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两种自由概念_探微_刘训练

_两种自由概念_探微_刘训练
_两种自由概念_探微_刘训练

收稿日期:200906

02

作者简介:刘训练(1977 ),男,江苏射阳人,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政治思想史和当代西方政治哲学。

牛津大学齐契利社会与政治理论讲座教授就职演说,目前有两种中译文:一是陈晓林的译文(收入 自由四论 ,台湾联经出

版公司,1986年;又见 公共论丛 ,第1-2辑,三联书店,1996-1997年),二是胡传胜的译文(收入 自由四论 的扩充版 自由

论 ,译林出版社,2004年)。

对西方学术界回应 两种自由概念 的综述,参见参考文献[3](PP403408);西方政治哲学中 后伯林自由观 代表性论文的汇编,见 第三种自由 (应奇、刘训练编,东方出版社,2006年)以及参考文献[4]中的相关论文。

2009年第5期总第47期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Journa l of Ji angsu A d m i nistrati on Instit u te N o .5,2009G enera lN o .47

政治学研究

两种自由概念 探微

刘训练

(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北京 100088)

摘要:以赛亚 伯林在 两种自由概念 中所论述的 积极自由 至少包括以下四种含义: 自我解脱 的禁欲主义自由、 自我实现 的理性主义自由、集体和社会化形式的自我肯定、强调政治参与和 自我立法 的共和主义自由。伯林的 积极自由 和 消极自由 与贡斯当的 古代人的自由 和 现代人的自由 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无论从思想史还是哲学分

析来看, 积极自由 与 消极自由 之间都存在一种辩证的关系。

关键词:伯林;积极自由;消极自由

中图分类号:D0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860(2009)05009206

1958年以赛亚 伯林发表了著名的演讲 两种自由概念

,该文在战后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复兴和重构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但与波普的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哈耶克的 自由宪章 、塔尓蒙的 极权主义民主的起源 一道被誉为罗尔斯的 正义论 发表之前20世纪自由主义的四大代表作,而且当之无愧地成为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中最有影响的单篇

论文。

[1](PP56-57)、[2](P5)

伯林在文中阐发的消极自由/积极自由的二分法主导了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在相关问题上此后数十年的理论格局。半个世纪以来,试图深化乃至超越两种自由范式的智识努力一直在进行,正是这些 后伯林的 论述极大地推进了

西方政治哲学的发展。

鉴于国内学界对伯林关于两种自由的论述在理解上存在一些混淆和误解,笔者希望能够借助本文做一些澄清。

一、积极自由:从一种到多种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伯林关于两种自由的基本分析。在他看来,消极自由与以下这个问题有

关: 主体(一个人或人的群体)被允许或必须被允许不受别人干涉地做他有能力做的事、成为他愿意成为的人的那个领域是什么 ;积极自由则与以下这个问题有关: 什么东西或什么人,是决定某人做这个、成为这样而不是做那个、成为那样的那种控制或干涉的根源 。

[3](P189)

让人感到奇怪的是,伯林仅在一个注释( 自由论 ,第208页注释25)中提到了基督教徒,正文中他对可能是这种自由观最

典型代表的基督教却只字未提,这与阿伦特( 什么是自由 )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具体来说,消极自由就是不受他人干涉的自由,就是 一个人能够不被别人阻碍地行动的领域 :如果别人阻止我做我本来能够做的事,那么我就是不自由的;如果我的不被干涉地行动的领域被别人压缩至某种最小的程度,那么我便可以说受到了强制或奴役。在这个意义上,我 不受干涉的领域越大,我的自由也就越广 。当然,任何自由都不可能是没有限制的,消极自由也是如此。否则的话,所有人都可以不受限制地干涉所有人,基本的社会秩序与合作都无法得到保障。因此,人们自由行动的领域必须受到法律的限制。

在这个问题上,伯林自觉地回到自由主义传统上来。他指出,尽管主张消极自由的思想家们在自由的范围可能有多大和应该有多大以及它们所依据的原则这个问题上存在争议,但他们都认为 应该存在最低限度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个人自由的领域 必须划定私人生活

的领域与公众权威的领域间的界线 [3](P192)

。在到底什么算作是对自由的约束和限制这个问题上,包括伯林在内的当代消极自由论者还存

在一些争议。[4]

不过,一般来说,在消极自由的问题上,并不存在根本性的分歧。两种自由所引发的更大争议来自于积极自由,而关于积极自由的分析占据了伯林演讲的大多数篇幅。

在伯林看来,积极自由源于个人想成为他自己的主人的愿望: 我希望我的生活与决定取决于我自己,而不是取决于随便哪种外在的强制力。我希望成为我自己的而不是他人的意志活动的工具。我希望成为一个主体,而不是一个客体;希望被理性、有意识的目的的推动,而不是被外在的、影响我的原因推动。

[3](P200)

成为自己主人的 积极 自由与不受别人阻止地做出选择的 消极 自由虽然在逻辑上似乎相距并不太远,只是同一个事物的积极与消极的两个方面而已,但是从哲学上、历史上和实践上说,认为自由即是 自主 (self m astery)的积极自由观念,很容易造成自我的分裂与交战:一方面是被非理性的欲望、激情和冲动控制

的 经验的 、 他律的 ,因而是 低级的 自我;另一方面则是理智的、真实的、 自律的 ,因而是 高级的 自我。后一种真实的自我还

有可能膨胀成某种超个人的实体,比如部落、种族、阶级、教会、国家之类。这样,积极自由的危险就在于:声称掌握了人类真正目标的人可能会不顾个人或社会的实际愿望,借人们的真实自我为名,并代表那个自我去压迫、折磨他们。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强制还会被振振有辞地诡辩为 自由 。

[3](PP201204)

从历史上看,这种追求真实自我的、自我导向的欲望采取了两种形式:一种是为了获得独立而采取的自我克制(self abnegati o n)的态度;另一种是为了获得完全相同的目的而采取的自我实现(self realization)或完全认同于某个特定原则或理想的态度。

这里我们立即看到,伯林所说的积极自由实际上已经由一种变成了两种,而进一步的辨析则

向我们展示了积极自由的多种维度:

[3](PP204239)

首先是通过 退居内在城堡 、克己苦修而实现自我解脱(self e m ancipation )或自我完善(self perfection),这是各种禁欲主义、寂静主义、斯多葛派以及佛教徒所采取的政治孤立主义。

这种自由观要么把自由等同于欲望的消除,要么将其等同于对欲望的抗拒与克服。它盛行于马其顿统治下的希腊、共和政体终结之后的罗马以及三十年战争之后的德意志诸邦。第二种积极自由是斯宾诺莎以降,中经卢梭、康德、费希特,一直到黑格尔、马克思、格林的理性主义自由观,用伯林的话说就是 自我实现 、 通过理性获得解放 的积极自由。这种自由不是(理想地)不受干涉的领地这样一种 消极的 概念,不是一个在其中我不受阻碍的空间,而是一种自我引导(se lf direction)或自我控制(se lf contr o l)的概念,它是积极自由的基本含义。这种自由观不仅运用于人的内在生活,而且必将运用于个人与社会中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在这种自由观的 理想的状态下 ,自由不但与法律、权威相一致,而且与强迫相一

