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入门

翻译理论入门
翻译理论入门

翻译理论入门

这一学期我选修了翻译理论入门这门课,虽然只有13周的课,但我受益匪浅,感受到了李老师上课轻松的学习氛围,学习了许多对中国翻译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翻译家以及他们的翻译思想,同时李老师还给了我们讲课的机会,我们同学之间共同查资料,合作学习,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的乐趣,锻炼了讲课能力,我也从其他同学的讲课中借鉴了许多好的地方。只可惜这是大学的最后一学期了,我相信我从这门课中学到的东西会让我受益终生。

翻译在中华文明乃至世界闻名的传承交流和发展过程中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季羡林大师说:“倘若拿河流来做比,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以能长保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永达矣!”德莱尔和伍兹沃斯曾从九个方面高度地评价了翻译和翻译家对人类文明发展所作的贡献:字母的发明、民族语言的形成、民族文学的发展、知识的传播、权力的掌控、宗教的流传、文化价值的影响、辞典的编撰和历史的塑造,无一不得益于翻译。漫长的中国翻译发展史,大致可划分为五个历史时期:汉隋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时期;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时期;“五四”以后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时期;新中国翻译时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造就了一批杰出的翻译家,特别是20世纪这一百年来,这些翻译大家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思想构成了一部辉煌的中国翻译思想史。

在这门课上,我学习了支谦,道安,鸠摩罗什,玄奘等佛经思想翻译家,他们奠定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初步基础。佛经翻译事业从最早的重直译(后汉安清的“贵本不失”,支谶的“弃文存质”,后秦道安的“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到后秦时期鸠摩罗什的重意译(“曲从方言,趣不乖本”),再到隋代的彦琮又倾向于直译(“宁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最后到唐朝时期的玄奘创出的“新译”(“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奠定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初步基础。

之后我们有学习了近代西学翻译思想,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上,20世纪是一个伟大的变革时期。在这个时代里。中华大地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变,推进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改变了人类的命运。20世纪的中国历史,是一部翻天覆地的壮丽史诗。梁启超,严复等就是维新时代产生的巨人,鲁迅,郭沫若,茅盾等就是“五四“时代产生的巨人,傅雷,钱钟书等就是新中国新时代产生的巨人,等等。他们的精辟理论和思想鲜明地体现了作为巨人的品格、巨人的融会贯通各种文化知识体系的能力及其思维方式。

这些20世纪百年历史造就出来的杰出的翻译宗师们,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背负着人民和时代富裕的历史使命,为中华民族的强盛、人类的文明,从事着艰苦卓绝的翻译大业,他们一生的杰出的翻译业绩和光辉的翻译思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从就中国到新中国,从近、现代到当代翻译思想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所有这些优秀的翻译家中,鲁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就对鲁迅的翻译思想做以总结。

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鲁迅在一生的文学活动中,几乎用大半生的精力从事翻译介绍和研究外国文学,借外国的火,来照明中国的黑夜,他是光明的引路人;鲁迅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和翻译思想,如柱擎天,建树了丰功伟绩,是中国译论的奠基人,也是傲然屹立于世界译坛的一面光辉旗帜。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樟寿,字豫才,学名周树人。“鲁迅”是发表《狂人日记》时始用的笔名。鲁迅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他自幼接受传统封建文化教育。少年时代的他,出入经史,广涉诗文,旁及杂览,跋涉在传统文化书山,积聚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1898年,18岁的鲁迅,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他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

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他已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于是他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以及翻译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下面我就对他的翻译思想及他对翻译事业的贡献做以小结。

鲁迅的翻译思想经历了一个逐步臻于完善的过程。作为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代表着“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一生的翻译主张和实践闪耀着革命思想的光辉。正如茅盾先生所说,鲁迅的翻译活动”表现了始终一贯的高度的革命责任和明确的政治目的性“。他的翻译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的。

鲁迅从1903年开始翻译工作,一直到1936年他去世,一共翻译了15个国家110位作家224部(篇)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要了解鲁迅,先要了解他的翻译。鲁迅是先成为翻译家,再成为文学家。

一、翻译阶段

根据鲁迅所处的文化语境,其翻译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03年到“五四”运动:以政治小说为主,代表作有《月界旅行》与《域外小说集》,其中《域外小说集》主张“逻译亦期弗失文情”,不复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被后人评价为开辟了翻译史上的新纪元。第二阶段:“五四”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下求索时期,以转译东欧和北欧作品为主,代表作有《说幽默》和《苦恼的象征》等。中国当时积贫积弱,一再遭受强国的欺凌,情况同东欧、北欧弱小民族类似,鲁迅想在文学中寻求友声。第三阶段:1927年到1936年:鲁迅翻译生涯的辉煌时期,转移性情,改造社会,这是鲁迅一生的奋斗目标。翻译是为了战斗,代表作有《思想、山水、人物》、《毁灭》、《死魂灵》等。

