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批判理论新探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评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演变
1923年,柯尔施和卢卡奇分别出版了《马克思主义 和哲学》和《历史与阶级意识》,标志着西方马克 思主义的诞生。 1930年,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问题的现状—一 个反批判》中最早使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术 语。
结论:要扬弃物化,就要依赖于历史的总体性的 生成,而总体性的生成又取决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 识的自觉。(主张思想革命、文化革命)
葛兰西认为,东西方社会结构的差异是20世纪初西方 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原因。 东西方社会结构的主要差别体现于 市民社会地位的不 同。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市民社会 政治社会(国家)
2、对现代人遭遇到普遍的文化困境的思考
表现: 一是传统的经济、政治、权力、技术等不再表现为 直接的、赤裸裸的外在强制力而对特殊阶级和阶层 进行统治和压迫,而是通过技术理性整合成一种无 所不在的、渗透到一切生存领域中的、总体性的、 内在的操控和统治机制。 二是文化的统治所形成的物化和异化的生存样态在 某些方面不同于马克思所描写的被自己的劳动产品 所压迫和统治的传统劳动异化。
以卢卡奇和葛兰西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主 要对第一次世界界大战后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失败教 训的总结,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批判,他们把主要 精力放在阶级的意识形态上,强调意识革命和争夺 文化或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而第二次世界大站之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则逐步 把批判的视野从阶级的意识形态转向全社会普遍的 文化境遇上。(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
另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则对传统无产阶级革命观提 出质疑,并制定了以意识革命和文化革命为先导或 主要内涵的新的革命观。以卢卡奇和葛兰西尤为突 出。
马克思、恩格斯人学思想新探——基于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再解读

、
出的两大理论基 石 , 两位导 师在 《 德意志 意识 形态 》 以下 简 ( 称《 形态 》 中在指 出 二者 不足 的同时 , 示出 自己 的哲学 立 ) 标 场 :“ 这些哲学家 没有一 个想到要 提 出关于德 国哲 学和德 国
现实之 间的联 系问题 , 关于他 们所作 的批 判和他们 自身 的物 质环境之 间的联 系问题 。 … 在马恩看 来 , ” 只有关 注哲学与 现 实的联 系才是真 正的理论 , 存条件 与人 类现 实 生活之 间的 生 关联应该成 为首要 的关 注对 象 , 为“ 因 人类 历史 的第 一个 前 提正是现实 的有生命的个人 的存在 。… 现 实的个人 ’ 及其 活
福 建 论 坛 ( 科教育 社 版) 2 1 第1期 0年 2 1
・9 l・
马克思、 格斯人学思想新探 恩
基 于对 《 意 志 意识 形 态》 德 的再 解读
李 莹 ( 江传媒 学院 宣传 部 。 浙 浙江 杭州 30 1 ) 10 8
摘 要 : 学是 马克思和恩格斯 的最高理论关注 , 种关注贯穿于 二人对唯 物史观、 入 这 无产阶级和 共产 主义 的深层 把握。面 对绝大 多数 劳动者遭受资本奴役 的现状 , 马克思、 恩格 斯通 过分 析无产阶级的生存境 遇来探讨人如何才能获得 真正 自由的现 实 途径 , 认为无产 阶级 自身 是走 出这 种奴役的主体 , 而共产 主义则 既是人 类所要通往 的“ 真正” 生存状 态 , 是人 类实践活 动 的运 也 动过程 。从 无产 阶级 与共产 主义 的关系入手分析 , 既可 以深 入理解 唯物 主义 的生存 论 意蕴, 可探析 马恩人 学 思想 的深层 内 也 涵。其 中, 德 意志意识形态》 《 正是有待进 一步深入分 析的重要经典文献。 关键词 : 物史观 ; 唯 无产 阶级 ; 共产主义 ; 的解放 ; 人 马克思、 恩格 斯入 学思想; 德育 意识形态》 《 中 图分 类号 : S 1 A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6 2— 87 2 1 )2— 0 9— 2 17 6 4 (0 1 1 0 1 0
“实践”的内在张力与话语转换契机的开启——当代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研究新探

.
