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之资源配置理论

经济学之资源配置理论
经济学之资源配置理论

一、西方经济学研究传统是研究有关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的科学

1、重商主义

金银即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因此撇开金银的开采,只有发展贸易才能增进财富。顺差的对外贸易是增加一国财富的唯一方法。

2、古典学派(最著名的两个代表是英国经济学家)

亚当·斯密(1776出版《国富论》)和大卫·李嘉图(1817年出版《赋税论》),他们认为财富的本质是劳动,一切领域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由此创立了劳动价值论。

对如何增进财富,斯密认为:一是发展分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增加资本积累以提高雇佣劳动总量,而把这两点做好,不必依赖政府政策,仅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就完全可以了。

而李嘉图认为:资本家、地主、工人三大阶级的收入取决于对新创造价值的分配。既然新创造的价值在量上已既定,那么,三大阶级对既定价值的分配就不能不处于一种此消彼长或对立的关系之中。唯独资本家阶级的收入与发展相联,将一部分收入转化为资本积累,购买更多的机器、雇佣更多的工作,以提高生产规模,而地主、工人的收入用于个人消费,因此,从增进财富上,当三大阶级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资本家的利益必须得到维护。

3、庸俗学派

著名代表是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伊(1803年出版《政治经济学概论》)。

萨伊认为:财富的基础是效用,生产的意义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而效用是劳动、资本、土地三者的作用与协力。结论:三大阶级应和谐相处。

4、边际学派

三个奠基人:奥地利的卡尔·门格尔(1871年《国民经济学原理》),英国的威廉·斯坦莱·杰文斯(1871《政治经济学理论》),瑞士的里昂·瓦尔拉(1874《纯粹经济学要义》);

边际学派认为财富的基础是效用,但效用是从主观角度考察的,且消费量与边际效用呈相反方向变化,对财富的评价取决于边际效用的大小。至于如何才能获得最大效用?边际学派认为充分竞争的市场交换的双方都得到最大的效用。

各派对财富的本质及增进财富的问题答案各异,但都没有离开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流通、消费。

二、现代微观经济学研究重点转变为: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

现代经济学是指由马歇尔创立新古典经济学以来的经济理论。新古典经济学分别吸取了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边际学派的理论,将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折衷的理论。

现代经济学认为: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中,生产和消费间的关系是全部经济研究的出发点。

事实:生产表现为一切经济活动的起点,消费表现为一切经济活动的终点,生产是消费的手段,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生产的本质是一种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只有投入生产所必需的劳动、原材料、机器设备等,才能生产出产品。

资源(生产要素或要素):为生产所必需的一切要素。

资源通常包括:①人力资源,即劳动;②土地、矿藏、森林、水域等自然资源;③由这种初级资源生产的为生产所必需的机器设备、原材料等资本资源。

资源的两个特点:一是资源的稀缺性;二是资源的多用性。

消费的实质是对产品的需要。

需要的两个特点:一是需要的无限性;二是需要的层次性。

经济学的基本矛盾:资源是稀缺的,需要又是无限的。这也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由基本矛盾产生经济问题:如何最优地或有效的配置资源。

资源配置:一定量的资源按某种规则分配到不同的产品的生产中,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生产可能性曲线显示了用既定资源量所能生产的极限,所以生产可能性曲线又叫作生产可能性边界。如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分析一个社会经济体系的资源配置问题,那么这条线又叫社会生产可能性边界。

资源配置效率:经济体系应该力图让实际产出组合点尽可能接近社会需要的产出组合点,越接近说明资源配置效率超高。(如何才能使得实际产出组合点尽可能接近社会需要的产出组合点,即达到资源配置效率尽可能高,是微观经济学最为重视的,更是宏观经济学最为重视的吧?)

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至少包括两个内容:①稀缺资源应用于生产消费者最需要的产品;

②稀缺资源应尽可能多地由生产效率高的生产者使用。

现实经济中资源配置没有达到最优的两种表现:①部分产品滞销和部分产品脱销并存;

②低效率生产者得到较多的稀缺资源。

动态效率:指由技术进步带来生产能力提高所实现的效率,这种情况可以表现为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移动。

三、选择与机会成本

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学就是选择的科学。

机会成本:一定量资源用于某个领域(即某种用途)的机会成本就是因此而放弃的将它用于其他领域(或用途)可能带来的效益。

严格地讲,资源任何选择的机会成本只有一个;

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决策主要是以机会成本考虑为基础的。

四、任何经济体系必须作出的基本选择

1、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2、如何生产?一是对生产要素投入的选择;二是对生产规模的选择;三是对生产技术的选择;

3、为谁生产?指产品的销售收入如何在参与生产的各部分人之间进行分配。

五、不同经济体制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

经济体制是指由社会建立的解决生产、消费和分配方面的经济决策的机制。

分散决策与集中决策是两种重要的经济体制。

1、分散决策经济体制的资源配置问题

现代经济正是研究分散决策经济体制即市场经济体制中资源配置问题。

2、集中决策经济体制的资源配置问题

第二节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主义的方法

所谓实证的方法,简单说,就是在研究或文字表达中,撇开次要的因素,抓住主要的因素,建立起一个抽象的理论结构,赋予经济发生的经济现象一种确定的即理论上的意义,以此概括复杂的经济现象。在这种确定的即理论的意义上,实证研究主要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它怎样以及为什么变化,其后果是什么这一类问题。

所谓规范分析,简单说,就是研究判别事件优劣的标准,标准一经确认,就拿它与事件进行对照,以判断事件的优劣。

二、经济理性主义假定

所谓经济理性主义假定是指在经济实证分析中,总是假定当事人非常明确行为目标,具有充分的信息知识,在经济决策时,善于深思熟虑地进行权衡比较,找到最佳方案,以获得尽可能大的利益。

三、均衡分析方法

经济均衡: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对立的经济变量不再改变其数值的状态。

客观均衡:指产品市场或要素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

主观均衡:指当事人的获得最大利益的状态,例如消费均衡、厂商投入均衡、厂商产出均衡等。

静态均衡分析:指对均衡状态本身及其实现条件的分析;

比较静态均衡分析:指对两个均衡状态的比较分析;

动态均衡分析:指从时间序列角度对经济现象的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指在假定其他全部产品和要素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对一种产品(或要素)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分析;

一般均衡:指对全部产品和要素同时达到市场均衡状态的分析。

第三节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一、价格体系与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市场经济中如何通过价格体制解决资源配置问题。

市场包括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两个商品中共有四类当事人:商品需求者、商品供给者、要素需求者、要素供给者。

市场经济是一种分散决策经济体制。在分散决策经济体制中,资源配置的调节就是市场,或者说,就是价格。价格的变动调节着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流动。

目前为止,市场机制仍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方法,市场机制的作用就是价格机制或价格体系的作用。

微观经济学就是要描述作为资源有效配置方式的市场机制是如何运行的,其主要部分就是说明价格体系即市场机制是如何运行的。微观经济学所要问答的问题都关系到价格,关系到价格的形成、价格的变动、关系到价格形成与变动过程中对买卖双方行为的影响,因此,微观经济学又叫“价格理论”。

古典学派认为价格取决于供给(劳动价值论);边际学派认为价格取决于需求(边际效用论);而新古典学派认为价格取决于需求与供给的相互作用。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线索:当事人行为――供给与需求――价格――资源配置

据一项调查显示:通常一个人到73岁,他的时间是这样分配的:睡觉21年,工作14年,个人卫生7年,吃饭6年,排队6年,旅行6年,学习4年,开会3年,打电话2年,找东西1年,其他3年。

这项调查的权威性暂且不说,其启发意义不可不让人深思。我们的生命时间基本是有一个稳定的范围的,但为什么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却差别距大。时间对我们都是平等的,如何在时间上走在前面,加强时间利用率也许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与重视的问题。

如果我们的读书速度快一倍,那么我们的学习时间可能相当于8年,工作时间相当于28年......想有所作为就要跟时间作较量吧。

文学泰斗、国家大师鲁迅说过,时间就象海锦一样,挤一挤就有了。

35岁前成功6条黄金法则

发布时间:2006-11-14

年龄对于生活中的女人是不可轻易说破的秘密,但在职场,年龄却绝对透明。对于行走职场的女子来说,年龄很多时候会促成升职的瓶颈。试想,一个女人如果芳龄35,而仍然是一个平板小职员,那一定是职场新生代恐龙了。所以,聪明的女人应该懂得并务必赶在35岁前成功,才能从此一劳永逸,一览终山小。

一个目标

一艘没有航行目标的船,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

1、你为什么是穷人,第一点就是你没有立下成为富人的目标

2、你的人生核心目标是什么?

