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20年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合集下载

福州海绵工程施工现状(3篇)

福州海绵工程施工现状(3篇)

第1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城市防洪排涝问题尤为突出。

海绵城市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一系列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实现城市雨水的自然积存、渗透、净化和循环利用,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福州作为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城市,近年来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将分析福州海绵工程施工的现状,探讨其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福州海绵工程施工背景福州地处东南沿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地表硬化程度不断提高,雨水径流增加,导致城市内涝、水质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

为解决这些问题,福州市积极响应国家海绵城市建设号召,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工程建设。

二、福州海绵工程施工现状1. 政策支持与规划先行福州市政府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顺利实施。

例如,《福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7-2030年)》明确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空间布局和实施路径。

2. 工程建设全面推进福州市海绵城市工程建设涵盖了雨水收集利用、透水铺装、生态景观、城市绿化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工程案例:(1)雨水收集利用工程:在新建小区、公园、学校等场所,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绿化灌溉、景观用水等。

(2)透水铺装工程:在道路、广场、停车场等场所,推广使用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透水铺装材料,提高雨水渗透能力。

(3)生态景观工程:建设生态湿地、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生态景观,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4)城市绿化工程: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 技术创新与应用福州市在海绵城市工程建设中,积极探索技术创新,推广应用了一系列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例如,采用透水混凝土、透水砖等透水铺装材料,提高雨水渗透能力;利用生态湿地、雨水花园等生态景观,净化雨水水质;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实现海绵城市设施的智能化管理。

福州城市排污规划布局的水环境影响研究

福州城市排污规划布局的水环境影响研究

4 结 果与讨论
41 潮汐作用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 闽江 口属强潮陆相河 口 ,潮型 为正规半 日潮 ,每 日 潮汐有两个周期 ,每个周期历 时约1小 时5 分 ,其 中涨 2 0 潮约5 个小时 ,落潮7lH 1分 。闽江 口潮 区界和潮流界 z  ̄5 , 动力源予太平洋 的潮 波 ,原 闽江下游潮流界只到洪山左 桥 ,潮 区界只到侯官河段 。水 口电站建成 运行后 ,闽江 下游天然来砂量锐减 ,加之 河道无 序采砂 ,导致 了闽江 下游河床严重下切 ,水位大 幅度下迭 ,枯水期 潮流界从 洪山左桥 向上延伸至 闽侯鸿尾河段 ,潮区界从侯 官河段 —■ 圜蕊 冒 i 曰函● ■●湖 ■●■ 穗 ‘ 鼋 邕叠 ■_ j —露 黼 l J 】 向上延伸到闽清河段 ,整个 闽江下游取水 和排 污河段 均 受河 口潮汐控制 。 、 根 据高潮 、低潮 时刻和全 潮的预测 水动力 一 水质模
用逐 月算 术平 均值 作 为环境
本 底值 。



减 0 6
撼 0 4
图 2 排 污 口及 水 源 地 保 护 区位 置 示 意 图
图3 各 评 价 断 面 C OD 氨 氦 月 均值 变 化 趋 势 、
2 闽江福州段 水质现状 本研 究引用 福州市 城 区闽江南北港 3 个水 源地常规 3 水环境预测模型建立
为 零 ,u= 。 0
( 2)差 分 网格及 方程 离散 化

i’ : : \' ≯ g w 8 . 、 1

… … “ 。 。 一 ”
f ¨ { … ’ ’ 。 ” 。。
采 用 直 角 坐 标 系 下 B型 网 格 , 网 格 步 长 △s △x △v 2 m,At2 。 边 界 条 件 :竹歧 开 边 界 水 = = :5 =s

城市双修背景下福州旧城区空间重塑策略研究--以金鸡山南片区为例

城市双修背景下福州旧城区空间重塑策略研究--以金鸡山南片区为例

福 建 建 筑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2021年第01期总第271期No 01 • 2021Vol - 271城市双修背景下福州旧城区空间重塑策略研究----以金鸡山南片区为例陈晨(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福建福州350001)摘要:“城市双修”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城市更新发展的重要手段,是解决旧城发展矛盾问题的探索性规划实践。