二、翻译目的

关于翻译目的,鲁迅用了两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一比喻为“为起义的奴隶搬运军火”,直接为革命服务;二比喻为“希腊神话里的英雄普罗米修斯窃火给人类”,吸收外来的营养,所以应准确地引进异质文化。 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在旦夕。作为左派文人的鲁迅弃医从文,希望通过“别求新声于异邦”,以达到“救亡图存.移情益智”的目的.当时主要是以思想启蒙和政治救亡为目的的功利翻译观。

三、翻译原则

1 直译

“直译”实际上是“正译”,其对立面是“歪译”、“胡译”,而不是“意译”。译作要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尽量做到通顺易懂。就是在翻译时要使译文“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一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

色彩等”。鲁迅的“直译”所表明的是一种文化态度,所呼吁和寻求的是西方文化的原质传递。他主张译文的“信”与“达”,又主张“输入新的表现法”,自然以直译为宜。鲁迅虽强调直译。但并不赞成晦涩和拘泥,而经过“潜心研究的意译”,他是求之不得的。意译和直译在鲁迅的译文中是融合在一起的,只有宾主之分,绝无敌我之见,鲁迅虽偏重直译,并不完全放弃意译,虽容忍不顺.并不故意保持不顺。此处的“容忍不顺”是一种积极的主张,为的是“输入新的表现手法”和改进中文的文法和句法。

2. 求信

鲁迅的直译理论在与梁实秋、赵景深等人的论战中确立起来,针对当时“牛头不对马嘴”和“削鼻剜眼”的胡译、乱译,以及赵景深“宁顺不信”的观点提出的。1931年赵景深发表《论翻译》一文中提出,译的好不好是第二的问题,最要紧的是译的顺不顺,即“宁顺而不信”。瞿秋白认为是“信口开河的乱讲海外奇谈”,是“愚民政策,垄断智识的学阀主义”。鲁迅针对目标凑者层乙类提出了“宁信而不顺”的翻译原则,“信”即忠实于原文,“顺”即通顺,即忠实于原文,以信为主。鲁迅认为,译得“信而不顺”的至多不过看不懂,想一想也许能懂;译得“顺而不信”却令人迷误,怎么也不会懂。由此可见,鲁迅有明显的政治索求和语言文化改良目标,他针对当时盛行的任意的删削、颠倒、附意的方法进行了深刻的批评。

3.硬译

在“异化翻译观”的基础上,鲁迅又提出了“硬译”。鲁迅的“硬译”思想可归纳为两点:①原汁原味地引进外国文化,介绍欧化的文法、句法,丰富中国的文化;②“硬译”文本的语言也可以改进中国的语言和中国人的思维。

鲁迅深刻反思了中国传统文化,他认为一些西方语言文化所表现的人道精神正是中国旧语言文化所缺少的东西,西方语言文化的发展状况可作为中国语言文化发展的一种参照系,可促使中国人猛醒与反思。要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就必须引进新的文明因子。鲁迅的翻译思想体现了近代中国翻译活动的救亡图存的根本

目的,代表了文化转型时期近代中国翻译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探索研究的课题。

语法翻译法

语法翻译法: “用母语翻译教授外语书面语的一种传统外语教学法,即用语法讲解加翻译练习的方式来教学外语的方法”语法翻译法又称传统法,古典法,旧式法(Old Method)、阅读法、普鲁士法(the Prussian Method)。 优点: 1.通过母语的翻译和比较,能使学生比较深刻的理解外语的抽象词意和复杂的 句子结构.系统讲授语法知识,注意利用学生的理解力,有利于启发思维,训练智慧,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学生语法概念清晰,词义理解较确切,翻译能力得到培训. 2.学生学习掌握语法规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外语和运用外语的能力. 3.重视通过大量阅读、背诵原著培养阅读能力.语法翻译法能配合其它阅读与写 作教学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4.便利易行.不需要什么教具和设备,教师只要掌握了外语基础知识,就可以拿 着教科书教学. 5.容易测试学生,班级易于管理. 缺点: 1.没有抓住语言的本质,只注重书面语,而忽视口语教学,忽视语音和语调教学, 学生口语能力得不到培养,长期使用语法翻译法会使学生患上外语聋哑病. 2.过分强调翻译的作用,使学生容易养成使用外语时依赖翻译的习惯,不利于全 面培养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过多利用翻译还占用大量教学时间,直接影响运用外语进行外语教学的实践机会. 3.语法讲解从定义出发,根据定义给例句,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语言水平.语 法和课文脱节,脱离现实生活实际的例句和课文.这种方法呆板,气氛沉闷. 4.过分偏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学习的语言材料都是一些文学作品片段,词汇很深, 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5.强调死记硬背,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不易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 的积极主动性,难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6.学生学习被动,学习困难的学生缺乏学好外语的信心. 直接法: 也叫自然法(Natural Method)、心理法(Psychological Method)、口语法(Oral Method)、改良法(Reformed Method)。针对翻译法不能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缺点。它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直接学习、直接理解和直接应用。其主要特点是:不允许使用母语,用动作和图画等直观手段解释词义和句子。 优点: 1. 采用各种直观教具,广泛运用接近实际生活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用外语思维的能力; 2. 强调直接学习和直接应用,注重语言实践练习,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厚; 3. 重视口语和语音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缺点: 1. 排斥母语,使学生对一些抽象和复杂的概念难以理解;