杰出人士与平庸之辈的根本差别并不是天赋、机遇,而在于有无目标。

3、起跑领先一步,人生领先一大步:成功从选定目标开始

4、贾金斯式的人永远不会成功

为什么大多数人没有成功?真正能完成自己计划的人只有5%,大多数人不是将自己的目标舍弃,就是沦为缺乏行动的空想

5、如果你想在35岁以前成功,你一定在25至30岁之间确立好你的人生目标

6、每日、每月、每年都要问自己:我是否达到了自己定下的目标

两个成功基点

站好位置,调正心态,努力冲刺,35岁以前成功

(一)人生定位

1、人怕入错行: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2、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借口

3、从三百六十行中选择你的最爱

人人都可以创业,但却不是人人都能创业成功

4、寻找自己的黄金宝地

(二)永恒的真理:心态决定命运,35岁以前的心态决定你一生的命运

1、不满现状的人才能成为富翁

2、敢于梦想,勇于梦想,这个世界永远属于追梦的人

3、35岁以前不要怕,35岁以后不要悔

4、出身贫民,并非一辈子是贫民,只要你永远保持那颗进取的心。中国成功人士大多来自小地方

5、做一个积极的思维者

6、不要败给悲观的自己

有的人比你富有一千倍,他们也会比你聪明一千倍么?不会,他们只是年轻时心气比你高一千倍。

人生的好多次失败,最后并不是败给别人,而是败给了悲观的自己。

7、成功者不过是爬起来比倒下去多一次

8、宁可去碰壁,也不要在家里面壁

克服你的失败、消极的心态

(1)找个地方喝点酒

(2)找个迪厅跳跳舞

(3)找帮朋友侃侃山

(4)积极行动起来

三大技巧

1、管理时间:你的时间在哪里,你的成就就在哪里。

把一小时看成60分钟的人,比看作一小时的人多60倍

2、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3、自我管理,游刃有余

(1)创业不怕本小,脑子一定要好

(2)可以开家特色店

(3)做别人不愿做的生意

四项安身立命的理念

35岁以前一定要形成个人风格

1、做人优于做事

做事失败可以重来,做人失败却不能重来

(1)做人要讲义气

(2)永不气馁

2、豁达的男人有财运,豁达的女人有帮夫运

35岁以前搞定婚姻生活

3、忠诚的原则:35岁以前你还没有建立起忠诚美誉,这一缺点将要困扰你的一生

4、把小事做细,但不要耍小聪明

中国人想做大事的人太多,而愿把小事做完美的人太少

五分运气

比尔·盖茨说:人生是不公平的,习惯去接受它吧

1、人生的确有很多运气的成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中国的古训说明各占一半

2、机会时常意外地降临,但属于那些不应决不放弃的人

3、抓住人生的每一次机会

机会就像一只小鸟,如果你不抓住,它就会飞得无影无踪

4、智者早一步,愚者晚一步

六项要求

1、智慧

(1)别人可你以拿走你的一切,但拿不走你的智慧

(2)巧妙运用自己的智慧

(3)智者与愚者的区别

2、勇气

(1)勇气的力量有时会让你成为"超人"

(2)敢于放弃,敢于"舍得"

3、培养自己的"领导才能、领袖气质"

(1)激情感染别人

(2)"三o七法则"实现领袖气质

(3)拍板决断能力

(4)人格魅力

4、创造性:不要做循规蹈矩的人

25-35岁是人生最有创造性的阶段,很多成功人士也都产生在这一阶段

5、明智

(1)知道自己的长处、短处,定向聚焦

(2)尽量在自己的熟悉的领域努力

6、持之以恒的行动力:在你选定行业坚持十年,你一定会成为大赢家

引子:关于资源

在氏族形成之前,人类社会还处于混沌状态。那时人们赖以生存的资源基本是各种自然资源:阳光,空气,水,绿树,鲜花、各种飞禽走兽以及人类自身的体力等。人类与之发生了紧密的联系,包括吃、穿、住、行等。步入氏族社会,尤其是伴随着国家的出现,伴随着人类社会形态的成熟和发展,“资源”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全面的扩充。除了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还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社会权利和社会地位等社会资。后者无论形式还是内容或层次都比之前要深刻和复杂得多,而自然资源,也因人类的设计和加工,带有不同程度的人文色彩。

人类在这个地球上不是孤独的,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必定要与特定的资源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离开了资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无从谈起。小至个人,大到民族、国家,都是如此。人类从太阳和地球那里可以得到满足个体生存以及种族维持的足够的,甚至可以说过剩的能量。但是,人的需求是无限的,相对于人的需求来说,任何资源都可能是稀缺的。资源的稀缺性是被人类自身“制造”出来的。人类不断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而这种追求本身会遇到时间、空间和各种资源的限制,于是人们也就不断的为自己制造出了更多的难题和更大的麻烦,于是又要花力气发展自己以解决这些问题,克服这些难题。从这个意义上讲,稀缺性在人类生存的意义上可能不成其为问题,但相对人们的“过度需求”时,稀缺性的假定无疑是成立的了。

从逻辑上来说,资源的稀缺性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命题。资源的稀缺性所带来的种种理论与实际工作中的难题和困惑一直为学术界和实务者所关心和研究,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有各个角度和层面,本文将尝试着探讨资源的稀缺性引起的权力寻租问题。

二资源的政府配置

对于人类来说,资源是重要的,也是稀缺的。正因为这种稀缺性,节约才成为必要,才产生了如何有效配置和利用资源这个问题。从古至今,资源有种种配置方式,如最初的“习惯”,以及后来的排队,抓阄等。在理论界,根据资源配置的主体的不同主要将其分为两种类型:

1.市场配置。即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鼓励市场形成价格和自由交易,强调效率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2.政府配置。即政府发挥宏观调配的作用对资源进行配置。所采取的手段往往是管制,许可证,配额,指标,投标等。

市场配置方式是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及公共选择学派等所推崇的资源配置方式。其理论假设是经济人,X理论等,强调效率优先的原则。而关于政府配置在理论界最有影响的系统性理论是凯恩斯针对1923年经济危机提出的,主要强调政府干预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并后来为越来越多的国家与政府所采用,成为其加强宏观调控的有力的理论依据。

事实上,政府的资源配置功能由来已久,自国家形成,政府建立之日其在实际中就承担着这一功能。从内容上看,政府主要从事两种资源的配置工作:

1.部分自然资源。这包括在市场配置下失灵的自然资源和准自然资源。前者指一些矿藏、水域等,不包含人为的成分;后者是指铁路、公路等经过人力加工的资源。这部分资源之所以称之为准自然资源,是因为就其实质来说还是自然资源,只是物质结构、形态以及组合方式发生了变化,例如铁路实际上还是一些自然界的物质材料。这些自然资源和准自然资源具有自然垄断、产权难以界定等特征,由于市场的缺陷难以对其进行有效配置,而拥有公共权力的政府从理论上讲,又能克服这些不足,所以理所当然承担其它们的配置功能。

2.大部分社会资源。它是在自然资源基础上形成的,主要以公共产权的形式出现。其关系比自然层面上的资源复杂得多。具体形式有使用权、许可权、配额、指标等。社会资源复

杂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与人类行为发生了各种更直接的联系,牵涉了至少两者的利益(在现实中,往往是两方以上)。凡事与利益扯上关系便总是有无穷无尽的麻烦。本文下一部分所要重点分析的权力寻租也主要是由这部分人为制造的稀缺资源引出。

三资源稀缺下的权力寻租

前面,我们已经得出的结论是:资源对于人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任何一种资源都是稀缺的,政府掌握两种在市场配置下失灵的资源,即某些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配置;这些资源在产权上表现为公共产权,下面我们将论述的权力寻租行为也是在配置这些资源的过程中形成的。

政府所履行的资源配置的功能即是对具有公共产权属性的稀缺资源进行分配。其最终涉及用何种方式将资源分配给谁的问题。人们的利益需求是有差异的,资源却是有限的。显而易见,资源分配给谁,谁就取得了某种潜在收益。由于政府对资源的分配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往往是部分人从中获得了较多的潜在收益,另一部分人却不能获取或者甚至丧失了原来的已经获得的收益。

政府的这种资源配置过程成了一种利益分配过程,按照传统政治学所赋予政府的正义、公正的特点,通常意义上,政府进行资源配置的目标是:

1.体现效率。将资源分配给那些能够更大效率的利用资源的地区、部门、企业等,以便实现更大的收益。同时,还有利于良性资源循环的形成,有利于资源流向增值大的地区、部门和企业,具有良好的导向功能。如中国实行的经济特区政策,划出一定区域,给予人才、物质、资金、技术以及政策等各方面的特殊待遇和支持。

2.实现公平。政府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可以运用手中的公共权力,运用一定的制度和政策,采用税收、转移支付、补贴等手段,在取得效益的前提下,兼顾弱势地区、群体的利益,防止贫富差距过大,实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

资源是稀缺的;政府手中掌握着一定的稀缺资源;那些有需求的群体或个体在现实中的利益需求从来都不是一致的。在这样的条件下,不可避免的产生对稀缺资源有需求的群体或个体对政府手中的稀缺资源展开竞争。政府如何在这些竞争的群体或个体中分配资源呢?所有的政府官员以及一般公务员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严格按照公平与效率的原则去分配吗?答

案是否定的。在规则具有科学、严谨、清晰、透明等特征,并且政府官员和一般公务员具有高尚的人格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前提下这两个目标才能得以良好的贯彻和实现。但现实中,这两个前提是不成立的。并非每个政府官员和一般公务员都那么道德高尚,实际上,他们也是一群理性个体,也具有人性中非常自私的一面,作为个体或某个集团的内在利益需求驱使他们力图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尤其是在各种规则以及外在约束(即各种监督制约机制)存在大量漏洞的情况下(也就是寻租空间的问题,我们将在文章的第五部分进行详细的论述),他们会自觉不自觉的利用手中掌握的分配资源的权力或多或少的为自己取得合法收入之外

的利益。于是,权力寻租的出现就理所当然的了。

关于寻租的概念最早是由安·奥·克鲁格在1974年在探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形成原因的论文《寻租社会的政治经济学》首次提出来提出的。该文认为,人们竞相争夺进口权,从而获取进口垄断权的租金,这种竞争活动对社会是一个损失,必须纳入分析。该论文使克鲁格成为寻租理论的鼻祖之一。其实,在所有场合,租都来源于该种要素的需要提高而供给因种种因素难于增加,从而产生的差价。这里,我们只讨论权力寻租的问题。我们知道,资源是稀缺的,人们从事谋利性的活动需要资源;其中一部分必不可少的自然、社会资源为政府所掌握,即政府的执行者:政府官员和一般公务员具有处置这部分资源的权力。但稀缺性的存在,导致资源的天然供给不足,加之制度和规则方面的原因(制度造成的寻租空间过大等,本文的第五部分进行详细论述)以及政府官员和一般公务员在道德方面的失败,权力寻租就产生了。这里,我们可以得出关于权力寻租的定义:政府官员及一般公务员依靠掌握的垄断性的强制权力,在经济活动的干预和行政管理过程中阻止供给增加,形成某种生产要素的人为供给弹性不足,造成权力个体获得非生产性利润;另一方面,个体利用合法或非法的手段

获得特权以占有租金,这样就构成了设—寻租关系。需要指出的是,通行的“寻租”一说就包含了设租和寻租两个方面,所以,本文以下出现的寻租就包含了这样一个双方(设租方和寻租方)的行为。

工作心得:提高国有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

工作心得:提高国有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 管理、政策、资金、技术、人力等资源在国有企业配置的效率,关系到国有企业的投入与产出,关系到国有资产能否保值增值。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政府配置资源方式的指导意见》,从政府层面来推动资源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而作为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国务院国资委为推动国有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大胆改革,充分放权,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为提高国有企业资源配置效率释放出更大的空间。 随着政府、国有企业监管层对国有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视及支持力度的增加,国有企业在资源配置方面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国有企业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充分把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内外兼修,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获取资源配置效益的最大化。 一、增强内功,提高内部资源配置效率 科学优化资金配置。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国资委的监管重心逐渐由管企业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监管的重心是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流失,而不再监管企业的运营。监管重心的调整,一方面赋予了国有企业更多的经营自主权;另一方面也让国有企业感觉到了压力,即谁投资,谁决策,谁负责。 鉴于此,国有企业在资金配置方面有了更多的考量。首先,在资金获取路径方面,出让股权、银行贷款、处置不良资产、通过引入其他资本盘活企业现有资产等方式,都必须以资金使用成本为首要考量要素,力求以最低的资金交易成本来获取最大的价

值。其次,在资金配置方面,投资、产业培育、员工薪酬、企业转型升级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企业在进行资金配置时,不仅要考虑资金配置的合理性、科学性,还要考虑资金的回报价值。此外,国有企业在进行资金配置,在考虑创造利润的同时,还要担负起国民经济的骨干支撑作用。 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在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化的当下,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市场经济的洗礼下,一些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积极作为,深入推动科技创新,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持续不断的原动力。在2017年1月召开的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40家中央企业获得了79个奖项,在获奖项目中,中央企业独立或牵头完成的项目占获奖项目总数的46%。国有企业不仅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推动的科技创新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战略支撑作用。 充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价值的生产要素。国有企业拥有庞大的员工数量,其中,仅中央企业在2015年年底职工人数就达1247.9万人。庞大的员工数量,一方面展示出国有企业拥有丰富的高素质人才,企业可以以人力资源为支撑,释放员工潜力,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从而增强企业活力。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国有企业人员冗杂,人力成本负担过重。国有企业必须综合两个方面的因素来客观配置人力资源要素,扬长避短,激发正能量。 二、整合外部资源,提升资源使用效益(弘利遴选) 国有企业在做好内功的同时,不妨以开放的姿态,通过重组兼并、战略合作、建立联合研发中心等方式,整合外部资源,内外并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资源使用效益。

