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宋八大家与宋学的关系

浅谈唐宋八大家与宋学的关系
浅谈唐宋八大家与宋学的关系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2)

一、一个时代的理论体系——宋学 (3)

二、韩柳的儒学复兴是宋学形成的重要推动力量 (4)

(一)佛道思想冲击儒学的主导地位 (4)

(二)韩愈、柳宗元的儒学复兴 (4)

三、欧曾在宋学形成阶段的先锋作用 (6)

四、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荆公学派、苏氏蜀学派 (7)

五、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浅谈唐宋八大家与宋学的关系

学生姓名:郑涛学号:20105021310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指导教师:朱国伟职称:讲师

摘要:两宋统治期间,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且产生了一个重要的变化。这个高峰和变化就是,宋代的义理之学取代了汉代的章句之学。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研究表明,宋学是在儒家思想同佛道两家思想既相互排斥、冲突和斗争,又相互作用、影响和渗透之下的一个产物。可以说在此期间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都无法避开与宋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唐宋八大散文家中,韩柳的儒学复兴推动宋学的形成,欧曾的学术思想在宋学形成时期起到关键作用,王安石和苏氏父子为代表的学术流派繁荣了宋学,因此探讨生活于这个时代的唐宋八大家在古文创作和学术思想上与宋学的关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宋学; 唐宋八大家; 儒学思想; 古文运动;

Abstract: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ruled ancient Chinese academic thinking to a new peak, and 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 change. The peaks and change is that the moral principles of the school replaced the Song Chapters in the Han Dynasty. Studies show that over half a century, Song Learning Confucianism with two Buddhist thought both mutual exclusion, conflict and struggle, but als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 product under the influence and penetration. You can say that during this period of writers and thinkers are unable to avoid interaction between science and Song. In the Tang and Song eight essayist, the revival of Confucianism in promoting the formation of Han Yu Song learning, academic thinking in Europe has played a key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Song school period, Wang and Su's father and prosperity for the academic schools on behalf of the school song, so explore life in this era of the Tang and Song in classical creative thinking and academic relations and Song is very necessary.

Key words: Song learning; Eight essayist of Tang and song; Confucianism Classics; Literary movement;

唐宋八大家是我国唐宋时期八大散文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唐宋文坛以他们的文学成就最高,流传最广,故称唐宋八大家。他们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流光溢彩,而且在学术思想上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这些学术思想,有的成为宋学形成的推动力量,有的成为宋学的重要部分,因此有必要对唐宋八大家的文学创作和学术思想与宋学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一个时代的理论体系——宋学

在我过古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宋代不仅社会经济发展到了最高峰,它的文化业同样发展到了很高的地步,并且出现了中国第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宋学。所谓宋学,又称理学、道学、新儒学。是以中晚唐的儒学复兴为前导,由韩愈、李翱开启的将儒学思想重新推上主导思想的位置,援佛道以证儒理,通过两宋理学家多方共同努力而创建的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由于这个思想体系以“理”作为宇宙最高本体,以“理”为哲学思辨结构的最高范畴,所以被称为理学。这个思想体系在以儒家礼法、伦理为核心的同时,又融合佛道思想的精华而区别于原始的儒学,所以被称为新儒学。到清代时,考据学大兴,儒生推尊汉儒,对宋代理学家空疏解经的弊病肆意攻击,遂呼之为“宋学”以示与“汉学”相区别,是与汉学迥然不同的一种新思路、新方法和新学风。

宋学不仅为学术的探索开创了新局面,还将学术探索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宋学从创始阶段到发展阶段,从范仲淹到王安石,一再强调把经世致用的文学和经学发挥到社会实践中,不是把理想托诸空言上,而是通过实践来实现。

在宋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有突出贡献的人物以及代表性的思想有很多,如司马光哲学、张载的哲学比较研究、程颐程颢所创建的洛学等等。本文主要研究唐宋八大散文家的学术思想与宋学之间的相互关系,把宋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探讨唐宋八大家在宋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在宋学中的地位。大体上从三个阶段来进行阐述,即:产生前的阶段,其代表人物为晚唐时期的韩愈、柳宗元,他们的尊儒思想推动着宋学的产生。宋仁宗统治期间为宋学的形成阶段,其代表人物为欧阳修、曾巩,他们在宋学的形成中起到先锋作用。宋仁宗晚年到宋神宗初是宋学的大发展阶段,以王安石、三苏为代表的王学,蜀学成为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实了宋学。虽然这八位大家并不全都是宋学的核心人物,或者说是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但是作为后人推崇的散文作家群体,同时他们的生活贯穿在宋学流行的时代,必然会与宋学有所联系。

二、韩柳的儒学复兴是宋学形成的重要推动力量

(一)佛道思想冲击儒学的主导地位

自封建社会建立以来,两汉的儒学在学术思想上处于主导地位长达三百年之久,但是魏晋之后佛道思想的崛起,让儒学面临着严峻的局势。《新唐书·韩愈传》上提到:“自晋讫隋,老佛显行,圣道不断如带。”[1]第110卷,2065从这简单的三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汉末以来佛道的发展形势,以及从此前学者对汉代经学的论述来看,儒学确实从主导地位滑落下来。唐朝以前的统治者十分推崇佛教,杜牧的那首“南朝四百八十寺”就表现出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对佛教思想的宣扬。作为统治阶级的唐王朝也找到李耳作为他们的祖先,这样一来,道教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得道教在当时与佛教儒教并为三大教派。佛道的兴起,动摇了儒教的主导地位,致使儒学衰落,由此在中晚唐时期,一批有学之士开始捍卫复兴儒学。

(二)韩愈、柳宗元的儒学复兴

在中晚唐,儒生士大夫对复兴儒学而做努力代表人物有韩愈、柳宗元、李翱和刘禹锡等人。他们为了恢复和重振儒学,对数百年来人们认可的孔夫子之道重新加以阐释,我们称之为新儒学。例如在《送浮屠文畅师序》一文中说到:“道莫大乎仁义,教莫正乎礼乐刑政。施之于天下万物得其宜,措之于其躬休安而气平。”韩愈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儒学的仁义道德之论。针对孔夫子之道,柳宗元提出的则是中庸之道,在《祭吕衡州温文》中说到:“泊乎获有君子,乃之适于《中庸》,削去邪杂,显陈直正,而为道不谬。”韩愈柳宗元以复兴儒学为己任,把古文改革运动同复兴儒学结合在一起。

同时韩愈对经学的理论架构和价值取向也作了阐发,认定正心诚意应是圣人之道的基础,并力主把个人的心性修养跟治理国家的实践结合起来。他认为,芸芸众生,性有上中下三品之别,情也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表现,这就需要修身,不修身,也就谈不上齐家治国平天下。韩愈强调,正心诚意是“有为”之道。所谓“有为”,就是有进取之心,就是修身以后要对社会有所作为。韩愈指出,正心诚意之道是与佛老之道相对立的。正心诚意之道,是针砭时弊的。所谓“时弊”,就是“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总的来说时弊就是道德在社会上的沦丧。考据历史,中唐以后,社会上确实存在道德沦丧的问题。韩愈提出明道,强调要明正心诚意之道,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不言而喻的。

