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比较麻黄汤和桂枝汤

全面比较麻黄汤和桂枝汤
全面比较麻黄汤和桂枝汤

《伤寒论》:麻黄汤

【处方】麻黄(去节)6g 桂枝4g 杏仁(去皮尖)9g 甘草(炙)3g

【功能主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用法用量】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去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伤寒论》:桂枝汤

【别名】阳旦汤(《伤寒论》)。

【处方】桂枝9克(去皮)芍药9克甘草6克(炙)生姜9克(切)大枣12枚(擘)【功能主治】解肌发汗,调和营卫。治外感风寒,发热恶风,头痛项强,身痛有汗,鼻呜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现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等见上述症状者。

【用法用量】上五味,哎咀三味。以水700毫升,微火煮取300毫升,去滓。适寒温,服100毫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适量,以助药力。温覆一时许,遍身微汗者为佳。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注意】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表实无汗,表寒里热,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者,均忌用。

【备注】本方证属腠理不固,风寒外袭,营卫不和。治宜辛温解肌,调和营卫。方中桂枝散寒解肌为君;芍药敛阴和营为臣;生姜助桂枝解肌祛邪,大枣助芍药和里营,并为佐药;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配合成方,共奏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功。

【摘录】《伤寒论》

麻黄汤和桂枝汤相同点都是治疗风寒感冒的方剂。

不同点是:麻黄汤重在解表散寒,发汗为主。以无汗为特点。而桂枝汤重在调和营卫,解表散寒。以有汗或多汗为特征。

关于_桂枝汤_和_麻黄汤_药后啜粥与否的思考_王键旋

【经典温课】 关于“桂枝汤”和“麻黄汤”药后啜粥与否的思考 王键旋 摘要:太阳表证以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为代表。二者同为汗法,但其辨证不同,煎服方法也就有所差别,桂枝汤服后,需要啜热粥,以助药力,而麻黄汤则不需要啜粥,这与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两个病证的病因病机、病位体质、治法方药等方面有关。 关键词:桂枝汤;麻黄汤;辨证;啜粥;中医调护学 doi :10.3969/j.issn.1003-8914.2011.01.009 文章编号:1003- 8914(2011)-01-0018-02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州510405) 《伤寒论》载方112首,被誉为“方书之祖”,书中辨证论治精当,理法方药齐备,煎服方法独特,非常重视方剂的煎法与服法, 往往在每首方后不惜篇幅进行详细的论述。太阳病篇中就以桂枝汤和麻黄汤这两首方剂为代表。《伤寒论》 桂枝汤方后明确指出:“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麻黄汤煎服法的论述:“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麻黄汤和桂枝汤相比,其服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异同,相同方面:①温覆取汗。桂枝汤和麻黄汤在发汗时均采用了此方法, 此为汗法的最重要技巧。②发汗程度的要求。二者皆要求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不同方面主要在于辅助发汗方法:麻黄汤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而桂枝汤则需要啜粥。 桂枝汤和麻黄汤同为汗法,施护要求却有一些不同,太阳病证是机体在感受外邪后所表现的各种功能状态, 该状态受机体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和部位的影响而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和倾向性;而体质差异、感邪轻重等因素的诸多变化,又使这种总体变化形成种种差异。因此桂枝汤和麻黄汤的辨证不同,煎服方法也就有所差别,为此,笔者试作探析如下。1 从病因病机分析 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是太阳表证的两个主要证型,均以发热、头痛、恶风寒、脉浮为基本症状,为风寒袭表,营卫失调所致。但中风证基本病机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以汗出、脉浮缓为特点,唯其出汗,又称为表虚证, 吕檬村曰:“卫强故阳脉浮,营弱故阴脉弱,卫本行脉外,又得风邪相助则其气愈外浮,阳主气,风为阳邪,阳盛则气易蒸,故阳者,热自发也。营本引脉内,更与卫气不谐,阴弱者,汗出也。 ”[1] 阳虚阴弱是感受风寒的前提条件,即正虚邪侵,卫气为风寒所袭,失于固密,营阴不能内守,泄露于外,其恶寒较轻(恶风),因此, 太阳中风的病因主要是风寒外袭,以感受风邪为主。伤寒证的基本病机是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以无汗, 脉浮紧为特点,唯其无汗,又称表实证。寒为阴邪,其性凝滞,使人表闭无汗,卫阳必郁,而且营阴郁滞,从而使太阳经气运行受阻,待阳气郁闭到一定程度,必然发热,其恶寒较重,因此,太阳伤寒的病因以外感寒邪为主。 明代医家方有执依据孙思邈的三方分类,大加修订《伤寒论·太阳篇》,提出“三纲鼎立学说”,为卫中于风, 以桂枝汤为纲;营伤于寒,以麻黄汤为纲;营卫俱中风寒,以大青龙汤为纲,并将类方类证分别附于各方证条下 [2] 。但对这种分类方法,笔者认为不是很合理。 风伤卫: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卫餍阳气,风邪侵犯摄卫而主表的太阳经,物从其类,故有风伤卫之说,但这并不等于说风只伤卫,而不伤营,事实上“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伤人,多兼挟其他邪气,且营卫相随, 故风伤卫必定伤营。寒伤营: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收引,寒邪侵犯统摄荣卫而主表的太阳经,物从其类, 故有寒伤营之说,但这并不是说寒只伤营而不伤卫,实际上寒邪伤人必兼风邪, 且营居脉中,卫居脉外,伤营时必定伤卫。由上可知太阳中风,桂枝汤主之,太阳伤寒,宜与麻黄汤,二者均是感受风寒,营卫失调所致,只是所感受的风邪和寒邪比重不同,太阳中风以感受风邪比重大,主要伤于卫分,而伤寒证以感受寒邪的比重大,主要伤于营分。 感受邪气比重和病位不同,其煎服方法自然也有所不同,服桂枝汤后须臾,当饮热稀粥一小碗,以助药力,出汗,病乃悉去。称此“似邪去汗自止”。营气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进入脉中,循脉运行全身,内入脏腑,外达肢节,终而复始,营周不休,桂枝汤 · 81·光明中医2011年1月第26卷第1期CJGMCM January 2011.Vol 26.1

