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五章 储层成岩作用
储层成岩作用_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

滞流型
无动力来源和 流体流动,为正常
压力平衡状态
能量流为主, 伴随着物质流
无水循环 无机酸为主 成岩反应慢
温度、pH、Eh 及离子浓度
二、主要成岩作用
成岩作用的基本要素决定了可能发生的各种成岩作用。 流体性质与矿物成分决定矿物是溶解还是沉淀。可以说, 成岩过程是孔隙的形成与消亡的交替过程。因此,依据成 岩作用对孔隙影响,可将其分为两大类:
系统与外界只存在 周期性的流体交换, 异常高压形成幕式
交换
物质流为主, 伴随着能量流
封闭性水循环 有机酸为主 选择性反应
压力、温度及 有机质丰度
物质流为主, 伴随着能量流
开启性水循环 大气水为主 选择性反应
pH、Eh及 离子浓度
能量流为主, 伴随着物质流
半封闭性水循环 有机酸为主, 成岩反应活跃
超压力带 与有机质丰度
③影响孔隙流体和岩石的反应方向:因为化学反应的平 衡常数受温度控制,温度的变化势必引起反应的变化。在 一种温度下,一定的成岩反应可以形成次生孔隙,在另一 种温度下可能形成自生矿物而堵塞孔隙。
④古地温控制下有机质成岩演化序列:有机酸对矿物颗 粒的溶解是形成次生孔隙重要途径之一。有机质随温度的 变化衍生出不同的化学成分,而不同化学成分的有机酸对 矿物的溶解则明显不同。
压力关系示意图
(四)流体
储层中所见到的自生矿物的沉淀与溶解作用是沉积盆地 内大量溶解物质所造成。成岩期间储层中存在着不同成分 的孔隙流体,这种流体是重新分配矿物的动力学条件。因 此,其化学成分和活动程度对成岩作用起着很重要的控制 作用。具体来说,孔隙流体一般包括孔隙水、油和气,孔 隙水的影响最突出。
第二节 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
一、成岩作用的基本要素
花庄油田阜三段储层成岩作用及成岩相特征

花庄油田阜三段储层成岩作用及成岩相特征【摘要】本文系统分析了花庄油田阜三段储层的成岩作用及成岩相特征。
通过对阜三段储层的成岩作用、成岩相特征、生成机理、主要作用因素以及成岩作用对储层性质的影响进行研究,得出了具体结论。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花庄油田阜三段储层的成岩作用及成岩相特征,同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文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花庄油田阜三段储层的形成机制,指导油田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花庄油田、阜三段、储层、成岩作用、成岩相、生成机理、作用因素、储层性质、总结、展望、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石油是人类重要的能源资源,而储层是石油勘探与开发中的关键环节。
阜三段是花庄油田的重要储层之一,对其成岩作用及成岩相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开展了对花庄油田阜三段储层成岩作用及成岩相特征的深入研究。
通过对该储层的成岩作用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储层特征及演化规律,从而指导油田开发工作的开展。
对成岩相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石油的生成机理及储层性质的变化规律,为油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
