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效应,消费函数与经济增长

合集下载

财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与效应分析

财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与效应分析

财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与效应分析引言财政是国家的经济生命线,对国家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效应。

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合理规划和分配,不仅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成败,还关系到政府的治理水平和民生福祉。

因此,本文将从财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效应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财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财政收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财政收入是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经济的快速增长会带来财政收入的增加,而财政收入的增加反过来也会促进经济的增长。

(1)税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税收是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它的增长与经济的增长密不可分。

税收的增加会带来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从而增强政府的财政实力,促进政府对经济的调节和引导。

同时,税收制度的合理性和公平性,也会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2)非税收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除了税收外,政府还可以通过非税收入的渠道来增加财政收入。

非税收入一般包括国有资产收益、收费等。

这些非税收入也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和利用,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提高国家的经济效益。

2. 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财政支出是政府用来实施各种政策和计划的资金支出,它的多少和分配与经济发展的成败密切相关。

财政支出的合理性和效率,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1)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公共投资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公共投资的增加,可以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提升,促进各个领域的发展。

同时,公共投资也会带来就业机会的增加,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稳定。

(2)社会福利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社会福利支出也是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增加和分配,能够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从而间接促进经济增长。

社会福利支出的增加,会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消费需求的形成,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二、财政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1.财政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财政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投资和就业机会。

宏观经济学基本公式

宏观经济学基本公式

引言概述: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的学科,它包括了对经济总量、增长速度、通货膨胀、失业率和贸易等因素的研究。

宏观经济学基本公式是描述各种宏观经济现象和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本文将介绍宏观经济学基本公式的第二部分,包括储蓄函数、投资函数、消费函数、移动性系数和货币乘数。

正文内容:储蓄函数:1.储蓄函数描述了个人或企业在不同收入水平下的储蓄行为。

2.储蓄函数通常采用线性函数的形式表示,即S=sY,其中S为储蓄金额,Y为收入,s为储蓄倾向。

3.储蓄倾向s表示单位收入增加时储蓄金额的增加量,也可以理解为储蓄的比例。

投资函数:1.投资函数描述了企业在不同利率水平下的投资行为。

2.投资函数通常采用逆向线性函数的形式表示,即I=I0r,其中I为投资金额,I0为自主投资,r为利率。

3.投资函数表明,当利率上升时,投资金额减少;当利率下降时,投资金额增加。

消费函数:1.消费函数描述了个人或家庭在不同收入水平下的消费行为。

2.消费函数通常采用线性函数的形式表示,即C=cY,其中C为消费金额,Y为收入,c为消费倾向。

3.消费倾向c表示单位收入增加时消费金额的增加量,也可以理解为消费的比例。

移动性系数:1.移动性系数是衡量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关联性强弱的指标。

2.移动性系数通常采用相关系数的形式表示,即rxy=Cov(x,y)/(σxσy),其中rxy为x和y的移动性系数,Cov为x 和y的协方差,σ为标准差。

3.移动性系数的取值范围在1到+1之间,值越接近于1或+1,说明两个变量之间关联性越强;值接近于0,说明两个变量之间关联性越弱。

货币乘数:1.货币乘数是衡量货币供给对经济总量的影响程度的指标。

2.货币乘数通常采用总需求除以总可支配收入(即1/c)的形式表示,即M1/M0=1/(1/c),其中M1为货币供应量,M0为货币基础。

3.货币乘数说明了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经济总量的增加程度,即货币乘数越大,货币供应量对经济总量的影响越大。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指经济社会(即一国家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2.国民生产总值: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人们可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

4.GDP折算指数:指名义的GDP和实际的GDP 的比率。

5.均衡产出(或收入):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

6.消费函数:C=C(y):表示支出和影响支出的所有因素之间的关系。

7.投资乘数:国民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一变化的投资支出量最初变化的比率。

8.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9.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对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10.投资函数:i=i(r):投资与利率之间的方向变动关系。

