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工商管理综合复习资料全

同等学力工商管理综合复习资料全
同等学力工商管理综合复习资料全

第一篇管理学原理

第一章管理的历史发展

1.泰罗(美国):在管理时间和管理问题研究中采用利用观察、记录、调查、实验等手段的近代分析科学方法,是“科学管理之父”。

2.法约尔(法国):《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六种经营活动和五大管理职能、十四条管理原则)

3.马克斯韦伯(德国):“官僚制”、“科层制”或“理想的行政组织”,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4.巴纳德的一般组织管理原理:

组织轮的管理理论、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理论、组织平衡理论、管理人员的职能理论,出版了《经理人员的职能》。巴纳德被誉为近代管理理论的奠基人。

5.梅奥(原籍澳大利亚的美国行为科学家)的人际关系学说:霍桑实验、工人是社会人、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行为科学。

二、管理学原理之激励

1.论述激励原则及方法

a.激励原则:系统性原则;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原则;差异化原则

b.2大激励方法(按作用方式的不用分类)

内激励:通过工作本身的趣味性、价值、挑战性、以及完成工作的成就感等激励职工的积极性(工作丰富化、参与管理、目标管理等)外激励:借助环境以外的物质奖励、表扬、晋升等引发职工的积极行为(奖酬制度、提供发展机会、改善工作环境、构造企业文化和团队精神、加强信息反馈等)

2.激励方法

a.工作丰富化(内激励)

含义:通过改进工作设计,丰富工作内容,赋予更多的尝试机会,来增加工作本身的刺激性和挑战性,使职工获得发挥聪明才智和取得个人成绩的机会,提高工作效率,增进满足感。

措施:1在决定工作方法、工作次序和作业速度等方面给职工更大的自由; 2认清员工个体差异,根据员工需要、态度、个性及其他重要的个人变量的不同,对员工进行人与工作的匹配; 3是每个职工对自己的工作富有明确的责任; 4把工作完成情况及时反馈给职工;

5使职工明确认识到自己工作对企业整体发展的意义及其所作出的贡献; 6安排和鼓励定期轮岗,并参与某项业务活动的全过程。

限定条件:需求差异:并非所有员工都具有丰富工作内容的心理需要;工作性质:并非所有工作都是以丰富化

b.员工参与管理(内激励)

含义:赋予员工较大自主权和参与权,鼓励员工实行自治管理,并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商讨和决策,对管理人员实行监督,可以满足员工多方面需要,激发其采取积极行为的动机,达到有效激励的目的。

作用:1通过参与管理活动,员工可全面了解企业情况;2通过直接参加决策制定过程并发表意见,可提高员工对决的的承认和接收程度,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主动合作的积极执行决策;3从分调动员工个人潜能,提高员工对自身地位和存在价值的认识,增强其自尊心与自信心,获得成就感及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

最重要的一点:让员工参与目标的制定,并确保员工个人认为目标是可以达到的。

C.奖酬(外激励)

通过评价鉴定职工的工作表现及其成果,并给予相应的报酬和奖励,达到激励职工积极性的目的。

内容:工资、奖金、提升、表扬、福利、社会地位等

运用方式:1公正合理原则;2物质奖励+精神奖励;3企业间奖酬制度比较;4企业内人员奖酬比较;5不同职工奖酬要求的差异性

2.激励的实质和功能

激励(名词):指人类活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具有加强和激发动机、推动并引导行为是指朝向预定目标的作用。

激励的功能:1有利于激发和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2有助于将员工的个人目标导向实现企业目标的轨道;3有助于增强企业凝聚力,促进内部各组成部分协调统一。

3.试述主要的激励理论模式

a.需要激励模式

含义:以需要为主要作用机制,针对职工需要提供诱因,通过满足需要达到激励目的的

模式。

理论基点:职工需要是多方面的,多种需

要在需要体系中处于不同层次地位。

需求层次论(马斯洛)

内容:5种基本需要:逐级追求;已满足

的需要不具激励作用;主导的优势需求随经济

状况改变

价值:多种需要归类确认;针对未满足的

和正在追求的需求提供诱因,进行激励;注重

高层次需要的激励作用。

相关理论:

双因素理论/激励——保健因素理论(赫

兹伯格):

内容:满足职工需要的两类因素具有不同

的激励作用;

1保健因素:多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有

关,该因素的改善可预防或消除职工不满,耽

误直接激励作用;公司政策与管理、监督、工

作条件、人际关系、新近、地位、工作安定;

2激励因素:主要与工作内容或工作成果

有关,该因素的改善可使职工获得满足感,产

生强大而持久的激励作用;工作成就、提升、

任务性质、个人发展的可能性、职务上的责任

价值:不能单纯依靠保健因素,需重视激

励因素。

b.动机——目标激励模式

含义:立足于提高职工实现行为目标的动

机水平,认为在较高的动机水平下,职工能够

自动产生高强度的行为动力,进而形成强大的

激励力。提高动机水平的主要途径:提高适宜

的目标诱因,使职工能够选择更符合自身需要

更有成功可能性的目标,以便为实现目标采取

相应的行动。

理论基础:期望理论(费鲁姆):

内容:激励是评价选择的过程

公式:激励力=效价乘以期望值

效价:人们对行动结果的价值评价,反映

对某一成果或奖酬的重视和渴望程度

期望值:预测实现目标可能性的估计

贡献:揭示了人们选择目标及目标影响行

为的目标。

c.权衡激励模式

含义:利用比较评价及感受公平的心理机

制对行为的制导作用,施以适当诱因,创造公

平环境,从而激励职工的积极行为。

理论基础(亚当斯)

在企业环境中,职工更为关注的不是报酬

的绝对值大小,而是报酬分配是否公平合理,

以及自己是否收到公平的对待

是否公平:职工对所付代价与所得报酬的

比较

启示:公平感受

d.强化激励模式

含义:强调行为结果对职工行为本身的反

作用,主张通过给某种行为以肯定或否定等强

化刺激,达到加强积极行为,减弱消极行为,

修正固有行为等目的。

理论基础:强化理论(斯金纳)

人的行为具有有意识条件反射的特点,即

可以对环境起作用,促使其产生变化,环境的

变化又反过来对行为发生影响

运用方法:1正强化:利用强化物刺激性

为主题,来保持和增强某种积极行为重复出现

的频率;2负强化:利用强化物抑制不良行为重

复出现的可能性而运用的管理手段;3消退:

某种行为长期得不到肯定或否定的反映,行为

者就会轻视该行为的意义,丧失兴趣。

多种形式:连续强化、定期强化、随机强

4.激励的心理机制

激励的心理机制和基础:需要-动机-行为

-目标

需要:人对某种事物的渴求或欲望

特征:多样性、结构性、社会制约性、发

展性

动机: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引起和维持

着人的行为,并将其导向一定目标的心理机制

2个产生条件:个体的生理或心理需要;

能够满足需要的客观事物(外部诱因)。

具体功能:始发功能;导向和选择功能;维持

和强化功能

目标:双重意义:行为结果;行为诱因

目标诱因激励的重要环节:合理选择和设

置目标

个性特征:兴趣、信念、价值观、气质、

性格等

三、管理学原理之领导

1.试述领导权力及领导的影响方式

a.领导权力:领导者有目的地影响下属心

理与行为的能力。

b.领导权力的5种表现形式:

法定权:各等级领导职位所具有的正式权

力,通常由企业组织按一定程序和形式赋予领

导者;作用基础是职权的权威性。

奖励权:决定给予还是取消奖励、报酬的

权力;奖励在利益性遵从的基础上

强制权:对下属在精神或物质上进行威胁,

强迫其服从的权力,建立在惧怕惩罚的基础上,

实质上是一种惩罚性权力

统御权:因领导者的特殊品格、个性或个

人魅力而形成的权力;建立在下属对领导者的

尊重、信赖和感性认同的基础上

专长权:由于具有某种专门知识、技能而

获得的权力;以敬佩和理性崇拜为基础

C.外在性权力和内在性权力

外在性权利:经过法律、组织等直接或间

接肯定而为社会所承认,并对权力施受双方具

有控制性的约束力

1在规定范围内行使权力,依权办事;2

施受双方:命令和服从关系;3以职权行使体

现:法定权、奖励权、强制权、决策权、用人

权、指挥权

内在性权利:不以社会法律、组织规定为

基础,无需外接授予,没有正式授权形式,仅

来自于领导者本身的因素,权力的大小取决于

领导人的品格、知识、才能等个人素质。

1无强制约束力2无行使权力的严格规范3

施受双方:影响和依赖关系4统御权、专长权

d.外在影响:以领导的外在性权力为基础,

主要采取推动、强制等方式发生作用,对被领

导者的影响带有强迫性和不可违抗行

1被领导者的心理和行为:消极、被动的

服从 2作用方式:传统观念的影响;利益满足

的影响;恐惧心理的影响

e.内在影响:建立在领导者的内在性权利

基础上,主要着眼于以领导者的良好素质和行

为吸引、感化被领导者,通过激发内在动力,

对职工心理和行为发生影响

1不带有强制、压服性因素,潜移默化、

自然渐进; 2职工以积极、主动、自觉的态度

接受领导;3作用方式:理性崇拜的影响;感

情的影响

f.外在影响与内在影响合理结合互相补

充,注意发挥内在影响的作用

2.领导的影响系统

领导的实质是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三

方面变量互相依存、互相作用构成的复合影响

系统。

领导的影响系统: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双方

互相依存、互相制约构成领导的影响系统。

简述领导环境的5个因素(制约领导影响

系统)

1集权程度和对工作的评价;2企业组织结

构的复杂性以及与此相对应的对成员的技术、

知识水平的要求;3企业组织的整体规模;4工

作群体的结构;5企业组织的层次和信息传递

3.论述组织沟通的形式

正式沟通:通过组织正式结构或层级系统

运行的、由组织内部明确的规章制度所规定的

渠道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

a.上行沟通:组织成员通过一定的渠道与

管理决策层进行的信息交流

(2种表现形式:层层传递;越级传递;

优点:下级向上级反映,激发参与热情,

获得一定程度心理满足;管理者了解经营状况,

与下级形成良好关系,提高管理水平

缺点:上下级因级别不同造成心理距离、

心理障碍,抑制或歪曲反映情况的真实性与客

观性,导致信息失真)

b.下行沟通:组织中信息从较高层次流向

较低层次的一种沟通,即领导层对员工进行的

信息传递和交流。

(传统组织中最主要的沟通渠道

优点:使下级及时了解总目标和具体措施,

增强员工责任心和使命感,协调组织各层次之

间的活动

缺点:多层次结构已发生信息歪曲、失真、

遗失)

c.横向沟通:组织中同一层次不同部门之间的

信息交流

d.斜向沟通:在正式组织中不同级别又无

隶属关系的组织、部门与个人之见的信息交流。

正式沟通的优缺点:

优点:沟通效果好,严肃,约束力强,易

于保密,使信息沟通保持权威性;

缺点:刻板,沟通速度慢,信息失真扭曲。

非正式沟通:不按组织结构中正式的沟通

系统传达信息、而让信息在组织结构中人以流

a.充分利用非正式沟通的积极作用:形式

不拘一格,直接明了,速度快。b.避免非正式

组织的消极作用:人际关系难于控制,传递信

息不确切,易失真,导致小集团,影响稳定

组织沟通的原则:关注准确性、保持完整

性、确保及时性、充分运用非正式组织

4.领导的功能

领导:拥有权力的个人或集团向他人施加

影响,使之为实现预定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领导与管理的差异:作用基础不同

领导与管理的名词

差异:作用基础不同

管理者:利用职权的合法性,采用强制命

令手段

领导者:行使法定职权的同事,更多依靠

自身权利和影响力,采用指挥和引导的手段。

领导的功能:

1有效激励下属;2不同凡响的鼓舞能力,

激发下属自动把才能和力量用于其工作目标;3

设计和维持良好的工作环境,促进和提高企业

组织的运转水平

5.领导的有效性

领导有效性的反映:

1下级的支持;2相互关系;3员工的评价;

4激励程度;5沟通效果;6工作效率;7目标

的实现

提高领导有效性

关键:最大限度的促成领导者、被领导者

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和协调

2种基本途径:1选择和配置与领导者素

质特征相适应的被领导者和组织环境;2采取

与现有员工状况和企业条件相适应的领导作风

和领导方式

6.领导者的素质

简述卓有成效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

品德高尚;赋予进取心和创新意识;博学

多识;多谋善断;知人善任;沟通协调能力强;

一定的领导风格

7.领导方式

领导方式:领导者在运用权力实施影响的

过程中采取的行为方式

领导方式的典型类型

集权型:专制独裁;

民主性:使员工有充分的民主权力,实现

自主管理;

任务型:把完成工作任务作为一切活动的

中心;

关系型:强调人是企业各项工作的中心;

兼备型:兼备以上个类型特点

8.人际沟通的特点和过程

管理上的沟通主要关注人际沟通和组织内

部信息沟通

人际沟通过程的特殊性:

1主要通过语言(或语言的文字形式)进

行;

2不仅是信息的交流,而且包括情感、思

想、态度、观点的交流;3心理因素有着重要

意义;

4会出现特殊的沟通障碍(信息渠道的失

真或错误;心理障碍)

四、管理学原理之组织文化

1.论述组织文化及其构成

a.组织文化:以组织基本目标和价值观形

成的,包括成员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内的一

整套观念和行为方式。

b.组织文化的构成

在抽象意义上:包含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具体表现形态:行为的规范

c.管理中的价值观

企业及全体员工一致赞同的关于客观事物对于企业是否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共同认识或看法

1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基石 2对组织文化其他要素具有决定作用3实质在于客观事物能否满足企业及全体员工的共同需要4形成的基础:对于能满足其需要的客观事物的意义予以肯定

5体现了企业的最高目标和宗旨6组织文化成熟的标志:具有稳定的、为全体员工共享的价值观体系

d.思维方式

1共有的思维方式主要包含:企业的世界观、环境观和对人的看法等

2共有的思维方式是企业认识、思考的工具、框架、方法论,是对企业内外发生的事情的分类方式,把握这些问题的思维框架、方法,是组织认识问题和思考问题的基本规则

e.行为规范:把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具体化为具体的政策、组织的规程、制度、管理体系。

f.共有的意义:组织文化的三个层次关键在于共有。

2.论述(简述)组织文化的功能(3个方面)

a.价值观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激励、作为判断的依据和标准、促进沟通和理解三个方面

b.共有的思维方式的功能

1有利于组织成员间理解和沟通2对人们把自己的想法变成行动方面有重要影响3可以促进组织的学习过程

c.行为规范的功能

1自动控制、自动调节、约束行为的功能

2有助于迅速决策:组织成员都有在什么条件下该如何处事的共同观念,思考、调节的过程可以大大缩短

d.组织文化对人的选择、行为、学习、努力方向等各个方面都会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影响

e.组织文化的各要素具有不同的能量和效用:各要素处于孤立状态时,其能量和效用是潜在的;各要素按一定方式组合以组织文化形式存在,可发挥各要素潜在能量,形成效用上的一致性,以整体功能的方式发挥作用

3.论述组织文化的形成——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和共有

a.组织价值观的背后是企业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

b.组织共有价值观形成的2个基础

1经营理念

2组织过去的成功经验:

组织的成功经验使人意识到导致成功的思维方式和行事方式是正确的,这种思维方式和行事方式作为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铭记在人们心里

这种价值观须经渗透和传承的过程,才能成为组织文化的核心

渗透和传承的4个手段:明确文化的企业宗旨;体现到共同的、具体的行动中去;强调共有的象征:英雄人物;持续的教育和学习强化。

c.管理制度和规范:是组织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组织文化得以维护的延续的基础

d.行为规范的共有和传承:主要依靠日常的作用:1个人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行为,明白所在组织中什么是合理的,什么事应该做的、受赞扬的,由此决定自己的行为 2规章制度强制性约束职工行为,同时发挥非正式规范的软约束作用 3加强利益建设,促进组织文化的习俗话 4榜样、楷模、英雄人物、神话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4.论述组织文化的形成——思维模式的生成和共有

影响思维模式的2个方面:

价值观的影响:作为出发点、标准和依据,作为价值意义,对思维方式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经历、经验,日常接触和影响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思维方式的互相影响:工作及技术的影响;市场的影响;管理方式的影响;具体的榜样、楷模的影响。