深入探究花庄油田阜三段储层的成岩作用及成岩相特征,对于促进该地区油气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意义阜三段是花庄油田的主要油气层段之一,其储层成岩作用及成岩相特征对于该油田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阜三段储层成岩作用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储层的形成过程和演化规律,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阜三段成岩相特征的研究还可以为地质模拟和油藏评价提供重要参考,有助于优化勘探开发方案、提高油田开发效率。
深入研究花庄油田阜三段储层成岩作用及成岩相特征的意义重大,对于推动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提高油田的有效储量和开采率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阜三段储层成岩作用阜三段储层成岩作用是指在地质历史长期的作用下,沉积物经历了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最终形成了具有一定相对孔隙度和渗透性的岩石储层。
石油地质学(第五章石油和天然气的聚集)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
第 2.油(气)藏高度 五 2.油(气)藏高度 章 油藏高度 : 油藏最高点与油水界面 石 油 和 天 然 气 油气藏高度=气顶高度+ 含油高度 的 (气)面积 含油( 聚 3. 含油 集 • 含油面积: 含油外边缘 所圈定的 含油面积:含油外边缘 含油外边缘所圈定的
所圈定的封闭区面积。
石 油 和 天 然 气 的 聚 集
•
•
背斜圈闭的溢出点、闭合高度和闭合面积示意图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
第 对于断层圈闭,闭合面积按断层线与储集层顶面等高线构 五 成的闭合面积。 章 同样对于不整合面、地层尖灭带与储集层顶面等高线相交
构成的闭合区面积。
石 油 和 天 然 气 的 聚 集
第 五 二、圈闭的度量 章 石 油 和 天 然 气 的 聚 集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
(spill point): 油气充满圈闭后最先开始向 1.溢出点 溢出点( ):油气充满圈闭后最先开始向 外溢出的点。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
第 五 二、圈闭的度量 章 2.闭合面积(closure area):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
第 二、圈闭的度量 五 4.有效孔隙度和储集层的有效厚度 章 石 油 和 天 然 气 的 聚 集
有效孔隙度主要根据岩心的实验室测定、测井解释资 料统计分析求得,作出圈闭范围内的等值线图。
储集层的有效厚度根据有效储集层的岩性、电性、物 性下限标准求得。 (最大聚集油气体积) 、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 5、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 V=F×H×φ • 3 V —有效容积,m ; F —闭合面积,m2; H —储集层的有效厚度,m; φ —储层有效孔隙度,%。 •
油藏描述第5章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结构精品PPT课件

③塑性颗粒变形∶ 压实作用可使泥页岩岩屑、碳酸
岩岩屑等变形,压实作用强烈时,可 使之挤入孔隙中形成假杂基。在长期 的压应力作用下,一些脆性颗粒发生 塑性变形,晶格畸变,镜下形成波状 或带状消光。强度较弱的颗粒在压应 力作用下常被压扁、压弯。
④脆性变形∶ 刚性碎屑颗粒被压裂或
压碎。在下第三系砂岩薄片 中,常见石英产生菱面体解 理,长石和方解石产生裂缝, 而后又重新愈合。
KG =
D95 - D5
2.44(D75-D25)
峰值可分为6个等级:
很平坦 KG <0.67 平坦KG :0.67~0.9
