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症状治疗和预防

胃食管反流病症状治疗和预防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一种常

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它的主要症状是胃酸倒流到食管中,引起胸骨后

烧心感、胸痛、嗳气等不适症状。本文将详细介绍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

一、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

1. 胸骨后烧心感:胸骨后烧心感是胃食管反流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常感觉一股灼热的烧灼感从胸骨后蔓延到喉咙,尤其在躺下或弯

腰时症状加重。

2. 胸痛:有些患者在食管反流的同时还会出现剧痛,类似心绞痛的

症状。这是由于胃酸刺激食管黏膜引起的,应及时就医。

3. 嗳气: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常常会感到嗳气现象,这是由于胃中的

气体逆流到食管引起的。

4. 咳嗽和喉咙症状:对于一些患者来说,胃食管反流病还可能引起

咳嗽、喉咙痛、声音嘶哑等不适症状,这是因为胃酸刺激到喉咙黏膜

引起的。

二、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常见的药物治疗包括质子泵抑制剂(PPI)和胃酸抑

制剂。质子泵抑制剂通过抑制胃酸的分泌,减少胃酸对食管的刺激,

从而达到治疗作用。胃酸抑制剂主要是针对胃酸的中和和减少。这些

药物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2. 改变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于缓解胃食管反流病症状也非

常重要。建议患者采取下列措施:

(1)饮食调节:避免辛辣食物、油腻食物、饮料和咖啡因的摄入,适量进食,避免过饱。

(2)保持正常体重:肥胖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保持适当的体重有助于改善症状。

(3)避免躺下后立即入睡:躺下后尽量保持头部略高于胸部的角度,可以使用枕头或者床垫来提高头部的高度。

3.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药物无效或者症状严重的患者,手术治疗可

能是一个选择。胃食管反流病的手术治疗主要有胃食管袖状重建术、

胃食管再造术和反流手术等。手术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三、胃食管反流病的预防措施

1. 饮食上的预防:避免饮食过量和饮食过快,避免摄入过多的辛辣

食物、油腻食物和咖啡因。

2. 姿势调整:进食后保持直立位,避免躺下休息,可以使用枕头提

高头部高度。

3. 生活习惯上的改变:戒烟戒酒,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

充足的休息。

4. 控制体重:保持适当的体重,避免过度肥胖。

总结:

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包括胸骨后烧心感、胸痛、嗳气、咳嗽和喉咙症状等。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改变生活方式以及手术治疗。预防胃食管反流病的措施主要包括饮食上的调节、姿势调整、改变生活习惯以及控制体重。若有相关症状出现,建议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和预防。

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 我们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胃食管反流病的相关知识,包括胃食管反流病的分型、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并发症、治疗及预防。希望通过学习掌握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表现、药物治疗,学会对胃食管反流病的初步诊断及正确用药。 (什么是胃食管反流病?胃食管反流病是怎么引起的?在门店里患胃食反流病的顾客都有哪些症状?该怎样治疗?) 定义: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胸痛、反酸等及食管外症状(咽喉炎、声嘶、肺炎、咳嗽、哮喘等)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 分型:糜烂性食管炎(RE)(该型临床最常见) 非糜烂性反流食管炎(NERD) Barrett食管(BE)

病因和发病机制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1)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最主要的是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状态。 2)食管对反流物清除能力下降 3)食管粘膜屏障功能降低,烟、酒、药物等对黏膜的刺激。 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反酸、烧心 发作特点:a.烧心和反酸常在餐后1小时发生(所以一般抑酸剂都是空腹服用,饭前半小时左右,在服用后1.5h-2h血药浓度达到高峰) b.卧位、弯腰或夜间入睡时发生或加重 非典型症状:胸骨后疼痛、严重时可为剧烈刺痛;吞咽困难(食管狭窄和食管痉挛)(胸骨位置:胸骨就位于胸廓前面两侧肋骨之间,上面是胸骨上窝,下面是剑突。胸骨上窝的位置,从喉结处往下摸,摸到骨头的上缘时就可以摸到一个夹在两侧锁骨头之间的小窝,那就是了。)

1.烧心和反酸 烧心,是指胸骨后和剑突下烧灼感,常由胸骨下端向上延伸,多在餐后一小时出现,平卧、弯腰或腹压增高时易发生;反流入口腔的胃内容物常呈酸性称为反酸,反酸常伴烧心,是本病最常见的典型症状。 2.吞咽疼痛和吞咽困难 有严重食管炎或食管溃疡时可出现吞咽疼痛,是由酸性反流物刺激食管上皮下的感觉神经末梢所引起。由于食管痉挛或功能紊乱,部分患者又可吞咽困难,且发生食管狭窄时,吞咽困难持续加重。

