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集体行动理论
集体行动何以可能?——2004-2008年间国内关于“集体运动”主要学术论文的综述

用“ 群体性事件 ” 一政治术语 , 这 但也未形成统一的 学术术语。学者们使用各种不同的术语 , 例如 , 大部 分学者借用或改用西方学界的术语“ 集体行动/ 社会 运动” 刘能 ,0 ,0 7 2 0 ; ( 20 20 ,0 8 庄雅 仲 ,05 石发 4 20 ;
勇 ,05 黄 岩 ,0 5 张 磊 ,05 何 艳 玲 ,05 孟 20 ; 20 ; 20 ; 20 ;
关键 词 : 集体行 动 动 力机制 综 述
中图分类 号 :0 3 1 1 3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 章编号 :2 3 2 1 )5—09 0 14 (0 2 0 00— 7
集体行动是西方社会学研究 的传统领域 , 它是 指“ 人们为了保卫 自己的需求和利益而有组织地、 集 体性 地尝 试 着 进 行 的 反 抗 和 斗 争 ”l聊) 自改 革 【( 。 j
是起步阶段/ 第一阶段 ,09年 以来是新 阶段/ 20 第二 阶段 。
( )o 4—2 0 二 20 0 8年 间的研 究情 况
在 2 0 —20 0 4 08年研 究 阶段 , 内学 界不 主张使 国
《 社会学研究》 2 0 于 0 3年 l 月 2 1 0日刊发 的刘爱玉
《 国有 企业 制 度 变革 过 程 中工 人 的行 动 选 择— —一
项关于无集体行动的经验研究》 由于发表 日 ; 期接近
20 04年 , 故本 文将这 篇 文章 归人 20 20 04— 0 8年这 一 研 究 阶段 。20 — 08年 期 间 , 内学 界 开 始 出现 0 4 20 国 较 多有 关集 体行 动研 究 的文 献 , 内总 数 为 2 5年 7篇
开放 至 20 0 3年 的二 十多年 时 间里 , 国群 体 性事 件 我 不 断增加 。但 是 , 内学 界 从集 体 行 动 的角 度 对 群 国 体性 事 件进行 研究 , 则是 从 20 04年三 个重 要 的社 会 科 学学 术期 刊首 次刊登 此类 文章 开始 的 。 本 文认 为 ,04— 08年这 段 时期 是 社 会 学重 20 20 建 以来 国内学界 开始对 我 国集体 行 动进 行 研究 的初 始 阶段 , 这一 阶段 的研 究 成 果 进 行 梳 理 具 有 重 要 对 的学 术意 义 。本 文要 解 决 的核 心 问 题 是 , 内学 者 国
当代西方政府治理的理论化系谱——整体政府改革时代政府治理模式创新解析及启示

当代西方政府治理的理论化系谱——整体政府改革时代政府治理模式创新解析及启示曾维和【摘要】随着新公共管理治理模式终结与整体政府改革兴起,当代西方政府治理在模式创新中涌现出协作性公共管理、多中心治理、数字时代的治理、网络化治理、整体治理等多种政府治理理论.这些理论形成了一种以整体政府与跨部门协同为特征的理论化系谱,对我国政府改革与治理模式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期刊名称】《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08)001【总页数】7页(P72-78)【关键词】整体政府;政府治理;理论化系谱【作者】曾维和【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523治理是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一个热门话语。
最早提出治理问题的是1989年世界银行概括当时非洲的情形时使用了“治理危机”(crisis in governmance)一词,此后“治理”被逐步地运用于政府政治社会学领域,尤其是1992年世界银行的年度报告使用“治理与发展”的标题,同年罗西瑙发表了他的代表作《没有政府的治理》一书,“治理”就迅速流行开来,被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经济与政府改革领域。
政府治理模式创新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逐步成为西方政府改革过程的产物与理论归依。
当代西方各国通过政府改革与政府再造运动,积极地探索新型的政府治理模式,涌现出多种政府治理模式,形成了一种政府治理的理论化系谱。
分析这些治理理论的缘起、发展与内在联系,并进行系统的理论化解析,归纳其特点、内容与经验,对我国当前的政府改革与治理模式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新公共管理的终结与整体政府改革的兴起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各国进行了一场以“新公共管理”为内容的声势浩大的政府改革运动。