5.组织文化的运用

a.理想的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成功与否的关键:文化是否适合企业的战略和环境

文化的适宜与否,主要取决于:企业的业务性质、战略和环境的特点

b.让组织文化真正发挥作用:3个重要环

1主要管理者的确信和身体力行

2共同的经历和体验:规模和程度很重要

3管理方式与文化精神的渗透:关键环

节:企业文化的基本精神要体现到具体的管理

体系框架中

c.组织文化的反面效应

1思维方式的同质化:丧失对变化的反应

能力、压制不同意见、压制多样化、反对不同

的思维方式,对市场、技术、产品等方面的变

化置若罔闻,丧失时机;陷入偏执的境地,形

成一种自我保存本能2压抑个性,压抑个人的

创造性,挫伤个人的努力热情。

d.组织文化的性质

1组织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2

组织文化是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现实反映;3

组织文化的本质是企业的“人化”;4组织文化

具有明显的个性或独特性

五.管理学原理之组织

1.组织结构

a.组织结构:组织内部分工协作的基本形

式和框架

b.确定组织结构(分工协作的基本框架)的5

方面问题

1分工关系:决定组织分工程度,从而确

定每人职务(分工的利益:工作简单化;掌握

专业化操作技能;分工的弊端:工作单调话;

阻碍内部人员流动,降低适应能力;助长组织

内部冲突;分工与协作的配合)

2部门化(部门是组织协调的方法;管理

幅度:每一个管理者能直接协调的下属的人数

是有限的,管理者的有效协调人数有一个客观

的限度;管理幅度有限性导致组织层次及组织

层次协调的产生;部门化的2个问题:部门规

模及组织层次:部门化的方式)

2.制约组织结构的6大因素

a.信息沟通(6方面具体要求)

1明确工作内容和性质、职权和职责关系

等,是组织成员清楚信息沟通对象、内容、方

式和渠道,并视其为职责;2沟通渠道短捷高

效;3信息按既定路线和层次有序传递;4在信

息联系中心设置称职的管理人员;5保持信息

联系的连续性;6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b.技术特点

1技术复杂程度-组织分工、作业专业化程

度-部门大小及构成、管理层次、管理幅度、管

理人员比例、技术人员比例、生产经营活动特

2技术的稳定性-组织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机械式组织结构、有机式组织结构

c.经营战略:组织结构服从于经营战略

d.管理体制:行政手段;自主权

e.企业规模:影响组织结构的规模和复杂

f.环境变化:影响组织结构的稳定性和职

权划分

3.试述制度化管理的实质及主要特征

a.制度化管理:以制度规范为基本手段协

调企业组织集体协作行为的管理方式

b.权威的种类

1制度权威(正式权威):来自于组织结

构中对管理者地位和权力的正式规定;以强制

力为基础,是法的权威

2个人权威(非正式权威):来自于个人

所具有的特殊品质;建立在对个人的忠诚关系

上,对个人负责

c.制度化管理的主要特征:

权责明确,并作为明确规范而制度化;

有序的指挥链或登记系统,并以制度形式

巩固下来;

以文字形式规定职位特征及职位要求:通

过正式考试或训练和教育而获得的技术资格选

人;

管理人员管理时有3个特点:因事设人;

管理者拥有执行职能必要的权力;管理者权力

受到严格限制(服从章程和制度)

管理者的职务是管理者的职业,应忠于职

守,不是忠于某个人

4.制度化管理的优越性

a.制度化管理的优越性

个人与权力相分离

体现了理性精神和合理化精神

适合现代大型企业组织的需要

b.制度化管理与人性

1制度化倾向于把管理过程和企业组织设

计为机器,强调规律、科学、理性;企业组织

是由人组成的集团,是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生

物集体,随环境变化调节自身是基本生存方式

之一

2应以制度化管理体系为基本,谋求人性、

制度化与活力的平衡,推行制度化管理需处理

好的矛盾平衡关系(1“经”与“权”的关系:

我国企业应加强经的一面;基本方面、全局方

面坚持原则,局部无关宗旨的方面增加灵活性。

2他律与自律的关系:依靠他律,发挥制度规

范的作用;保证组织活动正常进行的范围内,

尽可能发挥自律作用,缩小他律范围。

5.组织结构的形式

a.直线制(军队式结构):最简单的集权

式组织结构

特点:领导关系按垂直系统建立,无专门

职能机构

优点:结构简单,指挥系统清晰统一;责

权明确;横向联系少,易内部协调;信息沟通

迅速,解决问题及时,管理效率高

缺点:缺乏专业化管理分工,对管理者要

求高

使用范围:有限,只适用于规模较小或业

务活动简单稳定的企业

b.直线职能制:以直线制结构为基础,在

厂长领导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实行厂长统

一指挥与职能部门参谋知道相结合的组织结构

特点:厂长对业务和职能部门垂直式领

导,直线管理人员在职权范围内对直接下属由

指挥和命令权力,并对此承担全部责任;职能

管理部门无直接指挥权,职责是对上级提供信

息和建议,对业务部门指导和监督。

优点:集权分权集合,保证统一指挥,发挥

参谋指导作用

缺点:企业规模扩大时职能部门增多使横向协

调复杂困难

c.事业部制(分权制结构)

特点:集中决策、分散经营

优点:权利下放:加强事业部主管责任感,

发挥其主动性,提高企业经营适应能力;事业

部高度专业化,形成大型联合企业;事业部经

营责权明确,物质利益与经营状况挂钩。

缺点:易造成机构重叠、管理人员膨胀;

事业部易忽视企业整体利益

适用范围:经营规模大、生产经营业务多

样化、市场环境差异大、要求较强适应性的企

业。

d.矩阵制:横纵两个管理系列组成(职能

部门系列、项目小组系列)

特点:双道命令系统

优点:横纵结合:不增加机构和人员编制

的前提下集中不同部门的专业人员,组建方便;

利于临时性的跨部门性工作的执行;为企业综

合管理和专业管理的结合提供了组织结构形

式。

缺点:组织关系复杂;工作分散

e.子公司和分公司:

子公司:受集团或母公司控制但在法律上独立

的法人企业

分公司:母公司的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

在法律上和经济上均无独立性,不是独立的法

人企业

根本区别:若资不抵债,母公司需以其财

产对分公司的债务负责;子公司负债或破产,

由其所拥有的法人财产承担民事责任,母公司

除了股份损失外不承担连带责任。

6.制度规范及特点

a.制度规范:组织管理过程中借以约束全

体组织成员行为,确定办事方法,规定工作程

序的各种章程、条例、守则、规程、标准、办

法等的总称。

b.制度规范的特点:权威性、系统性、科

学性、无差别性、借助强制力、稳定性。

c.制度制定者:

企业基本制度:企业所有者、主要经营管

理人员

管理制度:制度设计的部门、管理者、有

关组织成员

技术规范:国标、技术专家为主、与约束对

象和管理者协商

业务规范:直线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

个人行为规范:高层管理人员征求组织成

员意见制定

7.制度规范的种类

企业基本制度(企业宪法):具有根本性

质的规定企业形成和组织方式,决定企业性质

的基本制度,如企业法律和财产所有形式、企

业章程、董事会组织、高层管理组织规范等制

度和规范。

管理制度:对企业管理各基本方面规定活

动框架、调节集体协作行为的制度。如各部门、

各层次的职权、责任和配合协调关系、各项专

业管理规定、信息沟通、命令服从关系等方面

的制度。

技术规范:设计某些技术标准、技术规程

的规定,如标准操作规程、工艺流程、保管运

输要求、使用保养维修规定等。

业务规范:针对业务活动过程中大量存在、

反复出现、能摸摸索出科学处理办法的事物所

指定的作业处理规定,如安全规范、服务规范、

业务规程、操作规范等。

个人行为规范:所有对个人行为起制约作

用的制度规范的总称,如个人行为品德规范、

劳动纪律、仪态仪表规范等。

8.组织结构的调整

a.调整原因:

分工不合理,职责不明确,工作相互干扰

信息沟通不畅

决策周期长,效率低下

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手续繁琐

协作困难

多头领导,无统一指挥系统

权责不对等

缺乏创新

b.调整策略:

局部调整策略

整体调整策略

抛弃策略

六.管理学原理管理的历史发展

1.管理理论

a.古典:泰勒(科学管理理论)

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

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

b.近代:巴纳德(一般组织管理原理)梅

奥(人际关系学说)

c.当代:管理流派;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d.科学管理理论:泰勒(科学管理之父)

中心问题:提高劳动生产率(时间动作研

究)

挑选和培训第一流的工人标准化

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差别计件制)

精神革命

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职能工厂制

管理控制实行例外原则

e.泰勒的最根本的贡献:采取和领科学的

分析方法

2.管理职能:

a.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管理过程之父)

5大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

控制

b.管理过程流派:孔茨

管理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

控制

c.巴纳德

组织目标的设定和转化

确立和维持沟通系统

确保必要的活动

领导过程

3.管理理论

a.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官僚制:马克思

韦伯(组织理论之父)

组织协作行为的基本约束机制:法定的制

度规范

优越性:个人与权力分离;理性合理化精

神;适合大型组织

b.一般组织管理原理:巴纳德(现代管理

理论之父)

管理人员的职能(最根本的职能:细条,

实现组织三方面的平衡;基本职能:简历和维

持一个信息联系的系统、从组织成员那里获得

必要的努力、规定组织的共同目标)

e.人际关系学说:梅奥(人际关系学说之

父)

霍桑试验:行为科学

工人是社会人: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

4.管理流派:

a.管理过程流派:管理人员做些什么和如

何做好这些工作(管理职能及如何行使管理职

能),侧重说明管理工作实务(鼻祖:法约尔;

代表人物:孔茨)

b.管理科学流派:鼻祖:泰勒

c.组织管理流派:通过揭示组织形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探讨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鼻祖:巴纳德;代表人物:西蒙;侧重组织过程的研究)

d.行为科学流派:侧重研究个体需求、行为:团体行为、组织行为和激励、领导方式(鼻祖:梅奥;代表人物:马斯洛、麦格雷戈、赫兹、伯格、里克特)

e.经验管理流派:代表人物:德鲁克、戴尔

5.管理思想演进的主要线索

1.科学化、理性化线索:管理发展过程中始终不断强化和重视科学化、理性化;泰勒

2.人道主义线索:研究人的需要和行为,尊重人、重视人的发展是该研究线索的主题:梅奥、巴纳德

3.管理过程线索:探索和研究管理过程和管理职能:法约尔、孔茨

4.实证分析线索: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和操作过程:德鲁克

七、管理学原理之决策

1.简述影响决策行为的因素

a.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

个人因素、群体因素

b.个人因素

1个人对问题的感知方式:影响感知的主要因素是经验。

2个人价值系统:个人思想、价值观、道德标准、行为标准等多构成的相对稳定的思维体系(两个影响方面:影响决策者以某种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来反映刺激物;影响决策者的判断;积极作用:使人们对事物感知的更迅速有效;有助于透过现象抓本质;有助于从不完全的请保重获取重要的变化信息;有助于形成决心、做出果断大胆的选择;消极作用:固守过时观点、因循守旧、错失良机,固执先入为主的成见)

c.群体因素

1个人心理VS群体心理

2群体决策的优点:更广泛的知识和经验、提供更完整的信息,有利于确定问题和制定备选方案、更严格地分析所制定的方案、更好地了解所制定的方案。

3群体决策的缺点:消耗时间、屈从压力,导致“群体思维”、消弱群体中的批判精神,一直不同观点、谁对最后结果负责不清楚,责任被冲淡。

2.决策的过程和准则

a.决策:在若干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中做出抉择。

b.“决策人”的管理模式(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西蒙):“机械人”模式、“动机人”模式、“决策人”模式

c.过程:

4阶段:搜集信息:情报活动

拟定计划(拟定备选方案):设计活动

选定方案:抉择活动

评价选定方案:审查活动

8阶段:识别问题;确定决策标准;为标准分配权重;拟定方案;分析方案;选择方案;实施方案;评价效果

1循环:决策—实施—再决策—再实施

d.准则:满意准则

具体原则:整体协同原则;目标原则;权变原则。

八、管理学原理组织管理原理

1.正式组织及其要素

a正式组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有意识地加以协调的行为或力的系统。

b.正式组织概念包含的基本点:

1构成正式组织内容的是以组织人格为特征的人的行为2正式组织的本质特征:个人所提供的行为或力的相互作用3正式组织是个

人行为在方法、时间、质和量等各方面都经过

有意识的调整而体系化的系统

2.正式组织三要素

a.协作意愿:个体为组织贡献力量的愿望

1个人角度:促使个人为组织提供协作的

诱因与协作所作牺牲或贡献两者比较后的净结

果;个人参加不同组织所得诱因比较的净结果

2组织角度:提供给个人的诱因和赋予个

人的工作间的对比

b.共同目标:协作意愿的必要前提

c.信息沟通:所有能够起到传递信息作用

的方式和手段 (信息沟通有限的原因:理解偏

差;信息失真;有意修饰加工)

3.非正式组织

a.非正式组织: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的无

意识地体系化、类型化了的多种心理因素的系

b.简述非正式组织的特征:

1无明确结构、形态、可辩识性差2本质

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协调3侧重于人们相互接触

的心理因素、非理性因素 4通行的是通过感觉、

情感、个性特征等因素的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影

响,个人品格往往是导向因素

4.试述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

a.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作用1创造正

式组织产生的条件2赋予组织活力3促进信息

沟通4有助于维持正式组织的内聚力5维护个

人完整人格

b.正式组织对非正式组织的作用1正式组

织为非正式组织形成创造条件2正式组织为非

正式组织的长期存在和发展创造条件

5.组织的正式侧面与非正式侧面a.组织

是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统一

1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是同一组织的两

个方面,互为条件共存于一个组织当中

2只有在两者统一意义上,才能理解组织

的本质

3组织的一体化程度:正式组织与非正式

组织之间的结合程度

b.组织是正式侧面与非正式侧面的统一

1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理论吧组织过程

中科学化、理性化的部分和难以科学化的、非

理性的部分区别开来,为具体区别把握不同问

题提供了手段和方法2组织的正式侧面和非正

式侧面的思想,解释了组织中一个最基本的事

6.行为与学习

a.组织生活中个体的两个最基本特征:行

为、学习

行为:行为主要关注个体在组织中活动、

所作所为的状态和程度。

b.个体行为的两个基本点:方向、强度

7.心理能量

a.心理能量:促使人遗失到自己的需求和

主体性,驱使人采取适当行为的力量

b.学习和心理能量的作用关系:

1一定范围内,能量的提高促进学习,但

超过了必要的限度,会影响学习效果2不同类

型的学习行为,对能量的要求不同。

c.整体力量形成中的协调机制

1个人与组织及组织价值观的一体化过程

2相互影响的机制

3集团的活力:

有效利用矛盾和不均衡力量,利用挑战和

压力效应,调动个体的工作积极性

挑战的来源:成功鼓舞的能量,困难危机

引发的能量

处理好个人行为的维持和心理能量的激

发之间的关系。

8.组织与环境的平衡

a.简述组织与环境的平衡

1基本点:适应性行为

2环境角度:组织是否环境系统一个合理

组成部分(是否承担了部分必要职能及实现职

能的状况)

3组织角度:组织效率如何

4组织与环境的平衡取决于

组织目标与环境状况的适应性

目标实现程度

9.组织内部平衡

a.组织内部平衡:指由单独个体行为到集

体化协作行为的环节,个体与组织整体之间的

平衡。(组织内部平衡是诱因与贡献的平衡)

b.组织内部平衡的相关因素

1个人的需求动机及标准2诱因的分配过

程.提供诱因(资源有限、效果有限)+说服

教育、强制3组织的效率:组织目标实现程度

10.组织动态平衡

a.原因:

(内外环境变化

组织本身存在打破平衡的力量)

b.是组织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c.最关键的是处理稳定和变革的矛盾

d.系统和权变观念

11.个体假设及管理的概念

a.个体假设(依据:进行经济活动的目的

和准则)

1经济人假设:私人利益;Max(收获/付

出)

2 社会人假设:社会需要:金钱收入+心理

欲望+社会需要

3管理人假设:满意准则;有限理性

4复杂人

b.管理:组织中维持机体协作行为延续发

展的有意识的协调行为

12.学习过程

a.个人在组织中学习的特点

行为过程中的学习,实践中学

学习的模仿性质

稳定化、定型化的倾向

b.学习过程的两个层次:个体学习组织学

c.两种不同的学习:连续性学习、变革性

学习

d.组织学习解决的难题:连续性学习和变

革性学习之间的平衡

13.学习与心理能量的相互作用

a.组织中学习与能量相互之间的作用有

两条轨迹

1学习―知识积累―成功―能量改变(个

体层次)

