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人的木房子
侗族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创新

侗族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创新作者:谢韵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1期关键词:侗族木构建筑吊脚楼;传承保护;设计创新一、侗族传统建筑吊脚楼的现状分析位于广西柳州的三江侗族自治县,是一个以侗族少数民族为主的自治县,其建筑形式主要保留了传统的木构建筑吊脚楼的建筑特点,这也是千百年来生活在此处的少数民族人民优秀的智慧结晶,可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这一体现侗族传统文化特点的建筑形式正在逐渐消失,主要原因是吊脚楼多采用木结构为建筑形式,这样的建筑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主要支撑的木头会出现歪斜和被虫蚁啃食的危险,而由于是木头搭建,室内采光得不到很好的支持,导致室内常年昏暗无光,木结构的防火性能也达不到消防要求,最重要的是,水电管线不好接通,使得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故而需要对其以现代设计手法进行再设计,而如何在保持侗族文化的同时达到人类生活需求,这就需要对侗族传统建筑吊脚楼进行合理的设计规划。
吊脚楼属于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必不可少的智慧财富,其不需要钉子仅通过榫卯相接就可建造的特性,使得其成为了吸引全世界目光的中华财富。
在这一艺术瑰宝遭受危机的时刻,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已经越来越重要。
二、传统建筑吊脚楼的建筑外部保护吊脚楼作为侗族传统建筑的代表,也是侗族人民生活所离不开的建筑形式,在现代社会发展越来越迅速的时代中,钢筋混凝土的建筑正在逐渐取代以木结构为主的吊脚楼建筑形式,为了弘扬和发展侗族文化精神,弘扬侗族少数民族特点,吊脚楼不应该被时代淘汰,而是需要运用现代技术将其传承和保护,作为侗族的一张闪亮的名片。
对于吊脚楼建筑的保护和传承,分为外部保护和内部保护两部分,在建筑外部保护上,应注重其原本的木结构特点,不应将木结构特点磨灭,从建筑整体上以底部为钢筋水泥为支撑地基,上层为木结构的建筑形式取代传统的整体结构形式,并在建筑外部辅以木结构支撑,最大限度的从外部还原吊脚楼木结构建筑的特征。
论贵州侗族作家创作中的“木楼”意象

论贵州侗族作家创作中的“木楼”意象一、引言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有着多样化的民族风貌,并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立而又相互渗透的民族文化。
近年来,贵州侗族作家的创作犹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起来,出现了一些在创作上卓有成就的作家,如袁仁琮、谭良洲、刘荣敏、滕树嵩和潘年英等。
以袁仁琮、潘年英等为代表的贵州侗族作家群,他们幼年出生、成长和生活在侗族聚居地,后来有的因为求学,有的因为工作,有的因为生活等各种原因,离开了侗族同胞聚居的家乡。
城市和异乡的生活非但没有使他们忘却侗族家乡,反而越发加深了他们对家乡的思念,进而促使他们选择用文学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感。
“木楼”是贵州侗族作家群集中创作的一个鲜明意象,也是作家们创作的典型主题。
“木楼”意象凝结了贵州侗族作家对文学和人生的思索,既是他们创作的出发点,也表达了他们对故园的思考与怀恋。
如谭良洲的《侗乡》、刘荣敏的《侗寨风雨桥》、袁仁琮的《山里人》、滕树嵩的《风满木楼》、潘年英的《木楼人家》等,这些作品通过对木楼的集中书写,寄托了贵州侗族作家关注乡土、关注民族、关注社会的文化思考。
基于此,本文主要从“木楼”的创作角度出发,分析贵州侗族作家的创作,以此探讨其包含的民族想象、诗意书写和文化内涵。
二、“木楼”意象中的民族想象木楼是侗族人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
