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

合集下载

最新版《重症肌无力管理国际共识指南:2020更新》

最新版《重症肌无力管理国际共识指南:2020更新》

最新版《重症肌无力管理国际共识指南:2020更新》2020年11月3日,神经病学杂志Neurology在线发表了《重症肌无力管理国际共识指南:2020更新》[1],这是继2016年发表首个重症肌无力管理国际共识指南后第一次更新。

让我们一起抢先看一下2020版共识指南的重点内容。

此次共识指南依旧由美国重症肌无力基金会(the Myasthenia Gravis Foundation of America,MGFA)任命的工作组专家来制定,与2016年指南制定时不同,此次工作组增加了一名来自南美的新成员。

新共识指南更新的推荐主题根据2013年以来发表的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治疗研究筛选出来。

工作组专家对各个主题进行了3轮匿名电子邮件投票,每项推荐内容均进行打分,满分9分。

其中,1-3分:不适当;4-6分:不确定;7-9分:适当。

因此这版指南中我们可以看到每项推荐内容后面均附有专家打分的中位数和范围。

本次指南更新的6个主题如下:胸腺切除眼肌型重症肌无力利妥昔单抗甲氨蝶呤伊库丽单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由于证据质量低,体育锻炼这一主题被排除了)我们将以问答的形式介绍各个主题的新增推荐意见,以便大家理解这些推荐意见背后的临床问题有更多认识和思考。

Q1:非胸腺瘤乙酰胆碱受体(AChR-Ab)阳性的全身型MG患者有必要切除胸腺吗?应该该选择哪种胸腺切除方式?AChR-Ab阴性或者其他抗体阳性的MG患者呢?指南对“胸腺切除”的推荐1a.年龄18-50岁的非胸腺瘤AChR-Ab阳性的全身型MG患者,应当在疾病早期考虑进行胸腺切除来改善临床结局,进而使免疫治疗需求和疾病恶化导致的住院需求最小化。

(中位评分:9,范围:2-9)1b.AChR-Ab阳性的全身型MG患者如果最开始的足量免疫抑制治疗无反应或者发生难以耐受的治疗副反应,强烈考虑胸腺切除术。

(中位评分:9,范围:5-9)2.MG患者进行胸腺切除是择期的,并且应当在患者稳定、安全的时候进行,因为术后的疼痛和机械因素可能限制呼吸功能。

免疫球蛋白联合利妥昔单抗对重症肌无力危象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免疫球蛋白联合利妥昔单抗对重症肌无力危象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doi:10.3969/j.issn.1009-4393.2021.01.045--临床研究--免疫球蛋白联合利妥昔单抗对重症肌无力危象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肖元媛(中铁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职工中心医院,辽宁辽阳111000)摘要: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联合利妥昔单抗对重症肌无力危象患者免疫功能的改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47例重症肌无力危象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23,免疫球蛋白联合泼尼松治疗)和观察组(n=24,免疫球蛋白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免疫功能、血清抗体水平的改变情况。

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IgA、IgE、IgG和IgM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AchR-Ab和Titin-Ab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免疫球蛋白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重症肌无力危象患者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免疫功能,利于调节血清抗体水平,促使患者获益。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免疫球蛋白;利妥昔单抗;免疫功能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系统疾病,由于患者自身抗体结合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可导致神经冲动无法传导至肌肉而导致体软弱无力,出现眼皮下垂、斜视、视力模糊、复视、苦笑容等临床症状,不仅影响运动系统,还可累及患者心脏功能[1]。

重症肌无力危象是指重症肌无力患者在病程中由于某种原因突发病情急剧恶化,出现呼吸困难,危及生命的危重现象[2]。

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免疫球蛋白联合利妥昔单抗对重症肌无力危象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47例重症肌无力危象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23,免疫球蛋白联合泼尼松治疗)和观察组(n=24,免疫球蛋白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

一文搞定常见重症肌无力严重程度量表

一文搞定常见重症肌无力严重程度量表

一文搞定常见重症肌无力严重程度量表肌无力肌肉量表(MMS)该量表由Gajdos等人研制,于1997年正式发表于神经病学年鉴杂志[4]。

需要注意的是,与其它量表相比,该量表无呼吸肌相关评估内容。

条目数:9个总分:0~100分病情评估:得分越高提示病情越轻重症肌无力绝对和相对评分法(ARS-MG)该量表为我国许贤豪教授设计,于1997年发表[5],现被用于《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2版,以及《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版。

量表分为绝对评分和相对评分两部分,其中相对评分为通过公式计算得出。

条目数:8个总分:0~60分病情评估:得分越高提示病情越重量表简评目前已有多种工具用于评价MG的严重程度,根据高翔等人的研究[6],上述4种严重程度量表信度和效度良好,均能可靠有效地评价MG的严重程度。

不同的量表特点和优势也有所差异,ARS-MG为我国自主设计,更适用于我国患者群体,但国外的量表同样有值得借鉴之处,临床上可根据评价内容、量表详略程度及使用目的做出选择。

在MG的量表研制方面,国内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期待未来能够诞生出更加适合于中国国情的量表[7]。

相关共识及指南下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2版《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版参考文献:[1] Penn A S, Sanders D B, Jaretzki A, et al. Myasthenia gravis: recommendations for clinical research standards[J].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 2000, 55(1):16-23.[2] 马铮, 蒋耀光, 王如文,等. 重症肌无力协会临床分型及定量评分的应用体会[J].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04, 20(2):89-92.[3] Burns T M, Conaway M, Sanders D B. The MG Composite: A valid and reliable outcome measure for myasthenia gravis.[J]. Neurology, 2010, 74(18):1434-1440.[4] Gajdos D P, Sylvie Chevret MD PhD, Bernard Clair M D, et al. Clinical trial of plasma exchange and high-dose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n myasthenia gravis[J]. Annals of Neurology, 1997, 41(6):789-96.[5] 王秀云, 许贤豪. 重症肌无力病人的临床绝对评分法和相对评分法[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7(2):87-90.[6] 高翔, 张栩, 杨欢,等. 重症肌无力严重程度量表的评价[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6,49(5):375-381.[7] 罗迪, 刘凤斌, 侯政昆. 国内外重症肌无力临床结局评价常用量表介绍与评价[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3, 39(4):249-253.。

重症肌无力管理国际共识指南2020更新版

重症肌无力管理国际共识指南2020更新版

重症肌无力管理国际共识指南2020更新版11月3日,神经病学杂志发布了《重症肌无力管理国际共识指南(2020更新版)》,该共识指南基于文献中的最新证据,对2016年《重症肌无力管理国际共识指南》的内容进行了更新。

