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风险分析

环境风险分析
环境风险分析

第九章环境风险分析

环境风险评价(ERA)是指对人类的各种开发行为所引发的或面临的危害,对人体健康、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系统等所造成的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进行评估,并据此进行管理和决策的过程。工程项目在建设运行过程中往往伴有突发性事故,这些突发行事故具有偶然性,这种偶然性常会给人身健康和周围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环境风险评价对于有效防范风险事故的发生,采取安全的应急措施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9.1评价工作等级和范围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的要求,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级别划分依据见表9-1。

表9-1 评价工作级别

本项目煤气中主要成分为CO、H

2和CH

4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HJ/T169-2004)附录A.1和《重大危险源辩识》(GB18218-2000)的有关规定,CO

为有毒物质,H

2和CH

4

为易燃物质,其中CO和H

2

混合物的生产场所临界量为2t,储

存场所临界量为5t;CH

4

生产场所临界量为1吨,储存场所临界量为10t。

本次工程不储存煤气,生产场所单台煤气发生炉的煤气在线量为5000m3/h,煤气成分见表9-2。经计算,其中一氧化碳量为1.94t/h,甲烷量为0.026t/h。因此,本项目不构成重大危险源,且本项目不在环境敏感地区,根据风险评价级别划分标准该项目风险评价工作等级确定为二级。

根据导则的要求,本次大气环境风险评价的范围为工程周围3km的范围。评价重点考虑工程事故排放对近距离敏感点的影响,本次工程周围近距离主要敏感点的情况详见表9-3。

表9-2 煤气站混合煤气成分一览表

表9-3 厂址周围主要近距离敏感点情况

9.2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范围包括生产设施风险识别、生产过程所涉及的物质风险识别和配套设施风险识别。根据本次评价的工程分析,热电站和煤气站扩建工程的生产设施和所用的原辅材料中涉及到的危险源主要是煤气发生炉产生的混合煤气,因此本次风险分析主要是以煤气的泄露所产生的环境影响为主。

9.2.1生产设施风险识别

项目生产过程中设备的管道、弯曲连接、阀门等均有可能导致煤气的释放与泄漏,发生毒害或爆炸事故。

根据对环境风险物质的筛选和工艺流程确定风险单元主要为:

①煤气发生炉,包括煤气发生炉、煤气洗涤及净化装置

②煤气风机,包括内机后的输送管道

③原料煤库

9.2.2物质风险识别

对项目所涉及的原料、辅料、中间产品、产品及废物等物质,凡属于有毒物质(极度危害、高度危害)、强反应或爆炸物、易燃物的均需列表说明其物理化学和毒理学性质、危险性类别、加工量、贮量及运输量等,并按其危险性或毒性结合相应的评价阈值进行分类排队,筛选风险评价因子。

本项目涉及物料的危险性和毒性列于表9-4。

表9-4 主要危险性物料性质

在表9-4所列的3种主要危险性物料中,根据物质相态和危险性质,可以确定

主要事故风险因子为CO、H

2和CH

4

9.2.3工程污染物的性质与危害特征

(1)CO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和无刺激性的气体,比重0.967,燃烧时呈浅蓝色火焰,主要来源于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以及煤气系统的泄漏。由于它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大 200~300倍,故人体吸入一氧化碳后,即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COHb),阻碍血液输氧,造成人体缺氧中毒。空气中浓度达到1.2mg/m3时,短时间可导致人死亡。

人体吸入一氧化碳可引起急性中毒和慢性损害。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可分为三级,轻度中毒、中度中毒和重度中毒。轻度中毒表现为头痛、头晕、耳鸣、眼花颞部压迫和搏动感,并可有恶心、呕吐、心悸和四肢无力等症状。轻度中毒患者经治疗,症状可迅速消失;中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外,初期尚有多汗、烦躁、步态不稳和皮肤粘膜樱红,可出现意识模糊,甚至进入昏迷状态。中度中毒患者及时抢救,一般数

日可恢复,无明显并发症;重度中毒除具有轻、中度中毒全部或部分症状外,患者可迅速进入昏迷状态。昏迷可持续十几小时,甚至几天,可出现阵发性和强直性痉挛。重度中毒一般伴有心肌损害、肺炎、肺水肿及水电解质混乱等严重并发症,有时可迅速引起死亡。长期反复吸入一定量的一氧化碳可引起神经和心血管系统损害,常见的有神经衰弱综合征,以及心肌损害和动脉粥样硬化。

(2)CH

4

甲烷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标准状况)0.717g/L,沸点-161.5℃,熔点

-182.48℃。燃烧热(kJ/mol):889.5、临界温度(℃):-82.6、临界压力(MPa):4.59。闪点(℃):-188、引燃温度(℃):538。

甲烷燃烧时火焰呈青白色,点燃甲烷和空气的混合气会发生爆炸。甲烷在空气里的爆炸极限是5.3~14.0%(体积),在氧气里的爆炸极限是5.4~59.2%(体积)。

甲烷运输注意事项:采用刚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钢瓶一般平放,并应

危险性:甲烷对人基本无毒,但浓度过高时,使空气中氧含量明显降低,使人窒息。当空气中甲烷达25%~30%时,可引起头痛、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呼吸和心跳加速、共济失调。若不及时脱离,可致窒息死亡。皮肤接触液化本品,可致冻伤。

(3)H

2

危险性类别:第2.1类易燃气体

氢气是已知气体中最轻的气体,分子量2.016,常温分子氢无色、无臭、无毒、易燃的气体。标准状态下密度为0.08988kg/m3)。沸点-252.77℃,液体密度为71.021(kg/m3),熔点-259.023℃.临界温度-239.97℃。空气中的爆炸极限浓度为:3.3%-81.5%,氧气中的爆炸极限浓度为:4.6%-93.9%。氢气扩散性强,比空气快3.8倍。

