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教学大纲(72学时-广州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

病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病理学

Pathology

课程编号:00410018 10410018

学时与学分:4/72学时 (此中尝试学时:15学时)

先修课程:医学生物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及免疫学等。适用专业(标的目的):针推专业七年制硕士、针推专业五年制本科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开展规律、说明疾病本质的医学根底理论学科,为根底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病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与转归,从而认识疾病的本质,为防治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按照国家教委制订的中医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本门课程通过理论讲授和尝试,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病理学底子常识,将患病机体的器官、组织的形态学改变与功能、代谢的动态变化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学生对患病机体的病理变化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同时适当联系祖国医学的有关理论,为学习临床医学、促进中西医结合、以及此后研究和开展祖国医药学奠基必要的理论根底。

病理学的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局部。总论主要讲述疾病发生、开展的一般规律和常见的底子病理过程。各论主要讲述心血管、呼吸、消化和泌尿系统发病过程中的规律性变化以及各种常见疾病的病理改变。

病理学的教学过程包罗理论讲授和尝试〔动物尝试、大体标本、切片标本、幻灯及录像等〕,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将病理学的理论常识与病理学尝试及临床相关常识密切联系。

二、底子教学内容和学时实排

目的要求

【了解】了解病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其在医学体系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

1.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 病理学在医学体系中的地位。

3. 病理学的底子内容。

4.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5.病理学不雅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教学方式

Powerpoint、板书、提问等

学时

目的要求

【熟悉】熟悉病因的分类

【了解】了解疾病的概念和疾病开展的一般规律。

教学内容

1.健康与疾病的概念、病理过程及病理状态。

2.病因学概论:病因〔包罗原因和条件〕及其分类〔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营养因素、免疫因素、遗传及先本性因素、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

3.发病学概论:疾病发生开展的底子规律,疾病发生开展的底子机制。

4.疾病的颠末与转归:康复、死亡。

教学方式

Powerpoint、板书、提问、归纳、总结等

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3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掌握各种变性、坏死和凋亡的概念及变性、坏死的病变特点。

【熟悉】熟悉萎缩、肥大、增生、化生和肉芽组织的概念和特点。

【了解】了解创伤愈合和骨折愈合。

教学内容

1.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响: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2.细胞和组织的损伤:变性〔包罗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纤维素样变性、粘液样变性及病理性钙化〕,坏死〔包罗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坏疽及固缩坏死〕。凋亡〔凋亡的概念及形态特点〕。

3.损伤的修复:再生,肉芽组织,创伤愈合,骨折愈合。

4.指导性自学:损伤的发朝气制,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

教学方式

Powerpoint、板书、提问、归纳、总结等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3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掌握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概念、病变特点及结局。

【了解】了解动脉性充血及出血的特点。

教学内容

1.局部充血:动脉性充血及静脉性充血〔淤血〕。

2.局部贫血〔缺血〕。

3.出血:破裂性出血及漏出性出血。

4.血栓形成:形成条件及形成过程,结局及后果。

5.栓塞:栓子的运行途径,栓塞的〔血栓栓塞、脂肪栓塞、气体栓塞等〕及后果。

6.梗死:贫血性梗死及出血性梗死。

教学方式

Powerpoint、板书、提问、归纳、总结等

第四章炎症 4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掌握炎症的概念,炎症局部的底子病理变化和各类炎症的特点。

【熟悉】熟悉炎症介质的概念和主要作用,炎症的临床表示及结局。

【了解】了解炎症的原因。

教学内容

1.炎症的概念和炎症的原因。

2.炎症局部的底子病理变化:变质,渗出〔血管现象及血液成分渗出〕〔附:炎症介质〕,增生。

3.炎症的类型: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包罗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卡他性炎,增生性炎〔非特异性增生性炎及特异性增生性炎〕。

4.炎症的临床表示〔局部表示和全身反响〕,炎症的结局。

教学方式

Powerpoint、板书、提问、归纳、总结等。

第五章肿瘤 4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掌握肿瘤的概念,肿瘤的组织布局及异型性,肿瘤的发展方式和扩散,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熟悉】熟悉肿瘤的定名原那么,常见恶性肿瘤的特点。

【了解】了解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教学内容

1.肿瘤的概念。

2.肿瘤的定名和分类。

3肿瘤的底子特征:肿瘤的一般形态和布局〔组织异型性和细胞异型性〕,代谢特点。

4.肿瘤的发展和扩散。

5.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6.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7.常见肿瘤举例:①上皮组织肿瘤:上皮组织良性肿瘤,上皮组织恶性肿瘤,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②间叶组织肿瘤:间叶组织良性肿瘤,间叶组织恶性肿瘤【附】癌与肉瘤的区别;③淋巴造血组织肿瘤:恶性淋巴瘤及白血病;④其他组织肿瘤

8.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

教学方式

Powerpoint、板书、提问、归纳、总结等。

第七章水肿 1学时

目的要求

【熟悉】熟悉水肿的概念及发病机理。

【了解】了解水肿的类型及其特点,水肿的特征和对机体的影响。

教学内容

1.水肿的概念。

2.水肿的发病机理:血管表里液体交换平衡掉调〔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淋巴回流受阻〕及机体表里液体交换平衡掉调〔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重吸收增加〕。

3.水肿类型及重要器官水肿〔心性水肿、肾性水肿、肝性水肿、肺水肿及脑水肿〕。

教学方式

Powerpoint、板书、提问、归纳、总结等。

第九章缺氧 2学时

目的要求

【熟悉】熟悉缺氧的概念、类型及其特点。

【了解】了解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教学内容

1.缺氧的概念。

2.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

3.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各系统及组织细胞的代偿性反响及缺氧性损伤。

4.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教学方式

Powerpoint、板书、提问、归纳、总结等。

第十章发烧 1学时

目的要求

【熟悉】熟悉发烧的概念、原因和发病机制,发烧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

【了解】了解发烧时机体的变化

教学内容

1.发烧的概念。

2.发烧的原因和机理:发烧激活物及内生致热原的作用部位及其作用方式。

3.发烧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及体温下降期。

4.发烧时机体的代谢与功能变化:物质代谢改变及各系统〔心血管、呼吸、消化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变化。

