鸢尾植物主要化学成分的研究综述
蓝花喜盐鸢尾化学成分预试及薄层色谱分析

蓝花喜盐鸢尾化学成分预试及薄层色谱分析陈新萍;陈瑛;胡建军【摘要】探讨蓝花喜盐鸢尾(Iris halophila var.sogdiana)的化学成分,建立其各萃取部分指纹图谱.采用植物化学成分系统预试法、薄层色谱分析技术及平面色谱图像定量法对蓝花喜盐鸢尾化学成分进行分析.蓝花喜盐鸢尾含有生物碱、有机酸、酚类、鞣质、黄酮、蒽醌、皂甙、香豆素、挥发油及三萜类化合物,无强心甙、氰甙和脂肪族硝基化合物.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相中至少含有10、7、9和7种化合物,经与标准品对照,乙酸乙酯相中含有鸢尾苷;各萃取相中相对含量最高的斑点依次为3、7、5和2.蓝花喜盐鸢尾化学成分主要集中在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萃取部分.蓝花喜盐鸢尾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期刊名称】《广东农业科学》【年(卷),期】2014(041)008【总页数】5页(P134-138)【关键词】蓝花喜盐鸢尾;化学成分;薄层色谱【作者】陈新萍;陈瑛;胡建军【作者单位】塔里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新疆阿拉尔843300;塔里木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新疆阿拉尔843300;塔里木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新疆阿拉尔843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6蓝花喜盐鸢尾(Iris halophila var.sogdiana)是鸢尾科(Iridaceae)鸢尾属(Iris)植物喜盐鸢尾(Iris halophila)的变种,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宁夏、甘肃等地,在新疆主要分布于天山北麓[1]。
喜盐鸢尾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止血等功效,种子、根、茎均可入药[2],其药用价值已受到中医药行业的关注。
国内外学者对鸢尾属植物化学成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鸢尾中含有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包括黄酮类、苯醌类、三萜类及二苯乙烯类化合物[3]。
马雨涵等[4]研究认为鸢尾甙和鸢尾苷元等异黄酮类化合物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炎、镇痛、抗过敏等作用;近期研究发现其三萜类和苯醌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癌活性,二苯乙烯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自由基清除作用[5]。
鸢尾属植物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的研究

配方是 :0 蔗糖 +硼酸 5 g k +蒸馏水 10mL p 1 0m / g 0 ,H
5 8 6 0。 .~ .
12 3 观察柱头分泌粘液 情况 ..
借助解 剖镜观察 同一
朵花在 不同时期柱头分泌粘液的情况 。 124 柱头可授性 的检测 用联苯胺 一过氧化氢法测 .. 定柱头 可授性 。具体方法是 : 在开花前 1d 套袋标记 , 在 第2 天开始 80  ̄1 :0 隔 2h 1 :0 60 , 取 次样 , 观测 2d 。将 花的柱头浸入装有联苯胺 一过氧化氢反应液 ( 联苯 V1 胺 : %过氧化氢 : V3 V水 一4: 1: 2 的小号 培养皿 1 2)
S h)长 白鸢尾 (. a d h r a 、 i 、 e m n sui ) 溪荪 鸢尾 (.a g i c sn un e
D n) o n4种 鸢 尾 , 自 沈 阳 农 业 大 学 植 物 园 及 鸢 尾 资 采
源圃。
续 2d左右 , 群体 花期 在 2 0d左 右。 由观察 的结果 可 知, 鸢尾花期不一致 , 有的相差很大 ( 1 。在所 观察 到 表 ) 的 4 鸢尾 中, 种 开花最早 的是长 白鸢尾 , 在沈 阳地区 5月
