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写生授课教案

合集下载

山水画教案5篇

山水画教案5篇

山水画教案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述职报告、合同协议、演讲致辞、条据文书、心得体会、策划方案、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es, documents, insight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and more.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山水画教案5篇通过教案,教师可以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依据实际的教学进度所写的教案才是有意义的,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山水画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写意山水初稿教案

写意山水初稿教案

写意山水初稿教案 教案标题:写意山水初稿教案 教案目标: 1. 培养学生对山水画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绘画技巧。 3. 引导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山水的情感和想象。 教学重点: 1. 学习山水画的基本构图和表现手法。 2. 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对山水画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 1. 展示一些经典的山水画作品,引发学生对山水画的兴趣。 2. 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如铅笔、纸张、颜料等。 3. 准备一些山水画的教学示范材料。 教学步骤: 引入活动: 1. 展示一些经典的山水画作品,介绍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的山水元素和表现手法。 知识讲解: 1. 介绍山水画的基本构图要素,如山、水、树木等。 2. 介绍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如线条运用、层次感的表现等。 3. 通过示范教学,展示一些基本的山水画技巧和方法。 实践操作: 1. 让学生用铅笔在纸上进行简单的素描练习,练习描绘山、水、树木等元素。 2. 引导学生观察真实的山水景观,用铅笔进行简单的写生练习。 3. 让学生尝试使用颜料进行山水画的初稿绘制,注重表现山水的基本要素和氛围。 展示与分享: 1.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初稿作品,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感受。 2. 引导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作品,鼓励他们给予积极的建议和反馈。 3.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提供进一步的指导和建议。 拓展活动: 1.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画廊,进一步了解山水画的发展和变化。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和创作,提高他们的绘画技巧和创作能力。 教学评估: 1. 观察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的参与度和专注度。 2. 评价学生的初稿作品,看是否能够表现出山水画的基本要素和氛围。 3.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课程的理解和学习收获。 教学延伸: 1. 在后续的课程中,引导学生学习更多的山水画技巧和表现手法。 2. 组织学生参与山水画比赛或展览,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和进步。 教案撰写完毕后,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目标。

小学美术《山山水水》教案

小学美术《山山水水》教案
小学美术《山山水水》教案
一、教学内容
小学美术《山山水水》教案,选自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章《自然景观》。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欣赏和分析中国山水画的风格特点,了解山水画的构图、用墨、设色等基本技巧。
2.观察自然山水景观,学会用线条、形状、色彩等表现山水之美。
3.创作一幅以山水为主题的画作,培养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4.培养文化理解:通过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增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文化自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山水画的基本构图技巧:如何运用“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进行画面布局,使作品具有层次感和空间感。
-山水画的用墨与设色:掌握干、湿、浓、淡等不同墨色的运用,以及色彩的搭配,体现山水画的意境和氛围。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山水画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自然山水为题材,运用特定的构图、用墨和设色技巧,表达画家的情感和意境。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些经典的山水画作品,分析它们在构图、用墨和设色方面的特点,了解这些技巧如何在实际中运用,创作出美的作品。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践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生活中发现和创作山水之美”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核心素养目标
《山山水水》课程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升审美素养:通过欣赏和分析山水画,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激发对美术作品的兴趣。

山水画教案

山水画教案

山水画教案山水画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山水画的基本知识,能够简单描述山水画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2. 学会使用墨和水粉进行山水画的绘制。

3. 培养学生对自然风光的观察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山水画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2. 山水画的基本构图和题材选择。

3. 使用墨和水粉进行山水画的绘制。

4. 山水画的欣赏和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出示几幅山水画作品,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作品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2. 知识讲解教师简要讲解山水画的定义、发展历程,以及山水画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3. 实践操作(1)教师示范使用墨和水粉进行山水画的绘制,讲解使用工具和基本绘画技巧。

(2)要求学生按照示范的方法进行山水画的练习,注意观察自然景物的特点和表现方法,尽量还原自然的美景。

4. 作品展示和评价学生完成山水画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让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作品。

教师也进行点评,指出学生作品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山水画的特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和作品的完成情况。

3. 学生对自己和他人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山水画作品图片。

2. 绘画工具和材料:墨、画笔、纸张、水粉等。

六、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观美术馆或画展,观赏真迹山水画作品,进一步提高对山水画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2.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写生活动,让学生亲自感受大自然的美景,从而更好地表现在自己的画作中。

七、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山水画的基本知识,学会了山水画的绘制方法,并培养了对自然风光的观察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学习山水画,不仅可以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审美眼光和艺术表达能力。

