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和桂枝

麻黄和桂枝
麻黄和桂枝

麻黄和桂枝:都是辛温解表药,发汗解表,表寒症:麻黄发汗功力强,还可以宣肺平喘,利尿消肿;桂枝可以温经通阳。石膏知母:都是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功效,都用于气分实热证及肺胃热盛证;石膏重在清解,清热泻火力强,煅用收敛生肌;知母重在清润,滋阴润燥,并可以用于阴虚燥咳,消渴证及虚热症。黄芩、黄连、黄柏:相同点: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不同点:黄芩,清上焦肺热,清热安胎。黄连,清中焦胃热,清心火、止痛。黄柏,清下焦湿热,即清实热,又清虚热。川贝母与浙贝母:相同点:清肺化痰、止咳、消痰散结。不同点:川贝母:甘寒清润,多用于治阴虚久咳、肺痨,肺燥咳嗽。浙贝母:苦寒开泄,多用于风热或痰热咳嗽,瘰疬痈肿等证。苍术白术:均有健脾燥湿之功,用于脾虚湿阻证;苍术辛、苦、温、燥湿力强,祛风湿、明目;白术苦、甘、温、补气力强,止汗、安胎。肉桂和桂枝:相同点:均能发散风寒,治疗寒表证及风湿痹症。不同点:麻黄,发汗力强,惟以风寒表实无汗为用。又长于平喘、利尿,治肺寒喘咳、风水水肿等。桂枝,发汗力缓和,治风寒表实无汗及表虚有汗皆宜,又善温通血脉、通阳化气。人参黄芪:均为补气药,用于气虚证;人参补气力强,可大补元气;黄芪补气升阳,。人参有生津止渴,安神定志之功;黄芪可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创生肌。

生地熟地:均有补阴作用,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主要用于血热证及津伤口渴、内热消渴;熟地补血滋阴补髓,主要用于血虚和肝肾阴精不足。川贝浙贝:两者均为清热化结之功;川贝性偏清润,还可润肺止咳,用于热痰咳嗽。当归川穹:均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之功,用于血瘀诸症;当归兼有补血、消肿生机、润肠通便之功:川穹具有行气,祛风止痛作用。黄连黄黄柏:均为大苦大寒之品,都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功效,用于湿热证;黄今善清中焦湿热;黄柏善下焦湿热。大黄芒硝:二者性味均为苦寒,都有泻下通便的作用。大黄泻下通便,攻下积滞的作用较强,芒硝则兼咸味,长于润软坚硬燥屎。大黄还能泻火解毒,止血凉血,活血化瘀,清热利湿。芒硝清热消肿。麻黄汤,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桂枝汤,桂枝,发散风寒调和营卫·银翘散,金银花连翘,发散风热清热解毒·小柴胡汤,柴胡,和解少阳·逍遥散,柴胡,疏肝解郁健脾养血·白虎汤,生石膏,清热生津·清营汤,水牛角,清营解毒·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泻肝胆实火·黄连解毒汤,黄连,泻火解毒·大承气汤,大黄,峻下热结·平胃散,苍术,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五苓散,泽泻,利水渗湿温阳化气·茵陈蒿汤,茵陈,清热利湿退黄·理中丸,干姜,温中祛寒补气健脾·四逆汤,附子,回阳救逆·保和丸,山楂,消食和胃·越鞠丸,香附,行气解郁·血府逐淤丸,桃仁红花,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补阳还五汤,生黄芪,补气活血通络·二陈汤,半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石膏,清宣肺热平喘止咳·镇肝熄风汤,怀牛膝,镇肝熄风滋阴潜阳·酸枣仁汤,酸枣仁,养血安神清热除烦·安宫牛黄丸,牛黄麝香,清心开窍化痰解毒·四君子汤,人参,益气健脾·补中益气汤,黄芪,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生脉散,人参,益气生津敛阴止汗·四物汤,熟地黄,补血和血·六味地黄丸,熟地黄,滋阴补肾·肾气丸,干地黄,滋补肾阳·五屏风散,黄芪,益气固表止汗·四神丸,补骨脂,温补脾肾涩肠止泻

中药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恶相畏相杀相反·清热药的分类:清热泻火药石膏之母,清热燥湿三黄,清热解毒金银花连翘,清热凉血地黄,清虚热青蒿·泻下药分类:攻下药大黄芒硝,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峻下逐水药甘遂牵牛子·中医特点,整体概念人体本身是以整体人与自然社会统一,辨证论治疾病发展阶段中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正邪斗争的消长变化的病理概括

柴胡,辛苦寒发表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大黄,苦寒泻下通便攻下积滞泻火解毒凉血止血活血化瘀清利湿热·金银花,甘苦辛寒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生地,苦干寒清热凉血止血养阴生津·苍术苦辛温,燥湿健脾祛风湿解表风寒表症·茯苓,甘淡平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附子,辛甘热毒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丹参,辛苦寒活血化瘀凉血消痈除烦安神·三七,甘苦温化瘀止血活血止痛补虚·半夏,辛温毒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肿止痛·天麻,甘平西风止痉平抑肝阳·人参,甘温大补元气补肺脾益心肾生津止渴安神益智·当归,甘辛温补血活血化瘀调经润肠通便·牛黄,甘凉西风止痉化痰开窍清热解毒·五味子,酸甘温敛肺滋肾生津敛汗宁心安神涩精止泻

·抗代谢药物设计原理:是利用代谢拮抗原理设计的肿瘤药物·DNA拓扑异构酶:调节DNA空间构型的动态变化的关键性核酶·TOPⅠ抑制剂:其抗癌机制并非抑制该酶的催化活性,而是通过阻断酶与DNA反应的最后一步,从而导致DNA断裂和细胞死亡·软药是容易代谢失活的药物,使药物在完成治疗作用后,按预先设定的代谢途径和可以控制的速率分解、失活并迅速排出体外,从而避免药物的蓄积毒性,这类药物被称为软药·硬药是指具有发挥药物作用所必需的结构特征的化合物,该化合物在生物体内不发生代谢或转化,可避免产生某些毒性代谢产物。

美沙酮阿,氯丙嗪多,氯氮淖G,雷尼替丁H,沙丁肾。吲吲,比氨,选塞,芳萘,乙扑。抗硝,血依,钙尼,羟辛,I普。二硝苯,硫盐酸地,氨盐酸普,脂硝酸异,苯。H西,黄别,选罗,质奥,1美。5弗,吩奋,丁弗,苯阿,G加。三奋,丁弗,巴苯,乙苯妥,二卡。性盐哌,醉枸,理盐吗,救盐纳,药美。苯烷维,二尼,5弗,苯并地,氨达。为磺胺甲,炔基特,氮环,环装乙,HIV沙。阿转肽酶,奈转录酶,特氧化酶,舒酰胺酶,环螺旋酶。皮质激素地,孕激素黄,雌激素拮抗他,雌激素磁,雄激素丙。3雌,注射黄,治疗甲,与甲地。

