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信息的转录 教学设计

遗传信息的转录 教学设计
遗传信息的转录 教学设计

遗传信息的转录教学设计

高一生物组彭正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概述遗传信息转录的过程

②比较DNA 复制和转录的异同

③加深对分析推理、假说—演绎等科学方法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DNA与RNA的对照掌握类比方法

②利用课本插图和角色扮演,培养发展学生读图能力、领悟能力、合作和团队精神。

③提高分析、类比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角色扮演,体验遗传信息转录过程的和谐美,体验参与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中间物质──RNA的基本单位、化学组成和种类,以及它与DNA

在组成、结构、功能和分布等方面的异同;

2. 理解遗传信息的转录概念和过程;

3. 比较DNA 复制和转录的异同

三、教学难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

四、教学策略

结合教材有关转录的图解,以角色扮演的方法使学生更直观更深切的理解遗传信息转录的过程;以类比的方法,细化知识点,掌握遗传信息复制和转录的异同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六、作业

同步导学p49对点突破1、2

优质课自用《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伴性遗传》这一节,是新课标教材必修2 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它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同时也为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伴性遗传的概念以及伴性遗传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二)能力目标 1.运用资料分析,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特点,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伴性遗传传递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阅读发现人类红绿色盲症的小故事,学习科学家——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且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的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 2.通过红绿色盲家系图谱的分析,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工作学习态度。 3.在了解常染色体遗传及伴性遗传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近亲婚配对人口素质产生的危害,更好的理解国家为何要禁止近亲结婚。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遗传的特点。 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以人的红绿色盲为例了解伴性遗传。在教学中可把色盲遗传的四种主要婚配的遗传图解归纳成一个总图解,这样就把知识化繁为简,便于学生掌握色盲基因的传递方式,归纳色盲遗传的特点,理解伴性遗传

的概念。 (二)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人类红绿色盲,总结伴X隐性遗传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分析色盲遗传图解,根据各种婚配子女基因型和表现型及其比例,揭示伴X隐性遗传的一般规律。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索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现实情况,确定本节教学模式:"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模式,即以情境(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作用。 学法: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 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教案(人教版)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能说出核酸的种类,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情感态度方面:用实验的方法,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核酸的结构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实验材料(略)。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课时:1课时

七、板书设计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一、组成元素:C、H、O、N、P。 二、类别:脱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 三、分布: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原理:甲基绿把DNA染成绿色,吡罗红把RNA染成红色;盐酸能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并促进DNA与染色体的分离,便于染色。 结论: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四、基本单位:核苷酸——磷酸、五碳糖、含氮碱基。 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磷酸、脱氧核糖、含氮碱基(A、G、C、T)。 RNA的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磷酸、核糖、含氮碱基(A、G、C、U)。 五、作用:遗传信息的载体。 八、布置作业 基础: 1.核酸是细胞内的物质,在生物体的、和 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DNA主要分布在内,RNA大部分存在于中,利用和 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不同,使DNA呈现色,使RNA呈现色。3.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实验中,使用盐酸的目的是盐酸能够改变,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分离,有利于。 4.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分布在中,、中也有少量DNA。 5.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它是由、和 组成的。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 6.DNA与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是:①五碳糖:DNA为,RNA为; ②碱基:DNA为,RNA为。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教学设计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2)说出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 2.能力目标: (1)分析DNA和RNA的对照得出类比方法。 (2)尝试利用课本插图和课件,阐明图例用意,运用分析、类比归纳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处理。 3.情感目标: 认同用辨正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认识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教材分析】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是普通高中课程江苏教育出版社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第四章第三节《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中的内容。本节主要讲述了基因的本质,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等内容。本节教材主要完成基因表达概念和DNA与RNA的比较及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和原理的教学。本节的核心内容是通过观察、探究等活动明确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探究方法,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创新意识、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原理。 2.教学难点 遗传信息翻译的过程 【教学手段】 本课主要利用探究—发现结合式的教学方法,适当创设问题情境和打比方,以问题为主线贯穿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同时利用课本插图和动画课件,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情境,展示蛋白质合成的动画过程,启发学生讨论、思考