中等(正整)KG :0.9~1·11 尖锐 KG :1.11~1.5 6
很尖锐 KG :1.56~3.00 非常尖锐 KG >3.00
二、碎屑颗粒的形态
包括圆度、球度及形状三方面。 1.圆度
1.机械压实作用 机械压实作用是沉积埋藏阶段在上覆重力
及静水压力下,碎屑颗粒紧密排列,软组分挤 入孔隙,水份排出,孔渗变差的作用,也是油 气藏储层最常见的一种成岩作用。
(1)机械压实作用痕迹 应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机械压实作用痕迹:
压实定向结构 紧密接触 塑性颗粒变形 脆性变形
①压实定向结构∶ 常见片状或伸长状颗粒长轴近平行
很稳定,不同类型母岩其重矿物的组成及含量不同,利用重 矿物的组合判断母岩成分,物源方向及沉积环境,划分和对 比地层。
第二节 成岩作用研究
一、碎屑岩的主要成岩作用 二、成岩阶段的划分方案 三、成岩阶段的划分
成岩作用研究
揭示储集层的成岩作用类型和特 征、成岩强度、成岩序列、成岩阶段 等。 ● 研究方法
(2)平均粒径
平均粒径(mz)=
D16+D50+D84
储层的成岩作用范文

储层的成岩作用范文储层的成岩作用是指岩石在地质历史过程中,由于地壳运动、地热、压力、化学作用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发生了一系列的物理、化学、生物作用,使得岩石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和孔隙结构发生了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合于油气聚集和储存的储层。
储层的成岩作用主要包括压实作用、渗流作用、溶解作用、胶结作用、封堵作用等。
压实作用是指岩石因地壳运动引起的压力增大,颗粒之间的空隙收缩,改变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的过程。
在压实作用下,岩石的颗粒接触紧密,孔隙度减小,孔隙隔膜的沉淀和排列发生改变,渗透率降低。
压实作用的程度与应力大小、成岩深度、岩性和颗粒间的胶结程度有关。
一般来说,岩石的压实作用越强,储层的渗透率越低。
渗流作用是指地下水或流体通过岩石孔隙或裂缝的过程。
随着流体的渗流,粒间颗粒随之移动,流体对岩石颗粒产生刮擦磨损,进一步降低渗透率。
渗流作用还带来颗粒溢出,特别是粘土矿物的迁移填充,形成黏土胶结,加剧了储层的封堵作用。
溶解作用是指溶液对岩石矿物的溶解过程。
在地下水中,一些矿物质溶解度较高,如碳酸盐、硫酸盐等,地下水中的这些成分与岩石接触后,会溶解掉一部分,从而使矿物的物理性质和孔隙结构发生变化。
比如,石灰岩地层因溶解作用形成了大量的溶洞,这对于储层的形成和储集具有重要的影响。
胶结作用是指岩石中的物质在高温、高压和地下流体的作用下,凝结成胶结物质,填充和连接了一些孔隙和裂缝。
胶结物质包括黏土矿物、碳酸盐矿物、硅酸盐矿物等,它们可以通过溶解、交换等方式在岩石中形成或长大,从而改变岩石的孔隙结构和渗透率,影响油气的储藏和开采。
封堵作用是指岩石孔隙或细隙的物质填充、堵塞,使岩石变得不透水或者透水性降低。
储层封堵作用的主要因素包括黏土矿物的交换、胶结物质的沉淀、原生矿物的胶结、一些溶解产物的迁移沉积等。
封堵作用使得储层的渗透率下降,从而增加了油气在储层中的停留时间,有利于油气的聚集和储存。
综上所述,储层的成岩作用是多种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改变岩石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和孔隙结构,形成适合于油气聚集和储存的储层。
《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储集岩2、储层3、储层地质学第二章储层的基本特征一、名词解释1、孔隙度2、有效孔隙度3、流动孔隙度4、绝对渗透率5、相渗透率6、相对渗透率7、原始含油饱和度8、残余油饱和度9、达西定律二、简答题1、简述孔隙度的影响因素。
2、简述渗透率的影响因素。