柳宗元是中唐古文运动中仅次于韩愈的另一重要人物。他比韩愈更具思想家的素质,但古今论者对他的思想却评价不一。

欧阳修将韩愈与柳宗元对立起来,说:“子厚与退之,皆以文章知名一时,而后世称为韩、柳者,尽流俗之相传也,其为道不同,犹夷夏也。”前些年,人们又往往从另一角度,即哲学的角度将柳宗元与韩愈的思想做出区别。其实,柳宗元之“道”与韩愈之道大同而小异,在一些最重要的,最主要的方面,两人的看法一般是相同或相近的。

柳宗元和韩愈一样,所信奉的都是先秦的儒家思想。而且在这方面,同代人中只有柳宗元的思想与韩愈最为一致。韩愈称自己所继承的是孔孟思想,柳宗元也明确讲过:“吾之所云其道自尧、舜禹、汤、高宗、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皆由之”。韩愈对汉代儒学加以批评,认为汉代儒生的无作为,致使儒道“千疮百孔”,“其危如一发引千钧”。柳宗元同样如此看待。柳宗元对汉代的大儒不仅是完全否定,而且持激烈的批判态度,认为董仲舒以来的汉代儒生“其言类淫巫瞽史,诳乱后代”。柳宗元与韩愈一样,特别推重孟子的“仁政”的社会理想。韩愈在京师任监察御史时,耳闻目赌京畿百姓饿死路旁,“归舍不能食,有如鱼中钩”觉得官府搜括太重而作《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要求停止征收当年的租税,柳宗元在永州在则目睹“苛政猛于虎的现实而作《捕蛇者说》。所以说柳宗元在对待汉代儒学思想的原则,就主要方面来说,与韩愈是一致的。

然而二者又有不统一之处,比如在对外来的佛教问题上,又比如说在古文创作方面。中唐以后,论及古文创作时世称韩、柳。柳宗元确为韩愈的敌手,他的古文与韩愈各有特色。大致说来,柳宗元古文中的议论文与韩愈各擅胜场,送序稍逊于韩愈,而游记则为绝作。柳宗元之诗比韩愈更为精工,但在创造力上不如韩愈。就思想言,柳宗元的政治思想比韩愈更激进,超越了他的时代,而文学改革思想却比韩愈温和。柳宗元少年时受过骈文训练,对六朝文学相当熟悉,六朝文学对他的影响比对韩愈的影响大一些。林纾曾说:“子厚之文,古丽奇峭,似六朝而实非六朝。由精工小学,每下一字,必有根据。体物既工,选语尤古。”虽说“实非六朝”,却也有“似六朝”处。这也影响到了柳宗元的文学思想,比起韩愈,柳宗元的文学革新思想不那么偏激。今天看来,他对历史上的文学现象持论比韩愈、白居易客观,论道论文比较辩证。一般说来,这种态度自然是更为可取的,不过在当时,这种相对全面些的看法却又显得缺少冲击力和穿透力。总之,柳宗元的政治思想相当激进,其文学革新思想却相对温和,他的政治思想超越了时代,而其文学思想却又不足以代表他的时代。

从韩愈柳宗元的文理主张上我们可以看到,自唐代开始,学者的思想都有所变化,他们以自己的认识来解释新旧的理论,探索儒学的新局面。这为后来的宋学的产生提供了学术上的基础,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三、欧曾在宋学形成阶段的先锋作用

到了两宋期间,自宋仁宗讫,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产生了新的变化。这个高度和变化就是,宋学即宋代的义理之学取带了两汉的章句之学,同时打破各种思想纷呈的局面,成为宋代思想的主流。

此时我们的大文学家大思想家在北宋初年倡导文学学风的改革,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欧阳修,他在宋学的形成阶段中起着先锋作用。还有同时代师承欧阳修的曾巩,提出“文以明道”的理论,推崇复兴儒学,使得他成为新古文运动的中坚力量。

欧阳修的思想理论主要表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上,欧阳修学习作古文晚于当时出名的苏舜钦和尹洙,但是却后来居上,一度成为北宋首屈一指的散文大家,在古文运动中做出了不可取代贡献。在文道关系上,强调“文以明道”、“文道并重”,《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中说:“故其言之所载者大且文,则其传也章;言之所载者不文而又小,则其传也不章。”他还认识到文相对于道,具有自身的独立性,《与乐秀才第一书》中有:“古人之学者非一家,其为道虽同,言语文章未尝相似。”在古文明道上认为文章虽重要,但文章体现的价值更为重要,即“文以明道”才为文。《与张秀才第二书》中说到:“君子之于学也,务为道,为道必求知古。知古明道,而后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又见于文章而发之,以信后世。其道,周公、孔子、孟轲之徒常履而行之者是也,其文章,则六经所载至今而取信者是也。其道易知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又如在《答祖择之书》中提到:“夫世无师矣,学者当师经,师经必先求其意。意得则心定,心定则道纯,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施于世者果致,三代两汉之学不过此也。”[2]275这两篇文章主旨归根结底就是实践,就是“道”与“文”的并重。

后来的王安石、苏轼、苏辙、苏洵、曾巩都受过他的勉励和指导,苏轼苏辙兄弟中举时的主考官也是欧阳修,得到他的首肯。在欧阳修知贡举时,利用自身有利的机会,大力宣扬自己的文论思想,也有点强制考生遵循他的思想进行创作,由此而掀起政治性的文风改革。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得到显著效果,成为两宋的主导思想。

曾巩虽然师从欧阳修,但是在义理之学上并没有提出专门的思想理论,他的古文理论以及学术认识都分散于他的散文作品中,与宋代的古文运动所倡导的文以明道理论相一致。他对“文”“道”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这方面的创作也与同时期其他的作家有所差异。

他的文道观不同与别人之处在于,其他文学家主张先文后道,或者文道并重,而曾巩则提倡先道而后文,即文章的意义、思想应在第一位。在《答李沿书》中有:“夫足下之书,始所云者,欲至乎道也;而所质者,则辞也。无乃务其浅,忘其深,当急者反徐之与?夫道之大归非他,欲其得诸心,充诸身,扩而被之国家天下而已,非汲汲乎辞也。其所以不已乎辞者,非得已也。何遽急于辞也!”此文中可以看出曾巩注重“道”的第一性,不要舍本逐末,“汲汲乎辞”无用与国家天下。他的思想虽然并没有被注重,但是却体现出宋朝这个时代的文学思想开始注重文学的经世致用,符合宋学义理的哲学范畴,成为新古文运动的骨干。他的思想也被后世所极力推崇,例如明代的唐宋派,以及宋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朱熹在北宋各古文家中独服膺曾巩。又如吕祖谦在编选《古文关键》时,只取曾巩,不取王安石,可见当时推崇曾巩的风尚。

上述所说为宋学形成阶段不能不受某些代表人物的深刻影响。他同时也受到政治经济和其他文化因素的影响,比较复杂。这里只分析欧阳修、曾巩在宋学形成阶段的推动作用。

四、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荆公学派、苏氏蜀学派

于嘉祐治平年间,即宋仁宗、宋英宗之际,宋学不论在朝野都得到了迅猛发展,也出现众多分支,比如此时的司马光学派、二程理学派,而唐宋八大家中的另外四位散文大家在宋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即王荆公学派、苏氏蜀学派。他们各自的学派思想相互冲击,相互吸引,相互融合,使得宋学成为一个容纳百家的思想体系。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人的参与,宋学就是一个不发光的萤火虫。