新公共管理从私营部门借鉴一整套管理原则、方法、技术和价值观来寻求管理变革,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官僚制统治模式的政府改革与治理模式。
经合组织(OECD)1995年度的公共管理发展报告《转变中的治理》把新公共管理的特征归纳为:转移权威,提供灵活性;保证绩效、控制和责任制;发展竞争和选择;提供灵活性;改善人力资源管理;优化信息技术;改善管制质量;加强中央指导职能。
2012年:《西方公共行政理论》教案(第24章·公共选择理论)(多媒体)(拷贝版)

第24章布坎南的公共选择与政府理论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陷入困境,西方经济学界出现了一股强大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便是这股思潮中别具一格的一派。
公共选择理论有时也叫公共选择学派(Public Choice)、“公共选择经济学”(Economics of Public Choice)、“政治的经济学理论”( Economic Theory of Politics)等,它们在概念上是同称。
公共选择理论实际上是经济学与政治学的结合——经济学方法与政治学对象的结合,是当代西方经济学中以经济学分析方法研究政治问题的一个分支科学,即公共选择理论是经济学在政治学中的应用/政治的经济学。
公共选择理论许多研究领域与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和政治学相互重叠。
受公共选择理论的启示,将经济学理论和原则等引入公共行政学领域,开辟了公共行政学研究的蹊径。
公共选择理论独特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为认识和分析政府行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第一节布坎南生平与著作詹姆斯·布坎南(James M.Buchanan)(1919-),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公共选择理论的创始人,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作为公共选择理论的创始人,布坎南一直从事教学和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工作,对发展经济与政治决策的契约与法制基础进行研究将近40个春秋,著述颇丰,其代表性著作(中译本)有:布坎南:《民主财政论》,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布坎南:《赤字中的民主》,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布坎南、塔洛克:《同意的计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布坎南:《财产与自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布伦南、布坎南:《宪政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布坎南、康格尔顿:《原则政治,而非利益政治——通向非歧视性民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集体行动的逻辑》是美国经济学家奥尔森的成名作,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奠基之作,研究的是传统经济学很少关注的非市场决策的集体行动问题。
在传统的经济学家看来,这些问题是由于非市场因素导致的,违背乐经济学的基本行为假设。
然而,奥尔森对集体行动的逻辑的研究,恰恰证明了非市场问题依然可以用经济学方法来研究。
传统的观点普遍认可这样的观点:“人们都认为集团是为了集团成员的共同利益而存在的,为了获取更大的集团利益,集团成员往往会自发的行动以增进集体更大的利益。
”如许多工会理论、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补偿权力”概念、以及对压力集团的研究都是建立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
但是奥尔康教授却在本书中明确指出这种论断是错误的。
如果在一个集团内部,集团利益是公共性的,即集团中每个成员都能共同且均等地分享它;那么,不管个人是否付出成本,他都能享受集团共同利益,而这样地性质促使集团的每个成员都想“搭便车”坐享其成。
集团越是大,分享收益的人越是多,为实现集团利益而进行活动的个人分享的份额就越小。
所以,在严格坚持经济人及其行为的假设条件下,经济人或者理性人都不会为集团的共同利益采取行动。
用一个简单明了的寓言故事来解释,即“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总而言之,人多未必时好事。