2OO6
“ 踌, 在张由 语转 机的 宴 ,的内 与话 换契 开启
‘ ‘ ” 的内在张力与话语转换 实践 契机的开 启
当代马克 思主义法律理论研 究新探
龙 霞
(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 中国现代化研究所 、哲 学系,广 东 广州 50 7 ) 125
容纳进来 ,并在此基础上开启 出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研 究谋 求 自身 内部话语 转换 的可能和
契机 。
【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 ;话语转换 ;反规范方法;实践
Ab ta t T d ytesu y o ri h oyo w e d ic u s o v rinfo te ci— sr c : o a h td fMaxs te r fl n e sadso rec n e o m r i t a s r h t c note af maie iciain B ttee i a p o lm h tt eta io a ritte r flw l a it h f r t n l t . u r s rbe ta h rdt n lMa s h oy o a i v n o h i x h v l a sicie od n a sten r t e a eaw y n l d t e y lw a h omai .whc k si df c l t c o l h ti wok n v ihma e t ic ut o a c mpi hs r . j i s B i at l .Ityt n a e yn a a h o aie c ud n t e se st ee sni f yt s ri e r of d t td n ig lw ste n r t o l o e n a se t o h c i h m v b h l a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j2 c 8
马思义其国 克主及中化
马 克 思 现 代 性 批 判 理 论 及 其 当 代 意义
刘 建 新
( 江汉大学 , 湖北 武汉 405 ) 30 6
[ 摘
要] 马克思以辩证的态度 来审视作为现代性 面相 的资本主义。对于现代 性导致 的社 会裂 变和 异化现 象,
“ 活动的社会性 , 正如产 品 的社 会形式 以及个 人对 生产的参
与 , 这 里 表 现 为 对 于 个人 是 异 己 的 东 西 , 现 为 物 的东 西 。 在 表
下来就陈 旧了 , 一切 等级的 和固定 的东 西都烟 消云散 了, 一 切 神圣 的东 西 都 被 亵 渎 了。 … ”
[ 关键词 ]马克思 ; 现代性 : 现代性批 判 ; 当代 意义 [ 中图分类号 ]A 8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0 7—88 ( 06 0 00 0 4 7 2 0 ) 8— 0 7— 3 是 围绕现代社会问题展开的 , 因而 可以看作是对现代 性矛盾
不 同角 度 、 同 层 面 的 揭 示 。 马克 思 早 期 的 意 识 形 态 批 判 , 不 主要 是 围绕 着 国家 、 以 及 社 会 意 识 等 问 题 进 行 的 。《 法 法 德
依附 , 获得 自由解 放 。但 是 , 近代 以 来 的 发 展 历 史 证 明 , 种 这
年鉴》 以前 的马克思 , 有一种 明显 的启蒙 主义定向 , 以现代 是
的 自由 、主 、 等 立场 批 判 落 后 的德 国 现 实 , 代 性 的 自 由 民 平 现
理性主义文化精 神并没有带来人 们梦寐 以求 的福音和进 步 , 呈 现 在 人 们 面 前 的 却是 一 幅 巨大 的 “ 刺 画 ” 虚 无 主 义 的盛 讽 ,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与文化批判探析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与文化批判探析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提供了深刻的心理学基础。
他通过对潜意识的研究,揭示了文化现象背后的心理动力机制,指出了文化的符号、象征和意义的重要性。
这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使他们开始深入探讨文化现象的心理本质和心理特征,为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他认为,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具有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因此需要进行深入批判和剖析。
他提出了“传播权力”、“文化产业”、“审美化媒介”等概念,揭示了文化现象与社会权力关系的内在联系,为文化批判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和方法。
福柯的权力知识论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提供了新的解释框架。
他认为,现代社会的权力不仅表现为政治和经济上的控制,还表现为文化和知识上的操纵。
他通过对知识生产、权力构造和话语权分析,揭示了文化现象与权力制度的深刻联系,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重新审视文化现象提供了一种社会学的视角。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福柯的权力知识论等学说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持,使其在文化领域的研究和批判有了更为深刻的突破和发展。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是其理论建构和研究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独特的历史视角和社会批判精神对当代社会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强调文化现实的历史性和社会性。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文化现实是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其根源在于阶级斗争和社会矛盾。
他们对文化现实进行批判时,首先要从其历史渊源和社会动力出发,阐释其内在的阶级性和社会性,揭示其历史的矛盾和发展的矛盾。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强调文化现象的社会功能和意识形态。
他们认为,文化现象不仅是社会意识的产物,更是社会权力的工具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者。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分配理论新探

1 马克思揭示 的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的实质并未发 生变 .
