手挥写,不复有相可得,宁
复计其工拙耶?”又谓“朽人于写字时,竭力配置调和全纸面之形状,
于常人所注意之字画、笔法、笔力、结构、神韵,乃至某碑某帖某派,
皆一致摒除,决不用心揣摩,故朽人所写之字,作一图案观之则可
矣。”
最后遗墨“悲欣交集”,脱净铅华,真气流衍,无滞无碍,达到他个人书法
容,尤其是单幅书法,更有无为无不为的老庄风味。无论他的佛学成就
多高,在骨子里他永远是中国人。要摆脱烦恼,恰好说明忧患的强大,
要超脱,恰好证明人情味的顽强。避下雨最好的地方是躺在塘里。写佛
学著作、创作书法都是用寂寞战胜寂寞的持续努力。
在他四十七岁所写的《华严经十回向品初回向章》,心如秋水澄
(本文是《弘一大师手书格言》序,该书将由线装书局于7月份出版。)
潭,中正肃穆,风采拙朴,冷却的深悲,率真简易,淡而腴,松而不
散,老而弥秀,轻而不浮,逸而不枯,圆转处不求势,横竖止笔处不见

弘一大师经书书法

弘一大师经书书法

弘一大师经书书法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那么他的书法到底是怎么样的书法世界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弘一大师经书书法,希望对你有用!弘一大师主要贡献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

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话剧李叔同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中国话剧的奠基人。

他是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的主要成员。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春节演出的那扯《茶花女》,是国人上演的第一部话剧,李叔同在剧中扮演女主角玛格丽特。

后来,他还曾主演独幕剧《生相怜》、《画家与其妹》和改编自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话剧《黑奴吁天录》。

李叔同的演出在社会上反响极大。

李叔同的戏剧活动虽如星光一闪,却照亮了中国话剧发展的道路,开启了中国话剧的帷幕。

特别是在话剧的布景设计、化妆、服装、道具、灯光等许多艺术方面,更是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启蒙作用。

在音乐方面,李叔同是作词、作曲的大家,也是国内最早从事乐歌创作取得丰硕成果并有深远影响的人。

他主编了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

国内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的也是他。

他在国内最早推广西方“音乐之王”钢琴。

他在浙江一师讲解和声、对位,是西方乐理传入中国的第一人,还是“学堂乐歌”的最早推动者之一。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编辑出版的《国学唱歌集》,被当时的中小学取为教材,他创作的歌曲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主要分三类。

以书识人:弘一法师书法艺术欣赏

以书识人:弘一法师书法艺术欣赏

以书识人:弘一法师书法艺术欣赏弘一法师(1880年-1942年),俗名杨仁亚,出生于日本东京,是一位杰出的佛教大师和书法家。

他是法相宗妙空寺的创办者,同时也是当时日本禅宗宗鼻派和天台宗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弘一法师自幼聪明好学,对佛教心生浓厚兴趣。

他特别喜欢研究佛经,读书时对于每一个字的形状和内涵都进行反复推敲和理解。

他对书法的热爱也逐渐发展起来。

在求学期间,他广泛涉猎各种书法篆刻技巧,吸收了不同书法流派的优点,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弘一法师的书法作品以行草和楷书为主。

他的行草书法凝练简洁,笔法流畅自如,字形挺拔大气,给人以有力的冲击感。

他的楷书书法则端庄稳重,字体秀美规整,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

他的字体有着独特的气度和可睐之美,给人以启迪和震撼,被业界公认为佛教界重要的书法流派。

弘一法师的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他的书法作品融汇了佛家禅宗的精神和智慧,展现了佛法的深邃和高远。

他通过笔展示出的力度、节奏和空间感,将自身对佛法的领悟以及对世界的思考融入使得书法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一种对内心修行和人生境界的宣示。

除了行草和楷书,弘一法师还擅长小楷和颜篆两种书体。

他的小楷字体规范严谨,线条流畅,布局协调,给人以细腻精致之感。

他的颜篆字体工整美观,有灵动之美,能够真实地表达出篆刻的精粹。

他的小楷和颜篆书法更展现了他对细腻之美的理解和把握,让人无不为之倾倒。

弘一法师的书法艺术不仅表现在字体的形与神,更植根于他对佛教智慧的深思熟虑和对人生解脱的追求。

他以笔为剑,用字展示佛法,传递出了智慧与慈悲的力量。

他的书法作品有着强大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可以启迪人们的心灵,引领人们走上善良、宽容和有道德操守的道路。