14.谨慎动机(预防性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16.凯恩斯区域(萧条区域):书P428页图14-14。

(第五版)17.LM曲线:货币市场均衡时,描述国民收入和利率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

18.货币市场:又称短期资金市场,是指交易资产期限在一年以内的金融市场。

19.总需求AD:指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20.财富效应:指以下价格水平对消费影响的效应:当价格水平下降时,提高了经济中货币的真实价值,并使消费者感觉更富有,这又鼓励他们更多地支出,消费者支出增加意味着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更大。

相反,当价格水平上升时,降低了经济中货币的真实价值,并使消费者感觉变穷,这又减少了消费者支出以及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21.利率效应:指价格水平通过影响利率进而影响企业投资的效应。

22.宏观生产函数:又称总量生产函数,是指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函数,表示总投入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

23.古典总供给曲线:表示在长期中,价格和货币工资具有伸缩性,经济的就业水平处在充分就业状态上。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消费函数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消费函数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7

1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农村居民 公共产品供给 信息消费 价格分解 不可分劳动 vecm检验 var方程下的脉冲函数 paneldata模型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cpi arima模型
1 1 1 1 1 1 1 1 1 1 1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推荐指数 3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2011年 科研热词 财富效应 脉冲响应函数 消费函数 居民消费 协整检验 农户 价格 风险厌恶 预防性储蓄 预测方差分解 需求函数 需求 集中度 阶段性消费 金融资产 进口价格 超越对数生产函数 质量 货币政策工具 财富偏好 贡献额 调控绩效 误差修正模型 行为金融理论 能源价格 经常性消费 纺织品 社会保障 碳税政策 碳排放 用地标准 生产策略 理论分析框架 环境污染 渝东北 消费者效用函数 消费效用函数 消费增长 消费 汽车产业 机制设计理论 替代弹性 支柱产业 攀比性心理 房价波动 恩格尔系数 影子工资 影响 形成机理 居民消费水平 小规模农户 增长模式 推荐指数 2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高级宏观经济学讲义(南开大学 刘晓峰教授-罗默的教材)【完整版】

高级宏观经济学讲义(南开大学 刘晓峰教授-罗默的教材)【完整版】

高级宏观经济学讲义(南开大学刘晓峰教授-罗默的教材)【完整版】(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可编辑放心下载)第二章索洛经济增长模型一、问题的提出1.什么因素决定了经济增长?2.经济增长的一般趋势是什么?3.为什么国家或地区之间存在着收入差异?4.穷国能否赶上富国?二、生产函数1.投入与产出的函数形式AttFYtK)(t(L)())((),其中,Y为产量,K为资本,L为劳动力,A为知识或劳动的有效性,t表示时间注意:AL为有效劳动,此种形式的技术进步为“劳动增进型〞或“哈罗德中性〞思考:如果知识进入的形式不是Y=F(K,AL)〔哈罗德中性〕,而是Y=F(AK,L)〔索洛中性〕或Y=AF(K,L)〔希克斯中性〕,结果会有何不同?[只有劳动增进型技术进步被证明与稳态的存在相一致]2.生产函数的特性假设 〔1〕规模报酬不变:F(cK,cAL)=cF(K,AL),对于c ≥0含义:经济足够大,专业化收益被穷尽;其他投入品〔如自然资源〕相对不重要令c=1/AL,那么),(1)1,(AL K F ALAL K F = 令有效劳动的人均资本k=K/AL ,有效劳动人均产量y=Y/AL ,那么y=f(k),总产量Y=ALf(k)〔2〕边际产品递减:f(k)满足f(0)=0,f ’(k)>0,f 〞(k)<0,f ’(k)是资本的边际产品 【证明】Y=ALf(k)两边分别对K 、L 求导数: 资本的边际产品为:)('1)('k f ALk ALf K Y ==∂∂ 有效劳动的边际产品为:)(')(])()[(')()(2k kf k f AL Kk ALf k f AL Y -=-+=∂∂ 〔3〕稻田条件:∞=→)('lim k f o k ,0)('lim =∞→k f k一个满足上述条件假设的新古典生产函数图示f(k)k一个特殊的生产函数:C-D 生产函数)(),(1AL K AL K F αα-=,10<<αααk ALKAL K F k f ===)()1,()( 思考:试证明C-D 生产函数满足3个特性假设。

