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道德冷漠的论文

关于社会道德冷漠的论文
关于社会道德冷漠的论文

当前社会道德出现的冷漠现象,与我们社会处于转型期的某些特殊性有关,也与一些公众缺乏社会公德意识有关。要处理好“勇”为和“智”为的关系;娇正道德冷漠现象,开展全社会爱心培育工作。

对社会而言,道德是保证人们有一个平静、安宁、愉快、和谐社会环境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社会经济繁荣、文明健康的必要条件。然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的社会却出现了一些与社会公德不和谐的东西。

关键词:社会道德冷漠的现状道德冷漠原因理性分析对策

一.社会道德冷漠的现状

1.感恩缺失。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别人给予自己的帮助,越来越不懂感恩。例如现在较为常见的,许多受到资助的学生,对于那些社会各界资助过他们的人,感到十分的理所当然,并没有一种知恩图报的心理;大学生对于父母也没有一种感恩和孝顺的意识。

2.助人为乐意识的淡漠。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变得越来越冷漠,不再以帮助别人作为一种乐趣或义务。我们不难看到一下几种状况:公交车上不让座,看到老年人过马路不太会上前帮助,捡到别人遗失的财物不主动归还等。

3.英雄缺失。现今的社会里人性冷漠,曾经被我们所称颂的英雄人物也越来越少。现在见义勇为者甚至抓到嫌疑人交给警察,因为怕被犯罪嫌疑人受伤赖上自己,而不愿作证,更不愿做什么见义勇为者;老人摔倒在地,路人怕被冤枉上是自己撞到的,而不敢上去掺扶,即使好心人做好事,也要报警备案或是让多人作证后才敢去帮助老人。社会“净化”到这种地步,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4.灾难性捐款冷淡。在这几年中,中国灾难不断,面对灾难,我们看到了同胞们团结起来度过难关的信心以及行动。但是,我们也很痛心的看到,面对名人的捐款,许多人没有看到积极的一面,而是怀疑着是否假捐或是抱怨捐款的金额和其身份地位的不协调。虽然确实有一些假捐事件的发生,但我们不能否定了所有人的爱心。而更多的人则是面对捐款,抱有事不关己的心态,认为自己没有捐款的责任与义务,而把全部的责任推向政府。以怀疑政府私吞捐款公共款,而不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5.邻里冷漠。以前常说“远亲不如近邻”,“千金买宅,万金买邻”,可在高楼林立的都市中,随着那一道道冰冷的铁门,锁住了都市人的心灵,更隔断了毗邻而居的欢乐,邻居之间变成了看似近在咫尺却又相隔天涯的陌生人。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的同学们曾经做过一次随机调查,结果发现:许多市民手机里存了一百多个号码,却没有一个是邻居的。

也有很多社会新闻中,报道许多人几乎不串门,更有甚者,住了几年都不知道邻居是谁。

而也正由于邻里之间的不了解和不理解,生活中常常会引发诸多的矛盾。

6.职场冷漠。许多职场新人都在抱怨职场的冷漠,每个人都那么的无情,你有难,不帮忙就算了,更有甚者,还会对你落井下石一番,除此之外,职场新人们还会吃闭门羹,一股热情的工作劲即刻被泼冷水。而对于职场老手来说,则有另一番见解。他们认为,首先,人在职场身不由己,利益之下,凭什么要求人人都与你方便,携手并进?再者,冰冷无情有时并非不好,在某种状态下,它也是专业敬业的代名词。职场如战场,冷漠似乎也成了自我保护的盾牌。

二.社会道德冷漠的原因

1.对道德本质的误解。“道德冷漠”源于对“道德功利性”这一本质属性的误解。从古至今,我们的教育一直故意夸大道德的超功利性,以至于道德的功利性被隐

而不谈。事实上,从古至今,都没有完全否认利的存在和价值,只是更多时候,我们断章取义,片面夸大了道德的超功利性,让人误以为要道德就不能谈利益。也正因为此,道德问题层出不穷。尽管说道德有超功利性的一面,但归根到底,道德本质上还是功利的。完全超出功利性的道德是不存在的。

2.对道德原则的冲击。所谓正义,最一般地说就是对社会权利和义务的公平分配或者安排,以及与此种分配或安排秩序相适宜的道德品质。随着通讯技术的发达,这些负面影响扩散开来,从而根本上动摇和威胁到整个社会的正义秩序。同时,社会正义要求善恶与奖惩相对应,但现实生活中,在一些范围内对那些不正义行为实行特殊保护,反而对抵制者进行打击报复,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这就造成很多人明哲保身,不敢出头。

3.心理机制影响。首先,消极的情绪体验导致道德冷漠。人的本质是社会性,交往活动是人的基本活动,在交往中产生移情效应是人类最基本的情绪体验。其次,从众心理导致“看客”行为。再次,人格缺陷导致道德冷漠。

四.理性分析

1.公家缺乏公德意识,导致社会公德冷峭。当前,社会道德呈现必然的冷峭现象,也与公家缺乏社会公德意识有关。当前,在社会公共糊口中,一个凸起问题就是部门社会成员对社会公德规范在思惟熟悉上不正视,在步履遵守上不自觉。有人认为,社会公共轨则给自己的行为带来必然的未便,可以把它视为对自己的不需要约束,从而不愿意自觉遵守。这样一来,原本是约束所有人的轨则最后却可能成为只约束自觉遵守公德的人的轨则。有人认为,社会公德既然是社会公共糊口中人们选择行为时具有的普遍性和配合性的规范,那么,当道德冷峭成为某个事务当事人及其目击者普遍心态的时辰,我们小我即使不情愿看到这样的现象发生,也会力有未逮或趁波逐浪。否则,主持正义者就可能要承担全数的风险和道德成本。从人的成长的角度看,缺乏道德良知的人,虽然逃避了在某种奸细作形面前自己应尽的道义与责任,避免了个体可能承担的风险与道德成本,可是,从久远来看,必然会使白己酿成具有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缺乏热情、爱心、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的冷峭心态的人。

2.社会正义力量是主流。可以必定地说,非论什么国家、什么处所,城市有见死不救的人,也城市有临危不惧者。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成员因为思惟境界分歧,价值判定尺度分歧,道德涵养的水准分歧,他们在措臵碰着的问题时的立场和步履也分歧。所以,社会上呈现一些有悖于社会公德的现象并不奇异。我们没有需要因为社会上存在一些负面的或消极的工具,就对社会失踪去抉择信念,对社会公德的培植失踪去抉择信念。