·先导化合物: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得到的具有某种生物活性或药理作用并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的化合物·生物电子等排体:只具有相似的理化性质并产生相似或相反生物活性的基团和分子·结构关系:药物的化学结构和药效的关系·结构非等排异性药物:药理作用与化学结构关系较少·受体:受体具有识别特异性配基(如药物的能力),识别的基础是二者在结构上的互补,配基与受体结合产生生物效应·CABA: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性递质·受体激活剂:能与受体结合并能激活受体产生一定生理效应的药物·MAO:单胺氧化酶,是单胺类递质(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的重要灭活酶。代表:吗氯贝胺·NASAIDS:非甾体抗炎药,常兼有抗炎,解热,镇痛作用,但抗炎作用显著,临床上主要用于抗炎抗风湿·环氧合酶及脂氧化酶双重抑制剂:5—LOX和COX双重抑制剂·COX:环氧合酶·拮抗性镇痛药:指一种药物对阿片受体某一亚型有激动作用,而对另一种亚型有拮抗作用,即具有激动—拮抗双重作用·阿片受体完全拮抗剂:药物与受体结合,但无内在活性,不能引起生理效应,却可阻断激动剂对受体的作用·前药:是指药物经过化学结构修饰后得到的在体外无活性或活性较小、在体内经酶或非酶的转化释放出活性药物而发挥药效的化合物·HMG—GOA还原酶制剂: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使肝脏中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通过抑制酶的作用,可达到有效的降低胆固醇水平的目的·ACEI: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Ca—A:钙拮抗剂,又称钙通道拮抗剂,钙慢通道阻滞剂等。抑制细胞外钙离子的内流,是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缺乏足够的钙离子,导致心肌收缩减弱,心率减慢·A—Ⅱ:目前已知的体内收缩血管作用最强的物质·AⅡ受体拮抗剂:拮抗血管紧张素Ⅱ与受体作用,可以终止AⅡ的缩血管作用,同时会影响ACE阻断和其他底物作用。例:氯沙坦,第一个RAAS/RAS。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醇系统·钠通道阻滞剂:Ⅰ类抗心律失常药·RAAS:肾素是一种水解蛋白酶·PABA:对氨基苯甲酸,叶酸的组成部分·代谢拮抗:设计与生物体内基本代谢物的结构有某种程度相似的化合物,使之与基本代谢物竞争性或非竞争性的与体内特定的酶作用。抑制酶的催化作用或干扰基本代谢物被利用,干扰生物大分子合成,或以伪代谢物的身份掺入生物大分子合成中,形成伪大分子,导致致死合成·TMP:甲氧苄胺嘧啶·Woods—Fields学说:磺胺类药物能与细菌生长所必需的PABA 产生竞争性拮抗,干扰细菌的酶系统对PARA的利用

·6—APA:6—氨基青霉烷酸,具有青霉素族抗生素的基本结构·7-ACA:7—氨基头孢烷酸为新一代半合成头孢菌素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必要基础·抗菌谱:病原体对抗生素的敏感度不同。例如,青霉素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链霉菌主要用于革兰氏阴性菌的感染,氯苄青霉素抑菌范围很广,称为广谱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β—内酰胺环开环与细菌发生酰化作用,从而抑制细菌生长。细菌对青霉素类和头孢类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是β—内酰胺酶的形成,作用于具有特征性的四元环上,水解β—内酰胺环的酰胺键,生成无活性的酸性物质·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结构简单易和成,并于青霉素类与头孢菌素都不发生过敏反应,且对β—内酰胺酶稳定·烷化剂:这类药物在体内能形成缺点子的活泼中间体或其他具有活泼的亲电性基团的化合物,进而与生物大分子中含有丰富电子的基团发生共价结合,使其丧失活性或使DNA分子发生断裂,从而抑制恶性肿瘤细胞的增长。·氟尿嘧啶:5—Fu 本药是以抗代谢物而起作用,在细胞内转化为有效的氟尿嘧啶脱氧核苷酸后,通过阻断脱氧核糖尿苷酸受细胞内胸苷酸合成酶转化为胸苷酸,而干扰DNA的合成

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

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 文章目录*一、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二、桂枝汤和麻黄汤的比较*三、麻黄汤的功效 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1、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是多少 麻黄汤中麻黄(去节)9g,桂枝(去皮)6g,杏仁(去皮尖)6g,甘草(炙)3g。比例是3:2。一为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着。 2、麻黄汤使用有什么禁忌 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 麻黄汤和桂枝汤都有发汗功能,麻黄汤发汗力大(方中有麻黄、桂枝、生姜3味药发汗),桂枝汤发汗力小(方中有桂枝、生姜2味药发汗)。绝不是教材里讲的“无汗用麻黄汤,有汗用桂枝汤。”而是无汗而咳喘者用麻黄汤治疗;有汗或无汗而有鼻塞、鼻炎、胃肠不适干呕者用桂枝汤治疗。 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正如前人指出:“此乃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入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不当则不戢而召祸。故用之发表,可一而不可再。”

3、麻黄汤如何加减化裁 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薏苡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躁、口干,酌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 桂枝汤和麻黄汤的比较从这个病机特点,外感风寒表虚和外感风寒表实这个不同,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汤证是外邪侵犯人体,这是这个方中的一个侧重的一个重点,桂枝汤证是一个既有考虑到邪犯体表,又有邪侵犯体表引起的体表正气的失去平衡,营卫不和,邪正两方面的反应,这两个不同。所以证候方面,一个是恶寒发热,无汗,一个是恶风发热,有汗,证候表现上区别,当然其它的还有,象脉浮紧和脉浮缓的区别。 第二方面,在功用方面、治法方面,要体现出来的,麻黄汤证体现是祛邪,整个是祛邪为主,桂枝汤证体现祛邪调正并重,祛邪调正相结合,这是两种思路。所以用药方面来说,桂枝汤中桂芍相合,桂枝芍药相配,体现出既散邪又调正,既发散风邪,又调和营卫,所以邪正兼顾,阴阳双向调节这种基本结构。 麻黄汤的功效麻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因“丛生如麻,色黄”而得名。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主要功效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这个麻黄汤里面,麻桂