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归纳基因控制蛋白质的过程和原理。 【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师:(课件显示)请学生欣赏一组银光猪与普通猪的生物图片。 提问:这两个猪的区别主要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蛋白质是生命的体现者。 引出问题:谁来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学生回答:基因) 分析基因、蛋白质和性状之间的关系。 引出课题──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为进入下 一教学内 容作铺 垫,进一 步激发学 生求知欲 望。 二、新课讲解 1.遗传信息的传递途径师:展示真核细胞亚显微结构简图(主要画出细胞核和核糖体)。 提问: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在哪里?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在在哪 里? 引导探究:基因位于细胞核中,怎么去指导细胞质中的核糖体合 成蛋白质?(比如细胞核是总指挥部,细胞质是战场,DNA可充 当什么角色?它为什么不到细胞质中直接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推测:有一种物质把遗传信息“带”到核糖体上。 师:(引导学生推测遗传信息从细胞核到核糖体的传递途径可能情 况:课件展示材料一:1955年有人曾用洋葱根尖和变形虫进行实 验,如果加入RNA酶分解细胞中的RNA,蛋白质合成就停止, 而如果再加进从酵母中提取出来的RNA,则又可重新合成一定数 量的蛋白质。材料二:同年,拉斯特等人将变形虫用同位素标记 的尿嘧啶核苷培养液来培养,发现标记的RNA分子首先在细胞 核中合成。) 师:(提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综合两个素材,你认为遗传信 息的传递途径是什么? 生:DNA到RNA。 进一步设问:科学家发现把遗传信息“带”出来的物质是RNA,即 1.引导学 生巩固旧 知识,并引 出探究内 容。 2.打比方 形象有趣, 可激发学 生的学习 兴趣。 3、通过模 似科学家 研究过程, 让学生感 受科学探 索的乐趣, 培养学生 比较、分 析、想象, 由现象揭 示本质的 探究思维 能力和实 事求是的 科学精神。

细胞生物学教案(完整版)汇总

细胞生物学教案 (来自https://www.360docs.net/doc/cf16581190.html,)目录 前言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细胞结构概观 第三章研究方法 第四章细胞膜 第五章物质运输与信号传递 第六章基质与内膜 第七章线粒体与叶绿体 第八章核与染色体 第九章核糖体 第十章细胞骨架 第十一章细胞增殖及调控 第十二章细胞分化 第十三章细胞衰老与凋亡

前言 依照高等师范院校生物学教学计划,我们开设细胞生物学。 一、学科本身的重要性 要最终阐明生命现象,必须在细胞水平上。细胞是生命有机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生命寓于细胞之中,只有把各种生命活动同细胞结构相联系,才能在细胞水平上阐明各种生命现象。世界著名生物学家Wilson(德国人)曾说过:“一切生物学问题的答案最终要到细胞中去寻找”。 二、学科发展特点 细胞生物学涉及知识面广、内容浩繁且更新迅速。它同生物化学、遗传学形成生命科学的鼎立三足,既是当代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又是生命科学赖以发展的基础。 三、欲达到的目的 通过系统地学习细胞生物学,丰富细胞学知识,以适应当代人类社会知识结构发展的需求,也是为考研做准备。 本课程讲授51学时,实验21学时,共72学时。 参考资料 1 De.Robertis,《细胞生物学》,1965年(第四版);1980年(第七版)《细胞和分子生物学》 2 Avers,“Molecular Cell Biology”, 1986年 3 Alberts,《细胞的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1989年 4 Darnell,《分子细胞生物学》,1986年(第一版);1990年(第二版)“Molecular Cell Biology”5郑国錩,细胞生物学,1980年,高教出版社;1992年,再版 6 郝水,细胞生物学教程,1983年,高教出版社 7 翟中和,细胞生物学基础,1987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8 韩贻仁,分子细胞生物学,198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由科学出版社再版 9 汪堃仁等,细胞生物学,1990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0 翟中和,细胞生物学,199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再版 11 郑国錩、翟中和主编《细胞生物学进展》, 12翟中和主编《细胞生物学动态》,从1997年起(1—3卷),北师大出版社 13徐承水等,《分子细胞生物学手册》1992,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4徐承水等,《现代细胞生物学技术》1995,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15徐承水,《细胞超微结构研究》2000,中国国际教育出版社 学术期刊、杂志 国外:Cell、Science、Nature、J.Cell Biol.、J.Mol. Biol. 国内: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实验生物学报、细胞生物学杂志等