3.社会道德冷漠是支流。无须讳言,在我们的社会还有这样那样不尽人意的处所,在践行根基社会公德方面也经常呈现令人失踪望的现象。面临现实,正确的立场理当是不掩饰问题、不回避矛盾、不用极悲不美观,积极介入社会公德培植,鼎力弘扬社会正气,正确把握主流与支流的关系。

五.对策

1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良好的道德氛围。有些时候,人们的本性还是那么的淳朴,但是,社会上发生的很多的有关违背道德良心的事情,在给人们敲响警钟的同时,将人们乐于助人的热情同样浇灭了,由此导致了人们的冷漠性,不敢再去助人为乐,于是,社会上的人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来对待社会上发生的事情。关于乞讨内幕的揭露,是的人们对于弱小者不再抱有同情心。所有的事情都被人们蒙上了怀疑的面纱。我们已经“被冷漠”。每一年,央视的《感

动中国》不错,但是,媒体在做公益广告和宣传时应该更加注重平民化,亦需要注重宣传的多样化,在社会上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人们在耳濡目染之下,自觉净化心灵,不做一个道德沦丧者。

2.国家必须加强对于法律的完善。要多角度、全方位的去看待社会的问题,更加不能再做“马后炮”必须在事情未发生使进行约束和管制,使其防患于未然。并且必须加强严惩,始终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建造完善的行政监督体系。同时,要加强防腐工作的整治,使政府官员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这是有道理和依据的。所以,党员、国家官员必须首先加强自己的个人品德的修养,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这就要要求国家在选拨人才的时候做到真正的任用有才有德之人。要求国家在政治管理上加大力度,加强管理。

3.要提高公民的辨别能力和认识水平。孟子曾说,性本善。中国多年沿袭下来的文化传统,在尊老爱幼、爱国主义等方面的还是可以的,但是,在社会大浪潮的冲击下,在不良社会风气的引诱下,不少人已经开始动摇曾经的价值体系,开始出现动摇。所以,国家有必要采取合适的措施,进一步提高公民的认识水平,增强公民辨别是非的能力。能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我们这个社会缺少特立独行,不同流合污,不愿被世俗同化的人。所以,从根本上,必须提高公民的意识水平,提高他们看待问题的能力和鉴别能力。

4.必须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之前闹出的端午节之争,让我们看到,重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统文化中积淀着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一个传统文化代表着一种民族精神,是我们丢弃不得的。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为我所用。用传统的力量从源泉上净化社会不良的风气。教育的功能在不断地强化,国家在教育方面必须统筹考虑。学会选择适当的教学材料来教育我们祖国的下一代。前段时间,就鲁迅的文章要不要加入教科书闹得纷纷扬扬,于我看来,鲁迅的批判精神同样适用于这个社会。鲁迅对冷漠、自私,麻木的看客的痛恨照样警惕着我们不能做新一代的看客。鲁迅关于国民革命的批判和经验总结,同样告诉我们要懂得群众的重要性。鲁迅是在用血的事实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去做。所以,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教学方面引领好祖国的下一代,至此,我们的民族才会强大,才会具有凝聚力,才会不断进步。只有少年强了,我国才会强

六.总结

综上所述,“道德冷漠”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其背后有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对“道德冷漠”现象的矫治,必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弃绝冷漠,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营造互相帮助、互相关怀的温暖氛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浅谈保险法律道德风险的法律防范论文.doc

浅谈保险法律道德风险的法律防范论文 1:保险道德风险的表现和原因 (1)保险道德风险的基本概念 道德风险是指与人类道德相关的无形因素,即因个人不诚实行为导致社会财富损失和人身伤亡的原因和条件:不诚实行为或恶意企图促使风险事故的发生或扩大道德风险过去主要存在于经济领域,但近年来随着保险领域的不断扩大,再加上保险制度自身的特点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道德风险在保险领域越来越普遍,保险道德风险已经成为保险业中一个独特的术语。“保险道德风险”是指被保险人通过保险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一种精神或心理状态,即被保险人通过获得保险赔偿或给付而获得保险利益的风险,以及通过促成或制造保险事故而获得保险利益的风险。本文认为,保险道德风险的主体除被保险人外,还应包括被保险人和受益人。与一般风险相比,保险道德风险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正常情况下,实际的危险是有形的,而保险道德风险是无形的,所以很难用保险业的相关法律来预测,所以很难识别。 保险制度的基本功能是分散风险和弥补损失,但人为的保险道德风险导致保险机制的非正常运行。因此,有必要从法律角度寻求防范保险道德风险的具体措施,以尽可能降低发生率。 (2)保险道德风险的表现和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保险道德风险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常见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虚拟保险主体;故意制造保险事故

的;故意违反告知和保证义务的;故意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道德风险源于人类的自利本性。受利益驱使,人们可能会做出一些违法行为。此外,保险机制自身的特点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导致了保险道德风险的普遍存在。保险道德风险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保险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不对称信息是指某一方对某些事件的了解或概率分布,而另一方不知道这些信息,并且这些信息在交易双方的相应经济人之间或在形成的合作关系中不对称分布。在社会保险活动中,被保险人所知道的保险商品信息来源于保险人和中介的介绍。另一方面,保险公司通过投保人和中间人掌握保险标的的信息。他们之间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 2:逆向选择的存在所谓逆向选择是指事先隐藏信息的行为。在保险过程中,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在签订保险合同之前,必须实现完全对称和信息知情。然而,在现实中,这种绝对知道和承认的现象并不存在,他们都不能绝对知道对方的形象。因此,被保险人在投保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投保对自己有利的保险,并且不要让保险公司知道这方面的所有信息。因此,由于信息不对称,保险公司总是处于劣势。结果,一些投保人不愿意告诉保险人被保险人存在的风险,保险人处于被动地位,为投保人的行为承担相应的风险。 3年:立法对相关利益相关者监管不力人们追求利益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人会做出一些违法行为,这将导致保险道德风险在保险活动中表现出来。为了减少甚至消除保险的道德风险,加强对相关主体的监管是非常重要的。正是因为现行立法