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CERD) 胃食管反流病主要是由于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紊乱。以致胃或十二指肠的容物返流至食管而引起的食管粘膜的炎症(糜烂、溃疡),还可合并食管出血、狭窄及Barrett食管(食管鳞状上皮被胃粘膜上皮取代),后者是食管的癌前病变。 临床表现:1、主要症状为烧心、胸骨后疼痛、反食及反酸; 2、如返流至肺部则可引起慢性咳嗽和哮喘发作;返流至咽部和耳道则可引起咽喉炎和慢性中耳道炎等症状; 3、胸骨后疼痛类似于心绞痛,称为非心源性胸痛; 诊断要点:1、内镜及病理活检:内镜检查时确定有无食管炎的主要方法,食管炎的严重程度由洛杉矶分类法分级。 A级:食管粘膜有破损但无融合,病灶直经小于0.5cm; B级:食管粘膜有破损但无融合,病灶直经大于0.5cm; C级:食管粘膜有破损且有融合,范围小于食管周经的75%; D级:食管粘膜有破损且有融合,范围大于食管周经的75%; 食管有明显糜烂、结节,或齿状线以上发现有孤立性红斑,应作病理活检,以确定有无Barrett 食管或癌变。 2、24h食管pH或胆汁监测:可确定有无胃、十二指肠反流存在,正常食管24h pH小于4的时间因小于4%,超过此值即认为食管有酸暴露,是胃食管返流的有力证据。 3、上消化道X线钡餐检查:确定有无食管狭窄等并发症,并可协助诊断有无食管裂孔疝。 4、其他:下食管括约肌测压、滴酸试验等对疾病的诊断和评估有帮助。频繁发作的胸痛应作心电图检查,排除心绞痛。 治疗方案及原则:1、一般治疗:1)饮食应以易消化的软食为主。忌食辛辣、高脂肪食物和咖啡等易致反流的饮料。睡前2-3小时不再进食。禁烟戒酒,过度肥胖者应减肥,裤带不宜过紧。2)有严重反流者,为防止吸入性肺炎,睡眠时可把床头抬高15-20cm。3)慎用抗胆碱药物、多巴胺、黄体酮、前列腺素E、溴丙胺太林(普鲁本辛)及钙通道阻滞剂等。因这些药物可降低胃食管括约肌压力,加重胃食管反流。 2、药物治疗:1)抑酸剂:抑酸剂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药物,开始用药6-8周使食管炎愈合后,以后减量维持,防止复发,常用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20mg,埃索美拉唑20mg,兰索拉唑30mg,雷贝拉唑10-20mg。泮托拉唑40mg 1/日;H2受体阻滞剂:西咪替丁400mg 雷尼替丁150mg 法莫替丁20mg 2/日;2)抗酸剂:硫糖铝片1.0g (硫糖铝悬液10ml),铝碳酸镁1.0g 饭前服用3/日;3)促胃动力药:多潘立酮10mg 3/日。 3、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无效或有食管狭窄者,可考虑作扩张术或外科手术治疗,对Barrett食管疑似有癌变者,应作手术治疗。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解读(最全版)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解读(最全版)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2006年和2007年我国发布了GERD的诊治指南,对指导GERD的临床诊治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在GERD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中,国内外学者针对本领域的热点问题,如难治性GERD、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与抗血小板药物的相互作用等进行了相应的临床研究,并获取了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数据。因此,有必要根据最新的研究进展对GERD的诊治指南进行更新。本次共识意见的制订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组织我国本领域的有关专家组成共识意见专家委员会,并采用国际通用的Delphi程序。首先由工作小组搜索Medline、Embase、Cochrane和万方数据库等,制订共识意见的草案,随后由专家委员会进行多轮讨论并投票,直至达成共识。 投票意见的推荐等级分为6级:A+为非常同意,A为同意但有少许保留意见,A-为同意但有较多保留意见,D-为不同意但有较多保留意见,D为不同意但有少许保留意见,D+为完全不同意。相应证据等级分为4级:高质量为进一步研究也不可能改变该疗效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中等质量为进一步研究很可能影响该疗效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且可能改变该评估结果;低质量为进一步研究极有可能影响该疗效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且该评估结果很可能改变;极低质量为任何疗效评估结果均很不确定。本次共识意见共分为症状、诊断、治疗、难治性GERD、GERD的合并症和食管外症状六大部分共29项。

一、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和诊断 1. 胃灼热和反流是胃食管反流病最常见的典型症状推荐级别:A+93.33%,A 6.67%;证据等级:高质量)。 2. 胸痛、上腹痛、上腹烧灼感、嗳气等为GERD不典型症状(推荐级别:A+46.67%,A 40%,A-1 3.33%;证据等级:中等质量)。 3. 胸痛患者需先排除心脏的因素才进行反流的评估(推荐级别:A+73.33%,A 13.33%,A-13.33%;证据等级:中等质量)。 4. GERD可伴随食管外症状包括咳嗽、咽喉症状、哮喘及牙蚀症等(推荐级别:A+29.41%,A 64.71%,A- 5.88%;证据等级:中等质量)。 5. PPI试验简便有效,可作为GERD的初步诊断方法(推荐级别:A+64.71%,A 11.76%,A-23.53%;证据等级:高质量)。 6. 食管反流监测是GERD的有效检查方法,未使用PPI可选择单纯pH监测,正在使用PPI则需加阻抗监测以检测非酸反流(推荐级别:A+58.82%,A 41.18%;证据等级:中等质量)。 7. 对有反流症状的初诊患者建议行内镜检查,胃镜检查正常者不推荐行常规食管活检(推荐级别:A+37.5%,A 56.25%,A-6.25%;证据等级:中等质量)。 8. 食管钡剂造影不推荐为GERD的诊断方法(推荐级别:A+68.75%, A 18.75%,A-12.5%;证据等级:中等质量)。 9. 食管测压可了解食管动力状态,用于术前评估,不作为GERD的诊断手段(推荐级别:A+60.0%,A 33.33%,A-6.67%;证据等级:中等质量82.35%)。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是一种食管胃动力性疾病。下食管扩约肌(LES)松弛期间,胃内容物反流人食管称胃食管反流(GER)胃食管存在生理反流和病理性反流两种。生理性反流是由LES自发性松弛引起,有利于胃内气体排出,食管会出现推动性蠕动将胃液推进到胃里,正常情况下不造成食管部膜损伤。病理性反流是多种因素引起的胃食管抗反流功能不全,所造成的一种病理现象。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是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人食管引起的疾病。常合并食管炎,人群中约10%-20%有胃辅反流症状,但X线内镜检查可无异常发现,可能在相当长时间不被认识。持续发展可导致严重并发症,如:食管狭窄、溃疡、出血及巴瑞特(Barrett)食管,后者为癌前期病变。还可能发生食管外的并发症。如酸性喉炎、呼吸道痉挛、肺的损伤并发症等。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病因: 病因分类 引起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因素众多,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原发性胃食管反流 原发性食管下括约肌关闭不全,是原发性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原因。通过对有反流症状的患者进行多方面的检查,均证明有胃食管反流。但有一部分患者追查不到引起反流的任何原因;故称原发性食管下括约肌关闭不全。此种情况多见于老年人,可能与老年人结缔组织松弛、隔食管裂孔部位的“弹簧夹”作用减弱、食管下扩约肌(LES)的内在功能衰退有关。 二、继发性胃食管反流 任何引起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下降的因素均可造成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分述如下: (一)食管裂孔疝由于裂孔疝破坏了食管裂孔的正常解剖关系,造成LES的关闭不全,则产生胃食管反流。滑动性食管裂孔疝,食管与胃的连接部呈垂直方向,也就是同心型的结构,因此His角消失,食管与胃的连接呈垂直的通道而失去抗反流的瓣膜作用;腹食管上移人胸腔失去腹内压的对抗作用;隔食膜被拉长,变得软弱无力,消除了食管下括约肌的支撑作用;裂孔被撑大,则隔脚的“弹簧夹”作用丧失。以上这些食管下括约肌的辅助作用在裂孔疵存在时都被消除了,使食管下括约肌不足以对抗腹内压力,就必然会发生胃食管反流。据统计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85%有裂孔疝,在裂孔痫病例中有半数以上发生反流性食管炎。所以裂孔癫是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常见原因。 (二)先天性畸形 l、先天性食管下段锦膜柱状上皮化生食管就膜上皮是由鳞状上皮所组成,在其间出现非鳞状上皮区称柱状上皮化,这种先天性食管激膜的柱状上度化仅发生于食管下段激膜,不伴有相关联的或并发其他解剖异常。表现有胃食管反流症状,常合并反流性食管炎。