弘一法师的书法艺术在佛教界和书法界都享有盛誉,他的作品被誉为“佛法之墨宝,书法之圣品”。

他的书法作品经常被用于佛经的卷首、墙匾、对联等场合,成为佛教寺庙和学院的重要文化遗产。

他的影响力也深远地影响了后来的书法家和佛教徒,他的书法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广受赞赏和欣赏,为佛教文化和中华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以书识人:弘一法师书法艺术欣赏

以书识人:弘一法师书法艺术欣赏

以书识人:弘一法师书法艺术欣赏
弘一法师是一位伟大的佛教教育家、禅宗宗师和书法家。

他的书法艺术别具一格,其
字体高雅秀丽,气度恢宏,潇洒自如,深受广大书法爱好者和佛教信徒的喜爱和推崇。

弘一法师最具代表性的书法作品是《金刚经》,他在书写这部经文时,落笔豁达,一
气呵成,字迹端庄大气,紧扣佛教经书的形式特征,展示了他高超的书法技艺和深厚的佛
学造诣。

除此之外,弘一法师还有一系列具有独特风格的书法作品,如《自题山水画册》、《草书百问》、《胡笳声咽》等。

他的书法作品在构图、笔势、笔意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点,表现出一种脱俗超凡的风格和深邃的文化内涵,使人感受到佛法所倡导的超脱人世的理念
和气韵中华的文化底蕴。

弘一法师的书法艺术被誉为“禅法书”,它承袭了禅宗的“去繁就简、快笔勿校”的
精神,讲究“形神合一、神似来源”的境界。

他在书法创作上独具慧眼,深刻诠释了佛教
思想中的“禅、悟、觉、悟”的境界,以及诗、书、画、印等艺术形式之间的相互渗透和
互补。

弘一法师的书法作品看似简单,却有着十分严谨的构图和表现手法。

他的书法一般采
用楷书或行书,其字形丰满圆润,形神兼备,注重节奏和节律的把握,给人以美感的享受。

同时,他的书法作品在笔墨运用方面也很有特色,一笔生、二笔长,锋线峭立,沉浮有致,笔势展现出其深邃的人生哲学和心灵境界。

总的来说,弘一法师的书法艺术是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体现了他的创造力、才华和艺术修养。

他的书法作品精神饱满、气度恢宏、意蕴深邃,是佛教信徒和书法
爱好者值得珍藏和欣赏的艺术珍品。

弘一书风的十个阶段

弘一书风的十个阶段

弘一书风的十个阶段弘一书风是一种独特的书写风格,其以一种清新、简洁、优美的方式表达思想和感情。

这种书写风格是由佛教大师弘一法师所创建,他的书风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推崇。

在此,我们将介绍弘一书风的十个阶段。

1. 初期弘一法师的书写风格初期,更加注重于文字的清晰流畅和排版的整齐美观,表现出一种清新脱俗的特点。

2. 精进阶段在书写风格精进的阶段中,弘一法师逐渐加强了对于书写的认识和理解。

他开始在字形和书写技巧上下功夫,让字形更加优美,书写更加流畅。

3. 革新阶段在革新阶段,弘一法师开始尝试新的书写方式。

他在传统的字体基础上进行创新,尤其注重于字形的美感和书写的舒适度。

4. 繁荣阶段弘一书风在繁荣时期,开始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的书写风格。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模仿他的书写风格,使他的书法风格在文化艺术领域中得到广泛的认可。

5. 纯粹阶段在纯粹阶段,弘一法师的书写风格更加纯粹、简洁和优美。

他开创了一种纯粹的书写形式,所呈现的书写风格更加符合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的审美需求。

6. 全面发展阶段在全面发展阶段,弘一书风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

他的书写不仅局限于汉字,还包括了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书体,展现了他多才多艺的一面。

7. 回归本源阶段在书写风格回归本源的阶段,弘一法师开始回归书写的本质,追求纯粹、真实的书写形式。

他不断探索新的创作方式,让书写形式更贴近生活、更具艺术感。

8. 达到新高度阶段在书写风格达到新高度的阶段,弘一法师的书写风格已经成为一种经典的书写形式。

他的书法艺术已经达到了一种崭新的高度,成为了时代的代表。

9. 形成自己的特色阶段在形成自己的特色阶段,弘一书风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强调了字形和书写技巧,还注重了书写的感情表达和人生哲理的体现。

10. 传承弘一书风阶段在传承弘一书风的阶段,弘一法师的书风得到了广泛的传承。

越来越多的书法家开始学习和模仿他的书写风格,这种书写风格也被称为“弘一书风”,成为了书法艺术领域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弘一大师教写字方法重点讲义资料