健康危害(吸入):当人体吸入氢气时可导致头晕、呼吸困难,神志不清等表现,皮肤接触液化本品,可导致冻伤。

9.2.4国内事故分析案例

(1)1985年9月2日13时,秦皇岛某工厂煤气发生炉煤气爆炸,死亡8人,经济损失10万余元。当日11时,该厂煤气发生炉操作工发现下煤机不下煤,当时认为是下煤机有故障,操作工立即排除,但经过一段时间没能解决,找来维修工进行修理。这时熔窑反映煤气供应不足,此时车间主任、技术员也赶到现场进行处理。在处理下煤机问题期间,于13时发生了爆炸事入,造成了170m2二层楼厂房全部倒塌,使在场工作的8名职工全部遇难死亡,并伤及过路行人2名。其中一块46kg的异型耐火砖飞出96m,报废了一台改装的培德炉、风机2台、水泵一台及部分电气设备等。事故原因分析:①煤气发生炉蒸汽套上的内侧约有5m长的焊缝撕裂,水套内壁12cm厚钢板向里翻卷严重,爆炸后视其出口温度为870度,说明水套内严重缺水,造成水套内壁铜板过热,材质失稳,给水温度相差很大,钢板先接触水的部位遇冷急剧收缩而龟裂,在夹套内蒸汽急聚膨胀压力作用下,使龟裂处撕开大的破口造成爆炸。而后夹套剩余的水和汽涌向炉内遇到炽热的燃烧层,产生了高压蒸汽和水煤气,与炉内炭火形成二次爆炸。有人听到两响,先发生一声闷响,几秒钟后又听到一声巨响。这次事故造成如此严重损失,主要在于第二次爆炸。②当下煤机卡煤事故长达二小时多,较长时间没能妥善处理。这对煤气出口温度高达870度,这说明炉膛内不仅煤已完全燃烧,连同产生的煤气也在炉膛内燃烧,这就增大了夹套中水的蒸发量,因此爆炸前操作者突然发现夹套缺水,盲目向夹套注水,终于酿成事故发生。防止同类事故的措施:①煤气生产工艺性严要求操作者应具备一定的操作技术水平,上岗前进行操作规程和安全规程的培训和考核,合格方准上岗。②煤气发生炉的设计、制造、安装和使用都应严格审查。③夹套上的附属设备,蒸汽汇集是属水气分离器,附属零件要齐全,此外还应安装一套自动报警装置,利用声音报警提醒操作工。④水套压力不能超过设计额定压力,安装自动泄压装置。

(2)2003年10月22日早晨7时50分左右,河北省沙河市大光明玻璃厂一个直径约3m的煤气发生炉发生爆炸,根据初步统计结果:8人死亡,3人受伤,其中7人为当场死亡,1人被送往医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由于爆炸发生于早晨7时50分左右,正值交接班的时间,故厂内人员较多,当时上班人员有160人,下班人员45

大危险作业风险分析及控制措施

八大危险作业风险分析及控制措施 动火作业风险分析 序号 1易燃易爆有害物质:①将动火设备、管道内的物料清洗、置换,经分析合格。 ②储罐动火,清除易燃物,罐内盛满清水或惰性气体保护。 ③设备内通(氮气、水蒸气)保护。 ④塔内动火,将石棉布浸湿,铺在相邻两层塔盘上进行隔离。 ⑤进入受限空间动火,必须办理《受限空间作业证》。 2火星窜入其它设备或易燃物侵入动火设备切断与动火设备相连通的设备管道并加盲板___块隔断,挂牌,并办理《抽堵盲板作业证》。 3动火点周围有易燃物①清除动火点周围易燃物,动火附近的下水井、地漏、地沟、电缆沟等清除易燃后予封闭。 ②电缆沟动火,清除沟内易燃气体、液体,必要时将沟两端隔绝。 4泄漏电流(感应电)危害电焊回路线应搭接在焊件上,不得与其它设备搭接,禁止穿越下水道(井)。 5火星飞溅①高处动火办理《高处作业证》,并采取措施,防止火花飞溅。 ②注意火星飞溅方向,用水冲淋火星落点。 6 气瓶间距不足或放置不当①氧气瓶、溶解乙炔气瓶间距不小于5m,二者与动火地点之间均不小于10m。 ②气瓶不准在烈日下曝晒,溶解乙炔气瓶禁止卧放。 7 电、气焊工具有缺陷动火作业前,应检查电、气焊工具,保证安全可靠,不准带病使用。 8 作业过程中,易燃物外泄动火过程中,遇有跑料、串料和易燃气体,应立即停止动火。 9 通风不良①室内动火,应将门窗打开,周围设备应遮盖,密封下水漏斗,清除油污,附近不得有用溶剂等易燃物质的清洗作业。 ②采用局部强制通风; 10 未定时监测①取样与动火间隔不得超过30min,如超过此间隔或动火作业中断时间超过30min,必须重新取样分析。 ②采样点应有代表性,特殊动火的分析样品应保留至动火结束。 ③动火过程中,中断动火时,现场不得留有余火,重新动火前应认真检查现场条件是否有变化,如有变化,不得动火。 11 监护不当①监火人应熟悉现场环境和检查确认安全措施落实到位,具备相关安全知识和应急技能,与岗位保持联系,随时 掌握工况变化,并坚守现场。 ②监火人随时扑灭飞溅的火花,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动火人停止作业,联系有关人员采取措施。 12 应急设施不足或措施不当①动火现场备有灭火工具(如蒸汽管、水管、灭火器、砂子、铁铣等)。 ②固定泡沫灭火系统进行预启动状态。 13 涉及危险作业组合,未落实相应安全措施若涉及下釜、高处、抽堵盲板、管道设备检修作业等危险作业时,应同时办理相关作业许可证。 14 施工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若施工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应重新办理《二级动火作业证》。 进入受限空间作业风险分析 序号 1 隔绝不可靠①与该设备连接的物料、蒸汽、氮气管线使用盲板隔断,并办理《抽堵盲板作业证》。 ②拆除相关管线。 2 机械伤害办理设备停电手续,切断设备动力电源,挂“禁止合闸”警示牌,专人监护。 3 置换不合格置换完毕后,取样分析至合格。 4 氧气不足设备内氧含量达18~21%。 5 通风不良①打开设备通风孔进行自然通风。 ②采用强制通风。 ③佩戴空气呼吸器或长管面具。 ④采用管道空气送风,通风前必须对管道内介质和风源进行分析确认,严禁通入氧气补氧。 ⑤设备内温度需适宜人员作业。 6 未定时监测①作业前30min内,必须对设备内气体采样分析,合格后方可进入设备。 ②采样点应有代表性。 ③作业中应加强定时监测,情况异常立即停止作业。 7 触电危害①设备内照明电压应小于等于36V,在潮湿容器、狭小容器风作业应小于等于12V。 ②使用超过安全电压的手持电动工具,必须按规定配备漏电保护器。 8 防护措施不当①在有缺氧、有毒环境中,佩戴隔离式防毒面具; ②在易燃易爆环境中,使用防爆型低压灯具及不发生火花的工具,不准穿戴化纤织物; ③在酸碱等腐蚀性环境中,穿戴好防腐蚀护具扒渣服耐酸靴耐酸手套护目镜。 9 通道不畅设备进出口通道,不得有阻碍人员进出的障碍物。 10 监护不当①进入设备前,监护人应会同作业人员检查安全措施,统一联系信号; ②监护人随时与设备内取得联系,不得脱离岗位; ③监护人用安全绳拴住作业人员进行作业。 11 应急设施不足或措施不当①设备外备有空气呼吸器、消防器材和清水等相应的急救用品; ②设备内事故抢救时,救护人员必须做好自身防护方能进入设备内实施抢救。 12 涉及危险作业组合,未落实相应安全措施若涉及动火、高处、抽堵盲板等危险作业时,应同时办理相关作业许可证。 13 施工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若施工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应重新办理《受限空间作业证》。 14 设备内遗留异物设备内作业结束后,认真检查设备内外,不得遗留工具及其它物品。