道德的议论文三篇

关于道德的议论文800字【三篇】【篇一】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无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为他们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苏辙就曾写道:“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这就说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所以以德取人才是根本,以德服人才是硬道理。一个人在茫茫人海中走路,难免要摔倒,可是能爬起来 继续走也是一位有德之人。 可有些人就问了什么是道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政治家说: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诗人说:道德是半悬在头顶上的一柄利剑。 哲学家说:道德是愿者鱼儿上钩。社会学家说:道德是公路旁的警示牌,人,好好走路;司机,好好开车。法官说:道德是调整…………规范的总和。我说;道德是面镜子,不但照己,还可照人。但关键是照己。由此可看出,道德的概念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是不同的,可它们都是对的,所以要想 知道道德是什么,还得自己去感悟,去理解。 那我们应该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呢?我个人认为,首先要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 而不为。”如果我们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那么我们每做一件事情,我们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荀子有句话说的好;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所以说人要一步一个脚印,要善于由大及小,从大处着眼,从小 处着手,决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细小而不足为。 说了这么多,那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该怎么做呢?在学校,我们一样要讲文明、讲道德。在学校,我们不能在楼道里追跑打闹。如果楼道里有许多的同学,那必然会撞到其他的同学。在学校, 我们还应该节约用水、用电。上操之前,应先把灯关掉。见了老师就向老师问好,这些都是在学校 应该做的。 在家里,要尊敬父母。在家中,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这能帮家人减轻一些负担。如果父 母叫你拿杯水,拿个东西这种小事应尽自己全力去做。古人有许多尊敬长辈的事。比如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顺父母。冬天,他用自己身体将父母的枕席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家尊敬父母也是一种 有道德的表现。 道德是做人的基本素质,我们要扞卫道德,宣传道德,实践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篇二】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吧!

存款保险制度下的道德风险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银行是通过存款、贷款、汇兑、储蓄等业务承担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而且是各国最主要的金融机构。由于其经营的特殊性和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整个银行业面临着多种风险,如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汇率风险,市场风险。为了管理和控制各种风险,存款保险制度应运而生。存款保险制度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存款保险制度最早产生于捷克斯洛伐克(1924年),真正意义上的存款保险制度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当时为了挽救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已濒临崩溃的银行体系,美国国会在1933年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作为一家为银行存款保险的政府机构于1934年成立并开始实行存款保险,以避免挤兑,保障银行体系的稳定。目前,已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有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捷克、中国台湾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各国实践来看,存款保险制度在提高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心、抑制个别银行挤兑而引起的整个金融系统的动荡、保障储户利益以及维护金融安全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但是,与任何事物一样,存款保险制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设计不当的存款保险制度不仅无助于金融稳定,还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有可能导致道德风险的增加。道德风险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将对银行体系的安全造成巨大的危害。 二、存款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分析 所谓道德风险是指由于合同签订以后的信息不对称,合同可能对不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造成损害。尽管存款保险制度很好地解决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储户个人理性和集体非理性冲突所造成的对银行的挤兑,避免了坏银行连带好银行引起的银行倒闭风潮,增强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但是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影响了存款人、投保金融机构和监管者三方的行为,从而产生道德风险。 1、存款人的道德风险 在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之前,存款人的存款可能因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而血本无归。因此,存款人就会审慎地选择存款银行,以选择到风险较小的金融机构存款,并且对其进行监督;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后,存款者尤其是中小存款者由于存在信息劣势,而存款保险机构可以发挥信息优势,将存款者对银行的监督转移给了存款保险机构,所以存款人的风险转嫁给了存款保险机构,其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因而失去对金融机构进行选择、监督的积极性和动力。更有甚于怀疑银行风险过大,也缺乏积极性把存款从潜在的破产银行中取出来,以此对银行施加市场约束,这客观上刺激了银行从事高风险的经营。但是存款保险机构及政府其他监管部门对银行的监督不可能完全替代存款人对银行的监督行为,缺少存款人的监督,银行会有冒高风险的动机和行为。同时,在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存款人更感兴趣的是投保机构提供的存款利率水平,因此会选择提供较高存款利率的投保机构,从而失去了原本存在的存款者“用脚投票”对银行审慎经营的激励,产生了存款人的道德风险。它主要是由存款人收益与其所承担的风险不相匹配而引起的。 2、银行的道德风险 首先,银行的所有者对债权人和外部社会存在道德风险。竞争日趋激烈和金融创新的迅速发展使银行所有者在进行高风险投资的同时,通过分散投资来减少总体风险水平,从而产生了高风险投资的冲动。另外,股权的有限责任性质又可以避免他们承担投资项目失败的全部损失,从而内在刺激了其风险操作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使银行债权人失去了监督的动机,这实际上相当于银行存款人以保费为代价,将其自身在看跌期权上的空头地位转嫁给了存款保险公司来承担。当这项期权达到盈亏平衡时,有等式:。其中为银行的市场价值,为银行营业资格的价值,为其负债应付本息总额,为保险费用,R为继续经营不良银行带来的声誉损失,并进一步假定银行的所有债权均受存款保险制度保护。如果,银行处于期权中的盈利状态 ,此时银行理应破产关闭,但仍继续营业以获得扭转败局的机会,其看跌期权的价值受这样几项因素影响: 的值越小则期权价值越大;银行所有者风险偏好程度越高,期权价值就越大,期权价值线向原点凸度越小;银行发生资不抵债时被关闭的时间越晚,期权就越有价值。因此,银行愿意行使这项期权的时候,银行已经处于严重的资不抵债的境地了。由此可见,因引入存款保险制度而产生的这项期权价值对银行越大,资不抵债的情况越严重,银行风险偏好程度越强,保险存款机构损失越大。 其次,银行管理层对其所有者和整个外部社会存在道德风险。在所有者作为委托人,委托管理者作为代理人来经营银行的委托—代理制度下,由于双方信息的不对称而存在委托人对代理人进行监督的成本,这使得监督不可能是完全的,进而产生了代理成本问题。代理成本在金融机构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管理层的懈怠,二是管理层承担过度风险。从外部社会的角度考虑,后者才是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所必须关心的内容。它主要表现为,银行的管理层倾向于高风险投资以牟私利,因为他们的报酬常与经营业绩挂钩,在管理者已经承受了过度风险之后,存款保险等于赋予了银行管理者一汾看涨期权,使其既能分享风险操作成功的收益,又锁定了操作后损失的下限。因此,存款保险制度会激发管理者的道德风险,使其风险偏好程度进一步加大。 3、存款保险机构和监管当局的道德风险 在存款保险制度下,存款人监督银行的责任转移到了在权威性、信息能力等方面具有优势和享有规模经济的存款保险公司和监管当局。但是,它们的宗旨除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外,更要维护银行业的稳定,特别是监管当局,他们的工作重心在于确保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而安全稳定最明显的标志是不发生银行倒闭事件,所以它们并不希望银行破产倒闭,因而容易导致对银行过度风险的失察,或对此的纵容与盲目容忍。在投保银行发生危机的初期,存款保险机构和监管当局在当前利益驱动下,往往会选择“监管宽容”,宁愿掩饰问题,期待问题会自然消失。这样就延误了纠正银行错误,停止报失的时机,使损失进一步扩大。 综上,存款保险中的道德风险表现为:存款者对存款保险公司和外部社会存在道德风险,存款保险公司对存款者和外部社会存在道德风险,而银行所有者和管理者对存款者、存款保险公司、外部社会三者同时存在道德风险。 三、降低道德风险的途径分析 任何保险行业都存在道德风险问题, 但保险业并未因此在市场上消失。 存款保险制度起到的作用与道德风险可能引起的负面效应相比较看,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利大于弊。问题的关键是如何防范和控制道德风险,将其消极影响降到最低限度。综合道德风险产生的根源,道德风险的防范可以设置如下几道防线: 1、消除存款人的道德风险 要消除存款人的道德风险,首先要实行限额存款保险,即是让存款人承担银行经营失败所导致的部分损失。具体而言,存款保险公司可规定一个免赔额或固定比率,只赔偿超过这一下限的损失。这种“共保制”使储户的切身利益会因银行的倒闭而受到影响,因而刺激了储户对银行风险的了解和选择。 其次,存款保险公司还应规定一个承保上限,即保险公司对超过上限的那部分损失不予赔偿;也可以在上限之上再规定几个渐降的赔付比率,激励大额存款人加强发挥市场选择的作用。另外,上述赔偿下限和上限均应是浮动的和有差异的,即不但随着银行经营状况而变化,而且各银行的也不一样,风险大的银行下限更高,上限更低,这样能更大的 存款保险制度下的道德风险分析 安 勇 裴金仙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理学系 山西 太原 030031 【摘 要】作为一国金融安全网的核心,存款保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银行因挤兑而破产,保护了存款者的利益。但是,与任何制度一样,存款保险制度有 其自身的局限性,设计不当将导致道德风险的增加。本文对存款保险制度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控制道德风险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 道德风险 金融监管 (下转第259页)