大约在同一时期(1960年),哈耶克和阿伦特也提出他们各自关于自由概念的看法,虽然他们没有使用 积极自由 的说法,

但其中若干分析与伯林若合符节;另外,C.B .麦克弗森(M acpherson)、米勒(David M ill er)和斯威夫特(Ada m Sw ift)等人也曾提出过与本文类似但仍有一定差异的解析,详见拙文 后伯林自由观:概念辨析 , 学海 ,2008年第1期。

比如,斯威夫特( 政治哲学导论 ,第59页)、斯金纳( 第三种自由概念 ,译载于应奇、刘训练编 第三种自由 ,东方出版社,2006年)。

关于伯林演讲的背景可参见斯金纳在 伯林纪念讲座 上发表的演讲 第三种自由概念 。

致。这种自由观在历史上与心理上 但不一定在逻辑上 最终导致了纯粹极权和专制的学说。

第三种积极自由是社会的自由、群体的自由,它可以看作是 社会的自我导向 , 集体的、社会化形式出现的自我肯定 。这种追求 地位 和 承认 的自由最突出的表现是对被压迫阶级或国家的平等、独立要求。伯林认为它实际上是把自由和平等与博爱等价值混淆在了一起。

第四种积极自由同样是 集体自我导向的自由 ,但它突出的要求则是人民主权和民主政治。卢梭的自由观就是这种自由观的典型代表: 社会中所有有完全资格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些人)共享一种有权干涉每个公民生活的任何方面的公共权力 ,亦即 自我立法 。不难看出,这种强调政治参与的积极自由正是贡斯当所说的 古代人的自由 (有学者称之为 共和主义自由 ),也是整个19世纪的自由主义者所提防的自由观。

对于消极自由和第四种意义上的积极自由之间的对比,伯林认为,可以从个人自由与民主政治的关系来理解:消极自由主要涉及控制的范围,而积极自由主要涉及控制的来源。但是, 个人自由与民主统治并无必然的关联。对 谁统治我 这个问题的回答,与对 政府干涉我到何种程度 这个问题的回答,在逻辑上是有区别的。

由此可见,伯林在其演讲中用绝大多数篇幅所阐述的积极自由其实是多种而不是一种

,虽然这些自由观在与纯粹的消极自由观相区别的方面也许是一致的,并且它们之间无疑存在一定的逻辑和历史关联,但它们的分歧却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笼统地谈论积极自由 特别是涉及两种自由的关系时 可能会带来很多混淆和误解。

二、消极/积极自由与现代人/古代人自由在我们进一步分析两种自由的关系之前,不妨先澄清这样几个相关的问题。

首先,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之间的区分不

能简化为 免于 的自由 (freedo m fro m )和 做 的自由 (freedo m to )。尽管伯林本人在演讲中确实曾不经意地这样概括过,但是就像许多评论者所指出的,这种简化并无实质性意义,几乎所有的自由都可以表达为 免于 去做 ,而且上述简化还可能产生误导。

其次,尽管伯林是消极/积极自由概念划分最著名的倡导者,但他并不是最早对两个概念进行区分的思想家,伯林本人也从未要求过这种首创权。事实上在他之前,很多思想家就已经清晰地做出了这种区分,当然其适用对象和具体内涵各有差异。比如,康德、黑格尔、叔本华早就使用过积极自由、消极自由这样的概念,但他们更关注哲学意义上的自由而不是社会政治意义上的自由;而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 弗罗姆则在社会心理学意义上先于伯林使用过这对概念( 逃避自由 )。在社会政治自由问题上,格林、鲍桑葵、德 拉吉罗以及其他一些学者(包括中国学者张佛泉在其1955年首版的 自由与人权 中)都早于伯林阐述过两种自由的问题。事实上,伯林在牛津大学所发表的演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针对托马斯 格林及其追随者的。

因此,无论是从概念的使用还是从基本理念的阐述来看,伯林都不是第一个使用消极自由/积极自由这种区分的理论家。

再次,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澄清,即尽管贡斯当关于 古代人的自由 与 现代人的自由 的阐述对伯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伯林多次提及这一点),并且,伯林本人也处理过古今自由之

争的问题;但是,伯林的 积极自由 和 消极自由 与贡斯当的 古代人的自由 和 现代人的自由 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因为这个问题较为复杂,且存在普遍的误解,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篇幅来加以说明。

通常认为,伯林关于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论述继承和发展了 古代人自由 与 现代人自由 区分的传统。但与国内大多数论者的观点相反,无论是伯林还是其他研究自由问题的西方学者都承认,所谓 古代人自由 与 现代人自由 的划分至少可以追溯到霍布斯而不是贡斯当那里。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降以波考克、斯金纳为首的剑桥学派对古典共和主义自由观的思想史挖掘使人们逐渐开始认识到,关于自由的古今之争可以追溯到霍布斯在内战前后与 民主绅士 、 共和派 的争论;而佩迪特在1990年代关于共和主义无支配自由观的哲学建构则试图为这场争论提供精确的分析语言。

除了霍布斯之外,正如贡斯当在其关于 古代人自由与现代人自由 的演讲中所提到的,孟德斯鸠、孔多塞等人也曾持有类似的观点。而一些研究者还发现,与贡斯当同时代的不少思想家都关注过这个问题,特别是曾对贡斯当的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斯塔尔夫人、西斯蒙第等师友都就这个问题提出过看法。因此,贡斯当显然也不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最早对 古代人的自由 和 现代人的自由 做出区分的思想家。

不过,正是在贡斯当1819年的著名演讲 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之比较 中,自由的古今之争问题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并给贡斯当带来了极大的声誉。就像伯林所评价的: 没有人比本杰明 贡斯当对两种自由的冲突看得更清楚、表达得更清晰 。[3](P236)在古代人自由与现代人自由的对照中,贡斯当精辟地分析自由古今变迁的社会政治根源,并基于雅各宾专政 这是极权主义在现代政治舞台上的首次登场 的教训,痛陈了卢梭、马布利等人的时代错误。他指出,当卢梭这位卓越的天才把属于另一个世纪的社会权力与集体主权移植到现代时,他尽管被纯真的对自由的热爱所激励,却为多种类型的暴政提供了致命的借口。[5](P34)我们看到,多年后,伯林对积极自由的批判正是沿着卢梭 康德 黑格尔 马克思这样一条思想路线展开的。

但我们马上应该指出,伯林的两种自由并不完全对应于贡斯当的两种自由:正如前文已经指出的,伯林所说的 积极自由 并不仅仅限于政治自由,它实际上涵盖了多种自由;伯林所说的 消极自由 大致可以等同于贡斯当所说的 现代人的自由 ,但 积极自由 却不可以简单地等同于 古代人的自由 。

我们看到,在前面所解析的四种积极自由中,伯林着墨最多的并不是 退回内在城堡的自由 、政治参与的自由(即 古代人的自由 ),也不是旨在获得 承认 的集体形式的自由,而是理性自我实现的自由(及其变质形态的、以理性和自由的名义实施奴役和专制的积极自由)。这种自我实现、理性自主的理性主义自由也许可以在柏拉图那里找到原型,但其典型形态却是出现在近代。

结合伯林毕生的智识事业来说,正是在 两种自由概念 中,他开始反思和批判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唯理主义一元论。而在他看来,积极自由就是这种理性主义一元论传统的产物,其典型代表正是从斯宾诺莎一直到黑格尔、马克思这些近代哲人。如此看来,积极自由毋宁也是 现代人的自由 之一种,甚至是一种更加 现代 的自由观念。