胃食管反流病症状治疗和预防

胃食管反流病症状治疗和预防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一种常 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它的主要症状是胃酸倒流到食管中,引起胸骨后 烧心感、胸痛、嗳气等不适症状。本文将详细介绍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 一、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 1. 胸骨后烧心感:胸骨后烧心感是胃食管反流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常感觉一股灼热的烧灼感从胸骨后蔓延到喉咙,尤其在躺下或弯 腰时症状加重。 2. 胸痛:有些患者在食管反流的同时还会出现剧痛,类似心绞痛的 症状。这是由于胃酸刺激食管黏膜引起的,应及时就医。 3. 嗳气: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常常会感到嗳气现象,这是由于胃中的 气体逆流到食管引起的。 4. 咳嗽和喉咙症状:对于一些患者来说,胃食管反流病还可能引起 咳嗽、喉咙痛、声音嘶哑等不适症状,这是因为胃酸刺激到喉咙黏膜 引起的。 二、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常见的药物治疗包括质子泵抑制剂(PPI)和胃酸抑 制剂。质子泵抑制剂通过抑制胃酸的分泌,减少胃酸对食管的刺激,

从而达到治疗作用。胃酸抑制剂主要是针对胃酸的中和和减少。这些 药物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2. 改变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于缓解胃食管反流病症状也非 常重要。建议患者采取下列措施: (1)饮食调节:避免辛辣食物、油腻食物、饮料和咖啡因的摄入,适量进食,避免过饱。 (2)保持正常体重:肥胖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保持适当的体重有助于改善症状。 (3)避免躺下后立即入睡:躺下后尽量保持头部略高于胸部的角度,可以使用枕头或者床垫来提高头部的高度。 3.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药物无效或者症状严重的患者,手术治疗可 能是一个选择。胃食管反流病的手术治疗主要有胃食管袖状重建术、 胃食管再造术和反流手术等。手术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三、胃食管反流病的预防措施 1. 饮食上的预防:避免饮食过量和饮食过快,避免摄入过多的辛辣 食物、油腻食物和咖啡因。 2. 姿势调整:进食后保持直立位,避免躺下休息,可以使用枕头提 高头部高度。 3. 生活习惯上的改变:戒烟戒酒,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 充足的休息。

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GERD)即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烧心、反食、嗳气等症状,并可导致食管炎和咽、喉、气道等食管外组织的损害。 食管病变可并发食管糜烂、溃疡、食管癌等。食管外表现可见有慢性咽炎、慢性鼻炎、慢性喉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间质纤维化等,以及非心源性胸背痛、突发性耳聋等表现。 根据目前临床现状分析,药物治疗存在停药复发,长期服用产生副作用。手术治疗效果佳,但远期效果受手术者经验影响较大。生活习惯难以改变,更造成了胃食管反流病的时发时止的尴尬现状。 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依据病情的轻重程度,治疗包括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外科治疗和内镜治疗。 1、胃食管反流病不论轻重,首先应该做的都是调整生活方式,这是所有治疗的基础。 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不仅能提高其他治疗的疗效,而且可以明显降低停药后胃食管反流的复发率。改变患者的生活习惯有时的确很困难,但为了对疾病治疗有利,应逐渐调整生活习惯,持之以恒也必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膳食指导 合理的膳食结构与习惯,能够帮助患者减少反流的发生,减少食物刺激导致的胃酸分泌过剩,改善食管胃运动功能抑制酸反流,促进食管及胃的排酸功能,保护受伤的食道黏膜。因此,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以减轻反流: 1)避免食用高脂食物、巧克力、咖啡、全脂牛奶、蛋黄、干果,高脂肪餐会延迟胃的排空功能,并可以作用于食道下端括约肌,导致酸反流增加。 2)避免高蛋白质饮食,或者过多进食肉类、鱼类,高蛋白、富含氨基酸的食物可以通过刺激胃泌素而使酸分泌亢进,故要避免此类饮食。 3)避免进食高温油炸食品,减少油脂的摄入。 4)避免食用柑橘类果品、甜瓜、番茄汁、绿茶,以及高浓度的酒精饮料,减少对食管黏膜的刺激。 5)注重膳食平衡,主食的量要大于辅食。 6)吃饭要慢,不要狼吞虎咽,不吃不易消化的食物。 改善习惯 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在生活习惯中有很多是容易诱发疾病发生和加重的。例如吸烟、饮酒、肥胖等问题。接受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消除胃食管反流病的危险因素,发挥预防保健的作用。 为了缓解胃食管反流,平时要做到: 1)减少导致腹压增高的因素,如紧束腰带、便秘; 2)为减少夜间及卧位时所发生的反流,可适当抬高床头。