中药学药物功效主治对比

中药学药物功效主治对比 第一章解表药 麻黄与桂枝 荆芥与防风 白芷与细辛 桑叶与菊花、 柴胡、升麻和葛根 第二章清热药 石膏与知母 黄芩、黄连和黄柏 金银花与连翘 地黄与玄参 牡丹皮与赤芍 第三章泻下药 大黄与芒硝 甘遂、京大戟和芫花 第四章祛风湿药 独活与羌活

五加皮与桑寄生 第五章化湿药 广藿香与佩兰 苍术与厚朴 砂仁与豆蔻 第六章利水渗湿药茯苓与猪苓 泽泻与薏苡仁 车前子与滑石 海金沙与石韦 第七章温里药 附子与干姜 生姜与干姜 附子与肉桂 肉桂与桂枝 丁香、高良姜和花椒 第八章理气药 陈皮与青皮

陈皮、枳实和木香 木香与香附 乌药与沉香 第九章消食药 山楂、神曲和麦芽 第十一章止血药 生姜、干姜和炮姜 第十二章活血化瘀药 川芎与丹参 桃仁与红花 第十三章化痰止咳平喘药半夏与天南星 川贝母与浙贝母 桑白皮与葶苈子 紫苏子、紫苏叶和紫苏梗 白前与前胡 瓜蒌与贝母 竹沥、竹茹和天竺黄

苦杏仁与紫苏子 (上面的药物对比有些课本里有,大家照课本的,课本里没有的我总结如下,大家参考。) 1、生姜、干姜都有辛味,都归肺、脾、胃经,具温中散寒、止呕之功,治脾胃寒证之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能温肺止咳、化痰。生姜微温,有“呕家圣药”之称,尤以胃寒呕吐最宜;能解表散寒,多用于风寒感冒轻证;还能解鱼蟹毒。干姜热,还入心、肾经,温里散寒力较强,能回阳通脉,治亡阳证,能平喘。 2、肉桂、桂枝均为辛、甘之品,都归心经,都能温通经脉,散寒止痛,用治寒凝血滞的痹证、胸痹心痛、脘腹冷痛、痛经、闭经。肉桂为大热之品,还归肾、脾、肝经;能补火助阳,善补命门之火,有引火归原,益阳消阴之功,多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及虚阳上浮证;还常与补气血药同用,有鼓舞气血生长之功。而桂枝性温,还归肺、膀胱经;能发汗解肌,外散风寒(对于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皆宜);可温阳运水,逐寒邪以助膀胱气化,行水湿痰饮之邪(治水湿内停的痰饮病,治膀胱气化失司至水肿、小便不利的蓄水证);还能助阳化气,平降冲气。

最新方剂学复习资料

方剂学复习资料 第一节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桂枝汤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发热恶风,头痛身疼,自汗出,鼻鸣干呕,苔薄白,脉浮缓。 桂枝汤中桂枝与芍药的配伍意义?(比例1:1) 二者等量合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散中有收,汗中寓补,使邪气去,营卫和 姜枣合用,在桂枝的作用下,既发散风寒,又调和营卫,大枣又能补脾,助后天生化之源,以滋汗源,生姜又能和胃止呕。 麻黄汤与桂枝汤的鉴别 九味羌活汤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夹湿,兼有里热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肢体痠楚重痛,口苦微渴,舌苔白微黄,脉浮。 九味姜活汤中生地的配伍意义? 清热滋阴,防止燥性伤及阴液。 小青龙汤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 外寒内饮证。恶寒发热,无汗,胸痞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小青龙汤五味子与麻黄细辛的配伍意义?

收敛肺气,与麻黄、细辛同用,有散有收,散不伤正,收不留邪 止嗽散 止嗽散百部、紫苑、白前、桔梗、白前的配伍意义? 部能降低紫苑的燥性,桔梗和白前一宣一降,止咳化痰复肺之宣降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之咳嗽咽痒,或微有恶风等 第二节辛凉解表 银翘散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与临床表现:风热表证,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汗出不畅或无汗,口渴、咽痛、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银翘散为什么外感风热感冒要用清热解毒药为君? 因为外感风热多夹毒邪,已经有口渴,舌尖红,脉数等症状,所以不能以解表药发散风寒药为君而用清热解毒药为君 银翘散为什么加淡豆与芥鏸? 因为本身不加大薄荷的药量,如果过多发散风热力强的药容易伤及津液,而加这两者药性比较缓和,能协助薄荷的发散解表作用。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中麻黄与石膏的配伍意义?(比例1:2) 石膏用量倍于麻黄,麻黄得石膏,宣肺而不助热,石膏得麻黄,清肺则不凉遏。 第三节扶正解表 败毒散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痠痛,无汗,鼻塞,咳嗽有痰,胸膈痞闷,舌淡苔白,脉浮无力,或兼体弱乏力等。 独活与姜活祛一身上下之风寒湿邪 逆流挽舟法 以败毒散治疗痢疾初起有表证者,其证为外邪从表陷里。 第七章泻下剂 第一节寒下 大承气汤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 阳明腑实证:数日不大便(少则七八日,多则十余日),身热,日晡潮热,不恶寒反恶热,手