侗族人在建造木楼的时候,一般都会选择依山傍水、风景优美的沿河之地进行修建。
贵州境内多山,侗族人居住的地方大多地处山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这里盛产杉木,杉木生长速度快,且不易腐烂,很适合在山区这种多雨且潮湿的气候下生长,因而成为侗族人用于建造房屋的主要材料。
在民族文化发展形成的过程中,这种独具特色的木楼建筑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木楼文化。
近年来,在民族文化融合和国家教育政策的实施下,越来越多的侗族人掌握了汉语,贵州也不断涌现出用汉语进行创作的侗族作家。
贵州侗族作家主要描写侗族人民在发展过程中生活和心理的变化,将民族历史、民族风习、生产生活等独具民族特色的风情画卷描绘出来。
侗族木质结构建筑的继承与发展

Artscircle2013/10+TEXT/张学凯侗族木质结构建筑的继承与发展一、侗族木构建筑的现状(一)古老而富有记忆的历史符号侗族大多分布在偏僻山区,喜欢依山傍水而居,经过历史的发展,侗家人创造了以吊脚楼、鼓楼、风雨桥为代表的灿烂的民居文化,侗族的木质结构建筑群以它结构的精巧、布局的奇妙、丰富的田园风情和民族文化内涵而成为少数民族民居文化的一支奇葩。
这些木质结构建筑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古人的智慧与技艺,更是当地民俗文化与历史的象征。
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激增,木质资源日益匮乏以及木质材料与技术难以满足现代化建筑的要求等原因,木质结构的建筑也因此渐渐退出了历史的核心舞台。
(二)朴素美对于侗族的木结构建筑,不仅仅是因为它使用了传统的木质材料,更体现在对木构建筑的营造技艺。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广西三江县最为出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三江侗族木质建筑以风雨桥、鼓楼为代表,包含吊脚木楼、寨门、井亭、戏台等。
这些建筑依山傍水汇聚成群落,不仅造型美观,而且工艺堪称一绝。
整座建筑凿榫打眼、穿梁接拱、立柱连枋不用一颗铁钉,全以榫卯连接,结构牢固,接合缜密,体现了侗族工匠高超非凡的建筑工艺水平,并在技艺中表现出丰厚的心理和精神寄托。
真正体现了取之自然用之自然。
(三)结构美从木质本身所散发的自然气质与亲和力来讲,足以让它更具生命力,更具时代气息,更具美感。
木质结构建筑除具有自身的结构形式美感之外,往往建筑师也会凭借着个人的感性情感与理性的思考赋予建筑以现代的结构形象,使其在传统与现代的环境下更易于融合协调,表现了对周围环境和传统文化的有效呼应与独有的一份自然亲和力。
二、以山水长廊为例介绍侗族木构建筑的施工工序山水长廊位于广西南宁青秀山风景区,整体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结合侗族杆栏式建筑加以创新。
下面就以山水长廊为例介绍下侗族木构建筑的施工工序。
(一)建筑选材山水长廊的建筑用材主要是樟子松、瓦筒、石材等,樟子松材质较强,纹理较直、质地细腻、质量好,防腐、防虫、树干直,是木质建筑的优质选材,配合黑色瓦筒使其更显得古朴庄重。
黔东南之旅——奇怪的房子

黔东南之旅——奇怪的房子
记忆中,我看见过气派的欧式洋房,也瞧见过高大的砖瓦房,却从没见过像奶奶家这样黑漆漆的吊脚楼。
奶奶家是住在黔东南侗族苗族自治州,而奶奶他们又恰好是侗族人,所以他们住的房子具有一股浓浓的侗家特色。
那儿的房子几乎全是用木头搭成的。
如果搭建房子的位置正好处在地势较高,地表坑坑洼洼的地方怎么办?聪明的侗族人早就想到了这个问题。
他们先用大石头像垒城墙一样垒出一块小平地,然后把几根大木头撑在石头平地上,再利用榫卯结构架好小梁,再把一块块加工好的木板集资铺上去,这样就完成了房子的第一层,也是主层,这层是最重要的,用来作客厅、卧室、厨房等。
而墙壁,也是用木板铺成的。
二楼,也是顶楼,依然是木板搭成,通常只有柱子,这是因为这里是放杂物的,需要通风,所以没有墙壁。
最后在拨通的木板上刷上一层桐油,一座吊脚楼就这样完成了。
最神奇的是,屋内房间作墙用的木板是可以活动的,只要你愿意,随时可以改变房间的大小,而且楼梯也是可以活动的,能够架在任何一个房间里,或者架在屋外,你说奇怪不奇怪?