化
2 在 收人分配领 域发生的重大调整 . 在二次大 战后 , 由于社会 主义 国家的相继出现 , 内工 国 人运动 的发展 , 以及为维护资本主义 的稳定 发展 , 资本 主义 国家实行 了国民收入 的再 分配政 策和社 会福 利政 策 , 一 在 定程度上缓和 了社会 阶级矛 盾。国家以社会利益代表者 的 身份一方面实现税 收制度 的改革 , 开征 累进 制 的个 人所得
到调整 , 即剩余价值 的分配主体 多元化 , 然而 , 这并没有 改 变资本主 义 的 内在 矛盾性 。进入 2 世 纪 , 1 马克思 的剩
余 价值 理论对 当代社会 的分配制度 仍有其说 服力和生命力。
关键 词 : 剩余价值理论 ; 资本主 义社会 变化 ; 当代意义 中图分 类号 :12 7 F 1 . 文献标识码 : A
马 克 思 的 剩 余 价 值 分 配理 论 新 探
王 琴
( 汉工 业 学院 思政课 部 , 北 武 汉 4 02 ) 武 湖 303
摘 要: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从 社会 生产方 式来揭 示资本 主 义社会 分 配的本 质一 资本对 劳动 的剥 削 关 系。
自2 0世 纪 5 0年代 以来 , 资本主 义国 家政 治、 经济 、 社会 等领域发 生 了深刻的变化 , 资本 主义的 生产 关 系因此 也得
力 的无 限增 长和社会 有效 消 费需求有 限增 长 的矛 盾 , 一 这
义分配关系性质的劳动 券或 劳动 证书 ” 。马 克思在批 判 资 本 主义制度 剥削性 的基础 上 , 出了在无 产 阶级夺取 政权 提 后, 设想 的未来社会的一种公平 、 理想 的分配形式。
异化实践论与异化劳动论的两次哲学翻转——马克思异化思想新探

产者 ( 劳动 者 ) 当有 “ 性 ” 这 种个 性 不 是哲 学 应 个 , 家 们 的理 论杜 撰 的产 物 ,也 不 是无 产 者 自发 的思 想 或梦 幻 。而 是一 种 客观 化 、 实 化 , 且 在 现实 现 并 生 活基 础上 的感性 存 在 ; 二 , 第 这种 无产 者 “ 性 ” 个
第3 9卷
第 1 期
辽 宁大学 学报 ( 哲学社 会科 学版 )
Junlo i nn nvrt(hl oh n oi c ne ) o ra f La ig U i s yP isp y ad Sca S i cs o ei o l e
Vo . 9 No 13 .1
21年 1 01 月
Jn 2 l a . 01
异化实践论与异化劳动论 的两次哲学翻转①
马 克 思异 化 思想 新探
董 晋 骞
( 辽宁大学 哲学 与公共管理学 院, 辽宁 沈阳 10 3 ) 10 6
摘
要: 长期以来, 国内学界存在着对于马克 思异化思想的“ 误读” 漏读 ”混读” 象。误把异化理论 当成 “ “ 现
否定性理论。马克思在构建异化 劳动论 , 完成其对黑格 尔的唯 心异 化理论 的第一 次哲 学翻转的 同时 , 也在唯物
史观 、 实践 唯 物 主 义 的视 野 里 构 建 了异 化 实践 论 。马 克 思异 化 实践 论 从 “ 实的人 的感 性 活 动 ” 现 出发 , 目标 是 “ 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变世界” 是关于异化 实践或实践的 未来肯定性理论。针对 费尔巴哈等直观唯物 主义的缺 陷, , 马克思的异化 实践
关键 词 : 化 实践 ; 化 劳 动 ; 异 异 异化 思 想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批判及其意义——《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批判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批判及其意义——《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批判思想<P class="acontentlist"><B></B></P><P class="list1"><SPAN lang=EN-US><o:p> </o:p></SPAN></P>一、“从天上降到人间”是德意志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根源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虚假性及其虚假性产生的根源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以市民社会为出发点、完整地理解意识形态产生及发展过程的认识基础和思维逻辑。