关于_桂枝汤_和_麻黄汤_药后啜粥与否的思考_王键旋

【经典温课】 关于“桂枝汤”和“麻黄汤”药后啜粥与否的思考 王键旋 摘要:太阳表证以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为代表。二者同为汗法,但其辨证不同,煎服方法也就有所差别,桂枝汤服后,需要啜热粥,以助药力,而麻黄汤则不需要啜粥,这与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两个病证的病因病机、病位体质、治法方药等方面有关。 关键词:桂枝汤;麻黄汤;辨证;啜粥;中医调护学 doi :10.3969/j.issn.1003-8914.2011.01.009 文章编号:1003- 8914(2011)-01-0018-02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州510405) 《伤寒论》载方112首,被誉为“方书之祖”,书中辨证论治精当,理法方药齐备,煎服方法独特,非常重视方剂的煎法与服法, 往往在每首方后不惜篇幅进行详细的论述。太阳病篇中就以桂枝汤和麻黄汤这两首方剂为代表。《伤寒论》 桂枝汤方后明确指出:“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麻黄汤煎服法的论述:“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麻黄汤和桂枝汤相比,其服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异同,相同方面:①温覆取汗。桂枝汤和麻黄汤在发汗时均采用了此方法, 此为汗法的最重要技巧。②发汗程度的要求。二者皆要求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不同方面主要在于辅助发汗方法:麻黄汤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而桂枝汤则需要啜粥。 桂枝汤和麻黄汤同为汗法,施护要求却有一些不同,太阳病证是机体在感受外邪后所表现的各种功能状态, 该状态受机体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和部位的影响而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和倾向性;而体质差异、感邪轻重等因素的诸多变化,又使这种总体变化形成种种差异。因此桂枝汤和麻黄汤的辨证不同,煎服方法也就有所差别,为此,笔者试作探析如下。1 从病因病机分析 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是太阳表证的两个主要证型,均以发热、头痛、恶风寒、脉浮为基本症状,为风寒袭表,营卫失调所致。但中风证基本病机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以汗出、脉浮缓为特点,唯其出汗,又称为表虚证, 吕檬村曰:“卫强故阳脉浮,营弱故阴脉弱,卫本行脉外,又得风邪相助则其气愈外浮,阳主气,风为阳邪,阳盛则气易蒸,故阳者,热自发也。营本引脉内,更与卫气不谐,阴弱者,汗出也。 ”[1] 阳虚阴弱是感受风寒的前提条件,即正虚邪侵,卫气为风寒所袭,失于固密,营阴不能内守,泄露于外,其恶寒较轻(恶风),因此, 太阳中风的病因主要是风寒外袭,以感受风邪为主。伤寒证的基本病机是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以无汗, 脉浮紧为特点,唯其无汗,又称表实证。寒为阴邪,其性凝滞,使人表闭无汗,卫阳必郁,而且营阴郁滞,从而使太阳经气运行受阻,待阳气郁闭到一定程度,必然发热,其恶寒较重,因此,太阳伤寒的病因以外感寒邪为主。 明代医家方有执依据孙思邈的三方分类,大加修订《伤寒论·太阳篇》,提出“三纲鼎立学说”,为卫中于风, 以桂枝汤为纲;营伤于寒,以麻黄汤为纲;营卫俱中风寒,以大青龙汤为纲,并将类方类证分别附于各方证条下 [2] 。但对这种分类方法,笔者认为不是很合理。 风伤卫: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卫餍阳气,风邪侵犯摄卫而主表的太阳经,物从其类,故有风伤卫之说,但这并不等于说风只伤卫,而不伤营,事实上“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伤人,多兼挟其他邪气,且营卫相随, 故风伤卫必定伤营。寒伤营: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收引,寒邪侵犯统摄荣卫而主表的太阳经,物从其类, 故有寒伤营之说,但这并不是说寒只伤营而不伤卫,实际上寒邪伤人必兼风邪, 且营居脉中,卫居脉外,伤营时必定伤卫。由上可知太阳中风,桂枝汤主之,太阳伤寒,宜与麻黄汤,二者均是感受风寒,营卫失调所致,只是所感受的风邪和寒邪比重不同,太阳中风以感受风邪比重大,主要伤于卫分,而伤寒证以感受寒邪的比重大,主要伤于营分。 感受邪气比重和病位不同,其煎服方法自然也有所不同,服桂枝汤后须臾,当饮热稀粥一小碗,以助药力,出汗,病乃悉去。称此“似邪去汗自止”。营气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进入脉中,循脉运行全身,内入脏腑,外达肢节,终而复始,营周不休,桂枝汤 · 81·光明中医2011年1月第26卷第1期CJGMCM January 2011.Vol 26.1

中药学药物功效主治对比

中药学药物功效主治对比 第一章解表药 麻黄与桂枝 荆芥与防风 白芷与细辛 桑叶与菊花、 柴胡、升麻和葛根 第二章清热药 石膏与知母 黄芩、黄连和黄柏 金银花与连翘 地黄与玄参 牡丹皮与赤芍 第三章泻下药 大黄与芒硝 甘遂、京大戟和芫花 第四章祛风湿药 独活与羌活

五加皮与桑寄生 第五章化湿药 广藿香与佩兰 苍术与厚朴 砂仁与豆蔻 第六章利水渗湿药茯苓与猪苓 泽泻与薏苡仁 车前子与滑石 海金沙与石韦 第七章温里药 附子与干姜 生姜与干姜 附子与肉桂 肉桂与桂枝 丁香、高良姜和花椒 第八章理气药 陈皮与青皮

陈皮、枳实和木香 木香与香附 乌药与沉香 第九章消食药 山楂、神曲和麦芽 第十一章止血药 生姜、干姜和炮姜 第十二章活血化瘀药 川芎与丹参 桃仁与红花 第十三章化痰止咳平喘药半夏与天南星 川贝母与浙贝母 桑白皮与葶苈子 紫苏子、紫苏叶和紫苏梗 白前与前胡 瓜蒌与贝母 竹沥、竹茹和天竺黄

苦杏仁与紫苏子 (上面的药物对比有些课本里有,大家照课本的,课本里没有的我总结如下,大家参考。) 1、生姜、干姜都有辛味,都归肺、脾、胃经,具温中散寒、止呕之功,治脾胃寒证之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能温肺止咳、化痰。生姜微温,有“呕家圣药”之称,尤以胃寒呕吐最宜;能解表散寒,多用于风寒感冒轻证;还能解鱼蟹毒。干姜热,还入心、肾经,温里散寒力较强,能回阳通脉,治亡阳证,能平喘。 2、肉桂、桂枝均为辛、甘之品,都归心经,都能温通经脉,散寒止痛,用治寒凝血滞的痹证、胸痹心痛、脘腹冷痛、痛经、闭经。肉桂为大热之品,还归肾、脾、肝经;能补火助阳,善补命门之火,有引火归原,益阳消阴之功,多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及虚阳上浮证;还常与补气血药同用,有鼓舞气血生长之功。而桂枝性温,还归肺、膀胱经;能发汗解肌,外散风寒(对于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皆宜);可温阳运水,逐寒邪以助膀胱气化,行水湿痰饮之邪(治水湿内停的痰饮病,治膀胱气化失司至水肿、小便不利的蓄水证);还能助阳化气,平降冲气。

中药药对和配伍总结

中药药对配伍 第一章解表药 一.辛温解表药 1.麻黄配桂枝:发汗解表力强。主治风寒 表实无汗。 2.麻黄配杏仁:善宣肺降气而平喘止咳。 主治喘咳气逆,证属风寒束肺者尤宜。 3.麻黄配石膏:清肺平喘透表热。主治肺 热咳喘。 4.桂枝配白芍:收散并举,调和营卫,散 风敛营,解肌发表。主治风寒表虚有汗。 5.细辛配干姜,五味子:温燥中有敛润, 既善温肺化饮,又不耗气伤阴。主治寒 饮咳喘日久。 二.辛凉解表药 1.蝉蜕配胖大海:清宣肺气,开咽利音力 强。善治风热或肺热之咽痛音哑。 2.菊花配枸杞子:补肝肾明目力强。善治 肝肾亏虚之视物昏花。 3.生葛根配黄芩,黄连:既清热燥湿解毒, 又透热升阳止泻。主治湿热泻痢初起。 4.柴胡配黄芩:清解半表半里之邪热效强。 主治少阳寒热往来。 第二章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药 1.石膏配知母:清热泻火,滋阴生津力强。既治热病气分高热证,又治肺胃火热伤津证。 2.知母配黄柏:清热降火坚阴。治阴虚火旺效佳。 3.知母配川贝母:既滋阴润肺,又清热化痰。善治阴虚劳嗽,肺燥咳嗽。 4.栀子配淡豆豉:清散郁热除烦力强。治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效佳。 5.栀子配茵陈:清热利湿退黄力强。治湿热黄疸效佳。 二.清热燥湿药 1.黄连配木香:清热燥湿解毒又理气止痛。治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每用。 2.黄连配吴茱萸:既清热泻火燥湿,又疏肝和胃制酸。治肝火犯胃,湿热中阻之呕吐泛酸。 3.黄连配半夏,栝楼:既泻火化痰又消散痞