2学习―共享一相互激励一集团能量(集

团层次)

b.作用关系

1―定范围内,能量的提高促进学习,但超

过了必要的限度,会影响学习效果

2不同类型的学习行为,对能量的要求不

九.管理学原理计划与控制

1.计划与控制

a.计划的意义

1对计划者或部门:通过环境分析减少工

作不确定性和失误;明确工作目标;确定当时

必须采取的行动

2对企业组织:促进信息沟通、相互了解

和事前协调;形成企业总体计划;为管理者施

加影响提供手段;通过计划制定的协调和安排,

使计划成为有机整体。

b.计划和控制系统:为了促进、约束和调

整企业组织中复杂而多样的计划和控制过程而

形成的管理体系或框架。

c.计划和控制的基础:信息(计划和控制

系统的核心内容:确定组织信息流结构)

d.计划系统:为在企业组织中规范、促进

和调整计划工作过程而设置的基本规范和体系

e.简述计划系统设计的共同基本方面:计

划制定者(直线管理人员的职责,职能管理人

员参谋和辅助);计划范围;与资源配置协调;

与业绩评价协调;计划形式

2.控制系统

a.简述控制系统设计的主要项目1目标变

量:用来测定控制对象工作成果的指标(eg,

利润销售额,费用,利润率,增长率)

2确定目标变量的测定方法:数值测定、

主观观察

3确定事前标准:计划与控制的连接点

4测定结果的沟通方式:进行控制活动的

人如何将反馈信息传送给其他人

5事后评价标准的确定:根据实际工作环

境确定的目标变量的水准

b.两种控制形式: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

c.控制过程

1直接控制:采取控制行动;对控制行动

的结果进行观察测定;将观察测定的结果与标

准比较评价

2间接控制:确定目标标准;作业人员对

工作进行控制;管理者对作业人员的成果进行

观察测定;管理者将观察测定的结果与标准比

较评价;管理者决定将成措施。

3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是统一控制系统中

的两种过程

3.计划与控制的协调

a.计划和控制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制定事

前标准和事后标准

b.业绩=环境×事前计划×控制的努力

和技巧

1事后标准=现实的环境X事前计划X应

有的控制努力和技巧

2实绩=现实的环境X事前计划×现实的控制

努力和技巧

3事前标准=理想的环境×事前计划×应

有的控制努力和技巧

4事前标准=预想的环境×事前计划X约

定的控制努力和技巧

c.事后标准的难度

1必须收集足够的信息

2常用其他标准代替时候标准进行业绩评

价:实绩;管理者的主观标准

d.控制与计划的协调:相互依存

十、管理学原理人员配备

1.人员配备

a.人员配备:对企业各类人员进行恰当而

有效的选择、使用、考评和培养,已合适的人

员充实组织结构中所规定的各项职务,从而保

证企业正常运转并实现预定目标的职能活动

b.管理人员的培训的方式和途径

1实践中锻炼和培养管理人员;有计划的

提升;职务轮换;委以助手职务;临时提升

2系统的教育和训练

c.管理人员的考评

多种考评方式:企业内部考评、行业组织

考评、政府或民间权威机构考评、社会能够考

评、管理人员自我考评

2.管理人员配备

a.管理职位的设计与评价:比较法、职务

系数法、时距判定法

b.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

1从事管理工作的愿望

2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

3组织协调能力

4解决问题和制定决策能力

5专业技术能力

3.人员配备计划

a.工作系统分析:工作分析

工作描述:对每个工作岗位的设计进行具

体描述,对该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或任务范围、

工作条件及所需工作设备、工具、材料等作相

近的了解和说明。

工作说明书:对从事某项工作的人员的

要求要明确而具体,包括对知识遂平、技术能

力等作出具体规定。

b.人力资源计划:在对企业目前和将来一

定时期所需的人才数量、类型,以及获得所需

人才的可能性进行预测的基础上,制定出企业

能适时获得所需人才的规划。(核心是人力资

源预测,包括人才需求预测和人力资源供应预

测)

c.认识计划:人员招聘计划;人员安排和

使用计划;培训计划

十一企业和企业制度

1、简述企业形态

a.区别企业制度或企业形态的特征:企业

财产权的归属:由谁承担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

出资者具有哪些权力义务。

b.私营企业:个人企业和在个人企业基础

上形成的合伙公司、两合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等企业形态。

c.私营企业种类:

1个人企业:个人独资设立、个人所有、

经营的企业,最原始的企业形态。

2 合伙公司:个人企业直接结合而成,最

原始的公司形态,出资者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3 两合公司:一个以上无限责任股东(有

控制权)和一个以上有限责任股东共同出资组

成。无限责任所有者握有控制权,负无限连带

清偿责任,有限责任股东金出资额,对公司债

务负责。

4 有限责任公司:两个以上股东共同出资,

每个股东以其所认缴的出资额对公司承担有限

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负责的企业

法人,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国家授权的部门

可单独投资设立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特

征:不公开订购股份和发行股票,不允许股份

上市交易;股东凭出资证明书享有公司权益,

参与公司经营管理;股份不能自由转让;账目

不公开)

d.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由等额股份构成并通过发行股票(或股权证)筹集资本,股东以其所认购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e.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

1应由二人以上二百人一下为发起人,其中须有过半数的发起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 2国有企业改建为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可少于无人,但应采取募集设立方式

3须经过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或省级人们政府批准

4 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实收股本总额,最低限额是伍佰万元人民币。

f.特征:资本证券化;有限责任制;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公司账目公开: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主要财务报表,在每个会计年度内半年公布一次财务会计报告。

2、什么是企业

a.企业:在一定财产关系支配下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行动的经济行为主体,是为了获取利润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劳务的独立经济组织。

b.企业的特征:独立经济组织;根本特征:财产支配关系;重要特征:自负盈亏;职能:生产经营职能(重要基础)

c.企业的多面性:经济型(决定作用)社会性、政治和文化性

3、所有权与产权

a.所有权:对主体拥有财富这一特征事实给予社会性的认可和保护

b.产权: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确定某种经济品的使用的权力

c.所有制是产权的法律形态:产权是所有权的经济用语

d.产权的种类:按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

1私有产权:资源的使用与转让以及收入的享用权界定给一个特定的人。

2共有产权:共同体内每一成员都有权分享共同体所拥有的权力,排除了共同体外的成员和国家对共同体内的任何成员形式这些权力的干扰。

3国有产权:资源的使用与转让以及收入的享用权由国家拥有,国家按照可接受的政治程序来决定谁可以使用或不能使用这些权利。

十二变革与发展过程管理

1、论述变革的困难及步骤

a.变革的困难:

1一定的模式已存在与人们头脑中,具有潜意识的特点

2缺乏一般舆论和观念的支持

3主要领导人的阻力

4环境改变后,旧模式会维持一段时间,不会立即失去作用,使人看不清模式转化、组织变革的必要性

b.变革的步骤

1提出问题:是个层次明确企业面临的处境,突出矛盾和危机,是企业上下都意识到问题的深刻性和严重性,为转换和变革创造条件。该阶段的关键是主要管理者的作用。

2探索变革:转化或变革的时机过程从部分探索、实验开始。充当探索和变革主体的是处在环境变化前沿地带、与环境变换关联性较强的单位。

3全面展开:在企业全面推广以实现变革的实验部门或单位的成功经验,由点推开到面。

4模式重塑:根据变革所展现出的新发展机会和方向以及成功模式,重新确定企业的经营观念、战略目标和经营战略,并据此确定相应的管理体系和方式方法,形成新的发展模式。

2、成熟化与革新

a.成熟(饱和):企业在目标市场领域内达到了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主营项目失去发展潜力,需要考虑重新调整主营方向或战略的状况。

b.由成熟而革新的2个方向

1开发新领域、新行业,转换主营结构

2通过更新换代在原市场范围内开拓发展道路

c.对成熟化的认识:企业外部先认识到;企业内部的主要管理人员和受市场环境变化冲击最大的部门管理人员先认识到。

d.革新滞后性的原因

1对成熟化视而不见

2对模式转化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3规模和收益上的障碍

4本业意识的障碍

e.革新的过程:认识、探索,粉、稳定,

1认识阶段:指有关企业经营已趋成熟或饱和

的认识过程

2探索阶段:在关于成熟化认识基础上,

重新分析研究市场,寻找发展途径和机会,进

行战略探索的阶段。

3决策阶段:企业作出重大转折性决策、

确定新战略的阶段

4稳定阶段:根据新确定的经营战略协调

和组织企业各个方面资源和力量、展开战略、

稳定经营的过程。

3、企业发展与惯性

a.体系惯性:企业在运行过程中整体意义

上形成的固定、僵化的体系和程序。(两个层

次的体系惯性:业务活动层次;管理体系层次)

b.个人惯性:个人在长期组织生活中形成

的固定的观念、准则和思维方法、工作习惯等

(个人惯性的2个基本方面:思维方面;情感

方面)

c.权变观点:不存在任何一套任何时候、

任何条件下都是用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管

理过程中一切都处于变化之中。(强调的基本

点:变化;权变观点的要旨:原则性与灵活性

相结合,“经”与“权”相结合)

d.发展过程的特点:

1 企业组织本身的矛盾因素:环境要求与

组织内部要求之间的矛盾;组织目标与个人目

标之间的矛盾;科学、理性与人性之间的矛盾;

2环境的变化:通过适当的目标和战略实

现企业与环境间的均衡。

e.企业发展所带来的问题表现

1带来企业与环境均衡的破坏

2带来企业内部平衡的破坏

3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十三、战略管理企业业务层竞争战略

1、几种通用竞争战略——差异化战略

a.差异化战略:为满足顾客特殊需求,形

成自身竞争优势,提供与众不同的产品和服务

的战略。

b.差异化战略的实质

1整合各种差异化特性,使顾客偏好本企业的

产品和服务

2找出差异化方法,为购买者创造价值,

且不能被竞争对手轻易找到或模仿

3实现差异化增加的投入不应比价格提高

的收益多

c.差异化战略的竞争优势:保持较高售

价;增加销售量;建立品牌忠诚

d.差异化分析

1采用多种方法形成差异化:竞争对手难

以采取对策或模仿;购买者能发现许多独特的

东西

2获得持续利润的最佳选择:新产品创新;

技术卓越;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全面的顾客服

务;独特的竞争能力;外购投入品的质量。

e.价值链中实现差异化的机会

采购活动;产品研发和设计活动;生产过

程/技术相关活动;制造/生产活动;分销活

动;营销、销售和顾客服务活动。

f.实现差异化战略的最佳时机

1有多种方法能实现产品差异化,为顾客

增加价值

2购买者的需求和用途有差异

3用相同差异化战略开展竞争的企业很少

4技术变革与产品创新快

g.差异化战略的陷阱

1差异化特征没达到购买者预期的低成本

或增加他们的效用;

2过于差异化超越了顾客需求;

3产品售价够高使顾客难以承受;

4没能显示价值;

5没能正确理解顾客的期望和偏好,以错

误的方式进行了差异化;

6市场需求发生变化,顾客需要的产品差

异化程度下降,使企业失去竞争优势

2、几种通用竞争战略——低成本领先战

a.考虑因素:竞争手段;目标市场状态

b.低成本领先战略:通过加强内部成本控

制,在研究开发、销售、服务和广告等领域把

成本降到最低限度,成为行业中成本领先者的

战略

c.低成本领先战略的实现条件

1比竞争对手实现更低的成本价格;

2能持续降低成本

d.取得成本优势的方法(2个方面)

1比竞争对手更有效更低成本的运作价值

链活动

(控制生产成本的基本方式:实现规模经

济,避免规模不经济;实现学习和经验曲线效

应;管理主要资源投入的成本;考虑价值链中

各种活动见的连接;寻求与其他业务单位的共

享机会;比较垂直一体化与外包;评估先发者

的优势与劣势;控制能力效用的比率;做出正

确的战略选择、采取恰当的运作方式)

2从购买者的角度看待的价值重构价值链

(重构价值链的基本方式:放弃传统商业

做法,采用电子商务技术或互联网;直接营销;

简化产品设计;转向更简单、更低资本密集、

更柔性化的技术和流程;剔除高成本原材料;

接近供应商或顾客放置设备;放弃为所有顾客

服务,集中于有限的产品或服务;核心业务流

程再造)

e.低成本提供者的特征:所有员工参与成

本控制活动;有促进持续成本降低的计划;有

详细严格的预算审查流程和制度。

f.实施低成本战略的最佳时机

1价格竞争非常激烈

2产品是标准化的或能从供应商轻易得到

3购买者规模大并且具有强大的谈判力

4产业潜在进入者能用低价格吸引顾客建

立市场

g.低成本战略陷阱

1价格过低限制企业盈利率的提高;2过

于强调降低成本而忽视技术突破,使成本降低

竞争激烈,或使过去降低成本的投资和经验积

累丧失;3 致命缺陷是容易模仿

3、几种通用的竞争战略——集中化战略

a.集中/缝隙战略

1将所有注意力集中于全部市场中的一

个狭小部分;2选择顾客有特殊偏好、特别要

求获得特需求的市场缝隙;3发展独特的能力

以满足细分市场的顾客

b.集中化战略的条件

1市场足够大,可实现盈利和增长;2对

产业领导者来讲并不重要;3对于从事多细分

市场经营的竞争者来讲,要满足这些缝隙顾客

的要求太困难或费用太高;4集中战略者具备

有效服务缝隙顾客的资源和能力;5在相同的

缝隙市场经营的竞争者很少;6集中者能以卓

越的缝隙市场服务能力低于挑战。

c.集中化战略的风险

1竞争者发现了一种与集中者服务能力

相当的有效方法; 2缝隙顾客的偏好向大多顾

客所期望的偏好转化,缝隙成为全部市场的一

部分;3缝隙市场非常有诱惑力,使竞争一场

激烈,导致利润降低。

d.基本竞争战略的综合分析——“战略

钟”(从顾客认可价值和价格两个维度对竞争

战略进行分类和分析)

4、红海战略和蓝海战略

a.红海战略

1已存在的行业;2已知的市场空间;3游

戏规则已确立;4过去的、老化的战略

b.蓝海战略

1未出现的行业;2尚未开发的市场;3

没有游戏规则;4没有竞争,海阔凭鱼跃;5新

时代、诱惑力的战略

5、蓝海战略

a.蓝海战略的理念

1应把视线从市场的攻击方转向需求方;2

应实现从与对手的竞争向为买方提供价值的飞

跃;3应通过跨越现有竞争边界看市场以及将

不同市场的买方价值元素进行筛选与重新排

序;4重建市场和产业边界,开启巨大潜在需

求;5摆脱“红海”竞争,开创“蓝海”市场;

6同时追求“差异化”和“成本领先”

b.蓝海战略的推动力

1产业生产率提高,产品数量增加,供大

于求; 2产品与服务流通加速; 3价格战愈演

愈烈,利润空间不断收窄;4细分品牌愈加困

难;5 20世纪的管理战略与方法所赖以存在的

商业环境正在加速消亡。

c.蓝海战略的6条原则

1制定战略的原则:重建市场边界;注重

全局而非数字;超越现有需求;遵循合理的战

略顺序。

2执行战略的原则:克服关键组织障碍;

将执行置于战略之中

d.蓝海战略的6种方式

1放眼其他可选择的行业;2放眼行业内

的不同战略类型;3放眼客户链;4放眼互补性

产品或服务;5放眼客户的功能性和情感性诉

求;6放眼未来

6、新兴产业

a.新型产业的特点

1新的未经证实的市场;2技术的不确定

性;3战略的不确定性;4随着产量增加成本可

望下降;5萌芽企业和另立门户现象普遍; 6

用户大多是首次购买;7存在着大量的早期进

入障碍。

b.新兴产业的发展障碍:原材料、零部件、

资金与其他资源供给不足;顾客的困惑与等待

观望;被替代产品的反应。

c.新兴产业的战略选择

1塑造产业结构,促使产业结构稳定;2

正确对待产业发展的外在性,处理好与竞争者

的关系;3注意产业机会与障碍的转变;4选择

适当的进入时机和领域。

7.分散产业

a.分散产业的特点

1没有拥有大量市场份额的先导者;2顾客需求过于分散或地理上过于分散,要求有大量企业满足顾客需求;3进入壁垒低;4缺乏规模经济;5顾客只需少量定制化产品;6产品或服务市场正在全球化发展,故很多企业在争夺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只能获取某些市场;7技术开发迫使企业实行专业化;8产业处于幼稚期,聚集了大量竞争者,没有企业试图争夺大规模市场份额。

b.分散产业的战略选择

1建立和运作“规范化”设备和流程:特许经营和连锁运作;2成为低成本经营者;3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规模经济;4增加附加价值,实现竞争优势;5专业化于特定的产品类型;6专业化于特定的顾客类型;7集中于有限的地理位置。