新课标人教A高中生物必修1教案2.3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 [人教版]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一、知识结构 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出核酸的种类,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能力目标:以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为材料,进行特定的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情感目标:认同生命的物质性,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解决方法] ⑴让学生看懂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的结构图解,利用化学知识,理解核酸的结构。 ⑵联想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理解核酸的功能。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解决方法] 教师精心准备好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观察1——2种材料,归纳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述法 六、教具准备 实验材料 七、学生活动 ⑴通过实验观察,获得感性认识,解决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⑵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八、教学程序 (一)明确目标 见教学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问题探讨]出示教材P26DNA指纹检测图提出下列问题: ⑴DNA指纹是不是平时说的手指印? ⑵怎样知道DNA来自同一个人? ⑶DNA可以做身份证吗? ⑷DNA的中文全名是什么? ⑸核酸有几类? ⑹核酸存在于细胞的哪些部位? 教师归纳总结。 引言:我们能否通过实验来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呢? 一、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教师指导每个小组的学生分别观察1——2种材料,通过归纳总结,得出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特点。 ⑴实验目的分析 本实验是利用特殊的染色剂对DNA、RNA的不同着色反应来探究DNA、RNA在真核细胞中的分

细胞遗传学完整版答案讲课教案

《细胞遗传学》复习题 第一章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第三章染色体识别 1.什么是花粉直感?花粉直感是怎样发生的?作物种子的哪些部分会发生花粉直感? 花粉直感又叫胚乳直感,植物在双受精后,在3n胚乳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 由雄配子供应的一份显性基因能够超过由母本卵核或两个极核隐形基因的作用,杂交授粉当代母本植株所结的种子表现显性性状。 胚乳和胚性状均具有花粉直感的现象。 2.什么叫基因等位性测验?如何进行基因等位性测验? 确定两个基因是否为等位基因的测验为基因的等位性测验。 将突变性状个体与已知性状的突变种进行杂交,凡是F1表现为已知性状,说明两对基因间发生了互补,属于非等位基因。若F1表现为新性状,表明被测突变基因与已知突变基因属于等位基因。 3.原位杂交的原理是什么?原位杂交所确定的基因位置与遗传学上三点测验所确定的基 因位置有何本质的不同? 根据核酸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将放射性或非放射性标记的外源核酸探针,与染色体经过变性的单链DNA互补配对,探针与染色体上的同源序列杂交在一起,由此确定染色体特定部位的DNA序列的性质;可将特定的基因在染色体上定位。 第一步,制备用来进行原位杂交的染色体制片;第二步,对染色体DNA进行变性处理;第三步,进行杂交;第四步,信号检出和对染色体进行染色;第五步,显微镜检查。 原位杂交是一种物理图谱绘制的方法,它所确定是特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物理位置;三点测验是绘制连锁图谱的实验方法,它是利用三对连锁基因杂合体,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测交,确定三对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排列顺序以及各个基因的相对距离。 4.什么叫端粒酶(telomerase)?它有什么作用? 端粒酶是参与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端粒DNA复制的一种核糖核蛋白酶,由RNA 和蛋白质组成,其本质是一种逆转录酶。 作用:它以自身的RNA作为端粒DNA复制的模版,合成出富含G的DNA序列后添加到染色体的末端并与端粒蛋白质结合,从而稳定了染色体的结构。 端粒起到细胞分裂计时器的作用,端粒核苷酸复制和基因DNA不同,每复制一次减少50-100 bp,正常体细胞染色体缺乏端粒酶活性,故随细胞分裂而变短,细胞随之衰老。人的生殖细胞和部分干细胞染色体具有端粒酶活性,所以人的生殖细胞染色体末端比体细胞染色体末端长几千个bp。肿瘤细胞和永生细胞系具有端粒酶的活性。端粒酶的活性是癌细胞的一种标誌,可以作为癌症治疗中的一个靶子。 5.染色质修饰和DNA修饰如何影响基因的表达? 染色质修饰包括: (1)组蛋白的化学修饰:组蛋白乙酰化使之对DNA的亲和力降低,降低了核小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异染色质中组蛋白一般不被乙酰化,而功能域中组蛋白常被乙酰化;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基因组活化区域。 (2)核小体重塑:核小体的重塑影响基因的表达,核小体的重新排列,它可以改变核小体在基因启动子区域的排列,从而增加启动子的可接近性,调节基因的表达。基因激活伴随着DNA酶I敏感位点的形成,影响基因的表达。基因激活伴随着DNA酶I敏感位点的形成。DNA修饰包括:(1)DNA甲基化(2)基因组印记 甲基化是指在甲基化酶的作用下,将一个甲基添加在DNA分子的碱基上。DNA甲基化修