结。治痰火互结之结胸证效佳。 4.黄柏配苍术:既清热且燥湿,走下焦。治湿热诸证,尤其是下焦湿热证。 三.清虚热药 1青蒿配白薇:既善退虚热,凉血热,又兼透散。既治阴虚发热,小儿疳积(兼表邪尤宜),又治营血分有热及阴分伏热等证。2.青蒿配鳖甲:既善清退虚热,又能滋阴凉血,治阴虚发热每用。 3.地骨皮配桑白皮:既清肺火,又利尿导热邪从小便出,且润肺脏而不苦泄伤阴。故治肺热咳嗽每用。 4.白薇配玉竹:既滋阴又透表。治阴虚外感。 第三章泻下药 一.攻下药 1.大黄配芒硝:既善泻下攻积,又善润软燥屎,还善清热泻火。治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坚硬难下效佳。 2.大黄配巴豆,干姜:巴豆得大黄,其泻下之力变缓而持久,大黄得巴豆,寒性可去,加之温中散寒之干姜,助散寒之力。善治寒积便秘。 第四章祛风湿药 1羌活配独活:走里达表,散风寒湿力强。治风湿痹痛无论上下皆可。 2.桑寄生配独活:既祛风寒湿,又强腰膝。治风湿痹痛,腰膝酸软者佳。 3.豨签草配臭梧桐:既祛风湿,通经络,治风湿痹痛筋脉拘麻。又降血压,治高血压。风湿痹痛肢麻又兼高血压者用之最宜。 第五章芳香化湿药 1.苍术配厚朴,陈皮:燥湿力强,且能行气。寒湿中阻,脾胃气滞者尤宜。 2.厚朴配枳实:燥湿,消积,行气之力均强。主治湿浊中阻,或食积停滞,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以及痰浊阻肺之咳喘,胸满,腹胀。 3.藿香配佩兰:善化湿和中,解暑发表,凡湿浊中阻,无论兼寒兼热,有无表证均可。 4.砂仁配木香:化湿理气,调中止痛力强,凡湿滞食积,或夹寒所致脘腹胀痛即可投用,兼脾虚者当配伍健脾之品。

解表药小结表【麻黄、桂枝】

解表药小结表 【麻黄】 药性: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辛散,辛温峻剂,发汗解表第一药,上下通达,散达肌表,开腠理,通毛窍}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1、风寒感冒---外感风寒表实证【多与桂枝相须,多用生麻黄,注:发汗力强,表虚自汗、阴虚盗汗者慎用】 :风寒外郁,邪正相争,腠理闭密无汗的表实证 2、咳嗽气喘---宣肺气, (1)风寒外束,肺气壅遏的咳喘证。【杏仁、甘草同用】 (2)风寒束表,兼有寒饮者,【每配温肺化饮的干姜、细辛。如小青龙汤】 (3)热邪壅肺的咳喘者【石膏同用,如:麻杏甘石汤】 3、风水水肿---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兼有表证者 :温散寒邪:可治风湿痹证及阻疽,痰核等证【配相应药物,如:阳和汤】 【歌诀:麻黄味辛,解表出汗,身热头痛,风寒发散】 【桂枝】 药性: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应用:1、风寒感冒---表实无汗,表虚有汗,阳虚外感风寒【开腠发汗之力比麻黄温和】★:配麻黄,开宣肺气、发散风寒【麻黄汤】治外感风寒、表实无汗 ★:配白芍,调和营卫、发汗解肌【桂枝汤】治外感风寒、表虚有汗 ★:配麻黄、附子、细辛,发散风寒、温阳助气 2、寒凝血滞诸痛证---辛散温通,温通经脉,散寒止痛 ★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枳★白实桂枝汤】 ★中焦虚寒、脘腹疼痛【小建中汤】 ★妇女寒血凝滞、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温经汤】 ★风寒痹痛、肩臂疼痛【桂枝附子汤】 3、痰饮、蓄水证:甘温,可温扶脾阳以助运水 ★:脾阳不运、水湿内停【苓桂术甘汤】 ★:膀胱气化不行【五苓散】 4、心悸:辛甘性温,能助心阳,通血脉,止悸动【炙甘草汤】 【★注意: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歌诀:桂枝小便,横行手臂,止汗舒筋,治手足痹】

研读桂枝汤心得

研读桂枝汤心得 □ 王业龙 《伤寒论》桂枝汤,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主治太阳中风证。殊不知,桂枝汤“立法,从脾胃以达营卫,周行一身。营表里,调阴阳,和气血,通经脉,非攻伐,非补助,而能使窒者通,逆者顺,格者和。是故无论内伤外感,皆可取法以治之,要在因宜制裁……由此权衡变化而推而广之,则全论诸方之法,皆可一意贯之,而治之之法,亦不外乎此矣”(《伤寒本旨》)。 方本解肌,不是发汗剂 《伤寒论》中,用桂枝汤解表的条文共21条。若仔细读之,便可省悟到,仲景用桂枝汤解表时,在服药方法上有特殊的要求:一要“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二要“温覆令一时许”(适当地加盖衣被,约2小时)。如此而达到“遍身絷絷,微似有汗”之目的。诸如《金匮要略》治柔痉的栝楼桂枝汤、治黄汗的桂枝加黄芪汤等方皆同,这是因为桂枝汤不是发汗剂而是解肌剂。解肌与发汗不同,二者不能混为一谈,这直接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桂枝汤。 桂枝汤以芍药为君,臣以苦酸微寒而具补敛之性的芍药,更佐以大枣,与麻黄汤以麻黄为君,伍杏仁之制迥然有别。麻黄汤开泻皮毛而峻汗无补,桂枝汤调和营卫而解肌。李时珍言:“麻黄通彻皮毛,故专于发汗而寒邪散,肺主皮毛,辛走肺也。桂枝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而风邪去。脾主营,肺主卫,甘走脾,辛走肺也。”李氏对麻桂之辨,亦可见麻黄汤发汗与桂枝汤解肌之一斑。仲景强调:“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服之。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解肌之剂,若用于解表就必然要借谷气与温覆“以助药力”,方可汗出病愈。这就是桂枝用于治表时,在服药方法上有其特殊要求所在。 和脾胃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脉证并治第一》:“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这是用桂枝汤原方来调和脾胃,以治妊娠恶阻的实例。仲景在文中注明“无寒热名妊娠”六字,以说明本证并没有发热恶寒等表证,而是用桂枝汤治妊娠恶阻。 滋补气血 桂枝汤中,以桂枝和芍药为主要药物。《神农本草经》言桂枝:“主咳逆上气,结气喉痹,吐利,利关节,补中益气”,谓芍药:“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由此可知,桂枝和芍药皆有益气之能,桂枝辛甘温属阳,为气分药,芍药酸苦微寒属阴,为血分药。两药等量用之,阴阳相济,气血相和,通敛相适,大可滋壮气血而补虚。《伤寒论》第62条:“发汗,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这是无表邪、表证的气血营阴不足之正虚身痛证。仲景仍取桂枝汤加以变通,可见桂枝汤本具有补益气血之能。用此方治周身疼痛,或全身关节疼痛,但无红肿,无明显寒热之象,而见舌淡,脉沉无力之人。 燮理阴阳 桂枝汤可调和营卫,而调和营卫之义,大而言之,即是调和阴阳,调和气血。《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治:“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眩发落,脉虚极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之