环境风险分析

环境风险分析 1 硫酸生产危险因素分析 在硫酸生产、储运过程中,由于生产设备、工艺的原因,人为的或不可抗拒的原因,导致废气超标排放和硫酸泄漏,造成的事故有可能对环境造成危害。 ①在生产过程中开车生产、工艺或设备出现问题都有可能造成硫酸生产尾气中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超标排放。硫酸储存设备与装置由于受损或人员违规操作等原因造成硫酸泄漏,可能造成大量硫酸雾排放。后果会危及周围人群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硫酸雾会毁坏周围的植物及植被,腐蚀附近建筑物。 ②在火车、汽车装卸和运输过程中如发生浓硫酸泄漏,可能造成以下后果:硫酸及酸雾会危及周围人群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硫酸泄漏后渗入土壤会造成土壤酸性;硫酸雾在空气中扩散污染环境空气,酸雾会毁坏周围的植物及植被,腐蚀周围建筑物。硫酸如果直接流入地表水中会污染水域;导致水中动植物死亡;浓硫酸遇水引起强烈反应,会产生浓烈的硫酸烟雾。影响周围环境空气,危及周围人群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本次评价根据硫酸生产工艺、装置和生产储运情况分析,通过对硫酸造成的安全环境污染事故调查,硫酸生产在厂区内的主要环境危险因素是SO2、SO3、硫酸雾废气的非正常和事故排放,本次评价主要对SO2、SO3、硫酸雾废气非正常和事故排放对空气环境的影响进行预测和防范措施分析,对浓硫酸大量泄漏对空气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定性分析和防范措施分析,根据该厂生产、储存设施情况,废水处理装置情况,对浓硫酸大量泄漏,或停车冲洗废水的处理情况进行分析。 环境风险评价中往往是通过对历史事故的调查,最好是全世界或国内同类项目运行的历史的事故调查来确定事故可能发生的概率。关于硫

酸生产、储运中发生非正常排放和事故排放的报道较少,尤其是危害事故的报道不完整,因此很难从历史事故调查分析中确定事故可能发生的概率。本次评价重点对污染排放的原因、源强及其影响情况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2 主要污染物物化毒理性质 2.1二氧化硫 2.1.1理化特性 分子式:SO2;分子量:64.07;性状:常温下无色气体,具辛辣和窒息气味,在常温时压力(4~5kg/cm2)下压缩为无色、流动的液体。沸点:-10.1℃;熔点:-75.5℃;相对密度: (水=1)1.43; (空气=1)2.26;蒸气压:338.42kPa/21.1℃。溶解度:水中8.5%(25℃);易于与水混合并氧化成亚硫酸;易溶于甲醇、乙醇;溶于硫酸、醋酸、氯仿和乙醚。 8.2.1.2毒理性质 属中等毒类,系刺激性气体;高浓度吸入,引起喉头痉挛、水肿而窒息。人的嗅觉阈值1.5-3mg/m3、刺激阈值10mg/m3;30mg/m3浓度时只能耐受1分钟,过久则引起呼吸困难、青紫、呕吐甚至意识障碍;大量吸入时,由于SO2窒息作用和细胞毒作用而致死。 ①急性毒性 30-50mg/m3可立即引起眼、鼻、粘膜刺激症状和支气管痉挛及窒息感,1000mg/m3以上即时生命危险,5000mg/m3以上,立即产生喉头痉挛、喉头水肿而窒息。SO2易被粘膜的湿润表面而吸收生成亚硫酸,一部分进而氧化成硫酸。因此对呼吸道及眼有强烈刺激作用,大量吸入可引起肺水肿、喉水肿、声带痉挛而致窒息。 ②慢性毒性 动物实验显示小鼠吸入5.24mg/m3低浓度,经半年出现免疫反应受