作为学者和政治领袖的王安石,在古文观点上认为道是自生的,而儒家的圣贤是完全依照道而行事,后世的创作应建立在对圣贤们的一致性、整体性和连贯性的正确理解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以从下面这封信中找到其观点:“故书之策而善,引而被天下之民反不善焉,无矣。二帝、三王引而被天下之民而善者也。孔子、孟子书之策而善者也,皆圣人也,离地则皆然。”[3]812王安石在自己政坛活跃年间利用学术活动来支撑他们的政治观点,同时也极力规劝文人学士接受赞同他的观点。为此他努力宣扬自己所认可的文学学术思想。例如北宋的道德性命之理就是由王安石所创,正如婿蔡卞在《王安石传》中说到:“自先王泽竭,国异家殊,由汉迄唐,源流浸深。宋兴,文物盛矣,然不知道德性命之理。安石奋乎百世之下,追尧舜三代,通乎昼夜阴阳不能测而入于神。初著《杂说》数万言,

世谓其言与孟轲相上下。于是天下之士,始原道德之意,规性命之端云。”(《郡斋读书志》后志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但学者一般认为王安石的道德性命学论,抓住“一道德”和“圣人之道”作为理解其天道观、心性善恶以及内圣修养方法为主线,在《虔州学记》上论述道德性命论时说:“余闻之也,先王所谓道德者,性命之理而已。其度数在乎俎豆、钟鼓、管弦之间,而常患乎难知,故为之官师,为之学,以聚天下之士,期命辩说,诵歌弦舞,使之深知意。”[4]327在王安石看来道德就是性命之理,性命之理存乎客观事物的变化发展中,所以我们要寻求性命之理,就必须从客观事物的变化发展中去探索,这就有点类似现代的唯物主义认识论。他曾经批判过荀子的“天”是说到:“天之为物业,可谓无作好,无作恶,无偏无党,无反无侧,会其有极,归其有极矣。”这就是说到“天”的运作是以它自己的方式来运行,并不考虑到对人的影响,也就谈不上对人进行惩罚或者保佑。这在当时是属于先进的文化思想,在同宋神宗的一次谈话中提到:“所谓天之所为者,如河决是也。天地之大德曰生,然河决以坏民产而天下不恤者,任理而无情故也。故祁寒暑雨,人以为怨,而天下不为之变,以为非祁寒暑雨不能成岁功故也。”由此可以看出,王安石对“天”的“任理而无情”的自行运作。

王安石在同时代中先进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学术理论思想上有很大的推进作用。同时他还以自己的哲学思想来规范统一文人学士,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宋学的发展。

在宋学发展的总过程来看,具有独自特色的苏氏蜀学派在宋学的发展中也有一席之地。其创始人苏洵治学较晚,二十七岁之前一直游手好闲,后来才发奋治学,因此在学术上的贡献也就稍逊于其他几个大家。但是他被评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自有自己的长处,而他的优势之处就在于善于寻找单一事物的独特之处进行论述。朱熹就如此评价道:“老苏父子自史中《战国策》得之,故皆自小处起议论。欧公喜之。”[5]第139卷,3307

苏轼、苏辙作为苏洵之子在文坛上继续推动了蜀学的发展,以完成其父未竟之志。两兄弟年轻时便考中进士,受到欧阳修的赏识,在欧阳修的称赞下,苏氏父子一时名声大噪,每有新作便立刻传遍京师。

由三苏父子创立的儒学派别的苏氏蜀学,与王安石为代表的荆公学说、二程洛学相对立,是北宋中期儒、佛、道三教融合的时代潮流的产物,是当时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派别。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三苏在文学领域里的巨大成就掩盖了其

在经学领域里的贡献,加之传统学界的学术偏见,致使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未给三苏以应有的地位。直至近年,此种情况才有所改善。实际上,三苏作为经学家也毫不逊色,其经学著述亦颇夥。

苏洵在六经与圣人之道的关系上认为:“圣人之道,得《礼》而信,得《易》而尊。信之而不可废,尊之而不敢废。故圣人之道所以不废者,《礼》为之明,而《易》为之幽也。”[6]769他所表达的意思就是说圣人之道之所以能够长期流行而不被抛弃,是因为有《礼》、《易》的支撑。以《礼》、《易》为支柱的圣人之道是建立在封建等级制度之上的,而这圣人之道很难被小势力所打破,同时它也维护了社会的秩序。

苏轼在被贬黄州之后开始研究经学,而他的哲学思想集中表现在《东坡易传》中。他沿着宋学形成阶段义理与章句之间的关系上进行,沿着宋学创建者的道路继续前进。他认为:“夫论经者,当以意得之,非于句义之间也。于句义之间,则破碎牵蔓之说,反能害经之意。孔子之言《易》如此,学者可以求其端。”这是他对两汉章句之学做出的中肯的评论。

苏辙在政治上失意之后,同其兄苏轼一样,也沿着宋初三先生、欧阳修研究经学的道路上投入到对经学的探索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苏辙的《老子解》,《老子解》渗透了儒、道、佛三家思想,并不是一味的推崇儒学,而是将三者结合,而提出新解。全书注解新颖、不同与以往思想家的评注,思想更为鲜明,最重要的地方就是在解释老子哲学时提出了自己的核心概念——“性”,并围绕着这个概念组织了全书,取得了独特的思想价值。我们知道“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概念,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领设的“道”展开的,这也是理解老子思想的关键。历代学者对“道”各有参悟,且说法不一,争论不休。《老子解》中,苏辙意图用“性”这一理念来阐清这个形而上者,后人也曾将他与李贽的《老子解》做对比。

从这些成果中可以看出,三苏父子共同为蜀学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果说苏洵是苏氏蜀学的开山祖师,那么苏轼、苏辙则是苏氏蜀学的集大成者。三苏父子是以儒为宗,通过融通三教、兼采诸子来创立蜀学体系的。苏轼在对苏辙的祝寿诗中写道;“君少与我师皇坟,旁资老聃释迦文。”一语道破苏氏蜀学的学术渊源是以儒为宗、兼融释道。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从宋学的形成发展进程中找到唐宋八大家在学术思想上的身影,有的成为宋学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的成为宋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各自的学说有相似和不同之处,正是因为这些异同才使得宋学成为一门值得研究的理论体系,也是通过唐宋八大家以及两宋的理学家多方共同努力而创建和完善的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2]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3]王安石.王文公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4]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M].上海:中华书局,1959年.