中药解答论述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中药简答、论述 1、简述辛味药物的作用和主治病症。 【答】辛味药物“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多用治表证及血气阻滞之证。 2、简述石膏主治病症。 【答】1)温热病气分湿热证;2)肺热喘咳证;3 )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 4)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3、举例说明何谓相恶。 【答】相恶是指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功效,如人参恶莱菔子,莱菔子能削弱人参补气作用。 4、简述浙贝母的功效、适应证。 【答】功效:清热化痰,散结消痈;应用:风热、痰热咳嗽;瘰疬、瘿瘤,乳痈疮毒,肺痈。 5、比较全蝎、蜈蚣功效异同。 【答】皆能息风镇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效;全蝎:性平,息风镇痉、攻毒散结之力不及蜈蚣;蜈蚣:力猛性 燥,善走窜通达,息风镇痉之功效较强,又攻毒疗疮,通痹止痛效佳。 6、砂仁、黄芩在安胎方面有何不同。 【答】砂仁主可理气安胎,用治气滞胎动不安;黄苓可除热安胎,用于胎中蕴热胎动不安。 7、简述硫磺的适应证。 【答】夕卜用治疥癣、湿疹、阴疽疮疡;内服用治阳痿、虚喘冷哮、虚寒便秘。 8简述黄芩的性味和功效。 【答】性味:苦寒; 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9、简述川芎的功效和适应证。 【答】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适应证:血瘀气滞痛证,头痛、风湿痹痛。 10、简述羚羊角的适应证。 【答】1)肝风内动、惊痫抽搐;2 )肝阳上亢、头晕目眩;3 )肝火上炎,目赤头痛;4)温热病壮热神昏热毒、发斑; 5)肺热咳喘。 11、简述黄芪的适应证。 【答】1)脾气虚证;2)肺气虚证;3)气虚自汗;4)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久溃不敛 12、试比较五加皮和桑寄生功效的异同。 【答】均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的功效;五加皮能利水,桑寄生能安胎。 13、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14、简述大黄的功效。 【答】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15、简述半夏的功效及使用注意。 【答】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使 用注意:反乌头。阴虚燥咳、血证、热痰、燥痰慎用。 16、简述龟甲与鳖甲的功效的异同点。 【答】相同:均能滋养肝肾之阴,平肝潜阳; 龟甲:长于滋肾,兼能健骨、补血、养心;鳖甲:长于退虚热,兼能软坚散结。 只供学习与交流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相似中药功效对比

麻黄与桂枝均具发散风寒之功,主治外感风寒表证。其中麻黄发汗力大于桂枝,故麻黄唯风寒表实无汗者适用,而桂枝不论表实表虚、无汗有汗,皆可应用。此外,麻黄味兼苦,善开宣肺郁而平喘止咳、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利水消肿,以治肺气不宣之咳喘证及风水水肿证。然桂枝又善温通经脉、助阳化气,每治寒凝血滞之风寒湿痹、脘腹冷痛、痛经经闭,以及阳气不振、气化失司之胸痹心痛、痰饮水肿或心悸、脉结代等证。 荆芥与防风功用对比: 荆芥与防风均微温不燥,药性和缓,表寒表热用之皆宜;且能消散疮疡,每相须为用,以治疮疡初起有表证者,或风疹瘙痒。但荆芥轻透力强,并能宣透疹毒,以治麻疹不透;炒炭又能止血,用治吐衄下血。而防风辛散祛风力强,善祛风而胜湿止痛、止痉,为治风通用之品,常用治外感风寒夹湿之头痛身疼,风寒湿痹痛及破伤风等证;炒用又能止泻,用治肝郁侮脾,腹痛泄泻。 桑叶与菊花功用对比: 桑叶与菊花均有疏散风热、平肝明目之功效,均可用治外感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卫分证,且常相须为用;并用治肝阳上亢之眩晕,肝经风热或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及肝阴不足之视物昏花等证。然桑叶性寒,主入肺经,善清肺热、宣肺气、润肺燥而止咳,每治肺热、肺燥咳嗽;兼能凉血止血,治血热吐衄咯血。菊花性微寒,主入肝经,平肝、清肝明目力较桑叶为胜,肝阳、肝热所致的目疾多用;又能清热解毒,用治痈肿疮毒。 柴胡、升麻、根功用对比: 柴胡、升麻、根均为发表升阳之品,均可用于风热表证、脾胃阳气下陷证。其中柴胡苦辛微寒,入肝胆,主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善疏散退热,主治少阳寒热往来及外感高热;然升麻辛甘性寒,入肺与脾胃,善清散而发表,主治风热上攻,阳明头痛;而根甘辛性凉,入脾胃而善发表解肌退热,主治外感表证项背强痛。从升阳而论,柴胡、升麻能升清阳以举陷,治气虚下陷、脏器脱垂诸证;根则鼓舞脾胃清阳上升而止泻痢,多用治湿热泻痢,脾虚泄泻。此外,升麻、根均能透疹,治麻疹不透。柴胡则善疏肝解郁,常治肝郁气滞、月经不调、胸胁疼痛;升麻还善清热解毒,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丹毒、温毒发斑及热毒疮肿;根尚可生津止渴,善治热病口渴及热消渴。 石膏与知母功用对比: 石膏与知母均入肺胃经,都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效,均适用于温热病邪在气分,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肺胃气分实热证,以及肺热咳嗽等证,两味药常相须为用。但石膏辛甘大寒,重在清解,泻火力较强,善清肺胃实热,故肺热咳喘,胃火上炎、头痛、牙龈肿痛多用;煅后清热敛疮生肌,外用于疮疡溃而不敛、湿疹浸淫、水火烫伤等证。而知母甘苦性寒质润,清中有润,既能润肺燥、滋胃阴,治肺燥咳嗽、热消渴;又能滋肾阴、降虚火,治肾阴不足之骨蒸潮热等证。

麻黄桂枝汤6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麻黄桂枝汤6方1《三因》卷九。 组成:麻黄(去节,汤浸,焙干)3分,桂心3 分,白芍药3分,细辛(去苗)3分,干姜(炮) 3分,甘草(炙)3分,半夏(汤洗7次)半两, 香附(炒去毛)半两。 炮制:上为锉散。 功能主治:外因心痛,恶寒发热,内攻五脏,拘 急不得转动。 用法:每服4大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7 分,去滓,食前服。大便秘,入大黄如博棋大2 枚,煎。 2《普济方》卷一四七引《保生回车论》。 组成:麻黄2两(去根节),桂枝1两,葛根3 两,芍药3两,甘草1两(炙紫色)。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 用法:每服4钱,以水1盏半,加生姜5片,大枣2 枚,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日3服,夜1服。 3《医方类聚》卷五十三引《神巧万全 方》。 组成:麻黄1两(去根节),桂枝1两,赤芍药1 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杏仁1两(汤浸, 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痛,8- 9日不解,表证仍在,复发汗,服汤已微除,其 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又大汗后似疟者。 用法: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 3枚,煎至5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4《保命集》卷中。 组成:麻黄1两(去节),甘草3钱(炙),桃仁 30个(去皮尖),黄芩5钱,桂枝3钱。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疟病,头痛项强,脉浮,恶风无汗, 发于夜间者。 用法:每服半两,水1盏半,煎至1盏,温服,迎 发而服。 5《痘疹仁端录》卷十三。组成:麻黄、桂枝、赤芍、杏仁、甘草、当归、 牛蒡、黄连、黄芩、川芎、蝉蜕、蚕蜕。 功能主治:痘疹,身痒咳嗽。 用法:水煎服。 6《幼幼集成》卷三。 组成:净麻黄2钱,柳枝1钱2分,桂枝1钱2分, 片黄芩1钱,光桃仁15粒,炙甘草1钱,大生地1 钱,鲜红花5分,葱白1茎。 功能主治:夜疟,血分有邪。 用法:水煎,热服。