种及 5 个变型 , 主要分布在西南 、 西北及 东北地 区口 。该 ] 属植 物普 遍具有适应性强 、 耐瘠薄 、 管 园林 绿化要 求 。国外 鸢尾属 植物杂 交育 种 工作起 步非常早 , 除传统杂交育种外 , 胚培养 、 体细胞 杂交选育及农 杆 菌介导 的转基 因育种 也获 得 了成 功应
鸢尾属种质资源评价及抗旱性研究

鸢尾属种质资源评价及抗旱性研究鸢尾属(Iris)植物是鸢尾科(Iridaceae)多年生草本,为世界著名宿根花卉之一,属内植物种类繁多,花色多样,花型奇特,是城市绿化的理想地被植物素材。
我国拥有丰富的鸢尾种质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我国优良鸢尾种质资源,特别是野生植物资源,加快优质新品种选育,是今后鸢尾属种质资源研究的主攻方向。
而鸢尾属植物的系统评价研究正是深入挖掘优异鸢尾种质、创新和育苗工作的基础,也是优良鸢尾植物品种有效应用于城市园林绿化的前提。
本研究中,利用我国鸢尾属部分栽培种及野生种,从形态学、细胞学、生理学及分子生物学四个方面,全面、系统地对鸢尾种质资源进行了评价研究,探讨了其光合生理特性差异和系统进化关系,并从表型和分子水平上揭示了鸢尾种(品种)之间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
同时,本研究利用数理统计手段对部分鸢尾栽培品种资源进行了抗旱性综合比较,筛选出了抗旱型鸢尾资源。
结果如下:1、采用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法,探讨鸢尾种间和种内种质资源的表型形态特性。
试验结果表明:测定的27个表观指标在32个鸢尾种或品种间都存在极显著差异,并经过主成分分析转化为5个主成分因子。
相比其他表观性状,叶片形态指标的平均变异系数最大,花朵内部性状以及果种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较小,且花朵性状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
通过聚类分析,32个鸢尾种(品种)被分成3个大类:喜盐鸢尾、黄菖蒲、马蔺3个鸢尾种为一类;20个德国鸢尾品种与蓝蝴蝶分为一类;其余给尾分为一类。
2、通过测定计算鸢尾属16个植物群体的气孔特性指标,研究鸢尾种间的解剖性状多样性。
结果表明:气孔数量与气孔密度在不同鸢尾种之间的变动幅度最大,气孔宽度最小,且这些气孔特性指标在16个鸢尾种中均表现为差异极显著。
通过聚类分析,16个鸢尾种被分为四类:第一类包括德国鸢尾和蓝蝴蝶;紫苞鸢尾组的两个鸢尾被聚为第二类;果实侧裂组的3个鸢尾种被聚为第三类;其余鸢尾聚为第四类。
鸢尾属植物马蔺(Iris lactea Pall. var. chinensis)的研究进展

休眠 , 促进 萌发 。马蔺 种 子 种 皮 约 占种 子 风 干质 量 的
2 . 9 , 子 透 水 性 较 差 , 子 自然 萌 发 率 较 低 , 79 % 种 种 为 2 一 % 。物理 、 % 3 药剂 、 温层 积处 理 方法 的单 一处 理 低
对破 除 种子 休 眠 , 高种 子 萌 发 率 效 果 不 明 显 。但将 提 几种 方 法配 合处 理 后 , 芽 率 有 所 提 高 。特 别 是 在层 发
积处 理 6 , 经 3 0m 0d 又 0 #L赤 霉 素 处 理 后 , 子 萌发 种 率可 达 1 % 。多种 处 理 方 法 的 配 合 使 用 对 破 除 马蔺 4 种子 休 眠 以及 提 高 其 萌 发 率 有 一 定 作 用 ] 。促 进 马
主导 因素 。通 过 气 相 色 谱 法 测 定 了 马 蔺 种 子 去 除 种皮 前后 和在 预 冷处 理 过 程 中 的激 素 变 化 , 现 种子 发 去 除种皮 后脱 落 酸含 量 降 低 , 预 冷 处 理 过 程 中赤 霉 在
1 生 物 学 特 性 及 应 用
马蔺 植株基 部 具 纤 维 状 老 叶 鞘 , 根 棕 褐 色 。 叶 须 基生 , 多数 、 坚韧 、 形 , 两 面 突起 的平 行 脉 , 条 具 中脉 不 明显 。花 葶直立 , 心 , 生 1~ 实 顶 3朵花 , 紫色 或天 蓝 蓝
XU Yu. n HIGu .U ,J N n f g ,S o X I Ga g ,W ANG e - u n ,W ANG ig e W ny a Jn
摘要 : 文从 生物 学特性 、 本 繁殖方法 、 抗逆性 、 细胞 学和孢 粉学 、
鸢尾属药用植物总DNA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1 材料 和方法
1 1 实验材 料 与试 剂 .