教学方式

Powerpoint、板书、提问、归纳、总结等。

第十一章应激与疾病 2学时

目的要求

【熟悉】熟悉应激的概念、分期,应激反响的发朝气制。

【了解】了解应激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应激与疾病。

教学内容

1.概述:应激的概念,应激原。

2.应激反响的发朝气制: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响〔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应激的细胞体液反响〔热休克蛋白、急性期反响蛋白〕。

3.应激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的变化。

4.应激与疾病:应激与躯体疾病、应激与心理精神障碍

教学方式

Powerpoint、板书、提问、归纳、总结等。

第十二章休克 2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掌握休克的概念,休克的分期及微循环变化的特点

【熟悉】熟悉微循环变化的发病机制。

【了解】了解休克的原因及分类,休克时机体的变化。

教学内容

1.休克的概念。

2.休克的原因和分类:掉血掉液性休克、创伤性休克、传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等。

3.休克的分期及发病机制: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休克的分期〔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淤血期、微循环衰竭期〕。

4.休克时机体的病理变化: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细胞的代谢变化和布局损害,各器官心、肾、肺等〕功能的改变。多器官功能衰竭。

教学方式

Powerpoint、板书、提问、归纳、总结等。

第十五章心血管系统病理 6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掌握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风湿病的概念和病理变化,心力衰竭的概念和发病机制。

【熟悉】熟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瓣膜病,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响。

【了解】了解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风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传染性心内膜炎,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主要的功能代谢变化。

教学内容

1.动脉粥样硬化症:病因和发病机制,底子病变,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2.高血压病:良性高血压病及恶性高血压病的病变和后果,病因和发病机制。

3.风湿病:病因和发病机理,底子病变,风湿性心脏病〔急性心内膜炎、心肌炎、心外膜炎,慢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及关闭不全〕。风湿性关节炎及皮肤、脑的病变。

【附】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简介。

4.心力衰竭:概念,原因,诱因和分类,发病机制,代偿反响,心力衰竭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教学方式

Powerpoint、板书、提问、归纳、总结等。

第十六章呼吸系统病理 6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掌握肺炎、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的的概念及病理变化。呼吸衰竭的概念。

【熟悉】熟悉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的结局及并发症。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

【了解】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间质性肺炎、呼吸系统常见恶性肿瘤。呼吸衰竭时机体的主要的功能代谢变化。

教学内容

1.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3.肺炎:概念,大叶性肺炎和小叶性肺炎的原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结局及并发症。间质性肺炎简介。

4.呼吸系统常见恶性肿瘤:鼻咽癌、肺癌。

3.呼吸衰竭:概念,病因和发病机理〔肺通气功能障碍,弥散障碍,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掉调〕。呼吸衰竭时机体的变化〔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呼吸、循环及脑、肾、胃肠道的变化〕。

教学方式

Powerpoint、板书、提问、归纳、总结等。

第十七章消化系统病理 6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掌握消化性溃疡的病理变化,病毒性肝炎的底子病变,肝硬化的概念、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肝性脑病的概念。

【熟悉】熟悉消化性溃疡的结局和并发症,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病理类型,肝性脑病的发病机理。

【了解】了解慢性胃炎的病理变化,消化性溃疡的病因,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

教学内容

1.慢性胃炎〔浅表性和萎缩性胃炎〕。

2.溃疡病:病理变化,结局及并发症,病因和发病机理。

3.病毒性肝炎:病因和发病机制,底子病变,临床病理类型〔急性普通型、慢性普通型、急性重型、亚急性重型〕。

4.肝硬变: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后果及结局。

5.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食管癌、胃癌、大肠癌、原发性肝癌。

6.肝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代谢及功能变化。肝性脑病的概念,分类,发病机理〔氨中毒说、假性神经递质学说、氨基酸代谢掉衡说〕,诱发因素。

教学方式

Powerpoint、板书、提问、归纳、总结等。

第十八章泌尿及生殖系统病理 6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掌握各型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掌握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概念,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

【熟悉】熟悉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肾盂肾炎的概念、传染途径及病理变化,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过程及功能代谢变化,

【了解】了解尿毒症的概念,生殖系统常见疾病。

教学内容

1.肾小球肾炎:病因及发病机理,底子病变,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小球肾炎、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2.肾盂肾炎:急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盂肾炎。

3. 肾功能衰竭:①急性肾功能衰竭:概念,病因及分类,发病机理,功能及代谢变化;

②慢性肾功能衰竭:概念,病因,发病过程,发病机制,功能及代谢变化;③尿毒症:概念,发病机制,各系统的功能代谢变化。

4. 生殖系统常见疾病〔指导性自学〕。

教学方式

Powerpoint、板书、提问、归纳、总结等。

第十九章常见神经及内分泌系统疾病 2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熟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变特点。

【熟悉】了解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和糖尿病的类型及病变特点

教学内容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因、传布途径与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结局和并发症。

2. 流行性乙型脑炎: 病因、传布途径与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结局和并发症。

3.糖尿病的类型、病因及病变。

4.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变特点。

教学方式

Powerpoint、板书、提问、归纳、总结等。

第二十章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5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掌握结核病的病理变化。

【熟悉】熟悉其他常见传染病及寄生虫病的病理变化。

教学内容

1.结核病:病因,发病机理,底子病变及转归。原发性肺结核病及继发性肺结核病的病变特点、开展和结局。

【附】肺外器官结核病: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泌尿生殖系统结核、骨关节结核。

2.伤寒、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病、血吸虫病、性传布性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及结局。