教案山水郑煜川

教案山水郑煜川

旁批
瀑,突出了雄伟壮观的气势,王维说他的画:“远观不离座外”,这种气势就是 来自于布局。再者是空白与虚实,山水画善于用虚的手段来表现更深远的意境, 而空白正是利用其不固定的空间,引起人们无穷的联想,所以对空白的处理就成 为山水画构图形式美的主要组成部分,空的好,画面灵动,通气,不拥塞。这些 动人的景象,使人产生无限的情感空间。 写生与情感是分不开的, 情感是要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 由客观的物象引起, 经过画家主观情感的加工而显示出来。在生活中,观察对象时选择最感兴趣的精 彩点,使之触景生情,这时画家画出的作品就富于人格精神和生命活力,使之有 个性化、情绪化、智慧化、理想化,所以艺术家的情感活动是情感支配物象,物 象伴随情感。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 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的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情感,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把它 表现出来„„”,是意“借物言情”。 在对景造境时是感性的,通过自己更多地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转化为作品中的 情感因素,以及寄寓在形式之中的感情特色。一个在大山里长大的孩子,对于山 水的特有情感熟悉之深,在乡村小路,老屋,山野,菜畦一切都是抒发在宁静的 氛围之中,透出以亲切,使人亲近的自然本性。正是大好河山无处不美,古人是 借以抒情言志,对未来的憧憬之情,通过对大自然的写生来表现。人本身也具备 丰富情感,是受人,物或事的感动而生发出来的强烈情感,这种情感在产生意念, 选择物象,进行艺术构思时是始终存在的。 在艺术中的理性,是在艺术作品范畴里与情感因素感性特色对举而谈的,通 常意义上的概念,它是思想层面非具象的一种理念。苏轼在诗中说:“横看成岭 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更是深入表达 对自然赞美之感,同时也抒发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如一棵树、一块石头 都要了解其结构、生长规律,疏密的分布、远近虚实的变化,都要理性的分析, 对客观物象进行情感的筛选,然后通过作品的形象,情境及意境所凸显出来的。 山水画对于画面空间的视野有独特的审美,郭熙总结为:“山有三远,自山下而 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

山水创作教案

山水创作教案

山水创作教案教案标题:山水创作教案教案目标:1. 培养学生对山水创作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山水画的基本构图和表现手法。

2. 学习运用不同的线条、色彩和质感表现山水的特点。

3. 学习欣赏和分析名家山水作品,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山水画作品、山水画技法示范材料、画笔、颜料、画纸等。

2. 学生准备:画笔、颜料、画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一些著名的山水画作品,引起学生对山水创作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谈谈他们对山水的印象和感受。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向学生介绍山水画的基本构图和表现手法。

2. 分析一些名家山水作品,让学生了解不同画家的风格和表现手法。

三、示范与实践(30分钟)1. 教师示范一幅简单的山水画,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线条、色彩和质感表现山水的特点。

2. 学生跟随教师的示范,进行山水创作实践。

四、分享与评价(1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山水创作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

2. 教师和学生共同欣赏和评价作品,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

五、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完成一幅山水创作作品,并写一篇作品心得体会。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到自然环境中观察和体验山水,以丰富自己的创作灵感。

2.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画廊,欣赏更多名家山水作品,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教学评估:1. 学生完成的作品是否能够准确表达山水的特点。

2. 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的线条、色彩和质感表现山水的特点。

3. 学生是否能够欣赏和分析名家山水作品。

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过程是否有足够的示范和实践环节,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 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作品质量是否符合预期,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幼儿园大班国画教案《山水》 幼儿园国画教案

幼儿园大班国画教案《山水》 幼儿园国画教案

幼儿园大班国画教案《山水》一、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了解中国国画中的山水画,并培养其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兴趣。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和表现能力,提高他们的绘画技巧。

3. 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想象和感觉来表现山水的美。

二、教学重点1. 教会幼儿画出山水的形象。

2. 培养幼儿对山水画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和,让幼儿对山水画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2. 准备好绘画工具和颜料。

3. 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文具和教学板书。

四、教学过程1. 引导幼儿观察1. 让幼儿观察中国国画中的山水画作品,让他们从不同的画面中感受山水的美。

2. 向幼儿介绍中国国画中的山水画的特点,引导他们了解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和意境。