反流性食管炎 病情说明指导书

反流性食管炎病情说明指导书 一、反流性食管炎概述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 RE)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当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同时导致食管黏膜糜烂、溃疡称为反流性食管炎。反流和烧心是患者的典型表现。医生主要通过消化内镜对该病进行诊断,然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部分患者由于不适症状持续存在,可选择进行手术治疗。 英文名称:reflux esophagitis,RE。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吐酸、食管癉。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是。 遗传性:无遗传性。 发病部位:食管。 常见症状:反流、烧心。 主要病因: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 检查项目:胃镜检查、血常规检查、便常规检查、食管钡剂造影检查、24小时食管pH监测、食管测压。 重要提醒:反流性食管炎有出现上消化道出血、食管狭窄、Barrett食管等并发症的可能,建议患者日常生活中密切关注自身不适症状并定期遵医嘱复查。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特点

三、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因 病因总述:食管下括约肌是食管与胃交接的解剖结构,它是食管末端约3~4cm长的环形肌束,其收缩产生的食管胃连接处的高压带,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反流性食管炎主要是由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所引起,直接损伤因素为胃酸、胃蛋白酶、非结合胆盐、胰酶等反流物刺激食管粘膜,导致其出现糜烂、溃疡。 基本病因: 1、食管下括约肌结构受损贲门失弛缓症术后、食管裂孔疝、腹内压增高(如妊娠、肥胖、腹腔积液、便秘、呕吐、负重劳动等)及长期胃内压增高(如胃排空延迟、胃扩张等),均可使食管下括约肌结构受损。 2、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或一过性松弛延长某些激素(如缩胆囊素、胰高血糖素、血管活性肠肽等)、食物(如高脂肪、巧克力等)、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地西泮)等均可引起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或一过性松弛延长。 3、食管清除作用降低正常情况下,一旦发生胃食管反流,大部分反流物通过1~2次食管自发和继发的蠕动性收缩将反流物排入胃内,即食管廓清。剩余反流物则由唾液冲洗及中和。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食管清除作用降低,常见于导致食管蠕动异常和唾液分泌减少的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等。食管裂孔疝时,部分胃经膈食管裂孔进入胸腔不仅改变食管下括约肌结构,还降低食管对反流物的清除作用,从而导致疾病发生。 4、食管黏膜屏障功能降低反流物进入食管后,食管黏膜屏障凭借唾液、复层鳞状上皮以及黏膜下丰富的血液供应,抵抗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损伤。长期饮

2023中国胃食管反流病诊疗规范

2023中国胃食管反流病诊疗规范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是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或口腔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慢性疾病,其按内镜下表现可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反流性食管炎(RE)和巴雷特食管(BE)。GERD患病率高,且呈现明显上升趋势。2014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GERD的发病率较20世纪90年代上升约2倍,目前全球范围内报告烧心或反流症状的发生频率≥1次/周的比例约为13%。GERD严重影响人群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医疗资源带来巨大负担,消化科处方药物中前5位均为GERD治疗用药。GERD的进展会诱发食管癌,GERD引起的食管慢性炎症状态已被证实是食管腺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其中BE也是目前公认的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 GERD的发生、发展涉及酸反流、食管动力、细胞因子、内脏敏感性等多种因素。GERD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其诊断和治疗需运用各种新兴胃肠动力检查手段,并需进行个体化调整。虽然国内一些医疗机构已经建立GERD诊疗中心,但对于如何规范地对患者进行GERD相关检查、治疗和随访仍缺乏足够的认识。这将影响GERD患者的诊疗效果,造成医疗资源浪费,甚至会诱发不必要的并发症或不良后果。因此,亟需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GERD诊疗规范。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大中华区消化动力联盟等近年

来发表了《2020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中国高分辨率食管测压临床操作指南(成人)》、《食管动态反流监测临床操作指南(成人)》、《2020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内镜治疗专家共识》,为我国GERD规范化诊疗提供了基础。 为落实我国发表的GERD相关共识意见和指南,建立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GERD诊疗规范,推动我国GERD诊疗的标准化,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联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胃肠功能性疾病协作组、食管疾病协作组制定了《中国胃食管反流病诊疗规范》。 一、GERD的临床表现 (一)症状 GERD的典型症状为烧心和反流。烧心定义为胸骨后区域的烧灼感,可向上延伸至咽喉处。反流指胃内容物回流至口腔或咽部。根据2006年蒙特利尔定义,对于有典型烧心、反流症状的患者,若其症状已引起患者的困扰,可初步考虑为GERD。在临床实践中,应以患者为中心确定症状是否令患者困扰,而不应使用症状发生频率和持续时间进行限制。在基于人群的研究中,当轻度症状出现的频率≥2 d/周,或中度、重度症状出现的频率≥1 d/周,通常可认为症状令人困扰。GERD 的不典型症状包括胸痛、上腹痛、上腹胀、嗳气等。GERD还可表现为食管外症状,包括咽喉不适、咳嗽、哮喘等。