伴性遗传详细教(学)案

《伴性遗传》详细教案

学习 阶段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对于多细胞生物而 言,它们的发育起点是什么? 受精卵。那同是受精卵,为什 么会产生雄性个体和雌性个 体呢?性别决定 (二)授课部分 1、伴性遗传的概念(让学生 看PPT) 2.性别决定 大家都知道人的染色体一共 有多少条呢?对 46条,其中 常染色体44条,另外两条是 性染色体,这种决定类型是 XY型。鸡是ZO型、蝗虫是 XO型、蜜蜂雌蜂是二倍体雄 蜂是单倍体 3、红绿色盲症的自我检测 翻开书本33页,认真思 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讨论,叫一个学生 起来回答人的决定类型 叫学生回答自己看到的 数字 设下悬念,引起学 生好奇心。通过两 个疑问导入,引起 学生的疑问,激发 学生的兴趣,既向 学生提出今天要 学习的容,又利用 高中学生的好奇 心理引起他们对 新课的关注。 由于之前是学习 过的容,这样可以 检测学生的掌握 情况 体现学生为主体 的新概念教学

教学过程6.总结红绿色盲(伴X隐性遗 传)的遗传特点 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交叉 遗传,隔代遗传 7.其他常见的伴性遗传病: (1)抗维生素D佝偻病(伴 X显性遗传)利用红绿色盲的 一样方法,总结它的遗传特 点。 (2)果蝇的红眼白眼(伴X 显性遗传);血友病(伴X隐 性遗传) 学生在书本上划下红绿 色盲遗传的特点并记住 学生观察、讨论并且总 结。 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连续遗传 看书本第36页 并将知识点划出来 为后面总 结伴性遗传的特 点做铺垫。 拓宽学生的知识 面,了解更多的常 见伴性遗传病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知识点及联系,强 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顺口溜: 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 看女性。女病父正,非伴性。 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 看男性。子病母正,非伴性 学生呼应,跟着老师 一起练习顺口溜 用顺口溜来加深 新知识的印象。培 养学生分析归纳 的能力,落实本节 课的能力目标。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教案20

第 3 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三节的内容,在课程结构上与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着——蛋白质》一脉相承,同时本节内容也是必修二遗传分子基础部分的铺垫,是高中生物的一节基础理论课。 【学情分析】 1.学生初中学习阶段,对核酸部分几乎是空白,本节内容讲解部分比例略大。 2. 考虑学生的已知知识: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生物大分子的相关概念与知识,对其中一种大分子——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有了较详细的了解,教师可结合蛋白质与氨基酸的相关知识进行类比学习。 3. 考虑学生的生活常识:学生对DNA亲子鉴定,DNA指纹识别有相应的了解并有一定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联系日常生活加以讲解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说出核酸的种类,功能。 (2)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3)简述核糖核苷酸与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区别与联系 (4)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与遗传信息的关系 2. 能力目标 学会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认同生命科学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核苷酸、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2. 教学难点 核苷酸的结构,碱基和五碳糖的相互组合方式 1

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教学过程】 1

类比蛋白质,学习核苷酸图”、核苷酸连接动画及两 种核苷酸的区别”。 设计表格比较DNA和 RNA的区别 引导学生由碱基数目、 种类和顺序变化理解核酸 的多样性。 接而成的长链,遗传信 息就贮存在其中。 自己动手构建核苷 酸的结构并尝试连接成 核苷酸链 回答表格中老师的 提问 突出重点 让学生在动手中加速 对新知识的识记和理解 程度 系统小结 理清脉络,建立知识网络评价学生学习情况。 完成练习 巩固强化,同时了解 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 教学。注意培养探究兴趣 和能力。 板书 1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教学设计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新课标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在启发式教育的原则上,利用学生对DNA的结构和复制的认识,充分利用问题探讨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通过探究性教学,充分调动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以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对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探究方法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质的目标。 【教材分析】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是人教版第二册第四章的开篇《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是本章及后继学习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以新课标为依据,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地利用教材,重组教材,优化课堂教学。本节的主干知识是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这是一个微观的分子水平上的过程,学生缺乏直观经验,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动画和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这一过程,使这一内容直观化;侧枝内容是RNA的种类及遗传密码的概念、种类、特点等。不仅内容抽象复杂,而且涉及的物质种类也比较多,所以教学难度大。 【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水平、学习能力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大多数学生喜欢自主探究和亲自动手操作。学生通过报刊、杂志、电影、广播等多种传播媒体的介绍以及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已经初步形成了有关DNA、基因、染色体和蛋白质的基本概念,对基因是什么以及基因能够决定生物体性状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但是,学生并不知道基因究竟是如何起作用的。教学中可让学生课前预习,然后在课堂上模拟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能加深对基因表达的理解和相关知识的巩固,学生的各项能力也得到锻炼。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2、能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理解密码的简并性。 (二)能力目标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识图能力,分析归纳和推理判断的能力。让学生能利用文字、图表、图解等形式,阐述转录和翻译的概念、原理和过程。