高中关于道德的议论文五篇精选

高中关于道德的议论文五篇精选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篇一】高中关于道德的议论文 现在的社会中,人们常常谈论道德话题,但一些有违道德的事情还是频频发生。“馒头老太”为我们出了一道选择题,让每一个人对“无人售馍”做出自己的选择。这五年道德检测的实际情况包含了她对路人和社会的无比信任,人们也无比信任“馒头老太”,这体现了一种良性循环,激发出的是强大的社会正能量。 近年来有关道德的争论很是火热。“倒地老人为何无人扶起?”为何“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会如此的盛行?是社会的沦落还是人们道德的败坏呢? 有人说:“或许是个碰瓷的,绕道而行吧。”也有人说:“这么多人都路过此处,别人都不管,我为什么要管。”是啊!这是人们常有的心理,人们有这种心理的原因是由于一种现象----“吃力不讨好。”是帮助别人后,反而被冤枉,时间长了,这种事就谁都不愿意干了,免得掉坑里。 但是,我觉得无论有没有被冤枉的可能性,这种事只要我们还有一点点道德心,都应该勇于参与的。因为或许只要我们伸一下援助之手,就会挽回一位老人的生命,生命是多么的可贵,人的一生只有那短短的几十年,所以我们不仅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而且也应该珍惜别人的生命。如果因为有这种被冤枉的可能就不去做的话,当你若无其事的从旁边绕过去时,心里面就没有一点内疚吗?我想,如果我是

那种人,半夜会被噩梦惊醒,况且就算有那种被冤枉的可能性又怎样呢!大家不要忘记了,我们现在生活在法制社会中,法律会明辨是非,只要真理站在我们这边,我们就是清白的,没有人能随意诬陷我们。 “倒地老人无人扶起”的事件验证了我们这个社会某种程度的沦落,而“馒头老太”却对我们这个社会还是充满了信心,对路人和买馍的人有着无比的信任,这种卖馒头的方式不仅仅赚的是人们的钱,而且是激发社会正能量的体现! 我相信,我们社会中绝大多数人们还是有道德,有涵养的,不然社会中也不会有那么多慈善团体和机构,也不会有那么多的爱心人士。哲学中说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我们不能因为那点坏的可能性,就完全否决一件事,我们应具体事情具体分析。 如果是我遇到这种选择,我将毫不犹豫地坚守我的道德。 【篇二】高中关于道德的议论文 现如今是社会主义文明和谐的社会,那么人们真的就达到文明的准绳了吗?未必。我从几个小细节谈起。 我现在仍是学生,每天放学要经过薛福成故居,再乘车回去。那天天下着雨,我撑着伞同另一个同学一道去车站。听到薛福成故居里两个看门的中年妇女对着路上她们的个熟人笑着说:“噫哟,看刚刚有个人进去了,连自己的轿车门都没关,敞得老老大。”说着,还两袖互插,捧腹笑之。我无语...我走过去,把门给带上了。我回头看了看,见那两人没再笑出声来,“畏缩”地“隐”入门内。我想象了一下,她们应是自惭罢,方才的笑,是自嘲罢。

社会冷漠现象剖析

社会冷漠现象剖析 一、“冷漠流行症”的症结 首先,追逐利益的心态直接导致道德冷漠。身为社会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发生着变化。人们开始追求品牌,追求享乐,追求更多外在的东西。人们不断地努力,就是为了满足自身利益的需要,为了追求利益,不顾一切,甚至违背道德。回想一下,三鹿奶粉的出现难道不是为了企业利益吗?医生对没有给红包的患者不尽力施救难道不是为了个人利益吗?旁观者看到有人受到伤害而不去救助难道不是因为担心个人利益受损吗?由此可见,在这些冷漠的背后,利益是一个最有力的推手。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不深刻导致人们对传统道德的理解不够,造成道德冷漠。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有着历史悠久的伦理道德。但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西方思想的全面侵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远离了传统文化,甚至都不知道何为传统道德。对传统文化中涉及的道德问题,我们必须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虽然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不适合现代社会,但是传统的道德 观念仍然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现在,还有多少学生在学习《论语》《道德经》《礼记》这样的经典道德著述?还有多少人了解孔子、孟子和老子?实用教育、经验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渐渐取代了传统文化教育。这样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 必然影响人们对道德的关注和认识。