基 此,以福州市旧城更新面临的矛盾问题为切入点,以福州金鸡山南片区为研究案例,整合融入城市设计手法,将城市双修的理念和方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城市空间重塑,提出以区域整体统筹为前提,以专项系统规划为基础,以城市设计要素 控制和开发建设控制为手段的空间重塑策略,构建纵向、横向交叉并行的技术框架的旧城区空间重塑的新技术思路。

关键词:城市双修;旧城区;城市更新;空间重塑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6135(2021)01 -0001 -05Research on Spatial Re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Fuzhou Old CityUnder the Background of $ UrUan Double Repair " ------Taking Jinjishan South Area at An ExampleCHEN Chen(Fuzhou Planning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 Fuzhou 350001)Abstract :H Urban double repaic" is an importani means of urban renewrl and developmeni undec the new normrl of China's economy & andis an exploratory planning practice te solve tie contradiction of olO city developmeni. Based on this ,thm paper takes tie contradiction of olOcity renewaV in Fuzhou at the breakthrough poini ,takes tUe south area of Jinjishan in Fuzhou at the research case ,inteerates the urban de- si )n techniques ,applieo the concept and methode of urban double repair te the specific urban space reconstruction & and puts forward the i ­dea of taking the reaionai overall planning as the premise & taking the special system planning as the basis & and taking the urban desicn ele ­ments control and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control as the core. It is a new technical idea te reconstruct the space of the olO urban areaby means of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cross parallel technical Oramework.KeyworUt :Urban double repair ; Old town ; Urban renewal ; Spacc remodelingo 引言经过40多年的城市建设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 发展水平已进入中高级阶段,开始了由增量发展向存量发展的转变。

福州市南台岛会展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福州市南台岛会展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附件5:福州市南台岛会展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简介一、区位及规划范围会展片区位于福州市仓山区南台岛东北部,规划范围东南至三环二期连接线、西南至福峡路、西至连江南路、东北临闽江,总面积12.19平方公里。

二、现状概况本片区整体地势较为平坦,区内小型山体主要为黄山,现状用地主要由居住用地、综合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工业及仓储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村庄建设用地及其他未建设用地组成,有浦下河、跃进河、龙津河、林浦河、港头河等河道从区内穿过,现状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面积约853.80公顷,非建设用地面积363.21公顷。

三、功能定位及规模1、功能定位本片区功能定位为以发展会展产业为核心,以会展文化和商务办公为主导功能,形成集会展文化、商务办公、创意研发、商业休闲、生活居住为一体的会展文化商务综合功能区。

2、规模(1)用地规模:本片区规划总面积1218.76公顷,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142.12公顷。

(2)人口规模:会展片区住宅用地可容纳总人口为15.5万人。

四、规划结构本区规划总体布局形成“一心一轴,一带五区”的规划结构。

■一心一轴一心:会展文化中心一轴:霞洲路城市发展轴■一带五区一带:滨江生态休闲景观带五区:会展商贸宜居片区、商务居住综合片区、生态休闲居住片区、创意产业片区、历史体验片区五、用地布局规划本片区在海峡会展中心周边、南江滨路及霞洲路沿线等区域重点布局城市文化展示、商务办公、商业休闲等服务功能,形成会展片区的核心公共服务区。

规划依托现有仓山科技园和盖山投资区,在保留现有企业的基础上引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功能,形成创意研发产业园区。

规划结合东南角黄山山体打造生态山地公园,周边以商业休闲和综合市场功能为主,沿福峡路和三环路打造城市门户形象窗口。

六、道路交通规划规划侧重于组团内集散道路的梳理、完善,以快速路为界,组团式路网格局,组团内采用方格网为主,环路为辅的路网格局。

福清市火车站专题一城市总体规划局部调整规划研究

福清市火车站专题一城市总体规划局部调整规划研究

专题研究报告之一城市总体规划局部调整规划研究1.1、城市总体规划局部调整的目的本次城市总体规划局部调整基于为推动火车站地区建设提供整体战略思路,是立足于福清市政府立场和区域竞争优势比较的城市空间发展策略的建议。

本次研究的性质为战略性研究,着重于核心的、关键的、控制性及创新性的问题研究,立足于与市政府规划局等部门的交流与互动,提高本次火车站周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1.2、规划思路本次规划从认识福清市建设发展历程和现状存在问题入手,结合前期相关规划研究,明确城市定位和城市发展战略的远景规划指导下,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积极、有序地推进城市的扩张,打造城市综合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并在此基础上对城市总体规划局部进行调整,作为火车站周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规划依据。

