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调查字表---(简体字表)教学提纲

汉语方言调查字表---(简体字表)教学提纲
汉语方言调查字表---(简体字表)教学提纲

精品文档

汉语方言调查字表(简体字表)

声调

诗梯方—房高猪专尊低边安时题田—天开抽初粗天偏

使矢体初—锄婚伤三飞

是士弟昏—魂穷陈床才唐平

试世替胸—雄寒神徐扶

事侍第碗—晚鹅娘人龙难麻文云识滴委—尾古展纸走短比碗石食笛隐—引口丑楚草体普

比:米好手死粉

九:有五女染老暖买网有衣移卷:远近柱是坐淡抱

椅以付—妇—附厚社似父

意异到—稻—盗盖帐正醉对变爱一逸四—似—寺抗唱菜怕

试—市—示汉世送放

注—柱—住共阵助贱大病

灯棉见—件—健害树谢饭

等免救—舅—旧岸让漏怒帽望用凳面汉—旱—汗急竹织积得笔一得灭八—拔曲出七秃匹

发—罚黑湿惜福

督—毒割桌窄接搭百约

桌—浊缺尺切铁拍

失—实歇说削发

湿—十月入六纳麦袜药

局宅食杂读白

合舌俗服

精品文档

对外汉语教学法自考资料汇编

对外汉语教学法资料 1、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 2、新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创始于1950年,至今有60年的历史。 3、1983年成立了全国性的学术团体“ 中国教学学会对外汉语研究会” , 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正式诞生。. 4、1978年提出“对外汉语教学” , 1984年正式确定学科的命名。 5、对外汉语教学作为学科的基本属性, 属于语言的应用语言学范畴。 6、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除了服务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本身研究之外,主要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过程及习得过程。 7、“课程设计”与我们经常使用的“课程设置”的含义并不相同。 8、总体设计,提出这样一个概念是把第二语言教学的全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概括为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成绩测试四大环节。 9、对外汉语教学总体设计理论由吕必松最早提出。 10、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根据大纲对教学内容描述的侧重点的不同,把教学大纲分为:结果式大纲(又分为组合型,分解型) 、过程式大纲(又分为任务型,程序型) 。 11、1988年试行的《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语法等级大纲》是第一个作为独立、完整的大纲而设计研制的。 12、《汉语水平等级标准》是对学习者学习和使用言语所要达到的水平和能力的界定和描述,是科学划分出来的教学等级和每一等级

应该达到的教学标准与水平。 13、《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分三等五级:初等(一、二级标准) 、中等(三级标准) 、高等(四五级标准) 。 14、《汉语水平等级标准》的内容由三要素组成:话题内容、语言范围、言语能力。 15、对外汉语教学词汇四个等级:1000级、3000级(初等) 、5000级(中等) 、8000级(高等) 。 16、对外汉语教学分为:专业教育、进修教学、短期教学、速成教学。 17、汉语言专业教育是指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学历教育。 18、大多数的教学形式均以汉语综合课为主干核心,以专项技能课为重点,采用分技能设课的方式。 19、课程规范:对课程本体和课程实施这两部分内容的规范。 20、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并不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 21、学科基本理论--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核心理论,是学科存在的标志。 22、语言学习理论:基本理论研究、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中介语理论。 23、语言教学理论:学科性质理论、教学原则理论、教学法理论、中国传统教育观。 24、对外汉语教学最根本的性质在于它既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

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学大纲

《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学大纲》 主编:杨寄洲 副主编:邱军 编者:杨寄洲邱军李宁 编写说明 《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学大纲》 本大纲为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的教学大纲。 大纲规定了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的教学对象、教学时间、教学目的、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大纲是初级阶段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教 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的重要依据。 本大纲还包括几个附属文件,它们是: 1、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学语法大纲 2、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功能意念大纲 3、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情景和言语活动大纲 4、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考试大纲 5、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词汇大纲 一、教学对象 母语为非汉语、以不同学习目的学习汉语的各国学生。 1、年龄:年满十八岁、身体健康。 2、学历:具有高中毕业以上(含高中)学历。 3、汉语水平: A、基本没有学过汉语,零起点的学生。 B、学过少量汉语,词汇量为600左右,基本没有表达能力的学生。 C、学过汉语,词汇量为1200左右,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但语音 语调不准,语法不清楚,表达不完整、不准确的学生。 二、教学时间 A、B类学生教学时间为一学年(两学期),实际教学时间约为40周, 每周24学时,共计960学时(包括复习考试)。 C类学生教学时间也是一学年(两学期),实际上课时间为40周,第一 学期每周24学时,教学时间为480学时(包括复习考试);第二学期每周 20学时,教学时间为400学时,年教学时间为880学时。(包括复习考试、语言实践活动)。 学习时间不少于上述所规定的学时,才能达到本大纲所规定的各项教学要求。 三、教学目的 初级汉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一年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具有 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初步的言语交际能力,能满足日常生活、学习和一般社 交场合的交际需要,学习结束时,达到《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所规 定的一年级的标准。同时具有上专业课、阅读专业材料、进行专业交谈的初步 能力,为他们升入高年级继续汉语学习和进入其他高等院校学习相关专业打下 语言基础。 初级汉语教学目的还包括适当地介绍和讲授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知识,减 少语言学习中的文化障碍。 通过初级汉语的学习,学生能够具备自学汉语的能力。

方言调查字表 修正版

果开一:歌果开三:戈平上去平 歌哿箇戈 帮 滂 並 明 端透定多 拖他 驼驮拿,驮起来舵大驮驮子 泥(娘)来挪 罗锣箩 哪(那)哪个? 那 精 清从心邪搓 左佐 知徹澄照庄穿初床崇审生照章穿昌床船审书禅日 见溪群疑歌哥 蛾鹅俄 可 我 个个人,一个 饿 茄茄子 晓 匣河何荷荷花荷薄荷贺 影 喻云 喻以 阿阿胶,阿哥