作业风险分析及控制措施

动火作业风险分析及控制措施 序号风险分析安全措施 ①将动火设备、管道内的物料清洗、置换,经分析合格。 ②储罐动火,清除易燃物,罐内盛满清水或惰性气体保护。 1 易燃易爆有害物质 ③设备内通(氮气、水蒸气)保护。 ④塔内动火,将石棉布浸湿,铺在相邻两层塔盘上进行隔离。 ⑤进入受限空间动火,必须办理《受限空间作业证》 火星窜入其它设备或易燃切断与动火设备相连通的设备管道并加盲板___块隔断,挂牌,并办理《抽 2 物侵入动火设备堵盲板作业证》。 ①清除动火点周围易燃物,动火附近的下水井、地漏、地沟、电缆沟等清除 3 动火点周围有易燃物 易燃后予封闭。②电缆沟动火,清除沟内易燃气体、液体,必要时将沟两端 隔绝。 4 泄漏电流(感应电)危害电焊回路线应搭接在焊件上,不得与其它设备搭接,禁止穿越下水道(井)。 5 火星飞溅①高处动火办理《高处作业证》,并采取措施,防止火花飞溅。 ②注意火星飞溅方向,用水冲淋火星落点。 6 气瓶间距不足或放置不当①氧气瓶、溶解乙炔气瓶间距不小于5m,二者与动火地点之间均不小于10m。 ②气瓶不准在烈日下曝晒,溶解乙炔气瓶禁止卧放。 7 电、气焊工具有缺陷动火作业前,应检查电、气焊工具,保证安全可靠,不准带病使用。 8 作业过程中,易燃物外泄动火过程中,遇有跑料、串料和易燃气体,应立即停止动火。 ①室内动火,应将门窗打开,周围设备应遮盖,密封下水漏斗,清除油污, 9 通风不良 附近不得有用溶剂等易燃物质的清洗作业。②采用局部强制通风; ①取样与动火间隔不得超过30min,如超过此间隔或动火作业中断时间超过 3 0min,必须重新取样分析。 10 未定时监测 ②做采样点应有代表性,特殊动火的分析样品应保留至动火结束。 ③动火过程中,中断动火时,现场不得留有余火,重新动火前应认真检查现 场条件是否有变化,如有变化,不得动火。 ①监火人应熟悉现场环境和检查确认安全措施落实到位,具备相关安全知识 11 和应急技能,与岗位保持联系,随时掌握工况变化,并坚守现场。②监火人监护不当 随时扑灭飞溅的火花,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动火人停止作业,联系有关人员采 取措施。 12 应急设施不足或措施不当 ①动火现场备有灭火工具(如蒸汽管、水管、灭火器、砂子、铁铣等)。 ②固定泡沫灭火系统进行预启动状态。 13 涉及危险作业组合,未落 实相应安全措施 若涉及高处、抽堵盲板、管道设备检修作业等危险作业时,应同时办理相关 作业许可证。 14 作业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若作业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应重新办理《*级动火作业证》。作业人员签字: 监护人员签字:

战略风险分析及控制措施

一、战略实施的风险 企业战略风险的构成因素作为风险发生的必要条件是风险机理模型中的前提要素,是企业战略风险管理中的基本问题。Baird根据企业内外部系统的层级特征将战略风险划分为两个层次:产业风险、企业风险。Budd提出战略风险产生于创业风险、运作风险、竞争风险。杨华江从公司的环境、资源、能力和战略主题四个方面探讨了集团公司的战略风险的影响因素。本文从战略理论和系统的角度对企业战略风险构成因素进行分析。战略风险是伴随企业战略的始终和企业发展的全过程,不仅仅是单一在战略制定过程中产生的。因而对战略风险的因素可以分为内外两方面。对于来自企业外部环境的风险因素可以概括为战略环境。对于企业内部因素的分析从对战略的影响因素方面进行分析,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决定战略的主要因素和竞争优势的来源。因而可以认为企业的战略资源,竞争能力是企业的重要风险因素。此外,企业的战略定位是企业的战略实施的关键因素。企业的战略制定,战略的实施又是与企业的领导者密切相关。所以,战略环境、战略定位、企业的资源和竞争能力、企业领导者构成了企业的战略风险形成因素。五个因素之间以战略定位为核心。 1.公司的外部竞争压力很大。企业战略环境是指对企业战略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环境是适应性因素,环境的变化不仅要求与其相适应,同时也会引起关键资源和竞争能力的变化。企业战略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环境、技术环境、行业市场环境等。云岭茶叶科技有限公司经过多年发展,应经积累了丰富经验以及一系列现代化生产工艺,主打产品“永川秀芽”在局部地区也颇具知名度,但与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等名茶相比,从大的市场范围看,无论公司技术水平还是茶叶知名度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而市场的战略环境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这就要求云岭茶叶科技有限公司尽量避开直接与其他知名茶叶公司竞争,走出一条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 2.企业的战略资源相对不足。企业的战略资源一般包括管理资源、技术资源、市场资源、资产资源、人力资源等。作为支持战略的要素,企业的战略资源是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结合。企业的运行模式、专利知识产权及组织结构等都是企业的有效运行不可缺少的资源。管理资源是指有助于组织实施,调控企业达到其所确定战略目标的管理性资源。管理资源的短缺可能会导致战略执行的不统一,以及信息流动不畅,从而影响企业决策质量能及资源的分配,给战略的实施带来风险。市场资源是保证企业价值链传输实现的最重要资源。市场资源的弱化,会导致企业产品竞争力的下降,销售业绩降低和市场开发落后,丧失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产品优势,从而形成企业战略风险。技术资源是保持企业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基础。技术资源能否支持企业战略的要求和市场需求并建立起竞争的优势,是企业的战略风险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资金、资产对企业战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资金资源对企业战略目标的支持性程度及资金资源的短缺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发展可能带来的战略风险。云岭茶叶科技有限公司近年来发展迅速,与此同时,一些管理上的问题也暴露出来,控制茶园面积过度扩张,提高茶园的单产成了一个很紧迫的问题,另外,与其他的知名公司相比,在公司资产、人力资源等方面上,也没有什么优势,公司在战略资源上处于一种相对不足的弱势地位。 3.企业的竞争能力不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包括管理控制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战略管理能力等。企业的战略资源和战略能力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企业的战略资源在一定的机制下会形成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的竞争能力在与市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竞争优势。企业的管理控制的能力和管理水平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就会成为薄弱环节,构

(风险管理).环境风险分析

6.环境风险分析 农药属有毒化学品,在其生产、贮运、应用等每个环节都潜在着对人类生活及周围环境的污染危害。本项目将对三唑磷生产线原辅材料、产品等进行环境风险分析。 6.1物料的理化性质、毒理指标 1.苯肼 分子式:C6H5NH-NH2分子量:108.1 物理参数沸点:244℃(分解);熔点:20℃;闪点:88℃;自燃温度:174℃;比重:1.1;蒸气比重:3.7;蒸气压:在20℃时为0.08mmHg;水溶性:微溶。 最高容许浓度5ppm,20mg/m3。 其它特性黄色粘滞性液体或黄色结晶。燃烧时产生有毒的亚硝蒸气,能与氧化剂发生强烈反应。本品除呼吸道和消化道外,还可以从皮肤吸收,影响肝、肾和血液,腐蚀眼睛、皮肤和呼吸道粘膜,大量吸入可发生肺气肿或死亡。经常接触可发生皮炎。 危害、预防和应急处理本品可燃,应禁明火及吸烟。于88℃以上时其蒸气与空气混合物具爆炸性,此时必须密闭设备、加强通风,着火时可用干粉、泡沫、二氧化碳、四氯化碳灭火。接触后的症状有刺激感、咽喉痛、咳嗽、呼吸困难、腹痛、呕吐、脸色苍白、皮肤发蓝,眼结膜充血、疼痛、视力模糊、皮肤烧伤等。应严格注意防护,加强通风和排风,或戴防护面具,穿工作服、手套、防护镜,不准在工作时进食、喝水及吸烟。中毒后迅即离开现场,半卧位休息吸入新鲜空气,迅速用大量水冲洗眼睛,清洗口腔,脱去被沾染衣服,淋洗全身,应立即送医院抢救。 泄漏时戴过滤式防护面具细心收集漏物。 贮存与氧化剂隔开 【附注】根据其接触决定体检的时限。肺水肿要几小时才出现症状,它会因体力活动而加剧,因此要注意休息,可先给与考的松喷雾吸入。本品能形成高铁血红蛋白,要特效治疗。沾污的衣服要用大量水浸洗,以免着火。本品能致癌。 2.甲酸 又名蚁酸,分子式HCOOH 分子量46.0 物理参数沸点:101℃;熔点:8℃;闪点:69℃;自燃温度:520℃;比重:1.2;蒸