三、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同源共生

学界公认,伯林从理性主义一元论角度对

波考克最早强调了哈林顿对霍布斯的异议,斯金纳提供了更多的内战前后共和派的文本分析,佩迪特则在斯金纳的启发下

更多地关注边沁功利主义学派的自由观是如何取代无支配自由观的。

持有马克思主义立场的麦克弗森曾极富洞见地指出:积极自由是一个现代概念,因为 除非消极自由受到高度赞赏,否则对于任何理论家来说,依据(积极)自由的获得来支持理性意志的支配地位或者人类完全本性的展开,都是没有意义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 积极自由的概念是在并且只有在个人自由的理想相当稳固地扎根之后才出现的。也就是说,积极自由的概念是资产阶级社会的一个产物 (C.B.M acph ers on:De m ocratic Theory:E ss ays i n Retri eva,l p.115,C laredon Press,1973)。

积极自由 滑向极权主义的批判是他对20世纪自由主义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但他关于 积极自由 的论述也是极具争议的。我们知道,在伯林发表其演讲时,西方自由派知识分子受到冷战这一国际政治背景的深刻影响,在思想文化领域积极批判所谓 极权主义 ,这些批判既针对法西斯主义,也针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他们把苏联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视为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自然发展和必然逻辑。因此,伯林关于两种自由概念的分析,尤其是他试图在积极自由与极权主义之间建立联系的理论目标非常典型地反映了冷战自由主义的偏见和错误。这导致他受到许多左翼知识分子的回应和批评。

在伯林看来,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所追求的都是终极的价值,而且无论从历史上还是从道德上看都是人类最深刻的利益之一,因此,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两者都是明确有效的概念。这两个概念在政治和道德上都曾被歪曲到各自的对立面,但是,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相比更频繁地被歪曲和滥用,而且虚伪的积极自由所造成的危害更大。因此,伯林在他演讲的最后明确指出,多元主义及其所蕴涵的消极自由,比那些在大规模的权威结构中寻求阶级、民族或全人类 积极 自我作主之理想的人所持有的目标,更为真实也更为人道。

要想正确评价伯林的这种观点,我们必须抓住两个关键性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自由主义传统与积极自由之间的关系如何?第二个问题则是,他在积极自由与极权主义之间建立的联系在多大程度上是合理的?

虽然伯林指出,消极自由是 从伊拉斯谟(有人说是从奥卡姆)开始直至我们今天现代世界的自由主义者所理解的自由 [3](P196),而这一点也得到许多自由主义者及其批评者的广泛认同;但是,思想史的考察与理论的分析表明,自由主义传统根本无法完全剔除积极自由的成分。

从历史上看,一方面,被伯林视为纯粹消极自由倡导者的思想家只有霍布斯和边沁,而他们很难说是典型的自由主义者。另一方面,无论是从洛克到贡斯当、密尔的古典自由主义者,还是格林以降的现代新自由主义者都没有仅仅将其自由理想局限于消极自由,而是出于不同的理由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积极自由的某些要素。

如果说历史的考察表明,自由主义者往往并不局限于消极自由的理想,那么,理论的分析同样可以说明自由主义者何以不会只局限于消极自由的理想。这一点可以借助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关系得到阐明。

首先,就消极自由与政治参与意义上的积极自由之间的关系而言,消极自由的出现本身往往是以自由社会的存在为前提条件的,它把自由社会的存在当作了不言而喻的事实。不过,它忽视了这样一个问题,即消极自由虽然也是一种政治自由,但从根本上说,它是一个与私人领域密切相关的概念,而政治参与的积极自由则是一个公共领域的概念。个人自由的确立与维护离不开公共领域内政治参与的支持,在现代社会,二者应该是不可替代的,相辅相成的,任何一种自由的缺失都将不使其为自由的社会。正因为如此,贡斯当才会在其演讲的最后将现代人自由与古代人自由的历时性问题转化为个人自由与政治自由的共时性问题,并呼吁两者的结合。他指出,虽然个人自由是真正的现代自由,像古代人那样为了政治自由而牺牲所有个人自由是不可能的;但 政治自由是个人自由的保障,因而也是不可或缺的 , 政治自由是上帝赋予我们的最有力、最有效的自我发展的手段。 我们必须学会将两种自由结合在一起 [5](P41、45)。

当然,在自由主义者那里,二者的地位和作用可能是不同的。就像伯林所说,消极自由的特殊作用在于, 没有它,其他价值也都会化为乌有,因为没有了去实践它们的机会,没有了各种机会,没有了各种相互歧异的价值,到头来就没有了生活 [6](P138);而 对自由主义者来说,政治( 积极的 )权利和参与政府的权利的主要价值,是作为保护他们所认定的终极价值,即

在 两种自由概念 中,伯林本人即承认洛克、孟德斯鸠、康德、柏克、密尔、格林、鲍桑葵以及 18世纪所有关于人的权利的宣言 、 所有建立在理性主义形而上学基础上的自由主义 都包含积极自由的某些信条,参见参考文献[3](P125)以后。

个人的( 消极的 )自由的手段 [3](P238)。

其次,就消极自由与理性自我实现意义上的积极自由之间的关系而言,即使是消极自由最热情的辩护者也会承认,某种程度的理性自我控制是一个自由的行为主体的必要前提;任意而为、为所欲为很难说是一种现实的、可取的自由。没有哪一种切实可行的自由观念能够完全回避由真实意志所带来的难题以及与理性选择的条件相关的要求。就像约翰 格雷所说, 我们有理由怀疑一种连贯的自由观念能够回避与理性选择的条件相关的要求 [7](PP5758)。因此,自由主义者不但无需回避作为积极自由之主要理想的自主和自我发展,甚至可能要以此作为其核心原则。

既然如此,第二个问题也就容易回答了,即积极自由并不一定导致极权主义。那么,伯林在积极自由与极权主义之间所建立的逻辑在哪里出了问题?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伯林的推理过程:自我做主的要求(积极自由的起点) 自我的分裂 更高级的、真实的自我对低级的自我的支配 真实的自我与集体性的自我的混同 以真理、理性或其他名义自居的人实施强制。事实上,有很多理由可以说明,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推理都是有争议的。在这个过程中,是伯林强加给积极自由的一元论预设而不是积极自由本身导致了自由向极权与专制的逆转。

因此,尽管伯林关于两种自由的划分以及他关于极权主义的心理分析和理性主义一元论的哲学剖析对于我们思考自由问题不无启发,但总的看来,无论是他把积极自由与自由主义脱钩的努力,还是把积极自由与极权主义绑定的企图,都是不成功的。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两种自由之间的关系,没有必要一味地抬高消极自由,贬低积极自由。

(本文得到天津师范大学博士基金的资助,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格雷.自由主义[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2]斯威夫特.政治哲学导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

社,2006.

[3]伯林.自由论[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4]刘训练.后伯林的自由观[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

社,2007.

[5]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9.

[6]伯林.伯林谈话录[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7]John G ray.L iberalis m s:Essay s i n Po litical Ph ilosophy

[M].R outl edge,1989.