看着这些奇形怪状的房子,我不禁兴奋地在奶奶家蹿来蹿去,这儿肯定超棒!。
论侗族的建筑风格

论侗族的建筑风格外国语学院08英语6班王玉杰0804014620侗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我国的侗族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湖南省的新晃、靖县、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等县。
侗族聚居地多为山区且气候多雨潮湿,为防湿毒蛇虫兽的侵袭,底层不住人,只用来饲养家禽,安气、置柴草,放置农具和重物等。
侗族的建筑风格为干栏式建筑。
下面我将从侗族的风雨桥,吊脚楼和鼓楼这三方面介绍一下侗族的建筑风格。
风雨桥在贵州、广西的侗乡,有许多非常有名的鼓楼和风雨桥。
这些建筑属于汉末至唐代的古建筑,其结构之严谨,造型之独特,极富民族特色。
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和其它铁件,皆以质地上乘的杉木楔子衔接,拔地而起。
风雨桥又称花桥,是侗族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民间建筑之一。
苗寨喜欢靠山居住,所以侗寨大多数修在河边,溪边。
因此,侗寨就出现了石拱桥、石板桥等。
而最富民族特色的便是风雨桥。
最具盛名的风雨桥是位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马安寨的程阳桥是风雨桥的代表。
因桥上建有廊和亭子,既可行人,又可躲避风雨,故称风雨桥。
其结构以桥墩、桥身为主的两部分。
墩底用生松木铺垫,用特制的油灰粘合料石砌成菱形墩座,上铺放数层并排巨杉圆木,再铺木板作桥面,桥面上盖起以瓦为顶顶长廊桥身。
桥身用四根柱子将楼抬起,桥顶建造数个高出桥身的瓦顶数层飞檐翘起角楼亭、美丽、壮观。
五个石墩上各筑有宝塔形和宫殿形的桥亭,逶迤交错,气势雄浑。
长廊和楼亭的瓦檐头均有雕刻绘画,人物、山水、花、兽类色泽鲜艳,栩栩如生,是侗乡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
程阳桥又叫永济桥、盘龙桥,是侗寨风雨桥的代表作,是目前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风雨桥,是侗乡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
始建于19 12年,于1 92 4年建成,1982年被列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程阳桥为木石结构大桥,桥面架杉木,铺木板,桥长77.76 米,桥道宽 3.75 米,桥面高11.52米。
少数民族――苗族侗家的吊脚楼与傣族竹楼

少数民族――苗族侗家的吊脚楼与傣族竹楼类型:少数民族苗族侗家,幼儿园人文景观知识百科,幼儿园知识百科标题:少数民族――苗族侗家的吊脚楼与傣族竹楼中国民间建筑的形式多种多样,这种建筑的多样化首先是由各地自然环境的差别所决定,另外,民族、历史、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的差异也是相关的因素。
正是这诸多的差异才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住宅。
其中,吊脚楼与干栏式竹(木)楼是南方山区主要的传统民居。
苗族侗家的吊脚楼在西南地区广西、贵州、湖南、四川等省份,“吊脚楼”是山乡少数民族如苗、侗、壮、布依、土家族等的传统民居样式。
尤其在黔东南,苗族、侗族的吊脚楼极为常见。
这里的自然条件号称“天无三日情,地无三里平”,于是山区先民创造出了独特的“吊脚楼”。
吊脚楼依山而建,用当地盛产的杉木,搭建成两层楼的木构架,柱子因坡就势长短不一地架立在坡上。
房屋的下层不设隔墙,里面作为猪、牛的畜棚或者堆放农具和杂物;上层住人,分客堂和卧室,四周向外伸出挑廊,可供主人在廊里做活和休息。
廊柱大多不是落地的(便于廊下面的通行无碍),起支撑作用的主要是楼板层挑出的若干横梁,廊柱辅助支撑,使挑廊稳固地悬吊在半空,这种住宅因其外形和结构特点被称为“吊脚楼”。
吊脚楼的优点明显,人住楼上通风防潮,又可防止野兽和毒蛇的侵害,这种住宅在西南山区至今仍有建造。
不同地方的吊脚楼在形貌特征与建筑结构上富于变化。
总的看来,吊脚楼还是应属于南方的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
干栏应该是全部悬空的,所以吊脚楼也可以说是一种半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的傣族竹楼在乡土住宅建筑的分类中,把底层架空的住宅可称为干栏式住房,因而吊脚楼也可算是其中的一种类型。
干栏式住房比较典型的是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
傣族人居住在山岭间的平坝,为适应湿热的气候条件,傣族人利用当地丰富的竹材搭建起干栏式的“竹楼”。
竹材易于加工,完整的粗竹做骨架,竹篾条做墙体,楼板用木版,屋顶铺茅草。
竹楼的底层是架空的,供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楼上有堂屋与卧室,堂屋里安置一个火塘来烧茶做饭;堂屋外有开敞的前廊和晒台。
侗族房屋调研报告
侗族房屋调研报告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安徽等省份。
侗族房屋是侗族人民居住和生活的场所,反映了他们的文化特色和生活方式。
本调研报告旨在了解侗族房屋的建筑特点、材料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情况。
一、侗族房屋的建筑特点侗族房屋分为传统木结构房屋和侗寨建筑两种类型。
传统木结构房屋多为平房,采用悬空结构,没有地基,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