医学遗传学教案

教师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医学遗传学 学生专业:眼视光专业 医学检验专业 讲授人:谭湘陵 职称:教授 南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授课时间:2007~2008学年第1学期

《医学遗传学》课程基本信息 (一)课程名称:医学遗传学 (二)学时学分:总学时54,学分3(理论学时42,实验学时12) (三)预修课程:生物化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微生物学 (四)使用教材:《医学遗传学》(第4版),左伋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五)教学参考书: 1.《医学遗传学》,陈竺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 2.《医学遗传学》,张咸宁编(著),科学出版社,2002年。 3.《医学遗传学》,李璞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年。 (六)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为医学类各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 通过学习医学遗传学,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使学生牢固掌握医学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人类病理性状遗传规律以及遗传病的发生、传递、诊断、治疗和预防,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七)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等。 (八)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结合网络教学等。 (九)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平时作业,实验考核等。作业占学期总评成绩的10%,实验考核占学生成绩的20%,期末考试占学期总评成绩的70%。 (十)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理论;以病例为基础,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学科进展的介绍,拓宽视野,提高学生考研能力。 (十一)其它要说明的问题与事项: 眼视光专业学生的课程为理论42,实验12学时,而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学时为理论36学时,没有实验。因此在理论授课中,检验专业较眼视光专业有所压缩,按照教学计划书的安排,压缩内容主要在序论,以及第十八章和第十九章,这些内容的处理采取删除部分节的内容和减少举例的做法,在主要章节内容上,不进行压缩。 本教案针对42学时的眼视光专业。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伊通一中艾威 一、教材分析 《伴性遗传》这一节,是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节内容包括了伴性遗传的概念、人类红绿色盲症、抗维生素D佝偻病和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三个教学知识点。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从而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同时也为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内容中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对问题研究的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布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二、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1)说出伴性遗传的概念。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3)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 (1)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2)培养探究问题能力,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认同观察、提出假说、实验的方法在建立科学理论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 1、人类红绿色盲症的主要婚配方式 2、伴性遗传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1、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性遗传的规律。 2、遗传图谱的解题方法及思路。 设法解决: (1)激发学生自主参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教学设计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教学设计 宣化第一中学——朱丹一、教材分析: 本节为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第三节。本节主要包括四个要点,核酸的种类、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核酸的结构、核酸的功能。本节侧重点是学生了解核酸的分布和分子结构。后面章节中有涉及到DNA携带遗传信息,以及在《遗传与进化》中重点介绍DNA的本质,学生要掌握好核酸的分子结构才能更好的理解后面的教学内容。 二、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细胞的分子组成又是微观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所以教学的直观性非常重要。学生对遗传物质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可以利用这一点,再结合新的科技成果来创设情景,来进入新课程的教学。教师把抽象的物质结构形象地告诉学生,在学生自己探究得出知识的基础上以直观的教具、形象贴切的比喻,给学生形象上的理解和掌握,并充分运用所学知识。 三、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与本节内容相对应的条目是“概述核酸的分子结构和功能。”“概述”属理解水平,要达成这一目标,首先要理解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的结构特点。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主要是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用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所以本节目标定为: (一)知识和技能: ⑴ 说出核酸的种类。 ⑵ 简述核酸的分子结构和功能。 ⑶ 懂得以特定的染色剂染色,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二)过程和方法: ⑴ 尝试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⑵ 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试验结果。 ⑶ 运用互联网、图书、杂志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⑷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尝试进行调查报告的写作。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 参与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式。

遗传学教案

普通遗传学 理论课教案 教学课题第一章绪论课型普通遗传学 理论课 对象动科2001级 本科 教学目的初步了解动物遗传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过程,对本学科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学习路线。 教学重点关于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及其研究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遗传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及发展趋势。 教学方法启发式 课时安排10分钟 30分钟40分钟15分钟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一、遗传现象。 二、遗传与变异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三、遗传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发展历史。 四、遗传学分类及发展趋势。 小结(5分钟) 本节课要掌握的概念:遗传与变异。遗传研究的主要内容。 思考题1.遗传与变异的关系。

2。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普通遗传学 理论课教案 教学课题第二章遗传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遗传物质—核酸 第二节核酸的结构课型普通遗传学 理论课 对象动科2001级 本科 教学目的1.了解证明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的实验经过和过程。 2.掌握DNA的结构模型。 教学重点DNA的结构模型。 教学难点DNA的结构模型。 教学方法启发式 课时安排40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25分钟 10分钟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 一、证明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的实验经过和过程。。 二、间接证明 三、DNA和RNA的化学组成 四、DNA的二级结构模型 五、RNA的类型级特点。 小结(5分钟) 本节课要掌握的概念:转化、信使RNA。DNA的二级结构模型。 思考题DNA的结构模型对现代遗传学的影响。