教学方式

Powerpoint、板书、提问、归纳、总结等。

尝试局部

尝试教学简介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开展规律的一门学科。着重研究患病机体的形态布局改变者,称为病理解剖学;着重研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者,称为病理生理学。两者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共同探讨和研究疾病的本质,两者间相辅相成,有着不成分割的密切关系,应融为一体进行学习。中病院校的病理学包罗了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两方面的内容。因此,尝试也包罗这两方面的内容。

尝试目的和底子要求

目的:病理解剖学方面,主要是结合讲课内容,不雅察有关肉眼及组织切片标本,按照不雅察之所见,结合理论对标本做出文字诊断,以理论联系实际,总结提高认识;病理生理学方面,主要也是结合讲课内容进行一些有关的动物试验,同样按照尝试成果,结合理论提高认识。

底子要求

1.学生尝试前预习尝试内容及相关理论常识。

2.在老师讲解标本和带教不雅察时要用心听讲。

3.不雅察大体标本和镜下标本时要当真细致。

4.在动物尝试过程中,要当真操作,对各种尝试现象作好记录。

5.尝试后要当真书写尝试陈述并及时上交尝试陈述。

三、教学时间安排表

四、查核方式

尝试陈述评分与学期末测验。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

1.黄玉芳主编. 病理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书社,2007年3月第2版。

2.病理教研室主编. 病理学尝试指导,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务处。

主要参考书:

1.李玉林主编. 病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书社 2004年3月第6版。

2.金惠铭主编. 病理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书社,2004年5月第6版。

3.ROBBINS. BASIC PATHOLOGY ,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书社,2003年8月。

六、其他说明

1.按照教学情况可在七年制选做设计性尝试。

2.按照教学情况可适当开展病例讨论为中心的教学活动。

3.在七年制教学过程中拔取局部章节进行双语教学。

〔执笔:杜标炎,审校:钟廷机、苏宁〕

N2020008《病理学》教学大纲(56学时)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病理学课程编号: N2020008 英文名称: Pathology 课程性质: 必修课 总学时: 56 讲课学时:47 实验学时:9 学分:3.5 适用对象: 中医学、中医学(5+3一体化)、中医学(5+3一体化)修园班 先修课程:生物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主要侧重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 中医专业开设病理学课程,目的是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从现代医学角度对患病机体的病理变化有一个完整的动态认识,同时也可以为学生今后从事中医药学的诊疗和研究奠定必要的病理学基础知识和理论。 病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形态结构、机能和代谢的改变和转归,从而认识疾病的本质,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 病理学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理论教学内容又分为总论和各论。总论主要学习不同疾病的共同的基本规律,各论主要学习各系统疾病的特殊规律。理论教学应重视病理形态变化与功能代谢、临床表现的联系,重视病变局部与整体的联系,适当联系疾病的防治,适当介绍国内外病理学新进展。实验教学要求学会观察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病理变化的方法,并能应用病理学知识综合分析病理学变化,能对所学疾病的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进行独立分析、作出初步结论。 病理学的教改基本要求是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目的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独立自学、科学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 绪论 【教学要求】 了解病理学的内容、任务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 1. 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2. 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3.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4. 病理学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5. 病理学的发展。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3021002 学时24 学分 1.5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是配合普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内容,以病原菌的观察鉴定为主要内容,重点学习主要植物病原真菌的鉴定特征,使学生掌握各类病原的形态特征和分类系统,并了解植物病害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基本技能,为下一步学习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各类常见植物病原生物(包括菌物、细菌、病毒和线虫等)的形态特征,能够对造成植物病害的病原物进行准确鉴定,了解生产中经常发生的植物病害种类;另外,通过对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纯化和接种等一系列实验,掌握植物病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并验证柯赫氏法则,用实践检验植物病理学的原理。 三、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主要是配合普通植物病理学的理论教学,从实践中了解农业生产中经常发生的植物病害种类和症状,认识植物致病病原的形态,致病症状表现,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掌握植物病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为学生学好其他的病理学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要求学生掌握常见重要致病原生动物界Protozoa 根肿菌门Plasmodiophoromycota 茸鞭生物界Chromist 卵菌门Oomycota 真菌界Fungi 子囊菌门Ascomycota 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 壶菌门Chytridiomycota 接合菌门Zygomycota 有丝分裂孢子真菌 ( Mitosporic fungi )病原真菌的形态特征;了解植物病原线虫的种类和形态特征及所造成的危害症状;学习植物病原细菌的鉴定方法和菌体及鞭毛染色方法;掌握植物病毒的接种方法和常规鉴定方法,认识常见寄生性种子植物。学习培养基的制作,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纯化,孢子萌发实验,然后进行接种实验,最终验证和深刻认识柯赫氏法则。 四、考核方式及办法 笔试,结合动手能力测试。 五、配套的实验教材或指导书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许志刚主编,中国农业出处社。《植物病理学实验技术》孙广宇,宗兆锋主编,中国农业出处社。 六、适用专业