试 验 材 料 选 用 鸢 尾 属 植 物 鸢 尾 ( r et u I st o m / cr
采用 提取 缓 冲液 B进 行 提取 。80 rn离 心 00ra /i 5mi。分别 以下 述两 种 方法进 行 提取 。 n ① 上清 液加 入 1 1 /0体积 的 5m lLK c 混匀 o A , /
收稿 日期 : 0 O一1 2 9—1 8 0 基金项 目: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 台工作项 目(05 K 2 04 20 D A 10 ) 作者 主要从 事药用植 物 种质资源及其质 量评 价的研究。 }通讯作者。E—m i m n aqn 6 .o a : i ini@13 cm l j
鸢尾 属 药 用 植 物 总 D A提 取 方 法 的 比较研 究 N
肖婷婷 , 一朱 艳 , 叶波平 金 国度 , 民坚 , 秦
(. 1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资源学研究室 , 江苏 南京 2 19 ;2 教育部现代中药研究重点实验室 , 1 18 . 江苏 南京 ,10 9 2 00 ;
鸢尾属 (r . 是 鸢尾 科 (r aee 中最 大 的 IsL ) / Idca) i
一
类化 合物 , 具有 良好 的清热解 毒 、 咽消痰 、 利 消积 、 泻
个属 , 全世界 约有 20余种 , 国约产 6 5 我 0个种 、3 1
个变种及 5个变 型 , 主要 分 布于西北 、 西南及东 北 等 地 … 。鸢 尾属植 物 因其 大 多 具有 既 可观 花 又可 观
46 ・— - — —
第 3期
肖婷婷 , : 等 鸢尾属 药用植物总 D A提取方法 的 比较研究 N
《2024年鸢尾素的定位机制及其功能研究》范文

《鸢尾素的定位机制及其功能研究》篇一一、引言鸢尾素是一种具有独特结构和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近年来,随着生物学、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不断发展,鸢尾素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
鸢尾素的定位机制及其功能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其生物活性及作用机理,还可能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
本文将围绕鸢尾素的定位机制和功能展开讨论,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鸢尾素的定位机制鸢尾素的定位机制主要涉及其在细胞内的分布和定位过程。
研究表明,鸢尾素主要存在于细胞内的特定位置,如细胞核、细胞质或细胞膜等。
其定位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合成与转运:鸢尾素在细胞内合成后,通过特定的转运途径被运送到细胞内的目标位置。
这一过程受到多种分子和信号的调控,确保鸢尾素能够准确到达其作用位置。
2. 相互作用:鸢尾素在细胞内与其它分子相互作用,如蛋白质、酶等。
这些相互作用有助于鸢尾素在细胞内的稳定性和活性,并影响其定位。
3. 信号调控:鸢尾素的定位受到多种信号的调控,如生长因子、激素等。
这些信号通过影响鸢尾素的合成、转运和相互作用等过程,从而调节其在细胞内的定位。
三、鸢尾素的功能研究鸢尾素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作用。
目前,关于鸢尾素的功能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抗氧化作用:鸢尾素具有清除自由基、抑制氧化应激等作用,有助于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2. 抗炎作用:鸢尾素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引起的组织损伤。
这一作用在多种炎症性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3. 抗肿瘤作用:研究表明,鸢尾素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这一作用可能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手段。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为了深入研究鸢尾素的定位机制和功能,需要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基因克隆、表达与纯化、蛋白质组学等,用于研究鸢尾素的合成、转运和相互作用等过程。
《鸢尾素的定位机制及其功能研究》范文

《鸢尾素的定位机制及其功能研究》篇一一、引言鸢尾素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近年来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中受到了广泛关注。
了解鸢尾素的定位机制和功能对于深入研究其生物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鸢尾素的定位机制、研究方法及其功能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二、鸢尾素的定位机制(一)细胞内定位鸢尾素主要在细胞内进行合成和分布,其定位机制主要涉及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作用。
研究表明,鸢尾素在细胞质内合成后,会通过一系列转运途径被转运到特定的细胞器中,如线粒体、内质网等。