干货刘渡舟老先生《伤寒论》中桂枝汤的所有条文解析

干货!刘渡舟老先生:《伤寒论》中桂枝汤的所有条文及解 析 方药| 桂枝汤方 治法|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校(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折折(执水)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酩、臭恶四等物。方义 方中桂枝辛温,解肌祛风;芍药酸寒,敛阴和营。两药配伍有调和营卫之功。姜辛散止呕,且助桂枝;大枣味甘益阴和营,以助芍药;炙甘草调和诸药。方为辛温解表轻剂。服用桂枝汤取汗,尤须啜粥、温覆以助药力,既益汗源,又防伤正,值得重视。【原文】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释义 本条句首指出太阳中风,故当与第1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2条“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互相参看。证见阳浮(脉浮)、翕翕发热,为外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阴弱(脉缓)、汗自出,为卫外不固,营不内守,营对浮盛之卫而言相对不足,可称营弱。汗出营弱,脉应之缓。恶风寒,与脉浮、发热同见,为风寒外束肌表。原文中恶寒、恶风并列,提示两证有轻重之别,但可并见,似不可误为或见之证。肺合皮毛,肺气上通于鼻。外邪犯表,肺气不利,则见鼻塞。外邪干胃,胃气上逆,则见干呕。诸证反映营卫不调,卫强营弱,肺气不利,外邪干胃的病理,仲景提要为“阳浮而阴弱” 吕震名说:“卫强故阳脉浮,营弱故阴脉弱,卫本行脉外,又得风邪相互,则其气愈外浮,阳主气,风为阳邪,阳盛则气易蒸,故阳浮者,热自发也。 营本行脉内,更与卫气不谐,则其气更内弱,阴主血,汗为血液,阴弱则液易泄,故阴弱者,汗自出也。啬啬恶寒,内气虚也,淅淅恶风,外体疏也;恶寒未有不恶风,恶风未有不恶寒,二者相同,所以经又互言之。翕翕发热,乃就皮毛上之形容;鼻鸣,阳邪壅也;干呕,阳气逆也。太阳中风证状之和此谛实,此证宜用此方,凡欲用仲景方先须辨证也。”【原文】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

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

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 文章目录*一、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二、桂枝汤和麻黄汤的比较*三、麻黄汤的功效 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1、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是多少 麻黄汤中麻黄(去节)9g,桂枝(去皮)6g,杏仁(去皮尖)6g,甘草(炙)3g。比例是3:2。一为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着。 2、麻黄汤使用有什么禁忌 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 麻黄汤和桂枝汤都有发汗功能,麻黄汤发汗力大(方中有麻黄、桂枝、生姜3味药发汗),桂枝汤发汗力小(方中有桂枝、生姜2味药发汗)。绝不是教材里讲的“无汗用麻黄汤,有汗用桂枝汤。”而是无汗而咳喘者用麻黄汤治疗;有汗或无汗而有鼻塞、鼻炎、胃肠不适干呕者用桂枝汤治疗。 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正如前人指出:“此乃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入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不当则不戢而召祸。故用之发表,可一而不可再。”

3、麻黄汤如何加减化裁 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薏苡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躁、口干,酌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 桂枝汤和麻黄汤的比较从这个病机特点,外感风寒表虚和外感风寒表实这个不同,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汤证是外邪侵犯人体,这是这个方中的一个侧重的一个重点,桂枝汤证是一个既有考虑到邪犯体表,又有邪侵犯体表引起的体表正气的失去平衡,营卫不和,邪正两方面的反应,这两个不同。所以证候方面,一个是恶寒发热,无汗,一个是恶风发热,有汗,证候表现上区别,当然其它的还有,象脉浮紧和脉浮缓的区别。 第二方面,在功用方面、治法方面,要体现出来的,麻黄汤证体现是祛邪,整个是祛邪为主,桂枝汤证体现祛邪调正并重,祛邪调正相结合,这是两种思路。所以用药方面来说,桂枝汤中桂芍相合,桂枝芍药相配,体现出既散邪又调正,既发散风邪,又调和营卫,所以邪正兼顾,阴阳双向调节这种基本结构。 麻黄汤的功效麻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因“丛生如麻,色黄”而得名。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主要功效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这个麻黄汤里面,麻桂

中药药对和配伍总结

中药药对配伍 第一章解表药 一.辛温解表药 1.麻黄配桂枝:发汗解表力强。主治风寒 表实无汗。 2.麻黄配杏仁:善宣肺降气而平喘止咳。 主治喘咳气逆,证属风寒束肺者尤宜。 3.麻黄配石膏:清肺平喘透表热。主治肺 热咳喘。 4.桂枝配白芍:收散并举,调和营卫,散 风敛营,解肌发表。主治风寒表虚有汗。 5.细辛配干姜,五味子:温燥中有敛润, 既善温肺化饮,又不耗气伤阴。主治寒 饮咳喘日久。 二.辛凉解表药 1.蝉蜕配胖大海:清宣肺气,开咽利音力 强。善治风热或肺热之咽痛音哑。 2.菊花配枸杞子:补肝肾明目力强。善治 肝肾亏虚之视物昏花。 3.生葛根配黄芩,黄连:既清热燥湿解毒, 又透热升阳止泻。主治湿热泻痢初起。 4.柴胡配黄芩:清解半表半里之邪热效强。 主治少阳寒热往来。 第二章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药 1.石膏配知母:清热泻火,滋阴生津力强。既治热病气分高热证,又治肺胃火热伤津证。 2.知母配黄柏:清热降火坚阴。治阴虚火旺效佳。 3.知母配川贝母:既滋阴润肺,又清热化痰。善治阴虚劳嗽,肺燥咳嗽。 4.栀子配淡豆豉:清散郁热除烦力强。治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效佳。 5.栀子配茵陈:清热利湿退黄力强。治湿热黄疸效佳。 二.清热燥湿药 1.黄连配木香:清热燥湿解毒又理气止痛。治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每用。 2.黄连配吴茱萸:既清热泻火燥湿,又疏肝和胃制酸。治肝火犯胃,湿热中阻之呕吐泛酸。 3.黄连配半夏,栝楼:既泻火化痰又消散痞