2. 教学技巧1. 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山水画的内容,激发幼儿的兴趣。

2. 开展绘画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绘画技巧。

3. 绘画实践1. 带领幼儿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山水画的基本形象。

2. 鼓励幼儿自由发挥想象,用颜色为山水画增添生动的色彩。

4. 共享作品1. 让幼儿展示自己的山水画作品,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绘画感受。

2. 引导幼儿轮流评论彼此的作品,让他们学会欣赏他人的作品。

五、教学延伸1. 培养幼儿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表现能力,开展户外写生活动。

2. 组织幼儿参观美术馆,让他们感受更多不同风格的山水画作品。

3. 鼓励幼儿练习山水画,并邀请专业画家指导幼儿的绘画技巧。

六、教学总结通过本次教学,幼儿对中国国画中的山水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其绘画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够培养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理解,以及对绘画艺术的兴趣与热情。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在本次教学中,我们发现幼儿对中国国画中的山水画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绘画过程中展现了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然而,也有一些幼儿在绘画时遇到了困难,需要更多的练习和指导。

我们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关注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根据其不同的绘画能力和兴趣,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指导,以更好地激发其绘画潜能。

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案

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案

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案一、教案概述1.1 教案背景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通过中国山水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1.2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和特点;•学习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绘画技法;•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

1.3 适用对象本教案适用于中学美术课程,针对初学者或对中国山水画感兴趣的学生。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2.1 教学内容1.中国山水画的历史与特点;2.基本的绘画工具和材料;3.绘画技法和表现手法;4.作品赏析和创作实践。

2.2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展示一幅中国山水画作品,引发学生对山水画的兴趣;•介绍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史和特点。

步骤二:学习基本工具和材料•介绍绘画所需的基本工具和材料,如毛笔、宣纸、砚台等;•讲解如何正确使用和保养绘画工具。

步骤三:学习绘画技法和表现手法•分别介绍中国山水画的线条、墨色、山石和水的表现方法;•通过示范和指导,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法。

步骤四:学习作品赏析和创作实践•展示几幅经典的中国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给学生提供一些题材和构图的启示,让学生进行创作实践;•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和技巧,完成一幅中国山水画作品。

步骤五:评价与分享•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分享;•让学生互相欣赏和交流,加深对中国山水画的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评价方法3.1 评价标准•将学生的作品按照构图、线条、墨色和表现力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2 评价方式•集体评价:教师和学生一起评价学生的作品,提出意见和改进建议;•个别评价:教师对每位学生的作品进行个别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教学资源•展示用的中国山水画作品图片;•绘画工具和材料:毛笔、宣纸、砚台等;•绘画技法和表现手法的示范图片和视频。

五、延伸拓展5.1 研究国际山水画•让学生对比中国山水画和国际山水画的特点和风格;•鼓励学生学习并吸取国际山水画的画法和表现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水写生授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中国传统山水画技法。 二、 理解、临摹、写生、创作的关系。 三、 画面布局规律(起、承、转、合) 四、 中国诗境与中国画意。 五、 宋、元、明、清山水画的师承关系。 六、继承传统与走向现代的关系。 课程内容提要 一、 作品介绍《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绢本水墨203 CM╳103CM 《万壑松风图》南宋·李唐187 CM╳138CM 《富春山居图》元·黄公望、长卷、纸本水墨33 CM╳639CM 《庐山高图》明·沈周、纸本设色138 CM╳91 CM 清代王时敏、龚贤、王原祁、王翚、王鉴、弘仁、髡残。 二、 现场实地观察写生。 三、 树木画法、山石画法。 四、 论笔墨。 重点难点分析 一、 关于“笔墨”。笔墨是人文状态,看山要能看出笔墨来,正确认识笔墨、理解笔墨,解决这一难点的途径是多读一些历代的“画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二、 了解中国画的内在规律,诗、书、画、印的关系。 历代“画论”与中国画具体技法的关系。 联系实际 山水写生学习的环节,解决继承问题,写生是实践的环节;在学习临摹的同时指明将来写生的方向。

主要参考书 《国画山水技法》 《富春山居图》 《一品堂册页? 王时敏》 《一品堂册页?髡残》 《荣宝斋画谱? 龚贤》 章序名称 山水写生课 ⑴技法演变 ⑵对笔墨的审视 ⑶写生的方法 教学目的要求 一、 理论联系实际,讲解临摹、写生、创作的关系,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山水画的关系。