建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资源配置制度

建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资源配置制度 王国秀 (吉林省嘉鹏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吉林九台130500) [摘要]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资源配置制度为企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管理理念,使企业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增强企业在激烈竞争市场中的竞争力和企业管理效率,进而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本文简要说明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分析了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论述了建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资源配置制度的措施以及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财务管理;资源配置;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2-0142-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求得生存并发展,就必须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居于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触及到企业管理中的各个方面。企业要想使各项管理协调有序地开展,并且能够促进企业实现发展目标和经济效益,所以就必须确保企业具有充足的资源,促进企业整体管理机制有效运行。作为企业核心的财务管理部门应该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这个责任。但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资源配置却存在着各种问题,这样直接影响到企业在激烈市场中的竞争力和企业的经营效益。所以建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资源配置制度刻不容缓,这样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资源配置模式,而且将资源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1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财务管理作为一种价值管理,主要组织企业的资金流动,管理企业各方面的财务关系。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触及着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对企业发展和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现代企业应该建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机制,确保企业各方面有序运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2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传统资源配置中的问题 2.1.1财务部门不明确自身的职责范围 我国企业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所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相冲突时,就会形成一种以社会利益为重的理念,致使资源投入超出预算范围;由于成本和投入间的划分不明确,致使企业在发展中没有形成以经济效益为理念的成本管理机制,致使成本投入和经营职能不相称,并致使财务分配不具有安全性,只是一味地扩大企业规模。 2.1.2扩大企业规模时较为盲目,且出现平均配置资源 由于企业财务部门对自身的职能不能明确定位,致使企业制定的发展战略出现失误,企业在发展中不计成本地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在管理中没有强化管理力度,只是想通过扩大企业规模来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形成资源供需不平衡。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而对于这种发展模式,企业财务部门职能被动接受并服从,所以在配置资源时只能采取平均分配原则。 2.1.3资源配置中所依据的机制与质量和效益不相联系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依据的经营机制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等,发展中遵循的经营原则是效益性、安全性以及流动性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依据,但是对于资源配置仍然没有统一的标准。那么管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就会出现不公正、不公平现象,从而影响了资源配置效益。 2.1.4资源配置中缺乏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财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决定着计划项目是否能够得以实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当资源条件有限,那么就需要放弃其他用途专用于一种用途从而获得收益,当使用的效益大于被放弃的收益时,说明机会成本较低,那么资源的使用效率就高。企业在进行资源配置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方案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从而选择出使用资源的较小的机会成本。当然选择机会成本是在资源有效的条件下,如果资源是无限的,那么再选择机会成本就没有意义。企业在资源配置中只有将资源投入到收益较大的项目时,才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佳化;反之则会使资源配置不具有经济性。而现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机会成本观念缺乏认识,从而使企业资源配置不合理,使企业经营效益出现亏损,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 2.2资源配置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2.2.1宏观层面 由于企业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过分集权,从而使下属公司缺乏自主经营权,因此在管理中根本不关心成本效益。同时,由于有些企业一直处于市场的领先地位,因此,在发展中没有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所以对财务管理相对松弛,忽视中国市场2013年第42期(总第757期) 流通经济 2013.11

企业资源配置

企业资源配置 目录 [隐藏] ? 1 什么是企业资源配置[1] ? 2 企业资源配置的方式[2] ? 3 企业资源配置的方法[2] ? 4 企业资源配置的评价[3] ? 5 企业资源配置的计划协调机制[4] o 5.1 一、以氏族公社组织为原型的家族企业计划配置模式 o 5.2 二、以中央集权管理为基础的计划配置模式 o 5.3 三、现代企业组织的内部计划协调模式 ? 6 企业资源配置全球化[5] ?7 参考文献 什么是企业资源配置[1] 企业资源配置是指企业根据战略期所从事的经营领域,以及确立竞争优势的要求,对其所掌握的各种经济资源,在质和量上的分配。其目的是形成战略所需要的经营结构或战略体系。 企业资源配置的方式[2] 企业资源配置还存在着具体方式,一般采用价值工程和作业组合两种。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是美国工程师麦尔斯(LD.MileH)在进行企业原材料采购过程中对短缺材料寻找代用品时发现的一种价值分析体系。 价值工程成功地被世界各国所推广运用,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基于价值工程对“生产产品所消耗的资源是有限的甚至是紧缺的”的认识。被消耗资源的货币表现即是费用或成本。资源的稀缺性迫使企业节约成本,从而使“价值”上升。麦尔斯指出:“功能导向的工作,基本上是以完成人们渴望与需要的新功能为中心而利用资源的,而价值导向工作的目的,则在于用更少的物资资源和时间资源来完成这些预定的功能。”实际上,成本是一种衡量资源消耗数量的尺度。价值工程则作为一种更优利用资源的研究,帮助人们合理使用每个单位资源以满足更多的需要。由此可

见。价值工程是企业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之一。它主要是运用在产品设计和生产准备阶段,主要 是以价值提升高度阐述成本(费用)的节约和资源配置的方式。 作业组合是围绕着企业生产经营而必须开展的各种活动的合理组合。这些活动足以产品生产为中心的,需要各种资源供给,是一种资源的组合。价值上程突出某一种资源的功能替代,而作业组合关注的是多种资源的合理组合广以达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作业组合之所以成为企业资源配置的手段之一,是因为作业组合的成因是适应围绕产品而开展生产经营的需要。产品的生产需 要各种活动(或作业)来完成,企业的经营同样需要各种活动(或作业)来完成。同时,作业也具有 替代性,也就是说,同样的目的可以采取不同的行为和活动来完成或达到,但足不同的行为或活动将会需要不同的资源。因此,不同的作业选择和组合必然会对资源用途采取不同的选择。 作业组合这一配置方式与价值工程方式一样必然受到特定产品、特定工艺技术要求的制约,会受到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制约。企业设立、产品选定时必须遵循社会资源配置的规律,而一旦确定,企业资源配置在日常工作中就主要采用价值工程和作业组合这两种方式。从中可以看出,企业资源配置更多地追求企业资源消耗的节约,企业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是企业资源配置的真正目标所在。 作业组合方式源于生产经营的需要,但是要以价值工程方式为基础,而价值工程方式主要源 于产品功能组合的需要。作业组合方式对于价值工程方式也必然有“反作用”。有时会出现这样 的情况:价值工程方式从资源替代角度认为更换某种资源重新配置有效且节约,但是作业组合达到产品功能却很困难或可以组合实现功能但成本很高。也就是说作业组合方式使得资源配置出现无效或浪费。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就要求我们将两种配置方式互相协调去考察整体企业资源配置的有效和节约。这一方面要求我们预先必须进行价值工程配置方式和作业组合配置方式的结合,另一方面要充分展开项目可行性研究和企、业预算工作。 企业资源配置的方法[2] 在进行企业资源配置时,不仅仅只要求掌握具体的方式,它还需要一定的数学工具来辅助,这里介绍一种可行的线性规划法来帮助企业进行资源配置。应用线性规划主要是建立线性规划的数学模型,其基本步骤是: (一)确定变量 针对所要解决的生产资源安排的具体问题,确定一组变量,一般用“,…,”表示。这组变量 是决策者所要求解的未知数,也是控制该具体问题的要素。这组变量的一组定值就代表解决陔问题的一个具体方案。通常要求这些变量取非负值。 (二)定目标函数

优化财务资源配置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优化财务资源配置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本栏编辑颜明管理方略 口 荆 正 堂 刘 子 阳 吴 兵 几年来,农业银行江苏省分行营业部 —K三围绕发展,转型,提质,增效这一主 轴,积极探索经济资本,信贷计划,费用,固 定资产等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努力提高 资源运用效率,取得明显进展.2005年一 2007年.经济资本回报率分别为31.1%, 39.9%,51.2%.经济资本增加值分别为4.4 亿,6.6亿,9.9亿.经营利润分别为7.5亿, 9.7亿,l3.2亿.本文结合工作实践以及农

业银行股改上市后所面临的竞争形势.对专业资料 进一步整合和优化农行财务资源配置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 ,资源优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难点(一)财务费用管理和激励机制有待创 新和完善.目前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是财务费用使用节约激励制度有待进一步深化.目前财务费用的使用与控制主要靠上级领导反复强调勤俭办行,厉行节约, 或者靠员工个人的自觉自律.与个人利益挂钩的节约激励制约措施还不完善.二是费用配置与营销业绩,经营成本挂钩的精细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建立了费用匹配与营销业绩挂钩的分配机制,但总体比较粗放,与网点或客户经理业绩的实际价值创造能力挂钩还不紧密.三是费用管理的观念和重点有待进一步转变.财务管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核算,轻决策?重 财务处理,轻成本控制和盈利控制?重事后分析,轻事前预测和事中监控等现象.