8.成熟产业

a.成熟产业的特点

1需求增长缓慢加剧了竞争;2愈来愈复杂的顾客需求;3更强调成本和服务;4增加生产能力的问题日益突出;5难以出现产品革新和新的用途;6国际竞争加剧;7产业利润下降;8兼并削减了产业竞争者的数量。

b.成熟产业的战略选择

1削减边际产品;2强调价值链中的革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战略创新;3非常关注成本削减;4增加对现有顾客的销售;5以竞争性的价格收购竞争者;6实现国际化扩展;7培育新的、更柔性化的竞争能力。

c.成熟产业的战略陷阱

1使用没有差异化特点的平庸战略使企业“陷在中间”;2关注于短期利润而忽视长远竞争力;3适应顾客期望变化的能力过于缓慢;4对削减反应缓慢;5生产能力过生;6营销开支太大;7不能进攻性的追求成本削减。

8、停滞或衰退产业

a.停滞或衰退产业的特点

1需求增长比整个经济缓慢甚至衰退;2竞争压力加剧:为市场份额而竞争;3为寻求增长和发展,企业必须从竞争者手中抢夺市场份额;4通过兼并,产业最终将由为数较少的主要企业构成。

b.停滞或衰退产业的战略选择

1在高速增长的细分市场追求集中战略;2通过质量改进和产品创新强调差异化;3不断努力降低成本。

c.在停滞或衰退产业竞争的战略错误

1与顽固的竞争对手开展无利润的市场份额争夺战;2在经营业务中撤离资源太快;3对产业未来过于乐观:相信事物会变好。

9、高动荡产业

a.高动荡产业的特点

1技术急剧变化;2产品生命周期很短;3顾客期望变化很快;4不断出现新的竞争;5新竞争者的加入

b.高动荡产业的战略选择

1积极投资于研发;2培育快速响应能力;3利用战略合作发展特定的经验和能力;4不断采取新的行动;5保持产品和服务的新颖和刺激

10、动态竞争下的战略思维模式

a.动态竞争战略的制定以重视动态竞争互动为基本前提

b.过去制定战略的一个出发点是扬长避短(以己优势攻其劣势),这种观点只有在竞争对手没有学习能力和只有一次竞争互动的情况下才正确

c.动态竞争条件下,制定竞争战略的目的是保持长期竞争优势

d.动态竞争条件下,需在静态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动态分析方法

e.静态竞争条件下,更注意环境、市场和行业结构对企业行为和效益的影响及企业的资源条件;动态竞争条件下,更关注企业能力、核心竞争力及企业战略的作用。

十四、企业公司层战略与管理

1、战略联盟与管理

a..战略联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共同战略利益和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或优势相长、风险工单、生产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项流动的一种松散的合作模式。

b.战略联盟的特征:组织的松散型;行为

的战略性;合作的平等性;范围的广泛性;管

理的复杂性。

c.战略联盟的动机:

1缓慢周期市场:获准进入规制市场;在

新的市场建立特许;维持市场的稳定;2标准

周期市场:获取市场权力;能够获取互补资源;

消除毛衣壁垒;迎接竞争挑战;汇聚资源;学

习新商业技能;3快速周期市场:保持市场领

先地位;形成产业技术标准;分摊研发风险;

消除市场不确定性;加快产品、服务和市场的

准入速度。

d.战略联盟的形态

1根据联盟成员之间参与程度不同划分

(股权式战略联盟;契约式战略联盟)

2根据联盟目标的取向划分(战略联盟;

知识联盟)

3根据联盟发展战略的不同划分(研究开

发型短期联盟;特定领域内短期联盟;国际化

战略联盟;全面合作型战略联盟)

4根据联盟所处市场环节的不同划分(品

牌联盟;分销渠道联盟;促销联盟;价格联盟;

垂直联盟)

e.控制的形式

1股权控制:股份制企业或有限责任公司

中持股者依据其所拥有的股份份额,行使对所

投资企业的决策权(直接型股权控制;间接型

股权控制;管理型股权控制)

2非股权控制:母公司通过股权以外的手

段控制合资企业的方式(根据控制内容与方式

和作用机理的不同可分为:组织控制(包括董

事会控制、总经理职位控制、管理控制)和知

识控制)

f.联盟对象的选择:从8个方面评估兼容

性(结合案例):战略方面、文化方面、组织

管理理念和实践方面、生产方面、市场销售和

分配方面、财务方面

g.联盟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结合案例)

1僵化的观点会把伙伴推向极端;2相互不

信任造成恶性循环;3每个企业有不同的利益

诉诸点;4在其他位置上的员工不会像总裁一

样感受到同样的吸引力和融洽;5缺乏与来自

不同文化背景人员合作的经验;6通常只有一

些人员全力投入这种关系,其他人则站在他们

的责任范围内来评估,常忽视了与新联盟有关

的责任和义务。

h.战略联盟专职组织的建立:改善知识管

理;增加外部的可见性;提供内部协调;处理

干预和责任。

2、多元化战略与协调管理

a.多元化的原因:核心能力资本化;增强

市场力量;共享基础作业;平衡财务资源;维

持成长;降低风险(结合案例)

b.相关多元化与非相关多元化

1相关多元化:多元化投资于与企业现有

的业务战略价值链相吻合的业务

2非相关多元化:多元化投资于与企业其

他业务战略没有关系的业务。

c.战略吻合:不同业务单位价值链一个或

多个活动与现有的机会非常相似。

d.非相关多元化的目标

1通过在不同行业经营分散风险

2引导金融资源投向能提供最佳利润的

产业;3盈利的稳定性,某一行业困难时可通

过其他行业经营来补偿;4若以优惠价格购买

了具有较高盈利率的企业,股东价值可得到增

强。

e.母公司价值创造的四种类型

1业务影响:母公司对其拥有的每一个业

务单位的战略和绩效的影响,这些业务单位被

视为独立的利润中心。(作用:母公司可增进

独立业务单位的绩效)

2连接影响

作用:母公司可增进各业务单位间的价值

连接。

创造价值的情况:连接影响使各业务单位

通过内部交易、技术与资源共享协调产品范围

或其他互利关系而收益。

3损毁价值的方式:母公司试图影响和管

理连接的管理成本;不太明显的成本(业务管

理人员的时间浪费、决策过程的延长、不适当

的妥协、控制或责任方面的损失及热情消耗)

3职能和服务影响:

1作用:母公司可为各业务单位提供只能

上的领导和具有成本有效性的服务。

2财务、人事等总职能部门为各业务单位

提供职能性的专业指导,协助母公司高级执行

经理管理各业务单位或建立各业务间的连接影

响。

3职能参谋制定各业务单位应遵循的政

策,为其提出建议,参与职能人员的任命和评

价过程,促进最佳时间在各业务单位间交流。

4公司发展活动:

1作用:通过改变业务单位组合构成的方

式创造价值

2公司发展决策改变着业务组合的定义、

本质和数量:如兼并、并购和剥离决策、风险

投资决策、公司更新和新业务创立决策等。

3、并购与反并购战略

a.并购战略

1合并:同等企业之间的重新组合,新建

立的企业常常使用新的名称

2收购:一个企业收购和吸纳了另一个企

业的业务

b.并购的类型

1按出资方式划分:出资购买资产式并购;

出资购买股票式并购;以股票换取资产式并购;

以股票换股票式并购

2按行业相互关系划分:横向并购;纵向并购;

混合并购

3按并购是否通过中介以及并购的协调性

划分:直接并购;间接并购

4按是否利用目标公司本身资产来支付并

购资金划分:杠杆并购;非杠杆并购

c.企业并购动机理论

管理协同理论(差别效率假说);规模经

济理论;资产组合理论(多元化战略假说);

财务协同理论(避税假说);投机理论(价值

低股价说);代理成本理论(管理主义假说);

市场竞争理论(市场势力假说)

d.并购的一般战略利益

1有效的占领市场2实现资源互补3获得

定的竞争优势4持续获得战略资源和增值

e.并购的误区:来自基层员工的抵触;难

以解决管理风格和管理文化上的冲突;很难解

决不同企业业务上的整合;未能预期的困难。

f.反并购的管理策略

1保持控股地位;2互相持股;3通过保障管

理层利益提高并购方并购成本;4寻求股东支

持;5毒丸战略:股权摊薄反收购措施;6修改

公司章程,增加“驱鲨剂”或“反并购”条款。

4、纵向一体化

a.垂直整合战略:扩展了原来同产业的竞

争范围。后向于资源的供应者,前向于最终产

品的终端使用者。

b.后向整合战略的战略优势

1仅当交易量足够大时以至于供应商的

效率能大大降低产品的成本 2能减少对供应

商在原材料、零部件和组件上的依赖

c.前向整合战略的战略优势

1确立了自己的分销网络给企业带来了

优势; 2如果缺乏足够的产品线以满足前向分

销商或零售商的要求,企业可采用向终端顾客

直销;3直销和网络销售能带来利益。

5、紧缩战略与管理

a.公司紧缩战略:对公司的股本或资产进

行重组从而所见主营业务范围或缩小公司规模

的各种资本运作途径和方法

b.公司紧缩战略的主要作用:管理层追求

主业清晰;获得一个公平的市场价格——信息

因素;满足公司的现金需要;减轻债务负担;

满足经营环境和公司战略目标的改变;反并购

的考虑

c.资产剥离:公司为实现利润最大化或整

体战略,将现有的某些子公司、部门、固定资

产或无形资产等出售给其他公司,并取得现金

或有价证券的回报。

d.员工持股计划:由企业内部员工出资购

买本公司部分或全部股份,委托员工持股管理

委员会作为社团法人托管运作,集中管理,员

工持股管理委员会作为社团法人进入董事会参

与按股分享红利的一种股权形式。

e.管理层收购: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利用借

贷所融资的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

本公司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本结构,

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的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

的一种收购行为。

f.公司分立:一个母公司将其在子公司中

所拥有的股份按母公司股东在母公司中的持股

比例分配给现有的母公司股东,从而在法律上

将子公司的经营从母公司的经营中分离出来。

g.分拆上市公司与分立的区别:

1在公司分立中,子公司的股份作为一种

股票福利按比例分配到母公司股东手中;在分

拆上市中,在二级市场上发行子公司的股权所

得归母公司所有。

2在公司分立中,一般母公司对被拆除的

公司不再有控制权;在分拆上市中,一般母公

司仍拥有控制权。

3公司分立不能使子公司获得新的资金,

分拆上市可使子公司获得新的资金流入。

h.分拆上市的优点:使子公司获得自主的

融资渠道;有效激励公司管理层的工作积极性;

解决投资不足问题;子公司利益最大化;压缩

公司层阶结构,使企业更灵活;使子公司的价

值由市场评价。

十五、企业内部环境与资源均衡分析

1、简述平衡计分卡框架及设计

a.平衡计分卡的设计:包括财务角度、客

户角度、内部经营流程、学习和成长,分别代

表企业3个主要利益相关者(股东、客户、员

工):每个角度的重要性取决于角度本身和指

标选择是否与公司战略相一致。

1财务方面:显示企业战略及其实施和执

行是否对改善企业盈利做出贡献;通常与获利

能力有关;衡量标准:营业收入、资本报酬率、

经济增加值、销售额的迅速提高或创造现金流

量等。

2客户方面:确立业务单位将竞争的客

户和市场及在这些目标客户和市场中的衡量指

标;阐明业务单位的客户和市场战略,从而创

造初测的财务汇报;衡量指标:客户满意度、

客户保持率、客户盈利率、在目标市场中所占

的份额。

3内部流程方面:确认组织擅长的关键

内部流程;关键内部流程可帮助业务单位提供

价值主张,以吸引和留住目标细分市场的客户,

并满足股东对卓越财务回报的期望。

4学习和成长方面:确立企业长期成长

和改善须建立的基础框架及目前和未来成功的

关键因素;目标:为缩小差距须投资于员工技

术再造、组织程序和日常工作的理顺等;衡量

指标:员工满意度、员工保持率、员工培训和

技能等,及这些指标的驱动因素。

b.

2、平衡计分卡基本原理

a.源自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科普兰与诺朗

诺顿研究院执行长戴维诺顿于20时机90年代

研究的“未来组织绩效衡量方法”。

b.打破了传统的只注重财务指标的业绩管

理方法,认为组织应从4个角度审视自身业绩:

学习与成长、内部经营流程、客户、财务

c.平衡计分卡平衡什么:1财务与非财务

衡量方法;2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3外部与内

部;4结果和过程;5管理业绩和经营业绩

3、简述平衡计分卡的目标和评估指标

目标和评估指标的来源:组织战略,把组

织的使命和战略来转化为有形的目标和衡量指

a.客户方面:确认组织将要参与竞争的客

户和市场部分,并将目标转换为一组指标,如

市场份额、客户留住率、客户获得率、客户满

意度、客户获利水平等。

b.内部流程方面:关注对客户满意度和实

现组织财务目标影响最大的内部流程,并为此

设立衡量指标;不单纯重视现有流程的改善,

还重视以确认客户和股东的要求为起点、以满

足客户和股东要求为重点的全新的内部经营流

程。

c.学习和成长方面:确认组织为实现长期

业绩而必须进行的对未来的投资,包括对雇员

能力、组织信息系统等方面的衡量

d.财务方面:列示组织的财务目标,衡量

战略的实施和执行是否在为最终的经营成果改

善做出贡献。

4、平衡计分卡的作用和局限

a.较好的平衡计分卡:重要指标或重要成功因素额集合;这些目标、指标和因素相互联系、前后一致、互相强化。

b.平衡计分卡的作用:使传统的绩效管理从人员考核和评估的工具转变成为战略实施的工具:

1使领导者拥有了全面的统筹战略、人员、流程和执行四个关键因素的管理工具;2使领导者可平衡长期和短期、内部和外部,确保持续发展;3被誉为近75年来世界上最重要的管理工具和方法。

c.平衡计分卡的局限:在2个重要方面不能发挥推动企业进步的作用:1不适用于战略制定:运用平衡计分卡的前提是企业应当已经确立了一致认同的战略;2不是流程改进的方法:不说明如何去做,只是以定量的方式说明做的怎么样。

5、企业资源

a.企业资源包括3类: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组织能力

1有形资产:唯一可以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清楚体现的资源,包括房地产、生产设备、原材料等。

2无形资产:包括公司声誉、品牌、文化、专利和商标以及工作中累计的知识和技术;

3组织能力:是所有资产、人员与组织投入产出过程的一种复杂结合,包含了一组反映效率和效果的能力。

b.实物资源、人力资源、组织资源

c.有价值资源的主要判断标准:1资源的稀缺性2资源的不可模仿性:是竞争优势的来源,也是价值创造的核心,包括四种形式,注意其中的例子:物理上独特的资源;具有路径依赖性的资源;具有因果含糊性的资源;具有经济制约性的资源。

6、企业的核心能力

a.普拉哈拉得+哈默:

b.核心能力:企业在具有着重要竞争意义的经营活动中能够比其竞争对手做的更好的能力。(1是企业中有价值的资源,可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并且不会随着使用而递减;2核心能力的产生式企业中各个不同部分有效合作的结果,即各种单个资源整合的结果)

7、价值链

a.价值链(迈克尔波特):企业每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企业所有的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的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

b.企业优势的来源:价值活动所涉及的市场范围的调整:企业间协调或合用价值链所带来的最优化效益。

c.简述价值链的构成(价值链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划分):

1基本活动:生产经营的实质性活动(进货物流:与产品投入品的进货、仓储和分配有关的活动;生产:将投入品转换成最终产品的活动;出货物流:与产品的库存、分销给购买者有关的活动;营销与销售:与促进和引导购买者购买企业产品相关的活动;售后服务:与为保持或提高产品价值有关的活动。)