1.3、城市概况一、地理位置福清市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地处北纬25°18′一25°52′,东经119°03′一119°42′。

全境东西宽46.5公里,南北长53.5公里,陆地总面积为1518.2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911.5平方公里。

2005年末福清市进行中心城区行政区划调整,撤销音西、阳下、宏路、融城等3镇1街,析出海口镇8个村委会,整合设立玉屏、龙山、龙江、音西、宏路、石竹、阳下7个街道办事处。

调整后的市区总面积扩大10倍,达244.5平方公里,总人口45.8万人。

二、交通网络:福清市空、海、陆立体交通网络已初步形成。

空港运输,福清距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仅55公里:海上运输,江阴港区已对外国籍船舶开放,5万吨级一号泊位码头已于年初正式通航,二、三号泊位码头前期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四到十号泊位码头已经全部签约;此外,元洪开发区已建成3万吨级码头;铁路运输,福厦铁路(规划建设中)在城东由北向南行进,于原音西镇苍霞村设“福清站”;公路运输:福厦高速公路、324国道在城西南北贯穿,201省道沿市域岸线滨海而过。

福州轨道交通

福州轨道交通

福州轨道交通由9条线路组成,总体为“有环放射状”网络结构。

根据修编方案,9条轨道交通总里程338.12公里,设置车站215座,换乘站26座。

中心城区线网密度达0.62公里/平方公里。

其中1号线长28.8公里,计划2016年10月建成通车;2号线长26.5公里,计划2018年1月建成通车,形成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十字形构架骨架网。

3~9号线,2030年前完成建造。

技术“福州在建设地铁时,拟借鉴日本最先进技术。

”在2008年6月19日举行的6.18日本技术(福州)推介对接会上,福州市有关部门人士表示。

东京地铁公司董事濑野健助表示:“福州自然环境与东京很相似,城区内也有温泉地带。

我们这次到福州来推荐东京地铁先进技术,是打算为福州建设地铁时提供防震、防止噪声和振动、温泉地带的开挖、消减废弃物等方面最先进的技术支持。

”据悉,东京地铁公司建设工艺和施工技术都属于世界一流的。

世界上现有的3000多公里地铁,有1000多公里地铁采用日本地铁技术。

东京地铁株式会社(东京地铁)创建于1920年,是世界最大地铁公司。

目前东京市区有8条地铁线路在运营,线路长192公里,共172个站,每天输送约600万人次。

东京地铁公司在建设地铁时很重视废弃物的消减,防止噪声和振动,引入低公害车、低公害工程机械。

他们采用环保型车辆,能彻底进行车站垃圾的分类回收,使用过的车票100%再利用,车辆、自动检票机、照明荧光灯再利用;为防止环境污染,冷气装置的冷媒改为不破坏臭氧层的代替氟利昂。

为提高乘坐地铁时的舒适度,降低沿线的噪声和振动,采用长轨和防振枕木。

标志福州地铁标志以榕树为设计基本元素,加入“三山一水”的概念,使标志更加集中体现福州地域特色,具有强烈的识别性和认知度。

标志的色彩以代表榕树的“榕城绿”为标准色,体现了地铁绿色环保,快速便捷的视觉感受。

福州城市地铁有限责任公司于2009年1月正式成立,是福建省福州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企业,服务于福州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2012福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12福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福州市城市规划局编制●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二○○○年一月一日实施福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暂行)目录第一章总则 (3)第二章建设用地分类与适建范围 (4)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1)第四章建筑间距控制与建筑退让 (16)第五章市政公用设施控制 (25)第六章建筑高度控制 (35)第七章建筑绿地控制 (37)第八章建筑与城市环境控制 (39)第九章特别地区的补充规定 (43)第十章附则 (48)附录一术语、名词解释 (49)附录二计算规则 (51)附录三附表 (58)附录四建筑间距及退让图示 (69)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福州市城市规划管理,保证科学、合理、经济地利用土地,配置城市公共设施,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福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福州城市总体规划》及其他有关文件,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福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

第三条在福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建设项目用地面积超过20000㎡的,须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

用地面积在20000㎡(含20000㎡)以下的项目,需编制《建设用地总平面规划》、《综合管线工程总平面规划》和《竖向规划》。

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按已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执行。