责任编辑 周文彬

A Probe i nto Two Concepts of L i berty

LI U X un li a n

(Post D octora lR esea rch Sta ti on,U niversit y of Po litical Science and L a w,Be ijing100088,Ch i na)

Abstrac t:In h i s class i ca l essay Tw o Conce p ts of L i bert y,Isa iah Ber lin defi nes pos itive li berty i n four w ays:asceti c ist li berty o f se lf sa lvati on,rati onalist li berty o f se lf rea lization,co llecti ve and soc i a li zed for m of self affir m ation,republi can ist li berty e m phasizi ng po litica l i nvo l vement and se lf leg islati on.Ber lin s concepti ons o f positi ve li berty and nega ti ve li berty do not correspond w ith Ben j a m i n Constant s L i berty o fA ncien ts andM oderns i n a si m p l e way.T he re l a ti onsh i p bet w een t he t wo concepts of li berty i s a dialectic one.

K ey W ords:Isa iah Ber lin;pos i tive li berty;negative li berty

事实上,在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中(比如,在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争论中),更多的学者开始把个人自主(pers onal au tono m y)

视为自由主义的核心,并以此提出辩护或批判。

这里主要指的是前面提到的四种形式的积极自由当中的第三种,即理性主义自我实现的积极自由。

小学六年级课外古文阅读练习题(定稿)

小学六年级课外古文阅读练习题 (一)精卫填海 ——《山海经》 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 ,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1、填空。“精卫”的样子是 它是 2、“精卫填海”这个故事象征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二)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楚人刻舟求剑的结果, 原因是(用文中原话回答):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三)夸父追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理解词句意思。 夸父与日逐走 渴,欲得饮 “邓林”是指: 2、夸父追日象征着: (四)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理解词句意思。 履:度:遂: 何不试之以足?

宁信度,无自信也。 2、这是一则故事,告诫我们做事 (五)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1、理解词句意思。 短:“更”的读音是(): “不肖”的“肖”读音(): 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这三个成语运用了修辞手法,来表现齐国人多。我知道成语的的意思是: 2、这两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晏子是一个的人。(用三个以上成语或四字词) (六)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1、填空,理解词句意思。 鬻():誉:其矛:其人: 其人弗能应也。 2、这个寓言告诉我们: (七)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①其苗之不长②而揠③之者,芒芒然④归,谓其人曰:“今日病⑤矣!予⑥助苗长矣。”其子趋⑦而往⑧视之,苗则槁⑨矣。 注释:①闵(mǐn):同“悯” ,担心,忧虑。②长(zhǎng)——生长,成长。③揠(yà)——拔。④芒芒然:

一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总结

一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2009-01-17 7:39 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于每一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难点。作为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口语能力培养的难度更大,口语交际我们从这样几方面做一下探索: 一、利用语文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由于低年级学生受识字不足、词汇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弱的影响,常常出现“心中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的情形,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说话资源,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训练,使学生能清楚、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1.在拼音教学中训练口语交际,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说话练习,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其他学生像他这样把话说完整、说具体、说生动。还可以让学生可以根据四声音节组不同的词,造不同的句子,这样学生既掌握了音节的四声,又丰富了他们的词汇,学会了运用。 2.在识字教学中训练口语交际,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就在学生一个个把自己的办法说出来时,他们就是在进行口语交际,为他们创造的一个交际的机会,让他们想说、愿意说,其他人也做到了认真地倾听。 3.在朗读阅读教学中训练口语交际,朗读是学生口头表达的基础,它既能让学生积累规范的语言,又能让学生在规范的语言中增强语感。长期坚持就能促进学生水到渠成的准确用语、表情达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性的话语也显得尤为重要。 二、关注生活,利用一切机会练习口语交际 1.在课间交流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教师可以抽出时间引导学生在课间交流,经常与学生共同“拉家常”、聊天,一起讲故事,续编故事,使学生的口语交际有实践的园地。谈论动画片、童话故事是打开学生的话匣子的导火索,引起学生的共鸣,丰富口语交际的内容,增大口语交际面。要求学生对每一个话题的表述都尽量做到说流利、有条理、说准确,形成良好的训练氛围和说话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对话中不断纠正错误,提高说话质量。平时学生们的日常交谈,教师也应留心听听,并及时提醒学生注意身份、环境和听话对象,表达要清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训练整理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训练整理

[课外文言文] (五)猿母中箭 僧悟空在江外,见一猿坐树梢,弋人①伺其便,射之,正中母腹。母呼其雄至,付子已,哀鸣数声,乃拔箭堕地而死。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墨客挥犀·三》) [注释]①弋人:射鸟的人。即下文的“射者”。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付子已.()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3. 用自己的话回答,射者为什么“誓不复射”? 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体会? (十四)赵人患鼠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①去诸?”其父曰:“是非若②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③,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④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注释]①盍:何不。②若:你。③垣墉:泛称墙。④病于:病,有害。于,比。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猫善.捕鼠及鸡() (2)弗食.鸡则已耳()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 3.“猫善捕鼠及鸡”的特点表现在 4、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十八)东坡逸事 东坡为.钱塘守时,民有诉扇肆①负债二万者,逮至则曰:“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公令以扇二十来,就判字笔②随意作行、草③及枯木、竹石以付之。才出门,人竟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遂悉偿所负.。 [注释]①肆:商店。②判字笔:判案所用的毛笔。③行、草:行书、草书。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东坡为.钱塘守时()

(2)遂悉偿所负.()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 2.“就判字笔随意作行、草”中的“随意”一词有什么作用? 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启发? (二十)赵母训子 赵武孟初以驰骋田猎为事,尝获肥鲜以遗母,母泣曰:汝不读书而田猎,如是吾无望.矣!竟不食.其膳。武孟感激勤学,遂博通经史,举进士,官至右台侍御史。(《续世说》)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如是吾无望.矣() (2)竟不食.其膳()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尝获肥鲜以遗母 3. 赵母的希望是什么? 4.这则故事,给你的启发是什么? (二十九)陶侃惜谷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陶侃尝出游.() (2)人云.()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汝既不田”中的“田”用法相同的是() 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 D.去.国怀乡 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 4.本文表现了陶侃怎样的思想品格?

策略性谈判技巧培训教材

策略性谈判技巧培训 招牌课程: 营销策划课程: 《品牌策划之道》 《营销技巧与营销治理》《孙子兵法与营销策划》 领导智慧课程: 《决胜谈判桌》 《创新思维训练》 《商业模式与赢利决策》《危机公关与危机治理》《企业家素养与领导艺术》国学研究领域: 弟子规、儒家、兵家 《孙子兵法系列课程》 《孝经与职员忠诚度治理》《弟子规企业培训系列课程》培训风格: 吹糠见米,直指人心;

语言诙谐,穿透力强; 行于其所当行,止于其所当止! 写意处如高山流水,激情处如火山迸发! 媒体采访: 新浪网访谈直播(2006年):公司政治 CCTV-2访谈直播(2008年):弟子规与国民教育 河南教育电台访谈直播(2008年):赢在职场 千龙新闻网访谈直播(2009年):企管界的“国学风” 中金在线访谈节目(2010年):投资担保企业如何突围? 商都网访谈节目(2010年):国美“黄陈之争”话题 培训案例: 联想集团、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横店集团、蓬达集团、安利(中国)、东风雪铁龙、广州恒大集团、广州合生创展、郑州中信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信银行洛阳分行、上海浦发银行、湖北十堰邮政储蓄、秦皇岛商业银行、深圳进展银行、西安交行、浦发银行郑州分行、杭州农行、杭州西南证券、天津农行、青岛建行、齐鲁证券、建设银行河南省分行、深圳中海石油、广州南方石化、上海联想电脑、北大方正、国美电器、上海英格索兰、格兰素史克、诺和诺得、凯德置地、亚信科技、宇通客车、