结。治痰火互结之结胸证效佳。 4.黄柏配苍术:既清热且燥湿,走下焦。治湿热诸证,尤其是下焦湿热证。 三.清虚热药 1青蒿配白薇:既善退虚热,凉血热,又兼透散。既治阴虚发热,小儿疳积(兼表邪尤宜),又治营血分有热及阴分伏热等证。2.青蒿配鳖甲:既善清退虚热,又能滋阴凉血,治阴虚发热每用。 3.地骨皮配桑白皮:既清肺火,又利尿导热邪从小便出,且润肺脏而不苦泄伤阴。故治肺热咳嗽每用。 4.白薇配玉竹:既滋阴又透表。治阴虚外感。 第三章泻下药 一.攻下药 1.大黄配芒硝:既善泻下攻积,又善润软燥屎,还善清热泻火。治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坚硬难下效佳。 2.大黄配巴豆,干姜:巴豆得大黄,其泻下之力变缓而持久,大黄得巴豆,寒性可去,加之温中散寒之干姜,助散寒之力。善治寒积便秘。 第四章祛风湿药 1羌活配独活:走里达表,散风寒湿力强。治风湿痹痛无论上下皆可。 2.桑寄生配独活:既祛风寒湿,又强腰膝。治风湿痹痛,腰膝酸软者佳。 3.豨签草配臭梧桐:既祛风湿,通经络,治风湿痹痛筋脉拘麻。又降血压,治高血压。风湿痹痛肢麻又兼高血压者用之最宜。 第五章芳香化湿药 1.苍术配厚朴,陈皮:燥湿力强,且能行气。寒湿中阻,脾胃气滞者尤宜。 2.厚朴配枳实:燥湿,消积,行气之力均强。主治湿浊中阻,或食积停滞,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以及痰浊阻肺之咳喘,胸满,腹胀。 3.藿香配佩兰:善化湿和中,解暑发表,凡湿浊中阻,无论兼寒兼热,有无表证均可。 4.砂仁配木香:化湿理气,调中止痛力强,凡湿滞食积,或夹寒所致脘腹胀痛即可投用,兼脾虚者当配伍健脾之品。

研读桂枝汤心得

研读桂枝汤心得 □ 王业龙 《伤寒论》桂枝汤,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主治太阳中风证。殊不知,桂枝汤“立法,从脾胃以达营卫,周行一身。营表里,调阴阳,和气血,通经脉,非攻伐,非补助,而能使窒者通,逆者顺,格者和。是故无论内伤外感,皆可取法以治之,要在因宜制裁……由此权衡变化而推而广之,则全论诸方之法,皆可一意贯之,而治之之法,亦不外乎此矣”(《伤寒本旨》)。 方本解肌,不是发汗剂 《伤寒论》中,用桂枝汤解表的条文共21条。若仔细读之,便可省悟到,仲景用桂枝汤解表时,在服药方法上有特殊的要求:一要“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二要“温覆令一时许”(适当地加盖衣被,约2小时)。如此而达到“遍身絷絷,微似有汗”之目的。诸如《金匮要略》治柔痉的栝楼桂枝汤、治黄汗的桂枝加黄芪汤等方皆同,这是因为桂枝汤不是发汗剂而是解肌剂。解肌与发汗不同,二者不能混为一谈,这直接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桂枝汤。 桂枝汤以芍药为君,臣以苦酸微寒而具补敛之性的芍药,更佐以大枣,与麻黄汤以麻黄为君,伍杏仁之制迥然有别。麻黄汤开泻皮毛而峻汗无补,桂枝汤调和营卫而解肌。李时珍言:“麻黄通彻皮毛,故专于发汗而寒邪散,肺主皮毛,辛走肺也。桂枝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而风邪去。脾主营,肺主卫,甘走脾,辛走肺也。”李氏对麻桂之辨,亦可见麻黄汤发汗与桂枝汤解肌之一斑。仲景强调:“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服之。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解肌之剂,若用于解表就必然要借谷气与温覆“以助药力”,方可汗出病愈。这就是桂枝用于治表时,在服药方法上有其特殊要求所在。 和脾胃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脉证并治第一》:“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这是用桂枝汤原方来调和脾胃,以治妊娠恶阻的实例。仲景在文中注明“无寒热名妊娠”六字,以说明本证并没有发热恶寒等表证,而是用桂枝汤治妊娠恶阻。 滋补气血 桂枝汤中,以桂枝和芍药为主要药物。《神农本草经》言桂枝:“主咳逆上气,结气喉痹,吐利,利关节,补中益气”,谓芍药:“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由此可知,桂枝和芍药皆有益气之能,桂枝辛甘温属阳,为气分药,芍药酸苦微寒属阴,为血分药。两药等量用之,阴阳相济,气血相和,通敛相适,大可滋壮气血而补虚。《伤寒论》第62条:“发汗,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这是无表邪、表证的气血营阴不足之正虚身痛证。仲景仍取桂枝汤加以变通,可见桂枝汤本具有补益气血之能。用此方治周身疼痛,或全身关节疼痛,但无红肿,无明显寒热之象,而见舌淡,脉沉无力之人。 燮理阴阳 桂枝汤可调和营卫,而调和营卫之义,大而言之,即是调和阴阳,调和气血。《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治:“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眩发落,脉虚极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之