旨在指导世界各地临床医生的重症肌无力管理策略。

对指南中的要点进行摘译,供大家学习。

2016年《重症肌无力管理国际共识指南》是首个的重症肌无力国际共识指南,发布之前医脉通也对其中的指南要点进行总结。

制定背景2013年10月,美国Myasthenia Gravis基金会任命了一个工作组来制定重症肌无力(MG)的治疗指南,并召集了一个由15名国际专家组成的小组。

RAND / UCLA适当性方法用于制定涉及七个治疗主题的共识性建议。

2019年2月,国际专家小组重新召集,并增加了一名南美代表成员。

该小组对所有先前的建议重新进行了审核,并根据近期文献对需要纳入或更新的主题制定了新的共识建议。

多达三回合的匿名电子邮件投票用于达成共识,并根据专家小组的意见对建议进行了修改。

指南更新的部分包括胸腺切除术;针对利妥昔单抗、依库丽单抗和甲氨蝶呤的使用以及眼型MG的早期免疫抑制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相关的MG提出了新的建议。

在本指南共识中,经过三轮投票后未能达成共识的建议被删除。

专家小组以9分制对每项建议进行评分(1-3:不适当,4-6:不确定,7-9:适当),以中位数和范围表示。

共识指南中的主要内容➤胸腺切除术推荐意见: 1a.对于年龄在18至50岁之间,非胸腺性,AChR-Ab+全身性MG患者,应在疾病早期考虑进行胸腺切除术,以改善临床结局并最大程度地降低免疫治疗的需求或住院率(中位数9,范围2-9)。