自考消费经济学第七章消费函数

自考消费经济学第七章消费函数
❖ 持久收入假说则解释为持久收入。
❖(2)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的区分与联系。
❖ 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不同,只有前者才 影响消费支出。
❖ 暂时收入对消费支出的影响是通过对持 久收入变动来计 算出持久收入。
❖(3)持久收入是稳定的,所以,消费函数 也是稳定的。持久收入假定的核心是消费 者的持久消费与持久收入是固定的比例关 系。
❖ 3、该理论与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的区别 ❖ 区别在于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强调当前消费支
出与当前收入的相互联系,而生命周期假说则强 调当前消费支出与家庭整个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 的相互联系。 ❖ 该理论认为,每个家庭都是根据一生的全部预 期收入来安排自己的消费支出的,即每个家庭在 每一时点上的消费和储蓄决策都反映了该家庭希 望在其生命周期各个阶段达到消费的理想分布, 以实现一生消费效应最大化的企图。因此,各个 家庭的消费取决于他们在整个生命期内所获得的 总收入和财产。这样,消费就取决于家庭所处的 生命周期阶段。
❖(3)退休以后,收入下降,消费又会超过 收入。因此,在人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 收入和消费的关系,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 比例不是不变的。
❖ 生命周期假说理论认为,由于组成社会的各个 家庭处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所以,在人口构 成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从长期来看边际 消费倾向是稳定的,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和实 际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关系。
❖ (4)改善:出于一种人类的本能,总希望未来的 生活水平能比现在高,所以存钱留作将来享受。
❖ (5)独立:保持个人的独立感和有所作为的感觉。 ❖ (6)投机:作为投机或进行企业经营之用。 ❖ (7)自豪:把钱作为遗产,留给后人。 ❖ (8)贪婪:吝啬,以致节省到不合理的程度。
❖2、影响消费倾向的客观因素(环境因素) ❖(1)工资单位的变化。 ❖(2)收入和净收入之间的差额的变化。 ❖(3)财产的货币价值的意想不到的变化。 ❖(4)利息率的变化。 ❖(5)财政政策的变化。 ❖(6)个人对未来收入预期的变化。

凯恩斯消费函数

凯恩斯消费函数

凯恩斯消费函数凯恩斯消费函数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函数之一,它用于描述个体或家庭的消费偏好。

它可以帮助经济学家们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模式,从而提出更加有效的经济政策。

凯恩斯消费函数的发展也为经济学的政策分析提供了依据。

凯恩斯消费函数由凯恩斯于1945年提出,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经济学家们对它进行了改进和扩展。

凯恩斯消费函数基于个体或家庭的收入水平和财富水平,考虑到他们的相对偏好,基于微观经济学概念,分析消费者的消费偏好。

凯恩斯消费函数包括三个元素,即收入效应(I)、资本效应(K)和偏好效应(T)。

收入效应(I)表示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者会采取更多的消费,但在某一点后会趋于稳定。

资本效应(K)表示随着消费者财富水平的增加,消费水平也会上升,但是当达到某一点后,就会减少消费。

偏好效应(T)表示消费者受到其根植于他们生活方式的偏好注重。

凯恩斯消费函数作为一个重要的消费模式,有助于经济学家们更好地分析和理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例如,当政府改变某一特定的政策时,可以基于凯恩斯消费函数推断出政策的效果。