翻译基本理论知识

翻译概述(1) 一、学科特点 翻译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语言活动,是"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范存忠:"漫谈翻译"《翻译理论与技巧》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p.80), 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谭载喜:《奈达论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p.10)。翻译虽为个体所承作,却是一种社会活动,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丰富的实践内涵。就前者而言,翻译经过千百年来各国翻译家的共同努力,已经在语言学、文学、文化、心理学、人类学、哲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一套理论体系,并在具体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跨文化和语言转换模式。随着科学的日益进步,这种体系和模式正处在不断地完善之中。就后者而言,翻译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辨证的;翻译理论产生于翻译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实践转过来又丰富翻译理论。可以说,没有社会实践就不会有翻译理论的产生;没有翻译理论作为指导,翻译实践就会难免走弯路。因此,学好翻译既要重视翻译理论的学习,又要加强翻译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我们学好翻译的必由之路。 二、为什么可能有翻译 翻译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因为人类社会要发展进步就需要在不同文化的民族之间进行沟通,而这一全过程都离不开翻译。正如Steiner和张培基所说的那样:Translating it is that openeth the window, to let in the light; that breaketh the shell, that we may eat the kernel. (Steiner) 翻译是沟通各族人民的思想,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交流的重要手段,

浅析语法翻译法_情景法和听说法

浅析语法翻译法、情景法和听说法 摘要: 语法翻译法、情景法和听说法是3种非常重要的外语教学方法, 对我国外语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每种教 学方法都有其不同的理论基础, 都有其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将从背景、理论与模式等方面对此3 种教学方法进行分 析与讨论, 以便能对我国的外语教师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语法翻译法; 情景法; 听说法 在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中, 有关教学法的讨论非常多, 关于不同的教学法的优缺点的争论也非常热烈。众所周知, 教学法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教学效果, 两种不同的教学法可能会导致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 所以怎样才能探究到一种合理、有效的外语教学法是所有外语研究者、教师和学习者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外语教学法是一门研究外语教学的学科, 它既要有一定理论基础, 又要密切联系教学实践, 同时更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给予一定的规范和指导。长期以来, 众多的专家、学者和教师一直在不断的进行尝试和探索, 他们依托重要的外语教学理论, 借鉴和吸取国外的有效教学法, 同时又充分结合中国的外语教学现状, 试图找到一种最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于是, 有关各种教学法的讨论与比较纷纷呈现。其中, 语法翻译法、情景法和听说法都对我国的外语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背景、理论与模式等方面对此三种教学法进行阐述。 1 语法翻译法、情景法和听说法 1 . 1 产生背景 语法翻译法起始于18 世纪晚期的欧洲, 在外语教学史上具有悠久的历史, 同时也是我国外语教学史上使用范围最广, 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教学方法之一。在18 世纪, 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习书面拉丁语, 阅读文学作品, 而这正是语法翻译法的特点之一。语法翻译法最早是由德国学者麦丁格( J o h a n n V al e n t i n M e i d i n g er ) 和费克( J oha nn Ch r i sti a n F i c k )倡导并提出的。在我国早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 主要也是采用了此种教学法。在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前,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材基本都是以语法为纲, 以翻译和讲解语法为主, 这也充分体现了语法翻译法在我国在于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到了1 9世纪中期, 欧洲各国之间交流的加强对口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们开始注重口语, 语法翻译法受到了挑战,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直接法应运而生。到了21 世纪20 年代, 英国语言学家Pa l m er 和H o r nb y等人倡导并提出了情景教学法。最初,情景教学法被称为/ 口语法0 , 后才被改称为现在人们所提及的/ 情景法0 。从教学法的历史发展来看,口语法是直接法的演进, 情景法是口语法的发展。情景教学法的适时出现使其曾一度被广泛应用, 其倡导者们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出版了大量的着作, 对后世影响深远。到了2 0世纪50 年代, 由于结构主义在美国的主导地位, 美国外语教学中出现了以此为理论基础的听说法。尽管听说法在很多方面与情景法相似,但他们有不同的渊源关系, 各自强调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听说法起源于美国二战时期采用的/ 陆军法0, 是在美国描写语言家培训语言调查人员的/ 问询法0 ( i n f o r m a n t m et ho d ) 和美国军队特别培训课程( A S TP ) 教学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影响甚广的外语教学法。 1 . 2 理论基础 1 . 2 . 1 语法翻译法 翻译教学法把语言看成是一种规则记忆的心智活动, 其理论背景是智能心理学。( S te r n 19 83 ) 德国语言学家奥朗多弗等学者总结了过去运用语法翻译法的实际经验, 并在当时的机械语言学、心理学的影响下, 给语法翻译法以理论上的解释, 使语法翻译法成为一种科学的外语教学体系。