弘一大师教写字方法重点讲义资料

弘一大师教写字方法弘一大师教写字方法:“须由篆字下手,每日至少要写五百个,再学隶,入楷;楷成,学草”,其顺序也是先由小篆入手。

小篆临好之后,才可以临钟鼎,写甲骨,摹一切古篆,才有笔法和笔力,气韵和神味。

笔论:多骨少肉者胜,多肉少筋者败篆书,代表人物李斯。

篆书始于先秦,成熟于小篆。

小篆与各体书法:昔人有“非究於篆,安能得隶”的说法,因为隶法源出於篆,习篆也正是习隶。

隶书与楷书字体,首先讲求横平竖直,正合乎篆书的基本笔法,篆书结体贵匀整,隶、楷书也讲究匀整,篆书写得准、熟练,再写隶书、楷书,也就自然匀整。

写行书草书要活泼生动,需有善於画圆的工夫,篆书多半圆或圆形的笔画,到了婉通的火候,写行书草书,格外活泼生动,曲尽圆转之妙。

是知篆书笔法,为各体书法的基础。

如汉隶中的夏承碑,笔法介乎篆隶之间,仍多圆转之处,是可证篆通于隶。

颜楷合篆籀之理,得书坛最高妙境,所书麻姑仙坛记,肉骨停匀,笔力平衡,有人说颜出于篆,是可证篆通于楷。

黄山谷的行书,长笔画,与篆书用力无异,康有为有“山谷行书与篆通”之句,是可证篆通于行。

怀素的狂草,笔笔中锋,瘦劲婉通,飞动中见圆转之妙,包世臣有“醉僧圣母、律公二帖,导源篆籀,浑雄鸷健,是为草篆”之说,是可证篆通於草。

学隶、楷、行、草各种书法,本来并不一定要先写篆书,不过倘是能够先写篆书再写隶楷行草就更容易悟得笔法。

弘一大师教写字方法:“须由篆字下手,每日至少要写五百个,再学隶,入楷;楷成,学草”,其顺序也是先由小篆入手。

小篆临好之后,才可以临钟鼎,写甲骨,摹一切古篆,才有笔法和笔力,气韵和神味。

小篆由籀文整理而成,曲线圆写,笔画统一匀称,结体谨严,遒劲庄重,兼而有之(图右为秦《泰山刻石》)。

在中国文字及书法艺术上,都有极大的影响,许慎编《说文解字》十五卷,即以“小篆”为主要文字依据。

故知小篆是一切篆体的正轨,学书法者,不可轻之。

隶书隶书,代表作品如《张迁碑》。

隶书是由古文篆文渐次演变而来,据说是秦人程邈所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儿书法学习:弘一法师书法
在近现代中国艺术,李叔同(弘一)先生可谓是无法绕过的一位大师。

他是中国新文艺的先驱者,在绘画、戏剧、音乐、书法等诸项艺
术领域中,不但均有着极高的造诣,甚至还都有着里程碑式的贡献。

比如,他是我国最先采用人体模特实行美术教学的人;在东京留学时又
是他发起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并尝试编演了轰动
一时的《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从此揭开了中国话剧艺术实践
的第一幕;其后他又独立创办了中国第一份音乐刊物《音乐小杂
志》……
一个艺术家对一个时代能有如此多的开创性事业,李叔同可真称
得上是一位不世出的了不起人物。

而且在他所涉足的任何一门学科或
艺事中,基本上达到了名家大师的水准。

当年他被经亨颐校长聘至浙
江两级师范学校(第二年更名为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图画音乐教员时,同事夏丐尊先生就曾说:“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于图画、音乐,吞得比国文、数学还重。

这是有人格做背景的缘故。

因为他教图画、音乐,而他所懂得的不但是图i断音乐。

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
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

’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
法学习网。

夏先生说这段话时,其实距李叔同出家尚有五六年时间,但他似
乎已经感受到了李先生的“佛光”。

说来也巧,李叔同后来的出家实
际上和夏丐尊有很大的关系,先是读了他推荐的日本杂志上介绍断食
的文章,后又受了他“索性做了和尚.倒爽快,一语之激,从此,认认
真真地真做起和尚了。

此事弘一大师曾当着朋友以及夏先生的面说起:“我的出家,大半因为这位夏居士的助缘,此恩永不能忘!’但夏丐尊
在场听了不禁“而红耳赤,惭慷而无以自容’。

后来回忆起他的这次“助缘’,也非常后悔。

李叔同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做人、做事都卜分纯梓的人,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也正因为此,所以他能学什么像什么,并且成就什么。

而且,他把每一件事都做得非常彻底。

少年时的他就曾风流调悦.“二十
文章惊海内’,结社吟诗.琴棋书画.演戏剧、编报刊,无所不能。


来当教师,以人格的力量感化学生.培养了如刘质平、丰子恺等优秀的
艺术家;再后来又遁人空门,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成了“南山律宗”
一代高僧……他的人生是真正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丰子恺对人生曾
有过精妙的“三层楼”之喻,说人生好比爬楼.第一层是物质生活。