1b.如果AChR-Ab +全身性MG患者对最初的免疫疗法没有反应或该疗法产生无法忍受的副作用,则应强烈考虑进行胸腺切除术(中位数9,范围5-9)。

2. MG胸腺切除术是择期手术,应在患者稳定且安全(不会因术后疼痛和机械因素限制呼吸功能)的情况下进行(中位数9,范围9)。

《重症肌无力外科治疗中国临床专家共识》解读

《重症肌无力外科治疗中国临床专家共识》解读

㊀㊀刘宝东,医学博士㊂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㊂中国医药教育学会肺癌医学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胸外科分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肺癌防治分会常委,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肿瘤微创治疗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肺癌消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消融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肿瘤消融治疗技术专家组成员,北京胸外科专业委员会肺癌学组委员,北京医师协会介入放射专业医师分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议人,北京市科委生物医药和医疗卫生领域评审专家,北京市高级职称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㊂承担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课题,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论文20篇㊂牵头制定了‘影像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肺部肿瘤专家共识(2014版㊁2018版)“㊁Expertconsensusonimage⁃guidedradiofrequencyablationofpulmonarytumors:2015and2018editions㊁‘肺部小结节术前辅助定位技术专家共识(2019版)“㊁Expertconsensusworkshopreport:guidelinesforpreoperativeassistedlocalizationofsmallpulmonarynodules和‘重症肌无力外科治疗中国临床专家共识“㊂参与制定了‘热消融治疗原发性和转移性肺部肿瘤专家共识(2014版㊁2017版)“㊁‘热消融治疗肺部亚实性结节专家共识(2021年版)“㊁‘影像引导下热消融治疗原发性和转移性肺部肿瘤临床实践指南(2021年版)“㊁Clinicalpracticeguidelinesonimage⁃guidedthermalablationofprimaryandmetastaticlungtumors(2022edition)㊁‘多原发早期肺癌诊疗专家共识“㊁‘2022纵隔及胸壁肿瘤围手术期及全程化综合诊治中国专家共识“㊂主译‘微创胸外科手术学图谱“(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4年),主编‘肺癌射频消融治疗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年)和‘CT引导下肺部肿瘤热消融图谱“(中南大学出版社,2019年)㊂获实用新型专利8项㊂㊀㊀[摘要]㊀‘重症肌无力外科治疗中国临床专家共识“于2022年发表㊂该文围绕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分型㊁手术基础㊁术前准备㊁手术适应证㊁手术方式和疗效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解读㊂㊀㊀[关键词]㊀重症肌无力;㊀外科治疗;㊀专家共识;㊀解读㊀㊀[中图分类号]㊀R746 1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文章编号]㊀1674-3806(2023)06-0531-05㊀㊀doi:10.3969/j.issn.1674-3806.2023.06.01ChineseClinicalExpertConsensusonSurgicalTreatmentofMyastheniaGravis:aninterpretation㊀LIUBao⁃dong.DepartmentofThoracicSurgery,XuanwuHospital,CapitalMedicalUniversity,Beijing100053,China㊀㊀[Abstract]㊀ChineseClinicalExpertConsensusonSurgicalTreatmentofMyastheniaGraviswaspublishedin2022.Thispaperfocusesontheclinicalclassification,surgicalbasis,preoperativepreparation,surgicalindications,surgicalmethodsandtherapeuticevaluationofmyastheniagravis.㊀㊀[Keywords]㊀Myastheniagravis;㊀Surgicaltreatment;㊀Expertconsensus;㊀Interpretation㊀㊀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gravis,MG)是一种由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etylcholinereceptorantibody,AchR⁃Ab)介导,细胞免疫依赖,补体参与,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引起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出现骨骼肌收缩无力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㊂已知80%以上的MG患者表现为胸腺增生或胸腺瘤,其中15% 30%为胸腺瘤[1⁃2]㊂基于MG与胸腺异常的密切关系,Blalock等[3]于1936年5月26日为1例㊃135㊃㊀㊀中国临床新医学㊀2023年㊀6月㊀第16卷㊀第6期21岁MG女性患者正中开胸切除了胸腺囊肿,1944年又对没有胸腺瘤的MG患者行胸腺扩大切除术,MG症状明显缓解㊂从此,胸腺扩大切除术成为治疗MG较为有效的方法㊂Cataneo等[4]2018年的Meta分析中,17项回顾性研究提示手术组缓解率是药物治疗组的2 34倍,4项回顾性配对研究提示手术组缓解率是药物治疗组的4倍㊂2005年Newsom⁃Davis等[5⁃6]组织了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比较手术和单纯用药(强的松)治疗非胸腺瘤MG的远期疗效,证明非胸腺瘤MG患者胸腺切除术后3年症状改善㊂由此,胸腺切除术已成为治疗MG的首选方案㊂近年来,关于MG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比如血清抗体㊁微创外科手术等,目前尽管得到欧洲指南(2014)㊁英国指南(2015)㊁中国指南(2015)㊁国际指南(2016)㊁德国指南(2016)和日本指南(2018)等的推荐[1,7⁃11],但是在胸腺切除术相关的适应证㊁手术时机㊁手术方式㊁术后处理等方面还存在争议,因此有必要达成共识㊂鉴此,由中国重症肌无力联盟柳阳春教授和刘宝东教授动议,谭群友㊁刘宝东等教授执笔,经过2年多的文献复习和准备,完成了初稿,并通过组织相关专家反复线上讨论㊁线下函审等方式,达成并发表了‘重症肌无力外科治疗中国临床专家共识“[12]㊂据此,本文对MG的临床分型㊁手术基础㊁术前准备㊁手术适应证㊁手术方式和疗效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解读㊂1㊀临床分型目前临床常用的MG分型有改良Osserman和Genkins分型㊁美国重症肌无力基金会(MyastheniaGravisFoundationofAmerica,MGFA)分型和MGFA的MG量化评分(QuantitativeMyastheniaGravis,QMG)[13]㊂前两者的分型侧重肌群受累范围程度,简单直观,易操作,但是缺少血清抗体和胸腺影像改变的评估;后者对肌群受累程度进行评价,过程繁琐,准确性也存在一定问题㊂因此有必要制定一个包括症状(symptom)分型㊁影像(imaging)分型和抗体(antibody)分型的一揽子外科分型系统(SIA分型系统),指导外科临床工作,比如手术风险评估等㊂其中症状分型需要结合部位[如肌群(动态的眼肌/四肢肌/咽喉肌/呼吸肌变化)]㊁程度(轻/中/重评分量表)和时间[如急性(6个月内)/迟发(2年以上)]等;影像分型将胸腺分为正常/萎缩㊁增生㊁肿瘤/囊肿等;抗体分型包括AchR⁃Ab阳性㊁抗横纹肌抗体[包括肌肉特异性酪氨酸激酶抗体(muscle⁃specifictyrosinekinaseantibody,MuSK⁃Ab)]阳性㊁兰尼碱受体抗体(ryanodinereceptorantibody,RyR⁃Ab)和肌联蛋白抗体(Titinantibody,Titin⁃Ab)阳性,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4抗体(anti⁃lipoproteinreceptor⁃relatedprotein4antibody,LRP4⁃Ab)阳性和抗体阴性等㊂2㊀手术基础2 1㊀解剖学基础㊀(1)正常胸腺:胸腺位于颈根部和前上纵隔,大小㊁形态和分布差异较大,一般为左右两叶㊂在新生儿及幼儿时期较大,为10 15g,性成熟期达到最大为25 40g,以后则开始萎缩㊂(2)胸腺分布:由于胸腺复杂的迁移方式导致了异位胸腺的广泛分布㊂正常部位的胸腺和异位胸腺组织可广泛分布于前纵隔㊁后纵隔㊁颈部甚至腹部,尤其是颈根部和前上纵隔㊂故理论上讲,完全清除异位胸腺组织是外科技术难以达到的,所谓胸腺扩大切除都是相对的㊂这也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手术后仍有约20%的患者病情未能缓解,以及各种术式疗效无明显差异[14⁃16]㊂2 2㊀免疫学基础㊀(1)免疫器官:手术可能去除了启动自身免疫的胸腺肌样细胞表面的乙酰胆碱受体抗原(acetylcholinereceptorantigen,AchR⁃Ag),去除了胸腺生发中心AchR⁃Ag致敏的T细胞和分泌AchR⁃Ab的B细胞,切除了胸腺素的来源及可能异位脂肪组织的胸腺㊂(2)动态变化:早期胸腺分泌AchR⁃Ab的B细胞被切除,血AchR⁃Ab滴度下降,临床症状明显好转㊂中期由于血AchR⁃Ab滴度下降,通过反馈,约1周时间,周围血B细胞合成AchR⁃Ab增加,而症状加重㊂后期定位于二级淋巴器官内(如肝㊁脾㊁淋巴结等)的T淋巴细胞可长时间进行自身免疫反应,只有当这些细胞衰亡后自身免疫反应才消失,这也可以部分解释手术后需要长期(2 4年)服药的原因,5年后有效率为70% 90%㊂3㊀术前准备3 1㊀术前检查㊀(1)免疫学检查:包括AchR⁃Ab㊁MuSK⁃Ab㊁RyR⁃Ab㊁Titin⁃Ab㊁LRP4⁃Ab㊂(2)神经电生理检查:包括低频重复电刺激(repetitivenervestimu⁃lation,RNS)和单纤维肌电图(singlefiberelectromyo⁃graphy,SFEMG)㊂(3)影像学检查:胸部CT检查以明确有无胸腺瘤存在㊂3 2㊀药物调整㊀术前应调整抗胆碱酯酶药物至最小用量,达到最轻微表现状态(minimalmanifestationstatus,MMS)㊂患者症状最轻㊁用药量最少㊁病情最稳定时及早手术㊂MG症状严重的患者,即使高度怀疑恶性胸腺瘤,也需要先药物治疗,如丙种球蛋白㊃235㊃ChineseJournalofNewClinicalMedicine,June2023,Volume16,Number6㊀㊀冲击等,待病情改善㊁稳定后再行手术治疗,这有助于减少㊁防止手术后发生肌无力危象㊂需要紧急手术的患者,为防止患者手术后出现肌无力危象,术前可予丙种球蛋白等药物㊂4㊀手术适应证4 1㊀AchR⁃Ab(+)MG患者㊀(1)18岁以上伴有胸腺增生,特别是全身型合并AchR⁃Ab(+)的MG患者㊂(2)18岁及以下全身型AchR⁃Ab(+)MG青少年和儿童,对胆碱酯酶抑制剂及免疫治疗效果不理想㊂欧洲指南㊁英国指南和国际指南均指出,是激素而不是胸腺切除手术对患儿的生长发育有影响[1,7⁃8]㊂(3)AchR⁃Ab(-)全身型MG患者对症及免疫治疗不满意㊂(4)MuSK⁃Ab(+)MG患者对激素和血浆置换治疗反应好,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效果反应差,对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反应也不佳[5⁃6]㊂研究表明,MuSK⁃Ab(+)㊁LRP4⁃Ab(+)非胸腺瘤MG患者不适合胸腺切除术[7]㊂4 2㊀合并胸腺瘤患者㊀(1)尽早行胸腺切除术,可以降低胸腺肿瘤浸润和扩散的风险㊂(2)未完全切除的胸腺瘤术后应予放疗和化疗㊂4 3㊀眼肌型MG患者㊀目前胆碱酯酶抑制剂仍是眼肌型MG患者的首选治疗手段㊂糖皮质激素和胆碱酯酶抑制剂能较好地控制疾病并能减少其转化为全身型的风险㊂2014年欧洲神经病学联盟制定的眼肌型MG治疗指南不建议将胸腺切除术作为眼肌型MG的一线治疗手段,但在药物治疗失败时应考虑采用[3]㊂一些回顾性研究显示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Ⅰ型MG优于单纯药物治疗,改善率能达到84 6%[17⁃18]㊂5㊀手术方式为便于前瞻性研究,MGFA于1997年对MG进行了重新分类,并将手术方法概括为4大类共7种[19]㊂5 1㊀经颈部胸腺切除术(T1a㊁b)㊀1960年Crile重新推广经颈部胸腺切除术㊂同年,Cooper报道使用自制的胸骨牵开器用于经颈部胸腺切除术㊂(1)T1a:清除胸腺组织40% 50%㊂优点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和死亡率低㊂但此法手术技术要求高,出血危险性大,难以清除胸腺下极,易残留纵隔内胸腺组织,手术效果欠佳,故目前此种手术方式已被放弃[20⁃21]㊂(2)T1b:Cooper等[22⁃23]使用自制的特殊拉钩牵开胸骨,可改善纵隔的暴露,施行了扩大经颈胸腺切除术(T1b),能够清除75% 80%的胸腺组织,手术有效率明显提高㊂(3)衍生:包括纵隔镜㊁部分胸骨劈开㊁影像辅助经颈切口㊁经颈联合剑突下切口等[24⁃26]㊂5 2㊀经胸腔镜胸腺切除术(T2a㊁b)㊀1993年Sugar⁃baker[27]和Coosemans[28]分别报道了胸腺切除术,切除范围包括胸腺本体㊁包膜囊外的纵隔分叶及相邻的脂肪组织㊂(1)T2a:一般只清除单侧胸腔(左侧或右侧)的胸腺和纵隔脂肪,清除80% 85%的胸腺组织㊂一般不清除纵隔胸膜和心包前脂肪㊂其具有创伤小㊁术后疼痛轻㊁并发症少㊁住院时间短和美容等优点㊂缺点是手术需要单肺通气,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难以承受,肿块与周围组织明显浸润或胸腺粘连将增加手术难度,使手术时间延长[29⁃31]㊂2017年的一篇Meta分析认为,在并发症㊁住院时间或长期症状缓解方面,无论是左侧入路还是右侧入路,结果都无显著差异㊂但左侧入路手术损伤无名静脉的风险较高,所以临床多采用右侧入路[32]㊂(2)T2b:1994年Novellino等[33]为解决单侧入路暴露上极和切除对侧心包膈脂肪垫的技术难点,首次提出了双侧入路手术方式㊂经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video⁃assistedtho⁃racoscopicextendedthymectomy,VATET)一般是双侧探查,常规清除胸腺和胸腺周围脂肪,清扫上腔⁃左无名静脉后区域的脂肪组织,清扫双侧膈神经后㊁左肺门㊁主肺动脉窗脂肪组织,清扫心包心膈角周围脂肪组织;加颈部切口以清扫颈部气管前筋膜㊁甲状腺下极等处的脂肪组织[34⁃35]㊂(3)衍生:机器人辅助胸腔镜胸腺切除术㊁剑突下胸腔镜胸腺切除术㊁胸骨下纵隔镜手术等[36⁃40]㊂5 3㊀经胸骨胸腺切除术(T3a㊁b)㊀(1)T3a:由Blalock开创的经胸骨正中劈开胸腺切除术,清除胸腺和脂肪组织70% 80%,目前已经弃用㊂(2)T3b:Masaoka等[41]采用经胸骨正中劈开扩大的胸腺切除术,胸腺暴露好,能完整地切除胸腺,清除前纵隔所有脂肪组织,清除胸腺和脂肪组织85% 