四六级翻译30个常用句型

1)It is+形容词+that It is conceivable that knowledg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life. 可想而知,知识在我们的一生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2)It is+形容词+to do/ doing She had said what it was necessary to say. 她已经说了一切有必要说的话。 3)祈使句/名词+and/ or Work hard, and you will finally be able to reach your destination. 努力工作,你就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4)as+many/ much+名词+as It is said that visitors spend only half as much money in a day in Leeds as in Lon-don. 据说,游客每天在利兹的花销仅为在伦敦的一半。 5)倍数词+as+形容词+as The reservoir is three times as big as it was ten years ago. 这个水库的面积是十年前三倍。 6) 倍数词+ more +名词/形容词十than Smoking is so harmful to personal health that it kills seven times more people each year than automobile accidents. 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每年死于吸烟的人比死于车祸的人多七倍。 7)(not)as/ so...as(和……(不)一样)

英语翻译常用句型

翻译中常见的句型 1.否定句型 1)部分否定。其否定意义只局限于整体中的一部分。其形式:“概括词all, every等+not+谓语动词”。常用于该句型词:all, both, everybody, everywhere, always, altogether, entirely, wholly等。 All is not gold that glitters. I do not wholly agree. 2) 完全否定。其形式:no, none 等否定词+肯定式谓语。常用于该句型词:no, none, nobody, nothing, nowhere, never, neither, nowhere, nowise, 等。还有一种句型:all等概括词+肯定式谓语+否定意义的词。 No words can describe the scene. 任何言词均不能描绘那景色。 All his plan came to nothing. 3)双重否定 a.主语+cannot+ help/refrain/keep + from + v-ing He could not help showing his pleasure.他不由得喜形于色。 b.主语+cannot+ but/choose but/ help but +do They can not choose but admit that they are wrong. c.(there be) not +主语+but+谓语 (There is )Nobody but has his faults. 人人都有缺点。 2.判断句型 1)强调判断句 a.主语+be+ no/none +other than/but +表语(强调内容) The tall figure that I saw was none other than our commander. b.主语+be+ nothing+(else)but/ else than/ less than+ 表语 Genius is nothing but labor and diligence.天才只不过是劳动加勤奋而已。 c.it is/was +强调部分+that/ who +从句 It is I who am to blame. 2) 正反判断句 a.主语+be +not+表语a, but +表语b What I admire in Columbus is not his discovered a world, but his having gone to search for it on the faith of an opinion. b.(it is) not… that(who) …, but…that (who) Not that we are afraid of them, but that they are afraid of us. 3)比较判断句: a.主语+be less+表语a +than表语b / more+表语b+表语a Experience shows that success is due less to abilities than to zeal. b.主语+be+表语b+ rather than+表语a He is an artist rather than a philosopher. c.主语+be+ not so much +表语a+ as+表语b It is so much advice as approval that he seeks. 他寻求的与其说是忠告,不如说是忠告。3.倍数表示句型: a.主语+be+倍数+that of 被比较对象/ as +形容词+as+被比较对象