2支持性活动:用以支持主体活动且内部之间又相互支持的活动(采购管理:采购企业所需投入品的职能,非采购的投入品本身;技术开发:可以改进企业产品和工序的一系列技术活动;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职工的招聘、雇佣、培训、提拔、激励和退休等各项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的组织结构、控制系统及文化等活动,高层管理者发挥重要作用,被视为基础结构的一部分。)

d.不同行业企业基本活动的竞争不同(关键活动不同)

1制造企业:进货物流;出货物流2分销企业:出货物流;3复印机企业:售后服务

e.价值链分析的步骤:

1把整个价值链分解为与战略相关的作业、成本、收入和资产,并把它们分配到“有价值的作业”中;2确定引起价值变动的各项作业,并根据这些作业,分析形成作业成本及其差异的原因;3分析整个价值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确定核心企业与顾客和供应商之间作业的相关性;4利用分析结果,重新组合或改进价值链,以更好的控制成本动因,产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使价值链中各节点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8、波士顿矩阵

a.波士顿矩阵(市场增长率-相对市场占有率矩阵、产品系列结构管理法):

1布鲁斯亨德森首创;2其核心在于:解

决如何使企业的产品品种及其结构适合市场需

求的变化

b.波士顿矩阵认为一般决定产品结构的

基本因素有两个:市场引力与企业实力

1市场引力:最主要的是市场增长率,是

决定企业产品结构是否合理的外在因素; 2企

业实力:市场占有率是决定企业产品结构的内

在因素,直接显示出企业竞争实力; 3市场增

长率与市场占有率的关系:相互影响,互为条

件。

c.基本原理:将企业所有产品从市场增长

率和市场占有率角度进行再组合,目的在于通

过产品所处的不同想先的划分,是企业采取不

同决策,不断淘汰无发展前景的产品,保持问

题、明星、现金牛产品的合理组合,实现产品

及资源分配结构的良性循环。

d.基本步骤:核算企业各种产品的市场增

长率和市场占有率;绘制四象限图。

e.简述波士顿矩阵的局限:

1实践中确定各业务的市场增长率和相对

市场占有率较困难,优势数据会与现实不符; 2

按照市场增长率和市场占有率将企业业务划为

四类过于简单,市场还存在着难以确切归入某

个象限中的业务;3波士顿矩阵中市场地位和

获利之间的关系会因行业和细分市场的不同而

发生变化;4对一些列经营业务进行战略评价

仅靠市场增长率和相对市场占有率是不够的,

还需要行业技术等其他指标。

f.简述波士顿矩阵各象限产品的定义及

战略对策

1明星产品(stars):高市场增长率,高

市场占有率。

(可能成为现金牛产品,需加大投资支持

其迅速发展;发展战略:扩大经济规模和市场

机会,以长远利益为目标,提高市场占有率,

加强竞争地位;管理组织形式:事业部形式,

由对生产技术和销售都很内行的经营者负责)

2现金牛产品(cash cow):又称厚利产品,

低市场增长率,高市场占有率,已进入成熟期

(财务特点:销售量大,产品利润率高、

负债比率低,可为企业提供资金;增长率低,

无需增大投资,是回收资金、支持其他产品尤

其是明星产品投资的后盾;发展战略:收货战

略;管理组织形式:事业部形式,经营者最好

是市场营销型人物)

3问题产品(question marks):高市场

增长率,低市场占有率(财务特点:理论率较

低,所需资金不足,负债比率高;发展战略:

选择性投资战略;管理组织形式:智囊团或项

目组织等形式,选拔由规划能力、敢于冒风险、

有才干的人负责。)

4瘦狗产品(dogs):低市场增长率,低

市场占有率,已进入成熟期

(财务特点:利润率低、处于保本或亏损

状态、负债比率高、无法带来收益;发展战略:

撤退战略;管理组织形式:最好将瘦狗产品与

其他事业部产品合并,统一管理。)

g.波士顿矩阵的运用:适用于不同业务的

4种战略目标:

1发展:(1目标:提高经营单位的相对市

场占有率,甚至不惜放弃短期收益;适合的业

务:金牛类业务向尽快成为明星业务,需增加

资金投入;2保持:投资维持现状:目标:保

持业务单位现有的市场占有率;适合的业务:

较大的金牛类业务可以此为目标,从而产生更

多收益;3收割:目标:在短期内尽可能的得

到最大限度的现金收入,获得短期收益;适合

的业务:处境不佳的金牛类业务;没有发展前

途的问题类业务;瘦狗类业务;

4放弃:目标:清理和撤销某些业务,减

轻负担,以便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效益较高的业

务;适合的业务:无利可图的瘦狗类和问题业

务。)

9、通用矩阵

a.通用矩阵:又称行业吸引力矩阵

相对与波士顿矩阵的改进:在两个坐标轴

上增加了中间等级,增多了战略的变量,形成

9个区域。

b.分析方法:1 Y—行业吸引力:影响因

素主要有市场规模、市场增长率、历史利润率、

竞争强度等。2 X—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主

要有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品牌信誉、分销

力、生产能力等。

3通过企业竞争力与行业吸引力将市场细分为

9个区域:

A区域:亮绿灯,可增加投入,发展扩大;

B区域:亮黄灯,可维持投入水平,保持市场

占有率;

C区域:亮红灯,可采取收缩和放弃战略

10、SWOT分析法

a.SWOT分析法:根据企业拥有的资源,分

析企业内部优势与劣势及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

胁,进而选择适当的战略。

S:strengths; W:weakness;

O:opportunities; T:threats

b.SWOT中最核心的部分:评价企业的优劣

势,判断机会威胁并作出决策。

十六、战略管理战略管理理论

1、简述企业战略的构成要素(4个)

a.经营范围(企业的定域):企业从事生

产经营活动的领域(可根据所处行业、企业的

产品(产品系列的特点、产品系列内含的技术

等)和市场确定经营范围)

b.资源配置(企业的特殊能力):企业过

去和目前资源和技能配置的水平和模式

c.竞争优势:企业通过其资源配置模式与

经营范围决策在市场上形成的与其竞争对手不

同的竞争地位(来源:企业在产品和市场上的

地位;企业对特殊资源的正确运用)

d.协同作用:企业从资源配置和经营范围

决策中所能寻求到的各种共同努力的效果。

e.构成要素对企业效能和效率的影响 1

效能的影响要素:经营范围、资源配置和竞争

优势;2 效率的影响要素:协同作用是决定企

业效率的首要因素。

2、简述(论述)企业战略层次

a.总体战略(公司战略,最高层次战略):

根据企业目标,选择企业可以竞争的经营领域,

合理配置企业经营所需的资源,使各项经营业

务相互支持、相互协调。

特点:1形成性质:有关企业全局发展的、

整体性的、长期的战略行为;2参与战略形成

的人员:高层管理者;3 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程

度:与组织形态有关

b.经营单位战略(经营战略):在企业总

体战略的制约下指导和管理具体经营单位的计

划和行动,为企业整体目标服务

1 战略经营单位:具有共同战略因素的若

干事业部或其中某些部门组合成的一个经营单

位,一般有独立的产品和细分市场

2战略构成要素的作用:最重要的组成部

分是资源配置和竞争优势,其次是协同作用。

c.

d.职能战略(职能层战略):

企业内主要职能部门的短期战略计划,使

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本

职能部门在实施公司战略中的责任和要求,有

效的运用研究开发、营销、生产、财务、人力

资源等方面的经营职能,保证实现企业目标。

(构成要素的作用:关键要素是协同作用

和资源配置;其次是经营范围)

e、职能部门战略与企业总体战略的区

别:1期限短:职能战略期限较短,一般为1年;

2具体性强:职能战略比公司战略更具体;3职

权与参与不同:高层管理人员:企业长期目标

和公司战略;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年度目标和

职能战略。

3、企业战略的基本概念:

(企业)战略: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

挑战的经营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

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在复合和保证实现企业

使命的条件下,在充分利用环境中存在的各种

机会和创造新机会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同环境

的关系,规定企业从事的经营范围、成长方向

和经营对策,合理的调动企业结构和分配企业

的全部资源,从而使企业获得某种竞争优势。

a.广义定义:战略的概念包含企业目的

(安德鲁斯)

b.狭义定义:确定企业目的的过程与战略

制定过程虽有联系,但他们是两个截然不同的

过程

1安索夫:共同经营主线包括四个要素:

产品和市场范围、增长向量(企业计划对其产

品和市场范围进行变动的方向)、竞争优势、协

同作用

2霍夫和申德尔比索夫的进步之处:考虑

到了企业外部环境的作用

4、战略管理的资源基础模型(R/B模型)

a.战略管理的资源型基础模型(R/B模

型):认为企业独特的资源和能力形成了战略

基础,也是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

b.资源和能力

资源:实物资源、人力资源、组织资源

能力:将众多资源组合在一起,来实现企

业特定的任务和活动的才能

c.资源基础模型的战略管理

1确立企业的资源,研究本企业相对竞争

对手的优劣势

2确立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如何建立竞争

优势

3选择有吸引力的产业

4选择的战略能充分利用资源和能力,以

及环境机会。

5、企业使命和企业目标

a.企业使命:企业管理者确定的企业生产

经营的总方向、总目的、总特征和总的指导思

b.包括的内容:企业目的、企业定位、企

业理念、公众形象、利益群体

1企业理念(企业信念):企业的基本信

念、价值观、抱负和哲理选择,是企业的行为

准则,据此对企业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约束。

2利益群体:内部利益群体(董事会、股

东、管理人员和职工);外部利益群体(顾客;

供应商;竞争者、政府机构和一般公众等)

c.企业目标:在企业目的的总框架下,为

企业和职工提供的具体方向,有自己的完成时

间。

(战略目标:企业在战略管理过程中索要

达到的市场竞争地位和管理绩效的目标,包括

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总体规模、竞争能力、

技术能力、市场份额、收入和盈利增长率、投

资回收率及企业形象等)

d.企业目标体系:战略目标、长期目标、

年度目标。

6、企业战略管理的维度

企业战略管理涉及过程、内容和背景三个

维度:

a.战略管理的过程:how/who和when/ ,

包括战略分析、战略形成、战略实施和战略控

制4个环节。 b. 战略管理的层次和内容:

what涉及4个层次:

1网络层次:企业之间的和合作决策等;2

企业层次:整个企业的定位和发展等;3业务

层次:产品线定位、投资、研发、运作等;

4职能层次:企业品牌决策、产品决策、

价格决策、渠道决策、促销决策等。

c.战略管理的背景:where

7、战略管理的产业组织模式(I/O模型)

a.战略管理的产业组织模式(I/O)模型:

届时了外部环境对待企业战略的决定性影响,

认为产业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要超过管理者对企

业的影响,企业绩效取决于所在行业的特征,

包括规模经济、市场进入障碍、多元化、产品

差异化及产业集中度。

b.产业组织模型的假设条件

1外部环境决定了企业能否获取超额利

润;2相同产业内的企业具有相同的资源,根

据这些资源会产生相同的战略;3战略资源可

自由的再企业间流动,因而资源的差异性是短

暂的;4组织的决策者是理性的,并致力于为

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

c.产业组织模型下的战略管理过程 1研

究企业外部环境,尤其是产业环境;2选择具

有潜在超额回报的产业;3选择在特定行业获

得超额回报的相关战略;4培育和获取实施战

略所需的资产和技能。

十七战略控制与组织结构

1、简述战略控制的类型(4种)

a.回避控制问题:避免不合适的行为发生

1自动化;2集中化:把各个管理层次的

权利集中在少数高层管理人员手中,避免分层控制造成的矛盾。3与外部组织共担风险:将企业内部风险问题与企业外一些组织共同分担;4转移或放弃某种经营活动。

b.具体活动控制:保证员工个人能按照企业期望进行活动的一种控制手段。

1行为限制(2种形式):利用物质性的器械或装置先知员工行为;行政管理上的限制;

2工作责任制:具有反馈性质的控制系统,不仅是为了检查和考核员工行为,更主要的是激励员工行为;

3 事前审查:员工工作完成前所作的审查。

c.成果控制:以企业成果为中心的控制形式,基本形式是成果责任制

成果责任制控制系统要求:确定期望成果的范围;根据成果范围衡量效益;根据效益,奖励实现成果的行为。

d.人员控制:依靠所涉及的人员为企业做出最大贡献。

控制出现问题时,人员能控制系统可采取的解决措施:

1实施员工训练计划,改善工作分配,提高关键岗位上的人员能力;2改进上下级沟通,使员工理解自身作用,将自己的工作与其他群体的工作进行有效协调;3设立有凝聚力的目标,共享的工作小组,促成同事间的相互控制。

2、简述战略控制的设计

a.控制的方式(5种):以某种控制方式为主,兼用其他控制方式:1事前控制;2事后控制;3过程控制:指连续控制战略的过程,以过程的实施达到目标的实现;4实时控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比较预测的最终结果与标准来决定所采取的行动;5开放控制:在活动过程中,依据某一标准评价正在进行中的工作,以此确定工作是否继续进行。

b.控制的可行性:战略控制系统的设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种控制的可行性。

1多数情况下,需运作具体活动控制和成果控制共同支持人员控制,此事需考虑控制方式的可行性;

2具体活动控制:需管理者对企业期望的活动有充分了解;3成果控制:最主要的问题是企业是否真正具备有效衡量预期成果的能力。这种评价能力包括:正确性、精确性、及时性、客观性。

c.控制方式的选择

1:不能只依赖于一个固定领域的人员采取行动,不可能过早的提出一种或多种回避手段2:如高额投资决策期限长、成果难评价、可采用具体的投资分析技术进行控制

3:适用于高层管理人员,使其明确企业预期的成果及各自的责任

4:最难控制的情况:人员控制或回避控制

d.控制选择的因素:选择控制方式需考虑的因素(3个)

1控制的要求:控制的重点是有战略意义的重要行为,不是那些较容易控制的细节2控制量:每种控制手段所提供的控制量既取决于最初的控制设计,也取决于该手段对企业环境的适应程度(人员控制的控制量变动范围较小,具体活动控制与成果控制量变动范围较大)

3控制成本:a两个影响因素:控制系统的价格成本;控制系统副作用对实际成本的影响;

b具体活动控制易产生的控制成本问题:具体活动控制需有考核手段,会拖延生产过程,影响生产费用;具体活动控制不当,易产生官僚主义行为,是管理者不愿意或不考虑如何在新环境中更好地完成任务;c成果控制易产生的控制成本问题:衡量标准出问题;数据错误。

e.设计过程与反馈:

1设计过程:应充分您考虑组织本身的人员构成;若需采取除人员控制外的其他控制手段

2反馈:反馈是设计控制系统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对加强成果责任制十分必要;当环境变化重复发生时,反馈可根据对成果的评价指出创新的需要;管理者若很好的掌握了输入与结果的关系,着眼点可从成果控制系统转向具体活动控制系统,有效发挥整个控制系统的作

用。

3有效使用反馈模型的先决条件:环境变

化要有重复性或至少有部分的重复性。

3、简述组织内部的管理问题(4)

a.集权与分权

集权: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拥有最重要的决

策权力

分权:将权力分配给事业部、职能部门及

较低层次的管理人员、

b.中层管理人员人数:

1高长结构需较多中层管理人员:可能会

增加行政管理费用

2为降低成本,使其结构效率化,应尽量

减少管理层次

c.信息传递:1管理层次过多,信息传递

会发生扭曲,易增加管理费用;2选择高长型

结构时应慎重

d.协调与激励:

1协调:管理层次过多,指挥链越长,沟

通越困难;高新技术企业宜采用扁平化结构,

不宜采用高长型结构

2激励:扁平型结构比高长型结构更易调

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4、4种类型的组织战略类型

战略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适应性

简述组织战略类型(4种)

a.防御性战略组织:追求稳定的环境,试

图通过解决开创性问题达到自己的稳定性

1开创性问题:创造一个稳定的经营领

域、占领一部分产品市场,即生产有限的一组

产品占领整个潜在市场的一小部分;

2工程技术问题:创造出具有高度成本效

率的核心技术

3行政管理:保证组织严格控制效率,常

采用“机械式”结构机制

4适合的情况:较稳定的行业

b.开拓型战略组织:追求更为动态的环

境,将其能力表现在探索和发现新产品和市场

机会上

1开创性问题:寻求和开发产品与市场

机会

2工程技术问题:如何避免长期陷于单

一的技术过程

3行政管理:基本原则是灵活性,常采

用“有机构”结构机制

4开拓型组织缺乏效率性,很难获得最

大利润

c.分析性战略组织:对各种战略进行理智

的选择,试图以最小的风险、最大的机会获得

利润

1开创性问题:寻求新的产品和市场机会

的同时保持传统产品和市场

2工程技术问题:需在保持技术灵活性与

稳定性之间进行平衡

3行政管理:区分组织结构的各个方面,

以适应既稳定又变动的经营业务,使两种经营

业务达到平衡,常采用“矩阵结构”