胃食管反流病---教案

胃食管反流病---教案XXXXX医院《临床医学》教案编号:1 胃食管反流病 一、定义及发病率

(一)定义(重点)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g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并可导致食管炎、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 根据是否导致食管粘膜糜烂、溃疡: 1.反流性食管炎(RE) 2.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 或称内镜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 (二)发病率 本病是一种常见病,在西方国家较多,人群中约7%—15%有胃食管反流症状,发病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男女均可发病,中年人居多。但有反流性食管炎者,男性多于女性(2:1至3:1)与西方国家比,该病在我国发病率较低,病情也较轻。 二、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1.胃食管反流病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以LES功能障碍为主的胃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 2.直接损伤因素是胃酸、胃蛋白酶、胆汁、胰酶等反流物。 (二)主要发病机制:(重点) 1、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 (1).食管抗反流屏障结构与功能异常 (2).食管清除作用降低 (3).食管粘膜屏障功能降低 2、反流物对食管粘膜攻击 (1).胃酸和胃蛋白酶 (2).胆汁反流:其受损的程度与反流物的质和量有关,也与反流物与粘膜的接触时间、部位有关。 三、胃食管反流病病理特点,Barrett食管的定义及意义

(一)病理 有反流性食管炎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其病理学改变可有: 1.复层鳞状上皮细胞层增生 2.固有层内中性粒细胞浸润 3.Barrett食管:食管下段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替代。 部分NERD患者食管鳞状上皮细胞间隙增宽,此病理变化可部分解释其临床症状。 四、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重点、难点) (一)临床表现 1、食管症状 (1)典型症状——烧心和反流 典型症状:烧心和反流 反流:胃内容物在无恶心和不用力的情况下涌入咽部或口腔的感觉,含酸味或仅为酸水时称反酸。 烧心: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常由胸骨下段向上延伸。 烧心和反流常在餐后1小时出现,卧位、弯腰或腹腔压力增高是可加重,部分患者烧心和反流症状可在夜间入睡时发生。 (2)非典型症状:胸痛、间歇性吞咽困难 胸痛-- 由反流物刺激食管引起,可放射到后背、胸部、肩部、颈部、耳后,酷似心绞痛。 吞咽困难-- 可能是食管痉挛或功能紊乱所致,症状呈间歇性;也可能是食管狭窄引起。 2、食管外症状 (1)咽喉炎; (2)慢性咳嗽、哮喘、吸入性肺炎、肺间质纤维化; (3)癔球症。 (二)、并发症 1.上消化道出血:呕血、黑便、贫血。 2.食管狭窄:吞咽困难。

胃食管反流病健康教育

胃食管反流病健康教育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它主要是由于胃酸和胃内消化液倒流到食管上部引起的。该病症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患者常常会出现胃灼热、胸骨后疼痛、反酸、嗳气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出现食管炎、食管溃疡等并发症。为了更好地了解和预防胃食管反流病,以下将为大家介绍一些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 一、饮食习惯 1. 合理饮食:饮食要清淡,少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葱、姜、蒜等。 2. 少量多餐:每餐食量不宜过大,避免过饱,可以采取少量多餐的方式,减轻胃的负担。 3. 忌食过冷或过热的食物:过冷或过热的食物刺激食管黏膜,容易引起胃食管反流症状。 二、生活习惯 1. 合理作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减少胃酸分泌过多的机会。 2. 避免弯腰和俯卧:弯腰和俯卧会增加胃内压力,增加胃酸倒流的可能性,尽量保持站立或坐姿。 3. 戒烟限酒:烟酒对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戒烟限酒有利于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三、体育锻炼 适量的体育锻炼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加强肌肉张力,减少胃酸倒流的机会。但要注意运动强度,过度运动可能会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加重病情。 四、心理调节 胃食管反流病与心理因素有一定的关联,如焦虑、抑郁等情绪会加重胃酸分泌,增加胃食管反流的风险。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放松自己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都非常重要。 五、避免滥用药物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和类固醇类药物可能导致胃黏膜损伤,增加胃食管反流的概率。在使用这类药物时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合理用药。 六、定期体检和就医 对于有胃食管反流病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和食管pH监测可以帮助了解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但只要我们掌握正确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合理调整心态,积极治疗,就能够预防和控制这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希望通过本次健康教育,能够增加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提高大家的健康意识,共同促进健康生活。

胃食管反流病健康教育

胃食管反流病健康教育 胃食管反流病,简称GERD(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它是由胃酸和胃内物质反流到食管引起的,主要症状包括胸骨后疼痛、烧心、嗳气、反酸等。胃食管反流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加强胃食管反流病的健康教育对于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是预防和控制该病的关键。胃食管反流病主要是由于下食管括约肌松弛或功能失常,导致胃内物质逆流到食管。常见的诱发因素包括饮食不当、肥胖、吸烟、饮酒、咖啡因摄入过多、睡前进食、穿紧身衣物等。因此,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这些不良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减少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 饮食调整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患者应尽量少食多餐,避免大量进食和过度饥饿。同时,应避免摄入辛辣刺激性食物、油炸食品、酸性食物、咖啡因和碳酸饮料等刺激性食物和饮品。此外,还应避免睡前进食,因为平卧位容易引起胃内容物反流。合理的饮食结构和健康的饮食习惯有助于减轻症状和促进康复。 改善生活习惯对于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也非常重要。吸烟和饮酒是导致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戒烟和限制饮酒是非常必要的。

在药物治疗方面,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避免滥用药物。常见的药物治疗包括抗酸药物、抗胃酸分泌药物、胃动力药物等。这些药物可以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会产生耐药性和副作用。因此,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应听从医生的建议,并注意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剂量。 除了药物治疗,还可以采用一些非药物治疗方法来缓解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如改变体位,尽量避免平卧位,保持头部略高于胸部的位置。在睡觉时可以使用高枕头或床头垫。此外,还可以进行一些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改善胃肠蠕动和消化功能,减轻症状。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通过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可以帮助患者预防和控制这一疾病。改善生活习惯、调整饮食结构、合理使用药物和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都是有效的措施。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能够提高人们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和理解,减少这一疾病的发病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指南