中药解答论述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中药简答、论述 1、简述辛味药物的作用和主治病症。 【答】辛味药物“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多用治表证及血气阻滞之证。 2、简述石膏主治病症。 【答】1)温热病气分湿热证;2)肺热喘咳证;3 )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 4)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3、举例说明何谓相恶。 【答】相恶是指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功效,如人参恶莱菔子,莱菔子能削弱人参补气作用。 4、简述浙贝母的功效、适应证。 【答】功效:清热化痰,散结消痈;应用:风热、痰热咳嗽;瘰疬、瘿瘤,乳痈疮毒,肺痈。 5、比较全蝎、蜈蚣功效异同。 【答】皆能息风镇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效;全蝎:性平,息风镇痉、攻毒散结之力不及蜈蚣;蜈蚣:力猛性 燥,善走窜通达,息风镇痉之功效较强,又攻毒疗疮,通痹止痛效佳。 6、砂仁、黄芩在安胎方面有何不同。 【答】砂仁主可理气安胎,用治气滞胎动不安;黄苓可除热安胎,用于胎中蕴热胎动不安。 7、简述硫磺的适应证。 【答】夕卜用治疥癣、湿疹、阴疽疮疡;内服用治阳痿、虚喘冷哮、虚寒便秘。 8简述黄芩的性味和功效。 【答】性味:苦寒; 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9、简述川芎的功效和适应证。 【答】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适应证:血瘀气滞痛证,头痛、风湿痹痛。 10、简述羚羊角的适应证。 【答】1)肝风内动、惊痫抽搐;2 )肝阳上亢、头晕目眩;3 )肝火上炎,目赤头痛;4)温热病壮热神昏热毒、发斑; 5)肺热咳喘。 11、简述黄芪的适应证。 【答】1)脾气虚证;2)肺气虚证;3)气虚自汗;4)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久溃不敛 12、试比较五加皮和桑寄生功效的异同。 【答】均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的功效;五加皮能利水,桑寄生能安胎。 13、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14、简述大黄的功效。 【答】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15、简述半夏的功效及使用注意。 【答】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使 用注意:反乌头。阴虚燥咳、血证、热痰、燥痰慎用。 16、简述龟甲与鳖甲的功效的异同点。 【答】相同:均能滋养肝肾之阴,平肝潜阳; 龟甲:长于滋肾,兼能健骨、补血、养心;鳖甲:长于退虚热,兼能软坚散结。 只供学习与交流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桂枝汤类方歌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 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 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十七、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十八、去桂加白术汤: 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十九、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慢性菌痢久不已,脉沉弦缓是指针。 二十、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大黄治腹痛,太阴阳明表里病。调和气血泻结滞,胃弱之人宜慎用。 二十一、桂枝人参汤: 人参汤方即理中,加桂后煎力方增。痞利不解中寒甚,温中解表建奇功。 麻黄汤类方歌(八首) 一、麻黄汤: 麻黄汤治太阳寒,麻桂杏草四味联。表实无汗头身疼,脉紧气喘更恶寒。 二、大青龙汤: 大青麻杏石膏枣,桂姜相加七味好。不汗烦躁身疼痛,饮流四肢肿胀讨。 三、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半夏炙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身热脉数证方是,不恶寒兮别桂枝。 五、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连轺赤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麻翘姜辛梓皮枣,杏仁赤豆煮潦浆。 六、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专长。 七、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两感阳气伤。此方原来无里症,助阳发汗保安康。 八、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桂汤芍姜,知膏天冬苓术黄。归蕤炙草十四味,寒热并用和阴阳。 葛根汤类方歌(三首) 一、葛根汤: 葛根桂枝加葛黄,无汗项背几几强。二阳合病下利治,刚痉无汗角弓张。

相似中药功效对比

麻黄与桂枝均具发散风寒之功,主治外感风寒表证。其中麻黄发汗力大于桂枝,故麻黄唯风寒表实无汗者适用,而桂枝不论表实表虚、无汗有汗,皆可应用。此外,麻黄味兼苦,善开宣肺郁而平喘止咳、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利水消肿,以治肺气不宣之咳喘证及风水水肿证。然桂枝又善温通经脉、助阳化气,每治寒凝血滞之风寒湿痹、脘腹冷痛、痛经经闭,以及阳气不振、气化失司之胸痹心痛、痰饮水肿或心悸、脉结代等证。 荆芥与防风功用对比: 荆芥与防风均微温不燥,药性和缓,表寒表热用之皆宜;且能消散疮疡,每相须为用,以治疮疡初起有表证者,或风疹瘙痒。但荆芥轻透力强,并能宣透疹毒,以治麻疹不透;炒炭又能止血,用治吐衄下血。而防风辛散祛风力强,善祛风而胜湿止痛、止痉,为治风通用之品,常用治外感风寒夹湿之头痛身疼,风寒湿痹痛及破伤风等证;炒用又能止泻,用治肝郁侮脾,腹痛泄泻。 桑叶与菊花功用对比: 桑叶与菊花均有疏散风热、平肝明目之功效,均可用治外感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卫分证,且常相须为用;并用治肝阳上亢之眩晕,肝经风热或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及肝阴不足之视物昏花等证。然桑叶性寒,主入肺经,善清肺热、宣肺气、润肺燥而止咳,每治肺热、肺燥咳嗽;兼能凉血止血,治血热吐衄咯血。菊花性微寒,主入肝经,平肝、清肝明目力较桑叶为胜,肝阳、肝热所致的目疾多用;又能清热解毒,用治痈肿疮毒。 柴胡、升麻、根功用对比: 柴胡、升麻、根均为发表升阳之品,均可用于风热表证、脾胃阳气下陷证。其中柴胡苦辛微寒,入肝胆,主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善疏散退热,主治少阳寒热往来及外感高热;然升麻辛甘性寒,入肺与脾胃,善清散而发表,主治风热上攻,阳明头痛;而根甘辛性凉,入脾胃而善发表解肌退热,主治外感表证项背强痛。从升阳而论,柴胡、升麻能升清阳以举陷,治气虚下陷、脏器脱垂诸证;根则鼓舞脾胃清阳上升而止泻痢,多用治湿热泻痢,脾虚泄泻。此外,升麻、根均能透疹,治麻疹不透。柴胡则善疏肝解郁,常治肝郁气滞、月经不调、胸胁疼痛;升麻还善清热解毒,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丹毒、温毒发斑及热毒疮肿;根尚可生津止渴,善治热病口渴及热消渴。 石膏与知母功用对比: 石膏与知母均入肺胃经,都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效,均适用于温热病邪在气分,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肺胃气分实热证,以及肺热咳嗽等证,两味药常相须为用。但石膏辛甘大寒,重在清解,泻火力较强,善清肺胃实热,故肺热咳喘,胃火上炎、头痛、牙龈肿痛多用;煅后清热敛疮生肌,外用于疮疡溃而不敛、湿疹浸淫、水火烫伤等证。而知母甘苦性寒质润,清中有润,既能润肺燥、滋胃阴,治肺燥咳嗽、热消渴;又能滋肾阴、降虚火,治肾阴不足之骨蒸潮热等证。