八大作业风险分析和安全措施

****有限公司 八大作业风险分析及防控措施 1、动火作业 风险分析序安全措施

号 ①将动火设备、管道内的物料清洗、置换,经分析合格。易燃易爆有害物质1 罐内盛满清水或惰性气体保护。②储罐动火,清除易燃物, ③设备内通(氮气、水蒸气)保护。 ④塔内动火,将石棉布浸湿,铺在相邻两层塔盘上进行隔 离。 ⑤进入受限空间动火,必须办理《受限空间作业证》火星窜入其它设备或易切断与动火设备相连通的 设备管道并加盲板___块隔2 断,挂牌,并办理《抽堵盲板作业证》。燃物侵入动火设备 ①清除动火点周围易燃物,动火附近的下水井、地漏、地动火点周围有易燃物3 沟、电缆沟等清除易燃后予封闭。 ②电缆沟动火,清除沟内易燃气体、液体,必要时将沟两 端隔绝。 泄漏电流(感应电)危害电焊回路线应搭接在焊件上,不得与其它设备搭接,禁止4

穿越下水道(井)。 火星飞溅①高处动火办理《高处作业证》,并采取 措施,防止火5 花飞溅。 ②注意火星飞溅方向,用水冲淋火星落点。 ①氧气瓶、溶解乙炔气瓶间距不小于5m,二者与动火地点气瓶间距不足或放置不6 之间均不小于10m。当 ②气瓶不准在烈日下曝晒,溶解乙炔气瓶禁止卧放。

电、气焊工具有缺陷动火作业前,应检查电、气焊工具,保证安全可靠,不准7 带病使用。 作业过程中,易燃物外泄动火过程中,遇有跑料、串料和易燃气体,应立即停止动8

火。 ①室内动火,应将门窗打开,周围设备应遮盖,密封下水通风不良9 漏斗,清除油污,附近不得有用溶剂等易燃物质的清洗作 业。 ②采用局部强制通风; ①取样与动火间隔不得超过30min,如超过此间隔或动火未定时监测10 作业中断时间超过30min,必须重新取样分析。 ②做采样点应有代表性,特殊动火的分析样品应保留至动 火结束。 ③动火过程中,中断动火时,现场不得留有余火,重新动 火前应认真检查现场条件是否有变化,如有变化,不得动 火。 监护不当①监火人应熟悉现场环境和检查确认安 全措施落实到位,11 具备相关安全知识和应急技能,与岗位保持联系,随时掌

风险分析控制程序

1、目的: 辨识及判定本公司医疗器械及其附件有关的危害,估计和评价风险,控制这些风险,并监控控制的有效性。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医疗器具的寿命周期的所有阶段的风险分析、评估和管理工作。 3、职责: 3.1管理代表负责风险辨识与评价的组织领导工作。 3.2质检工程部负责风险辨识与评价和控制工作。 3.3各部门参与风险辨识与评价和控制工作。 4.作业程序 4.1风险分析技术方法: 风险分析可用的技术方法:YY/T 0316:2016/ISO 14971:2007 附录G、FMEA、HACCP危害分析法等,本公司常用技术方法为附录G和FMEA法进行风险分析,使用附录G按以下程序执行。 4.2风险分析的时机: --- 新类型医疗产品投入时; ---产品交付发生严重质量事故时; ---产品发生以下变更时:材料、产品结构、性能功能的变更; 4.3风险管理小组: 4.3.1所有新产品项目都应成立风险管理小组,风险管理小组以工程部责任工程性主作主 导,根据需组织生产部、质检部、生产计划部、采购部等部门参与。 4.4风险的管理要求(运用附录G风险分析管理要求) 4.4.1 风险管理策划:质检工程部工程师编写风险管理计划,计划内容包括:目的、范 围、产品的预期用途、产品寿命期、参与风险管理的人员和职责、风险评审的日程安排、风险评审的输入要求、风险可接受的准则等。 4.4.2风险分析程序: 4.4.2.1对医疗器械及其附件,由质检工程部明确描述产品的预期用途、预期目的和其 它可以预见的误用;由质检工程部将影响医疗器械安全性的定性、定量特征列出 清单;产品定性及定量特征归纳如下:

1)预期用途是什么和器械如何使用? 2)医疗器械是否预期和患者或其它人接触?表面接触、有创接触、植入接触及接触 的时间和频次? 3)医疗器械中装入或使用了什么材料和/或部件? 4)是否有能量给予患者或由患者身上获取? 5)是否有物质进入患者体内或由患者身上提取? 6)是否由医疗器械处理生物材料然后再次使用? 7)产品是否以无菌形式提供或准备由用户灭菌或可用其他微生物控制方法处理? 8)医疗器械是否预期由用户进行常规清洁和消毒? 9)产品是否用以改善患者的环境? 10)医疗器械是否进行测量? 11)医疗器械是否进行分析处理? 12)产品是否用以控制其它器械或药物与其相互作用? 13)有没有不希望产生的能量或物质输出? 14)产品是否对环境影响比较敏感? 15)产品是否影响环境? 16)是否有伴随产品的基本消耗品或附件? 17)是否需要维护和校准? 18)产品是否含有软件? 19)产品是否有限定的贮存寿命? 20)是否有延迟和(或)长期使用效应? 21)产品承受何种机械作用力? 22)什么决定产品的寿命? 23)产品预定是一次性还是可重复使用? 24)是否需要安全的退出运行和处置? 25)医疗器械的安装或使用是否需要专门的培训? 26)是否需要建立或引入新的生产过程? 27)是否人为因素决定了器械的成功使用? 28)医疗器械是否预期为机动式或可携带式?