九阳豆浆机、沧龙钢构、新华书店、泸州老窖、新郑卷烟、中孚实业、首阳山电厂、武当山、太极湖、襄樊政府与旅游局、洛阳政府与旅游局、沙坡头景区等等。 策略性商务谈判培训 ★课程对象 ——谁需要学习本课程 ★销售部经理、主管、业务员 ★采购部经理、主管、采购员 ★培训部经理、主管 ★各行业商务谈判人员及有志于投身此事业者

中国石化动土作业安全管理规定

中国石化动土作业安全管理规定1总则 1.1动土作业是指在中国石化生产运行区域(含生产生活基地)的地下管道、电缆、电信、隐蔽设施等影响范围内,以及在交通道路、消防通道上进行的挖土、打桩、钻探、坑探地锚入土深度在0.5米以上的作业;使用推土机、压路机等施工机械进行填土或平整场地等可能对地下隐蔽设施产生影响的作业。 1.2动土作业必须办理许可证。 1.3动土作业涉及到用火、临时用电、进入受限空间等特殊作业时,应办理相应的作业许可证。 1.4许可证审批人和监护人应持证上岗,安全监督部门负责组织业务培训,颁发资格证书。 1.5作业期间应全程视频监控。 2管理职责 2.1许可证由动土作业所属基层单位提出申请。 2.2项目负责部门组织地下设施主管单位联合进行现场交底,根据施工区域地质、水文、地下供排水管线、埋地油气及燃气管道、埋地电缆、埋地电信、测量用的永久性标桩、地质和地震部门设置的长期观测孔、不明物、沙巷等情况向施工单位提出具体要求,经水、电、气(汽)、通信、工艺、设备、消防与动土区域所属基层单位等部门会签后,由项目负责部门签发。 2.3施工单位根据工作任务、交底情况及施工要求,制定施工

方案,落实安全作业措施。 2.4施工方案经施工现场负责人、建设基层单位现场负责人签署意见及工程总图管理等有关部门确认签字后,由施工区域所属单位的工程管理部门负责人审批。 3管理内容及要求 3.1作业危害识别(JSA) 3.1.1作业前,项目负责部门要组织施工单位,针对作业内容,进行JSA分析,制定相应作业程序及安全措施。 3.1.2安全措施要填入动土许可证,并附动土作业点示意图。 3.2作业安全措施 3.2.1作业前,施工单位要对作业现场及作业涉及的设备(设施)、现场支撑等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 3.2.2挖掘坑、槽、井、沟等作业,应遵守下列规定: 3.2.2.1不应在土壁上挖洞攀登。 3.2.2.2不应在坑、槽、井、沟上端边沿站立、行走。 3.2.2.3在坑、槽、井、沟的边缘安放机械、铺设轨道及通行车辆时,应保持适当距离,采取有效的固壁措施,确保安全。 3.2.2.4拆除固壁支撑应从下而上,更换支撑应先装新的,再拆旧的。 3.2.2.5不应在坑、槽、井、沟内休息。 3.2.3在沟(槽、坑)下作业应按规定坡度顺序进行,使用机械挖掘时,作业人员不应进入机械旋转半径内;严禁在离电缆1米距离以内作业;深度大于2米时,应设置应急逃生通道;两人以上同时挖土时应相距2米以上,防止工具伤人。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探微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探微 张志公先生强调“口头语言的用处和重要性绝不低于书面语言”,并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口头语言的训练给予足够的重视”。那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怎样做才能凸显口语的重要性,并迅速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能力呢? 一、创设学生口语交际情境,激发学生口语交际兴趣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具体的情境中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效果甚佳。因为逼真的情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思维活动,继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为学生创设口语交际的具体情境。 1.创设生活化的口语交际情境 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只有联系学生实际的口语交际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开展口语交际的浓厚兴趣。所以,我们在开展口语交际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交际情境,引发学生身临其境之感,培养学生开展口语交际的主动性。 以五年级上册《口语交际·习作一》的教学为例。教学这个内容之前,我布置每位学生从家里带1~3本自己最喜欢读的课外书到学校来。上课时,我让同学们将带来的书都摆放在自己的桌面上。然后让学生按座位顺序轮流上讲台介绍自己带来的书,其他同学在下面用心听并做好相关记录。介绍的内容主要如下:(1)书的名称、书的作者;(2)书的主要内容,含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最精彩的部分等。 2.创设角色化的口语交际情境 创设角色化的口语交际情境,主要是指在口语交際过程中,引导学生采取表演的方式开展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中某个人物形象的理解揣摩这个人物形象的言行举止和内心活动,设计台词和相应的动作等,然后扮演这个角色,以此激发学生开展口语交际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的构成及训练教学文案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的构成及训练 一、口语交际能力的构成 口语交际的特点决定了口语交际能力的综合性,它由多种因素构成,其中主要因素如下。 1、良好的口语能力 口头语言是借助语音及其变化来传情达意的,而汉语语音变化是比较复杂的,区别又比较细微,要恰当、准确地运用语言来表达,就必须有较好的语音能力。 2、敏捷的思维能力 口语表达要经过内部言语→选词组句→外部语言三个环节,其过程几乎闪电般的快捷。因此说话时,嘴上说的是刚刚想过的,而心里想的却是马上要说的,就是这样现听现想,现想现说,不断把自己的意思和情感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三个环节环环相扣,中途任何环节出了问题就会结结巴巴,影响口语交际的效果,只有思维敏捷,反应迅速才能灵活应变,应答如流。 3、得体的举止谈吐能力 表现:①姿态自然,举止大方。站,自然站正,自然挺胸,全身放松。说话时面带微笑,不伸舌头,不做鬼脸;②用语恰当,礼貌待人。能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及不同的谈话内容,说恰当得体的话,还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礼貌用语,加强口语的表达效果。 二、抓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 1.口语交际训练的主要形式 (1)自我介绍。介绍自己:说说自己的姓名、年龄、性格、爱好、就读学校及年级、自己最喜欢的人或事;介绍家庭情况:家在何处、全家有几口人,分别是谁,各在哪里工作或学习。讲的时候可以逐项训练,再连起来完整地说。