麻黄桂枝汤6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麻黄桂枝汤6方1《三因》卷九。 组成:麻黄(去节,汤浸,焙干)3分,桂心3 分,白芍药3分,细辛(去苗)3分,干姜(炮) 3分,甘草(炙)3分,半夏(汤洗7次)半两, 香附(炒去毛)半两。 炮制:上为锉散。 功能主治:外因心痛,恶寒发热,内攻五脏,拘 急不得转动。 用法:每服4大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7 分,去滓,食前服。大便秘,入大黄如博棋大2 枚,煎。 2《普济方》卷一四七引《保生回车论》。 组成:麻黄2两(去根节),桂枝1两,葛根3 两,芍药3两,甘草1两(炙紫色)。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 用法:每服4钱,以水1盏半,加生姜5片,大枣2 枚,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日3服,夜1服。 3《医方类聚》卷五十三引《神巧万全 方》。 组成:麻黄1两(去根节),桂枝1两,赤芍药1 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杏仁1两(汤浸, 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痛,8- 9日不解,表证仍在,复发汗,服汤已微除,其 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又大汗后似疟者。 用法: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 3枚,煎至5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4《保命集》卷中。 组成:麻黄1两(去节),甘草3钱(炙),桃仁 30个(去皮尖),黄芩5钱,桂枝3钱。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疟病,头痛项强,脉浮,恶风无汗, 发于夜间者。 用法:每服半两,水1盏半,煎至1盏,温服,迎 发而服。 5《痘疹仁端录》卷十三。组成:麻黄、桂枝、赤芍、杏仁、甘草、当归、 牛蒡、黄连、黄芩、川芎、蝉蜕、蚕蜕。 功能主治:痘疹,身痒咳嗽。 用法:水煎服。 6《幼幼集成》卷三。 组成:净麻黄2钱,柳枝1钱2分,桂枝1钱2分, 片黄芩1钱,光桃仁15粒,炙甘草1钱,大生地1 钱,鲜红花5分,葱白1茎。 功能主治:夜疟,血分有邪。 用法:水煎,热服。

桂枝二麻黄一汤的功效与作用

桂枝二麻黄一汤的功效与作用 桂枝二麻黄一汤在中医学上属于是一种效果很好的中药方剂。根据相关的一些医学研究上认为,这样的中药试剂十分的安全、有效,适合很多疾病的症状,下面就去认识下桂枝二麻黄一汤这种方剂吧。 【处方】 桂枝1两17铢(去皮),芍药1两6铢,麻黄16铢(去节),生姜1两6铢(切),杏仁16个(去皮尖),甘草1两2铢(炙),大枣5枚(擘)。 【功能主治】 解散营卫之邪。小发营卫之汗。主太阳病,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形似疟,1日再发者。 【用法用量】 以水5升,先煮麻黄1-2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2升,去滓,温服1升,1日2次。本云:桂枝汤2分,麻黄汤1分,合为2升,分再服,今合为1方。将息如前法。 【各家论述】

①《伤寒附翼》:邪气稽留于皮毛肌肉之间,固非桂枝汤之可解;已经汗过,又不宜麻黄杨之峻攻。故取桂枝汤3分之2,麻黄汤3分之1,合而服之,再解其肌,微开其表,审发汗于不发之中,此又用桂枝后更用麻黄法也。后人合为一方者,是大背仲景比较二分之轻重偶中出奇之妙理矣。②《古方选注》:桂枝铢两多,麻黄铢数少,即啜粥助汗之变化。桂枝汤减用4分之2,麻黄汤减用4分之1,则固表护阴为主,而以发汗为复,假麻黄开发血脉精气,助桂枝汤于卫分作微汗耳。第16铢麻黄,不能胜1两17铢桂枝、1两6铢白芍,则发汗之力太微,故又先煮麻黄为之向导,而以桂、芍袭其后也。 【临床应用】 ①太阳中风《吴鞠通医案》:唐,59岁。头痛恶寒,脉紧,言謇,肢冷,舌色淡。太阳中风,虽系季春天气,不得看作春温,早间阴晦雨气甚寒,以桂枝二麻黄一法:桂枝6钱,杏仁5钱,生姜6片,麻黄(去节)3钱,炙甘草3钱,大枣(去核)2枚。煮3杯,先服1杯,得微汗,止后服;不汗再服;再不汗,促投其间。 ②寒热往来《经方实验录》:王右,寒热往来,1日两度发,仲景所谓宜桂枝二麻黄一汤之证也。前医用小柴胡,原自不谬,但差一间耳。川桂枝5钱,白芍4钱,生草3钱,生麻黄2钱,光杏仁5钱,生姜3片,红枣5枚。病者服此,盖被自卧,须臾发热,遍身漐漐汗出。其病愈。