果合一:戈果合三:戈平上去平 戈果过戈 帮滂並明波菠 颇坡玻玻璃 婆 魔磨磨刀摩馍 跛跛足簸簸一簸 簸簸箕 破 薄薄荷 磨磨面,石磨 端透定朵[躲] 妥椭椭圆 惰垜柴垛 剁 唾唾液,唾沫 泥(娘) 来骡螺螺蛳脶手指文啰 裸裸体瘰瘰疬糯糯米摞摞起来 精清 从心邪矬矮 蓑梭织布梭唆莎莎草 坐 锁琐琐碎 锉莝莝草,切碎的草 座 知徹澄照庄穿初床崇审生照章穿昌床船审书禅日 见溪群疑过锅戈 科窠棵 讹 果裹餜 颗一颗珠 过 课 卧 瘸瘸腿 晓 匣和和气禾 火伙 祸 货 和和面 靴 影 喻云 喻以 倭踒踒了脚窝涴弄脏胒膀子

假开二:麻 平上去麻马禡 帮滂並明巴芭疤 爬琶琵琶杷枇杷钯钯子 麻痲蟆蝦蟆妈 把把握,把守,一把 马码(马)码子 霸欛柄壩堤坝平川爸 怕帕 耙(杷)犁耙,耙地 骂 端 透 定 泥(娘) 来 拿 精 清 从 心 邪 知 徹 澄茶搽(涂) {虫宅}水母 照庄穿初床崇审生楂山查渣 叉杈枝杈差差别,差不多 茬[查]调查 沙纱洒 诈榨榨油[炸]炸弹 岔三岔路 乍 厦偏厦,前廊后厦 照章穿昌床船审书禅日 见溪群疑家加痂嘉傢(家)傢具 牙芽衙伢小孩子 假真假贾姓 雅 假放假架驾嫁稼价 揢捕,捉,拿住 砑砑平 晓匣虾鱼虾{身叚{身叚}腰 霞瑕遐蝦蝦蟆下底下夏姓厦厦门 嚇吓一跳 下下降夏春夏暇 影 喻云 喻以 鸦丫丫头桠桠杈 哑亚

汉语方言词汇的调查研究

汉语方言词汇的调查研究 本文的内容主要是讨论一些例子。例子就是资料,它是很重要的。李荣先生在《方言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方言》1983年第2期81-91页)说过:“例子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要先想好例子,再表示意见。要是举不出合适的例子,那种意见是站不住脚的。例子一摆呀,你的功夫就出来了。就能看出你的学力如何,见识如何。例子就好比商店橱窗里陈列的商品。摆出来的都不怎么样,仓库里的就可想而知了。” 一关于方言词语的调查研究 (一)《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方言词 大家都知道《现代汉语词典》是具有规范性质的汉语共同语词典,但是很多人平时不太注意词典里收入了很多带<方>字标记的方言字、方言词。很多带<口>字标记的口语词,还有很多专用于地名、姓名的字头其实大部分也是方言字词。这些条目加起来在词典里至少都有上千或更多的数量。《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这么多的方言字词,是需要方言的词语研究的。这就是“普通话在方言之中,又在方言之上”的道理,现代汉语是整体的,它包括现代汉语方言。下面随意举一些《现代汉语词典》里方言词: 阿姨姨母 腌臜(1)脏;不干净。(2)(心里)别扭;不愉快。 娭毑(1)祖母。(2)尊称年老的妇女。 爱人儿逗人爱:这孩子的一双又大又水灵的眼睛,多~啊! 俺代词。(1)我们(不包括听话的人)。(2)我。 熬心心里不舒畅;烦闷。 熬磨(1)痛苦地度过(时间)。(2)没完没了地纠缠:这孩子很听话,从不~人。 巴结(2)努力;勤奋:他工作很~ 巴望(1)盼望。(2)指望;盼头。 吧嗒(2)抽(旱烟):他~着叶子烟打主意。 拔白(天)刚亮。 白日撞白天趁人不备走进人家去偷东西的小偷儿。 摆子疟疾:打~。 板实(1)(土壤)硬而结实。(2)(书皮、衣物等)平整挺括。 半彪子不通事理,行动鲁莽的人。

对外汉语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一、对外汉语教育发展情况 1.对外汉语教育基本概念 (1)母语与外语 (2)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 (3)目的语与媒介语 2、对外汉语学科构架 (1)基础理论 (2)应用理论 (3)应用研究 (4)教育实践 (5)对外汉语教学的四大环节 3、学科特点 (1)对外汉语教学与母语文教学的关系 (2)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 (3)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 (4)交际能力 4、对外汉语教育发展历史 (1)1949年前的对外汉语教学概况 (2)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机构 (3) 第一份对外汉语教学学术刊物 (4)学科地位的确立 (5)著名对外汉语教学专家:吕叔湘朱德熙邓懿王还杜荣 二、教学模式 1、教学法 2、教学模式 3、语法翻译法 4、阅读法 5、听说法

6、全身反应法 7、团体学习法 8、暗示法 9、自然法 10、交际法 11、任务式教学 12、侵入式教学 三、对外汉语课堂教学 1、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 2、课程设计 3、教学大纲 4、结构大纲 5、功能大纲 6、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 7、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 四、对外汉语教材及测试 1 著名的对外汉语教材 (1)《老乞大》 (2)《语言自迩集》 (3)《汉语教科书》 (4)《基础汉语课本》 (5)《实用汉语课本》 (6)《中文听说读写》 (7)《新实用汉语课本》 2 教材的分类 (1)综合型教材与分技能教材 (2)单元制教材与单课制教材 (3)结构型教材与功能型教材3 教材选用的原则

4 语言测试的种类 5 语言测试的效度 6 语言测试的信度 7 汉语水平主干考试及分支考试种类 8 教学评估 第二部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一、第二语言习得基本概念 1.习得与学习 2.外语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 3.语言习得机制 4.中介语 5.普遍语法 6.母语迁移 7.化石化 8.教师语言、外国人话语 9.个体差异 10 认知风格 二、第二语言习得基本理论 1. 对比分析 (1). 对比分析 (2). 对比分析强势说及弱势说 (3). 对比分析的意义和局限 2. 偏误分析 (1).偏误分析理论背景 (2).偏误和错误的区分 (3).偏误分析研究的步骤 (4)偏误的五个来源 (5)偏误分析的贡献 (6)偏误分析的局限