(2)口述见闻。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看到的、听到的最喜欢的事情,或从电视广播、电影、报刊和广告中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因而内容丰富情感自然,从而是口语交际成为交流心得,增进感情的教育活动。 (3)工作汇报。教师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打扫卫生,出黑板报等,让学生去完成,然后要求把完成情况向老师和同学汇报。 (4)祝贺感谢。指导学生视不同的对象和事情,选用不同的贺词或感谢语,先说说祝贺或感谢的原因,再讲谁祝贺或感谢。如果是自己,可说:“我表示衷心的祝贺(感谢),”如果是代表集体,他就说:“让我代表××向你表示祝贺(感谢)。”最后还可以提出一些希望和要求。 (5)接待客人。让学生按照迎客、待客、送客三个步骤来说。迎客:说“谁”、“请进”并问好;待客:让座、端茶、口答文化或要求改日再来;送客:送到门口,话别、挥手或说“再见”。要求在说话时注意态度和蔼、热情、语言亲切,运用礼貌用语。这种说话多让学生同桌对练后上台表演。 (6)有助于人。让学生学会在借物品,请求别人做什么,说些祈求的话,除教会学生注意称呼和使用礼貌用语外,必须将请对方什么及请求原因。如果对方答应了,该怎样说,如果你不太满意,又该怎样说,如果你不太满意,又该怎样说。要求讲时语言要亲切,态度要诚恳,使人听到产生亲切感。 (7)自由议论。教师根据训练要求学生的知识、思想实际设计好话题并适当地提出议论的问题和中心,使学生有感可发,有话可议。如让学生看一幅图或听一社会现象后谈自己的看法,抓住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自由评论等等。 (8)争辩问题。教会学生在出现意见分歧时抓住问题的实质和矛盾的焦点展开讨论辨别。先提出双方行为或言论错在哪里,再说为什么错,接着说自己的观点,再后提出改变的意见和要求。开头可用“我认为……”、“我的看法是……” 2、口语交际训练的几个注意点 (1)要激发兴趣。一般说来,小学生是爱听爱说的,在他们和同伴玩耍时,在与成人交谈时往往能无拘束地讲自己的所见所闻。根据这一特点,训练时要重视利用和创设各种口语交际情景,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讲述自己喜欢的人和事。这样说者畅所欲言,听者聚精会神,课堂气氛活跃,从而从原来课外自发地说发展到课内自觉地说。 (2)要教给方法。学生饶有兴趣地说,往往能使讲述内容言之有物,但要做到言之有序,还必须教给方法。尤其中低年级学生,即使要讲好一件简单的事也不容易,要教学生从说一句完整的话开始,逐步过渡到说连贯的几句话或一小段话。到了高年级,要让学生按记叙文的六要素,围绕一个意思有头有尾地说一段话,学生一旦掌握了方法,口语交际不会感到困难。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文言文阅读练习题.doc

2017年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班级姓名学号 1、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在()里填上序号。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宋人有耕田者。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2008年广州市十六所民办初中新生入学检测题2、《学弈》中“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援”是的意思。由这个学弈的人学习态度,我想到了这个成语。 ——2010年广州市十七所民办初中新生入学检测题3、《两小儿辩日》中,一儿认为“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的依据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012广州市民办初中(五校联考)新生入学检测题二、课内文言文理解 (一)《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见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 1、写出下列带点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其父(),“诣”的意思是;为.设果(),是为设果;儿应.()声答曰.()。 2、“惠”通假字是(),“甚聪惠”是说杨氏子,从文中“”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 (二)《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

绝:①断绝②穷尽③走不通的④独一无二的⑤极、最 伯牙绝.琴()斩尽杀绝.()绝.处逢生()美妙绝.伦()绝.大多数()悬崖绝.壁() 善:①擅长、善于②好③善良④容易,易于⑤办好、弄好 伯牙善.鼓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心怀不善.()多愁善.感()善.始善终()英勇善.战() 2、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 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②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④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①句子含义: 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 ①句子含义: 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 4、成语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是的知音,从“”这两句可以看出。 5、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 6、高山流水比喻,人们把知音比作的人。 (三)《学弈》 弈秋,通国之_______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__________,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______之矣。这是其智弗若与?曰:__________。 1、理解词语意思。 诲:惟:援:俱: 2、“之”在古文中有不同的意思,在本文中出现多次,请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之”的意思。 ①通国之.善弈者也。()②一人虽听之.。()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虽与之.俱学。() 3、你认为正确的一种朗读停顿是(): A、使\弈秋\诲二人\弈。 B、使\弈秋\诲\二人弈。 C、使弈秋\诲\二人\弈。 4、理解句子的意思。

动土作业安全规范

动土作业安全规范 一、动土作业 1 总则 化工生产是连续化过程,地下隐蔽工程密集,对动土作业安全要求严格,需要制定动土作业安全规程,保证动土作业安全。 本规范依据HG 23017 –1999标准规定了动土作业定义、安全要求及《动土安全作业证》的管理。 本规范适用于长庆油田分公司企业生产区域的动土作业。 2 目的 化工生产大多是连续化生产过程,地下隐蔽工程设施越来越密集,企业由于各种现场作业的需要,要进行动土作业,因此动土作业的安全性就越来越重要,动土作业安全规程是解决动土作业安全和安全管理基本问题。 为了贯彻国家有关安全法规,根据化工企业生产区域对各种作业的安全要求,参照化工行业有关规范,规定了化工企业生产区域内的动土作业定义、安全要求、《动土安全作业证》的办理程序,有利于化工企业生产区域内的动土作业安全。 3 定义 动土作业 挖土、打桩、地锚入土深度0.5米以上;地面堆放负重在50kg/㎡以上;使用推土机、压路机等施工机械进行填土或平整场地的作业。 4 动土作业安全要求 4.1 动土作业必需办理《动土安全作业证》,没有《动土安全作业证》不准动土作业。《动土安全作业证》格式见附录。 4.2 动土作业前,项目负责人应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

施工负责人对安全措施进行现场交底,并督促落实。 4.3 动土作业施工现场应根据需要设置护栏、盖板和警告标志,夜间应悬挂红灯示警;施工结束后要及时回填土,并恢复地面设施。 4.4 动土作业必须按《动土安全作业证》的内容进行,对审批手续不全、安全措施不落实的,施工人员有权拒绝作业。 4.5 严禁涂改、转借《动土安全作业证》,不得擅自变更动土作业内容、扩大作业范围或转移作业地点。 4.6 动土中如暴露出电缆、管线以及不能辨认的物品时,应立即停止作业,妥善加以保护,报告动土审批单位处理,采取措施后方可继续动土作业。 4.7 动土临近地下隐蔽设施时,应轻轻挖掘,禁止使用铁棒、铁镐或抓斗等机械工具。 4.8 挖掘坑、槽、井、沟等作业,应遵守下列规定: 4.8.1 挖掘土方应自上而下进行,不准采用挖底脚的办法挖掘,挖出的土石不准堵塞下水道和阴井。 4.8.2 在挖较深的坑、槽、井、沟时,严禁在土壁上挖洞攀登。作业时必须戴安全帽。坑、槽、井、沟上端边沿不准人员站立、行走。 4.8.3 要视土壤性质、湿度和挖掘深度设置安全边坡或固壁支架。挖出的泥土堆放处所和堆放的材料至少要距坑、槽、井、沟边沿0.8米,高度不得超过1.5米。对坑、槽、井、沟边坡或固壁支撑架应随时检查,特别是雨雪后和解冻时期,如发现边坡有裂缝、松疏或支撑有折断、走位等异常危险征兆,应立即停止工作,并采取措施。 4.8.4 作业时应注意对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保持通风良好。发现有毒有害气体时,应采取措施后,方可施工。 4.8.5 在坑、槽、井、沟的边缘,不能安放机械、铺设轨道及通行车辆。如必须时,要采取有效的固壁措施。 4.8.6 在拆除固壁支撑时,应从下而上进行。更换支撑时,