这一过程受到严格的调控,包括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分子伴侣的辅助以及特定转运蛋白的参与等。
(二)组织内定位鸢尾素在组织内的定位与其功能密切相关。
通过对鸢尾素在组织中的分布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和作用机制。
研究表明,鸢尾素在多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
其具体定位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组织类型、细胞类型以及生物体的生理状态等。
三、研究方法(一)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是研究鸢尾素定位机制的主要手段之一。
通过基因克隆、蛋白质表达与纯化等技术,可以获得鸢尾素的基因和蛋白质信息,进而研究其在细胞内的合成、转运和定位过程。
此外,利用荧光探针等技术还可以实现鸢尾素在细胞和组织中的定位可视化。
(二)生物化学方法生物化学方法主要用于研究鸢尾素与其他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蛋白质印迹法等技术,可以分析鸢尾素与相关分子的结合能力和作用机制。
此外,利用质谱分析等技术还可以鉴定与鸢尾素相互作用的分子及其结构特点。
四、鸢尾素的功能研究(一)生物学功能鸢尾素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包括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凋亡等过程。
研究表明,鸢尾素还参与神经递质的释放、能量代谢等生理过程。
此外,鸢尾素还具有抗炎、抗氧化等作用,对维持生物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二)疾病治疗作用鸢尾素在疾病治疗中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研究表明,鸢尾素可以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
射干及鸢尾属植物鲜品干品的异黄酮成份变化及含量比较

射干苷、鸢尾黄素、次野鸢尾黄素对照品( 中国药
收稿日期: 2012 - 08 - 25 基金项目: 科技部重大专项“十一五”重大新药创新项目( 2009ZX09103
- 330) 作者简介: 吴怡( 1985 - )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研究实习员,硕士,研究
关键词: 射干; 鸢尾属; 异黄酮 中图分类号: R284. 1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0 - 1719( 2013) 02 - 0317 - 02
Comparsion of Changes of Isoflavone Component and Content in Fresh and Dry Goods of Belamcanda chinensis and Iris Plants
辽宁中医杂志 2013 年第 40 卷第 2 期
·317·
射干及鸢尾属植物鲜品、 干品的异黄酮成份变化及含量比较
吴怡,李国信,尤献民,邹桂欣
( 辽宁省中医药研究院,辽宁 沈阳 110034)
摘 要: 目的: 研究射干及鸢尾属植物的鲜品、干品中各异黄酮成份含量的变化。方法: 以 70% 乙醇回流提取,采用 HPLC 法测定样品中各异黄酮含量。结果: 针对射干苷、野鸢尾苷、鸢尾黄素、野鸢尾黄素、次野鸢尾黄素、白射干素这六 种成份进行考察。射干鲜品和干品中含量最多的是野鸢尾苷,最少的是鸢尾黄素; 德国鸢尾鲜品和干品中以次野鸢尾黄 素含量最高,鸢尾黄素含量最低; 在日本鸢尾鲜品及干品中几乎检测不到这 6 种成份。结论: 射干及鸢尾属植物鲜品、干 品异黄酮成份含量各有不同,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
射干、日本鸢尾、德国鸢尾 2011 年 9 月采自沈阳 市川江教师新村。 2方法 2. 1 色谱条件色谱柱 Kromasil 5u C18 ( 4. 6 mm × 200 mm,5 μm) ,柱温 30 ℃ ,流动相乙腈 - 0. 1% 磷酸,梯度 洗脱条件见表 1,流速 1 mL / min,检测波长 265 nm。洗 脱条件见表 1,图 1A 所示为 6 种异黄酮成份混合对照 品 HPLC 色谱图,图 1B 所示为样品 HPLC 色谱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鸢尾植物主要化学成分的研究综述 摘要:射干为鸢尾科植物射干(Belamcanda chinesis(L.)DC.的干燥根茎。存在
于鸢尾科射干属植物中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其主要起作用的是异黄酮类化合物,本文通过查阅文献综述了鸢尾科中射干的主要化学成分异黄酮类成分的提取分离,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关键词 :射干 异黄酮 提取分离 药理作用 研究进展
鸢尾属(Iris)为鸢尾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鸢尾科的一个大属,全世界约有300余种植物,主要分布于北温带[1]。具根状茎或鳞茎,叶多基生,剑形或条形,中脉明显或无,基部鞘状。大多数种类只有花茎而无地上茎, 花序生于分枝的顶端或仅在花茎顶端生1 朵花; 花较大, 有紫色、蓝紫色、黄色等[2]。射干存在于鸢尾属植物中,又名乌扇、乌蒲、扁竹根等, 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始载于《神龙本草经》,现已被收载于2005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射干味苦、寒,入肝、肺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痰利咽的功效,也用于热毒痰火郁结、咽喉肿痛、痰涎奎盛、咳嗽气喘[3]。