侧重于事后报告和监督.四是费用管理与专业资料 其他内设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整合.目前农行内设部门过多.尤其是业务部门分工不明确,业务定位重复,造成日常管理中相互推诿,资源分配上相互争抢.影响了资源配置效率.五是费用配置结构,流向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从费用结构看,个人费用占比逐年增加.不断挤占业务经营发展费用.基层行只能在费用严重紧缺的情况下负重前行.长此以往.容易导致业务增长乏劲.客户资源随之流失 (二)绩效考核机制有待进一步改革和 完善.一是经济资本管理对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降低风险,提高收益的激励作用有待进一步体现.(1)经济资本管理认知度偏低,加之其复杂的核算办法.导致在传导和执行上大打折扣,变相地回归规模考核.目前绩效考核机制中,经济资本增加值,经济资本回报率比重还不大,考核层面也主要在市分行.支行以及经营网点对提高经济资本回报率观念淡薄.(2)经济资本管理的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目前对经济资本的计

组织中权力及授权的资源配置理论(一)

组织中权力及授权的资源配置理论(一) 摘要:文章在对组织中权力的普遍性和平等性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对权力的本质进行了探讨,论述了组织中权力及授权的资源配置理论的基本思想和观点:权力是资源垄断性配置的结果,授权是资源配置的过程,授权不仅不会削弱领导者的权力,反而会扩大他的权力,授权是实现大权在握的唯一有效途径。 关键词:组织中权力;授权;资源配置 一、引言 研究证明,授权对于下属的努力水平是具有激励作用的(Aghion&Tirole,1997;Bakeretal,1999;蒲勇健和赵国强,2005)。但是,在管理实践中真正敢于充分授权的领导并不多见。领导者不愿意授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认为授权会削弱自己的权力,这种对失去权力的畏惧使得许多领导者宁愿以牺牲公司的效率为代价来保住自己的权力。 人们对权力的畏惧心理源于对权力的本质缺乏认识。传统的观点认为,权力(authority)是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从事某事的资格或能力。权力源于组织赋予个人的契约性的决策权,一个有权力的管理者,通过改变他人的活动使之偏离他们的直接目标而转向实现他(或她)本人的目标时,就是在运用他(或她)的权力。 但是,这种定义只是针对于权力的表现形式、对权力的运用效果进行描述,并没有回答“权力是什么”,没有能够揭示权力的本质特征,特别是没有解决权力的普遍性和平等性问题,不能指导我们如何正确地对待权力。在此基础上发展的理论,未能有效地解决授权、权力的运用以及关于激励的系列问题,不能充分发挥组织中权力应有的作用。 本文将在对权力的普遍性和平等性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对权力的本质进行论述。 二、组织中权力的普遍性与平等性 1.权力的普遍性。权力是组织的一个重要的特征,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适当的权力,尽管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在组织中,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职责,而责任与权力是相对应的,责任的有效实现必须通过一定权力的运用和行使,没有明确的授权相当于没有具体的责任要求。 虽然不同的组织具有不同的权力结构,而且,由于企业文化的差异,不同的组织对于权力的观点和态度也各有差异,但是,对于任何一个组织而言,权力的有效分配和运用都是决定组织成功的关键因素。权力不仅能够决定一个组织将如何运作,还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非常显著的影响(蒲勇健、赵国强,2005)。 任何有效的激励机制都应该是权责利的统一。权责利实际上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内容:授权、考核与激励。其中授权无疑是最基本的,因为只有权力明确了才能界定责任,也才能使得业绩的考核具有可行性,进而才能实施激励。所以,充分而有效的授权是确保激励机制有效的前提。在任何时候都能够把工作分派给适当的人去负责和完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和目标所在。 可是,在实践中却常常存在着这样的问题,那就是权力似乎很少是掌握在最恰当的人手里。要么是授权不充分,要么是权力被授予了不恰当的对象。这一方面导致了权力被滥用,另一方面又阻碍了工作的正常进行。最终的结果往往是领导者将几乎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到自己的手中,小心翼翼,不敢放权,以至于权力得不到正常的行使。这既违背了组织中权力的普遍性原则,也破坏了权力和责任的统一,不利于加强和保持公司的竞争优势。 2.权力的平等性。既然组织中的权力具有普遍性的特征,可是,为什么在组织中我们常常认为很多人是没有权力的呢?或者说好像权力只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呢? 这是因为,我们还忽略了权力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权力的平等性。权力的平等性指的是对待权力的态度。就像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样,对于公司的发展来说,所有的权力应该是平等

优化财务资源配置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 优化财务资源配置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本栏编辑颜明管理方略 口 荆 正 堂 刘 子 阳 吴 兵 几年来,农业银行江苏省分行营业部 —K三围绕发展,转型,提质,增效这一主 轴,积极探索经济资本,信贷计划,费用,固 定资产等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努力提高 资源运用效率,取得明显进展.2005年一 2007年.经济资本回报率分别为31.1%, 39.9%,51.2%.经济资本增加值分别为4.4 亿,6.6亿,9.9亿.经营利润分别为7.5亿, 9.7亿,l3.2亿.本文结合工作实践以及农 业银行股改上市后所面临的竞争形势.对 进一步整合和优化农行财务资源配置谈一 些粗浅的认识. 一 ,资源优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难点 (一)财务费用管理和激励机制有待创 新和完善.目前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 . . 一 是财务费用使用节约激励制度有待进一 步深化.目前财务费用的使用与控制主要 靠上级领导反复强调勤俭办行,厉行节约, 或者靠员工个人的自觉自律.与个人利益 挂钩的节约激励制约措施还不完善.二是 费用配置与营销业绩,经营成本挂钩的精

细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建立了费用匹配与营销业绩挂钩的分配机制,但总体比较粗放,与网点或客户经理业绩的实际价值创造能力挂钩还不紧密.三是费用管理的观念和重点有待进一步转变.财务管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核算,轻决策?重 财务处理,轻成本控制和盈利控制?重事 后分析,轻事前预测和事中监控等现象. 侧重于事后报告和监督.四是费用管理与其他内设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整合.目前农行内设部门过多.尤其是业务部门分工不明确,业务定位重复,造成日常管理中相互推诿,资源分配上相互争抢.影响了资源配置效率.五是费用配置结构,流向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从费用结构看,个人费用占比逐年增加.不断挤占业务经营发展费用.基层行只能在费用严重紧缺的情况下负重前行.长此以往.容易导致业务增长乏劲.客户资源随之流失 (二)绩效考核机制有待进一步改革和 完善.一是经济资本管理对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降低风险,提高收益的激励作用有待. . 进一步体现.(1)经济资本管理认知度偏低,加之其复杂的核算办法.导致在传导和执行上大打折扣,变相地回归规模考核.目前绩效考核机制中,经济资本增加值,经济资本回报率比重还不大,考核层面也主要在市分行.支行以及经营网点对提高经济资本回报率观念淡薄.(2)经济资本管理的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目前对经济资本的计量还需要人工通过统计分析和信贷管理系统分别采集资产数据,再经不同的资产系数进行运算才能统计出经济资本的占用量,计量手段落后.(3)经济资本管理指标 设置欠全面.指标体系的设计上往往偏重于财务指标,尤其缺乏客户服务质量,员工发展等前瞻性指标.(4)在考核方式和资源配置的导向上.没有真正建立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综合考评体系.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事后考核机制仍然不是刚性的资