[5]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6]苏洵. 嘉祐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唐宋八大家简介--王安石(历史评价)

北宋 元佑元年(1086年),王安石去世,司马光曾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方今&&不幸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朝廷宜加厚礼,以振浮薄之风。。司马光对王安石的道德文章进行了肯定,而对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进行了全盘否定。北宋时期,其反对派就以修史的方法进行批评,朱熹多次批评王安石及其后学:学术不正,坏了读书人,但是朱熹对王安石个人是给予了相当肯定的 南宋至晚清 王安石本以「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锐行变法,但因性格、运气、旧党及富豪反对和用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其人亦被旧党标上「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所促成的党争更加速了北宋亡国。宋高宗为开脱父兄的历史罪责,以靖康元年以来士大夫们的议论,把国事失图由蔡京上溯至王安石。绍兴四年五月宋高宗诏命重修《神宗实录》以否定王安石变法为基调,这一定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王安石作为北宋亡国元凶的论调,经宋国史至元人修《宋史》所承袭,成为封建时代官方定论。 南宋以后,王安石变法总体上是被否定的,但对王安石的部分新法措施则有不同程度的肯定看法。在诸新法措施中,尤以科举改革、免役法、保甲法、保马法得到较多的肯定。 持肯定者在南宋有陆九渊,元朝有吴澄、虞集,明朝有陈汝錡、章衮,入清后有颜元、李绂、蔡上翔、杨希闵、龚自珍、陆心源等。王夫之认为王安石的三不足之说是祸天下而得罪于名教。如蔡上翔以为荆公之时,国家全盛,熙河之捷,扩地数千里,开国百年以来所未有者。南渡以后,元佑诸贤之子孙,及苏程之门人故吏,发愤于党禁之祸,以攻蔡京为未足,乃以败乱之由,推原于荆公,皆妄说也。其实徽钦之祸,由于蔡京。蔡京之用,由于温公。而龟山之用,又由于蔡京,波澜相推,全与荆公无涉。 他们给王安石以高度评价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他们大都是江西临川人,对王安石的褒扬,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尊重和敬仰乡贤优良传统的一种表现;其二,颜元、龚自珍肯定王安石及其变法,与他们和王安石有着相近的思想理路分不开。 南宋至晚清最具代表性的批判意见有三点:一是认为王安石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亡国。这个观点定于南宋初期的《神宗实录》,后经宋国史至元朝人修《宋史》所承袭,成为元明清时期的官方定论,不仅为史家所认同,而且被社会普遍接受。二是对荆公新学进行了严厉抨击。荆公新学是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自宋理宗取缔王安石配享孔庙后,荆公新学所遭受的抨击之严厉,要远甚于对新法措施的否定。南宋理学家对荆公新学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斥荆公新学为异端邪说于学不正、杂糅佛道或学本出于形名度数,二是把新学作为变乱祖宗法度而致北宋亡国的理论依据,予以无情打击。由于理学在元明清被定为一尊的统治思想,是当时思想的主流,荆公新学作为异端邪说遂成不易之论。三是把王安石的诸项新法称为聚敛之术聚敛害民。把王安石的理财思想视作兴利之道剥民兴利,是北宋熙宁、元佑时反变法派批评新法的主要观点,自南宋至晚清仍是绝大多数史家和思想家评议王安石新法的基本观点之一。

唐宋八大家都有谁,唐朝有几个,宋朝有几个

唐宋八大家都有谁,唐朝有几个,宋朝有几个 本文是关于唐宋八大家都有谁,唐朝有几个,宋朝有几个,感谢您的阅读! 唐宋八大家都有谁,唐朝有几个,宋朝有几个 一、唐宋八大家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 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嘉佑二年(1057)进士。历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实录检讨官,官至中书舍人。曾巩出自欧阳修门下,完全接受了欧阳修先道而后文的古文创作主张,而且比欧阳修更着重于道。 王安石(1021~1086)宋代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庆历二年(1042)

进士第四名及第。任地方官多年。王安石认为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 苏辙(1039-1112)北宋时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位成都市西南)人。字子由,号颖滨遗老。为北宋著名文学家,又有“小苏”之称。仁宗(赵祯)嘉佑年间进士。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 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嘉□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五年,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二、唐宋八大家唐朝有两位,宋朝有六位,当然是宋朝的人多了 三、唐宋八大家中有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辙、苏轼、苏洵

2018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翻硕考研权威分析

2018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翻硕考研权威分 析 2018年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翻硕考研的同学们估计要开始备考了,本文系统介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翻译硕士考研难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翻译硕士就业,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翻译硕士考研辅导,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翻译硕士考研参考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翻译硕士专业课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翻译硕士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翻译硕士考研机构!凯程考研咨询电话400-050-3680. 一、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翻译硕士考研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人考上的多不多? 总体来说,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翻译硕士招生量较大,考研难度不大,2015年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翻译硕士的招生人数为50人,包括英语笔译40人、英语口译10人。复试比较简单,每年都有大量二本三本学生考取的。 根据凯程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研究生院内部的统计数据得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翻译硕士的考生中90%是跨专业考生,在录取的学生中,基本都是跨专业考的。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翻译硕士考试科目里,百科,翻译及基础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学翻译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 二、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翻译硕士就业怎么样?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人文学院师资力量强大,人脉资源广,学术氛围非常好,社会认可度很高,翻译硕士毕业的学生就业率高达90%以上,很值得考生们报考。 翻译硕士毕业生就业面非常宽广,可选择的余地很多。有些考生朋友会关心,翻译硕士的就业范围既然这么广阔,那么毕业后的收入又会如何呢?据统计,如果是笔译项目,就英语语种来讲,目前市场给出的平均报酬大约为80~150元/千字,如果做的是合同翻译或者是法律翻译等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翻译,报酬甚至可以达到500元/千字以上。口译译员的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句子翻译答案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句子翻译 《原毁》 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翻译:古时候的贵族士大夫,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他对待别人宽容又简约。严格而全面,所以就不会懈怠;宽容又简约,所以人家都乐意做好事。 2.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翻译:现在的君子却不这样,他对别人要求全面,对自己却要求很少。(对别人要求)全面,所以人家很难做好事;(对自己要求)少,所以自己的收获就少。 3.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翻译: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自己的良心,还没有多少收获就停止了,不也是要求自己的太少了吗? 4.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翻译:这就叫不用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我看不出他是尊重自己的啊! 5.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翻译:因此,如果一个人的事业成功了,诽谤也就随之却产生了;如果一个人的品德是高尚的,诋毁也就随之而来了。唉!读书人生活在这个世上,而希望名誉发扬光大,德行推行,难啊! 《留侯论》 1.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翻译:天下有大智大勇的人,祸难突然降临也不惊慌,无缘无故的对他加以侮辱能够不动怒,这是因为他抱负十分宏大,志向特别高远。 2.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翻译:张良在桥上接受一位老人赠送兵书,这件事确实很怪诞,然而怎么能知道不是秦代隐居的君子特地出来考验张良的呢? 3.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翻译:富贵人家的子弟,不愿死在盗贼手中。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懂得生命的可贵,不值得在同盗贼相斗中死去。 4.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翻译:一个人虽有复仇的大志,却不能屈己尊人,这不过是凡夫俗子的刚强。 5.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

唐宋八大家翻译Ⅱ

张晓风:重读一封前世的信 做编辑的,催起人来,几乎令人可以想见未来某一日死神来催命的情势。当然,往好处想,我今日既有本事死抵御编辑相催,他日,也许就不怎么怕死神的凌逼了。 我平日因疏懒成性,文债渐积渐多,只是,债多不愁,反正能躲则躲,能赖则赖,实在躲不掉也赖不掉的,就先应付一下。最近的债主是某报,人家要专案介绍我,不向我找资料又跟谁要资料呢?我很想哀告一声,说: “喂,关于张晓风的资料,未必我张晓风就是权威呀!谁规定我该研究我自己?收集我自己?谁说我该提供有关张晓风的资料?我又不是给张晓风管资料的。” 如果要我在这世上找出少数几件我没什么大兴趣的事,“研究张晓风”一定会是其中的一项。想想,世上好玩的事有多么多呀!值得去留意一下的事有千粧万桩哩!譬如说:可以拿来做意大利面的特别小麦叫“杜兰小麦”,只有“杜兰”可以构成那迷人的韧劲。而且,意大利文有句“阿尔甸特”,意思便专指那份韧韧的嚼头。 又譬如说马来人过新年的时候,晚辈跪拜父母,说“敏达玛阿夫”(mintamaaf),意思是“请饶恕我过去一年得罪你的地方”(啊,我多么希望普天下的人过新年的时候都互道这句话,它比“新年快乐”要有意思得多了)。 又譬如台湾有种开在冬天的白色兰花叫“阿妈兰”(即祖母兰),开得天长地久,总也不谢,让人几乎以为它是永恒的。而开在春天的小朵紫色兰花却叫“小男孩”,一副顽皮又闯荡的样