对外汉语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完整版

对外汉语教学常用的教 学方法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对外汉语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直观法利用实物、图画、表格、示意图、符号等辅助手段,化抽象的定义为具体形象的图示,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例如讲解趋向补语时,可以画简笔画的房屋、楼梯、人物来表示“进来、进去、出来、上来、下去”等。 2、演绎法先展示语法规则,然后用实例说明语法规则,便于学生自行替换、生成和扩展。通常做法是把语法规则归结为若干句型,把句型具体化为一些范句。比如讲“比”字句,教师可以先给格式:A比B+形容词“他比我高。” 3、归纳法先展示一定数量的例证(不能太少),进行大量的练习,然后引导学生从中概括出语法规则。归纳法是我们倡导的语法教学的主要方式,因为这种方法是先大量输入相关的句子,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感知,再来引导学生自己概括特点、分析规律,学生容易得到验证,对规律的理解就会比较深刻。 4、对比法有点儿比较贵这儿东西有点儿贵这儿的东西比较贵便宜-------------这儿的东西比较便宜通过以上汉语句式的对比,引导学生理解“有点儿”常用于不如意的事情,而“比较”后面的形容词好坏都能说。 5、情景导入法教师通过一个具体情景的设置,通过问答、展示图画、讲故事等方式,引导出要讲的语法点。例如本课要学表示完成的“了”,教师进教室就问一个学生:教师:XX昨天来了没有学生:他昨天没来。教师:哦,他昨天没来。XX,你去哪了这种闲聊实际是有意为之,在为该语法点教学做铺垫。 本文转自:大连盼达汉语学校(国际汉语教师培训中心)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1-60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 1.介绍与说明:“是”字句 (1)基本句式:肯定式:A是B。否定式:A不是B。疑问式:A是B+吗?(2)用法:介绍或说明自己或他人的身份;说明时间;说明处所;说明或介绍国籍与籍贯。 2.疑问句(1) (1)基本句式:陈述句+吗? (2)用法:用“肯定句+吗”,用句中的动词或形容词的肯定式或否定式回答。用“否定 句+吗”问时,认为对方否定是对的就用“对/对了”回答;如果认为否定是错的就用“不 /不对”回答,表示回答是肯定的;疑问时语调要上扬。 3.否定的表达 (1)基本句式:不+动词+宾语/ 不+形容词 4.限制与修饰:定语+中心语 汉语的定语是位于名词前边的修饰语。定语用来表达对中心语的数量、时间、处所、归属、领属、范围的限制和对中心语的性质、状况、特点、用途、质料、职业等的描写。 对中心语限制的定语回答的是“哪一个”的问题,而对中心语描写的定语回答的是“什么 样的+中心语”的问题。 所属关系的表达(1):名词/代词+的+名词 所属关系的表达(2):“的”的省略,“我(们)、你(们)、他(们)”等在表示和人 相关的词语(亲属词、人组成的单位)前表示所属关系时,“的”常省略。 5.疑问句(2):特指问句 (1)基本句式:特指问句用疑问代词来询问。所用疑问代词有:谁、什么、哪、哪儿、 多少、几、怎么、怎么样等。 (2)用法说明:当对特定事物不知道时,就用特指问句,语序与陈述句一样。询问句子 的哪个成分就把疑问代词放在哪个位置上。 6.所有关系的表达:“有”字句 疑问式:主语+有+宾语+吗?肯定式:主语+有+宾语。否定式:主语+没有+宾语 7.汉语数字的读法 (1)1~100数字的读法 (2)询问10以内的数目:用“几” (3)询问10以上的数目:用“多少” (4)“二”和“两”的用法:都表示2,但用法不同。 二/两+量词二十/百第二、二月、二楼 (5)100以上数字的读法

对外汉语教学法教学大纲学习资料

对外汉语教学法教学 大纲

对外汉语教学法 【课程编码】3B010258 【课程类别】必修课 【学分数】2 【适用专业】对外汉语 【学时数】34【编写日期】2012-06-26 一、教学目标 《对外汉语教学法》课程主要介绍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任务,相关的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基础理论,语言习得理论,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各种流派,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理论,以及综合、听力、口语、阅读及写作等技能课的教学方法与技巧。通过学习可使学生在将来的教学实践中能针对汉语的特征和教学对象,科学地设置课型,更好地选择、分析、利用教材,设计好具体的教学环节、教学步骤、教学技巧,从而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教学效率,切实提高留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本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应加强对外汉语教学各环节的训练。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一)第一章总论2学时(理论讲授) 主要内容: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基本性质;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要求: 一、掌握外语教学法背后的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 二、熟悉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基本特点; 三、了解外语教学法理论与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之间的关系;对外汉语教学法和外语教学法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外语教学法理论与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之间的关系;对外汉语教学法和外语教学法之间的关系。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思考讨论: 1.对外汉语教学同“英语教学”比较相似还是跟“中小学语文教学”比较相似。为什么? 2.列出你认为对外汉语教师需要掌握的知识,学生分若干小组,互相交流。 3.要求学生阅读《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李泉编著,商务印书馆出版),谈谈自己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认识。 (二)第二章语言教学法流派介绍 4学时(理论讲授3学时+实验实践1学时) 主要内容:各教学法流派的理论基础、教学原则和教学过程。 教学要求: 一、掌握各教学法流派的理论基础、教学原则和教学过程; 二、熟悉各教学法流派之间的差异与关联; 三、了解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何选择和应用不同教学法流派的理论。 重点、难点:各教学法流派之间的差异与关联及其选择和应用。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课堂讨论: 1.有人常用“钟摆”来比喻教学法流派的变迁,你对这个比喻有什么看法?