尚无上述规划的,按分区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建设用地总平面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文件编制要求见表(一)。

第四条各类专业性用地建设项目应符合已颁布的其专业技术规范及本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建设用地分类与适建范围第五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加《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一、居住用地;二、公共设施用地;三、工业用地;四、仓储用地;五、对外交通用地;六、道路广场用地;七、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八、绿地;九、特殊用地;十、水域和其他用地。

09省中特理论研究中心课题最终成果简介:2009B153

09省中特理论研究中心课题最终成果简介:2009B153

项目名称:国家支持海西区建设背景下省会中心城市功能的优化与提升项目批准号:2009B0153课题类别: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年度重点项目课题负责人:林善炜立项时间:2009.8结项时间:2010.4项目最终成果简介一、研究的意义历经近30年磋商与努力,2008年12月15日,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全面启动,宣告两岸“大三通”时代来临,也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取得重大进展;2009年5月14日,《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实践5年之后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由地方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

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省会中心城市,将在海西区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本课题重点研究海西区建设背景下省会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功能转型及功能优化与提升,将为福州市政府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本课题围绕中心城市功能这个主线,正确把握国家关于支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若干重大决策,结合福州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社会文化特点、产业结构与布局以及城市腹地的经济状况和对台交往中所处的地位等情况,分析福州在海西区建设中发挥先行先试的城市功能。

(一)对福州城市功能进行历史性分析,纵向考察福州城市功能产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揭示福州城市功能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福州城市功能演化的趋势。

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实际应用的福州城市发展定位主要有两类。

第一类是经法定程序确定的,主要是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定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的奋斗目标;第二类是由地方党委和政府根据一个时期形势发展和中心工作的需要提出的发展定位、工作思路、工作要求等。

前者是起到指导和规范规划期内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在规划期内是固定的;后者主要是发挥振奋精神、统一思想,推动和服务中心工作,属工作方针性质,常常随着中心工作、形势发展的变化而做相应调整。

总体上看,这些城市发展功能定位由于经过认真科学严密的论证,定位基本准确,符合城市发展趋势,为福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空间发展框架,对推动福州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上新台阶有着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 目录 规划范围与层次 规划期限 规划指导思想 发展总目标 发展战略 市域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城市性质 城市规模 中心城区发展方向与空间布局 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置规划 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1、 规划范围与层次 市域:福州市行政区范围,面积11968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包括福州市区、长乐市、连江县和闽侯县南部11个乡镇(白沙镇、甘蔗街道、荆溪镇、鸿尾乡、竹岐乡、上街镇、南屿镇、祥谦镇、尚干镇、青口镇),以及永泰县葛岭镇、塘前乡,罗源县松山镇、碧里乡,规划区域面积4792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包括福州市5区(晋安区除寿山、日溪、宦溪),以及闽侯的荆溪镇、南屿镇、南通镇、尚干镇、祥谦镇、青口镇、上街镇和连江县的王官头镇,面积为1443平方公里。

2、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09-2020年,其中近期为2009-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并对2020年以后做远景展望。

、 规划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福州城市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加强福州与台湾的联系与合作,提升福州城市在区域中的战略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重点关注教育、文化、医疗、住房、社会福利、等设施规划布局,建设和谐城市,继承和发展福州城市文化特色,提高城市建设品质和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城市。

、 发展总目标 将福州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的中心城市、生活舒适的宜居城市、环境优美的山水城市、人文和谐的文化名城。

、 发展战略 区域协作策略:落实国家海西反战战略,强化榕台经济合作;加强福州与沿海及内陆的协作,提升海西的区域影响力;强化城市中心带动,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 经济发展策略:大力发展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高新技术、汽车及配件、临港产业和装备机械等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强化空港、海港带动,结合空港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结合江阴港、罗源湾港和松下港建设工业集中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和提升旅游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转型与提升。 社会和谐发展策略:加强社会公共服务配套,建立基本住房保障制度,完善社会福利保障机制,缩小城乡差距;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大对公共交通建设的投入;保障城市公共安全,建立资源供应与公共安全保障机制。