现在中国推崇大,要搞大企业、大项目,而往往最后没绩效,许多大型国企亏损严重,长期如此,在这里有根本的症结制约所在。
组织的规模应该是有限度规律在的,不能盲目扩张,它有它本身的制约和运作逻辑。
那么,该怎么样解决搭便车困境呢?奥尔森指出,只有一种独立的和“选择性”的激励会驱使潜在集团中的理性个体采取有利于集团的行动。
这种选择性的激励必须时针对个体的,使得集体中做出贡献和没有做出贡献的人,作出贡献多和作出贡献少的人得到区分对待,“赏罚分明”。
因此,这种激励包括正面的奖励和负面的惩罚两大部分。
此外,他还论述了在“联邦”集团中,社会激励可以在潜在集团中导致集团的行动。
理性选择

一、理性选择理性选择与行为主义:都是基于对个体的研究。
后者倾向于采用社会学与心理学途径,发现行为的“决定因素”,但这些因素是个人控制范围之外的。
因此政治学家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试图了解人类行为的社会—经济背景。
理性选择就是要研究个人是如何作选择和决定的。
理性选择理论是建立在下列前提上的:第一,个人是自身最大利益的追求者。
第二,在特定情境中有不同的行为策略可供选择。
第三,人在理智上相信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第四,人在主观上对不同的选择结果有不同的偏好排列。
理性选择可以概括为最优化或效用最大化,即理性行动者趋向于采取最优策略,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收益。
核心命题:经济人假设,即假设政策产品是政治人在利益驱使下经过理性的利益计算而形成的个体偏好选择集的互动结果。
方法论:个体主义。
(分析的单元是是个体和个体的行动策略。
从而坚持的仍是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将个体看成是唯一”真实“的存在,而社会结构、制度、角色、规范等概念都是理解个体的途径。
(此种化约的处理方法逐渐失去了对制度的关注,如今大部分理性选择理论的实践都在“重新发现”制度。
这一企图就是要把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同有关文化、社会结构和制度的研究结合在一起。
“选择理论与人类互动理论的最大魅力—这也是当代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所在,其原因就在于它们能够提供一种把价值、结构同他们的社会后果建立因果关系的工具”——《政治科学新手册》罗伯特.古丁、汉斯)二、理论形态:(一)社会选择理论假定个人是理性的,亦即个人会有偏好(喜欢或不喜欢),会根据他的偏好来做选择。
此理论探求的是如何将个人偏好加总为社会整体偏好,是集体理性问题,就是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是否有明确偏好(最喜欢什么,次喜欢什么.....最不喜欢什么等等)的问题,也就是民意的问题。
阿罗是社会选择理论的开山始祖,他的“一般可能性定理”试图证明,无论用什么加总方法将人们的偏好加在一起,矛盾总可能出现,因此难以形成稳定的多数和均衡政治态势。
集体行动视角下地方政府与相关利益群体博弈

集体行动视角下地方政府与相关利益群体博弈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偏重于对个案发生的原因、过程与处理结果的分析,而对该类事件的一般机制研究略显不足,因此,集体行动中国化的研究则十分必要。
研究以地方政府与相关利益群体作为集体行动的博弈主体,认为压力型体制下的地方政府、新型传媒的运用与影响、地方政府领导人及行动精英的个人处境是影响我国集体行动发生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总结我国集体行动的特殊性,并对减少更大危害性结果产生的集体行动提出对策性建议。
标签:集体行动;地方政府;相关利益群体;博弈一、引言群体事件是当前社会矛盾的一个突出焦点,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1〕。
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可知,对于民众的群体性抗争行动,国内外学界有不同的概念表述:西方学者一般使用“社会运动”、“集体行动”、“革命”、“抗议政治”等词汇,我国学者一般使用“群体性事件”、“集体抗争”、“维权行动”、“社会冲突”等词汇。
尽管以上概念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但都属于同一范畴〔2〕。
当前中国的“集体行动”,主要是由于各种利益即将或已被损害或剥夺而引发的旨在维护或索赔的利益表达的行动或过程〔3〕。
本文使用“集体行动”作为统摄性词汇,有利于摒弃过多个人非理性价值观及符合我国当前社会矛盾的现状。