对外汉语教学法知识点

对外汉语 一、名词解释 1、语言和言语 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社会性和系统的部分,而言语是个人的和或然的;语言是语言符号之间相互关系的系统,是语言共同体的成员约定俗称的,而言语只是个人为了交际需要使用语言的结果。语言是对言语的抽象和概括,言语是语言的表现形式,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 2、母语和第一语言 (1)母语:也叫本族语,是指本民族的语言,与外国语或外族语相对应,它是依据亲属关系来确定的。 (2)第一语言:指人们出生后首先学会的语言,是按照语言获得的顺序来确定的。 3、外语和第二语言 (1)外语:是母语以外的外国语言,是与本族语相对而言的。 (2)第二语言:是跟第一语言相对的概念,通常还有一种含义,即指在目的语环境中习得和使用的语言。 4、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 (1)语言习得:“习得”是一个外来的词语,也可译作“获得”。习得一般指幼儿在非教学条件下主动地获得母语的过程。 (2)语言学习:“学习”也有人译作“学得”,在心理语言学中是指人在习得母语后有意识、通常是在教学环境里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二、简答 1、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机制”假说 答:“语言习得机制”假说由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于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他认为儿童的大脑里有一种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这就是说儿童具有一种遗传的机制,通过这种机制,儿童掌握了语言规则,儿童生下来就有一种适宜于学习人类独有的语言知识的能力。乔氏认为人类先天具有的语言习得机制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以待定参数形式出现的、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又称为“普遍语法”;另一部分是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也就是对所接触到的实际语言的核心部分进行语言参数的定值。这种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以规则为基础的复杂系统,而不是一些习惯的综合。语言习得机制的最终目的是语言规则的内在化,这些语言规则就是理解和产生语言的基础。乔氏理论的不足在于他的语言能力理论忽视了语言的社会文化性。 2、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假说 答:“语言监控模式”假说由克拉申于1977~1982年提出,也叫“语言控制调节模式”“输入假说”或“监察论”。这一理论共有五个假设: 第一,习得-学习假设。“自然获得”与“正式学习”这两个概念是克拉申理论的中心。自然获得是集中在意义层次上的自然交际中产生的,是一种下意识的过程;而正式学习则是在课堂上有规律的学习,它是一种有意识的过程。 第二,自然顺序假设。克拉申强调语言习得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遵循一个不变的自然顺序,这一假说还坚持语法结构是按一定顺序而获得的。 第三,语言监控假说。克拉申认为人的头脑中都有一个语言控制调节系统,学习者利用这

方言调研报告范文

方言调研报告范文 伴随着即将进入大三的慌张,无数次的纠结毕业后就业还是考研。脑子里想的很多, 却对即将到来的学年论文毫无想法。抱着想为自己的学年论文寻找一点灵感和对方言变化 的好奇,想不断历练、挑战自己的想法,我报名参加了这次暑期实践活动。四天时间过去了,我收获的远比我想象的要多得多。 实践活动开始的第一天,在闷热的汽车里度过了两个小时之后,我们到达了目的地——临夏市。费尽周折找到住的地方之后,经过短暂的休息我们马上投入到调研工作之中。 我们首先将十四位队员分好小组,然后明确了我们展开调研的地点和主要调研对象。在调 研过程中,我们从拘谨到大方,从被路人拒绝时的失落到互相鼓励,重整旗鼓的坚持,从 开始时我们方法不得当而进展缓慢到在学姐的帮助下我们逐渐改进方法而收获颇丰。在调 研结束之后的总结会议上,每个小组都汇报着自己的收获,那一晚,我们尽管疲惫,但每 个人脸上都流露着我未曾见过的骄傲与坚韧。 在以后的几天里我们还是依旧走街串巷进行调研,每晚开总结会议,认真总结每一天 的收获,发现、指出调研中存在的问题,明确第二天的任务。在这几天的走访中,给我印 象最深的还是去八坊街的那一次。八坊街是临夏市回族同胞的聚居地。在那里,我们每走 进一户人家,他们都非常热情的接待我们,耐心地回答我们的问题,遇到我们听不懂的方 言他们会反复解释,甚至加上手势动作,直到我们理解。他们还拿出亲手做的油果子给我 们品尝,这一切都让我们觉得特别的暖。那天我们还去了清真寺,还非常荣幸的见到了阿訇,跟阿訇进行了交谈。阿訇非常详细地回答我们的问题,还仔细地为我们讲解当地的宗 教文化,婚俗文化、葬俗文化。第一次这样近距离的接触阿訇,了解宗教,这次走访对我 来说既是一次内心的震动也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除了知识上的收获以外,这次实践最大的收获便是同行的十三位队员了。罗老师对每 位队员的照顾,对生病队员的牵挂。学姐为我们整理资料,讲解要点,我们十四个人一起 同甘共苦,相互鼓励、相互学习、一起努力。无法忘记那些我们一起吃泡面的日子,一 起在总结会议之后玩游戏的日子,一起敞开心扉聊心事的日子。分离的时候有不舍,有眼泪,但我们始终是对方特别的人,不会忘记我们嘹亮的口号:we are 伐木累! 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习惯了图书馆沙沙的纸笔声, 看过了一摞摞的专业书籍,记住了一条条的知识概念,然而追根溯源,这些精简的一句话 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背后的夙夜不眠,背后的呕心沥血,这次暑期社会实践,让我略 能窥得一二。 XX年7月9日,在学院的组织下,在罗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开始了为期5天的暑期社会实践,目的地是临夏回族自治州,实践内容是搜集临夏方言语料,并和东干语做出比较。当天到达安顿好住宿后,我们实践小队迫不及待走上街头,开始着手完成我们认为很简单 的任务,第一天下午因为街上行人的配合,顺利的完成了任务,并不觉得苦和累,然而, 第二天,第三天,持续的高温让我心中开始烦躁,行人的不配合让我感到沮丧,复杂的语