(完整版)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Plant pathology) (48学时) 一、简要说明: 《植物病理学》是为农学专业所设置的一门专业拓展性课程,其中课堂理论教学36学时,实验课教学12学时,3.0学分;课程实习0.5周,0.5学分。本大纲规定了教学的基本方法、教学内容、目的要求和学时分配等。 二、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一门植物生产类学科专业课程。是农学专业的拓展性课程。主要着重对学生进行植物病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与教育。本课程包括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植物病害的病原物、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植物病害的控制、作物病害的发生与防治6个知识模块。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具备植物病理学、农作物病害的发生与防治的知识。 三、教学基本要求和方法: 本大纲根据课程在生物安全学科中的地位、任务和要求来制定。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大部分。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自主学习,掌握植物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农作物病害的与防治的知识和植物病害识别的基本技能。 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利用多媒体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方法,实践教学采取实验室操作和田间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授课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陈利锋、徐敬友主编. 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农业植物病理学(南方本,第三版).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主要参考书目: 赖传雅主编. 农业植物病理学(华南本,第二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谢联辉主编. 普通植物病理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侯明生主编. 农业植物病理学. 北京: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五、学分和学时分配: 本课程3.5学分。其中: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课)48学时(3.0学分),课程实习0.5周(0.5学分)。 六、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理论教学内容(36学时) 第一章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2学时) 1、目的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植物病害的重要性,植物病理学的研究领域;掌握植物病害的概念、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的区别;熟悉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 2、讲授内容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 1. 植物病害的概念

病理学中医教学大纲

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课程教学大纲 教务处制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供中医专业使用)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它通过各种方法研究疾病的全过程,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也是临床医学的一部分。本门课程从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阐明疾病的本质。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疾病的概念,熟悉、掌握人体患病时出现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代谢的变化。根据中医专业三年制教学应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原则,在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结合能力,加深对患病机体的认知。初步认识疾病,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大纲适用于三年制中医专业高职高专层次使用,根据目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向以及教材编写的原则和要求,以就业为指导,以够用适用为主,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目标。为农村、城镇社区医疗机构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实用型中医专业人才为宗旨。本课程教学目标是使本专业学生掌握适应中医岗位所需的病理学的基础理论、

基本技能,具有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处理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其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目标如下: 【知识教学目标】 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机制,达到对疾病本质的认识。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疾病的概念,熟悉、掌握人体患病时出现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代谢的变化。 【能力培养目标】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常见、多发病的一些病因和机制及特征性的病理变化,包括大体观和镜下观。 【素质培养目标】 要求学生初步接触对常见、多发病疾病的临床思维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绪论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1、病理学概念。 熟悉:1、病理学内容和任务。 2、在医学中的地位、研究与观察方法。 了解:1、病理学发展史;学习病理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病理学新技术的应用。 第一章疾病概论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1、健康、疾病、病理过程、病因、诱因、康复、脑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 总学时:96(理论64学时实验32学时) 总学分:5 课程类别:必修 适用专业:本科护理学专业 预修要求: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医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任务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其任务是按照现代医学模式应用各种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为疾病诊断、治疗和临床护理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病理学主要从形态学角度、病理生理学主要从功能和代谢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但二者存在有机联系,不能截然分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 1、用现代医学模式阐述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解释疾病过程局部与整体、形态与功能、心理与生理、损伤与抗损伤的辩证关系,为临床工作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 3、掌握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熟悉常见病的形态、功能、代谢的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了解病因与发病机制。 4、学会病理标本、切片的观察方法及动物实验的基本方法,有较强的基本技能,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建议 本课程从理论教学到实验教学广泛采用了现代教育技术,灵活、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录像、动画,使教学形式活泼生动,教学内容更为形象直观,更具表现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采用讲授、讨论、自学、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对重要的概念和疾病以教师讲授为主,尽可能讲深、讲透;对相近疾病的病理变化特点让学生讨论并列表比较或自学;删去教材中临床已较少见的疾病,增加部分教材中没有但目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的病变。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定自学参考书并布置一些课后思考题,督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定期开展形成性评价,如提问、实验报告等。改革考试题型,部分题型参照执业护师资格考试题型。 四、教学大纲的使用说明 1、本教学大纲适用于护理学专业(本科)。 2、各章重点是对本课程具有重大影响的知识内容,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给予高度重视,通过深入细致地讲解使学生能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 3、各章难点是大多数学生不易接受的内容,要求教师慎重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或清晰的事例,使学生能够顺利接受这部分内容。 大纲正文 第一篇: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概述 第一章:绪论学时:0.5(理论:0.5学时实验0学时)

《病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病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性质必修课(专业教育课程) 课程名称病理学基础课程编 码 000000000 适用专业护理(专科)先修课 程正常人体结构、正常 人体功能 总学时数54(讲授38 ,实践 16) 学分数 3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疾病病变发生的原因、诱因、原理、过程、结局,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的内在联系,《病理学基础》的专业术语,掌握有关的病理概念。理解常见病病变的组织学改变、大体观察、功能变化的原理和病变依据,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大体病变改变、组织变化、超微结构及显微镜下病变特点。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病理学知识解释常见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相关疾病的预防知识。使学生具有学生独立思考及正确认识、分析事物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使学生具备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具备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一)课程教学前要求 1.对教师要求 (1)认真研究教材,广泛收集材料,根据以往经验和学生情况,理清教学思路,完成教案撰写或课件制作。 (2)提前进入教室,做好上课准备。 2.对学生要求 (1)制定课程学习计划,明确学习任务和时间安排。 (2)认真预习教材,预习中善于思考,对疑惑之处做好记录。 (3)强化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图书馆、网络特别是本门课程的资源网站等广泛查阅、学习课程资源,特别是教师指定的课程资源,了解本领域专家学者的观点以及最新研究动态,培养思