此外,经济学家们还可以借助凯恩斯消费函数来预测未来的消费需求,从而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然而,凯恩斯消费函数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它忽略了消费者的信用性、价格和国际贸易等更多因素,从而无法准确描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凯恩斯消费函数也有可能受到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尽管如此,凯恩斯消费函数仍然是经济学的重要工具。

它为经济学家提供了一种分析和理解消费者行为的有用方法,帮助经济学家们进行更加有效和准确的经济政策分析。

凯恩斯消费函数仍将在经济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经济学家们研究消费者行为的重要工具。

《宏观经济学》思考题(有答案)

《宏观经济学》思考题(有答案)

《宏观经济学》思考题(有答案)《宏观经济学》思考题第⼀章国民收⼊核算1、简要说明GNP与GDP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为什么现在许多国家都选择使⽤GDP这⼀指标?国内⽣产总值(GDP)和国民⽣产总值(GNP)均指⼀个国家⼀定时期内所⽣产的全部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区别在于,GDP是以地域划分的,是⽣产的概念;⽽GNP以⼈⼝划分,是收⼊的概念。

西⽅宏观经济学将国内⽣产总值(GD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指标,原因在于,GDP确实代表⼀国或⼀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和个⼈在⼀定时期内全部⽣产活动(包括产品和劳务)的最终成果,可以对⼀国总体经济运⾏表现作出概括性衡量,反映出⼀国(或地区)的经济实⼒,便于国际间和地区间作⽐较,为制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分析经济运⾏状况以及政府调控和管理经济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

2、为什么说个⼈在股票债券上的投资不同于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出,即建造新⼚房、购买新机器设备等⾏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只是⼀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产经营活动。

⼈们购买债券或股票,是⼀种产权转移活动,因⽽不属于经济学意义的投资活动,也不能计⼊GDP。

公司从⼈们⼿⾥取得了出售债券或股票的货币资⾦再去购买⼚房或机器设备,才算投资活动。

3、为什么存货投资也要计⼊GNP之中?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GNP是指某个特定国家⼀定时期内⽣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如果把存货排除在GNP之外,所计得的就只是销售额,⽽不是⽣产额。

4、为什么转移⽀付不计⼊GNP之中?因为政府转移⽀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险税)把收⼊从⼀个⼈或⼀个组织转移到另⼀个⼈或另⼀个组织⼿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

5、为什么GNP中只计⼊净出⼝?进⼝应从本国购买中减去,因为进⼝表⽰收⼊流⼊到国外,不是⽤于购买本国产品的⽀出;出⼝则应加进本国总购买量之中,因为出⼝表⽰收⼊从国外流⼊,是⽤于购买本国产品的⽀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富效应、消费函数与经济增长 长期以来,股市作用于消费的机制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一机制往往称之为财富效应。但股市是否存在财富效应,及财富效应的影响程度,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要定量分析财富效应的影响程度是不容易的,但在证券市场日益发展的大背景下,财富效应对经济增长越来越重要,从消费函数视角分析,可以避开定量分析的不足,构建财富效应作用于经济增长的一般模型。

财富效应的消费函数视角 一、财富效应的内涵。哈伯勒(Haberler,1939)、庇古(Pigou,1943)等较早分析了财富效应(也称庇古效应或实际余额效应),认为如果人们手中所持有的货币及公债等资产的实际价值增加而导致财富增加,人们更加富裕,就会增加消费支出,因而将进一步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和增加就业。根据他们的分析,如果人们手中所持有的股票因股价上涨而导致财富增加,则将产生同样的效果。他们对财富效应的分析,为分析股市与消费的相关性奠定了理论起点。从消费视角分析,所谓股市的“财富效应”,是指由股价上涨(或下跌),导致股票持有人财富的增长(或减少),进而产生扩大(或减少)消费,影响短期边际消费倾向(MPC),促进(或抑制)经济增长的效应。