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反复指出,德国哲学是“从天上降到人间”,其意识形态的诞生遵循着从“天上”到“人间”的思维逻辑。
通过检视1842~1845年德国思想领域的更替与喧嚣,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短时间内,整个德国哲学要么是从“现实的宗教和真正的神学”出发,要么是从“黑格尔的逻辑范畴”出发,迅速地以一种解释世界的观念代替另外一种观念,尽管热闹非凡,但无非都是把观念、思想和意识看作是统治现实世界的力量,并且这种意识形态变迁都发生在纯粹的思想领域,终究不过是“源于精神的精神”罢了,马克思恩格斯因此称之为“虚假的观念体系”和“幻想的宗教呓语”。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论是批判“虚假的观念体系”,还是探究意识形态的真实来源,都应当遵循一条“从人间到天国”的思考路径。
即只有把“市民社会”和“现实的生活过程”作为出发点,才能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意识形态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实践意义。
“这个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可以看出过去那种轻视现实关系而局限于言过其实的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的历史观何等荒谬。
”[1]32“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的批判理论新探 从马克思早期批判性著作的创作过程中来看,首先,在马克思那里,批判包含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批判对象的分析与考察,第二个阶段是对批判对象的否定与继承;其次,就这两个阶段而言,第一要义或是其真实内涵在于分析与考察,而并不是否定与继承;最后,就马克思早期的批判来说,其批判理论的实现过程是自觉性的,而不是目的性的。对马克思批判理念的澄明,有利于我们正确继承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传统。
标签:马克思早期;批判哲学;分析与考察 可以说马克思的一生都是在批判中度过,马克思也是在一次次批判中形成自己的思想理论,也正是这一批判精神被马克思主义的后来者所继承和运用。然而,随着现代思潮的多元化,各种理论之间的批判也屡见不鲜,批判的真正精髓也随着这些所谓的“百家争鸣”的浪潮所遮蔽,渐渐陷入了只从批判的字面意义上片面的批判,疏忽了马克思理论批判精神背后的历史过程,也就抛弃了马克思批判精神背后的真正实质。
一、马克思早期批判的历史原像 马克思早期的理论探索是他思想斗争最活跃的时期,也是马克思批判思维最活跃的阶段,而也正是在这一阶段,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独道的思想理论。我们就从他的第一部带有“批判”的著作,即《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来还原马克思批判的历史过程。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写作原因要追溯到1843年,马克思离开《莱茵报》时。因为在此之前马克思在《莱茵报》当主编时期,发表了大量对现实问题的评论性文章,他的某些语言触及了封建统治阶级,以致于1843年1月,普鲁士政府决定查封《莱茵报》,这使得马克思退回书房,重新探索自己的理论道路。在受德国的专制制度,以及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下,马克思开始潜心研究历史,并对国家和法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尝试,这些研究的过程和思想轨迹,都被记录了下来,就是厚厚的五本《克罗茨纳赫笔记》。