维能力,为课堂学习、讨论等做好充分准备。 (二)课程教学中要求 1.对教师要求 (1)按照理论坚实、够用的要求,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着重讲授重点和难点。 (2)积极采用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要求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积极进行讨论、训练或实务操作,着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课堂管理,维护课堂纪律,督查学生上课考勤工作。 (4)以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为目标,给学生布置综合练习和案例分析等形式的作业。 (5)给学生推荐相关的书籍和期刊,要求学生阅读,开阔学生视野。 2.对学生要求 (1)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观点。 (2)积极配合教师教学方法改革,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创造性学习,大胆进行能力锻炼。 (三)课程教学后要求 1.对教师要求 (1)反思授课方式和教学效果等,及时修正教案或课件。 (2)认真批阅作业,做好辅导答疑,追踪授课效果。 2.对学生要求 (1)认真复习所学内容,及时总结学习收获。 (2)高质量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和课后作业。 (3)利用课外时间或假期积极参加见习和实践,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维思考各种问题,增强实践体会和认知。 四、教学条件 需要多媒体教室、实训室、影像资料和网络教学平台等。 五、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一)理论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序号教学 模块 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 学 时 1 组织 的损 伤与 修复 了解病理学的研究方法。熟悉病理学的内容及在医学中的地位。掌握病理学的概念和任 务;掌握各种组织病理学的基本形态学改变(适 应和损伤的各种形态学表现,修复与再生的概 念,肉芽组织的概念和形态特征)。 3 2 局部了解充血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及后果。 2

《病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病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病理学 授课对象:五年制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检验医学专业 学时:51学时 一、实验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主干学科,一方面,通过观察大体标本、组织切片的病理改变,理解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机能变化及由此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另一方面,通过临床病理讨论,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结局及转归。 病理学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为培养适应21世纪新医学模式的高质量医学专业人才服务,使学生通过对各类疾病一般性和特殊性规律的学习,逐步提高观察及分析思考能力,深化对各种疾病局部与整体、现象与本质的认识,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模式,为后续各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实验一诊断病理学概要实习注意事项 【目的要求】 1.熟悉诊断病理学的概念及其对临床诊疗工作的指导意义 2.熟悉常规病理诊断流程 3.熟悉实验室注意事项 4.熟悉病理学、尸体解剖、活体(组织)检查、细胞学检查、病因、发病机制及免疫组织化学的专业英语 5.了解病理学研究方法 【实验时数】3小时 【实验内容】 1. 诊断病理学的概念及对临床诊疗工作的指导意义 2. 常规病理诊断流程 3. 实验室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1. 多媒体示教、讲解 2. 参观临床病理诊断流程 实验二适应、损伤与修复 【目的要求】 1.掌握适应、变性、坏死、凋亡、再生和修复的概念 2.掌握各类坏死的形态特点及坏死的结局 3.掌握肉芽组织的组成、形态特点及其在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 4.熟悉萎缩、化生、水变性、脂肪变性和玻璃样变性的病变特征 5.熟悉肥大、增生的概念和类型 6.熟悉创伤愈合的类型 7.熟悉适应、变性、坏死、凋亡、再生、修复、肉芽组织、纤维性修复的专业英语 8.了解损伤的原因及发生机制 【实验时数】3小时 【实验内容】

《临床本科病理学》教学大纲

《临床本科病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学时:62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病理学是主要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的医学基础理论科学之一。它的任务是研究患病机体的形态变化。并结合机能和代谢变化,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认识疾病的本质。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 病理学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在学习过程中除必须密切联系病理生理学外,尚须以基础医学中的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和寄生虫学等为其学习的基础,同时又为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和儿科学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所以病理学具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 病理学的基本内容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讲述疾病中带有共性的各种基本病理过程;各论主要讲述人体各系统主要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规律。教学内容应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适当介绍国内、外医学的新成就,反映现代科学水平。但要注意从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出发,做到少而精。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作指导,批判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正确理解和处理机体与环境、内因与外因、局部与整体、机能与形态、损伤与抗损伤等辩证关系。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病理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临床医学,参加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打下牢固的基础,以便为四个现代化服务。 病理学的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智能。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科学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病理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观察、辩认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还应积极开展电化教学,加强病理尸检见习。适当开展临床病理讨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本大纲供五年制医学专业使用,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实习标本和学时分配,是根据国家教委下发的“病理学课程基本要求”结合我院的教学计划及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划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项要求内容,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明确重点要求。 注:“”为重点掌握内容,“”为熟悉内容,“……”为了解内容,不划线为自学内容。 2、水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高血压病(病因和发病)等内容由病理生理学讲授。遗传病由生物教研室在遗传学中讲授。免疫病理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由免疫学讲授。 3、先天性心脏病过去一直由儿科教研室讲授,包虫病和血吸虫病主要由寄生虫学教研室讲授。 4、其他各个专业的本科与专科的病理学授课内容应根据学科性质和学时数的不同,首先必须完成掌握内容的讲授,熟悉内容和了解内容则根据学时数适当增减。 四.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作指导,批判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正确理解和处理机体与环境、内因与外因、局部与整体、机能与形态、损伤与抗损伤等辩证关系。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病理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临床医学,参加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打下牢固的基础,以便为四个

《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大纲

《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Oral Histology and Pathology 总学时:96 讲授学时:48 实验学时:48 学分: 4.5 先修课程: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 适用专业:口腔医学 开课单位:医学院 一、课程简介 《口腔组织病理学》是口腔医学专业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包括口腔组织胚胎学及口腔病理学两部分,口腔组织胚胎学研究口腔颌面部各组织和器官的发生、发育过程及其机制,以及其形态结构与相关功能的改变;口腔病理学通过研究口腔颌面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其形态改变,以阐明疾病的本质,从而认识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口腔组织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口腔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是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从普通医学学习过渡到口腔医学学习的必修课程,是口腔医学临床对疾病正确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发育(2学时) 教学内容: 1.1神经嵴的分化、鳃弓和咽囊 1.2面部的发育 1.3腭的发育 1.4舌的发育 1.5唾液腺及口腔粘膜的发育 教学要求: 1.掌握面部发育过程、腭部发育过程、舌的发育过程。 2.理解神经嵴的分化、鳃弓和咽囊的发育和涎腺及口腔粘膜的发育。 面部发育异常和腭部发育异常。 3.了解涎腺及口腔粘膜的发育。 授课方式: 讲授、讨论 第二章牙的发育(4学时) 教学内容: 2.1牙胚的发生和分化 2.2牙体组织的形成 2.3牙的萌出和替换 教学要求: 1.掌握成釉器的发育,牙乳头,牙囊,牙板的结局。