95%㊂优点是手术野显露好,操作方便,目前仍然是大多数胸外科医师常用的手术方法㊂但该术式创伤大,切口长,破坏了胸廓及胸骨的完整性,术后恢复时间长,且可能在颈部残留少量胸腺组织和损伤喉返神经或膈神经㊂5 4㊀经胸骨联合颈部切除术(T4)㊀Jaretzki等[14]研究发现胸腺广泛分布于颈及纵隔,故倡导 最大的 胸腺切除术(颈⁃胸联合切口,命名为Maximal)㊂该手术胸腺组织切除率达98% 100%,有效率为72% 95%,被认为是治疗MG的标准手术方式㊂按照整块切除原则(en⁃bloc原则)清除,切除范围包括胸腺㊁颈⁃纵隔胸腺组织㊁颈⁃纵隔脂肪组织㊁两侧纵隔胸膜㊁心包前脂肪组织等㊂术中注意保护喉返神经㊁膈神经㊁迷走神经[42]㊂6㊀疗效评价6 1㊀术后肌无力危象㊀术后发生肌无力危象的MG㊃335㊃㊀㊀中国临床新医学㊀2023年㊀6月㊀第16卷㊀第6期患者,须满足以下条件:术后机械通气支持时间>48h;或拔除气管插管后突然发生呼吸衰竭且必须再次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者㊂主要表现为呼吸肌无力㊁痰液或支气管分泌物增多导致的气道堵塞所引起的呼吸衰竭[43⁃44]㊂6 2㊀术后转归㊀(1)波动期(3 3月):表现为一过性显效型㊁短期不变型和一过性恶化型㊂(2)不稳定恢复期(5个月 3年8个月,平均1年8个月)㊂(3)稳定恢复期㊂6 3㊀评价标准㊀国际指南指出,至少达到MG治疗后状态(post⁃interventionstatus,PIS)评估中的MMS,同时不伴有药物不良反应或伴有不超过不良反应分级(commonterminologycriteriaforadverseevents,CTCAE)1级的不良反应㊂MMS是指无MG症状或功能受限,检查可发现某些肌肉轻微无力,否则即达到缓解标准㊂缓解:指患者无MG症状或体征,可有眼睑闭合无力,但仔细检查无其他肌肉无力㊂如患者需每天口服胆碱酯酶抑制剂溴吡斯的明维持症状改善,则不属于缓解㊂总之,MG的外科治疗已经得到临床广泛认可,但是究竟哪些患者能够从手术中获益,哪些患者在术后可能发生肌无力危象,如何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等,尚需要进一步研究㊂参考文献[1]SandersDB,WolfeGI,BenatarM,etal.Internationalconsensusguid⁃anceformanagementofmyastheniagravis:executivesummary[J].Neurology,2016,87(4):419-425.[2]BinksS,VincentA,PalaceJ.Myastheniagravis:aclinical⁃immunologicalupdate[J].JNeurol,2016,263(4):826-834.[3]BlalockA,MasonMF,MorganHJ,etal.Myastheniagravisandtumorsofthethymusregion:reportofacaseinwhichthetumorwasremoved[J].AnnSurg,1939,110(4):544-561.[4]CataneoAJM,FelisbertoGJr,CataneoDC.Thymectomyinnonthy⁃momatousmyastheniagravis 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J].OrphanetJRareDis,2018,13(1):99.[5]Newsom⁃DavisJ,CutterG,WolfeGI,etal.Statusofthethymectomytrialfornonthymomatousmyastheniagravispatientsreceivingpredni⁃sone[J].AnnNYAcadSci,2008,1132:344-347.[6]WolfeGI,KaminskiHJ,AbanIB,etal.Randomizedtrialofthymectomyinmyastheniagravis[J].NEnglJMed,2016,375(6):511-522.[7]KertyE,ElsaisA,ArgovZ,etal.EFNS/ENSGuidelinesforthetreat⁃mentofocularmyasthenia[J].EurJNeurol,2014,21(5):687-693.[8]SussmanJ,FarrugiaME,MaddisonP,etal.Myastheniagravis:Asso⁃ciationofBritishNeurologistsᶄmanagementguidelines[J].PractNeurol,2015,15(3):199-206.[9]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学分会.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11):934-940.[10]MelzerN,RuckT,FuhrP,etal.Clinicalfeatures,pathogenesis,andtreatmentofmyastheniagravis:asupplementtotheGuidelinesoftheGermanNeurologicalSociety[J].JNeurol,2016,263(8):1473-1494.[11]MuraiH,UtsugisawaK,NaganeY,etal.RationalefortheclinicalguidelinesformyastheniagravisinJapan[J].AnnNYAcadSci,2018,1413(1):35-40.[12]谭群友,陶绍霖,刘宝东,等.重症肌无力外科治疗中国临床专家共识[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22,29(5):529-541.[13]JaretzkiA3rd,BarohnRJ,ErnstoffRM,etal.Myastheniagravis:recommendationsforclinicalresearchstandards.TaskForceoftheMedicalScientificAdvisoryBoardoftheMyastheniaGravisFounda⁃tionofAmerica[J].Neurology,2000,55(1):16-23.[14]JaretzkiA3rd,PennAS,YoungerDS,etal. Maximal thymectomyformyastheniagravis.Results[J].JThoracCardiovascSurg,1988,95(5):747-757.[15]AshourM.Prevalenceofectopicthymictissueinmyastheniagravisanditsclinicalsignificance[J].JThoracCardiovascSurg,1995,109(4):632-635.[16]Klimek⁃PiotrowskaW,MiziaE,KuzdzałJ,etal.Ectopicthymictissueinthemediastinum:limitationsfortheoperativetreatmentofmyastheniagravis[J].EurJCardiothoracSurg,2012,42(1):61-65.[17]MineoTC,AmbrogiV.OutcomesafterthymectomyinclassⅠmyas⁃theniagravis[J].JThoracCardiovascSurg,2013,145(5):1319-1324.[18]TakanamiI,AbikoT,KoizumiS.Therapeuticoutcomesinthymec⁃tomiedpatientswithmyastheniagravis[J].AnnThoracCardiovascSurg,2009,15(6):373-377.[19]JaretzkiA3rd,BarohnRJ,ErnstoffRM,etal.Myastheniagravis:recommendationsforclinicalresearchstandards.TaskForceoftheMedicalScientificAdvisoryBoardoftheMyastheniaGravisFounda⁃tionofAmerica[J].AnnThoracSurg,2000,70(1):327-334.