翻译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翻译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70331042 课程英文名称: Bas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俄语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11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翻译基础理论是俄语专业第五学期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培养俄语翻译人才的基础理论课程。翻译基础理论的教学目标是授予学生必要的翻译理论知识、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为将来从事教学工作和翻译工作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翻译中处理词汇和语法现象的方法 2.掌握正确地语义传达、翻译技巧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词汇的翻译问题、语法范畴的翻译问题等。 2.基本理论和方法:要求学生熟练运用各种翻译技巧解决实际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基本技能:通过翻译实践练习来供学生从事翻译实践使用。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重视教材重点、难点的选定和启发式讲解,重视实践环节,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实践的环境。课后要布置合理的复习任务和预习任务,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第二课堂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掌握翻译基础理论的能力。 2.教学手段:为了贯彻“翻译课首先是一门实践课”的原则,本课程中配有各种形式的重点思考题,包括填空、校对、翻译等,用以提示和巩固讲授的重点。 3.计算机辅助设计:无。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无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要求学生能独立、自主的利用所学的知识来完成课后题;并且能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翻译实践。(六)课程考核方式 1. 考核方式:考试。 2. 考核目标:考核学生掌握所学的重点词汇和翻译理论基础,重点考核学生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情况、出勤情况等)占10%,期中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由任课教师视具体情况按百分制给出。(七)主要参考书目: 1.《俄译汉教程增修本(上)》,蔡毅,靳慰然,曹书勋,孙桂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 2.《俄译汉教程增修本(下)》,蔡毅,靳慰然,曹书勋,孙桂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年6月第1版 3.《俄汉翻译基础教程》,杨仕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

英语翻译常用句型(加精)

英语翻译常考句型详解 1.It is not that…but that… 这不是说…,而是说… 「例文」It is not that the scales in the one case, and the balance in the other, differ in the principles of their construction or manner of working; but that the latter is much finer apparatus and of couse much more accurate in its measurement than the former. 「译文」这并不是说在一种情况下所使用的磅秤和在另一种情况下所使用的天平在构造原理上或工作方式上存在差别,而是说与前者相比,后者是一种更精密得多的装置,因而在计量上必然更加准确。 2.nothing else than 完全是,实在是 「例文」What the man said was nothing else than nonsense. 「译文」那个人讲的话完全是一派胡言。 3.as引导的特殊状语从句,翻译时做定语从句处理。 「例文」We hope the measures to control prices, as they have been taken by the government, will succeed. 「译文」我们希望,政府已经采取的控制物价的措施将取得成功。 4.名词+or+名词结构中,or后的名词是同位语,应译为即…;或者称…. 「例文」Moreover, technology includes techniques , or ways to do things , as well as the manchines that may or may not be necessary to apply them. 「译文」再者,除机器外技术还包括技艺,即制作方法,而运用这些记忆并不一定都需要机器。 5.more…than…结构有三种译法:than连接肯定形式的从句时,该从句译为否定句;在比较的基础上表示选择关系时,可译为与其说…不如说;进行同类比较时,译成比…更. 「例文」The complexity of the human situation and injustice of the social order demand far more fundamental changes in the basic structure of society itself than some politicians are willing to admit in their speeches. 「译文」人类社会形势的复杂性和社会制度的不公正性要求对社会基本结构进行彻底变革,而一些政客口头上是很不愿意承认这一点的。 「分析」这是一个主从复合句,连词than前为主句,than后为从句。虽然本句是进行程度上的比较,但从句意义是否定的, 故译成否定句。 6.no more …than 与not… any more than no more …than 与not… any more than同义,不可简单地看成是more …than的否定形式。具体地说,这一结构可能是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的否定形式,也可能是一种较特殊的类比形式。其翻译方法有二;表示同类否定比较时,可译为不比…更或都…同样不;表示比喻关系时,可译为正如…不,…也不. 「例文」The food on the ship was no better than on any other ship on which Billy had sailed. 「译文」这条船上(供应的)食品并不如比利工作过的其他船上的(食品)好。(括号里的词是可以省略的。) 「分析」这是一个主从复合句、主句是The food …no better , than on any other ship 是省略了比较对象的比较状语从句,从句on 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修饰先行词ship.本句中no more… than用于同类否定的比较,可译为不如…. 7.not so much as与其说…不如说… 「例文」Science moves forward, they say, not so much through the insights of great men of genius as because of more ordinary things like improved techniques and tools. 「译文」新学派科学家说,科学的发展与其说源于天才伟人的真知灼见,不如说源于改进了的技术和工具等等更为普遍的东西。 「分析」这是一个主从复合句。插入语they say是主句,Science moves forward,……and tools是宾语从句。not so much……as 连接的是状语,as引导的状语从句中,由于上下文清楚,主谓语都省略了,即as(sciencemoves forward.)because of……not so much……as也可译为与其说……不如说……,它所表达的逻辑关系和more than有相似之处,也是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和选择,被比较的事物也同属一个范畴。所不同的是,more……than表示前重后轻的逻辑关系,而not so much… as和less than表示前轻后重的逻辑关系,这两个结构中信息重心落在句尾,因此不必倒过来译,只须按原文的词序顺译即可。