麻黄汤与桂枝汤区别 今后可别再弄错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麻黄汤与桂枝汤区别今后可别再弄错了 导语:麻黄汤和桂枝汤都是能够治疗疾病的两种汤,这两种他有些相似,所以经常被人们搞混淆,实际上,因为两种中药材是不一样的,所以两种汤的营养 麻黄汤和桂枝汤都是能够治疗疾病的两种汤,这两种他有些相似,所以经常被人们搞混淆,实际上,因为两种中药材是不一样的,所以两种汤的营养不同,治疗疾病的功能也不一样。 一、麻黄汤和桂枝汤的比较主要体现在,病机特点、临床证候特点,功用特点、用药特点几个方面。从这个病机特点,外感风寒表虚和外感风寒表实这个不同,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汤证是外邪侵犯人体,这是这个方中的一个侧重的一个重点,桂枝汤证是一个既有考虑到邪犯体表,又有邪侵犯体表引起的体表正气的失去平衡,营卫不和,邪正两方面的反应,这两个不同。所以证候方面,一个是恶寒发热,无汗,一个是恶风发热,有汗,证候表现上区别,当然其它的还有,象脉浮紧和脉浮缓的区别。 二、在功用方面、治法方面,要体现出来的,麻黄汤证体现是祛邪,整个是祛邪为主,桂枝汤证体现祛邪调正并重,祛邪调正相结合,这是两种思路。所以用药方面来说,这个麻黄汤里面,麻桂相须,针对主证,发汗能力很强。桂枝汤中桂芍相合,桂枝芍药相配,体现出既散邪又调正,既发散风邪,又调和营卫,所以邪正兼顾,阴阳双向调节这种基本结构。两个基本结构不同,用药特点不同。同时由于阴阳兼顾,桂枝汤反映出辛甘化阳,酸甘化阴的这种基础的结构。 三、麻黄汤(《伤寒论》)和桂枝汤(《伤寒论》)都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证的方剂。但二方由于药昧不同,在具体运用时也各不相同。麻黄汤的功效是发汗散寒,宣肺平喘,适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其特点是 生活中的小知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麻黄汤

麻黄汤 麻黄汤是发烧感冒的三大处方之一,但因为这个处方中有麻黄,所以会用、敢用的医生不多,社会上的中医基本不敢用,我的病人拿着我的处方到中医院开药,结果12克的麻黄医院只给她3克 病症:无汗、发烧-多数是高烧、怕冷、身疼 第一:无汗--你必须用手去摸病人的背或手臂,摸起来很光滑就是无汗,有汗的话应该会感觉到很粘; 第二:发烧--不象桂枝汤那样是低烧,因为桂枝汤症是有汗就是说热有出路,但麻黄汤症的话是表被寒封住,毛孔不开,热被封在表皮下所以发烧和皮疼; 第三:桂枝汤是怕风因为其为被风所伤,麻黄汤则是被寒所伤,所以特别怕冷,有的病人在大夏天还要裹着厚被子,更有甚者病人的后背皮肤特别疼,那是因为汗水往外走毛孔又不开,造成堵塞的症状; 处方: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 处方讲解: 麻黄:就是宣肺,肺主皮毛,别的药都不好使,比如说病人喘的很凶,麻黄和甘草两位药,两碗水煮成一碗,喝了就停喘;麻黄的量过了就会伤心脏,人很兴奋,不睡觉,麻黄碱就是由麻黄提炼的;但是我们正宗的中医是非常讲究阴阳的,用等量的杏仁就可制衡麻黄。所以在伤寒、金匮的处方里,但凡用麻黄的大部分都和杏仁一起使用,没有杏仁的是利用麻黄其他药性。孩子的使用就是在服用的量上,用勺子喝,一摸有汗就停止服用;大人在服用时也是这么个策略,喝几口停一下,一出微汗就不喝了。 桂枝:是用来把堵塞在汗水通道里的汗水发出体外,麻黄没有发汗的功能,所以只有用桂枝。炙甘草:作用有两个,在少量使用炙甘草的经方中其实都是这两个作用,1:增强肠胃的功能2:让药性慢点发挥,不要太快。 小便多也是出汗的一个现象,除了问汗还要问小便是否多了 再次强调:感冒发烧完全好之前千万别吃肉类、寒冷食物。记住:心脏病患者不能用麻黄。只要一饿就OK了,别吃肉。小孩子就吃粥和咸菜,得了,大人吃粥咸菜和面条。 用麻黄的时候有个窍门 你如果觉得心脏不舒服就要减量了 不听的后果,你们在治疗病人之前可以自己试试。 再说高烧问题,除非你切除了扁桃腺否则不会烧出问题的,扁桃腺就好比是那个保险丝。。没听说过热极生寒吗?如果高烧用凉药退不下去就得用附子去再升温牢记人体是个环,不是直线 西江桂枝(2390487269) 13:42:41 这个是无汗发烧的方子 西江桂枝(2390487269) 13:42:54 大家问为什么我不给出具体的剂量啊? 西江桂枝(2390487269) 13:43:27 我都叫你们去买原著的《伤寒论》,原著的《金匮要略》了 西江桂枝(2390487269) 13:43:36 里面的量就是不能改的 西江桂枝(2390487269) 13:43:50