[20]KirschnerPA,OssermanKE,KarkAE.Studiesinmyastheniagravis.Transcervicaltotalthymectomy[J].JAMA,1969,209(6):906-910.[21]PapatestasAE,GenkinsG,KornfeldP,etal.Effectsofthymectomyinmyastheniagravis[J].AnnSurg,1987,206(1):79-88.[22]CooperJD,Al⁃JilaihawaAN,PearsonFG,etal.Animprovedtech⁃niquetofacilitatetranscervicalthymectomyformyastheniagravis[J].AnnThoracSurg,1988,45(3):242-247.[23]KhichaSG,KaiserLR,ShragerJB.Extendedtranscervicalthymec⁃tomyinthetreatmentofmyastheniagravis[J].AnnNYAcadSci,2008,1132:336-343.[24]dePerrotM,BrilV,McRaeK,etal.Impactofminimallyinvasivetrans⁃cervicalthymectomyonoutcomeinpatientswithmyastheniagravis[J].EurJCardiothoracSurg,2003,24(5):677-683.[25]BramisJ,DiamantisT,TsigrisC,etal.Video⁃assistedtranscervical㊃435㊃ChineseJournalofNewClinicalMedicine,June2023,Volume16,Number6㊀㊀thymectomy[J].SurgEndosc,2004,18(10):1535-1538.[26]ZielińskiM,KuzdzałJ,SzlubowskiA,etal.Transcervical⁃subxiphoid⁃videothoracoscopic maximal thymectomy operativetechniqueandearlyresults[J].AnnThoracSurg,2004,78(2):404,409-410.[27]SugarbakerDJ.Thoracoscopyinthemanagementofanteriormedi⁃astinalmasses[J].AnnThoracSurg,1993,56(3):653-656.[28]CoosemansW,LerutTE,VanRaemdonckDE.Thoracoscopicsur⁃gery:theBelgianexperience[J].AnnThoracSurg,1993,56(3):721-730.[29]RoviaroG,RebuffatC,VaroliF,etal.Videothoracoscopicexcisionofmediastinalmasses:indicationsandtechnique[J].AnnThoracSurg,1994,58(6):1679-1684.[30]YimAP,KayRL,HoJK.Video⁃assistedthoracoscopicthymectomyformyastheniagravis[J].Chest,1995,108(5):1440-1443.[31]MackMJ,LandreneauRJ,YimAP,etal.Resultsofvideo⁃assistedthymectomyinpatientswithmyastheniagravis[J].JThoracCard⁃iovascSurg,1996,112(5):1352-1360.[32]ElsayedHH,GamalM,RaslanS,etal.Video⁃assistedthoraco⁃scopicthymectomyfornon⁃thymomatousmyastheniagravis:aright⁃sidedorleft⁃sidedapproach?[J].InteractCardiovascThoracSurg,2017,25(4):651-653.[33]NovellinoL,LongoniM,SpinelliL,etal. Extended thymectomy,withoutsternotomy,performedbycervicotomyandthoracoscopictech⁃niqueinthetreatmentofmyastheniagravis[J].IntSurg,1994,79(4):378-381.[34]PompeoE,TacconiF,MassaR,etal.Long⁃termoutcomeofthora⁃coscopicextendedthymectomyfornonthymomatousmyastheniagravis[J].EurJCardiothoracSurg,2009,36(1):164-169.[35]MantegazzaR,BaggiF,BernasconiP,etal.Video⁃assistedthora⁃coscopicextendedthymectomyandextendedtranssternalthymectomy(T⁃3b)innon⁃thymomatousmyastheniagravispatients:remissionafter6yearsoffollow⁃up[J].JNeurolSci,2003,212(1⁃2):31-36.[36]ReaF,BortolottiL,GirardiR,etal.Thoracoscopicthymectomywiththe daVinci surgicalsysteminpatientwithmyastheniagravis[J].InteractCardiovascThoracSurg,2003,2(1):70-72.[37]AshtonRCJr,McGinnisKM,ConneryCP,etal.Totallyendoscopicroboticthymectomyformyastheniagravis[J].AnnThoracSurg,2003,75(2):569-571.[38]HsuCP,ChuangCY,HsuNY,etal.Comparisonbetweentherightsideandsubxiphoidbilateralapproachesinperformingvideo⁃assistedthoracoscopicextendedthymectomyformyastheniagravis[J].SurgEndosc,2004,18(5):821-824.[39]UchiyamaA,ShimizuS,MuraiH,etal.Infrasternalmediastinoscopicthymectomyinmyastheniagravis:surgicalresultsin23patients[J].AnnThoracSurg,2001,72(6):1902-1905.[40]WuL,LinL,LiuM,etal.Subxiphoiduniportalthoracoscopicextendedthymectomy[J].JThoracDis,2015,7(9):1658-1660.[41]MasaokaA,YamakawaY,NiwaH,etal.Extendedthymectomyformyastheniagravispatients:a20⁃yearreview[J].AnnThoracSurg,1996,62(3):853-859.[42]BulkleyGB,BassKN,StephensonGR,etal.Extendedcervicomedi⁃astinalthymectomyintheintegratedmanagementofmyastheniagravis[J].AnnSurg,1997,226(3):324-335.[43]刘㊀刚,刘双林,王美菊,等.机械通气困难撤机/延迟撤机的病理生理学因素与解决策略[J].中国临床新医学,2021,14(4):329-332.[44]刘宝东,张㊀毅,苏㊀雷,等.重症肌无力术后发生肌无力危象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20,27(2):195-198.[收稿日期㊀2023-01-18][本文编辑㊀吕文娟㊀余㊀军]本文引用格式刘宝东.‘重症肌无力外科治疗中国临床专家共识“解读[J].中国临床新医学,2023,16(6):531-535.㊃535㊃㊀㊀中国临床新医学㊀2023年㊀6月㊀第16卷㊀第6期。