麻黄汤

麻黄汤 麻黄汤是发烧感冒的三大处方之一,但因为这个处方中有麻黄,所以会用、敢用的医生不多,社会上的中医基本不敢用,我的病人拿着我的处方到中医院开药,结果12克的麻黄医院只给她3克 病症:无汗、发烧-多数是高烧、怕冷、身疼 第一:无汗--你必须用手去摸病人的背或手臂,摸起来很光滑就是无汗,有汗的话应该会感觉到很粘; 第二:发烧--不象桂枝汤那样是低烧,因为桂枝汤症是有汗就是说热有出路,但麻黄汤症的话是表被寒封住,毛孔不开,热被封在表皮下所以发烧和皮疼; 第三:桂枝汤是怕风因为其为被风所伤,麻黄汤则是被寒所伤,所以特别怕冷,有的病人在大夏天还要裹着厚被子,更有甚者病人的后背皮肤特别疼,那是因为汗水往外走毛孔又不开,造成堵塞的症状; 处方: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 处方讲解: 麻黄:就是宣肺,肺主皮毛,别的药都不好使,比如说病人喘的很凶,麻黄和甘草两位药,两碗水煮成一碗,喝了就停喘;麻黄的量过了就会伤心脏,人很兴奋,不睡觉,麻黄碱就是由麻黄提炼的;但是我们正宗的中医是非常讲究阴阳的,用等量的杏仁就可制衡麻黄。所以在伤寒、金匮的处方里,但凡用麻黄的大部分都和杏仁一起使用,没有杏仁的是利用麻黄其他药性。孩子的使用就是在服用的量上,用勺子喝,一摸有汗就停止服用;大人在服用时也是这么个策略,喝几口停一下,一出微汗就不喝了。 桂枝:是用来把堵塞在汗水通道里的汗水发出体外,麻黄没有发汗的功能,所以只有用桂枝。炙甘草:作用有两个,在少量使用炙甘草的经方中其实都是这两个作用,1:增强肠胃的功能2:让药性慢点发挥,不要太快。 小便多也是出汗的一个现象,除了问汗还要问小便是否多了 再次强调:感冒发烧完全好之前千万别吃肉类、寒冷食物。记住:心脏病患者不能用麻黄。只要一饿就OK了,别吃肉。小孩子就吃粥和咸菜,得了,大人吃粥咸菜和面条。 用麻黄的时候有个窍门 你如果觉得心脏不舒服就要减量了 不听的后果,你们在治疗病人之前可以自己试试。 再说高烧问题,除非你切除了扁桃腺否则不会烧出问题的,扁桃腺就好比是那个保险丝。。没听说过热极生寒吗?如果高烧用凉药退不下去就得用附子去再升温牢记人体是个环,不是直线 西江桂枝(2390487269) 13:42:41 这个是无汗发烧的方子 西江桂枝(2390487269) 13:42:54 大家问为什么我不给出具体的剂量啊? 西江桂枝(2390487269) 13:43:27 我都叫你们去买原著的《伤寒论》,原著的《金匮要略》了 西江桂枝(2390487269) 13:43:36 里面的量就是不能改的 西江桂枝(2390487269) 13:43:50

麻黄汤中用桂枝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无汗而喘服之宜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汗出恶风此方功。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风寒外束饮内停,散寒蠲饮平喘佳。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生姜薄荷煎汤服,益气解表效力宏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痞满燥实皆可消;小承气汤少芒硝,轻下热结用之效;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温脾附子与干姜,归草人参硝大黄;寒热并进补兼泻,攻下冷积振脾阳。麻子仁丸治脾约,芍药枳朴杏黄蜜;润降消导相结合,肠燥便秘最相宜。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年老肾虚便不通,寓通于补法堪宗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大柴胡汤用大黄,芩夏枳芍枣生姜;少阳阳明同合病,和解攻里效力彰。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阳郁厥逆胸胁痛,疏肝解郁厥自除。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肝郁血虚脾气弱,调和肝脾功效卓。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实脾。半夏泻心用芩连,干姜草枣人参添;寒热互结心下痞,和胃降逆病自痊。白虎汤中石膏知,甘草粳米四般施;阳明大热兼烦渴,清热生津法最宜。清营汤是鞠通方,邪热入心营血伤;犀角丹玄连地麦,银翘竹叶透热康。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再加竹叶调蜂蜜,上中郁热服之消。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味共;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渗入小便中。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左金连萸六比一,胁痛吞酸悉能医;再加芍药名戊己,专治泄痢痛在脐。芍药汤内用槟黄,芩连归桂草木香;重在调气兼行血,里急便脓自然康。青蒿鳖甲知丹地,热伏阴分脉数细;夜热早凉无汗出,养阴透热此方宜。香薷散中扁豆朴,祛暑解表化湿阻;易豆为花加银翘,新加香薷治阴暑。六一散是暑月宝,六份滑石一份草;身热烦渴溺赤涩,暑湿为病此方好;加入辰砂名益元,兼能镇心亦有效;或加青黛名碧玉,目赤咽痛俱能消。加入薄荷名鸡苏,暑湿风热并能疗。 王氏清暑益气汤,暑热气津已两伤,洋参麦斛粳米草,翠衣荷连知竹尝。理中丸主温中阳,人参白术草干姜;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更扶阳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更加饴糖补中气,虚劳腹痛服之瘥。吴茱萸汤参枣姜,肝胃虚寒此方良;中焦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亦堪 四逆汤中附草姜,阳衰寒厥急煎尝;脉微吐利阴寒盛,回阳救逆赖此方。当归四逆芍桂枝,细辛草枣通草施;血虚寒厥四末冷,温经通脉最相宜参术苓草四君汤,益气健脾功无量。增益陈夏名六君,健脾化痰又理气;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祛;保元汤方性甘温,参草桂芪四味存。参苓白术扁豆陈,莲草山药砂苡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甘温除热功独擅,益气升阳诚可珍。玉屏风散芪术防,表虚气弱汗多尝;益气固表止汗神,体虚易感可预防。生脉麦味与人参,气少汗多脉虚神。 四物当归地芍芎,营血虚滞此方宗;补血活血又调经,临证加减可变通;血热四物加芩连;血寒四物姜桂充;气虚参芪名圣愈;血瘀四物增桃红。当归补血重黄芪,芪归用量五比一;补气生血代表剂,血虚发热此方宜。归脾汤用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宜;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炙甘草汤参桂姜,麦地胶枣麻酒襄;心动悸来脉结代,虚劳肺痿服之良。十全大补减桂苓,更加续断砂糯芩;气血双补安胎好,泰山磐石效力神六味地黄泽泻丹,山萸茯苓山药丸;三阴并补重滋肾,三补三泻配伍全;滋阴降火知柏需,养肝明目加杞菊;都气五味纳肾气,滋补肺肾麦味续。左归丸内萸药地,龟鹿二胶莵牛杞;壮水之主方第一,阳中求阴特殊剂。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麦冬归杞藏;少佐川楝泄肝气,肝肾阴虚胁痛尝肾气丸主肾阳虚,干地山药及山萸;少量桂附泽苓丹,水中生火在温煦;济生加入车牛膝,温肾利水消肿需;十补丸有鹿五味,主治肾阳精血虚。二仙汤治更年良,仙茅灵脾温肾阳;巴戟当归调冲任,知柏能使虚火降。地黄饮萸麦味斛,苁戟桂附阴阳补;化痰开窍菖远茯,加薄姜枣喑痱服牡蛎散内用黄芪,麻黄根与小麦齐;益气固表又敛阴,体虚自汗盗汗宜。四神故纸与吴萸,肉蔻五味四般齐;大枣生姜同煎合,五更泄泻最相宜。