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环境风险评估报告》修订稿从P38-40: 6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 根据《企业环境风险等级评估方法(征求意见稿)》通过定量分析企业生产、使用、存储的化学品与事故环境风险物质临界量的比值(Q),工艺过程与风险控制水平(M)以及环境风险受体(环境保护目标)敏感性(E),按照分级矩阵法将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划分为重大、较大和一般三级,分别用蓝色、黄色和红色标识。分级程序见图6-1。 图6-1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流程示意图 6.1 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评估 对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和《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环办发【2014】34),项目涉及的环境风险物质主要有:氧化镉,硫酸镉,盐酸。根据企业化学品

种类与数量(折纯),与临界量分别进行比对,计算比值(Q ): (1)当企业只涉及一种化学物质时,该事故环境风险物质的数量与其临界量的比值,即为Q 。 (2) 当企业存在多种事故环境风险物质时,则按式(1)计算事故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 ): 1 (22) 11≥+++= n n Q q Q q Q q Q (1) 式中:q 1, q 2, ..., q n ——每种事故环境风险物质的最大储存量或使用量,且数量超过对应临界量的5%,t ; Q 1, Q 2, ..., Q n ——各事故环境风险物质相对应的临界量,t 。 计算得到事故环境风险物质与临界量比值(Q )后,将Q 值划分为3个级别,分别为:(1) 1≤ Q <10;(2) 10≤ Q <100;(3) Q≥100。 本项目Q 值见表6-2 表6-2企业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值比值 因此,企业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值比值(Q )为18。 6.2工艺过程与风险控制水平(M )评估 6.2.1评估指标及赋值 评估指标及赋值见表6-3

风险分析与控制

风险分析与控制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风险分析与控制 一、风险因素识别 结合本项目规模较大、技术新颖、持续时间较长、参加单位多与环境接口复杂等特点,因此该项目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因素有: 1、工程风险 工程风险主要是因为本项目工程内容较多,水文地质、工程方案、施工与工期等存在的各种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在进行元谋古人类大遗址公园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珍贵的化石、文物和自然资源存在被破坏的可能。在项目工程建设中涉及材料选用风险、施工单位选择、工程监理及施工技术等风险,因此项目的工程风险不可忽视。 2、环境影响风险 环境影响风险主要是指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如入口服务区、遗址展示区、考古科研区、再现体验区、生态休憩区等相关工程的建设,涉及道路修建、植被砍伐和土地平整等问题,可能会破坏现有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等负面影响。 3、组织机构风险 组织机构方面的风险主要是指项目组织设计方案不适用于本项目的建设与运营,项目法人、运营管理层不能胜任项目的组织与管理等风险。 4、投资估算风险

投资估算的风险主要指由于项目方案调整、工期延长、工程量增加、人员、工资、利率的变化,以及征地过程及搬迁中数量和单价调整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风险,如对项目建设的前期费用、工程建设费用、不可预见费用的估算。 5、资金风险 该项目资金来源范围广,主要的经费来源有国家的文物保护经费、当地政府财政拨款、民间融投资,如果项目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将会造成项目不能顺利实施。 6、外部环境风险 外部环境风险主要是指项目本身以外的配套设施、协作条件以及与服务对象等对项目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发生变化而项目本身无法控制的风险。 7、其他风险 该因素包括了上述风险因素内没有包括的风险,譬如社会动乱、自然灾害、经济动荡等。 二、风险程度分析 根据《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采用简单估计法对此项目进行评估,风险因素和风险程度见下表: 表1 风险因素和风险程度估计表

环境风险评估

1 总论 1.1概述 1.2 评价目的和工作重点 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和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 环境风险评价应把事故引起厂(场)界外人群的伤害、环境质量的恶化及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预测和防护作为评价工作重点。 1.3 编制依据 1.3.1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 ⑵《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4.29;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2.28; ⑷《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12.29; ⑸《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10.29; ⑹《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1.1; 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9.1; 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改),2004.8.28; ⑼《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6.29; ⑽国务院国发(2000)38号《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11; ⑾国务院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11.29; ⑿《贵州省环境保护条例》,2009.3.26; 1.3.2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9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1.3.27;

⑵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2008.10.1; ⑶国务院国发(2005)39号《国务院关于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5.12.3; ⑷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5)152号《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2005.12; ⑸国家环保总局,环控[1997] 0232号《关于推行清洁生产的若干意见》,1997.4.14; ⑹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1] 19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2001.2.21; 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环发[2001]4号《关于西部大开发中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若干意见》,2001.1.8; 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科学技术部环发[2001]199号关于发布《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 ⑼《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02.3.15; 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环办[2006]4号《关于检查化工石化等新建项目环境风险的通知》; ⑾《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环保部令第1号),国家环保部、发改委,2008.6.6; ⑿《关于深化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整治的通知》安监管管二字[2003]45号. 1.3.3地方性文件 ⑴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发[1994]22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地面水域水环境功能划类规定》的通知>,1994.4.18; ⑵贵州省环境保护局《贵州省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区划报告》,2001.12; 1.3.4技术导则与规范 ⑴HJ/T 2.1-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1993.9.18; ⑵HJ 2.2-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2009.4.1; ⑶HJ/T 2.3-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1993.9.18;

危险作业分析共八个方面汇总

危险作业共八个方面:动火作业、进入受限空间作业、临时用电作业、高处作业、断路作业、破土作业、吊装作业、盲板抽堵作业,不仅有风险分析还有安全措施哦,非常全面,千万不能错过。 1.动火作业风险分析 序号风险分析安全措施 1易燃易爆有害物 质①将动火设备、管道内的物料清洗、置换,经分析合格。 ②储罐动火,清除易燃物,罐内盛满清水或惰性气体保护。 ③设备内通(氮气、水蒸气)保护。 ④塔内动火,将石棉布浸湿,铺在相邻两层塔盘上进行隔离。 ⑤进入受限空间动火,必须办理《受限空间作业证》 2火星窜入其它设 备或易燃物侵入 动火设备切断与动火设备相连通的设备管道并加盲板___块隔断,挂牌,并办理《抽堵盲板作业证》。 3动火点周围有易 燃物①清除动火点周围易燃物,动火附近的下水井、地漏、地沟、电缆沟等清除易燃后予封闭。 ②电缆沟动火,清除沟内易燃气体、液体,必要时将沟两端隔绝。 4泄漏电流(感应 电)危害电焊回路线应搭接在焊件上,不得与其它设备搭接,禁止穿越下水道(井)。