重症肌无力病例分析

重症肌无力病例分析

突然出现血氧下降到测不 出,血压下降至86/50mmHg; 为进一步治疗入我院急诊, 并收入神经内科。
2012.8
2013.4
13.8.14
13.8.20
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睑下垂,上
出现吞咽苦难,四肢无力较前加重,
抬无力,“晨轻暮重”,在当地
医院未诊断重症肌无力。
此时诊断为“重症肌无力、肺内感染”,
是医院肺部感染的最主要发病因素。重症患者常应用多种药物,容易 破坏口腔内各种微生物间的平衡,导致口腔内的耐药菌大量繁殖。 结合该患者自身状态:该患者为肌无力患者,呼吸肌力及咳嗽反射均 减弱,呼吸道清除障碍易造成口咽部分泌物的吸入。 胃液PH值改变及细菌定值 胃液PH为0.9-1.5时有潜在的杀菌能力,当PH>4时,细菌等病原菌可大 量生长;长期卧床的患者为预防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的发生,通常使 用抑酸剂,减轻H+对胃黏膜的损害,但同时又引起胃内环境的碱化, PH值升高,胃酸杀菌能力减弱,反流入呼吸道。 结合该患者:本患者亦使用抑酸剂-泮托拉唑钠粉针。
2013-8-30(D10)
为防止声门肿导致窒息,或引起呛咳误吸,气道痉挛 患者拔除气管插管后无呼吸困难,上眼睑上抬有力,无咳嗽和发热; 给予:地塞米松10mg 静推 及氨茶碱 0.25g 生命体征平稳,病情平稳,故上级医师指示可搬入普通病房继续巩固治疗。 请麻醉科协助拔管
3
小结
目前MG的免疫治疗疗效显著,其主要的局限性是各种治疗方法 的副作用: 胆碱酯酶抑制剂:增加呼吸道粘液;长期大量应用会促进AchR 的破坏,使肌无力症状越来越重(该患者不排除为此类情况) 激素类:胃溃疡、抵抗力下降,引起感染等; 故今后针对MG的新治疗目标应研究开发出高特异性的免疫抑制剂, 只减少AchR抗体的产生而无其它免疫抑制作用。从根本上解决 Ach的传递障碍,恢复肌肉的收缩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重症肌无力危象前状态管理专家共识

重症肌无力危象前状态管理专家共识

重症肌无力危象前状态管理专家共识(2024) 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神经-肌肉接头疾病,肌无力危象(MC)是MG患者的最严重状态,显著增加患者死亡风险和疾病负担,如能及时识别和干预MG危象前状态,阻止疾病向MC进展,其临床意义重大。

然而MG危象前状态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对其治疗管理亦缺乏高级别证据。

为此,中国MG协作组专家基于新近研究结果和临床实践经验,经过反复讨论,围绕MG危象前状态的早期识别、诊断标准、治疗干预及随访管理等形成共识,以期为临床改善MG危象前状态的管理及预后提供参考。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神经-肌肉接头疾病,由针对乙酰胆碱受体、肌肉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酶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4等跨膜蛋白的自身抗体影响NMJ 突触传递所致。

肌无力危象是MG患者最严重的临床状态,以进行性呼吸困难而需要依赖呼吸支持为临床特点。

MC是MG 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有创通气比例可高达61.5%,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为31 d,MC患者在院病死率达5%~10%,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

1危象前状态的判定标准及“预警征”1.1 危象前状态的判定标准患者在短期内(≤2周)出现延髓肌或呼吸肌相关症状明显进展;且符合MGFA Ⅳb或MG定量评分延髓肌单项评分为3分或呼吸肌评分2分,或延髓肌+呼吸肌评分≥4分。

1.2 出现危象前状态的“预警征”根据临床经验和共识,一些临床迹象提示MG患者具有进展为危象前状态的可能,可称为“预警征”。

MG患者若在2周内出现以下症状的新发或急性加重,则可视为危象前状态的“预警征”,见表1。

推荐意见1:MG危象前状态的诊断应同时满足2项:①延髓肌或呼吸肌相关症状快速进展(≤2周);②MGFA分型Ⅳb,或QMG评分延髓肌单项评分为3分或呼吸肌评分2分,或延髓肌+呼吸肌评分≥4分。

推荐意见2:出现危象前状态“预警征”的患者需接受严密评估与监测,包括生命体征、常规吞咽功能(如洼田饮水试验,等)及呼吸功能评估(单次呼吸试验、指脉氧饱和度、肺活量,等)、MG日常生活活动评分或QMG评分、血气分析,等。