麻黄汤中用桂枝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无汗而喘服之宜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汗出恶风此方功。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风寒外束饮内停,散寒蠲饮平喘佳。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生姜薄荷煎汤服,益气解表效力宏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痞满燥实皆可消;小承气汤少芒硝,轻下热结用之效;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温脾附子与干姜,归草人参硝大黄;寒热并进补兼泻,攻下冷积振脾阳。麻子仁丸治脾约,芍药枳朴杏黄蜜;润降消导相结合,肠燥便秘最相宜。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年老肾虚便不通,寓通于补法堪宗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大柴胡汤用大黄,芩夏枳芍枣生姜;少阳阳明同合病,和解攻里效力彰。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阳郁厥逆胸胁痛,疏肝解郁厥自除。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肝郁血虚脾气弱,调和肝脾功效卓。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实脾。半夏泻心用芩连,干姜草枣人参添;寒热互结心下痞,和胃降逆病自痊。白虎汤中石膏知,甘草粳米四般施;阳明大热兼烦渴,清热生津法最宜。清营汤是鞠通方,邪热入心营血伤;犀角丹玄连地麦,银翘竹叶透热康。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再加竹叶调蜂蜜,上中郁热服之消。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味共;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渗入小便中。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左金连萸六比一,胁痛吞酸悉能医;再加芍药名戊己,专治泄痢痛在脐。芍药汤内用槟黄,芩连归桂草木香;重在调气兼行血,里急便脓自然康。青蒿鳖甲知丹地,热伏阴分脉数细;夜热早凉无汗出,养阴透热此方宜。香薷散中扁豆朴,祛暑解表化湿阻;易豆为花加银翘,新加香薷治阴暑。六一散是暑月宝,六份滑石一份草;身热烦渴溺赤涩,暑湿为病此方好;加入辰砂名益元,兼能镇心亦有效;或加青黛名碧玉,目赤咽痛俱能消。加入薄荷名鸡苏,暑湿风热并能疗。 王氏清暑益气汤,暑热气津已两伤,洋参麦斛粳米草,翠衣荷连知竹尝。理中丸主温中阳,人参白术草干姜;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更扶阳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更加饴糖补中气,虚劳腹痛服之瘥。吴茱萸汤参枣姜,肝胃虚寒此方良;中焦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亦堪 四逆汤中附草姜,阳衰寒厥急煎尝;脉微吐利阴寒盛,回阳救逆赖此方。当归四逆芍桂枝,细辛草枣通草施;血虚寒厥四末冷,温经通脉最相宜参术苓草四君汤,益气健脾功无量。增益陈夏名六君,健脾化痰又理气;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祛;保元汤方性甘温,参草桂芪四味存。参苓白术扁豆陈,莲草山药砂苡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甘温除热功独擅,益气升阳诚可珍。玉屏风散芪术防,表虚气弱汗多尝;益气固表止汗神,体虚易感可预防。生脉麦味与人参,气少汗多脉虚神。 四物当归地芍芎,营血虚滞此方宗;补血活血又调经,临证加减可变通;血热四物加芩连;血寒四物姜桂充;气虚参芪名圣愈;血瘀四物增桃红。当归补血重黄芪,芪归用量五比一;补气生血代表剂,血虚发热此方宜。归脾汤用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宜;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炙甘草汤参桂姜,麦地胶枣麻酒襄;心动悸来脉结代,虚劳肺痿服之良。十全大补减桂苓,更加续断砂糯芩;气血双补安胎好,泰山磐石效力神六味地黄泽泻丹,山萸茯苓山药丸;三阴并补重滋肾,三补三泻配伍全;滋阴降火知柏需,养肝明目加杞菊;都气五味纳肾气,滋补肺肾麦味续。左归丸内萸药地,龟鹿二胶莵牛杞;壮水之主方第一,阳中求阴特殊剂。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麦冬归杞藏;少佐川楝泄肝气,肝肾阴虚胁痛尝肾气丸主肾阳虚,干地山药及山萸;少量桂附泽苓丹,水中生火在温煦;济生加入车牛膝,温肾利水消肿需;十补丸有鹿五味,主治肾阳精血虚。二仙汤治更年良,仙茅灵脾温肾阳;巴戟当归调冲任,知柏能使虚火降。地黄饮萸麦味斛,苁戟桂附阴阳补;化痰开窍菖远茯,加薄姜枣喑痱服牡蛎散内用黄芪,麻黄根与小麦齐;益气固表又敛阴,体虚自汗盗汗宜。四神故纸与吴萸,肉蔻五味四般齐;大枣生姜同煎合,五更泄泻最相宜。

桂枝麻黄各半汤新用(1)

?12?光明中医2008年1月第23卷第l期cJGMTcMJanuaw2008.V0123.1 桂枝麻黄各半汤新用 周海虹福建厦门大学医学院(361005) 摘要:桂枝麻黄各半汤出自《伤寒论》,系桂枝汤与麻黄汤的合方。原治太阳病延日数久,正气略虚,表邪势减未解,营卫不和之证,具有调和营卫,开表发汗之功。笔者认为本方能够祛风散寒,透邪达表,调和营卫,疏通血脉,畅达阳气,临床治疗产后感冒、过敏性疾病、病窦综合征等外感及内伤杂病,获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桂枝麻黄各半汤/产后感冒;过敏性疾病;神经性皮炎;病窦综合征 桂枝麻黄各半汤出自《伤寒论》,为麻黄汤与桂枝汤的合方。原方主治太阳病延日数久,正气略虚,邪气势减未解,出现营卫不和而复为表邪闭郁,以致面有热色,身体发痒,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之症。病情介于表实与表虚之间,若仅用桂枝汤治疗,则碍于表郁无汗,仅用麻黄汤,又恐出汗过多,故仲景立桂枝麻黄各半汤,既能调和营卫,又能开表发汗,因势利导。方中麻黄、桂枝、生姜辛甘发散,配芍药、甘草、大枣酸收甘缓,刚柔相济,达到小汗邪解而又不伤正气。笔者临证谨守病机,认为本方具有祛风散寒,透邪达表,调和营卫,疏通血脉,畅达阳气等作用,以本方加减治疗外感及内伤多种病证,疗效颇佳,现择例介绍如下。 l产后感冒 王某,女,30岁,2006年3月20日诊。诉分娩后47天。10天前不慎着凉,次晨即出现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自服中西抗感冒药未愈。刻诊仍有怕风,鼻塞,发热(B7.6℃),微微汗出,精神倦怠,偶有咳嗽,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证属产后气血亏虚,腠理不固,外感风寒,营卫失调。治拟解表扶正,调和营卫。处方:桂枝、炙麻黄、防风、生姜、杏仁各99,白芍、白术各159,黄芪309,炙甘草69,大枣4枚。服3剂而愈。 按:产妇分娩时因产伤和出血,以致元气受损,血虚营亏,腠理空疏,风寒邪气易于乘虚而入。本例虽邪势不盛,然正气无力驱邪外出,使得表邪留恋不解。故选用发表之轻剂桂枝麻黄各半汤配合玉屏风散。取方中桂枝汤调和营卫,以益汗液之源;麻黄汤疏达表邪,以作发汗之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以增抗邪之力。三者相互为用,刚柔并济,标本兼顾,而获邪去正复之效。2过敏性鼻炎 卓某,男,22岁,2005年10月22日诊。鼻痒、鼻塞、打喷嚏、流清涕反复发作5年余。每当在空调环境中,或接触异味、粉尘及受凉后上述症状即发作。西医诊断为过敏性鼻炎,迭经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伴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形寒畏冷,舌淡,苔薄白,脉浮而虚。检查:鼻黏膜苍白水肿,鼻腔见水样分泌物。证属肺脾虚寒,清阳下陷,卫外不固,风寒客肺,肺窍失利。治拟温肺散寒,补气升阳,通利鼻窍。.处方:桂枝、白芍、麻黄、防风、苍耳子、辛夷、干姜、杏仁、蝉蜕各99,黄芪309,升麻、柴胡、炙甘草各69,大枣4枚。上方服5剂后,鼻痒、鼻塞、流涕、喷嚏均明显好转。上方加减续服2周,诸症消失。嘱服补中益气丸1个月以善后巩固。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过敏性鼻炎属中医“鼻鼽”范畴。临证表现多为虚证、寒证,病位主要在肺脾。肺脾虚寒,清阳无以出上窍为病之本,风寒壅塞,肺窍不利为病之标。故以桂枝麻黄各半汤合补中益气汤化裁,并以生姜易干姜,取温经散寒,通利肺窍,益气升阳,扶正祛邪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桂枝、麻黄、蝉蜕、防风等能够阻止过敏介质的释放,并可拮抗组胺而发挥抗过敏效应;甘草具有皮质激素样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黄芪、党参、白术、大枣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提高抗病力,减少复发率。 3慢性荨麻疹 李某,女,25岁,2006年1月5日诊。近1年来,反复发作荨麻疹,尤以上肢、颈部及躯干为甚,先为散在粟栗状丘疹,抓后迅速融合成淡红色片状之扁平隆起,此起彼伏,夜重昼轻。用多种中西药物治疗均不能控制发作。舌淡黯红,苔薄白,脉滑细。证属风寒袭表,久稽不解,内舍于络,营卫不和,邪气与气血搏结而形疹于外。治拟祛风散寒,和营透表,活血通络。处方:桂枝、麻黄、防风、蝉蜕、生姜、桃仁、红花、川芎、紫草、甘草、大枣各99,白芍、生地、当归各159。服6剂后,皮疹基本消退,仅在夜晚感觉局部皮肤瘙痒。风邪已有外透之势,然病久气血亏虚,正不御邪,仍有复感再发之虑。遂于上方去麻黄,加黄芪209,夜交藤309,连续服药1个月,随访半年未再发作。 按:荨麻疹为皮肤黏膜毛细血管及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所致的局限性真皮水肿,属过敏性疾病。中医称之为“瘾疹”。本病的发生多因禀赋不耐,腠理失固,风寒侵袭,拂郁肌肤而成。若风邪久稽不去.内舍