3、简述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第三章储层的分布特征一、简答题1、简述储层的岩性分类?2、简述碎屑岩储层岩石类型?3、简述碳酸盐岩储层岩石类型?4、简述火山碎屑岩储层岩石类型?5、风化壳储层的结构6、泥质岩储层的形成条件二、论述题1、简述我国中、新生代含油气湖盆中的主要储集砂体成因类型及主要特征。
(要点:重点针对河流相、三角洲、扇三角洲、滩坝、浊积岩等砂体分析其平面及剖面展布特征)第四章储层孔隙成岩演化及其模型一、名词解释1、成岩作用2、同生成岩阶段3、表生成岩阶段二、简答题1、次生孔隙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哪些?2、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类型有哪些?3、如何识别次次生孔隙。
三、论述题1、简述成岩阶段划分依据及各成岩阶段标志2、论述碎屑岩储层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3、论述影响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方面。
第五章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一、名词解释1、孔隙结构2、原生孔隙3、次生孔隙4、喉道5、排驱压力二、简答题1、简述砂岩碎屑岩储层的孔隙与喉道类型。
2、简述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与喉道类型。
三、论述题试述毛管压力曲线的作用?并分析下列毛管压力曲线所代表的含义第六章储层非均质性一、名词解释1、储层非均质性2、层内非均质性3、层间非均质性4、平面非均质性二、简答题1、请指出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
2、如何表征层内非均质性?三、论述题1、论述裘怿楠(1992)关于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2、论述宏观非均质性对油气采收率的影响(要点:分析层内、层间、平面非均质性对油气采收率的影响)第七章储层敏感性一、名词解释1、储层敏感性2、水敏性3、酸敏性4、速敏性二、简答题1、储层损害的原因?2、储层敏感性类型?《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储集岩:具有孔隙空间并能储渗流体的岩石。
靖边气田马五_4~1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 ●__ ___
一 ●■■I 一
占据孔 隙 晶闻微孔 藩蚀孔洞
晶间孔 占据 空洞 无意义
溶 作用形 成最大 的次生孔 隙 , 虽经成 岩阶段 变化有所
4 成 岩演 化 阶段 及 孔 隙演 化模 式
成岩作 用受沉积 期后 的埋 藏条件 、 海平面升 降变
化 、 间溶 液的变 化 、 理 和化 学 性质 、 粒 物 温度 、 以及所 处 体系 的开放 程度等 成岩环境 的影响 , 变迁受控 而其 于构 造运动 。研究 区 的成岩 环境 类 型有 近 地表 成岩
天 然 气 勘 探 与 开 发
21 0 2年 1 出版 月
靖 边 气 田马 五4 储 层 成 岩 作 用 及 孔 隙 演 化
陈凤 喜 王 东旭
( 中国石油长庆油 田分公 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摘
要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靖边气 田奥 陶系马家沟组马五 气藏储集岩为颗粒 白云岩、 粗粉 晶白云岩 和细粉 储层 的最终 形
・
2 ・ 2
第3 卷 5
第1 期
天 然 气 勘 探 与 开 发
中细晶结构 , 晶体 之间 镶嵌 接 触 , 隙没 有 因重 结 晶 孔 而得 到改善 。同时重结 晶作用 使 得 原砂 屑结 构 仅有 隐约轮廓依 稀可见 , 转变 为残 余砂 屑结构 。
3 储 层孔 隙结构