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指南 【诊断要点】 (一)病史采集: 1.仔细询问烧心和反酸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典型症状; 2.注意有无吞咽困难、吞咽痛; 3.非典型症状胸骨后痛,多数患者由烧心和反酸发展而来,但亦有部分患者单独出现而酷似心绞痛。声嘶、呼吸道症状为反流物刺激所致。 (二)体格检查无特殊 (三)辅助检查 1.内镜检查是诊断反流性食管炎最准确的方法,并能判断反流性食管炎的严重程度,结合活检可与其它原因引起的食管炎和其它食管病变作鉴别。内镜见到有反流性食管炎可确立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但无反流性食管炎不能排除胃食管反流病。我国反流性食管炎分级为:0级(正常粘膜);I级(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无融合现象);II级(有条状;Ⅲ级(发红、糜烂融发红、糜烂,并有融合但非全周性).合呈全周性,或有溃疡),有并发症(如Barrett食管或食管狭窄)需注明。 2.食管吞钡X线检查对诊斯反流性食管炎敏感性不高,对不愿接受或不能耐受内镜检查者可行该检查,主要目的是

排除食管癌等其它食管疾病,也可发现食管裂孔疝。严重反流性食管炎可发现阳性X线征如溃疡。 3. 24小时食管pH监测可提供食管是否存在过度酸反流的客观证据,具重要诊断价值,尤适用于内镜检查及诊断性治疗之后诊断仍有困难者。 4.其它食管滴酸试验、食管测压检查必要时可应用。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具烧心、反酸典型症状——初步诊断; (二)具上述典型症状,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标准剂量,每口2次,共7日,患者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临床诊断; (三)内镜检查存在反流性食管炎,或24小时食管pH 监测提示过度酸反流——确定诊断; 注意与心绞痛进行鉴别。 【治疗原则】 l、一般治疗改变生活方式,如不穿紧身衣服、戒烟酒、避免过饱、避免餐后仰卧及睡前进食、肥胖者减轻体重。高脂食物、巧克力、咖啡、浓茶宜减少或避免。避免使用降低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的药物(如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茶碱、钙离子拮抗剂等)。抬高床头睡眠适用于夜间症状明显或有咽、呼吸道刺激症状者。 2、药物治疗 可供选择的药物有(1) H2受体拮抗剂; (2)质子泵

2023胃食管反流病的预防和日常保健

2023胃食管反流病的预防和日常保健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及以上的部位如食管、咽、气管、肺、耳鼻喉等而引起的慢性症状和(或)组织损伤。 临床表现主要为: 消化道症状:反酸、反食、暧气、胸骨后烧灼感、或吞咽困难,吞咽疼痛、胸痛等; 消化道外症状:咳嗽、喘息、胸闷、憋气、心慌、咽喉部异物感、咽痒、咽喉部发紧、声音沙哑、清嗓、鼻塞、流涕、喷嚏、耳鸣、耳痒、眼干涩等。 主要有三种类型: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由于本病多缠绵难愈,所以预防和日常保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胃食管反流病可以预防吗? 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系统中的常见病,易反复发作,呈慢性过程。与消化性溃疡不同,食管黏膜病变经治疗愈合后,一旦停药,症状会迅速复发。 从发病机制看,与食管下扩约肌功能失调有关,而且发病时大量酸性胃液反流至食管引起食管损伤,因此本病即是动力障碍性疾病,也是酸相关性疾病。 由于致病因素复杂,所以要预防本病的发生有一定难度。 目前研究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需要讲究策略,而调整生活方式是整个

治疗过程中的基础,是预防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举措,我们可以从疾病的诱发因素入手,做好自我预防保健工作。 例如保持良好的精神状况,心胸开阔,减少各种不良的精神刺激。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少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肥胖者应适当增加活动,控制饮食,减少体重和腹压等等。 二、胃食管反流病人应该如何进行自我保健? 胃食管返流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病程长,有的甚至终生,所以预防胃食管返流病的复发,加强自我保健对于曾患有该病的病人来说显得非常重要。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来防止本病的复发。 改变生活方式是预防反酸、烧心的最好办法。 胃食管返流多与饮食有关,油腻、高脂肪、粗纤维等不易消化的食物摄入过多是引发反流的一个重要诱因。尽量少吃高脂肪餐、巧克力、咖啡、糖果、红薯、土豆、芋头; 严格戒烟和停止饮酒; 少吃多餐,餐后不宜马上躺下,活动20-30分钟后方可入睡,但应注意餐后活动以小运动量为宜(如平地散步),避免活动增加腹压而加重反流; 睡前2-3小时最好不要进食; 平时可多咀嚼口香糖,这样能增加唾液分泌的质和量,能改善食管的清除能力,保护食管黏膜以防止炎症发生;

胃食管反流病健康教育资料-(含基本知识、治疗方案、预防措施)

胃食管反流病健康教育资料 (含基本知识、治疗方案、预防措施)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以烧心、反酸为主要特征的消化道疾病。 1基本知识 通俗地讲,胃食管反流就是食管胃相连处的贲门口松弛,引起胃酸或胆汁液进入食管腔内,破坏食管粘膜引起以食管为主的症状。食管位于胸骨后,即胸腔的正中线位置上的骨后。此病的典型症状为烧心、反酸、反胃,其中烧心是最突出的症状,表现为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常由胸骨下段向上伸延,多在餐后1小时出现,卧位、弯腰或腹压增高时可加重。有时烧心的感觉尤如被开水烫过。反胃是指无恶心和不用力的情况下胃内容物涌入口腔,其中反流物呈酸性者称反酸。食管反流病不典型的症状可表现为胸痛、上腹部疼痛和恶心,由于酸反流进入食管,甚至可达咽喉部,可引起包括口腔、咽喉部、肺及其他部位(如头部、心脏) 的症状,如咳嗽、咽喉部不适、哮喘等,临床多见以咽喉炎、咳嗽、哮喘为首发症状前来就诊。与慢性胃炎的区别是后者烧灼或不适的位置是位于胸骨下面上腹部所谓“心窝”处。 2治疗方案 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分为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一般治疗包括寻找病因,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不良的生活方式包括爱吃脂肪类食物、过度疲劳、情绪波动、精神易紧张、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嗜烟酗酒及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等。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抑酸药,包括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法莫替丁、雷尼替丁等;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等;促动力药物:

吗丁啉、莫沙必利、西沙比利、伊托必利等;黏膜保护剂:果胶铋胶囊、磷酸铝凝胶、铝碳酸镁片等。大部分患者经4—8周的初期治疗效果很好,症状可缓解,但有很多人在半年内复发,疾病复发率约57%—90%,因此,维持治疗防止复发尤为重要。另有一部分患者改变生活模式及药物治疗六个月后症状仍无明显改善,需完善消化道钡餐透视排除食管裂孔疝,必要时需手术干预治疗。3预防措施 1、少食多餐、避免进食过快、过饱。 2、避免高脂肪饮食,建议以高蛋白、高纤维、低脂肪饮食为主, 少食甜品和高脂饮食, 如巧克力、肥肉、煎鸡蛋、辛辣食品、浓茶、咖啡、酸性食品及饮料等。 3、规律饮食,睡前3 小时勿进食,以减少胃酸分泌量。 4、禁烟戒酒。 5、过度肥胖者,建议积极锻炼身体, 减轻体重。 6、餐后保持直立, 避免过度负重, 不穿紧身衣, 抬高床头15~ 20cm (或左侧卧位)。 7、出现反酸症状后, 宜喝少许温开水, 以冲洗被酸烧灼过的食管粘膜( 无水时可咽唾液) 。 8、忌用降低食管括约力、促进返流的药物, 如茶碱、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安定等药物。 总之,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较为多见,病程较长,易反复,只要正规及时治疗,症状可以缓解或治愈,但必须注意调节饮食,纠正不良生活习惯。

胃食管反流

胃食管反流 1.病史概要患者,男,73岁,以胸骨后疼痛2月之主诉入院。疼痛为阵发性,多于活动后、饭后和夜间明显,持续数分钟至1小时不等,伴胃灼热,偶有反酸,有时饮水可缓解;非发作时无其他不适。近期无发热、咳嗽、咳痰,无胸部外伤史、长期卧床史。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血压控制情况不祥。无特殊烟洒嗜好。 2.病史分析 (1)以主诉“胸骨后疼痛”为核心的病史采集中,重点强调疼痛的诱因、部位、持续时间、与体位和饮食的关系、是否伴有其他的症状,及有无放射痛和缓解方式,以便完全了解“胸骨后疼痛”的临床特点。通过对“胸骨后疼痛”特征的仔细分析,大致诊断为心源性胸痛/4F心泥性胸痛(胃食管反流病)。 (2)进一步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侧重于两类疾病的鉴别。就症状而言,鉴别点如下:阵发性胸前区压榨性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胶,常发生于劳动或情激动时,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症状缓解或消失,提示心绞痛可能性大。疼痛发生在胸骨后或剑突下,严重时可为剧烈刺痛,可放射到后背、胸部、肩部、颈后、耳后,常在餐后14、时内出现,卧位、弯腰或腹压增高时可加重,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胃灼热和反酸,发作时少量饮水或进食可能暂时缓解,提示胃食管反流病。 (3)主诉胸骨后疼痛2月。 [体格检查] 1.描述T 37.3℃,P 72次/分,R18次/分,Bpl50/90mmHg6 一般情况可,自动体位,皮肤貉膜末见发组、黄染。头面部检查无异常,颈静脉无怒张,两饰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哆音。心界向左扩大,心尖搏动位于左第5肋间锁骨中线处,心串72次/分,节律齐,心尖可听到B级sM,主动脉瓣区可听到吹风样SM十DM。腹部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腹水征阴性,下肢无水肿,周围血管征阴性。 2.体检分析 (1)此病例的查体特点为:①血压偏高;②心界向左扩大*心尖区可闻及B级SM,主动脉辩区可闻及吹风样SM十DM,有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可能性。 (2)本患者特异性阳性体征不多。虽有以上体征,但也不能排除非心源性胸痛如胃食管反流病的可能性。 [辅助检查3 1.描述 (1)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 (2)超声心动图:左房左室扩大,主动脉瓣区有中量反流,二尖瓣及三尖瓣有少量反流 2.辅助检查分析本患者以胸痛为主诉,实验室检查应进行心源性、非心源性胸痛各种病因的鉴别。首先,本思者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超声心动图示左房左宝扩大,主动脉瓣区有中量反流,二尖瓣及三尖瓣有少量反流。进一步需做运动试验(平扳试验),必要时进行心肌核京灌注显像,除外心源性胸痈。然后再进行有关非心源性胸痛(多为食管源性胸痛)的检查。 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检测方法发展很快,常规方法有内镜检查、食管吞钡x线检查、24小时食管pH和胆汁监溜、食管调压、酸敏感试验等。此外对某些特殊的GERD,食管核素检查以及将食管功能与形态解剖结合起来的食管超声、磁共振成像(MRl)等检查也可应用。这些检查在敏感性或特异性上均存在局限性,目前尚无一种可作为诊断GER口的“金标推”。

胃食管反流病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完整版

胃食管反流病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完 整版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烧心等症状,也可引起口腔、咽喉、气道等食管邻近的组织损害,出现食管外表现。根据反流是否导致食管黏膜糜烂、溃疡,分为糜烂性食管炎和非糜烂性反流病,其中非糜烂性反流病最常见。 GERD是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病,西方国家GERD患病率 为10%~20%,国内尚缺乏大规模流行病学资料,但有Meta分析显示国内GERD的患病率为12.5%,且呈现出南低北高的 特点。虽然目前我国GERD患病率较西方国家低,但随着我 国生活方式西化、人口的老龄化,GERD患病呈逐年上升趋势。 GERD发病和年龄、性别、肥胖、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老年人糜烂性食管炎检出率高于青年人,男性GERD患者比 例明显高于女性。肥胖、高脂肪饮食、吸烟、饮酒、喝浓茶、咖啡等因素与GERD的发生呈正相关,而体育锻炼和高纤维 饮食可能为GERD的保护因素。