重症肌无力个案

重症肌无力个案
一例重症肌无力伴肺炎的 急救护理
1
内容
前言
• 认识重症肌无力
• 病例介绍 • 抢救过程 • 抗生素应用
病例 拓展
3
重症肌无力
Myasthenia gravis(MG) 一种由乙酰胆碱受体 (AchR-Ab)介导的,细胞 免疫依赖及补体参与的累 及肌肉突触后膜,引起神 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出 现骨骼肌收缩无力的获得 性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极 少部分MG患者由抗MuSK抗体、抗LRP4抗体 介导。
14
护理诊断
清理呼吸道无效:与气管支气管分泌物增 加、肌无力有关 体温过高:与肺部感染有关 生活自理缺陷:与运动障碍、语言障碍有 关 恐惧:与肌无力或害怕气管插管有关 潜在并发症:MG危象、感染性休克
15
急救措施
(Ventination)保持呼吸道通畅:无创呼吸机辅助 呼吸,鼓励患者深呼吸及咳嗽,及时清除口鼻分 泌物,吸氧,雾化稀释痰液,必要时气管插管。 (Infusion)建立静脉通道:注意用药的观察,按时 服用吡啶斯的明,及时观察药物的作用及副反应。 (Pulsation)病情监护:注意呼吸频率及节律变化, 有无呼吸困难加重,发绀,咳嗽无力,腹痛,瞳 孔变化,出汗,分泌物增多等现象;避免感染、 外伤、疲劳和过度紧张等诱发肌无力危象的因素。
肌无力加剧或诱发危象
19 -陈蚰,彭丹涛,钱璐璐.药物对重症肌无力的影响.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5,22(1):71-74
20
8 -中国MG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版)
检查
1.疲劳试验 2.抗胆碱酯酶药物试验 (1)腾喜龙试验 (2)新斯的明试验 3.重复电刺激 4. AchR-Ab测定
9
病例介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由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介导、细胞免疫依赖、补体参与,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引起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出现骨骼肌收缩无力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极少部分MG患者由肌肉特异性酪氨酸激酶(muscle specific tyrosine kinase,MuSK)抗体、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4(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related protein 4,LRP4)抗体介导。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骨骼肌无力、易疲劳,活动后加重,休息和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后症状明显缓解、减轻。年平均发病率为(8.0-20.0)/10万人。MG在各个年龄阶段均可发病。在40岁之前,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40-50岁男女发病率相当;50岁之后,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临床表现和分类 一、 临床表现: 患者全身骨骼肌均可受累。但在发病早期可单独出现眼外肌、咽喉肌或肢体肌肉无力;脑神经支配的肌肉较脊神经支配的肌肉更易受累。经常从一组肌群无力开始,逐渐累及其他肌群,直到全身肌无力。部分患者短期内出现全身肌肉收缩无力,甚至发生肌无力危象。 骨骼肌无力表现为波动性和易疲劳性,晨轻暮重,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减轻。眼外肌无力所致对称或非对称性上睑下垂和(或)双眼复视是MG最常见的首发症状,见于80%以上的患者;还可出现交替性上睑下垂、双侧上睑下垂、眼球活动障碍等。瞳孔大小正常,对光反应正常。面肌受累可致鼓腮漏气、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苦笑或呈肌病面容。咀嚼肌受累可致咀嚼困难。咽喉肌受累出现构音障碍、吞咽困难、鼻音、饮水呛咳及声音嘶哑等。颈肌受累,以屈肌为著,出现头颈活动障碍、抬头困难或不能。肢体各组肌群均可出现肌无力症状,以近端为著。呼吸肌无力可致呼吸困难、无力,部分患者可出现肌无力危象,需行人工辅助呼吸。 二、临床分类 根据改良的Osserman分型分为: 1.I型:眼肌型,病变仅局限于眼外肌,2年之内其他肌群不受累。 2.Ⅱ型:全身型,有一组以上肌群受累。包括:ⅡA型:轻度全身型,四肢肌群轻度受累,伴或不伴眼外肌受累,通常无咀嚼、吞咽和构音障碍,生活能自理;ⅡB型:中度全身型,四肢肌群中度受累,伴或不伴眼外肌受累,通常有咀嚼、吞咽和构音障碍,生活自理困难。 3.Ⅲ型:重度激进型,起病急、进展快,发病数周或数月内累及咽喉肌;半年内累及呼吸肌,伴或不伴眼外肌受累,生活不能自理。 4.Ⅳ型:迟发重度型,隐袭起病,缓慢进展。2年内逐渐进展,由I、ⅡA、ⅡB型进展而来,累及呼吸肌。 5.V型:肌萎缩型,起病半年内可出现骨骼肌萎缩、无力。 实验室检查 一、甲基硫酸新斯的明试验 成人肌肉注射1.0-1.5 mg,如有过量反应,可予以肌肉注射阿托品0.5 mg,以消除其M胆碱样不良反应;儿童可按0.02-0.03 mg/kg,最大用药剂量不超过1.0 mg。注射前可参照MG临床绝对评分标准。选取肌无力症状最明显的肌群,记录1次肌力,注射后每10分钟记录1次,持续记录60 min。记录改善最显著时的单项绝对分数,依照公式计算相对评分作为试验结果判定值。相对评分=(试验前该项记录评分-注射后每次记录评分)/试验前该项记录评分×100%,作为试验结果判定值。其中≤25%为阴性,>25%至<60%为可疑阳性,≥60%为阳性。如检测结果为阴性,不能排除MG的诊断。 二、肌电图检查 1.低频重复神经电刺激(RNS):指采用低频(2-5 Hz)超强重复电刺激神经干,在相应肌肉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常规检测的神经包括面神经、副神经、腋神经和尺神经。持续时间为3 S,结果判断用第4或5波与第1波的波幅相比较,波幅衰竭10%以上为阳性,称为波幅递减。服用胆碱酯酶抑制剂的MG患者需停药12-18 h后做此项检查,但需要充分考虑病情。与突触前膜病变鉴别时需要进行高频RNS(10-20 Hz)检测,结果判断主要依据波幅递增的程度(递增100%以上为异常,称为波幅递增)。 2.单纤维肌电图(SFEMG):使用特殊的单纤维针电极通过测定"颤抖"(Jitter)研究神经.肌肉传递功能,"颤抖"通常15-35μs;超过55μs为"颤抖增宽",一块肌肉记录20个"颤抖"中有2个或2个以上大于55μs则为异常。检测过程中出现阻滞(block)也判定为异常。SFEMG并非常规的检测手段,但敏感性高。SFEMG不受胆碱酯酶抑制剂影响。主要用于眼肌型MG或临床怀疑MG但RNS未见异常的患者。 三、相关血清抗体的检测 1.骨骼肌AChR抗体:为诊断MG的特异性抗体,50%-60%的单纯眼肌型MG患者血中可检测到AChR抗体;85%-90%的全身型MG患者血中可检测到AChR抗体,结合肌无力病史,如抗体检测结果阳性则可以确立MG诊断。如检测结果为阴性,不能排除MG诊断。 2.MuSK抗体:在部分AChR抗体阴性的全身型MG患者血中可检测到抗MuSK抗体,其余患者可能存在抗LRP 4抗体以及某些神经肌肉接头未知抗原的其他抗体,或因抗体水平和(或)亲和力过低而无法被现有技术手段检测到。抗MuSK抗体阳性率欧美国家患者较亚洲国家患者高。 3.抗横纹肌抗体:包括抗titin抗体、抗RyR抗体等。此类抗体在伴有胸腺瘤、病情较重的晚发型MG或对常规治疗不敏感的MG患者中阳性率较高,但对MG诊断无直接帮助,可以作为提示和筛查胸腺瘤的标志物。抗横纹肌抗体阳性则可能提示MG患者伴有胸腺肿瘤。 四、胸腺影像学检查 20%-25%的MG患者伴有胸腺肿瘤,约80%的MG患者伴有胸腺异常;20%-25%胸腺肿瘤患者可出现MG症状。纵隔CT检出胸腺肿瘤的阳性率可达94%,部分MG患者的胸腺肿瘤需行增强CT扫描或核磁共振检查才能被发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某些特定的横纹肌群肌无力呈斑片状分布,表现出波动性和易疲劳性;肌无力症状晨轻暮重,持续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好转。通常以眼外肌受累最常见。 2.药理学表现:新斯的明试验阳性。 3.RNS检查低频刺激波幅递减10%以上;SFEMG测定的"颤抖"增宽、伴或不伴有阻滞。 4.抗体:多数全身型MG患者血中可检测到AChR抗体,或在极少部分MG患者中可检测到抗MuSK抗体、抗LRP 4抗体。 在具有MG典型临床特征的基础上,具备药理学特征和(或)神经电生理学特征,临床上则可诊断为MG。有条件的单位可检测患者血清AChR抗体等,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需除外其他疾病。 二、鉴别诊断 1.眼肌型MG的鉴别诊断:①Miller-Fisher综合征:属于吉兰.巴雷综合征变异型,表现为急性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和腱反射或消失;肌电图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脑脊液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在部分患者可检测到抗人神经节苷脂GQl b抗体。②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属于线粒体脑肌病,表现为双侧进展性无波动性眼睑下垂、眼外肌麻痹,可伴近端肢体无力。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少数患者可伴有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血乳酸轻度增高,肌肉活体组织检查(简称活检)和基因检测有助于诊断。③眼咽型肌营养不良:属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表现为无波动性的眼睑下垂,斜视明显,但无复视。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血清肌酶轻度增高,肌肉活检和基因检测有助于诊断。④眶内占位病变:眶内肿瘤、脓肿或炎性假瘤等所致,表现为眼外肌麻痹并伴结膜充血、眼球突出、眼睑水肿。眼眶MRI、CT或超声检查有助于诊断。⑤Graves眼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表现为自限性眼外肌无力、眼睑退缩,不伴眼睑下垂。眼眶CT显示眼外肌肿胀,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抗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阳性或滴度高于界值。⑥Meige综合征:属于锥体外系疾病,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眼睑痉挛、眼裂变小,伴有面、下颌和舌肌非节律性强直性痉挛。服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或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有效。 2.全身型MG的鉴别诊断:①吉兰-巴雷综合征:免疫介导的急性炎性周围神经病,表现为弛缓性肢体肌无力,腱反射减低或消失。肌电图示运动神经传导潜伏期延长、传导速度减慢、阻滞、异常波形离散等。脑脊液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②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免疫介导的慢性感觉运动周围神经病,表现为弛缓性肢体无力,套式感觉减退,腱反射减低或消失。肌电图示运动或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波幅降低和传导阻滞。脑脊液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周围神经活检有助于诊断。③Lambert-Eaton综合征:免疫介导的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前膜电压依赖性钙通道疾病,表现为肢体近端无力、易疲劳,短暂用力后肌力增强,持续收缩后病态疲劳伴有自主神经症状(口干、体位性低血压、胃肠道运动迟缓、瞳孔扩大等)。肌电图示低频RNS可见波幅递减,高频RNS可见波幅明显递增。多继发于小细胞肺癌,也可并发于其他恶性肿瘤。④进行性脊肌萎缩:属于运动神经元病的亚型,表现为弛缓性肢体无力和萎缩、肌束震颤、腱反射减低或消失。肌电图呈典型神经源性改变。静息状态下可见纤颤电位、正锐波,有时可见束颤电位,轻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增宽、波幅增高、多相波增加,最大用力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减少,呈单纯相或混合相。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⑤多发性肌炎:多种原因导致的骨骼肌间质性炎性病变,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弛缓性肢体无力和疼痛。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心肌酶显著升高、肌肉活检有助于诊断。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⑥肉毒中毒:为肉毒杆菌毒素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前膜所致,表现为眼外肌麻痹、瞳孔扩大和对光反射迟钝,吞咽、构音、咀嚼无力,肢体对称性弛缓性瘫痪,可累及呼吸肌,可伴有Lambert-Eaton综合征样的自主神经症状。肌电图示低频RNS无明显递减,高频RNS可使波幅增高或无反应,取决于中毒程度。对食物可进行肉毒杆菌分离及毒素鉴定。⑦代谢性肌病:肌肉代谢酶、脂质代谢或线粒体受损所致肌肉疾病,表现为弛缓性肢体无力,不能耐受疲劳,腱反射减低或消失,伴有其他器官受损。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心肌酶正常或轻微升高、肌肉活检和基因检测有助于诊断。 一般治疗 一、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 此类药物是治疗所有类型MG的一线药物,用于改善临床症状,特别是新近诊断患者的初始治疗,并可作为单药长期治疗轻型MG患者。不宜单独长期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其剂量应个体化,一般应配合其他免疫抑制药物联合治疗。胆碱酯酶抑制剂中溴化吡啶斯的明是最常用的胆碱酯酶抑制剂。不良反应包括:恶心、腹泻、胃肠痉挛、心动过缓和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等。国内一般最大剂量为480mg/d,分3-4次口服。 二、免疫抑制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是治疗MG的一线药物,可使70%-80%的MG患者症状得到显著改善。糖皮质激素由于其强大的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被广泛应用于MG的治疗。目前常用于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