浅谈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口语交际能力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断扩大,日趋频繁,口语交际能力已成为人才必备素质。培养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不仅是社会的需要,而且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文明地进行沟通和社会交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小学是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段,我们要抓住这一教育的契机,及时开展口语训练,并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让每一位学生都乐于交际,善于表达,逐步加强对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教师应该根据口语交际的主题创设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符合的交际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积极投入,主动交际,提高口语交际教学的质量。由于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在学习时很容易被外部的环境所影响,其本身的情绪就很快地进入了其所在的这个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参与其中。让课堂回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也许是一种好的情境创设的方法。如组织学生“瞎子击鼓”、“贴鼻子”、“画嘴巴”等游戏,用较短的时间完成简单的游戏,然后指导说;可提示:游戏开始我们做了什么?过程怎样?结果怎样?你觉得哪部分最有趣?为什么有趣?然后按先后顺序说说活动的经过、结果及自己的感受。由于孩子参与了这些活动,因此,孩子们说起来也就没什么困难了。 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真正的走进交际这个圈子,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起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只有让学生对这个话题感兴趣,他们才能更好的融入其中。因此,教者创设一个和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的实现口语交际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实现师生、生生互动 口语交际教学应设计组织多种形式的交际活动,促进学生多向互动,培养学生的倾听和表达能力,特别是应对能力。可以巧用课件,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的理解;教材中配有形象生动的图画,图画实际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易于学生接受,这样能唤起学生观察思考、说话的兴趣。当然,教师也不必拘泥于课堂,也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带到人群中、带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中,让学生更好的参与、更好的找到交际中存在的不足,以便作到对症下药,更好实现口语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落实新课程标准,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小学生口语交际方的目标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因此,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应该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一、增强参与意识,突出交际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口语交际同样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流。以学生为本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口语交际教学的立足点。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以人文关怀,以满足所有学生的交际需要,让学生学会充分展示自己,并从中获得自信和交际的乐趣。同时,还要将口语交际教学渗透于各学科以及学生课余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学生在动态的、生活化的、实用化的氛围中大胆进行口语交际,使学生形成积极、富有成效的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处理事情的协调能力。同时要让每个学生承担具体的交际任务。长期以来,口语交际教学往往是善于表达、乐于表达学生的殿堂,他们总是在侃侃而谈,老师也会尽可能多地给他们提供表达的机会,口语交际教学就变成了少数学生表现自我的舞台,而大多数学生则充当了“忠实观众”。针对这种现状,教师要把交际的任务交给每一个学生。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采用讨论、辩论赛、课本剧表演、小记者采访、实话实说、演讲会、画画解说、自我介绍、问答等多种交流形式,让所有学生都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积极参与到交际活动的过程中。这其中,交际习惯和交际意识的培养,贯穿始终。在二年级《介绍有趣的动物》这个口语交际教学中,我设计了动物王国要评选有趣动物的通知,请同学们帮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参选这个情境,在课堂上创设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听与说机会,让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充分互动。有同桌胡说、小组合作说、全班汇报说、师生共同说等,全班学生都说得比较充分。同时引导学生认真倾听、礼貌回应,简单评价。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整堂课上得清新、明快、活泼、灵动,学生倾听、应对、表达水平都有明显进步。 二、再现生活画面,创设交际情境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就是生活的工具,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为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源头活水。在口语交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创设交际情境,把学生从课堂带入现实生活,从现实生

汇总小学高年级文言文训练教学文案

文言文专项训练一 (一)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遽:立刻,匆忙。契:用刀刻。 此:这里契者:刻的记号惑:迷惑,糊涂 1.字义解释。 其()自()止()之() 2.句子翻译。 ①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二)画蛇添足 楚有祠(cí)者,赐其舍人卮(zhī)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7其酒。 祠者:祠者:主持祭祀的人舍人:旧时王公贵族家中的门客。 卮:古代盛酒的器具。相谓:互相商量,共同议论。引:拿起。 且:准备。亡:失掉,指未喝上。 1.字义解释。 成()之()固()终() 2.句子翻译。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三)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lěi)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注释】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耒: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笑:耻笑1.字义解释。 释()冀()以()治() 2.句子翻译。 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四)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注释】鲁:鲁国。但:只不过。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__________________ (2)俄.有老父至:__________________ (3)遂.依而截之: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3.有人认为,鲁人傻就傻在“遂依而截之”这个“依”字上,你认为这话有道理吗?为什么? 4.请分别从鲁人和老者的角度,写出此文的寓意。 (1)从鲁人的角度分析可得出: (2)从老者的角度分析可得出:

《企业管理》课程教案

《企业管理》课程教案 一、课程定位 《企业管理》是为机械制造、自动化与电子设备与运行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一门将经济管理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综合课程。让学生了解企业以及企业管理模式,为毕业后更快适应企业环境和为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二、课程总目标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 构。 2、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包括国内外企业管理理 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 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章节及内容 (一)现代企业制度 1、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和特征 2、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 3、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 (二)现代企业管理 1、企业管理概述 2、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 3、现代管理原理 4、企业管理现代化 四、实践环节和内容总体设计 本课程无教学实践环节 五、教学进程计划表(含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统筹) 《企业管理》

六、教学资料收集和配置设计 (一)、使用教材 机械工业出版社《设备管理》郁君平主编 (二)参考材料: [1]《现代企业管理原理》. 周秀淦,宋亚非.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现代企业管理教学》. 李启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七、可利用的教学方法(落实到章节) 1、讲授法 2、情景模拟法

3、分组讨论法 八、作业布置与批改设计 1.作业内容要求: 2.作业形式与题量: 3、作业批改设计 九、学生成绩考核与评定 (一)考核方法 本课程采用理论考试,理论考试采用闭卷笔答形式满分100分 (二)成绩评定 总评成绩=平时成绩 30%+期中考试 30%+期末考试 40%。 十、采用的教材和学生选读的参考书 [1]《现代企业管理原理》. 周秀淦,宋亚非.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现代企业管理教学》. 李启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动土作业安全管理制度规定

1 基本要求 1.1动土作业是指工程工程的各种动土作业活动,包括人工与机械形式的土石方开挖、钻孔、打桩以及使用推土机、压路机等施工机械进行填土或平整场地等可能对地下隐蔽设施产生影响的作业。 1.2动土作业应按照作业许可证管理的范围要求办理作业许可证,涉及用火、用电、吊装、进入受限空间等高风险作业的还应办理相应的作业许可证。 1.3 作业前应针对作业内容进行JSA,制定相应的作业程序、安全技术措施和应急措施。 1.4 作业许可证审批人和监护人应经过培训,持有相应资质证件。审批人必须在施工现场进行确认和审批。 1.5地下或周围施工情况复杂的动土作业期间应视频监控。 2 引用文件 GB 50201-2012土方与爆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HG23017-1999厂区动土作业安全规程 GB50484-2008 石油化工建设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 《中国石化动土作业安全管理规定》(中国石化安〔2016〕21号) 3 管控方式与职责 3.1 工程部负责动土作业的管理与实施。工程部各业务管理部门是动土作业的管理责任主体,安全管理部门是动土作业的安全监督责任主体,施工班组(或作业单位)是动土作业的实施责任主体。 3.1.1工程(施工)管理部门负责动土作业的施工管理。组织作业前的JSA及其交底,组织确认外部施工作业环境(如地质条件、地下设施、交叉作业等),检查确认内部施工作业方法、作业条件、安全措施,组织落实作业监护,检查日常施工作业情况。 3.1.2 技术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动土作业的施工技术质量管理。负责组织制定施工方案、方法或程序、安全技术措施,编制JSA并对作业人员进行交底,监督检查施工方案、程序及措施的执行情况,检查施工质量情况。 3.1.3 物资设备管理部门负责动土作业所涉及的施工设备、器材的采购管理。组织制定或提供机械设备、工器具的操作规程、使用说明/要求、质量证明文件,参与制定施工方案、安全技术措施和JSA,监督检查机械设备的管理情况。 3.1.4 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动土作业的安全监督管理。负责对作业许可批准人和监护人实施业务培训与资格认定,检查确认安全防护措施落实情况并在作业许可证上签字,检查作业过程的安全状况。 3.1.5施工经理(或施工负责人)负责组织实施动土作业。作业前组织JSA及其交底,组织协调、确认外部作业环境(空间隔离、交叉作业等),组织落实施工作业条件和安全措