二、持久收入理论提供了财富效应促进经济增长的转化渠道。由持久收入理论的分析思路出发,消费者得自于股市的收益本属于暂时性收入,与持久性消费之间没有固定的比率关系。如果股票市场有一段持续繁荣的时间,投资者股票财富持续增长,而且使投资者心理上产生一种将股票收入由暂时性收入转为“持久性收入”的预期,对未来整体收入预期亦向好,消费信心增强,经济持续景气。

三、生命周期理论阐述了消费与财富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发挥财富效应的指导思路。其消费函数的基本形式是:

C=aWR+cYL 0<a,c<1 其中WR为实际财富(或称非劳动收入,包括股票、债券及储蓄、遗产等),储蓄sR和股票SR是其主要组成部分。证券市场成熟的国家,从长期来看,SR的收益率一般远高于sR与购买债券的收益。SR在家庭财富中所占比重不断扩大,持续繁荣的股市,通过推动SR增长,带动消费增长,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四、LC—PIH模型对发挥股市促进消费需求的功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合。R.霍尔和M.费莱文集中探讨了理性预期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以及持久收入理论的综合性内涵。他们的研究成果构成了LC—PIH模型,把持久收入理论对未来预期的强调和生命周期理论对财富和人口统计变量的强调结合起来,把财富当作总消费最重要的决定因素,阐述了股市的财富效应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原理。

制约财富效应的因素 从消费函数视角来看,虽然股市影响消费的程度与广度难以定量分析,但变量的变化显示了股市财富效应的存在。不过,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财富效应的大小受如下因素影响:1、股市规模制约了财富效应影响的广度。2、股市持续变动制约了财富效应的影响深度。3、股市的“挤占效应”削弱了财富效应的影响力。4、股市持续下跌乃至长期低迷,形成负财富效应,制约经济增长。 结论与建议 一个成熟的发达的证券市场,较长时期内的持续繁荣,股市的财富效应将从两个主要方面影响经济增长:一是股价上涨,通过增加居民财富,促进居民消费支出增长,推动经济增长;一是通过增加持久收入预期,扩大短期MPC,扩大经济增长中的乘数推动经济增长;根据消费函数视角分析的财富效应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模型,要发挥我国股市促进消费需求的作用,依赖于有效地解决好以下问题: 一、我国的经济增长需要以股市为代表的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的协同增长,需要我们重视股市的作用。二、有步骤地扩大股市规模,构建股市消费效应发挥的基础。只有较大的股市规模,股市变动带来的财富效应才有足够的影响力。 三、构建中国股市的稳定机制,减少证券市场的政策性波动,减少投资者得自于股票财富的不确定性。 四、改善股市发展的基础,创建持续繁荣、稳定的证券市场,在增加投资者财富的同时,增加市场信心。五、利用证券市场推行“富民政策”。要努力改变股市“重圈钱、轻改制”、“重获取、轻回报”的局面,尤其是在国有股减持过程中,要保护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利益,做到“富民”优先。

原作者:刘建江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 黄迪摘自《当代财经》2002年第7期

股市的财富效应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创新和金融全球化促进了各国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迅猛发展。股票市场代表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联系不再流于表面,而是通过日益显著的财富效应深刻地影响着‘实体经济”的发展;同时,财富效应的日益显著对传统的以实体经济为调控对象的货币政策提出了挑战。

财富效应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财富的消费效应,即狭义的财富效应。股票财富的迅速而又持续的膨胀使消费者普遍对未来的财富产生了乐观的预期,从而减少储蓄,扩大消费,甚至不惜靠借债或透支进行消费,这一点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经历了长期股市繁荣的美国其储蓄率在1999年变成了负值。