2.理解牙本质、牙釉质、牙根的形成。 3.了解牙髓、牙周组织的形成和牙的萌出时间和替换次序。 授课方式: 讲授、讨论 第三章牙体组织(6学时) 教学内容: 3.1釉质 3.2牙本质 3.3牙髓 3.4牙骨质 教学要求: 1.掌握釉质、牙本质、牙髓和牙骨质组织学结构。 2.理解釉质、牙本质、牙髓和牙骨质的理化特性。 3.了解釉质、牙本质、牙髓和牙骨质的临床意义。 授课方式: 讲授、讨论 第四章牙周组织(2学时) 教学内容: 4.1牙龈 4.2牙周膜 4.3牙槽骨 教学要求: 1.掌握牙龈表面解剖、牙周膜的组织结构和牙槽骨的生物学特性。2.理解牙龈的组织结构、牙周膜的功能和牙槽骨的组织结构。 3.了解牙周膜的增龄变化。 授课方式: 讲授、讨论 第五章口腔粘膜(2学时) 教学内容: 5.1口腔粘膜的基本组织结构 5.2口腔粘膜的分类及结构特点 5.3口腔粘膜的功能和增龄变化 教学要求: 1.掌握口腔粘膜的基本组织结构:上皮、固有层、粘膜下层; 掌握口腔粘膜的分类及结构特点:咀嚼粘膜、被覆粘膜、特殊粘膜。2.了解口腔粘膜的功能和增龄变。 授课方式: 讲授、讨论 第六章唾液腺(2学时) 教学内容:

病理学》教学大纲(72学时-广州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

《病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病理学 Pathology 课程编号:00410018 10410018 学时与学分:4/72学时 (其中实验学时:15学时) 先修课程:医学生物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及免疫学等。适用专业(方向):针推专业七年制硕士、针推专业五年制本科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病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与转归,从而认识疾病的本质,为防治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根据国家教委制订的中医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本门课程通过理论讲授和实验,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病理学基本知识,将患病机体的器官、组织的形态学改变与功能、代谢的动态变化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学生对患病机体的病理变化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同时适当联系祖国医学的有关理论,为学习临床医学、促进中西医结合、以及今后研究和发展祖国医药学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病理学的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讲述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常见的基本病理过程。各论主要讲述心血管、呼吸、消化和泌尿系统发病过程中的规律性变化以及各种常见疾病的病理改变。 病理学的教学过程包括理论讲授和实验(动物实验、大体标本、切片标本、幻灯及录像等),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将病理学的理论知识与病理学实验及临床相关知识密切联系。 二、基本教学内容和学时实排 绪言0.5学时 目的要求 【了解】了解病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其在医学体系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 1.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 病理学在医学体系中的地位。 3. 病理学的基本内容。 4.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护理专业《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病理(bìnglǐ)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课程总学时: 120 〔其中理论课 90 学时,实验 30 学时〕学分:课程类别:必修课课程性质:专业根底课 面向专业:四年制本科护理专业 开课单位:根底医学部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开展规律,说明疾病本质的医学根底理论学科。本课程教学需要医学教育前期各个专业课程作为铺垫,同时又是多学科密切交叉相关的综合性边缘学科。课程目标是为临床医学的学习和开展打下根底,它在根底医学与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各课程之间起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一门沟通根底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先修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学、免疫学等。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对人体正常结构、生理机能和调节的理解和掌握,对人体根本生化反响过程的理解和掌握。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理论、知识方面 1. 树立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新理念; 2. 掌握常见病的根本病理变化; 3. 掌握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的根本概念; 4. 了解疾病过程中的共同病理变化; 5. 了解常见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及病理生理学根底。 6. 了解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的根本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7. 了解病理临床联系; 8. 能够用病理学知识解释临床常用检验指标。 〔二〕能力、技能方面 1. 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 掌握观察、描绘大标本和切片的病理变化的方法; 3. 掌握病理生理学动物实验的操作方法; 4. 能用病理变化解释临床表现,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5. 能通过复制动物疾病模型学习观察病变表现的方法;