、 市域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1)市域人口规模与城镇化水平 2015年市域总人口为800万人,城镇人口为527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6%; 2020年市域总人口为890万人,城镇人口为642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2%。 (2)市域城镇中心体系 到2020年,福州市形成1个特大城市(福州中心城区)、2个大城市(福清市、平潭岛)、2个中等城市(长乐市、连江县)、4个小城市(闽清县、永泰县、罗源县、闽侯县)以及若干个小城镇,并构建“一主一区两副”的中心体系格局。其中,“一主”包括福州中心区域,长乐市区-滨海新城和连江,是中心城建设用地拓展的核心地区;“一区”即平潭综合实验区,在科学发展和两岸交流合作上先行先试,开发建设为两岸人民的共同家园;“两副”即福清市区,罗源县城2个副中心城市,福清市区是福州南翼的中心城市,罗源县城是福州北翼的中心城市。 (3)市域空间结构 市域规划形成“一区两翼,双轴多极”的空间结构体系: 一区:中心发展区,即城市规划区的范围,打破行政区划束缚,加强福州中心城区与闽侯、长乐、连江、永泰等城镇合作,充分利用中心城区内部城市资源、空港资源、海港资源和滨海资源,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城市地区,共同承担海西经济区中心城市功能。 两翼:南翼发展区和北翼发展区,“南翼”即福清和平潭,由福清的中心城区、元洪投资区(海口城头)、江阴工业集中区(江阴渔溪)、龙田高山、镜洋东张等新城以及平潭岛组成,南翼地区应充分利用丰富的港口资源条件,发展港口工业及其它临海重工业,建设成为福州市乃至全省的重要产业基地。平潭岛是科学发展和两岸交流先行先试综合实验区、海峡西岸经贸合作实验区,是海峡两岸合作的重要前沿和两岸人民的共同家园。“北翼”即罗源和连江部分地区,由环罗源湾地区的主要城镇,工业区及罗源县城组成,北翼地区应依托台商投资区扩区的载体优势发展成为以能源工业为主的临港工业基地。 双轴:沿海发展轴和沿江发展轴,沿海发展轴北起罗源湾,经可门,大官坂,长安,琅岐、长乐国际机场、海滨新城、元洪投资区到江阴港区,通过建设沿海大通道将这些功能区联为一体,形成滨海经济走廊,沿江发展轴以福州中心城区为起点,以闽江,乌龙江为依托,向西拓展至甘蔗、竹歧、闽侯等地区,向东发展至长安、琅岐和机场周边地区,重点发展城市公共服务、旅游服务等产业,推动市域山区和沿海地区联动发展。 多极:福州市其他经济增长极,包括永泰县城以及福州西部山区(主要指永泰、闽清、闽侯)的中心镇,永泰县城承担一定区域内服务中心和经济增长极功能,中心镇重点承担镇域及其相邻地区服务中心和产业集聚区功能。 (4)市域产业布局 市域形成江阴湾临港产业基地、罗源湾能源原材料产业基地、空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马尾-晋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松下港加工制造物流产业基地、玉田纺织物流产业基地、青口汽车产业基地、南屿-南通科学城科技研发产业基地、福清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共九大产业基地。 (5)市域城乡统筹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强化福州中心城区的中心地位,鼓励沿海地区城镇率先发展,形成中心城区与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推进福州各类工业园区的空间整合,鼓励沿海地区工业向工业集中区域聚集,山区污染工业逐步得到置换,实现城乡产业空间统筹健康发展;以公共交通为主题,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加强农村文教卫生和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社会差别;打破城乡分割的制度壁垒,逐步建立统一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重视城乡一体化规划,实现城乡各类资源的整合;形成城乡功能结构互补、城乡空间布局融合、城乡生态环境协调、城乡基础设施共享、城乡之间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社会服务统筹管理的统筹协调发展格局。

、 城市性质 福州城市性质为“福建省省会、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强化和突显“省会、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交通物流中心、商务商贸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文化教育中心、旅游会展中心)”三大城市职能。

、 城市规模 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368平方公里,人口规模控制在400万人, 人均建设用地92平方米。