这种建筑结构能够适应山地地形,减少地基的占地面积,节约建筑材料。
侗寨建筑则是一种集体式居住形式,采用多层次布局,楼层之间通过建筑群和乡村道路相连。
侗寨建筑通常由多家族共同居住,中央是祭祀大厅,周围是住宅和其他功能空间。
二、侗族房屋的材料选择侗族房屋的主要材料是木材和竹子。
传统木结构房屋使用杉木、柏木等硬质木材,这些木材质地坚硬、防水、耐腐蚀。
竹子作为侗族房屋的重要材料之一,具有丰富的竹资源,其轻便、耐久、抗震等特点使其成为理想的建筑材料。
此外,侗族房屋还使用石头、土坯等材料进行墙体和地面的建造,增强了房屋的稳固性。
三、侗族房屋的影响因素1. 地理环境:侗族多居住在山区,因此房屋的建造需要考虑地势、坡度等地理因素。
木结构房屋的悬空设计可以解决地势不平的问题,便于适应山地环境。
2. 物资条件:由于侗族居住地域偏远,物资较为匮乏,因此他们注重材料的节约和合理利用。
木材和竹子是当地丰富的资源,使用这些材料可以减少主要建筑材料的运输成本。
3. 文化影响:侗族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房屋建筑是他们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
传统木结构房屋和侗寨建筑都反映了侗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社群生活的重视。
四、侗族房屋的现状及问题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侗族房屋正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一些侗族人口选择了离开传统的侗寨建筑,迁居到城市地区,开始使用现代化的住宅。
另一方面,一些侗寨建筑因为年久失修、材料老化等原因出现了破损和不完整的情况。
侗族传统建筑及其文化内涵解析以贵州、广西为重点
三、广西壮族、侗族传统建筑的 实用功能
广西壮族、侗族传统建筑不仅具有独特的外观和结构,还具有丰富的实用功 能。这些实用功能与当地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居住功能
广西壮族、侗族传统建筑的居住功能是其最基本的实用功能。无论是干栏式 还是木结构建筑,都注重居住空间的舒适性和实用性。例如,壮族的干栏式建筑 底层圈养家畜或存放农具,上面为居住层,以火塘为中心,既方便生活取暖,又 能够烹饪食物。侗族的木结构建筑也充分考虑了居住功能,以“悬山顶”式屋顶 适应当地气候特点,同时内部空间分隔合理,满足家族成员的生活需求。
此外,侗族传统建筑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作为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载 体,建筑不仅反映了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精神风貌,还体现了他们的宗教信仰 和哲学观念。在传承侗族文化方面,传统建筑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总之,侗族传统建筑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更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它们以 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魅力。在欣赏这些美丽建 筑的我们也应该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
一、贵州侗族传统建筑
贵州侗族传统建筑主要分布在黔东南地区,其中以肇兴、西江、宰荡等地的 侗族传统建筑最为典型。这些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采用吊脚楼的形式,以四榀 三间为主,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室和客厅,下层为厨房和仓库。建筑的外墙 多用石头或砖块砌成,屋顶则多采用歇山或悬山式。
在贵州侗族传统建筑中,鼓楼和侗寨是两个最为重要的元素。鼓楼是侗族村 寨的标志性建筑,通常建在村中心或寨门处,具有聚集村民、报警、祭祀等多种 功能。侗寨则是由多个建筑物组成的社区,包括住宅、鼓楼、仓库等,体现了侗 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一、广西壮族、侗族传统村寨及 建筑的历史渊源
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保护与分析
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保护与分析侗族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村落的珍品之一,代表着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瑰宝。
这些村落位于中国贵州省的黔东南地区,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侗族村落得以保存了许多传统的民居建筑,成为了文化遗产的宝库,并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的关注。
侗族传统村落的建筑景观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首先是侗族民居的建筑形式,多采用木材和石材结构,以及竹木石为主要材料,古朴典雅。
其次是建筑的布局,侗族村落大多坐落在山坡上,为了适应地势,村落内的民居多为木结构的二层楼房,以及有特色的吊脚楼。