二层是精神生活《艺术》,第三层才是灵魂生活(宗教)。

一般的徽得
爬楼的人,就住在第一层,享受锦衣玉食、孝子贤孙的天伦之乐:脚
力好的,会爬到二层楼玩玩;再不满足,就要登上三层楼探求人生之究
竟了。

因为这类人认为财产子孙不过身外之物,学术文艺也仅仅暂时
美景……所以,这就是宗教徒了。

丰子恺说他的老师弘一法师便是这
样一层一层爬上三层楼的。

来到了“三层楼”的弘一法师,诸艺俱疏,唯独书法不废。

不过
有意思的是.即便是书法,他也是摒弃前学,重新开始,并独创一格,
成就了他蕴藕有味、清新超脱且带有禅意的别致书风。

众所周知,早年的李叔同有着十分深厚的书法功底,少年时他随
天津名家庸敬岩学金石书法,遍临了《石鼓文》、《峰山碑》、《天
发神俄碑》以及《张猛龙碑》、《婆宝子》、《龙门二十品》等,真
草篆隶,各有浸染。

他在上海编《太平洋丽报》时,还以隶书笔ft写
英文莎士比亚墓志,与苏曼殊的画同刊于((太平洋画报》,被时人誉
为“双绝”。

弘一法师在出家前所书,多以北魏龙门一派的书体,尤喜以张猛
龙笔意,落笔重在神趣。

现在人们评弘一法师的书法,为了阐明他出
家前后的书风蜕变,一般都引用普陀山印光法师看了弘一抄写的经书
后回信中的一段话:“写经不同写字屏,取其神趣,不求工整。

若写经,宜如进士写策,一笔不容苟简,其体须依正式体,若座下书札体
格断不可用……弘一对印光法师非常崇敬,此话对改变弘一的书风确
实起到了关键作用。

其后,弘一在给一位叫堵申甫居士的信中谈到自
己书法的转变时说:“拙书尔来意在晋书,无复六朝习气。

一浮甚赞许。

’原来马一浮曾在弘一书《华严集联》的跋语中写道:“大师书法,得力于张猛龙碑。

晚岁离尘,刊锋落颖,乃一味恬静,在书家当
为逸品。

”马一浮无论在书道、佛学上都被弘一引为知己,所以对一
浮的赞许.弘一颇为高兴。

弘一法师的书法,世人评述甚多。

很多人将弘一书法风格演变分
为三个阶段:初由碑学脱胎而来,体势较扁.后融人楷意,体势变方.
再后来自成一格,字体又呈修长清邃之态。

刘一闻先生有一篇《弘一
书法境界:从不卑不亢到淡泊宁静》的文章,将弘一书法走过的三个
阶段,分别概括为“前期雄而健、中期秀而雅和晚年澹而清的v个衍
变过程’。

早期受北碑的影响.弘一的书法写得非常的刚劲厚实,后来
他以碑帖相融,欲放还收,写出笔意的雅趣,最后,一闻先生说:
“因为弘一法师进修梵行的精深.他的书法愈至晚年,愈是字字清正,
给人以一种不食人间烟火之感,和由此而生的天籁境界。

’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对于弘一大师的晚年法书,也有评论者认为是无节奏变化、无情
绪波澜,虽澈明净.但毕竟寡淡如水,何来艺术可言?不过,这正是弘
一的高明和他人难以企及之处。

艺术如果在强烈的意识前提下而创作,那终究还不能算是境界。

弘一法师从来不认为自己是艺术家,他虽然
时常写字送人,但多为弘扬佛理。

以字结缘。

对自己晚期的书风,他
曾在给友人的信中解释道:
朽人于写字时.皆依西洋画图
案之原则,揭力配置调和全纸面之
形状。

于常人所注意之字画、笔法、
笔力、结构、神韵,乃至某碑某帖
某派,皆一致拼除,决不用心端厚、
故朽人所写之字.作一图案观之则
可类。

叶圣陶先生在评弘一那不傍门户、不落案臼的晚期独创书风.是花
了儿t年的苦功,临攀了各种碑帖后蜕化而成。

将“百炼钢化为绕指柔’,非绝高的功力和素养.断难办成矣!否则,无异于舍本逐末或成
无源之水,终难成气候。

所以,弘一法师晚期书法所表现的,诗有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

虽用笔轻慢,行气疏朗,但左右上下却呼吸
相通,融为一体,给人一种松而不散、秀而不滑、肃穆高古、宁静澹
远的佛家气象。

弘一法师在最后圆寂之际曾留有一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而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我想他的书法,也恰如一轮圆月,照耀亘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