二、 学习山水画技法,解读相关的画论知识。 三、 对笔墨语言的认识。 四、 中国山水画的师承关系(宋、元、明、清)。 皴法的演变(宋、元、明、清的演变)。 教学重点 一、 树木的画法、山石的画法。 二、 构图问题解决好画面布局(起、承、转、合)。 三、 体会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明·沈周《庐山高图》、清“四王”、龚贤作品。

四、 画家简介,历代的师承关系。 五、 山水画的写生方法。 教学难点 一、 对笔墨的认识。 二、中国画技法的背后是中国传统文化,应熟读“画论”。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中国画山水写生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画——中国山水画写生关系 中国诗关于雄浑、冲淡、自然………。诗的观察方法与画的观察方法。 中国画——中国哲学观念。中国画——艺术规律(画论)。 如何临摹用笔(体现中国文化观念)笔意相连“兰”的结构与“树”的结构。关于皴法

从传道、受业、解惑说起 学 术 前 沿中西绘画的关系。 解决一个问题“相反相成”的问题(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的关系) 各个历史时代作品介绍 宋代《溪山行旅》《万壑松风》 元代《富春山居图》 清代“四王”龚贤作品 一、山水画的艺术精神及技法演变 现存最早的展子虔的《游春图》到今天已有千多年的历史。山水画在它独成体系时,就显示其鲜明的画种个性及独特的艺术格局。中国山水画与油画风景相比,不仅是在使用工具材料和外表形式上,最主要的是在对自然景物的观察方法以及东方精神的内省气质上与其相异。南朝宗炳在其《画山水序》里便提出了“畅神”的山水画功能论,继而王微又提出“神明降之,此画之情也”,反对自然主义的基本原则。在山水画史中,他们两个率先开山水画论先河,又为山水画创作原则确立了基本纲目。稍后张(zao)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论,进一步阐述了山水画创作中客体与主体、自然与自我的艺术审美关系。至清代石涛提出“一画论”把宇宙——人生——艺术贯通起来,无不都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艺术思想。在这种建立在中国古代元气自然论哲学基础上的艺术思想,使山水画在结构形式、表现技法上也是独特的。如果说油画风景画的结构形式表现在它的向外的张力上,景物的安排符合于自然的物理形态,注重物体空间的表现、形式美感的视觉效果,那么山水画更讲究由表及里的内部结构,使画面物间的内在视觉联系和意态相关联,开合结构的完整性如文章结构的启承转接一样严密。“三远法”(高远、平远、深远)散点透视法则的运用,使其与焦点透视的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相比来得更为自由画面景物的设置只需合情合理,便可把自然形态转化为艺术形态,从而获得一种完美意境表达,最终完成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

一幅山水画是由立意、为象、格局三个内容相联结所组成的。而意境的表现是其根本。所谓意境正如李可染先生所说“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熔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同是追求意境表达,有“造境”与“写境”之分,以意胜,主观多于客观,属“造境”,在景物 的设置上较为自由,能充分强烈地抒发主观的“情”与“意”,八大山水画属此类型,以境胜,可称“写境”,偏重于自然真切,“情”、“意”寓于其中,沈周的山水画属此类型。历代山水画大师无不在营造意境上做文章。画家不同的意境追求与各自的气质,审美情趣,文化修养,所处的地理、人文环境紧密相关。各时期山水画都因其时代的艺术思想和师承关系的影响,有一个趋于一致的风格与流派的倾向而构成鲜明的时代性风格。比较各时期山水画的特点及艺术取向,便于我们了解山水画的创作思想的发展及技法演变。山水画在唐代开始繁荣。青绿勾斫与水墨渲淡是两种最具代表性的流派。以李思训父子为代表的青绿山水和以王维、张(zao)为代表的水墨山水,成为北南两派山水的发端。唐代山水以勾勒为主,皴法简单水墨限于渲染,积墨与破墨运用尚未走向自觉。其时代风格特点表现为蓬勃向上、境域开阔、富丽堂皇的艺术取向。 五代山水在山水画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以荆浩、关仝、董源、巨然为代表。荆浩在总结唐人山水时说“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无笔,吾当采二子所长,成一家之体。”荆浩与其后学关仝在山水技法上笔墨并重,丰富皴法的表现力,开“全景山水”新貌,使山水画走向真正意义上的成熟,对两宋北方山水画家产生深远影响。另一位巨匠董源则根植于江南,融唐代青绿山水与水墨一路为一体。“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川”。在表现方法上,用墨线皴,线短而圆浑,干笔、破笔混用,互为变化。取景有别于荆关北方太行山那种峻拔雄壮的“崇岭崖壁,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他以“疏林野树,平远幽深”表现出江南烟岗润湿的气象,其“平淡天真”的山水画意趣,对两宋影响极大,成为宋代山水画的一个主要流派。他因此被以后文人山水画家尊为鼻祖。