翻译理论与实践作业2

廉洁的遗嘱 1925年2月24日,国父孙中山病逝时,留下一段《家事遗嘱》:“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中山先生艰苦奋斗40年,功勋卓然。但终生廉洁,从未为自己和子女亲属置办过田地遗产。他任过国家临时大总统,官可谓高矣,然而从不追求俸禄。临终留下的遗物只有生前的一些衣物、2,000多本书籍杂志,还有一所旅居加拿大的华侨为他募捐的住宅。 A Testament of Probity On February 24 1925, Sun Yat-sen, the founder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passed away out of disease, leaving a testament to his families. “For a full commitment to the country cause, I left no savings for you. All my belongings of books, clothes and an apartment will be given to my wife Soong Qing-ling as a commemoration. As for my son and daughter who are already grown-up enough for self independence, my entire wish is your self-respects. ” Mr. Sun Yat-sen devoted himself to China’s revolution cause for 40 years with remarkable contributions, during which never had he purchased any property for himself or his family members. Nor did he ever chase for the emolument in quite a high-rank position as the temporary 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ll he left before death were several clothes, 2000 books and an apartment coming from donations of a chinese resident in Canada. 分析:“国父孙中山”不能照字面翻译,国父特制“中华民国的创始人”。“国家临时大总统”要译成“中华名过临时大总统”才确切。要适当解释孙中山先生艰苦奋斗四十年是为了什么目的。从“从未为自己和子女”到“从不追求俸禄”这几句话在英文的表述中应体现一定的强语势,从“临终留下的遗物”至结束这一句译文挺体现与前面内容在逻辑霍桑的关联性。

外语教学方法之语法翻译法、直接发、听说法、交际法

几种外语教学方法比较(一) 摘要:外语教学法是研究、教授和学习外语规律的科学。本文旨在选取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影响较大的四种外语教学方法做一比较,对其做出评价,辨析利与弊,以便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扬长避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翻译法(TranslationMethod), 直接法(DirectMethod), 听说法(Audio-lingualap-proach), 交际法(CommunicativeApproach) 为了使我们的教师能自觉主动地驾驭各种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本文旨在向同行们介绍一下各种教学法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基本原则及其评价,目的在于提高对教学法理论的的认识和加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 一、翻译法(TranslationMethod) 翻译法成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法体系是近一百年的事。 中世纪希腊语和拉丁语在欧洲盛行,拉丁语是当时欧洲文化教育、著书立说的国际语言及教会和官方语言,当时的教学方法就是翻译法。到十八、十九世纪,英语、法语兴起,学校开始开设英语、法语等现代语言课程。由于找不到新的教学方法,语言教学就自然地沿用教授希腊、拉丁语等古典语的翻译法。 翻译法,也有称它为语法翻译法,它的最简单的定义是:用母语教授外语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母语与所学外语经常并用。例如:老师说“apple”,学生马上说出“苹果”。 翻译法是外语教学的原始方法,它是历史的产物,它的产生是外语教学发展的必然。它培养了大批符合当时社会需要掌握阅读外语能力的人材。它在外语教学法方面的主要成就是:1、创建了外语教学中利用母语的理论,在教学实践中把翻译既当成教学目的,又当成教学手段。2、主张讲授语法知识,重视理性,注意磨练学生的智慧,强调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3、主张通过阅读外语名著学习外语,进而培养学生阅读外语的能力。 翻译法所遵循的教学基础原则:1、语音、语法、词汇教学相结合。2、阅读领先,着重培养阅读与翻译能力,兼顾听说训练。3、以语法为主,在语法理论指导下读译课文。4、依靠母语,把翻译既当成教学手段,又当作教学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翻译法教学的教师,不必有流畅的外语口语,一般只要按照课文,逐词逐句地进行翻译讲解,用母语解释清楚所学语言的准确意思即可。课堂教学过程比较好控制,选择对学生的测试方法也比较容易。

英语高考常用句型翻译

?高中英语常用50句句型翻译 1、你没有必要提前预定音乐会的票(need n.) There is no need for you to book the ticket for the concert in advance. 2、在专家面前班门弄斧是没有好处的(good n. show) It is no good showing off in the presence of so many experts. 3、如果你不能集中精神学习,熬夜是没有用的(use) It is no use staying up late if you can’t focus your attention on your study. 4、抱怨交通状况是浪费时间(waste) It’s a waste of time making complaints about the transportation system. 5、我觉得你有必要在应聘之前接受一些训练(it) I find it necessary for you to have some training before you apply for a new job. 6、我突然想起来我忘记提醒班长集合的时间了(occur) It suddenly occurred to me that i forgot to remind the monitor of the gathering time. 7、似乎John对於赢得胜利没有什麽信心,你最好对他说些鼓励的话 It seems that John is not very’d better say a few encouraging words to him. 8、第一眼见到她,我就忍不住爱上她了(the first time) The first time i saw her, i couldn’t help falling in love with her. 9、你在阅读上花时间越多,取得进步越大 The more time you spend in reading, the more rapid progress you will make. 10、他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他从不丧失信心,从不半途而废(halfway) The reason why he achieved success was that he never lost heart and gave up halfway. 11、重要的不是你说些什麽而是你如何演讲(matter) What matters is not what’s in your speech but how you deliver your speech. 12、再努力一下,你就能成功(effort) Make another effort, and you’ll succeed. 13、尽管教学经验不足,他总是全力以赴的满足学生的需求(spare) In spite of the fact that he lacks teaching experience, he spares no effort to meet the demand of his student. 14、不可否认,他的勇气和坚持为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deny)