对资源基础理论以及战略管理新趋势的思考

对资源基础理论以及战略管理新趋势的思考

企业战略管理产生较晚,在40多年的发展中经历了一个兴起、热潮、回落、重振、创新的发展时期。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时间顺序来看,大致划分为:古典战略思想、传统战略管理理论(环境适应论)、竞争战略管理理论、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理论和新战略管理理论。从侧重方向看,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如同一个钟摆:从内部到外部到内部。从最新的研究趋势上看,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也许最终会走向为未来而竞争、兼顾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动态化。 一、资源基础理论的产生 20世纪80年代,波特根据产业经济学中的结构-行为-绩效(SCP)理论,提出了以产业竞争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对战略管理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模式。波特提出了制定竞争战略的基本过程:首先,分析行业区域的各种竞争力量,基本分析工具是五种竞争力量模型;然后识别、评价和选择适合所选定行业区域的竞争战略:低成本战略、差别化战略或者集中一点战略;最后,实施所选定的战略。 与传统战略理论相比,竞争战略理论有一定的进步,但产业边界的模糊性以及产业结构稳定性差的局限,使得竞争战略理论仍缺乏对企业内部环境的综合分析考虑,停留在对可流动竞争资源的分析上,而对差异资源未能深入分析。因此,80年代末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后,以企业恰当定位获得竞争优势变得越来越难以持续,相反却可能在产业竞争力量突变或产业转型的过程中落伍。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竞争优势,从理论上讲,重点开始转向以资源为基础的竞争优势,通过对资源基础理论的剖析,形成了以资源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二、资源基础理论(RBV)的内涵 资源基础理论是由伯格·沃纳菲尔特(B.Wernerfet)提出,后来一些学者(如蒂斯、皮萨诺、舍恩、潘迪安、彼得夫等)对其进行了丰富和完善。资源基础理论强调企业是由一系列资源组成的集合,企业的竞争优势源自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外部的市场结构与市场机会会对企业的竞争优势产生一定影响,但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资源基础理论形成了一个分析企业内部资源分配和使用的框架,即以“资源—战略—效益”的逻辑关系制定企业的战略。该框架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企业竞争力的差异是由企业资源的差异引起的,因果关系是从资源到战略再到竞争力。 概括地讲,资源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以下3方面的内容: ①企业竞争优势的源:特殊的异质资源 资源基础理论有三大基本假设:第一,每个组织是独特资源和能力的结合体,它们是战略的基础,是利润的源泉;第二,企业具有不同的资源,开发了独特的能力,同样,在特定的行业竞争中的所有企业不一定拥有相同的战略资源和能力;第三,资源不能在公司间自由流动。资源的差异、企业利用资源的独特方式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此基础上,该理论认为一个企业的资源可分为三类:物力、人力和组织。单项资源是无法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的,只有当机器、设备和企业运行的其他因素能有效的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时,才能成为战略的相关资源。并非企业的所有资源和能力都有潜力或可能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只有当资源和能力是珍贵的、稀有的、不完全可模仿的和不可替代时,资源和能力才成为核心竞争力,并成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战略竞争力和获得高于平均利润的收益的基础。 ②竞争优势的持续性:比竞争对手更快的学习能力

人力资源和企业资源基础观(英文译文)

人力资源和企业资源基础观 摘要 企业的资源基础观(RBV)已经在多方面影响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SHRM)领域。本文探讨了RBV对SHRM的理论和实证发展的影响,探讨了战略和SHRM领域围绕一系列问题是如何趋于一致,并提出了这种一致性的一些含义。 1、绪论 人力资源职能在为它在组织中的地位辩护方面一直存在争论(Drucker. 1954: Stewart. 1996)。在富裕的时代,企业很容易为自己在培训、员工安置、奖金和员工参与系统的支出辩护,但是当面对财政困难时,这样的人力资源系统就会成为消减的牺牲品。 SHRM的次领域的到来,致力于探讨在支持企业发展战略方面的HR的作用,为证明它对企业的价值提供了一个途径。Walker(1978)呼吁通过战略计划和人力资源计划的连接来显示SHRM领域的概念,但是在它出现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Devanna. Fombrum和Tichy(1984)的论文致力于广泛地探讨企业发展战略和HR的连接。自那以后,SHRM的演变一直紧随(几年)战略管理领域的发展。比如,Miles 和Snow(1978)的组织类型是扩展了包括相关HR系统(Miles & Snow. 1984),Porter (1980)的一般竞争战略模型后来被SHRM研究者用来描述超过任何人预测的特定的HR系统(Jackson & Schuler, 1987; Wright &Snell,1991)。 尽管SHRM领域不是直接产生于RBV,但是它明显是SHRM发展的工具。这主要由于RBV重点转移到战略文献上,远离了外部方面(比如行业地位),转向诸如竞争优势源泉的企业内部资源(Hoskisson, Hitt, Wan &Yiu, 1999)。诸如竞争优势源泉的内部资源越来越被认可合理地得出了HR的断言:人对企业成功具有战略重要性。然而,考虑到HR价 值的概念性辩护的需要和来自于广泛战略文献的概念和理论的SHRM领域的倾向性两方面,企业的RBV整合到SHRM文献中应该不令人意外。 尽管如此,这两方面的发展在过去十年前已经出现但不容易预测。第一,在SHRM文献中,基于理论和实证检验,RBV的普及已经远远超过任何人的预测(McMahan, Virick & Wright, 1999)。第二,在SHRM文献中,RBV的应用和含 义已经导致了战略管理和SHRM领域逐渐趋向一致(Snell, Shadur & Wright, 2001)。在SHRM文献中,RBV有助于将“人”(或者企业的人力资源)放在雷达网中。类似于竞争优势源泉,诸如知识(Argote & Ingram, 2000; Grant, 1996, Leibeskind,1996)、动态能力(Eisenhardt & Martin, 2000; Teece, Pisano & Schuen, 1997)、学习型组织(Fiol & Lyles, 1985; Fisher & White, 2000)和领导力(Finkelstein& Hambrick, 1996; Norburn & Birley, 1988; Thomas, 1988)等概念转向战略和HR交叉的领域。 本文的目的是检验RBV如何运用于基于SHRM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以及探讨它是怎样为战略和SHRM领域提供一个易 接近的桥梁。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们首先回顾一下将RBV运用到SHRM的理论发展的专门基准文献。然后我们将讨论一些SHRM实证研究,它将在RBV的基础上探讨HR和企业绩效的关系。最后,我们将区分一些主要前沿领域来分析战略和HR领域的一致,并对如此一致怎样能提供相互利益提出了一些未来导向。 2、运用RBV到SHRM 基于Penrose (1959)和其他的工作,Wernerfelt' (1984)的企业RBV的清晰度确定地表明该理论的第一个一贯的 描述。该理论的最初描述作为基础被诸如Rumelt (1984), Barney (1996)和Dierickx 和 Cool (1989)其他人所扩展。尽管如此,Barney(1991)关于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必要特点的详述是普及战略和其它领域理论的一篇种子文章。在这 篇文章中,他指出稀少、有价值、独特和不可替代的资源能产生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尽管关于RBV的争论延续到工资(比如:RBV是否一个理论,它是否是同义反复等。Priem & Butler. 2001a. b: Barney. 2001),即使是评论家已经承认在多个战略研究计划中“传播的幅度” (Priem& Butler. 2001a. p. 25-26)。伴随诸如竞争优势源泉的内部资企业资源的强调,在SHRM文化中,RBV的普及已经没有什么意外。自从Barnev ( 1991)的 文章概括了可持续竞争优势源泉的基本理论模式和标准,RBV已不再遥远。这个理论大部分运用到SHRM的理论发展和实证研究的基本原理两方面上(McMahan. Virick & Wright. 1999)。 3、RBV和SHRM理论 作为Journal of Managemen管理年刊发行的一部分,Wright和McMahan (1992)综述了RBV已经运用于SHRM的理论 观点。他们指出RBV的一个观点,即RBV为企业人力资源如何提供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一个潜在源泉提供一个基本原理。