根据 岩 芯 观 察 及 薄 片 鉴 定 、 描 电 镜 分 析 , 扫 马 五 亚段 的孑 隙类 型按 照成 因分类 主要有 原 生孔 隙 L 和次生孔 隙两大类 。其 中原生 孔 隙主 要有鸟 眼孔隙 ; 次生孔 隙储 集空 问有八 种 孔 隙类 型 ( 1 。以次 生 表 )
浅析成岩作用对页岩储层的影响

浅析成岩作用对页岩储层的影响【摘要】页岩储层是一种特殊的储层类型,具有低孔隙度和低渗透性的特点。
成岩作用是指岩石在地球内部高温高压环境下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
成岩作用对页岩储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孔隙结构、渗透性、孔隙流体储量、岩矿组成和地层稳定性方面。
通过浅析成岩作用在页岩储层中的作用,可以发现其在储层形成与演化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成岩作用在页岩储层中的具体机制,并应用于页岩储层的勘探与开发中。
成岩作用对页岩储层具有重要的影响,增强了对页岩储层的认识与理解,为页岩气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页岩储层、成岩作用、孔隙结构、渗透性、孔隙流体储量、岩矿组成、地层稳定性、整体影响、进一步应用、重要性。
1. 引言1.1 页岩储层的特点页岩储层是一种特殊的沉积岩储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页岩是一种致密、坚硬、不透水的岩石,其孔隙度很低,孔隙结构复杂,孔隙度一般在1-5%之间,孔隙分布不均匀,孔隙相互连接性较差,这使得页岩储层的渗透性非常低。
页岩中富含有机质,是富有机质的岩石类型之一,有机质的丰富度与烃类气体的生成密切相关,是油气勘探的重要对象。
页岩储层具有较强的地层稳定性,由于页岩的致密性和坚硬性,使得其在地层深部有较强的承载能力和抗压强度,这对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页岩储层具有孔隙度低、富含有机质、地层稳定性强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页岩储层的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挑战性。
深入研究页岩储层的特点及其形成机理对于有效开发页岩油气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1.2 成岩作用的定义成岩作用是指岩石在地质历史过程中经历的一系列变质、变质、水力、化学和物理过程的总和。
这些作用在岩石的内部或外部发生,可以改变岩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结构,从而影响岩石的孔隙结构、渗透性、岩矿组成和地层稳定性。
成岩作用包括岩石的压实作用、溶解作用、胀大作用、结晶作用等多种过程。
在页岩储层中,各种成岩作用对岩石的影响综合作用,会直接影响页岩储层的储层特性和开发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S中S层
>70%
70%~50% 50%~15%
<15%
储层岩石结构及孔隙带划分
在不同的成岩阶段,由于成岩作用对孔隙演化的影响 不同,会出现不同的孔隙发育带。
成岩阶段 成岩期 接触类型 A
早成岩 B 点状 原生孔 及少量 次生孔 A 点线状 次生孔 发育
晚成岩 B 线状 次生孔 减少并 出现裂缝 裂缝 发育 C
在阴极发光显微镜下,可以看到不同的发光环带, 据此,可判断碳酸盐胶结物的世代和胶结次数。
在许多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分布极不均匀,常见团块状和层状分布,是导致孔 隙分布不均匀的主要原因之一。
④其它矿物的胶结作用
在成岩作用过程中,还有其它一些胶结矿物 的形成,如黄铁矿、长石、石膏、沸石等。它们 的存在有时对储层性能产生影响。
5. 溶解作用
沉积物埋藏后,始终处于地下流体的包围之中,溶