、 中心城区发展方向与空间布局 中心城区的重点发展方向为“东扩、南进”。采取“结构开放、轴向发展、核心多极、服务沿江、工业沿海、生态渗透”的空间发展策略,形成“一区三轴八新城”的空间布局结构: “一区”:即一个中心区(三环以内区域),主要承担市级行政、文化、商贸服务等中心职能,强化八一七中轴线和闽江轴线两条公共设施服务带,以及北江滨商务中心、鳌峰洲金融街、会展岛等六个公建中心。 “三轴”:即传统城市服务轴、城市东扩发展轴、城市南进发展轴三条轴线。“传统城市服务轴”指沿八一七路、五一五四路一直延伸至南台岛的南北向传统轴线,承担商业服务、行政办公、文化体育等综合服务功能,未来跨越闽江延伸至乌龙江沿岸。“城市东扩发展轴”指承接传统城市服务轴向东部海滨延伸的区域发展,串联中心区、东部新城以及长乐城区、海滨新城,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区域服务产业轴。“城市南进发展轴”指承接传统城市服务轴向南部延伸的发展轴,串联中心区、科学城新城、以科技研发、创意产业发展为主的区域科技发展轴。 “八新城”:即东部新城、科学城、大学城、汽车城、马尾、新店、荆溪、亭江-琅岐八个新城,在八个新城分别培育新城中心。 中心城区划分为“优化整合区(中心区),重点拓展区(东部新城、上街大学城、南屿-南通科学城、青口汽车城)、改造提升区(马尾新城、新店新城)、适度开发区(荆溪、亭江-琅岐两个新城)”四个政策分区。

0、 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置规划 优先安排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规划提供用地保障;分级配置,组织公共服务中心,形成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的公共服务中心。规划形成“市级中心、新城中心”两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市级中心:以八一七路、五一-五四路南北轴线和闽江两岸东西轴线为核心,结合老城历史风貌的保护,保持和发扬传统特色,形成与商务、旅游、休闲相结合的辐射全省的商贸服务中心。 新城中心:分别为东部新城中心、科学城中心、大学城中心、汽车城中心、新店新城中心、马尾新城中心、荆溪新城中心、亭江-琅岐新城中心。

1、 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对外交通体系:构建由沿海交通走廊和内陆交通走廊构成的“T”字型区域快速运输通 道,优化铁路、公路、航空、内河、港口等各种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衔接,加强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完善机场、港口集疏运体系,形成以港口为龙头、机场为门户、铁路与公路运输为骨干、水运为补充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城市交通系统:规划形成与城市轴向发展相协调、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集约化运输导 向型交通发展模式。确立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主体地位,建设高效率、集约化、低能耗、低污染的公共运输系统;落实城市跨越式发展策略,优先建设“鼓台-仓山-东部新城“复合交通走廊内及跨江交通设施;针对老城区及城市各功能组团规划布局、发展目标、资源条件、交通特性及服务需求的不同,以不同的交通供给方式和不同的管理政策,塑造区域差别化的交通发展模式和交通发展环境。

12、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依据“两江润城、碧山环城、水链织城、青峰缀城“的规划理念,构筑”一环八楔、两带一网、十一山多园“的绿化系统结构,形成以点带线,以线连面,“点-线-面”结合的完善的绿化系统。 “一环八楔”:中心城区周边青山为屏障,构成福州中心城区外围的绿色生态环。“八楔”是从周边的绿色生态环沿金牛山、金鸡山、鼓山、清凉山、青芝山、旗山、五虎山等延伸的八条绿化廊道,形成楔状绿地,渗透入中心城区内部座位城市新城之间的绿带。 “两带一网”:以闽江、乌龙江两岸的滨江绿带形成贯穿中心城区的两条重要的绿化廊道。同时,结合中心城区内丰富的河网水系,形成沿白马河、晋安河、凤坂河、光明港、大樟溪等河流构建的滨水绿化网络。 “十一山多园”:中心城区内的乌山、于山、屏山、高盖山等作为城市主要的山林公园、以西湖公园、金鸡山公园、温泉公园、金山公园等三十个主要城市综合性公园构成城市公园绿地主体,形成山园相连。 中心城区规划的30处市级公园包括:西湖公园、温泉公园、乌山公园、于山公园、屏山公园、五一广场公园、左海公园、金牛山公园、西禅寺公园、茶亭公园、南公园、闽江公园(北)、闽江公园(南)、烟台山公园、金山公园、高盖山公园、城门山公园、清凉山公园、湿地公园、金鸡山公园、晋安河公园、光明港公园、动物园、儿童公园、鳝溪公园、天马山公园、船政文化主题公园、大学城公园、科学城滨水公园和汽车城公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