二、财富的投资效应,即Tobin的Q理论。Q理论认为如果上市企业的市价与其重置成本之比大于1,那么企业就倾向于扩大投资。股票价格的长期强劲上升,使得Q值普遍大于1,企业因此对投资前景非常乐观。据估算,在美国90年代中后期的经济扩张中,股票价格对投资的影响非常显著,Tobin的Q值在1998年是1992年的175%,为战后的最高水平。由于美国是—个开放经济国家,较高的Q值甚至吸引了大量外国资金的涌入。美国海外资金的流入额从1992年的387亿美元增加至1999年的37326美元,急增了大约7倍,而这些海外资金又大多的流向了股票和债券市场,这表明财富效应发挥了重要的吸引作用。 股市财富效应刺激了实体经济中的消费与投资,消费与投资的增加又通过各自的乘数效应放大,合力作用于整个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提高反过来又促使股市的上扬,从而导致新一轮的财富效应的产生。相反,由于股市下跌而产生的财富负效应也会与国民收入产生联动的恶性循环;财富效应对整个宏观经济起着加速的作用,它既可以加快经济增长的步伐,又可以加重经济衰退的程度。2001年3月到10月间,美国的Nasdaq市值竟然已跌去了2/3,道·琼斯指数在2001年5月份也只剩下了高峰时期的80%。股市的财富负效应迅速被吸引了实体经济、美国2000年第四季度工业投资竟然一下于由持续了40多个季度的正值变到了—1.4,居民消费指数也一蹶不振,从高峰时期的145跃至了2001年初的107左右,消费与投资的急速回落是美国经济在二战后所罕见的,究其原因,股市的财富负效应起了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来我国虽频频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但宏观经济环境却迟迟未能明显改善,各宏观经济目标也屡屡落空,其根本原因不仅仅只是内外部客观因素所致。这也与我们末充分考虑股市的财富效应,造成货币供给与现实市场要求不符有着一定关系。或许,从占社会总资金的比例来看,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或负效应)对整个宏观经济还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但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资本市场的开放与完善已是迫在眉睫,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未来几年内我国的股票市场将会成长为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而产生的财富效应亦不容忽视。所以现在我国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考虑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是具有长远意义的。

因此,首先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并把着这种效应纳入宏观经济规划的考虑之中。其次,我们也应认识到财富效应对于宏观经济波动所产生的“放大”作用,要严格监督财富效应的程度,限制股市财富效应对宏观经济的过度刺激或打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利用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有效而健康的促进作用。

原作者:陈波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 黄迪摘自《决策与信息》2002年第5期

股市财富效应与刺激消费需求刍议 所谓“财富效应”是指资产价格的上升使资产持有者财富增加,并导致消费支出增加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当证券价格上涨时,投资者账面上的资产迅速增加,人们对整个国家、上市公司和自己财富增加的心理预期就会乐观,投资者的投资欲望和消费欲望就会增强,从而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并形成宏观经济和股票市场的良性互动效应。

在西方经济学中,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认为,现期消费主要取决于当期收入,影响现期消费的决定因素是实际收入,其绝对收入假说对现期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估计为0.76左右。而弗里德曼则认为消费不仅仅依赖于当期收入,更主要地还是取决于其他各个时期的预期收入。他指出:消费者在某一时期的收入等于暂时性收入加持久性收入,在某一时期的消费等于暂时性消费加持久性消费。其中,暂时消费与持久消费之间不存在固定的比率,与暂时收入也不一定存在比率,只有持久收入与持久消费之间存在着固定比率。根据这一理论,在消费者预期形成过程中,必须判定收入是持久性的还是暂时性的,因为现期消费主要取决于持久性收入,而非现期收入。当现期收入高于平均值时,他们倾向于将差额储蓄起来;当现期收入低于平均值时,他们往往会动用储蓄或借债。

在美国,股票收入过去一直被认为是暂时性收入,而今却成为居民家庭持久性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股市一直相对持续稳定地增长,受此影响,消费者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将股票收入由暂时性收入转为持久性收入的预期。由于增加了对未来经济发展的确定性预期,消费者信心指数不断攀升,消费支出也随之增加,消费信贷猛增。国际资本市场的历史经验一再表明,发达而完善的资本市场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