5火星飞溅①高处动火办理《高处作业证》,并采取 措施,防止火花飞溅。 ②注意火星飞溅方向,用水冲淋火星落点。 6气瓶间距不足或 放置不当①氧气瓶、溶解乙炔气瓶间距不小于5m,二者与动火地点之间均不小于10m。 ②气瓶不准在烈日下曝晒,溶解乙炔气瓶禁止卧放。 7电、气焊工具有 缺陷动火作业前,应检查电、气焊工具,保证安全可靠,不准带病使用。 8作业过程中,易 燃物外泄动火过程中,遇有跑料、串料和易燃气体,应立即停止动火。 9 通风不良①室内动火,应将门窗打开,周围设备应遮盖, 密封下水漏斗,清除油污,附近不得有用溶剂 等易燃物质的清洗作业。 ②采用局部强制通风; 10未定时监测①取样与动火间隔不得超过30min,如超过此 间隔或动火作业中断时间超过30min,必须重 新取样分析。 ②做采样点应有代表性,特殊动火的分析样品 应保留至动火结束。 ③动火过程中,中断动火时,现场不得留有余 火,重新动火前应认真检查现场条件是否有变 化,如有变化,不得动火。 11 监护不当①监火人应熟悉现场环境和检查确认安全措施 落实到位,具备相关安全知识和应急技能,与

道路交通风险分析与控制

道路交通风险分析与控制 姓名:XXX 部门:XXX 日期:XXX

道路交通风险分析与控制 道路交通伤害是一个重要但又被忽视的公共安全问题,必须协调各部门共同努力开展持续有效的预防工作。在人们每天所面对的各种问题中,道路交通伤害是最复杂也是最危险的。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20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伤害,受伤者多达5000万人。因此,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减少道路交通事故是安全工程中一项非常重要而又艰巨的工作。 1道路交通系统 道路交通系统是一个由人、车、路构成的动态系统。系统中,驾驶员从道路交通环境中获取信息,这种信息综合到驾驶员的大脑中,经判断形成动作指令、动作指令通过驾驶虱的操作行为,使汽车在道路上产生相应的运动,运动后汽车的运行状态和道路环境的变化又作为新的信息反馈给驾驶员,如此循环反复,完成了整个行驶过程。因此,人(机动车驾驶人员、非机动车驾驶人员、行人、乘车人)、车(机动车、非机动车)、路(含整个道路环境)被称为道路交通系统的三要素。因此,必须采用系统的观点,综合考虑,协调好人、车、路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 2道路交通的不安全因素分析 2.1人的不安全因素 驾驶人员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酒后驾车、疲劳驾车、超速行驶等。行人、乘车人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违章穿行行车道、违章拦车扒车、违章跳车、违章跨越隔离栏等。 2.2车辆的不安全因素 第 2 页共 6 页

车辆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车辆超载、制动失效、制动不良、转向失效、灯光失效等。 2.3路的不安全因素 路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非法占用挖掘道路、视距不够、路拱不符、超高不符、路面光滑、路面损坏、路肩松软、急弯陡坡等。 3道路交通安全的控制措施 3.1提高入钓安全性 (1)制定和实行速度限制 速度摄像仪和雷达测速器可以捕获驾驶员超速驾驶的画面,提高驾驶员对限速法规的依从性,并显著减少碰撞事故和伤害。近期有一项研究分析了几个国家的经验后发现,自动拍摄驾驶员速度的仪器能使道路交通死亡和重度损伤人数下降14%。同时,在车内安装限速装置也很有效。重型货车上的限速调速器能够使道路交通伤害发生率减少约为2%。 (2)制定和实行酒精限制 可以通过普遍实施随机呼气测试,加强大众传媒的广泛宣传,以及迅速而明确的处罚(比如,若驾驶员未能通过呼气测试或拒绝接受测试,则吊销其驾驶员的驾驶执照),来增强公众对酒后驾车危险性的认识,有效降低酒后驾驶频率。澳大利亚的三个州在所属地区加强随机呼气测试,每年有1/3至3/4的驾驶员接受测试,使酒精相关性车祸死亡人数下降至36%一42%。 (3)避免疲劳驾驶 可以通过限制商用车辆驾驶员每次驾驶的最长小时数,规定商用车辆每天行驶的时间,为驾驶员提供充足的时间和设施供他们在旅途中停下来休息、进食和小睡,保证驾驶员的精力和体力,有效降低疲劳驾驶 第 3 页共 6 页

天然气项目环境风险分析模板

1环境风险分析 1.1评价目的 风险评价主要考虑项目的突发性事故,包括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物质失控状态下的泄漏、技术系统故障时的非正常排放等。发生这种事故的概率虽然很小,但其影响的程度往往较大。本篇主要分析 和预测建设项目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引起天然气泄漏,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措施,以使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 1.2编制依据 HJ/T169—2004《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44号《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环发[2005]152号《关于防范环境风险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 1.3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等级、评价工作范围及评价工作内容 1.3.1 风险源辩识 本项目原料及产品涉及的物质主要为天然气等。根据《重大危险源辨识》及《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中规定,辨识结果见表1-1。 表1-1 危险源识别表 易燃物质名称本项目最大贮存量(t) 临界量标准(t) 天然气贮存场所10 10 本项目天然气最大储存量10t,根据表1.1可知,其最大储存量等于临界量标准(10t),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规定》中的有关规定,该项目的天然气储配站为重大危险源。 1.3.2风险评价等级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中规定,根

据评价项目的物质危险性和功能单元重大危险源判定结果以及环境敏感程度等因素,判定风险评价工作等级。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 /T169-2004规定的《物质危险性判定标准》进行判别,本项目所涉及的危险物质为天然气,属于易燃性危险物质,贮存场所功能单元属重大危险源;同时,项目建在弓长岭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属环境敏感目标。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 /T169-2004关于评价级别的判定,本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级别应为一级,应对事故影响进行定量预测,说明影响范围和程度,提出防范、减缓和应急措施。 本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的级别的判定具体见表1-2。 表1-2 环境风险评价级别的判定 项 目 剧毒危险 性物质 一般毒性 危险物质 可燃易燃危 险物质 爆炸危 险物质 评价等 级判定 重大 危险源 导则规定 一 二 一 一 一级 本工程 × × √ √ 非重大 危险源 导则规定 二 二 二 二 本工程 × × × × 环境敏 感地区 导则规定 一 一 一 一 本工程 × × √ √ 1.3.3评价范围 本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的级别为一级,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中规定,本环境风险评价范围为距离风险源源点5公里的范围内。 1.4风险评价保护目标 (1)人口集中区和社会关注区 根据本项目风险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及所在区域环境情况,确定