完整版关于资源基础理论的相关论述

关于资源基础理论的相关论述 期)年第12.新管理》(2001来源:《经济管理 Rumet、Schendel和T eece在《战略管理和经济学》一文中明确指出,以20世纪70年代为开端,战略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与70年代之前的战略管理思想相比较,经济学的思想和方法被大量引入战略管理学,是这一阶段的最大特点。在他们的眼中,70年代以来的阶段是战略管理与经济学相互融合的阶段(1991,P.5)。在这一历史时期,战略管理界几乎先后出现了两个主流学派。较早的一个是由哈佛大学的波特教授提出来的“五种力量模型”(又称竞争优势理论),几乎统治了整个80年代。另一个是由Prahalad、Hamel等学者提出的核心能力理论,它几乎统治了80年代后期开始的战略管理学界。然而,与波特几乎同时代还存在另一个学派,虽然这一学派的影响力不及波特教授的竞争优势理论和Prahalad 等学者的核心能力理论,但是,作为与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相对应的~个学派,这一学派成功地从经济学中引入了不同于波特的芝加哥思想,为Prahalad、Hamel等学者后来提出核心能力理论提供了思想源泉(Ansoff,1987)。这就是Barney、Rumelt、Peteraf等学者创立的资源基础理论。 一、资源基础理论的思想渊源 在Rumelt、Schendel和Teece看来,“经济学对战略管理的主要贡献都来源于产业组织方面的文献”,因为(这一领域)“是经济学突破新古典的企业理论并取得重要成果的领域,在这一领域内建立了新经济学(1991,P.5)”。这个论断,让我们回想到经济学在20世纪70年代则是现代企业理论在微观经济学上,在宏观经济学上是理性预期思想的引入。发生的重大转折, 与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其中,与战略管理联系最密切的就是现代企业理论。 现代企业理论在思想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放弃了新古典企业理论中同质性企业的假设,转而接受了差异性企业的现实,并试图用经济学的方法对这种差异给出有力的解释。Rumelt、Schendel和Teece的思想给我们很大启发:战略管理之所以会在70年代迅速地引入经济学的思想必须归功于经济学的这种转变,而集中了现代企业理论发展主要成果的产业组织理论,成为了战略管理吸收现代企业理论思想的主要来源。Conner在一篇精彩的评论中,详细地回顾了产业组织理论中不同流派之间的相同和不同(1991)。Conner 认为,新古典企业理论就是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型,完全竞争市场模型中暗含着从完全同质性的市场主体(包括企业和消费者)假设中推出企业超额利润(经济学上称为经济租)为零的结论。因此,新古典企业理论下的企业,是具有完全相同绩效的企业。这个推论与现实中企业竞争力的巨大差异构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Conner看来,产业组织理论,是对新古典企业理论的修正。他把这些修正归纳为三个理论:贝恩的产业组织理论(又称哈佛的产业组织理论)、熊彼特和芝加哥的产业组织理论、科斯和威廉姆森的产业组织理论。虽然三个理论是在不同方向上展开的,但是,经过修正后的产业组织理论终于与战略管理找到了共同的研究主题:即为什么企业之间会表现出竞争力上的差异性。 我们注意到,熊彼特和芝加哥的产业组织理论与科斯和威廉姆森的产业组织理论之间具有共同的特征:它们都将企业竞争力的差异,解释为企业在“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的差别。因此,产业组织理论可以简化为两类。

企业资源及其配置一种成本管理战略方案认识

企业资源及其配置一种成本管理战略方案认识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企业资源及其配置:一种关于成本管理战略的认识(1) 一、成本及其本质 (一)成本本质的一般理解 在会计研究领域,成本是一个发展变化最大的概念之一。财务会计学认为成本是取得资产的代价,或是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所发生的支出。这一认识目前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管理会计学则认为,成本是实现一定目标未来要付出或承担的价值牺牲,甚至包括在决策过程中可能要放弃相应收益的代价。美国会计学会在《成本概念与标准》的报告中给出如下定义:成本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而付出(或可能要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这一概念充分考虑了成本的内涵与外延,概括内容相当广泛,且十分抽象,因为它不仅仅局限在某个具体的成本计算对象上,而是扩展到企业生产经营目的上。它强调成本是在特定目标下将要付出的价值牺牲,并以此认识为基础,重整企业的成本规程,为企业的成本控制服务。同时,提醒我们在设计成本计算程序或为成本管理提供服务时,必须紧紧围绕着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目的来展开。 我们注意到,这一定义给出的成本本质内涵是“价值牺牲”,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笔者觉得这一说法过于抽象。价值是货币计量的结果和表现,此处的价值是货币计量什么事物的结果和表现呢我们认为不管这一事物是什么,它才是成本的本

质。我们在企业成本管理中必须认清这一事物,才能使成本管理变得具体,其方法的运用才会可靠有效。 马克思指出:“商品W的价值,用公式来表示是W=c+v+m.如果我们从这个价值中减少剩余价值m,那么在商品中剩下的只是一个在生产要素上耗费的资本价值C+V 的等价物或补偿价值——商品价值的这个部分,即补偿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和所使用的劳动力价格的部分,只是补偿商品及资本家自身耗费用的东西,所以对资本家来说,这就是商品成本价格”。这是我们一直信奉的关于成本本质内涵的经典论述。马克思从补偿角度论述了“资本耗费”这一成本范围。资本耗费即成本,只包括C、V两个部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生产成本即生产费用,是生产过程中耗费的资本,是指商品生产中实际消耗的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所构成的价值,不包括剩余价值(m)部分。而西方微观经济学认为,商品的生产成本是指生产活动中使用的生产成本,如果活劳动社会必要劳动耗费价值补偿不足,就会从(m)中加以补偿。这一观点其实也是从补偿角度来认识成本,是马克思资本耗费的延伸和扩展,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实用主义)。在会计中,资本家的资本表现为一种权益,投入企业后,总是对应着一定的占用形态,而表现为资产,因此从占用形态来说,权益以资产而存在,然而,在企业生产经营中资本家的权益不会被耗费,被耗费的实际是资产。因此资本耗费从会计观点来看,就是资产的消耗,或者说,资本耗费是以资产消耗加以确认和计量的。而资产是一种企业拥有或可控制的经济资源。 (二)资源及其企业观