病理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病理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2021120、12021090 课程名称:病理学(pathology) 课程属性:必修课实验属性:独立设课 开课学期:4 学时:36 适用专业:临床本科、预防、麻醉专业学分:1.5/4.0 开课部门:医学院考核要求:考试 课程简介: 病理学也是一门高度实践性的学科,病理诊断以其客观性与准确性,被誉为临床诊断的“金标准”,不仅在临床诊断工作中不可缺少,而且它的研究方法与手段也是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病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逐步培养医学生的观察及分析思考能力,深化对各种疾病局部与整体、现象与本质、个性与共性的的认识,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模式,为后续各学科的学习及今后的科研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实验内容及教学要求 实验项目1: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 1、教学内容: (1)观看录像VCD(熟悉教学内容,为后续步骤提供依据) (2)大体标本 右肾肾盂积水:肾脏体积增大,表面凸凹不平,呈结节状,切面见肾盂肾盏明显扩张,肾实质萎缩变薄(正常厚度2cm~2.5cm),皮、髓质分界不清、肾锥体消失。 脂肪肝:肝脏体积增大,边缘圆钝,包膜紧张,表面及切面均为黄色,切面有油腻感。经苏丹Ⅲ染色呈砖红色。 脾包膜玻璃样变:脾包膜及肺胸膜增厚,灰白色,半透明状。 左侧睾丸萎缩:睾丸体积变小,包膜松弛。 左侧肾脏干酪样坏死:肾体积增大,表面呈不规则状。切面见肾实质有多个大小着有黄白色坏死物。 右足大趾干性坏疽:右足大趾远端呈黑色,组织干固,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楚。 (3)切片标本:肝细胞脂肪变性、肉芽组织 学习方法:a、显微镜低倍镜观察,掌握整体组织结构特点; b、显微镜高倍镜观察,掌握细胞形态结构特点; c、印证诊断要点; 肝细胞脂肪变性:①肝小叶结构存在,大部分肝细胞体积增大,致肝索拥挤、紊乱,肝窦扭曲、狭窄甚至消失。②见大部分肝细胞胞浆内有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边缘清楚;有的空泡较大,将细胞核挤至细胞一侧。 肉芽组织:①肉芽组织中有大量新生毛细血管及多种多样的细胞。②新生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数量多,血管腔狭窄。血管之间有较多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呈梭形或不规则形,胞浆丰富、核椭圆形、染色浅淡,有的可见核仁,此外可见各种炎细胞。 d、绘图(肉芽组织) 绘图要求:(应包括以下内容,如果缺失将扣除相应分数) 实验目的(包括实验需要掌握及熟悉的内容) 绘图(用红蓝铅笔绘图,标出结构的名称;标明绘图日期) 诊断要点(要求写出诊断要点) 诊断(病理诊断) (4)病案讨论:根据提供的《病理学实验课病例讨论资料》中提供的相关病例,引导学生进行病案讨论,增强学生分析能力。 2、教学目标: (1)掌握细胞、组织适应性反应的常见类型,熟悉其形态特点。 (2)掌握变性、坏死的类型及形态变化,熟悉各种变性、坏死的相互关系及其后果。 3.掌握肉芽组织的形态特征及其在创伤愈合中的作用,熟悉创伤愈合与骨折愈合的类型及过程。 实验项目2: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教学内容: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研究生)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课程名称(英文):Path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学时数:40 学分: 2 适用专业:临床与基础各专业 教学方法:专题讲授、集中强化、综合参与 教材或讲义:自编教材(参考有关教材和文献) 参考书目: 教学目标和任务: 使硕士研究生对血脂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诊断病理学及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肿瘤病理学、细胞增生与凋亡的信号转导调控和检测方法、间质纤维化性疾病的发生机理等病理学基础知识和前沿性研究热点有一定的了解,有利于扩大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面,同时对以后的课题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 教学大纲: 第一讲:诊断病理学及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主要介绍诊断病理学的创建与发展、病理学的任务及重要性、病理医生与临床医生之间的关系、病理诊断的种类 以及临床病理讨论会。 第二、三讲:临床肿瘤病理学:主要介绍各系统常见肿瘤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诊断标准、治疗原则。由于各系统肿瘤的差异性,将重点讨论如何分别诊断此类 肿瘤。内容还涉及临床医师和病理医师之间如何互通信息、相互合作,以争 取肿瘤患者最大的治疗效果。课中将述及肿瘤诊断的新进展、新概念、新方 法,尤其是如何辨证、客观地看待肿瘤的良恶性,早期诊断的重要性和治疗 效果。 第四讲:细胞凋亡:主要介绍细胞凋亡的凋亡的概念,凋亡的形态特征,凋亡的生化改变,凋亡的发生机制,凋亡与坏死的区别,凋亡与增生、萎缩之间的关系, 凋亡与炎症、肿瘤的关系,凋亡与免疫病理的关系,凋亡检测方法以及凋亡 的生物学意义。 第五讲:细胞增生和凋亡调控的信号转导系统:介绍调控细胞存活与凋亡的P13K-Akt 信号转导系统,内容包括P13K-Akt系统的概念、Akt信号转导系统途径的激 活以及Akt系统的激活与细胞存活和凋亡的调控。

环境病理学教学大纲

环境病理学教学大纲 供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法医学专业用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环境病理学(environmental pathology) 课程号(代码): 课程属性:选修 先修课程:解剖学、组织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和生理学 学分:1 总学时: 16理论学时 16 实验(实践)学时 0 二、教学目的要求 环境因素对机体造成的损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医学生应对环境因素造成的机体损伤之形态、功能与代谢障碍方面的有一定的认识,也是医学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本课程旨在帮助医学生对常见环境因素造成的机体损伤的发病学、发病机制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和形态、功能与代谢障碍等内容有正确的认识,为学习专业课程或临床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本学科主要讲授环境污染所致疾病、化学中毒、物理因素损伤、营养因素、人畜共患病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学内容:(下划双线示掌握内容,下划单线示熟悉内容;句尾的“*”示教学难点) 第一讲:环境污染主要讲授空气污染所致损伤、吸烟所致损伤、以及肺部尘埃沉着(矽肺、石棉肺、农民肺)发生发展的规律与形态学改变; 第二讲:化学中毒主要讲授常见毒物(重金属中毒、有机磷、有机氯等农药中毒的中毒机制与形态学改变*,及工业生产常见毒物(苯、四氯化碳)、化学武器、药物治疗因素所致损伤或疾病*; 第三讲:物理因素损伤主要讲授机械性损伤、热损伤*、冻伤、电伤、放射性损伤、新武器损伤等发病机制与形态学改变*; 第四讲:营养因素所致损伤主要讲授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微

量元素缺乏等因素造成机体功能障碍与形态学改变以及发病机制,以及营养过剩导致肥胖症的机制*。 第五讲:人畜共患病(自学),主要了解常见宠物携带的病原体所致人畜共患病,包括(禽流感、猪流感、猪链球菌病、SARS、狂犬病、细粒棘球蚴病、钩端螺旋体病)等;实验动物所致人畜共患病,包括(B-病毒感染、马堡病毒疾病、汉他病毒疾病、灵长类痘病毒病、Q热、猫抓热、鼠咬热、弓形虫病)*。 三、教学时数分配 五、教材 《环境病理学》,自编讲义 六、主要参考资料 1.郑志仁主编:《环境病理学》,山东科技出版社,第l版,1991年 2. Rubin. Essentials of pathology, Lippincott company 6th Edition ,2013