4缺点:经营业务具有两重性,需建立双

重技术中心,需管理各种计划系统、控制系统

和奖惩系统;稳定性和灵活性并存的状态在一

定程度上限制了组织的应变能力;若不能保持

战略与结构的必要平衡,最大的危险是既无效

能又无效率。

d.反映型战略组织:在对外部环境的反应

上采取一种动荡不定的调整模式,缺少在变化

环境中应变的机制;往往对环境变化和不确定

性做出不适当的反映,随后又执行不利,对以

后的经营行动犹豫不决,永远处于不稳定状态;

是一种下策

1形成原因:(决策层未明文表达企业战

略;管理层次中未形成可适用于现行战略的组

织结构;忽视了外部环境的变化)

2适合的情况:若不是在经营垄断或被高

度操纵的行业中,不应采取反映型组织形态;

即使采取了也要逐步过渡到防御性、开拓型或

分析性战略组织形态。

5、简述横向分工结构的基本协调机制

a.协调机制的6种类型:

1相互适应,自行调整;

2直接指挥,直接控制;

3工作过程标准化:组织通过预先制定的

工作标准协调生产经营活动;

4工作成果标准化:组织通过预先制定的

工作成果标准,实现组织中各种活动的协调;

5技艺(知识)标准化:组织对其成员所

应有的技艺、知识加以标准化;

6共同的价值观:组织内全体成员要对组

织的战略、目标、总之、方针有共同的认识和

共同的价值观念,充分的了解组织处境和自己

工作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互相信任、彼此

团结,具有使命感,组织内的协调和控制达到

高度完美的状态。

b.6种协调机制的适应情况:根据不同任

务的侧重点不同,混合使用6种协调机制:

1企业组织简单时:互相适应,自行调整;

2企业组织扩大后需要某人单独执行控制工作

时:直接指挥,直接控制;3工作更加复杂时:

工作过程标准化;4工作相当复杂时:工作成

果标准化、技艺(知识)标准化5工作极其复

杂、难以标准化时:互相适应、自行调整。

c.横向分工结构的基本类型(5种)

1简单直线式结构:最初级的组织形式

(特点:所有战略决策和业务决策高度集

中,由企业所有者兼经营者一人作出;适用对

象:最小型的企业;优点:1便于控制全部业

务活动2对产品和市场变化反应灵敏,能迅速

决策3激励、奖励和控制系统简便灵活;缺点:

1对业主兼经营者要求过高;2不利于培养未来

的管理人员;3业主兼经营者忙于日常事务,

无法集中注意力考虑企业未来战略。)

2职能结构:

(特点:组织中相同的任务和活动分别集

中成不同的专业职能,管理者在各自的职责范

围内对下级行使管理职能;适用对象:企业将

生产经营活动集中在一个产品和市场、少数几

个相关产品和市场时;优点:1职能专业化,

提高企业效率;2利于培养职能专家;3可对日

常业务决策进行区分和授权;4保持对战略决

策的集中控制;缺点:1易导致专业分工过细;

2职能部门间易冲突,难协调;3直线职能与参

谋职能间有矛盾;4企业内部难以培养全面管

理人才)

3事业部结构:

特点: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按照产品或地

区等的划分而建立生产经营事业部;每个事业

部都是一个利润中心,在总部领导下独立核算,

自负盈亏;体现“政策制定与行政管理分开”

的原则,总部可集中精力进行全局性战略决策,

不被日常行政事务干扰。

优点:1把协调工作和必要的权力下放到

适当层次,利于对环境做出快速反应;2战略

制定与实施更符合事业部的特定环境;3业务

最高负责人可集中精力考虑更大的战略决策;4

各事业部经济责任明确;5利于培训战略管理

人员

缺点:1各事业部会在企业资源分配上形

成不良竞争;2总部向事业部管理人员授权程

度不易解决;3各事业部政策可能出现不协调;

4不易找到使负有盈亏责任的不同事业部经理

都满意的企业间接分摊方法

4战略经营单位结构:

特点:根据共同的战略因素将若干个事业

部或其某些部分组成一个单位,常以企业经营

单位所服务的独立的产品或市场部分为基础构

成。

优点:1战略经营单位内,各事业部具有

同样的战略利害关系和产品/市场环境,他们之

间易协调;2可以加强大型多种经营企业战略

管理和控制;3利于区别和深化公司一级和经

营单位一级的计划;4明确了不同经营单位的

经济责任

缺点:1总部和事业部间增加了一个管理

层次;2总部资源分配的不良竞争可能增加;3

集团副总裁的职责难以确定;4集团副总裁与

事业部经理的自主程度难以确定。

5矩阵组织结构:

特点:在原有按直线指挥系统与职能部门

组成纵向垂直领导系统的基础上,又建立一个

横向的以产品(项目)为中心的领导系统,两

者合成为矩阵结构;在权力、效益责任、评价

和控制上都有两个渠道,旨在兼取职能专业化

和产品(项目)专业化之所长

适用对象:拥有许多同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的产品或业务项目的大公司

优点:1适于进行以项目为中心的经营活

动;2最有效的发挥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的作用;

3激发管理人员的创造性,利于开展多种业务

项目;4中层管理人员可更多的接触企业战略

问题

缺点:1双重负责易导致政策混乱和矛盾;

2须进行大量横向和纵向协调工作

6、战略控制的基本原则

a.战略控制:监督战略实施进程、及时纠正

偏差、确保战略有效实施、使战略结果基本上

符合预期计划的必要手段。

b.战略控制的基本原则:

1领导与战略相适应;2组织与战略相适

应;3执行计划与战略相适应;4资源分配与战

略相适应;5企业文化与战略相适应;6战略具

有可行性;7有战略控制预警系统;8严格执行

完整的奖惩制度。

7、战略控制的特点和制约因素:

a.战略控制的特点:1开放性:需考虑外

部环境;2是高层管理对战略实施过程的总体

控制;3依据的标准是企业总体目标,不是战

略计划本身的目标;4使战略计划既保持稳定

性又具有灵活性;5根据企业效益可观评价和

衡量战略行为的正确性,但很难用短期见效的

定量形式评价衡量战略行为。

b.战略控制的制约因素:

1人员:人员既是执行战略控制的主题,

又是战略控制的对象;

2组织:指企业的人事系统、权力与控制

结构、领导体制及方式等;

3企业文化:企业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

念、传统习惯、行为准则等系统,影响着企业

成员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8、组织结构

a.组织结构:组织为实现共同目标而进行

的各种分工和协调系统。

b.组织结构设计的2项基本要求:分工和

协调。

c.组织结构的基本构成要素:分工与整

合。

1分工:企业为创造价值而对人员和资源

的分配方式。(2种组织分工选择:1纵向分工

选择:在组织决策权分配上做出选择,更好的

控制企业创造价值的活动;2横向分工选择:

在人员、职能部门、事业部分配方面做出选择,

增加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

2整合:企业为实现预期目标而用来协调

人员与职能的手段。

9、纵向分工结构的基本类型

a.纵向分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了有效

的贯彻执行企业战略,选择适当的管理层次和

正确的控制幅度,并说明链接企业各层管理人

员、工作及各项职能的关系。

b.2种形式:1高长型组织结构:具有一

定规模的企业内部有很多管理层次,在每个层

次上管理人员的控制幅度较窄;利于内部控制

但对市场变化反应较慢。2扁平型组织结构:

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内部管理层次较少,在每

个层次上管理人员的控制幅度较宽;市场反应

较快但易造成管理失控。

10、组织结构与战略关系

a.组织结构的功能在于分工和协调,是保

证战略实施的必要手段。

b.战略的前导性与结构的滞后性:组织内

部机构的职责在变革过程中含糊不清的2个原

因:新旧结构交替有一定的时间过程:管理人

员的抵制。

c.企业发展阶段与结构

d.企业发展阶段与结构

不同阶段企业规模、产品、市场都会发生

变化,选择合适战略,组织结构随之调整:1

增大数量战略:简单的组织结构;2扩大地区

战略:职能部门结构;3纵向整合战略:事业

部制结构;4多种经营战略:矩阵结构或经营

单位结构

11、战略控制过程

a.制定效益标准:评价计划,制定效益标

b.衡量实际效益:搜集处理数据,进行职

能控制,检测环境变化的信号;制定衡量方法

和衡量范围,保证有效性。(1外部环境信号&

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考试-工商管理-课后题答案整理-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 第一章市场营销导论 一、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有哪些? 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对象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企业营销活动过程及其规律性,具体来讲也就是,作为买主的企业如何在动态的市场上有效的管理其与买主的交换过程和交换关系及相关市场营销活动过程。 二、简述市场营销与销售的区别。 1、营销是从整体上理解企业的战略,有较高的难度,需要进行规划,销售只是企业的一个活动,难度较低,随时可开展; 2、营销活动需要全员参与,销售活动之需要销售人员参与即可; 3、营销侧重利用“道”来进行交换,而销售侧重利用“术”来进行推销; 4、营销的结果是建立长期的顾客关系并开发顾客价值,销售的结果是把产品和服务卖给顾客; 5、营销的控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销售的控制则代价比较小; 6、销售只是市场营销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简述交换需要具备的几个条件。 1、至少有两方; 2、每一方都有被对方认为有价值的东西; 3、每一方都能沟通信息和传送物品; 4、每一方都可以自由接受或拒绝对方的产品; 5、每一方都认为与另一方进行交换时适当的或称心如意的。 四、简述交易与转让的区别。 1、在转让过程中,甲将某物给乙,甲并不接受任何实物作为回报,而交易是一定要有回报的; 2、一次交易包括三个可以量度的实质内容:至少有两个有价值的事物,买卖双方所同意的条件,协议时间和地点,而转让出了第三个条件外,前两个不必具备; 3、交易需要计算交易成本和时间,转让不需要。 五、简述交易所包括的实质内容。 1、至少有两个有价值的事物;

2、买卖双方所同意的条件; 3、协议时间和地点。 六、简述交易市场营销与关系市场营销的区别。 1、交易市场营销只是关系市场营销的一部分; 2、企业与顾客之间的长期关系是关系市场营销的核心概念,交易市场营销能使企业获利,却不是十分注重长远利益; 3、关系市场营销可节省交易成本和时间,并由过去逐项逐次的谈判交易发展成为例行的程序化交易; 4、在交易市场营销情况下,企业很难采取其他有效措施与顾客保持持久的关系; 5、关系市场营销更强调顾客的忠诚度,交易市场营销更注重市场占有率。 七、简述市场营销在企业中地位的演化过程。 1、最初,营销职能与生产职能、财务职能、人事职能等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高层管理者在各职能部门的资源配置以及各职能部门经理在参与企业决策时的权重也都相等的; 2、需求不足、竞争激烈、销售下降、成本提高时,高层管理者往往会意识到营销职能确实比其他职能更重要,决策时往往更倾斜; 3、有些高层管理者提出,营销只能应当处于中心位置,其他职能作为营销的辅助职能; 4、企业将顾客确定为中心,营销职能和其他职能又回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5、以顾客为中心,建立营销系统,将顾客作为营销职能的中心,其他职能为营销职能服务。 八、简述生产观念的含义及其产生背景。 生产观念是指导销售者行为的最古老的观念之一,它认为,消费者喜欢那些可以随处买得到而且价格低廉的产品,企业应致力于提高生产效率和分校效率,扩大生产、降低成本以扩展市场。 生产观念是在卖方市场条件下产生的,由于物资短缺,市场产品供不应求,生产观念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就颇为流行。我国在计划经济旧体制下,也奉行生产观念,具体表现为:工业企业集中力量发展生产,轻视市场营销,实行以产定销。商业企业集中力量抓货源,工业生产什么就收购什么。 九、简述推销观念的涵义及其产生背景。 推销观念是为许多企业所采用的另一种观念,它认为,消费者通常表现出一种购买惰性或抗衡心理,如果听其自然的话,消费者一般不会足量购买某一企业的产品,因此企业必须积极推销和大力促销,以刺激消费者大量购买本企业产品。

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市场营

第三章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3.3.1 复习笔记 第一节市场营销环境 一、市场营销环境的含义 市场营销环境是指影响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及其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和动向。可分为宏观市场营销环境和微观市场营销环境。 每个企业都和市场营销环境的某个部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我们将这部分环境称为相关环境。企业的相关环境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在一定时期内,经营最为成功的企业,一般是能够适应其相关环境的企业。 二、环境威胁与市场营销机会 环境发展趋势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环境威胁,另一类是市场营销机会。 1.环境威胁 环境威胁是指环境中一种不利的发展趋势所形成的挑战,如果不采取果断的市场营销行动,这种不利趋势将伤害到企业的市场地位。 企业市场营销经理应善于识别所面临的威胁,并按其严重性和出现的可能性进行分类,之后,为那些严重性大且可能性也大的威胁制定应变计划。 2.市场营销机会 市场营销机会是指对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富有吸引力的领域。在该领域内,企业将拥有竞

争优势。 企业在每一特定机会中成功的概率,取决于其业务实力是否与该行业所需要的成功条件相符合。 三、分析市场营销环境的方法 1.业务划分 企业的最高管理层可以用“环境威胁矩阵图”和“市场机会矩阵图”来对威胁和机会加以分析、评价。可得出四种不同的结果: (1)理想业务,即高机会和低威胁的业务; (2)冒险业务,即高机会和高威胁的业务; (3)成熟业务,即低机会和低威胁的业务; (4)困难业务,即低机会和高威胁的业务。 2.对市场机会和环境威胁的态度 最高管理层对企业所面临的市场机会,必须慎重地评价其质量。美国著名市场营销学者西奥多·莱维特(TheodoreLevitt)曾警告企业家们,要小心地评价市场机会。他说:“这里可能是一种需要,但是没市场;或者这里可能是一个市场,但是没有顾客;或者这里可能有一个顾客,但目前实在不是一个市场。” 企业对所面临的主要威胁有三种对策: (1)反抗,即试图限制或扭转不利因素的发展; (2)减轻,即通过调整市场营销组合等来改善环境适应,以减轻环境威胁的严重性; (3)转移,即决定转移到其他盈利更多的行业或市场。

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市场营

第六章产品策略 3.6.1 复习笔记 第一节产品组合策略 一、产品整体概念 产品:指能提供给市场,用于满足人们某种欲望和需要的任何事物,包括实物、服务、场所、组织、思想、主意等。 产品整体概念包含核心产品、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三个层次。 1.核心产品 核心产品是指消费者购买某种产品时所追求的利益,是顾客真正要买的东西,因而在产品整体概念中也是最基本、最主要的部分。 2.有形产品 有形产品是指核心产品借以实现的形式,即向市场提供的实体和服务的形象。如果有形产品是实体物品,则它在市场上通常表现为产品质量水平、外观特色、式样、品牌名称和包装等。 3.附加产品 附加产品是指顾客购买有形产品时所获得的全部附加服务和利益,包括提供信贷、免费送货、安装、售后服务等。附加产品的概念来源于对市场需要的深入认识。 美国学者西奥多·莱维特曾经指出:“新的竞争不是发生在各个公司的工厂生产什么产品,而是发生在其产品能提供何种附加利益。”

二、产品分类 根据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分类,产品可分为便利品、选购品、特殊品和非渴求物品四类。 表6-1 产品分类 三、产品组合策略 产品组合:指某一企业所生产或销售的全部产品大类、产品项目的组合。 其中,产品大类(又称产品线)是指产品类别中具有密切关系(或经由同种商业网点销售、或同属于一个价格幅度)的一组产品;产品项目是指某一品牌或产品大类内由尺码、价格、外观及其他属性来区别的具体产品。 1.产品组合的宽度、长度、深度和关联性 (1)产品组合的宽度,指一个企业有多少产品大类;