进一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学者关于集体行动的研究成果资料还是比较丰富的,但仍然是集中在积累较多案例的集体行动类型学研究上,缺少对我国集体行动一般机制的深入研究。
西方学界尤其是美国社会运动研究的主流范式——资源动员范式和政治过程范式,断然否认在相对剥夺感、怨恨感或利益冲突与集体行动之间存在直线关系,而是把集体行动兴起的焦点放在专业组织所能调动的资源总量以及所能利用的政治机会上,但是在中国目前的政治制度环境中并不存在专业的社会运动组织〔4〕。
这种没有立足于我国特殊背景下的集体行动研究,也缺少更大的参考价值。
本文运用博弈方法对我国的集体行动进行一般化的研究,将地方政府与相关利益群体作为集体行动的博弈主体,分析压力型体制下的地方政府、新型传媒的运用与影响、地方政府领导人及行动精英的个人处境三个关键因素,最后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108位西方政策科学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31.J· 丁伯根(经济政策原理与设计)
32.尼古拉· 阿克塞拉(经济政策原理)
33.阿维那什· K· 迪克西特(经济政策制定的交易成本政治学的视角) 34.丹尼尔· W· 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 35.瓦尔林· 欧根(经济政策的原则) 36.S· 克拉斯纳(国家利益与政策理论) 37.J· 坎贝尔(政策冲突及其消除) 38.M· 汤普森、R· 埃利斯、A· 威达尔夫斯基(文化理论) 39.J· 布络姆—汉森(新制度主义的政策网络分析) 40.T· 谢林(分水岭与反转模型)
108位西方政策科学代表人 物及其理论
1.H· 拉斯韦尔(政策科学与政策过程)
2.C· 林德布洛姆(渐进主义)
3.H· 西蒙(有限理性与决策程序) 4.E· 奥斯特罗姆(制度分析) 5.G· 哈丁(公地悲剧) 6.詹姆斯· M· 布坎南(公共选择) 7.戈登· 塔洛克(寻租理论) 8.肯尼斯· 约瑟夫 阿罗(社会选择) 9.C· 沃尔夫(非市场决策) 10.M·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81.D· 麦克雷( 政策选择的专家建议)
82.约翰· 克莱顿· 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83.J· 普雷斯曼和A· 威尔达夫斯基(共同行动的复杂性和政策执行的动 态关系) 84.A· 威尔达夫斯基和G· 马琼(作为进化的政策执行)
85.E· 巴达克(政策执行游戏)
86.R· 埃尔默尔(政策执行的组织模型) 87.P· 伯曼(宏观执行与微观执行的研究) 88.D· 卡利斯塔(交易费用与政策执行) 89.R· 埃尔默尔(后退式执行分析理论)
71.M· 林普斯基(作为政策制定者的基层官僚)
72.R· 波特(辅佐总统决策的方式)
73.R· 里普利和G· 富兰克林(议会和官僚制关系) 74.威廉· F· 韦斯特(控制官僚:制度制约的理论与实践) 75.伦纳德· 西尔克(美国的权势集团) 76.F· 沙夫(组织间政策形成理论) 77.P· 戈里维特茨(社会联合理论) 78.J· 齐斯曼(金融体制类型和产业调整政治) 79.P· 夸克(协作解决政策冲突) 80.R· 韦弗(回避责难动机理论)
《集体行动》课程大纲(2013 年秋季)

《集体行动》课程大纲(2013年秋季)授课教师:熊易寒(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授课地点:邯郸校区6208授课时间:周二第3-4节课(9:55-11:35)教学课件下载:/portal一、课程描述本课是为政治学、行政管理等专业本科生开设的入门课程,旨在介绍集体行动和社会运动的基础理论和实证研究。
课程主要从制度安排、社会结构、理性选择、文化心理、国家与社会关系等视角分析集体行动的发生、过程与结果。
学生不必拘泥于教案,相反应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培养独立思考之能力。
二、教学安排以教师讲解为主,结合课堂提问和讨论;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安排录像资料和讲座教学三、考核方式·课堂表现:出勤·没有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形式为闭卷·成绩分布:课堂表现占10%;课程论文成绩占20%;期末考试占70%四、课程安排一、集体行动的逻辑与社会运动理论二、西方社会运动理论的发展三、社会心理与集体行动四、社会变迁与社会运动五、社会结构与社会运动六、国家与社会运动七、组织、社会关系网络与资源动员八、政治过程、机会结构与集体行动九、文化、话语与集体行动十、社会运动的动员结构十一、电影教学(观看纪录片《德国西门子工人罢工》)十二、互联网、公共舆论与集体行动十三、新社会运动十四、族群冲突十五、当代中国的社会冲突与集体行动十六、总复习教材: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莫里斯、缪勒:《社会运动的前沿领域》,北京大学出版社。