张仲景用方解析:桂枝汤类方

张仲景用方解析:桂枝汤类方 一、桂枝汤方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 【用法】水煎温服,服药少后,进食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盖棉被床上而卧,使身体微似有汗出,不要让出大汗。服一剂汗出病解,则不再服药。若不见汗出,可依照前法再服,如不见汗,可照服三四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歌诀:桂枝汤方治中风,发热汗出又恶风, 桂芍姜草枣饮粥,调和营卫建奇功。 【方解】桂枝、生姜均属辛温发汗药,但桂枝有降冲逆作用,生姜治呕逆,可见二药都有下达性能,而升发之力不强,虽合用之,不至大汗,并且二者均有健胃作用,更伍以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而滋津液。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姜的辛散,又用以助枣、草的滋津。尤其药后

少进食稀粥,更有益精祛邪之妙。所以本方既是发汗解热剂,又是安中养液方药,也就是后世医家所谓的“甘温除热”。 甘温除热之热不是一般的热,而是胃气不振,津血有所伤所致之热。有关汗出身热的机理,在《内经》有类似的论述,如《素问·评热病论》说:“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燥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这里主要是说:汗出身热是邪气盛,精气虚,汗出为精液外溢,此时邪乘虚入于肌表。正气为阳,邪气为阴,正气与邪气交争于肌表故称阴阳交。此时精气流于外,邪气入于里,故病死。桂枝汤证虽不完全同于《内经》所说的阴阳交之证,但常用于“天行病发热(传染病、瘟疫)”,其证正邪交争于肌表、汗出身热的病机是相同的。桂枝汤的主要性能是甘温健胃,通过调和营卫使精气胜而表固,邪气不再入侵,故使汗止而热除,也即甘温除热的道理。 【仲景论述解析】

中药解答论述

中药简答、论述 1、简述辛味药物的作用和主治病症。 【答】辛味药物“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多用治表证及血气阻滞之证。 2、简述石膏主治病症。 【答】1)温热病气分湿热证;2)肺热喘咳证;3)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 4)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3、举例说明何谓相恶。 【答】相恶是指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功效,如人参恶莱菔子,莱菔子能削弱人参补气作用。4、简述浙贝母的功效、适应证。 【答】功效:清热化痰,散结消痈; 应用:风热、痰热咳嗽;瘰疬、瘿瘤,乳痈疮毒,肺痈。 5、比较全蝎、蜈蚣功效异同。 【答】皆能息风镇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效; 全蝎:性平,息风镇痉、攻毒散结之力不及蜈蚣; 蜈蚣:力猛性燥,善走窜通达,息风镇痉之功效较强,又攻毒疗疮,通痹止痛效佳。 6、砂仁、黄芩在安胎方面有何不同。 【答】砂仁主可理气安胎,用治气滞胎动不安;黄芩可除热安胎,用于胎中蕴热胎动不安。 7、简述硫磺的适应证。 【答】外用治疥癣、湿疹、阴疽疮疡;内服用治阳痿、虚喘冷哮、虚寒便秘。 8、简述黄芩的性味和功效。 【答】性味:苦寒; 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9、简述川芎的功效和适应证。 【答】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适应证:血瘀气滞痛证,头痛、风湿痹痛。 10、简述羚羊角的适应证。 【答】1)肝风内动、惊痫抽搐;2)肝阳上亢、头晕目眩;3)肝火上炎,目赤头痛; 4)温热病壮热神昏热毒、发斑;5)肺热咳喘。 11、简述黄芪的适应证。 【答】1)脾气虚证;2)肺气虚证;3)气虚自汗;4)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久溃不敛。12、试比较五加皮和桑寄生功效的异同。 【答】均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的功效;五加皮能利水,桑寄生能安胎。 13、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14、简述大黄的功效。 【答】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15、简述半夏的功效及使用注意。 【答】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使用注意:反乌头。阴虚燥咳、血证、热痰、燥痰慎用。 16、简述龟甲与鳖甲的功效的异同点。 【答】相同:均能滋养肝肾之阴,平肝潜阳; 龟甲:长于滋肾,兼能健骨、补血、养心; 鳖甲:长于退虚热,兼能软坚散结。 17、比较半夏与天南星功效的异同点。 【答】半夏,天南星药性辛温有毒,均为燥湿化痰要药,善治湿痰、寒痰,炮制后又能治热痰、风痰。 然半夏主入脾、肺,重在之脏腑湿痰,且能止呕。

桂枝汤与麻黄汤的比较

桂枝汤与麻黄汤的比较 同:麻黄汤与桂枝汤同属辛温解表方剂,都可用治外感风寒表证。 异:麻黄汤中麻、桂并用,佐以杏仁,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而喘之表实证。 桂枝汤中桂、芍并用,佐以枣,发汗解表之力逊于麻黄汤,但有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适用于外感风寒,发热有汗而恶风之表虚证。 桑菊饮与银翘散的比较 同:均有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均能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宣肺止咳;均可治外感风热表证 异:辛凉轻剂,清热解毒之力,较弱,但长于宣肺止咳,宜用于感受温热病邪较轻,邪偏重在肺络,以咳为主。辛凉平剂,清热解毒力强,但宣肺止咳力较弱,宜用于外感风热重证,邪偏于卫表。 人参败毒散与参饮的比较 同:人参、桔梗、前胡、枳壳、茯苓配伍解表散寒组方,均有益气解表,宣肺化痰之功。主治气虚外感之证。 异:败毒散配伍羌活、独活、柴胡、川芎等,偏重于解表散寒,除湿止痛。主治气虚感冒风寒湿邪,表证较重者。 参饮配叶、根解表散寒,兼理气宽;半夏燥湿化痰。发汗解表力较弱,侧重于理肺化痰。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有痰饮阻肺而表证较轻者。 《伤寒论》三承气汤的鉴别 同:均用大黄邪泻热通便 异:大承气汤:硝黄并用,并加枳、朴,且大黄后下,泻下与行气并重,为峻下之剂,主治痞、满、燥、实俱备之阳明腑实重证。 小承气汤:不用芒硝,枳、朴用量轻,且大黄与二药同煎,为轻下之剂,主治痞、满、实而燥不明显之阳明腑实轻证。 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硝、黄并用,且大黄与甘草同煎,为缓下之剂,主治燥、实同见,而无痞、满之阳明腑实轻证。 大黄附子汤与温脾汤的比较 同:均用大黄、附子温阳祛寒,泻下攻积主治寒积便秘腹痛 异:大黄附子汤:配细辛散寒止痛,纯属温下。主治寒积里实,证实无虚,或阳虚较轻者。温脾汤:配干、人参、甘草温补脾阳,攻中有补。主治脾阳不足,中焦虚寒,以致冷积停,证属虚中兼实。 清营汤与犀角地黄汤的比较 同:犀牛角、生地为主组成,主治热入营血证 异:清营汤配以清气透热之品,使入营之热从气分而解,主治邪热初入营分尚未动血之证犀角地黄汤配活血散血主治热毒深陷血分,耗血动血证 麻杏石甘汤与泻白散的比较 同:均治肺热咳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