危险作业风险分析及控制措施

危险作业风险分析及控 制措施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危险作业风险分析及控制措施 一、动火作业风险分析 1易燃易爆有害物质: ①将动火设备、管道内的物料清洗、置换,经分析合格。 ②储罐动火,清除易燃物,罐内盛满清水或惰性气体保护。 ③设备内通(氮气、水蒸气)保护。 ④塔内动火,将石棉布浸湿,铺在相邻两层塔盘上进行隔离。 ⑤进入受限空间动火,必须办理《受限空间作业证》。 2 火星窜入其它设备或易燃物侵入动火设备切断与动火设备相连通的设备管道并加盲板可靠隔断,挂牌,并办理《抽堵盲板作业证》。 3 动火点周围有易燃物 ①清除动火点周围易燃物,动火附近的下水井、地漏、地沟、电缆沟等清 除易燃后予封闭。 ②电缆沟动火,清除沟内易燃气体、液体,必要时将沟两端隔绝。 4 泄漏电流(感应电)危害电焊回路线应搭接在焊件上,不得与其它设备搭接,禁止穿越下水道(井)。 5火星飞溅 ①高处动火办理《高处作业证》,并采取措施,防止火花飞溅。

②注意火星飞溅方向,用水冲淋火星落点。 6气瓶间距不足或放置不当 ①氧气瓶、溶解乙炔气瓶间距不小于5m,二者与动火地点之间均不小于 10m。 ②气瓶不准在烈日下曝晒,溶解乙炔气瓶禁止卧放。 7 电、气焊工具有缺陷动火作业前,应检查电、气焊工具,保证安全可靠,不准带病使用。 8 作业过程中,易燃物外泄,动火过程中遇有跑料、串料和易燃气体,应立即停止动火。 9 通风不良 ①室内动火,应将门窗打开,周围设备应遮盖,密封下水漏斗,清除油 污,附近不得有用溶剂等易燃物质的清洗作业。 ②采用局部强制通风; 10 未定时监测 ①取样与动火间隔不得超过30min,如超过此间隔或动火作业中断时间超 过30min,必须重新取样分析。 ②采样点应有代表性,特殊动火的分析样品应保留至动火结束。 ③动火过程中,中断动火时,现场不得留有余火,重新动火前应认真检查现场条件是否有变化,如有变化,不得动火。

风险分析与控制

风险分析与控制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风险分析与控制 一、风险因素识别 结合本项目规模较大、技术新颖、持续时间较长、参加单位多与环境接口复杂等特点,因此该项目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因素有: 1、工程风险 工程风险主要是因为本项目工程内容较多,水文地质、工程方案、施工与工期等存在的各种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在进行元谋古人类大遗址公园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珍贵的化石、文物和自然资源存在被破坏的可能。在项目工程建设中涉及材料选用风险、施工单位选择、工程监理及施工技术等风险,因此项目的工程风险不可忽视。 2、环境影响风险 环境影响风险主要是指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如入口服务区、遗址展示区、考古科研区、再现体验区、生态休憩区等相关工程的建设,涉及道路修建、植被砍伐和土地平整等问题,可能会破坏现有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等负面影响。 3、组织机构风险 组织机构方面的风险主要是指项目组织设计方案不适用于本项目的建设与运营,项目法人、运营管理层不能胜任项目的组织与管理等风险。 4、投资估算风险

投资估算的风险主要指由于项目方案调整、工期延长、工程量增加、人员、工资、利率的变化,以及征地过程及搬迁中数量和单价调整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风险,如对项目建设的前期费用、工程建设费用、不可预见费用的估算。 5、资金风险 该项目资金来源范围广,主要的经费来源有国家的文物保护经费、当地政府财政拨款、民间融投资,如果项目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将会造成项目不能顺利实施。 6、外部环境风险 外部环境风险主要是指项目本身以外的配套设施、协作条件以及与服务对象等对项目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发生变化而项目本身无法控制的风险。 7、其他风险 该因素包括了上述风险因素内没有包括的风险,譬如社会动乱、自然灾害、经济动荡等。 二、风险程度分析 根据《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采用简单估计法对此项目进行评估,风险因素和风险程度见下表: 表1 风险因素和风险程度估计表

环境风险评估

1 总论 概述 评价目的和工作重点 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和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 环境风险评价应把事故引起厂(场)界外人群的伤害、环境质量的恶化及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预测和防护作为评价工作重点。 编制依据 1.3.1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⑵《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⑷《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⑸《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 ⑹《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改),; ⑼《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⑽国务院国发(2000)38号《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⑾国务院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⑿《贵州省环境保护条例》,; 1.3.2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9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 ⑵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 ⑶国务院国发(2005)39号《国务院关于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⑷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5)152号《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

⑸国家环保总局,环控[1997] 0232号《关于推行清洁生产的若干意见》,; ⑹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1] 19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 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环发[2001]4号《关于西部大开发中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科学技术部环发[2001]199号关于发布《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 ⑼《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环办[2006]4号《关于检查化工石化等新建项目环境风险的通知》; ⑾《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环保部令第1号),国家环保部、发改委,; ⑿《关于深化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整治的通知》安监管管二字[2003]45号. 1.3.3地方性文件 ⑴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发[1994]22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地面水域水环境功能划类规定》的通知>,; ⑵贵州省环境保护局《贵州省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区划报告》,; 1.3.4技术导则与规范 ⑴HJ/T -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⑵HJ -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⑶HJ/T -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 ⑷HJ -200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 ⑸HJ 19-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 ⑹HJ/T 192-2006?《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 ⑺HJ/T 169-2004《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⑻《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GB 50351-2005); ⑼《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环境保护目标 本项目环境保护目标见表1-1. 表1-1 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 评价标准 1.5.1环境质量标准 ⑴《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 ⑵《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