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

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 对外汉语教学法:是实现对外汉语教学总目标和总任务、落实教学基本原则的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性质:是汉语作为外语或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理论基础/支柱: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 汉语语音的特点:1、音节有声韵调构成。 2、声母可按发音部位(双唇音、唇齿音、舌尖音、舌根音等)和发音方法(塞音、塞擦音、鼻音、边音、擦音等)来分类或分组。 3、韵母有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 4、拼音方案类似音标,只有注音作用。 直接法: 代表人物:1、贝力子 2、叶斯珀森 3、帕默 4、韦斯特 5、艾克斯利 对直接法的评价(可能出判断题): 成就:1、提倡“言语——语言——言语”的学习途径,利用直观手段。 2、整套的练习体系和影响广泛的教材。 不足:1、过分强调幼儿学语的规律,没有认识到成年人学习外语的特点,抑制成年人认知能力的发挥。 2、偏重经验,忽视感觉及对语言的理性认识。 听说法:是把“听说放在首位,主张先用耳听,后用口说,经过反复口头操练, 最终能自动化地运用所学语言材料”的一种外语教学法。 理论基础:1、语言学方面:结构主义语言学(龙菲尔德) 2、心理学方面: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斯金纳) 基本原则:1、听说领先 2、反复实践,形成习惯 3、以句型为中心 4、排斥或限制母语 5、对比语言结构,确定教学难点 6、及时纠正错误,培养正确的语言习惯。视听法:是将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结合起来进行外语教学的方法。 基本原则:1、培养听、说、读、写言语习惯 2、语言和情景相结合 3、排除母语和文字为中介 4、在语言技能的训练中有控制地使用常用词汇和结构 自觉对比法(附自觉实践法)P28-30 认知法:是按照认知规律,调动学习者的智力潜能,努力去发现和掌握语言规 则,创造性地活用语言的一种外语教学法体系。(因人脑的认知活动依靠符号来编码或解码,故又称认知-符号学习理论) 基本原则:1、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主 2、在理解规则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和操练 3、听说读写全面训练 4、利用母语 5、对错误进行有分析的指导 6、运用电化手段,营造教学情景 功能法:是以语言功能和意念项目为纲,培养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法教学大纲

对外汉语教学法 【课程编码】3B010258 【课程类别】必修课 【学分数】2 【适用专业】对外汉语 【学时数】34 【编写日期】2012-06-26 一、教学目标 《对外汉语教学法》课程主要介绍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任务,相关的语言学、心理学、 教育学基础理论,语言习得理论,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各种流派,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理论, 以及综合、听力、口语、阅读及写作等技能课的教学方法与技巧。通过学习可使学生在将来 的教学实践中能针对汉语的特征和教学对象,科学地设置课型,更好地选择、分析、利用教材,设计好具体的教学环节、教学步骤、教学技巧,从而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教学效率,切实提高留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本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应加强对外汉语教学各环节的训练。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一)第一章总论2学时(理论讲授) 主要内容: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基本性质;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要求: 一、掌握外语教学法背后的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 二、熟悉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基本特点; 三、了解外语教学法理论与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之间的关系;对外汉语教学法和外语教学法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外语教学法理论与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之间的关系;对外汉语教学法和外语教学法之间的关系。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思考讨论: 1.对外汉语教学同“英语教学”比较相似还是跟“中小学语文教学”比较相似。为什么 2.列出你认为对外汉语教师需要掌握的知识,学生分若干小组,互相交流。 3.要求学生阅读《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李泉编著,商务印书馆出版),谈谈自己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认识。

汉语方言语法调查问卷刘丹青 唐正大

汉语方言语法调查问卷(上) 说明 此《方言语法调查问卷》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刘丹青、唐正大以往所编的数个方言语法调查问卷基础上整合修改而成,是一个中等规模的调查问卷。浙江大学陈玉洁、复旦大学盛益民、上海外国语大学王芳参与了本版的修订加工工作。此问卷供汉语方言田野调查的语法调查使用,目前已为国家语言保护工程项目所采用,也可用作方言参考语法编写的基础大纲。应广大田野调查者之需,特在正式发表前由本公众平台发布。欢迎在朋友圈转发,文章正式发表之前请勿转载。 调查者注意:调查中如果遇到虚词(包括介词、语气词、连词、代词等),请注音。表中“/”表示替换关系,除全句替换不一一标明外,替换的范围以下划线的形式注出。 一 1 构词法与形态 1.1 词内语序(如有多种说法,请按常用程度降序排列。) 1) 客人 2) 干菜 3) 生鱼 4) 生肉 5) 干肉 6) 拖鞋 7) 公鸡 8) 母鸡 9) 公牛 10) 母牛 11) 其他例子

1.2 名词小称(请给出如下词语的小称形式,后缀、儿化、变韵、变调、重叠等小称形式都需记音。如只有小称形式(即非小称的原形不成立),或小称有特别语义,请注明。) 12)车 13)房子 14)洞 15)雨点 16)花 17)姐 18)妹 19)弟 20)眼睛 21)脚 22)米 23)虾 24)猫 25)桔/桔子 26)桃/桃子 27)刀 28)碗 29)盘/盘子 30)袋/袋子 31)包 32)其他例子 1.3名词词缀 1.3.1“姓/名/排行”的形态形式(方言存在的说法请提供方言注音,不存在的说法打×或再提供同义的方言形式。)

33)老陈姓 34)小陈姓 35)阿陈姓 36)小强名 37)阿强名 38)老三排行 39)阿三排行 40)其他例子(如可说“强子/强儿(名+后缀)”、“强强(重叠)”等,请记出。) 1.3.2动词、形容词的名词化词缀(注意语义对应) 动词、形容词加后缀等构成转指行为者或属性拥有者的指人名词“的”字结构 44)卖菜的 45)开车的 46)弟弟的 47)吃的穿的 48)你拿来的 49)大的 50)胖的 51)三号的(这张票是~) 的字结构在属格中的形式:卖菜的的车 形态成分“头”等 41)没有吃头、有什么吃头

对外汉语教学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方法 下面本文将会介绍对外汉语教学基本方法与技巧,觉得对你有帮助的同学快快收藏起来吧。 一、直观法 利用实物、图画、表格、示意图、符号等辅助手段,化抽象的定义为具体形象的图示,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例如讲解趋向补 语时,可以画简笔画的房屋、楼梯、人物来表示“进来、进去、出来、上来、下去”等。 二、演绎法 先展示语法规则,然后用实例说明语法规则,便于学生自行替换、生成和扩展。通常做法是把语法规则归结为若干句型,把句型具体 化为一些范句。 比如讲“比”字句,教师可以先给格式: A比B+形容词 “他比我高。” 三、归纳法 先展示一定数量的例证(不能太少),进行大量的练习,然后引导学生从中概括出语法规则。归纳法是我们倡导的语法教学的主要方式,因为这种方法是先大量输入相关的句子,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积 累和感知,再来引导学生自己概括特点、分析规律,学生容易得到 验证,对规律的理解就会比较深刻。 四、对比法