中西翻译理论整理汇总

翻译理论整理汇总 翻译腔( translationeses )是在译文中留有源语言特征等翻译痕迹的现象,严重的翻译腔使译文读起来不够通顺。出现翻译腔有时是很难免的。形成翻译腔有以下几个原因:1)英汉语言本身的不同,包括句型结构等,在翻译时如果不能做到自由转换就会有种不是地道目标语的感觉。2) 英汉文化的不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单词或习语有时会出现偏差甚至零对等 ( zero-correspondence )。有时只讲词对词的反应就会出现翻译腔。 3 )译者自身水平。奈达的 功能对等就要求译者注重译文对读者的影响,好的译文让读者感觉是母语的写作、实现功能的对等。Venuti主张同化和异化的结合,通过同化让读者获得相识的反应,通过异化使读者领略异国 语言和文化。译者应该提高自己翻译水平,在翻译策略上实现功能对等,从而尽量避免翻译腔的出现。 中国的翻译理论家 严复、茅盾、鲁迅、朱光潜、傅雷、钱钟书严复 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gracefulness 茅盾 他也主张“直译”,反对“意译”,他认为汉语确实存在语言组织上欠严密的不足,有必要吸引印欧语系的句法形态。但是矛盾与鲁迅观点同中有异,他认为“直译”并不是“字对字”,一个不多,一个不少。因为中西文法结构截然不同,纯粹的“字对字”是不可能的。 鲁迅 鲁迅的“宁信而不顺”是“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是力求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风姿”,这是鲁迅的基本思想。针对当年那种“牛头不对马嘴”的胡译、乱译以及所谓“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的说法(梁秋实),提出了“宁信而不顺”这一原则,主张直译,以照顾输入新表现法和保持原作的风貌。他还认为,翻译一要“移情”、“益志”,译文要有“异国情调”,二要“输入新的表现法”,以改进中文的文法,在当时主要表现为改进白话文。必须强调的是,鲁迅其实是主张翻译要通顺,又要忠实的。只是二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宁信而不顺” 林语堂他是在中国议学史上第一个最明确地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作为翻译理论的“学理剖析”的基础的。了解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通顺和美。 朱光潜 他的翻译标准是:第一,不违背作者的意思;第二,要使读者在肯用心了解时能够了解。 傅雷的“神似说”( spirit alikeness ) 傅雷对翻译有两个比喻,一是“以效果而言,翻译应该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二是就手法而言“以甲国文字传达乙国文字所包含的那些特点,必须像伯乐相马,要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翻译理论期末备考基础理论知识

翻译作者 严复 信(faithful)忠实准确的传达原文的内容。 达(expressiveness)译文通达顺畅 雅(elegance)译文有文采,文字典雅。 1.翻译“隔尘”观 认为译文与原文“隔尘弥多”,“去真滋远”。他反对转译,认为翻译只是权宜之计,要了解西方文化,最好是学西文,直接体验西方社会的生活,阅读西文原著,这样做不仅能真实地了解西学,所读书目也不受限制。严复的不可译观反映了他对语言、文化和翻译本质的认识,体现了他对翻译质量的严格要求,包含着鼓励国人学习外语的良苦用心。 2.翻译版权思想 严复指出,从精神上来说,著译者劳心劳力,理应得到重视与保护;从经济上说,得到物质奖励的同时,也可以免去著译者的后顾之忧;从国家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说,著译新书是开启民智、强盛教育的前提,如果著译者因为权利得不到保护而放弃这一工作,那么,对国民教育和国家未来发展都将是严重的阻碍。 3.翻译管理理念 严复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书局的“总办”,起草和制订过《译书局章程》,对翻译机构中岗位的设定和人员的分工合作、具体的计酬办法、翻译合同的拟订、译名的统一,等等,有一整套具体可行的想法和管理方案。《章程》分四个部分。“局章”和“薪俸”部分规定,“总译”挑选外国中小学教科书,根据课本的难易程度,估定翻译的稿费和所需时间,并按照译者的专长来分派任务。 林纾 翻译风格: 速度快、 自由式古文、 林译小说的语言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古文,小说中出现很多白话、外来语和欧化句法。他继承了传统古文的长处,又冲破了古文的严格定律,在词汇、句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意译、 忠于原文 不足之处: 讹的毛病、不忠于原文、对原文删减或增加 翻译的影响 宣扬爱国精神、传播资本主义民主思想和自由平等观、新的生活和艺术理念、推动新文化运动 归化,意译(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是林纾采用的基本的翻译主张。 归化翻译法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归化法源于“尽量不干扰读者,请作者向读者靠近”这一著名翻译论说。林纾的翻译是运笔如风,“所难者不加窜点,脱手成稿”,“能限一时许就千言,不窜一字”。 林语堂 Lin Y u Tang insisted that translation is a creation,it is an art.In his opinion,translatio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both style and content of the original.