再次是建筑的装饰,侗族村落的民居外墙常常会涂抹用彩色土砖制成的绘画,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装饰艺术。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侗族传统村落面临着许多保护与发展的问题。
一方面,随着现代化建筑的兴起,许多传统的侗族民居被拆除或改建,传统建筑的风貌逐渐消失。
旅游业的发展也对传统村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大量的游客涌入村落,带来了环境污染和文化冲击。
为了保护和传承侗族传统村落的建筑景观,我们可以采取如下的措施。
首先是要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通过教育和宣传,让当地居民和游客了解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并呼吁大家一起共同参与保护工作。
要加强对传统村落的管理和规划,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和政策,确保传统村落的原始风貌得以保留。
要加强对传统村落的监测与调查,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要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开展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吸引更多游客来参观传统村落,并且要注意旅游活动的文化教育性,让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了解侗族传统文化。
通过以上的措施,我们能够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侗族传统村落的建筑景观。
只有保护好这些村落,我们才能够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给后代,并且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侗族的传统文化。
黔东南侗寨木结构传统民居安全性调查
特 别 关 注
Th e S pe ci al F o cus
羞 配 式 木 结 构 建 筑
。 。 。 ’ 。 一
2 、 当地 侗 寨 与 传 统 民居
贵 州 黔 东 南侗 寨 多 处在 群 山之 中 侗 族 村 落依 据 当 地特 有 的
地形 地 貌 ,遵 循 因地 制 宜 的布 局 原 则和 天 人 合一 ”的 自然 观 , 依 山傍 水而 建 ,与所 处 地形 地貌 山水 等 自然环 境 和谐 统一 [ | [ 3 } 。
为小 青 瓦 .部分 房 屋 是 建造 时 就 为瓦 屋 面 .也 有是 后 期 修葺 改造
杆 .设 有 长 条木 凳 供歇 息 使 用 。楼 的尖 顶 处 筑 有 宝葫 芦 或 千
细调 研 对 象定 位于 从江 县 高增 乡岜扒村 。 调 查 对 象 主 要 包 括 已 有 民 居 、 在 建 房 屋 及 安 全 示 范 工 程 农 居 共计 调 查 民 居3 3 5 户 调 查 建筑 总 面积 为 3 1 1 7 8 01 m 。调 查 时 先 听取 关 于 村 民对 民居 的基 本 情 况介 绍 然 后通 过 逐 户 实地 查 看 、现 场 仪 器 检测 及 访 谈 填 写 自制 的传 统 村 落 农房 现 状 调查 表 等 方 式 ,从 房 址 的 场 地 条 件 、地 基 处理 、 建 筑 结 构 类 型
状 , 结 构特 点 ,安 全性 等 方 面 展 开 调 查 , 发现 当地 民居 木 构 件 潮 湿 腐 蚀 .搭 建 随 意 , 抗 震 构 造 措 施 不 完善 , 易 发生
火 灾 等 安 全 隐 患 , 最 后 针 对 这 些 问题 给 出一 些 建 议 , 以期 勾提 升 该 类 房 屋 的 安 全性 能提 供 参 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侗族人的建筑特点
侗族是个有着悠久是和传统文化的少数民族,由我国古代秦汉时期的“百越”族系发展而来的,主要分布在湘桂黔三省区相邻地带的山区。
侗族地区聚居得地方温湿多雨,土地肥沃,有着优良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其创造俏美独特的木构体系建筑提供了丰富的建筑木材。
此外,由于侗族地处偏僻,闭塞的地理环境使其文化体系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一定程度上的原始文化色彩,其建筑也不例外。
别具特色的建筑表现了他们独特而丰富的传统文化。
无论是依山傍水的村寨中别具一格的吊脚楼,还是气势恢宏形似宝塔的鼓楼和潇洒飘逸的风雨桥,都构成与其他建筑与众不同的特色和风格,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瑰宝。
在侗乡能和鼓楼媲美的,是侗寨的风雨挢,俗称花挢。
凡侗族人聚居地区,有河必有挢,挢梁全都建筑在村前寨后的交通要道上。
大部分为木挢,还有石拱挢石板挢竹筏挢等,宽四五米。
青石作墩,杉木铺挢面,上面是瓦顶长廊。
长廊两旁设栏杆长凳,形如游廊,可供行人躲避风雨,观赏休憩。
鼓楼亦称凉庭,它是侗文化的象征,是侗寨的独特标志。
鼓楼以高而大,伟岸稳重,巍巍挺拔见长。
鼓楼楼檐层数为奇数,不管层次多少,均高于民居。
鼓楼有厅堂式、干栏式和宝塔式三种类型,柱型有单柱和多柱之分,多柱型鼓楼中间的四根主柱象征四季,12根衬柱象征12个月,合起来寓意岁岁平安、四季祥和。
鼓楼结构精巧,造型美观、典雅端庄,被文人誉为“秉凉亭之清幽,兼宝塔之奇伟”。
鼓楼是侗家人议事、休息和娱乐的场所。
每逢节日,侗寨男女老幼便欢聚在鼓楼前"踩歌堂"或看侗戏。
夏天,人们到鼓楼聊天乘凉;冬天,大家围坐在火炉边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