子。 还有初夏时节,紫霞满树,危耸耸开遍洛杉矶和南美洲的那种“美死了人不偿命”的花树有个绕口的名字叫“夹卡润达”(GACARANTA〉,中文有个文邹邹的翻译叫“蓝花楹”……世上“杂学”无限,张晓风去搬弄张晓风的资料,一方面是无趣,一方面也是胜之不武吧? 但人家在催,我也只好去找。“找自己”是件蛮累的事,而且往往并无收获。倒是有一天木匠阿陈来修衣橱,抖出一包信,我正打算拿去丢掉,不料却发现那泛黄的纸页上有一片熟悉的笔迹。凑近一看,几乎昏倒。 天哪!那是朱桥的信啊!朱桥死了有三十年了吧?他曾经是多么优秀的一个编辑啊!而他是自杀死的,“自杀”在当年是个邪恶的不干净的字眼。他所服务的单位(幼狮系统)大概因而非常不以为然,所以他连身后该有的哀荣也没有捞到。丧礼上的亲属只有他的老姨妈,她用江北口音有腔有调地哭数着: “朱家骏呀!你妈把你交给了我带来台湾呀!叫我以后回去怎么向你妈交代呀!” 过一会,想起来,她又补唱几句: “你的志向高呀,平常的女孩子你都不要呀!至今还没成家呀!” 我非常惊讶,因为老姨妈似乎在用哭腔哭调告诉众亲朋好友:

2016北京大学英语翻译硕士考研参考书,考研招生人数,考研真题解析

北京大学英语翻译硕士(MTI) 育明教育孙老师整理,北大考情分析。 一、试卷内容与结构 思想政治理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和简答题,共100分。 翻译硕士英语:单项选择题,共30分;阅读2-3篇,共40分;作文一篇;满分100分。 英语翻译基础:词汇翻译(英译汉、汉译英各15个),篇章翻译(英译汉、汉译英各一篇),满分150分。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名词解释25个,共50分;小作文(应用文写作)一篇,大作文一篇,满分150分。 思想政治基础:北京大学的政治题采用的是全国统一卷,难度适中,题型较为灵活。 翻译硕士英语:单项选择题的考察点比较基础,重点基本落在容易模糊的语言点上;词汇难度一般,基本涵盖专八词汇,包括GRE词汇的一部分;语法考察较为细致;较为侧重对语义的考察。 英语翻译基础:词汇翻译覆盖面较广,既涉及到时政词汇,又有文学、经贸法律词汇的相对涉猎; 篇章翻译文学性较强,近两年来的汉译英均选取了文言文或文学评论篇章,难度较大。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名词解释部分,北大比较侧重于文学术语的考察,词汇相对难度较大,可能会出现文言词汇或语句;写作部分,北大比较侧重于对时事热点的考察。 二、试卷结构变化趋势分析 一直以来,北京大学的考题难度都比较大,考题较为灵活多变。 翻译硕士英语的难度基本固定,考察点基本落在大家平时会忽略的知识点上,对语感语义的考察较多,比较注重基本功的考察; 英语翻译基础的考察面较广,就近三年的真题而言,词汇翻译部分覆盖面较广,从文学到经贸法律均有涉猎,但总体还是稍稍偏重于文学词汇的,篇章翻译文学性较强;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的考察由浅入深,从前几年以考察文学类术语为主到近两年考察语言学术语、翻译术语及文言翻译,作文时事热点性强,较为贴合社会热点话题,要求考生要关注当下时事。 育明教育解析:翻译硕士考研大纲 考试科目:除去全国统考的政治外,备战MTI的同学们还有三门专业课需要复习:150分的百科知识与中文写作,100分的基础英语,以及150分的英汉互译。 1.百科写作大纲 考试目的 本考试是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入学资格考试之专业基础课,各语种考生统一用汉语答题。各招生院校根据考生参加本考试的成绩和其他三门考试的成绩总分来选择参加第二轮,即复试的考生。 性质范围 本考试是测试考生百科知识和汉语写作水平的尺度参照性水平考试。考试范围包括大纲规定的百科知识和汉语写作水平。 基本要求 ①具备一定中外文化,以及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背景知识。 ②对作为母语的现代汉语有较强的基本功。 ③具备较强的现代汉语写作能力。 百科写作书目 卢晓江,《自然科学史十二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叶朗,《中国文化读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杨月蓉,《实用汉语语法与修辞》,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白延庆,《公文写作》,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4) 专家解读:50分的百科知识,大家不必一味地纠结于百科知识的“广”,而应该“有针对性地”复习。关于中文写作,是有一定的形式和规律可循的,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练习、修改、再练习,努力精益求精,即可面面俱到。 2.基础英语大纲 考试目的 翻译硕士英语作为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入学考试的外国语考试,其目的是考察考生是否具备进行MTI学习所要求的外语水平。