六级翻译常用句型归纳汇总.

六级翻译常用句型归纳汇总 1. During the meeting,hardly had he begun to speak when the audience interrupted him.(他一开始说话,就被听众打断了 2. Surrounded by the police, the kidnappers had no choices but to surrender on the spot.(没有选择,只能投降 3. The concerned mother thrilled at the news of her son having been admitted to the university.(她的儿子被大学入取了 4. The lecture was so boring that the students couldn’t help yawning.(学生忍不住打起哈欠 5. I will be very grateful if you could be kind enough to give me a ride to school.(好心载我一程去学校 6. Unless you sign a contract with the insurance company for your goods, you are not entitled to a repayment for the goods damaged in delivery. (除非你和保险公司签订了货物保险合同 7. It is reported that local health organization was established 25 years ago(据说当地的卫生组织 25年前就成立了 8. Mr s.Smith shut the window lest the noise outside (should interfere with her son’s sleep(外面的噪声会影响她儿子睡觉 9. The new mayor was charged with failure to fulfill his promise to decrease the inflation rate(未能履行他降低通货膨胀率的承诺 10. When confronted with such question, my mind goes blank(每当我遇到这类问题,我脑袋一片空白 , and I can hardly remember my won date of birth.

翻译理论基础

Basic Knowledge of Translation Theory I.Translation 1.Definition 1)The definition in the old days ●“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贾公彦(618-907) 唐朝 ●“夫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音虽似别,义则大同。”——法云(960-1279) 宋代 It means that translation is a rendering from one language (Source Language) into another (Target Language), remaining the meaning. ●The British scholar Dr. Samuel Johnson once said: “To translate is to change into another language, remaining the sense.” 2)The current definition ●The American translation theorist Eugene A. Nida wrote in 1964: 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 of the source langu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 1)再现原文的信息(message)而不是保留原文的形式结构(formal structure) 2)对等(equivalence)不是同一(identity) 3)对等是最贴近、自然的对等 4)意义是优先考虑的因素 5)文体很重要 ●The British translation theorist Tytler’s definition in 1970 about translation: “A good translation is one which the merit of the original work is so completely transfused into another language as to be as distinctly apprehended and as strongly felt by a native of the country to which that language belongs as it is by those who speak the language of the original work.” ●Prof. Huang Long Translatology Translation may be defined as follows: 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 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 (翻译可以作以下界定:用一种语言(目的语)的文本材料对等地再现另一种语言(源出语)的文本材料。) 1)部分地替代 2)对等概念 In summary 1)Translation is the information transferring between two languages and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language families. 2)Translation is a rendering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Translation is a science, an art, a bilingual art, a craft, a skill, an 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3)Translation is a representation or recreation in one language of what is written or said in another language. 4)Translation is a kind of science because it was a whole set of rules governing it and certain objective laws to go by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2.Varieties of translation 1)Interpretation and written translation 2)In terms of SL and TL,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不同语言之间),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 内(同一语言rewording),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符际(eg.把语言符号用图画、手势、数字或音乐来表达) 3)In terms of style, political essay政论,practical writing应用文,science and technology科技, literary translation II.Translation Criteria or Principle ●Tytler’s: 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1791 1) A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 作的思想。 2)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as that of the original.译文的风格和 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 3) A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译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 ●Yanfu’s: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信、达、雅) 1.“Faithfulness” means the full and complete conveyi ng of the original content of thought. 2.“Expressiveness” demands that the version should be clear and flowing without any grammatical mistakes or confused logic and sense. 3.“Elegance” refers to the use of classical Chinese before the Han Dynasty. In summary, the first two words as translation criteria are acceptable.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Elegance” is unacceptable for today, but we can give it new sense -----elegant style in translation. ●Others: Lu Xun’s (鲁迅)translation principl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