解作用时刻都在进行。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地温、压 力增大,孔隙水和地层水的性质会不断发生变化,其溶 解作用也会时大时小,溶蚀作用也时强时弱。
6. 自生矿物的形成与充填作用
自生矿物是沉积埋藏后新形成的矿物。自生矿物垂直 孔隙壁向孔隙中心生长,使孔隙变小,喉道变窄的作用称 为充填作用。尤其在成岩晚期或溶解作用之后形成的自生
胶结物有粘土、硅质、
碳酸盐、其它矿物(沸
石和黄铁矿)等。
①粘土胶结作用 几乎所有的砂岩中都有一定量的粘土充填。
薄片中常见粘土呈薄膜式或孔隙式胶结。不同 时代、不同埋藏深度的砂岩中,粘土矿物的类 型和分布不同,因而对砂岩的储集性能的影响 也不同。
②硅质胶结作用 硅质胶结作用最常见的形式是石英自生
加大。时代越老和埋藏深度越大的砂岩,石
压实作用强度的定量表征:
① 颗粒填集密度-在岩石薄片中进行测量、统计和分析。
填集密度=(颗粒截距总长度/测量长度)×100%
填集密度越大,压实强度也越大。
压实作用强度 颗粒填集密度
弱压实 <70%
中等压实 70%~90%
强压实 >90%
② 压实率-砂体压实后原始体积降低的百分比。
原始孔隙体积-压实后粒间体积 压实率=——————————————×100% 原始孔隙体积
算。碎屑岩原始孔隙度至少可取35%~40%;
b.保存的原生孔隙度和溶蚀次生孔隙度。
c.压实后溶蚀前的孔隙度-溶蚀孔隙度加残余胶结物含 量;
d.压实损失孔隙度( 压 ):
压
40 V粒 40
100%
式中 V粒—粒间体积占岩石体积,%; 40 — 原始孔隙度,%。
e.胶结作用损失的原始孔隙度( 胶):
④ 样品密度视成岩演化程度而定。
(2)储层样品分析鉴定内容: ①铸体薄片鉴定-成岩作用研究的最基础内容。 a.常规矿物组成鉴定:碎屑矿物成分,填隙物成分,胶结物 及类型,自生矿物及形成顺序等; 颗粒接触关系;
颗粒填集密度统计。
最常见的稳定及不稳定重矿物
稳定重矿物 石榴石、锆英石、刚玉、电气石、锡石、金 红石、白钛矿、板钛矿、磁铁矿、榍石、十 字石、蓝晶石、独居石 不稳定重矿物 重晶石、磷灰石、绿帘石、黝帘石、阳起石、 符山石、红柱石、硅线石、黄铁矿、透闪石、 普通角闪石、透辉石、斜方辉石、普通辉石、 橄榄石
晶面发育,有时可见石英小晶体; c.Ⅲ级加大:几乎所有石英和长石具次生加大,且加大 边较宽,多呈银嵌状; d.Ⅳ级加大:颗粒之间具缝合接触,自形晶面基本消失。
③面孔率测定:
面孔率
MS
SK
SW
式中 SK ——薄片观察孔隙总面积; Sw ——薄片视域总面积。
(2)成岩事件识别及成岩阶段划分: ①确定成岩事件: a.根据各种分析鉴定成果,确定研究对象所经历过的成 岩事件。碎屑岩的成岩事件主要有;机械压实作用,化学压溶作用,胶
(3)泥质岩采样及分析鉴定
① X 衍射分析:测定粘土矿物相对含量,及混层矿物混 层比; ②分离干酪根测定镜煤反射率,孢粉颜色及热变指数 (TAI)和有机酸等; ③热解分析,测定最大热解峰(Tmax℃)等。 (4)地层水采样及分析-有机酸类型及含量分析。
2.综合解释 (1)定量计算方法: ①填集密度:
例如黄铁矿在大港油田风化店地区孔店组砂岩中常表 现为局部富集的团块,充填孔隙,使砂岩孔隙度降低。
胶结作用强度的定量表征: 胶结率=(胶结物含量/原始孔隙体积)×100% 胶结率反映了胶结作用降低砂体原始孔隙体积
的百分数
4. 交代作用
一种矿物被溶解,同时被溶液中沉淀出来的矿物
所置换,新形成的矿物与被溶矿物没有相同的化学成分, 这种现象称为交代作用。
引自《沉积岩石学》(石油工业出版社,1985)
b.鉴别孔隙成因类型,确定次生孔隙的证据和标志。 c.孔隙产状描述(粒间孔、晶间孔、粒内孔、铸模孔等)。 次 d.面孔率测定,分孔隙类型和产状分别计数。 生 孔 隙 ②阴极发光鉴定-研究矿物世代关系,识别自生矿物,判别 的 识 别 其成因和来源等。 标 志 据 吕 正 谋 ( )
微镜、X衍射、稳定同位素、电子探针、包裹体等。
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一、 碎屑岩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
1. 机械压实作用 2. 化学压实作用
3. 胶结作用
4. 交代作用 5. 溶解作用 6. 自生矿物的形成