《唐宋八大家之韩愈》讲义

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韩愈》讲稿 (一)《考试进行时》 画外音: 在唐宋文坛,有这样八位独具特色的文学家,他们用笔墨名传千古,他们的人生跌宕传奇,他们所取得的古文成就对中国文坛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这就是为后世文人高山仰止的“唐宋八大家”。那么,是谁首先把他们组合在一起,合称为“唐宋八大家”的,这八个人入选“唐宋八大家”的理由到底会是什么呢?从今天开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老师,开唐宋文坛,精彩解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集韩愈之考试进行时,敬请关注。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坛领袖,但是他在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竟然连续三次名落孙山,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志在必得的他在连遭打击之后,又会做出怎样的惊人之举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精彩解读唐宋八大家之韩愈――考试进行时,敬请关注。 康震: 朋友们,以往我们说起学习唐宋诗词,都会想到谁呢?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但如果我们说,要学习唐宋散文,我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唐宋八大家”。那么这儿有两个很简单的问题,第一个,就是唐宋八大家都是哪八个人。我们今儿来复习一下功课,是吧,唐代的有韩愈、柳宗元,宋代的呢有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这父子三人,最后啊,再加一个曾巩,这八大家。第二个问题也很简单,就是为什么是这八个人结合到一起,叫他“八大家”,谁给他们最早的时候组合在一起的。为什么是他们八个人,这里头为什么没有李白,没有李商隐,――刚才说的,没有辛弃疾呢?我们说啊,最早,把这八大家结合到一起的,是明代有一个文人叫茅坤,他编了一本书,叫《唐宋八大家文钞》,从他这儿开始,“唐宋八大家”就作为一个固定的词组,进入到了我们的生活当中。可是有一样,这个茅坤当时编唐宋八大家的时候,他的目的是什么。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当时学习写作古文的人提供个样板,也就是说在他看来,这八个人他们的古文、他们的散文写得是最棒的,是当时的榜样。所以,他选了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四)破解一道无解之题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四)破解一道无解之题 画外音: 被贬湖南永州的柳宗元,时时刻刻都梦想回到长安,经过多方求救终于如愿,谁知乐极生悲,回到长安的柳宗元等人,却因为一首《桃花诗》又再次获罪,这是怎么回事呢?面对朋友刘禹锡的困难,柳宗元出手相助,患难之处见真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解读《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第四集——《破解一道无解之题》。 从唐宪宗元和元年起,柳宗元在湖南永州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谪居生涯,其间虽有恶劣自然环境带来的困扰与生儿育女的担忧,但柳宗元也有机会去饱览山水、了解民间疾苦,他的学术与诗文在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永州终究远离中央,柳宗元时时刻刻都在盼望能够回到长安,却始终不见朝廷的诏令。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柳宗元的仕途竟成为一道无解之题,要想重回长安,柳宗元该怎么办呢?百家讲坛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为您解读《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第四集——《破解一道无解之题》。 康震: 他还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我到底什么时候才能重新回到长安呢?长安既是我的家,又是我要施展政治抱负的最大的舞台,最重要的舞台。可是我跟你说,柳宗元面对的这个问题,说白了,就是一道无解的题,没有根,没有根的一道题。为什么呢,因为这道题的答案在谁的手里呢,在唐宪宗的手里。唐宪宗不松开这个拳头,柳宗元想要回到长安这道难题,就解不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唐宪宗登基之后,有好几次重要的机会,本来柳宗元是完全可能回到长安的,但是最终没有实现。 我们来数一数,唐宪宗的父亲唐顺宗,是在永贞元年的八月,把他的皇帝位置让给了他的儿子,也就是唐宪宗。那么,唐宪宗在元和元年的正月一日正式地登基,并且尊他的父亲为太上皇。这时候按照惯例就要发布大赦令,他这个大赦令很有讲究,这次大赦令说,除了死刑犯以外,其他所有的罪犯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赦免,并且给老百姓当中的老寿星送一些礼物。这次赦免,连除死刑犯之外其他所有的罪犯,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赦免,但是柳宗元有没有得到呢?没有。 到这一年的六月份,唐宪宗尊自己的母亲为皇太后。这也是一件大事,这次又发布了大赦令。这大赦令程度就更深了,为什么呢,就是死刑犯可以免死刑,改为流放。流放以下的各种罪行都可以减去一等。那大家想,连死刑犯都赦免了,杀人不过头点地,最大的、最重的犯罪分子都赦免了,改成流放了,那柳宗元他们应该能回来了吧?没有。 到了这一年的八月份,唐宪宗开始分封同姓王,但是同时下达了一道非常严厉的诏书,这道诏书的内容是这样的: “左降官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等八人,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 ——《旧唐书?宪宗本纪》 就是你们这八个人,当初我贬的你们这八个人,我告诉你们,你们就踏踏实实地在那被贬的地方待着吧,我就是再大赦一百回,也赦不到你身上去。你们好好想想为什么不能赦免你们。他说了,“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我就是再赦免,也不赦免你们。大家说为什么呀?得饶人处且饶人,是不是?死刑犯都赦免了,难不成这几个人比死刑犯还严重?你还真给说着了,其实原因啊,前面咱们已经讲过,也很简单,柳宗元等人虽然不是死刑犯,但对唐宪宗来讲,他们比死刑犯更可恶,更让自己感觉到危险。为什么呢,死刑犯那是刑事犯罪分子。那像柳宗元他们,实际上严格来讲属于什么犯呢?是政治犯。当初唐宪宗要被立为太子的时候,柳宗元他们是站在唐宪宗的对立面的。换句话说,如果让柳宗元当年得逞了,那

2017年郑州大学翻译硕士考研真题、复试笔记

2017年郑州大学考研指导【郑州大学】 基础英语:一、选择题,词义辨析10道,10分, 二、15题,30分,三篇阅读,今年的阅读比去年长的多,但是总体不难,可能比专四稍微难些。 三、完型,20小题,10分。 四、15分,汉译英,关于政治的,一般难度。 五、15分,英译汉,关于语言学的,术语较多。 六、作文,20分。关于大学生到底是参加社团活动好还是只学习好,说明你的看法与原因。250字。 翻译基础: 一、英译中,10题,每题5分,经济,网络,科学方面的特别多,感觉不简单,尤其是科学。 二、一篇中译英,讲的是能不能从黑洞里获取能量的问题,讲了霍金的一些量子物理学理论。 三、中译英,总6段话,关于中华民族文明的。 大概内容有,中华民族文明五千年,是世界文明里重要部分。近代以来,什么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仁忍志士奋起反抗但次次失败。中共成立后,领导人民英勇抗争最终胜利。然后有一段建设中华文明,屹立世界文明之林。各民族和睦相处,团结,中华民族怎样怎样……有一段是中国人民想要更怎样更怎样更怎样(更高收入,更好社保,更美环境等等一大堆,积累的词条能用上咯)最后一段是我们的责任要怎样,展望未来。 这篇虽然长,但总体难度还行吧,比去年的利与义简单一些。主要还是要多关注政治方面的报道文章,才能更好把握。 百科:

一、选择题,这次出的中国文学方面的蛮多,印象里大概得有四五题那样吧,中国地理,世界历史,世界文化,音乐,美术,政治,经济,科学,中国法律,外国国家概况,翻译理论等都会涉及一两题。 1、下面哪句不是出自论语? 2、给了句诗歌,问描绘的是哪个地方?答案有苏州,扬州,常州,杭州 3、下面哪个不是苏轼的作品,有题西林壁,时钟山记,还有个什么记,还有个送友人什么的忘记了。 4、给出了几个作品,请排列出版时间顺序,有《说文解字》《本草纲目》,还有两个忘记了 5、《洛神赋图》是誰的作品?顾恺之 6、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 7、有个戏剧忘记名字了,是谁的作品?答案里茅盾,郭沫若,巴金,老舍。 8、钢琴诗人是谁?肖邦 9、西方哲学先哲第一人是誰?苏格拉底 10、古希腊物质匮乏,但是什么丰富?选项里,文化,精神,文化与精神 11、爱因斯坦,相对论 12、大概意思说诗歌是文学的很高境界,这评论出自誰,选项里雪莱,海涅, 13、中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指?十八岁以上?拥有中国国籍?中国公民?还是中国境内人?14经济金融上什么什么系统性的哪个……投资风险,市场风险,等。 15、经济上的一段话,说明什么 16、给了一段话,美国州政府权利怎样,地方政府权利什么的,体现了什么?选项里有分权,民主。 17、以下哪个不是加拿大特点?选项有钾资源,不成文宪法,总理由议会提名,女王任命,任期五年,还有个什么忘了

唐宋八大家简介--苏洵(文章鉴赏)

