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纲要重点简答

语言学纲要重点简答
语言学纲要重点简答

一.语言学的对象与任务;

1. 语言学的定义: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

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2.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语言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3.语言学的任务:

通过考察语言现象,揭示语言的规律并指导人们的语言实践。

二.语言的功能及如何体现;

.语言具有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

1.社会功能体现在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信息传递功能和人际互动的功能;a其他传递信息的非语言形式独自传递的信息有限,且使用范围有限;多半是辅助语言来传递信息;并且是在语言的基础之上产生的。

b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是适应人类交际需要而产生的;

c语言是信息的载体,传递信息的代码,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传递客观信息和达到人际互动的效果。

2.语言的思维功能体现在语言是人类最重要、最有效的思维工具。(回答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思维过程离不开语言,必须借助语言材料才能进行,,思维成果必须借助语言来表达。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二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三.语言符号是人类特有的如何理解;如何表现,如何发挥作用(一)人类的语言符号和动物“语言”有着根本区别。

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①人类语言符号系统的特点:任意性与传授性:人类语言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联系具有任意性,在社会的约定俗成条件下形成,不同的社会使用的语言也不同;符号的形式和意义必须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掌握,所以人类语言同时具有传授性。而动物“语言”的社会性和传授性程度很低。

②结构原则特点:1) 单位的明晰性和结构的二层性:人类的语言片段可以分为界限清晰的单位,并且具有符号层和音位层两层结构,而动物“语言”不能分解成单位,也没有结构。2)能产性:人类语言可以运用有限的材料和规则创造出无穷多的句子,而动物“语言”所承载的信息是固定有限的;

③使用情况:人类语言使用可以不受时空环境的限制,而动物交际多半是对具体情境的感性刺激,也不能回顾过去和设想将来。

(二).人类语言符号的性质基于人类特有的语言能力。掌握语言需要抽象思维的能力和灵活发音的能力。人类以外的动物不具备语言能力,所以既不能形成人类语言这样复杂的系统,也无法学会人类语言。

综上所述,语言符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

四.语义和语用;

五.文字和语言的关系;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语言的辅助性交际工具。两者既有共性,又有本质上的区别。

共性:1.文字和语言都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文字也没有阶级性。

区别:1.语言第一性,文字第二性。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语言的再编码系统。且从产生时间来说,语言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而文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同样作为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和文字在社会中的作用并不相同。语言是社会必需的交际工具,而文字只是扩大了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功能,是辅助语言的交际工具。

3.文字和语言发展变化的速度不同。

文字和语言都是出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但文字的发展变化要比语言慢得多,这样就形成文字的书写形式与语言实际发音的矛盾。文字相对语言更加稳定。

4.文字可以改革,语言则不能。

当文字落后语言发展到一定程度,即影响到正常的交际功能时,文字就需要发生改革。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可以创造新的文字。

5.语言不能跨越时空限制,但文字可以。。

六.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

语言发展的原因:外部原因:社会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强大动力。

1)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必然要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社会的分化、

接触、统一必然会造成语言相应的变化。

2)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必须适应因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交

际需要;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也要求语言不断发展。

内部原因:语言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影响是语言发展的内部因素,决定着每一个语言演变的特殊方向。

导致语言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语言结构内部的矛盾性,语言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语言结构内部的矛盾运动来实现的。

Eg:①.语音简化+语义增多—双音节词汇大量增加—构词法的发展;

语言发展的特点(从语言的社会性、语言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角度来分析)

1)语言发展的渐变性:语言是一种历史现象,它的发展变化是通过语言中新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要素的逐渐死亡来实现的。

原因:语言的渐变性根源于语言的社会性。语言作为社会成员共同使用交际工具,需要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要求语言做出相应变化。稳固和变化这两个对立的要求决定了语言的发展变化只能是渐变的方式。

2)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渐变性的体现)

1)语言系统内部各个体系、各个体系内部的组成要素要素发展的不平衡性。

语言系统的各个体系演变的不平衡:一般来说,词汇方面发展变化最快,语音次之,而语法作为语言符号系统的组织规则,稳定性更强。这会因为词汇与社会的联系最为紧密,最为直接,对社会的反应也最为灵敏。

各个体系内部也有不平衡的表现:如,词汇系统中一般词汇变化快而基本词汇相当稳定;语音系统中处于双向聚合的语音变化慢而单向聚合中的变化快。

2)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不一样。

同一种语言现象,由于所处条件不同,其发展变化也是不同的,其结果是形成地域方言和社会会方言

七.语言的替换和底层的原因和表现;

答题要点:①.语言替换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指一种语言排挤和代替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是不同民族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基本形式。

语言替换的原因:(1)客观的要求:当两个民族的关系日益密切而逐步发生融合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文化比较落后的民族,学习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文化较发达的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以促进本民族的发展。

(2)必要条件:各族人民必须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

语言替换的过程:

语言替代的过程一般是先出现双语现象,最后完成语言的统一。

语言替换的痕迹:——底层遗留

原因:在双语阶段,必然会产生语言间的相互影响,即便是被替代的语言,也会在胜利者的语言中留下自己的痕迹,被称为“底层遗留”。

表现:①胜利的语言保留自己的语法和基本词汇,并从失败的语言中

吸收一些成分,按自己的规律继续发展。

②.在语言替换中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地名不易改变。因此从一些地名中可以知道在这个地方有哪些民族语言发生过融合。

一个应用:用国际音标给汉字注音(23%)

汉语拼音和国际音标差别较大,例如辅音,只有 f.s.n.l.m五个相同,元音只有i.u.a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