有点儿 比较 贵 这儿东西有点儿贵 这儿的东西比较贵 便宜 ------------- 这儿的东西比较便宜 通过以上汉语句式的对比,引导学生理解“有点儿”常用于不如意的事情,而“比较”后面的形容词好坏都能说。 五、情景导入法 教师通过一个具体情景的设置,通过问答、展示图画、讲故事等方式,引导出要讲的语法点。 例如本课要学表示完成的“了”,教师进教室就问一个学生: 教师:XX昨天来了没有? 学生:他昨天没来。 教师:哦,他昨天没来。XX,你去哪了? 这种闲聊实际是有意为之,在为该语法点教学做铺垫。 六、实例: 怎样教“着” 1、通过师生的一问一答引出经典例句: 教师:我手里拿着什么? 学生:你手里拿着一支粉笔。(板书)

对外汉语教学法复习提纲

1、教学法的理论支柱有哪三方面? 语言学原理、心理学原理、教育学原理及教育心理学原理 2、语言学怎么影响语言教学? 语言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机械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到社会语言学,每一种语言学派的兴起,都给外语教学带来巨大的影响,十七八世纪的翻译法流派,就是植根于当时的机械语言学。结构主义学派亲自实践并创建了美国新的外语教学法——听说法。六十年代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理论问世,它是认知心理学的语言理论基础。70年代,外语教学法受社会语言学理论的影响,形成了以交际功能为纲的功能发教学流派。 3、一般的语言学原理怎么在教学中体现? 直接发以口语为基础的原则,就是从先有口语、后有文字这一语言学基本原理出发的;直接法反对翻译中介、直接联系的原则,就是从两种语言的词在语义、搭配、用法上不存在一对一的简单对应关系这一原理考虑的;直接法句本位原则,就是从句子是言语交际最小使用单位这一原理着眼的。 4、心理学对语言教学的影响? 实验心理学鼻祖的德国心理学家冯特认为:“语言心理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思维,而是感觉。”在这种心理学理论的影响下,传统的翻译教学法受到很大的冲击,以口语为基础、以模仿为主的直接法应运而生。直接法提出的“用外语教外语”的原则,就是以“音响感觉”即外语词语的声音形象跟它们所代表的语义直接相联的理论为基础的; 5、行为主义心理学对语言教学的影响? 不同的心理学派固然可促进某种外语教学法流派的形成和兴趣,即使同一系统的心理学学派(如行为主义)内部的细小进展和变化,也能同样在外语教学法的一些流派中得到体现。例如,二十世纪40年代,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引起的巨大反响。自学对比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斯金纳提出了新行为主义公式:刺激——反应——强化。这些心理学研究成果反映在外语学习上,就有了听说法的产生和发展。50年代法国创始的视听法或情景法,也正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并受格式塔心理学关于“知觉整体性”理论的影响而建立起来的。 6、语言、语法、词汇的特点 1)语音的特点: a. 汉语的音节由声韵调构成。因此,语音教学的重心应放在声调的操练上。 b. 汉语声母可按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来分类或分组。对此,教学要注意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理论和实践, 加强对比练习。 c. 汉语韵母有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对此,教学要多示范,多练习,多对比,可以利用教具(如发音器 官示意图)以及夸张的发音让学习者揣摩、体会,力求发音到位。 d. 汉语拼音方案类似音标,只有注音作用。对此,只有充分利用听觉和视觉,将字(词)的音和形跟外界实 物或头脑中的已有概念通过反复出现、反复刺激挂起钩来。 2)词语特点 a. 汉语词语有趋向双音节的特点。 b. 汉语词语缺乏形态变化。 c. 汉语词语的词义引申特点。 3)语法的特点 a. 汉语不同层次内部组合的一致性 b. 汉语语序的配对特点 c. 汉语语序的变式