最后,国家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使道德缺失成为普遍现象。近年来,出现了太多的“良心缺失”的企业,企业为了金钱的利益抛弃诚信,法律的漏洞又使他们“有机可乘”,让他们为逃避法律的制裁找到了坚固的“保护墙”。 二、解决社会道德冷漠的途径一一“教”“管”结合 1. 加强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社会道德氛围社会公德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培养良好的公德意识,选择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公德行为,需要社会和个人坚持不懈地努力。道德冷漠的行为虽然来源于个体,却是在长期的社会互动中形成的,每个人的行为都会不自觉地影响到身边的人。所以,加强对个体的道德教育就成了关键。一方面,“言传”,应该加强社会公德的宣传普及。帮助人们明辨是非、扬善抑恶、弘扬社会正气,让见义勇为等社会“正能量”被人们称颂和效仿。同时,加强对中国传统道德的教育,加深人们对道德的认识,使人们知道何为道德,怎么遵守道德。另一方面,“身教”,应该加强行为教育。现代社会之所以会患上“冷漠流行症”,是因为无良的商家、可恶的“碰瓷”职业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私心态等的存在。在德国,每个小朋友都是在绿灯亮起以后才过马路,即使没有车也会自觉遵守,因为他们的父母就是这么做的,他们身边的人也都是这么做的。这样的道德氛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形成,一个人的行为看似渺小,但是每个人做一件讲道德的事,影响就会变得很大。所以,加强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是解决社会道德冷漠的一个重要方面。

浅谈社会道德冷漠问题

浅谈社会道德冷漠问题 摘要:对社会而言,遵守道德是保证人们有一个平静、安宁、愉快、和谐社会环境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社会经济繁荣、文明健康的必要条件。然而在现代社会,道德冷漠现象随处可见,社会道德冷漠作为一种善的缺乏,体现为道德敏感的缺乏、道德判断的搁置和道德实践上的不作为。道德冷漠是一种“平庸的恶”,其出现主要是因为个体的道德抑制机制受损,因而缺乏与恶作斗争的自觉意识。 但是,鉴于社会道德在我们的个人生活的集体生活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我们必须要通过感化、引导、建立健全道德规范机制等方式,以消除道德冷漠,营造一个安宁祥和的社会大环境。 关键词:善的缺乏、平庸的恶、消除冷漠,教育引导 一、道德冷漠的表现 道德冷漠,简单地说,就是善的缺乏。万俊人先生指出,道德冷漠是一个道德心理学概念,“它是指一种人际道德关系上的隔膜和孤独化,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行为方式的相互冷淡、互不关心,乃至相互排斥和否定”[1]。他进一步指出,道德冷漠不同于一般的感情淡薄,而是人与人之间道德意识沟通的阻塞、道德心理互感的缺乏、道德情感的丧失以及道德行为上的互不关心。这种冷漠看似与道德无涉,实际上是一种缺乏道德感、缺乏同情和逃避道德责任的表现,是一种善的缺乏。 道德冷漠作为一种善的缺乏,具体表现为道德敏感的缺乏、道德判断的搁置和道德实践上的不作为。 第一、道德敏感的缺乏。所谓道德敏感,“是一种道德感知、感悟、反应能力,是从人文社会现象包括人与自然关系中发现道德问题的能力,是对人文、社会现象进行道德考量的能力”[2]。道德敏感的缺乏,意味着道德的缺席、道德的边缘化和道德的失语,将导致社会的道德失范。同时,道德敏感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和特征,一个没有道德敏感的人是一个不健全的人,一个没有羞耻心的人,一个没有同感能力的人。 第二,道德判断的搁置。道德判断是关于行为的善恶、正当与否的判断,“它断定在特定情况下这种行为是对那些规整人与人之间秩序的原则的最切近的体现”[3]。道德判断是一种直观判断,是我们不假思索而做出的本真反应,也是一种理性判断,是我们依据一般的道德法则,结合一定的道德知识,并充分考虑当前的特殊情境所得出的一种综合判断。不管是直观判断,还是理性判断,都具有改变道德情感和影响道德行为的功能。对于冷漠者而言,他具有关于行为善恶、正当与否的道德知识,具有做出道德判断的能力,却吝于做出道德判断,导致道德判断的悬置。 第三,道德义务上的不作为。道德义务与法律义务不同,法律义务针对合法而言,道德义务则针对是否合乎道德。它更多地体现了个人对他人所负的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道德上的不作为更多的是指人们面对恶行的一种麻木,这种麻木使得他们成为作恶者的帮凶,使恶得以横行和泛滥。 二、道德冷漠的形成机制

社会保障领域的道德风险及其规避

社会保障领域的道德风险及其规避* * 本文系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01JA840024。 内容提要:道德风险是普遍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一类重要风险。道德风险的存在与利益主体的分离、信息的不对称、委托代理关系和制度约束的状况直接相关。论文对社会保障中的道德风险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指出社会保障的制度环境,决定了社会保障领域道德风险的特殊性;同时,论文还分析了社会保障道德风险的表现和危害,并就社会保障道德风险的规避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道德风险社会保障规避 道德风险一直是阻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重大问题。现实表明,对社会保障领域的道德风险能否有效规避,将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成败。因此,应高度重视社会保障中的道德风险问题。道德风险作为社会公共生活中的一种普遍存在,有其自身的发生机制和作用规律,只是由于条件不同,道德风险在不同领域、不同事项上才表现出自己的特殊性。鉴于此,本文对以道德风险的一般属性的认识为基础,具体分析社会保障领域的道德风险,并进一步阐释社会保障道德风险的规避策略。 一、解读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社会风险中的一类。道德风险就可以表述为:“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增进自身效益时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①。如果再进一步,对道德风险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范围,而将其视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并从多学科的层面进行考察,道德风险便可以这样界定:它是由人的自利性引起的、由当事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加剧的、与道德相关联的、对他人和社会带来不利后果的人为风险。 经验事实告诉我们,道德风险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是普遍存在的,但在不同领域其表现及危害程度很不一样。道德风险呈现的这种领域差别性,归根到底是由各领域诱发道德风险条件的差异性决定的,具体地,特定领域道德风险的状况与以下因素直接有关。 (1)成本和收益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转移空间的大小。利益主体结合为一个矛盾体并在相互间发生利益转移,是道德风险产生的前提。在现代社会,社会分工高度发达、产权关系错综复杂、委托代理关系大量存在,这使利益主体的高度分离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也使得社会经济活动的成本与收益,必须通过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易”才能实现,这种情况,为道德风险的普遍存在提供了社会基础。经验表明,越是在可能将属于他人的收益据为己有、或者将应由自己支付的成本转移给他人的地方和时候,道德风险发生的概率也就越大。 (2)相关利益主体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信息不对称,是发生道德风险的关键条件。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首先,当事人之间无法签订一个涵盖所有可能性的完全可实施的契约;其次,即使有了这样的契约,判定当事人是否遵守和实施契约的条款也困难重重。当然,加强对代理人行为的监督,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概率,但是,监督力度要受监督成本的限制,而且,即使不考虑成本,在技术上也无法对某些隐蔽行为实现完全