五年制病理学教学大纲

五年制病理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理论讲授部分 病理学的概述。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的研究方法。病理学的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病理学的发展。 一、细胞组织的损伤与修复 各类适应性反应的形态特点,萎缩的概念和分类。肥大、增生、化生及老化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细胞损伤在光镜和电镜下的形态学变化。变性的概念及分类。细胞水肿、气球样变、脂肪变、玻璃样变、淀粉样变、粘液样变性、病理性色素沉着的概念及其形态特点。肝脂肪变发生的机制。玻变的分类。 坏死的概念、病变特点、分类及结局。凝固性坏死、干酪样坏死、坏疽、液化性坏死、脂肪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凋亡的概念。 重点要求:增生、化生、萎缩、变性、细胞水肿、脂肪变、玻变、坏死、凝固性坏死、干酪样坏死、坏疽、液化性坏死、脂肪坏死的概念及特征。坏死的病变、分类和结局。凋亡的概念及特点。 二、损伤的修复 再生与修复、生长因子、机化的概念。再生的类型、各类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再生过程。细胞的再生与分化的分子机制。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特点、功能和结局。创伤愈合的概念、基本过程和类型。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及影响因素。

重点要求:再生、生长因子、修复、机化、肉芽组织、创伤愈合的概念。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肉芽组织的形态特点。 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充血的概念、原因、病变及后果。慢性肝、肺淤血的病变。出血的概念及类型。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血栓形成过程和各类血栓的形态特点,血栓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栓塞的概念和栓子的运行途径,栓塞的类型及其后果。缺血和梗死的概念,梗死的原因、病变及其类型。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水肿的概念、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 重点要求:淤血的概念及肝肺淤血的病变特点。血栓形成、血栓、栓塞及梗死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及后果。血栓的分类及形态特征。栓塞对机体的影响。梗死的分类及形态特征。 四、炎症 炎症的概念、临床表现、原因、炎症局部基本病理变化。炎症介质的概念和作用。炎症的经过和结局。肉芽肿性炎症的概念、类型和病变特点,炎性息肉、炎性假瘤的概念。急性炎症的形态学类型及病变特点。 重点要求:炎症的概念、基本病变。急性炎症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和炎症介质的作用。炎症的经过和结局。炎症的常见类型及主要病理特征。炎性肉芽肿的概念、类型及病变特点。 五、肿瘤 肿瘤的概念。国内、外肿瘤的发病、治疗和研究状况。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肿瘤的一般形态与结构,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的生长

《动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动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一)课程性质 动物病理学是兽医学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转归的兽医学基础学科。必修课程。(二)课程任务 其目的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主要课程专业知识包括普通病理学(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损伤的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和肿瘤)、系统病理学(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淋巴造血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和疾病病理学(细菌性疾病病理、病毒性疾病病理、寄生虫性疾病病理和营养代谢性疾病病理)三部分组成。动物病理学需以基础兽医学中的动物生理学、动物解剖及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等为其学习的基础,同时又为临床医学提供学习疾病的必要的理论。因此,动物病理学在基础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之间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 二、学习目标 (一)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达成目标是指导学生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指导下,探讨疾病的发生原因、发病机理和患病动物机体所呈现的代谢、机能与形态结构变化及其发生发展转归规律的基本理论,以及根据病变特点为临床诊断与防治提供依据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培养学生具有兽医疾病诊断的能力,奠定执业兽医师基本职业素养和成长为优秀的兽医人才。 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科学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动物病理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临床兽医学课程,参加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打下牢固的基础。 具体要求学生达到目标如下: 1.掌握动物病理学中的基本概念、病因、病理变化、发生机制和结局。 2. 掌握病理变化的肉眼和光学显微镜观察,描述方法。

《动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动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Pathology of Animals 学时数:48 其中:实验学时:14 课外学时:0 学分数:3 适用专业:生物技术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生物技术专业方向的一门的学科基础课。它是研究动物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基本规律的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从形态结构和机能代谢等方面去认识各种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并掌握疾病过程和病理变化,为进一步学习相关动物医学的临床课程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本课程学习中,要求学生掌握疾病过程各种基本病变的肉眼及镜下形态,了解其发生原因、机理及对机体的影响;了解各系统器官主要病变的特征;掌握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的方法;了解病变描述、分析和诊断的方法。 本课程总学时为48学时,3学分,在第4学期完成。其中课堂教学为34学时,实验教学为14学时。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绪论( 1 学时) 基本内容: 一、病理学的任务、内容及其学科性质 二、病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三、病理学的学习方法 基本要求: 熟悉病理学的概念、了解病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疾病概论(1学时) 基本内容: 一、疾病的概念 二、疾病的特征 三、疾病的分类 四、疾病的病因 五、疾病的病程 基本要求: 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因果交替规律及疾病过程中损伤与抗损伤反应。

第二章血液循环障碍(4学时) 基本内容: 充血、缺血、出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 基本要求: ①理解并掌握充血、淤血、出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概念和基本病理变化。 ②掌握判断组织器官肿大的依据和浮游试验。 第一节充血 第二节出血 第三节血栓形成 第四节栓塞 第五节梗死 第三章水盐代谢及酸碱平衡紊乱(2学时) 基本内容: 水肿、脱水、酸中毒 基本要求: 理解掌握①水肿的原因、水肿的类型、水肿的病理变化; ②脱水的类型、高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的发生原因、补液原则。 第一节水肿 第二节脱水 第四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3学时) 基本内容: 萎缩、变性、坏死。 基本要求: ①理解萎缩、变性、坏死等的概念、机理和病理变化。 ②掌握判断组织器官体积缩小的依据。 第一节萎缩 第二节变性 第三节坏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