培育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探究

培育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探究 口语交际能力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中学是关键阶段,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可以帮助学生与他人正常沟通,促进其更快地融入社会。口语交际课堂教学复合型人才中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逐步摆脱了对父母的依赖,心理上逐渐走向独立自主的趋势,与外界交流的频率也会越来越多。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实现以语文教学为主,其他学科为辅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一、现如今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现状在中学的教学过程中,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可想而知,在语文教学中,“说”也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必然要对现代中学课堂中口语交际培养的现状有一定清醒的认识。1.教学中的课堂表现虽然中国早已实行素质教育多年,也提倡在课堂中,学生能大胆、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在课堂上起着适当引导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课程设置等多方面原因,该模式在中学课堂中并没有真正的实施起来。现在的中学课堂,仍然是以教师教学为主,学生仍充当着“收音机”的角色,学生没有更多的机会去表达自己。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2.初中生情感价值的体现初中是学生心

理、生理开始发生变化的关键时期,它不同于小学时的“童言无忌”,有研究显示,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甚至要比初中生的表达能力要好。中学生在发育的关键时期,内心开始拥有复杂的情感,对于事物也有了更多的认识,但是,处于半成年人情况的他们,不太敢表达自己的观念,致使口语交际能力的水平也不高。3.口语交际能力在考卷中未体现尽管在语文学科的培养计划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不管是在教师的教学中,还是在考卷的成分上,口语交际所占比重并不大,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实践并不到位,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就无法得到更好的提高。4.发言机会较不平等目前中学的课堂情况就是学生发言机会上,许多教师只有在上级领导下来听课时,才会形式性的叫同学起来回答,而且部分教师会有意识的提问成绩较为优秀的同学。这样,成绩较为普通甚至不理想的学生,在回答问题上无法收到平等的待遇,班上口语交际能力的两极分化现象也会较为严重。二、对学生口语交际的培养在现代中考、高考中,口语交际能力的题目没有具体的表现,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只能是在课堂或是课后。教师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1.课堂互动法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随意提出几个问题,并随意点几名同学起来回答,并养成习惯,培养学生勇于发言的胆量,打消提问时“不要叫我”的观念,无论学生答对打错与否,都要对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基本能力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基本能力 发表时间:2016-08-04T09:18:43.990Z 来源:《未来教育家》2016年第7期作者:赵彤彤[导读] 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通过上面的阐述,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新的“口语交际”区别于“听说训练”的根本不同点在于它的交际性、实践性。甘肃省华亭县东华小学赵彤彤 744100 【摘要】: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明确规定:“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通过上面的阐述,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新的“口语交际”区别于“听说训练”的根本不同点在于它的交 际性、实践性。 【关键词】:口语交际、小学语文、观察生活、新课标又分学段具体指出:1——2年级、“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能较完整的讲述小故事,能简要地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新大纲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那如何引导学生学到交际的本领,如何让学生真正实现交际,变得尤为重要,我觉得我们应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交际,在生活中实践交际的能力,实现练于课堂,得益于课外,让学生掌握交际的技能,养成与人交往、待人处事的交往能力。同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教材,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练交际能力于课堂 课堂教学的四十分钟,每分钟都应该让它发挥最大的效益,如何在每次的口语交际课中,让学生学到更多交际的本领,教师的课前准备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交际课应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交际心理,给学生创设听说互动的交际情境。 1.巧用语言引导,进行口语训练。创设情境是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语言引导,带领学生进入一个可感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想象,在情境中练习说话。 2.巧用图?,再现情境。都说图?是鼓励学生说话的“兴奋剂“,图?是展开形象的重要手段,现今的教材中配有形象生动的图?,图?实际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易于儿童接受,这样能唤起学生观察思考、说话的兴趣。 3.实物陈设,演示情境。实物展现,能最快吸引学生的眼球。操作实物,演示一定的情境,能让学生最快进入观察,最想急于表达,交际训练自然进行。 交际情景的创设是交际的首要条件,课文课程标准上列出了许多创设方式,我们教师应在教学中有目的、有创造性地创设情境,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关照孩子的交际能力,充实学生的话题。 二、规范语言表达,奠定交际基础 1.抓词、句的训练。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因此要让学生把话说清、说好,首先应抓好词、句的训练。具体做法是: 抓一词多用。如“骄傲”一词,通过反复造句练习,使学生掌握了这个词两个不同意思,即一是自豪;一是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此外,还可以进行组词、换词、词组搭配、逻?归类等训练。大纲:“要重视词汇教学,注意积累词语并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正确运用。”所以,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口头造句的训练,让学生通过造句,学习谴词造句的方法,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 2.纠正语病。学生在说话时常常出现“赘”词,即有“口头禅”。如有的学生一张口便是“就是”,“那个、“这个“,还有一些学生在说话时“嗯”“呀”不断。这些问题一方面说明词语不丰富,逻?性不强;另一方面是口语表达能力较弱的表现。另外还有学生常说半句话,说话不完整,用词不得体等,即所谓说“病句”。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克服这些语病。首先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应成为学生的楷模,无论与学生交谈还是站在讲台上授课都要做到口齿清楚,用词准确,表达有条理,语句精炼,以自身去感染学生。其次对学生的语病要及时发现,及时纠正,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说话习惯打下基础。 三、巧设作业,在家长和学生互动中训练口语 如果说老师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导者,那么家长则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如果说课堂是学生生命中的一部分,那么家庭则是孩子生命中的另一部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家长重视与否、参与与否对学生的影响极大。众所周知,儿童时期正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智力发展,将直接影响其一生的发展,而儿童时期的智力发展则以口语交际训练为最佳途径。为此,一方面,我通过各种途径,提醒家长重视对孩子进行早期口语交际训练,要求家长忙里偷闲做孩子的忠实听众,及时纠正孩子口语中的毛病,在与孩子谈话的过程中,要注意送给孩子最好的赞美。 四、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开掘口语交际的源泉 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就是生活的工具。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口语交际才能入门,提高口语交际水平也才有希望。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活水之源,教师要用心捕捉现实生活现象,诱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和自己的认识能力参与,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仅是靠教材提供的内容进行教学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要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要面向全体的训练,要使人人都有训练的机会。要让学生充分的理解到口语交际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扭转学生重读写、轻听说的不良倾向,即使不能把学生个个培养成为口齿伶俐的辩论家,但起码也要有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能把现实生活中的所思所想用口表达出来,能够用口向别人正确传递信息。口语交际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应渗透学生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环节,?过“细水长流”的口语交际训练,通过“润物细无声”的生活交际能力锻炼,新一代的公民必将具备能说会道、能言善辩,有如“滔滔?水”的口语交际能力,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