1 化学成份
射干中含有大量异黄酮成分,同时还有酮类、二环三萜类化合物、酚类、醌类、甾类化合物和其他一些微量成分[4]。主要有鸢尾苷(tectoridin,D1)、鸢尾苷元(tectorigenin, D2)、鸢尾新苷A(iristectorin A, D3)、染料木苷(genistin, D4)、樱黄素(prunetin, D5)、染料木素(genistein, D6)、鸢尾黄素(irigenin, D7),次鸢尾黄素(irisflorentin, D8)、5,7,3'-三羟基-6 , 2',5'-三甲氧基异黄酮(5,7,3-trithydroxy-6,2',5'-thimethoxyisoflavone, D9), 5,6,7,4′-四羟基-8-甲氧基异黄酮(5,6,7,4'-tetrahydroxy-8-men-thoxyisoflavone, D10)[5]等。
2 鸢尾异黄酮( Isoflavone)的提取和分离 2.1 提取:常用的异黄酮提取方法有热回流提取法、索氏提取法、微波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 冯超[6]对射干中异黄酮成分的几种不同提取方法分析比较,通过实验得出异黄酮的得率,确定采用微波提取和超声提取是异黄酮得率最高,微波提取时间相对较短,采用微波提取,并采用 L9(34)正交实验对微波提取的提取溶剂、固液比、提取时间及提取温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得出结果为:以60%的乙醇作为提取溶剂,乙醇用量为药材的12倍量,提取时间为10min,温度为75℃。
2. 2 分离:由于射干药材中的成分复杂,用单一的分离手段不易得到理想的效果,应该结合硅胶柱色谱,聚酞胺柱色谱,凝胶柱色谱等多种分离手段。另外射干中的化合物存在某些组分含量特别多,该组分往往掩盖了其它量少的组分,使我们检测不到,因此分离时应先把这些量多的组分先分离纯化出来,这样既富集了化合物的量,为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标准品,同时又除掉了这些量多的组分,使分离纯化更容易进行。介于此下面介绍两种常用分离法。
2. 2. 1 溶剂萃取法:液液萃取是传统的从溶液中提取和纯化物质的化工单元操作,方法是选择一种溶剂使混合物中欲分离的组分溶解于其中,其余组分则不溶或少溶,从而获得分离。刘合刚[7]等人利用乙醚、50%NaCO3、2%KOH一系列萃取和结晶法从射干药材中成功分离出多个异黄酮类化合物。
2. 2. 2 大孔树脂分离法:大孔吸附树脂是一种多孔性的高分子材料,可通过物陈勇[7]等人通过实验比较了中极性、弱极性、与非极性3种类型的四种规格的大孔树脂(D-101、D-101-1、DM-301、DM-401)对射干提取液的静、动态吸附及解吸附,得到弱极性或中极性树脂(DM-301、DM-401)对川射干异黄酮的吸附量较大。但DM-301解吸性能不及DM-401。柳伟[9]等人亦结合DM-401型大孔树脂与半制备液相色谱从川射干药材中分离得到了高纯度射干苷。张阳[10]等人通过系统比较AB-8、S-8、HP-20等六种大孔吸附树脂对射干总异黄酮的吸附与解吸附性能,发现用50%乙醇,流速3.0 mL/min时,采用HP-20树脂对射干异黄酮进行纯化,效果最优。 3 药理作用 3.1 抗肿瘤作用:黄文哲等人用异黄酮单体化合物对2 种肿瘤细胞进行生长抑制实验。结论 染料木素genistein对人胃癌细胞(BGC) 细胞有生长抑制作用,鸢尾苷元tecto rigenin 对人淋巴样白血病细胞(HL -60) 细胞有生长抑制作用[11]。
3.2 清除自由基的作用:秦民坚等通过采用生物化学发光法测定射干根茎中分离得到的异黄酮成分D1、D2、D7、D10均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其中D2对O2÷,·OH和H2O2氧自由基清除作用的能力最强。结论 射干根茎中的4种异黄酮类成分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12]。
3.3 抗炎作用:70%的射干醇提取液对早晚期的炎症,具有一定解毒作用[13]。将醇提取液给小鼠灌胃,对组胺、醋酸所致的小鼠皮肤和腹腔毛细血管通透
性增高,对巴豆油所致耳肿均有抑制作用。对大鼠的透明质酸酶或甲醛性足肿胀及棉球致肉芽组织增生也均有疗效[14]。日本学者对射干的主要成分鸢尾昔及昔元鸢尾黄素的抗炎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对PGE2(前列腺素E2)作用小鼠腹膜巨噬细胞实验中,发现鸢尾黄素(IC503um)的抑制作用比鸢尾苷(IC5030um)要强[15]。
3. 4 抗癌作用:据文献报道[16 ] ,染料木素对乳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皮肤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3.5 抗病毒作用:目前,从鸢尾属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还具有抗氧化、抗疟原虫和抗结核等作用[ 17-18]。野莺尾黄素在组织培养中可抗流感病毒、延缓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等作用[19]。
3.6 抗菌作用:射干对绿脓杆菌、淋球菌、肺炎球菌、结核杆菌具有抑制作用。射干水煎剂在体外对绿脓杆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MIC范围为1.25~3.90 g/L,MIC50为7.81g/L,MIC90为15.62g/L[20]。