汉语方言调查讲义

汉语方言调查讲义(实践部分) 第一章方言的调查、描写和分析 第一节:调查方法 1、间接调查 间接调查即是通过通讯调查。调查者(investigator)和发音人不见面。通过第三者(Intermediary)填写邮寄的问题表。德国方言学家Georg Wenker及其追随者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曾用这个方法为《德国语言地图集》收集语料。他的问题表上列有四十个句子,后来又补充一些单词。问题表寄到每一个乡村学校,请求教师协助在学生和本地人中间调查本地方言,填写表格。结果收集到欧洲德语地区五万个地点的方言材料。《苏洛兰语言调查》都用这种方法收集语料。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到较多地点的语料,特别是对收集设点很密的语言地图集的语料,这种方法是很有吸引力的。不过;由于所得语料的可靠性完全依赖于当地填写问题表的第三者的责任心和语言学修养,这种方法本身是有很大缺陷的。 设计一种有多种答案供选择的问题表(check-list),可以避免上述缺陷。在这种问题表上列出各种可能的答案,请第三者调查当地方言,选择答案。美国方言学家Atwood曾用这种方法调查得克萨斯州的方言词汇(见E.Bagby,The Regional V ocabulary of Texas,University of Texa Press,1962)。他请得克萨斯大学的学生调查家乡方言,填写问题表,结果得到得克萨斯州每个县、路易斯安那州和俄克拉荷马州部分县共273个地点的语料。这个方法可以很快地收集到大量语料,但是调查者必须事先掌握某一地区方言词汇差异的大量事实,才能制定有多种答案的问题,这似乎难以办到。 汉语方言学界迄今未用间接法调查方言。间接法不大适合汉语方言调查,因为请未经过训练的中间人记录方言,只能用汉字,而汉字不是拼音文字,不能反映复杂的方言字音。所以这样的语料颇难用于研究工作。 2、直接调查法 汉语方言学界都采用直接调查法,即实地调查法或称为田野调查(field-work)法。这种方法要求调查者或田野工作者(field-worker)面对面地调查和记录发音合作人的方言。又分两种情况,一是在发音人的家乡以外的地点进行调查,如历史语言研究所三四十年代调查江西、湖南、湖北。云南、四川方言,就是在各省省会请各县在省会读书或工作的发音人调查的;二是在发音人的家乡进行调查。 到发音人的家乡进行实地调查有很多好处。 第一,有较大的选择理想发音人的余地。 第二,有利于了解本地方言和邻近方言的异同。在方言复杂的地方,甚至一县有两种或数种差别不大的方言并存,如果在外地记音,所记是哪一种方言不易辨明。 第三,有利于补充或核对记录的内容。有时候一个发音人不能提供所有调查项目的内容,或者调查者对某些调查结果有怀疑;可以找别的本地人(native speaker)补充和核对。 第四,便于了解一种方言的地方文化背景,在记录方言词汇时尤其重要。对有地方色彩的农具、器皿。房舍等的释义,如不见实物,难免不周,甚至错误。 第五,有利于获得对本地方言的感性认识。 3、字本位调查法 自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汉语方言调查的方法、习惯上都先记录某些事先选定的字的字音。求出声韵调系统,再调查记录词汇和语法。预先选定的字被安排在一本方言字音调查表俗里。这种表格最初是1930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制定的,后来经过增刊、修改,而成目前通用的《方言调查字表》。这个表格是按以《切韵》为代表的古音系统安排的,预先选定的字按它们的音韵地位填在表格的一定位置上。制作这个调查字表,用于调查汉语方言有两个基本的认识。一是切韵音系是现代汉语方言的总源头;二是语音演变是有规律的。所以现代方言和切韵音系存在语音对应关系,因此从切韵音系出发来调查整理和研究现代方言育系应该是合理而方便的。利用这个字表调查方言语音,还有一个好处是能在较少的时间里大致了解方言语音系统的全编,例如一个受过训练的调查者可以在半小时之内了解一个方言单字调的调类和调值。但是这种凋查方法实际上是从文字出发来调查语言,调查所得的结果理论上只能算是某地方言中的汉字读音系统。这有几方面的原因:各地方层普遍有文白异读现象;而发育人一股的习惯是看着字,读文读音;有些字甚至是很普通的字,方言里根本不用,抓“坏”子温州口语不用,“洗”一字上海口语不用;有些字从来不单用,如“宵”字。上海只用于“元宵、宵夜”。对这些单字的读音的声调影响常常没有 把握;有些口语中常用的音节,向来没有汉字可写,或只有方言俗字可写。例如河北昌黎话罗□[luo3510](给人添麻烦)、口[tsou35]洗(特指洗纺织品等)。这些字不可能包括在调查字表之中。

自考对外汉语教学法资料

自考对外汉语教学法资料

对外汉语教学法资料 1、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 2、新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创始于1950年,至今有60年的历史。 3、1983年成立了全国性的学术团体“ 中国教学学会对外汉语研究会” , 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正式诞生。. 4、1978年提出“对外汉语教学” , 1984年正式确定学科的命名。 5、对外汉语教学作为学科的基本属性, 属于语言的应用语言学范畴。 6、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除了服务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本身研究之外,主要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过程及习得过程。 7、“课程设计”与我们经常使用的“课程设置”的含义并不相同。 8、总体设计,提出这样一个概念是把第二语言教学的全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概括为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成绩测试四大环节。 9、对外汉语教学总体设计理论由吕必松最早提出。 10、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根据大纲对教学内容描述的侧重点的不同,把教学大纲分为:结果式大纲(又分为组合型,分解型) 、过程式大纲(又分为任务型,程序型) 。 11、1988年试行的《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语法等级大纲》是第一个作为独立、完整的大纲而设计研制的。 12、《汉语水平等级标准》是对学习者学习和使用言语所要达到的水平和能力的界定和描述,是科学划分出来的教学等级和每一等级

应该达到的教学标准与水平。 13、《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分三等五级:初等(一、二级标准) 、中等(三级标准) 、高等(四五级标准) 。 14、《汉语水平等级标准》的内容由三要素组成:话题内容、语言范围、言语能力。 15、对外汉语教学词汇四个等级:1000级、3000级(初等) 、5000级(中等) 、8000级(高等) 。 16、对外汉语教学分为:专业教育、进修教学、短期教学、速成教学。 17、汉语言专业教育是指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学历教育。 18、大多数的教学形式均以汉语综合课为主干核心,以专项技能课为重点,采用分技能设课的方式。 19、课程规范:对课程本体和课程实施这两部分内容的规范。 20、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并不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 21、学科基本理论--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核心理论,是学科存在的标志。 22、语言学习理论:基本理论研究、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中介语理论。 23、语言教学理论:学科性质理论、教学原则理论、教学法理论、中国传统教育观。 24、对外汉语教学最根本的性质在于它既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又是

对外汉语教学入门期末复习提纲

对外汉语教学入门期末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第一语言(P 10): 第一语言指孩子最早习得的语言,也就是从父母或周围其他人那里自然习得的语言。 2.语法翻译法(P 37): 语法翻译法盛行于18世纪末,代表人物是奥伦多夫。该教学法是从以前的翻译法、语法法和词汇翻译法发展而来的,起初用于学习希腊语和拉丁文等古典语言,后来移植到现代外语学习界。 3.负迁移(P 76): 负迁移,也叫干扰,是由于套用母语模式或规则而产生的错误或不合适的目的语形式。4.语际偏误(P 89): 语际偏误就是由于母语负迁移引起的偏误,又称“干扰性偏误”或“对比性偏误”,是对比分析的重要内容。 5.中介语(P 95): 中介语是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构建的、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目标语的一种语言知识系统。它是逐步接近目标语的一种发展阶段。 6.第二语言(P 10): 第二语言指在第一语言之后再学习的其他语言。 7.习得(P 11): 习得指从周围环境中通过自然学习获得某种能力。 8.迁移(P 76): 旧习惯会对学习新习惯产生干扰。学习者已经掌握的语言会对他们学习其他语言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就叫迁移。 9.评估(P 173): 评估是“做出判断和决策的全过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信息越可靠,做出正确决策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获得可靠的、相关的信息对做出正确的评估有重要意义。10.对外汉语教学(P 3): 对外汉语教学,指教师将汉语交际技能及相关汉语知识传授给海外非母语者的过程。11.信息差(P 374): 信息差,是指交际双方具有的信息有明显差别。通过交际,了解了对方的信息,交际任务就完成了。信息差的存在是进行交际的原因,信息差的消失是交际的结果。 12.i+1原则(P372): i代表学生已有的汉语水平,+1指略高于学生水平的语言输入。这样“i+1”的输入,对于学生来说,是可懂的输入。 二、基础知识 1.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P 3) 2.汉语国际教育最早出现在为培养海外汉语师资的硕士生培养方案中。(P 6) 3.习得指从周围环境中通过自然学习获得的某种能力。(P 11) 4.国外有的语言教育学家认为,语言教学理论至少涉及6个问题:谁、什么、怎样、何时、哪里、为什么。(P 17) 5.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主要包括:汉语预备教学、进修教学、本科教学。(P 17) 6.备课时应该了解学生的相关信息、了解课程的教学目标、了解课程的基本信息和相关信息、了解课程使用的教材。(P 52)