论公司财务资源的配置与再配置

论公司财务资源的配置与再配置? 赵德武 【摘 要】 现代企业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财务资源的稀缺性客观上要求对其进行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以实现经济组织的目标。公司财务活动存在两种基本行为,一种是财务资源配置,另一种是财务资源利用。本文在一般考察财务资源配置的目标、方式和效率的基础上,分别讨论了公司融资和投资中的财务资源配置以及财务资源的再配置问题。本文认为,财务资源配置是资本在不同形成方式上的组合和在不同经济用途之间的分配,融资中财务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是融资结构的合理安排,投资中财务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是投资流向和流量的调整,资本重组实质上是财务资源的再配置。虽然本文仅仅对财务资源配置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了框架式描述,但从行为与效率角度来研究财务理论的尝试应该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公司财务资源配置 对资本投入与收益活动这种比较复杂的财务经济问题,不存在惟一的、能够适合各种需要的分析理论和方法。近年来我们一直在作一种努力,就是试图将财务问题归结为财务资源的配置、利用及其效率问题,并以资源的稀缺性这个普遍适用的经济学假设为前提,从行为与效率的角度构建关于财务经济的分析框架,并运用这一框架来审视财务领域中现存或潜在的一些问题。作为这一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讨论财务资源的配置问题。 一、财务资源配置的目标、方式与效率 (一)财务资源配置的目标 财务资源配置是指资本在不同形成方式上的组合和在不同经济用途之间的分配①。它涉及到财务活动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对资本的形成进行组合,即融资中的资源配置,这里,资源的配置表现为资本在不同时期之间和不同性质之间的安排,从而形成了融资的核心问题——融资结构的合理安排,包括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的安排、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安排;另一个是对资本的使用进行分配,即投资中的资源配置,这里,资源的配置主要表现为资本的合理分配,从而形成了投资的核心问题——资源流向和流量的调整。可见,财务资源配置是针对资本而言的,它不是单纯的融资或投资概念,而是一个投融资概念;不是单纯的资本量问题,而是资本内在结构的组合和安排问题。 财务资源配置缘于它的稀缺性。财务资源的稀缺性客观上要求人们对财务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即企业在遇到资本稀缺制约的情况下,将有限的财务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财务资源配置的目标是:优化融资结构和投资结构,提高稀缺资源的产出率——资本收益率,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稀缺资 收稿日期:2004-10-19 作者简介:赵德武,男,经济学博士,现任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高校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财政部会计准则咨询专家等职,是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和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2002-2006)获得者。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基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司投融资研究》(项目批准号:02JAZJD790027)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同时,本文还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第一批研究项目《中国高科技企业财务机制、机理及控制分析》(项目批准号:01JA630004) 和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 项目(2002-2006)的资助。 ①在这里,财务资源被定义为处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运动增值的价值,并认为它具有稀缺性、有多种经济用途、增值性和为特定主体拥有或控制等特性。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赵德武发表于《财经科学》1999年第2期上的“财务经济行为与效率”一文。

战略管理资源基础理论

战略管理资源基础理论 摘要:竞争位势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及动力能力理论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三种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对企业发展的定位及竞争力的培育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对三种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回顾与比较分析,以求在深入理解三种战略管理理论的基础上,为我国企业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战略管理理论;比较;企业发展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是战略管理与经济学相互融合的阶段。在这一历史时期,战略管理界出现了三个学派,即竞争位势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动力能力理论。它们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企业的性质、企业竞争位势的取得、利润的来源及企业成长的原因等有关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现代西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加入WTO 后,我国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更加激热的国内、国际竞争,如何在挑战中谋求发展,在竞争中争取主动,在深入理解先进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之后,相信会得出满意的答案。

A.一、理论发展回顾 1. 竞争位势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局限 1980 年,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哈佛学派提出了竞争战略理论,并逐渐成为当时企业战略管理的主流。其理论核心是以企业竞争者、购买方、供应方、替代产品、潜在竞争者五种产业结构力量形成的竞争力量模型。波特认为,企业制定战略与其所处的市场环境是高度相关的,并且最关键的因素是企业所在的产业。五种竞争力量的综合作用随着产业的不同而不同,其结果是使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利润水平,进而影响着公司战略的制定。也就是说,产业的吸引力和企业在市场中获取的位势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为了保持这种优势,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战略性投入以构筑行业壁垒保持优势位势。 竞争位势理论为解释企业如何制定战略和获取持续超额利润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经济分析依据,然而该理论却挣不脱新古典企业理论的束缚。首先,竞争位势理论认为产业内企业是同质的,企业战略的选择取决于企业与市场的外部位势,未来企业自身发展并不是企业制定战略所考虑的问题;其次,竞争位势理论是以“市场—企业—绩效”的单向因果关系制定企业战略的。企业在进入一个新产业时,首先是根据产业的结构吸引力选择一个产业,然后在竞争者理性假设的前提下,对其战略作一个合理的判断后制定一个进入战略,最后进行战略性投资,参与竞争。因此,该理念指导企业很容易导致企业

企业资源论

企业资源基础论 1984年沃纳菲尔特(Wernerfelt)的“企业的资源基础论”的发表意味着资源基础论的诞生。 资源论的假设是:企业具有不同的有形和无形的资源,这些资源可转变成独特的能力;资源在企业间是不可流动的且难以复制;这些独特的资源与能力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 资源论的基本思想是把企业看成是资源的集合体将目标集中在资源的特性和战略要素市场上,并以此来解释企业的可持续的优势和相互间的差异。 资源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资源基础理论为,企业是各种资源的集合体。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企业拥有的资源各不相同,具有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差异。概括地讲,资源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以下3方面的内容: 1、企业竞争优势的源:特殊的异质资源 资源基础论认为,各种资源具有多种用途,其中又以货币资金为最。企业的经营决策就是指定各种资源的特定用途,且决策一旦实施就不可还原。因此,在任何一个时点上,企业都会拥有基于先前资源配置基础上进行决策后带来的资源储备,这种资源储备将限制、影响企业下一步的决策,即资源的开发过程倾向于降低企业灵活性。例如,拥有1亿元货币金的企业几乎可能涉足任何产业,但它一旦将这1亿元资金用来购买了化工设备及化工原料,它就只可能从事特定的化工生产。尽管如此,企业仍然热衷于资源的开发利用,因为资源的开发增加了资源的专用性,有可能提高产出效率及资源的价值。如果决策得当,上面那家只能从事化工生产的企业也许会从化工生产中赚回2个亿。 2、竞争优势的持续性:资源的不可模仿性 企业竞争优势根源于企业的特殊资源,这种特殊资源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租金。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没有获得经济租金的企业肯定会模仿优势企业,其结果则是企业趋同,租金消散。因此,企业竞争优势及经济租金的存在说明优势企业的特殊资源肯定能被其他企业模仿。资源基础理论的研究者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他们认为至少有3大因素阻碍了企业之间的互相模仿: (1)因果关系含糊。企业面临的环境变化具有不确定性,企业的日常活动具有高度的复杂性,而企业的租金是企业所有活动的综合结果,即使是专业的研究人员也很难说出各项活动与企业租金的关系,劣势企业更是不知该模仿什么,不该模仿什么。并且,劣势企业对优势企业的观察是有成本的,劣势企业观察得越全面、越仔细,观察成本就越高,劣势企业即使能够通过模仿获得少量租金,也可能被观察成本所抵消。 (2)路径依赖性。企业可能因为远见或者偶然拥有某种资源,占据某种优势,但这种资源或优势的价值在事前或当时并不被大家所认识,也没有人去模仿。后来环境发生变化,形势日渐明朗,资源或优势的价值日渐显露出来,成为企业追逐的对象。然而,由于时过境迁,其他企业再也不可能获得那种资源或优势,或者再也不可能以那么低的成本获得那种资源或优势,拥有那种资源或优势的企业则可稳定地获得租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