普通遗传学 理论课教案 教学课题第二章遗传的物质基础 第三节基因的结构特征课型普通遗传学 理论课 对象动科2001级 本科 教学目的1.掌握基因的一般结构特征。 2.了解基因概念的发展。 教学重点真核基因组的特点。 教学难点真核基因组的特点。 教学方法启发式 课时安排20分钟 40分钟20分钟15分钟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 一、基因概念的发展。 二、基因的一般特征。 四、真核基因组的特点。 五、比较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基因组的区别。 小结(5分钟) 1.本节课要掌握的概念:基因组、基因家族、C值、微卫星。2.基因的一般特征。 思考题1.如何理解C值矛盾。 2.为何卫星DNA在密度梯度离心时会形成一个小峰。

“伴性遗传”一课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伴性遗传”一课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福清龙西中学高中生物教师陈向炎 一、概述: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上安排的,其中性染色体及其染色体上基因的传递学习,是对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扩展、补充和深化。在学习了这节内容后,既复习基因分离规律也总结出伴性遗传特点。同时,遗传规律的不同形式传递特点也在对比、分析遗传系谱中得以应用和深化综合运用。显然,抓住这部分的内容教学,也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分析思维等能力的良机。并且本节内容如血友病形成原因等可为后面内容“变异”中的“基因突变” 教材处理 (1 的判断。 (2 1 ①知道伴性遗传的概念; ②理解人类红绿色盲遗传原理和规律; 2、过程能力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伴性遗传的信息传递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形成学习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行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主体参与意识和行为,得到自我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观察、讨论式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其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教学重点 理解人类红绿色盲遗传原理和规律

5、教学难点 ①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小组观察、讨论式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其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5.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行为学生活动 一、提问,导入新课。思考: 1、人体细胞内有多少条染色体? 2、男性和女性染色体有何不同? 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知识 人体细胞内有46条(23对)染色体 22对相同的常染色体和1对不同的性染色体(XX和XY)。 过渡 情境创设 请同学们思考:1 分析: 1、 2、 ① ② XBXB ③ ④ ⑤ ⑥ XbXb 三掌握规律,学会运用 总结伴X隐性遗传病遗传规律 对同学们分析的不同婚配方式下子女的表现型和基因型进行点评和讲解。 提问:根据同学们自己写的情况,请总结一下色盲这种伴X隐性遗传病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如致病基因传递有何特点? 与性别联系体现什么特点?)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1.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2.父亲的致病基因只能传给女儿,不能传给儿子 3.母亲的致病基因既能传给女儿,也能传给儿子 4.隔代遗传、交叉遗传

最新《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教案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一一核酸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 通过观看核酸相关动画和教材内容,结合实验观察,能够说出核酸种类、结构和功能,并能够完成观察DNA 和RNA 分布的实验操作。 2. 通过小组合作,大胆质疑,能够对比分析DNA 、RNA 的异同。学科素养 1、基础知识(核酸的种类、结构和功能); 2、基本技能(观察DNA 和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原理及过程,注意染色剂的使用); 3、基本思想(由核酸学习以及观察DNA 和RNA 分布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式,提高对核酸的认识,培养生命观念); 4、基本活动经验(学会观察、分析图片,总结DNA 的结构、功能)。 二、教学重点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核苷酸的种类遗传物质的种类 三、教学难点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病毒中核酸的分布,核苷酸、碱基的种类 四、教具 PPT 五、课时安排 1 课时 六、教学过程情景创设:同学们观察不同的DNA 图谱,根据DNA 中遗传信息的特异性来“寻找罪犯”,激发学习兴趣。介绍“ DNA 指纹法”在案件侦破中的利用,联系生活加深印象。 (一)核酸的种类自主学习,同学们阅读课本,主动学习核酸的种类,采用故意出错的中文名 字,加深印象。 DNA :脱氧核糖核酸 RNA :核糖核酸 (二)D 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1.实验原理:DNA +甲基绿-------- 绿色RNA +吡罗红 --------- 红色 2?实验步骤:(1)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

①载玻片上滴一滴0.9%的NaCI溶液 ②用消毒牙签取口腔上皮细胞 ③烘干载玻片 (2)水解 ①将载玻片放入盛有8%的HCI的小烧杯中 ②大烧杯中加入30 C温水 ③水浴保温5min (3)冲洗涂片:用蒸馏水的的缓水流冲洗载玻片10s (4)染色: ①用吸水纸吸去载玻片的水分 ②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染色5mi n ③吸去多余的染色剂,盖上盖玻片(5)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注意:要选择染色均匀且色泽浅的区域观察分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该实验能否选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人成熟的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 分析实验中几种操作的目的,尝试完成下表