山水画至宋代,出现前所未有的兴旺景象。“翰林图画院”的设置,皇室的倡导,士人积极介入,使画家有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对从事创作作了充分的保障。因而画家的艺术思维与创作心态更易与社会、人自然亲近融洽,感悟自然,师造化也是对人生的体验与内省。

两宋山水及水墨一路为这一时期的主流。山水画的皴擦、点染更讲究笔墨效果及技法程式。北宋山水画家更注重主观情感、意趣的融入。以李、范为例,李成以平远同长,追求“气象萧疏,烟林清旷”的景色抒发胸襟;范宽则表现“山峦深厚、势壮雄强”,“雄浑博大”的壮美情怀。郭熙取二子之长,即注重山川物理特性,又注重融于自然的感情心境的变化,同时十分重视从实践到理论的全面探索与总结。郭熙的《林泉高致》关于观察自然景物的方法与态度、创作取材的典型化、透视学上的“三远说”,使山水画从创作思想到艺术实践建构出一套完整的体系。

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为代表的南宋山水画,在继承北宋南北两大画系的基础上,融北派爽利硬俏和南派清润浑厚的墨法为一体,笔墨交融、线面结合、刚柔并济,创清旷豪放的水墨苍劲画风。构图上变五代、北宋以来置景开境大,布局繁密的特点为局部特写为特色的一角山水。创以少胜多,空灵深远的新格局。在皴法上,变北宋注重点、线的笔法为笔与墨、线与面相结合的大块面斧劈皴,拓展山水画表现的新领域。

元代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重要变革期。由于元代统治者对文化的放任不管和民族压迫的严酷性,山水画家大多表现出一种无奈的出世思想,构成了元代山水画特殊的隐逸性抒情倾向。赵孟(fu)的书画相通,提出引书入画,丰富了笔法的品评与审美规范。宣纸、皮纸的出现逐渐取代绢素,笔墨的性能得到充分发挥。墨法的品评规范,又构成了元代山水画独特的形式特征。山水画家参禅悟道成为一种时代风尚。从元代整个山水画发展来看,赵孟(fu)钱选将青绿过渡到水墨方面作出大胆的尝试。而代表元代的画风的应推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等。赵孟(fu)及“元四家”的影响事实上促成了文人画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

明代的山水画是诸家皆有,流派纷呈,山水画开始进入对传统画风的总结阶段。开宗立派的代表画家有戴进、吴伟、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董其昌、蓝瑛等。其山水画表现方法都以传统为基础,然后加以变化,主要取法于两宋及“元四家”。山水画演进明代晚期,历史上各种流派皆臻成熟,各种绘画理论日趋完善。对这些纷纭繁复的艺术现象进行条分缕析的研究、归纳、总结,探寻艺术发展的规律,成为一种时代性的要求。董其昌顺应了这个历史的趋势,倡导复古,实则是对过去的艺术成就从本质上进行再认识,力倡笔墨的抒情表现功能,明确认识到体现着主体精神的笔墨本身和艺术所反映的自然是两上完全不同的概念,促成“笔墨”在中国画史上首次独立。

在中国文人画派中,有“正统派”和“逸格派”之分。清代山水画这两种派别尤为分明。以王时敏、王鉴、王(hui)、王原祈为代表的正统派画家,承董其昌的复古思想而未得董艺术见解之真谛,笔笔以前代大师的遗法为准绳,墨守成规未敢突破前人樊蓠,平稳中和是其典型的画风。与之相对立的渐江、八大、髡残、石涛、龚贤等,则笔墨灵变,才华横溢,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四僧,同为前朝遗民,各自性情、气质学养不同而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渐江以其清澈隽永的笔墨表现出超凡脱俗的静美境界。八大“简约”、“冷逸”正是他愤世嫉俗不自自抑的情绪冲动。石涛“无法而法,我自为法”的多变的风格,正是他多变性情的流露。

龚贤是清代富有独创精神的大家,“心穷万物之原,目尽山川之势”,始终以生活为创作之源。他是从观察大自然着手再去借鉴古人画法,所谓“至理无今古,造化安知董与黄”。但他并非是在摹仿自然,师造化更注重造造化。其山水画里极富创造性的程式,景物的符号化处理极符合他对自然观察的艺术感受,将自然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