方言研究30年

汉语方言研究30年 现代汉语方言的调查研究始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这八十年大致可以分为三大时期:一是发端期,即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初。这个时期以1924年1月北京大学成立方言调查会开始,以赵元任、罗常培等一批著名语言学家为代表,从汉语方言的实际出发,相继开展了包括两广、陕南、徽州、江西、湖南、湖北、云南、四川等地区的方言调查,出版了《现代吴语的研究》、《湖北方言调查报告》等重要著作,为汉语方言的调查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和宝贵的经验,迈出了现代汉语方言研究的第一步,为现代汉语方言研究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积累期,即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到文革时期。1956年、1957年高等教育部和教育部分别发出了《关于汉语方言普查的联合指示》和《关于汉语方言普查的补充通知》,同时,在丁声树、李荣的带领下,自1955年至1959年在中央民族学院、中央团校、张家口、昌黎等地对全国方言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初步了解和专门调查。调查成果《方言和普通话丛刊》、《昌黎方言志》,与丁声树、李荣编撰的《方言调查字表》、《方言调查词汇手册》、《汉语方言调查简表》、《汉语方言调查手册》、《方言调查词汇表》等,对全国范围的方言普查工作起了重要的示范和指导作用。这一时期,共调查了1800余个市县的方言材料,撰写调查报告近1200份、学习普通话手册320余种,出版了《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河北方言概况》、《四川方言音系》、《安徽方言概况》、《方言与普通话集刊》等著作或论集,为汉语方言的进一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材料①(金有景、金欣欣:《20世纪汉语方言研究述评》,《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1)。三是发展期,即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到今天。这个时期以1979年2月汉语方言研究的专门学术刊物《方言》杂志创刊为标志,上承前两个时期老一辈学者开创的方言研究的优良传统,吸收现代语言学的理论方法,走上了汉语方言研究的快速发展之路。 下面,对1978年至2008年30年的汉语方言研究情况做个简述。 一、研究状况: (一)成果显著 根据《汉语方言研究文献目录》(聂建民、李琦,1994)、《国际汉语语言学文献索引》(潘海华、徐烈炯,2007)及有关材料统计,1978年至2008年共出版汉语方言著作一千余种,学术论文七千余篇。不仅数量可观,而且内容丰富,涵盖了汉语方言研究领域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 1、区点方言的基本面貌与特点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 随着方言调查的点面逐渐铺开,对方言区点的基本面貌与特点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大大增多,各个方言大区及代表区点都有成果问世。比如,由贺巍、张振兴主持的“汉语方言重点调查”,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的研究成果,选择洛阳、武汉、博山、嘉定、舟山、黎川、福清、漳平、江永等12个有代表性的方言点进行详细深入的调查研究,出版《漳平方言研究》(张振兴,1992)、《武汉方言研究》(朱建颂,1992)、《洛阳方言研究》(贺巍,1993)、《江永方言研究》(黄雪贞,1993)、《嘉定方言研究》(汤珍珠、陈忠敏,1993)、《博山方言研究》(钱曾怡,1993)、《福清方言研究》(冯爱珍,1993)、《舟山方言研究》(方松熹,1993)、《黎川方言研究》(颜森,1993),调查细致,内容丰富,考察深入,体例一致,又各具特色,是区点方言研究的优秀代表。由吴启主为主编的《湖南方言研究丛书》,出版湖南东安、邵阳、祁阳、常宁、益阳、浏阳(1998)、溆浦、长沙、衡山、涟源、宜章、宁远、沅陵、常德(1999)等地方言研究,既反映了湖南方言的面貌,又着重突出了湘语研究特色。其它还有: 官话区:《浠水方言纪要》(詹伯慧,1981)、《烟台方言报告》(钱曾怡,1982)、《河南方言资料》(卢甲文,1984)、《四川方言调查报告》(杨时逢,1984)、《北京话初探》(胡明扬,1987)、《获嘉方言研究》(贺巍,1989)、《天门方言研究》(邵则遂,1991)、《荆楚方言研究》(刘海章,1992)、《河南方言研究》(张启焕,1993)、《偃师方言研究撷萃》(马克章,1993)、《宜昌方言研究》(刘兴策,1994)、《焉耆汉语方言研究》(刘俐李,1994)、《李实学术研讨会文集》(李行健、贺巍、张振兴,1996)、《首届官话方言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钱曾怡、李行杰,2000)、《山东方言研究》(钱曾怡,2001)、《户县方言研究》(孙立新,2001)、《宁夏方言研究论集》(李树俨、李倩,2001)、《鄂东方言研究》(汪化云,2004)、《同心方言研究》(张安生,2006)等。 晋语区:《山西方言研究》(侯精一、温端政,1989)、《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侯精一、温端政,1993)、《洪洞方言研究》(乔全生,1999)、《现代晋语的研究》(侯精一,1999)、《山西方言与普通话》(史秀菊,2005)等。 吴语区:《当代吴语研究》(钱乃荣,1992)承继和发展了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1928),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吴方言在音系、词汇、语法范畴、句法等方面的特点。《吴语论丛》(1988)、《吴语概说》(颜逸明,1992)、《义乌方言研究》(方松熹,2000)、《绍兴方言》(杨葳、杨乃浚,2000)、《天台方言初探》(戴昭铭,2002)、《北部吴语研究》(钱乃荣,2003)、《绍兴方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