关于道德的优美段落_作文素材

关于道德的优美段落 本文是关于作文素材的关于道德的优美段落,感谢您的阅读! ①孟德斯鸠说:“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如今的许多人们只顾创造财富,追求成功,却常常忽略了“美德”的存在。一个国家经济再怎么富裕,如果她的每个子民都没有道德,良心沉没,那么这个国家依然是黑暗的,她的子民就不会幸福。 ②有人说,民族精神如一缕春风,像寒冷时母亲给儿女们送来的温暖;有人说,民族精神是一泓清泉,像酷热时母亲为儿女们扇出的凉风。 突破空间的约束,翱翔历史的长空,我们的热血会开始沸腾。“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文天祥《指南录》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我们的激情四处燃烧。突破时间的束缚,我的思绪会变得飘逸。“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的言语更是让我们为之震撼。 是什么让他们如此信念坚定?是什么让他们奋不顾身?是母亲,是祖国,赋予了他们伟大的精神——民族精神。不必说远古的屈原、文天祥,也不必说近代的关天培、林则徐,感受一下你所熟知的生活,你会发现我们有着同样的思想感情,透过“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壮语,我们看到了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 ——《让民族精神走进心灵 》 深圳一考生 ③中国的文化,绝版的文化,我们来迟了。

天空,流动岁月的云。那场火还在烧吗?美得心痛的风景固化为刺,鲠在您的咽喉,红肿、发炎、结疤,之后,成了不堪回首的耻辱。飞溅的血泪湿透你最苍白的灵魂。飘的风轻轻地,翻越沉重的黄袍。看,记忆之外的笑容,没有了内容。中国的文化,绝版的文化,我们来迟了。 你用含泪的声音,一千次一万次地呜咽,辗转于历史的莽莽余音。你在永恒中相思、相望,你在这迷茫的世界中,不可抑止地流泪,泪水缓慢地坠于地上,忧伤难诉。中国的文化,绝版的文化,我们来迟了。 ——《放心吧,有我们在 》 长沙市一考生 ④公元640年,你——文成公主,一个伟大的壮举,一次吐蕃之行,便赢来了大唐与吐蕃几十年的和平与友爱,带来了两族人民的无比安定与繁荣。于是,历史的长征中留下了你匆匆的一道身影,碾出了一条连通两族的深深的车轮印。 那天,你在车前,在城墙下停留,不舍。你不曾离开过它半步,而今你即将离它而去,也许将一去不返。于是你怅然地环视这陌生而又熟悉的一切,也就是此刻,你才发现眼前这坚厚的城墙如此亲切,又如此可望而不可即。你知道墙的那面有泪眼婆娑的母后,有无可奈何的皇兄。风起了,马儿脖子上的铃儿丁当响,头顶上崭新的皇旗在呼啦啦飞。于是你转身走向车,留给长安最后一个回望,最后一颗泪,马儿走了,车子走了,你义无反顾…… 雄鸡啼破了黑暗,迎来了拂晓,惊醒了梦中佳人。你揉揉惺忪睡眼,再次掀起窗帘,你吃惊了:辽阔的草原,一望无垠,小草绿得逼你的眼。你从未看见过这样的世界,于是你知道:从此你将弃轿从骑,你将成为吐蕃一员。一只鹰滑过

关于社会道德冷漠的论文 (2)

分析社会道德冷漠现象 法学C122班张峰 128509 摘要;当前社会道德出现的冷漠现象,与我们社会处于转型期的某些特殊性有关,也与一些公众缺乏社会公德意识有关。要处理好“勇”为和“智”为的关系;娇正道德冷漠现象,开展全社会爱心培育工作。 对社会而言,道德是保证人们有一个平静、安宁、愉快、和谐社会环境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社会经济繁荣、文明健康的必要条件。然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的社会却出现了一些与社会公德不和谐的东西。 关键词:社会道德冷漠的现状道德冷漠原因理性分析对策一.社会道德冷漠的现状 1.感恩缺失。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别人给予自己的帮助,越来越不懂感恩。例如现在较为常见的,许多受到资助的学生,对于那些社会各界资助过他们的人,感到十分的理所当然,并没有一种知恩图报的心理;大学生对于父母也没有一种感恩和孝顺的意识。 2.助人为乐意识的淡漠。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变得越来越冷漠,不再以帮助别人作为一种乐趣或义务。我们不难看到一下几种状况:公交车上不让座,看到老年人过马路不太会上前帮助,捡到别人遗失的财物不主动归还等。 3.英雄缺失。现今的社会里人性冷漠,曾经被我们所称颂的英雄人物也越来越少。现在见义勇为者甚至抓到嫌疑人交给警察,因为怕被犯罪嫌疑人受伤赖上自己,而不愿作证,更不愿做什么见义勇为者;老人摔倒在地,路人怕被冤枉上是自己撞到的,而不敢上去掺扶,即使好心人做好事,也要报警备案或是让多人作证后才敢去帮助老人。社会“净化”到这种地步,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4.灾难性捐款冷淡。在这几年中,中国灾难不断,面对灾难,我们看到了同胞们团结起来度过难关的信心以及行动。但是,我们也很痛心的看到,面对名人的捐款,许多人没有看到积极的一面,而是怀疑着是否假捐或是抱怨捐款的金额和其身份地位的不协调。虽然确实有一些假捐事件的发生,但我们不能否定了所有人的爱心。而更多的人则是面对捐款,抱有事不关己的心态,认为自己没有捐款的责任与义务,而把全部的责任推向政府。以怀疑政府私吞捐款公共款,而不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社会心理学-社会冷漠现象分析