唐宋八大家简介--苏洵(文章鉴赏) 苏洵《道中帖》 《六国论》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像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6)笑对人生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十六、笑对人生 前导言: 苏轼是一位非常诙谐幽默的人,面对庸俗小人,他借助寓言辛辣讽刺,面对同事交往,他不再正襟危坐、公事公办,而是巧妙编排,折腾搞笑,经历传奇成就辉煌的苏轼,个性色彩为什么如此的丰富多彩?敬请关注《苏轼》第十六集《笑对人生》。 画外音: 苏轼是一位曾经高居庙堂之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政治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生活随性、个性洒脱、不拘一格的普通人,他“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既可正襟危坐、郑重其事,又可嬉笑怒骂、挥洒自如,而其中诙谐幽默的各种故事最为后人津津乐道。那么,苏轼的诙谐幽默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这种个性特点又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继续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十六集《笑对人生》,敬请关注。 康震: 苏轼的诙谐和幽默的例子太多了,如果专门来讲的话那要讲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只能择其要者略述一二,应该说他的诙谐和幽默与他的才情和知识、学识结合在一起成为了一种智慧。 比如说,苏轼的诙谐幽默用在第一个地方就是很实用,第一类是讥讽那些庸俗小人,这个不针对于某一个具体的人,但是它的表现形态是什么呢?写寓言。我们知道要能够写寓言故事的人那原创能力很强,你比方说在中国历史上,庄子他很擅长编寓言,韩非子也很擅长编寓言,柳宗元也写过很多寓言故事,在西方有《伊索寓言》。苏轼也是一个写寓言的大师,只不过他其他方面的成就太高了,这些寓言的小故事没有那么出名。他有一次跟道潜和尚,这和尚我们之前提到过这个人,他是苏轼的好朋友,他跟道潜和尚聊天,说到现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苏轼说,我给你说个故事你就知道了,说有一家人家有两扇门,这不是废话吗?有门肯定有两扇门,这有两扇门就有故事了,怎么着?端午节的时候,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有这样的风俗,他把这个艾草,人们说燃烧艾草不是可以辟邪吗?他把这个艾草扎成人的形状,然后就插在这个门框的上面,然后还要做桃符,桃符实际上就是两块木板,上面写一些辟邪的话,然后挂在门的两边,后来就演变成什么了呢?春联。那么这个艾草人就插在上面了,两块桃符就放在两边了,这就起来了,这桃符就很不忿,抬起头就看着这个艾草人说,你何德何能敢站在我的头上?你胆子太大了!这艾草看着它下面这桃符说,你都入土半截的家伙了,你还跟我吵什么?你能跟我争什么?正在那儿吵谁应该在上面的时候,门神发话了,门神说我们都是没本事的人,靠着人家这两扇门在过活,你们还吵个什么劲啊?本身就是寄人篱下,还要争个高低,羞不羞得慌啊?你看,这在嘲笑谁呢?就是那些五十步笑百步的人,都是没本事,寄人篱下,靠人家的饭食过活,自己还争吵不休,这就是小人物。这个不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人,是针对一种社会风气。所以这个就是用拟人化的这种方式讲的这种故事,它是幽默还是诙谐呢?很难讲,在幽默诙谐当中别有深意,而且它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不只是一个玩笑话,不是一种独立的玩笑话。苏轼在这方面能力很强。 第二类,就是嘲弄那些弄虚作假的家伙。他有一次跟他的老师欧阳修在一起聊天,欧阳修就跟他说,说最近庸医很多。苏轼说怎么见得庸医很多呢?欧阳修说有个人生了一种病,浑身冒冷汗,他就去找大夫,大夫说你为什么冒冷汗呢?那人说,那天我坐船过河,被江上的风吹了一下,吹了一下我着凉了,我就老冒冷汗。大夫想了,沉吟半晌,给你开个什么方呢?要对症下药,有了,这大夫找了一艘破船,这船上不是有舵吗?那舵把子、船工在把那舵把子的时候,他不是老得把那舵把子吗?把这时间长了,那个船工、很多船工都用过这个舵板,手上有汗有脏的东西,汗气都浸润其中,把这个舵板卸下来剁碎了,掺点什么丹砂、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翻译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译文 1、祭十二郎文 某年、某月、某日,叔父韩愈在听说你去世的消息后的第七天,才得以含着哀痛向你表达诚意,并派建中在远方备办了应时的鲜美食品作为祭品,告慰你十二郎的灵位: 唉,我自幼丧父,长大后,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能依靠兄嫂抚养。哥哥正当中年时就战死在南方,我和你都还小,跟随嫂嫂把灵柩送回河阳老家安葬。不久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伶丁,也未曾一天分开过。我上面本来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死。继承先父的后代,在孙子辈里只有你,在儿子辈里只有我。韩家子孙两代各剩一人,孤孤单单。嫂子曾经抚摸着你的头用手指着我说:“韩氏两代,就只有你们两个了!”那时你比我更小,当然记不得了;我当时虽然能够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 我十九岁时,初次来到京城参加考试。四年以后,才回去看你。又过了四年,我去河阳凭吊祖先的坟墓,碰上你护送嫂嫂的灵柩来安葬。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辅佐董丞相,你来探望我,留下住了一年,你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这一年,我在徐州辅佐军务,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就被免职,你又没来成。我念及你跟着我在故土之东的徐州,在东边住也是客居,不能久住;从长远考虑,不如我向西回故乡,等到建宅安家后就接你来。唉!谁能料到你竟突然离开我而死去了呢?当初,我和你都年轻,认为虽然暂时分别,终究会长久在一起的。因此我离开你到外地谋生,来寻求微薄的俸禄。如果知道这件事会像这样,即使让我做万圣之尊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去年,孟东野到你那里去时,我写给你的信中说:“我年纪还不到四十岁,就视力模糊,头发花白,牙齿松动。想到各位父兄,都在健康强壮的盛年早早去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能长久地存活吗?我不能离开(职守),你又不肯来,恐怕我早晚一死,你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忧伤。”谁能料到年轻的却先死了,而年老的却还活着,强壮的夭折了,而衰弱的却得以存活呢? 唉!这真的吗?还是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如果)是真的,为什么我的兄长有美好的品德,却使他的继承人夭折了呢?你品德纯正天资聪明却不能蒙受他的恩泽呢?难道年轻强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应活在世上吗?(实在)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啊!(如果)是梦,那传来的噩耗不是真的吗?东野的来信,耿兰的报丧,为什么又在我身边呢?啊!大概是真的了!我哥哥有美好的品德却失去了后代,你纯正聪明,本来是应该继承先人家业的,现在却不能蒙受你父亲的恩泽了。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苍天确实难以揣测,而神意的确难以明白了!也就是所谓天理不可推求,而寿命的长短无法预知啊! 虽然这样,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就要变成全白了,松动的牙齿,也要脱落了,身体一天天地衰弱,神志一天天地衰微,用不了多久就要随你死去了。死后如果有知觉,那分离的日子还有多久呢?如果死后没有知觉,悲伤的日子就没有多久了,而不悲痛的日子就没有尽头了。你的儿子才十岁,我的儿子才五岁,年轻强壮的尚不能保全,像这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家立业呢?啊,悲痛啊,真是悲痛! 你去年来信说:“近来得了软脚病,时常发作得厉害。”我说:“这种病,江南人常常得。”未曾把它当作值得忧虑的事。唉,竟然是因为这个病而丧命了吗?或者是有别的病而让你到了这个地步呢? 你的信是六月十七日写的。东野说你是六月二日死的,耿兰报丧时没有说日期。大概是东野的使者不知道向你的家人问明日期,而耿兰报丧竟不知道应该告诉日期?还是东野给我写信时,才去问使者,使者胡乱说个日期应付呢?是这样呢?还是不是这样呢? 现在我派建中来祭奠你,安慰你的孩子和你的乳母。他们有粮食能够守丧到丧期终了,就等到丧期结束后再把他们接来;如果不能守到丧期终了,我就马上接来。剩下的奴婢,叫他们一起守丧。如果我有能力迁葬,最后一定把你安葬在祖坟旁,这样以后,去与留各随所愿。 唉,你患病我不知道时间,你去世我不知道日子,活着的时候不能住在一起互相照顾,死的