早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就感觉到以黑格尔理性主义国家观为理论基础的法的局限性,从而在克罗茨纳赫的五个月中,马克思考察和研究了大量的各个国家的历史和法的变迁。其中,第一、二本笔记是关于政治史的摘记,摘录了亨利希的《法国史》,拉彭贝尔格的《英国史》和约翰·罗素的《英国政府……史》,第三、四本笔记主要是关于法国史的记载,如施密特的《法国史》、卢克莱泰尔的《复辟以来的法国史》、瓦克斯穆特的《革命时代的法国史》和兰齐措勒的《论十月革命的起因、性质和结果》,此外还有兰克的《法国史》、林加尔特的《英国史》和盖耶尔的《瑞典史》等等,第五本笔记的内容涉及到德国、美国等国家的历史。〔1〕在摘录的过程中马克思都加入了自己的评论,这些评论都成为了之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直接思想来源。在论述国家的问题上,马克思摘录了兰 克《论法国的复辟》的一段文字后评述道,黑格尔“把国家观念的要素变为主词,而把国家存在的旧形式变为宾词——但是在历史现实中情况恰好相反,国家观念都是国家存在的那些〔旧〕形式的宾词。”〔2〕这一思想鲜明地体现在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在对所有制问题的考察中,马克思对施密特的《法国史》做了大量的摘录,特别是对下述的一段摘录打上了着重号:“对城市公社的事务的共同关心把他们彼此联合起来,正是在公社中要处理这些事务的共同关心把他们彼此联合起来,正是在公社中要处理这些事务并适当地领导这些事务的任务,导致了管理艺术的产生。”之后,马克思写下了下面两段话:第一段说,在英国“国家制度的许多改革,〔其起源〕与其说归功于开明的政策,不如说归功于自私自利的打算。”另一段说,在瑞典“由于财政状况而具有影响的一切东西,……在债主、封建者、承租者、企业头头身上变成了中间的权利,政府依赖它并不比臣民差。”此外,马克思在对“市民社会”进行分析与考察时,对林加尔特的《英国史》作了大量的摘要,主要是对城市的发展和经济力量的增长作了记载,这一记载也表明了,马克思已初步认识到市民阶层的发展,必然要影响到国家制度和法律关系的发展。
在整个《克罗茨纳赫笔记》中,马克思又对费尔巴哈的哲学进行了仔细的研究,特别细读了费尔巴哈的《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找到了解决黑格尔法哲学问题的方法,即重新设置“主词”和“宾词”的关系,由此可见,马克思是在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对比和考察中,最终形成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思想,而之前的大量笔记正是这一思想的逻辑前提和理论来源。
在马克思早期的写作中,我们现在所发现的另外一部带有批判性的著作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说它带有批判性是因为:在文中马克思述诸了英国古典经济学,把私有财产看成是永恒的和必然的前提。而在马克思看来,私有财产是历史的,阶段性的产物。我们就来对马克思的这一批判进行历史过程的考察。
我们现在所说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一书名是后来马克思主义者所加入的,这一部分著述是马克思在巴黎时期,在对经济学进行研究,特别是对多部经济学著作进行摘录时,所写下的具有评论性的一部手稿。可以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称《手稿》)是整个《巴黎笔记》的一部分,甚至在《手稿》中都可以看到马克思摘录的痕迹。而在此之前,马克思已经做了七个笔记本的经济学摘录,大致情况如下:第一册第一部分为萨伊的《论政治经济学》摘录,第二部分为斯尔培克的《社会财富的理论》摘录,最后一部分为萨伊的《实用政治经济学教程》摘录;第二册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摘录;第三册为勒奈·勒瓦瑟尔的《前国民议会议员“回忆录”》和部分《国富论》摘录;第四册第一部分为色诺分尼的《雅典的色诺分尼著作选》摘录,第二部分为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摘录,第三部分为詹姆斯·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摘录;第五册第一部分为麦克库洛赫的《论政治经济学的起源、发展、特殊对象和重要性》的摘录,第二部分为特拉西的《意识形态原理》摘录以及部分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和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评大纲》的摘录;第六册为弗·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国民体系》摘录;第七册为欧仁·毕莱的《英国和法国工人阶级的贫困》的摘录。