社会冷漠现象分析 姓名:学号:班级:专业: 2017年6月7日,法制日报报道河南驻马店一名年轻女子在夜间走斑马线过马路,一辆小车将其撞倒并径直离开现场。让人寒心的是,从被撞倒后直至遭到第二辆车碾轧的1分钟内,10余辆途经车辆和约20名经过的行人,无一人上前施救。这让我想到了好几年前震惊全国的小岳岳事件,还有很多很多类似的新闻充斥着我们的眼球,相同的情形多次上演,是什么让这个社会变得如此冷漠? 在当今社会,由于社会压力,城市化加速,人们观念、信仰的转变等各种因素,导致人们越发的漠然,社会成员对社会问题及周围的人或事只要不涉及自身的利益均持观望和听之任之的态度,该问题已经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后果我们不时总会看到这样或那样的社会冷漠现象。比如社会冷漠现象每出现一次,我们的心痛就加剧一次,因为他们的冷漠,让一个个正义与善良的火种,黯然地熄灭。 社会冷漠心理也属于病态社会心理,其危害主要有:第一:社会生活中的人们彼此关系冷漠,会造成传统美德的丧失,社会上再难看见人们互帮互助、和谐一致的情景,社会退化成一个个单个体的原子个体;第二,激化了人民内部矛盾,破坏社会治安,扰乱社会秩序:第三,有害民众身心健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第四,降低了社会认同感和凝聚力,会造成社会解体的隐患,社会联系缺少了把人们团结起来的纽带,社会稳定无法维系。因此,冷漠已成为社会的“癌症”。但令人费解的是,为何这一片片的冷漠、一个个的围观、一幕幕的惨剧仍在如此匪夷所思、让人心痛地不断上演着,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当前社会以及人们的越发冷漠呢? 从法制日报报道的新闻来看,肇事司机和车祸发生时现场周边的路人之残忍、冷漠,的确令人发指,也令人感到彻骨的寒意。但是,冷静下来再看,对于这种群体性冷漠,也不宜过于放大解读。实际上,群体性冷漠的形成有着复杂的心理学因素。比如,1964年,美国纽约曾发生一起命案:一名女子在自家门口被人刺死,周围邻居至少有38人目睹了命案发生,却没有一个人见义勇为。当时的媒体也慨叹世风日下。但是,有些心理学家不相信这点,通过一系列实验揭示,施助行为与

当前中国社会道德冷漠成因及其改进措施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 NO.1,2013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47当前中国社会道德冷漠成因及其改进措施 柳依依 (南京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摘 要:道德冷漠是社会转型时期过渡性的道德危机在社会心理层面的普遍反映形式。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同样面临着道德形态转变的问题。道德冷漠与道德拯救问题更是在近几年得到了广泛关注,各行各业都从自身角度出发对当下中国道德冷漠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自己的见解。本文针对我国近几年道德冷漠事件频发原因进行简要分析并从思想政治教育学角度提出相应改善措施。 关键词:道德冷漠;成因分析;改善措施 作者简介:柳依依,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3)01-0047-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道德修养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大家给予“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司机吴斌”等人的“最美”评价就真实体现了人们对高尚情操的诉求和对美好品德的褒奖。可与此同时,在团结友爱的“正能量”大环境下,依然有不和谐的道德冷漠画面出现。笔者针对当下我国社会道德冷漠现象形成原因进行简要分析,并从思想政治教育学角度提出相关对策。 一、道德冷漠问题研究缘起 “李刚门”和“药家鑫案”虽已成往事,但作为社会道德失衡的标志性事件,其中无视道德责任、任意践踏社会道德的行为值得我们深思。两个肇事者撞人后均没有寻求补救措施挽救受害者生命,更没有反省自身过错,而是试图逃脱惩罚。前者以权力威胁别人,后者用暴力消灭证据,两位肇事者对生命的无视和对道德的冷漠令人唏嘘;之后发生的“小悦悦事件”,以一个小女孩的生命为代价,测试了这个社会的道德感,可惜结果是我们不愿看到的。路人的“视而不见”直观反映了当下中国社会群体道德意识淡漠现象的严重,这种严重性为社会的安定和谐埋下了隐患,急需要我们对其加以分析与控制。 道德冷漠是社会转型时期过渡性的道德危机在社会心理层面的普遍反映形式。处在转型期的社会,经济制度、社会结构与社会形态均需要优化,这种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须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在这个过程中也不例外,我们的社会在过去几十年经历的种种变化让我们的社会转型更加复杂:生产力的变化、经济制度的变化、文化创新与传播的变化等等,道德冷漠现象正是基于以上转型时期的变化产生的。因此,积极进行历史反思,结合特定时代背景对道德冷漠现象追根溯源,努力探究其深层根源,这于新时期道德重建而言是极其必要的。 二、道德冷漠现象成因窥探 伴随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生产力得到显著提高,人们有了更好的生活享受:精细分工给我们带来了更高的工作效率、市场经济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资源流通、信息传播多媒体化让我们获取信息更便捷,可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们当今社会道德层面的滑坡。 (一)精细分工对道德的钝化 如今,精细分工被广泛运用到各行各业中,虽然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提高工作效率,但也对我们的社会道德形态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精细分工包括责任分工与权利分工。由于每个人必须做好自己的份内之事,细化的责任分工使得孤立的个体主观意愿上只想关心自己。当工作中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为了保证自己任务的完成,他人的利益便不会得 到重视;细化后的权利分工使得个体客观能力上只能关注于自己,由于他人的成果与自己无关,他人的行为方式自己无权干涉,使得人们在提供帮助时表现出顾虑。 其次,细化的分工使人们的荣誉感、负罪感淡化。一个事情的成败由大家的合力决定,成果被十几个人分享,个体的荣誉感不如“一人独当一面”来得深刻,不易在合作中表现出工作热情;失败后的责任也由十几个人共同分担,个体认为自己的行为不过是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发挥的作用很小,不易有负罪感。总之,精细分工使得个人行为与事情最终结果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遥远、间接,个人容易丧失荣誉感和负罪感,从而导致个人荣辱观念淡化,削弱了道德的自我约束力。 最后,精细分工导致现代人人性的丧失。精细化分工使得人类如零件般被机器化,否定了一个人作为人的独特性和价值感,当我们仅作为“工具”,作为没有独特性、没有价值存在感的“物体”,我们只需要服从于“拥有”(雇佣)我们的“人”(即社会分工赋予我们的职责),我们的人性和社会角色分离,在社会角色为掩体的背后,我们为了表现专业性必须隐藏我们的人性,“讲道德”意味着“不专业”的潜规则悄然而生。 (二)市场经济的去道德化 上世纪70年代末,社会因市场经济政策的实施而变 得繁荣。同时,国人也不再回避“个人利益”这个词,价值观念的功利主义日益膨胀,尽管笼统地说国人道德因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堕落有失公允,但不得不承认,市场经济的发展确实给我们的社会道德感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 1776年,亚当?斯密凭借《国富论》一举成名,论证出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当时 的英国手工业正向机械化过渡,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受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0 14:16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d113872399.html,/kcms/detail/53.1133.D.20130410.1416.058.html