授课教师联系方式办公室:文科楼825办公电话:65642694电邮:xiongyihan@接待时间:周二下午1:30-3:00;也可通过电子邮件提前预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体行动理论的三大流派
理性选择理论 集体利益的公 共产品特性 搭便车行为 (集体行动的困境) 意识形态理论 社会资本理论
(一)理性选择理论的产生
传统集团理论
时间:20世纪60年代之前 观点:具有共同利益的行为 人组成的集团总是具有进 一步增进这种共同利益的 倾向,因此,追求自身利益 最大化的理性的集团成员 会从自身利益出发采取一 致的集体行动。
奥尔森所提出的解决办法有三种: 基于集团规模与集体行动之间的关系: 小组织原理; 组织结构原理 基于“选择性激励”: 不平等原理
(三)、博弈论与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
博弈论的基础:囚徒悖论
在博弈论中,这种囚徒博弈称为“二人一次性囚徒 悖论博弈”(two-person one-shot prisoner dilemma game)。以此为基础,哈丁把奥尔森的 搭便车困境理论表述为一个囚徒博弈模型。 举例:一次为增加工资而进行的罢工 从囚徒博弈模型来看,奥尔森的搭便车困境理论仅 仅是一种特殊的囚徒博弈模型,即“n人一次性囚 徒悖论博弈”。
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的主要观点(一)
出发点:理性人假说;公共产品的特性
质疑:“有共同利益的个人组成集团通常试图增进那些公共 利益” 提出:“除非一个集团中人数很少,或者除非存在强制性或 其他某些特殊手段以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 性、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 集团的利益”。
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的主要观点(三)
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搭便车困境的途径
集体行动所追求的目标是公共物品,而公共物品所提供的 只是一种集体性激励(collective incentive),既然集体性 激励不足以让一个理性的人为了获取某一公共物品而奋斗, 那么选择性激励(selective incentive)就很有必要。所谓 选择性激励,就是如果你不参加某一集体行动就不能得到或 将失去的东西。
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的主要观点(二)
重点考察了集团规模与集体行动之间的关系
“在任何一种情况下,规模是决定对个体利益自发、 理性的追求是否会导致有利于集团的行为的决定性 因素。比起大集团来,小集团能够更好地增进其共 同利益。”
奥尔森认为搭便车困境会随着一个群体中成员数量 的增加而加剧:
1.群体成员数量增加,个体在获取公共物品后能从中取得的好 处会减少。 2.群体成员数量增加,个体在集体行动中能做出的相对贡献减 少,参与集体行动而产生的自豪感、荣誉感、成就感等感觉 会降低。 3.群体成员数量增加,群体内人与人之间进行直接监督的可能 性会降低。 4.群体成员数量增加,组织起来参加集体行动的成本会大大提 高。
理性选择理论
时间: 20世纪60年代至今 观点:理性选择理论假定决策 人是在约束条件下追求效用 或收益的最大化。当个体处 于集体中时,通过计算参与 集体行动的成本收益后,做 出是否搭便车的决策。
(二)、理性选择理论的代表
集体行动的理性选择理论以Olson为首,之后 经过McCarthy and Zald、Axelrod和Taylor 等多人的拓展而不断得到完善。 奥尔森(Olson)写成了产生广泛影响的名著 《集体行动的逻辑》(1965)。书中认为,集 团利益的公共产品特性会引致集团成员普 遍的搭便车(free rider)行为,继而导致寻求自 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人不会采取集体行动 来实现他们共同的利益,这在大集团中尤其 如此。这就是著名的“集体行动的困境”。
还必须有 作为社会资本重要形式的规则体系或制度的 有效运作,否则搭便车或机会主义行为是相当 难以克服的。
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 社会效率的信任、规范和网络。社会资本内 生在人们关系的结构中,一个人要拥有社会资 本就必须与其他人有联系,正是在这些不断联 系的过程中产生社会网络、社会关系和信任 等,从而形成社会资本。
时间:20世纪90年代至今
观点:当成员面对集体行动困境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