唐宋八大家简介

唐宋八大家简介 韩文公名愈字退之,说起这名和字,倒有一段佳话。 韩愈父母早亡,从小就由哥嫂抚养。转眼到了入学的龄,嫂嫂郑氏一心想给弟弟起个又美又雅的学名,这天,郑氏翻开书年,左挑一个字嫌不好,右拣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去,过了半个时辰,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韩愈站在一旁观看,见嫂嫂为他起名作难,便问: 嫂嫂,你要给我起个什么名呢?郑氏道:你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介都是人字作头,象征他们都要做人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义都很不错,三弟的学名,也须找个人字作头,含义更要讲究的才好,韩愈听后,立即说到:嫂嫂,你不必在翻字书了,这人字作头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韩愈好了。郑氏一听,忙将字书合上,问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韩愈道愈,超越也。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辈。嫂嫂听后,拍手叫绝:好!好!你真会起名,好一个‘愈’字吆! 韩愈怎么会给自己起出一个这样又美又雅的名呢?原来他自幼聪慧,饱读经书,从三岁起就开始识文,每日可记数千言,不到七岁,就读完了诸子之著。那超凡的天赋和文化素养,使他早早就抱定了远大志向,这个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怀表露。

他长到九岁时,已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勃勃少年。这年恰逢皇科开选,郑氏为他打点行装,送他进京去应试。 到京城后,他自持才高,以为入场便可得中,从未把同伴搁在眼里。结果别人考中了,他却名落孙山。 后来,他在京中一连住了几年,连续考了四次,最后才算中了第三名。之后,一连经过三次殿试,也没得到一官半职。 由于银钱早已花尽,他由京都移居洛阳去找友人求助。在洛阳,友人穿针引线,他与才貌双全的卢氏小姐订了婚。卢小姐的父亲是河南府法曹参军,甚有尊望,韩愈就住在他家,准备择定吉日与卢小姐结婚。 卢小姐天性活泼,为人坦率,一方面敬慕韩郎的才华,一方面又对韩郎那自傲之情有所担忧。她曾多次思忖,要使郎君日后有所做为,现在就应当规劝他一下,可是如何规劝他呢? 这天晚饭后,花前月下,二人闲聊诗文。畅谈中,韩愈提起这几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卢小姐和颜悦色地说道:相公不必再为此事叹忧,科场失意乃长有之事。家父对我总是夸你学识渊博,为人诚挚。我想你将来一定会有作为的,只是这科场屡挫,必有自己的不足之处,眼下当找出这个缘由才是。韩愈听后,频频点头,心中暗道:卢小姐果有见地,接着说道:小姐讲的甚是有理,俗话说自已瞧不见自已脸上的黑,请小姐赐教。卢小姐一听,嗤地笑出声来,说道:你真是个聪明人啊!随即展纸挥笔,写道:人求言实,火求心虚,欲成大器,必先退之。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一)这个宰相不寻常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一、这个宰相不寻常 画外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王安石留给后人的传世名句。然而,作为“唐宋八大家”中的重要成员,王安石给这个世界最大的贡献,并不仅仅在于文学,更在于政治,在于改革,在于变法。 作为北宋神宗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以主持“熙宁变法”闻名于世。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又戛然而止的大改革,将王安石这个名字与“变法”永远联系在了一起,也注定了他生前位极人臣,身后骂名滚滚的传奇命运。王安石生于公元1021年、卒于公元1086年,这位66岁的江西老人究竟是如何将传奇进行到底的?他的是非成败、千秋功罪,到底应该如何评说呢? 从今天开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走近王安石这个“唐宋八大家”中最为独特的传奇人物,揭开一段你不得不看的历史真相,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第一集《这个宰相不寻常》,敬请关注。 康震: 朋友们好,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讲唐宋八大家里面最独特也是最不寻常的一大家,王安石。王安石为什么独特?因为在这八大家里边,他的官做得是最大的,而且他是最具有争议的一个人物。王安石一生两次担任宰相(国务院总理),又先后两次被罢免宰相之职。所以他的经历是非常独特的,人们对他的褒贬也不统一。又为什么说王安石这个人他不寻常呢?他不寻常在什么地方呢?我们今天一讲到王安石这个名字,一提到这个名字,我们就会想到另外一个词,是什么呢?变法。所以王安石和变法,基本等于一个固定词组,就是“王安石变法”。王安石的确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人,他的王安石变法影响力更大。不但对他当时的影响力大,而且一直影响到了八九百年以后的二十世纪。所以我们说他的第一个不寻常是他的历史评价力不同寻常。他的历史评价的不寻常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古今中外,赞不绝口。我们先来看中国,在1908年的中国,这一年是“百日维新”失败的十周年,也就是在这一年,光绪皇帝和他的姨妈慈禧太后去死了。也就是在这一年,当年的百日维新的领袖之一梁启超写了一本书,这本书是为王安石立传的,在这本王安石的传记里边,梁启超给予他极高的评价。他说王安石是什么人呢?说王安石这个人就像千万公顷的湖泊一样广大,就像万仞的高山一样高尚。说从夏商周一直到现在1908年,过去几千年了,你要说中国有一个最完美的人,这个人是谁?就是王安石。王安石的改革变法不仅对当时的北宋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现在梁启超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二十世纪的中西方的各国的政治体制都在产生在很大的影响,对他的评价特高。梁启超说:“我们应该给他塑一个特大号的金像,把他供起来。”这是在中国。在国外对他什么评价呢?1906年,这一年,距离俄国的十月**还有十年。当时的布尔什维克的领袖列宁在和他的同志们讨论俄国土地政策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说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对王安石实行土地的国有政策表示赞同。还是在二十世纪,不过已经到了1944年,我们来看,当时的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是怎么评价王安石的?这一年,华莱士来到了正处在抗战中的中国,访问中国。中国的高官们谁都没有想到,这个华莱士来到中国访问却对王安石大加地赞赏,特别的感兴趣。他说什么呢?说王安石当年搞改革变法的时候实行的青苗法对于1929年前后处于大萧条时代的美国的经济危机的扭转,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当时美国政府给农民实行农业贷款,这就很像当年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中国的官员很震惊,不知道这个美国总统对王安石还有这么重的情结。我们说呀,在中国古代十一世纪的一个宰相王安石,他推行过一次变法,却对二十世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和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副总统有着这样大的影响。我想这绝对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我还在想,能够对美国农民兄弟都发生作用的政策,那得是多么好的一个政策,

唐宋八大家简介及唐宋八大家代表作

唐宋八大家简介及唐宋八大家代表作 唐宋八大家简介及唐宋八大家代表作: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呢?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唐宋八大家简介如下。 唐宋八大家之韩愈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韩愈的代表作品有:尊儒反佛为题材的代表作《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嘲讽社会现状为题材的杂文《杂说》、《获麟解》以及著名的《祭十二郎文》。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运城解州镇),世称柳河东,生于长安,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官监察御史。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公元819年客死于柳州。 柳宗元的代表作:寓言故事《三戒》,《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永州八记》等。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简介: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是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出生于四川绵州(今四川绵阳涪城区内)。 欧阳修出生于四川绵州(今四川绵阳涪城区内),祖籍:江西永丰,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欧阳修代表作:《醉翁亭记》,《鸣蝉赋》《秋声赋》《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