3.7 其他作用:以射干为主药组方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21]、高酶高疽急性乙肝[22]、(慢性外阴营养不良(evD)[23-24]、伤科创面感染[25]、足癣[26]。 4 研究展望
射干在我国已经不再局限于中医传统用药,同时也在被开发现代新药,近年来国内外对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成果较为突出的是日本,表明射干具有确切的药理作用。从植物总提取物到所含成分的药理研究,从总体动物水平深入到酶分子水平,通过多层次多点的药理研究,揭示了射干的多种药理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了药理学上的支持和保证。临床研究证明,射干在扁桃体炎、喘息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上具有确切的作用,尤其在抗肿瘤活性和雌激素样作用方面的研究,对临床抗肿瘤药物的开发与应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射干的药理作用,值得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5 小结
5.1 鸢尾属植物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其资源丰富,有利于对其的开发和利用。
5.2 射干现已被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由此可见射干具有确切的药理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5.3 现代科学应该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进行进一步的深人研究。
5.4 射干中含有大量除异黄酮成分,还含有甾类,三萜类,酚类,醌类化合,药理作用尚不明确,对其药理的研究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王文静,梁月丽 鸢尾属植物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提取工艺研究进展2008, 36 (32) : 14144 – 14146 [2]许玉凤, 王文元, 孙晓梅, 李楠, 王雷.鸢尾属植物的研究概况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 2006, 34( 24) : 6478- 6479 [3]冯超.射干异黄酮类成分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2009, 71-77 [4]吉文亮等中药射干的化学与药理的研究进展。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0.15(2):57-58 [5]吉文亮,秦民坚,王挣涛.射干的化学成分研究(I)[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1,32(3):197-199 [6]冯超. 射干异黄酮类成分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2009.10-18 [7] 刘合刚, 胡新斌, 葛建萍. 栽培射干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Ⅱ)[J]. 中药材, 1997,20(6): 299~301. [8] 陈勇, 柳伟, 戈宝莹, 等. 大孔树脂对川射干异黄酮的分离纯化工艺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 2007, 42(1): 40~43. [9] 柳伟, 李路军, 李宇, 等. 川射干中射干苷的制备方法[J]. 中草药, 2006, 37(2): 209~210. [10] 张阳, 刘延吉, 刘澍. 大孔吸附树脂对射干总异黄酮分离纯化工艺研究[J]. 中成药,2007, 29(6): 916~918. [11] 黄文哲, 赵小辰, 王峥涛, 周荣汉异黄酮类化合物抗肿瘤细胞增殖作用.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03, 17(1):50-51 [12]秦民坚,吉文亮,刘峻,赵俊等. 射干中异黄酮成分清除自由基的作用[J]. 中草药,2003,34( 7) : 640- 641. [l3]吉文亮,秦民坚.中药射干的化学与药理研究进展.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0,15(2):57一58 [14] 吴泽芳,熊朝敏.射干与白射干、川射干(鸢尾)的药理作用比较 研究.中药药理与临床,1990, 6(6): 28~30. [15]钟鸣,关旭俊,黄炳生等.中药射干现代研究进展[J].中药材,2001,24(12):904一907. [16] M aximov,O. V. Biological Active Substances from M. a Rup ret Maxim and Prospects for Using the Species in Medicine .Rastibelnge Resursy, 1992, 28 (3): 157. [17] MIYAKE Y, ITO H, YOSHIDA T. Identification of iridals as piscicidal components of iridaceous plants and their conformations associatedwith CDSpect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