〔3〕这七册的笔记大部分都是摘录,也会有 少许评论性语言。除此之外,还有三部手稿,这三部分的手稿,马克思一边摘录,一边做了评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可见,马克思在《手稿》中所体现出来的对英国古典经济学的批判思想是在摘录大量政治经济学资料中所形成的。例如,在对麦克库洛赫的《论政治经济学的起源、发展、特殊对象和重要性》的摘录中,马克思有过这样的评论:“在我们看来,李嘉图学派极力主张以积累劳动代替资本——这种说法在斯密那里已经出现——只有这种意义:国民经济学愈是承认劳动是财富的唯一原理,工人就愈是被贬低,就愈是贫困,劳动本身就愈是成为商品。——这是国民经济学这门科学中的必然的理论公理,正像是现在社会生活中的真理一样。”〔4〕在对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进行摘录时,马克思评论道:“精神自由是目的,因此大多数人处于愚钝的奴役状态,肉体需要不是唯一的目的,因此它是大多数人的唯一的目的,或者相反,婚姻是目的,因此大多数人卖淫。财产是目的,因此大多数人没有财产。”〔5〕纵观整部《巴黎手稿》,马克思在决定对“市民社会”进行考察后,便进入了大量的经济学研究中,而他的研究方式则是自己习惯的摘录著作加以评论的方法,最终产生了在《手稿》中所阐发的理论。虽然说,《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从整个马克思思想发展史看来还处于“未成熟”阶段,但就马克思的批判的方法论来说是贯穿于马克思的整个思想史的。
二、“批判”的真实内涵:从康德的“批判哲学”论起 从自然语言的角度来理解,一方面,批判是指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做系统的分析,加以否定;另一方面,批判是指指出批评,提出意见。然而,作为哲学语言的“批判”来说,或者更确切的说作为现代哲学语言的“批判”,我们都把它理解为“扬弃”,即指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克服、抛弃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和继承以往发展中对新事物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并把它发展到新的阶段,是对这一事物的自我否定,简而言之就是说“否定的继承”。这一批判的思想起源于黑格尔,发展及运用于马克思。但就批判这一词句,或就“批判哲学”而言,其鼻祖应该归属于康德,那么,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康德的“批判哲学”。
康德“批判哲学”的逻辑起源要回溯到西方近代哲学的两条路线: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的路线发端于笛卡尔,经斯宾诺莎的发展,结论于莱布尼茨。他们认为,人类知识来源于人自身的理性推理,与经验无关,却最终走向了独断论。经验论的路线发源于洛克,经贝克莱的发展,结论于休谟。他们认为,人类对世界的一切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而最终走向了怀疑论。康德的思考正是基于这两种路线之上,却又从不轻信于任一理论。康德认为,独断论和怀疑论都不单独探讨理性能力,而简单地肯定(独断论)或否定(怀疑论)理性能力是否有超感觉经验的认识,而康德的任务就是要探讨、分析、审查人的认识能力,也就产生了“批判哲学”。康德认为,人的认识能力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具体分析与考察了人的理论理性即纯粹理性的认识能力与可认识的范围;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具体分析与考察了人的第二种理性认识能力,之后,为了达到两种理性能力的融合和沟通,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具体分析与考察了人的审美能力,从而实现了其“三大批判”的形而上学体系。顾名思义,在康德的“批判哲学”中,从内容上讲,的确包含有对前者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