胃食管反流的发生取决于抗反流防线与反流物攻击能力之间的平衡。反流发生时,胃酸、胃蛋白酶、胆汁等反流物可直接刺激食管黏膜造成损伤,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可导致胃食管反流事件增多,而食管清除能力下降使反流物接触食管黏膜的时间延长,易导致攻击和损伤。抗反流屏障结构和功能异常也是发病机制之一,如贲门切除术后、食管裂孔疝、腹内压增高(妊娠、肥胖、腹水等)可导致食管下括约肌结构受损,某些激素、食物、药物可引起LES压力下降。 食管裂孔疝是指部分胃经过膈肌的食管裂孔进入胸腔,易导致反流发生。同时,食管清除功能包括推进性蠕动、唾液的中和和食团的重力,其中推进性蠕动最为重要。近半数GERD 患者合并有食管中部失蠕动和食管远端运动功能障碍。此外,长期吸烟、饮酒及刺激性食物等也可使食管黏膜抵御反流物的损害能力下降。 在诊断方面,GERD最常见的典型症状是反流和烧心,其中反流是指胃内容物在无恶心和不用力的情况下涌入咽部或口腔的感觉,含酸味或仅为酸水时称反酸;烧心是指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常由胸骨下段向上延伸。胸痛、上腹痛、上腹部

中医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案

中医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案 一、概述: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由于食管下端括约肌(LES)功能失调,或幽门括约肌的关闭功能不全,引起胃和(或)十二指肠的内容物非一过性地反流入食管,经过长期、反复的刺激而引起食管黏膜的充血、水肿、糜烂和纤维化等病变。本病以反酸、烧心、胸骨后或心窝部烧灼样疼痛及间歇吞咽困难等为其主要症状,多数患者可与胃炎、十二指肠溃疡或食管裂孔疝等并存。胃食管反流病可分为三种类型,非糜烂性反流病、糜烂性食管炎(也称反流性食管炎)和Barrett食管。在中医上,本病属于“吐酸”、“食管瘅”、“胸痞”等范畴。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目前胃食管反流病尚无对应固定中医病名。根据主证归属于“吐酸”、“食管瘅”等范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专家组《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2006年,三亚)。 (1)临床症状 当患者出现包括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或不适、嗳气等典型症状,或同时出现咽喉不适、咳嗽等食管外症状时,可考虑为胃食管反流病。如能证实存在食管黏膜炎症和/或反流,则能明确诊断。 (2)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可明确有无反流性食管炎(RE)及Barrett食管(BE)。 RE的分级参照1994年美国洛杉矶世界胃肠病大会制订的LA分类法。 A级:食管黏膜有一个或几个黏膜破损,直径小于5mm; B级:一个或几个黏膜破损,直径大于5mm,但破损间无融合现象; C级:超过2个皱襞以上的黏膜融合性损伤,但小于7 5%的食管周径;

胃食管反流病外科诊疗共识(最全版)

胃食管反流病外科诊疗共识(最全版)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1]。2006年、2007年和2014年我国发布了GERD内科诊治指南[2,3,4],对指导GERD的临床诊治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由于外科手术干预在GERD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中的应用,迫切需要国内外科诊疗共识意见来规范治疗,为从事本专业的临床医师提供诊疗纲领,指导相关学科专业医师正确认识和处理此类疾病。 一、定义及症状 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口腔(包括喉部)或肺所致的症状或并发症[5]。GERD的典型症状是烧心和反流,烧心指胸骨后烧灼感,反流指胃内容物向咽部或口腔方向流动的感觉。不典型症状有胸痛、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嗳气等。GERD还伴随食管外症状,包括咳嗽、咽喉症状、鼻窦炎、复发性中耳炎、哮喘和牙蚀症等。对于合并食管裂孔疝的患者,部分合并贫血。 二、分型 GERD临床上一般分为糜烂性食管炎(erosive esophagitis,EE)或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非糜烂性食管炎(non-erosive refiux disease,NERD)和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3种类型[5]。 三、病因

正常情况下,食管抗反流防御机制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攻击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当前者防御机制下降或者后者攻击作用增强,平衡打破,就可能导致GERD。抗反流防御机制下降,包括食管下括约肌(low esophageal sphincter,LES)功能失调致抗反流能力减弱以及食管对反流物的清除能力下降等。食管黏膜屏障功能减弱,包括上皮前、上皮及上皮后屏障。当屏障功能受损时,即使在正常反流情况下,亦可致RE。各种原因引起的胃排空不良可以使近端胃扩张,引发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transit 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relaxation,TLESR),是反流形成的诱因之一。引起GERD的机制是复杂的,往往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6]。 四、诊断 GERD诊断标准:(1)有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等典型症状者;(2)质子泵抑制剂实验阳性者;(3)内镜检查提示RE阳性者;(4)24 h食管pH监测阳性者;(5)GredQ量表对烧心、反流、上腹痛、恶心、有无睡眠障碍和是否需要服用非处方药物这6项症状在1周内的发作频率进行评分,将烧心、反流、有无睡眠障碍和非处方药物服用频率按0、1、2~3、4~7 d分别评为0、1、2、3分;(6)将上腹痛和恶心的发作频率,按0、1、2~3、4~ 7d分别评为3、2、1、0分,总分18分,≥8分即可诊断为GERD[7] ;(7)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igh resolution manometry,HRM)可明确是否合并食管裂孔疝。其36通道固态高分辨率食管测压系统,含36个固态环周压力测量通道,每通道包括12个由电容式压力感受器构成的环绕测压点,可对整段食管的张力及蠕动收缩情况进行同步监测。食管裂孔疝患者的食管测压主要表现为食管下段出现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