(2)产品组合的长度,指一个企业的产品组合中所包含的产品项目的总数; (3)产品组合的深度,指产品大类中每种产品有多少花色品种规格; (4)产品组合的关联性,指一个企业的各个产品大类在最终使用、生产条件、分销渠道等方面的密切相关程度。 企业增加产品组合的宽度,可以充分发挥企业的特长,使企业尤其是大企业的资源、技术得到充分利用,提高经营效益。企业增加产品组合的长度和深度,可以迎合广大消费者的不同需要和爱好,以招徕、吸引更多顾客。企业增加产品组合的关联性,则可以提高企业在某一地区、行业的声誉。 2.产品组合策略 (1)扩大产品组合 ①拓展产品组合的宽度。即在原产品组合中增加一条或几条产品大类,扩大经营产品范围; ②加强产品组合的长度。即在原有产品大类内增加新的产品项目。 (2)缩减产品组合 当市场不景气或原料、能源供应紧张时,缩减产品反而可能使总利润上升。因为从产品组合中剔除了那些获利很小甚至亏损的产品大类或产品项目,使企业可集中力量发展获利多的产品大类和产品项目。 企业的产品大类不断延长的原因: ①生产能力过剩迫使产品大类经理开发新的产品项目; ②经销商和销售人员要求增加产品项目,以满足顾客的需要; ③产品大类经理为了追求更高的销售和利润增加产品项目。 (3)产品延伸

同等学力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管理的历史与发展 1.试述科学管理之前的管理发展。 历史上的管理实践始于大规模集体活动的需要,始于政治控制的需要,始于战争,始于宗教。我们从万里长城、金字塔、著名大型水利工程等历史遗迹,可以看到当时人类组织大规模集体协作活动的实践和成就。从历史上发达最早的几种文明中,可以看到国家管理统治的思想和智慧,孔、孟、老、庄等诸子百家的管理思想,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古罗马帝国、古代中国的管理实践,都是这方面的证明。《孙子兵法》、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等著名军事、战略文献则反映了军事方面的管理实践和成就。宗教在西方国家历史上,一定时期某种程度上超过国家、政府对个人生活的控制和影响,在管理方面有更为突出的成就。 我们对历史上人类的管理智慧和经验的了解应该说还远远不够。漫长历史岁月中人类创造出的管理成就有待于我们去发掘和整理。从早期的管理积累和近代管理理论的突飞猛进发展来看,早期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为工业革命以来的管理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主要表现在:(1)人类集体协作、社会化活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经验为近代管理发展奠定了认识基础。(2)商品交换、商业的发展及其带来的“交换的逻辑”成为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为企业管理的发展奠定了制度背景。(3)近代自然科学开创的以试验、分析方法为特征的方法论,为管理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4)工业革命及近代工厂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飞速发展,对管理技术进步提出了迫切而现实的需要。 2.为什么称泰罗为科学管理之父? 泰罗制的要点包括:(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此,泰罗通过科学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致力于“时间动作研究”,探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佳方法,制定出合理的日工作量。(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挑选和培训第一流的工人。所谓第一流的工人,是指适合于某种工作并且愿意努力工作的工人。(3)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在标准化的工作环境中操作。(4)采用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激励工人努力工作。这主要是通过制定合理的工作定额,实行差别计件制,即完成任务正常报酬、未达到标准低酬、超标准高酬,根据工作表现衡量等基本措施实现。(5)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应当来一次“精神革命”。双方合作,共同致力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把“蛋糕”做大,即使不改变分配比例也同时有利于双方。劳资双方应变对立为合作,共同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努力。(6)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以科学工作方法取代经验工作方法。(7)实行职能工长制。一个工长负责一方面的职能管理工作,细化生产过程管理。(8)管理控制中实行例外原则,即日常事务授权部下负责,管理人员只对例外事项(重大事项)保留处置权力。泰罗最根本的贡献,是在管理实践和管理问题研究中采用利用观察、记录、调查、试验等近代科学分析方法,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管理之父”。 3.法约尔对管理学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他在其代表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提出的一般管理理论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成为所谓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 (一)六种经营活动和五大管理职能 法约尔认为经营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营是引导一个组纲趋向一个目标。经营包含六种活动:技术活动(生产)、商业活刮(交换)、财务活动(资金的筹集、控制和使用)、安全活动(财物和人身的安全)、会计活动(记账算账、成本核算和统计等)、管理滔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法约尔指出,人们对前五种活动了解较多,但对管理活动知之甚少。管理是一种具有一般性的、适用于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组织的一般职能。管理具有可概念化、可理论化、可传授的特点,应该大力发展管理教育。他提出的关于管理五大要素或五大职能的思想,成为认识管理职能和管理过程的一般性框架。

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试题真题(2018同等学力申硕)

2018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 分,共10 分。请从A、B、C、D 中选择一个正确案) 1、被称为企业“宪法”的是( )。 A、管理制度 B、企业基本制度 C、个人规范 D、业务规范 2、提出期望值理论的是( ) A、亚当斯 B、马斯洛 C、弗鲁姆 D、斯金纳 3、关系市场营销是建立在企业与顾客之间的( ) A、关注 B、关联 C、反馈 D、信任 4、市场细分的本质是因顾客的( ) A、个性 B、差异化 C、共性 D、同质性 5、在现有企业的的行业中,影响进入壁垒高低的因素是( ) A、行业竞争结构 B、行业规模 C、进入壁垒的大小 D、顾客讨价还价的能力 6、企业的战略管理过程不包括( ) A、战略形成 B、战略分析 C、战略变革 D、战略实施 7、业务经理管理管理售前售后等工作属于价值链的( ) A、基本活动 B、财务活动 C、支持活动 D、经营活动 8、企业的β系数是2,市场的平均报酬率是9%,无风险报酬率是4%,计算企业的必要报酬率( )。 A、4% B、10% C、8% D、14% 9、以下属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是( ) A、所有者权益比率 B、资产负债率 C、速动比率 D、利息周转倍数 10、以下对于认股权证表述正确的是( ) A、认股权证不能自由转让 B、认股权证股东有权参与股利分配 C、期权性 D、可分离性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8 分。请从A、B、C、D、E 中选择你认为正确答案) 1、管理过程流派一直致力于研究和说明( )。 A、管理的职能 B、如何行使管理职能 C、组织和管理的基础 D、管理研究中的方法论 E、管理的经验 2、垂直整合战略包括( ) A、前向于终端产品的终端使用者 B、后向于资源的供应者 C、前向于资源的供应者 D、扩展了原来同行业的竞争范围 E、后向于终端产品的终端使用者 3、顾客关系管理的主要功能包括( ) A、顾客获取 B、顾客开发 C、顾客规模 D、顾客保持 E、顾客分布4、以下属于帖现现金流量指标的是( ) A、投资回收期 B、平均报酬率 C、净现值 D、内部报酬率 E、利润指数

历年同等学力申硕考试工商管理真题及答案.doc

历年同等学力申硕考试工商管理真题及答 案 名词解释 1.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分工的协作的基本框架,具体包括直线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子公司和分公司。(分析:得分点是上述答案中加粗部分,两者全得3分,前者不完整不全扣2分,后者没有写出扣1分。) 2.平衡计分卡:是指一种绩效体系评价模式,不适用于战略制定,也不是流程改造的工具,反映的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可从四个角度去审视自身的业绩:学习与成长、内部经营流程、客户、财务。(分析:得分点是上述答案中加粗部分,两者全得3分,前者不完整不全扣2分,后者没有写出扣1分。) 3、促销组合是指企业根据促销的需要,对广告、销售促进、宣传与人员推销等各种促销方式进行的适当选择和综合编配。从促销的历史发展过程看,企业最先划分出人员推销职能,其次是广告,再次是销售促进,最后是宣传。 (分析:得分点是上述答案中加粗部分,全得4分,少一项扣1分,后者没有写不扣分。) 3.资本成本:也叫资金成本,是公司筹集和使用资金所付出的代价。一般包括筹资费用和用资费用两部分。(分析:得分点是上述答案中加粗部分,两者全得3分,前者不完整不全扣2分,后者没有写出扣1分。)

简答题 1.利润化的缺点。 答案提示: 1)没有考虑利润发生的时间和资金的时间价值。 2)没有考虑风险问题。 3)会使企业决策带有短视行为。 (答出以上三点,适当展开得7分,每一点2分,综合得1分) 2.生产者借助哪些力量赢得中间商的合作。 答案提示:生产者赢得中间商的合作的势力主要是强制力、奖赏力、法定力、专长力、感召力。(1分) 1)强制力是指生产者对不合作的中间商威胁撤回某种资源或中止关系而形成的势力。(1分) 2)奖赏力是指生产者给执行了某种职能的中间商额外付酬而形成的势力。(1分) 3)法定力是指生产者要求中间商履行双方达成的合同而执行某些职能的势力。(1分) 4)专长力是指生产者因拥有某种专业知识而对中间商构成的控制力。(1分)

2012-2019年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2年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从A、B、C、D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1.提出期望理论的著名管理学家是()。 A.亚当斯(J.Adams) B.斯金纳(B.F.Skina) C.弗鲁姆(V.H.Vroom) D.马斯洛(A.H.Maslow) 【答案】C 【考点】期望理论 【解析】期望理论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弗鲁姆(V.H.Vroom)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激励是评价选择的过程,人们采取某项行动的动力或激励力取决于他对行动结果的价值评价和预期实现目标可能性的估计。换言之,激励力的大小取决于效价与期望值的乘积,用公式表述即:激励力=效价×期望值。其中效价指个人对某一行动成果的价值评价,它反映个人对某一成果或奖酬的重视与渴望程度;期望值是个人对某一行为导致特定成果的可能性或概率的估计与判断;激励力则是直接推动或使人们采取某一行动的内驱力。显然,只有当人们对某一行动成果的效价和期望值同时处于较高水平时,才有可能产生强大的激励力。 2.有企业“宪法”之称的制度规范是()。 A.管理制度 B.企业基本制度 C.个人行为规范 D.技术规范

【答案】B 【考点】制度规范的种类 【解析】依照制度规范涉及的层次和约束的内容,制度规范可分为五大类:①企业基本制度;②管理制度;③技术规范;④业务规范;⑤个人行为规范。其中,企业基本制度是企业的“宪法”,它是企业制度规范中具有根本性质的、规定企业形成和组织方式的、决定企业性质的基本制度。企业基本制度主要包括企业的法律和财产所有形式、企业章程、董事会组织、高层管理组织规范等方面的制度和规范。 3.下面哪个不属于企业资源的大类?() A.有形资产 B.无形资产 C.核心竞争力 D.组织能力 【答案】C 【考点】企业资源 【解析】企业资源可以概括为三大类:①有形资产;②无形资产;③组织能力。有形资产是指以具体物质产品形态存在的资产,包括机器设备、存货、房屋等;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组织能力是指所有资产、人员与组织投入产出过程的一种复杂的结合,包括企业所拥有的一组反映效率和效果的能力。C项,核心竞争力是指能够为企业带来比较竞争优势的资源,以及资源的配置与整合方式。 4.产业组织模型(I/O模型)揭示了()。

同等学力法学综合复习经验谈

同等学力培训:https://www.360docs.net/doc/cf3227842.html,/kcnet1840/ 我第一次参加法学综合的考试,成绩67分!虽然成绩不高,过得很勉强,但回想起考试前的那段日子,确实太辛苦了! 在职参加考试确实不容易!原本做了一个学习计划,至少把书过两遍,还买了机械工业出版社的两本书,准备看完书后再用试题来提高一下。可计划总赶不上变化。到了考试前的大约一个月我才有时间拿起书,所以原来的计划统统都不可能实现了,买的两本书崭新的都没翻过。时间确实很紧张了。为了保证把书能过上一遍,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要在凌晨1点左右才休息。 现在看,围绕指南认真学习是很重要的。时间再紧也要稳扎稳打。我在学习的时候,一边看一边做笔记,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把看到的重点内容在笔记上逐条记下,几门课下来大约记了近十万字,以至于现在右手腕还没有痛感。事实上,这本笔记对我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到考试前根本就没有时间再去翻书了,这本笔记就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大约用了20天的时间把书过了一遍了。接下来就只能浏览笔记了,我通过朗读加深记忆。这样通过写和读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临阵磨枪的人,这个方法应该是比较有效的。 剩下就不到一周时间了。我浏览了近几年的试题。这就要特别感谢学苑中心了。这里给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试题都是从这里下载的。还有很多学友在这里互相交流资料,确实受益匪浅。 回过头看,除了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还要在考试前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本来参加这个考试对于我们来说就比较困难的,主要是时间和精力上的困难。我们不比在校的学生,有重组的时间来学习。工作忙,还要处理家庭琐事,所以心很难彻底静下来,加上有那么多东西需要在短时间内记住,说实话,临考前两天,我都觉得自己要崩溃了,因为对考试没把握,我差点放弃了。多亏了我的父母和我的老公鼓励和支持着我。 我的一点体会,希望对继续参加考试的学友们能有所帮助! 付出了,总还是有收获的。明年我要参加英语考试了,为了不到考试前把自己弄得太疲惫,看来现在就得抓紧时间学习了!如果今年的法学考试前能有时间再过一遍书,查漏补缺,考试的时候可能会更从容些。 同等学力网络培训:https://www.360docs.net/doc/cf3227842.html,/tongdeng/wangxiao/

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专业名词解释整理

战略管理 第一章传略管理理论 企业使命:企业使命是企业管理者确定的企业生产经营的总方向、总目的、总特征和总的指导思想。 利益群体:内部的利益群体指的是企业的董事会、股东、管理人员和职工。企业外部的利益群体是指顾客、供应者、竞争者、政府机构和一般公众等。 战略目标:是指企业在其战略管理过程中所要达到的市场竞争地位和管理绩效的目标。 长期目标:长期目标的计划期一般为五年。 企业战略:是指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经营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 战略管理的过程:是指战略的how、who和when,即战略如何分析、构思和制定,战略涉及谁,以及在什么时候应该采取什么行动。具体包括战略分析、战略形成、战略实施和战略控制四个环节。 经营范围:是指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领域,又称为企业的定域。 资源配置:是指企业过去和目前资源和技能配置的水平和模式。 竞争优势:是指企业通过其资源配置的模式与经营范围的决策,在市场上所形成的与其竞争对手不同的竞争地位。 协同作用:是指企业从资源配置和经营范围的决策中所能寻求到的各种共同努力的效果。 总体战略:又称公司战略。在大中型企业里,特别是多种经营的企业里,总体战略是企业战略中最高层次的战略。 第二章企业战略态势分析——外部环境分析 产业:是指一组生产的产品非常相似、可以互相替代的企业的集合。 进入壁垒:是指要进入一个产业需要克服的障碍和付出的代价。 第三章企业内部环境与资源均衡分析 核心能力:就是企业在具有重要竞争意义的经营活动中能够比其竞争对手做得更好的能力。和性能力的产生是企业中各个不同部分有效合作的结果。 价值链:企业所有的互不相同但又互相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便构成了创造价值的的一个动态过程,即价值链。 第四章企业业务层竞争战略 红海战略:已存在的行业;已知的市场空间;游戏规则已确立;竞争激烈,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过去的、老化的战略。 蓝海战略:未出现的行业;尚未开发的市场空间;没有游戏规则;没有竞争,海阔凭鱼跃;新时代、有活力的战略。 第五章企业公司层战略与管理 战略联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共同战略利益和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或特定事业和职业部门),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或优势相长、风险共担、生产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一种松散的合作模式。 并购战略: 合并:同等企业之间的重新组合,新建立的企业常常使用新的名称。 收购:一个企业(收购者)收购和吸纳了另一个企业(被收购者)的业务。

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考试工商管理课后题答案企业战略

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考试工商管理课后题答 案企业战略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企业战略管理 第一章战略管理理论 一、企业使命包括哪些基本要素? 企业使命是企业管理者确定的企业生产经营的总方向、总目的、总特征和总的指导思想.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目的。特别是企业的经济目的,战略决策中,企业不能只注重短期目标而忽视其长期为之奋斗的目的; 2、企业定位。应当客观的评价自己的优劣条件,准确地确定自己的位置,制定竞争的基准; 3、企业理念。企业的基本信念、价值观、抱负和哲理选择,是企业的行为准则; 4、公众形象。企业管理者应充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进到对社会应尽的责任; 5、利益群体。企业内部群体指董事会、股东、管理人员和职工,外部群体指顾客、供应者、竞争者、政府机构和一般公众等。 二、什么是企业的战略?其构成要素有哪些? 企业战略是指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经营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它是企业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企业经营范围的科学规定,同时又是制定各种计划的基础。 构成要素:

1、经营范围。是指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领域,又称为企业的定域。可以反映出企业目前与其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程度,也可以反映出企业计划与外部环境发生作用的要求; 2、资源配置。是指企业过去和目前资源和技能配置的水平和模式,它的好坏会极大影响企业实现自己目标的程度。因此又称为企业的特殊能力; 3、竞争优势。是指企业通过起资源配置的模式与经营范围的决策,在市场上所形成的与其竞争对手不同的竞争地位; 4、协同作用。是指企业从资源配置和经营范围的决策中所能寻求到的各种共同努力的效果。 三、试比较行业组织模型与资源基础模型的前提假设和适用条件。 1、行业组织模型的假设主要是:外部环境决定企业能否获取超额利润;相同产业内企业具有相同的资源;战略资源可以自由的在企业间流动;组织决策者是理性的。 资源基础模型的假设主要是不同企业拥有的资源是不同的,即使拥有相同资源,使用资源的手段和能力也是具有差异性的。 2、行业组织模型要求企业选择进入最具有吸引力的行业,根据产业结构特点利用现有资源实施战略获取利润。 资源基础模型要求企业必须确定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如何建立竞争优势,选择的战略能充分利用资源和能力以及环境机会。 第二章企业战略态势分析——外部环境分析 一、宏观环境对企业战略制定与实施具有什么样的影响? 宏观环境是影响一切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宏观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四大类。

2007 年同等学力法学综合真题及答案

2007 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 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 法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 1.建筑物区分所有权2.西周五刑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危险犯5.法律责任 二、简答题 1.西周礼与刑的关系。 2.法对社会正义的促进作用。 3.香港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 4.举权的普遍性。 5.法律概念及其种类 三、论述题 1.犯罪中止的种类及处罚原则2..知识产权特征 2007 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法学学位学科 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试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答: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由专有部分所有权、共有部分的权利以及因共同关系而形成的成员权组成的复合性的权利。包括建筑物区分所有人对专有部分、共有部分的所有权;建筑物区分所有人对共有部分的共同使用权与专有使用权;以及建筑物区分所有人的成员权等。 2.答:西周五刑即奴隶制五刑,是指在中国早期社会中经常使用的五种刑罚,即墨刑、劓刑、刖刑、宫刑、大辟五种刑罚。这五种刑罚由轻至重,构成了中国早期比较完备的刑罚体系。 3.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4.答:危险犯是指行为人实施的危害行为造成法律规定的危险状态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这类犯罪不是以造成物质性的和有形的犯罪结果为标准,而以法定的客观危险状态的具备为标志。例如,破坏交通工具罪、破坏交通设施罪,都是以行为人的破坏行为造成足以使火车、汽车、船只、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危险,作为犯罪既遂的标准,而不以造成实际的损害为标志。 5.答:法律责任是由特定法律事实所引起的对损害予以赔偿、补偿或接受惩罚的特殊义务,亦即由于违反第一性法律义务而引起的第二性法律义务。就其性质而言,法律关系可以分为法律上的功利关系和法律上的道义关系,与此相适应,法律责任方式也可以分为补偿性方式和制裁性方式。 二、简答题 1.答:“礼”,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的、旨在维护宗法血缘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和言行规范的总称。 (1)作为一种言行规范,“礼”最早源于氏族时代的祭祀风俗。在阶级明显分化、国家形成以后,一部分反映等级差别和专制要求的精神原则逐渐从具体的礼仪形式中被抽象、概

同等学力工商管理学科大纲指南

1.同等学力工商管理学科新旧大纲对比变化 2.同等学力工商管理学科报考指南及考试形式、试卷结构 3.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样卷及参考答案 4.战略管理部分习题及答案——选择题部分 5.战略管理部分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部分 6.战略管理部分习题及答案——简答论述题部分 以上是我建议的栏目的六个标题。新旧大纲变化此稿未给出内容,用网站原内容。 同等学力工商管理学科报考指南 及考试形式、试卷结构 考试介绍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是我国目前开展的非全日制培养研究生的主要方式之一。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全国统一考试,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为保证我国学位授予的总体质量,规范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而设立的国家水平考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规定,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都可以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的规定》的要求与办法,向学位授予单位提出申请。授予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是国家为同等学力人员开辟的获得学位的渠道。这对于在职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和干部队伍建设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申请人通过了学位授予单位及国家组织的全部考试、并通过了学位论文答辩后,经审查达到了硕士学位学术水平者,可以获得硕士学位。 报名条件 报名参加外国语水平考试和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的考生,必须是已通过学位授予单位资格审查的硕士学位申请人,即考生应具备以下资格: 1.已获得学士学位,并在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三年以上; 2.本人在教学、科研、专门技术、管理等方面做出成绩的有关材料已提交学位授予单位,并经学位授予单位审查被确定具有申请硕士学位资格; 3.已通过学位授予单位按全日制在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考试(包括外国语考试)。

同等学力工商管理真题以及复习资料

2011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 1.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集中决策,分散经营”所指的组织结构形式是。 A. 直线制 B. 直线职能制 C. 矩阵制 D. 事业部制 2. 通过不予理睬来减弱某种不良行为的强化方法是。 A. 正强化 B. 消退 C. 负强化 D. 规避 3. 外包战略的优势不包括。 A. 降低成本 B. 实现风险分散 C. 提高产品差异化 D. 优化人力资源 4. 价值链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分成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两大类,下列属于基本活动的是。 A. 采购管理 B. 技术开发 C. 进货物流 D. 人力资源 5. 根据消费者收入多少细分消费者市场,被称为。 A. 人口细分 B. 心理细分 C. 行为细分 D. 地理细分 6. 企业给那些当场付清货款的顾客以一定的减价,被称为。 A. 数量折扣 B. 功能折扣 C. 现金折扣 D. 季节折扣 7. 一个企业产品大类的多少被称为。 A. 产品组合的长度 B. 产品组合的宽度 C. 产品组合的深度 D. 产品组合的关联度 8.下列各项中,属于发行公司债券筹资缺点的是。 A. 资本成本较高 B. 财务风险较高 C. 分散公司股东控制权 D. 不利于调整资本结构 9. 领取股利的权利与股票分开的日期是。 A. 股利宣告日 B. 股权登记日 C. 除息日 D. 股利发放日 10. 关于股票分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导致公司股本规模扩大 B. 使股东权益总额增加 C. 增加了股东财富 D. 改变了公司股权结构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分) 11. 制度规范的特点有。 A. 权威性 B. 系统性

2017年同等学力申硕《法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7年同等学力申硕《法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列四个备选项中有一个以上选项是正确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作为国家治理方式,法治与人治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A.是否具备完备的法律体系 B.是否有专门的法律实施组织和程序 C.权力是否必须服从法律 D.法律是否体现民主、自由、平等和人权等价值目标 【答案】CD 【考点】法治和人治的主要区别 【解析】法治和人治主要区别在于:①领导人或统治者的地位不同。在法治中,法律至高无上,领导人或统治者都必须服从法律。即使领导人或者统治者认为法律有所不妥,在法律未改变之前,也必须遵守法律,而不能随意改变法律的规定。而在人治中,领导人或者统治者就是至高无上的,他们拥有否定法律的特权。②法律的地位和作用不同。这主要体现在法律与权力发生冲突时,在法治社会,法律优先于权力;而在人治社会,权力则优先于法律。法律只是统治工具。③是否具有民主、自由、平等和人权等价值观念的不同。法治总以民主

作为自己的基础和目标,并以民主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同时把自由、平等、人权等作为自己的价值观念加以贯彻。而人治总是与专制相联系,不但不具有自由、平等和人权的价值目标,甚至是反自由、反平等、反人权的。 2.法律行为的内在方面包括()。 A.行为动机 B.行为目的 C.行为方式 D.行为认知 【答案】ABD 【考点】法律行为的内在方面 【解析】从宏观来看,法律行为在结构上可以分解为法律行为主体、法律行为的内在方面和法律行为的外在方面。法律行为的内在方面,是指法律行为的意志方面的内容或因素,根据其对行为发生的影响不同,这些因素可以分解为三个基本方面:①行为认知与控制能力。行为认知是指行为主体对行为本身和行为意义的了解;控制能力是法律确认法律行为及种类的一个因素。②行为动机。人们的行为都是由动机推动的,动机是深层的主观因素。③行为目的。行为目的是指行为主体作出某种行为时在主观上所追求的目标或后果。而法律行为的外在方面,根据行为的一般过程和法律调整特点,可分为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两个部分。

2016年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精选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6年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精选及详解 2016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 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略。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分) 略。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组织结构 2.平衡计分卡 3.促销组合 4.资本成本 四、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简述利润最大化的缺点。 2.生产者借助哪些力量赢得中间商的合作? 3.简述新兴产业的战略选择。 4.简述矩阵制的优点。 五、论述题(每小题11分,共22分) 1.论述产业组织模型与资源基础模型的不同。 2.论述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

六、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案例一 材料:略。 问题: 1.价格策略。 2.目标市场策略。 案例二 材料:略。 要求: 销售净利率、所有者权益比率、流动比率、净资产收益率。

答案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略。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分) 略。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组织结构 答:组织结构是组织为实现共同目标而进行各种分工和协调的形成的系统。它可以平衡企业组织内专业化与整体性两方面的要求,运用集权和分权的手段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组织和控制。因此,组织结构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分工与整合。 2.平衡计分卡 答:平衡计分卡是集团战略管理的工具,在集团战略规划与执行管理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平衡计分卡是一种绩效体系评价模式,不适用于战略制定,也不是流程改造的工具,反映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可从财务、客户、内部经营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去审视自身的业绩。它反映了财务与非财务衡量方法之间、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之间、外部与内部之间、结果与过程之间、管理业绩与经营业绩之间等多个方面的平衡,所以能反映组织综合经营状况,使业绩评价趋于平衡和完善,利于组织长期发展。 3.促销组合 答:促销组合是指企业根据促销的需要,对广告、销售促进、宣传与人员推销等各种促

同等学力工商管理真题及解析

2011年同等学力工商管理真题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集中决策,分散经营”所指的组织结构形式是。 A. 直线制 B. 直线职能制 C. 矩阵制 D. 事业部制 2. 通过不予理睬来减弱某种不良行为的强化方法是。 A. 正强化 B. 消退 C. 负强化 D. 规避 3. 外包战略的优势不包括。 A. 降低成本 B. 实现风险分散 C. 提高产品差异化 D. 优化人力资源 4. 价值链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分成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两大类,下列属于基本活动的是。 A. 采购管理 B. 技术开发 C. 进货物流 D. 人力资源 5. 根据消费者收入多少细分消费者市场,被称为。 A. 人口细分 B. 心理细分 C. 行为细分 D. 地理细分 6. 企业给那些当场付清货款的顾客以一定的减价,被称为。 A. 数量折扣 B. 功能折扣 C. 现金折扣 D. 季节折扣 7. 一个企业产品大类的多少被称为。 A. 产品组合的长度 B. 产品组合的宽度 C. 产品组合的深度 D. 产品组合的关联度8.下列各项中,属于发行公司债券筹资缺点的是。 A. 资本成本较高 B. 财务风险较高 C. 分散公司股东控制权 D. 不利于调整资本结构 9. 领取股利的权利与股票分开的日期是。 A. 股利宣告日 B. 股权登记日 C. 除息日 D. 股利发放日 10. 关于股票分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导致公司股本规模扩大 B. 使股东权益总额增加 C. 增加了股东财富 D. 改变了公司股权结构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分) 11. 制度规范的特点有。 A. 权威性 B. 系统性 C. 科学性 D. 无差别性 E. 借助强制力 12. 战略管理内容涉及的层次有。 A. 网络层次 B. 业务层次 C. 运作层次 D. 职能层次E.产品层次

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课后题答案-财务管理

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考试_工商管理_课后题答案整理_财务管理 1 财务管理 第一章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 一、财务管理的发展过程给我们哪些启示? 财务管理经历了五次飞跃性的变化,我们称之为财务管理的五次发展浪潮。1、第一次浪潮是筹资管理理财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财务管理的主要职能是预测公司资金的需要量和筹集公司所需要的资金。如何筹集资金成为财务管理的最主要问题,在这一阶段,筹资理论和方法得到迅速发展,为现代财务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2、第二次浪潮是资产管理理财阶段。西方财务管理人员在这一阶段意识到,在残酷的竞争中要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财务管理的主要问题不仅在于筹集资金,更在于有效的内部控制,管好、用好资金,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科目如现金、应收帐款、存货、固定资产等,引起了财务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公司内部的财务决策被认为是财务管理的最主要问题,而与资金筹集有关的事项已退居第二位,各种计量模型逐渐应用于存货、应收帐款、固定资产等项目,财务分析、财务计划、财务控制等得到广泛应用; 3、第三次浪潮是投资管理理财阶段。这个阶段投资受到空前重视,主要表现在确定了比较合理的投资决策程序、建立了科学的投资决策指标、建立了科学的投资决策方法和创立了投资组合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各学者对财务管理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包括马考维兹提出的投资组合理论,以及夏普提出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4、第四次浪潮是通货膨胀理财阶段。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如何有效地进行财务管理成为主要矛盾,西方财务管理提出了许多对付通货膨胀的方法,企业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资金日常调度决策、股利分配决策,都根据通货膨胀的状况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5、第五次浪潮是国际经营理财阶段。在这一阶段,国际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得到迅速发展,并在财务管理实务中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五次浪潮的分析可以看出,财务管理目标、内容和方法的变化,都是理财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以得出,有什么样的理财环境,就会产生相应的理财模式,也就会产生相应的财务管理的理论体系。最大启示是,将财务管理环境确定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起点是一种合理的选择。二、你认为我国财务管理处在哪一发展阶段? 根据第一题的结论,要判断财务管理发展所处阶段,就需要首先考察财务管理环境 2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新兴企业发展迅速,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一波又一波地出现,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对国家的经济进行干预和调整,因此,总体说来,我国当前的财务管理环境重在投资管理和应对通货膨胀压力的双重环境中,因此,我国所处的财务管理阶段应当是投资管理理财阶段和通货膨胀理财阶段之间的过渡阶段中。 三、你认为如何构建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 1、财务管理理论的起点、前提与导向。财务管理环境是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财务管理假设是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前提,而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管理理论和实务的导向; 2、财务管理基本理论。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是企业财务活动,而财务活动又分为企业筹资

2016年同等学力法学综合真题及答案

2016年同等学力法学综合真题及答案 一、不定项选择题:(暂无答案) 1.法人包括() 2.监护人职责包括() 3.民事权利能力开始的时间() 4.身份权包括() 5.区别故意伤害罪与故意杀人罪() 6.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7.我国刑法规定,对未遂犯的处罚原则() 8.行为人实际负刑事责任的开始时间() 9.刑法的机能体现在() 10.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的组成人员有() 1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参议院的职责有() 12.清末预备立宪中仿照西方国家设立的中央立法审判机关有() 13.元代中央主审判的机关有() 14.秦代的法定死刑有() 15.西周的“婚姻六礼”有() 16.法律解释的意义通常在于() 17.行政执法活动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8.从法律分类上看《中华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属于() 19.我国为防止和消除立法中的法律冲突而采取的方法包括() 20.按照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的依法治国方略,我国(主体,参体,依据,目的) 二、名词解释: 1.职务发明创造 职务发明创造是指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 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 2.分裂国家罪 分裂国家罪是指组织、策划、实施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本罪具有以下特征:1)客体是国家的统一。2)客观方面是为组织、组织、策划、实施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行为人实施组织、

策划、实施行为之一的,构成分裂国家罪的既遂。3)主体是一般主体。4)主观方面是故意。 3.特别行政区 特别行政区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范围内设立的享有特殊 法律地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的地方行政区域。 4.禹刑 “禹刑”是夏代法律的总称、泛称,“禹刑”不是一部成文法典而是夏代的法律和刑罚。 5.禁止性规则 依据调节性规则为主体提供行为模式的不同方式,可把法律规则分为授权性规则、义务性规则和禁止性规则。禁止性规则规定主体不得做出一定行为。 三、简答题: 1.简述法律对于实现主体自由所具有的意义. 第一、法律确认和保障主体自由的实现所需要的各种现实条件。 第二、法律为自由的实现排除主体间的相互强制与侵害。 第三,法律还为了自由这种目的价值的真正实现而排除主体自身对自由的滥用。 2.简述《唐律》五刑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1)死刑。唐律只规定绞刑、斩两种死刑,较前代轻缓了许多。(2)流行。唐律规定流刑有三等,即流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另规定加役流刑,除流三千里外,还要居作三年,用以替代某些死刑。 (3)徒刑。唐律把徒刑分为五等,即徒刑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 (4)仗刑。唐律杖刑分为仗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共五等。(5)笞刑。唐律笞刑分为笞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共五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