张仲景用方解析:桂枝汤类方

张仲景用方解析:桂枝汤类方 一、桂枝汤方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 【用法】水煎温服,服药少后,进食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盖棉被床上而卧,使身体微似有汗出,不要让出大汗。服一剂汗出病解,则不再服药。若不见汗出,可依照前法再服,如不见汗,可照服三四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歌诀:桂枝汤方治中风,发热汗出又恶风, 桂芍姜草枣饮粥,调和营卫建奇功。 【方解】桂枝、生姜均属辛温发汗药,但桂枝有降冲逆作用,生姜治呕逆,可见二药都有下达性能,而升发之力不强,虽合用之,不至大汗,并且二者均有健胃作用,更伍以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而滋津液。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姜的辛散,又用以助枣、草的滋津。尤其药后

少进食稀粥,更有益精祛邪之妙。所以本方既是发汗解热剂,又是安中养液方药,也就是后世医家所谓的“甘温除热”。 甘温除热之热不是一般的热,而是胃气不振,津血有所伤所致之热。有关汗出身热的机理,在《内经》有类似的论述,如《素问·评热病论》说:“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燥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这里主要是说:汗出身热是邪气盛,精气虚,汗出为精液外溢,此时邪乘虚入于肌表。正气为阳,邪气为阴,正气与邪气交争于肌表故称阴阳交。此时精气流于外,邪气入于里,故病死。桂枝汤证虽不完全同于《内经》所说的阴阳交之证,但常用于“天行病发热(传染病、瘟疫)”,其证正邪交争于肌表、汗出身热的病机是相同的。桂枝汤的主要性能是甘温健胃,通过调和营卫使精气胜而表固,邪气不再入侵,故使汗止而热除,也即甘温除热的道理。 【仲景论述解析】

中药解答论述

中药简答、论述 1、简述辛味药物的作用和主治病症。 【答】辛味药物“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多用治表证及血气阻滞之证。 2、简述石膏主治病症。 【答】1)温热病气分湿热证;2)肺热喘咳证;3)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 4)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3、举例说明何谓相恶。 【答】相恶是指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功效,如人参恶莱菔子,莱菔子能削弱人参补气作用。4、简述浙贝母的功效、适应证。 【答】功效:清热化痰,散结消痈; 应用:风热、痰热咳嗽;瘰疬、瘿瘤,乳痈疮毒,肺痈。 5、比较全蝎、蜈蚣功效异同。 【答】皆能息风镇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效; 全蝎:性平,息风镇痉、攻毒散结之力不及蜈蚣; 蜈蚣:力猛性燥,善走窜通达,息风镇痉之功效较强,又攻毒疗疮,通痹止痛效佳。 6、砂仁、黄芩在安胎方面有何不同。 【答】砂仁主可理气安胎,用治气滞胎动不安;黄芩可除热安胎,用于胎中蕴热胎动不安。 7、简述硫磺的适应证。 【答】外用治疥癣、湿疹、阴疽疮疡;内服用治阳痿、虚喘冷哮、虚寒便秘。 8、简述黄芩的性味和功效。 【答】性味:苦寒; 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9、简述川芎的功效和适应证。 【答】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适应证:血瘀气滞痛证,头痛、风湿痹痛。 10、简述羚羊角的适应证。 【答】1)肝风内动、惊痫抽搐;2)肝阳上亢、头晕目眩;3)肝火上炎,目赤头痛; 4)温热病壮热神昏热毒、发斑;5)肺热咳喘。 11、简述黄芪的适应证。 【答】1)脾气虚证;2)肺气虚证;3)气虚自汗;4)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久溃不敛。12、试比较五加皮和桑寄生功效的异同。 【答】均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的功效;五加皮能利水,桑寄生能安胎。 13、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14、简述大黄的功效。 【答】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15、简述半夏的功效及使用注意。 【答】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使用注意:反乌头。阴虚燥咳、血证、热痰、燥痰慎用。 16、简述龟甲与鳖甲的功效的异同点。 【答】相同:均能滋养肝肾之阴,平肝潜阳; 龟甲:长于滋肾,兼能健骨、补血、养心; 鳖甲:长于退虚热,兼能软坚散结。 17、比较半夏与天南星功效的异同点。 【答】半夏,天南星药性辛温有毒,均为燥湿化痰要药,善治湿痰、寒痰,炮制后又能治热痰、风痰。 然半夏主入脾、肺,重在之脏腑湿痰,且能止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