高中生物-遗传学教案

遗传学专题 知识要点 1、遗传学的三大基本定律(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连锁与互换定律); 2、杂交育种(杂交育种的原理和优缺点); 3、遗传病以及遗传系谱图分析(常见遗传病遗传类型、系谱图分析专题)。 基础突破 考点整合一:遗传学三大定律 1.分离定律: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一组相对性状分离比3:1)2.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两组相对性状分离比9:3:3:1) 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奠基人: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豌豆杂交实验成功的原因:(1)成功运用统计学的方法; (2)选择了合适的实验材料。 豌豆:豆科蝶形花亚科,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是纯种;有易于区分的性状,实验结果容易观察和分析;豌豆的花大,便于人工授粉。 3.连锁和互换定律:因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并且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止存在一对等位基因,因此, 存在于同一染色体上的两个非等位基因在没有联会交换的情况下,总保持遗传上 的一致,这种情况称为基因的连锁。连锁的基因存在与其同源染色体交换重组的 可能,概率与基因距离有关,这种情况称为基因的互换。 【例1】豌豆黄色(Y)对绿色(y)呈显性,圆粒(R)对皱粒(r)呈显性,这两对基因是自由组合的。甲豌豆(YyRr)与乙豌豆杂交,后代中四种表现型的比例为3︰3︰1︰1,乙豌豆的基因型是()A.YyRr B.YyRR C.yyRR D.yyRr

高中生物《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余干县新时代学校符九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3)掌握伴性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伴性遗传的概念、遗传特点,培养学生探究的科学思维方法;(2)通过讲解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症的过程,培养学生要善于发现、把握生活中的小问题,并养成对发现的问题科学探究的意识。 (3)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揭示事物规律的能力; (4)通过对遗传图解进行观察、推理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综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伴性遗传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假说—演绎推理的方法在建立科学理论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 伴性遗传的规律。 2、难点: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和伴性遗传的规律。 三、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启发式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练习法、讲授法。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承接了上一堂课的内容,是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特殊情况,摩尔根在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假设中就假设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从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所以通过讲解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学生已经学习了孟德尔的两大遗传定律,又学习了该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和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也是有基础的,通过引导和讲解也是可以有个很好的掌握,在学生现有知识面的情况下学习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总结出伴性遗传的特点,并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应用所学的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色觉的测试,让学生观察红绿色盲检查图,问学生这几张图里画的是什么?(色觉测试图2张),问问学生有哪位分辨不出的。 然后再将一张道尔顿的图片呈现给学生们看,问是否认识这个人,发生在他身上有个什么样的故事,然后由老师讲解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故事,从而引出红绿色盲病,这时可以问问学生,假如当时道尔顿看到了上述两张红绿色盲检查图,能否分辨的出来?并再次追问为什么分辨不出来?红绿色盲究竟是一种什么病?当学生回答完上述的问题后,老师可以追讲抗维生素D佝偻病,并问上述两种病中男女比例为什么不一致?为什么上述两种遗传病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为什么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同呢?通过大概讲解摩尔根在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中,F2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教案

第三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教材分析】 本课为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在课程结构上紧承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着——蛋白质而继续介绍生物大分子,又在课程内容上呼应必修第二册的遗传分子基础部分,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高中生物学的一节重要的基础理论课,是学生打好生物学框架的基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 1. 考虑学生的已知知识: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生物大分子的相关概念与知识,对其中一种大分子——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有了较详细的了解,教师可结合蛋白质与氨基酸的相关知识介绍核酸与核苷酸。 2. 考虑学生的未知知识:学生从初中至高中,第一次接触分子结构模型图,对核苷酸分子组成与结构陌生,需重点讲解。 3. 考虑学生的生活常识:学生对DNA亲子鉴定,DNA指纹识别有相应的解并有一定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联系日常生活加以讲解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说出核酸的种类,功能。 (2)运用特定的染色剂染色、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3)描述核苷酸的分子结构,简述核糖核苷酸与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区别与练习 2. 能力目标 体验知识的迁移与相互联系,学会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DNA与RNA结构的科学探究历史,关注生物探究式的方式,认同生命科学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核酸的分类及其功能 (2)两种核酸的细胞定位以及其实验探究方法 2. 教学难点