我国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的现状和识别

我国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的表现和识别 康龙 (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7)摘要:在我国商业银行所面对的诸多风险中,道德风险无疑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它给银行的经营管理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本篇论文就基于此事实,具体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道德风险的表现并且比较详细的分类解释了商业银行应该如何去识别它所面对的道德风险。 关键词:商业银行;道德风险;识别 近年来, 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等金融事件, 引起社会对道德风险问题的广泛关注。商业银行由于道德风险, 诱发不良资产, 滋生金融腐败, 甚至引发银行危机, 严重影响着银行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2009年金融稳定理事会提出一整套“降低大型复杂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的工作方案,将银行等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道德风险的关注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几个重要概念的解释、定义与说明。 (一)关于道德风险 1、历史中经济学家们对道德风险的解释或定义 早在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1759)中就已清楚表明道德风险的存在。从信息经济学角度看,道德风险属于代理人问题。在委托一代理关系中,由于不确定性或其它原因,当事人双方所掌握的信息具有不对称性,从而导致了道德风险,代理人在契约达成后可能采取一些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从经济伦理学的角度看,道德风险属于“经济人”伦理道德沦丧的问题。 2、基于经济学家关于道德风险的论述与定义,我将我国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分为以下两种: (1)商业银行内部的道德风险: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商业银行内部道德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各级机构及其各类代理人(决策层、管理层和一般工作人员)在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 为最大限度增进自身效用而做出不利于他人行动的可能性。 (2)商业银行外部的道德风险:是指在契约达成后,也就是在合同实施中,

关于规则和道德的高中作文议论文范文5篇

关于规则和道德的高中作文议论文范文5篇 规则,是我们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同样的,道德修养也是我们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规则和道德的高中作文议论文范文,望对你有所帮助! 莫用道德绑架规则 哈佛图书馆遭受大火肆虐,唯一存在的珍本却是一名学生违规带出的。在规矩和道德之间,哈佛毅然选择了规矩,开除了那个学生。 或许有人认为霍里厄克校长的做法未免太过刻板,太过不近人情。古人说:“不以一眚掩大德”,这个学生能归还图书,是应该表扬的。但我想说:“不以一德掩大眚”。人应该在规则的框架里,再谈美德,莫用道德绑架规则! 不可否认的是,道德是社会的底线,是我们判断是非的一个准则,但若事事都用道德评判,让道德占领人性的制高点,而让法律、规则屈尊其后,必然会导致良知的泛滥,一切公正、公平亦将不复存在。对于那些既做了好事又做了坏事的人,只有法律、规则能予以最公正的审判! 规则是高悬于我们头顶上空的达摩克利斯剑,它以最为公平而肃穆的目光审视我们的一言一行,裁断我们的一举一动。当我们难以克制心中的欲望,试图触碰并打开潘多拉魔盒时,锋利的剑刃便虎视眈眈,令我们胆怯却步,远离堕落。 《简爱》中有言:“人们死后,每个人的灵魂都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不单是上帝,规则面前亦是如此。无论是穷凶极恶还是盗亦

有道,规则会以最严苛的目光透视违规者的内心深处,冷漠,公正,不带有分毫私心。规则是公正与和平最为冷酷而称职的守望者。 “汶川大地震”时的救人小英雄雷楚年,用他的奋不顾身拯救了七名同学,一时间成为人人赞誉的对象,全国的道德楷模。而六年时间过去了,当时的英雄已堕落成一个诈骗犯,让他一生的光环消失殆尽,做了错事也迎来了法律的审判。不能否认,雷楚年的义举带给了我们很多感动,可是再多的感动也不能抹去他欺诈的事实。法律的正义不会被他曾经的壮举而蒙蔽,法律会对他做出最公正的判决。 林肯曾经说过:“法律是显露的道德。”法律、规则依据道德修订,是道德的体现。触犯法律、规则,是对道德的亵渎。那些妄图以道德之名行触犯规则之实的行为本身就是对道德的违背!理性之光不能被黑暗所遮蔽,我们也不能让规则的天平在道德的影响下摇摆。每个人都要遵守规则,这是做人的根本! 人民大学校长陈玉露在毕业典礼上劝导学生:“人大学子应身怀为民立命之道,抓紧规则这一准绳,守护信仰,守护规则。”莫让道德绑架规则,我们应该守护好规则这一社会准绳,以我们的行动,给社会带来一种正义的风气,让人人手中都持有一把规则的量尺,规划自己行为的边界,规划自己心灵不可逾越的范围! 【点评】文章立意紧扣材料,论据典型,论证具体深入,事理通透。而且人们常说“文好题一半”,本文堪称这方面的典范。“莫用道德绑架规则”不仅鲜明地揭示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而且表达新颖,让人眼前一亮。

中国社会现象及分析

始终坚持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永远高举马列主义伟大旗帜 ---------中国社会现象及分析 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无产阶级和一切被剥削,被压迫人民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即灵魂。 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要求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不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死的教条;既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又不能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而盲目崇拜某些资产阶级哲学和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既然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干部分,所以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才能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坚持的结果,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历史经验证明,真正坚强的马克思主义者,往往是在革命低潮和逆境中成长起来的。革命低潮和逆境困扰人,也磨砺人。历史向人们敞开大门,谁能在改造客观世界中,不断认识世界,揭示历史规律,谁就能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在革命高潮中,群众热情高涨,前进路上伴随着的是顺利和胜利。此时,马克思主义常常成为一种时髦,各阶级,各阶层的人物或为革命胜利所激动,或想通过革命达到个人的什么目的,因而革命队伍中常常鱼目混珠,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假马克思主义者,甚至修正主义者。 当前,世界局势极其复杂,资本主义相对和平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消费水平还没有超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尚未出现无产阶级革命势头,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侵略日渐猖狂。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土崩瓦解,特别像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正经历着坎坷之路,防西化,防资化,防修正主义,防和平演变,防腐朽变质,已到了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程度。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要记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正确分析形势,做既清醒又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为实现无产阶级伟大历史使命过程中,在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为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这一宏伟理想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中国社会的经济状况 1,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 贫富差距的大小,是衡量一个社会先进与否的重要标准。古今中外,任何一次朝代的更替,任何一次社会的变革,无不是由于贫富差距的加大而造成的。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既有社会生产力的客观因素,也有执政者的主观因素。过大的贫富差距最终会激化阶级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