1. 机械压实作用-最常见
沉积埋藏阶段在上覆重力及静水压力下,碎
屑颗粒紧密排列,软组分挤入孔隙,水份排出,
原生孔 孔隙类型 发育
有机质成熟度
成岩作用强度与有机质成熟度均是时间和温度的函数, 通过有机质成熟度可以对成岩阶段进行划分。通常应用镜质 体反射率、孢粉颜色及热变指数等指标来划分有机质成熟度。 成岩阶段 成岩期 Ro(%) 孢粉颜色 热变指数 有机质成熟度 A
>0.35 淡黄 <2.0 未成熟
早成岩 B
有机质成熟度;
古温度。
自生矿物分布及形成顺序
各种自生矿物的形成要求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而随 着地层温度、压力及孔隙水性质的变化,会出现不同类型 的自生矿物,它们能指示岩石的形成发育过程,可做为成 岩阶段划分的辅助标志。 成岩阶段 成岩期 A 早成岩 B I 泥晶 亮晶 A II 含铁 晚成岩 B III C IV
溶解,溶解物质垂直于主压应力方向迁移,在颗粒
的局部边缘形成压溶加大边。
石英的压溶作用是最常见的 压溶现象,一般在1000-1500m深度
时较发育。显微镜下,碎屑颗粒的
紧密填集,线接触、凹凸接触等现 象,都是压溶作用的痕迹。
3. 胶结作用-矿物质在碎屑沉积物孔隙中沉淀,并使沉
积物固结为岩石的作用。
碎屑岩中常见的
颗粒截距长度 填集密度= 100% 横截长度
压实作用强度 颗粒填集密度 压实后损失的孔隙度 弱压实 <70% <10% 中等压实 70%~90% 10~25% 强压实 >90% >25%
②石英次生加大分级: a.I级加大:少量石英具窄的加大边或自形晶面;
b.Ⅱ级加大:大部分石英和部分长石具次生加大,自形
③碳酸盐胶结作用
• 碳酸盐胶结物中的主要矿物: 方解石、白云石、铁白云石、铁方解石和菱铁矿等。 • 砂岩中的碳酸盐胶结物结构: 常见泥晶、粉晶和亮晶结构 • 砂岩中的碳酸盐胶结物胶结方式: 孔隙型、薄膜型和再生型。
碳酸盐胶结世代 碳酸盐胶结作用可多期进行,形成不同世代的碳 酸盐矿物。
• 应用阴极发光显微镜可以观察碳酸盐胶结世代
③扫描电镜及能谱测量 a.粘土矿物及产状,结晶程度, 转化ຫໍສະໝຸດ 况;b.自生矿物发育状况等等;
c. 应用能谱测量对矿物进行元
素定量分析。
④ 包裹体测量-选部分石英加大边或碳酸盐胶结物做包 裹体测量,包括均一化温度、压力、盐度、密度、 PH、 Eh 及烃类性质等。
⑤电子探针-对重点矿物微区做电子探针测量元素组成。 ⑥同位素分析-选不同世代碳酸盐胶结物做同位素分析。 ⑦ X 衍射分析-测定粘土胶结物中各类粘土矿物相对含 量。
0.35-0.5 黄色 2.0-2.5 半成熟
晚成岩 A
0.5-1.3 桔黄-棕 2.5-3.7 成熟
B
1.3-2.0 棕黑 3.7-4.0 高成熟
C
2.0-4.0 黑 >4.0 过成熟
古温度
古温度不但影响有机质成熟度、伊利石/蒙脱 石(I/S)混层粘土矿物的转化,还影响自生矿物 的形成,因此古温度也是划分成岩阶段的标志。
原始孔隙体积可通过岩石颗粒粒度和分选性,应用R.Sneider图版 进行估算,压实后粒间体积一般通过薄片统计估算。粒间体积包括孔隙 体积、胶结物体积和杂基体积。
压实作用强度 压实率
弱压实 <30%
中等压实 30%~70%
强压实 >70%
压实后损失的孔隙度
<10%
10~25%
>25%
2. 化学压实作用 当上覆地层压力或构造应力超过孔隙水所能承 受的静水压力时,会引起颗粒接触点上晶格变形和
胶
V胶 40
100%
式中 V胶——残留胶结物体积占岩石总体积,%; 40——原始孔隙度,%。 f.粒间孔隙度( 粒):
粒 V粒 V胶
③成岩阶段划分
a.划分依据
自生矿物分布、形成顺序; 粘土矿物组合及伊利石/蒙脱石(I/S)混层粘土矿物 的转化; 储层岩石结构,物理性质变化及孔隙带划分(如原生孔 隙带、混合孔隙带、次生孔隙带、紧密压实裂缝带等);
石英加大 级别
方解石
铁白云石
泥晶
亮晶
伊利石/蒙脱石(I/S)混层粘土矿物的转化
随着埋深和温度的增加,泥岩及碎屑岩杂基中的蒙脱石
会发生成岩演变。在不同的成岩阶段,I/S混层的演化有一定
规律。 成岩阶段 早成岩 晚成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