核苷酸的结构,碱基和五碳糖的相互组合方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带领学生复习蛋白质的相关知识,并提出问题:蛋白质在生物体中的作用是充当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点明,蛋白质为一种生物大分子,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着,而今天所要学习的,是另一种生物大分子——核酸,它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教学建议与思考:从已知的蛋白质的就知识进行导入,可以使学生回忆蛋白质的教学主线,利用蛋白质类推到核酸,将新旧知识加以联系,学生可以抓住教师本堂课的教学思路,并体会归纳、对比的思考方法。 二.核酸的分类及功能 教师展示DNA与RNA的分子结构图,讲授核酸研究的两大历史突破,即沃森、克里克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20XX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RNA干扰机制的发现,自然引出核酸的两种类型,即DNA与RNA。再加以详细阐述:DNA的中文名称是脱氧核糖核酸,RNA的中文名称是核糖核酸,DNA与RNA统称为核酸。 联系日常生活中的DNA亲子鉴定,DNA指纹识别的常识,教师提出问题: 为什么通过DNA就可以确定人的身份或者亲子关系? 学生分小组讨论、发言。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得出结论:DNA上携带了生物个体上特异的遗传信息,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教学建议与思考:图片的展示,可以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便于记忆和理解新知识,并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通过教师对DNA双螺旋结构和RNA干扰机制科学探究历史的讲解,可以提升学生的生物学学习兴趣。将学生对DNA指纹识别的常识联系生物学原理,并加以讨论,可以提升学生科学、技术、社会(STS)结合的观念,并培养其知识迁移的意识。 三.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教师首先利用文字讲解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染色法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实验原理: 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和染色剂结合。

最新高三生物专项训练试题: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含答案)

专项训练试题: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遗传信息及其传递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所有细胞分裂都伴随着DNA复制 B. 真核与原核生物不共用一套密码子 C. 真核生物的遗传信息只储存于细胞核中 D. 转录和翻译时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都相同 2.在一个典型的基因内部,转录起始位点(TSS)、转录终止位点(TTS)、起始密码 子编码序列(ATG)、终止密码子编码序列(TGA)的排列顺序是() A. ATG-TGA-TSS-TTS B. TSS-ATG-TGA-TTS C. ATG-TSS-TTS-TGA D. TSS-TTS-ATG-TGA 3.某50肽中有丙氨酸(R基为—CH3)4个,现脱掉其中的丙氨酸(相应位置如图),得 到的氨基酸均以游离态正常存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50肽水解得到的几种有机物比原50肽增加了4个氧原子 B. 若将得到的氨基酸缩合成多肽,则只有一种氨基酸序列 C. 若新生成的肽链总共有5个羧基,那么其中必有1个羧基在R基上 D. 控制该50肽合成的基因编码蛋白质序列至少含有150个碱基 4.如图是两种细胞中主要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两种表达过程均主要由线粒体提供能量,由细胞质提供原料 B. 甲没有核膜围成的细胞核,所以转录翻译同时发生在同一空间内 C. 乙细胞的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需要通过核孔才能进入细胞质 D. 若合成某条肽链时脱去了100个水分子,则该肽链中至少含有102个氧原子 5.如图表示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示中的物质甲为DNA解旋酶 B. 图示过程主要发生在真核细胞中 C. 氨基酸转运过程中有磷酸生成 D. 核糖体沿着mRNA从左向右移动 6.基因x 表达出的蛋白质X,是合成亮氨酸的必要蛋白质,利用单倍体酵母菌来研究 基因x各种突变的效应,以下是基因x 编码链上开始和结束部分的序列。 说明:起始密码:AUG 终止密码: UAA、UAG、UGA 下列叙述正确的选项是() A. 基因x 在位置13的C → T突变,会转录出较短的mRNA B. 在位置16的A → T 突变,细胞在缺少亮氨酸的培养基无法生长 C. 在位置31的T → A突变,只会让细胞制造出1种不同的蛋白质X*,缺少最前 面的10个氨基酸 D. 在基因位置33和34之间插入额外的1个G//C碱基对,仍然能制造出有功能 的蛋白X 7.水母的体内水母素与钙离子结合时发出蓝光,被其体内 GFP蛋白质吸收,改发绿 色的荧光。美籍华人钱永健等三人因为发现和改造绿色荧光蛋白获得诺贝尔奖。其相关数据如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GFP蛋白由核糖体合成,但不一定要经内质网加工并由高尔基体继续加工分泌 B. 翻译GFP蛋白时,没有胸腺嘧啶和腺嘌呤的配对的过程 C. 指导GFP蛋白合成的基因中至少含有378个密码子 D.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可能被用作基因工程中的标记基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